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投资学的基本概念十篇投资学的基本概念十篇

投资学的基本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1:29

投资学的基本概念篇1

关键词:民间资本;相对过剩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01

一、从现有文献的共识谈起

要梳理理论界对内涵和外延都尚未完全统一的概念,从现有文献的共识出发,可以减少分歧,做出最大限度的理论概括,保证分析方向的准确性,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争议,节省时间与精力。对于民间资本的概念,也可以先从不同文献中的共识入手。然而,在具体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讨论民间资本的相关文献中,明确界定民间资本概念的学者相对较少——当然,从这些有限的分析角度不尽相同的概念表述中,我们也可以把握住学术界关于民间资本概念的基本共识,以下是几位学者对民间资本概念的明确的界定。

所谓民间资本,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国家内部或地区内部的非国有资本和非外商资本的总和。民间资本从其本质上讲,是私有性质的资本形式,他的所有权是私有的,而不是公有制的。……我国目前的民间资本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经营性民间资本。指民间法人投资和个人投资的实业资本。具体有集体、联营、个体、私营、私人股份等。(2)金融性民间资本。指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国库券、企业债券、股票、外汇等。(3)现金性民间资本。指城乡居民的手持现金总和。(4)不动产性民间资本。指民间组织和个人所有的地产、房产等,这部分资产的开发和出租会带来不少的收入。

民间资本是相对于政府投资而言的一种资本,通常界定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投资资金来源来划分,一种是按投资资金主体来划分。本文按投资主体划分民间资本,将其界定为非国有经济投资中扣除外资和港澳台投资的部分,包括联营、股份制、集体、个体、私营和其他经济类型的投资。

以上几位学者都就“民间资本”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界定,虽然分析角度不尽相同,具体问题上也存在着某些分歧,但其共同点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以所有制为标准,将民间资本界定为与“政府资本”相对立的“非政府”部门拥有的资本。这种处理,也体现了理论界对民间资本问题认识的一个基本共识,就是基于“民间”概念与“政府”、“官方”概念的对立,强调民间资本的“非政府、非官方”的“民间”特征。而能够明确划定这一界限的自然是产权标准了。当然,这种产权标准,既可以基于所有权的“资金来源”,也可以基于“使用权”的投资主体。无论是基于资金来源还是投资主体,上述关于民间资金概念的文献中,在产权归属标准方面,民间资金除了“非政府、非官方”的“民间”特征之外还有另一个明显的产权归属特征——“非外资”,即来源于外资或由外国投资者投入的资本,不属于“民间资本”范畴。可见,民间资本的概念,在产权归属的标准上,除了强调民间与“政府、官方”的对立外,还特别强调“民间”与“国外”的对立,即强调“本国的民间”的概念,强调民间资本必须是本国的资本。

二、民间资本的概念的基本概括

基于上述介绍,我们可以对民间资本的概念有一个基本的概括:从内涵上来讲,民间资本是产权归属于本国非政府部门的资本;从外延上来讲,则依据产权的不同,可以从两方面界定民间资本的外延。从所有权的角度看,民间资本可以界定为所有权归本国非政府部门的所有资本量,即来源于本国非政府部门的所有资本;从使用权的角度看,民间资本则可以界定为由本国非政府部门使用和支配的所有资本,即由本国非政府部门投资使用的所有资本。显然,产权中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角度不同,民间资本的内涵与外延也有所区别,这种区别造成了研究上的分歧,但是只要理清了这些概念上的差别,我们会发现,这种区分也可以相互补充,从而有利于更全面细致的研究民间资本问题:以所有权为划分标准,有助于从静态和定量的角度确定民间资本的规模;以使用权为划分标准,则有助于进一步分析民间投资主体的作用;而将两者相结合,则可以讨论不同所有权的资本(民间资本、政府资本以及外资资本),在其使用过程中主要流向了民间、政府还是外资部门,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在我国资本的流通机制,比较不同经济部门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了解我国民间资本的发展现状,并找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一下,基于上述分析,民间资本在静态和资本来源的概念上可以界定为所有权归民间部门的资本,即由本国非政府部门占有所有权的资本;从动态和投资主体的概念上可以界定为使用权归民间部门的资本,即由本国非政府部门投资使用的资本。通常对民间资本的数量和规模进行界定时,往往采用前一概念;而在讨论民间资本的使用和发挥相应的作用时,主要采用后一概念。

三、民间资本相对过剩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通过前面的分析,基于民间部门吸收的存款与发放的贷款之间差额的变化,可以推断出民间资本相对过剩问题。基于对民间资本概念的认识,民间资本问题在理论上分为所有权意义上来源于民间部门的资本、使用权意义上由民间部门投资使用的资本,以及交易过程意义上民间的资金流通机制。明确了这一点,民间资本的相对过剩就比较容易界定了,可以基本界定为民间部门投资使用的资本,少于民间所拥有获得的资本,即民间部门未能将自己获得的财富有效使用,形成民间部门的储蓄,最终要依赖其他部门使用这部分财富。由此可见,民间资本相对过剩问题,并不仅仅是所有权意义上的民间资本与使用权意义上的民间资本之间的差额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民间部门形成的储蓄由其他部门使用的资本使用状况,也揭示了民间部门在投资和资本使用效率上的相对不足。

因此,研究民间资本的相对过剩问题有着明显的理论意义:一方面,如上所述可以揭示民间部门资本使用效率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分析相对过剩民间资本的流动方向来揭示民间部门的竞争部门。此外,相应的实证分析也有利于更为明确的把握历年来相对过剩的民间资本的规模,从而确定民间部门所获得的债权规模,明确可供开发和利用的民间资本的潜在规模。

参考文献:

[1]李含琳.西部地区民间资本启动机制及策略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4.

