首页范文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十篇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十篇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9:43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篇1

英语语言英汉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的发展受文化的影响,语言结构、修辞技巧等随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对于英汉文化缺乏基本的认识、理解,会产生一定文化障碍,从而不利于英语语言的教学。因此,介绍、比较英汉文化的差异是英语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

语言发展的背后,是以文化为支撑点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对于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学习,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特别是中西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中国文化以传统闻名于世界,注重和谐、提倡合作、集体意识强,强调国家、社会利益为第一。中国人的交流通常具有浓厚的含蓄美,言谈中会借故寒暄,表达各自的观点间接委婉,拒绝对方经常以“考虑下”、“最近没时间”等婉言谢绝,小辈对长辈、下属对领导常常尊称,注重礼节。而这与西方文化则恰恰形成反差,西方国家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注重个性的张扬、自我的实现与满足、自身权利不受侵犯。他们的交流方式直接、坦率,对于谈话主题直接切入,惯于说“不”,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衣着、打扮也较为随意,对于长辈常常直呼其名。中西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美,通过历史、习惯、风俗等长时间的发展而形成的文化,因此,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

二、具体教学内容

在了解一定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深入教学中,对于英语语言教学中英汉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日常语言、正式语言、肢体语言的教学。具体如下:

1.日常语言的差异

日常语言是英语交流、运用中的基础语,而日常语言中往往蕴含浓厚的文化特色。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日常语言的教授尤为重要。日常语言包括:称呼语、问候语、委婉语等。本文主要介绍这三种日常语言。

(1)称呼语

称呼语体现的是称号者对被称呼者身份的确定。英语中,称呼对方时,常在对方姓前加mr、mrs或miss;对于亲人的称呼,通常一词可以代表多人,较为笼统,如cousin,它可以指表姐、表妹,也可以指表哥、表弟。这与中国人的称呼方式不同:中国人常以职业称呼对方,如“张经理、王院长”等;中国人对于长辈的称呼分得比较明确,如表姐、表弟和堂兄堂弟等。因此,在教学中,比较英汉称呼语的不同,会避免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出现不当、尴尬的情况。

(2)问候语

问候语通常指人与人之间打招呼的语言,在英、汉中对于问候语的表达差异很大。中国人打招呼常以吃饭、从哪儿来、往哪儿去等个人的生活出发。而西方文化中,打招呼喜欢从天气的好坏引入话题,不询问对方的私事。若学生以中国的问候方式与外国人交流,则可能引起对方的不满,从而中止话题。

(3)委婉语

委婉语的使用,可以让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显得更为得体。介绍一些委婉语,可以让学生在运用语言中更加熟练、更加自信。例如,死字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大家都比较忌讳。汉语中通常用逝者已去、驾鹤西去等委婉语;而英语中的表达有:gotoheaven;gotoabetterworld等;对于残疾人常用disabled,长相难看的人用plain,骨瘦如柴的人用slender。此外,对于禁忌语也要加以重视,各个国家禁忌的事物、行为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正式语言的差异

日常语言是语言的基础,但对于交际、写作,词汇、句法、语篇的掌握,可使学生对于英汉文化差异的学习有更深的理解。

(1)词汇

记忆大量的词汇,不意味着能合理运用这些词汇。只有在正确理解词汇的多种词义、差异,才能正确的使用,表现不同的文化。词汇的文化差异之大,会对学生在实际交流中造成困扰。例如,peasant指农民,又指粗野的、没受过教育的人,而在中国却没贬义的意思;数字13在西方指不吉利,在中国同样没有不吉利的意思;politician指政治家,在中国没有贬义,但在英语中,指那些耍手腕搞政治阴谋的人。因此,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若只是将基本、孤立、表层的意义传授给学生,就不足于让学生将词汇运用于交际中的。

(2)句法

丰富的词汇与正确的语法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成的句子。而文化的因素同样也蕴含于句法中,不同的词汇将组成具有不同文化差异的句子,对于句子的理解产生的偏差也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很大困难。英语是西方的印欧语系之一,逻辑性强,形式丰富,句法完备,如连词“or”的使用,不能任意取舍,否则,语义的表达会造成严重误解。同时,英语中句子,主句与从句区别分明,主干与支干结构明显,介词、连词常常链接各成分;而汉语句子中,结构方式多样、灵活,没有固定框架。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形式、句子结构的差异性,是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培养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多了解、多交流、多进步。

(3)语篇

对于语篇的学习,是对英语学习的整体把握。词汇、句子的学习都是为语篇的学习做前期准备工作。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英语篇章中,每段常以一个中心句开头,再逐一展开,段与段间的逻辑性较强,重过程与原因;汉语篇章中,注重前后呼应,句与句中没有很多连词,强调语言的自然、连贯,重结果与内容。总之,中国文化常以迂回式、自然铺排式、现象罗列式;西方文化以直线式、路标式、解决问题式等开展。语篇最能体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因此,对于语篇的教学很是重要。

3.肢体语言的差异

肢体语言是通过面部表情、姿势、动作、手势等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对肢体语言的认知也是非常重要的。各种文化的差异往往体现在一个眼神、一个工作,掌握不好非语言,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面部表情最能体现人的喜怒哀乐。但是,不同文化的面部表情却是不一致的。例如,英美国家在与对方交谈时,喜欢注视对方,而中国人出于礼貌往往不直视对方;英美人士演讲时习惯摇头、配合面部表情,而中国人演讲则注重声音的此起彼伏。同样,中英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姿势、手势上,如英语国家的人坐姿比较随意,教师可在讲桌上坐着,中国教师则中规中矩;表示胜利的手势V型时是手心应向外,若手心朝里,则表示对人的羞辱。

参考文献:

[1]陈果.论初中英语课堂任务的设计与实施[D].湖南师范大学,2003.

