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工艺美术十篇大学工艺美术十篇

大学工艺美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4:35

大学工艺美术篇1

我国的工艺美术行业在当代的社会经济建设中一直有着重要作用,不仅有着庞大的经济产值,更因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而深受关注。作为行业的翘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已经成为被关注的热点。虽然常有报道、理论研讨,但目前关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研究还存在零散性,尚缺少对工艺美术大师的体系性研究,缺少学科高度的理论审视,缺少立体的历时性和现实性的深度描述研究,缺少能够呈现行业发展的方向性标尺的专著文献。

2010年至2014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丛书50卷,填补了学科的空白,以其特有的创新性、学术性、体系性,解析了相关工艺美术的基本范畴的研究体系,同时在实践的层面上,又从工艺美术的创作、传承和应用着眼,涉及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现实问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丛书以“大师”为研究对象,以探寻传统文化的造物思想为指导,提出时代文化理念下的矛盾性问题,即视觉的审美思考与历史的观看方式之间的冲突,进而产生研究者所面临的物质性要求与精神性要求相对立的矛盾选择――是以事项本身的现象历史为主,还是以事项背后的社会文化问题为主。如果仅仅以艺术对象自身的形态历史为唯一目标,会在理念层面上削减艺术史研究的有效性;但若过度指向艺术之外的社会文化问题,则易导致背离本体只注重艺术社会功能学的庸俗化倾向。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研究事项形态发生过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求关于现象背后的社会指向。因为,工艺美术并非一个独立自足的实体,更不是一个可以脱离一定社会精神总和的纯粹物质方式。它产生于特定的环境,与文化、社会景况的联系,比以往人们所普遍相信的远为紧密,能够“引发并强调这种作为一个整体,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包罗万象的、作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宇宙整体的性质”。

造物行为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活习俗、道德信仰、审美标准等诸多文化现象,所以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有着深邃的民众集体精神和行为模式,是一种深入血脉的文化自觉,有着广阔受众性和自发性的文化模式。20世纪后的中国,在由农业手工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潮流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艺美术行业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呈现出整体性的复杂与混乱趋势。与此同时,许多工艺美术也经历了自身的蜕变,它们或许依然带有原生形态的某些形貌或风味,却能够立足于时代背景,顺应现代化主题下的社会需要,经历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工艺美术并不局限在特定的时间维度之中,而是作为生活之中始终存在的艺术形式、生活器具、审美理念。工艺美术不仅表达着对自我躯体能力的挖掘,还饱含着自我情感的需求和文化认同。工艺美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其实用性在逐步消退,而蕴含的文化价值却逐步凸显,成为时代追求的新潮流。

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综合反映。而作为文化的拥有者,就是在某一知识体系中最具代表性、全面性、主体性、深入性的领军人物。其往往作为一种“活态传承”,以一种活跃、可持续的方式延续其文化形态的一种传承方式。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就是这样一类的“文化主人”,作为国家评选出来的行业领军人物,自然是在这行业内的佼佼者,技艺出众,理念超群,往往为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承,呕心沥血,塑造或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江苏美术出版社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丛书50卷的出版,就是立于时代种种问题的社会背景之下,对当代文化核心价值进行的有益探求,不仅在实质上阐释了手工艺存在即发展的意义,更是以其庞大复杂的信息储备向受众敞开了大师们个体意义塑造的过程,以实在、务实的自身体悟,去展现大师的感知与经验,使得受众进一步认识和深化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以及大师在技艺之道的探索与实践,从而体现大师们的生命意义的观照,引发读者的人生理想,构建艺术与生活、物质与大众的对话平台,确立主体性的中国文化自觉,拓展中国工艺美术的价值标准与现实意义。

大学工艺美术篇2

一、招生专业及计划

我校设计学类专业(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按大类招生,入学一年后根据学生成绩和个人志愿在专业大类内进行细分。

2016年在安徽、河北、河南、湖南、江苏、山东、浙江等7省招生70名左右艺术类考生,预计每省招生10名左右,具体名额以各省考试院公布的招生计划为准。

二、报考条件

1、热爱祖国,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热爱艺术设计事业;

2、符合学籍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2016年艺术类专业报考条件,有较强的美术基础,品行端正,身体健康,符合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规定的体检标准。

三、专业考试安排

1、报名要求

江苏考生只需参加江苏省统一组织的专业考试;安徽、河北、河南、湖南、山东、浙江考生除参加各省统考成绩合格,还须参加我校在各省组织的专业考试,不得跨省报名参加专业考试。

2、考试科目及分值

考试科目

分值

速写

50

素描

150

色彩

200

备注:专业考试期间请自备画具,包括小型画板、铅笔、橡皮、水粉笔、水粉颜料等。

3、考试安排省份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考点

地址

河南

1月22日-1月23日

1月24日

郑州市铁六中

郑州市中原东路124号

浙江

1月23日-1月24日

1月26日

杭州师范学院

杭州市余杭区仓前海曙路58号

河北

2月15日-2月16日

2月18日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北校区

石家庄高新区湘江道39号

湖南

2月15日-2月16日

2月18日

待定

山东

1月18日-2月15日

2月19日

待定

安徽

2月20日-2月21日

2月22日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丹霞路8号

注:1、山东省考生在该省网上统一报名;2、湖南省、山东省考点待定,具体现场报名时间、考试时间、考试地点,请关注本网站(更新中)或咨询当地省市招生主管部门。

四、专业成绩查询

专业成绩及合格考生名单将于2016年4月中下旬公布,考生可登录我校本科招生信息网(zsb.njust.edu.cn)查询。

五、录取原则

在文化课成绩和专业成绩均合格的基础上,按照文化课成绩与专业成绩之和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文化成绩与专业成绩均为原始卷面成绩,不折算)。

六、收费标准

设计学类专业学费:6800元/年

住宿费:1200元/年,由学校统一安排

七、保障措施

1、在我校本科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南京理工大学艺术类招生工作组,负责具体组织工作,艺术类招生工作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

2、我校设立本科生招生工作监督小组,负责审查、监督整个艺术类招生工作实施的全过程。

3、坚持艺术类招生工作操作过程的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选拔条件、选拔结果向社会公示。

八、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南京市孝陵卫200号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邮编:210014

咨询电话:025-84315538(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400-110-2882(招生办公室)

监督电话:025-84315226网址:zsb.njust.edu.cn

微信公众号: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

大学工艺美术篇3

代号

专业名称

最低分

平均分

备注

00

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方向)

310

299

303.2

综合成绩

01

服装与服饰设计

309

279

282.7

02

环境设计(建筑设计方向)

317

288

294.9

 

总计:

317

279

292.3

 

安徽艺术类

代号

专业名称

最低分

平均分

备注

01

服装与服饰设计

361

312

331

综合成绩

02

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方向)