投资学的基本概念篇2

摘要:主要研究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概念、内涵、构成要件、及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的相关个罪,包括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违法运用资金罪。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违法行为

1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概念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亦应有立法概念与司法概念之分(有学者又把它表述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实质概念和形式概念,其实意思一样)。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立法概念可界定为:证券投资基金是指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者利益和国家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监管理制度,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的行为。在立法意义上存在的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存在于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各个阶段,不以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是否规定为转移。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立法概念表示的是那些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规的行为应该犯罪化,其标准首先是社会危害性。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司法概念则可界定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是指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规范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即凡是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规范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都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司法概念的唯一标准是刑事违法性,但它并不是完全不考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2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构成要件

2.1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体要件

根据刑法理论的传统定义,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或者威胁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全局上思考刑法中犯罪客体问题,主要是将刑法目的贯穿于整个刑法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犯罪客体论,即“法益说”,认为用“法益”来代替传统定义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更为妥贴,笔者亦表示赞同。

就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它所侵害的法益客观上也存在许多种情况,但是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行为的客体要件必须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侵害的最根本的法益。这种法益通常易受到证券投资基金操作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的侵害或威胁,因而刑法特别予以保护,同时也受到证券投资基金方面法律、法规的保护。有学者指出,证券投资基金法虽然有一定的社会本位性,但本质上都是一部“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因而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要客体应是投资者的财产权利,笔者虽对观点表示赞同,但是考虑到我国的立法体例,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是规定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之中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因此可能在立法者看来,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常管理秩序才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要客体。

2.2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

犯罪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是说明此行为的危害性,并为该行为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此外,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是相关刑事法律所明确规定的,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特点是外在性,直观性和客观性,不仅直接体现了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行为对期货管理秩序的严重危害性,从而可以决定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客体的存在,而且还是认定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人主观方面的客观依据。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具体表现为行为人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律法规,在从事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经纪或其他相关活动中,破坏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常管理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2.3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体要件

对于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体,概括来讲就是与证券投资基金有关的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其为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就自然人而言,按其在犯罪活动中是否具有特殊身份,可以分为一般个人主体和特殊个人主体两类。一般个人主体指不具有特殊身份,而实施了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行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这类主体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领域中并不多,一般指利用证券投资基金这种方式进行贪污、诈骗等犯罪行为的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的个人主体主要是特殊个人主体,即实施了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且具有特殊身份的自然人,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主要指的是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金融机构中从业人员。单位犯罪多是经济犯罪的一大特点,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亦不例外。在证券投资基金的实际操作运行中,由于单位比个人具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在人才储备、技术占有、信息渠道、公关手段等各方面都占有优势,其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应该说隐蔽性更大,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往往也比自然人犯罪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所以单位犯罪应该是我们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预防方面所要针对的重点。要强调的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的单位主体必须是合法成立的,其宗旨、目的与法律是相符的,如果是为了实施犯罪而成立,依相关的司法解释只能认定为自然人犯罪,而谈不上单位犯罪主体。具体而言,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单位犯罪主体包括:

(1)商业银行;

(2)证券交易所;

(3)证券公司;

(4)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5)其他金融机构。

2.4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方面要件

理论界的一般观点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而且主要表现为直接故意。笔者认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形态只能是故意,过失不可能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理由如下:

投资学的基本概念篇3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违法行为

1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概念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亦应有立法概念与司法概念之分(有学者又把它表述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实质概念和形式概念,其实意思一样)。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立法概念可界定为:证券投资基金是指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者利益和国家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监管理制度,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的行为。在立法意义上存在的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存在于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各个阶段,不以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是否规定为转移。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立法概念表示的是那些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规的行为应该犯罪化,其标准首先是社会危害性。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司法概念则可界定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是指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规范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即凡是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规范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都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司法概念的唯一标准是刑事违法性,但它并不是完全不考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2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构成要件

2.1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体要件

根据刑法理论的传统定义,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或者威胁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全局上思考刑法中犯罪客体问题,主要是将刑法目的贯穿于整个刑法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犯罪客体论,即“法益说”,认为用“法益”来代替传统定义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更为妥贴,笔者亦表示赞同。

就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它所侵害的法益客观上也存在许多种情况,但是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行为的客体要件必须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侵害的最根本的法益。这种法益通常易受到证券投资基金操作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的侵害或威胁,因而刑法特别予以保护,同时也受到证券投资基金方面法律、法规的保护。有学者指出,证券投资基金法虽然有一定的社会本位性,但本质上都是一部“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因而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要客体应是投资者的财产权利,笔者虽对观点表示赞同,但是考虑到我国的立法体例,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是规定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之中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因此可能在立法者看来,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常管理秩序才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要客体。

2.2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

犯罪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是说明此行为的危害性,并为该行为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此外,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是相关刑事法律所明确规定的,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特点是外在性,直观性和客观性,不仅直接体现了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行为对期货管理秩序的严重危害性,从而可以决定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客体的存在,而且还是认定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人主观方面的客观依据。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具体表现为行为人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律法规,在从事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经纪或其他相关活动中,破坏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常管理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2.3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体要件

对于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体,概括来讲就是与证券投资基金有关的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其为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就自然人而言,按其在犯罪活动中是否具有特殊身份,可以分为一般个人主体和特殊个人主体两类。一般个人主体指不具有特殊身份,而实施了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行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这类主体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领域中并不多,一般指利用证券投资基金这种方式进行贪污、诈骗等犯罪行为的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的个人主体主要是特殊个人主体,即实施了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且具有特殊身份的自然人,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主要指的是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金融机构中从业人员。

单位犯罪多是经济犯罪的一大特点,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亦不例外。在证券投资基金的实际操作运行中,由于单位比个人具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在人才储备、技术占有、信息渠道、公关手段等各方面都占有优势,其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应该说隐蔽性更大,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往往也比自然人犯罪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所以单位犯罪应该是我们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预防方面所要针对的重点。要强调的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的单位主体必须是合法成立的,其宗旨、目的与法律是相符的,如果是为了实施犯罪而成立,依相关的司法解释只能认定为自然人犯罪,而谈不上单位犯罪主体。具体而言,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单位犯罪主体包括:

(1)商业银行;

(2)证券交易所;

(3)证券公司;

(4)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5)其他金融机构。

2.4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方面要件

理论界的一般观点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而且主要表现为直接故意。笔者认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形态只能是故意,过失不可能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理由如下:

