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十篇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十篇

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8:51

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篇1

GiS技术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引起规划领域的新时代,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GiS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愈显突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很多城市正面临着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基于此,从GiS技术的内涵分析,介绍GiS在规划设计中的优势,利用GiS技术更系统、更全面的把握城市的空间要素,建设美丽的城市空间环境。

关键词:

城市规划与设计;GiS;城市化

随着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发展,我国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中,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城市发展。因此,对城市进行更加全面、科学、系统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而GiS技术的运用可以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可靠,从而大大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严谨。

一、城市规划受信息技术的影响发展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全社会带来一场转折性的信息革命,其影响范围涉及到社会、经济、以及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同样也影响到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信息技术通过采集、分析、处理和利用等技术更好地服务城市规划,改变了城市规划的运作方式,加快了城市规划工作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与反馈,进而对城市规划的空间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大数据时代等的提出以及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愈加繁重。为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规划相关专业工作者们正努力寻找一种能够更完整、更准确地获取城市及其周边空间环境动态特征的有效措施。

二、GiS技术以及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优势

(一)GiS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60年代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决策与支持功能的地理学研究技术。GiS的原理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像和数据库对地理空间的信息进行描述、采集及整理,把地球表面的空间事物的位置及其特征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门集合了地理学、测量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高新技术。在传统的“3S”技术中,相对RS与GpS,GiS的突出性在于分析和数据的可视化。GiS的显著特征表现在它能够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多种复杂的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管理并能够实时对信息加以分析,再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的地理分析方法,生成与设计相关的信息。也正是凭借独特的优势,GiS逐渐应用与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大大提高了城市规划设计的效率与质量。

(二)GiS技术在城市规划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GiS是一种综合技术,由多种信息技术、计算和分析方法组合形成,为各种地理相关领域的应用服务。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发展,GiS也参与其中,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应用也很广泛,主要在城市规划、规划管理等相关领域。

1、地图处理——改善地图制作。城市规划的日常业务几乎每天和地图打交道,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传统之徒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相比纸质版的地图,屏幕显示器能够更好地显示地图的利用率,不同地块之间的组合、移动、缩放变得更加灵活;GiS技术使得地图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等,这或许是规划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使用GiS技术进行操作的最频繁的途径。当然,毫无疑问,现在我们熟悉的CaD系统在制图方面也有很多优势,特别是设计图的输入、编辑,反映设计意图、符合工程要求方面有优势,更有效地查询、检索。经多年实践检验,基于查询、分析,以及数据库系统而带来的地图处理能力,GiS特殊优势难以替代。

2、协助日常管理——快速、广泛地获取信息。在城市规划日常管理业务中,城市规划编制城管管理、建设申请与审批过程的记录,日常管理信息流转,GiS的作用已被普遍接受,主要体现在数据管理、地图处理、空间查询,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比较稳定的管理机构,依靠GiS技术平台,计算机和日常管理业务几乎是形影不离。除此之外,GiS技术还可运用在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再如,道路交通、电力、燃气、以及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分布遍及到各个角落,管道的工程设计以及日后的维护抢修均可以借助GiS技术来辅助完成,从而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3、分析、决策和支持——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决策可以是大事,也可以是小事,可能复杂,也可能简单。例如,一个新学校的选址,和当地人口密度、现有学校的服务半径有关,简单分析后就可判定大致位置,这是比较简单的决策,可借助GiS来完成。又如,某大城市内有若干老工业区需要改造,是引进类似的加工工业,还是变成新型产业区,或者改为住宅区,就要做多项分析,属于比较复杂的决策,GiS也可在其中发挥作用。目前,简单分析、决策支持在规划编制过程,以及日常的规划管理中发挥着作用。城市规划空间设计是GiS的主要应用领域,利用GiS技术可以对城市空间环境在设计过程加以辅助,也可为管理人员和决策者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有效控制城市的建设,从而影响城市设计。