375.9

320

343.1

 

总计:

375.9

312.0

337.1

 

山东艺术类

代号

专业名称

最低分

平均分

备注

00

服装与服饰设计(文)

349.5

269.1

327.1

综合成绩

01

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方向)(文)

354.1

291.3

333.8

 

总计:

354.1

269.1

330.5

 

00

服装与服饰设计(理)

347.1

315.3

333.5

综合成绩

01

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方向)(理)

356.5

331.3

343.8

 

总计:

356.5

315.3

大学工艺美术篇4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从20世纪初便开始兴起,建国之后更是在理论建设发面有着长足的进步,“实用美术”观点、“工艺文化本元论”以及现代设计观念等观点纷纷出现,对我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们现在研究工艺美术理论有着很好地借鉴意义。

一、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变迁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是个承上启下的阶段。随着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带动下,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和工艺美术历史研究在借鉴20世纪二三十年代观点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陈之佛、庞薰?、王朝闻等学者也纷纷对中国工艺美术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对以往的工艺美术观点进行兴革,形成了一批赋有时代特色的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分化,因此笔者将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作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史上一个整体阶段进行阐述。

(一)“实用美术”观点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成果众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关于工艺美术的定义、原则、本质、社会功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方面,其中以陈之佛的“实用美术”观点最具有代表性。“实用美术”观点强调实用与美的统一,要求工艺美术必须兼顾实用和美两方面的要求,工艺美术的落脚点必须放在真正服务于大众上。

长久以来,中国的工艺美术在宫廷工艺、文人工艺、宗教工艺、民间工艺四者的滋养下不断发展前进,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也各具特色自成体系,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工艺美术却真正进入了低谷。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大机器生产的产工业品大量涌入,这些产品的物美价廉使得中国传统的工艺产品备受打击,中国传统手工艺产业一落千丈。辛亥革命之后,宫廷工艺体系解体,文人工艺、宗教工艺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影响日趋衰微,这时的中国手工艺产业以民间工艺为主导,开始向西方学习,引入大机器生产,各种手工作坊兴起,但由于其在工艺形态等方面并无改观,因此中国的手工艺产品仍然没有实力与西方竞争。与此同时,发端于清末的关于手工艺是“奇技淫巧”的狭隘观念迅速发展并影响深远。建国初期,工艺美术更是被许多人错误地理解成“手工艺”,使得“工艺美术”一词一直受到许多非议。

“实用美术”观点之所以能够成为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的代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以往狭隘工艺美术观点的纠正。人类的生存要求决定了人类最基本的造物观念是要优先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衡量造物活动的最低标准便是是否能够实现衣食住行用的物质要求,即一件器物是否具有实用功能,在物质要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审美――才会应运而生。在历史的发展中,尽管这种精神文化要求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不断提高,产生了以审美鉴赏为主的造物,但这种造物一旦脱离了实用要求的规范,那么它就失去了造物最基本的价值支撑,从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失去动力,真正沦落为供少数人鉴赏把玩的“奇技淫巧”,其结果只能是消亡。“实用美术”观点将工艺美术从“奇技淫巧”中解放出来,对工艺美术造物的实用原则进行强调,把以往专注于审美的理念打破,将实用要求和审美要求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同时将工艺美术的受众由以往所认为的“皇室贵族”转变成普通大众,重新确立了工艺美术的地位与作用,对建国初期将工艺美术品与手工艺品或工业品相等同的简单划分进行驳斥,影响了中国现当代工艺美术发展态势和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行进模式。

(二)与时俱进,顺应时展

建国初期,由于中国工艺美术产品体系发展不完善,因而市场受到西方产品的严重侵蚀。在这种情况下,大量西方工艺技术和审美观点被引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遭到强烈冲击。“实用美术”观点认为当时的中国工艺美术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层面上,在引进国外的工艺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传统工艺技术的改良与开发,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艺人的素质,从而提高我国工艺美术产品的整体实力。“实用美术”观点在以往单纯重视产品“美”的基础上加入了“实用”的要求,并将二者的地位等同,这使得工艺美术真正融入大众的需要之中,确立了工艺美术服务于当时社会发展、经济实用的造物原则,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实用美术”观点提倡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把握传统的同时,按照现代市场要求对传统工艺形态进行改造。“实用美术”观点从理论上指出了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前景和发展方向,将传统工艺的发展与时代进步相结合,在中国工艺美术衰微之际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标支着工艺自觉时代的到来。

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我国一方面积极开发国内资源,一方面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经验,在这种大环境下,80年代以后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发展逐渐分化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对80年代之前的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另一个是对80年代之前的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虽然两个方向立足点不同,但二者都注重工艺美术的宏观建构,探寻工艺美术的文化特质,完善了工艺美术理论体系与学科构架,属于中国工艺美术理论重要的发展成果。

(一)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

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方面以张道一先生提出的“工艺文化本元论”(该观点被收于张道一论文集《造物的艺术论》中)最有代表性。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工艺美术从十年浩劫中渐渐复苏,工艺美术产业渐渐兴起,但工艺美术理论亟待完善。当时社会上普遍注重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认为工艺美术是一门类似于绘画、雕塑的“纯艺术”,忽略其实用价值,使得工艺美术日渐脱离大众需求,工艺美术产品日趋落后于西方,更造成国内对西方工艺品的盲目崇拜和模仿。针对这种情况“工艺文化本元论”指出:人类文化都是由最初的一种综合的、一元的文化形态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或分离,从而形成特定的文化类型;工艺美术是一种带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本元文化,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造物艺术。

“工艺文化本元论”对造物活动的本质规律进行了探讨,同时也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工艺文化本元论”在深刻探讨人类造物活动的实用因素以外,更强调物化过程中对于精神文化因素的理解。我们不能单纯从物质性或精神性上探讨人类的造物活动,造物的核心价值便是二者的统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细致,造物活动必将随着社会需求而发生分化,产生所谓的“实用艺术”与“纯艺术”之分,当这种分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又不可避免地回归本元,这种分化与回归的最终目的便是适应生活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我们要将工艺美术放到整个造物的脉络中把握,将其实用性和审美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摒弃以往认为工艺美术是由实用性和审美性简单“结合”的论断。

“工艺文化本元论”不但从哲学领域为我们认识工艺美术的双重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更将这个论断推广到整个艺术领域,并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对艺术的产生发展规律进行归纳。与此同时,与工艺美术相关的领域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同步的发展,如民间美术、艺术学等,工艺美术的发展对民间艺术研究和艺术学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促使中国打开国门相西方学习,“设计”一词也被随之引入,在随后的发展中,“工业设计”作为与“设计”相对应的学科在中国渐渐确定下来。在工业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持续着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工业设计认为传统工艺美术观念过于老旧,阻碍了工业社会发展;认为工艺美术是一种以手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手工艺文化,“无法与工业文明、商品经济的外部环境协调”①;发展空间过于狭窄等。与对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相对应的是这一时期工业设计理论的发展,其中以柳冠中的设计文化论最为典型(该观点被收于柳冠中论文集《苹果集:设计文化论》中)。