(1)在我国刑法体系中,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皆属于财产型犯罪,也就是有的学者所指的“贪利性犯罪”,这种犯罪类型是不可能存在过失的心理状态的,因为这类犯罪有其明确的目的,或是为了非法谋取经济利益,或是为了减少自身的损失。例如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其犯罪行为的实质就是违背受托义务,擅自运用客户资金或者其他委托、信托的财产。

(2)我国刑法明确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说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罪过形式的犯罪只能由故意构成。考察有关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刑法条文,可以发现并未规定过失可以构成相关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以笔者认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形态只能是故意,而不存在过失。

参考文献

[1]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投资学的基本概念篇4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违法行为

1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概念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亦应有立法概念与司法概念之分(有学者又把它表述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实质概念和形式概念,其实意思一样)。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立法概念可界定为:证券投资基金是指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者利益和国家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监管理制度,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的行为。在立法意义上存在的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存在于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各个阶段,不以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是否规定为转移。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立法概念表示的是那些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规的行为应该犯罪化,其标准首先是社会危害性。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司法概念则可界定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是指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规范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即凡是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规范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都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司法概念的唯一标准是刑事违法性,但它并不是完全不考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2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构成要件

2.1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体要件

根据刑法理论的传统定义,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或者威胁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全局上思考刑法中犯罪客体问题,主要是将刑法目的贯穿于整个刑法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犯罪客体论,即“法益说”,认为用“法益”来代替传统定义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更为妥贴,笔者亦表示赞同。

就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它所侵害的法益客观上也存在许多种情况,但是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行为的客体要件必须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侵害的最根本的法益。这种法益通常易受到证券投资基金操作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的侵害或威胁,因而刑法特别予以保护,同时也受到证券投资基金方面法律、法规的保护。有学者指出,证券投资基金法虽然有一定的社会本位性,但本质上都是一部“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因而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要客体应是投资者的财产权利,笔者虽对观点表示赞同,但是考虑到我国的立法体例,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是规定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之中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因此可能在立法者看来,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常管理秩序才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要客体。

2.2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

犯罪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是说明此行为的危害性,并为该行为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此外,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是相关刑事法律所明确规定的,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特点是外在性,直观性和客观性,不仅直接体现了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行为对期货管理秩序的严重危害性,从而可以决定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客体的存在,而且还是认定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人主观方面的客观依据。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具体表现为行为人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律法规,在从事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经纪或其他相关活动中,破坏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常管理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2.3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体要件

对于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体,概括来讲就是与证券投资基金有关的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其为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就自然人而言,按其在犯罪活动中是否具有特殊身份,可以分为一般个人主体和特殊个人主体两类。一般个人主体指不具有特殊身份,而实施了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行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这类主体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领域中并不多,一般指利用证券投资基金这种方式进行贪污、诈骗等犯罪行为的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的个人主体主要是特殊个人主体,即实施了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且具有特殊身份的自然人,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主要指的是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金融机构中从业人员。

单位犯罪多是经济犯罪的一大特点,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亦不例外。在证券投资基金的实际操作运行中,由于单位比个人具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在人才储备、技术占有、信息渠道、公关手段等各方面都占有优势,其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应该说隐蔽性更大,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往往也比自然人犯罪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所以单位犯罪应该是我们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预防方面所要针对的重点。要强调的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的单位主体必须是合法成立的,其宗旨、目的与法律是相符的,如果是为了实施犯罪而成立,依相关的司法解释只能认定为自然人犯罪,而谈不上单位犯罪主体。具体而言,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单位犯罪主体包括:

(1)商业银行;

(2)证券交易所;

(3)证券公司;

(4)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5)其他金融机构。

2.4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方面要件

理论界的一般观点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而且主要表现为直接故意。笔者认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形态只能是故意,过失不可能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理由如下:

(1)在我国刑法体系中,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皆属于财产型犯罪,也就是有的学者所指的“贪利性犯罪”,这种犯罪类型是不可能存在过失的心理状态的,因为这类犯罪有其明确的目的,或是为了非法谋取经济利益,或是为了减少自身的损失。例如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其犯罪行为的实质就是违背受托义务,擅自运用客户资金或者其他委托、信托的财产。

(2)我国刑法明确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说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罪过形式的犯罪只能由故意构成。考察有关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刑法条文,可以发现并未规定过失可以构成相关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以笔者认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形态只能是故意,而不存在过失。

参考文献:

[1]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投资学的基本概念篇5

关键词:财务理论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一种与之相对应的财务理论,至少应涉及三个根本性问题:其一,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其二,贯穿理论体系基本线索是什么?即如何将财务理论的诸要素有机地贯通为一个紧密的整体?其三,如何以特定的核心概念为起点,以一定的基本线索为导向,来具体设计理论体系?

上述三个问题之所以具有根本性意义,原因在于: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明确的核心概念,否则,就缺乏应有的逻辑起点,并随之成为无源之水;同时,缺乏明晰的主线加以贯通,各部分之间就失去应有的联系,因此无法成为一个有机体系。在明确核心概念和基本线索之前,要具体地构建财务理论体系,是非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

从逻辑结构上讲,要构建科学的财务理论体系,首先应确立理论体系中起铺垫作用的核心概念。财务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是整个财务理论展开推演的起点,如果模糊不清,由此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必然缺乏逻辑性和缜密性,因此确定财务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是构建社会主义财务理论体系的首要着力点。就推定财务理论核心概念的方法而论,如果先入为主地框定某一概念为财务理论的核心,显然无充足的理论依据可寻。因此,要科学地确认社会主义财务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还应探究其基本属性。

作为社会主义财务理论核心概念的理论范畴,应具备以下几个属性:其一,它首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财务理论是经济理论的要素,财务学也曾经是经济学的一个因子。既然财务理论脱胎于经济理论,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自然具有经济理论的烙印,与经济学范畴有不解之缘。只有以特定的经济学概念作为财务理论的核心,才能解决财务理论与一般经济理论的对接或联接问题,否则,就必然出现这两处理论在逻辑上的错位。其二,它应是一个内容丰富能表现出财务学的概念,必然是一个在逻辑上起铺垫作用的综合概念。它可以明确界定财务学科范围,而且又是财务理论体系的“细胞”,隐含了该科学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因此,内涵必然是丰富的,外延必然是广阔的。其三,他应是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概念。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来构建财务理论体系,决定了体系中的主要概念必然与市场经济相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是首要的、根本的,财务的一切活动是为市场机制充分而有效的动作开创必要条件。在新的财务实践背景下,社会主义财务理论体系的构建始终应围绕促进市场经济的创立、发育和发展这一中心来展开,对该体系中核心概念的推定亦不例外。否则,就难免落入传统理论的俗套。

