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设计的意义十篇城市设计的意义十篇

城市设计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5:45

城市设计的意义篇1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设计;城市美化

【分类号】:tG333.7

一、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自从人类开始自觉建设聚居地的时候,就已经有原始的设计意识,因此城市设计作为实践有着久远的历史,古今中外的城市建设史中不乏许多成功的城市设计杰作,留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我们今天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例如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普南城(希波丹姆模式)、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对于彼得广场、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巴黎改建规划等,以及我国唐代的长安城规划、宋代的“平江图”、明代的北京城规划等。

然而城市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中分离出来,还是近四十年来的事情,196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正式使用“城市设计(UrbanDesign)”这个词汇。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美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它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进而从城市空间结构上实现人类形形的价值观的共存,为人们创造舒适、方便、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并通过对城市内在文化内涵及外在城市形态的发掘、探索,提炼出城市有别于其它城市的深刻印象,塑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形象;充分考虑人与环境之间,视觉上和其它感觉上的联系,城市设计必须尊重和发扬城市特色,保护乡风乡俗;另外城市设计不应忘记人类对自然美的本能渴望,在改造自然为其所用时,要尊重自然而不顾此失彼。

二、以城市设计为手段,构筑优美城市空间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是该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深刻印象。因而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组织结构中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针对突出特征进行的规划布局和设计。它既可以是宏观的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塑造,也可以是微观的包括城市形象标志等方面的设计。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土木工程和行为科学。

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创建使人类活动史有意义、特征突出、形象鲜明、人文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城市。城市设计的主旨,首先要植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土壤,根据自己城市所在地方的民族、历史、文化、环境特点,塑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形象;其次要考虑人与环境之间视觉上和其它感觉上的联系,涉及人们的时间、空间感和幸福感;再次必须尊重和发扬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约定俗成已经具有的特征;另外城市形象设计不应忘记人类对自然美的本能渴望,在改造自然为其所用时要尊重自然而不顾此失彼。

1、项目概况

中原街片区位于晋城市区南部,沿街产业多为汽车销售、维修、公路管理、餐饮等交通配套服务业为主。上世纪90年代初,晋长二级公路开建,市区南部段与207国道重叠,中原街肩负着国道干线公路与二级道路双重功能。近年来随着晋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区向南部扩张迅速,中原街南部大片地区也变成了市区,原来作为过境公路的中原街变成了市区中一条主街道,交通量大,同时,在产业上增加了居住以及教育、物资交易市场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本项目根据《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8-2020)》,晋城市城市未来五年的城市发展将围绕“区域中心城市、门户城市、宜居城市”的城市定位,按照修编确定的“六区联动、组团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围绕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和新农村建设“四位一体”的市域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城乡生态化为目标,深入实施蓝天碧水、造林绿化、兴水治污、节能减排等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大力提升片区在城市中的作用和地位。

2、立足项目本身,构筑城市空间

对于中原街城市设计,我们应充分结合现有资源条件,从实际出发,将中原街片区的功能结构调整为核心,以满足城市南部的发展需求为基础,以高端汽车销售、商业贸易为补充,完善片区功能为目标,将城市的文脉尽可能地延续下来为出发点,以保护和传承城市特色为轴线,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延续下来,提升城市的整体定位。

2.1规划要突出地域特色

通过对晋城市当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调研和资料收集,挖掘其中有价值的内涵,通过建筑布局、体量、色彩、材料、图案、细部处理等,突出建筑的地域性,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街道风貌。

2.2坚持功能优先的原则

按照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功能是一切规划和设计的出发点。街道两侧建筑立面改造时,应该注意反映建筑物的真实功能。办公和文化建筑应体现稳重、严谨、高效、亲和的特点;商业建筑应体现轻松、欢快的特点,尊重不同商业文化和商业品牌文化的需求;金融、保险、高级酒店等公共建筑应体现公众服务和城市窗口的特征;住宅建筑要求具有温馨、轻松、愉悦的特点。

2.3对文化界面的控制

在规划中,加强多文化遗产的保护,控制以文峰塔为核心的文化面,文化轴线和文化节点,将晋城历史文化要素贯穿于片区东西,勾画出晋城特有的文化符号。

2.4绿色网络的构成

依据自身景观优势,结合晋城历史文化内涵,以白水河、回军河、道路绿带为景观廊道,建设良好的生态体系。

2.5加强建筑整治,增强整体协调性

建筑应组织有序,既要突出建筑的主导地位,又要使建筑与历史建筑相协调,创造界面建筑的统一性、连续性,考虑对传统建筑组合方式的运用,注重建筑体量与整个城市的关系,建筑立面的细部设计要维护景观整体的协调性,并使建筑材料、色彩与整个城市相得益彰。在建筑的形体组合上同样要强调现代设计手法的运用,使传统与现代结合,历史与未来交汇,使市民从整体而有韵律的建筑形象中去感受城市文化的气质和精神,潜移默化中促进市民文化素养的提高。

三、强化意识,不断加强城市设计工作

从全国来看,每个城市都具有其独特的形象特征及资源优势、地域特色。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从空间到时间,从形体到文化,从物质到精神的每一个过程。它致力于不断创造和谐宜人的生活环境,着眼于城市宏观层面整体塑造城市风貌及景观特色的工作,它可以增强对城市整体性的把握,使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更加丰富,构筑优美的城市空间。

针对晋城市中原街道路两侧城市设计这个具体实例,我们就是力求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法,通过采取种种措施保护和拓展城市空间,来达到传承晋城市历史文化和原有地域特色的目的,通过对用地规划、建筑整治以及各种形态的综合布置,形成一个富有层次的都市脉络,方案通过对中心区种种功能的组织,形成了丰富、具有活力的空间序列,并通过设计加强步行通道、绿化走廊、河网水系及节点空间之间的相连、相通,传承和延续城市特色。

四、结语

希望通过对中原街城市设计的案例,指导我们以后努力做好城市设计工作,虽然目前城市设计工作存在编制技术标准规范欠缺、成果的可操作性、利益的兼顾性、法定性缺失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加强城市设计的工作,对于提高城市空间形象,彰显城市自身的人文、历史、地理的特色,创造优美生活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与建设中,我们要不断致力于推进城市设计工作的发展,发掘、突出地域特色,

增强城市空间的构筑,不断指导我们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的意义篇2

[关键词]城市色彩;色彩规划;原则;实践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7-0053-02

1.城市色彩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公共场所中所有物体外部被感识的色彩总和。城市色彩有自然色和人工色两部分构成。在城市人工色构成中,还可再按物体的性质,分为固定色和流动色、永久色和临时色。城市各种永久性的公共与民用建筑、桥梁、街道广场等,构成固定的永久性色彩;而城市中车辆等交通工具、行人服饰构成流动色;城市广告、招示牌、路牌、路灯、霓虹灯、及橱窗摆设等等则构成临时色。这仅是对城市色彩概念性的分析,真正的城市色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光的原理、材料的表现机理、环境色彩、建筑位置都有关系。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对所有城市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分析规划,确定主色系统和辅色系统,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他物体的基准色,以及城市广告和各种公共车辆等流动色,包括街道点缀物及窗台摆设物等等的临时色。依据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笔者主要从城市建筑物的固定色彩,以及固定色和自然色的协调方面进行探讨。

2.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

我们的城市,为什么要重视色彩规划设计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组成部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色彩又是最大众化的美感形式。因此,色彩是城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2.2城市色彩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城市色彩与城市历史一样悠久,色彩本身便积淀着城市的历史。这之中,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像北京皇城的金黄屋顶与民居的灰褐色屋顶对比,便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写照。有些则是城市建筑自然选择的结果,像中国江南城市的灰瓦白墙,德国城市的红瓦黄墙,便是城市的传统色彩。无论白墙灰瓦还是黄墙红瓦,这些符合美学规律的色彩搭配,既是不同民族审美情趣的结晶,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2.3城市色彩是城市现代文明的体现