设计文化论对工业设计的概念、范畴、特征、目标等一系列要素都进行了阐释,认为“设计是协调诸矛盾因素的人类改造自然与自身的主动的创造行为”②,工业设计一切以人的需要为核心与出发点,是一种“创造合理的使用方式”的文化,柳冠中曾解释道:“合理的使用方式是工业设计的原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见证,也是人类社会未来的雏形。它包括主宰――人;对象――物;目的――生存。人是主导因素。‘使用’是指人的行为过程;‘方式’是人类文明、文化的具体化;‘合理’是审美标准。因此将为人(或人类社会)作为目的的行为,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水平,又合乎时代的审美标准,这就是工业设计的全部内容。”③

工业设计对工艺美术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开拓了空间,使得工业设计能够迅速在国内立足并发展起来,1997年国家正式用“设计艺术学”取代了“工艺美术学”使得设计学科得到进一步完善。但总体来看,当时工业设计对工艺美术的批判还是有失偏颇的,张道一先生曾经激烈地批判工业设计:“在理论上豪言壮语、大话连篇,诸如‘设计哲学’、‘国土设计’、‘生活方式设计’之类,实际上连‘设计’的概念都不熟悉,更谈不上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溢美之辞超过了本质性的分析;在历史问题上,割断了它与手工业的漫长联系,甚至把西方的‘设计运动一百年’当成了设计史的全部。”④通过对比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主要观点可以发现,二者其实是殊途同归的,我们可以把工业设计看做是传统工艺美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所谓的“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只不过是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对造物活动的不同称谓而已。

三、当代工艺美术理论深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艺美术理论也在产生着发展与深化,当代工艺美术理论在以往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日趋注重专题性研究与大的理论框架下的子学科体系构建,同时工艺美术所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新兴学科被囊括其中,当代工艺美术理论也在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中不断深化拓展,促进着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造物艺术的发展。

(一)设计理论的发轫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设计理论主要集中在设计造物的哲学、文化学含义上,并在随后的20年中发展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当代设计理论发展与以往相比,出现了较大差异。当代设计理论较多集中在对具体的设计行为的分析,如设计者、产品受众、产品流通、人机互动、设计教育、设计管理等方面,利用调查、实验的方法从工程技术角度对设计进行量化分析,注重产品的感性意象与学科间的互动,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理论研究逐步开始由普遍向特殊发展,在大的学科体系中构建出更为细致、专业、针对性更强的子学科体系,并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

笔者认为,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设计理论的发展必将与以下三点紧密相连: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哲学、文化学意义上的造物与具体设计实践相结合,在利用普遍性规律指导与完善生活实践的同时,将在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方法引入理论的探讨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实现设计的最终目的。

第二,有计划地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论,将之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保持理论建构能与科技同步发展。

第三,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发掘中国传统工艺的价值与活力,将中国传统工艺理论与西方先进经验相结合,构建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文化理论体系,并将之介绍出去,促进理论的推广与传播。

第四,抓住信息化的时代特征,构建适合信息时代的理论体系,充分利用便捷的信息交流提高设计实践的效率与质量。

(二)工艺美术的学科互动

工艺美术理论的发展与学科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各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关于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所涉及的多学科互动,田自秉先生曾在1991年发表的《论工艺美术学》一文中指出:“工艺美术学已不只是单纯的美术创作活动的研究,而是一个与多学科相关联的交叉学科,它是一种围绕着物的美化和环境美化而进行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互相协调的综合体。这些学科互相联系,彼此制约,共同影响。”⑤工艺美术的学科互动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工艺美术表现形式的分析,工艺美术作为一个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综合体”,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人类审美观念的变化都囊括其中,任何社会需求或观念的变化都会在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上有所体现,因此这就决定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必然是多学科、多角度共同发展的,我们对工艺美术的研究也必须从多学科、多角度的视野展开。田自秉先生在《论工艺美术学》一文中还同时列举了当时工艺美术学涉及的学科种类,其中主要包括:“工艺创造学、工艺功能学、工艺美学、工艺科学、工艺经济学、工艺心理学、工艺信息学等。”⑥显然这个划分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工艺美术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美术理论的进步,现代社会的工艺美术所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大,其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强,围绕工艺造物的实用和审美原则,现代工艺美术所涉及的学科种类在以外基础上不断扩大,包括:哲学、美学、文学、文化学、历史学、传播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方面,为我们研究现代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了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的发展。

注释:

①柳冠中.普罗米修斯――工业设计,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2页.

②柳冠中.当代文化的新形式――工业设计,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7页.

③柳冠中.当代文化的新形式――工业设计,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3页.

④张道一.不要亏待图案[J].设计艺术.2003(1).

大学工艺美术篇5

英国人威廉·莫里斯领导“工艺美术运动”的本意是“手工艺的复兴”,最终却衍变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开端:柳宗悦倡导的日本民艺运动,更多地带来了手工艺品的量化;德国工业联盟和包豪斯所追求的“艺术与手工艺的结合”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一个未完的命题。工艺美术作为黑格尔所说的“次要艺术”,在机械文明和城市化进程中,似乎很难通过其“亲切温润之美”,“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

几千年来,历代能工巧匠及其匠心独运的传统工艺大多依靠师徒口传,工艺美术作为延续文化记忆和文化想象的造物形式,对它的理论研究不但在当今学术界存在被边缘化的趋向,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发挥出其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呈现的价值和尊严,也就更难以被推动为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的艺术本原的思考。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作为延续历史最长的一种民族艺术与文化传统,工艺美术研究面临的问题和理论求解的复杂性也是其他艺术领域所无法相比的。

虽然我们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研究传统积累丰富,但与积淀丰厚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相比,理论研究仍然显得单薄,甚至对于工艺和设计的理论区分都存在着解释的模糊性,对于理论的失语,杭间教授在《手工艺的“新美学”释义》一文中指出:“当代主流社会强调手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思想属性,这样做本质上是片面和‘功利’的,因此传承人被宣布保护后接下来如何做,无人知晓。”在如此的设问之下,杭间教授进一步指出了“强调微观的、实证的、调查的、小中见大的研究”对工艺美术研究的重要性。

更有研究者认为,传统工艺美术更加具备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和条件,并遗憾于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机构对传媒、影视、动画等已然市场化的艺术门类的青睐。我们可以认为,工艺美术作为活着的传统既被认为和国家、地域、族群的文化表象形式有关,又可能是现代性及后现代性的得已建构的文化产品。即使如此,笔者仍然认为,虽然理解社会的现代性,物质文化与都市消费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侧面,但是与贴近实务的业界前沿问题的解决相比,完成中国工艺美术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在理论方面的建设显然更为重要。相对于设计美学研究的“高空作业”和工艺美术研究的“在地生根”,我们也许更需要一种“在路上”的行走方式。

