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化学品的主要成分十篇化学品的主要成分十篇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2:35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篇1

关键词:超高压;肉及肉制品;组织结构;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tS2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123(2013)06-0033-06

超高压技术(ultra-highpressureprocessing,UHp),又名高压技术(highpressureprocessing,Hpp)或高静水压技术(highhydrostaticpressure,HHp),是一种新型的冷杀菌技术,其处理温度远低于热处理温度,不仅可以防止食品中的热敏性成分遭到破坏及抑制褐变反应的发生,还可以延长食品的货架期及确保食品的原有风味、色泽和营养价值[1-2]。

肉主要包括禽肉和畜肉,国内市场上畜肉以猪肉为主,而禽肉中以鸡肉的比例最高,因其高蛋白、低脂肪和高营养而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几年来,我国肉及肉制品的消费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3]。需要指出的是,在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中,以鸡肉和火鸡肉为主的白肉消费量已经远超过红肉[4]。

近几年,欧美等国家纷纷采用新型保鲜技术以延长肉制品的货架期,常见的有气调包装、辐射保鲜、栅栏技术和超高压技术等[5-6]。而我国在这方面只有初步的研究,用超高压技术致力于我国低温肉制品的精深加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开展高压导致肌肉组织结构变化和肌肉蛋白化学组成分修饰的作用机理等相关的理论研究可为实际生产提供一定依据。

1超高压工作机理

为阐明超高压对肌肉组分的作用机理,一般研究是通过模拟压强由常压的0.1mpa升高到400mpa,温度由243K升高到348K条件下了解水的热力学性质、结构及移动或扩散性质。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温度下,随着压强的增大,水分子间的氧原子与氢原子的距离减小,使得水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力逐渐增强,反之则会减弱;在较高温度时,水的扩散系数会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减小,并且温度越高这种变化趋势越显著。此外,在过冷水中,伴随着压强的增大,水的扩散系数呈现增大的趋势[2-3]。经超高压处理的肉及肉制品存在着一些特点,例如超高压处理过程会对非共价键(例如氢键、二硫键和离子键)产生影响,而对共价键影响很小,这从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肉及其制品保持固有的优良品质[7-8]。

2超高压对肉及肉制品组织结构的影响

肉胴体由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结缔组织和骨骼组织4大部分组成,这些组织的构造及含量会直接影响到肉品的质量和价值,其中以肌肉组织和结缔组织的影响最大,所以研究超高压作用对肉及肉制品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9]。Cassens等[10]研究发现,影响嫩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肌肉的质地,其主要是由肌肉中结缔组织、肌原纤维和肌浆等的蛋白质成分、含量与化学结构状态所决定。通过研究超高压处理前后嫩度的改变值来判断肌肉中蛋白质成分及含量的大致变化。

2.1对肌肉组织的影响

2.1.1对肌纤维的影响

肌纤维是肉的基本组成物质,由于肌细胞具有细且长的特点而得名。从组织学角度考虑,肌纤维越细,则肌纤维的密度就越大,其系水能力则越强,这可直接表现在肉制品的嫩度上。因此,肌纤维直径变粗会导致其密度的降低,这是导致肉质粗硬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表明,肌纤维的直径和密度决定了肌肉组织内的结构差异,而超高压的使用会对鸭胸肉及腿肉的品质特性产生直接的影响[11]。经超高压处理,肌肉纤维内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结合解离,肌纤维的崩解和肌纤维蛋白解离成小片段现象的产生会造成肌肉剪切力的下降,即提高了肉的嫩度。

需要指出的是,鸡胸肉和鸡腿肉肌纤维直径的变化趋势与肌纤维密度的变化趋势相反。例如,体型小且体质量小的鸡种肌纤维直径细,而体型大且体质量大的鸡种,其肌纤维的直径粗。同一鸡种的胸肌,其肌纤维的密度比腿肌高,且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而腿肌纤维比胸肌纤维粗,从而导致了腿肌纤维的密度比胸肌要低[11]。这就对超高压使用条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针对不同的肉,应根据其体型、体质量及不同部位考虑适合的超高压工作条件。

肌纤维通常可分为红肌纤维(慢收缩氧化酵解型)、白肌纤维(快收缩酵解型)和中间型纤维(快收缩氧化酵解型)3种[12]。红肌纤维由于其氧化型的纤维肌浆中含有较多的线粒体且红肌血球素含量较高而显示红色;中间型纤维呈现粉红色,其具有氧化能力和酵解代谢能力;白肌纤维呈现白色,其含有少量的细胞色素和肌血球素。一般认为,红肌纤维与肉质的嫩度呈现正相关,红肌纤维中肌红蛋白的含量较高,其代谢和贮存脂肪的能力较强,尤其是脂类物质,而白肌纤维与肉质嫩度呈现负相关。

虽然肉的颜色对肉的营养价值和风味并无很大影响,但为一项十分重要的评价指标。这是因为肉色是肌肉生理学、生物化学及微生物学变化的外部表现,肉色不同直接反应了肌肉中红肌纤维和白肌纤维含量的不同。

实验研究表明,当超高压的压力范围在200~350mpa之间时,肉色亮度值增大(L*),这与白肌纤维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还可能是由于肌红蛋白中的珠蛋白发生变性或者亚铁血红素会失去或被取代所致[13];当超高压的压力范围超过400mpa时,肉的红色会减弱(a*),这是由于红肌纤维中的亚铁肌红蛋白会因氧化而变成高铁肌红蛋白[14]。

2.1.2对肌原纤维的影响

肌原纤维是肌细胞独有的细胞器,约占肌纤维固形成分的60%~70%,是肌肉的伸缩装置。由于超高压是作用于肌原纤维而不是结缔组织的微观结构,因此这样的嫩化机理给实际研究提出了很多潜在方案,例如高压(150mpa)结合加热(55~60℃)对抵抗收缩带来的肉质硬化是十分有效的,所以说,当考虑使用超高压来解决肉嫩度问题时,不仅要考虑肉本身肌原纤维的性质特点,还要考虑温度等外界因素会对嫩度产生的影响[14]。

ma等[15]研究发现,以高于400mpa处理,牛肉色泽发生变化显著变化,肌动球蛋白在200mpa变性,而肌红蛋白在400mpa变性。因此,过高压处理会极大削弱购买力。但是僵直前的牛肉如果以100~150mpa处理,不会引起色泽变化,而且肉质显著变嫩;以100~200mpa在室温50~60℃条件下高压处理,僵直后的肉都会发生嫩化。在考虑到对高品质牛肉需求量持续增加以及现在的高压设备等成本不断降低的背景下。适当高压处理的牛肉应具有良好市场前景。

2.2对结缔组织的影响

结缔组织由胶原纤维组成,而胶原纤维是由胶原蛋白组成的,分散在肌肉肌纤维骨架的四周。肌肉结缔组织的稳定性与胶原蛋白的交联和胶原纤维的尺寸与排列有关[16]。如果胶原纤维的排列趋向规则化,则非还原性的交联会不断增多,使得肌内膜中的胶原蛋白分子更加稳固,热溶解性的胶原蛋白数量迅速下降,导致肌肉的嫩度下降,使得肉难以消化和水解[12]。马汉军等[17]研究牛肉发现,压力为常压时,40℃热处理后有43%的肌球蛋白发生变性,而胶原蛋白和肌动蛋白却不受任何影响,而经200mpa压力处理后,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图谱上显示,肌动蛋白和胶原蛋白的两个波峰合并为一个温度范围较宽的波峰,此时采用的起始温度为50.1℃;当处理压强为400mpa时,肌动蛋白的波峰消失,同时,肌球蛋白会形成一个新的波峰;当压力增加至600mpa和800mpa时,新形成的波峰和胶原蛋白的波峰仍然可见。早在1999年,angupanich等[18]采用火鸡肉研究时,研究结果相似,说明该结果不受原料肉种类的影响,鸡肉也应该呈现类似变化。

当胶原纤维聚集成束时,赖氨酰氧化酶氧化赖氨酸或者由羟赖氨酸形成的醛赖氨酸和醛羟赖氨酸残基会形成交联结构[19]。当胶原蛋白的分子头尾形成侧向排列且以1/4的距离错开时,醛赖氨酸和醛羟赖氨酸会同邻近分子的肽酰醛基或者(羟)赖氨酸发生作用。当醛赖氨酸形成醛亚胺交联时,醛羟赖氨酸会形成酮胺交联[20]。席夫碱基双键的作用,刚开始发生的交联是还原性的,而这种交联是在两个胶原蛋白分子间形成的,所以这种交联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由非还原性的交联所代替[21]。而由于非还原联时由3个胶原蛋白分子间形成的,这样可以使胶原纤维的网状结构更为稳定[22]。

2.3对脂肪组织的影响

脂肪组织主要分布在肌束和肌纤维间,肌内的脂肪沉积会直接表现为肉的大理石花纹形状。加热或高压处理过程中,沉积在肌内的脂肪能从肌纤维间融化出来,使得肉质鲜嫩且,有助于口感。

Chriki等[23]研究发现,随着肌内脂肪含量的上升,嫩度也会得到改善,这得依赖于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油脂分子含量升高有利于咀嚼,使口感变软;二是肌纤维束间化学键能较高的部分天然交联结构被蛋白分子-脂肪分子间的交联所替代,有利于咀嚼作用切断肌纤维。马汉军等[24]研究发现了超高压对脂肪的影响及作用,室温下,伴随着处理压力的上升,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acid,tBa)值会缓慢增加,当压力高于400mpa时,则会快速增加,达到800mpa时会达到最高值。当在40℃和60℃温度下处理时,其变化的趋势与室温下压力处理时的结果相似,只是温度和压力的结合处理会造成脂肪氧化程度的剧烈性。70℃与60℃条件下的压力处理,其变化规律相似,只是与对照组相比,在200mpa压力时,tBa值会突然升高。

3超高压对肉及肉制品主要化学组成分的影响

肉及肉制品是由水分、蛋白质、维生素及其他的微量物质所组成的复杂生物系统,高压处理对各种化学组成分尤其是水分子和肌肉蛋白质分子的分子构象、空间结构排布以及体系微环境的修饰显著影响肉复杂系统的加工特性、出品率和食用品质。