[2]张雁玲.母语与英语写作[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1).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篇2

【关键词】文化;语言;差异性

英语中“culture”源于拉丁文字“cultura”,其最早的基本意义为“耕作、种植、作物。”但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文化“culture”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于产生的条件、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所具有的差异性远胜过其共性。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社会文化进步的成果,是记录、传播、交流文化的工具;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各种文化因素都必然在语言文字中体现。在语言活动中,处处都有文化的烙印,时时可见文化的踪迹。因此,在不同的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各种文化信息的差异,无一不体现着每种文化个体的独特性。中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两种文化的显著的差异性,就可作为比较文化的典范加以探讨。

一、两国民俗风情差异在语言中的反映

1.“人名”对比。中英两国在“人名”方面的差异可总的概括为:中国重姓轻名,夫妻各姓;英国重名轻姓,妻随夫姓。汉语中的“人名”的基本构成为“姓”+“名”,其位置关系为“姓”在名之前;而在英语中“fullname”的构成是:教名(Christianname,firstname)+中间名(middlenameorgivenname)+姓(surname,familyname),位置关系与汉语习惯截然相反,姓放置在最后。“姓”“familyname”是一个家族的代号;“名”“firstname+middlename”则是宗教或具有血缘关系的群体,是所有成员的代号。因此,从中英两国“姓名”位置关系的差异,可得出结论:中国的传统文化崇尚共性,宗教至上;英国则强调个性,提倡个人奋斗,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与自我价值,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英两国家庭中妇女不同的地位与处境:中国家庭中妇女并未因为结婚而受到地位上的认可,新的家庭仍然将其视为一个外姓者;而英国家庭中,妇女婚后能被家庭所接受,已被视为新宗教中的一员。

2.亲属的称谓对比。汉语中,各种亲属称谓可谓纷繁复杂,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使用的讲究上,远非英语能及。a.汉语中亲属称谓讲究辈分,大小分明;英语中只有辈分之分。如英语中“brother”一词就可表示汉语中的“哥哥”“弟弟”;“sister”一词就可表示汉语中的“姐姐”“妹妹”;“uncle”则汉语中的“叔叔”、“伯伯”和“舅舅”。甚至英语中,孩子对父母师长可直呼其名,以示关系亲密无间。在《走遍美国》中“marilyn”常呼其母为“ellen”b.汉语中亲属称谓重性别,男女分明;英语中则对这些没有忌讳。汉语中表哥表弟与堂哥堂弟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表哥表弟是母系亲属,而堂哥堂弟是父系亲属。但在英语中,所有此类的称呼只一个词:“cousin”,甚至汉语中的表姐表妹及堂姐堂妹也包括在“cousin中了。

3.颜色引申对比。中英两国人民虽对自然本色的认识与感受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各种颜色对两国人们心理上引发的联想却不尽相同。如green(绿色)在英语中的引申义为嫉妒眼红,故有greenwithenvy(十分嫉妒),greenasjealousy,在莎翁的悲剧《奥德赛》中有“thegreen-eyedmonster”(青眼怪物,喻指嫉妒);英语中green还可以表示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的意思,如greenhorn表示没有经验的人;汉语中的绿色仅能引申为戴绿帽子,即某人的妻子与他人私通。一个曾经经历过皇权社会,另一个仍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中英两国文化中都有其最尊贵的颜色,但由于历史渊源与传统的不同,两国的尊贵颜色也各异。黄色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中央之色”、“帝王之色”,因此,皇帝登基谓之曰:“黄袍加身”;而英国则推崇“purple”(紫色),因此对应汉语“黄袍加身”,英语也有“toraisetothepurple”(升为红衣主教)。“tobeborninthepurple”(生于帝王之家),“tomarryintothepurple”(与皇室联姻)等成语。

二、中英两国民族个性差异的语言中的反映

1.中国人含蓄,英国人直率。a.这种差异在感情上体现得较明显。中国人讲面子顾形象,因此总是控制自己,避免感情外露。汉语中,也很少有男女双方表达爱慕之意的称谓。仅有的几种如“亲爱的”也被中国人慎之又慎的使用;而英语中,此类词语可谓数目繁多,“sweetheart”,“dear”,“darling”,“honey”等不胜枚举,并且使用频繁。b.此种差异也能体现中英两国的人对金钱的不同态度上。中国人(特别是知识水平较高,社会地位较高)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学思想及古典文学的影响,还包括汉民族个性的缘由,对于金钱持有一种复杂的态度:内心对金钱并不排斥,甚至是渴望,而又要在公开场合表现出不屑一顾,以示清高;而英国人就无此禁忌,他们对“money”,有一种毫不掩饰的态度,很现实:“moneyisnoteverything,butsomething”,并且与金钱相对应的单词只有“money”,远没有汉语丰富。

2.中国人安分守己,除元朝外。中国人从古至今从未发动过对外扩张战争,因此在汉语很难找到有扩张战争,民族矛盾的影响(当然也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影响而出现的“日本鬼子”“美国鬼子”的称呼)。但与此相比,英国的历史就完全是一部侵略与被侵略的历史,从公元前一世纪的罗马人入侵(Romanconquest)开始,英国历经的几次战争都在语言上有所反映,并且这些语言无一不是在对外族责贬嘲讽(罗马人人侵是在英国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之前,且“theRomansbroughtotherthingswiththembesidestheirswordsintoengland”,故英语中对罗马人责贬之词还不算明显)。a.关于罗马人人侵:(romanconquest);“Romewasnotbuiltinaday”;“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allroadsleadtoRome”.b.关于英国与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的战争:“Spanishcoin(虚假的奉承话或恭维话)”;“walkSpanish”(鬼头鬼脑或是提心吊胆地走),“Spanishathlete(吹牛者)”;“Spanishcatarrh(流行感冒)”。c.关于英法战争:excusemyFrench(请恕我失礼);“Frenchking(喝醉了)”;“Frenchmolt(鸟类秃女症)”;.d.关于英荷海上霸权争夺战:“Dutchact(自杀)”;“Dutchauction(开价很高,然后逐步减价的拍卖)”等等。