基于以上要求,“本金”应是构建财务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首先,确立本金作为建立社会主义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先必须弄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本金概念。本金是进行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垫支资金,它从货币资金垫支开始,经过运用、耗费、收入、分配几个阶段又回到原垫支的货币资金形态,并在这一过程中带来资金的增值。因此作为市场经济的一般范畴,本金是能够带来增值的价值,增值是本金内在的本质要求,同时本金的生命还在于其流动性,只有流动,才能增值。其次,作为经济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是商品,而企业的财务活动就是建立在对本金的增值性和流动性这两个最基本的基础之上的,即对本金的经营。因此本金是财务经济领域特殊的商品,选择本金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理论体现的出发点无疑是可行的。第三,本金是区分财务资金、财政资金、信贷资金、保险资金的依据。资金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财产物质的货币表现,其外延是广泛的,按其经济用途可分为财政资金、信用资金、保险资金、财务资金等,但财政资金、信用资金、保险资金是社会分配与消费领域的资金,处于物质生产和流通以外,所体现的资金运动是收入与支出、存款与贷款等的矛盾,不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的矛盾;而财务资金是以生产和流通领域服务的资金,具体从本金的筹集和取得开始,经过运用、耗费、收入、分配几个阶段又回到本金的运动形态,在运动中带来资金的增值,是本金的投入与收入的矛盾。第四,体现了财务的本质。财务本质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并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物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本金的筹集、运用、耗费、收入与对收入的分配活动。第五,明确了财务学科的范畴。财务的本质决定了财务的特殊矛盾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的对立统一。本金的投入是取得资产收益的前提,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资产的收益的取得又是投入本金收回的前提和本金增值的前提。要使本金投入后获取收益,必须取决于经济组织与财务活动的有效性和社会环境的合理性。如果这两方面的条件出现障碍,则可能发生有本金投入而无收益,或者投入多而收益少。要使财务内在矛盾的两个方面能够统一,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从宏观上制定正确的财务政策和制度,从微观上进行财务有效的组织。同时,这一表述也说明了本金投入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资产收益,为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可见,本金成为财务的核心概念是成立的。

在确定社会主义财务理论体系核心概念的前提下,财务状况最佳与财务成果最大的财务目标应是社会主义财务理论体系的主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主体,拥有经营自和理财自。企业经营的目标就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即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企业财务工作应该为这一目标服务,但是财务管理又有它自己的特点,研究确立企业财务目标,除应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外,更多地应从财务本身的特点出发。面对风云迭起的各种市场,企业理财活动较之过去更为复杂。从企业外部来看,企业财务部门需要及时了解各种市场动态,抓住机遇,避免风险,以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从企业内部来看,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又需要不断强化内部管理,降低各种消耗,灵活调度各种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企业偿债能力,提高企业获利能力。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一方面运用各种理财手段,围绕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展财务运作,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财务要独立自主地进入金融市场,组织各种财务动作,选择适当的筹资、投资方式,谋取经济效益。但评判财务活动的履行实绩,根本准则是财务状况与财务成果最大。

优良的财务状况意味着企业有良好的财务信用,在不同时期都保持着较优的财务结构和企业债务负担相适应的偿债能力,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的前提和条件;财务成果最大是因此它是一项综合性经济效益指标,能直接反映企业最终财务成果,体现企业经营目标。因此,企业财务的各项工作都应该紧紧地围绕财务状况最佳和财务成果最大的财务目标展开。认识财务目标,是构建财务运行机制的方向和标识,是选择理财手段的标准,是财务事先明确任务、事中控制、事后考核的依据,这一财务思想始终贯穿于企业理财的各环节、全过程,财务状况最佳与财务成果最大,同财务理论诸要素紧密相关,只有运用这一线索才能将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在这一主线的引导下,对个别要素作出较为全面而又透彻的分析。

以本金为起点,以市场经济为背景,即可界定财务的本质,功能及其规律性;以财务状况最佳与财务成果最大为主线,即可分析财务在企业筹资、投资等微观行为领域中的作用及其财务行为的制约因素。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财务理论体系包含的内容有以下三个部分。

1、基础理论。是由一组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财务概念群按其内在逻辑关系排列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括财务本质、财务对象、财务职能、财务假设等理论要素。财务基础理论是财务理论的根基和出发点,是对实践中的财务来源、研究客体的基本要求的理论总结,决定财务学科的性质,反映出财务的客观属性及其规律性,是建立财务行为理论和约束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投资学的基本概念篇6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违法行为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概念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亦应有立法概念与司法概念之分(有学者又把它表述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实质概念和形式概念,其实意思一样)。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立法概念可界定为:证券投资基金是指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者利益和国家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监管理制度,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的行为。在立法意义上存在的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存在于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各个阶段,不以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是否规定为转移。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立法概念表示的是那些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规的行为应该犯罪化,其标准首先是社会危害性。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司法概念则可界定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是指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规范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即凡是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规范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都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司法概念的唯一标准是刑事违法性,但它并不是完全不考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构成要件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体要件

根据刑法理论的传统定义,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或者威胁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全局上思考刑法中犯罪客体问题,主要是将刑法目的贯穿于整个刑法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犯罪客体论,即“法益说”,认为用“法益”来代替传统定义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更为妥贴,笔者亦表示赞同。

就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它所侵害的法益客观上也存在许多种情况,但是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行为的客体要件必须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侵害的最根本的法益。这种法益通常易受到证券投资基金操作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的侵害或威胁,因而刑法特别予以保护,同时也受到证券投资基金方面法律、法规的保护。有学者指出,证券投资基金法虽然有一定的社会本位性,但本质上都是一部“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因而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要客体应是投资者的财产权利,笔者虽对观点表示赞同,但是考虑到我国的立法体例,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是规定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之中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因此可能在立法者看来,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常管理秩序才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要客体。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