4、公众参与——便于和公众、非专业人员沟通。在全民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查看各种规划的内容,同时可以查询到与之相关的坐标、地图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规划方案提出看法,甚至可以用简易的图形,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西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行为比国内更普遍,很多西方规划者普遍认为GiS是可以作为公众参与规划的重要工具,也有部分地区已经把GiS用于公众参与规划的全过程。相比西方,我国公众参与规划的制度还落实的不够完全,但是相邻专业之间、不同机构之间共享数据、交流观点、相互协作、推进规划,GiS会有很大潜力。因此,GiS是有利于多方专业人员参与规划,提高规划过程的透明度,扩大公众参与渠道的重要工具。

三、GiS技术的运用对城市规划工作者的启示

对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者应结合城市空间自身发展的特点,从GiS专业技术背景的视角出发,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为城市空间设计提供服务,更好地建设出美丽的空间环境。

(一)多元技术结合,促进GiS发展

GiS的信息数据是和空间地理要素相关的数据,而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切实有效的操作工具,可以很好的满足人们对地理空间要素的管理和查询,因此,完善地理信息数据库,可以为城市科学发展提供了详细的参考,其次,把我们日常熟悉的CaD与GiS结合在一起运用,可以把CaD绘制的规划图作为GiS的数据源,利用GiS技术对空间要素进行分析,更好地指导规划设计;再有,把GiS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加以结合,发展三维GiS的仿真功能,便于为城市规划空间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二)运用GiS提高建设效率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单位都应建立GiS系统,实现电子政务和商业管理,使政府、城市规划设计者、城市建设管理部门都可以围绕GiS所涉及的部分加以补充,实现有效数据多方共享的效果,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公众在参与城市规划过程中同样可以利用GiS对规划方案提出意见,既能落实公众参与规划和决策的全过程,也给市民提供更广泛的信息服务。如此,通过GiS将各集团联成一体,可以避免缺乏信息交流所造成的管理失误。GiS信息系统的建立,把政府、规划工作者、企业以及公众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协调多方利益的矛盾,将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大更好地空间,从而提高城市规划空间设计的科学性。

四、结语

城市规划和GiS相互影响、相互促进。GiS作为复杂的空间信息系统,不仅能够辨识、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物体的属性,而且还能对复杂的空间关系进行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潜力巨大,除了自身独立发挥作用,渗透、融入其他计算机系统之中,也是一个趋势。城市规划专业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它,更应该主动使用它,从旁观者、被动适应者,成为应用主导者,从查询、制图,走向决策支持,从而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美好城市。

作者:张欣冯四清吴庆松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海卫,王继尧,刘照永等.浅谈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10.

[2]刘友欣.浅谈GiS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

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篇2

关键词:城市公共停车空间;武汉市;中心城区;规划设计

abstract:citytrafficmovementandstillness,theplanninganddesignofparkingspacestaticoccupiesaveryimportantpositioninthedevelopmentofcity.Duetovariousreasons,manypublicparkingsituationofourcity,thistopicinwuhanCityasanexample,throughthemethodofliterature,investigation,analysisandstudyforissuesrelatedtopublicparkingspaceplanninganddesign.inordertosolveourcountrycitylandtensecircumstancesofcitypublicparkingproblem,andprovideatheoreticalreferencefortherational.

Keywords:publicparkingspaceinthecity;wuhancity;citycenter;planningand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年来,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城市中心区机动车“停车难”的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我国大城市中均存在停车空间规划滞后、投资不足、用地控制不力等问题。加上缺乏完整的停车法规和停车管理措施,造成乱停乱放、占道现象愈演愈烈,而停车空间布局建设的不合理也进一步造成交通拥挤,降低了道路上车辆的行驶速度,形成了停放与动态交通流互相干扰的恶性循环,使得城市环境恶化,也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因此,如何合理解决城市公共停车问题,对促进城市交通、美化城市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武汉市公共停车空间规划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武汉的繁荣发展,城市交通承载力也越来越大,而城市公共停车问题也随之变得越来越严重复杂。通过对武汉市的停车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武汉市公共停车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停车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缺乏统一规划

近年来尽管武汉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量有较大的增加,但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武汉市机动车数量增长快速,特别是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于开车出行的市民来说,出行交通拥堵、特别是停车难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由于停车空间缺乏,停车需求大大超过停车位的供给,所以导致了大量占道停车和违章停车的现象,使原本拥挤的武汉交通变得更加拥堵。

