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设施农业工作总结十篇设施农业工作总结十篇

设施农业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3:23

设施农业工作总结篇1

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我市辖6个镇5个街道,356个行政村,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为79.44%。从07年起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度,09年至今连续四年实施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目前我市共有农技、种子、畜牧兽医、农机、林特等5个市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11个镇(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综合站)、320个村级(包括有影响的农业主体)服务站点、17家民办农业科研所,基本形成了市、镇(街道)、村(点)多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效能逐步提升。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队伍分工职责明确,我市已基本建立了“首席农技专家+技术指导员(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示范户”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在新阶段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实施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推进建立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2013年全市计划围绕6个农业主导产业,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0个,培育科技示范户650户,培训科技指导员80名,力争主推技术和主推品种推广应用率达到90%以上,同时,积极探索和总结农技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真正发挥补助项目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实施内容

(一)加强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创新思路,完善市、镇(街道)、村(点)和社会化民营机构各级农技推广体系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和要求。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化农技推广队伍的培育力度,鼓励引导相关农业主体和民营科研机构在满足自我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从而真正构建政府主导力、科技支撑力、农民主体力、社会参与力等“四力合一”的农业公共服务机制。今年在第一批创建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第二批溪口、莼湖和裘村3个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松岙、大堰、江口、西坞、锦屏5个一般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按照“多功能、一体化”要求,改善服务条件,不断强化服务中心的延伸作用,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2014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第二批8个镇(街道)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并通过市级验收。

(二)完善工作机制,提升示范带动能力。继续完善农技人员包村到户的工作机制和“首席农技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创新团队)+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结合前几年我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的实际,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遴选各产业主导品种和集成主推技术。2013年确定优质稻米、蔬菜瓜果、生猪养殖、水蜜桃(水果)、名优茶、雷笋六个产业为项目重点实施的主导产业,将建立相应的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领衔、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组成的实施团队,组织遴选各产业主导品种和集成主推技术,由专家组制定示范和推广方案,通过培育示范户和基地示范观摩提高推广效率。

2、建设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按照一业一示范的原则,在6个产业中认定和建设10个左右示范基地,并为每个示范基地配备由首席农技推广专家领衔,技术指导员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参与基地建设工作,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使其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良种、农艺与农机融合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种养大户和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并通过示范基地的观摩与培训等形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

3、培育科技示范户。在六大产业中遴选650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其中水稻300名,蔬菜瓜果90名,生猪养殖80名、水蜜桃(水果)100名、名优茶30名、雷笋50名。选派78名技术人员进行结对技术帮扶指导,每名农技指导员结对联系科技示范户5-8个。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考察、观摩交流等方式,指导科技示范户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同时创新农民培训方式,在科技示范基地上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加快新型农民培养力度。

(三)加强人才的培养,提升农技服务水平。根据省、市统一编制的分类别、分产业培训计划,2013年将继续选送全市基层骨干农技人员,到国家或省级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开展重点班和普通班集中培训。鼓励农技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报考相关大专院校进行学历提升自学,逐步提高业务能力。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以专家讲座和外出参观研修等形式,重点对我市责任农技人员和农业主体和民办科研机构社会化农技服务人员进行培训。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创业就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四、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间:2013年7月-2014年5月

第一阶段(7-8月):动员部署。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及项目实施产业专家组;筛选好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确定好各产业试验示范基地;按一定申报程序遴选好科技示范户、配备相应农技指导员;并按要求将所有数据录入到规定网站;

第二阶段(8-12月):组织实施。制定完善各环节具体管理办法,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科学创新;

第三阶段(2014年1月-5月):各产业做好项目实施总结,按照绩效考评办法,查漏补缺,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迎接上级验收。

五、项目实施产业责任单位、人员及任务分工

优质稻米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为市农技服务总站、市农机管理站和种子管理站。由(市农技服务总站科长,高级农艺师)、(市农机总站科长,高级工程师)、(市种子管理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领衔配备30名技术指导员组成水稻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水稻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科技示范基地(不能与高产创建基地重复),落实和培育水稻产业30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蔬菜瓜果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为市农技服务总站和市种子管理站。由(市农技服务总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市农技服务总站经作科科长,高级农艺师)、(市农技服务总站经作科,农艺师)领衔配备15名技术指导员组成蔬菜瓜果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蔬菜瓜果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蔬菜瓜果产业的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9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生猪养殖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市畜牧兽医总站。由(市畜牧兽医总站副站长,高级畜牧师),(市畜牧兽医总站副站长,高级兽医师)领衔配备生猪养殖产业15名技术指导员组成生猪养殖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的生猪养殖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畜禽养殖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8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水蜜桃(水果)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市林特总站。由(市水蜜桃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市林特总站,农艺师)领衔配备10名技术指导员组成水果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水蜜桃、猕猴桃、葡萄等水果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水果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10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名优茶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市林特总站。由(市林特总站,高级农艺师)领衔配备3名技术指导员组成名优茶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名优茶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建设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3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雷笋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市林特总站。由(市林特总站,工程师)领衔配备5名技术指导员组成雷笋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全市雷笋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5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六、经费使用安排和配套资金落实

2013年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计划列支8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补助经费85万元.具体列支计划如下:

(1)农技推广服务补助:主要用于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费用的交通、通讯、误餐等费用补助安排15万元;开展科技创新、完成农业技术推广重大任务的绩效奖励费用安排5万元;用于技术资料印刷以及建立相关制度和工作考评管理安排5万元。

(3)农业科技示范补助:结合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以奖代补的方式对部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中购买农(兽)药、化肥、饲料、试验设施等物资及组织展示活动补贴进行补助安排22万元;农业科技示范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种子、肥料、农药等物化技术补助,计划每户补贴200元共安排13万元;

(3)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能力建设补助:主要用于农技人员集中开展技术服务,参加异地研修、现场实训所需的教材、场地、差旅、食宿、交通等,安排15万元;新型农民培训、基地观摩等安排10万元。

七、保障措施

(1)加强项目领导组织。成立以方国波副市长为组长的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市府办、市农办、市财政局、市农林局、市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在市农林局下设农业办公室,由王荣定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副局长周叶君为副主任,局属办公室、组织人事科、科技教育科、市林特总站、市农机总站、市畜牧兽医总站、市农技服务总站、市种子管理站等科站负责人为实施成员。具体负责做好项目实施方案制订,资料收集和汇总,任务分解与协调组织,上下联络,指导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之间分别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开展绩效考核等项目实施工作。

(2)强化资金保障监管。会同市财政局加强对中央财政补助项目资金监管,明确项目实施的目标、内容、责任以及资金使用要求,保证项目资金的合理和规范使用,特别是建立补贴经费与工作考评挂钩的机制,做到专款专用,从而保障项目实施工作的有序推进。同时将统筹项目资源和技术力量,实现部门、人才、项目、资金的优势集成,形成工作合力。

(3)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设施农业工作总结篇2

整改阶段自今年4月开始至11月底结束。经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根据《全市集中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工作方案》(柳办〔20*〕19号)的要求,从12月开始—明年2月底是考核总结阶段,即第四阶段。今天,我们召开转段动员会,回顾总结分析第三阶段工作,安排部署考核总结阶段的各项任务,进一步推动作风效能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回顾和总结整改阶段工作

整改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和时间解决干部作风和行政效能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最重要阶段,是抓落实、见成效的关键阶段,我们按照《全市作风效能集中整改阶段实施方案》和《总体方案》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了《*市农业局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集中整改阶段实施方案》,提出了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活动的具体工作要求,将任务落实到局机关的责任科室,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较好地完成市作风效能办布置的具体工作任务。

主要开展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针对问题,制定公开承诺。根据市作风效能办《关于在集中整改阶段中开展公开承诺的实施意见》,局效能办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制定了《*市农业局关于在机关和干部中推行公开承诺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单位、部门和个人对公开承诺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以及承诺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制定承诺、公开承诺和评诺工作。

局作风效能办于6月中旬制定完成《*市农业局向社会公开承诺书》,并以文件形式上报市作风效能办。经市作风效能办审核后,刊登在7月24日的《*日报》上,同时,局效能办还将承诺制作成板报公布在单位内部和*市农业信息网站上向社会公开。到7月底,全部完成了科室承诺书和个人岗位公开承诺书。20*年8月6日,局作风效能办将局机关各科室、个人承诺制成专题版报在单位内部公开。

(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和为纳税人办实事活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和为纳税人办实事活动是转变干部作风最直接的具体行动,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最好的体现。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主题实践和办实事活动:

1、开展服务“三农”主题实践活动。成立了农业生产指导工作组、农业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组、农业执法打假工作组、减轻农民负担监督服务组以及服务企业和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组六个服务三农工作组。各工作组多次到各县区深入农村指导农业生产、培训农民、开展咨询服务、执法打假、服务企业等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据初步统计,今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64.5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达到63.1亿元,比20*年增加6.22亿元,增长10.94%;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351元,比上年增长15%,种植业给农民带来人均增收突破230元。超额完成年初市委市政府下达我局的任务。取得这些成绩是与全局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也是广大干部转变作风、开展作风效能建设产生的显著效果。

2、为纳税人办实事活动。一是在市、县区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市场营销点;二是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三是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长计划,为农业龙头企业做好服务。