犯罪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是说明此行为的危害性,并为该行为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此外,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是相关刑事法律所明确规定的,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特点是外在性,直观性和客观性,不仅直接体现了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行为对期货管理秩序的严重危害性,从而可以决定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客体的存在,而且还是认定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人主观方面的客观依据。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具体表现为行为人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律法规,在从事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经纪或其他相关活动中,破坏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常管理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体要件

对于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体,概括来讲就是与证券投资基金有关的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其为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就自然人而言,按其在犯罪活动中是否具有特殊身份,可以分为一般个人主体和特殊个人主体两类。一般个人主体指不具有特殊身份,而实施了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行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这类主体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领域中并不多,一般指利用证券投资基金这种方式进行贪污、诈骗等犯罪行为的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的个人主体主要是特殊个人主体,即实施了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且具有特殊身份的自然人,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主要指的是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金融机构中从业人员。

单位犯罪多是经济犯罪的一大特点,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亦不例外。在证券投资基金的实际操作运行中,由于单位比个人具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在人才储备、技术占有、信息渠道、公关手段等各方面都占有优势,其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应该说隐蔽性更大,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往往也比自然人犯罪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所以单位犯罪应该是我们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预防方面所要针对的重点。要强调的是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的单位主体必须是合法成立的,其宗旨、目的与法律是相符的,如果是为了实施犯罪而成立,依相关的司法解释只能认定为自然人犯罪,而谈不上单位犯罪主体。具体而言,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单位犯罪主体包括:

()商业银行;

()证券交易所;

()证券公司;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其他金融机构。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方面要件

理论界的一般观点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而且主要表现为直接故意。笔者认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形态只能是故意,过失不可能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理由如下:

投资学的基本概念篇7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亦应有立法概念与司法概念之分(有学者又把它表述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实质概念和形式概念,其实意思一样)。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立法概念可界定为:证券投资基金是指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者利益和国家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监管理制度,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的行为。在立法意义上存在的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存在于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各个阶段,不以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是否规定为转移。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立法概念表示的是那些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规的行为应该犯罪化,其标准首先是社会危害性。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司法概念则可界定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是指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规范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即凡是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规范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都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司法概念的唯一标准是刑事违法性,但它并不是完全不考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2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构成要件

2.1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体要件

根据刑法理论的传统定义,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或者威胁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全局上思考刑法中犯罪客体问题,主要是将刑法目的贯穿于整个刑法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犯罪客体论,即“法益说”,认为用“法益”来代替传统定义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更为妥贴,笔者亦表示赞同。

就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它所侵害的法益客观上也存在许多种情况,但是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行为的客体要件必须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侵害的最根本的法益。这种法益通常易受到证券投资基金操作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的侵害或威胁,因而刑法特别予以保护,同时也受到证券投资基金方面法律、法规的保护。有学者指出,证券投资基金法虽然有一定的社会本位性,但本质上都是一部“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因而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要客体应是投资者的财产权利,笔者虽对观点表示赞同,但是考虑到我国的立法体例,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是规定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之中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因此可能在立法者看来,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常管理秩序才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要客体。

2.2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

犯罪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是说明此行为的危害性,并为该行为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此外,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是相关刑事法律所明确规定的,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特点是外在性,直观性和客观性,不仅直接体现了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行为对期货管理秩序的严重危害性,从而可以决定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客体的存在,而且还是认定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人主观方面的客观依据。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

2.3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体要件

对于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体,概括来讲就是与证券投资基金有关的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其为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就自然人而言,按其在犯罪活动中是否具有特殊身份,可以分为一般个人主体和特殊个人主体两类。一般个人主体指不具有特殊身份,而实施了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行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这类主体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领域中并不多,一般指利用证券投资基金这种方式进行贪污、诈骗等犯罪行为的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的个人主体主要是特殊个人主体,即实施了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且具有特殊身份的自然人,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主要指的是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金融机构中从业人员。

单位犯罪多是经济犯罪的一大特点,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亦不例外。在证券投资基金的实际操作运行中,由于单位比个人具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在人才储备、技术占有、信息渠道、公关手段等各方面都占有优势,其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应该说隐蔽性更大,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往往也比自然人犯罪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所以单位犯罪应该是我们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预防方面所要针对的重点。要强调的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的单位主体必须是合法成立的,其宗旨、目的与法律是相符的,如果是为了实施犯罪而成立,依相关的司法解释只能认定为自然人犯罪,而谈不上单位犯罪主体。具体而言,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单位犯罪主体包括:

(1)商业银行;

(2)证券交易所;

(3)证券公司;

(4)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5)其他金融机构。

2.4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方面要件

理论界的一般观点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而且主要表现为直接故意。笔者认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形态只能是故意,过失不可能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理由如下:

投资学的基本概念篇8

关键词:股票市场选股思路强势股

一、选股的重要性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证券交易市场的发展,我国的股票市场经历了20余年的历程,几经起落。参与证券投资的人数也不断增加,证券投资也早已深入人心,同时证券投资市场的规模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对我们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进行科学分析,是一项艰巨而繁杂的基础性工作,尤其是对每一轮行情中上涨的热门板块、热门行业进行分类与筛选,对热门行业和热门板块中的龙头股和领头羊的精选,对于优秀的上市公司进行调研、分析、把握和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选择决定命运,如果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清晰选股思路,在如此众多的上市公司进行筛选自己的投资目标,就显得非常盲目,从而输在起跑线上。

二、选股的“五大基本原则”

选股的方式很多,有基本面选股,也有技术面选股,有长线投资选股,也有中短线投资选股。笔者在此认为,不管从哪些方面选股,也不管是从长线、中线还是短线投资选股,都要把握“五大基本原则”,并能在投资实践中有效运用,方能避免在后期投资过程中的后遗症。

第一大原则是要选择小盘股。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不适合选择一些大盘蓝筹的慢牛品种,之所以选择小盘股,是因为小盘股通常易于被主力控盘,也经常被主力看中,一旦大量资金参与运作,小盘股就通常表现为上涨容易拉升,下跌易于护盘的走势。

