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信息技术家校交流与合作十篇信息技术家校交流与合作十篇

信息技术家校交流与合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2:44

信息技术家校交流与合作篇1

关键词:网络;校际协作;综合性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2-0131-02

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概念,许多在以往由于时空阻隔而难以实现的事情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与帮助下都变得轻而易举,信息网络为学校内部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开展多种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学习空间。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就是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为学校间搭建了一个可靠的平台,利用不同地区多所学校的多种资源,拓展了综合学习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了综合学习活动的实施水平,是一种新的综合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是指利用互联网开展校际共同主题学习活动,同时关注在不同学校间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并相互利用这一差异开展学习,由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相互认识,并开展共同的调查研究或作品创作。综合性学习,是以学习者通过调查、实践、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过程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开展问题解决活动,通过交流、协作、发表演讲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扩展,创造与他人的协作化和共有化。下面笔者就基于网络校际协作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尝试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到今天,人们更加强调:应该坚持信息技术走入课堂、走进教学、走进学习,使其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和学生学的工具。人们审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再局限于其在学科学习中的应用,也开始关注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逐渐发展。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逐渐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可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教授的大部分还是计算机等媒体的基本操作技能,因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是信息的活用能力教育,而不仅仅是信息媒体操作的教育。因此,要想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真正有效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就要将信息技术同各学科内容进行交叉,在有效体现各学科特征这一点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效用,达到培养信息活用能力的教育目的。

基于网络的校际间的协作学习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实施。在学习中,学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完成每次的主题活动。例如,在活动开展中,与我们学校开展协作的小学的学生到绿博园,我们小学的学生到潍河,纷纷进行拍照、采访、调查,再将自己在探索中获取的图片、文字制作成精美的文档,到统一的网络平台上,并与对方学校的同学们进行信息的交换和交流。在这样的信息交流与交换中,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的同时,探究心和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并能充分而真实地感受各个地方的不同之处,了解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而这些交流,都要求学生在这之前必须掌握最基本的文字处理、表格图片插入等技术,必须进行上网浏览、查找,并搜集有用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同时,为了能与别人进行交流、协作学习,学生还必须掌握上传文件的方法,会使用网络交流工具等。所以,这样的过程自然就促进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使用和掌握。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说教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现代教学模式以学生探索学习、交互式学习为主要方式,提倡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学习,教师仅作为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提高。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因此,运用共用学习平台,整合课程资源,发挥各实验校的资源优势,运用伙伴互助的形式形成主动、协作、多维互动的学习模式成为需要。同时,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是学习者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通过对某些实际的复杂问题的解决,培养自身的理解能力、思维方式、技能技巧等。这样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解决问题中学习,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问题的设计应该是以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他们极感兴趣为宗旨。例如,我们在“家乡街道”这个活动的开展中,要求学生们走遍家乡的老街新路,采访老宅的居民,拍摄街道的风景,查询城市的资料,了解家乡的变化,并在网上浏览协作学校的学生作品,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这样的学习可以彻底地实现伸展学生个性的目标,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有利于建构学习共同体

网络环境中的协作学习是指借助网络技术,在教师指导下,由多位学习者组成合作小组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借助一定的网络交互平台,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互帮互助,发挥集体协同效应,共同完成任务。在活动中,我们学校开展的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是常规意义上的协作学习,每个学习小组安排一个组长,负责协调本小组的活动,报告小组的进展情况,小组成员各有分工,在个性化学习的同时,又承担了组内任务的一部分,大家协作完成整体工作,形成了学校内部的“学习共同体”。而学校之间的网络环境中的协作学习采用的是在网络环境下设立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给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学生提供了展示作品、交流学习、沟通信息的平台,形成异域的“学习共同体”,促使学生在协作中共同发展。各校的学生通过平台进行作品、浏览、评议等活动,共享资源,互相学习、借鉴,共同进步。

信息技术家校交流与合作篇2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中学德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1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扩大中学德育工作的空间,丰富中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创新中学德育工作的载体,加速中学德育工作的现代化,推动中学德育工作的不断发展。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学德育工作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如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中学生的传统道德观念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强大冲击,弱化了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网络上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淡化了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规范,诱导中学生做出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中学生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游离于现实生活,损害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学德育工作必须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德育工作的变革,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支撑力量,构建新型的信息化中学德育工作机制,实施有效的中学德育工作措施,让中学德育工作更加贴近于中学生的实际、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成效。[1]

一、转变思想观念,变“堵”为“疏”,主动占领中学德育工作的新阵地

学校要主动占领网络德育新阵地,建立并开发校内网络德育资源,如校园网吧、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这样即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可以为学生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在学生课余时间,学校开放校园网吧,学生可以自由上网,及时快捷地获取大量有用知识信息。这样既能合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树立学生科学正确的网络观。同时,为有效地监控学生的网上行为,减少学生上网的负面影响,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制定学生上网安全指引制度,增强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网络的识别、自律和抗诱惑能力,为学生构筑一道网络不良信息的“防火墙”。

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设立德育专门网站,构建德育工作的新平台

实现德育与网络的整合是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的关键。为此,学校可在校园网中建立德育网站,在德育网站内设立各种德育栏目,如“校纪校规”、“班级主页”、“德育在线”、“心里健康”等,全方位展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及时宣传报道学校德育新闻。学校充分借助德育网站开展德育活动,如在德育网站上及时公布学校活动通知、日常检查情况、先进人物及事迹等。学校积极鼓励班主任在校园网中设立班级网页或班级博客,建立学生的个人电子档案、公布每天的卫生状况,公布每天的纪律情况,公布学生的成绩情况等班级事务情况,让学生充分参与班级管理,增强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和荣誉感。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在校园网中设立个人网页,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个性化的个人网页,全方位展示个人的身体特征、性格特征、心里动态、学习状况,学习体会等,在网上充分展示个人才华,提高自身分析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2]

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家校合作的形式,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

家校合作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及手段。家长会是家校合作的最直接形式。传统家长会主要采取授课的方式,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向学生家长报告学生的在校情况,对家长提出合作要求。这种形式不仅单调,而且效果较差。随着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极大地丰富了家校合作的形式。学校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家校交流互动平台,如微信朋友圈、QQ群、中国移动飞信群、手机短信平台等,实现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学校将学校教学计划、学校教学进度,学校教学动态、学校教学活动通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学生考试成绩、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教师评语等情况,通过这些网络平台通知家长,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家长们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在校园网中获取所需要的内容,并可以下载,如到校电子图书馆中查找和拷贝各种家教资料。家长还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将个人对学校工作的意见或建议提交学校或教师,参与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家校交流互动平台的构建即可以让家长和学校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家和在校情况,也可以增进家长、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促进了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了家校合作的形式,开阔了家长的视野,更新了家长的观念,提高了家教的理论知识,有利于配合学校的教育。[3]

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师生互动网络平台,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工作者,也是网络德育工作主力军。在现代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即时通讯工具,包括e-mail、QQ、mSn、飞信、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等,具有网络隐密性和即时性的特征,使学生与老师可以进行一对一的平等交流,使学生对老师可以畅所欲言,表达真实的内心想法。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这些即时通讯工具,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了解班级及学生动态,充分倾听学生真实想法,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五、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德育管理平台,实现中学德育工作网络化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中学德育工作的最重要内容。学校要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中学德育管理平台,科学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通过中学德育管理平台建立每个学生的德育档案,记录每位学生的考勤、遵守纪律、社团活动、获得学分、考试成绩等各方面的情况。通过德育管理平台,班主任或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在校情况,通过分析德育管理平台的数据改进德育管理方法和措施,也可以让学生实时查询个人考勤、违纪情况、学分、考试成绩等情况,实现德育管理工作的公正化、公平化和透明化,全面接受学生的监督和批评,促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有利于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在推动和促进中学德育工作发展的同时,给中学德育工作带来很多挑战和不利影响。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和危害,中学德育工作必须转变观念,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采取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中学德育工作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绢.现代信息技术对学校德育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科教导刊,2009(35):120-121

[2]崔亮.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现代中学德育面临的新问题[J].教育信息技术,2012(8):43-44

信息技术家校交流与合作篇3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班主任班级管理

网络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手段上,应该借助信息化对学生进行管理。作为新形势下的班主任,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去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辅助班级管理,有力地提高了班级管理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网络信息技术为班级管理提供资源环境

1.为主题班队活动提供新平台

校园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文化赋予了班队活动新的意义,信息时代特有的工具给单调的班队活动带来了勃勃生机。新形势下班主任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新型的班队活动,网络为主题班队活动提供了新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班主任可以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主题班会,利用互联网搜集网络资源,然后进行再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把自己的成果制作成幻灯片、网页等与同学们交流展示,或者将优秀网页到班级或学校主页上,学生们在展示中会获得最大的成就感,这样的班队活动课不仅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同时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参与群体可以多样,信息资源可以共享,形式新颖,符合时代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达到了开展班队活动的教育目的。

2.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新景致

一个班级的好坏取决于这个班级本身存在的文化和这个文化的形成过程。一个好的班级口号,几句好的班级箴言,好的班风和学风,都能促成一个班级的合力。但传统的班级文化,仅限于纸面,刻板教条,没有特色,没有交流,大部分学生对此感觉索然无味。因此,我们让班级文化借助网络多媒体,用声色影像来描述和记忆,比如视频文档、班级博客、班级网页等,让班级文化建设以一种全新的景致呈现给学生,这符合现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

3.为家校交流提供新阵地

传统的家校交流仅局限于家长、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之间的对话,甚至是家长听班主任在讲话,而把学生放在一边。为了激发家长配合的积极性,班主任召开家长会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向家长展示学校教育动态,教育资讯前沿,学生的留言和心声,老师的寄语和建议等,让家长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己的孩子,同时也增加了他们作为家长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寻找更多的教育方法,更加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

二、网络环境下班级管理的途径

1.校讯通

校讯通为学校、家长、学生搭建了一个互动交流沟通的平台,在学校与家长联系、教师与家长沟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今年我校也开通了校讯通,为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首先,校讯通有利于增进家校的情感沟通。班主任可将学生在校的情况与家长随时进行信息沟通;家长也可将学生在家情况与老师沟通或将教育中遇到的困惑随时向老师请教;学生也可以及时给教师、家长发送留言信息。其次,校讯通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隐私。现在我利用“校讯通”,在网上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发到每一位家长的手机上,既让家长了解了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又保护了其他人的隐私。“校讯通”的实施,极大地方便了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加强了学校、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使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良好品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2.QQ群

当今,网络在小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家长QQ群,不仅便于老师与家长联系,还给家长之间开辟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现在小学老师的教学任务都很重,平时很难有时间去家访,而利用QQ群和家长联系既省时,效率也高。另外,通过QQ群和家长联系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家访时有的家长会很紧张,以为孩子在学校里做了很大的错事等。通过QQ群沟通,老师和家长之间都是平等的,少了一些“特殊身份”,大家交流起来没有心理压力,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外,老师也可以与家长交流和探讨学生在校在家表现情况,发表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让孩子时时处于关注之中。在群里你可以得到最新最及时的学校信息、考试信息,也可以与其他爸爸妈妈分享孩子学习道路上的经验与得失,给孩子们在小学的学习生涯上拉开崭新的一页。

3.班级网站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平台已成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单独的班级网站信息平台,能直接反映孩子周围发生的一切,促进家校信息的及时沟通。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主页,及时班级简讯或公告,特别是要告知家长的,避免学生遗忘或传递信息时的错误。还可以通过成绩管理系统,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当然,家长通过论坛或留言或电子信箱等,也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取得教育的共识。