以武汉市来说,在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中缺乏对公共停车空间的总体布局规划,也没有很好地从城市交通系统战略的角度来看停车问题,缺乏对城市公共停车问题的总体把握,以至于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公共停车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停车供应结构不合理

根据国家相关研究分析,我国城市各类停车设施合理的结构比重应为:配建停车位应占城市各类停车位总数的77%~83%,公共停车位应占17%~23%,路内停车位应占3%~5%。而武汉市目前的停车供应结构并非如此,市内公共停车空间不多,配建停车空间不足,因此诱发市区特别是中心城区停车状况比较乱,也难以管理,特别是路内停车比例相对于合理的百分比来说偏高,停车随意性强,大量占用了城市支路,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的畅通和安全。

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形态、功能布局不够合理

武汉市的停车规划较落后,没有跟紧城市规划的进程,早先城市规划中又没有预留足够的可建停车空间,加上武汉中心老城区繁闹地段人口比较聚集,又有新改建大型商业办公类建筑,导致了在这些繁闹区有各种类型的车辆占用道路,乱停乱放,人车混行。例如汉正街、江汉路周边、司门口等地区,这些地区每天人流量非常大,特别是周末假日,可周围却没有或者很少有一个正规的大型公共停车场,所以这些地区的交通状况非常差,并且存在着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缺乏相关政策,管理手段落后,停车设施技术水平较低

武汉市目前并没有出台具体的可实施性法规来对公共停车设施进行调控,对城市中乱停乱放的现象缺乏严格的管理处罚措施。另一方面缺乏建设保障,没有很好的政策支持,以至于开发商在开发的时候单方面追求经济利益,参与建设停车空间的积极性也不高。规划管理部门在审批建设项目时,没有做到从严要求,也是导致公共停车场建设存在一定困难的原因之一。

武汉市路内停车大都是5~10元,并且一般没有计时限制,而路外停车收费是实行计时累进和限时管理,收费一般为3~5元/小时。这种收费管理机制很明显没有受到综合调控,造成路外停车富余而路内停车拥挤并且影响了交通的畅通和安全性。

目前国内城市的停车方式多为地面上停车和地下停车库形式,这样的停车空间所占的土地价值并没有充分的被利用。而国内目前对新型的智能机械式停车设施的建设相对较少,武汉目前也很少涉及,而且对停车的管理基本还处于人工管理阶段,也没有先进的停车信息系统和停车诱导信息系统。

武汉市公共停车空间规划设计方法探究

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面对武汉市公共停车这一方面的种种问题,我们应当重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下对武汉市公共停车空间的规划设计方面提出四点建议措施。

把公共停车规划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中

借鉴发达国家大中型城市停车空间规划设计的成熟经验,制定并完善与武汉市城市规划相统一的停车空间规划方案。政府及相关部门作出合理的调控,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政策和措施。

武汉市内有武昌、汉口、汉阳三大城区,土地利用形态十分复杂,交通任务繁重,而交通分布的各个区域都会遇到大量的停车问题。所以停车空间的建设要与城市的规划,特别是土地开发强度,相适应。

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从长远去看土地的使用效益

城市土地比较昂贵,开发商一般开发都追求短期的高利润回报,而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开放商在开发使用土地时,多考虑公共停车设施的建设。政府对开发商提供相关优惠政策,促使开发商建造公共停车场,这样从长远看来,是双赢,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优化停车管理措施

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篇3

关键词:滨水空间;景观规划;意义;原则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水被喻为生命之源,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的同时,对维护生态平衡、空间结构变化、城市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对我国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城市来说,城内河流因城市的发展而受到严重破坏,进行滨水区域实施景观设计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工程概况

泗阳包河总长约11.2千米,共分为中包河、总包河、北包河、南包河四段,属城市内河,因城市发展导致水体污染、河道破坏严重,现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对该河流进行改造,改造内容涉及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铺设、水体净化以及景观改造与建设等问题。

二、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意义

1、城市人们生活需要。如今市民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滨水地区一般是城市景色最为优美的地区,以其景观环境上的优势吸引人们前往。它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城市的景观质量,而且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2、景观生态需要。城市中的河流以其活跃性而成为景观规划中最有生气的元素,它集中体现了城市丰富的物质文明以及深厚的文化积蕴。成功的滨水景观建设有利于塑造出美丽的城市形象,强化人们心中的地域感。同时,滨水区具有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它能调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的气候,促使城市持续健康地发展。