3、党员志愿服务社区。根据市作风效能办《关于在全市开展党员义工服务社区活动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我局共有22名在职党员分别到宏柳社区、罗池社区等9个社区报名,报到认岗的党员人数占在职党员总数的52.3%。我们根据本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实际情况,把社会需要和服务能力结合起来,真正使党员义工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到农村、城镇社区为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宣传咨询;二是开展向宏柳社区“爱心超市”和困难党员捐款捐物献爱心活动。三是为农村贫困地区“送温暖、献爱心”,到我局帮扶点融安县潭头乡特困农户家中,与他们结成脱贫致富对子,向他们赠送的科普种养书籍、钱物等。

4、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市委的号召,参与“城乡清洁工程”活动。制定市农业局城乡清洁工作排班表,将全局干部职工分成五个小组,每个月的月中和月末两次到我局清洁责任区--景行路进行环境卫生清洁,到20*年10月底止,共开展了20次、有256人次参加。

(三)认真落实和执行“三项制度”。自*市三项制度下发后,我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执行*市“三项制度”,制定了《*市农业局落实“三项制度”的实施办法》;加强办证大厅服务窗口工作。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我局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了服务窗口,配备了窗口工作人员,明确首问责任人,认真执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和责任追究制。从9月以后,我局将原来在部门内部办理的“农业植物检疫行政许可(核准事项)”,迁入市政务服务中心,与原来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审批事项)一同办理,工作的时间由原来的每周三的一天增加到现在的每天值班。此外,还在局机关内部设立了政策法规科为内设机关服务窗口,每天配备专人值班,切实将三项制度落到实处。

(四)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一是我局农业执法人员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依法履行职能,按法定程序办事,公正、文明执法,认真学习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积极参加自治区、市政府举办的各种法制培训班。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5个管理办法执行,严格按照《农业行政执法制度》规定的职责和程序等制度办事,到目前,没有发生农业执法过错的情况。二是积极开展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与行政职能部门脱钩工作。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与行政职能部门脱钩工作方案的通知》(柳政办[20*]86号)精神,按照脱钩工作方案的有关条件,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办理脱钩事宜。

(五)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为进一步增强行政行为的透明度,我局紧紧围绕效能建设的总体要求,制定了《*市农业局政务事项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办法》6项政务公开制度。编制了政务公开的详细目录。一是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审批事项)和农业植物检疫行政许可(核准事项)”;二是在机关内部办理的“申报科技项目成果鉴定、登记、奖励,*市农业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管理,*市支农投资项目管理”等事项。凡是依法将应当让公众知晓的事项都及时通过“政务公开栏”或农业信息网站对外,通过快捷、方便的公开渠道有效地进行政务公开。

(六)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围绕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加强了行政审批方面的制度建设,并将各项管理制度、办事程序在“*农业网”政务公开栏上公开。在办证大厅服务窗口印制市农业局窗口服务告知单,极大地方便到我局窗口办事的群众。此外,我们还对已有的各种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机关绩效考评办法。目前,我局制定了《*市农业局落实“三项制度实施办法》、《*市农业局工作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共34个。

(七)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一是搞好中心组学习,切实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中心组学习每季度一次的集中学习,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邀请市委讲师团上理论专题课,采取各种丰富多彩、灵活机动、体现实效的学习形式,营造理论学习的浓厚氛围。三是加强干部培训工作。按照市委组织部、市人事部门的部署,积极选送党员干部到党校参加学习培训,参加公务员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培训,还利用市农干校等各种资源对干部进行知识更新培训。

(八)积极开展群众评议和听证质询工作。我局按照市效能办关于《在全市机关单位中开展作风效能建设听证质询活动的通知》要求,开展了作风效能听证质询活动。10月23日市作风效能质询组第二小组到我局召开了管理和服务对象、局机关有关人员作风效能质询座谈会,与会人员诚恳地给我局作风效能建设方面提出了四个主要问题。11月21日在*市农业作风效能听证质询会上,市作风效能质询组第二小组人员就有关问题向市农业局进行了听证质询,市农业局领导及有关人员就有关问题作出了认真地答复,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得到了市作风效能办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二、开展集中整改阶段取得的成效

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局作风效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干部作风、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和提高。一是机关干部作风有了明显的变化;二是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在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尽心尽职做好本职工作,自觉为“三农”服务的意识明显提高;三是工作效率和质量比以前有了较大地提高;(四)机关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三、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应做的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干部素质教育还要进一步加强,各种制度、机制还要不断完善,服务三农的方法:和措施还不够多、不够创新,个别早退、不按时做早操的现象依然存在等等,这些问题有待于下一阶段认真加以解决。

四、巩固成果,切实做好考核总结阶段,推动作风效能建设深入开展

认真总结前一段工作经验,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在市作风效能办的统一部署下,积极做好考核总结阶段工作。按照《全市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考核总结阶段实施方案》的要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真组织对整个活动进行考核,搞好总结提高,进一步深化整改,健全和完善作风效能建设长效机制,使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二是以实事求是、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主要从转变作风、贯彻落实“三项制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作风效能建设长效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各级机关开展作风效能建设活动的情况;三是认真总结作风效能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好的做法和经验,建立健全作风效能建设长效机制。四是适时开展一次“回头看”,重点检查突出问题的整治、整改措施的落实、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贯彻执行情况,切实做好查缺补漏工作,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进一步推动作风效能建设的深入开展。

设施农业工作总结篇3

这次区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我区“十五”期间和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这次会议,会前做了专题研究,今天的大会上,区委x书记、区政府x区长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就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先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回顾“十五”期间,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十五”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好的五年。五年来,我区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国家重视和加强农业的历史机遇,围绕跨越式发展战略和“四区”建设目标,落实惠农政策,狠抓“三大基地”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一五”规划起好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表现在:

(一)农民增收迅猛。“十五”期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2292元增长到2005年的3365元,年均增长214.6元,年均增长46.8%,较全市的3188元高出了5.5%,而且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两年增收超过300元。

(二)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我区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以畜牧、蔬菜、花卉、水果、水产五个主导产业和草编、蚕桑两个特色产业的农业优势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其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80%以上。经济作物占种植业比重由2000年的57.4%提高到2005年的62.9%,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43.7%提高到2005年51.5%。董家花卉示范区、团结莲花精细蔬菜示范区、团结土柱特色水产示范区、何市王家和大山铺盐井生猪换种示范村等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示范效果明显。

(三)带动主体迅速壮大,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十五”期间,我区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农业专合组织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拓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动明显增强。培育了市级龙头企业4家(即:自贡市龙雨渔业公司、川泰饲料公司、倍乐瑞克动物药业公司和天花井食品有限公司,其中自贡市龙雨渔业公司被评为自贡市十强龙头企业)。全区已累计发展专合组织20个,成员超过3000人。农村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大户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有农村经纪人800余名、农村专业大户近2000户,带动农户1.5万户。引进云南久泰药业、四川康源无花果开发有限公司、尚乐食品等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

(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五”期间,畜牧、水利、农林各重点项目完成情况良好。生猪换种项目超额完成“十五”目标,建成规模化纯种猪场1个,选留和更换二杂母猪2683头。投资151.16万元,建成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实施节水灌溉工程2.5万亩,治理旱山村五个村。完成低产田造3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万亩,建成农药残留检测中心一个。完成退耕还林24098.5亩,天保工程完成人工造林4750亩,封山育林5500亩。实施新村扶贫村7个,卫生院扶贫2个,中央扶贫贴息贷款龙头企业1个,扶贫资金总额2037万元。立项并启动了计划投资5003万元的日元贷款生态县建设项目和计划投资1430万元完成1.2万亩省级土地整理项目。新改扩建农村公路80.14公里,乡村机耕道建设28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31平方公里。整治病险水库10座,防治白蚁水库6座。技改电力提灌站7个。新增水井800口。新改场镇供水工程3处。完成投资217.42万元的团结渠节水灌溉工程。继续推进了红层找水、沼气池建设、农村特困对象危、破、烂改造工程,启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二、总结2005年,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成效明显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成效显著的一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全区干部群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05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1.32万吨,超市下目标任务0.29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达6.41亿元,同比增长5.8%,超目标任务0.3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增加值完成2.68亿元,同比增长6.7%,超目标任务1.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65元,较上年增加358元,增长11.91%;劳务输出7.4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73亿元;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粮经比调整为37.12:62.88。农民增收目标考核全市第一名,畜牧工作考核全市第一名,林业工作二等奖,文明新村建设受到表彰,劳务开发基地评为2005年度市劳务开发先进示范并推荐为省的优秀示范基地,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良好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建设加速推进

畜禽产业。积极推进了生猪换种工程,巩固了何市镇王家村生猪换种成果,投资137万元引进良种公猪30头,引进洋二杂母猪1126头,培育二杂母猪种猪场1个,发展重点乡镇2个,建设市级生猪换种示范村1个,区级示范村7个,全区换种1500头以上,新发展年出栏100头以上肉猪养殖户120户,全年出栏生猪17.6万头。蛋鸡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建设蛋鸡养殖示范区,现已发展1000只以上养殖户26户,3000只以上16户,1万只以上3户,全区蛋鸡存栏达40万。

蔬菜、花卉、水果、高密度养鱼等产业。通过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宣传推广和培训力度,巩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8100亩,新发展设施栽培6000亩,启动了蔬菜科技示范园建设。蔬菜年产达到15.73万吨,产值1.42亿元。北环路花卉产业带发展花卉300余亩。巩固无花果生产基地1500亩。完成水果高换700亩。巩固完善市级核心区100亩特色渔业基地,发展高密度养鱼农户2000户,助农增收2000万元。