3.1对水分的影响

系水力(waterholdingcapacity,wHC)是评价肉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用来衡量肉在贮藏、加工及烹调过程中对液体成分的保持程度,肉系水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肉的质地、营养成分及性等食用品质[25]。

解冻是指冻结肉及其制品中的冰晶融化成水并被肉吸收而恢复到冻结前新鲜状态的过程,高压处理会影响水分子的相转变。超高压低温解冻的原理是当处理压力增大时水分子的冰点温度下降,210mpa处理条件下水分子在零下22℃仍然以液态存在,即使温度继续降低水转变为冰,冰晶体体积也要显著小于常压下形成的冰晶体[26]。该高压低温解冻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在更低温度下(-20~0℃)解冻样品,而且实现肉样的超快速(ultrarapid)均匀解冻,可以在更低温度下保存肉类食品,冻藏、解冻和反复冻融等操作对肉制品质构等食用品质的影响显著降低[27]。肉及其制品中冻结的固相水可以在一定的超高压压力作用下转化为液态水。在5℃条件下以200mpa处理30min可以使-10~30℃的冰融化,但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解冻过程中的再结晶,在施压过程中应该进行适度加热[28]。应用超高压解冻肉及其制品的时间较传统方法更为简短且更加高效,解冻时间通常为传统方法的1/20[29]。据报道,目前日本利用超高压解冻鱼肉已有很多实例。但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生产的高压解冻装置比较复杂,是以冻结肉为负极,-3℃的库内温度,6~10a的直流电流流过冻肉,12h左右达到库温,物料处于半解冻状态[30]。

超高压除能有效解冻外,超高压技术还能应用在肉的冻结中,可以更快的冻结样品(先200mpa高压处理,待样品温度降至-20℃此时仍以液相形式存在,然后突然降压)[31]。变压冻结是指水的冰点会随着超高压压力的增大而降低,当食品中的水分最初在高压下处于0℃以下的液态时,压力的突然释放会导致高度的过冷状态而使得大量晶核的快速形成。从理论上来说,变压冻结会产生高达22℃的过冷状态,而从实际情况中得到,过冷每上升1℃,晶核的形成速度就会增加10倍。因此,变压冻结存在着可获得均匀且晶核生成快速的特点,且几乎一致的成核条件及非常大的过冷度,使得冰晶尺寸较小而均匀,这样对肌肉的微观结构影响不大。所以,这对获得高质量的冻结肉及其肉制品是具有重要意义的[32-35]。

3.2对蛋白质的影响

3.2.1对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

食品中的蛋白质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这对食品的稳定性及风味等是具有良好的影响。蛋白质的溶解性取决于蛋白质的水合作用,这是通过蛋白质一级分子结构以及广泛的侧链氨基酸残基上的功能基团(离子化、极性甚至部分非极性基团)和水分子(偶极-偶极或氢键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形成的。

经超高压处理的蛋白质会发生不同的相互作用,所以,超高压处理过程中压力大小的不同会对蛋白质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当压力小于150mpa时,低聚蛋白质的结构就会易发生解离;当压力大于150mpa时,蛋白质易发生解离,同时,分离后的低聚体亚单位易重新结合;当压力为400mpa时,部分蛋白亚基易发生凝聚。一般情况下,当超高压的压力为100~200mpa时,蛋白质的变化是可逆的;当压力>300mpa时,蛋白质会发生氢键断裂,发生的变性是不可逆的,这样蛋白质的三级结构遭到了破坏[36]。

目前,关于超高压对肉中蛋白质的作用已有很多研究。有相关报道指出,经超高压处理过的纤维肌动蛋白和球状肌动蛋白容易发生解聚,此外,肌原纤维蛋白的溶解性也会得到提高。

3.2.2对蛋白质凝胶形成能力和凝胶特性的影响

凝胶性是蛋白质中最重要的功能特性之一,其类型主要取决于凝胶的分子形状。经超高压处理后蛋白质的胶体溶液会受到破坏,蛋白质会因分子内或分子间的交联而形成大小不同性质差异显著的聚集体,从而改变了蛋白质的凝胶特性。此外,蛋白质分子的二硫键会发生部分的断裂,巯基含量有所上升,体系中氢键和疏水交联以及二硫键的比例变化就有可能对蛋白质的凝胶特性起到改善作用。

与加热后蛋白质所形成的凝胶进行比较,经超高压处理的蛋白质所形成的凝胶会更透明、柔软、光滑,而且更富有弹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超高压处理蛋白质要考虑温度、压力及处理时间这些因素及它们的相互作用。例如,随着超高压压力的增加,蛋白质凝胶的强度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37]。

通过调整高压作用参数或者高压结合不同的热处理方式,可以得到所需质地特征的新型口感肉制品。最近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高压可以生产厌食症患者所需的肉类食品(即以高压方法生产软的猪肉糜类制品)。厌食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治疗困难,患者可以选择的食品种类也很少。tokifuji等[38]将猪肉加入一定比例的水(肉糜:水为1:0.5或1:1)和食盐(最终盐质量分数为1.5%),绞碎混匀,先400mpa高压20min,然后煮熟(蒸汽加热使样品中心温度达到80℃)。与只加热的对照组相比,得到的高压猪肉糜热凝胶软而且黏附性低(图1),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肌球蛋白纤丝形成的网络结构细腻,光滑有弹性(图2)。

感官评定和可视荧光检查发现高压组肉糜凝胶容易吞咽,而且在咽喉部几乎没有残留,非常适合厌食症患者(图3),目前该专利食品已被授权用于厌食症患者临床使用。

1:0.5H、1:1H表示肉/水为1:0.5和1:1的热诱导凝胶,1:0.5pH和1:1pH分别表示肉/水为1:0.5和1:1的高压-热诱导凝胶。下同。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a.表示热诱导的肌球蛋白纤丝(94~95℃条件下加热10min,直至中心温度达到80℃);b.表示高压-热诱导肌球蛋白纤丝((17±2)℃下,400mpa作用20min);c.表示高压-热诱导肌球蛋白纤丝((17±2)℃下,400mpa作用20min),且快速加热至温度达到80℃;d.表示肉/水为1:1的热诱导凝胶;e.表示肉/水为1:1的高压诱导凝胶;f.表示肉/水为1:1的高压-热诱导凝胶。

3.2.3对蛋白质乳化能力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蛋白质形成稳定乳状液的形成主要通过表面吸附以降低表面张力和通过空间作用力及静电结合等方式形成高弹性保护膜来实现。经超高压处理过后的蛋白之所以能有均质的特点,这是由于超高压作用过程具有巨大的剪切、碰击作用及空穴效应,加上蛋白质大分子复杂的多级结构,其乳化作用就易受到高压均质的显著影响。采用合适的加工条件和高压技术可以显著改善肉糜体系中肌球蛋白、肌原纤维蛋白的乳化能力和乳化稳定性,但目前仅有少数几个科研机构开展了初步研究,相关研究值得深入[38]。

3.3对肌肉组织蛋白酶的影响

酶在肉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例如,在肉的成熟嫩化过程中,内源蛋白酶起着巨大的作用;宰后可以通过加入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等外源蛋白酶来提高肉品品质[39]。所以说,研究超高压对酶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超高压处理不仅能使一些酶失活,也会激活一些在常压下受抑制的酶[40]。ashie等[41]研究发现,胰蛋白酶在高压处理后会失活,而嗜热菌蛋白酶在高压下则会被激活。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形成酶活性的关键所在,而超高压能导致三级结构的丧失,从而使酶活性中心氨基酸组成发生改变或者活性中心发生丧失,这样就会改变酶的催化活性。超高压处理结合酶解技术不仅可以改善蛋白质的功能特性,还能促成多种生物活性肽的形成[42]。

4展望

我国作为肉类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发展肉制品精深加工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距离[43]。超高压技术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有很大的开发潜能,非常适合健康型的高附加值低温肉制品的生产。尽管目前有不少高压延长货架期的报道,但其对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乳化等加工特性以及对肉制品化学成分及组成等影响的了解还远远不够,相关研究亟待完善。

参考文献:

[1]RoDRiGUeZCJm,CRUZR,oSULLiVanmG,etal.High-pressure-basedhurdlestrategytoextendtheshelf-lifeoffreshchickenbreastfillets[J].FoodControl,2012,25(3):516-524.

[2]maRCoC.Highpressureprocessingofmeat,meatproductsandseafood[J].Foodengineering,2010,2(1):216-225.

[3]黄进,陈宏生,高玉时,等.改善鸡肉品质的途径[J].中国家禽,2010,32(2):42-44.

[4]aBeniF,BeRGoGLioG.Characterizationofdifferentstrainsofbroilerchickenbycarcassmeasurements,chemicalandphysicalparametersandniRSonbreastmuscle[J].meatScience,2001,57(2):133-137.

[5]aL-neHLawia,SaLDoJ,VeGaLF,etal.effectofhighcarbondioxideatmospherepackagingandsolublegasstabilizationpre-treatmentontheshelf-lifeandqualityofchickendrumsticks[J].meatScience,2013,94(1):1-8.

[6]mateJKoVaK,moiniS,taHeRGoRaBiR,etal.effectofhigh-pressuretreatmentonbiogenicaminesformationinvacuum-packedtroutflesh(oncorhynchusmykiss)[J].FoodChemistry,2013,137(1/4):31-36.

[7]DLUGoBoRSKit,HawLiCKae,SwiatLawD.effectofasoluteonwaterproperties-mDsimulationstudies[J].JournalofmolecularLiquids,2000,85(1):97-104.

[8]GUaRDiae,maRtiJ,paDRoJa,etal.Dynamicsinhydrogenbondedliquidswaterandalcohols[J].JournalofmolecularLiquids,2002,97(96):3-17.

[9]周光宏.肉品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147-179.

[10]CaSSenSRG,CaRpenteRCe,eDDinGeRtJ.ananalysisofmicrostructuralfactorswhichinfluencetheuseofmuscleasfood[J].Foodmicrostructure,1984,3(1):1-8.

[11]KimHw,CHoiYS,CHoiJH,etal.tenderizationeffectofsoysauceonbeefm.bicepsfemoris[J].FoodChemistry,2013,139(1/4):597-603.

[12]SUGitaSt.atSUmotom.Quantitativemeasurementofthedistributionandalignmentofcollagenfibersinunfixedaortictissues[J].JournalofBiomechanics,2013,46(7):1403-1407.