3、经济发展需求。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如加拿大的多伦多、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国内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相继实施了整治、改造等开发建设,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滨水地区的园林景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涉及社会、生态、经济等比较全面的内容。合理的滨水园林景观设计能充分结合城市滨水地区各种景观,保证滨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促进城市发展新的契机。

三、基于生态的滨水区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充分尊重、合理利用河流沿岸的原有自然条件,以免除或减少未来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破坏,营造绿色生态的滨水空间。滨水园林生态建设要强调宏观的整体和谐,规划要具有全盘统筹的战略眼光,同步发展,设计宜与自然的形态相依。

2、公共性原则。保证沿河风光带的公益性、参与性,使每个人拥有自由享受景观空间的权利,同时在设计中保证使用者的舒适、方便和愉悦。

3、人文性原则。充分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建设赋有历史特性、文化特质、时代特征及生活特色的沿河景观。

4、关联性原则。保证规划区域内景观分区、活动单元有机布局、生态与人造、分区与分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5、景观性原则。既要考虑排污以及泄洪问题,也要考虑到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滨水空间的亲水性,增加城市居民的娱乐以及参与机会,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性的要求,塑造优美的整体景观。

6、连续性原则。滨水园林规划应既满足时代的需要,同时又要做到不损害后人发展需求的能力,尽可能做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结合滨水区的自然规律,以开发滨水园林景观为主导,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核心,使人与自然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考虑合理的分期实施方案,确保近期与远期的衔接和各阶段的景观效果。

四、我国城市滨水景观存在的问题

1、河流改道或者封盖,床体过度开发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常常将明渠改暗渠来减少滨水区污染河段,主要目的是减少蚊蝇及恶臭对人们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扩大可利用的土地面积。这样也容易使生态系统遭到进一步的破坏,使城市环境的生态化浪费最宝贵的资源。许多河床遭到大面积开采,使往日风景秀丽的河道面目全非,而且可能危及河道的安全,湿地原本多样性的生态结构被挪作它用。

2、过量排放废物污染滨水区

许多城市的河流成为城市污水排放源,污染物严重地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所在区域内大量生物死亡,破坏了滨水区域物种的多样性。有的甚者将滨水区当成垃圾填埋场,导致湿地填平、河道堵塞,降低了滨水区缓解洪水的能力。这些都使本应净化环境的滨水区,变成人人不敢靠近的污染源,严重地破坏了滨水区的景观。

3、盲目对河道进行改直工作

为了提高滨水区的河流的行洪能力,把自然形成的弯曲河道改直,这样虽然提高了疏水能力,但是也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结构,导致部分物种绝迹。部分河道固化后,河水不能渗透到两岸。两岸种植草皮的人工绿化带不但起不到涵养水源以及调节温度、湿度、降雨的作用,反而需要大量的人工维护以及绿化用水等费用。部分河道用水泥衬底和护衬之后,使水系与生物环境相分离,降低了自净能力,容易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

五、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生态规划与改进方法

1、密切结合环境

滨水园林是人工与自然结合的环境,包括动人、微生物、植物的种群与土、水、光、气、热等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联系、制约的结合体。规划设计应落实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划定滨水自然生态的发展空间,保护城市滨水区域内生物的多样性,通过河道改造,在泗水河源头采用沉淀池解决水质净化问题后,两侧全线截污,建设西大院公园,最终达到清水入城、源洁流清的效果,从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2、以人为本

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必须满足人类生存、居住、愉悦、出游与发展等要求,体现对城市居民的关怀,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特点以及活动行为特点,创造出满足各自需要的空间,如宽阔的草坪、运动场地和古建筑等。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和运作都要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保证滨水景观建设的投资与收益达到最优。在本工程中,规划设计处解放路至人民路段,参照韩国清溪川商业中心模式,两侧为硬铺,采用台阶、叠水等形式,达到亲水效果。