城市色彩早就存在,但城市色彩设计规划却是一个现代课题。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在于传统城市是在文化封闭状态中、在生产力相对落后情况下发育生长起来的。城市建筑色彩受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局限很大。因此,多数城市的色彩,或是由建筑固有色体现出来的,如或红或灰的砖瓦;或是由廉价易得材料决定的,如或黄或白的涂料。

2.4城市色彩可以矫正城市建筑的无序状态

目前中国城市建设中最严重的问题,并不在城市色彩上;城市色彩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也不在色彩本身:关键是城市建筑规划失范。由于对新建筑的体量、高度、风格、材质及环境协调等方面缺少严格控制,这都给城市风貌造成了致命的、难以弥补的破坏。因为今天我们已难以从体量、高度、风格上统一现有建筑,所以,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制定色彩规划,使某些杂乱无章的建筑在色彩方面获得某种统一性。

3.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原则

3.1自然美的原则

人类的色彩美感来自其“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进程中,来自大自然对人的陶冶。自然的原生色是最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而要尽量保护,突出自然色,特别是树木、草地、河流、大海、甚至岩石的自然色。

3.2与自然环境和谐原则

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统一或协调。城市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二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的协调。

3.3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原则

城市色彩一旦有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并在不断诉说着城市历史文化。因此,历史文化名城为了延续历史文脉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如果城市原有风貌已被破坏,至少要在历史建筑、文化古迹周边的建筑,其色调与古建筑相一致。

3.4城市功能区分原则

如同人的服饰要服从人的身份一样,城市色彩要服从城市的功能。一座商业城市与一座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应该有所区别,一座大城市与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所区别。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城市行政中心,一般都比较凝重一些,色彩应偏于冷色;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泼一些,商业气息浓一些,色彩可大胆选用暖色;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一些,可以是比较柔和的复合色系。

3.5城市色彩构成和谐原则

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这里的色彩包括所有城市色的构成因素:自然的、人工的;固定的、流动的;永久的、临时的等等。这里的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实现统一或协调。

下面举例来说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山东省省会济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然景观独特,历史文脉丰厚。山、泉、湖、河、城有机融合,造就了济南典型的山水格局。作为著名的泉城,济南的七十二名泉蕴含着丰富的色彩,呈现出灰、白、赤、黄、青等五大中国传统色域,反映出泉城的传统色彩观念。通过对自然景观、历史文脉、泉水特色、色彩演进进行系统分析,规划按照屋顶色、墙面色和点缀色的结构,建立济南城市色彩谱系,提出了“湖光山色、淡妆浓彩”的城市色彩总体定位。“湖光山色、淡妆浓彩”高度诠释了济南的山俊雅而热情,济南的泉活泼而进取,济南的湖明净而包容,济南的河壮阔而奔放,济南的城儒雅而大气。

城市设计的意义篇3

关键词:城市肌理;图示化;北京;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行的加速,导致了城市物质空间逐渐高度聚集,在形态方面也不断变化,当城市作为主要生产和生活空间的时候,它也改变了人们生存的物质环境,这种物质环境的变异在意识形态层面影响了人们的认知经验,在空间层面上限定了人们的活动行为,甚至在环境层面也改变了城市的微气候状况,自从上个世纪初欧洲基本完成城市化进入到相对的稳定的阶段时,就已经注意到了城市的空间环境对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以及在文化,经济历史方面的综合的相互影响。

2.北京城市建设历史

北京,这个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文化古都,从1949年新中国定都北京开始,开始了首都发展建设史。从1950年都市计划委员会成立至今的50多年中,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对北京城市规划组织的正式编制就有七个方案,分别为1953年、1958年6月、1958年9月、1973年、1982年、1992年和2004年七次城市总体规划。这七个版本的城市规划方案,很好地反映了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对首都城市建设的认识和基本思路。

3.城市肌理在北京城市中心东西城区中的体现

首先,对于城市肌理形态的研究存在这研究对象尺度的差异,就肌理的形态而言,所讨论的对象有着很大的不同。城市肌理形态大致可以分为建筑/地块,街道/街区,城市/区域这三个不同的层次。由于尺度的不同,带来了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也就不同。比如,现在北京城市中的存在这多元的文化氛围的区域,以故宫和天坛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城市地块。以三里屯soho和银河soho等所引领的现代以及国际文化。以北京的胡同所代表的民间传统的安静祥和的文化北京,这些都是组成了一个混合,但是又包容的北京。

4.在北京城市中心东西城区肌理中形态的研究基础与类别

涉及城市肌理形态研究的学科领域主要有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和环境科学和历史学,这四个领域不是截然分开,泾渭分明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逐步交融。

4.1地理学视角的研究

地理学在城市空间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学的人文地理分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康泽恩学派。它将城市形态要素定义为建筑及其开放空间、地块以及街道。并且借助不同时期的城市历史地图。根据建筑的年代,形式和地块形状、权属变迁等特征对于地块进行归类,把城市的平面图分为不同类型、等级的“平面单元”。并且这里与北京故宫相连,两者的延续性,使得这一地块成为最高等级的“平面单元”。

4.2城市规划视角的研究

在工业化进程中,城市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把城市空间看作可利用资源进行合理布局。特别是现代主义兴起之后,以城市人口为基准的各种和空间利用和布局相关的指标体系逐步成为城市规划控制城市形态的主要技术手段。因此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讲,城市肌理形态是有道路交通网络和按照一定的使用要求分布的各种具有功能,容量指标和地块所构成的。

4.3建筑学视角的研究

在建筑学领域,城市肌理形态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意大利类型学传统的影响,意大利人诺里1736-1784年绘制的罗马地图,在延续图底关系图的表达方式的同时,把一些封闭的空间诸如万神庙以平面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充分表达了建筑形体与开发空间的关系。与地理、城市规划不同的是,建筑学研究更加注重三维的空间环境,但是由于生成方式的变换,街道、地块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北京城的平面是单体建筑的重复来组成一个建筑群落,多个建筑群落组成一片城市街区。

4.4社会学视角的研究

城市化进程促使社会学领域开始研究城市物质空间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城市肌理形态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研究各类型的城市空间政策在城市物质空间形成中的影响,例如whitehand在康泽恩学派的基础上对城市形态的社会经济、城市规划背景的研究,另一个是城市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5.城市肌理形态图示表达的内容与分析方法

以上概述表面,首先,城市肌理形态的研究,其关注的领域以街道和街区这一层面为主。所以北京中心城区以前存在的大量的胡同恰恰符合这一特征,可惜的是大量的胡同在后来的经济建设中被拆除。虽然在不同领域、研究的出发点和目标不同,但是由于研究对象的一致性,其对图示语言的使用也是一致的,即通过将其简化为更加抽象的集合形要素来加以表达和分析。

其次,形态研究中的形态描述并不只是为了如实的记录现实,而是需要按照希望描述或解释的形态问题出发,从各类空间图示中提取无法直接显现的形态特征、规律。

5.1线性特征的表达

城市肌理平面中可被提取的线有两类:一类是在现实中存在的线,例如街道空间的平面边界线;另一类是从空间中提取的抽象的线。

基于线性特征的图示描述,可以对其进行一些相关的分析:首先是线型的分析,是直线、折现、还是曲线以及对曲折程度的判断。其次是线的连续程度。第三是线的连接关系。这主要是空间中对轴线机器交接关系的构型分析。北京城的中轴线贯穿城市中心,与其他直线基本都是直角相交,并且每一根线都是有始有终,不会凭空出现。

5.2平面轮廓的表达

平面轮廓的图示主要通过描绘边界来描述城市肌理形态要素的平面投形,比如街道――街区平面、地块平面、建筑平面。面也包括对区域的描述,即对各类空间要素占据的范围进行界定。北京城市平面图最为基本的功能是空间定位,因此基于城市平面图就可以通过制定空间网格坐标体系将关于形的描述落实到一个特定的坐标系统中。通过平面轮廓的描述,可考察肌理形态的分布特征,就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内空间要素的散步情况。

