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医师承教学笔记十篇中医师承教学笔记十篇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6:28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篇1

中医传承班相对于普通中医学本科生班具有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专业思想牢固,师资力量强大,以中医经典课程作为理论教学的重点,传统中医特色突出等特点。而《中国医学史》课程自开课以来,一直作为中医药专业基础课之一其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源流J里解中医学的特色,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基本素质。同时増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巩固中医专业思想,为学习其他中医课程奠定基础关于怎样开展《中国医学史》教学,各高校该门课程教师立足本校教学实际,积极进行教改实践,获得了较多可供借鉴的教学经验。但这些经验只是针对普通中医本科学生,而面向“中医传承班”学生的《中国医学史》教学经验却鲜有涉及,鉴于此笔者在跟随导师为“李斯炽班”讲授《中国医学史》课程时随堂听课和指导下,针对中医传承班的医史教学的讲授内容和授课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课程定位简洁化

中医传承班旨在造就一批“通人文、强经典、重传承”的中医药专门人才,学生本身在入班前就树立了献身中医之决心。因此《中国医学史》的促进学生热爱中医,更加稳固专业思想,树立献身中医的决心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不再作为重点与之相对应的中医传承班学生的医史教学和课程定位就应简洁化,但简洁不代表简单,《中医医学史》融合了医学和人文学科,课程内容涵盖医药名家、医药名着、医药文化历史、中外医学交流史以及人类疾病史等模块气所以课程定位的简洁化目标要求学校和教师做到以下两点(1)简洁化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科学、有度。一堂课要侧重解决学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东西远比整节课从头讲到尾或者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要实用的多。当然,简洁化的课程需要教师高度化地总结教学知识,简洁不是简单是明确重点,让学生更好地接收学习。因而简洁化的背后是教师更认真精要地备课,学生也要全神贯注地听讲,更多时间启发其独立发现和思考的能力,这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引导学生从历史视角认识和掌握医学发展过程,运用中医的思考方法启发学生的中医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学习医学史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之间存在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总之中国医学史课程的开设,可以使他们尽快了解祖国医学宝库J果究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历史轨迹和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学相关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医思维常态化

重医术更重“中医思维”,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过:“好中医不只靠单纯的技能训练就能培养出来,一名好中医一定是要有‘中医思维’的,而且临床实践力也很强”。当代中医学生在科学思维的教育中成长起来,中医理论的思维模式与他们日常所学或所接触到的现代思维模式不同,这就成为了当代中医学生学习中医的阻碍,为此对于初入中医之门的传承班学生来说,转变思维方式,顺利建立起中医思维模式对于能否学好中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中医理论与中医思维是不可分离的整体,中医思维贯穿于整个中医学,并指导着中医的理论、诊断、治则。我们学习中医,只有了解、学习并且灵活运用中医思维才能掌握中医学的特点及其规律。《中国医学史》作为中医学入门课程之一其教学是为了达到补充其他中医类课程未能考虑到的重要中医药知识的目的。中医学学术体系比较特殊,特征也极其鲜明,而这些特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此中国医学史的教学目标就是探寻中医学术体系及特征的形成背景,分析其缘由,在此基础上对中医学术体系和特征的本质、指导意义及研究价值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阐述0从而引导学生初步建立中医思维,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医学并对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达成实现中国医学史教学的最终目标,发挥其指导性意义。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1.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讲解方式有机地融合。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资料的丰富,实现了教材内容的多样化,改变了目前教学形式单一化的现状。如此不仅解决了有限课时与教材内容丰富之间的矛盾,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知识内容,而且让比较枯燥无味的历史内容变化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医学史课的教学彳曽加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以及感性认识。采用多媒体上课,多数教师是坐在电脑前,按照课件按部就班地讲给学生听,虽然可以在有限课时内教授更多知识,解决了有限课时与教材丰富之间的矛盾,但是缺少生动的肢体语言交流,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采用黑板一粉笔一讲授的教学模式,虽然讲述内容有限,但教师的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都是与学生的交流,而且教师板书速度可以与学生的笔记速度保持一致,书写内容轮廊清晰完整,便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系统总结于课后掌握和加深记忆,因此中国医学史教学方式应为二者的有机结合。

2.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以教师为主进行医学史理论阐述和分析力卩之医学史作为考査科目学时的有限性,《中国医学史》很容易被学生忽视。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将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积极弓i入到《中国医学史》课堂教学。同时将问题式教学法涵盖其中首先由师生针对教学单元共同设计问题其次以问题的不同划分相应的学生讨论小组进行讨论教师进行即时引导和解疑,最后各问题组学生选代表发言或者辩论,由教师点评总结并分析难点和重点这样更加有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优势彳吾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创新的精神进而改善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重视中医医案的作用。中医医案是记录中医临床实践的一种文字资料。中医医案不仅具有促使学生认识中医学的发展史,了解历代中医学的发展成就与特点、医家对中医发展做出的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医德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和加深学生对中医课的认识。所以将中医医案适当引入到《中国医学史》教学中所起到的教学作用可谓事半功倍时由于中医传承班配备的师资力量强大,授课教师多为资深中医专家,他们就能够将自身多年总结的中医临床经验和在临床中见到的经典案例结合医史相关内容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解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理解,为深入学习中医、献身临床打下基础。

四、考核方式灵活化

当前高校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成绩考核方法仍以传统的试卷考试为主且考核的内容更侧重基础性识记部分,因而这种衡量方式仅仅使得学生了解中医学历史梗概,并不能达到该课程最初的教学目标,更不能适应中医传承班教学要求的需要。笔者认为,制定考核目标和指标应该从教与学两个角度考虑不但要考察学生最终掌握该门课程的情况,更要顾及学生平时主动阅读相关书籍、思考和动手实践获取的医学史知识,也就是将考核方式设置为形成性与终结性考核并重,将考核成绩分为多个部分,即:曰常课堂的讨论形成性考核成绩+课下学生自学和对医学史深入理解的情况+期末开卷考试。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与大家进行交流,将其课后阅读的通俗易读的医学史读物的心得体会成绩作为其平时的考核成绩。期末以开卷为主要形式的考试方式,全方位多方面考査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将课堂内外及期末考试的成绩相结合作为学生学习《中国医学史》效果的检验。

五、教学反馈标准化

教学考核的目的除了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为重要的一环是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教课方法和手段,即教学反馈。同时,我们知道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都要以学生的评价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因此,我们还要建立教学反馈机制。

1.建立形式多样的教学反馈方式。在传统的以书面文件为主的高校教学评价基础上彳曽加一些其他形式的教学反馈方式,例如在接受中医教改的每个年级中挑选一些学生代表,针对中国医学史教学效果开展座谈会形式的调査工作?,不但要积极总结好的可以借鉴的经验,而且也要根据学生代表提出的意见或建议进行总结和分析,进而不断修正中医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同学们的求知需求真正让《中国医学史》这门课程起到了解中医历史,建立中医思维的作用。