第二大原则是要选择具有成长性的股票。公司的成长性是指:公司所具有的不断挖掘未利用资源而持续实现潜在价值的能力,是人们依据公司现有的发展状况和其他内、外客观因素所作出的对公司未来发展潜力的判断,公司的成长性集中体现在公司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速度上。

第三大原则是要选择有炒作题材的股票。市场炒作需要概念,有部分概念是主力挖空心思炮制出来的,还有一些概念并无实质提升公司的价格。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时间周期,概念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别:a由问题引发的概念:如借壳上市、资产重组等;b由重大事件引发的概念:如日本地震概念、神九概念(军工航天股)等;c由重大政策引发的概念:如新兴产业规划、新能源概念等;d由突发消息引发的概念,表现为个股的单一利好政策。

对概念股的投资,一般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概念预热时期,一般在行情引发的前期,所有相关的个股将出现板块联动,出现个股联动普涨的局面,由于概念的朦胧性,此时市场投机氛围浓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实质性内涵的概念,股价会逐渐回落;第二阶段是概念深化阶段,在市场淘汰了一批跟风上涨的股票之后,那些真正的概念股则会脱颖而出,此时市场会更加关注能够引发“质变”的概念。投资人应根据时间与内容判断概念的真实性和行情的大小。如果判断准确,及时介入这样的股票,那么往往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取得丰厚的回报。

第四大原则是要选择热门(热点)股票。热门股是指:在股票市场上交易量大,交易周转率高,股票流通性强,股票价格变动幅度大的股票。

热点的性质往往可决定一轮行情的性质,热点的聚散效应能影响未来市场趋势或行情的发展。热点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a主流热点:是指能够贯穿行情始终的市场热点,此时投资者适合采用“捂股为主”的策略,与整体行情共进退;b阶段性热点:此类热点往往随着一轮行情的兴起而兴起,随行情的衰落而衰落;c短期热点:这类热点股票往往昙花一现,此时投资者要坚持“快进快出”的原则;d盘中热点:即t+0热点。

热门股往往会在某段时期引起市场大众的高度关注,若公司在公告方面有关于投资、增持股份、业绩预告、权益分派等任何性质的风吹草动,往往很容易引起人们的青睐,进而股价上涨迅速。

第五大原则是要选择“易涨抗跌”的股票。易涨抗跌是指股票在大盘向好时或行情波动剧烈时非常容易上涨,而在大盘回调时,表现为横盘或者小于大盘的跌幅,甚至是在大盘下挫时,也能够承压上涨。在K线形态上,就表现为“大涨小回、易涨抗跌”。

以上选股的五条思路是笔者数年来总结提炼的选股“五大基本原则”,在具体选股操作中,屡试不爽。在每年的沪深个股涨幅榜前列,都可以找出数量众多的(资产重组、借壳上市的情形剔除)符合此“五大基本原则”股性特征的股票。

三、结束语

投资者在股票市场选股思路上,根据笔者提出的选股“五大基本原则”,在具体选股操作实践中,遵照“五大基本原则”的方向进行筛选,落实到具体品种时,要看行情发展的热度和深度。若在行情特别火爆时,可以适当放宽一个到两个条件,但是总的选股思路不可变。同时,投资者也要练好内功,在现实中磨练自己,增强自身敏锐的洞察力,练就果断的操作性格,不断丰富自身的经验。以此思想进行操作,方能让自己不被残酷的市场所淘汰。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7)

投资学的基本概念篇9

关键词:资金;资本;资本金;资产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117-03

引言

在我们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总有一些基本概念,看起来很相似,经常被人们相互混淆,但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资金、资本、资本金、资产就是如此,本文拟对这些概念进行厘定,切实辨清这些理论上的概念,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一、资金

(一)资金概念的述评

资金在中文语义学中是[1]:1)国家用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资或货币。2)指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关于资金概念的研究有多种观点,分述如下:

(1)资金就是“钱”。这一定义作为对资金的通俗理解且长时间被广大社众所接受,但是资金就是“钱”吗?显然这把资金和货币的概念混淆起来了,因为“钱”就是货币,作为资金的货币和作为货币的货币其职能是不同的,货币如不垫支于生产经营等,则不能形成资金,不能产生增值。所以,资金不一定就是钱,甚至钱都不一定是资金(若不垫支出去)。

(2)资金是财产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这一定义是中国会计界长期使用的关于资金的定义,散见于各类会计书籍[2~3]。一些人认为资金是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还有一些人认为资金是财产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因为能用货币表现的是财产物资的价值方面,后者的表述则比前者略好些,但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似乎财产物资的价格就是资金,这将价格与资金的概念混淆起来了。笔者认为,不是所有能用货币表现的财产物资都是资金,例如,对船舶制造企业来说,水面(河面、江面或湖面)等自然资源是船舶下水必不可少的财产物资,但这些自然资源在中国属于国家所有,不属于企业所有,不是它的资金。但是,对外商投资船舶企业来说,其处理不一样,不能够无偿使用。再如,个体工商户作为一个企业,其业主自己身上的衣服不是资金,但是,是他(她)的财产物资。

(3)资金是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不断运动并带来增加价值的价值,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4]。它是劳动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生活水平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一种独立的价值运动,其生命力寓于生产经营的运动过程之中,经过运动不仅要求如数流回,而且能够带来增加的价值。

(二)资金概念再思考

上述第(1)、(2)种关于资金的定义均属对资金进行描述性的定义,第(3)种关于资金的定义则是对资金进行抽象性的定义,将资金的定义推上了一个新水平,但与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经典定义类似,且只强调了增值性。这三种定义的经济思想先进性也不一样,(1)、(2)代表的是资金“占用”的经济思想,只要是企业的财产物资,不管能否使用,使用与否,都是企业的资金,比如积压的产品、应收而无法收回的陈年老账,也都是企业的资金,造成企业账上有资金,但实际资金周转不灵,虚盈实亏,第(3)种则代表的是资金“运用”的经济思想。资金首先要垫支出去,然后不断地周转,并在周转的过程中保存和增加自己的价值。而这种经济思想的先进与否将直接影响我们实际的经济工作,进而影响到我们的会计核算。