3、结合水域,形成生态的滨水景观

生态驳岸把滨水区水陆植被连成一体,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滨水生态系统。因此,除了满足水运、灌溉、防洪等要求外,滨水岸线可以尽量采用生态驳岸。在本工程中,规划设计洪泽湖大道至泗塘河段,参照山东济南小清河、德国杜塞尔多夫模式,借鉴改造经验,营建生态河道,以保护自然形成的岸线特色,采取灌木丛、林地与草坪相结合的配置方式,尽量减少钢筋混凝土的渠道。对于水源的保护地,应种植耐贫瘠抗病虫、生长量大、净化水的植物种类,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

4、满足需求,创造丰富的滨水空间

为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需要,滨水区景观规划需要考虑到人们回归自然、亲水的愿望。结合城市滨水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不同的区位和规模,布置多功能以及多样性的市民活动空间及设施,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市民的需求。

5、与自然、历史文化相映

城市的滨水区域一般隐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痕迹,规划中应注意尊重地域特点,保护和挖掘历史传统人文景观资源,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塑造城市新的形象。

六、结语

滨水区是城市特色集中表现的荟萃点,人们可以从它的景观表达中感受到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开发建设好滨水景观,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对塑造城市新形象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对包河进行改造的时候,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尊崇生态优先的原则,形成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广场;架空

abstract:foracity,itwillkeepitsuniquecharm,itmustbereasonablecityrules,andcityplanninginthemostimportantisarchitecturedesign;Butalong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highbuildingtechnology,highbuildinghadbecomethecityspaceindispensableelement,becomethecityabeautifulscene,howeverhigh-risebuildingandtheintegrationofurbanspacetherearestillsomedefects.Dealwiththedefects,howtobuildourbeautifulcity,andletpeoplegetabetterlifeworkenvironment,particularlyimportant.

Keywords:architecturaldesign;Urbanplanning;Square;overhead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全球化浪潮来袭,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获得国际地位,主要是依靠城市的竞争力。而建筑是组成城市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的重要象征。高层建筑形式在古代就已有了,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的古巴比伦曾经建造了现在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根据记载,其形式非常之华丽壮观,放置在任何空间之中都可以说是一道绝美的风景。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钢铁、电梯的出现以及后来钢筋混凝土的应用,为高层建筑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层建筑也成为城市空间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其中以美国的高层建筑发展最为活跃,如1885年的芝加哥家庭保险大楼被公认为第一幢摩天建筑,而纽约的曼哈顿区更是高楼云集;近年来我国的高层建筑也发展迅速,如上海的金茂大厦88层,高420.5米。随着结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结构形式趋于多样化,高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随之所带来的弊端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在成为城市风景的同时如何恰当的融入城市空间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使高层建筑设计趋于完善所追求的一种理念。

城市空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它为居民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这个可以说是城市空间比较科学性的定义,而本文提到的城市空间则更具体更形象,主要指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也是人处在其中能真实、直观感受到的空间。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空间融洽,其评价标准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公众的感受,所以一位建筑设计者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所创造出来的空间(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给予使用者的感受。这些是理论上要求一位建筑设计师要考虑的因素也是作为一名建筑师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且还可以据此评价一位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及其职业道德。事实上在进行一项高层建筑设计时,开发商受利益的驱使往往不会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此时,规划部门所出台的各种条文政策及规范将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强制性的要求必须顾及城市环境营造舒适的城市空间。可以看出,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即建筑设计和规划。下面就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两方面谈谈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1、建筑设计

(1)充分发挥广场的作用

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巨大,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小空间,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所造成的对比。因此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广场空间,这个广场空间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容纳的人员较多,出入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从另外一方面讲,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节点,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有的建筑大师甚至直接设计成下沉式的广场,如日本建筑大师叽崎新设计的日本筑波中心的下沉式广场,独特的广场空间造型,以人和环境为设计重点,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安静的休闲场所,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这种下沉式的广场往往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就空间形式而言它是一种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间。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广场和建筑应该作为一体来考虑。

(2)高层建筑主体设计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随着近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全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如生态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在强调象征意义和功能的同时,就引入生态的概念,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其建筑平面呈三角形,宛如三叶花瓣夹着一支花茎:花瓣部分是办公空间,花茎部分为中空大厅。中空大厅起自然通风作用,同时还为建筑内部创造了丰富的景观。而气候设计大师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大厦则体现了利用空中开放空间连通建筑内外,贯彻“生物气候大楼”思想,引入了大量的植物,立面上螺旋上升的垂直绿化和底部斜坡的绿化都有助于调节气候,尽可能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较好地完成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是一种深化。可以看出目前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新要求就是要实现“生态节能型”。