草编、蚕桑、手套加工产业。集中成片新发展灯蒲草种植300亩,全区已达1050亩,新开发品种5个,培训草编人员500余人;通过佳宝公司与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荣成公司合作新发展桑园1500亩。采取政府引导、协会助推、龙头带动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发展以新店镇为主的手套加工业,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

(二)狠抓“四轮驱动”带动主体作用明显增强

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扶持力度,使其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依托蔬菜协会、尚乐食品厂,发展订单蔬菜2.5万亩;依托龙雨渔业公司,发展高密度养鱼基地0.8万亩;依托多利种猪场,实现生猪换种1500头;依托天花井食品公司,发展无公害优质肉猪定单3000头;依托蛋鸡协会,发展规模养鸡40万只;依托佳宝公司发展桑园0.4万亩,养蚕2512张。同时,新发展专合组织2个,新培育农村经纪人200余名,专业大户500余户。版权所有

(三)实施品牌战略取得实效

以市场营销的理念,着力培养大安农产品品牌,努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及品牌附加值。在第二届四川·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上天花井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长明火边子牛肉”和牛佛宫廷烘肘两个产品夺得金牌(全市4块)。倍乐饲料有限公司的“倍乐牌”饲料获省著名商标。区养鸡协会申报的蛋鸡生产基地、鸡蛋分别获省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金河源肉食品有限公司申报的猪肉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大山”牌和“三多寨”牌鸡蛋,朝天寺牌蔬菜全面进入城区超市,无公害水产、畜禽产品正在抓紧申报。

(四)农业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成功引进了四川久泰药业公司,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二是成功引进四川康源无花果开发有限公司,大力发展无花果种植及深加工。三是成功引进浙江台州业主成片开发进行西瓜新品种规模种植200亩。四是引进北京泛华公司在凤凰乡结合花卉项目发展休闲农业。五是在第十三届重庆经济协作区市长联席会上,成功签约协议项目5个,协议资金达5.6亿元。在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农博会项目册中,成功录入投资7400万元的优质肉兔产业化项目和1000万元的花卉科技示范园项目,是全市两个成功录入的区县之一。

(五)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基地示范区和文明新村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实施各类农业项目31个,投资额达1508万元,与去年同期比增加500万元,增长49.6%。2005年底日元贷款建设生态县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5年建设期总投资5003万元,其中日方贷款3312.83万元。成功争取1.2万亩省级土地整理项目,1430万元专项资金已到位部份,正组织实施。全面完成了永嘉瓦厂村、三多寨洞云村、何市三和村三个新村扶贫建设工程,启动了大山铺盐井村、团结朝天村两个新村扶贫建设工程。2005年度市产业化示范村建设项目全面或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即:投资230万元实施了团结镇土柱村、凤凰乡永胜村以花卉、蔬菜、水产为主的示范村建设。投资77.05万元实施了大山铺盐井村、永和村生猪换种示范村建设。按照文明新村建设要求,超目标任务实施了三多寨卢家村文明新村建设。

(六)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重大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按照“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得要求,建立健全了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在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到了“九个必须”,实现了“十个不漏”和“8个100%”的目标,使我区成为全市唯一的无疫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疫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已完成了全面防治的阶段目标。版权所有

(七)加强银政、银企合作,金融信贷支农上了一个新台阶

积极为银企牵线搭桥,川泰集团等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获得了贷款2000万元的受信额。农村信用社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投放以小额农贷为主的农业贷款达25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00万元,增长10%。

(八)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加快了农村税费改革步伐,农业税全面取消。落实了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计生补助等政策。规范和推进了农村“一事一议”工作。实施了村组财务双代管。农村信用社改革、粮食购销市场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初步建立了农村贫困、特困户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

(九)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52期,培训劳动力3.34万人次,对外劳务输出8.1万人次,就地转移5.9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93亿元。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农民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仍然处在爬坡阶段,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投入仍然不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农业产业化推进缺乏有力支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四是农村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新划入乡镇无项目支撑。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揽2006年的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统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总思路和总抓手。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之年,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2006年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促农增收为目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多元投入为主体,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全稳定。

(二)总体思路

突出一个主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树立五个理念:树立市场导向的理念、集约经营的理念、和谐发展的理念、外向开发的理念,现代化发展的理念;遵循六大原则:“因地制宜,规划先行”的原则,“发展主导,项目推动”的原则,“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的原则,“民为主体,实惠农民”的原则,“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原则,“点面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抓好七件事发展新产业、创建新组织、培训新农民、建设新设施、打造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建好村班子。

(三)工作目标

全年粮食总产量实现11.32万吨以上,农业总产值增长6%,农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畜牧业总产值实现52000万元、增加值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20元以上;对外输出务工人员8.0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67亿元;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4个、启动新村扶贫和和谐新村2个;新培育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户以上;对上争取项目11个、资金500万元。

(四)2006年农业工作重点

1.以北环路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园区经济建设。北环路都市休闲观光农业要坚持绿色、生态、特色、精品之路,结合区域内各项农业项目,4月底前,建设局、农业基地管委会、凤凰乡政府负责完成示范区规划编制,落实产业发展规划3000亩,设计规范民居建筑风格;凤凰乡、农业基地管委会负责完成永胜村核心区作业设计,5月份前初见成效。示范区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00万元,引进建设规模50亩以上的业主3户以上,花卉龙头企业3户以上,力争建设花卉展示中心1个。大牛路畜禽养殖示范区建设:推进何市王家村养殖示范小区和以大山铺盐井村、永嘉瓦厂村、新店余家村、回龙狮子村、牛佛藕塘村等为重点的优质肉猪养殖小区建设,全区新培育100头以上养殖户20户,200头以上养殖户10户,年生猪出栏达26.9万头;示范区发展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户50户以上,无公害蛋鸡养殖达20万只以上;在大山铺大山村、青龙村和新民董家村各建设无公害蛋鸡规模养殖小区1个,带动全区蛋鸡养殖达50万只以上。以牛佛为中心的种植加工示范区建设:优质粮种植达60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10000亩;新申报以牛佛、永嘉、新店、何市、回龙、庙坝为主的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2.5万亩,新认证无公害品种2个。全区力争蔬菜总产量达16万吨,产值达1.45亿元。

2.结合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带。经贸局牵头,农业部门、各乡镇配合,以饲料、兽药、中草药加工、肉类加工、蛋鸡加工为重点,3月20日前完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初步规划。按照“扶龙头、壮产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继续扶持龙雨渔业、川泰饲料、倍乐药业、天花井食品集团等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将久泰药业、金河源食品加工、吉星药业、联益帽业等企业培育成市级龙头企业,确保全年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2户以上。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以四川久泰药业、泰山药业为龙头,在三多寨、大山铺、何市等乡镇集中发展中药材示范基地500亩,全区发展5000亩。以天花井食品加工、金河源食品加工等为龙头,发展优质肉猪、肉牛养殖加工基地。以佳宝公司为龙头,力争养蚕达3000张,鲜茧产量80吨以上,以庙坝镇为主新发展小桑园3000亩。以康源果业、青兴果业公司为龙头,巩固现有3000亩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力争实施低产果园改造1000亩,在大山铺、团结等乡镇带动农户发展无花果种植3000亩。以龙雨渔业为龙头,在团结、三多寨、新店等乡镇新发展高密度养鱼500亩,特色鱼养殖100亩,适度发展生态鱼养殖。以联益帽业公司为龙头,巩固现有蒲草种植面积1000亩,新发展200亩,全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以科龙公司为龙头,抓好优质稻订单生产,使全区优质稻种植面积达5000亩。

3.以重大项目实施为重点,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农业基地管委会牵头,农业、建设等部门和各乡镇配合,按照“以促农增收为目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以多元投入为主体”的思路,于4月10日前完成我区“十一五”新农村试点建设规划和2006年即将启动的凤凰永胜村、三多寨芦家村、公平村、元湾村新村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启动和平乡金胜村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确立各村主导产业支撑,规划基础设施配套体系。芦家村于梨花节前,永胜村于5月份前实现阶段性目标。做好6月份市的新农村建设迎检工作。二是全力以赴实施好2006年度土地整理项目和日元贷款项目年度计划。3月15日前完成项目实施方案。农林局、农业基地管委会、财政局等抓紧组建自贡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4月份前完成土地整理项目招投标启动工作。三是全面实施农村道路“通畅”、“通达”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80公里,实施渡改桥4座,配合实施乡镇小码头建设4个。四是争取新开工新村扶贫、水产产业化、蚕桑基地建设等14个项目;加快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电力提灌站等8个项目。五是农业、国土等部门要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方向,分系统做好旱山村治理、病害水库整治、沱江流域综合治理、团结渠续建配套、林业中心建设、机耕道路建设等9个项目的包装、申报等工作,全年力争对上争取项目11个,争取资金500万元。六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年引进投资额达50万元以上的企业5个。

4.以科技为支撑,强化品牌营销。一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强化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的技术优势和农村经济人才和实用人才的作用,切实开展好先进实用技术的指导、培训和推广。二是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继续实施“科技兴农”项目,发挥科技园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建立以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三是树立品牌营销意识,着力打造“朝天寺”、“天花井”等农产品品牌,规范统一使用农产品品牌行为,不断提高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做好劳务开发工作,拓宽增收渠道

劳务开发工作要坚持市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运作的经营理念,大力培育和完善五大体系,实施好六项工程建设。一是完善劳动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启动劳务开发信息网络建设工程。二是建立健全培训资源体系,实施“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充分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确保全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73万人。三是完善劳务转移输出体系,实施成建制输出工程,全年实现劳务输出7.44万人,就地转移5.68万人,外派劳务50人以上。四是建立与劳务输入地协作体系,强力推进劳务合作工程。五是建立维权救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维权救助工程。六是大力抓好“回引”工程。全年回引投资额达50万元以上的业主20个,其中投资额达200万元以上的5个。