总之,新形势下班主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班级管理,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班主任工作更加顺畅、民主与科学。因此处于信息时代的班主任更需要紧跟形势,不断开动脑筋,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扬长避短,不断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努力营造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接受、善于交流、敢于担当、勇于进取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氛围,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我也会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班级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马宁,余胜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信息技术家校交流与合作篇4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如火如荼,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关注新兴技术辅助教育活动,更是专注于技术促进教育的变革性发展。首届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国际会议(eitF2012)于2012年8月10日至12日在清华大学举行,会议围绕“技术促进教育变革”为主题,汇聚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著名教育研究专家及教育技术领域领军学者进行学术成果的交流分享。本届大会收到高品质英文论文92篇,共200余名代表热情参会,并通过主题报告、邀请报告、并行分会报告等方式展开交流研讨,为全球的教育技术人构建深化交流新局面。本文对会议的概况及报告内容进行介绍,有针对性地对部分专家的邀请报告进行解读,在聆听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总结技术促进教育的变革性启示。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变革;eitF2012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3)03—0039—06

一、引言

由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学会(SiCet:SocietyofinternationalChineseineducationaltechnology)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国际会议”(eitF2012)于2012年8月10日至12日隆重召开。该次会议的主题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意即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不仅需要技术的原动力,更要注重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性的应用及实践。本次大会包含来自海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所、媒体界等领域19位知名专家所作的主旨报告和大会报告,43位学者在并行分会上做了学术交流,中国内地及港台、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是eitF的第一次会议,得到了全球华人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支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程序,会议论文集最终收录了92篇高质量的英文论文,主要围绕“促进教与学的新兴技术”、“构建教学环境的创新方法”、“信息社会与文化”、“虚拟学习和灵活学习”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交流。本届会议不仅仅是一次会议,更重要的是它企图促进SiCet学会发展、创办eitF国际会议、提升杂志办刊质量,并以此三位一体的理念共同创建教育技术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同时与国际接轨。会议以英文报告为媒介,不仅面向华人学者群体,更吸引全球相近领域的学者积极参与,增强该共同体的开放性和国际化。

二、教育变革的理论与技术

——大会主旨报告解读

本次大会是国际教育技术领域层次较高、影响较大的会议之一,会议邀请了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主旨报告形式的学术交流。其中包括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JohnBurton教授的报告“instructionalDesign&technology:Yesterday,today,tomorrow,andBeyond(教学设计与技术:昨天、今天、明天、未来)”,第十届国际学习科学会议主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michaelJacobson教授的报告“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inaustralia:anoverviewofRecenttrendsandDevelopments(澳大利亚的教育技术研究:近期趋势与发展概述)”,美国普渡大学timothynewby教授的报告“Usingweb2.0toolstoCreateinternationalCollaborationexperiences(使用web2.0工具促进国际合作的经验)”,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的报告“ReshapingLearningintheprocessofSocialinformatization(信息化社会进程中的重塑学习)”,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的报告“atheoreticalandpracticalResearchofpromotingBlendingLearninginHighereducation(推动高校混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的报告“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ofeducationalChangeswithCloudtechnology(云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机遇与挑战)”,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报告“whereistheKeytotheSuccessofeducationinformatization(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在哪里)”等。笔者选取这18个由知名学者作的精彩主旨报告中的部分进行综述分析,以期把握最新的发展动态,提取有启发意义的思想和观点。

1.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趋势及重点

来自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教授JohnBurton博士针对教学设计与技术的发展历程作了翔实的汇报。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始终是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主要战场及重点领域,随着时代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新技术引领下,人性化服务的跨时代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JohnBurton博士根据时间断代讲述教育技术的发展:当进入教育信息化时代,首先,教学设计不仅需要教师、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参与,更需要迸发协作的设计(分析、生产、评价、更新过程的结合);其次,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改变现有设计理念下的教学系统,以帮助学生获取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与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压缩开发周期长且复杂庞大的教学系统,注重需求设计和智能技术在信息化教与学中的设计及应用。

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先生对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作了精彩阐释。他抛出问题:到底什么是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如何才能实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学习与教育是有区别的,学习活动与教育活动的性质完全不同,后者是纯粹的社会活动,前者可以是个体化的,也可以是社会性活动;两者的内容也不完全相同,学习是获取知识和经验,教育是教与育,教是传递知识与经验,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应当注重在课堂的变革,而非学习过程。何克抗认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自然课堂教学结构就是学校教育系统结构的核心,改变学校教育系统结构就是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至于如何实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他认为信息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组成。课堂教学的四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传统教学中即“教材”)、教学媒体,要分析彼此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通过坚持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与“学教并重”的教学观念来变革;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通过有效运用组织教学内容的“宏策略”和“微策略”来体现,“宏策略”是要揭示学科知识内容中的结构性关系,“微策略”是强调在一节课内任何围绕某个主题来组织的教学;师生与教学媒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应通过实现教师、学生、媒体三者之间的双向乃至多向互动来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应通过采用超链接方式组织数字化教学内容来体现,教学内容由线性到非线性,任意节点随意跳转,按需学习。

悉尼大学教育和社会工作系的教授兼系主任、计算机化学习和认知研究中心联合主任michaelJ.Jacobson博士介绍了澳大利亚教育技术研究的近期趋势与发展,他指出数字教育革命时代,澳大利亚将为其教育技术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提供最为便捷的网络、商业投资等,并与世界其他组织与机构合作。michaelJ.Jacobson认为团队合作精神是教育技术研究者的基本素质,任何领域成功的关键在于合作而非孤立,但对与技术市场密切联系的教育技术领域来说,该学科的多样性、交叉性要求大力加入技术元素以促进教育的跨学科交流,支持学习者在不同领域间的对话,因此团队合作在教育变革中尤为重要。

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针对混合学习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中的实践应用研究作了报告,他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要与高等学校深度融合,促进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现代化,此外,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急需改变:其一,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都停留在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基本局面,现代教学仍是传统模式;其二,投资大量的财力物力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课程,其使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此背景下,李克东提出利用混合学习,即传统的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基于网络的在线(online)学习的整合,通过调查研究寻找优秀案例,使用内容分析、扎根理论研究案例,总结并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将“learningfromit(从信息技术中学习)”转变为“learningwithit(在信息技术环节下学习)”,充分使用信息技术认知工具,推动高等学校教育模式的变革,构建教师实践社区,开展网络调研与绩效评估,促进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2.教育技术应用的机遇与挑战

web2.0给教育带来了无限新鲜,美国普渡大学的timothynewby教授从学生视角审视了web2.0工具。他指出美国教育教学遇到挑战:第一,教师容易高估自己的技术水平;第二,学生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第三,学生对学习材料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内容的趣味,而不清楚为什么能激发学习动机;第四,学习者积极参与媒体学习,但却忽视合作学习;第五,数字化技术使得处于信息化时代下的学习者与朋友和家人疏远了;第六,wiki是跨文化、跨国际时代下的潜在有效平台,基于wiki的合作学习设计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timothynewby教授设计的inSite研究项目中,学习者使用ZohoSheets、GoogleDocs、GoogleLittrips、Xanga、、thinkfree、prezi等web2.0工具,进行小组合作、写作练习、交流分享等,其两年以上完整的研究表明,学生更倾向于合作学习,可基于wiki设计并开发合作平台以实现知识共享。

教育中应用的技术纷繁复杂,云计算(Cloudtechnology)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了“基于计算机的教育(ComputerBasededucation)”、“基于互联网的教育(internetBasededucation)”,发展到“基于信息化基架的教育(CyberinfrastructureBasededucation)”,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在“云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报告中指出统一信息架构(Cyberinfrastructure)概念最早出现于1998年,是基于信息化基架的教育,是教育科研云计算平台的前身。云计算给教育信息化带来无穷益处:按需扩展,使计算更为灵活;集中管理,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管理复杂度,技能学习智能化。这给教育信息化带来无穷机遇,采用云计算技术架构信息平台,可消除“梅花桩”;系统互联资源、共享传递资源,高效培养专业化队伍,保证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行;降低资源和系统的消耗,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电子书包是一种便携式的个人信息终端,具有阅读电子课本、管理学习资源、记录个人电子学档的功能,这种云服务平台实例实现了从碎片化学习向连通化学习的转化,从根茎式学习走向全球脑,此项研究正从技术和教育视角重新审视学习方式变革,让我们深思学习评价变革,反思云技术给教育变革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韩锡斌副院长演讲的内容为“融合LmS技术,创建网络学习平台”,他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开放网络课程的开发及使用现状,指出开放网络课程与校内课堂教学活动脱节的普遍现象,其解决措施即融合tHeoLLmS技术,设计高效开发网络课程的平台,开发教育模型,架构技术平台,以实现课程平台共享于互联网络,课程内容交流于不同校际,课程活动传递于全国各地(如图1、图2所示)。

3.信息化社会中教与学的新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针对信息化社会进程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学习作了精彩报告。社会信息化将改变人们的知识观和学习观,从而引发学习方式变革的需求。传统学习方式以知识精加工为主,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要求和预设的知识单元顺序,逐个达到规定测试要求,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掌握,这样的传统知识学习观将面临巨大挑战;他提出,信息化社会中,首先,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将以“知识贯通式学习”为主,即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同一学习目标下,从了解知识来源和知识结构出发,逐步掌握关键性知识内容,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掌握;其次,学习者的学习路径是差异化的,既有线性的路径,又有从点到面的扩散式学习路径;再有,课堂教学只是让学生了解知识迷宫,学生却不知如何在迷宫中不迷失自己,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匹配问题,而更多地转向如何理解问题情境与界定问题,如何提出问题,怎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等。重塑学习给了我们重要的理论意义,为后续设计并开发信息化社会进程中的学习系统做好理论模型研究准备。

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的王淑艳教授作了题为“在线教学的教学设计策略与实践研究”的报告。她生动地介绍了在线教学的参与者研究教学活动的设计及如何为职前和在职教师服务,以此展示信息技术与在线教学的整合的重要性。在线教学设计的研究使用行动研究法,根据aSSURe模式设计在线课堂教学策略:a——analyzethelearner(学习者分析),S——stateobjectives(设置目标),S——selectmediaandmaterials(媒体选择),U——utilizetechnology,mediaandmaterials(利用媒介技术),R——requirelearnerparticipation(参与学习),e——evaluateandrevise(评价完善)。基于此的模型设计了在线教学系统,借助课堂反馈、微博评述、论坛反馈、课后评价、参与者意见,用不同的交流工具创造灵活的学习环境,学习者之间的有效交互促进在线课程的高效完成,明确课程目标并以足够的交互进行教学指导,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①]本课程帮助学习者体会在线课程整合技术的方法和意义;[②]课程活动帮助职前及在职教师掌握所需的技术技能;[③]课程设计和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将技术融入教学。

我国台湾师范大学陈明溥教授对“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融入alice技术的效益”进行了研究,报告中他认为:常用的可视化程序设计工具包括alice和3D等,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实验表明,将可视化工具alice融入程序语言教学中,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程序运行的原理,并且合作学习比个体学习更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成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者达到较好的学习进展,并且提升学习的满意度和主动学习的态度。但是实验过程中,技术的融合对初学者的影响不明显。他们的后续研究将致力于使初学者更快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思考。

三、教育信息化吹拂的学术春天

——并行分会报告综述

首届eitF并行分会是大会的主要议程之一。参会代表从“促进教与学的新兴技术”、“构建教学环境的创新方法”、“信息社会与文化”、“虚拟学习和灵活学习”四个主要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来自世界各地的43位专家学者交流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1.促进教与学的新兴技术

新兴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灵魂,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方面,教育技术工具的研究开发、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等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构建教学环境、最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始终是教育技术领域关注的核心问题。研究者们探讨了“促进教与学的新兴技术”,其中有来自我国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的陈立祥教授的报告“运用虚拟显微镜系统在医学组织学分析中的应用”,南京大学张宝辉教授的“基于imVt平台对中学化学教育的实践研究”,圣约翰大学陈晓珺博士的“在线移动平台与历史教学的融合”,阿尔伯塔大学尹垠博士的研究“电子白板在现象学研究中的应用”,北京交通大学周围教授的“泛在学习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结合”,等等。