2.详细传达反馈内容及结果。目前高等院校对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仅仅注重分数和排名激师无法得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长处和不足,更谈不上发扬优势,改善劣势,故而笔者认为应将学生对教学情况的评价结果详细传达给教师,以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3.加强教学反馈效果跟踪及验收。教学反馈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所以不应仅关注教学评价结果,更应该将反馈效果的后续情况作为重点,如关注教师是否根据反馈结果及时提出相应的整改目标与办法,是否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进一步验收教学质量与整改以前相比是否得到提高等H,实现“教一评一教”良性循环局面。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篇2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是学生从理论到临床的桥梁。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中医外科教学基本上是采用教师课堂讲解、板书为主的方式,借助少量的挂图、模型、标本等手段来完成教学工作,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较大的距离。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尽快适应中医外科工作需要。近几年将“SeminaR教学法”,应用于中医外科教学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4级中医本科2班学生,共108名。学生的性别、年龄、平时成绩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于2006~2007年度第二学期《中医外科学》开课之前,将108名学生随机分为a、B两组各54名,a组采用Semi-naR法教学,B组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SeminaR教学法应用方法:首先对本节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15min左右的讲解提示,然后设立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选题应密切结合临床,主要选择“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方法”、“手术的适应症、具体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题目由教师拟定,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学期结束后由笔者向学生发放问卷进行匿名调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问卷中的8个项目进行1~10分的评定。期末考试后,对2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比较。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x±s)表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两组期末考试成绩比较a组期末考试成绩为(83.27±4.21)分,B组期末考试成绩为(74.35±3.82)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t=7.787,p=0.00,2组成绩有显著性差异,a组优于B组。

2.2两组问卷评分比较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两种教学方法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2项,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便于理解、记忆牢固、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4项,a组优于B组;课堂笔记、进度适中2项,B组优于a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SeminaR,在英文的意思是“astudymeetingforuniversi-tystudentswithateacher.”汉语意思为:“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和讨论”,即大学的研究讨论会[1]。1810年普鲁士教育改革者及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创立了柏林洪堡大学。洪堡体会到了SeminaR对独立学习而不受干扰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等好处,从而在世界上率先把SeminaR教学方法引入到了洪堡大学。洪堡大学的课程主要分为讲授课和SeminaR(讨论课)两种。SeminaR(讨论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要是高年级的学生)直接从事某个课程或者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得到显著提高,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而大学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术研究的园地。

SeminaR教学的总目标是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评论性的、分析性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辩论能力以及说服力等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教师和学生都对学习承担责任,知识和思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中间互相交流。在SeminaR教学中,教师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教师真正感兴趣和关心的是学生思想的进步,确信学生的思想通过讨论和交流比通过讲解和指导更加具有可塑性。而学生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是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做好准备并在讨论中积极参与,抓住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珍惜向他人学习的机会。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篇3

家庭教育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颜氏家训》开后世“家训”之先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老至今念念不忘儿时父亲(亦鲁公)对自己的精心教导,记得亦鲁公曾这样说过:“颜回曾问孔子,何者为仁,孔子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是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所以为人要谦虚,严格要求自己,尊重他人。”

颜老秉承父亲教诲,一生仁心仁术,情系患者。即使在十年浩劫中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依然克服磨难,竭尽所能为患者服务。每当他看着病人家属恳切的目光,总是尽量不让他们失望,不论多晚都毫不犹豫地偷偷跑出去看病。他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得到了百姓的称赞,他也从解除病人疾苦中取得了最大的快乐。

颜老心胸开阔,广泛涉猎东西方文学、电影、戏曲、歌剧以及政治、财经。他对传统文化感情尤为深厚,喜读旧体诗、明清笔记和书法理论。颜老自幼习字,经常研习古代书法家字帖。先从颜真卿,后学赵孟,博采众长,自成一体。其落笔似风,笔力婉然,雄浑中见飘逸,刚毅中不失柔和。他的脉案,尤其是膏方,本身就是一张可供临摹的字帖,堪称医家书法精品。医事之暇,即兴临池,屏气凝神,全然忘我,笔墨纸砚不仅怡情养性,更为他营造出一个安宁恬然、超然物外的生命绿洲。

近年来,颜老退而不休,致力于中医传承和社会公益事业,在“我为人人”中获得幸福的感受。1999年12月,颜老在行医六十周年之际,毅然捐出自己多年积蓄的稿酬和学术奖励共计20万元人民币,设立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并在2005年扩展为“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2005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全国名老中医首批献方大会”并献方。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颜老忧心如焚,发起上海中医界捐款,并带领工作室成员积极参加义诊,为灾区人民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同年10月颜老发起倡议,与邓铁涛教授、朱良春教授等共同组成核心导师团队,全面启动上海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计划。2009年12月,由颜老倡议,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与上海蔡同德堂药号联合举办的中医义诊赠药活动正式启动,活动长期举办,免挂号费及相关药品费用。预约电话(021-63222175)铃声此起彼落,深受百姓欢迎。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篇4

1带教计划

1.1带教目标:高标准严要求,立足于尽自己所能让招聘护士达到最佳独立工作状态。

1.2带教方法:采用启发式、指导式、朋友带教法,根据招聘护士的情况灵活应用多种带教方法。

1.3带教模式:实施分层次、分阶段一对一带教模式。

1.4带教管理:个人建立工作笔记和读书笔记、科室建立备忘交班本和考核表。

2具体实施

2.1带教老师的选择: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有敬业精神及奉献精神;护理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基本操作技能熟练,专科护理理论及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掌握好;学习刻苦,上进心强,为人正直,热心带教;工作认真负责,细心踏实的业务骨干承担。

2.2思想教育:评估招聘护士的情况后清楚招聘护士的特点,与招聘护士一对一的直接沟通,以了解其所学、所思、所想、所盼,帮助其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帮助其适应新角色转变,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角色转变,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角色及责任,以适应新的护理模式的需要。

2.3针对招聘护士的薄弱环节灵活应用带教方法进行知识指导:理论好、动作慢的则统筹安排时间、工作有计划性,提高工作效率。理论好、动作快的要注意工作质量,特别是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要到位;理论和操作差的,加强自学能力,正规操作;理论和操作好的则不能骄傲,要知道信息社会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

2.4认真组织招聘护士认真学习《医务人员道德规范》:组织招聘护士学习有关的医风以及院纪院规,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执业手册》。使护士初步了解有关法规。知道医嘱是护士对病人实施治疗及护理的法律依据,为了保护病人和自己,护士应慎对口头医嘱,当对医嘱有疑问时,应进行核实。并明确自己在护理活动中的职责。