6.结语

城市肌理形态与城市物质空间紧密相关,反应出物质空间多方面的属性。同一城市记录里形态被不同的学科用不同的图示所描绘,以便解决不同的问题。比如,北京中心东西城区的地块性质与权属问题,道路系统和用地性质的问题、建筑类型与生活模式的问题、邻里空间与社会公共活动的问题。可以认识到,城市肌理形态的图示化研究式城市物质空间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通过对城市肌理形态的解析、转译、可以将多学科所涉及的不同问题转化为共同的数据表达,可以为合理优化城市空间提供较为准确的设计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全,丁沃沃城市肌理研究的方法及其意义.建筑师.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简史丛书,《当代北京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3].息万秦.城市设计运行机制,哈尔演工业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

[4].刘宛.桩市设计.念发展评迷,北京:城市规划.2001.12期

[5].论北京城市规划.沈亚迪.城市规划.2002

城市设计的意义篇4

关键词:符号学、城市符号、语义

1、符号学的定义与分类

符号学概念率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and?de?sausure)、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士(CharlesS?pierce)等人提出的。前者更注重社会生活中符号存在的意义,关系心理学,属于二元理论;而后者侧重于符号的逻辑意义,关系逻辑学,属于三元理论。后期随着不同学科的融合和社会发展,有关符号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空间逐渐开阔起来,人们通常系统化的将它用于传达或类似传达的指代功能。

随着符号学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发展壮大,根据不同形式、指代含义等标准又将符号划分为不同类别。皮尔士把符号的相关问题探讨延展到各类符号现象,并建立了独立于传统意义的符号学体系,将符号体系大致划分为图像符号(具备相似性)、指示符号(具备关系性)和象征符号(具备引申性)三大类。

①图形符号主要通过表相类似或实际存在的图像意义,借用本源事物来传达它的含义,是直接意指符号。例如肖像,就是某人的图像符号,人们对之熟稔,直觉上可以感知和辨认。图形再利用不同对象间的相关性和联系性来重构本意,读者在后期接受和感受中提取异同符号意义。

②指示符号包含的对象与符号之间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关联性,人们了解其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才可形成指代作用,让人了解其意义,是群体视界互相关系的结果。如城市公共信息符号中的警示符号,禁止吸烟;男女性别符号,准确的辨别所指代的对象。

③象征符号被视作含蓄的表意符号。它将实际指代转化意义指代,它所代表的对象与实际符号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基于社会习俗、人文习惯等,是群体思维同化的结果。例如中国的国旗,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城市符号学的概念与特征

凯文・林奇指出:“任何现行运作中的城市地区都具有结构和个性,只是其中强弱悬殊”。[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通常,人们对一座城市建立最初的映象,最直观的认知往往是来源于整个城市的轮廓、建筑、公共环境等外在形象。一座城市所独有的外在显性符号,往往能够成为其整体建设作点睛之笔,成为城市的明信片。

城市符号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能够成为城市的代表,具有诸多特征:

①城市符号具有代表性。作为一座城市的符号,必须能够代表这座城市的品牌特色和形象特征,满足其传播与交流职能。这就要求城市建设者在确立城市符号时,首先要准确定位城市形象特色和品牌内涵,确立形式、内涵相一致的事物符号,例如东方之珠是上海的地理坐标,代表了上海的一个时代的传奇。

②城市符号具有差异性。差异性强的城市往往能够给人以深刻印象,不仅识别度高、受众广,还能有效节约传播成本;相反,如果是相似性高的城市符号则传播影响力小。例如北京是政治之都,上海则是金融之都,所传达的城市印象就截然不同,令人一目了然。

③城市符号具有地域性。空间性决定了城市形象符号应当具备这座城市所独具的地域性差异特征,城市符号也因此具备了不可模仿性。例如桂林山水,独特的地貌特征塑造了独一无二的城市地理符号。

④城市符号具有稳定性。城市符号一旦形成,就会以相对固定的形式存在,才会逐渐得到社会公认,以方便人们良性的沟通和传播。城市公共建设时所使用的信息符号,均是以国家标准为基础。

⑤城市符号具有认知性。城市符号之所以为大众所辨认,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相似性和可代表性的。大家提及天安门就会想到背景,看到东方明珠的图片,就会想到上海。

⑥城市符号具有继承性。城市符号一旦确立后,就会为整个城市的建设所重复使用,因此城市符号具备继承性可以为人们使用使提供更多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⑦城市符号具有可创造性。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城市符号作为城市发展的标志,需要与时俱进,符合城市建设者的设计需求和创新传播。旅游城市的纪念品,就是不断的运用既有的地理符号进行创新再开发的过程。

总之,城市符号会随着时间、空间的转移而发展变化,城市符号之间并不具有强烈的对立性,因为它们同属于一个城市的文化脉络,或多或少有些历史的牵绊,例如北京的景泰蓝,是艺术层次的显著符号,略微考究一下其历史,与老北京皇城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城市符号学设计应用

符号的本身存在就是即具有创造性又具有普遍性的,符号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归结成具象表意,又必须在普遍认知的情况下才具有指代、象征等作用。符号的形成过程中或多或少经过了设计加工,符号形成之后则通过设计创新实施于各类产品之中,才能更明确的表达其意,例如结合既存的指示类标识符号形态,在景区公共设施物设计中通过形态、材料等多方面的结合,使得这类符号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进一步体现。

如何把符号运用到设计中,往往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1、对设计对象整体形态的把握,例如在城市现代步行街中的公共休息亭设计中采用园林式休息亭,就显得格格不入。

2、设计结果指示性明确,即能够令使用者理解和操作简单易学,主要是在设计过程中融入特定的图形或指代性符号,指示出产品单元部件之间的相互位置、间架结构以及各个层面布局的含义[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2000.]。比如方向类指示牌中,除了加以箭头符号表示,指示牌形状或本体即是指示方向,能够给人更直接的观感和应用空间。

3、产品语义与文化价值具有匹配的象征性,在运用符号学理论进行创作设计时,产品除了具有实用价值外,还具有主观文化价值。产品的象征语义包含了设计者的思想、意图和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含义。不同的材料、色彩都传达的不同的符号意义,一般情况下,产品包含的情感界定后,再通过联想、比较等这类具备情感特性的复杂过程来获取深层含义。

4、在运用城市符号于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大众、小众的心理因素,卡西尔说:“正是符号思维克服了人的自然惰性,并赋予人一种新的能力,一种善于不断更新人类世界的能力”[熊兴福,杨慧珠基于符号学的产品设计新探[期刊论文]-包装工程2004(01)]。

4、结论

简单的套用或任意堆砌符号不具有价值意义,在设计使用时,应充分的理解符号意指和解释其结构关系,才能有效的保证指代和内涵的高度统一,与产品相契合,达到更高层次的语义释放。

城市设计的意义篇5

关键词:公共利益;城市设计;公共空间

1当前城市设计的存在问题

目前,城市设计在指导城市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城市设计实例(详见图1),如《深圳市宝安中心区城市设计》、《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中心商务区城市设计》等。

图1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

然而,由于城市设计的三维直观效果更便于充分展现城市的风貌特色、空间形态,令一些地方官员盲目追捧,把城市设计当成一项地方的形象工程、政绩项目来操作,过度的行政干预和欠缺科学的长官意志令城市设计变成了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工具,有些城市设计师的价值取向也过于强调个人意志和审美情调,城市设计出现了一些设计误区,如不顾地方实际盲目攀比追求气派、雄伟的空间格局;为追逐空泛的城市形象而过度设立大广场、行政文化中心、滨水绿地、地标等公共空间,从而浪费了大量的宝贵土地;抛弃地域文化特色,盲目崇拜“欧陆”、“简约”、“古典主义”风格建筑,造成地域性、文化性的缺失;或破坏自然环境的安全格局、漠视富有人文特色的城市肌理;形式化地追逐中轴线、空洞地强调空间结构或联系等等,不一而足。