2.构建教学环境的创新方法

普渡大学timothynewby教授介绍了impaCt(instructionmatters:purdueacademicCoursetransformation,普渡学术转型课程)项目,讨论了如何使传统大型的课堂教育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术小组,验证了学习者和教师的角色、学习方式等转型。北京大学缪容博士和她的团队在北京某中学的学生中运用Light-Upenglish系统研究英语学习,一改传统的学习模式,融合混合学习理念,工作日由学习者在系统中自主学习,周末进行面对面的教学辅导,她指出创新的学习理念与方式能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混合学习模式——网络技术的融合、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导师辅导的模式适合中学生的英语学习,他们并打算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推广此教学方法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美国安柏瑞德航空航天大学站红教授研究美国大学生如何设计并应用视频会议技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视频会议教学的设计元素包括:关联、能力、丰富和文化,将它们体现在学习系统设计中,促进学习者的自主与合作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冯晓英博士深入研究了“支架式教学策略如何促进校际合作学习”,校际协作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更能够促进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其研究目的是设计和应用教学支架策略指导农村和城镇学校开展跨地区校际协作学习,其实验结果表明高强度的支架式教学更适合农村学校教学,中等强度支架式教学适合城镇学校教学。

3.信息社会与文化

信息化社会发展迅猛,不同文化、习俗、理念在网络世界里触手可及。江南大学徐旸报告了“基于网络的智慧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如今已发展为“智慧校园”,可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智慧校园管理系统、教学系统、教学环境,学生和教师在此平台上领略异国文化与科技,融案例、理念、应用于一体的“智慧校园”将是教育教学中的新风景。国立中山大学庄雪华教授介绍了“tpaCK——技术教学内容知识的内涵以及不同的组合方式”,创建了tpaCK教师专业发展模型,为高校教师提供一手教学资料,集思广益,让教师能感受并领悟不同地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南京师范大学申灵灵博士报告了“教育技术学中的视觉素养研究”,当今社会已然是一个视觉的世界,需要市民有着较高的视觉素养,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共享离不开学者们对视觉素养起源、发展、核心的领悟。

4.虚拟学习和灵活学习

富兰克林大学杨翊博士作了题为“应用Facebook创建在线网络社区”的报告,Facebook为大学生提供了结识朋友、交流分享的社交网络,有助于彼此之间的沟通和联络。Facebook在教学应用方面可帮助建立友好的积极的社交网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辅助教学管理与支持协作学习。北京大学李秀晗就“微博如何促进非正式学习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微博作为一个实时更新与共享信息的平台,是web2.0时代下交流、合作、共享和灵活学习的重要平台,它备受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利用微博平台可促进高校学生的非正式学习,创建新型师生关系,设计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模式。其他来自清华大学、台湾中原大学、深圳大学等的学者对教育游戏、交互式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问题展开精彩研究汇报。

四、总结与启示

本届会议是eitF的首届会议,“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成功地带给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无限新鲜血液,我们看到了教育技术的发展面临的众多机遇与挑战,通过大会报告,教育技术研究者从新的视角思考了变革。我们需要对教育信息化深入研究,从教育教学基本原理、教学设计基本模型来审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新兴技术不盲目追崇,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思考数字化技术的恰当应用;还要探讨在信息化社会进程中如何建设信息社会,如何发展技术文化,让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终身学习理念支持的、协作共享的新兴技术更好地为教育变革服务。

1.信息技术的融合性开发给教育创新变革带来新机遇

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发展促进了灵活学习、非正式学习、移动学习的蓬勃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更是为学习者提供了真实的网络学习环境,满足学习者对真实环境的要求、对实践过程的体验;而已成熟的web2.0和逐渐发展的web3.0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更促进教育变革,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紧密联系,为教育创新变革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系统。

2.教育教学的变革离不开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与学的方法要从“传统教授型”转为“创新探究型”;要不断研究适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学组织模式;教学评价方式应多元化,而非传统的考试等单一评价尺度;要探索创新具有本国特色、学校特点的教学方式和理念。

3.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实践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终极目标

从国内外教育学者及专家的研究中可以得到启示,教育的变革主要在于课堂实践过程的变革。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需要从三个维度考虑:创建信息化教学软硬环境从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信息化教学方法,以及变革传统教学步骤实现非线性教与学的过程。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在解决教育问题、设计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当深入挖掘教育技术理论的支撑作用,紧紧抓住每个学科、课堂的活动导向与教学设计,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更深入、更真实。

4.教育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紧密联系,协调发展

信息技术家校交流与合作篇5

此次历时3天的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由教育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参加展演活动的有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5个计划单列市,高校和教科研机构以及近百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展演分为优秀案例展区、应用成果展区、公司企业展区以及展演交流论坛等,前两个展区主要布置在3号展厅,以地区为单位,共布展了37个展台以及1个中央展区。2号展厅为公司企业展区,设置了85个展台。展演还设置了4个专题论坛: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校长论坛、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中小学互动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变革中的课堂——教师信息技术实践应用创新,深层次地交流讨论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此次展演内容之丰盛,角度之多样,可谓荟萃了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最新成果,全景地展示了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多年来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实践结晶,从中也可预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4个主题式交流论坛的主发言视频与文本均可在教育部网站查阅浏览,在此不再赘述。本文着重带领大家观摩3号展厅,领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实际状况,从教育的视角思考我国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与发展。

走走看看

十年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绩斐然

3号展厅各展台的展演方式有展板、视频、实物、现场模拟与体验等。综观3号展厅,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这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确确实实在抓教育信息化,真真切切地以信息技术推动和深化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体表现在:

(1)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普及。十年来,全国各地在国家政府与教育部的引导下,在硬件设施上铺架起应用信息技术的“高速路”——教育信息化平台,并开展了积极的应用。许多省市打通省、市、县三级的教育信息化平台,有的已经实施“校校通”“班班通”的建设,构建了系统化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有的地市还将数字化教育环境拓展到家校之间的连通,运用网络、手机开通了“家校师生”四位一体的家校沟通桥梁,以利于学生校内外的学习与教育。

(2)省级教育资源网的建设。全国各地均积极开发、建设共享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以利于教师整合优质资源进行备课、辅助课堂教学、开展网络教研等各种活动,提升教学质量。许多地市的教育资源网朝向专题化、个性化、便捷化的方向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出现专门服务于学生学习的资源网、德育专题的资源网等等。

(3)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与推进。全国各地积极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普及和提高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同时注重培养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引导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摸索出一些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新方法、新模式。

(4)优秀应用示范个案的涌现。在十年的教育信息化探索过程中,全国各地涌现了一批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优秀案例。各地及时树立了这些典型,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推广和深化起到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正如全国各地经济、教育发展存在差异性,各地风格迥异的展台也反映了不同地区教育信息化进展的差异性与地区特色。

北京展台富有特色。教育信息化已普及,并有一定质量的深化。建成由市级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网络节点进入每一间教室,学生平均每10人拥有一台计算机,专任教师平均每2人使用一台计算机,高标准完成“校校通”工程。依托这三级信息网,建立了市、区县、学校三级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CmiS),发放学生卡,推行电子化学籍管理应用,实现了教育管理信息化。

北京教育资源平台较为成熟,应用广泛且深入,目前又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索与融合:构建了北京数字学校(BDS),打造首都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北京数字学校通过北京教育信息网和歌华有限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平台,提供小学到高中的各年级各学科课程内容的同步点播和直播服务;开展虚拟课堂、网上家长学校、社会大课堂、网上学校联盟等项目。在技术运用上,北京也开展了云环境的进入与整合工作。

作为优秀案例布展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四中、史家胡同小学、明天幼稚集团等单位,均是我国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典范学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发起成立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推进全国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北京师范大学、史家胡同小学等单位研发的富有个性的优质教学资源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

天津以“学习——随时随地”为展演主题,展演内容主要围绕“开放学堂”资源建设项目,展示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项目、小学博学乐园平台、特级教师教学风采录、校际网络同步教学项目、艺术殿堂视频资源等内容,让参观者感受“技术改变学习,网络成就共享”的应用效果。

河北反映河北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的成效,目前基本普及全省多媒体和远程教育设备,在区域教学教研、教师研修、课堂教学变革、学校管理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优秀案例有鹿泉市的教育信息化、河北远程教育网的e学100数字化课程资源等。

山西打造省市县校四级网络资源,全省实现“校校通”工程,注重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现场展示泽州一中“组组通”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场展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系统的应用。介绍的优秀案例还有:太原的“名师公益课堂”、晋中市的“动漫校园”、介休市的网络教研等等。

辽宁展台创设大空间,让参观者体验辽宁省在信息化平台建设、资源库建设、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验区与实验校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另外,辽宁省也注重借助国际合作项目促进本省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提高。

吉林布展侧重反映吉林省在教学数字化、研修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远程教学数字化、家庭学习数字化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展示网络研修、朝鲜族资源建设及应用等优秀个案。

黑龙江布展以“我应用,我改变”为主题,侧重以优秀个案反映应用成效。展示牡丹江市的教育信息化成效,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七棵树镇中心学校创办的英语学科专题网站和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龙江县第三中学“长征”跨学科主题网站的开发与应用。另外,还介绍几种网络教研教学模式:同步课堂、鸡西教育网在线课堂、网络教研,并介绍了未来教室多媒体触摸交互式教学环境的建设项目。

上海布展富有现代感,简洁流畅。教育信息化水平跨越普及阶段。展台除了整体介绍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方面的新技术、新思路和新方法,还以区域和学校为单位展示上海市的优秀案例。区域优秀教学应用成果代表有:虹口区电子书包的区域试验与推进,长宁区无边界学习项目,闵行区区域性网络教研。中小学优秀成果代表有:上海中学数字校园教育云工程、风华中学DiS物理虚拟实验室、大镜中学immeX国际化课程实验项目、上海市实验学校教室专业发展支持系统、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研究型课程学习案例群、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云课堂实践以及实现学生体质信息监控的“云手表”、七宝中学及华语地区协作方“视像中国”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等。这些优秀案例均可代表我国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先进水平。

江苏教育信息化已经普及,布展以地市为个案展示江苏省探索创新应用信息技术的成效。例如,“书香江苏”读书网的全省应用;无锡市以“感知生长”“仰望星空”“物联网比特实验室”等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教育应用,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扬州市在全市范围内整体推进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共建,实现城乡学校一体化备课、一体化教研、一体化教师培训、学生一体化学习等;常州市数字化学习研究;徐州市关于公共服务的网络备课系统;泰州市网上同课异构等等。

浙江展台布置现代、雅致,体现一种知性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进入探索融合创新、特色发展阶段。以“灵动学习,快乐成长”为主题介绍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模式;以“优质、动态、共享”为主题展示浙江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内容板块有:汇聚优质资源、名师示范引领、跨时空教学研究、网络助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把课堂选择权交给学生等;以西湖小学为典型个案介绍“无边界课堂”;以诸暨市为典型个案介绍“教育云”的探索,通过云桌面、云通讯、云教学的建设和应用,实现“人人有机、处处能通、时时可学”。现场展示113门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内容涵盖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综合实践四大类,应用性、指导性很强。现场展示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利用平台进行学习、作品展示、点评打分、交流等过程。现场展示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工作模式。

安徽开展数字化校园行动,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促进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方式变革。布展注重以典型个案反映安徽省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淮南师范附属小学网络德育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以及学校家校互动平台、合肥市南门小学的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和自主学习空间、铜陵市实验小学的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福建分为四个板块介绍福建省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效:资源共享——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技引领——拓展学生成长空间;应用创新——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平台拓展——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以数字青少年宫、泉州网络德育基地等作为个案展示健康网络文化创新德育新模式。数字青少年宫是福州市在探索依靠网络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具体成果,它依托福州市教育网的信息资源,设立了“心灵家园”“数字图书馆”“知识空间”“科技馆”“娱乐天地”等20多个主题板块。泉州网络德育基地由“一网、一线、一报、一校”构成,分别为泉州德育网、泉州中小学生网上心理在线、3G德育手机报、网上德育培训学校。