2.5在整体护理中健康教育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为使招聘护士能尽快进入角色,科室护理骨干进行带教,采取老师示范,护士学习根据病人个人特征及住院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最后对病人进行效果反馈。使这些招聘护士在短时间内掌握科室的常见病的健康教育工作。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篇5

沈卫东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骨伤名家石印玉教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主任、针刺麻醉研究室主任、康复科主任、针灸学教研室主任、针灸临床实验室主任、传统中医诊疗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刺络原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分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分会委员、世中联康复保健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等职。以中风病、截瘫、颈腰痛、针刺麻醉、内分泌调整为主攻方向,获得多项科研成果。

手术台上,无影灯下,一位患者正被锯开胸骨做开胸手术,但患者并没有完全昏迷,仅凭几根银针,患者竟不觉得痛――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发生在曙光医院手术室中真实的一幕。这样单纯用针刺来麻醉的手术并不多,更多的是少量加针刺麻醉,也称为针药复合麻醉,在曙光医院,一个月至少有二三十台手术运用到针刺麻醉。

国内鳌头,重现神奇

“曙光医院是目前上海乃至全国开展针刺麻醉最广泛的基地,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国家科技部973计划等多个项目计划!”沈卫东教授不无兴奋地说。

尽管我国古代文献就有对针刺镇痛的个例记载,但正式开展对针刺麻醉的探索,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才开始的,距今不过半个世纪。20世纪70年代是全国各地开展针刺麻醉最红火的时期,在国际上也造成过相当轰动的影响,如美国基辛格、尼克松都为针刺麻醉的神奇效果倾倒。各国也纷纷效仿。

但由于种种原因,针刺麻醉的开展和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停滞下来。沈教授认为,主要是当时现代麻醉学、物的发展速度快,而针刺麻醉效果因人而异,且那时强调要保持患者清醒,这点不符合医学伦理的要求,个别失败的案例引起了许多人对针刺麻醉的质疑,针刺麻醉渐行式微。

“而今进行针刺麻醉的医院很少。这几年我们医院相关科室精诚合作,进行了许多探索和研究,积累了不少结合针刺麻醉的手术经验。由于针刺麻醉的种种优点,这种具有原创性的中医诊疗手段必将传承下去。”沈教授充满信心。

价廉物美,镇痛安全

针刺麻醉到底有何优势呢?

沈教授归结为9个字“苏醒快、费用低、保护好”。

比如,一个腹腔镜下的胆囊手术,一般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由于患者全身麻醉,呼吸肌松弛,无法自主呼吸,所以必须在术前给患者行气管插管。对患者来说,不仅用药量大,术后要密切监护观察,而且气管插管可能造成患者呼吸道损伤,甚至并发肺部感染,导致需要使用抗生素的量明显增加。如果实行针刺麻醉或针药复合麻醉,情形就不同了:患者最多只使用少量的,能够自主呼吸,不仅手术后苏醒得快,而且能避免气道损伤,节省下来的费用包括品费、抗生素药费、重症监护费等也是很可观的。

许多患者就是抱着针刺麻醉能省钱的初衷而来。有的患者惊喜地发现,手术过程运用针刺麻醉居然能减少1/3的住院费。

要是以为“便宜无好货”,针刺麻醉还是要忍着点痛――这想法可就错了。

“针刺镇痛的效果非常好。”沈教授笑着说。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没有疼痛感觉,往往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针刺镇痛除了被用在手术麻醉中,还常被用于其他镇痛。沈教授记得,有次会诊,一个高考生考前骨折,已采取了支架固定的保守治疗方法,但入夜后发生剧烈疼痛,彻夜不眠,为免用影响其次日考试发挥,请沈教授施行针刺镇痛。几针扎下去,那女孩很快就安然入眠了。

另外,对于过敏的人群,针刺麻醉术就是手术过程中“护航”的惟一安全有效的方法了!

因人而异,取穴精准

针刺麻醉可以被运用在各种手术中,从部位来看,如头颅、口腔、甲状腺、心脏、肺、乳腺、胆囊、输尿管、皮肤等。根据观察,越接近头部的手术用针刺麻醉的镇痛效果越好。

但由于每个人对针刺的感觉程度不同,耐痛性也不同,所以在选择针刺麻醉术之前还有一定的过程:

首先,要求患者主观上能接受针刺麻醉理念,而且经过试针,有针感(即对针灸有一定敏感度);

其次,要通过痛阈测定仪的测试,检测痛阈和耐痛阈。痛阈反映的是每个人对疼痛的敏感度,痛阈越低的人就越怕痛,耐痛阈则反应一个人能承受的最大的痛感程度。如果患者的痛阈、耐痛阈非常低也不适合做针刺麻醉。

最后是选择方案,根据不同手术类型,相应选择不同穴位,并决定是否配合品。有些手术比如皮脂瘤手术、甲状腺手术等,可以只用单纯的针刺麻醉。

针刺麻醉一般取穴很少,曙光医院已经积累了多组穴位,配以不同的手术。比如一台心脏瓣膜手术,针刺麻醉会取哪些穴位呢?说来确实神奇,一般只取6个穴位:肩内侧、胸部上方的中府穴2个、前臂部的郄门穴2个和尺泽穴2个,辅以特殊的针刺方向与手法操作。以往针灸医生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保持手捻,操作强度大,且对个人捻针要求高,现在有电针仪替代手捻针,即在进针后,通过细细的电线接通到电针仪上,选取特殊的波段调节刺激的强度和频率,达到给患者不断“麻醉”的效果。

当笔者赞叹针刺麻醉取穴精妙之时,沈教授告知,尽管古人对针刺麻醉的记载不多,但如今取穴大多从中医经络理论继承而来,比如哪个穴位对应某脏腑,哪个穴位对镇痛很好……也结合了现代神经学研究的成果。

“针刺麻醉是对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我们现在的研究就是总结更多的经验,并将针刺麻醉规范化,使其更有生命力!”沈教授最后掷地有声地用这句话结束了本次采访。笔者也由衷地相信,如此造福百姓的技术必将流芳百世。

(沈卫东教授每周一上午在曙光医院西院疼痛科,周二上午在曙光医院西院骨伤科,周三上午、周六下午在曙光医院西院针灸科,周五下午在曙光医院东院针灸科有专家门诊)

采访札记

“能者多劳”这个词用来形容沈教授实不为过,其身兼数职,在多个科室都有专家门诊。门诊时,沈教授给患者施针、做康复理疗、开药方,哪得片刻休息,其医德医术不时被患者称颂;同时,沈教授还担任一定的教学、科研与行政职务,就算不出差,在沪时,繁忙的工作还常需其一天内在浦西、浦东来回奔波……