(六)强化领导,狠抓落实,奖惩逗硬

1.各乡镇党委、政府、区级各部门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带领和组织广大农民加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特别是对口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督查,注意纠正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切实提高工作执行力。

2.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宣传。要切实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动员和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人人关心新农村建设,广大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社会各方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可喜局面。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增强宗旨观念和法制、政策意识,着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和村(居)民委员会建设,提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自觉性和本领。

3.明确责任、强化目标考核。各农业部门、乡镇要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要求,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每月要将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报告,每季度要进行认真的总结分析,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措施,半年区委、区政府将组织专门力量,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全面的督查,确保各项工程建设落到实处。

设施农业工作总结篇4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高效、特色精品、休闲养生农业为主攻方向,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今后几年,是农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推动山区经济绿色崛起,赋予了农业现代化新任务新要求;经济结构调整,松商回归创业,创造了农业现代化新机遇新动力;自然与市场风险加剧,资源与环境压力加大,投入与成本持续上升,带来了农业现代化新挑战新困难。通过开展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进一步梳理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组织专项行动,实施重点工程,有利于有效调动工作积极性,有机整合各方资源要素,有序深化各项工作举措,从而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赢得先机、形成合力、夯实基础、营造氛围。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按照“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供给、保安全、保民生”的总体要求,突出“创新转型、强农富民”主线,大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全面提升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层次,不断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逐步实现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为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作出新的贡献。

(二)主要目标。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建成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科技应用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1700元。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切实增强,全县粮食总产量达5.5万吨;蔬菜总产量12万吨,产值1.5亿元;生猪饲养量达到25万头,家禽饲养量200万羽,畜牧业总产值达2.3亿元。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6万亩,总产量5.50万吨,总产值1.30亿元,基本保持持平;茶叶总面积12万亩,总产值6.8亿元,年均增长10%;生猪饲养量25万头,禽饲养量20万羽,总产值2.30亿元,年均增长3.60%;食用菌种植量6000万袋,产值2.15亿元,年均增长2%;水果面积稳定5.50万亩,产量4万吨,产值1.00亿元,年均增长5.92%;蔬菜面积稳定7.0万亩,其中高山蔬菜2.00万亩,蔬菜总产量12万吨,总产值1.5亿元,年均增长7.22%。农业组织化程度得到切实改善,全县新培育年产值超千万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超亿元的2家,扶持创建部级龙头企业1家;全县培育申报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15家,县级规范化合作社50家,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动植物疫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100%,农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出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达98%以上。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切实提升,全县机械总动力达到15-16万千瓦,,茶产业机械化水平要求达到75%以上,其它主要农业产业机械化水平达到30-50%,山区机耕率达到85%以上。建成21个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5个示范性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完善。

(三)重点任务。围绕上述目标,狠抓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着重推进以产业提升、科技提升、品质提升、主体提升、市场提升为主题的“现代农业五大专项提升行动”:

1、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坚持把“两区”建设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平台,整合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资源,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主导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农业。到2015年,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5万亩,着重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农田质量提升、三新技术推广、组织化服务等内容的建设。通过实施将其建设成渠沟通畅、路电成网、农田格式化、土壤养分平衡、栽培模式先进、服务功能齐全的具有现代化农业基础的生产功能区,为进一步改善我县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深入实施农业“258”工程,到2015年,完成2个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区、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设,建成园区面积6000公顷。在此基础上,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依托,深入实施茶产业提升工程,大力提升高山蔬菜、食用菌、水果、特色养殖等特色产业,积极创建高山蔬菜示范基地,推进食用菌、水果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和发展特色养殖业,打响一批农产品特色养殖品牌。

在做优一产的同时,积极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着力构建集经济、生态、景观、社会文化功能和游憩保健功能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推进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

2、实施科技提升行动。以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三新”技术和模式创新为抓手,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提升行动。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县与省农科院的合作项目,开展技术创新和示范。深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提高优良品种的供应能力。围绕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逐步建成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和农机维修中心,逐步实现农机装备数量的合理增长和结构的优化提高。加快农业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农业行业监管、政务办公信息化和智能化农业发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构建政府主导力、科技支撑力、农民主体力、社会参与力等“四力合一”的农业公共服务建设机制。不断完善产业首席专家制度,深入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技专家联基地、联企业活动。到2015年,建成21个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5个示范性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3、实施品质提升行动。坚持做大做强品种优、品质高、品牌响的特色产品,从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入手,大力推进农产品特色化、精品化,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农业执法检查力度,深化农资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保障农业投入品安全。加大农业标准化推进力度,强化技术培训和推广,深入开展生产记录档案规范化单位评比创建活动,实行农产品标识制度和质量可追溯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知名商标申报,注重培育品牌文化、提升品牌内涵,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品牌建设带动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到2015年,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4、实施主体提升行动。不断创新农业组织化形式,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行业协会等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包括营销、技术、金融等多方面内容的经营性、服务性组织。通过政策引导、产业扶持、技术指导等工作,进一步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基础条件优、产业带动强的龙头企业,使其真正成为牵头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行业龙头。进一步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规范工作,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产品安全化、社员技能化“五化”建设活动,强化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培育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家,年销售额1500万元以上的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家,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县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

5、实施市场提升行动。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和各类农业协会,建立和健全农产品市场和物流体系。根据农业产业布局,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物流体系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培育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建立以浙南茶叶市场为中心、8家乡镇茶青市场为骨干、50家县外茶叶直销窗口为依托、50家茶叶网店为补充的茶叶市场网络。大力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积极开展农产品营销活动,加强农产品宣传,发挥农民信箱系统在组织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农博会、农展会和网上推介会等活动。对农民从事农副产品营销、技术信息服务要坚持低标准收费、高标准服务、快节奏办事。同时,继续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开展网上营销等多种形式,帮助企业和农民搞好产销衔接。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把三年行动计划作为农业工作的主抓手,围绕行动安排工作,结合行动落实项目。健全责任机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牵头抓、职能科室具体抓。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将任务、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加强工作督查,及时掌握工作推进情况,发现问题将第一时间进行整改,确保取得预期效果。

(二)加大政策扶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工作方针,研究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措施。吸引工商资金、社会资金和金融资金参与项目建设,壮大农业投资规模。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进一步整合各项涉农资金,把加强“两区”建设、提高农业现代设施装备水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增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作为财政扶持的重点。

(三)强化机制创新。坚持把改革作为破解农业现代化制约瓶颈、顺利推进三年行动的动力,实行面上改革创新与点上改革试验相结合,全方位加强政策、制度设计,着力构建农业现代化普适性、长效性的制度成果。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合作化、规模化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体系。创新农村产权制度,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引导优质资源要素流向农业,不断激发发展活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办事效能。完善决策机制,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使三年行动涉及的政策设计、年度计划和工作措施更加科学。

设施农业工作总结篇5

一、工程实施主要情况

(一)基本情况:县位于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南麓,地处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属省六大沙区的坝上沙区。平均海拔1400——1600米,全县总面积4185平方公里,退耕后现有耕地面积158.5万亩。总人口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万人。截止到2010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18239万元,财政收入30031万元,农业总产值226513万元,林业总产值1519万元,粮食总产量2116.4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954元(其中林业收入200元)。

(二)工程建设内容完成情况:县的农田林网自70年代建设以来,营造农田防护林30万亩,建成林带9600多条,总长5780公里,保护农田102万亩,初步形成了以林带为骨架,网、带、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十一五”期间,随着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通道绿化、三北防护林等工程的实施,结合本地特点,通过采取工程带动、机制创新、科技支撑、依法管护等措施,2005年投资36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算资金160万元),完成了(2002年任务)新建农田防护林面积1333公顷。

(三)工程建设与管理:在扎实推进农田林网工程实施中,创新营造与管护机制,坚持做到建管齐抓,切实保证农田林网工程的建设质量和绿化效果。

一是推行承包责任制。实行工程建设承包责任制,农田林网工程建设任务由专业造林绿化施工单位承包实施;积极推行工程监管承包责任制,落实领导与技术干部包联责任制,确保工程主体责任、包联责任“双明确”、工程质量和进度“两落实”。

二是推行全程监管制。全面实行技术监理制,县林业系统及乡镇林业技术人员,组建了工程质量检查监督小组,对农田林网工程分段承包监管,就建设标准、施工质量和工期进度等各方面实行全程监督管理和督促检查,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

三是推行长效管护制。全面推行“谁建谁管”的长效管护机制。农田林网工程在承包期内由各施工单位负责管护,确保高质量栽植、精心养护、保证成活。与此同时,积极采取了围栏设置、大树支撑、封堰浇水、锄草抹芽、病虫害防治等养护管理措施,做到管护到位。

二、工程实施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1333公顷农田林网工程的实施完成,对13330公顷农田起到了防风、保土、保水作用,有效防止了因风沙而造成的农作物减产、甚至毁种的问题,降低了种植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单产的作用。

二是提高了温度,延长无霜期。由于林带挡风,使地面散发的热量不易被风吹走,局部热量交换减少,从而提高了空气的温度。据测定,林网工程区内平均气温和土壤温度均比旷野增加1℃左右。在林带保护下,无霜期在春天和秋天各延长15天左右。