江西积极打造教育信息化平台,并在江西省政府支持下,向全省开放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本次布展主要以优秀个案展示成果。区域优秀成果有:九江市基础教育资源平台;新余市、吉安县整体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南昌市东湖区东湖教研在线。中小学优秀成果有:南昌大学附属中学iS平台;南城县第一中学信息化环境下中学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吉安县永阳中心小学基于项目的学习“技术启迪智慧”项目。另外,还有南昌市东湖区豫章小学“豫章书院”网站,江西省分宜中学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山东介绍了潍坊教育电子政务系统的无纸化办公。2010年,应用潍坊市数字教育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实现了学校公文流转电子化、人财物管理电子化、教学教研与教师培训网络化、试题组卷与试卷评测智能化、学生个性化学习数字化。还展示了淄博市“服务个性化学习”的信息化实践与探索等优秀案例。

河南以重应用、重服务、重引领为思路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着重介绍了河南省教育资源“5+3”平台,即5个主要教学应用业务平台(门户、资源、教研备课、培训、题库组卷),3个基础业务支撑平台(oa、短信、视频会议)。展示的优秀案例有留守儿童的网络家园;郑州市第二中学基于无线网络的学生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暨基于移动学习终端(平板电脑)的个性化学习;郑州市三十四中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翻转课堂——自下而上、先学后教;郑州市二七区建新街小学的课堂改革;焦作市的云计算运用。

湖北以英语教学为案例介绍湖北省在资源研发、教师专项培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立等方面的成果。另外,还展示了高中课改网络管理平台、基础教育阳光减负平台等特色平台,展示交互式电子白板新课堂、一对一新课堂等新举措。优秀案例有黄石市西塞山区基于网络的教师团队研修、宜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等等。

湖南以“谋划、探索、创新”为主题,现场展示个人空间、资源网、专家课堂、说课展演等内容,布展的优秀案例有:长郡中学利用卫星通信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实施同步课堂的教和学模式;祁东一中开发了一个开放、互动、二维仿真的中学物理实验平台开展探究性学习;长沙市第一中学与湖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合作推出名师讲堂;岳麓区名师导学下的师生导学空间;岳阳市第一中学的高中语文网络课程平台;雅礼中学的魔灯课程等。

广东以“应用普及融合创新,学习随时随地随需”为主题,以省综合展区与广东省各地市为单位布展了一条信息技术应用成果长廊。其中,广州提出“数字教育城”的口号,构建了一网(广州市教育科研网)、一平台(广州“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云平台)、两库(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教育教学应用知识库)、四中心(学生学习发展中心、教师学习发展中心、教育电子政务中心、社区学习交流中心),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

广西以“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展示了合浦县、藤县、横县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典型应用,还有南宁市、桂林市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远程协作等活动;南宁市大塘镇中心校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柳铁一级教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桂平市西山镇中心校采用数字化移动平台管理所辖村小教学和教研;桂林市七中交互式智能平板应用;柳州市景行小学校本网络教研。

海南以“共享资源,快乐发展”为主题,介绍了三亚市“校校通”“班班通”“人人用”的实践成效、“农远”工程建设成效、教育云平台建设与资源整合成效,另外还展示了网络电子备课、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等诸多优秀个案。

重庆展示了利用moodle平台形成互动探究的课堂、基于网络的小学校际课程共同体、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远程同步互动课堂、巴蜀小学梦想网校等优秀案例。

四川着重展示了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概况,并展示德阳实验小学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信息化机制研究、江津中学三维动态课堂模式、南充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的“班班通”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等优秀个案。

贵州展示了贵州电教馆教育云平台、遵义市红花岗区的教育城域网,还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案例,也呈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用”的一些实施个案。

云南致力于“农远”工程,开设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程,开设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课程。展示的优秀案例有:大理市喜洲镇一中的信息技术助飞农村教育案例,丽江市一中的信息技术下的德育新方式,永平县参加的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技术启迪智慧项目,还有云南省中小学敏特英语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

展台富有地区特色,布展反映了国家“农远”工程在的实施情况、拉萨市城关区整体推进信息化发展进程等内容,着力打造“家常菜”式基本应用模式,展示小学语文导入教学整体解决方案、U盘教学模式、mp4教学模式等结合学生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优秀个案有林芝广东实验学校互动式教学模式、堆龙德庆县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试点、达孜县中学远程教育德育长廊、日喀则地区边境县国门德育教育等。

陕西以陕西窑洞风格为外景布展,展演内容侧重反映陕西省重点实施的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电子书包试点项目和影视教育活动项目等。现场还展示了互动课堂、陕西励志院线等成果。

甘肃积极开展“农远”工程,布展介绍了甘肃省“天地合一”远程教学体系——甘肃教育卫星网、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远程培训平台。优秀个案有张掖市三级课程开发、兰州市城关区与张掖市临泽县城乡互动教学模式、甘肃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等平台支持下的学习模式及陇南市礼县宽川初中数字校园环境下的学习模式等。

青海以“强化机制、普及应用”为思路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展示了玉树重建后的信息化建设成果,部分城区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农村地区多学科课堂教学应用和示范做法,“农远”工程、动画片工程、藏汉双语资源平台、甲骨文项目和技术启迪项目的实施案例等。

宁夏展示了以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为例的“农远”工程之“宁夏模式”,以吴忠市利通区为例的英特尔未来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自治区骨干教师远程学习、网络培训为例的宁夏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还有互动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原州区高宏小学的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技术启迪智慧项目,侧重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西吉县的中加合作——加强中国西部基础教育能力项目等。

新疆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普及工作,积极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致力于“农远”工程,与全国各地开展结对合作,推进教育信息化水平。布展侧重展示了新疆远程教育网以及双语教育等特色工作。

兵团以“网络课堂、跨越时空、提高质量”为主题,介绍了“团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及“兵团信息技术建设”等重大基本建设项目,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普及,开展了教学应用,取得一些成效。

深圳充分利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计算中心)的有利条件,开展了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深圳教育云建设与应用探索,为全市近150万师生及其家庭和普通市民提供基础设施、资源推送、个性化学习、教育公共服务等教育云服务,并选择部分试点学校开展了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应用。本次展示主题即为“‘云时代’教育领跑者”,展台布置最富现代感,突出学习体验区,让参观者感受“深圳教育云”的创新应用服务成果。现场展示“云彩课堂”,教师和学生人手一个ipad上课,吸引了诸多观众。

大连布展内容侧重于反映以信息化助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成效,实施“农远”工程、农村中小学校园网及多媒体教室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班班通”建设工程等,展现了“主体—主导”模式教学案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支持专业成长的案例,并且现场展示个性化教学模式运用。

宁波倡导以技术提升教育,以网络改变学习。布展以“打破时空界限,创建互动课堂,科研促进应用,整合优质资源”为主线展示优秀案例,具体包括:宁波市实验小学的小学生网络学习平台;余姚子陵中学的五种多媒体环境下师生互动的有效课堂模式;宁波市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4+1的模拟互动教室;等等。

厦门展示了校园一卡通的应用成效、厦门区域信息化发展特色——海峡两岸数字化交流情况、“三星评价体系”——小学生晋级制发展性评价与数字化平台的创新研究、多媒体教学在中学化学课题中的应用、Claroline课廊教学平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还有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数字化学习项目活动等。

青岛展示的优秀案例有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网络化考试系统应用、市南区有效整合促进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市北区依托课题研究整体推进区域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开放—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语音教室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等。

内蒙古—鄂尔多斯注重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搭建网络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库,开展信息化普及培训,积极探索应用机制。布展侧重展示了远程同步课堂、蒙古文资源、蒙语模拟课堂、双语课堂等内容。

看看想想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尚缺什么

看看个个展台琳琅满目的成果,令人欣慰——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观念上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正加大教育信息化的力度,以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看看展厅内比比皆是的现代化电子设备:苹果一体机电脑、ipad、LeD高清液晶电视、3D电视、高清投影仪、交互智能平板……令人欣喜——教育事业日益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咱们教育事业不差钱了!再看看许多展台上为参观者热情讲解的技术人员,2号厅内诸多热衷于服务教育教学的高新科技企业,令人宽慰——咱们的教育信息化也不差技术。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因此既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更需要教育价值的彰显。各级教育部门、各类学校有经费购买设备与技术了,接下来的还是“怎么用”的问题。从各地参展的工作人员来看,现在在信息技术如何应用这一问题上,主发言的还是教育界内外的信息技术人员,而非教育界内的各学科教学专业人员。关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学的专业性,大家已经达成一定的共识,在此不展开讨论。在此提及教师专业化、教学专业性,是想说明,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绝对不同于买了一台洗衣机或电冰箱即可畅快使用——优质的、最匹配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的研发,是目前深化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关键;能驾驭这些教学资源有效开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教师,是目前深化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基本条件。

课堂无疑是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无疑直接关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也关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进一步研发。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在9月24日展演新闻会上答记者问时所说的,今后需要加大对校长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力度,提升校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信息化建设统筹能力,培养教师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能力,并将教育信息化与新课改、与自身专业发展结合起来。

因此,我国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尚缺相匹配的师资力量,能从教育的属性出发,充分利用技术的价值,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应用,从而开发出大量的中小学优质教学软件与教育资源,高质量地以信息技术推动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实现教育的快速发展。

想想议议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如何深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不外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应用功能不外乎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为何大家期待信息技术带给教育革命性影响呢?在中小学教学应用中,信息技术可发挥哪些独特的功效呢?

1.创设逼真的问题丰富的学习情境

学习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建构意义的过程,学习者不能超越具体的情境来获得某种知识。因此,学习时的情境不是一个无关因素,而是有机地卷入了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之中。怎样的情境有利于学习者学习呢?正如杜威(1944)所说的,“教学的艺术关键在于提出足以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学习环境应该是持续激发学习者不断探究、思考所学内容的问题情境。

在问题情境创设方面,信息技术具有其他文本、挂图等教学媒介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基于信息技术可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的应用特点,应着力于创设复杂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学习者的高层次思维活动,通过人—机交互、机—机交互促进深度理解性学习的发生,提升教学质量。本次展演中北京的科学探究资源、上海的DiS物理虚拟实验室等优秀案例,在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方面体现了较好的探索。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需求,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教师远程研修、德育专题网站开发等各类教育教学应用,都应该追求研发者有深度地设计并以问题结构为支架,从而有组织地呈现多媒体信息而不是信息的数字化堆积;从而促使学习者不仅仅是浏览阅读这些信息,而是带着解决问题的欲望、启动问题解决的思维去梳理、归类这些信息,以求获得问题的解决,提升学习能力。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整合音像、视频等多媒体的优势,打破时空界限,追求接近真实、贴近学习者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利于激发学习者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迁移。

2.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学习是学习者基于自己的已知主动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学习的发生,需要学习者发挥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同时还需要学习者能有意识地自我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以促使新意义的获得。鉴于学习主体的不可替代性,而学习主体之间存在认知、人格等多方面的个体差异,信息技术可智能化、网络化的应用特点,应着眼于学习者的主体性、差异性,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打造适宜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环境,以利于学习者的学习理解。本次展演中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河南等地均展示了信息技术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探索。

信息技术在提供个性化学习方面,要着重创设学习者独立思考的机会。例如,在具体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在程序上设置一些环节,要求学习者回答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促进学习者投入到学习中。

要促进学习者自我监控学习,则要为学习者提供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认知策略运用情况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机会。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留下的问题思考的痕迹,是学习者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学习过程的材料依据。在技术设计上,要多设置相应环节激发学习者反思、修改学习过程中的这些思考,促使学习者自我监控学习。另外,还需要设置学习者可自我调控学习进度的程序,利于学习者根据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调整学习进度。