实际上,我国的工艺美术研究领域除了关注其艺术本体的艺术学研究范式之外,也出现了将工艺美术视其为子系统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文化人类学对艺术学、民俗学包括工艺美术等相关领域的辐射,最终促成了路径指向不同但却可以同归一途的“艺术人类学”生成。复旦大学郑元者教授在其《艺术人类学的生成及其基本含义》一文中指出:“事实上,从史前艺术演化至今,人类艺术总是与特定的生活状况,生活经验、生命感受和生存理解直接相关,从而在最大的情境性上呈现出复杂的观念、动机,目的和行为,表达多维的功能和价值意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原在性东西的思考,发现其原初意义的审美品格和文化符号背后的隐喻,是工艺美术研究应该承担的责任。工艺美术应该成为大工业时代背景下探索人与社会,传统以及未来之间关系的中介物。工艺美术的时代价值不应该只关注艺术品和其现象本身,不应该为工艺而工艺,而应当关注其所产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并通过对艺术品、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各种艺术实践、审美活动的民族志描述,进而探讨或揭示其中蕴含着的文化意涵。

传统的工艺美术品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活化石”,艺术人人类学在包括传统和现代工艺美术在内的诸多专题领域,均相继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作为新兴的学术领域,其文本框架不是古典人类学的模型,而是现代人类学的哲学进路。不是对“小型社会”的艺术现象的基本描述,而是对艺术与人类存在关系进行的思辨与阐释。从当代人类学的视角激活工艺美术研究,让工艺美术成为“流动的水”,同时让工艺美术研究进驻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平台,从而促成学科间的交叉互渗,增强各自的伸展活性。

工艺美术的艺术人类学方法研究,不仅仅意味着研究者身处研究对象的实体空间,更意味着精神性的“在场”。在研究方法上,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是以实证性的田野工作为基础来展开,强调艺术活动及艺术品生产过程的个案及其具体细节的重要性。这种集考证、归纳与文化阐述为一体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实证主义艺术学研究将艺术活动量表化以及忽视艺术创作内在体验的研究倾向,以富含活性的观点考察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并从工艺美术资料中获得关系到民族大文化的历史信息,让文化得以传承和再生。

大学工艺美术篇6

这是他们在去年获得2011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2011年江西省首届“御窑杯”陶瓷艺术大赛金奖和首届“东方明珠杯”全国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银奖后,今年首次夺得省级大奖。

李祥东1963年生于江西宜春,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江西工艺美院特聘教授,景德镇美术馆人物画馆副馆长。珠山区政协委员。第八届中国国际陶瓷博览会“百花奖”评委。

师从景德镇艺术瓷厂肖像画艺术大师章文超先生和老陶艺家邱光先生。擅长人物、动物、花鸟、雪景山水等。尤以人物肖像画和民族风情画著称。作品以写实风格为主,刻画细致,工整,色彩丰富亮丽,极具写实画派的油画效果。既有传统陶瓷艺术的独特技艺又有绘画艺术的艺术语言。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与收藏价值。并多次应邀为国家领导人和外国首脑以及中外名人绘制肖像画。作品多次获得部级、省级大奖。

简丹1968年生于江西景德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陶瓷艺术名家协会会员,高岭陶艺协会会员,景德镇女陶艺家协会会员。曾任教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艺术系,江西师范大学景德镇美术大专部。作品风格以追求创意与工艺相得益彰的完美匹配,色调天然雅致,蕴含着清新秀逸的独特韵味,更能体现作者女性般的幽雅、细腻、浪漫、坚韧的自然属性。

徐国琴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女陶艺家协会理事,毕业于景德镇美术学校,后随著名大师王恩怀学习陶瓷装饰,经过多年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博众家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其中“童趣”“富贵图”用笔简练,形象生动。内容丰富,饱满,得到行家的肯定被美名为“牡丹仙子”及最有前途的“潜力股”。作品多次获部级金、银、铜奖,深受收藏家的青睐。

童亚平1961年生于景德镇,湖北赤壁市人,1989年毕业于陶瓷学院。中国艺术科学院,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aSia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技师,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陶瓷书画院高级专业画师,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其父童竹村原陶瓷公司美研所主任,童亚平传承家学,颇有所成,擅长粉彩花鸟及人物装饰,尤以画鱼堪称一绝,其掌下参鱼、鲤鱼神游意泳,灵魂飞扬,深受海内外收藏界的青睐。中国工艺美术馆、日本恩巴博物馆皆收藏其作品。在国际陶瓷节获金奖3项、银奖6项,入编书典《瓷魂》《景德镇当代美术全集》《瓷苑新葩》等,在景德镇画坛名闻遐迩,是一位颇具影响力和升值潜力的陶瓷艺术家。

陈云开1962年生于景德镇,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国家工艺一级美术师、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景德镇美术家协会理事,瓷都画院艺术室主任,景德镇陶瓷名家协会会员,自幼爱好陶瓷艺术,1980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习青花、粉彩、新彩技法,深得真传;其作品承师门之风独辟蹊泾,将青花之分水的技巧运用于其所特长的人物、花鸟、山水及抽象综合装饰作品的创作中,构图气势恢宏,明快流畅的线形,潇洒淋漓的运染,浓淡有致的色泽,工写并重的手法,配有独特的、个性化的现代陶艺造型,体现出非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大学工艺美术篇7

[论文摘要]学校艺术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美的欣赏和创造是“美育”的主要内涵,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则是最适合中小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最佳素材。中国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不应是“某国模式”的生搬硬套,而应是吸取了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以及西方基础美术教育实践经验下的以中国传统资源为主要素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制怍艺术课程。同时就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与教学的方法进行探讨,并制定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的一般原则与教学方法.提出课程开设构想与课程架构。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等场合多次强调指出:“知识、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要树立全的创新意识”。而艺术教育能促进形象思维发展,促进左右大脑均衡发展,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方法。

手工制作艺术是一种充分调动人的手、眼、大脑协调合作,在三维空间进行的物质创造活动,通过对人的生理刺激,激发大脑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交叉活动,发掘创造潜力培养创造能力,是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的最佳手段。展望未来十年中国基础美术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下,为完成“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学目标,被西方发达国家基础美术教育普遍接受和采用的,能很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势必成为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主干课程。

1、中国特色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

中国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不应是“日本模式”或是“美国模式”的生搬硬套,而应是吸取了西方“创造表现主义(creativity)等美术教育理念,以及西方基础美术教育实践经验下的以中国资源为主要素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实现“以美术为中心,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对之施行审美等一系列显示美术独特属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力获得提高,内在品质得到完善的美术教育目的。为此我们应当在以传统工艺美术为素材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以及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等二个方面进行探索,以尽快形成中国特色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全面配合素质教育的推行。