3.中国人善于交际,英国人处世保守。无论是在何地,与陌生人搭讪的第一句话“lovelyweather,isn'tit?”已成为英国人的保留节目,当然这其中确有英国天气很糟,难得享受一次阳光的缘故,但这也恰恰以另一侧面反映了英国人保守、不善交际,他们忌讳自己及自己家庭隐私的话题。而中国人则善于找任何借口与人交谈,好天气、国际国内新闻等,即使一句老生常谈的“你吃了吗”也会拉近距离。

三、中英两国思维方式不同在语言中的差异

1.中国人侧重具像思维,英国人则善长抽象思维。从语言大方面而言:汉语属于表意体系的语言,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英语是印欧语系的西日尔曼语族的语支(thewestGermaniclineoftheindo-europeanfamily),属于表音体系的语言。这些归属体系及演化过程的差异就体现了中国人的具像思维与英国人的抽象思维。此外,英语常有由抽象名词指代有共概念的一类人或现象的用法。“blind”(盲人),“news(新闻)”还有“wisdompreparesfortheworst,butfollyleavestheworstforthedayitcomes”句中的“wisdom”,“folly”分别指“聪明人”、“愚蠢人”,“loversquarrelsaresoonmended”中的“lovers”指“夫妻”,也都体现了这种差异。

2.中国人侧重顺向思维,英国人侧重逆向思维。不同的民族观察事物时所采取的角度与维方向是不同的,在语言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人出于礼貌,请人先于自己时说“你先请!”而英国人这些类似说法则为“afteryou”;汉语中“前”用于时间概念上的指过去,“后”指将来,有诗为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而英语中“back”在时间上指过去,“forward”,才指将来,如“thatwasafewyearsback”,“backinthemiddleages”,“fromthistimeforward”等。

总之,中英在民俗风情、民族个性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可以从其语言中可见。从语言中了解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有助于两国文化交流沟通,避免不必要的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误会。

参考文献:

[1]王喜绒,李新彬.比较文化概论[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篇3

【摘要】中国与美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国文化重集体,美国文化重个人;中国文化重综合,美国文化重分析;中国与美国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非语言交际上也各有不同。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个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不仅一种社会出现的是人们在长期为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而且是一种历史的沉淀物。虽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中美两国也是如此,但中美两国依旧存在着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

1.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核心还是“思想”二字,历来主张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也就是说,每一件事情都要遵从特定的规矩,并且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学生见到老师,为表示尊重都要主动打招呼。而美国文化主要传承了基督教教义中的思想,不重视等级观念。他们更注重个人权益,所追求的是人人平等,在晚辈和长辈方面没有过多的礼节。对长辈、老师都可以直呼其名,他们可以与长辈争论问题,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独具一格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人情在中华文化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关联的,讲情面的人会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地报答别人的情谊。因此,在中华文化中,自我审视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及相互交往的情谊中成立和实现的。中国人重视家族及阶层,讲究门当户对。中华文化重视集体主义,讲究先集体后个人的观念。人们之间相互信任,同舟共济,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集体利益总放在第一位。在权衡个人主张行为时,时常是以群体利益和注重和谐为标准加以维护,这一点与美国文化大不相同。美国人主张个人自由,重视个人潜力的发掘,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至上。在美国,人和人之间多为利益关系,表现出人情比较冷漠,非常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自我意识很强。

2.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产物,受到生产方式、历史传统、思想及语言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约中美两国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喜爱综合性思维,注重整体优先,使用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例如表达顺序时,先从大地方再到小地方,既国家、省、市、区、街、号;时间也是按照年月日的顺序表达。美国人则喜爱分析性思维,注重部分优先,在空间表达顺势与中国刚好相反,先从小地方再到大地方,时间也是从小到大。

3.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中国和美国也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别。就拿中美文化对待不同动物的见解为例,在很多中国习惯语言中,“狗”是贬义词,例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等;然而在美国文化中则截然相反,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这种见解也表现在习惯用语中,例如“Youarealuckydog”意思就是你真幸运。类似的,在谈及“猫头鹰”也是一样,习惯用语中有这样一句话“aswiseasanowl”,表明在美国文化中把它当作智慧的体现;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对待它的态度却是完全不同,由于猫头鹰长得很难看,声音叫起来又很难听,所以古时候的人称其为“恶呜”,说听见猫头鹰叫不吉利,直到现在还留下了“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的迷信传说。

4.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也是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别的重要组成因素,佛教传人在中国的2000多年里,其思想在中国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更深深地渗透在中国文化中,对中国的词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很大一部分成语都是与佛教有关的,比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不看僧面看佛面”“半路出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这些词语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来翻译的话,会让美国人无法理解。同样,作为美国的第一大宗教,基督教也深刻地深入到了美国文化中,“绝大多数美国人相信的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所共有的上帝”,“1991年盖洛普民意现实,有一半的美国人相信上帝大约是在一万年前创造出了人类。”所以,在美国文化中,“上帝”(God)这个词替代了“佛”在中国的意义,一些习惯性用语和谚语也和这个上帝有关,例如“Godsendsfortunetofools”,“Godblessyou”!