需要特别提出的一点是,个性化学习并不意味着封闭、私密等性状。相反,利于学习者学习的个性化学习应该是开放的,即学习者是在开放性的电脑空间、网络上依据自己的个性开展学习的。开放的个性化学习,既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质量,也有利于学习者之间开展交互与协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3.促进学习的交互与协作

事物的意义源于学习者个体的建构,但每一位学习者意义建构的质量、深度或侧重点存在差异,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交互合作来进一步修正、完善个体建构的知识,最终与“科学共同体”所认可的知识达成一致。因此,学习需要经历社会协商的过程,学习者需要在一个有专业引领、有同伴互助的“学习共同体”之中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达成知识的建构。

信息技术的网络化、智能化应用特点,恰能为学习者打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学习共同体,以利于学习者的交互与协作。学习者之间可以通过相互访问、相互评价开展交流,也可以以网络主题研讨的方式进行协商。而作为教的一方的教师或者管理者、教导者一定要积极参与这些交互与协作之中,给予学习者引领和指导。在本次展演中,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交互与协作的功效主要体现在各地教育资源平台的研发与应用中,还有浙江的无边界课堂教学模式、山西的“组组通”教学模式等优秀案例中,尚需要向各类教育教学应用渗透。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交互与协作往往不会主动发生,需要设置必要的程序,制定一些协商机制,驱动学习者积极参与。而对于交互与协作的质量管理,一方面必须有教的一方亲力亲为地给予督促、评价、管理,另一方面还可设置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激励反馈机制,鼓励学习者追求交流讨论的内容质量。

信息技术家校交流与合作篇6

关键词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城乡差异;均衡发展;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80008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祁玉娟(1976-),女,硕士,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1城乡教育信息化差异背景分析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1]。教育信息化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中国义务教育中不同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差异,这种地区差异不仅存在于东西部学校之间,还存在于城乡学校之间和同一地区的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2]。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差异没有消除,反而随着数字鸿沟的出现而呈现出愈来愈大的趋势。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学校之间硬件环境设施建设的差异上,更体现在优秀教师资源配置、信息资源建设等软件环境方面。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这种差异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对教育信息化的顺利进行产生重大威胁。

教育财政投入差异是中国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最重要原因。虽然有专家指出我国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偏低所造成的[3],但是相对而言,笔者认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投入方式才是义务教育学校差异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加上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基础教育中承担的财政责任太小,导致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难以得到保证[4]。龙舟[5]发现我国2003-2005年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公用经费的绝对差异一直在增大。栗玉香[6]的调查显示校际间教育财政差异明显高于区县间差异,校际间教育财政资源存量差异高于增量差异,而公众对校际间财政均衡的满意度较低。

近年来国家着力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加强了农村和落后地区学校的教育补贴和财政转移支付,为基础教育提供了大量资金。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但是还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教育差异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

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笔者认为在现有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上仅仅通过经济手段难以真正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在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变革传统资源配置方式,可以实现不同学校之间教育发展的协调和均衡,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差异。

2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分析

2.1国外相关经验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接入了internet。1996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出“教育技术行动纲领”(educationaltechnologyinitiative),指出到2000年,全美国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将联上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Highway,iH),让每个孩子都能在21世纪的技术文化方面受到教育。美国教育联合会等几家著名的教育组织联合建立“21世纪教师”网络服务,鼓励、组织和支持使用新技术对学生进行革新教育的教师,培训了10万名美国教师,并为参与该项服务的教师提供了交流经验的场所。日本不仅加大设备投入,还积极地借助internet进行教育革新。1995年5月,日本文部省和通产省联合实施了“100所中小学校联网试验研究”,让111所试验学校师生了解和学会使用internet,而且还通过一系列科学试验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英国从198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高等学习中实施一项称为“计算机用于教学创新”(Computersinteachinginitiative,Cti)的宠大项目,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与远程通信技术相结合,实现对高等院校所有学科(包括文科、理科、医学、环境等各个领域)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到教学组织形式的彻底变革。并将1998年定为该国的“网上教育年”。

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各国政府采用了相应的策略来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来看,在保证学校教育投资相对均衡的情况下,各国还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来避免不同学校教学发展的差异。例如,美国不仅采取优惠政策吸收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还通过网络虚拟学校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网络课程[7]。英国政府也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来加强校长培训工作[8]。在日本,由于教师属于公务员,教师流动属于公务员人事流动的范畴,因此日本政府制定“教师定期流动制”来解决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类似的还有韩国的“教师互换制度”。

2.2国内相关经验

我国基础教育投入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9],由于农村经济基础比城市薄弱得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采取“城市辐射农村”的方式,即教育信息化首先在大中型城市试点,然后再推广渗透到小城市,最后是农村中小学校,这个模式本身就决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为了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边远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UnDp403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这些项目对支持西部教育信息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内对于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差异的控制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人员调配上,即通过顶岗实习支教、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等方式,由城市向农村短期派遣教师帮助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二是在财政支持上,通过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完善绩效工资制度[10]、建立省级统筹的教育投入保障政策[4]或者以中央为主、省市为辅的教育投入[11]保障政策来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师福利。吴琼[12]认为上述策略在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但也有研究者持反对意见,例如冯文全[13]认为,教师轮岗忽视了教师的情感,没有充分尊重教师意愿,特别是农村教师素质偏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改变,教师的流动仍然是单向的。

2.3城乡教育差异的信息化解决策略

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对农村和西部薄弱地区的教育投资,有利于这些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这些学校的信息化进程。但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在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信息化教育设施后,对于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成为减少义务教育学校差异的关键问题。特别是随着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加上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信息资源质量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具有更加强烈的要求。对于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国家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则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中,信息技术是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忽视了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可能会导致城乡教育的数字鸿沟加大,并进一步加大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特别是信息化社会中对信息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信息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不断提高,以及城乡之间家庭在信息设施和信息素养上的差异,使得数字鸿沟成为城乡学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信息技术以网络和通信技术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信息素养密切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缺少可用的信息资源,教育信息化将无从实施。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14],在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则可以对教育均衡配置起到决定性作用,有利于减少义务教育学校差异,确保义务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3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策略

3.1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发展策略

现有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策略对于缓解农村和落后地区的教师资源配置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是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推动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二元化和农村教师待遇低下,城乡教师在收入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城市学校和重点学校教师的巨大非财政性收入,城乡教师的收入差异难以通过财政支付的策略来完善。加上城乡教师在子女入学、就业以及生活上的巨大差异,使得城市教育工作比农村教育工作更加具有吸引力。城乡优秀教师的流动依然是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从非重点学校向重点学校流动。农村学校教师专业素养更差,影响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城乡教师流动的马太效应不可能通过政府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来完成。如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调动优秀教师向农村发展为培养农村教师为合格甚至是优秀的教师,相信效果会更佳。

城乡教师差异除了教师学历和前期经验的差异外,被局限的视域是限制农村教师发展的重要原因。两位水平相当的师范生毕业后分别到不同学校去工作,在若干年后专业素养就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异,所在学校对教师的培养明显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教师接受培训和教研活动的机会明显少很多,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难以突破原有教育理念的限制,进而影响到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开放的视域显得更加重要。由于教师教研经费的限制,农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机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与城市和发达地区教师交流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严重受限的教师视域限制了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更新,进而影响了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农村学校课堂的革新。

网络为教师的跨区域交流提供了便利,利用网络,不同区域的教师可以进行交流和合作,通过交流可以扩大教师的视域。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家长与教师的交流以及教师与教育研究专家之间的交流,甚至可以实现教育研究者与教师的长期交流与合作。在建立联系后教师可以通过即时通讯软件进行在线交流,相互分享经验和教训。不认识的教师还可以通过虚拟社区进行教学反思与经验交流,在反思的过程中进行经验的分享和总结,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利用网络加强农村教师参与教研的机会,让城乡教师配对交流共同提高,有助于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相较于从城市学校调派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更加具有可行性,也更加人性化。农村学校教师获得了足够的培训后,也更加有利于农村学校教师改变自己的观念,并推动教育的信息化。

3.2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策略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资源配置的多少会影响到教学的实施过程。单纯依靠教师来制作教学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不仅增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教师所制作的信息资源质量难以保证。如果依靠购买信息资源来充实学校的信息资源,巨大的经济压力对于农村学校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学校所能够获得的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是有限的,农村学校所能够获得的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更加少得可怜。

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要素,丰富而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重要保障。与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不同,以网络和数据库技术为特点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不再具有独占性,同一份资源可以多人同时共享使用而互不影响,多个学校共用一个教育信息资源库并不会造成不同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冲突。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突破传统的校校建资源库的策略,在购买和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库的过程中所建立的信息资源库,不论是从企业购买的信息资源,还是学校教师自建的信息资源,都公开供所有的教师使用。那么在相同的投资下,学校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城乡学校由于投资差异所导致的学校信息资源环境差异也得到解决。这样,所有学校都可以获得相应的信息资源以供使用,农村学校在得到了充分的信息资源后,也有利于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熊才平,方奇敏.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理论与构想[J].电化教育研究,2007(4):1113.

[3]岳昌君.我国公共教育经费的供给与需求预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2):152166.

[4]范先佐.构建“以省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113118.

[5]龙舟,刘朝.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的地区差异研究——基于统计学方法及基尼系数的测算[J].科学管理研究,2007(6):8184.

[6]栗玉香.推进义务教育校际间财政均衡的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9(12):1114.

[7]何克抗,赵兴龙.美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与措施[J].基础教育参考,2010(4):2731.

[8]姜利琼.中英两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比较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12):2930.

[9]钟晓玲.我国教育投入的城乡及地区差异分析[J].价格月刊,2007(4):5962.

[10]谢世腰.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五条建议[J].新教育,2010(4).

[11]张文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对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5):3638.

[12]吴琼.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模式的多赢效应[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8890.

信息技术家校交流与合作篇7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中,教育信息化是推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从内涵上落实教育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必然选择。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区《静安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等六个文件的精神,我校根据有关专项督导的要求,认真自查,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坚持在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作到以合理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为指导方针,围绕信息化环境建设、师资建设和普及信息技术教学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做了一定的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把握机遇,加快建设,努力营造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新环境。

1.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信息化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有力武器,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的趋势所在。在学校的四年规划中,针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我们提出要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与开发,建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信息技术工作领导小组。我们通过网管员的培训,了解了学校网络的建设与促进学校管理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学,初步掌握了网络应用的基本技术,为推进学校全体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提高起了培养作用。通过学习,我们认为信息化教育的重点并不是要让师生学会使用因特网,掌握计算机技术本身,而是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培养出能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具有较强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这才是我区大力开展信息化教育的目标所在。

2.珍惜资源,合理应用

    在区有关部门的关心下,我们学校现有2间计算机房,面积为90平方米,共有计算机178台(含库存待处理机器),实际使用学生机88台,教师计算机30台,生机和师机比例分别为6:1、2:1。我们学校为了方便教师和学生教学用书和学习用书,打破借阅的常规,我们学校还在总部新建设了一个电子阅览室。学校为上校本课程的教师人人配备了一个64mB的闪存盘,方便教师们储存网上下载的资源,制作课件后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今年一年级二期课改全面推广,学校又为一年级每位语、数教师购买了教学软件,以便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近年来学校对信息化建设投入的经费达上万元(初步统计)。学校拓宽校园网的节点分布,使办公室电脑也能作到联网。我们建立新江宁小学的《教学资源建设管理规范》、《教学资源建设人员职责及评比办法》、《网络设施维护工作管理规范》、《网络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电教设施管理规范》,使工作有依据,评定有标准。