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并要体现人的尺度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3)巧妙的运用一些处理手法

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入口空间凹入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缓解入口处各种矛盾冲突;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这种入口后退架空的处理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深刻。

2、规划设计

(1)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甚至是一些史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避免高层建筑的集中分布。

(2)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高层建筑将大大增加这些街道的交通压力,分布在这些街道两侧的高层建筑要尽量控制其层数和高度,同时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加大其通行能力。

(3)控制超高层建筑数量

超高层建筑往往以其象征性和代表性而存在,实际上这类建筑既不经济又不合理,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表明收益并不乐观,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篇5

关键词: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群交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篇6

【关键词】:绿色空间城市规划基本原则

绿色空间可以使人心情愉悦,为城市增加喜庆,人类的生态和居住环境也会受到其影响而发生改变。它在吸收消耗大量热能的同时,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尘埃等有毒气体,对降温解暑、减少噪音、增加氧气等也有非常好的效果,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理想之路。因此,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绿色空间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我国处在经济发展不合理的情况下,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变也会变得更加迫切。

一、绿色空间的含义

绿色空间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已被纳入规划体系,其核心是强调城市的低密度组团式发展,利用大面积绿色空间降低城市密度,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田园城市已成为一种城市发展的绿色理想。然而,不同的国家对绿色空间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在西方的城市规划中一般指开敞空间,即城市区域未开发或基本未开发、具有自然特征的环境空间,是一些保持着自然景观或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具有重要的生态、娱乐、文化、历史、景观等多种价值。随着人们对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绿色空间的概念也在发展变化。

二、城市绿色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广的内涵,但从其本质来看,可持续观就是要把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结合起来,在发展中树立生态意识。“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更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通过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营造出“城市在森林中,森林有城市”的空间意境,这正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充分体现。

2、人文主义

绿色空间系统通过研究人类闲暇活动规律,以绿色空间为主要手段解决、维护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以“绿”地建设来传递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之情,目的是为全体居民提供一个环境优美、舒适、宜人的公共活动空间。这正是人本主义精神的最高体现。

3、生态规划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日益认识到城市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各种层次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观点来看,城市犹如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是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与经济两个子系统,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无疑是城市这个生态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规划时应充分利用生态学的知识与原理,将城市环境放在区域环境中加以研究,咀协调人工建造物与自然环境良性共生关系。同时在塑造城市或区域景观时,应充分认识到它是生态结构的反映,是建立在环境的秩序与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轨迹之上,这种景观美表现的是生态系统精美结构与功能的有生命力的美。

三、绿色空间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1、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

我们在设计绿色空间时,要充分运用应用美学及生态学原理的相关知识,改变传统的规划设计理念。综合考虑到环境质量、社会文化和地方特色等因素,塑造别具一格的绿色空间。结合本地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当地人文历史所积累的审美情趣,更好的宣传绿色空间的内容,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大体上采用传统布局,而在材料的选择以及节点处理方面要体现出现代感,尽量采用现代工艺。利用新材料与技术,采取立体设计原则,达到新颖、质感、光影等特征。

2、把握绿色空间植物设计尺度

优秀的绿色空间设计效果是明显的,为更好地提升绿色空间的特色性,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就需要设计者以一个科学的比例,来进行绿色空间设计的大致安排和构思。通过合适的比例设计出符合审美观和当地特点的园林。比例尺的使用是设计者的一种能力,如果,使用了错误的比例尺就会给人一种错觉,大尺寸的景观会给人恐惧的感觉,过小的景观会影响人们的自身感觉,所以选择合适的比例尺才能更为符合人们的审美观点,以此赢得人们游览园林时的好心情。