[13]FeRRiniGJ,ComapoSaDaJ,amaUpG.Colourmodificationinacuredmeatmodeldriedbyquickdry-sliceprocessandhighpressureprocessedasafunctionofnaCl,KCl,K-lactateandwatercontents[J].innovativeFoodScienceandemergingtechnology,2012,13(2):69-74.

[14]wiLLemSow,miLLeRSp,wooDBJ.aspectsofselectionforfeedefficiencyinmeatproducingpoultry[J].worldspoultryScienceJournal,2013,69(1):77-87.

[15]maH,LeDwaRDDa.Highpressureprocessingoffreshmeat-isitworthit?[J].meatScience,doi:org/10.1016/j.meat.sci.2013.025.

[16]CHantY,omanaDa,Bettim.applicationofhighpressureprocessingtoimprovethefunctionalpropertiesofpale,softandexudative(pSe)-liketurkeymeat[J].innovativeFoodScienceandemergingtechnology,2011,12(3):216-225.

[17]马汉军,王霞,周光宏,等.高压和热结合处理对牛肉蛋白质变性和脂肪氧化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04,25(10):63-68.

[18]anGSUpaniCHK,LeDwaRDDa.Highpressuretreatmenteffectsoncod(Gadusmorhua)muscle[J].Foodchemistry.1998,63(1):39-50.

[19]omiCKRmC.extracellularmodificationstomusclecollagenimplicationsformeatquality[J].poultryScience,1999,78(64):785-791.

[20]CHeFteLJC,CULioLiJ.effectsofhighpressureonmeat:areview[J].meatScience,1997,46(3):211-236.

[21]DenYSS,VanLam,HenDRiCKXme.modelingconductiveheattransferduringhigh-pressurethawingprocessanddetaminationoflatentheatasafunctionofpressure[J].Biotechnicalprogress,2000,16(11):447-455.

[22]HaRpeRBa,BaRBUtS,LimLt,etal.microstructuralandtexturalinvestigationofvariousmanufacturedcollagensausagecasings[J].FoodResearchinternational,2012,49(1):494-500.

[23]CHRiKiS,GaRDneRGe,JURieC,etal.Clusteranalysisapplicationidentifiesmusclecharacteristicsofimportanceforbeeftenderness[J].Biochemistry,2012,13(3):43-49.

[24]马汉军,赵良,潘润淑,等.高压和热结合处理对肌肉pH、嫩度和脂肪氧化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06,27(4):56-59.

[25]高杨,周国兴,王洋,等.超高压处理对法兰克福香肠中主要微生物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J].肉类研究,2011,25(6):1-4.

[26]potHaKamURYUR,BaRBoSa-C?noVaSGV.thepressurebuildsforbetterfoodprocessing[J].Chemistryandengineeringprogress,1995,3(1):45-49.

[27]HeX,LiUR,niRaSawaS,etal.effectofhighvoltageelectrostaticfieldtreatmentonthawingcharacteristicsandpost-thawingqualityoffrozenporktenderloinmeat[J].JournalofFoodengineering,2013,115(2):245-250.

[28]HeRGenReDeRJe,HoSCHJJ,VaRnoLDKa,etal.theeffectsoffreezingandthawingratesontenderness,sensoryquality,andretaildisplayofbeefsubprimals[J].Journalofanimalscience,2013,91(1):483-90.

[29]ReaLiniCe,GU?RDiamD,GaRRiGam,etal.Highpressureandfreezingtemperatureeffectonqualityandmicrobialinactivationofcuredporkcarpaccio[J].meatScience,2011,88(3):542-547.

[30]王洋,高洋,戴瑞彤,等.超高压处理对法兰克福香肠理化及感官品质的影响[J].肉类研究,2012,26(8):1-5.

[31]ZHUS,RamaSwamYHS,LeBa.icecrystalformationingelatingelduringpressureshiftversusconventionalfreezing[J].JournalofFoodengineering,2005,66(1):69-76.

[32]DenYS,HenDRiCKXme.measurementofthethermalconductivityoffoodsathighpressure[J].FoodScience,1999,64(24):709-713.

[33]KaLiCHeVSKYmt,KnoRRD,LiLLFoRDpJ.potentialfoodapplicationsofhigh-pressureeffectsonice-watertransitions[J].trendsFoodSciencetechnology,1995,6(3):253-259.

[34]SUZUKian,Hommaa,FUKUDat,etal.effectsofhighpressuretreatmentontheflavor-relatedcomponentsinmeat[J].meatScience,1994,37(21):369-376.

[35]ReiDDS.optimizingthequalityoffrozenfoods[J].Foodtechnology,1990,44(41):78-82.

[36]teDFoRDLa,KeLLYSm,pRiCenC,etal.Combinatedeffectsofthermalandpressureprocessingonfoodproteinstructure[J].FoodandBioproductsprocessing,1998,76(28):80-86.

[37]BUCKowR,SiKeSa,tUmeR.effectofhighpressureon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ofmeat[J].CriticalReviewsinFoodScienceandnutrition,2013,53(7):770-786.

[38]toKiFUJia,matSUSHimaY,HaCHiSUKaK,etal.texture,sensoryandswallowingcharacteristicsofhigh-pressure-heat-treatedporkmeatgelasadysphagiadiet[J].meatScience,2013,93(4):843-848.

[39]LanDetaG,CURieLJa,CaRRaSCoSaaV,etal.Characterizationofcoagulase-negativestaphylococciisolatedfromSpanishdrycuredmeatproducts[J].meatScience,2013,93(3):387-396.

[40]tananUwonGK,CHiSaKUnt,tattiYaKULJ.effectsofhigh-pressureprocessingoninactivationofSalmonellatyphimurium,eatingquality,andmicrostructureofrawchickenbreastfillets[J].JournalofFoodScience,2012,77(11):e321-e327.

[41]aSHieina,SimpSonBK.applicationofhighhydrostaticpressuretocontrolenzymerelatedfreshseafoodtexturedeterioration[J].FoodResearchinternational,1996,29(5/6):569-575.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篇2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6-0023-03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般概述

(一)思想品德教育含义及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总称。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心理品质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等。其主要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思想、道德规范,形成对事物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辨别和评价能力。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

在教育活动中了解、研究和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是有效地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导向性,是指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从而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是针对性,就是要“有的放矢”,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出学生存在的思想品德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进行解答;最后是长期性,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细致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外在的行为,再通过引导将外在行为内化为学生深厚的情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最终达到知、情、信、行统一。因此,教师、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身边小事入手,持之以恒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首先,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学生是社会主义转型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与新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把学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对象,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1]其次,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还很强。同时,他们又处于社会变革、时代变迁的复杂社会环境里,他们的成长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将严重干扰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二、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品德课逐步失去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思想品德课在发挥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学校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一,缺乏灵活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品德教育得不到重视,思想品德课形同虚设,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偏少,缺乏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二)传统道德文化教育被忽略

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当今社会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道德教育逐渐被新的文化教育观念所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表现为传统道德教育观念的淡薄。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革,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渐渐脱离人们的生活,很大一部分中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是陌生的。其二,表现为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渠道缺乏,当代的很多中学生对传统道德文化很感兴趣,但是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并没有专门为中学生提供传统道德教育的渠道,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传统道德文化的机会。而传统道德教育中的许多优秀的内容都是当今社会思想品德教育所需要的,例如,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义等。因此,吸收和继承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进行传统道德教育能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规范学生品德行为,构建和谐的社会。

(三)家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诸多误区

父母是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家庭思想品德教育是当今每一个家庭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当今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当代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丰富,享受到众多的关注,家长的溺爱往往导致孩子自私、任性;其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从而使得子女没有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其三,“一些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等会给子女的思想品德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带来负面影响”[2];其四,家长难以树立一个知行统一的模范形象,青少年正处于思想和品德发展的关键阶段,家长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很多家长通常不能做好表率。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失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能陶冶学生的精神,是其他教育形式不能代替的。学生生活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可以使情绪驱向平衡,心灵得以净化,品德得以美化,情感得到深化,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学校对校园文化重视不够,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够,缺少必要的规划,正是这些实际的困难造成了脏、乱、差的校园文化现状,使学生得不到优美的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学生能够最为直观感触到、接触到的文化现象,学校应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开设各种各样的社团,以及组织丰富多彩的大型活动,如校园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促使学校形成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发挥校园文化隐形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无形地完成自身的思想品德教育。然而,在现实中,更多的情况却是部分中学由于重物质建设轻精神建设,片面提升升学率等原因,很少开展校园活动,造成校园文化的应然价值得不到有效发挥,严重影响了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它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团队活动、班主任工作、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共同构建成德育网络体系形成以德育为首的学校教育格局。”[3]教师应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积极探寻其中的教育因素,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积极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二)继承、吸收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

辩证地对待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汲取、继承其中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对进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值得当代乃至未来社会去吸收、传承。首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借鉴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等教育思想,例如,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忠”“义”等思想,通过对爱国主义等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提升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其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志向教育思想,例如“立志”等思想,并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传统道德文化应用于实践,指导其学习与生活。再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感恩思想相结合,既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孝道思想,又要学习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尊师重道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加强家庭思想品德教育

家庭在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着学校、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家长必须掌握并实施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以及方法,把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上。首先,家长必须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娱乐之中。其次,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家长,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系统,想要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家长必须学会与其他两者的合作配合。再次,家长必须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在与孩子的生活中,仔细留意孩子的性格爱好、行为习惯,寻找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经验;同时,家长还应该学习科学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策略,并将这些用于实践中。最后,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展现出自己良好的素养,成为良好的行为模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四)发挥校园文化的应然价值

校园文化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存在着,影响着每一位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自己,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与否,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协调统筹好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把三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结合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有效地激发校园文化中潜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完善的校园环境中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其次,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文化的载体在无形之中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全校开展一些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朗诵、以发挥团结精神为目的的体育比赛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一教育工作,就要在了解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只有找到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找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吴巨安.浅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8(12).