三是提高了空气和土壤湿度。在林带背风面,由于林带阻挡,风速减低,空气流动减弱,使湿空气不易被旱风所带走,因而得到相对稳定,导致林网格内小气候相对湿度获得增加。据测定,林带背风而能够提高土壤湿度27%以上。

四是防护林带既能改变小气候条件,又能保水保肥,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种植业的增产和稳产。以小麦为例,亩投入人工、机具、籽种、化肥等费用50多元,产量可提高30%左右。

三、工程建设主要经验

一是政府重视是搞好农田林网建设的关键。农田林网建设是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的公益性农业基础建设,组织难度大,实施困难多,必须依靠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是机制创新是搞好农田林网建设的根本措施。只有创新机制,明晰产权,把农田林网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激发广大群众建设农田林网的积极性。

三是项目启动是引导群众建设农田林网最有效的方法。要使农田林网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就是要有效利用了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通道绿化等项目资金,推进农田林网建设。

四是科技和法制是农田林网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林网离不开科技,巩固农田林网建设成果离不开依法治林。在农田林网建设中,积极发挥林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充分依靠科技,大力推广先进实用造林技术,提高了农田林网建设质量。

四、存在主要问题

县现有林网中需更新改造的过熟林10.8万亩、成熟林12.5万亩,需完善的残次林面积4.7万亩。

五、“十二五”工程建设设想和建议

一是研究制定《县推进农田林网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提出建设目标,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推动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建设农田林网的积极性。

设施农业工作总结篇6

一、工程实施主要情况

(一)基本情况:县位于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南麓,地处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属省六大沙区的坝上沙区。平均海拔1400——1600米,全县总面积4185平方公里,退耕后现有耕地面积158.5万亩。总人口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万人。截止到2010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18239万元,财政收入30031万元,农业总产值226513万元,林业总产值1519万元,粮食总产量2116.4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954元(其中林业收入200元)。

(二)工程建设内容完成情况:县的农田林网自70年代建设以来,营造农田防护林30万亩,建成林带9600多条,总长5780公里,保护农田102万亩,初步形成了以林带为骨架,网、带、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期间,随着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通道绿化、三北防护林等工程的实施,结合本地特点,通过采取工程带动、机制创新、科技支撑、依法管护等措施,2005年投资36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算资金160万元),完成了(2002年任务)新建农田防护林面积1333公顷。

(三)工程建设与管理:在扎实推进农田林网工程实施中,创新营造与管护机制,坚持做到建管齐抓,切实保证农田林网工程的建设质量和绿化效果。

一是推行承包责任制。实行工程建设承包责任制,农田林网工程建设任务由专业造林绿化施工单位承包实施;积极推行工程监管承包责任制,落实领导与技术干部包联责任制,确保工程主体责任、包联责任“双明确”、工程质量和进度“两落实”。

二是推行全程监管制。全面实行技术监理制,县林业系统及乡镇林业技术人员,组建了工程质量检查监督小组,对农田林网工程分段承包监管,就建设标准、施工质量和工期进度等各方面实行全程监督管理和督促检查,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

三是推行长效管护制。全面推行“谁建谁管”的长效管护机制。农田林网工程在承包期内由各施工单位负责管护,确保高质量栽植、精心养护、保证成活。与此同时,积极采取了围栏设置、大树支撑、封堰浇水、锄草抹芽、病虫害防治等养护管理措施,做到管护到位。

二、工程实施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1333公顷农田林网工程的实施完成,对13330公顷农田起到了防风、保土、保水作用,有效防止了因风沙而造成的农作物减产、甚至毁种的问题,降低了种植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单产的作用。

二是提高了温度,延长无霜期。由于林带挡风,使地面散发的热量不易被风吹走,局部热量交换减少,从而提高了空气的温度。据测定,林网工程区内平均气温和土壤温度均比旷野增加1℃左右。在林带保护下,无霜期在春天和秋天各延长15天左右。

三是提高了空气和土壤湿度。在林带背风面,由于林带阻挡,风速减低,空气流动减弱,使湿空气不易被旱风所带走,因而得到相对稳定,导致林网格内小气候相对湿度获得增加。据测定,林带背风而能够提高土壤湿度27%以上。

四是防护林带既能改变小气候条件,又能保水保肥,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种植业的增产和稳产。以小麦为例,亩投入人工、机具、籽种、化肥等费用50多元,产量可提高30%左右。

三、工程建设主要经验

一是政府重视是搞好农田林网建设的关键。农田林网建设是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的公益性农业基础建设,组织难度大,实施困难多,必须依靠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是机制创新是搞好农田林网建设的根本措施。只有创新机制,明晰产权,把农田林网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激发广大群众建设农田林网的积极性。

三是项目启动是引导群众建设农田林网最有效的方法。要使农田林网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就是要有效利用了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通道绿化等项目资金,推进农田林网建设。

四是科技和法制是农田林网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林网离不开科技,巩固农田林网建设成果离不开依法治林。在农田林网建设中,积极发挥林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充分依靠科技,大力推广先进实用造林技术,提高了农田林网建设质量。

四、存在主要问题

县现有林网中需更新改造的过熟林10.8万亩、成熟林12.5万亩,需完善的残次林面积4.7万亩。

五、“十二五”工程建设设想和建议

一是研究制定《县推进农田林网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提出建设目标,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推动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建设农田林网的积极性。

设施农业工作总结篇7

今天,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三会”精神和××××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郊区工委召开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我认为,这次会议开的很有必要,也很及时。会议全面总结了××××年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安排部署了××××年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同时,对在××××年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我同意郊区工委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所作的总结和部署,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总结经验,正视差距,进一步提高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认识

××××年,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以提前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发展“两品一游”城郊型特色农业为重点,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全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突出的表现是: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农业结构更趋优化,特色产品产销两旺,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家乐”田园旅游观光服务业快速发展,项目建设及招商引资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注入了活力。全年预计完成农村社会总产值亿元,较上年增长,完成农业增加值万元,较上年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净增元,较上年增长。

以上工作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农口各级干部职工和三镇农民群众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对你们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诚挚的谢意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才刚刚起步,要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提前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缓慢,农民增收的途径还不够宽广,城乡差距还相对较大,农村经济总量小,农业产业链条短,城市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村工业化水平较低,乡镇企业与农业关联度不强,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相对较少,农民就业还不够充分。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村集体积累相对薄弱,建设资金比较缺乏。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要求,到年农村人均要达到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元,农村一、二、三产业比重要达到::,要实现这一目标,农村人均增速要从提高到,人均纯收入每年要净增元以上,××××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要从提高到,农村经济和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任务相当艰巨。因此,我们必须认清这些问题和不足,并努力加以解决,使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二、突出重点,加快发展,不断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

今年,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和省委十届四次全委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八次党代会和七届人代会精神,高举发展和改革的旗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和抓项目、抓改革、促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围绕提前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重点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解决好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全市小康建设的难点在农村,农村小康建设的难点在农民增收,××××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元,今年要达到元,年要达到元,每年要净增元以上,平均增速要从提高到,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因此,一定要拓展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解决促进农民增收这个核心问题。版权所有

二是要解决好农村产业结构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最终要靠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仅靠第一产业是不行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断加快农村旅游、加工、建材、运输等行业的发展,形成多种经营、多业创收的发展格局。

三是要解决好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问题。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因此,要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开展“四进五化”教育活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增强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和增收创收的能力。

四是要解决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要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城镇的聚集,没有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城镇建设的档次和水平,为城乡一体化提供硬件保障。

五是要解决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城乡一体化的亮点之一,因此要全面推动生态小康村镇建设,以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治理、旅游观光农业等项目为契机,加强对土壤、大气、水质的综合治理和保护,防止土地荒漠化,保持生态平衡,努力实现“乡镇村庄园林化、农田建设林网化、沟渠道路林带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共同开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新局面

新的一年已经来临,刚刚结束的市八次党代会和七届人代会对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实现××××年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任务,必须努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版权所有

(一)坚持抓好项目这个加快发展的载体,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保障。项目建设是争取资金的根本,有了项目,就可以聚集农村生产要素,整合农村优势资源,从而推动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今年,我们一是要抓紧落实去年已经立项的各类建设项目,争取建设资金,加快建设进程,确保建设质量。二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上的各种投资机遇,积极争取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项目、好项目。三是要在项目投资总量上有新的突破,使建设项目投资额比去年有大的增长。

(二)继续坚持调整农业结构,不断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一是要以城郊型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跳出种植结构调整的圈子,把重点放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上,按照“压旧扩新、压种扩畜、压农扩商”的思路,既要做好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更要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布局的调整。二是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体制机制,培育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要按照“精品、珍品、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和措施,积极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管理法制化、农业服务信息化。

(三)尽快建立城乡工业一体化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一是要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优化配置城乡工业生产要素,培育一批“农”字牌工业企业。二是要扩大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成分中的比重,逐步使二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从而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三是要加紧实施乡镇企业“”工程,在年内培育个亿元企业、个千万元企业、个企业集团、个上市公司。四是要积极引导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重点引导和扶持公司加农户形式、专业生产协会形式、科技园区带动形式,提高私营经济对农业的拉动能力。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提高三镇城镇化水平。发展小城镇既可以迅速提高农村经济实力,又能促进农业人口的有序转移,要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主要措施。一是要在实施好三镇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镇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商业街和经济开发区,建设居民住房、发展农业企业和商贸流通门点,吸引农业人口向开发区集中,在镇政府所在地形成物流、人流、商流优势,活跃农村经济。二是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成部分镇村主干道路拓宽改造工程,使镇域交通网络更加畅通便捷。农村给排水(污)、通信、防洪、电力等基础设施要根据各镇的实际情况,确定符合实际的建设标准和管理模式。