我们认为[5],资金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垫支的价值,周转的价值,它会不停地运动,并在运动中保持和增加自己的价值。这一关于资金的定义,恰如其分地表述了资金的特征(也是确定资金与否的判断标准):1)资金的垫支性,这是基础,是资金运动的起点。2)资金的周转性,这是其本质特征,据此把资金划分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3)资金的补偿性,这是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要求。4)资金的增值性,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要求。

二、资本

(一)资本概念的述评

资本在中文语义学中是[6]:1)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即掌握在资本家手里的生产资料和用来雇佣工人的货币。2)经营工商业的本钱。3)比喻借以牟取利益的东西(含贬义)。关于资本概念的研究有多种观点,分述如下:

1.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定义最著名、最经典,简单明了。他认为资本是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货币,而货币正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态。作为货币本身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着本质区别。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这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只有用货币购买了劳动力,并在生产过程中使之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发生价值增值,从而使他的货币转化为资本。

2.格林沃尔德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从生产的角度对资本进行了界定,认为[7],资本是用于生产其他商品,包括厂房和机器在内的所有商品的名称。它是生产的三要素之一,另外两个要素是土地和劳动。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资本是一家公司的总财富或总资产,因而不仅包括资本货物(有形资产),同时也包括商标、商誉和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作为会计学术语,它代表从股东那里得到的全部货币,加上留归企业用的全部利润。中国其他关于资本的定义大多沿用马克思的观点。

(二)资本概念再思考

1.资本与资金并无二质。长期以来,中国无论是经济学界还是会计学界都认为资本主义称为“资本”,社会主义将它称为“资金”,其实二者并无本质上的差别。若说二者有本质差别,就是看是否存在剥削关系。过去往往把这种“资本一般”混淆为“资本具体”,认为“资本”与剥削相联系,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社会主义只承认“资金”,不承认“资本”。其实,“资本一般”只有与所有制关系联系在一起时,才呈现出不同的“资本具体”形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剥削的根源是私有制,私有制决定了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并通过资本积累不断扩大支配劳动的权力。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资本采取公有制形式为主,虽然资本仍然具有支配劳动的权力,劳动剩余的索取权和控制权仍归资本所有,但最终归劳动者共同所有,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张,目的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生产要素共同创造财富已成共识使资本与劳动不再对立。过去计划经济年代我们只使用“资金”概念,不使用“资本”概念,强调“资金”不存在剥削关系,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淡化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强调了“发展是硬道理”和“合作共赢”,又重新开始使用“资本”的概念。比如“十六大”报告早就提出、“十七大”和“十”报告又重申“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它体现了只有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共享企业剩余索取权,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但是,至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企业收益分配的现实是:非人力资本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配;工资没有集体协商,人力资本没有或较少地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部分技术人员以技术作为无形资产入股参与了一定的剩余价值的分配,少量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以年薪、股票期权等形式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配,但广大的普通员工没有或较少地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且这些要素参与分配无论是在机制、制度乃至国家的法规上,还是在其数额的确定上,其话语权和决定权均显得非常苍白。若真正实现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按贡献参与企业收益分配,资本形式就会在传统的货币资本、实物资本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本。①

三、资本金

(一)资本金概念的述评

资本金在中文语义学中是[8]:资本金是企业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发展经济需要办企业,办企业要有本钱。这项办企业的本钱就是资本金或资本。关于资本金概念的研究有多种观点,分述如下:

1.政府文件中的表述。过去中国并没有资本金一词,政府文件中最早出现的是1993年颁布实施《企业财务通则》中,为了资本保全才提出的。根据中国《企业财务通则》规定:设立企业必须有法定的资本金。资本金是指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中国有关法规遵循实收资本与注册资金相一致的原则。资本金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金被称为股本,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一般企业的资本金被称为实收资本。企业的资本金按投资主体分为四种类型: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其中,国家资本金为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本投入企业而形成的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为其他法人单位以其依法可以支配的资产投入企业而形成的资本金;个人资本金为社会个人或企业职工以个人合法资产投入企业而形成的资本金;外商资本金为外国投资者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投资者投入企业而形成的资本金。

2.专家学者的观点。彭伟楠认为[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与“资本金”这两个概念既有共同点也有一定的区别。马明明认为[10],资本金概念源于西方的“资本”概念,又与西方的“资本”概念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都是有所区别的。朱锴认为[11],建立资本金制度可奠定企业经济基础、保护投资人利益、保护债权人利益、是实现两权分离的基本条件。干胜道认为[12],资本金不等于资本或资金,资本金概念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

(二)资本金概念再思考

1.国外并没有资本金的概念。资本金的概念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定条件下产物,实际上是在淡化(回避)资金与资本的本质区别。也可以说,资金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产物,资本金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物,可以看作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存在一定的剥削相适应的产物。

2.笔者认为,资本金可以看作为资金与资本的集合(集成)。过去计划经济年代认为社会主义使用资金概念,资本主义使用资本概念,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淡化了计划与市场、公有与私有等的对立,出现资金与资本相统一的资本金的概念也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

四、资产

(一)资产概念的述评

资产在中文语义学中是[6]:(1)财产。(2)企业所有的物资、货币。关于资产概念的研究有多种观点,分述如下:

1.资产的成本观。1940年peton和Littleton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认为“获取交易的价格积数就是‘资产’”,其核心就是认为“资产是(历史)成本”,是资产成本观的典型代表。

2.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观。1980年FaSB在SFaCno.13《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后于1985年被SFaCno.16《财务报表的要素》替代,但资产定义未改变)中认为“资产是特定主体由于过去交易和事项而取得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

3.资产的经济资源观。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1991年的《财务会计概念》中认为“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发生的结果而被一个主体控制的经济资源,从这些经济资源,主体将可能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2001年的《iaSB概念框架》中认为“一项资产是企业控制的一项资源,它是过去事项的结果,从所控制的资源中预期有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企业”。