5.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中国和美国非语言交际也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在中国,我们不常用肢体动作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比如拥抱、亲吻。但是在美国文化中,父母与儿女间,兄弟姐妹间,好友之间,从小到大都是以拥抱和亲吻的方式来表达。其次,在美国,当人们相互谈话时,相互凝视着对方的眼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有句话说“nevertrust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s”。但是在中国却不同,甚至一些中国人为了表达他们的谦逊或者尊敬,故意避免凝视着对方的眼睛。再次,中美两国人民关于各自的空间距离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大多数美国人在谈话时都不愿意挨得太紧,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例如:在公交车、电梯或者火车上,中国人能忍受相互不认识的人挤在一起,而美国人却无法容忍这样的身体接触。因此,对于个人空间的要求上,中国人比美国人小得多。而且,文化差别也表现在学校里,中国学生上课通常必须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以表示尊重,而美国学生则一般都坐着。

参考文献

[1]王海巍.文化价值观在中美会话风格中的体现[D].吉林大学,2006年

[2]杨富坤.浅析当代中美文化表象差异的表现及其原因[J].企业技术开发,2009年08期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篇4

文化是整个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的总和。它包括抽象的语言、思维等等。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的文字符号系统。它的基本成份是词汇和语法结构。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它的内涵。英语和汉语存在着显着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自然也体现在语言的词义语法及文体等方面下面以几个典型词的词义就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进行一些比较。词汇是语言的根本要素,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因素。语言学家对语言的研究已有悠久历史。然而长期以来,他们关心的是语言的形式和结构,研究的是语言的内在体系,而对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其它外在因素的探讨则是最近三十年才开始的。现在他们中很多认识到,在语言中至少有两套规则,其中一个是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文化的差异在词汇层次上体现比较突出,涉及的面也很广。(胡文仲,1994)

1、英汉文化各自特点

汉文化具有强烈的人文特性。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文化无论诸子百家、礼乐刑政都是建立承认人的认识能力、调动人的心理功能,规范人的道德情操和维系人的相互关系这种人本主义基础上的。中国文化的侧重于把握“生命”但其并非对生命科学的把握,而是道德上的“把握”,重点是如何调养、安顿生命。中国人运用心灵是内敛的,追求的是至高的“人天合一”。(申丽珊,2007)

然而英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古罗马和古希腊文化的基础上的,它的重心在于把握自然。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学术思潮和哲学思维开源而起,始终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把探索自然的奥妙作为重大的课题,具有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的色彩。人们运用心灵是外向的,即在把握自然宇宙所以形成之理。西方在追寻探索自然奥秘,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其根本的文化价值观念:对人的价值的根本宠信。这也决定了西方人与此相关的其他价值观念,如勤奋努力工作、个人成功、开创进取、注重实际。

2.英汉词汇比较

2(文秘站:).1英汉亲属关系词汇比较

亲属关系词汇常常在理解双方意思上造成一些麻烦。汉语里的伯母、姨妈、舅妈、姑姑等词在英语里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英语只用只用“aunt”一词来称呼。而英语的“uncle”一词可以表示汉语里的伯父、叔父、姨夫、舅父、姑父等多个词义。在这个句子中tangisayoungparentwithnoexperience,buthealwysasksforsuggestionsfromhisparents.唐是一个毫无经验的新科父亲,但是他总是向自己的父母汲取经验。前面一个“parent”可根据说话人的性别指父亲或母亲,而后面的“parents”则指父母二人。而在tom’ssistermarriedmike’sbrother这样的短语中人们难以搞清楚是汤姆的姐姐还是妹妹与麦克的哥哥还是弟弟结了婚。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词汇普遍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英语词义较为灵活而且使用范围较广。而汉语表示亲属关系的词义大都意义严谨,意思明确,要求严格地加以区分。同时这也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人们价值观的不同。在中国,从古代至现代都要求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内外有分。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倾向使中国人形成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对年轻人的一句忠告。在传统中国文化的熏陶下,大多数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家庭观念,光宗耀祖便是最好的佐证;而西方,人们大多崇尚自我,追求平等,注重独立奋斗与个人成就。在西方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晚辈通常不用亲属关系词汇来称呼长辈,而是直呼其名。这可能与西方人比较尊重年龄上的隐私有一定关系。

2.2英汉潜义词汇对比

潜义词是指一个词除基本意义以外又含有明确指称或描写的事物的暗示意义词,有时是由附加于理性意义上的色彩引起的。在此处试举两个例子:

“龙”(dragon)一词的英汉意义来进行比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龙一词解释为:

1、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奇动物能兴云降雨;

2、封建帝王的象征如龙床真龙天子;

3、活跃喜庆吉祥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

而dragon一词在牛津现代英语词典中的解释则是:

1神话中似鳄鱼或蛇的一种动物常生有翅及爪能吐火;

2指凶狠残暴之人如theolddragon魔鬼。

显而易见“龙”这个字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感彩因而具有了不同的内涵意义。在汉语中“龙”是集力量智慧权力于一身的神圣之物,代表着吉祥富贵;而英语语言中的“dragon”却是一种满口喷着火焰的长着翅膀的怪物是恶魔的化身,为人们所痛恨。为了填补这种文化差异,西方提到中国的“龙”时候,很多都不约而同的翻译成“Chinesedragon”。

“狗”(dog)在东西方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又是刚好相反。在英美社会“dog”作为人的宠物,人们通常把狗当作家庭成员。狗是忠实的象征。吃狗肉被当作是禁忌。因此有“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而狗在很多中国人心中却是一个奴性十足的象征,“狗屁不通”“狗急跳墙”“狗血喷头”等成语也正是这样一种感彩。用狗来形容人时也有“走狗”“狗腿子”“狗东西”等带贬义的词语。而在英语里却是用“aluckydog”来形容人走运。

由此可见“龙”和“狗”这两个词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渊源造就了不同的民俗文化从而被人们加上某种感彩后其内涵意义也就有了区别。