(五)切实抓好造林绿化,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生态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生态化建设。一是要认真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进一步加强镇区和居民点的绿化美化工作,继续抓好绿色通道林、农田防护林和沿风沙线治理林的建设。二是要提升农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水平,把环境整治、村镇绿化、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业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方面政策和资源,抓好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六)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进农村管理和服务体制市场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深化农村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村管理和服务体系。一要切实转变行政职能。改革对农业的管理方式,逐步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连接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二要引导农民以土地作为资本,通过入股或出租参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土地向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农业投资者集中,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三要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多方筹措发展资金。将城乡一体化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起市场化运作、良性循环、城乡统筹的投融资机制。

(七)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生活现代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一要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农广校、农函大、化技术学校的作用,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在农村造就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和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新型农民。二要全面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改造和新建一批现代化的文化设施,丰富内容,提升品位,活跃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三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自我保障为主、国家集体扶持相结合的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解除农民脱离土地的后顾之忧。

(八)切实加强领导,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提供组织保证。要认真落实好市属单位包村组,市局领导包农户,农口处科级干部挂点包项和后备干部、技术人员“双下乡”工作,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领导。深入开展“四进五化”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切实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条件。继续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农村形成上下联动、组织推动、党群互动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局面。

设施农业工作总结篇8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__旗20__——20__年社会包扶贫困嘎查村扶贫开发规划项目。

2、项目建设地点:乌加河镇油房村。

3、项目建设单位:__旗乌加河镇人民政府

4、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5、项目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工程实施计划从20__年4月开始,至20__年12月完工。

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173.25万元,拟通过乌加河镇人民政府自筹与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其中,群众自筹资金13.25万元;拟争取上级给予支持资金160万元。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__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乌加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乌加河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7、《乌加河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乌加河镇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9、《乌加河镇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10、《乌加河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规划》

11、水利建筑工程定额及其它相关文件、资料

12、委托单位提供的其它资料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

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__旗乌加河镇位于中旗西南部阴山脚下,河套平原北端,地处东径108北纬41,镇政府所在地距旗政府所在地69公里,是__旗山前的一个标准的农业大镇。总面积7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辖18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34人。其中农业人口27643人,占总人口的83。

2、建设单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乌加河镇主导产业为农牧业,农业以盛产小麦、玉米、花葵、番茄,畜牧业以盛产德美肉羊、二狼山山羊绒为主而独具优势的产业发展大镇。20__年,全镇年产粮食7329万公斤,饲草料7690万公斤,大小牲畜存栏13.3万头(只),完成国民生产总值33221.43万元,其中第一产值26752.23万元,第二产值3287.3万元,第三产值3181.9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较上年增长14.8。

3、油房村项目基本情况

油房村位于河套灌区乌加河镇镇西58公里处,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光热充足地势平坦的优势条件。全村总户数242户,总人口946人,辖3个村民小组,有耕地4566亩,户均18.8亩,大小牲畜存栏6460头(只),20__年该村完成国民生产总值__万元,人均纯收入1214元,较全镇人均收入差3274元,属于乌加河镇贫困村之一。

4、形成贫困原因

由于过去灌溉制度和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使农业生态系统现到严重破坏。一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日趋严重;二是风蚀沙化程度逐步加剧。近年,该村通过土地规划,兴修农田水利骨干工程,结合兴井废黄、灌排配套,使得该地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土壤次生化盐渍化有了显著的改观。但全村60的农户生活水平仍维持在贫困线以下,耕种土地取得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产、生活必需品的支出,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基本为零。因此,拟通过国家投资和镇政府自筹资金,发展节水灌溉,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改善生态环境等有效途径,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畜牧业及第二、三产业来增加农户的收入,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

3、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井、渠、路、林、田配套,达到增加耕地,改善生态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一、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本项目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和山洪冲积扇接壤地带,地势由北向南倾斜。项目区内,土地、土层深厚、存在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通过开发可用于农业生产。

2、水文地质:据内蒙古水文地质队和乌中旗水务局水文地质资料表明,该地区地质形成于侏罗记晚期的断陷盆地,由于构造上的长期深陷,构成了地水的聚集带。含水层厚度达120--160米,地下水储量大,水质好。地下水能够用于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

3、气候:项目区位于河套平原北、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而温长,夏季炎热而短促,降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年平均蒸发量在2200——2400mm之间,平均降雨量177mm,且集中在7--9月份,与农作物生产期不同步,属无灌溉无农业的区域。

4、土壤:因受黄河冲积和山洪冲积的影响,土体构多为粘土与壤土(包括粉沙轻壤)相间分布,土层厚度均在1米以上,可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

二、自然资源

1、光热资源: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3225小时。积温:大于00C,35220C

无霜期为97天——151天,平均无霜期为130天。

2、水资源:项目区供水量由三部分组成,大气降水,引黄河水和地下水。因该项目区已弃黄,现在可以唯一利用的地[文秘站网-找文章,到文秘站网]下水,经分析计算,完全可以满足发展井灌的需求。

3、生物资源,项目区的生物资源主要由农作物资源和动物资源组成。其中农作物资源主要有小麦、玉米、向日葵等。动物资源主要有野兔、野鸡。

4、社会经济条件、项目区现有农业人口802人,人均土地面积8.8亩。其中人均耕地4.8亩,20__年人均收入1214元。

5、基础设施状况,本项目区南测有旧乌加河渠、水利骨干设施基本配套。固查线靠近该项目区,但项目区内的

交通设施十分简陋,只有部分自然农路、农田运输十分不便。由于过去土壤盐渍化、沙化严重,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未形成规模化林网建设。电力骨干设施基础已初具规模,可为项目区提供可靠的动力保证。

第四章项目建设范围内容

油房村东至丰裕村金星组界,北至油房村沙区、西至东泉子组乌兰壕组为界,南至临河区新华镇界。

二、项目建设内容

1、项目规模:项目区辖区面积3850亩,集中连片形成长方形分布。

2、项日工期:该项目从20__年4月开始施工,至20__年12月全部工程竣工实施完成,工期为3年。

3、项目建设内容

(1)土地总体规划:

项目区总体规划占地面积3850亩,其中现有耕地3234亩盐碱地616亩。完成沟渠18条3.3km。农田主路9条7km,田间路18条17.1km。新植农防林带5.4km,植树1400株,开挖农渠4条1.8km,埋设管道1.8km,配套相应设施。开挖毛渠36条12km,埋设管道12km,打配套机电井15眼,井深80km,混凝土井筒,单井出水量每小时80立方米。

(2)水利规划

全面实行井库双灌,降低地下水位,达到地表土壤脱盐目的。主要工程包括:开挖斗渠1.8km,农渠3.3km,毛渠12km,全部实现管道节水灌溉;打配套机电井13眼,井深80m,混凝土管井管、埋设低压管道12km。

(3)林网规划

项目区新增林网3条,折计面积115亩,使森林覆盖率增加了2.98,造林品种以农田防护林为主、辅以小量经济林。项目区内设农防林大网络的林带模式,在沙区设置防沙林,在东西主道路设置主林带,以利保护农田。

(4)道路规划

为了便利交通运输,项目区设主干路、田间路。项目区需增设南北走向主干路6条,东西走向主干路3条,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高出地面0.5米,总长7km,田间路18条,路基宽6米,路面宽4米,高出地面0.5米,总长17.1km。

(5)田块规划

以渠、沟、路为框架,将项目区分割成东西走向的条块4块,每块东西长3.5km,南北宽185m。有利于提高水利用率,实现小畦灌溉,节约农业投入成本。

4、项目实施方案

该项目区要严格__旗、乌加河镇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实行井、渠(管)、路、林、电、田配套,将未利用土地转变为耕地,并对原有耕地实施改造,提高耕质量等具体措施的指导下逐年逐量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必需工程。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共分三阶段组织完成项目所有工程)

第一阶段(土地总体规划的实施从20__年4月到20__年12月31日前将利用1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土地总体设计、规划、工程的招标等工作。并完成该项目区内土地的整平、测量、测绘等工作。总体不影响农户的耕种。

第二阶段(具体组织实施)从20__年元月至20__年12月31日前利用1年的时间完成,水利规划、道路规划、田块规划的建设工程(包含所有工程指标)。

第三阶段(项目全部竣工、组织验收)从20__年元月到20__年12月31日前利用1年的时间完成农防林、防沙林和绿化林的种植,植树14万株增加植被覆盖率2.98。在项目工程结束后,要严把质量和设计关,确保工程取得预期效果。

第五章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一、项目估算依据

1、项目估算依据,本投资估算依据主要是《水利水电工程预算》《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结合本地实际而进行的。

2、投资估算173.25万元

3、资金筹措:项目争取国家投资16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3.25万元。

第六章项目组织实施管理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为了保证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参与论证、工程设计、施工、验收与资金、物质使用监督,检查以及有关事宜的决策协调工作。

二、工程建设管理

1、建立法人负责制度

项目实施的承担单位为项目法人,对项目的建设进度、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全面负责,并实行终身追究制度。

2、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

在项目批准后,在项目开工之前,须向社会公开招标。并根据各类项目的工程性质,工程进度安排要求等编制标书,招标要按国家规定的正式程序进行,增加操作透明度。

3、建立工程监督制度

监理人作为中介机构,对业主和施工方面进行全面监督,保证工程质量和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4、财务管理