3、构建休闲空间

城市绿色空间的休闲环境是同城市人距离最近的环境,也是能够最直接使用的绿色环境。草香、花情、树绿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要素。绿色以生命的活力触动城市人的脉搏,引发人们借助大自然的要素来规划设计。崇尚自然,效法自然,也恰恰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作为步行者的活动天地和休憩场所,休息空间更要创造出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注重人群的景观参与性。这样的绿色空间更具亲情化。植物景观的处理要赋予诗情画意,同城市人群的景观感受结合起来。城市街景绿色空间组成元素的确定,应考虑城市人自身的情感要素,以便形成具有情节化题材的绿色空间,将每一位观者融入城市绿色空间之中。绿色休息空间在布局上延续了城市园林街景动感空间与情感空间的创作思想,既有连续的景观跳动,又有在同一主题下的景观高潮。它不仅仅是绿色空间最具城市化的内容,同时又是把城市园林街景的空间延伸到室内的最佳途径,并与室内环境融为一体,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把人与城市绿色环境连接在一起的媒体。

4、栽种城市适宜的树种

树种的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几方面:首先,气候方面。在栽种树种的时候要考虑它的习性,从树种自身的问题出发,不要人为地、一味的把南方树种栽植到北方来,将北方的树种全都栽种到南方,应该从整体出发,综合的考虑树种的最适温度、湿度以及海拔高度,然后在确定栽种的树种。除此之外,地方性的乡土树种要多栽种一些。在吸取教训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其次,土质方面。不同的树种对土质的要求有所不同,有的树种喜欢酸性土质,有的树种适合碱性土质,而有的树种则喜欢中性土质。因此,要根据树种自身的喜好对其进行栽种,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栽种的树种和其土质相适应;再次,环境方面。针对不同的环境地段,选择不同的树种进行栽种。如:在学校附近,要栽种消除噪音的树种,而在有污染的企业或工厂附近,应栽种吸尘吸毒净化空气的树种。有针对性的选择树种进行种植,不仅可以起到相应的环保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城市绿色空间的进一步发展。这对城市绿色空间的实施有很大帮助。

5、保护古树名木

凡在本市城乡范围内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具有科研、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珍稀树种、国内外列级保护的;树形奇特、国内外罕见的;在风景园林点起重要点缀作用等的树木均属古树名木。因为古树是历史的见证,活的文物;名木是珍贵的资源,它们都是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历史遗产,能为城市文化增添厚重的一笔财富。但是同时带来的危害和恶果很快显现出来,终会变成绿色泡沫,将城市绿化引向歧途。违反了自然规律,也违背了保护环境的宗旨,严重阻碍了城市生态建设的健康发展。

结语

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社会、经济和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城市绿地例如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生态风景林地等已不能满足当前城市居民的要求。其区别于传统的园林绿地概念,新的城市绿色空间的概念将为城市居民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宜居空间。

参考文献

【1】王雅萍。浅谈城市绿色空问系统的规划设计[J];建筑与发展2010第03期

【2】吴良镛。开拓面向新世纪的人居环境学。建筑学报

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篇7

关键词:步行空间居住区规划交往空间街道

在世界范围内,步行是一种古老而广泛使用的交通方式。步行交通占地少、造价低,还具有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审美意识及加强社会交流的作用。尽管步行有许多益处,并且使用广泛,但实际上却被许多交通专家所忽视。本文将着重讨论城市居住区步行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问题。

一、城市居住区步行空间问题分析

1、没有搞清居住区道路服务的主要对象

居住区道路不同于交通干道,因为街道两旁的商业店铺吸引了大量的行人,它的设计应是非机动车和步行交通为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以机动车通行为第一位,步行者的安全却退为其次:道路交通问题引发的“人车之争”导致“人让车”的现象司空见惯,街道的“主体”变为机动车而并非数量众多的步行者。

2、居住区道路空间比例严重失调

由于传统的街道被拓宽,因此目前居住区道路的比例严重失调。宽阔的机动车道上车流密集,使得行人很难从街道的一边到达另一边,从而造成了街道商业的萧条,街道人气的冷淡。

3、居住区机动车严重影响居民对步行道路的使用

由于私家车数量的不断攀升,居住区停车场地与设施的缺乏,大部分汽车都停在了组团院落中,虽然这样方便了居民出行,但是大量占用了步行空间,使居民在组团院落中能够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小。再加上人车出入使用同一个出入口,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4、街道空间被商业服务设施占据