3.英汉词汇文化的构成比较

汉字来源于象形文字,这就决定汉语言文字形意的特点。在汉字赠、财、贡、货等字中,它们的词义都由“贝”而来。“贝”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是古代代表信誉的工具。许慎在《说文解字》说:“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是说中国秦朝以前的货币是“贝”,秦以后才开始改用金属钱币。所以汉字中有很多与钱币有关的字部首都是“贝”。例如“贡”字,义随贝,音随工(拼音为gong),形左上音下;“财”字,义也随贝,音随从才,形右音左(拼音为cai)。上面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汉语系统很大程度上是形、义相异的语言体系。英语则有很大不同,英语是音、义基本相一致的语言体系,字母拼写和发音和词义之间没有什么大的差异,它属于拼音文字体系,拼得出,写得出。例如mother,father,brother,只是通过26个字母不同的顺序变化组合成不同的词而已。

4.英汉词义方面的比较

汉语不隶属于印欧语系,所以在词义组合上没有形态变化,不受形态成份的约束,然而主要受制于语义因素。中国人语言思维习惯和文字起源因素决定了汉语是意合性很强的语言,例如:“东”和“西”两个表示方向名词,我们把它们合成双音词“东西”,如果我们说“东西方来了个和尚”,它仍是表示方向。但如果我们换个说法,“他去买东西”,这句话里的“东西”就不是指方向了。从例子中可以看出,汉语是极依赖于语义意合的语言,用词、短语、句子、分句和复句,把它们搭配起来,就可以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句子。英语就不能像汉语那样联系了,如果我们拿英文“east”和“west”来合成搭配,不管你怎样配搭,它还是表示方向,不可能变成“something”。(高永晨,1985)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篇5

论文摘要:中西语言在文化特征、思维方式、语法结构、句法类型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贯穿在语言学习中,给高职学生带来了很多困扰。本文在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中西语言差异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于高职学生的对比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及跨文化交际教学等方法,以期促进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其英语学习效率。

一、引言

语言,作为一种媒介和人类思维的工具,它传达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确认事实,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的最为通用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意图通过中西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探寻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以提高当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职业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质也在明显下降,其英语学习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为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有一个更明确的了解,本文对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测评。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薄弱,水平较差

从成绩上看,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成绩普遍较低,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大。大多数成绩集中在40~69分之间。职高生试卷虽然非常简单,但其平均成绩仍然很低,只有42.59分。个别院校的个别专业学生英语成绩更差,有的只有20~30分,及格率很低。

2.学习被动,态度消极

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许多学生是为了逃避英语而选择了非英语专业,结果还要开展英语学习,使他们内心抵触心理严重,学生态度非常消极,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3.汉语思维负向迁移影响严重

通过教师日常教学总结和期末测验,本文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极易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干扰。出现大量的“chinglish”句型,在翻译、作文和日常对话中尤为明显。汉译英中,大部分同学不会调整句式,逐字逐句翻译现象非常普遍,无法应对复杂句型和一些基本的长句。

三、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及表现

上述现象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西语言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现象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如果教师在中西语言文化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解释,并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的学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言思维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在语言层面,英汉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构成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英语属印欧语系,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名词,叙述呈静态;汉语属汉藏语系,更注重用具体形象的方法或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在语言上多用动词及其短语,叙述呈动态。通过下面的例句及翻译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别

eg:Heisagoodeaterandagoodsleeper.他能吃能睡。

Hewasanonsmokerandateetotaler.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2.英汉词汇差异

在词汇构成方面,汉语词最基本的构成方式主要是C=a+B(即词语=种差+属性)形式。如通过“鱼(fish)”这个词语,可以产生更多的词语:鲤鱼(carp)、鳗鱼(eel)、鲨鱼(shark),鲸鱼(whale)等。而英语则主要是靠转换、合成和缀合三种构词法构成更多的新词(连,2006)。

此外,即便是面对同一个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它的基本语义也有很大差别。如汉语中“狗”具有卑贱的、势力的含义,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而英语中的“dog”则是褒义词,如“aluckydog”,“atopdog”等。

3.英汉句法结构差异

句法结构方面,传统汉语句子结构以意合为主,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而英语则重形合,结构严谨,具有明显的形式标记,语义关系极其分明(马,1999)。如:英语中“ifyoudon’tentertiger’slair,howcanyougetthetigercub?”必须有完整的关联词语联接,而译成汉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言简意赅,不需要任何连接词。

4.英汉句子类型差异

在句子类型方面,汉语中多用主动句、被动句较多地表现不好的事物或倾向。而英语国家中对个人的隐私比较尊重,在很多句子中都不愿意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者,而又必须有主语出现的情况下,较多的使用被动句。如在汉语中,我们会说“我们热情的欢迎马丽的到来”,而英语则表达为“marywasgivenaheartywelcome”.

四、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无论在句法句型以及词语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转贴于 1.使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如词汇构成、语法结构和句法类型、时态语态等的对比。

词汇的对比就是在向学生解释英汉两种语言构成的基础上,将英汉的构词方式进行对比说明。如汉语中的词组构成,和英语中的词缀、曲折和复合词的构成意义和含义等。

语法结构对比就是在汉语和英语句法的对比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掌握英语的句法和汉语句法之间的根本不同。避免出现语序上的混乱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不当,使英汉语的语法符合语法习惯。

时态语态的对比主要是让学生跳出汉语没有明确的时态标记的局限。明确英语的时态意义和构成。并通过对中西文化和思维的对比,指明两种语言之所以出现句子类型差异的原因,使学生知其然,明其所以然。

2.使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通过对具体知识情景的讲解,创设出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再现课文的情景表象,使学生置身其间,如临其境。教师通过“情景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情感,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言情景,话题情景,生活情境等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英语情景中去。

语言课堂的主要活动是结构式的口语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应该是在设计好的情景下出现。英语语言情景的创设就是为了减少汉语语言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使学生尽快地适应英语表达。

话题情景和生活情景就是在对话和语篇学习的过程中再现英美国家的生活情景,在每一个不同的话题中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将知识学习和情景了解结合起来,加深英语学习的印象和感知。