[2]周顺文.当代大学生家庭和学校德育内容的比较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网络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3.89;C916[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6.017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既能够提升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也是加强农村社区软实力的重要路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有繁荣的农村社区文化与之相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关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概念的界定。张天学[1]认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是指在农村社区用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市场不能或不能完全提供、具有正外部性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周晓丽等[2]认为,公共文化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二是关于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现状的研究。贾康等[3]指出,虽然我国民营资本有较大发展,但是缺乏进入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渠道,造成单纯依靠政府提供的现状。在供给客体方面,作为社区居民的客体,在接受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时,是被动的接受,缺乏参与表达机制。三是关于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研究。李少惠等[4]在对西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外部路径、内部路径和双向路径三种文化产品供给模式;吴理财[5]在对各地农村文化服务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部门供给模式、以钱养事模式、以县为主模式三种类型。应该说,国内学术界对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涉及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许多层面,对我国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是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拘泥于已有的实际情况和个案,缺乏根据农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进行前瞻性的探讨,研究成果有一定的滞后性;且研究成果主要针对中西部地区或者是东部地区较为发达的城乡结合部,缺乏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在对目前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治理理论,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实施网络治理模式的必要性,提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网络供给模式,以期对提高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起到启发和推动作用。

一、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公共财政仍是较多地投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对农村社区

的投入虽也有所增加,但相对农村社区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同时,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重经济发展而轻文化建设,造成了在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1.供给认识片面

虽然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工作,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仍然不能排除由于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在某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片面的认识:一是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轻精神生活的丰富;二是在供给的内容上重上级政策和生产技术等方面轻意识观念;三是在供给的方式上认为主要是上级政府部门的事情。正是由于存在这些片面的认识,不仅在工作精力投入上偏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而且在资金的投入上也偏沉,更有甚者,把一些过期的书籍、报刊和城市淘汰下来的落后的体育文化设施充作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给农村社区。

2.供给机制不科学

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供给主体的单一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完全由政府包办,这既有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的原因,也与我国其他社会主体很少关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有关,这种供给主体的单一性满足不了农村社区居民对公共文化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二是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的单向性。农村社区居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种类和数量,应该以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的有效需求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社区居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效率和质量,满足他们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就是说,在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决策过程中,应该吸纳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供给什么公共文化产品,应依据农村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而不是依据上级政府的偏好或主观愿望。

3.供给质量不高

与城市居民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相比,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在“质”上表现为结构不合理,在“量”上表现为总量不足。“质”上的结构不合理体现在不同地区的农村社区之间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供给比较丰富,而经济欠发达的西北部地区则比较贫乏单调。“量”上的总量不足是指,与城市相比,占我国人口70%的广大农村社区,相关的文化活动基础设施较为低端,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各种文化活动也较单一,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实现网络供给模式的必要性

网络治理是一种全新的公共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广泛参与来提供公共服务。该模式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威廉・D・埃格斯提出的。我国公共管理学者陈振明[6]是较早关注网络治理的学者之一,他认为网络治理是指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包括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彼此合作、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多元治理主体合理分权、共同参与是该治理模式的核心理念,它符合因治理环境复杂化和公民主体需求日益多元化对公共管理提出新挑战的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将其引入我国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十分必要且具有可行性。

1.网络供给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区治理理念

该模式倡导通过政府组织、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和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协同解决的方式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更好地调动供给主体的责任和社区公众的积极性,实现公共治理主体与社区公众共同负责的公共责任机制。同时,网络供给模式坚持以顾客为导向,依据社区居民的需求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并且以社区居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标准,可以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体现民主的治理理念,实现治理主体与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

2.网络供给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功能

现行的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大多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主导,在供给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社区居民很少参与。其结果是,一方面为农村社区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由于管理层级较多从而形成供给效率低下和供给成本较高的弊端。而网络供给模式强调引入市场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供给效率,降低供给成本;同时网络供给模式主张以网络化的组织方式引入多方主体参与,更多地关注农村社区居民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这既可以提高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效率,也可以激发社区居民对所供给公共文化产品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发挥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功能。

3.网络供给模式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方法论

网络供给模式主张多元主体平等参与,这既可以体现供给主体的利益诉求,也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过程中,兼顾并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是统筹兼顾方法论的直接体现。网络供给模式坚持多元化主体平等协商的原则,可以使各主体相互依赖,平等协商,从而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兼顾各方面的利益[7]。

三、提高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水平的对策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如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逐步完善,各种社区文化活动也日益丰富。然而,与中共十提出的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广大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相比,目前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水平还较低。要提高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水平,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以人为本、合作共赢的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理念

随着农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社区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参与意识也逐渐增强,对社区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同时,伴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各级政府要真正树立城乡居民平等的观念,彻底改变城乡二元思维模式,让农村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机会和权利,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承担起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主体责任。要适应农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农村社区居民对公共文化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多元化新形势,改变传统的单纯依靠政府作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的唯一主体的做法,更新管理理念,吸引市场力量、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其中,走合作共赢之路[8]。

2.创新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制,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网络供给的组织架构

应依据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具体分类和不同属性,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网络供给的组织架构。对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分类,有学者根据其存在方式将其划分为静态的农村文化产品和动态的农村文化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文化产品做了进一步划分,将静态的农村文化产品分为文化资源、文化设施、文化日用消费品和静态展现的文化艺术,将动态的农村文化产品分为文化服务活动和动态展现的文化艺术两类[9]。这种划分虽对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管理有指导意义,但对每种公共文化产品的属性缺乏清晰的界定。公共文化产品作为公共物品的一种,我们应回归到公共物品的概念与分类上来,依据公共物品属性的分类,把公共文化产品分为纯公共文化产品和准公共文化产品。前者是指基于社会效益、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着眼于提高全体民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质量;后者是指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其目的是满足部分民众的文化需求。与此相适应,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主体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应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个人,这几个主体之间既有纵向上的领导或指导关系,也存在着横向上的合作关系,从而构成了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网络供给的组织架构。

3.改革传统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方式,建立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网络供给机制

应依据网络治理的运作机制,使构成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组织的各主体在地位上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目标,不存在终极性的垄断者;使各主体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各自掌握一定的资源,成为相对独立的决策分中心;要依赖其他主体的资源与配合,实现自己的目标,共同追求社区公共文化产品效用最大化。各供给主体应依据及时、高效的原则,综合协调各种资源,实现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首先,要确立高效的决策机制。在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过程中,应改变原来自上而下的政府独自决策的方式;充分尊重社区居民和其他供给主体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形成群策群力的合作局面。其次,要构建合作供给机制。应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沟通协调供给机制,使各供给主体依据各自的优势,各尽所能,共建美好和谐的文化社区。再次,要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应成立由各供给主体代表、第三方和社区居民代表组成的多元化评价组织,对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确保合作供给网络的高效运行。最后,要设立规范约束机制。应依据相关的法律、规章及社区自治章程,设立网络供给的约束机制,实现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规范化。

4.探索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新的供给模式,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应依据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属性和地域特征,实行多元化的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10]。对纯公共文化产品,应由公共财政出资、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类供给,供给的方式可以是政府直接供给,也可以采用市场化手段供给;对农村社区的准公共文化产品,可采用市场或者社会志愿等手段供给。周晓丽等[2]认为,政府公共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可以采取三种模式,即权威型供给、商业型供给和志愿型供给。权威型供给是指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须处于核心主体;商业型供给是指政府与市场应以公共利益为核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志愿型供给是指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发挥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天学.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2010(6):84.

[2]周晓丽,毛寿龙.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2008(1):90.

[3]贾康,孙洁.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机制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6(12):60.

[4]李少惠,王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的模式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2):44.

[5]吴理财.非均等化的农村文化服务及其改进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0.

[6]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0.

[7]姚引良.网络治理:地方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可行选择[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6.

[8]刘悦.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研究[J].决策咨询通讯,2010(2):89.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篇4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食品科学是一个跨多个学科门类的交叉学科。例如,(1)研究与食品有关的道德意识、道德活动、道德规范、道德教育和修养等内容,属于哲学范畴;(2)研究食品的需求与供给、价格与成本、组织与结构、规划与布局、发展与管理等内容,属于经济学范畴;(3)研究食品的立法、公共政策、行政管理等内容,属于法学范畴;(4)研究食品知识普及、食品政策与法规宣传等内容,属于教育学范畴;(5)研究食品发展史、食品文化考究等内容,属于历史学范畴;(6)研究食品的物理化学特征、安全与营养、分析与检测等内容,属于理学范畴;(7)研究食品工业生产中所用加工方法、过程和装置等内容,属于工学范畴;(8)研究食用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内容,属于农学范畴;(9)研究食品卫生与免疫、营养与健康等内容,属于医学范畴;(10)研究食品生产与流通、采购与营销、安全与危机等内容,属于管理学范畴。由此可见,食品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可能完全隶属于某一个学科,需要多个学科交叉研究才能解决食品科学问题。例如,研究食品安全问题,不仅需要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知识,还需要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等知识。可以进一步将食品科学涉及的10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划分为相互交叉的3个方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文化与伦理、食品经济管理)。

1.“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以研究食品属性和食品工业所依托的科学理论问题、工程技术级装备的实现问题为基本内涵的学科。它融合了理学、农学、医学、工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及其原料)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食品加工过程、贮运与保鲜及其生物学基础等,形成了食品生物化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风味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物性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检验学、食品加工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品质学、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学等分支学科。

2.“食品政治、文化与伦理”研究领域。食品文化与伦理是以研究食品系统中的文化现象和道德现象为基本内涵的学科。它融合了法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工学、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立法、食品公共政策、食品行政管理、食品文化现象与规律,食品伦理现象与规范(如污染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动物福利、转基因食品等)等,形成了食品政治学、食品文化学、食品伦理学等分支学科。

3.“食品经济管理”研究领域。食品经济管理学科在国内刚刚起步,学科体系尚未形成,国内外在食品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部分学者对食品经济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构成和研究框架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郑锦荣认为,食品经济管理是对食品系统进行全方位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既要考虑到食品的自然属性,即食品的经济性,又要考虑食品的社会属性,即食品的安全性,其知识体系由食品经济管理的独有知识(食品溯源性、食品安全管理等)、管理学与经济学知识(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宏微观经济学等)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知识(食品加工、包装、食品营养学等)等交叉而成,可以根据食品生命周期的阶段将其划分为食品的整体管理、食品的生产管理、食品的流通管理、食品的营销管理、食品的采购管理、食品的服务管理、食品的质量管理、食品的危机管理、食品的安全管理9大知识领域。[2]