严格执行有关《财务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实行财务管理达到帐据、帐物相符,努力做到增收节支,财务要定期审计。

第七章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该项目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和规模,按照产品市场价格及动态投资回收期计算,项目完成后,每年增加粮食总产量为96.25万公斤,副产秸秆577.5万公斤,年增加收益为14.86万元,户均增加收入614元。

二、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本地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的实现。项目完成后,可新增耕地616亩,新增耕地为16,改造中低产田3234亩,可使其变成优质的稳定、高产田使每亩耕地增加粮食50斤,以上为农户的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项目实施过程可吸纳部分剩余劳动力、为当地群众解困和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项目完成后,能够实施农业经济产业化、规模化的战略,建立绿色农业基础增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后劲,促进地区经济振兴和快速发展。

设施农业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农业基础设施;面板数据;产出影响

中图分类号:F42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1001105

一、引言

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先行资本和物质基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现实的情况是,农业基础设施从质量、数量、结构、效益各方面,都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国家充分认识并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对我国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十五时期”全国投入4500亿元用于农业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存量显著增长。2003~2005年国家投入建成的水泥路、沥青路17.6万公里,全国90%的乡镇、行政村与公路相通。2013年农业农村资金在中央预算内的比重达到了50.6%,投资总量超过2200亿元。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势必给农村经济带来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各项投入对农业总产值发挥的价值是有待考究的问题。

诸多研究表明,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出对农民收入有促进作用。陈文科[1](2008)、张贵友[2](2009)等提出农业基础设施会降低生产、运输成本等一系列成本和农业的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刘伦武[3](2006)、谢海军[4](2008)、路铁军[5](2013)通过误差修正模型、panelData、格兰杰因果检验双对数等分析工具均验证了发现农业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刘生龙、周绍[6](2012)采用Dea方法,从微观层面上验证包括道路、通讯和自来水三大基础设施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Castrolealetc[7](2000)的研究却表明,投资基础设施所获得的收益远比预期的要低,有的农户的状况甚至恶化。石爱虎[8](1996)提出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存在三种经济效应,分为物质基础效应、效率提高效应和结构变动效应。林毅夫[9](2002)、孔群喜[10](2007)等提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投资不足、结构不合理、投资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构成了农业生产的瓶颈制约。彭敬东、汪金敖[11](2009)认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支撑农业现代化。

上述研究表明,学者主要关注农业基础设施功能,侧重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的影响。实证研究大多采用时间序列数据,而较少采用面板数据,尤其是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农业基础设施中哪些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出的作用较为突出,究竟怎样真正发挥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最大效用,这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二、模型设计与指标分析

(一)模型设计

根据投入―产出函数,既定地区的产出是由实物资本和有效劳动投入所决定的。此处我们考虑不同地区间实物资本积累,建立拓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根据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面板数据较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要有优势。采用面板数据首先突破了总量研究的同质性界定,同时大大增加了样本的个数,从而提高了数据分析和模型的解释能力。

农业基础设施种类繁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农村供电设施、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农业机械等;二是农业非生产性设施,主要包括通讯设施、科研、教育和娱乐设施等。本研究最终选用农业科研投入、电力、交通、水利、通讯和教育这五类代表性基础设施,以及作为农业基础设施经营主体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作为自变量,选用农业总产值作为因变量,以测算出这六项指标对农业总产值的作用效果。综合考虑衡量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的各种因素,最后选取6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对方程进行对数化处理得到的农业生产的生产函数模型:

Y=aXβ11Xβ22Xβ33Xβ44Xβ55Xβ66eμ

其中,因变量Y是地区农业总产值,农业R&D经费X1,X2为农村用电量,X3为每万个农业人口所拥有的公路里程,X4为有效灌溉面积,X5为农村固定电话,X6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β1、β2、β3、β4、β5、β6分别表示其对应的弹性系数,μ为残差序列,代表随机变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

(二)变量定义及说明

1.农业总产值Y。该指标定义为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选取农业总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

2.农业R&D经费X1。农业R&D经费反映了一国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可改善农业科技的基础条件,对农业产出有增产增效的贡献。

3.农村用电量X2。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农村用电量反映农村电力设施的完备程度。

4.每万个农业人口所拥有的公路里程X3。本文采用该实物资本存量来反映交通基础设施的积累情况,公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中的重要一部分,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该指标数据是通过将等级与等外公路的公路里程求和,除以全国农业人口得到的。

5.有效灌溉面积X4。有效灌溉面积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指标,是指在有水源、平整地块、配套设施完备条件下能够正常灌溉的有效耕地。根据指标定义,本文选取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为有效灌溉面积。

6.农村固定电话X5。选取农村固定电话代表通讯设施,在推行“自然村村村通电话”的背景下,农村电话普及率有所提高,通讯设备成为生产、分配与消费等方面的有效连接手段。

7.第一产业就业人员X6。作为农业基础设施的经营主体和直接需求者,第一产业就业人员虽不属于农业基础设施,但是农业产出的重要影响因素。故选取该变量作为解释变量。

(三)数据来源及样本数据描述

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2001~2012年),研究时间跨度为2000~2011年。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代表农业基础设施的典型设施,构建面板数据分析模型。鉴于数据的可得性,选用2001~2011年我国28个省市区(不含、上海、宁夏,由于的数据与其它省份数据有过大差异、上海和宁夏的数据缺失过多)的相关统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于少数缺失的数据则通过查阅相关统计资料进行必要的补充,使数据更加全面和连续。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能够使得趋势线性化并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分别对农业生产总值和各项衡量指标取自然对数。

表1处理后样本数据的统计描述

变量变量含义样本量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Y农业总产值30715.53890.931212.563817.4183X1农业R&D经费30713.89803.00433.861817.2043X2农村用电量30712.06651.30887.902314.6429X3每万个农业人口所拥有的公路里程30713.52871.22209.998816.5053X4有效灌溉面积3075.63042.06590.00009.1765X5农村固定电话3076.69720.96414.1008.1542X6第一产业就业人员3073.28280.50572.20504.5223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论文共选用了307个样本量,取自然对数后的各项数据的均值从3~16之间浮动,标准差的数值均较小,表明数据的离散程度较低,具有一定的集中趋势。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对取对数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保数据的平稳性。本文采用目前应用普遍的aDF(augmenteddickey-fuller)检验法进行单位根检验。上述变量中农业总产值与农村固定电话用户数均存在单位根,LnY1、LnX1为非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平稳,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它们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在同阶单整的前提下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采用的是KaoResidualCointegraion,残差方差和HVC方差均大于临界值,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说明中国农业基础设施指标与农业总产值之间了长期的均衡关系。

表2KaoResidualCointegraion协整检验

检验方法检验假设统计量名t统计量临界值Kao检验H0:ρ=1残差方差0.0136-3.31HVC方差0.0167

(二)估计结果分析

1.全国面板数据估计结果

通过使用eviews6.0软件采用虚拟变量最小二乘法(LSDV)对固定效应方程和随机效应方程进行估计得到表3的结果,如下所示:

总体来看,固定效应(Fe)和随机效应(Re)的回归结果都较好,二者调整后对分别为0.9651和0.7331。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之间做出选择,进行Hausman检验。Hausman检验结显示的概率值为,低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1%,拒绝存在随机效应的原假设,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得到的固定效应的方程为:

LnY=3.24+0.26X1-3.23X2+0.54X3+0.74X4+3.4X5-0.12X6

(2.22)(10.17)(-1.97)(6.73)(2.07)(-0.88)

R2=0.9688,R2=0.9651,F=257.99,Dw=0.8047

根据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估计,农业科研经费、农村用电量、每万个农业人口拥有的公路里程、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固定电话的系数都至少在5%的水平上显著通过t检验,仅有第一产业人员的显著水平无法通过,变量系数与预期结果也基本一致。调整后的R2为0.966,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F值表明方程的显著性较好。六项变量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和农村用电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是负的,其它4项影响均为正向影响。

(1)农村通讯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农村地区商品经济趋于发达。具体表现为通讯设施对农业产出的产出弹性系数最大,农村固定电话增加1%,农业总产值增加3.4%,通讯设施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远远其他基础设施。实证结果揭示了农村通讯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这也是政府近年重点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的原因之一。通讯设施便于农民与外界联系,掌握市场行情,大大降低了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农村通信覆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现代流通网络体系的建设,加快农村产品顺利实现其商品价值。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出起次要作用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出的影响远没有预期的高,有效灌溉面积增加1%,农业总产值增加0.74%。灌溉设备对农业生产增长的效果并不显著,这与樊胜根[12](2002),Fan[13](1999)和thorat(1999)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中,以灌溉水利为代表的农田基础设施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洪涝、旱灾使农业生产遭受巨大的损失,农田水利设施能有效防御自然灾害,把灾情损失降到最低。据资料显示,中央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80%用于建设,仅有20%用于日常维护,农村中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普遍存在设施老化、更新不及时、维护不善等问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并不是很大。

(3)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影响较为突出

模型回归的结果显示农村的交通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出的作用也较为突出。与R.G.teruel、Y.Kuroda[2](2005)、Barrios[3](2008)研究结论相同,基础设施会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道路设施(公路设施)对农业增产的作用巨大。公路是广大农村地区最主要的交通方式,过去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十一五”期间政府大规模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行政村的农村公路通达率已经达到了98%,为农产品实现市场价值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正是政府部门以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村与村之间、村与镇之间道路衔接建设,有力的改善了农村农业交通道路状况,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和流通费用,农产品顺利流入市场进行交换,在降低农民生产成本的同时顺利实现市场价值。