2城市设计的目的是实现利益的平衡

2.1城市设计的本质内涵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中定义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旧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可见,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和环境,其主要工作内容是设计、控制和塑造城市的空间秩序,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1]。

2.2城市设计中的利益主体

城市设计一直以公共利益的“代言人”自居,但实际上城市设计屡屡受挫,以至其“代言人”身份不断受到公众的质疑,城市设计师甚至成为备受公众批评的“牺牲品”,主要原因乃主宰城市设计命运的是社会各种利益主体的相互利益博弈的结果。传统的城市设计工作惯于物质空间安排的思维定势,运用一定的技术设计或措施,试图建立城市形象和空间物质环境,对城市设计的内在利益属性和实施机制较为忽视。而实际上,城市设计工作无不围绕着利益问题而展开,“是协调社会不同利益的一种工具”,其“核心问题是利益协调问题”[2]。在兼顾长远效益的前提下,能确保社会各种利益的平衡的城市设计,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建立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2.3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取得利益的和谐

城市设计中要以公共利益为原则,并非排斥私人利益的存在,相反,只有满足私人利益的合理诉求,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利益,“只有当公共空间满足公众的、整体的利益而非少数人的、局部的利益时,才会真正地表达和谐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实现私人利益也应该成为城市设计的目标之一,而优秀的城市设计应该是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最大化的统一。

3公共利益在城市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3.1强调城市设计的过程化

传统的城市设计沉醉于终极的设计蓝图,过于强调技术手段来勾画一个理想的城市设计效果,政府机构热衷于将其作为现届业绩进行宣传,唤起民众对政府和未来生活的信心,城市设计师也为其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自我陶醉,但城市设计的真实意义却不在其最终的产品,而是在于城市设计编制和实施中的过程。现实中的城市设计蓝图仅是设计的一个概念,用于引导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代表一定时期的公众意志和价值观念,但在快速城市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观念频繁更新的改革年代,难以保证其规划预测的科学性,以及城市设计的规划期末能否按其蓝图呈现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环境。

3.2城市设计中公共利益的内容

城市设计中,公共利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董慰等认为城市设计在内容上可表现为为公众供给公共物品和提供公共服务两个层面[3]。要确保城市设计以公共利益为优先,城市设计必须“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4在城市设计中实现公共利益优先的目标的设计思路

4.1城市设计应从物质、技术设计走向公共政策的编制

传统的城市设计强调物质空间设计,以技术手段落实空间环境,在计划年代以及物质建设高速发展的改革开放初期,对指导城市建设、营造城市公共空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早期过度重视经济发展、片面追求速度等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土地危机等引起了人们对传统物质设计手段的思考,在改革进入更为成熟阶段的今天,人们呼唤更为人性化、更好代表公共利益的设计方法,人们对城市的追求不再停留于物质上的享受,而更倾向于精神上的需求,如对城市设计的参与权、知情权等,城市设计的手法更需要跨行业的技术支持,因此,城市设计已经跨越了纯粹规划或建筑、环境设计的专业领域范畴,而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来定位,更加符合现时社会公共利益对城市设计的要求,“缺乏政策内涵和功能的规划,将是无效的规划”[4]。

4.2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的城市设计思路

4.2.1建立紧凑型城市,提倡土地功能混合使用

传统的城市设计所体现的宏伟、气派的城市空间形态经常是以牺牲大量的宝贵的土地资源作为代价的,是对公共利益的严重挑战。土地政策的紧缩,令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担负着既要保证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又要确保生活的空间环境的满足,因此,在城市设计中采用土地使用紧凑的、适当提高建设强度的设计方法符合实际发展的需要,同时,抛弃传统设计中简单运用功能分区的思路,提倡土地功能之间合理的混合使用,更能有效节约资源(详见图2)。

图2台山市广海湾滨海新城城市设计

4.2.2建立公共空间体系,创造宜人的友好环境

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开敞性共享空间,亦即非建筑实体所占用的公共外部空间以及室内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形体环境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5]。城市设计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设计城市的公共空间环境,建立公共开放空间秩序,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体现,深圳宝安中心区城市设计将各种公共空间如滨水、市政、体育等开放空间进行有机分布和整合为有秩序的公共空间体系,最充分地保障了根本的公共利益。详见图3。

图3深圳市宝安中心区城市设计

4.3以优先建立国土、环境安全格局来实现公共利益

在现时的国土、环境形势下,体现全国跨区域性的公共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的国土和环境安全格局,影响着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中忽视土地的健康利用和破坏自然过程的现象时有发生,如选择了不合适的土地建设城市新区,或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生物过程搞开发建设等等,这种对国土和自然环境的安全格局的不重视令城市长远的公共利益受到了挑战。城市设计可“用景观安全格局的方法通过对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的分析,来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6],以此作为城市设计建设用地的底线,形成城市设计空间形态的基本框架,最大限度地保障全民的公共利益。

4.4城市设计应充分保障公共安全

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也是城市设计中关注公共利益问题的主要内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传统的城市设计对公共安全的关注重视不够,公共利益的实现也无从谈起。公共安全的城市设计“关注实际空间中的安全体验和安全品质,基本内涵是指为实现城市公共安全的目标而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7],贯穿于城市设计的全过程,从总体城市设计到微观层面空间的具体落实安排,都需要从公共安全的角度形成设计思路来建立健康的、安全的、舒适的安全空间体系,也是城市设计的本质要求。

5.5关注城市设计的社会、心理属性是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方面

城市设计师惯于从自己的主观意念出发来建立城市的特色和场所意义,未能全面表达公众的意志,应“通过对城市居民的公众印象调查和访问,从中归纳、分析和提炼出来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才可以作为城市设计创作思想的依据[8]”,从而更真实地在城市设计中体现公共利益的需要。

以上仅从几个方面原则性地分析了在城市设计中如何体现公共利益优先的设计思路,不在技术手段上作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希望以此引起城市设计中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并以公共利益的优先为出发点,改变传统的城市设计思路,建立更为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石楠.试论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城市规划,2004(6).

[3]董慰,王广鹏.试论城市设计公共利益的价值判断和实现途径.城市规划学刊,2007,(1).

[4]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2007.

[5]城市规划资料集,第5分册,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俞孔坚等.“反规划”途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城市设计的意义篇6

1.研究背景

1.1选题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人文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想的出现与蔓延,在城市设计中以人为本位及注重地段的历史传承已经成为设计领域的共识,逐渐取代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物质形态设计为主导的城市设计。在这样的驱使下,如何提高城市中的市民的生活品质与环境品质已经成为各个城市在城市设计层面上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城市已经不是过去个体意义上的城市概念了,而是整个世界格局中的一个“节点”,城市的区域化导致了如何面对激烈的城市竞争成为每个城市不可逃避的现实问题,城市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下从过去的“空间”经营发展到“土地”经营,最后走到了现在的“城市”经营阶段。如何让城市在满足公众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及对公共环境视觉上的美学需求的同时,最高效的管理城市开发、引导城市建设发展成为每个城市必须研究的课题。

1.2选题依据

城市设计的关键是对城市设计要素的研究,其中的重点是城市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

现代城市设计的任务是平衡和综合各个组成城市的要素的关系;核心是关注要素之间的渗透与结合。现代城市这个复杂的大系统,是由各种城市要素组成,每个要素都有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存在的意义,不会像雕塑作品可由艺术家畅想创作,城市设计的创作主要建立在要素的关系组合上,城市的多样性、有序性、和谐性来源于要素的组合。因此研究城市设计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必然成为城市设计的创作机制。