相子国在从产业经济、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三个视角解读我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食品经济管理研究结构图,涉及国家和地方政府、食品加工与流通企业、食品上游个人与企业、食品消费者、食品行业组织、中介服务机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等组织的分工与协作。他认为,食品经济管理研究的背景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研究的重点是食品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的目标是提升食品核心竞争力,主要研究方向可以概括以下五个方面:食品质量安全研究、食品产业与区域规划研究、食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食品工业“两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融合研究、食品核心竞争力研究。[3]

在今天的“大食品产业”时代背景下,[4]食品工业已发展为一个涵盖“从农田到餐桌”及其赖以生存的制度、政策和技术革新等环境在内的有机系统。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建设食品经济管理学科进行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郑锦荣提出的食品经济管理的9大知识领域仅集中在食品产业链(FoodChain)上,过分强调了“管理”问题,而忽视了食品系统(FoodSystem)的其它有机组成部分(如制度、政策等环境因素)和“经济”现象;相子国将政府文件作为食品经济管理研究框架的逻辑起点,没有注意到政府文件的时效性与学科建设的规律性之间的矛盾。本文拟在食品系统框架下,以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重新构建食品经济管理研究框架,并提出当前食品经济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食品经济管理的学科属性与研究框架

(一)食品经济管理的学科属性

在设计食品经济管理的研究框架之前,首先有必要讨论其学科属性。食品经济管理(managementofFoodeconomy)虽然是一门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理学、工学等基本理论的交叉学科,但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在食品生产及其相关部门中合理地组织生产力,正确地处理生产关系,适时地调整上层建筑,以便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合理地组织生产、供应和销售,妥善地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调动广大从业者的积极性,提高食品生产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食品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在科学预测基础上,正确制定食品工业发展战略,编制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和计划;在食品工业区划基础上,进行食品工业地区布局,优化食品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物质技术资源和财力资源;建立合理的食品经济管理体制,确定食品生产经营中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以及分配中的积累与消费关系;正确地组织食品流通;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食品工业经济活动;全面评价食品工业经济效益等。因此,就学科性质而言,食品经济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可以从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中独立为二级学科。

(二)食品经济管理研究框架

根据上述食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和主要内容,本文以“理论基础———研究方向———应用实践”为框架,构建食品经济管理研究框架。1.食品经济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内容是,以促进食品产业发展为核心,跟踪食品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动态与前沿,为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食品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理论指导,为食品产业政策评估提供方法,解读食品产业最新政策,为食品企业等相关主体决策提供咨询和帮助。2.食品产业结构与布局。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产业结构的形成与演变、食品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联系方式、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食品战略产业选择及转换、食品产业空间布局等。主要研究方法包括静态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产业关联分析方法等。3.食品资源与环境。主要研究内容是,探索食品经济发展和资源耗竭、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食品资源价值和环境价值,制定食品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促进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经济评价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评价法、揭示偏好法(替代市场法)、陈述偏好法(假想市场法)和生命价值评估。4.食品技术经济与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是,对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食品生产过程中即将采用的各种“技术性”措施和“技术性”方案的经济效果进行论证分析和风险评估,为政府、食品企业及相关部门的投资规划与资源利用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主要研究方法有决定型分析评价法、经济型分析评价法、不确定型分析评价法、比较型分析评价法、系统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可行性分析法等。5.食品物流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物流的基本概念、食品物流的主要作业管理活动、食品物流的战略管理、食品物流系统的规划、食品供应链管理等。6.食品企业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企业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食品企业经营决策与计划、食品企业生产管理、食品企业营销管理、食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食品企业财务管理、食品企业质量管理、食品企业技术创新等。7.食品产业组织与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是,生产同一类食品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食品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食品市场绩效及食品产业组织政策。主要研究方法是SCp分析范式和博弈论。8.食品国际贸易。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国际贸易政策与法规、食品国际贸易管理体系、食品国际贸易与安全、中国食品国际竞争力等。9.食品质量安全。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学性质与原因、食品质量控制体系、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食品质量风险评估与安全预警、食品质量诚信体系、安全食品消费等。主要研究方法有收益-成本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层次分析、模糊评估、神经网络评估、计算机仿真、声誉机制模型、Lo-gistic回归等。

三、开展食品经济管理相关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小题大做”

“小题大做”是所有科学研究的一致要求。这里所说的“小题大做”可以理解为:研究对象的选取要“小”、研究内容要“大”。食品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涉及的行业很多,不同行业之间、同一行业的不同食品之间具有不同的产品特征、企业规模、行业发展规律,需要分别进行研究。一个研究方向甚至一个研究基地能将一种或少数几种食品研究透彻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相子国教授认为,关系国计民生而且产业链较长的食品才有研究价值。山东省高校“十二五”人文社科研究基础———食品经济管理研究基地选取的研究对象有:白酒、功能糖、调味品等。

(二)时代性

不同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发展任务不同。例如,“十二五”期间,食品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装备研制水平、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涉及的重点行业包括: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肉类加工业(畜禽加工业)、乳制品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果蔬加工业、饮料工业、制糖工业、方便食品制造业、发酵工业、酿酒工业、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食品经济管理相关研究应紧密围绕当前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行业展开。如“食品质量安全”研究方向“十二五”期间应重点研究食品市场准入、政府监管、企业诚信、健康消费等问题。

(三)实践性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篇5

一、当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构实践的现存积弊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构日益被关注,但由于高校合并组建、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和高教改革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校园的的侵染,关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建构,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重模仿轻创新

随着网络在全社会的普及与发展,学校间的信息交流更加流畅,以至于许多院校在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构上,简单模仿其他高校的活动载体,没有充分融合自身地域文化特色和办学历史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造成了重模仿轻创新的局面,使参与者失去参加活动的兴趣。

(二)重形式轻内涵

一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构上过于注重浅表的文化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文化承载和深刻精神内涵的体现,以至于活动大都是空有华丽的外表,而无具有实质性的文化诉求,从而使活动意义收效甚微。

(三)重学生轻教师

教师的示范性未充分发挥,许多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仅仅看成是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大量开展第二课堂,组织繁多的学生活动,仅仅把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构看成是几个部门,少数教师的事情,没有重视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去科学的讨论与规划活动。

(四)重局部轻拓展

有些高校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构仅仅是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品牌的打造,未能被纳入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没有把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构放在整体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因此在外延拓展上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五)重速度轻质量

许多高校不顾自身发展的实际,在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构中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活动制定与组织周期短,从而使活动产生不了层次感,实施阶段又准备不足,活动就成了空有花架子的走形式,更谈不上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了[1]。

(六)重成效轻投入

只注重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构的成效,而缺少资金和活动场所设施建设投入,致使文化活动的载体不充实,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就形成了“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局面,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构自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构的基本原则

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是凝聚历史、凝聚师生、凝聚学校的法宝,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建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最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是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构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展现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源于一所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先进文化积淀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结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所在[2]。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构,应展现大学精神,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成为深化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促进高校生存、发展和壮大的不竭动力与源泉。

(二)体现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的切入点。要紧跟时展潮流,要敏锐地感知时展趋势,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让学生自觉投身于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扩充活动品牌的内涵与外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注重品质飞跃

品牌多当然好,是否具有特色的品牌,形成以特色品牌活动为主导的活动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就需要把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构的数量与品质紧密结合起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点面结合,重点突出,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四)突出专业特色

大学的根本在于育人。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构尤其要强调品牌建构与育人相结合,与学科建设、发展相结合。依托学科的专业优势与特色,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3],才能充分发挥活动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五)展现传承与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建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要把活动品牌的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坚持传承与发展,坚持师生需求至上;不能因循守旧、墨守陈规,要充分发挥师生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力量,切实开拓创新,不断适应学校的发展需要。

(六)体现人本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构的重要指导原则,在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构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尊重民意,充分展现学生的新思想与新追求,让学生成为活动创新的主体,这样才能使品牌活动符合大众化的口味。

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构的实践策略

为确保校园文化活动“精品”不断涌现,增强对师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构要围绕高校的中心工作,以教学为主,坚持以学术文化活动为主导,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教师成长和学生成才为目的,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努力建构高品位、多层次、受益面广、影响力大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体系。实践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要充分体现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在建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过程中,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教育师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师生;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师生新风尚。

(二)建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要不断拓展文化内涵

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文化内涵,就要体现强烈的时代感,不脱离、背弃时代的发展,也要立足校园的本土实际[4]。应根据学校发展中心任务、人才培养目标、师生需求,不断赋予传统活动新的内涵,提高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可接受性;要充分体现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师生主体对知识的渴望,对美的追求。

(三)建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要切实凸显校院个性

活动品牌的个性是其生命力所在。因此,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构要凸显个性,在活动品牌建构时,要考充分虑师生需求的差异,抓住师生的兴趣点,与教书育人紧密结合,与学科建设紧密联系,与师生业余文化生活紧密依托,打造高品位,形成新局面。切实凸显学校个性,即一提到某个活动,大家就知道这是某个学校的。

(四)建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要切实发挥辐射作用

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品牌建构的新阵地。高校要通过客观、合理的新闻制造与宣传,引起媒体及社会的关注,让公众都知晓并认同该高校的品牌文化,提高高校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这既有利于扩大对外宣传的效果,树立品牌的形象,也有利于人心的凝聚,这也是提高校园文化活动品牌魅力的重要手段[5][6]。

(五)建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需加大培育工作力度

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构是一个继承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向前发展不竭的动力”[7]。继承就是要坚持品牌建构的长期性,要保持品牌的连贯性,不能因领导干部、工作人员的更替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发展就是学校要切实加强指导,切实增强经费投入,把有发展潜力的文化活动树为“品牌”,确保其健康、持续、稳步地发展;创新就是要把广大优秀教师和学生骨干作为建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力量源泉,建构高品位、高层次、高规格活动品牌。

(六)建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要切实创新管理机制

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设,还要促进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以满足校园文化的需要,保障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构实践中,要杜绝团学工作单兵作战现象,应形成由校团委、教务处、科技处、财务处等相关部门协调运作的管理机制,建立具有策划、组织、实施、评价活动的专门工作组,对校园学术科技活动、文体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切实加强专款投入,要以课题立项的方式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七)建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需切实形成特色体系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篇6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学习困难;成因;对策