1.1以传统工艺美术为素材的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

①适应性适应中小学不同年级的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条件

②易学性简单易学、对工具要求不高且易出效果

③地域性一本地区特色民间艺术

④创造性一学习造物过程,使学生理解“创新”是前进的动力

以民间艺术为素材开发中小学学校手工制作艺术课程,一方面学生可通过手工制作艺术课程的学习启发心智、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学习本民族、本地区的民间艺术,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把民间艺术引入中小学学校课堂,使之成为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从根本上重新唤起民间艺术并注入新的艺术生命,使之成为我们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使祖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通过中小学美术教育得以传承发扬。

[1]

在引入“民间艺术”作为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时,应当重视课程的教学方法手工制作艺术的教学,教师必须手工演示作品的制作过程,通过口说手示的方式传授技艺,学生则在动手制作以及贯穿始终的大脑形象思维过程中,同时得到手、眼、脑的协调训练。但是这种传统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方法,与中小学生上“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及中小学课时少之fR]有着较难调和的矛盾,幸好现代技术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上的高度发达和普及,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解决矛盾的丰富教学手段和先进的多媒体平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中的普遍运用,将必然起到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扩大课程知识容量,吸引学生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的作用。为取得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满意的教学效果,教育部门应当协调优秀中小学美术教师、高校美术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及现代教育技术专家共同携手合作,研究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并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提高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条件,特别是广大的中小学校的电化技术装备。

②协调美术教学、科研及技术等方面的专家,合作进行手工制作艺术课程课件研发,为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提供多媒体软件。

③在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应通过引入“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课件制作”等课程,培养具备现代教育技术与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的新型中小学艺术教育人才。

2、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直接为中小学输送艺术教育人才,尽管不处于中小学艺术教育第一线,但实际上是整个美术教育改革链条中的最重要环节,是美术教育改革的发动机。艺术教育改革从本质上来说是教育理念和教育者观念上的转变与更新,高师美术教育责任重大,理应是艺术教改的急先锋。我们应当积极调整教育方向,摈弃陈腐观念和以“纯美术”基础教学为主导的陈旧教学模式,更新观念,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配合教育部艺术教育改革。高师美术教育改革必须重新审视我们多年来的办学理念,必须要有革新旧有美术教育秩序的勇气和气概。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率先调整课程结构,并对手工制作艺术课程进行全方位的研究首先,应从发掘整理本地域乡土民间艺术人手,精拣手工制作课程素材,把本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工艺美术改造成师范美术教育课程,并形成均衡合理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群结梅其次,应投入力量研究手工制作艺术的“课程开发”与“课程教学法”。中国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丰富多彩、资源十分丰厚,把这些课程都导入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无论是课时安排、师资人才、教学设施、还是课程结构显然是现行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当前不可能做到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会学生“民间工艺美术”课程开发和教学的方法,即给学生一把开启祖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大门的“万能钥匙”,而不是一大串钥匙。同时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该在成功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在新课程开发设置与教学等方面积极并配合中小学手工艺术课程的创立与教学,并为中小学美术教学提供高素质和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

大学工艺美术篇8

一、“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之间的学科历史渊源

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广义的工艺美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严格意义上,我国古代并没有“工艺美术”这样一种说法。先秦的《考工记》、北宋的《梦溪笔谈》、明代的《天工开物》中描述工匠技艺的都是用“材美、器丽、工巧”这样的词汇。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的界定往往是非常模糊的,手工业几乎能够涵盖所有的加工生产行业,如矿产、冶金、造船、纺织等等。工艺美术其实是对手工工业和手工艺两种行业的总和。工艺美术既是物质生产,又是精神生产。由于人类要生活,就要进行物质生产;当人们获得生活条件生存下来,很自然就有精神生活的要求,即使是衣着、用具,也愿其造型美观一些,这就产生了工艺美术。[1]

传统工艺美术,制作精良、用料考究、独具特色,但更多依靠口口相传的艺技与口诀,很多民间艺术门类更多依靠祖传或者学徒工这样的原生态的师承关系,尚未成为真正的学科门类。雏形时期的中国工艺美术与图案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与渊源,甚至很多学者认为图案就是工艺美术的早期形态。工艺、图案其实就是英文De-sign,最早的出现是日语汉字里面的外来词汇。19世纪末,伴随着轰轰烈烈的英国工业革命,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带来的产品造型的单一与机械,在欧洲掀起了一场艺术与手工运动,其代表是罗斯金所提倡的“现代精神”。随后,当时的艺术之都巴黎也受到了影响,一些相应的艺术团体和机构也与19世纪末先后成立,具有代表性的如“法兰西中央图案协会”“图案博物馆”“图案图书馆”,并从此展开了现代的图案专业教育。与此同时,远在东亚的日本,刚刚历经明治维新,学习欧洲文明,引进先进欧洲生产力,也就带动了新兴的工艺美术,现代美术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国立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1902年设立了“工业图案科”。

我国有记载最早的近现代工艺美术教育是1864年洋务运动时期上海土山湾孤儿院所创设的“工艺院”,但当时没有工艺美术的称谓,而是“图画手工课”。早期的中国工艺美术学科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出于社会生存状况考虑下如何提升工艺技术和发展实业,有人嫁接或复合了“美术”一词,使其成为不同于“美术”又区别于“技术”的一个折中名称,所以在这个时期的人们并不在乎“美术”位于“工艺”的前或后,因为不同方式的两个词的组合都不过是简单的拼装罢了。[2]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了区别于纯美术,改名为应用美术或者实用美术。新中国成立后才普遍使用了工艺美术,作为一个艺术的门类。20世纪50年代以后,普遍采用了工艺美术一词,它作为一个艺术的学科门类,学科也正式命名为“工艺美术学”。直到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将沿用几十年的工艺美术学改名为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这一学科门类才得以确立。