可以说城市设计是以关系组合为职责,侧重于整合结构性的职能关联和空间关联,促进城市各种活动的合理交织。

1.3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本文以金钟街地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研究城市设计要素的运用。在这里首先对城市设计及城市设计要素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本文中城市设计的概念所指的是的广义的城市概念,这个意义层面的城市设计的任务不仅仅是设计城市的公共空间,还包括了促进城市社会文化的繁荣等。

1.3.1城市设计概念与城市设计要素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

城市设计虽然说它是伴随着城市的诞生就存在,并随着城市历史的发展也在同时丰富和完善的,但是城市设计的概念却是在50-60年代随着西方国家城市化的迅速推进而出现的。城市设计的含义与外延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而不断的完善与丰满,所以至今对于城市设计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但是经过翻阅资料,还是可以从现有的一些概念中发现一些得到大家认同的观点,

从关于城市设计的诸多定义中可以看出城市设计在诸多的概念论断中反复被提出的有一个关键词“要素”或者“物体”(这里的物体的概念可以被抽象为要素),城市设计和城市设计要素是密不可分的。在明确了本文所讨论的城市设计概念后,将进入对城市设计要素概念的诠释,首先需要对比一下城市要素与城市设计要素两个易混淆的概念。

1.3.2城市要素与城市设计要素的关系

两者的内涵及范围不同。城市设计要素是城市要素的一个子系统,城市要素的范围包括了组成城市的物质性的要素和城市发展所必需的一些内容,每个城市的城市要素也不尽相同。

两个概念的目标不尽相同。城市要素包括了一些功能要素及实施要素,它主要是为了保证城市能够安全、正常的运转与发展。而城市设计要素主要是为了保证城市空间的合理、城市形象的美化、城市特色的延续。

1.3.3城市设计要素的内容与重点

在城市设计出现的初期,美学品质是城市设计所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到了60年代以后,效率、经济、美学、环境、历史的并重成为城市设计要素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城市设计要素是针对城市的保护、增长、变化及视觉品质所作出的物质层面发展的指引。城市设计要素相对于城市的其他物质要素来说比较难以进行量化,但是,城市设计要素却并不比其他城市要素的重要性低,在对城市可以感知的形象上,城市设计要素甚至超过了其他的城市要素。

城市设计要素所关注的是城市特色的保护、复原及对城市现存设施的再利用。同时,城市设计要素还关注如何将新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统一协调发展,也重视新的社区开发与现有的社区如何在一个系统框架内进行统一,如何将新的开发对城市现有社区的物质和社会方面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可以说,城市设计要素所关注的是城市开发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城市新区与旧区的协调、城市社会与物质层面的协调等多个关系,是一个综合与平衡城市要素之间关系的概念。

1.4研究目的

真实世界生活中的所有客体,都是处于相互重叠的复合状态,城市也一样,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复合体,既有确定的有序的一面,也有随机和无序的另一面,既有可度量的因素,也有很多无法度量的因素,系统中的各要素是互相渗透、混合重叠的。为了达到对城市设计的控制与管理,迫切需要将对于这个复杂的系统中的组成要素进行整合、归类,并且进行政策的制定以保证城市设计要素的合理有效实施。

(1)改善国内现在各城市中各个要素混乱的状况,形成整体的有序的城市设计要素体系。

(2)形成国内对城市设计的评判标准。

(3)帮助管理者进行科学合理明晰的城市管理。城市管理者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的保障城市公平与提高城市的效率。

2.新时期对城市设计要素的思考

2.1人是城市设计要素的核心

现代化城市设计的最根本出发点以人为中心。在这里引用一些观点:

胥瓦尼在《都市设计程序》中业指出,“都市设计的关键是“公众”,也就是人。他还将都市设计内容分为了三种形态,分别代表开发、保育、社区等三种不同取向,并且他指出都市设计的目标是使三者达到平衡。

日本东京大学西村幸夫教授在《城市设计思潮备忘录》中对城市设计基本特征为:城市设计项目只有当其被城市生活者(包括居民、就业者、游客等)利用才有意义。

2.2经济要素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

城市设计是通过形态环境的综合设计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但它更渗入到社会和经济的诸多方面。实际上,在大量的城市设计活动背后,往往都依附着一定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目标。城市设计要有敏锐的经济头脑,尤其是平衡公共投资和自认开发商的利益。

所以,经济要素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而且由于城市设计所关注的是公众的利益,所以城市设计要素中的经济发展所指的不是单一的利益团体意义上的经济要素,而是整个社会意义上与公平意义上的经济要素概念。

2.3强调城市各个要素之间的融合与交汇,强调城市设计的综合性

近年来城市设计更强调城市设计要素综合性、交融性、不同功能的建筑相互交融混合,城市绿地、城市交通和建筑交融混合,城市空间的立体混合。

日本东京大学西村幸夫教授在《城市设计思潮备忘录》中描述:城市设计除特殊情况外都是对城市进行部分的设计,所以对其他部分的关联性决定着设计的有效性。城市设计不能够自身实现完整性,而是以融入整体结构为前提的,这是城市设计有很强的社会性的例证。城市设计本身与城市其他部分及城市整体之间的相关性。

3、金钟街地区总体城市设计中对城市设计要素的研究

金钟街地区此次设计范围占地19.6平方公里,囊括南淀风景区等研究范围33.1平方公里。要在这么大的区域内实施严格划一的设计控制标准,既难执行,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该城市设计的意图不是规定或控制设计的各个方面,而是希望能帮助规划管理者明确、理解和控制影响新城形态效果的主要元素。

在该城市设计中,将城市设计要素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总体架构、景观风格和建筑风格,每一类再详细展开导则控制设计。

3.1总体架构

3.1.1空间架构

在这一部分中,包括了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建筑高度、绿线控制、特色建筑、高层建筑、特色街等七个小方面,在这里我们以土地利用为例。土地利用的目标为:

(1)创造新区、社区、邻里各级中心,聚集活动,营造场所感。

(2)提供多样的土地使用类别,营造完整生活社区,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

(3)开放空间系统结合规划河道、公园等资源,实现环境与发展共赢。

原则为:

(1)塑造一个融居住、商业、娱乐、酒店、办公、零售等用途的综合公共服务中心。

(2)为不同区域的居住社区提供各自的服务设施,社区公园、学校、商业等组成社区级服务中心,而会所、零售、餐饮等构成的综合用途地块提供邻里服务中心的功能。

(3)开放空间在用地中占有较高比例。

3.1.2交通系统

在交通系统这一部分中,包括了车行系统、非机动车系统、步行系统、公交系统和停车系统五个部分,这里以车行系统为例,探讨了它的目标与原则。

目标:

(1)建立明晰的道路等级,满足功能需求。

(2)将穿越通与本地交通分离。

原则:

(1)金钟街地区的道路可分为外部联系道路和区内道路,而区内道路又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个等级。

(2)为塑造人性的亲密尺度的街道空间,在满通量的前提下,控制道路的红线宽度,不使路幅过宽。

(3)在特别的道路上设减速装置或减速设计,提高步行的安全性。

(4)公共停车场的设置与人们的活动聚集点(商业中心、公园、交通换乘点)相结合,并考虑与主要进出干道的关系,提供到达与疏散的便捷。

3.1.3开放空间系统

开放空间系统则包括水体和绿地两部分,以水体为例。

目标:(1)塑造金钟街地区景观多元化的城市形象。

(2)提供舒适宜人的滨水空间。

原则:(1)整合补充的河道网络。

(2)鼓励开发商建设邻里层级的水体系统。

3.2景观风格

这部分包含了最大量的城市设计要素,大致分为绿地景观、街道景观、河道景观、照明规划和景观元素五个部分,在这里我们重点以河道景观为例。

3.2.1河道景观

首先对河道的软硬质提出控制要求。

(1)软质岸线

该地区河道均经过人工护砌,且位于中心城区,从集约用地和城市防洪要求考虑,避免采用较长的纯植物护坡,因此在新修景观水体时采用与生态环保要求相符合的混合型堤岸为主,分为a、B两类。所有软质岸线设计过程中,必须强化基地保水与渗透功能,并采用生态过滤排水系统,将污水收集并排入城市污水系统。