作者简介:熊建文(1981-),男,湖南湘潭人,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生物资源系,讲师;张佳艳(1986-),女,广西柳州人,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生物资源系,助教。(广西柳州5456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3JGB449)、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批准号:教务[2011]20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145-02

“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人与食品化学变化关系的科学,它主要研究生物体基本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新鲜天然食品的代谢变化,食品在加工、贮存等条件下的变化,食品在人体中的代谢及营养功能等。该课程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食品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使学生通过各种教学环节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对学习食品生物化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其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以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2010级、20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

2.具体方法

在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将近结束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个案追踪调查和座谈等为辅,对该专业该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任课教师课程质量评价;教材及教学辅导资料;教学辅助手段;双语教学和实验课程等。学生不署名作答,问卷回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调查结果

(1)教材选用满意程度。对教材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44.64%,觉得教材选用一般的占42.86%,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仅占5.36%,7.14%同学不表态。这说明本课程教材的选择基本上还是能够符合该专业学生的能力和需要。在调查教材具体存在哪些影响到学习的问题时,有44.27%的同学认为教材的内容太多,知识抽象,难以理解;16%的同学认为教材内容重点不够突出;14%的同学认为教材内容编制无条理,不利于学习。

(2)任课教师课程质量评价。有72.34%的同学认为教师应适当放慢讲课速度,降低课程难度,突出实际应用方面的内容。64.83%的同学认为教师应当加强实验课程的教学,使他们能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40.51%的同学认为教师应给学生进行食品生物化学学习基础知识的辅导与学习方法的指导。

(3)教学辅助手段方面。虽然有66.31%的同学认为互联网上的食品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的内容对于课程的学习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却仅有21.42%的同学关注过这些精品课程。在选择与教师的交流手段方式的调查中,有80.36%的同学支持利用网络的形式(如BBS、e-mail、QQ等)与教师交流。

(4)双语教学。认为具备条件开设双语教学并应该开设的同学占44.64%。但若开设双语授课,有83.93%的学生认为自身英语水平暂时还达不到要求,同时有42.85%的同学还考虑到课程知识难度大,听起课来会很吃力。

(5)学习困难的原因。近四分之三的学生(73.21%)认为食品生物化学学科难度大,内容多且非常抽象是导致学习食品生物化学吃力的主要原因。39.30%的同学认为智力因素对该课程的学习影响不大,主要起作用的因素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情感等方面。37.50%的同学认为学习方法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

2.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的基本情况。独立学院学生在食品生物化学学习上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本身基础较差,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对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够扎实。二是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太强,主要表现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独立思考,不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三是学生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方法仍停留在高中的学习模式上,而大学的学习不同于中学,它的任务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每个学期都要开设七八门新的课程,因此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2)影响学生学习食品生物化学的因素。调查显示,影响学生学习食品生物化学的主要因素,集中表现为学科难度大,内容多且非常抽象,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不高且欠缺学习方法等。73.21%的学生认为食品生物化学本身就难学,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一方面,食品生物化学具有一杂(机制复杂)、二多(概念多,内容多)、三性(规律性、理论性、系统性)的特点;[1]另一方面,对于刚进大学的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生物学知识体系尚未构建,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基本理论和原理在理解上会感到吃力。所以,学生感到内容抽象乱,没有系统性,难以理解和记忆,认为学习难度较大。

(3)对教师及教材的意见。首先,从教材选择上来看,尽管有44.64%的学生认为教材的选择是合适的,仍有42.86%的同学觉得教材选择一般,主要认为教材的内容太多,知识抽象,理解困难。这是因为我国生物技术专业起步较晚,发展不成熟,各院校偏重方向也不一样,因此很难找到适用于独立学院食品生物化学的教材。对教师的评价方面,学生主要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能进行优化,突出重点内容,精讲难点,加强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以适应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较差的现状。其次,在教学手段和模式上,学生希望能够在更多层次和视角上学习食品生物化学,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

三、提高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质量的对策研究

1.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

由于编写教材的编者研究方向不同,不同版本食品生物化学教材偏重的方向也各有差异,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教材主要有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三版)和宁正祥主编《食品生物化学》(第二版)等。其中王镜岩的《生物化学》理论体系全面翔实,包括整个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是一本非常权威的教材,但该书难度较大,要求讲解的课时比较多,所以这套教材适合高等院校的理科教学,[2]而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把它当作参考书或者工具书比较合适。宁正祥的《食品生物化学》是专门为工科院校食品专业本科学生编写的生物化学教材,部分重点章节还有英文对照,但该教材内容也较多,且对代谢过程写得不够详细和透彻,也不适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王淼主编的《食品生物化学》,内容简明扼要,代谢过程讲得详细透彻,层次清楚,实用性强,学生较易接受,适合独立学院师生使用,所以选用此教材。

2.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益

(1)改变教学模式。学生普遍反映食品生物化学难学,教师也感到难教,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加上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在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食品生物化学的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对于教师来说,应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把握住知识的衔接和突破,尽量将知识简化,用最易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和作用,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特点、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采用,充分发挥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以激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3]

(3)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寻求知识,质疑问难,鼓励和肯定学生,注重其好奇心、自信心的培养,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学习始终要给予及时的、耐心的鼓励、指导和辅导,始终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关注每一个学生,[4]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实现教学相长,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

学生学习兴趣的低落是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揭示食品生物化学的来源、本质和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善于提出疑问,尽量将所讲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还经常穿插杂志、报纸上的一些与食品行业相关的知识,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创设愤悱状态,引起其学习的需要;最后教师补充生物化学的最新进展,在平时课堂上向学生讲述一些生物化学的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虽然科学在不断发展,但仍然有许多难题尚未攻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思维。

4.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学习方法盲目、学习被动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寻找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潜能。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应尽量介绍一些学习成功同学的学习方法,供学生参考,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不断改进学法,不断总结学习中的成功经验,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体会到隐含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掌握解决问题常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规律,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学生在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时,出现学习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率与成绩的方法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固定的模式。作为该课程的教师在努力提升自身教学和学术水平的同时,还应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践与总结,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反思,充分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习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消除学习食品生物化学的各种障碍,使他们真正地掌握学习该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并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科友,朱海兰.创新理念,培养能力——生物化学教学之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2):250-255.

[2]高健.工科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

(3):113-134.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篇7

关键词:食品科学;实验教学;模式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225-03

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坚持以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目标,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引进、培养和稳定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配置先进完备的实验教学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区域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作为实验中心建设指导思想。中心以食品类专业本科生为主体,面向我校相关专业本科生进行实验教学,对我省食品科学类专业开放,满足食品科学以及生物、作物、园艺、动物、动植物检验检疫等专业开设食品加工类和微生物类课程的教学需求,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食品科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优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本科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执行“四统一、一统筹”管理模式,即“实验人员统一管理、实验项目统一安排、实验场地统一使用、实验资源统一调配、实验经费统筹安排。”

中心下设教学实验平台、创新实验平台、实践教学基地、行政及资产管理部等四个教学与管理机构(见右图):

中心主任由学校公开选聘,实验教学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在主管教学副院长领导下开展工作,中心工作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由中心主任牵头,以平台和模块实验室负责人组成中心管理委员会,组织与管理实验教学工作。由学院教授委员会和外聘专家组成中心专家委员会,指导中心学术和教研活动。

一、教学实验平台

包括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应用技术实验、食品工程原理与食品机械实验、食品工艺实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实验平台。

1.食品化学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教学内容包括食品分析技术、添加剂实验、分离检测技术、色谱技术等。食品分析技术课程开设食品中各种基本成分如水分、灰分、脂肪、蛋白质、还原糖等的测定实验,分离检测技术开设应用SpR仪、液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仪等现代分析仪器测定微量成分的实验内容。

2.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应用技术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教学内容包括食品微生物实验、食品卫生检验技术等。食品微生物学实验主要开展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鉴定,包括显微镜使用,细菌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细菌、霉菌和真菌的形态特征观察,微生物生化实验等基础课程。食品卫生检疫技术主要学生掌握常见食品中的大肠菌群、菌落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检测方法。发酵工艺学实验主要是开设小曲质量测定、葡萄酒酿造、黄酒酿造、白酒酿造与蒸馏等实验。

3.食品工程原理与机械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教学内容包括食品工程原理实验、食品机械基础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发酵工程与设备等。食品工程实验室拥有各种设备,开设流体流动阻力实验、流化床干燥实验、渗透膜分离实验、超微粉碎及双螺杆挤压实验和喷雾干燥实验等。

4.食品工艺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教学内容包括肉品、果蔬、粮食、油脂、水产类等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感官评价技术等及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训练中心。肉品加工主要是肉松加工、板鸭加工、香肠加工、烤鸭烧鸡加工等。果蔬加工包括了各种水果蔬菜的罐头加工、蔬菜汁加工、蜜饯类加工、根菜类和叶菜类的脱水蔬菜加工等。粮食加工主要是挤压膨化食品加工、面条和米线的制作等。油脂加工包括油脂酸价测定、植物油料精练等。食品感官评价课程主要负责基本味的识别实验,差别检验实验、描述性分析实验等。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训练:拥有50L/h多功能果汁、复合乳品及发酵产品小试级生产线可用于果汁(清汁、浊汁)、乳饮料和果酒等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学生实训。

5.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动植物检验技术、食品安全评价技术、食品质量控制技术等及食品质量与安全实训。动植物检验技术主要包括了植物病原菌分离培养及观察、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等实验。食品安全评价技术主要包括食品原料安全性评价、食品毒理学评价、食品保质期评价等。食品质量控制技术主要包括HaCCp体系的建立、Gmp体系的建立、iSo9000的建立,iSo14000的建立,食品产业的QS规范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实训实验室:设有微生物实验室、食品化学实验室、感官评价实验室,无菌室等,能够满足学生食品质量与安全生产实训;现正在准备建立微生物分子检测室,现代分析技术室和毒理学研究室。

二、创新实验平台

实验中心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利用学院相关科研平台开展创新实验室建设,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实验支撑。重点建设了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能体现本学科研究特色的重点实验室,成为学生提升创新性实验水平和层次的重要基础。

1.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功能食品分中心:主要研究食品中植物化学物(功能成分)的分析检测技术与标准化;及其安全性评价与功能研究;功能性终端产品开发。