3.实施跨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诠释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每个单词在不同语言中的固有的文化意义。如之前本文介绍的汉语的“狗”和英文中的“dog”虽然都指代同一事物,但语义差别极大;类似的还有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以及数量众多的颜色词和习语等(徐,2004)。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的因素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出现。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学习积极性差是普遍现象,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以其对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为前提的。因此,本文认为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社会与文化内容进行语言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语言语法的对比,情景语境的创设,以及西方文化风俗的介绍等,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全面的感知英语,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马秉义.英汉句子结构常式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3.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篇6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moneylikewater;makewater;allat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manywinterdayshaveiseenhim,standingblue—nosedinthesnowandeastwind!”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篇7

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2)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moneylikewater;makewater;allat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manywinterdayshaveiseenhim,standingblue—nosedinthesnowandeastwind!”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

汉英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的“马文化”。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及其丰富。诸如:talkhorse(吹牛);getonone’shighhorse(趾高气扬);horseandhorse(并驾齐驱)等等。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willinghorse”.不光如此,汉英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与此相反,“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三、翻译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这并不是就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语言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如果说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那么,从原则上说,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蔡毅)。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一)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它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点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鱼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但是,异化翻译也有自己的劣势,它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困难。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标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自己的知识文化范围轻松容易的理解译文。由此看来,归化翻译的通顺常常也会换来文化信息的遗失。常见的归化翻译策略有“代换法”、“解释法”和“异译法”等。

四、异化归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异化和归化翻译各有其优缺点。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实际的翻译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关于翻译的标准,清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信”指忠实原文,“达”指语言通顺畅达,“雅”

指文字古雅。鲁迅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风姿……”。钱中书提出了更具体的“化境”文学翻译标准。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显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从这些翻译名家对翻译所定的标准可以看出,“忠实”和“通顺”是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缺一不可。那就是说,既要将原文的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传达,语气和风格与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畅自然,易于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找到异化和归化翻译的最佳结合点,让异化和归化更得其所。一般说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间的关系分为:文化交织、文化鸿沟、文化冲突三种。不同的文化关系对翻译的策略的选用有极大的影响。文化交织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这样语言之间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难理解。为了更多的接触异域文化,异化翻译方法就显示出优越性;文化鸿沟是指两种文化中存在着文化差距。这时我们可以选用归化翻译方法,如果选用异化翻译方法的话,就必须用直译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传递信息的两全其美;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文化对某些物质,事物和现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处理这种文化现行,归化翻译方法更能大显神通。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105-115.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篇8

关键词: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礼貌原则差异性

1.引言

众所周知,通过语言表达礼貌是最常用的手段,它的确是成功交际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礼貌虽然是人类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但不同的文化对礼貌有不同的解释和侧重。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英国语言学家Leech根据英语文化的特征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而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分析了汉文化的礼貌持征,归纳了五个礼貌准则。将顾先生与Leech的礼貌准则作比较可发现英、汉语的礼貌准则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科学地分析、对比这些差异是防止语用失误、促进交际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

2.英汉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

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人们言语行为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表达礼貌方式的差异。因此,要讨论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中的差异,首先有必要了解两种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

2.1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礼貌准则

封建制度桎梏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时间较短,基督教文化和西方哲学思想体系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主体。在英语言文化中具有“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的特点,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以个人的工作和成绩来评定人(包括自己)。英语语言文化没有传统的贵贱之分,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敬他人。

根据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前人做了大量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戈夫曼(e.Goffman)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建立了礼貌模式。1987年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根据Goffman的解释提出面子论。他们把它分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种,这样礼貌也就随之分为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Leech的这一原则也是本论文的一条主线。他的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把礼貌信念的表达增大到最高限度。Leech的礼貌原则包括六项准则,每项准则都有两条次准则。

(1)策略准则:a)尽量少让别人吃亏,b)尽量多让别人得益;比如:“iwouldliketoborrowyourbike,ifyouwouldn’tmind.”用完之后往往要说:“thanksalot.”(尽量夸大自己所得到的利益)。若直接说:“Lendmeyourbike.”就显得不礼貌。

(2)慷慨准则:a)尽量少使自己得益,b)尽量多让自己吃亏。如:“Youcanusemybike.”“Haveanothersandwich.”比“Handmethenewspaper.”“Gotacigarette?”更礼貌一些。

(3)赞誉准则:a)尽量少贬低别人,b)尽量多赞誉别人。如教师用语中批评学生“你是个榆木脑袋”“你是个笨蛋!”这样的对学生全盘否定,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做人的信心,引发对立情绪,无法为学生接受。

(4)谦虚准则:a)尽量少赞誉自己,b)尽量多贬低自己。如:a:Yourperformancewasoutstanding.B:Yes,wasn’tit!又如:pleaseacceptthislargegiftasatokenofouresteem.以上两句都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都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原则。

(5)一致准则,也叫赞同原则: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b)尽量多增加双方的一致。例如:a:itwasaninterestingexhibition,wasn’tit?B:no,itwasveryuninteresting.以上B的回答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6)同情准则: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如:a:englishisadifficultlanguagetolearn.B:true,butthegrammarisquiteeasy.以部分同意代替完全不同意,显示出礼貌。

可以看出,以上各项准则的两条次准则含义相当,只是说话的着重点不同。Leech认为所有的语言均要遵守他所提出的这一礼貌原则,礼貌是世界上所有语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论断有些偏颇。因为世界上的语言毕竟千差万别,迄今为止,我们也无法穷尽对所有语言的研究。学理论研究本族语的具体问题,就必须在其理论的指导下,深入了解本族语的具体语言事实。本着这一原则,中国的许多学者也提出了适合汉民族语言的礼貌原则,其中以顾曰国先生的五个原则最为显著,以此与Leech的礼貌原则相呼应,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礼貌原则的普遍存在。