沈教授的精力过人实在令人赞叹。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篇6

――编者

笔者于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市路易巴斯德大学附属Hautepierre医院普外科进修一年,对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因其与我国的医学教育制度有所不同,因而加以简介。

法国的医学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期两年,相当于我国医科大学中的基础课程教育,所有通过高中会考,成绩合格的学生均可以进入这一阶段的学习。这两年中,其第一年学习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物理,解剖学等,以及一个月的护理见习;第二年的课程包括病理解剖,细菌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等,以及400学时的临床见习。在完成这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是否继续医学学习,如果认为自己对医学兴趣不大,可以选择进入其他大学学习,学分互相承认。而如果想进一步医学学习,需参加会考,此会考由各医学院自己命题考试,根据会考成绩对学生排序,其中只有13%-20%的学生可以进入第二阶段学习,全法国约为3000-4000人进入第二阶段学习。

第二阶段为4年,相当于我国医学院专业教育,课程内容包括肿瘤学,心脏病学,内分泌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并且每科均需要实习2-4个月。在第二阶段学习之后,每年六月由国家统一命题举行第二阶段会考,没有参加会考和未通过会考的学生进入第三阶段全科医学学习最终成为全科医师,而约50%的学生可通过此次会考,进入第三阶段专科医学学习最终成为专科医师。

第三阶段学习分为全科医学教育和专科医学教育,其中全科医学教育为三年,目标是培养具有行医能力与行医资格的全科医师。课程内容包括公共卫生,全科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工作范围,全科医学的管理技术,全科医学的现况,诊断与治疗,全科医学的流行病学数据收集等,并在大学医院实习至少一个学期。对于通过“全科住院医师职务”学习,实习及格,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学生,学校授予“全科医学国家医学博士学位”和“全科医师资格证书”。而第三阶段的专科教育时间约为5-6年,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学专业人才。他们既是住院医师又是一种特殊的学生,他们必须在大学和卫生局及劳动局注册,按照计划听课,修学分,在教授的指导下参加科室的临床工作,并由国家付给工资。他们在医疗工作上是一名具有独立医疗责任的医生,有处方权,每六个月为一个工作周期,既每年的五月一日和十一月一日在全国各大医院的不同专科轮转。所有承担住院医师轮转的医院,都有严格的要求,一般都是大中型的国立医院(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专科医学生可以自愿选择进行一年的基础研究,撰写博士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后即可获得学校授予的“全科医学国家医学博士学位”和“全科医师资格证书”相应的文凭,然后就可以独立开业或在医院中从事相当于我国的主治医师的工作。

法国的医学院并没有统一的教材,只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任课教师根据情况可以指定一些专业书籍作为教材或者作为参考书籍,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结合参考书目进行学习。

因此,法国的医学教育按照不同的目标,用约九年的时间培养全科医生,以十一至十二年的时间培养合格的专科医生。

法国医学教育特点

法国的医学教育与我国相比有自身的特点。

学习竞争性强,虽然所有高中学生经过会考后均可进入医学院学习,但是最终只有6-10%的一年级学生最终可以进入专科医学教育,成为专科医生,所以淘汰率相当高。笔者曾询问法国医学生其学习情况,他们均认为较其他学院、专业相比,医学生课程多,学习难度大,竞争性强。

学生自主选择性强,根据法国医学教育制度,每个医学生都有两次选择的机会,第一次是在基础学习的两年后,学生可以放弃医学专业转而学习其他的专业。第二次是在第二阶段结束后,学生可以选择放弃会考,进入全科医师培养,也可参加会考,未通过者也进入全科医师培养,通过者才开始专科培训。

学生自学能力强,因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学生需根据上课所记笔记,结合老师指定的参考书和临床实习所学习内容,进行有重点的自学。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国的医学生接触临床工作较早,通常在第二学年即开始临床见习,直至第三阶段,几乎全部时间都在临床工作。笔者在法国工作期间,注意到科室内每天指定没有手术的主治医以上的医生负责医学生的代教工作,不仅督导医学生的病历书写,而且要带领进行教学查房,查房内容与平时查房不同,注重讲解,而并不在于更改医嘱。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篇7

刘喜明有一个习惯,门诊期间关闭手机,在这个时间段里,除去门诊病人,旁人是找不到他的。今天第一个病人是一个因支原体肺炎一周高烧不退的五年级的孩子,持久的高热让孩子彻底没了精神。“阳明经偏盛伤阴……”刘喜明埋头开药方,患者的家长还在絮絮地诉说,刘喜明一言不发,埋头开着药方。这是他的另一个习惯,在斟酌用药的时候,惊雷响于面前也不为所动,就好像作家进入了创作的境界。不一会儿,药方开好了,寥寥几味药。他叮嘱患者的家属:“这药一天要吃两付,今天六点吃,两到四个小时必退烧,晚上八点到十点的时候体温应该是在38度……”

第二个病人已经在门口探头张望了。

几个小时的门诊,刘喜明一直坐着没动。

门诊结束了,最后推门进来的,是一位前来求教的韩国留学生。松弛下来的刘喜明话匣子打开,自然从韩医韩药与中医中药的渊源关系聊起……

晚上到家,刘喜明惯常地翻看医书,今天看的是《温病条辨》,那些熟悉得几乎能背出来的文字,在白天门诊的病例中,似乎又有心得在闪烁跳跃,他拿笔记了下来。多年来,已经积累了不少文字。

夜色渐深,刘喜明走到书案前,研磨挥毫,临了几篇大字。这是一天中最轻松最快意的时候,墨汁浸润着宣纸,也一点点化开了一天的劳乏之感。一笔一划中,忙碌的一天悄然过去了。

“年龄不大,涉猎甚广,可造”

刘喜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糖尿病实验室主任,第二届全国百名青年名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优秀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2007年,已经术业有成的刘喜明拜著名中医学家、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为师,攻读博士后。时年,刘喜明44岁,路志正86岁。

在路志正身边,如同浸淫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大观园里。时而脉络清晰,路志正只言片语便点透说明,令刘喜明茅塞顿开;时而枝蔓无际,从古代的名医传奇说起,师承一脉,似有似无,而若干代后在中医某一领域终于爆发,成就又一位国医大家,不知情者断不知连续着师徒间的那一柱香烟。每每谈及此,刘喜明总是能和老人投机对话,会心微笑。路志正欣慰之余也偶感诧异:“年龄不大,涉猎甚广,可造。”

除去路志正外,刘喜明还曾拜周仲瑛教授、朱良春教授以及著名的中医妇科专家夏桂成教授为师。其中,追随时间最长的是乡梓儒医张儒钦老先生。这几位老师都是中医界旗帜性的人物,各个老师各有专攻,各有千秋,如何融化汇总,全看学习者自己的悟性和造化了。