3.开发资源,提高效益

    网络作为新兴事物,很多教师都能迅速地接受它,利用它的资源为教学所用,但是只是较多地作为电子黑板,于是,我校网管室把“以网上下载,市场购买和自行制作”为建立学校网站教学资源信息库的主要途径,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可以资源共享,学校的门户网站也建立了许多的教育网站链结,方便教师浏览和借鉴最新的理论和观念,使“二期课改”的理念成为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理论支撑,成为师资队伍自培途径的一个补充。

4.扎实培训,优化队伍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备现代化信息素养,与网络信息平台具有亲和力的现代化师资队伍。我校通过三方面的工作积极开展教师信息化技能培养的工作:第一是依托教育学院的计算机能力测试和未来因特网教育培训;第二是工会积极开展各种基本计算机能力的校内培训和各项比赛,优胜者进行奖励;第三是通过区校的教学比武和区“赛马场”活动,促使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网络教学,课件制作的自我培训。作到以课件制作驱动,以理论培训支撑,以课程整合发展。

二、不断探索,认真实践,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新突破。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认为它必须以各种形式,贯穿于素质教育的整个实施过程,促进教育的深刻变革和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1.学生学的转变 

    在教学思想上必须实现三个转变: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内容设计向过程设计的转变,单学科教学向多学科整合教学的转变,在教学模式上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资源性学习,协作性学习转变。这些转变使信息化教学成为可能,而信息化教学的推进又使网络的教学成为可能。实现了教学信息化以后的平台不再是讲台、课本、教师,而是互联网,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进而实现了教学平台的跨越。现在,我们学校的所有一年级四个教师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基于资源性的学习成为可能。而我们有的学生就是在老师布置的课后上网查资料,或者是在学校提供的联网计算机上进行相关知识的搜索,对学校门户网站和科学院特色网站的浏览,都使学生增进了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学生在学习中,老师提供的是交互式的、自主化的学习环境,教师一方面可以示范,一方面可以借助“分组讨论“、“开展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适时地了解学生学习中的思维和学习进程,恰当地进行学习过程的调控。

2.教师教的转变 

    课程不再是老师灌输的知识,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比如我们学校校本课程的教学中,老师都是要求学生在课前、中、后进行相关内容的网上收集,然后按照要求作成小报、ppt等进行展示,进行知识的分享。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逐步推进,我们学校教师对于教学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黑板不是教学板书的唯一,电脑实物投影不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的再现,教师手中不再只依赖粉笔。教学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教师帮助他们一起去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教师在应用教学软件或是课件时,将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大屏幕解决,使教学内容及过程形象、直观、生动,易于教学双方的情感交流,生动的讲授加上恰当的现代媒体的辅助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通过信息化的教育,教师可以使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例如在信息科技课上,老师可以一边利用电子黑板进行示范遥控演示,一边可以利用监控功能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管理,还可以利用转播功能将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问题进行全班解析。这样,将诸多的教学环节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学校管理的转变 

    由于建立了学校的门户网站,从学校的管理机构来说,资料的上传、下载,教师的学习疑难的解答,网上教研的开展和监控等,都成为学校管理的有利途径。

信息了解的适时性:

    教师能通过学校的门户网站了解学校一周工作安排,通过与教育局网站的链结,了解教研和学习的信息,避免中间环节的拖延,防止遗漏重要信息;而教导处等部门就可以利用网管的优势了解教师平时浏览的网站内容,帮助学校了解老师的所思、所需,提供今后工作开展的思路。

资料上传的及时性:

    由于我校各个组口都建立了表格下载和上传的窗口,因此每月老师需要上交的资料,有的就可以通过电子表格直接传送给有关部门,不仅可以方面教师,同时可以使管理部门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论坛应用的亲和性:

    在学校建立的交互式的网上论坛,不仅可以方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家长、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还可以为领导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校的管理层可以通过点击浏览教师之间的学习讨论的内容,还可以参与谈论,及时地解答教师的疑惑,不仅方便,还由于可以使用“昵称”屏蔽自己的真实身份,让领导真正地走入群众的心中,让学校管理更具人性;

4.课程整合的转变 

    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到学习工具的一种阶段发展理念,而不是专门讲授计算机的程序设计,是将计算机结合到我们的课程中去。整合的研究探索最终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演示工具,是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为学生直接获取大量信息提供帮助,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的学习作为载体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目的的新的课程。

    首先我们要求教师作到把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如同教师使用粉笔黑板一样地有机融合。但是不排除传统媒体,该用什么,就用什么。

    其次我们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基于计算机文化的智能知识结构的形成,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将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通过任务驱动方式学习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校本课程中,我们老师都要求学生学会质疑一个小问题,解决一个小问题的课题小研究开展学习,这种学习需要学生搜集大量的资料,学会归纳和整理,组合应用作品来展示自己的认知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动手实践、创新意识随着课程的开展而不断地发展。

    另外,教师创设虚拟情景,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借助媒体的多元呈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借助论坛和多形式的作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自己的思想,形成个性化的观点和知识结构,提供给学生反馈的机会,调整老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起点及路径。

    最后,充分发挥网络在校本培训中的作用。我们注意到,网络教学注重网上学习和交流,而校园网络是校本培训的一个主渠道。为此,我们在“校校通”工程建成开通后,马上建设开通我校的校园网站。教师学习、培训后能够在我校的校园网上进行相互学习,交流教学设计。教师们的体会是:“信息化教育给我们一种全新的理念,网络时代让我们拥有无限的空间。时代变了,对教师的要求也变了。我们的教师不能像以前所描述的那样“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而应是“挂在互联网上的明灯,不断充电,永放光芒”。 

5. 教师培训的转变

    以前的培训知识依托于教育学院,现在学院给了我们更多的自主,于是我们积极开展教师计算机培训活动活动,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措施:

    首先,由骨干教师先行培训,协同年轻计算机教师一同摸索成功的经验。在主讲教师的引导下,老师们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技术、教案、作品设计进行交流、切磋,为日后的全员培训开了一个好头。

    第二,加强日常研讨,不断进行反思,使培训效果更趋完善。培训前,我们强调充分的集体备课,着重解决观念转变和技术支持的问题;培训中教师们尊重主讲教师,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讨论,主讲教师针对各个教师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认为参加培训的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有利于教师本身观念的不断更新。因此,在培训结束后,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要进行一次“回顾与展望”的研讨活动。研讨活动都以研究为主,有理念的学习,有个案的分析,有决策的探讨。教师们事先进行认真的准备,畅谈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以及遇到一些问题。

    第三,举行竞赛、小结及经验交流活动。我们采取聚餐沙龙、座谈会等相对宽松形式,通过交流和研讨,使教师们的教学经验、反思心得都能以成果的形式得到收获和交流。让好的老师的作品启发其他的教师,对教师进行技术和思路上的帮助。

    我们觉得,单纯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培训难于直接与教师学科教学融合,在教师培训中往往有隔靴挠痒之感。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并不是直接通过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的学习,而是学习者在思想上产生震撼,从而主动探索出一条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途径,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

    我们立足计算机培训通过启发式、互动式等“大脑风暴”手段,使接受培训的教师通过学习,既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方法,又提高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实实在在地收到了成效。

三、完善建设,服务师生,推进信息化教育建设 

1. 我校推进信息化工作建设的成果

教学环境得到了优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牵扯到老师的培训工作,使教师的观念得到一个质的跨越,另外学校还要建立一个整合程度比较高的计算机化教学环境,让科学技术成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学校配备了计算机房,不仅对学生开放,更欢迎老师来使用,同时学校办公室的计算机进行联网,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上传和下载;教师里配备了实物投影仪、手提式计算机、投影仪等,让教师教学时随时使用;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浏览查阅资料,丰富知识。由于信息化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很多信息具有获取的随意性,因此我们还开展了有关“网络安全”的教育,让学生学会抵制不良网站,学校网管室还进行了有害信息的技术屏蔽,保障学生的安全。现在,学校的校园网成为了交流的平台,为师生提供信息化处理的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资源,逐步开始实现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

信息化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培养老师和学生的信息化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老师和学生操作能力上,而是对信息的处理和应用,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来说,既有地方性课程--《小学信息科技》和《it》课,又有学校性课程—研究所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都牵扯到信息能力的应用、收集和处理的问题,学生从会上网,会收集,到会应用,到最后从信息中自主发现学习和合作探讨学习、实践创造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正逐渐地在我们学校的学生生上体现出来。就拿今年的信息科技的测试来说,我们学生的合格率达93%多,高于区的2个百分比。学生制作电脑小报、个人网页,教师制作课件和个人网页的质量和数量正在稳步上升。

课堂的教学手段得到了丰富:

    学校参与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率达到100%,学校工会和行政举办了的课件评比,十余位教师获奖。参与区的课件评比和信息技术整合,五位教师、两名学生获得了等弟奖。学校网站也曾被评为区优秀网站。上学期,教育局组织的“赛马场”活动,学校几乎每门学科都有教师参加。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学习了多媒体的技术,就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我们知道把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整合后的教学产生的效果,和那种教师在台上演示电脑,学生在下面认真听的所谓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不一样的,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于是我们就提倡真正的多媒体教学是互动的,学生能参与现场演示和应用的。于是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就自己设计了课件,用FLaSH pHotoSHop等技术为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服务,呈现出一种数字化的情景,让学生不在是简单地看黑板老师进行演示,而是参与设计、填色、作曲,尝试参与和成功的喜悦。

交流的平台得到了拓展:

    电话、家访是老师和家长联络的主要形式;和学生坐下来谈心更是老师常见的交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手段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但是教育信息化也包含了交流的“与时俱进”,还“网上论坛”进行交流不受形式、时间、人数的限制,真正可以在遵守社会公德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在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上我们设置了师生、生生、家校交流的平台,还做了教学资源网站的联结,同时学校的管理也能有效地通过网络进行实施。

2.今后推进信息化工作建设的思考

    信息化教育能适合各种学科并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如何结合现有的教育情况,以超前的胆略和创新的精神大力开展信息化教育,急需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实践、探索和总结 。

(1)加强师资培训是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基础 

    在教师培训上,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还要加强教师的学科修养,帮助教师更进一步地把握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更要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意识,找到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点,从而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辟道路。 

(2)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今后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核心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结合。课程整合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同时也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我们与其把整合称为是一门技术,还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因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除了需要时间和精力外,还要求教师以一种崭新的观念来看待所教的课程,并不断地注意是否有某种技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教师要明确课程的目标,了解技术在这方面的能力。要建立每一个教室都有一个整合程度极高的计算机化教学环境,为教师开展整合教学提供环境。如:在教室里配置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实物展示台等设备,方便各学科教师随时使用;学校配备计算机房,使学生能非常方便地使用计算机,通过与计算机对话实施个别化学习;在教室里、走廊上布置计算机角,学生根据学科教学的目标要求,通过浏览查阅资料、丰富知识。最后要找到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点,有效地实施教学,实现技术学习与学科教学目标双达成。 

(3)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的收集和分析能力 

    我校积极开展的红领巾科学院校本课程中需要学生利用因特网搜集和分析处理信息,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只能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进行,学生的应用能力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不能独立进行,而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最终目标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让学生学会资源利用,主题探究与合作学习还是需要一些时日的。

(4) 对外交流的平台要扩展 

信息技术家校交流与合作篇8

【关键词】校本研培现代教育技术学校教学管理

的主体是本校教师,立足学校,又眼观四方,而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与校本培训中的合理运用对推动校本教研、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因特网、电子邮件、电视会议、虚拟场景等新的教育媒体的普遍应用,特别是QQ的出现、博客技术的普及促使当代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转变着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

现代技术与教育相结合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在校本研究培训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校本研培的质量和效率,是学校教学管理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1.现代教育技术在校本研培活动中运用的意义

1.1新形势下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如果不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不可能充分利用宏大的教育信息资源,也不可能极大的开发学生智力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学会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既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迫切要求,又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1.2提高教师教研培效率的需要。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教育信息技术,能够增大学习密度,提高学习效率,开拓知识面,扩大信息量,使教师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