2.2以汉语文化为背景的礼貌原则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中国学者在吸取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和Brown&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汉民族独特的礼貌现象,并提出了更符合汉文化的礼貌原则。徐盛桓(1992)在他的礼貌原则中修正了Leech的礼貌原则,用“通常倾向于”等字眼替代“最大”和“最小”等词,对礼貌的得体性有所考虑。另一位学者L.R.mao比较了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后提出了“相对面子指向的构想”。何兆熊(2000)认为,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同一性,这是中西方礼貌内涵差异的本质特征。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现象,总结了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在此基础上他于1992年又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

(1)称呼准则:用适当的称呼问侯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称呼语必须体现尊重原则,是“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等在现代文化中的积淀和反映。例如:对比自己年长的人我们用尊敬的语言,比如我们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而对比自己年幼的人往往没有这种等级差别。

(2)贬己尊人准则:“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例如称自己为“小弟”“下官”,称自己的妻为“贱内”,而称对方妻子为“尊夫人”等。

(3)雅言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这一原则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修养和自身的文化素养。例如:我们为回避忌讳,对“死”字可以用“长眠”、“老了”、“安息”等委婉语表达,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4)求同准则:这与“脸”、“面”有关。所谓求同,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满足对方的要求,赞同对方。像下面这组对话就违反了这一原则:“a:周六图书馆开门吗?B:只有才会这么问。”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利益。这个原则反映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言”以及“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的传统思想。

3.两种文化中的礼貌原则对比与分析

3.1英汉文化礼貌原则的共同处

从Leech的礼貌原则的提出到目前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曾有人对其存在的普遍性提出疑问,但从跨文化的角度上来讲,Leech的六准则仍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将六原则与顾日国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礼貌五准则相比较,不难发现,两者都是对人类言语行为礼貌的概括,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兼容性和普遍性。根据惠和损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礼貌交际的核心是注意到人们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因而这两者都是“投其所好”,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对别人胃口。它们都是达到交际的“社会目的”的手段,而这样做恰好也是为达到交际的“真正目的”:扫除障碍。

3.2英汉文化礼貌原则的差异

尽管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曰国的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性,但具体到不同民族、文化,或者说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礼貌原则的个性便会显现出来。

(1)准则侧重方面。英语文化把礼貌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手段,很多情况下,它要求言语是真实的。因此利奇强调,策略准则是最重要的准则,构成了英语语言文化礼貌原则的核心。而中国文化则把礼貌看成是道德的修养问题,主要表现为“仁者爱人”也就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重视伦理关系和人情。“自卑而尊人”是汉语言文化中的核心成分,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因此在顾曰国先生的准则中“贬己尊人”是核心。

(2)称呼方面的差异。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在东方,血缘宗亲关系复杂,称呼讲辈分,长幼有序。而英语国家的家庭称谓一般较笼统,而且只讲辈分不讲长幼。如:aunt,既可指叔叔又可指舅舅。对中国人来说,礼貌意味着对别人要体现出尊敬。如果一个孩子直接喊其父亲的名字则被认为是完全不礼貌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

(3)礼貌行为的态度和使用上存在差异。很多场合,同一情景,所采用的礼貌方略会因文化而异。在中国,人们在打扰别人时常采用“指示性”言语行为来表示礼貌,而西方人则习惯用“抱歉”性言语行为以示礼貌。最为明显的是对于“感谢”(thankyou)这一礼貌行为的态度。“thankyou”在美国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公式化的习惯性的行为,然而在中国却有不同的概念,它总是和因“蒙恩”“受惠”而表示感谢相连,人们只在感到“受恩”有义务向对方表示感谢时才用此言语行为。比如:

a.a:Yourcoatisverybeautiful.

B:thankyou.

b.a:你的钢笔坏啦,用我的吧!

B:好的,谢谢。

(4)隐私问题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在互相闲聊时,经常谈论并询问对方的姓名、工资、子女等问题,而西方人很忌讳谈论这类话题,认为这些是个人隐私。这与中西文化、价值观念有关。中国人与西方人交谈时要尽量避免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否则会认为是不礼貌、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例如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入门时,必须掌握的简单句型包括:

a:what’syourname?(你叫什么名字?)

B:mynameisLi.(我姓李。)

a:Howoldareyou?(你多大了?)

B:iamforty.(我四十了)

上述这段对话从形式上说是正确的,但在西方人看来,是典型干涉对方私事的问题。“隐私”在不同的文化中定义不同。汉语言文化对隐私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为狭窄,一般认为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事”;英语言文化中认为“privacy”“几乎包括一切涉及个人和家庭的私事”。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化中认为是符合礼貌原则的语言,在英语言文化中很有可能被视为侵犯了隐私。

(5)价值观念的不同。在中国,个人主义被认为是自私的表现,带有贬义色彩。中国注重子孙满堂。而在西方,个人主义是褒义词,他们崇尚自由。其价值观念是建立在个人行动的自由、权利和独立基础上的。正如跨文化交流学者拉里・阿・萨穆瓦所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在西方社会,强行邀请别人被认为是侵犯了他们的自由。而在中国社会,这被认为是善意的表现。例如,当邀请别人就餐时,劝对方多吃,有时劝他们吃所不喜欢的食物,这显然违反了礼貌原则。

(6)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注重逻辑,注重分析,重理性。亚里士多德把演说的篇章概括为:开头,提出问题,分析论证,结尾。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直线形的,说话、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把话题放在最前面,先表达中心意思。中国人受儒家、道家与佛教哲学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重视悟性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讲含蓄,语言有一定的模糊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自觉、具体为特征,思维活动多是螺旋式地绕圈向前发展。如中国人打电话,通常开始都不谈自己的意图、目的(除了急事重大的事情外),而总是谈些关心对方的话,最后才说出打电话的真正目的。而西方人则习惯于开门见山,先说出打电话的目的和要谈的正事,然后再细说和谈些其它的事。因有此差异,西方人往往觉得听中国人的话很费劲,难以理解,太嗦,把简单事情复杂化,认为不太礼貌;而中国人又觉得西方人说话太直接,一点也不礼貌。

4.结语

礼貌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因中西方文化中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不同,各自的礼貌原则可能兼容,也可能有相互抵触之处。礼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须遵守和维护的准则,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规范。只有对英汉语言中体现的礼貌原则作出比较,才能使我们更好地感知语言的社会文化差异,保证言语行为中话语的得体性和礼貌程度,从而促进人们交流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Brown,p.,Levinson,S.C.politeness:SomeUniversalsinLanguageUse[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2]Leech,G.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篇9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如:“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renotastudent,areyou?”