2.国家蔬菜加工技术研究分中心:主要任务是开发与挖掘辣椒、黄花菜等蔬菜的生产工艺与技术,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营养、安全、风味特点的评价,研究与开发相应的加工设备、加工工艺、流通技术等,使辣椒、黄花菜等蔬菜制品保持其优良特点并能工业化生产。

3.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在优势农产品(园艺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粮食、油料等产品)贮藏与深加工领域、食品安全性监测与控制技术领域、食品化学与营养领域、益生菌资源利用与功能评价五个方面展开研究,为湖南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学科和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4.湖南省发酵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发酵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制造安全预警技术研究、乳酸菌与酱腌菜新技术研究、调味品技术开发研究、腊八豆和风味豆豉等食品的安全标准研究等。

5.柑橘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围绕湖南省及周边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柑桔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和共性技术问题,针对柑桔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迫切需求,开展柑桔贮藏与保鲜技术、柑桔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人才培训,为湖南及其周边地区乃至全国柑桔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6.湖南省现代食品工程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主要围绕食品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研究,解决食品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引领湖南食品产业升级。同时在蔬菜加工、食用油脂加工、稻米加工、肉品加工、淡水鱼加工研究等11个方面开展产业示范。

三、实践教学基地

中心建立了4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长沙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长沙坛坛香调料食品有限公司、湖南益阳益华水产有限公司、湖南派派食品有限公司4个基地评为湖南省高校优秀实习教学基地如下。

1.长沙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1500平方米,拥有agilent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气相色谱仪、半制备液相色谱仪、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Varian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Bi荧光定量pCR仪、mK3酶标分析仪、原子荧光光度计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检验仪器设备160余台/套,设备原值1100余万元。可开展570余种食品相关产品、近800项质量安全参数的检测检验工作;可承担食品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及标准制(修)订工作。

2.长沙坛坛香调料食品有限公司:长沙坛坛香调料食品有限公司用现代科技生产传统食品,成长为湖南辣椒行业唯一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严格按国家食品加工标准和HaCCp质量控制,采用自主研发的乳酸菌低盐发酵技术实施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坛坛乡”品牌产品主要有风味剁辣椒,精制剁辣椒,脆鲜剁辣椒,蒸鱼剁辣椒,风味辣椒萝卜等,以其色泽明亮、辣味纯正、爽脆可口、酸香俱全的独特风味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占有率超过70%,成为湖南特色产品。

3.益阳益华水产品有限公司:公司创建于2000年,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也是经中国人民总后勤部批准的军供给养应急保障企业。企业通过了欧盟和美国FDa对HaCCp计划注册认证、QS认证和中国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公司水产品加工项目经过十年的发展,其产品分为淡水鱼分割产品、鱼糜原料、调理食品、熟食产品,淡水小龙虾5大系列共计100多个品种,产品已远销欧、美、日、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4.湖南派派食品有限公司:湖南派派食品有限公司结合食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消费潮流,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食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可靠的产品质量,产品主要有“辣革命”系列:仔鸡豆豉,牛肉豆豉,风味豆豉,剁辣椒,系列调味品,“派仔”系列:腊鱼腊八豆、鲜香腊八豆、辣香腊八豆等。

中心已经形成了实验教学、科研、产业的良性互动特色运行模式,具有良好的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改进实验室环境条件,为服务地方经济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多年来,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致力于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其改革的成功经验在国内外同类院校发挥较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易有金,邓放明.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3(6):1-2.

[2]易有金,陈雪,李宗军,王远亮.农业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20(6):62-63.

[3]易有金,周红丽,李清明,吴卫国,李文佳.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9-10.

[4]易有金,周红丽(通讯作者),吴卫国,曹熙,李文佳.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队伍建设思考――以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队伍建设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31-32.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篇8

【关键词】乳品科学与技术;积分式考核方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121-02

《乳品科学与技术》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由于授课内容中既有基本的概念、工艺、原理和常规生产方法,又有实践性较强的实验项目和需要发挥学生创新精神的新产品设计、新技术研究,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改革现有的闭卷考试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以适应目前现代化乳品加工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概况

(一)课程简介及学习目标

《乳品科学与技术》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重要专业课,主要讲述牛乳的生成及影响乳生成与质量的因素、原料乳的物理化学性质、乳的收购标准、乳的加工处理方法及各种乳制品(液态乳、奶油、炼乳、乳粉、酸乳、冰淇淋、干酪及干酪素产品)加工工艺、技术要点和质量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是一门队理论结合实践能要求较高的课程。通过对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可使学生在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乳品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成为能够进行乳品加工技术指导、质量控制、乳品开发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乳品科学与技术》之前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在原料乳及乳制品加工中,要掌握其基本成分、理化特性及其质量变化规律,需要打好《食品化学》、《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酶学》、《食品微生物学》、《营养卫生学》的理论基础;为了控制好产品质量,确保安全、卫生、质优,还必须具有《食品卫生与检验》、《食品贮藏学》、《食品包装学》、《食品分析检测》等课程的学习基础;现代化生产实行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因此与《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等课程密切相关。只有了解掌握上述有关学科知识,打好基础,才能全面掌握本课程理论知识与加工技术。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根据混合学习(BlendedLearning)的教学理论,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可分为乳的物理化学性质、乳制品加工工艺、乳制品生产质量控制三大教学板块[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

在乳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内容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的特点,主要采用“图片+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图片展示酪蛋白、脂肪球、乳糖的微观结构,对乳的理化性质进行讲解。

对于乳制品加工工艺部分的教学,教师针对其内容形象具体、易于理解的特点,主要采用“录像+实践’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简要介绍工艺流程,在实验室中具体介绍操作要点,教学过程在课堂和实验室共同完成,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学习,强化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乳制品生产质量控制部分的教学内容与生产联系紧密,涉及乳的理化性质和乳制品加工机械等多学科的知识,具有一定难度。教师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学,将日本雪印牛奶中毒事件、阜阳劣质奶粉事件等乳品行业典型案例作为论题,启发学生思考事件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讨论乳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健全乳品质量控制体系等问题。通过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考核方式同其它大部分专业课程基本一样,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课堂平时成绩,主要依据为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及学生课堂表现,大约占总成绩的10%左右;二是实验成绩,主要依据为学生实验预习、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大约占总成绩的20%左右;三是期末考试,主要采用闭卷式考试,大约占总成绩的70%左右。

由于闭卷式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较大,存在“一考定成败”的现象,难免有重目标管理、轻过程管理之嫌,会出现较多的问题。

一是造成教学和考核严重脱节,对于那些课堂听课较认真、基础较好的学生,如果疏忽了期末考前复习,很可能成绩较差甚至不及格。相反,课堂出勤情况较差、理论课缺课严重的学生,如果考前认真复习,也可能会得到较好的成绩。久而久之,学生会认为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被动行为,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2]。

二是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单一,习惯于采用闭卷笔试,无法使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和素质[3]。

三是这种“秋后算账”式的考核方式在客观上提高了考前复习的重要作用,而考前的突击复习、死记硬背是不能形成长久记忆的行为,因而出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连基本的知识记忆都不能形成,又何谈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是这种考核方式有失公平。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批改、辅导、答疑、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环节,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则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实验操作、考试等环节。由此可见考试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的一个环节,科学的考核方式应该涵盖整个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的全程表现,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环节的表现。

五是不利于形成约束机制。周所周知,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和手段,较高的出勤率、良好的纪律性、活跃的互动性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保障,而这些优良的学生课堂表现必须借助于三大要素才能实现;教师的言传身教――良好的道德教育,先进的教学方法――良好的知识教育,科学的考核手段――良好的约束机制。目前我们往往把学生迟到旷课、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归咎于老师要么专业知识讲得不好,要么课堂管理松散,要么没能做到“思想教育进课堂”。为改进这种现象,因此,教师要么疲于教学方法改革,漫无目的的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教学方法改革,要么疲于课堂道德教育,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而却收效甚微。这主要是教师忽略了考试这一约束机制,使考试失去了杠杆、指挥棒的作用。

三、积分式考核方法改革

积分式考核是指对学生在本门课程整个学习活动中的各项表现按一定比例核算总分的考核方法。主要由平时成绩、定期课堂测验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4部分构成。

(一)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主要用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成绩占积分式考核总成绩的10%,由任课教师按照学生的课堂考勤、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核定分数。平时成绩即作为积分指标,同时又是构成积分式考核的必要条件。如果出勤率低于课程总理论学时的30%,则平时成绩为0分,不能参加期末考试。可有效的提高学生课堂出勤率。

(二)课堂测验成绩

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乳品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等需要学生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是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关键,课堂测验主要针对于此部门内容。

在教师讲授新内容之前,讲上一节课或前一章节重要的基础知识以问题的形式用幻灯片投放在屏幕上,为避免同桌之间的抄袭,可同时安排两套问题,同桌之间题目不同。学生在短时间内(5分钟或10分钟)做好答案并上交,课后由任课教师给出成绩。任课教师在课程结束后讲所有成绩累加,按照2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

课堂测验可由任课教师根据授课任务、授课时间灵活安排,既可以每堂测验一次,也可以每周测验一次,可也以每章测验一次。

(三)实验成绩

实验成绩主要用来检验学生对基本实验理论掌握、实验技能操作和创新型实验项目设计的能力,是专业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

目前《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调整了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的教学时数,使实验教学时数达到了24学时,比原来增加了1倍。另外设定了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行完成的开放性实验[4],既提高了实践教学比例,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实实在在地增强了学生的加工操作技能。

(四)期末考试成绩

期末考试是传统教育的御用考核方式,起到了“一考定终身”的关键作用,而在现代考试改革中,需要灵活运用期末考试这一教学手段。

在《乳品科学与技术》积分式考核方式改革中,期末考试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50%。同时,对考试内容、考试题型进行了改革。

一是对课程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工艺等内容进行考核。因为这些内容为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不仅在课堂测验中有所涉及,还要在期末考试中进行考核,但比例不应过重,一般不超过试卷的50%。

二是大比例增加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题目和内容,以锻炼和检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综合性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该部分内容不低于试卷的50%。

因此,需要对传统的试卷题型进行改革,压缩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题型的数量和比例,增加新产品、新工艺等创新性内容的设计和研究类题型的数量和比例,增加产品质量分析、工艺管理、问题诊断等综合性内容的题型的数量和比例。