其实,刘喜明自己也经常回味自己的从医之路。刘喜明的祖父是老中医,年迈时双目失明,仍坚持从医。上小学时刘喜明就负责为祖父抄写药方。从枯燥无味到小有兴趣,渐渐地,刘喜明对给祖父抄药方乐此不疲。连祖父诊病时间也随着刘喜明调整,什么时候他放学,祖父才开诊。现在想起,祖父温和的性格让刘喜明对“仁”有了最初的萌醒。

刘喜明的父亲也是中医,善治疑难杂症。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医疗条件甚差,乡镇医生必须内外儿妇全通,久而久之,自然见多识广。夜半苦读和随时做心得笔记就是刘喜明从父亲那里学来的习惯。记得还是很小的时候,父亲指着路边的草对刘喜明说:“孩子,这是车前草,药性利尿而不伤阴,很便宜。穷人看病花不起冤枉钱,药方一定要‘中病’才行。”车前草似乎卑微无奇,却以自己的药用价值在百草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在刘喜明心中,祖父和父亲就如同车前草,以平和的人生态度,以自己的济世本领,拯救着众生,也成就着自己的人生。

祖父毕生心得成就了《丸散膏丹》、《杂病记载》两部医书,直至今日,刘喜明对很多疑难杂症,特别是清热解毒用药的剂量,都得益于对长辈从医心得的悉心体会。

刘喜明真真切切地看到祖父和父亲治好了无数病人,很信服他们,也信服中医。记得,当年一个得了癌症的妇女痛苦不堪,刘喜明的祖父为她看了五年,不仅存活了下来,症状也得以缓解。可以说,刘喜明是带着对中医的笃信走进中医学院的,五年之后,又是带着自信走上了行医之路。

开药方和说话一样,关键是“对症”

从医学院毕业后从医的那些年,刘喜明就如同长江水来到了三峡,蓄势储能,各种疑难杂症如同怪石险滩,邂逅撞击,有时迎刃而解,有时徘徊回流,十几年下来,从来没有停息。

他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病人,一个年仅八岁的四年级孩子,跟随着父亲在温州打工,温州天气炎热,小孩子就睡在地上,不料醒来竟全身疼痛得无法动弹,肘部也肿胀得如同藕节不能屈伸。父母赶紧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大人孩子都目瞪口呆,居然是多发性骨纤维瘤。六神无主的家长来到北京某医院,却被无奈地告知,只能等孩子长大后手术。孩子这么小,怎么能积年累月地忍受这种刻骨疼痛。看着疼得睡不着觉的孩子,想着孩子多舛的未来,家长百般打听,找到了刘喜明。刘喜明给孩子开了三四副药,详细做了医嘱。一个礼拜后,孩子身上奇迹般地不疼了。一个月后正值开学,孩子居然能上学了。

在刘喜明看来,这个病例恰恰证明了中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用中医理论对现代疾病辨证施治,意味着中医需要有更扎实的基础,也要有更广阔的视野。

曾经有一位病人,在海滨受了凉,周身疼痛经旬不消,在两家三级医院检查数次也查不出所以然来。刘喜明望闻问切,简单地开了七八味药。病人看着寥寥数行的药方,有些疑虑。刘喜明说:“药味不在多,贵在对症。我最简单的方子只有一两味药呢。”果然,药到病除。

刘喜明的方子最多十二三味药,一般是八九味药。没有重症,绝不开贵重药。要知道,现在一般医院的平均处方是二十二味药。刘喜明觉得,药和说话一样,不在滔滔不绝,需要力量则重于泰山,需要巧劲儿则四两拨千斤,关键是“对症”二字。

刘喜明心中最得意的事情与最难过的事情,恰如一张纸的正反两面,紧紧地挨在一起。每每当他得知病人辗转于各个医院,耗尽精力和财力,却眼睁睁看着病魔恣虐束手无策的时候,刘喜明推己及人,心中是真的难过和不安;而当这些身心俱疲的病人在刘喜明的诊疗下摆脱病痛的时候,他内心获得的喜悦和安宁同样是难与人说的。

曾经有一位研究所教授的夫人,得了严重的皮肌炎,肌肉萎缩无力,肌酐激酶指标都严重不正常。教授带着夫人遍访名医,却丝毫不见好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了刘喜明。刘喜明了解病情后,知道这是中医中所谓的“肌痹症”,是免疫系统被损伤导致的,属于比较难治愈的病症。针对发病机理和患者的体质,他谨慎施药,两三个月后,情况大有好转。以前,病人坐在沙发上便站不起来,而现在可以自主活动了。各种指标也得到了较大改善。

作为最擅长的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来说,刘喜明更是心得多多。笔者曾见刘喜明为一位重症糖尿病患者诊治,无虚言宽慰,无危言耸听,三言两语问清症状的关键点,问清在吃什么药,问清患者的身体状况,最后还要特意问问经济状况,然后拿过一张纸来,患者还在絮絮说个不停,刘喜明已经陷入沉思状态,几分钟后,他的药方开出来了,什么是煎服的汤药,什么是日常的代饮,什么时候复查,查什么指标,交代的明明白白。最重要的,刘喜明把三个月后患者的状况描述得一清二楚。三个月后,又见患者,果然精神状态大有改观。刘喜明仔细问询,然后说:“不对啊,目前这个情况来看,似乎药有间断……”患者连忙说:“中间出国,的确断了十天。”不是故弄玄虚,确是见的太多,诊的太多,了然于心了。

什么高贵能贵过性命呢?只有尽心尽力,再尽心尽力

刘喜明是一个为中医而生的人。你很难想象,他除去做中医,会有其他的人生选择。

“不管他们贫富高低贵贱,只要走到我的面前,在我眼中,都是病人。”此言如果是出自高僧大德之口,肯定会让人敬仰一下,而出自医生刘喜明,又是如此的贴切。他结交了三教九流各色朋友,有声名显赫的名人,有囊中羞涩的农夫;有时是在门诊,有时是在餐桌茶肆。刘喜明只要把手一搭上病人的脉,就找到了和外界沟通的路径。病人的身份,对刘喜明来说,确实不重要。

一次,一位很有身份的患者经引见找到刘喜明诊病,不巧他的门诊没有完,又恰巧这几位门诊病人都颇费时间,这位患者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引见者有些不安:“刘大夫,要不您先给首长看看。”刘喜明也为难:“大家都是辛苦排队挂号的啊。您多理解。”一直等到门诊结束,刘喜明才请他进诊室,正要表示歉意,这位很有身份的人摆摆手说:“一视同仁,这就是医德!钦佩!”刘喜明顿感释然。