“Yes,iam.”

(“no,iamnot.”)

2.亲属称谓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Canihelpyou?

whatcanidoforyou?

4.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

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areyou?

itsalovelyday,isntit?

5.面对恭维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canspeakverygoodFrench.”

“thankyou.”

“itsawonderfuldish!”

“iamgladyoulikeit.”

所以,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idontthink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6.电话用语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

“喂,您好。麻烦您叫一声王伟接电话。”“我是张英,请问您是谁?”

英语中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如:“Hello,thisisJohnspeaking.”

“Couldispeaktotomplease?”

“isthatmaryspeaking?”

西方人一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如:

“Hello,52164768,thisisJim.”

中国学生刚开始学英语会犯这样的错误:

“Hello,whoareyouplease?”

7.接受礼物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是放在一旁,确信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开。受礼时连声说:

“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为例。”

“让您破费了。”

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beautiful!wow!”

“whatawonderfulgiftitis!”

“thankyouforyourpresent.”

8.称呼用语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

“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篇10

本文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入手,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东西方思维、文化、习俗和语言差异等社会因素对英语写作的影响,提出了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对策,一是克服英汉语言文化差异,排除母语干扰;二是加强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

英语写作;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对策

一、引言

随着英特网的普及和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更多地通过发e-mail,短信和网上聊天进行,这就是简单意义上的写作。求职者必须准备一份简历介绍自己,这也是写作。网络学习时老师和同学间的交流互动也必须通过书面写作进行。日常生活中处处遇到写作,如写申请书,求职信,邀请函,计划书,工作汇报等。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达到与他人交流的目的,这就是写作。英语学习通常包括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培养,其中英语写作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原因,人们通常过分强调阅读和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写作,致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较低。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统计资料表明,英语作文平均成绩长期徘徊在6分左右,距及格仍有一定差距,所以英语写作仍是学生掌握语言技能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二、影响英语写作的社会文化因素

1、英汉文化差异的影响

文化是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进行传播的,文化的发展是包含在语言的发展中,关系密不可分。如果文化离开了语言则不会发展传播,如果语言离开了文化则就失去了需要表达的内容及意义。语言和文化所存在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现不同。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应遵循第二语言在本族人群中使用的社会准则,不能照搬学习者习以为常的本民族社会与文化知识。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第一与第二语言文化知识的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尤其是差异,只有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2、汉语母语干扰

写作是思维模式的集中表现,母语干扰是英语写作的一大障碍。因为任何新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都会受到已有知识或技能的干扰。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这种影响则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是表现在母语对第二语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积极地作用是促进语言的正迁移,消极的是负迁移。写作是思维模式的集中表现,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手段。写作是一个过程,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始于探索,止于发现。只有经过思考,质疑,深思和将思想条理化才能实现写作,所以写作能力是认识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的综合反映,多写,勤写能促进认识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高。用英语写作能促进用英语进行思维能力的提高。

思维对人类的语言形式和修辞具有重要的影响。英语写作既是语言活动,也是思维活动,思维模式影响着修辞方法、谋篇布局的基本规律。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失误主要是由于汉语思维对英语的支配作用造成的。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是从汉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向英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过渡。这种深层的思维和文化的转换在语言层面上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能否成功地从这三个层次实现转换是写好英语作文的关键,由于东西方民族的思维差异、语言差异、文化习俗差异以及写作角度、方法、用词等的不同,在转换过程中,无论是在词汇层次,句法层次还是篇章结构层次,无一不受到汉语母语的干扰,从而在写作中大量出现汉语负迁移的痕迹,以致转换不能顺利实现,写出具有“英语的肉、汉语的骨”的文章。

三、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策略

1、克服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要想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一方面应了解英汉社会差异,文化差异及语言差异对英语作文的影响,排除母语干扰,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熟知英语写作规律,学会运用英语思维组织材料,展开论述或描写。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地域特征、经济发展、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决定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这种“社会性”说明,语言系统不可能是一种存在于真空,独立发展,自生自立的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无时不受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社会文化要素的制约。学习一种语言的过程,就是了解和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只有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2、课堂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英语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它不仅包括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通过对东西方思维差异,文化差异,习俗差异和语言差异的比较分析,从遣词、造句、段落写作和语篇构建等方面熟知英语写作规律和汉英语言与文化差异,其中包括英汉文化差异对作文中观点和语篇结构的影响等方面,力求排除母语干扰,培养英语思维能力,避免英语写作中的失误。同时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大量的写作实践和英语写作技能的教授,以达到帮助大部分同学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目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英语写作教学应做到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和学生跨文化写作能力培养并举,了解英汉语言在思维、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如下差异,如(1)汉语是综合思维,英语是分析思维。(2)汉语是具象思维,英语是抽象思维。(3)汉语思维重视“统一”,英语思维注重“对立”。(4)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5)在语篇结构上汉语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型”的,英语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同时帮助学生有目的地去克服汉语思维对英语写作的负迁移,提高写作能力,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刘重德.汉英比较与翻译[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廖国强,严俊.基础英语写作指南[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5]廖为应.论思维差异与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