(2)硬质岸线

连贯的低标高硬质岸线是现代本土风格水岸的一个最重要元素,来体现镇区独有的文化个性。结合不同的用地性质和空间尺度,创造不同的活动场所。硬质岸线主要包括直立岸线C和台阶岸线D。所有硬质岸线设计的中必需注重保护水系质量,遵循环境导则中对维护河流水系水质的要求。岸界雨水必须收集入城市污水系统,严禁直接排入水系,防止造成水质污染。

3.3建筑风格

首先根据功能进行建筑风格分区。

然后以服务区为例,提出详细的设计引导

建筑风格:现代简洁风格

建筑特色:明快、简洁、实用

设计策略:

高层建筑是构成城市天际线的重要元素,建筑设计应统一将设备用房和附属设施纳入建筑整体造型之中。单体建筑不应出现过大过宽的形体,高层建筑的高宽比应严格控制,突出体现个性特征,塑造简洁的建筑形体。

高层建筑的形象风格应与所在区域的地域特征相统一,体型、尺度、材料应与周边建筑相协调。

应采用安全、耐久的节能材料,如石材、铝板、真石漆等。单体建筑使用的材料种类不宜过多。

金钟街服务区应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原创性特征,采用现代简约的设计手法,创造高效的现代化形象、彰显富有活力的大都市气息。

城市设计的意义篇7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地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城市美学研究的“城市”不仅仅是静止的客体对象,包括建筑、景观、各种生活现象,更要研究活动的城市主体,即城市的灵魂――人。

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

一、城市设计的形式之美

现代意义上的形式之美主要包括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尺度、节奏与韵律、对称、不对称与均衡、整体空间的色彩处理、光影的综合运用等。

城市的艺术形象是城市形态美的外在表现,它是人们接受美和培养美的媒介,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同时也是规划师、设计师和建筑师思想情感的表现和表达。

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建筑的高度密集,这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主要部分。建筑实体对于城市整体美的贡献不在于建筑个体,而在于建筑群体和空间的组合。现代建筑从整体观念提出:不但建筑个体的形象要尽善尽美,而且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整体空间环境之间也要和谐统一。

城市建筑设计要根据城市形态的总体要求,仔细推敲城市空间的比例、尺度、序列和建筑群的色彩、高低、体形、质感和韵律等,遵循统一、变化、协调的美学原则,创造既统一又有变化的城市建筑艺术美。通过对建筑实体负责任的设计,设计师可以成功创造出任何形式的城市空间。

按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按艺术方式改造环境,就是环境艺术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城市环境艺术几乎涉及所有物质形态的环境构成要素,诸如自然景观、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雕塑艺术、壁画艺术、工艺美术、广告装饰等。但是,环境艺术并不是这些构成要素和门类艺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人为中心,以创造空间形态美为目的,将各种要素和艺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二、城市设计的功能之美

城市空间的功能实用是其形式美观的前提和基础,城市中的建筑、道路、广场等空间设施的形式必须首先服务于它的功能,同时空间的功能又通过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功能和形式中,单一地追求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会有损城市空间的美感。

城市具有了真的形态,就具备了创造美感的基本条件。一个城市如果结构合理,我们便说它在美学原则上体现了合规律性。它能够为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种基本需求条件,就能为人们的审美活动构筑广阔的舞台,从而在美的层面体现出城市设计美的合目的性来。一个城市如果形象真实,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在心理功能上就具有了认知的基础。

高层林立、“现代化形象”突出的城市未必就能给人们带来美感,而结构合理的城市却可以让人得到美的享受。也就是说,城市形态的真,必须首先做到结构合理,然后才考虑在真实的形态下去塑造形象。如果只有惹眼的形象,而这种形象与城市的结构完全脱节,那这个城市的形态就属于不真,而不真的城市是无法创造美的。

三、城市设计的精神之美

我们常常会听到人们对不同城市的评价,比如野蛮、粗俗、文雅、得体、素质高等。其实这些词语描述的都是城市居民在文化观念和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城市居民既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主体,又是城市审美活动的主体。他们不但是城市美的欣赏者,而且是城市美的创造者。因此,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形态美的创造。

优美生活的体验要求城市居民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这样才能感知到城市环境、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的美之所在。而审美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教育和培养。城市审美教育是通过城市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来陶冶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它和城市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对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铸造城市居民的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艺术的表现还要依靠创作者的感觉、想像、情感和对艺术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设计师、建筑师就等同于艺术家,他们必须深入现实生活,获得深刻的社会体验和生活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去发掘美,才能把生活中的美加以提炼、凝聚,同时加上丰富的情感,从而创作出艺术的典型形象,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这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符合城市的艺术创造。我们必须将建筑、城市与人的知觉三者拉近,放在文化与哲学的高度加以看待,强调人与环境的统一。

总之,设计师必须考虑到以上三个方面,才能让城市呈现真正的美。

参考文献:

[1]马武定.城市美学之二――规划师.

城市设计的意义篇8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最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也有很大进步。但是在城市规划管理与规划设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根据城市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相关的调整,更好地去促进城市建设。下面先讲一讲城市规划管理的含义和发展趋势。

一、城市规划管理的含义和发展趋势1.城市规划管理的含义分析

城市规划管理,最终的目的就是对城市的资源进行最大化地合理应用,统一协调管理好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的一切活动。为此,需要相关规划人员充分地研究城市建设的大体情况,具备前瞻性的眼光,可以站在一个促进城市未来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城市规划的趋势。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整个过程中合理地、科学地调配相关资源,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一系列地优化改进,打造出优秀的城市居民居住生活环境,让城市的经济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结合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可以得出城市规划管理具有以下方面的重要管理意义:一是促进了用地管理,对城市可用的土地资源进行管理、规划,布局出合理的城市空间。用地管理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他的一些管理活动也需要基于城市用地管理来开展。一般情况下,城市规划里用地管理需要有国家相关单位的审批通过才行。二是促进了建设管理,其可以管理城市规划中出现的所有建筑活动,例如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筑活动、项目的新建活动、项目的扩建活动、项目的改建活动。城市规划效果的最终实现也受到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重要影响。2.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结合现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趋势以及现有的城市发展速度来看,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城市规划作为政府部门进行市政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对城市资源进行整合以及保障城市居民利益的一种途径,是社会不同部门加入城市发展工作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判断出,城市规划的实现方式以及自身的整体体系会随着我国城市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地得到完善。城市规划管理需要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需要完成城市和农村的统一管理与协调发展。二是需要完成资源管理与城市规划的统一,借助于有效的资源利用情况来实现和落实城市规划。三是在城市规划以后的增长形式上进行转变,可以依靠一些新项目投资来促进城市进行可持续发展。四是在城市规划方式方面进行转变,摆脱原来的那种传统技术类型,转向为公共政策功能类型。五是进一步去拓宽城市的规划范围领域,增加一些科技含量到城市规划工作中。

二、城市规划设计的含义城市的规划设计,需要在城市进行规划前,参考国家相关法规制度以及城市的实际情况,计划出城市的规划方向,确定出进行城市规划的具体措施。根据一般情况,城市规划的范围不同、实际实践不同,城市规划设计会被分成短期规划、全局规划、长远规划以及区域规划这几个形式。根据进行不同方案设计时,还要考虑这个城市的时间方面因素、管理方面因素以及历史方面因素,同这个城市未来需要发展的方向相互结合,选择设计出可以符合这个城市的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实际的城市规划管理方案。