1.3促进教师改变教学、学习、研究思维与模式等专长化成长道路的需要。

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其心理上存在的“我说了算”的潜意识,对新技术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可能不感兴趣甚至存在着一种排斥心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师日常的教研、学习、培训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们打破思维定势,潜移默化地促进其观念、思维的转化。

2.现代教育技术在校本研培中的运用途径

2.1利用电子邮箱提高信息传递效率。每位教师均设立了电子邮箱,并印到通讯录中,作为教师间、教师与外界适时传递文件、交流的一种手段。对于个别对这方面不熟悉的教师,由学校统一为其申请邮箱,再教会其使用。

2.2利用博客群,凝成新的学习共同体。引导教师写博客,并建立学校博客群。学校博客群还可以作为学校的信息系统,如:布置活动、检查评比、下达通知等,成为了课程信息的管理工具。

2.3利用QQ群促进交流与资源共享。根据教师工作的特点,时间上存在着错位现象,包括一个组内大家在上班时间聚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同时,专家可能也存在时间上的“身不由己”的现象。而QQ技术的利用,解决这方面的难题。

学校建立QQ群,使QQ群成为教师们的一个拓展时空的及时交流与研讨载体,并通过QQ群组织网上研究、交流活动,同时,请名师和专家参与活动,他们切身体会到了网络教研的实效与无限自由。

2.4利用学校网站搭建学习平台。校园网上,除常规的校园动态、有关通知信息等外,有“校园新闻”让大家及时了解学校发展的动态,有“校园论坛”供老师们思绪飞扬,有“热点研讨”让大家交流,“友情链接”让老师们飞往广阔的世界、博采众长,还有学校介绍、教师风采、网上图书馆、各科组网页、班级网页、多媒体教学、家长留言、学生留言、讨论组、校园信箱等板块,成为学校一个动态生成、滚动发展的资源库,每位教师既是资源库的使用者又是资源库的建设者。

2.5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建立学校校园多媒体教学室、校园网络教室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直观形象、大容量的优点:①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本身的培训;②录制教师课堂教学实录,制成光盘发放给各教师,并在集体活动时回放、研讨,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③在教学研究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互动研讨。

3.现代教育技术在校本教研培中的运用内容

3.1组织网络集体备课。教师在独立理解教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收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并进行有机整合,实现“立体备课,板块教案”。

集体备课既分工又合作,一般采取分单元备课的方法,每位教师负责一个单元的备课,形成初稿后发送到自己的博客或者是通过QQ、电子邮件发送给同一备课组内的其他教师,其他老师拿到对方的一次电子教案、课件以及其它搜集到的相关教学资料时,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实际进行二次备课,这时,只需在电子备课稿上直接进行修改或备注,组成一个自认为最适用的教案。之后,更重要的是的是大家约定时间同时上QQ,在QQ上进行交流,分管领导也可以随时进行监控。

对电子备课本模板采用大纲式管理,每一课都基本包含课题、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查找比较便捷。

3.2促进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活动,由学校统一制订了教师教学反思记录模块,教师根据学校统一制成的模块完成相应内容,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发送到博客上,或者传送到学校网站。该栏目还包括教研员撰写的反映区域教学状况的教研综述,既能给教师带来启发,也增进了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互动。

3.3多媒体课件制作、修订、加工与存储、使用。①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②对网络上的、资源库中的相关课件进行修订完善,为我所用;③与同行交流课件的制作与使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同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操作中,重点是建立多媒体教学软件库、搭建课件积件平台、建立多媒体素材库等方面。

3.4交流论文与经验交流。①建立教师个人的论文电子档案库;②利用多电子文档的特点,阶段性、间歇性完成论文的写作;③利用网络手段交流、研讨论文,听取他人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促进自己反思与改进;④利于将自己的论文与他人的论文进行比较与分析,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与进步趋势。

3.5开展热点问题研讨。问题交流。大家就工作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后,通过网络出来,大家就问题进行交流,对没有发现问题的老师提个醒,注意尽可能地防患未然。

策略交流。充分利用各教师之所长,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还有就是大家可以进行交流探讨。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触动。

3.6引导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学习。①通过互联网查找自己所需的相关资料,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键入关键词搜索,一般都能找到所需的内容;②交流学习资料,将自己的一些优秀的教学叙事及案例,提供给大家,引起争论,促进学习。对教师们的教研、写作提供了极有效的帮助;③对自己获取的优秀资源进行共享。

3.7开展常规教研活动。“教学设计”。①同题备课,大家就同一课题进行教学设计,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②根据各教师之所长,将整体任务分解,一人承担一部分的主备,再通过集体备课进行交流;③根据上一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在上一年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

3.8通过录像促进反思。对每位教师的常态课堂教学进行录像,再录制成光盘返还给教师。在教师观看自己的课堂录像的基础上,认真反思,写出初步的课例剖析,再组织全组教师进行深入的研讨,再进一步完成课例分析。

3.9开发校本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可以更好地开发校本资源。包括教师智力资源、成果资源。举办优秀教师值守沙龙,通过网络技术,大家在家中与学校的优秀教师适时交流讨论,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可以及时地被大家共享,优秀教师的智慧与经验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更多的教师可以通过与优秀教师的研讨得到启迪,而优秀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更大范围的研讨、跨学科的研讨促进自己的反思与改进。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各类成果资源如教学设计、课件、论文等得以更及时、更大范围地被借鉴和推广应用,也可以促进成果资源的修订完善和更新。

3.10促进科研课题研究。①通过网络及时查找与自己研究的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课题相关内容别人的研究情况,减少走弯路与重复路的可能性;②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吸取别人的经验与教训;③与相关课题的主研人员进行交流与切磋,互通有无;④获得有关专家的指点;⑤及时将课题研究的成果推广应用。

3.11教学故事与案例共享与分析。学校教师定期把自己在教学中的所得所失、所思所惑写成教学叙事、教学故事或案例分析,将一个具体的事件完整地或片段地记录下来,形成教学故事,与其他教师相互探讨、交流。

3.12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电子档案库。在原来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档案的基础上,对一些能够形成电子档案的材料,尽可能形成电子档案,对每位教师建立一个电子档案包。再按照教研组、备课组的分类进行管理。

同时,注意与纸质、音像资料配合。

教师直接把校本教研和其他学习内容记录成大纲式的电子稿,便于资料的整理与收集。特别是“学习笔记”板块,老师们搜集到好的资料后拷贝到自己的学习手册,然后采用红字体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或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写出反思。电子档案的内容还包括经典教学设计、教学故事、案例分析等内容。

3.13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新模式。多媒体网络,就是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传播媒体与网络技术的相互结合应用。如何利用多媒体局域网、课件点播系统、多媒体教学室以及internet技术,改进教学模式,是老师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需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4.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在校本教研培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1)网络教研的普及程度还需要提高。

(2)博客、论坛的功能发挥得不够。

(3)交流与合作需要加强。

(4)硬件设备还存在不足。

(5)监控机制还不够健全。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注意和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促进更多的教师更快地转变观念,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研究、学习培训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变“要我用”为“我要用”。

(2)加强信息技术运用的骨干队伍建设,使信息技术应用向纵深发展。

信息技术家校交流与合作篇9

目前,英特尔已与国内逾百所大学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合作。“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主要面向普通高等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工程等相关院系,旨在支持高等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促进信息产业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与高校相应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提升信息技术人才的市场竞争力。2007-2009年,该项目的立项课程共41个。其中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的四门课程经推荐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0年,共有23门课程申请“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经过由8位高校专家和英特尔资深工程师组成的评审组的严格评审,14门课程被评选为2010年“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其中与嵌入式技术相关的课程共8门入选,与多核技术相关的课程有6门。英特尔希望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帮助高校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2合作研究

目前,英特尔已与逾30家高校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分享重要的研究课题,并与国内高校交流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经验,每年支持数十个科研立项。合作研究涵盖了集成电路、多核技术、嵌入式等诸多领域。在“教育部—英特尔信息技术专项科研基金的合作协议”的框架下,从2007年至今,英特尔已提供超过一百万美元的资金,对13所高校共26项科研计划进行资助,涉及的领域包括多核技术、云计算、嵌入式与片上系统等前沿研究方向,有20余位研究员参与到各项科研计划中去。合作成果已初见成效,有12项研究计划已经通过验收结题。就已结题的研究计划来看,项目团队发表了百余篇优秀的学术论文,发明了近30项专利;上百名同学参与到项目的开展中,锻炼了科研能力;项目团队在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中作了80余场学术报告,展示了科研成果,扩大了项目影响力。2010年,英特尔在云计算、嵌入式与片上系统领域共支持了6所学校的7项科研计划。

3教师计划

英特尔以丰富多彩的学术论坛、专项研讨会、师资培训班等形式,拓宽高校间先进知识的共享渠道,配合高校的师资培养。目前,英特尔师资培训领域包括多核技术、嵌入式系统、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技术创业等,有力支持了相关课程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此外,英特尔每年还邀请优秀青年教师到公司进行为期数月的学术访问和交流活动。

3.12010英特尔中国大学峰会以“教育成就创新”为主题的2010英特尔中国大学峰会于8月19-20日在美丽的“天府之国”成都成功举办。来自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国内近百所高校的专家学者,英特尔全球及中国的多位高层主管、技术专家及大学合作团队等193位嘉宾参与本次峰会。作为产业界与高等院校深入对话和经验交流的权威平台,本次峰会旨在全面分享英特尔最新的技术成果及解决方案,集中展示英特尔支持中国高等教育的合作项目,并就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等主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探讨,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3.2师资培训

meeGo是由英特尔的moblin项目和诺基亚的maemo项目相结合推出的一个开源项目,集成了上述两个著名开发环境的丰富经验和技术,目前针对上网本、入门级台式机、手持计算和通信设备、车载信息设备、互联网电视和多媒体电话等应用环境。为了让高校教师尽早了解相关知识,英特尔公司联合北京大学,于2010年11月6-7日举办了meeGo高级研修班,促进高校间、学术界和产业界围绕meeGo前沿技术的交流,寻求长期研发及联合研究项目的机会。共有来自国内20多所大学的40余位教师参与了此次研修班,大家不仅通过学习和上机实验掌握了相关技术,还通过交流讨论,为meeGo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非常好的建议和反馈。3.3上海交大—英特尔透明计算及UeFi技术研讨会为了促进国内高校教师的深入了解、学习,使其掌握透明计算、UeFi及相关新技术的最新进展,使高校教学、科研与当前业界最新技术发展保持同步,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和英特尔公司联合举办的“2010透明计算与UeFi技术研讨会”于2010年10月21日—2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召开。研讨会作为“产、学、研”各界进行技术和业务交流的平台,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做了题为“透明计算”的主题发言。来自高校以及产业界的技术专家为与会者带来了12场精彩的专题演讲,50余名与会者深入交流了透明计算等平台创新核心技术。

3.4创新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

2010年7月1日,在清华大学和英特尔联合主办的首届“创新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百名教育专家、大中学校校长共同分享了国内外先进的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深入探讨了国外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全面阐述了在中国“如何孕育创新人才所需的环境”以及“如何构建多方协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两大命题。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表示,“清华大学与英特尔公司联合主办首次国际研讨会,迈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性的一步。希望能够打通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衔接机制,打造系统工程。同时,将创新企业引进教育变革的生态圈,更有利于就业和未来的产业创新”。