的确,和刘喜明交往,不时就会被他的普世思想触动一下,也许现今社会已经鲜有人有此情怀了,所以每次感受到,都有一种蜂蛰的警醒。经常是在平淡闲聊中,他忽然冒出一句:“病人把性命托付给你,不得了啊,哪里还敢想什么高低贵贱,什么高贵能贵过性命呢?只有尽心尽力,再尽心尽力……”

和刘喜明在一起谈天,自有一种散漫,说到医学专业,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值得琢磨品味。“我作为中医,就不同意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说法,中国十三亿,中医能泽被华夏众生就不得了,这个功德西方不承认也得承认。中医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人家如果没接受中国文化,怎么会接受你中医呢?再说,好中药中国自己还不够用呢,呵呵。”

接触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刘喜明的世界不只是一张张药方,一个个病例,而是一部中医史,一位位名人名医典故出入其中,煞是有趣。接触时间再长些,就会发现那也不只是中医史,而是国学百科的精深斑斓画卷,文学、书法、茶艺、酒道,只要展开话题,刘喜明总能拈来些典故,钩沉些旧事,留下点儿遐思。似乎你面对的不是个医生,而是位国学研究者。又似确是个医生,因为话语间确有这个职业特有的济世情怀,这种情怀平和而切中肯綮。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篇8

摘要:本文系统整理了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改实验班的办班实践,总结其经验有四:一是采取“分数”与“兴趣+潜力”相结合的选拔方式;二是重视中医经典和中医传统文化课;三是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四是严格而规范的培养过程管理。

关键词: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医药高等教育历经约60年的发展,目前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也使中医学融入到了大教育、大卫生的体系之中[1]。然而,不少人对高等中医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质疑[2],许多毕业生中医理论不够扎实、动手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医院的要求。我校早在1958年即开展中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58级4班实行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出了张六通、孙国杰、梅国强、陈如泉、涂晋文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中医药学家,其中梅国强教授今年被评为全国第三届“国医大师”。我校针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形势,于2004年成立了中医教改实验班,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成效显著,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组班方法及班级管理

采取“分数”与“兴趣+潜力”相结合的选拔方式,遴选出综合素质高、对传统中医文化和中医专业有学习潜能和浓厚兴趣、特长突出(如医古文或英语特长)的学生30名左右组建新班级。选拔环节有志愿报名、资格审查、笔试和面试。笔试考英语、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面试重在对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意志品质及思维能力进行考核。同时,专门给中医教改实验班配备专任教师作为班级辅导员,要求工作认真负责、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并针对学生跟师临床,建立了定期考核、监管和反馈机制。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该班执行独立的教学计划,目标是培养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中医经典功底深厚、临床思辨能力强、具有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中医专门人才。

1.院校教育中结合师承,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院校教育”有系统培养的优势,“师承教育”有早临床、多临床、名师指导的优势。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外,我校为该班每名学生配备一名临床指导老师。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有18个单元时间跟师临床,每次跟师临床要写跟师临床记录,至少记录3个完整病案。同时,每学期必须至少完成10篇读书心得,其主要内容为学生读经典心得体会、记录导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在课程学习、跟师临床中发现的问题、设想的解决方案等,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师古而不泥古,继承又能创新,积极开展古方古法新用、成方成法活用等。

2.课程体系中突出中医经典和中国古代文化。我校对中医教改实验班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设置以中医课程为主体,中医文化课程为基础,经典课程突出,西医课程少而精,先中医后西医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群有五类:一是中医文化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哲学基础》和《国学经典选读》等;二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三是中医经典课程,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是中医临床课程,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推拿学》等;五是中医临床思维拓展课程,包括《名医医案精华选讲》、《经方临床应用》等。其特点:一是确保中医经典课程学时占中医类课程的14,并突出其核心地位;二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内容涉及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法论、理论特色等。

3.培养计划中强化临床,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我校通过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中医基础、中医临床以及中医与西医课程比例,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等来强化临床实践环节。通过构建课程实践、预实习、跟师临证、实训、毕业实习等多环节、立体式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使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技能训练融为一体。

三、改革成效

1.学生培养质量。目前,我校已有9届中医教改实验班学生毕业,硕士研究生平均录取率约80%,其中2008级达到88%,就业率基本上达到100%。在已毕业9届中医教改实验班学生中,有10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有10余篇论文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有近20篇论文获得湖北中医药大学优秀论文奖,并在国内公开发行刊物上100余篇。

2.社会影响。通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同类院校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至今,已有十余家新闻单位如中国医药学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湖北电视台就该班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中医文化课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报道。特别是毕业生就业单位对中医教改实验班培养出来的学生评价非常高。

四、成果应用

1.中医学七年制拔尖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建立。2011年我校“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培育试验计划”成功入选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这是我校总结传统“师承教育”经验,实施中医教改实验班,同时结合国家教育部“中医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而取得的又一成果。“基于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培养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于2013年获湖北省政府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我校针对中医学七年制实行多元化的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五个结合”,即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基础理论教学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学期教育与假期访学(访名院、名科、名医、名药)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名医名家讲坛相结合、国内教育与国际交流相结合。

2.试点学院改革项目的确立。我校在成功举办中医学教改实验班的基础上,2013年成功申报湖北省高校试点学院改革项目———国医学院(鄂教高函〔2013〕15号),标志着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试点学院改革是在普通本科高校选择专业学院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推进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学院与社会创新资源协同发展为路径,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至此,我校中医教改实验班的试行与教育部中医学专业改革试点项目以及省级试点学院相适应,形成一条以“试点班—试点专业—试点学院”为主线的富有中医特色的试点改革之路。

五、体会

我校中医教改实验班能够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采取“分数”结合“兴趣+潜力”选拔人才组建新班级,重视学生对中医传统文化和中医专业的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克服了单纯分数选拔方式的不足。(2)重视中医经典和中医传统文化课程。调查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发现熟读经典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素[3]。但随着学科的分化、学分制的推行,西医课程、选修课,以及顺应素质教育要求开设的课程均有所增加,因此中医经典课程学时数大幅度削减,以致学生普遍对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采取应付态度。另外,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中医学要发展就要对中国的宗教、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有所涉猎,才能够谈得上研究和发展中医[4]。(3)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合二为一。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无论经验的获得或是理论的深化,都离不开临床实践。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正是实现二者结合的最佳方式。(4)严格而规范的培养过程管理也十分重要。我校中医教改实验班的办班实践证明了熟读中医经典、反复临床实践是中医药人才成才的必由之路;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是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佳模式[5]。

参考文献:

[1]陈晓明,罗小泉,吴伟.对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反思[J].陕西中医,2008,29(11):1567-1568.

[2]赵志英.浅论中医高等人才之现状[J].中医药导报,2007,13(2):20-21.