三、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具体影响分析

1.城市规划管理在宏观目标上影响城市规划设计进行的城市规划管理需要牵扯到城市未来发展的很多个方面,需要对城市资源合理整合利用的同时,顺应好当代的发展潮流,理顺城市建设同城市未来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城市规划管理可以在城市未来宏观目标的确定方面以及方案实施方面影响城市的规划设计。地区情况不同,城市建设要求以及城市发展水平不同,为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需要把研究的重心放到与时俱进上,能够同时代的脚步共同发展。城市规划需要根据规划标准中的强制性内容进行规划;对于城市修建性的规划,需要列出各个建筑工程之间的空间关系,查看在建筑工程布局方面的合理性。对于城市中心城区的规划,需要突出城市的核心,确定出城市空间的管理措施以及空间的布局方法,站在行政管理的位置去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综合地理学、城市历史学、行为心理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使城市规划的理论得到大大地扩充。

2.城市规划设计需要体现城市的社会功能

城市的规划设计不单单要表现城市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还要表现城市建筑物的社会功能。处理好城市建筑工程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城市建筑工程同外部环境的关系。城市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要满足城市建筑施工、结构等方面对建筑设计的整体要求,使建筑工程满足一般的城市使用功能。城市规划设计在满足了人们能够使用的基本功能之外,还需要表现城市的文化性、时代性以及地域性,能够反映出特色来,表现出一定的艺术性以及文化性,通过城市的建筑工程可以表现城市的习俗以及民族的特点,体现出城市的社会功能。

3.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管理的载体

对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需要借助于城市的建筑物实体,把建筑物实体当成城市功能规划的载体。城市规划设计同城市规划管理都需要对城市进行布局设计,布局设计需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科学地、合理地整合,使城市建筑工程的形体设计预期地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进行色彩上的渲染。城市的规划设计同城市的规划管理不能分开,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叉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两方面的表现,即在设计过程中的相互渗透,在所需知识上的相互渗透。在设计中的相互渗透,需要城市规划设计按照要求进行。城市规划管理设计有时会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一定地调整,设计方面要服从规划管理方面,做到了整合后的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和谐统一。

总结:

一个城市的规划可以成为推动城市进步的重要力量,也会对城市的市政管理工作带来很多指导作用。为此,我们需要站在多个方面,综合起城市规划管理以及城市规划设计,使城市可以获取更大的发展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06).

[2]杨培峰,蔡云楠.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的生态化革新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7,(02).

[3]王立,邓梦.道路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J].城市问题,2008,(01).

[4]何永,刘欣.城市生态规划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规划建设,2009,(05).

城市设计的意义篇9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滨海城(Seaside),社区营造实践

 

一、“新城市主义”基本概念和原则

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急速扩展,以低密度平房和小汽车交通为主体的近郊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交通拥塞、空气污染、土地浪费、内城破坏等问题并使邻里观念淡薄。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新城市主义”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是对被忽视了近半世纪的美国社区传统的复兴。1993年的“新城市主义大会”抨击了1933年的雅典宣言,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

新城市主义者基于一个十分简单的原则:社区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公众价值比私人价值更重要的原则。首先,邻里中心应当由公共场所来界定,由地方的公共设施和啇业设施为之活跃氛围;其次,每个街区都应当有不同的住房类型和土地使用方式,足够的灵活性是为了便于有需要时能很容易地改变功能;再者,土地使用模式、街道布局和密度都应当有助于使步行、骑自行车、使用公共交通成为代替私人机动化交通方式的选择;还有,建筑物不应被看作是独立于周围环境的摆设,它们应当与街道、公园、绿地、庭院和其它开放空间保持一致,并为空间限定作出贡献。免费论文参考网。

二、“新城市主义”主要设计理念与开发模式

(一)设计理念

“新城市主义”独特的设计理念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邻里、分区和廊道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其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空间和内涵适当的用地功能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功能化和艺术化的廊道。

1、理想“邻里单位”理论

“新城市主义”把佩利于1930年代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发扬光大,并归纳了一个理想邻里的基本设计准则: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并由地方性导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最优规模----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1/4英里(约400米)的空间;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将建筑和交通建构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之上;公共空间应该是有形的而不是建筑留下的剩余场地,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安排应优先考虑。

2、分区

随着信息革命和环境技术的发展,严格的功能分区思想已不再被尊为惟一的经典,在土地使用中允许多种功能活动来兼容支持,用地功能分区的结构则是按照与邻里的结构相类似的方式组织;有清晰的边界和尺度,有明显特征的公共空间,有互相联系的环路服务行人,并通过公交系统与更大的区域发生联系。免费论文参考网。

3、廊道

廊道既是邻里与功能分区之间的联接体又是隔离体。在郊区化模式中,廊道仅仅是保留在细分的功能地块和商业中心之外的剩余空间;但“新城市主义”将其视作连续的具有视觉特征的城市元素,由与之相邻的功能分区和邻里所界定,并为它们提供出入的路径。

(二)开发模式

在邻里与社区的组织、建构方式上,新城市主义在实践中形成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开发模式:一种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称作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另一种是“传统的邻里开发”,即tnD(traditionalneighborhooddevelopment)。

toD模式由“步行街区(pedestrianpocket)发展而来。是以区域性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一般不超过600m)为半径的范围内,包含着中高密度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内容的复合功能社区。

tnD模式则试图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概念中吸取灵感,实践中与房地产市场相结合。其社区的基本单元是邻里,邻里之间以绿化带分隔,每个邻里规模约40~200英亩(16~81hm2左右),半径不超过1/4英里(约400米),从而保证大部分家庭到邻里公园的距离均在3min步行范围之内,到社区中心广场或公共空间仅5min的行走路程;内部街道间距为70~l00m;住房的后巷作为邻里间交往的场所,是设计的重点之一;会堂、幼儿园、公交站和商店均布置在中心;每个邻里均包括不同的住宅类型,适合不同类型的住户和收入群体。与toD模式不同的是,tnD更多的是以网格状的道路系统组织邻里。

三、新城市主义的社区设计实践、策略与方法

从1981年DpZ主持的滨海城开始,新城市主义的代表人物们主持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社区工程项目,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系统的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这里结合滨海城一例进行分析。

滨海城(Seaside)位于佛罗里达州西北部的海岸地带,占地面积约32.4hm2

是一个供居住及旅游度假的多功能社区。自1981年建设实施至今已建成住宅300多栋,并一直处于建设、发展之中。由于其设计理念及建成部分的独有特色,滨海城逐渐受到了高度评价;在20世纪90年代,滨海城的模式被推广或模仿。

分析滨海城的设计、营造过程,可以发现其具有如下特点:

1)过程的组织

设计过程的组织作为“方法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的质量,DpZ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从一接到滨海城项目开始就将其定位为美国南方地域特色的小城填的风格,从而避免了现代主义城镇发展的那种随机性。然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与开发商戴维斯一起游遍佛罗里达和美国南方的小镇,对这些小城镇进行测绘、资料收集和研究,为滨海城初步勾勒了一套规划方案,并提出对传统和目前流行的空间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改变和重构;在此基础上,他们又邀清了许多人士包括建筑师、木匠、房主、手工艺者、艺术家等共同商讨制定了一套基本的原则和滨海城建设法规。指导以后不同建筑师、不同时期的设计保持有机协调和统一;他们也完全意识到一两位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城镇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多样性和变化。只有许多人的多样化作品的集合,才能形成一个真正城镇的特征。由此.他们集合了多个和多样的设计师,并在较长的时间内逐渐完成设计。

根据市场变化和居民的具体需求,其设计建造是一个不断试验,不断总结、调整、发展的持续过程。DpZ为滨海城拟定的未来发展计划,是由若干个小的邻里单元逐渐组成的一个较大的城市。