4.iaSB/FaSB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中暂定的资产定义。认为“资产是会计主体对其拥有排他的权利或其他权益的现时经济资源”。

5.中国于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则将资产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二)资产概念再思考

1.笔者认为,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所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一切经济资源。与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定义相比仅将“资源”改为“经济资源”。资产的主要特征是:(1)对所有者的有用性。具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作贡献的能力。(2)只能为某一企业获得其利益并限制其他人取得这项利益。(3)导致企业对这项利益的权利和控制的交易或事项已经发生,符合iaSB/FaSB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中暂定的资产定义所要求的“现时经济资源”。

2.资产是资金的实物形态,是资金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从其“运用(存在、分布与使用)”的角度观察的结果,资产不限于所有权属于企业的财产权利,它还包括实际归企业控制的财产(例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尚未转移)。它的实质是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必须导致取得或控制的交易、事项已经完成。资产的内涵是经济资源,具有服务能力,但不是企业所有的必不可少的资源均是资产,例如,铸铁件时所需的空气,内资造船企业的水域资源等就不是企业的资产,只有经济资源才是资产。经济资源具有稀缺性、垫支性。由于空气不具有稀缺性,中国江湖河海属于公有,不具有垫支性,就不属于资产。

结束语

历史应该是螺旋式上升的,理论概念的不断向前发展,就是要向现实无限的“逼近”,只有切实辨清文中所述资金、资本、资本金、资产这些理论概念,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莫衡,等.当代汉语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杨纪琬,娄尔行,葛家澍,赵玉珉.会计原理(修订本)[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3]黄运武.新编财政大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895.

[4]何盛明.财经大辞典・上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35.

[5]吴君民,狄为,张学军.基础会计教程(第3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张清源.现代汉语常用词词典[K].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533.

[7]D.格林沃尔德.现代经济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62.

[8]王美涵,李儒训,耿汉斌.财务百科全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361.

[9]彭伟楠.资金与资本辩晰[J].财务与会计,1994,(3):59.

[10]马明明.简论资本金制度的理论基础[J].财务与会计,1994,(5):51.

投资学的基本概念篇10

关键词:国际投机资本;概念界定;测算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1.7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国际资本流动以庞大的规模、惊人的速度和多样化的形式得到空前的发展,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际投机资本是国际资本流动中最活跃的部分,它的大规模跨境流动往往伴随着当事国资产价格和货币汇率的异常波动,甚至与区域性货币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密切关联。在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际投机资本问题逐步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到了2005年的汇改以后,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强和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国际投机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的数量不断增加,国内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对国际投机资本的讨论进一步升温,逐渐达到了高潮。

国内理论界对国际投机资本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投机资本的概念与特征;(2)国际投机资本的触发机制与影响因素;(3)国际投机资本的结构、流动渠道与出入规模;(4)国际投机资本跨境流动的经济冲击效应;(5)趋利避害的有效监管机制。综观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在国际投机资本的问题上直到目前国内理论界仍然在许多层面上都存在较大分歧和争议,甚至在国际投机资本的具体称谓和概念界定上都没有达成一致。

国内文献中已出现的与“国际投机资本”可以相互替代或大同小异的概念,有热钱、国际热钱、国际游资、国际短期资本、国际金融资本、跨境短期资本、短期国际资本、投机性短期国际资本、燕子资本、逃避资本、外资潜入和非直接投资等等①,尽管这些概念在视角或侧重点上互有差异,但所指对象却是大抵相同的。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偏好,使用不同的称谓,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而在其规模的统计口径和测算方法上也同样是各抒己见,各从其志。国际投机资本的概念界定与规模测算方法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就这两个问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以期对统一研讨平台的确立及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二、国际投机资本的概念界定

中外文献对国际投机资本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可按视角的不同划分为以下四类:

(一)期限视角的概念界定

在早期的国外文献中,一般按照资本的期限将国际资本划分为短期资本和长期资本,即借贷或投资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为短期资本,一年以上的为长期资本。imF在《国际收支手册》第四版(1977)及之前各版都沿用了这种传统的划分方法,并据此在国际收支平衡表(Bop表)内资本账户下设立了长期资本往来和短期资本往来科目。国内的文献有很多是严格遵循《国际收支手册》标准界定国际投机资本的。田宝良(2003)认为国际长期资本是指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或未规定使用期限的国际资本;国际短期资本(即国际投机资本)是指使用期限在1年或1年以下的国际资本。冯菊平(2006)认为国际游资是实际发生周期在一年期以下的国际投资资金流动,包括没有明确投资期而流动性强、可变现的各种金融资产的跨境流动。

王国刚、余维彬(2010)认为“国际热钱属于短期国际资本,所谓‘短期’,按照国内外的标准,就是不超过一年”,“如果有一笔国际热钱流入中国,那么从流入之日起计算,它必须在一年内流出中国,否则就不是国际热钱,而一旦它流出了,中国境内(例如外汇储备的当年增加额或者外汇储备余额中)也就没有这笔热钱了”。但是,这种简单按照期限进行划分和界定的方法存在很多不足。第一,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长期和短期资本的界限日益模糊,期限较长的投资工具也往往有很高的流动性,即使在受到严格管制的市场上,长资短用或短资长用也并不鲜见。第二,这种划分的意义和必要性也倍受质疑。一笔期限为一年以上的长期资本,如果剩余期限不足一年,其实与真正短期资本的区别并不大。世界银行专家Claessens(1995)按传统的划分标准对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借贷期限长短不一的资本流动对一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是相似的。imF在《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1993)中也特别强调,根据一年(或不足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合同期限,划分长短期资产和负债的传统做法,只适用于实际期限比较固定的贸易信贷、贷款、存款以及各种应收款和应付款等其他投资领域,而对于许多国内和国际易而言,除合同的实际执行期限固定的以外,这一界线已毫无意义。因此,在《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和第六版(2009)中,imF对原来的Bop表的结构和编制方法进行了较大调整,取消了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的分类,将资本和金融项目改按投资类型、信用主体和投资主体进行划分。我国的Bop表已从1997年开始执行这一标准,联合国近些年来公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也将资本期限的长短淡化了。

(二)动机视角的概念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