4学生支持

英特尔设立了一系列面向高校学生的支持项目,包括学生竞赛、英特尔奖学金、校园演讲活动、实习及联合培养项目和大学生技术创业计划等。

4.1学生竞赛

为激发大学生对前沿技术的探索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和校际之间的互动交流与经验分享,英特尔发起并支持多项学生竞赛。其中,两年一届的“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司共同主办的,基于英特尔技术、面向高等学校大学生的专项竞赛。2010年,参赛学校已由2002年的15所增加到76所,参赛队也由28个增加到166个。竞赛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协作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实践能力,是目前中国最具规模与声望的学科专项竞赛之一。今年,英特尔公司为了更好地支持本届大赛,不仅提供了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和赛前培训,还首次通过英特尔软件网络提供了持续技术支持,并且邀请业界专家参与最后的获奖作品展示与交流,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经过四个月的激烈角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代表队提交的作品“皮影艺术,凌动舞台”凭借新颖的设计思路,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最高奖项——“英特尔杯”。获奖参赛队高举“英特尔杯”

4.2英特尔奖学金

英特尔奖学金专用于奖励在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内表现杰出的优秀学生。在中国,英特尔每年向著名大学的优秀学生颁发英特尔科学技术奖学金。迄今为止,已有近400名学生获得了这一荣誉。英特尔奖学金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不仅仅给获奖学生提供经济上的奖励,更为每一位获奖学生指派了一位英特尔资深工程师或高级经理,作为指导教师,通过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不断交流,为学生的成才分享经验,指引方向。正如今年英特尔奖学金获奖学生之一、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张羽同学所说,“很多自己困惑而思考很久的东西,在指导教师那里往往一点就破”。

4.3大学生技术创业计划

大学生技术创业计划是英特尔在中国专门设立的创业教育项目,为大学创业课程教师研讨会、本地与全球学生间的创业竞赛提供支持,鼓励并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技术型企业家。英特尔杯中国大学生技术创业邀请赛是该计划的主要活动之一,大赛的优胜者将由英特尔资助参加“英特尔-伯克利国际大学生科技创业挑战赛”。今年,我们开展了英特尔—清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时间夏令营暨创业教育教师研究班活动,而清华大学队在2010“英特尔—伯克利全球技术创业挑战赛”总决赛中也进入了前8强。

4.4校园讲座

2010年,英特尔校园讲座的脚步已留在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厦门大学,吸引了众多学子。2010年10-11月,与校园招聘同时,英特尔校园讲座也在如火如荼地举行。英特尔公司高级战略经理陈旭,英特尔公司高级经理、系统架构专家宋青见,英特尔公司高级经理刘云作为主讲嘉宾,从meeGo的架构到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从独特个性到卓越多彩的用户体验,进行了全面展示。同时还分享了消费电子多应用支持框架,以及基于英特尔消费电子CemediaSoC开放平台的创新与挑战。

4.5实习及联合培养项目

该项目以北京和上海的研发中心为基地,为毕业生提供了一流的实习环境,还特别指定英特尔专业人员负责指导实习生的工程实践和毕业论文,积极配合大学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2007年6月底,“教育部-英特尔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在上海紫竹高科技园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正式揭幕。该实习实训基地依托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联合国内重点大学参与共建,协作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截止到目前,共有超过1000名实习生在英特尔公司接受了实践锻炼。

5英特尔多核大学计划

2010年是英特尔多核大学计划的第五个年头。2006年,英特尔与中国教育部签署了关于多核教育的五年备忘录,并启动“英特尔多核大学计划”。该计划通过多核技术大学课程项目以及多核技术联合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合作,帮助提升中国高校在多核技术领域的教学及科研整体水平,为中国在前沿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服务。经过5年的发展,已有来自中国250余所高校的500余位教师参与了该计划,并使得6万多学生学习到最新的多核编程知识,从中受益。为了帮助高校老师了解多核及并行计算领域的最新技术,2010年,多核技术高级师资研讨班分别在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围绕多核编程和云计算技术展开。共有来自50余所高校的近百位教师参与了今年的研修班,大家表示今年的新内容对充实多核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科研项目大有裨益。

6英特尔嵌入式系统大学计划

2009年,在支持26所中国高校开设基于凌动平台的嵌入式课程,建立联合实验室并进行师资培训,从而使3900多名学生受益的基础上,2010年,英特尔又加大了对嵌入式系统大学计划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又有29所高校加入“英特尔嵌入式系统大学计划”,英特尔与他们共建联合实验室,并向所有加入该计划的55所高校捐赠了最新的英特尔凌动嵌入式系统教学平台。英特尔嵌入式高级师资研讨会于2010年10月13-15日在厦门大学举办,英特尔提供了最新的英特尔凌动嵌入式系统知识,以帮助高校教师在下学期开设或更新相关课程,与会老师和业界专家们就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在科研领域,嵌入式的联合科研合作也取得了瞩目成绩。在“教育部-英特尔信息技术专项科研基金项目”中,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研究成果特别体现了对于生产和生活具有的实际应用价值。如英特尔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基于凌动处理器绿色集群服务器探索”备受关注,与武汉大学合作的“基于凌动平台的无线网状网研究与应用”已经成功应用在鄱阳湖的生态监控系统及金山店铁矿矿井数字通信系统。

信息技术家校交流与合作篇10

1.教学缺乏有效性在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新引入的信息技术,没有将它们与课程实现有效进行整合,甚至出现了占用学生学习时间、偏离教学目标等现象;也有一部分教师不应用新引入的信息技术,还是按照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交流得知:他们不理解新技术与原有信息技术的区别(例如新引进的平板电脑与原有的电子白板),甚至认为新技术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

2.学生课内外学习割裂学生在课内是数字化学习,课外却又采用传统的学习方式,课内外学习不衔接,降低了学习效果。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些学校会出于设备安全性的考虑,禁止学生校外使用;一些学生自主性差,校外的学习过程中缺乏监管,容易做些与学习内容不相干的事情,如玩游戏、看小说等,因此家长会反对学生在校外利用电子设备进行学习;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本身就不接受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在校外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学习方式。

3.缺少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和统一标准的教学平台缺少教学资源和统一的教学平台已成为制约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因素。过去一段时间里,学校已经自主开发了一些教学资源,一些企业也参与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但是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另外,还有一些资源来自网络的共享平台,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实践中还发现,教学平台的建设缺乏统一标准,相互之间不能联通共享,阻碍了不同学校之间的师生交流,也造成了资源孤立和重复建设。

4.缺乏质性的学生评价教师在进行学生评价时往往会进入一个误区:用学生某阶段的学习成绩来作为其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仅违背了新课标的宗旨,也违背了学习规律。当新的技术或理念引入到教学中,学生学习成绩往往会呈现U字型变化,前阶段的下降是师生为了适应新环境,在心里进行概念理解和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后阶段学习上升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会随之变化,因此,在进行学生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长期学习成绩的量性变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质性变化。5.学科教学缺乏平衡在调查中发现,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试点学校绝大部分将新信息技术仅应用于科学、地理等小学科的教学,很少用于语数外等主学科。而在主学科的教学应用中,非重点学校占了大多数,重点学校大都会选择在小学科中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这源于家长的压力和对教学质量的考虑。学科应用之间的不平衡导致实践结果的偏差,影响信息化教学成果的推广。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的问题存在于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多个层面中,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从三个层面合力解决。

1.政府层面

(1)协调信息化建设中各要素的共同发展信息化建设要实现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硬件建设往往走在资源和平台建设的前面,政府应采用相应措施提高资源和平台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在资源建设方面:需要建立标准的、开放的教育资源管理机制,推广信息技术标准的应用;加大对教育资源资金的投入力度;鼓励优秀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资源的建设中。在平台建设方面,政府要建立平台开发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到平台的建设中,建立学校平台开发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协调学校工作,以实现各平台之间的流通共享。

(2)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目标明确、通力合作的学科核心团队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高效推进的关键在于逐步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学科核心团队。学科是教育改革活动的承担者,是中小学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说到底是人的建设,组建学科核心团队能够形成合力,对教育改革和实现教师跨越式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需要牵头组建包括电教工作者、学科专家、一线教师、信息技术专家等人员在内的学科核心团队,打造创造性的研究共同体,起到控制实施风险。帮助试点学校教师开展研究、指导教育资源建设等作用。

(3)实行基于绩效技术的培训在开展培训之前,政府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开展培训,例如根据调研结果开展关于提高教师意识观念的、信息技术水平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水平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建立透明、公正、严格的考核制度,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考试考核;在培训结束后,要追踪教师的培训效果,确保教师能够将培训中的内容真正融入教学。此外,政府还要充分调动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电教部门、学校以及相关机构的作用,展开本地和远程相结合的培训活动,使培训方式多样化。

2.学校层面

(1)组建合适的课程实施队伍在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的初步阶段,应该组建合适的课程实施队伍,包括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应该由有热情和有管理能力的教学工作者组成,主要负责课题计划的前期制定、组织实施、过程监控和协调沟通;在组建教师队伍时,大部分学校考虑的是信息技术能力,而忽略教师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应综合考虑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信息技术能力,挑选相对独立、自主的学生组建实验班级,当然,在此之前要与其家长沟通协调。

(2)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课题交流研讨活动学校应为教师创设有利于知识共享、信息交流的课题研讨环境和条件,以便于他们相互借鉴经验,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定期开展各学科之间的课题交流会,开展不同学校和年级的课题交流会,及时总结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交流会;组织教师观摩校内外的精品课程和示范性课程;开展教学展示和评比活动;定期提供专家指导,实现学科教师和专家学者的互动;组建关于课题的网络学习型社区,方便教师之间的实时交流等。各个学校可根据自身条件开展相应的课题交流研讨活动,以最大化地实现经验共享和思想碰撞,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前面提到,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维持师生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热情,保证信息化教学长久高效的开展。激励机制包括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直接激励主要包括对课题中表现突出的人员视情况进行物质奖励,给予先进荣誉称号,计入业务工作量,作为教师年度考评、晋升、评优的条件等。间接激励主要包括提供校外参观培训机会,给予教师特许时间进行课程开发的学习和钻研等。学校应该实现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的有效结合。

3.教师层面

(1)提升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能力教师要通过培训学习和教学实践,根据教学媒体的特点和学情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媒体交流方式、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情境,来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深层次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首先,教师要能够区别课程的“传统型内容”和“学习型内容”。前者是课程中预先计划的、显性的和确定的内容;而后者是课程中具有情境性和开放性的学习内容。其次,教师要能够根据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传统型内容”在传统课堂上可以被很好地掌握,如果利用信息技术让学习者自主学习,反而会打破固有的知识体系结构,不仅难以发挥新型教学方式的作用,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在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学习中恰好相反,通过教师或网络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让学生参与到具体情境中,围绕问题进行探索、反思和协商,形成一个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要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工作。媒体交流方式设计方面。信息技术提供的教学媒体不仅能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还可以为学生开展多种学习活动提供很好的支持。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要能够根据学情设计合适的媒体交流方式。教学方法设计方面。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师在做此设计时,首先要考虑教学目的和任务。例如,如果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就可以选用练习法和实习法;如果是让学生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可以选用讨论法和谈话法。其次,要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例如,教师在使用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搜索工具进行资源的获取,使用知识建模等工具进行任务建构和作品创造;在讲授法中,教师可以用视音频等资源来形象地表征知识点以减轻学生认知活动的难度,用评价工具等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实时做出教学调整。学习情境设计方面。信息化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增多。而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因此教师要具备设计合适的学习情境的能力。学习情境的设计首先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具体的学习任务;其次,要有基础性,即要与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知识结构一致,能够使他们的观点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并在不同的情境中建立联系,从而顺利过渡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再次,要有诱导性,即能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最后,要有生动性,形象生动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2)适应角色的转换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情随时转换角色。在研究前沿性知识技能时,要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困难,充当促进者的角色;在教学开始前,要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设计教学环境,充当服务者的角色;在和学生一起进行问题探究时,要充当学生学习伙伴的角色;在进行面授教学时,要有条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习,充当学习导师的角色。

(3)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反思时间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可能会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学生也会开展多种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反思时间,可以让学生适时回望学习经历,总结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及时修正学习策略中的不足,形成反思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使思维精确化、概念化;帮助学生寻找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通过学生的反馈,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和诊断,调节并完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