(4)科研投入对农业生产总值影响不明显

在影响农业总产值的其他控制变量中,农业R&D对农业产出的弹性系数仅为0.26。农业科研是一项经济回报率较高的高投资,一般来说能大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农业R&D对农业GDp的效果不显著,农业科技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能是因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不配套,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实践的联系,发挥农业科技的溢出效应。

(5)农业用电量与农业从业人员对农业GDp呈现负影响

电力设施具有防范自然风险、保持农业总产值稳定的功能。农村用电的弹性系数为负,实证的结果与预期不符,表明我国农村的大部分电力是用于生活,农业生产用电未发挥该有的作用。部分农村电网遗留未改造问题,许多电网改造项目与村镇建设规划不同步。有的已进行改造的电网因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出现供电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的用电需求,农村电网的供电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估计系数为负,说明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科研投入替代了农村的部分劳动力,科学技术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了一定的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增加,会造成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过剩,富余从业人员都可能导致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对农业产出难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2.东中西地区模型估计结果

由于各个省市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情况不尽相同,本文进一步选取广东、湖南、陕西作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代表,考察2000~2011年间东中西部地区各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产值的影响。为了消除序列的自相关性,本文运用不相关方法进行回归估计,估计结果如下图所示。表4模型检验结果

变量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常数-1.4231-0.02330.1768**X10.0001***-0.0128*0.0010X2-1.20840.0026***-0.1449X31.6842**0.0042-0.1210X40.00110.0016***0.0008*X50.0188**0.0151*0.0147***X60.01580.0051-0.0054调整后R20.96880.96280.9601F值148.4987.21105.22注:***表示1%以下的显著性水平,**表示5%以下的显著性水平,*表示10%以下的显著性水平。

上表的结果显示,代表省份农业基础设施各项投入指标对农业总产值的产出弹性基本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政府投入农业基础设施,获得了一定的产出效益。通讯基础设施对三个地区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与全国面板数据的结论一致。从区域差异角度来看,中部地区农业灌溉基础设施的产出弹性比东西部地区高。中部地区由于平原地形优势,水利灌溉设施能发挥较好的经济效益。从交通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出的弹性系数看,中部最高,西部最低。中部地区以国家“四万亿拉动需求”为契机,构建公路基础设施交通网络,承担流通载体的农业基础设施能更好的发挥农业产出效应。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运用平行数据模型估算了各项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发现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与农业产出之间确实存在着正向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产值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在农业总产值贡献中,通讯设施产生的经济效应明显大于电力设施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虽然农业R&D对农业增产的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是科研投入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党中央必须给予一定的重视。因此,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产出效率还有很多的政策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同时拓宽农业基础设施的融资渠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产出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政府一方面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比例,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地方投资为主体、民间资本与外资相结合,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基础设施投融资格局。

2.优化农业基础设施结构。我国农业资源约束趋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越来越大。应加快农业大型灌溉区的节水改造,重点建设防洪工程、堤防应急防渗处理等项目,通过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证耕地实现旱涝保收;完善我国农业电力供应的相关配套设施,改造老旧电力设施,保障农业电力供应安全;进一步加快农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信息流动提供平台。

3.重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针对农村存在水利设施管理不善、年久失修、带病运行等问题,建立管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长效机制。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政府作为主要承担者,应联合相关职能部门有规划地制定农业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体制目标模式,建立多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并存、产权清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文科,林后春.农业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村观察,2008(4):9-11.

[2]张贵友,詹和平,朱静.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1):49-51.

[3]刘伦武.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消费增长的相互关系―一个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l):77-81.

[4]谢海军,翟印礼.辽宁省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与农村经济增长[J].农业技术经济,2008(4):107-110.

[5]路铁军.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3(4):67-72.

[6]刘生龙,周绍.基础设施的可获得性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基于静态和动态菲平衡面板的回归结果[J].中国农村经济,2012(1):27-36.

[7]CastrolealF,JDayton,LDemery,etc.publicSpendingonHealthCareinafrica:DoesthepoorBenefit?[J].Bulletinof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0(1):56-64.

[8]石爱虎,霍学喜,王征兵.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应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1996(2):38-41.

[9]林毅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市场[J].农业经济问题,2000(7):2-3.

[10]孔群喜,李敦瑞,许贵阳.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6):22-25.

[11]彭敬东,汪金敖.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农业现代化,2009(1):39-40.

设施农业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退耕还林;设施农业;增收致富;主导产业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2-

一、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设施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截至2010年,宁夏共完成退耕还林1272万亩,涉及宁夏32万户153.02万多退耕农民。其中退耕造林471万亩,荒山造林737万亩,封山育林64万亩,退耕户发展设施农业6.98万亩,占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的0.58%,完成农民创业就业技能培训25.29万人次。设施农业建设分布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完成退耕任务的各市县区,生产种类以番茄、辣椒等果类蔬菜、西芹、甘蓝等叶类菜、西瓜、甜瓜等为主。

二、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效

(一)增加了退耕农户收入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使退耕还林的各项政策得到有效延续,确保了退耕还林成果的进一步巩固和退耕农户收入的稳定增加。设施生产日光温室亩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拱棚蔬菜达到3000-8000元,亩效益达到种植粮食作物的10倍以上;据调查,全区退耕还林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的纯收入300元。发展设施农业已逐步成为退耕还林农户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二)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退耕还林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通过发展后续产业设施农业,开展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使项目区农民熟练掌握了农业实用技术,造就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大部分的农民劳动获得技能证书1-2个,农民家庭1到2个成员到非农业领域的工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每个农民工的年收入增长占退耕前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三)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为促进退耕还林区设施农业的发展,自治区各级政府、各部门在政策、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项目区设施农业得到较快发展,从传统的露地种植调整为现代设施生产,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及现代农业发展,培育了绿色产业,加快了这些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

(四)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退耕还林区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设施农业的发展,节约了灌溉用水,提高了土地生产力;结合农村能源沼气项目的建设,粪便循环综合利用,提高了土壤肥力和设施产量,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和卫生环境。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合力推进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按照《宁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要求,自治区及各市、县(区)分别成立了退耕还林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后续产业建设工作。发改、财政、农牧、林业、科技、扶贫、水利等部门分工协作,形成了以市县建设为主体,多部门协作,上下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发展格局。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宁夏退耕还林区主要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干旱少雨,地貌类型多样,水源情况复杂且水资源总量不足。退耕还林县、市地区,结合当地实际,对专业技术人员仔细分析如气候,水,土壤条件的组织,因地制宜、因水而建,固定在水下的布局,根据水的规模,根据农民的需要和经济条件确定设备的类型。设施在大,中型拱棚,温室二手工程。从施工任务,区域布局,组织协调,资源配置,结构调整,落实责任,目标,具体措施,年度实施计划。通过规划,目标,进度,确保有序的工作。

(三)整合项目,多元投入

为了切实把设施农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后续产业,自治区整合了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项目等,重点对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退耕还林户设施农业建设予以扶持,相关部门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部门提供贷款支持,对基地、预冷库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开拓、品牌创建及龙头企业予以扶持,在此基础上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吸引企业、大户等社会力量,投入设施农业建设。

(四)坚持标准,提高质量

日光温室按照《宁夏二代节能日光温室建造标准》建设,选择nXw-4型、nXw-5型日光温室,按照“三材五度”的要求,严格把握建设质量关,保证温室温光性能良好;塑料拱棚推荐pYSDp2008-3型水泥拱架竹板结构和pYSDp2008-7型钢架竹板结构拱棚,达到稳定性能、通风性能良好,操作空间大,使用年限长的要求,做到建成一座、利用一座、见效一座。

(五)提升科技,提高效益

农田实际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技术薄弱,组织“设施农业科技指导山川结对帮扶活动”农业和畜牧业,自治区、科学和技术部、局林业、林业科学院宁夏大学的专家、停滞点村、部在所有城市和县在对帮助专业技术人员发送灌区,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市场驱动的山区农业发展。建设的设施农业技术支持体系,依托的科研力量和技术资源优势创建设施农业技术示范,显示优良新品种、高高效栽培模式、成熟的技术。强化对退耕农户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栽培水平及效益。

参考文献

[1]蒋学勤.大学生危机干预及其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农技推广,2012年1期

[2]陈晓光.浅析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作用[J].新农村(黑龙江),2013年10期

[3]王根华.山川秀美工程:再造西部"江南"——访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赵艾司长[J].新西部(上旬刊),2007年5期

[4]孔祥丽等.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以桂西北河池市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9年11期

[5]范云峰.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3期

[6]周晓艳等.浅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9期

[7]赵仕碧.论完善的后续政策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前提[J].现代园艺,2011年9期

[8]黄文清等.试论新形势下退耕还林工程建设[J].林业建设,2005年1期

[9]李淑新.《退耕还林条例与生态环境建设[J].绿色中国a版,2002年12期

[10]龚发武.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思考[J].湖南林业科技,2008年2期

[11]张洪明等.落实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思路及措施探讨[J].四川林勘设计,2009年1期

[12]张斌.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情况[J].科技与生活,2012年24期

[13]王琳.罗甸县退耕还林工作取得的成果及巩固措施[J].农技服务,2011年12期

[14]焦居仁.对西北地区退耕还林的认识和建议[J].中国水土保持,2003年11期

[15]李育材.退耕还林工程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十周年总结[J].林业建设,2009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