积分式考核方法的改革,可调动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成绩更为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考核方式的改革不是独立的,需要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杨楠,张丽萍.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10(151):91-96

[2]杨杰,毕建芝,李霞.高校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05,(23):110-111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篇9

【关键词】化妆品;安全;健康;化学成分

化妆品的安全主要是指不会对人的肌肤造成过敏、刺激、损伤以及不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任何伤害并能够起到美容、护肤等功效。由于化妆品多数含有化学物质,有的甚至于含酒精、汞及其化合物、化学防腐剂等对人的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或危害的成分。因此,要充分重视化妆品的安全问题,如安全性有问题,化妆品在使用之后不但达不到美容护肤的效果,还会给皮肤造成一定的危害,如过敏、长痘、长斑、毛孔堵塞,严重者还会使人情绪不稳、头晕、头痛等现象,这不仅影响到人的面部形象,甚至还会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说,重视化妆品的安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一、如何鉴别安全化妆品

如何鉴别安全化妆品如今已成为大众关注的问题,鉴别化妆品安全除了使用专业检测仪器外,我们还可以掌握很多小技巧来识别化妆品的优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看QS标识及三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及执行标准)。包装上如果有QS标识及三证齐全,标明该化妆品由具有生产资质的正规厂家生产,相对可以放心一些。

第二,看成分。选择安全的化妆品,首先会想到的就是看成分,化妆品标示管理规定所有生产的化妆品必须在外包装或说明书上标明所含的所有成分。

第三,用鼻闻,用鼻子去感受护肤品的气味,可以辨别其属于自然味道还是使用的化学香料,不添加化学香料的化妆品会让人体会到舒缓、舒压的感觉。而有些化妆品为了掩饰某些化学成分难闻的气味,会选择添加化学香料,若使用含有大量的化学香料的化妆品会导致皮肤过敏、引起皮炎或是色素沉着等现象,从而使皮肤越来越差。

第四,银饰品检测法。一些美白和祛斑功效的化妆品一般所含的成分是维C和熊果苷,其主要特征是能够缓慢地改善肤质,那些所谓能够快速高效美白、祛斑的化妆品都含有大量的铅、汞等有害化学物质,如消费者长期使用含有铅、汞的化妆品,会导致身体慢性中毒。因此,在使用这类化妆品之前一定要用银饰品蘸取少量护肤品在白纸上划几道,若白纸上的痕迹成灰黑色,表明该化妆品含有大量的铅、汞成分,严禁使用。

第五,pH试纸测验法。由于人的肤质呈弱酸性,因此只有选择弱酸性的化妆品才能达到护肤效果。在使用之前应该往pH试纸上涂上少量的化妆品,经比对试纸色卡后,如化妆品为碱性,应避免使用。

二、化妆品中有害成分对身体的危害

选择化妆品一定要谨慎,对化妆品成分要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以免身体受到伤害,以下主要从几个方面来举例分析化妆品所含有害成分对身体危害。

(一)成分含酒精

化妆品成分中含有酒精对面部肌肤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酒精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挥发,使用含有酒精成分的化妆品后,当酒精挥发时还会带走肌肤上的水分,从而导致肌肤干燥。其二,含酒精浓度较高的化妆品,分解能力也就越强,在分解肌肤油脂的同时,很可能会破坏到肌肤本身的水质膜,使肌肤角质蛋白变性,甚至肤质会变得脆弱和敏感,所以,我们不能长时间的使用含大量酒精的化妆品,特别对于干燥季节这类化妆品应慎用。

(二)成分含水杨酸

在初次使用含水杨酸的化妆品时,会感觉肌肤又嫩又滑,就像刚剥壳的鸡蛋一样,这是因为水杨酸可以达到清除老化角质的效果。但是,肌肤角质细胞一般20-25天更新一次,因此,如经常使用就会过度的去除角质层,使肌肤的防御力越来越差,从而是肌肤出现搔痒、红斑、过敏、刺痛等现象,所以,应少用含水杨酸的化妆品,最好一个月使用1-2次就行了。此外,在使用时应避免接触眼部周围脆弱的肌肤,以免对眼部周围脆弱的肌肤造成伤害。

(三)成分含果酸

含果酸的化妆品一般都有美白和去角质的功效,主要是用酸来使肌肤变薄,从而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肌肤变得很薄,甚至认真看会看到皮肤下的毛细血管。此外,果酸的感光性较强,如在使用之后在阳光底下很容易晒黑。

(四)成分含汞及其化合物

在化妆品成分中,一般汞及其化合物是禁用的化学成分,但一些不正规生产厂家为追求经济利益、使用效果,而将汞及其化合物添加到美白、祛斑的化妆品中。若长期使用含汞及其化合物化妆品,会使汞及其化合物穿过肌肤的屏障而进入身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直接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特别是对肝脏、肾脏及脾脏有很大的伤害,而使酶系统的活性受到破坏,导致组织坏死、蛋白凝固等现象的发生[3],从而容产生疲劳、痛、头晕、乏力或是情绪不稳定等症状,同时还会使红细胞、白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使内脏受损。

(五)成分含砷及其化合物

砷及其化合物是一种致癌物质,若长时间使用含大量砷及其化合物的化妆品将产生色素沉积、皮炎等各种皮肤病,严重则导致皮肤癌。若使用含有砷及其化合物的化妆品导致中毒,主要症状体现在为肌肉萎缩、四肢乏力疼痛、行走困难、头发易脱落、肌肤长色斑等,最后可能得皮肤癌。

(六)成分含铅及其化合物

若皮肤吸收大量的铅及其化合物,将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特别是神经系统、生殖系统、造血系统、心血管、肾脏及内分泌系统等都会受到严重的危害,若孕妇使用含有铅及其化合物的化妆品,会对胎儿的健康有影响。

综上所诉,化妆品的安全问题关键是化妆品成分的安全性,因此,我们对化妆品成分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能掌握一些鉴别化妆品安全的科学方法,合理的选用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才能保证我们的美丽、健康不受到伤害。

参考文献:

[1]高希青.化妆品安全性问题的初步探讨[J].上海市日用化学工业研究所,2007,(2):789

化学品的主要成分篇10

文学评论是随着文学作品的出现而出现的,它与文学作品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他们都被认为是世界文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文学评论只是一些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的主观看法和建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评论也在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和评论方法。进行文学评论的前提是对文学作品进行专业分析,没有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研究和份就没有资格对其进行评论,当然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其实也是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英美文学评论就已经发展得很成熟,能够通过相关理论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并提出英美文学的发展规律为文学创作者的在创作提供借鉴。英美文学评论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英美文学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英美文学评论主要是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创作意图和作品的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加强作品读者对小说、诗歌等的理解,提升读者的鉴赏水平和文学素养,同时为文学创造者以后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促进文学作品的良性发展。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如果要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评论,我们必须对要评论的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研究。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注重的是人文理念,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侧重点则是科学精神,也就是说东西方在文化精神的本质上来说就是不一样的。东方文化在进行文学评论的时候主要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方面的反思,而西方文化注重的是客观的评论相关事物。中国的语言艺术讲究的是语言文字的“意境”,就如李安导演的动作电影《卧虎藏龙》一样总是给人一种出神入化、极具诗意的感觉。西方文化讲究的则是相对理性和科学性并强调文化形式的故事性,如《荷马史诗》的创造。东方文化强调的是与自我、本我的交流和沟通,西方关注的重点则是自身与外部的关系。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使得两者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评论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它们的出发点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如西方文学评论家们认为《城堡》主要是为了表现人们对于上帝的追寻,具体表现犹太人希望在不安定的漂泊生活中追寻精神寄托,表现人类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以中国来说,大部分相关评论主要是对于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点等进行的讨论,较少设计《城堡》的主题探究。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化侧重评论与文学作品内容相关的社会、心理等的问题,目的是为了研究其中存在的规律。东方文化重点研究的是具体作品的情况和它的艺术方面的问题。我们以《老人与海》为例来进一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美国文学评论认为《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表现出的硬汉品质是文学作品的创造者个人意愿的扩大化,相关的文学评论没有对作品进行升华。而中国的一些英美文学评论家则认为小说主人公表现出的硬汉品质所反映的其实是美国的广大底层人民对于人性的追求,这种品质是具有民族性的。中国的文学评论中的大多数都只是对作品自身进行相关分析和研究,一般会从文学中对人物的与社会的联系进行细致分析,习惯将作品中所表现的精神文化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进行评论。西方文化评论通常会以更加客观的视角去比较不同文化作品之间的差别并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学评论体系。众所周知,西方社会已经有了一套分析方法多样、分类细致、辩证的文学评论体系。

三、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某种文化的主要载体,人们都是通过语言交流来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常说语言没了文化也就跟在消失了。由此可见语言对于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是同源文化,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语言基础。英语经历了oldenglish、middleenglish和modernenglish三个重要的阶段。英国的英语作为英语语言的正宗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但是这却使得英国的文学评论家在使用语言文字进行文学评论时总是存在顾虑,总是怕对传统英语语言破坏。而美国英语则不同,美式英语虽然与英式英语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但是由于美式英语是在英式英语与北美土著语言相融合而形成和发展的,与英式英语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美国是一个历史并不太长的新生国家,对任何新生事物都充满探索的欲望,自然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也不存在任何的顾虑和担心。

英国的文学评论总是在继承还是发展的问题上纠缠。十七到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评论无论是具有宗教色彩的创造手法还是荒诞的手法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该时期英国文学评论在继承与改变传统之间所进行的自我争斗。该时期的英国文学评论正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性格一样优柔寡断,总是不断对自己发问:生存还是死亡。英国文学评论家们也试图通过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来打破传统,对相关理论进行重新的理解和阐述,但我们依然能够从英国文学评论中看出传统思想的痕迹。美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完全不同于英国文学评论,美国文化其实是多种文化的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文化,它没有英国文学评论家们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所以美国文学评论能够运用各种理论进行文学作品的评论,同时也容易进行创新。总之,美国文学评论更为自由、开发。英国文学评论强调禁欲主义和神权主义,表现出来的是传统的人本主义色彩。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不断进步,英国文学评论中也进行了不断地创新,做到文学评论的与时俱进。正如上面提到的,美国文学没有英国文学评论界那样的历史负担,美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不同文化的养分,使得美国文学评论具有了自由、开发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的特点。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