2)建设法规

滨海城建设法规(theSeasideUrbanCode)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出于对公共空间质量的高度重视,主要是对街道、广场以及建筑间的停车安排提出条件包括道路和停车带的宽度、园林绿化、街道的排列方式、街道的宽度以及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之间的比例关系等),其目的是设法提供居民步行休息和会面交往场所的良好公共环境,设计在不牺牲步行者利益的前提下,满足汽车的通行、停放需要。第二部分主要包括城镇设计法规和建筑设计法规两部分。免费论文参考网。城镇设计法规从城镇规划设计的角度对建筑提出设计要求(其中包括建筑的使用、建筑布局、建筑高度和停车安排等),用以确保建筑之间相互协调,形成连续的街道景观,提供安全、宜人的步行环境等。建筑设计法规涉及建筑的平面形状、材料使用以及施工方式等。很明显,建筑设计法规旨在创造协调统一的城镇景观。

滨海城建设法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有在特定的地区使用特定的建筑类型的规定。法规中共列举了8种建筑类型,所有8种类型均由DpZ通过对美国南方城镇调研筛选而来。类型一是用于城市中心商业广场的,它有带拱廊的“公共墙”,建筑一般为3-5层;类型二也属于“公共墙”一类,是用于城市市政广场的,檐口和阳台都严谨地对位,以适应较为严肃的市政场面;类型三是用于市政区域后面的混合区的,它还是“公共墙”一类的,是3层高的联立住宅或力公室。这三类建筑类型构成了市中心连续的组织结构,是基本类型。后5种类型都是有关住宅的类型。如“城市别墅”、“邦阿楼”、“独立住宅”等。8种建筑类型为不同建筑师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基本限定与依据。

四、评价与启示

新城市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城市理论批判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基于20世纪60-70年代“社会工程时期”各种建筑和城市设计研究的成果。在新城市主义的系统理论中,很容易发现简•雅各布的“城市多样性”观念,R.罗西和R.克里尔的类型学研究理论以及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等的影子。可以说,新城市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模式”和“古典模式”共同的扬弃。首先,新城市主义的产生是直接针对现代主义城市理论所导致的各种严峻的社会,环境问题的。如新城市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建立于效率、物质富足基础上的城市空间无控制蔓延,反对以小汽车交通为主导忽视人文精神的发展方式,尤其反对那种虚无的个人主义。作为手段,城市主义的倡导者们选择了富有“人文情怀”的“古典模式”;但同时,新城市主义继承了现代主义运动中的理想主义成分,他们设计的社区(城镇)在形式上虽然不像现代主义的,但是其后面的动力,即改善居民工作生活条件,提供有生命力的场所,通过物质手段来创造社区等,均与Ciam的信念一致。其次,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反映了对启蒙时代原则的信仰,这些原则注重民主参与,理性和法律。故而新城市主义极为重视社区、工作议会,指社区各种团体参与的与设计相关的会议和讨论)和设计法规。因此,新城市主义的“古典主义”特征更多的不在于其建筑风格,而在于其有关进步,开明的社会和政治观点以及内含的人文主义、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对于新城市主义,应有客观全面的认识;它是当代多元化发展时期对城市及社区发展方向探索力量中的重要一支,它在价值观念,理论原则及实践方法等不同层面均具有了相对系统、完整的架构,并有所创新。但同时,它也并不完善,我们不能将它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心城市向外扩张,各地正兴起在城郊建造新城的运动,“新城市主义”的观念、理论与实践可以带给我们许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但由于我国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以及出现的问题与新城市主义所面对、力求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很大差异,我们又不能一切照搬,只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选择的吸收改进,方为上策。

参考文献

1、新城市主义宪章.[美]新城市主义协会编;杨北帆、张萍、郭莹译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

2、张捷、赵民.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

北京.中国建筑的工业出版社.2005.4

3、王彦辉.走向新社区: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2

4、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

城市设计的意义篇10

1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

建立在公共空间中且具有公共性的艺术作品和方式就是公共艺术。它是具有当代文化意义同时和社会公众具有一定关系的一种艺术。它代表的是整个社会公众共同享有的具有公共性的艺术观念,我们也可以说他是城市文化内涵和公共形象的代言者,它用自己独有的一种理念来诠释城市和公众活动之间的关系。公共艺术大多数和传统的雕塑和建筑艺术相关,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雕塑或一组建筑,而是超越了这些传统艺术独立在外。也正因为如此,公共艺术和其他的形式艺术是没有可比性的。目前,我国的公共艺术包括有以下几种,分别是:壁画、雕塑、装置和景观小品等,而近几年它的表现形式也扩大到灯光、水景、烟雾、多媒体和一些动态装饰等等。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公共空间指的是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集体活动使用的室外空间,比如说公园、广场、街道和大型公共体育场等。当然上面所说的是狭义上的公共空间。而广义上的公共空间则是扩大到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比如说商业区、绿地和中心活动区等。不管是狭义上还是广义上的城市空间,都可以看作是城市的一个舞台或客厅,它就是城市对外的脸面,也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和丰富的色彩。

2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的发展也直接带动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虽然这种发展体现了我国公民的民利和公众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但同时在快速发展中也使公共艺术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城市公共艺术设施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质量并没有得到保证。就那北京来说,北京市有百分之八十的城市公共雕塑据检测是不合格的,这些雕塑不仅仅质量不行,而且艺术性也不够强。不仅没有美化环境,反而会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这种不合格城市艺术设施存在的现象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根据以上分析的各方面,我们可以总结出在现在我国城市的公共吸取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与城市整体规划、环境、设计相脱离。公共艺术的存在主要是美化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它的存在和城市的整体设计、规划和环境设计都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它一旦脱离了城市这个平台和载体,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了。不过我国因为在这一块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很多城市在做整体规划和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城市公共艺术设施的设置问题,所以在后期安放时,多是在城市改造中设置的。这样一来就使城市公共艺术设施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当然有些公共艺术的设置也很成功。(2)整体设计水平不高。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设施在各个城市中大多相似,尤其是广场雕塑类,在形态上多是一些柱体、圆球、三角等几何体组合,每个城市都大同小异,所以体现不出来每个城市的个性,更体现不出雕塑的艺术价值。这一点就说明了我国目前对于公共艺术设施的整体设计水平很低。当然这不仅和设计者的自身修养、工作态度和能力相关,同时也和其他行业的协调配合有关。(3)制作工艺整体较差。这个问题在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设施中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显示的是制作者的技术和水平,同样也显示了其工作态度问题。例如,很多制作者为了节约成本和制作时间,使制作工艺的质量大打折扣。所以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可以见到这种制作工艺和质量极差的公共艺术品。

3合理发展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我国城市化进程非常快,所以怎样合理、有序地发展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现在我国需要加大对于城市公共艺术设施的研究,对于当前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国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机制来改变目前这种状态。(1)加强相关行业的配合,减弱行政干预的意识。在我国是以行政来决定很多行为,而我国很多的城市公共艺术品的创作和设置都受到各种程度的行政干涉。甚至在一些城市,领导的品位直接就决定了艺术品的形态。这种现状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绝大多数的城市公共艺术品价值丧失而变成艺术垃圾。所以作为一个城市的行政决策者,对于城市公共艺术设施最好是只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不是直接下达行政命令,因为行政权力一旦超越了相应的界限,那就一定会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另外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设施,它的设计和安放需要很多部门的配合,假如各个行政部门的领导都对其设计和安放进行干涉,那么这个公共艺术设施一定会是不成功的。(2)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我国城市公共艺术想要得到合理、长远且有序的发展,就一定要制定出合理详细的指导性文件。这一点在国外早已就得到实施,像美国在八二年就颁布了百分比艺术法令,这项法律规定了所有的公共工程计划方案中一定要有百分之一的经费用于艺术品的设置。自从这个计划案实施之后,纽约公共艺术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可以说这个法令的实施对于纽约艺术设施有很重要的意义。当然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还比不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但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忽略这一块,因为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样公共艺术设施的发展也是为了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所以制定一项城市公共艺术设施安置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