[3]黄利兴,刘英钱,查青林等.当代百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调查[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2:)87.

[4]王新陆.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83-90.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篇9

他的论文专著《中医内科概要及形象图解》、《中成药入门及形象图解》早由日本东洋医学临床出版社出版;有60多篇单项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他的“益胃通宁机理研究”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北京市和国家科技成果奖;他的学术思想、临床技术经验是继我国中医前贤之后的又一位集大成者……

他叫张炳厚,曾任北京中医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现任北京中医大学客座教授、方剂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国家第二、三批中医药继承工作专家,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杂志副总编辑,中国老教授学会医学委员会常委。

2009年岁初,笔者走近他,了解到神医背后的足迹……

1937年,张炳厚出生于北京房山一个革命家庭。他的父亲南开大学毕业,是我党的一位地下工作者,1948年被捕于北京良乡,后被敌人杀害于房山;他的大哥是八路军的一位参谋长,解放后当过通讯兵部的研究室主任;二哥是朝鲜战场上的一位志愿军战士,归国后做了一名人民教师;他的嫂嫂也是一位军人,退伍后在地方当过区委书记。张炳厚从小受家庭影响,当过儿童团长、曾为八路军放哨、送水送鸡蛋……

如此的家庭背景和童年经历,对张炳厚的思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要是听到谁说共产党不好,准会跟他急!……”

中学时一次次意外的事故,使张炳厚走上了从医之路。一次上体育课,他在双杠上练倒立,一不小心胳膊没撑住栽了下来,造成了严重的脑震荡。石景山一位老中医只扎了两次针便使他病痛痊愈!这让张炳厚非常感激和惊讶,并由此对中医产生了兴趣。高中毕业考大学时,他毅然报考了北京中医学院,结果天随人愿一举考中!

志向与目的使张炳厚在校学习刻苦而又认真,再加上天生聪明、悟性过人,他的中医学得很不错!每逢寒暑假回村,他看好了不少老乡的病,老乡们有的请他吃饭,还有的给他买酒喝,这使他感到欣慰。有一件事张炳厚至今还记得很清楚:他的家乡有一位女孩被诊断为“石女”,几次婚姻均因此告吹。女孩与家长十分苦闷。张炳厚为其司药治疗,调理身体,临走时给她开了药方。结果女孩回家误用了比方子大十倍的麝香,痛得在炕上直打滚,但却意外地治好了病。后来女孩不仅结了婚,还生了孩子。这件事给了张炳厚一个启示:“中医用量不传之秘”。同时,更增添了他对中医学的兴趣和热爱。

张炳厚的这种兴趣和热爱,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为一种执着的追求与探索。张炳厚大学毕业后去新疆“下过乡”,后来回北京工作,其间他任过多种职务,有技术方面的,也有行政方面的。但是,无论职务怎样变化,他对中医学的热爱、探索始终不渝。

在新疆,他呆了15年。15年中,他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去树林读书,背药方,无论是天气寒暑、还是动乱,始终不变;白天,他为病人看病,夜里,一两点钟了,他屋里的灯光仍然通亮。

除博览群书外,张炳厚师学的精神也是别人所不及的。有位姓王的老中医,医术很高明。老中医带有六位徒弟,张炳厚为了学到这位老中医的技术“真谛”,竟把六个徒弟的笔记都抄了下来。60年代初,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张炳厚为了向伤寒大家刘渡舟学习中医技术,每天买一份山西过油肉孝敬老师。老师喜欢下棋,他就陪着下棋;老师叫他背《医宗新鉴・内科心法要诀》,他就把整本书背了下来。终于,刘渡舟把毕生积累的医术和经验传授给了他!山西有位韩姓妇科专家看妇女病很有绝招。张炳厚从侧面了解到这位专家很喜欢书法,尤喜碑拓,他就利用放假时间回北京,把那些著名书法家碑文给拓下来送给老师。终于,这位韩老师把妇科经前、经后治疗等绝招教给了张炳厚!北京驰名儿科大家周慕新临床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但他讲课只讲半个小时就不讲了,张炳厚为了从这位老专家身上得到更多的教诲,每次都去接送,利用路途的时间进行讨教。老专家爱起早,张炳厚每早就起在老专家之前,陪老专家散步之际再做讨教,就这样,跟着这位老专家学了不少东西!

“师其方但不拟其法,不拟其量,治贵权变。”这是张炳厚学习中医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多年来,张炳厚读过各种书籍,也师从过众多的名医专家,诸如秦伯未、王文鼎、宋向元、王绵之、刘渡舟、祝湛予等。但他从不死守其方,死用其量,而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用药用量,比如是男是女,是老是少,病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无其他的病史等,发病的程度不同,用药的方法和剂量就不能拘泥原方。他举例说明:他家乡的那位“石女”,当时,他是照前人之方开的药,是“石女”误用了比药方大十倍的药量才彻底治好的。

张炳厚根据40多年的临床经验,参照古人名家经典理论和用方研制出一系列的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绝招妙方,尤其擅长治疗疱疹、过敏性皮炎、顽固性麻疹等,在中医学界独树一帜。

2004年,张炳厚获得全国防治SaRS特殊贡献奖。其时,人们都不敢靠近SaRS病人,张炳厚仅穿一件白大褂,不仅敢去摸非典病人的手脉,还俯下身观看非典病人的舌苔,此举令国务院分管这项工作的副总理都感到惊讶、质疑,故当着来中南海汇报SaRS情况的众多专家问张炳厚:“张教授,真的是这样吗?”张炳厚面带笑容坦诚回答:“是的,我这不是没事吗!”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篇10

【关键词】日本汉方医学山田业广

自1603年始,日本进入了由德川家族统治的幕府时代,至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历时两百余年。在这一时期的中末段,日本汉方医学界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术流派——汉方医学考据学派,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医学考据学家,其中山田业广即是幕末最为著名的一位。