二、“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承载着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任务。两者虽然有着历史的联系和影响,并且时而交互作用着,但是直面的问题对象、审美品位和思维指向则是区别大于相似,具有非延承性。[3]两者都是外来词汇,但其代表的内涵,却有本质性的不同。工艺美术可以很好地涵盖代表中国的传统造物文化,是几千年来,无数中国民间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是东方审美情趣的体验;艺术设计则是在西方的文明土壤中生根发芽的,不管是图案、构成还是装饰都是随着西方近现代工业化大发展的过程中衍生而来的,其实质有着浓厚的西方基因。工艺美术是由传统手工业发展而来,强调的是胸中有成竹,手中有“绝活”;而艺术设计如果褪去批量化生产的外衣,升华到艺术层面的话,更多的也是追求表现形式的独一无二。如优秀的艺术设计大师作品,经常是摒弃电脑等现代表现手段,而是追求天马行空式随意灵动的设计草图。从这个角度看,两者在深层次的艺术追求上,强调独创性和动手能力,有着冥冥之中的相似之处。“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两者背后,不是表面上简单的学科名称的变更,其背后则涵盖了交错复杂的不同历史阶段人们认知与感悟的过程,是对于主体意识不同倾向的表达。“工艺美术”这一称谓,虽然是由外文直译而来,但是它确实可以非常准确地概括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有学者非常尖锐,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的“工艺美术”自身带有非常浓厚的小农经济的烙印;而现代的“艺术设计”恰恰则是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两者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历史发展的滚滚车轮下,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传统手工业也就是“工艺美术”必然无法自觉转化到机械化、批量化的工业文明,所以也就产生了现代艺术设计文化。而随着社会的飞跃性发展,传统的工艺美术必然要在现代生活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

三、“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之间的不可替代性

笔者认为,“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之间,不能只是简单的学科发展更名的关系,“艺术设计”不能涵盖整个“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具有不可替代性。学科名称的更迭,只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变化,但是这并不能等同于说,前者完全就被后者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英文“Design”在现代被直译为“设计”,其实包含了更为广泛的范围,工业生产扩大化之后,包括很多制造业、电子工业等等,都在这个广义的设计范畴内;而工艺美术是artsandcrafts,包含更多的是手工艺、装饰艺术、图案纹样、实用美术之类。我们一直存在这样的误区:用扩大词义的广义译文“设计”概念,去涵盖我们传统的工艺美术,也就是所有有实际应用价值和装饰美感的艺术,都是宽泛的设计。我国最权威的艺术期刊《装饰》,也是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名称,因为它可以更好地涵盖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欧洲的设计艺术,正是源于近现代他们的手工艺与图案运动。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传统中国的优秀“造物”传统,生硬地归纳入了现代工业化进程当中。工艺美术不能等同于艺术设计,其不是一个消亡的学科。一刀切式的片面认识,只会凸显出中国现代设计造成缺乏设计原创动力,缺少鲜明民族特色的问题。使我们的“设计”孤立无援(理论的无援、科技的无援和市场的无援),永远跟在生活后面而不可能产生引领生活的设计。[4]

在传统的工艺美术中,更多的都是民间手工艺的传承方式,也就是师徒相传关系,艺术风格上也是具有浓厚的东方艺术气息。艺术设计则往往是以受过科班正规教育的人群为主体,通过造型基础、构成基础的训练,偏重于用现代的表现方式,来表现创意思想。中国现当代的工艺美术教育已从一元化的手工、图案系科向多元化的包括工业设计在内的多系科、多专业、多层次的方向发展,不仅注重引进外来的现代教育思想及理论,而且将传统的单纯技艺型的工艺教育拓展为对受教育者的科学与艺术的思辨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的开发,使受教育者不断接受新东西,将创造性思维作为现代工艺和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5]

大学工艺美术篇9

关键词:工艺美术;理论;深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50-03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从20世纪初便开始兴起,建国之后更是在理论建设发面有着长足的进步,“实用美术”观点、“工艺文化本元论”以及现代设计观念等观点纷纷出现,对我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们现在研究工艺美术理论有着很好地借鉴意义。

一、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变迁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是个承上启下的阶段。随着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带动下,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和工艺美术历史研究在借鉴20世纪二三十年代观点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陈之佛、庞薰、王朝闻等学者也纷纷对中国工艺美术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对以往的工艺美术观点进行兴革,形成了一批赋有时代特色的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分化,因此笔者将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作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史上一个整体阶段进行阐述。

(一)“实用美术”观点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成果众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关于工艺美术的定义、原则、本质、社会功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方面,其中以陈之佛的“实用美术”观点最具有代表性。“实用美术”观点强调实用与美的统一,要求工艺美术必须兼顾实用和美两方面的要求,工艺美术的落脚点必须放在真正服务于大众上。

长久以来,中国的工艺美术在宫廷工艺、文人工艺、宗教工艺、民间工艺四者的滋养下不断发展前进,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也各具特色自成体系,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工艺美术却真正进入了低谷。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大机器生产的产工业品大量涌入,这些产品的物美价廉使得中国传统的工艺产品备受打击,中国传统手工艺产业一落千丈。辛亥革命之后,宫廷工艺体系解体,文人工艺、宗教工艺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影响日趋衰微,这时的中国手工艺产业以民间工艺为主导,开始向西方学习,引入大机器生产,各种手工作坊兴起,但由于其在工艺形态等方面并无改观,因此中国的手工艺产品仍然没有实力与西方竞争。与此同时,发端于清末的关于手工艺是“奇技淫巧”的狭隘观念迅速发展并影响深远。建国初期,工艺美术更是被许多人错误地理解成“手工艺”,使得“工艺美术”一词一直受到许多非议。

“实用美术”观点之所以能够成为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的代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以往狭隘工艺美术观点的纠正。人类的生存要求决定了人类最基本的造物观念是要优先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衡量造物活动的最低标准便是是否能够实现衣食住行用的物质要求,即一件器物是否具有实用功能,在物质要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审美――才会应运而生。在历史的发展中,尽管这种精神文化要求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不断提高,产生了以审美鉴赏为主的造物,但这种造物一旦脱离了实用要求的规范,那么它就失去了造物最基本的价值支撑,从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失去动力,真正沦落为供少数人鉴赏把玩的“奇技淫巧”,其结果只能是消亡。“实用美术”观点将工艺美术从“奇技淫巧”中解放出来,对工艺美术造物的实用原则进行强调,把以往专注于审美的理念打破,将实用要求和审美要求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同时将工艺美术的受众由以往所认为的“皇室贵族”转变成普通大众,重新确立了工艺美术的地位与作用,对建国初期将工艺美术品与手工艺品或工业品相等同的简单划分进行驳斥,影响了中国现当代工艺美术发展态势和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行进模式。

(二)与时俱进,顺应时展

建国初期,由于中国工艺美术产品体系发展不完善,因而市场受到西方产品的严重侵蚀。在这种情况下,大量西方工艺技术和审美观点被引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遭到强烈冲击。“实用美术”观点认为当时的中国工艺美术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层面上,在引进国外的工艺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传统工艺技术的改良与开发,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艺人的素质,从而提高我国工艺美术产品的整体实力。“实用美术”观点在以往单纯重视产品“美”的基础上加入了“实用”的要求,并将二者的地位等同,这使得工艺美术真正融入大众的需要之中,确立了工艺美术服务于当时社会发展、经济实用的造物原则,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实用美术”观点提倡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把握传统的同时,按照现代市场要求对传统工艺形态进行改造。“实用美术”观点从理论上指出了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前景和发展方向,将传统工艺的发展与时代进步相结合,在中国工艺美术衰微之际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标支着工艺自觉时代的到来。