生平

山田业广,字子勤,通称昌荣,号椿庭,文化五年(1808年)10月出生于江户本乡春木町。他的祖先原姓业平,业平氏第4世孙师信为大和国山边郡山田岩挂城主,自此以后改姓为山田氏。山田氏到第21代师美开始以医为业,其子秀宗被封为高崎侯,并且成为侍医。秀宗之子由之继承父亲的遗业,后为高崎藩的医长(见森立之所撰“椿庭山田先生墓碣”)。山田业广为由之的长子,他的母亲为同藩深井氏的女儿。山田业广从小即在其父的熏陶之下学习汉方医学,待其稍长即通于汉方医学。文政七年(1824年),他的父亲罹患中风,出现半身不遂、语言蹇涩等症状,生活不能自理。山田业广继承父业,担任高崎侯医仕一职,当时他的俸禄为25口,用以供养全家7人生活之需。在他在担任医仕的余暇,仍然坚持读书自强,且笔耕不辍[1]。文政九年(1826年),山田业广拜朝川善庵为师,修习儒业。朝川善庵是当时著名儒学家山本北山的弟子,对考据之学有着极深的造诣。在其影响之下,山田业广掌握了医学考据之法。之后,山田业广又随伊泽兰轩学习汉方医学,伊泽兰轩是当时最为著名的汉方医学家之一,对汉方医学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山田业广与森立之、涩江抽斋、冈西玄亭、清川玄道等5人,被后世尊成为“兰门五哲”[2],是活跃在江户末期汉方医学界最为著名的医家。伊泽兰轩去世之后,山田业广又跟随多纪元坚学习医学和考据之学,同时还向池田京水学习痘科秘诀。天保八年(1837年),他在江户本乡春木町挂牌行医。山田业广号椿庭,其“椿”字就是由地名“春木”合字而成。天保十一年(1840年),著作《经方弁》草稿完成。弘化三年(1846年),家乡春木町遭遇火灾,于是他搬到弓町继续行医。弘化四年(1847年),山田业广著成《伤寒论释词》与《皇朝诸家治验集要》两书,其中《伤寒论释词》一书的序文署名为椿亭主人。嘉永二年(1849年),《伤寒杂病论类纂》一书稿成,全书33卷,共3000页,此书历时4年才得以完成。这本书的稿本现藏于京都大学图书馆,与内藤希哲的《伤寒杂病论类编》共为汉方医学史上研究《伤寒论》的名著。安政四年(1857年)3月,山田业广被幕府委任为江户医学馆讲师,主讲《金匮要略》。文久二年(1862年)正月,受到将军德川家定公的召见并面见将军。明治元年(1868年)4月,山田业广离开江户城移居到高崎。同年5月,被高崎侯任命为一等侍医兼政务参谋以及周旋局总裁,负责高崎侯的一切医疗事务。明治二年(1869年)始,山田业广任高崎藩医学校督学,总领学校一切事务。明治三年(1870年)11月,高崎藩政改革,山田业广被委任为医学大教授。明治四年(1871年)5月,高崎侯废藩令下,日本官制改变,汉方医学被废止。明治五年(1872年),《九折堂读书记》草稿完成。明治七年(1874年),山田业广搬回家乡居住。明治十一年(1878年)10月,他与门人相议,申请开办医院于神田五轩町,取名曰“济众病院”,并被推荐为院长。明治十三年(1880年)3月,创办“温知社”于医院内,山田业广为社长,负责宣传和拯救汉方医学。同时创办《温知医谈》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了题为《学习汉方医学的心得》一文,之后整理成《医学心得方大略》一书发行。温知社是当时汉方医学救亡的根据地之一,《温知医谈》则是复兴汉方医学者言论的载体,山田业广是当时汉方医学救亡运动领袖之一。是年10月,皇子明宫(即后来的大正天皇)病,邀山田业广为其诊治疾病,在他的精心治疗之下,历时一个多月,皇子渐渐转危为安。明治十四年(1881年)1月20日夜,山田业广忽然出现喘息不止等症状,经过治疗无效,于当年3月1日去世,葬于莲光寺,享年74岁。山田业广共育3男4女,其中长男夭折,次子业精继承家业。

治学特点

山田业广是江户末期最为著名的汉方医学家之一,从他的著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汉方医学理论的理解极为深刻。不仅如此,他还有着丰富的文学以及经学知识,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考据学方法对医学古籍进行校勘和训诂研究。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和他的治学方法有着很大的联系,总结其治学特点,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1.刻苦勤奋严谨认真

山田业广出生于世医之家,在其父指导之下,幼时即通读医学典籍,尤其是对《内经》、《伤寒杂病论》、《外台秘要》、《千金要方》等用功尤勤,这也为其之后能够在这些方面有所建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7岁之时,由于父亲的疾病使其在未成年之际就继承父业,并承担起一家人的生活负担。即便如此,他还于工作之余,读书、笔耕不辍,由此可见其治学之刻苦。山田业广一生治学十分复杂,除去医学典籍之外,他还要通读儒家经典以及从清朝传入的考据学著作,这就要求其不仅要有刻苦的精神,还要有勤奋治学的态度。山田业广治学不仅刻苦勤奋,在其读书之时还要求自己要严谨认真。正如森立之评价山田业广:“其为论说也,不好奇说,专以正大明确为旨。如仲景六经病与《素问》同为经府两病者,适与余宿考符。其言曰:仲景序中已引《素问》,而其书中六经与经义乖,则序文为非仲景笔而削之乎?若以序为仲景笔,则云仲景六经与《素问》不同者,有何确据而言之耶?是洵为千古不朽之论。其他医案弁论,不遑枚举。”(见森立之所撰“椿庭山田先生墓碣”)由此可见,其治学之严谨认真。

2.广学博取不泥于古

山田业广一生治学颇杂,这与他广学博取的治学方法有关。山田业广先后随朝川善庵、伊泽兰轩、多纪元坚等学习汉方医学和考据之学,从不同的老师那里学到不同的知识,最终使得其既精于医学又通晓考据之学。从《医学心得方大略》一书中可以看出,他一生所读的书包括医经如《素问》、《灵枢》等,儒家经典包括《论语》等,其他医书如《儒门事亲》、《辨惑论》、《脾胃论》等,以及当时传到日本的清儒的著作和江户时期汉方医学家的著作。如此广泛的知识结构是其后来在各个方面均有所建树的保证。山田业广治学广博,但他并不拘泥于先贤的成说,相反还勇于创新,且纠正先贤之短。山田业广虽然继承了多纪元简等医学考据学家的衣钵,但对其学问的不妥之处,绝对不会一味的顺应。如《素问次注集疏·例言》中所述,考证折衷之学,注释条句,权可立论。而通编贯帙,系统理论的形成更为重要[2]。在此一书中,他还明确指出其师多纪元坚等的错误之处,并且在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很注重对古注的理解与阐释。在他的著作中,多收载古注全文,并进行总结与分析,其不足之处补入诸家及自己的见解。他以同样的态度对《素问》、《伤寒论》和《难经》等古医籍进行研究。如他的《素问次注集疏》是在王冰、林亿注文的基础上完成的;《伤寒论义疏》是以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底本;《难经本义疏》以滑伯仁《难经本义》为底本。另外,《千金要方札记》、《外台秘要札记》、《证类本草序例笺注》等一系列著述中亦贯通着同样的研究方法。山田业广认为古注本身即是准古典,必须予以尊重,主张不可对古注断章取义,任意删引。由此可知其师古而不泥古的治学方法。

成就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