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我国一方面积极开发国内资源,一方面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经验,在这种大环境下,80年代以后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发展逐渐分化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对80年代之前的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另一个是对80年代之前的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虽然两个方向立足点不同,但二者都注重工艺美术的宏观建构,探寻工艺美术的文化特质,完善了工艺美术理论体系与学科构架,属于中国工艺美术理论重要的发展成果。

(一)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

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方面以张道一先生提出的“工艺文化本元论”(该观点被收于张道一论文集《造物的艺术论》中)最有代表性。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工艺美术从十年浩劫中渐渐复苏,工艺美术产业渐渐兴起,但工艺美术理论亟待完善。当时社会上普遍注重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认为工艺美术是一门类似于绘画、雕塑的“纯艺术”,忽略其实用价值,使得工艺美术日渐脱离大众需求,工艺美术产品日趋落后于西方,更造成国内对西方工艺品的盲目崇拜和模仿。针对这种情况“工艺文化本元论”指出:人类文化都是由最初的一种综合的、一元的文化形态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或分离,从而形成特定的文化类型;工艺美术是一种带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本元文化,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造物艺术。

“工艺文化本元论”对造物活动的本质规律进行了探讨,同时也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工艺文化本元论”在深刻探讨人类造物活动的实用因素以外,更强调物化过程中对于精神文化因素的理解。我们不能单纯从物质性或精神性上探讨人类的造物活动,造物的核心价值便是二者的统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细致,造物活动必将随着社会需求而发生分化,产生所谓的“实用艺术”与“纯艺术”之分,当这种分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又不可避免地回归本元,这种分化与回归的最终目的便是适应生活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我们要将工艺美术放到整个造物的脉络中把握,将其实用性和审美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摒弃以往认为工艺美术是由实用性和审美性简单“结合”的论断。

“工艺文化本元论”不但从哲学领域为我们认识工艺美术的双重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更将这个论断推广到整个艺术领域,并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对艺术的产生发展规律进行归纳。与此同时,与工艺美术相关的领域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同步的发展,如民间美术、艺术学等,工艺美术的发展对民间艺术研究和艺术学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促使中国打开国门相西方学习,“设计”一词也被随之引入,在随后的发展中,“工业设计”作为与“设计”相对应的学科在中国渐渐确定下来。在工业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持续着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工业设计认为传统工艺美术观念过于老旧,阻碍了工业社会发展;认为工艺美术是一种以手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手工艺文化,“无法与工业文明、商品经济的外部环境协调”①;发展空间过于狭窄等。与对工艺美术的批评与思索相对应的是这一时期工业设计理论的发展,其中以柳冠中的设计文化论最为典型(该观点被收于柳冠中论文集《苹果集:设计文化论》中)。

设计文化论对工业设计的概念、范畴、特征、目标等一系列要素都进行了阐释,认为“设计是协调诸矛盾因素的人类改造自然与自身的主动的创造行为”②,工业设计一切以人的需要为核心与出发点,是一种“创造合理的使用方式”的文化,柳冠中曾解释道:“合理的使用方式是工业设计的原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见证,也是人类社会未来的雏形。它包括主宰――人;对象――物;目的――生存。人是主导因素。‘使用’是指人的行为过程;‘方式’是人类文明、文化的具体化;‘合理’是审美标准。因此将为人(或人类社会)作为目的的行为,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水平,又合乎时代的审美标准,这就是工业设计的全部内容。”③

工业设计对工艺美术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开拓了空间,使得工业设计能够迅速在国内立足并发展起来,1997年国家正式用“设计艺术学”取代了“工艺美术学”使得设计学科得到进一步完善。但总体来看,当时工业设计对工艺美术的批判还是有失偏颇的,张道一先生曾经激烈地批判工业设计:“在理论上豪言壮语、大话连篇,诸如‘设计哲学’、‘国土设计’、‘生活方式设计’之类,实际上连‘设计’的概念都不熟悉,更谈不上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溢美之辞超过了本质性的分析;在历史问题上,割断了它与手工业的漫长联系,甚至把西方的‘设计运动一百年’当成了设计史的全部。”④通过对比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主要观点可以发现,二者其实是殊途同归的,我们可以把工业设计看做是传统工艺美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所谓的“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只不过是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对造物活动的不同称谓而已。

三、当代工艺美术理论深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艺美术理论也在产生着发展与深化,当代工艺美术理论在以往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日趋注重专题性研究与大的理论框架下的子学科体系构建,同时工艺美术所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新兴学科被囊括其中,当代工艺美术理论也在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中不断深化拓展,促进着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造物艺术的发展。

(一)设计理论的发轫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设计理论主要集中在设计造物的哲学、文化学含义上,并在随后的20年中发展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当代设计理论发展与以往相比,出现了较大差异。当代设计理论较多集中在对具体的设计行为的分析,如设计者、产品受众、产品流通、人机互动、设计教育、设计管理等方面,利用调查、实验的方法从工程技术角度对设计进行量化分析,注重产品的感性意象与学科间的互动,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理论研究逐步开始由普遍向特殊发展,在大的学科体系中构建出更为细致、专业、针对性更强的子学科体系,并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

笔者认为,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设计理论的发展必将与以下三点紧密相连: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哲学、文化学意义上的造物与具体设计实践相结合,在利用普遍性规律指导与完善生活实践的同时,将在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方法引入理论的探讨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实现设计的最终目的。

第二,有计划地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论,将之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保持理论建构能与科技同步发展。

第三,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发展,发掘中国传统工艺的价值与活力,将中国传统工艺理论与西方先进经验相结合,构建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文化理论体系,并将之介绍出去,促进理论的推广与传播。

第四,抓住信息化的时代特征,构建适合信息时代的理论体系,充分利用便捷的信息交流提高设计实践的效率与质量。

(二)工艺美术的学科互动

工艺美术理论的发展与学科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各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关于工艺美术理论研究所涉及的多学科互动,田自秉先生曾在1991年发表的《论工艺美术学》一文中指出:“工艺美术学已不只是单纯的美术创作活动的研究,而是一个与多学科相关联的交叉学科,它是一种围绕着物的美化和环境美化而进行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互相协调的综合体。这些学科互相联系,彼此制约,共同影响。”⑤工艺美术的学科互动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工艺美术表现形式的分析,工艺美术作为一个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综合体”,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人类审美观念的变化都囊括其中,任何社会需求或观念的变化都会在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上有所体现,因此这就决定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必然是多学科、多角度共同发展的,我们对工艺美术的研究也必须从多学科、多角度的视野展开。田自秉先生在《论工艺美术学》一文中还同时列举了当时工艺美术学涉及的学科种类,其中主要包括:“工艺创造学、工艺功能学、工艺美学、工艺科学、工艺经济学、工艺心理学、工艺信息学等。”⑥显然这个划分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工艺美术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美术理论的进步,现代社会的工艺美术所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大,其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强,围绕工艺造物的实用和审美原则,现代工艺美术所涉及的学科种类在以外基础上不断扩大,包括:哲学、美学、文学、文化学、历史学、传播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方面,为我们研究现代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了当代工艺美术理论的发展。

注释:

①柳冠中.普罗米修斯――工业设计,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2页.

②柳冠中.当代文化的新形式――工业设计,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7页.

③柳冠中.当代文化的新形式――工业设计,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3页.

④张道一.不要亏待图案[J].设计艺术.2003(1).

⑤田自秉.论工艺美术学[J].装饰.1991(03).

⑥田自秉.论工艺美术学[J].装饰.1991(03).

参考文献:

[1]孙建君,潘鲁生.张道一研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2]柳冠中.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陈晓华.工艺与设计之间――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现代性历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4]金银.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设计艺术理论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5]田自秉.论工艺美术学[J].装饰.1991(03).

[6]张道一.不要亏待图案[J].设计艺术.2003(1).

[7]胡光华.陈之佛工艺思想研究[J].艺苑(美术版).1996(03).

[8]徐琛.关于“工艺美术”与“设计”的理论沿革[J].美术观察.2006(12).

大学工艺美术篇10

(一)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郴州民间工艺美术

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承和运用。在分析整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积极因素,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平面广告设计和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湘南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专家学者们研究以郴州市民间工艺美术为主要,然后辐射整个永州市和衡阳市,即湘南地区。其研究主要从湘南古民居、湘南民间工艺美术、湘南民间石雕、湘南民间木雕等几个方面,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了归类、分析和整理。依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对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研究著作的代表作进行简要概括:(1)具有地方特色的湘南古民居著作,如唐凤鸣著《湘南民居研究》、范迎春著《湘南宗祠——建筑及装饰艺术研究》、王铁著《2012中国高等教育设计专业名校实验教学课题:湘南民居印象》等。(2)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的课题与论文,如陆岚的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湘南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挖掘利用与理论研究》、论文《浅析蓝印花布的色彩观》等。(3)湘南民间石雕的研究课题和论文,如何次贤的课题《湘南民间石雕的人文内涵、艺术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的文化寻绎》《从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看中国民间文化的崇德立德意蕴》等。(4)湘南民间木雕的研究论文,李曦《湘南民间家具的装饰特征研究》《湘南古民居的木材选用与木雕装饰》《湘南古民居木雕艺术》等。以上这些课题、论文、著作主要从研究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自身的特征入手,广泛收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作品,阐述民间工艺美术的概念并将其分类,系统的分析其造型、色彩及美学特征,部分著作还进一步研究了民间工艺美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对平面广告设计启示(艺术造型的直接借鉴)

1.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

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的土壤并影响其的发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来源于群众,并为群众所熟知,平面广告首先得被广大群众认识、认同并接受,因此将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既对民间工艺美术加以提炼与创新,又能让平面广告为人民群众所理解,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先进的平面广告是国内学习和引进的主体,西方文化也在其中自然而然的传入,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民间工艺美术正面临消亡的边际,将其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既为中国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又为民间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延续寻找到新途径。

2.为郴州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寻找到新的载体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它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中国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晶。由于受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者和消费群体大量进入城市务工,使得郴州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民间工艺美术正在加速消亡。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其生存找到新的传播载体,在传达给广告受众的同时,促进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也将为现代民间工艺美术再设计与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3.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

从文化传承角度的考虑,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对其文化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利的补充与完善。虽然郴州是中国的一个市,但其工艺美术是人民群众对大自然最纯朴、最直观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这种自然与纯真也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所追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探究,既是对中国工艺美术的一种补充,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魅力的进一步挖掘,也将影响着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作品的创作。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从源头上分析,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在内的现代艺术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是可以预期的。但在可见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把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应用到平面广告设计教学的研究,因此,这属于尚未涉足的领域,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意义。

(一)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如何应用郴州民间工艺美术

1.情感的继承

平面广告设计者只有在真诚理解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创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的挖掘劳动人民的艺术成果,并把他们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例如,在平面广告设计实践教学中,研究郴州大布江拼布艺术的一组同学,一开始只是在网络上搜寻整理资料,缺乏对拼布艺术实物的真实美感的体验,在老师的建议下,联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布江拼布绣传承人何娟,走进了她的公司,了解她的创作历程与民间工艺美术创作的情感体验,接触与了解到真实大布江拼布作品的魅力,他们满怀激情的研究进程ppt汇报,感染了每一位同学,也让班上所有同学了解了大布江拼布艺术绣,为后期拼布艺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平面广告设计与民间工艺美术虽然在思维方式、表现手段、传达载体上有很大区别,但是对生活的热情、对劳动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是相同的,广告设计者在情感上的继承,也将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融入生命力,恰如其分的情感融入,不仅可以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增资天色,又可以使其具有亲和力,拉近广告受众的距离,让他们自然而然接受,做到润物细无声。

2.造型的借用与发展

郴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造型丰富多彩,既有表达吉祥幸福的人物、动物花卉、文字、云纹、回纹、几何抽象形态等,又有广为流传的典故和成语,还有一些约定成俗的造型寓意组合。如果将这些丰富多彩的造型借用于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平面广告设计开拓新的创作空间。如:陈秀同学利用郴州民间剪纸的造型形式制作了“南京青奥会欢迎您”平面广告作品,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南京青奥会”专题设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的借用与发展,既丰富了平面广告造型语言,又为广告主融入消费群体奠定基础。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既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传承,也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发展。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经过提炼再设计,既吸收其造型的精髓,又承载着广告主赋予的消费理念、价值引导、审美情趣等,是将造型特点、形式美感、大众识别性等融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

(二)理念的创新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创新: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1.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迅速扩展,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民间工艺美术在不断消亡和流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也正在消逝。201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就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延续指出,设计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精彩的创意设计可以使传统工艺美术焕发新的生机,既可以成为时尚产业的一部分、成为制造业人文工艺的增值部分,也可以以当代艺术的形态出现,重新建构审美、文化、生活之间的联系。高校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地方高校通过其教育幅射功能,可以对地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发挥直接的、有针对性的作用和影响,地方高校平面广告设计与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只有合作互补、相得益彰,才能促进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2.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在“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形势下,我院将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其主干课程之一的平面广告设计,将本地的工艺美术资源请进课堂,通过教学手段进行继承和延续,对平面广告设计表现形式进行创新的探索,对平面广告设计内容进一步丰富,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吉祥寓意、造型特点、审美情趣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是对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3.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