有很多沿街的店铺把自己的招牌、广告牌、商业设施等都摆到步行道路上以招揽顾客;大多数餐饮店铺更是把生意做到了街上,开起了露天大排挡。

5、步行的整体环境质量不佳

如果考虑到愉悦性、建筑及美学兴趣等,人们则喜欢步行。然而,许多郊区的商业地带及市中心的许多街区因缺乏上述特点,很不适宜于步行。许多街区被现代化办公大楼及大型商厦围成高耸的玻璃及水泥幕墙,与人行道、停车场间没有直接的通路,因而迫使行人尽可能迅速地越过这些地带,而不是去体验步行的感受。

二、居民行为特征与步行空间环境关系分析

规划设计必须结合人的行为规律,如今已成为设计者的共识。本文列举下几种常见的居民行为,来探讨其与步行空间环境的关系。

1、散步:散步是街道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活动类型,是大多数居民喜欢的最普通的休息方式。散步是为了在户外进行轻度的运动以达到减缓压力、保持身体健康的作用。居民对散步场所的选择一般有如下考虑:①环境优美,空气新鲜;②夏天要有遮荫树木,冬天要背风向阳;③以安静为主,但有时希望能看到些热闹的场面,因此散步路线应动静结合;④散步空间是一个连续的空间序列,应该重视宅间小路、组团道路和小区道路的步行空间设计,加强散步空间的连续性;⑤散步道路应该行走方便舒适,尽量避免或减少高差,有座椅等休息设施和停留回旋空间。

2、休憩:在步行道路上停留坐下的人一般可分为两类:由于散步等活动体力问题而坐下来休息的;喜欢坐在路边一边聊天一边观看街道上的行人或发生的活动。第一种休憩活动对步行空间的要求很低,如果不能专门设置供外部空间使用的座椅,那临时的花坛护栏等也偶尔可以解决问题;第二种休憩活动相对要求高一些:一是需要一个可以久坐且舒适的空间环境,包括座椅的舒适度,周围绿化好坏等等;二是步行空间要有足够的人流或丰富的活动内容,避免坐在那里无事可看;三是此空间不应被周围的活动所干扰。

3、慢跑:慢跑也应算是最为简单和广泛的运动之一,除了残疾人之外,几乎所有年龄段的居民都可以进行。慢跑的要求是:第一,周边环境最好能提供比较新鲜的空气,以利于锻炼者的健康;第二,路面平整以保护运动者不会受到意外的伤害;第三,需要避开机动车辆。

4、玩耍:玩耍的人群主要集中在3~9岁的儿童,玩耍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如溜旱冰、球类等等。儿童由于其生理与心理上的特点,对玩耍环境的要求相对苛刻:第一,活动范围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最好在自家楼门口,家长从住宅内可以看到的范围内;第二,此空间不应与机动车道路直接相连,以免儿童因为不注意而跑到车行道上发生危险;第三,玩耍的场地要求平整,有一定的空间变化,以满足儿童躲藏攀爬的行为特点。

5、交谈:交谈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沟通交流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彼此之间缔结密切关系的重要途径。短时间的交谈一般常为彼此问候,交谈无需持续很久,对步行空间并无太多要求。但如果是长时间的交谈,那么交流的场所就会显得十分重要了:首先要有一个可以坐下来的地方,没有人愿意长时间的站立交谈;其次要有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因为噪音会影响人们的听力和情绪;第三,长时间交谈有时是伴随着其他活动而发生的,如共同围观某一活动,共同照看在玩耍中的儿童等等。

6、群体性活动:群体性活动是指要有多个人参加并完成的活动,如老年人的群体秧歌、各种街头舞会、儿童的嬉戏、树荫下的打牌下棋等等。这类活动具有很强的交流趋势,对步行空间活动的提升有很大益处。这类活动对场地也有一定要求:第一,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来进行活动,根据活动的内容和人数大小不定;第二,场地不能离居民住宅太近,以防扰民;第三,场地的周围应有可供休息的地方,用来休息与交谈。

7、商业性活动:商业与诸多的步行空间的活动有着紧密地联系,它是散步、休息、观望等活动的重要潜在诱因。商业对于交易的双方而言是必要的日常工作或活动,而这种活动可以成为人群自发性活动聚集的引力。这就要求步行空间能够与各类商业部门相连接,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步行达到商场、超市、街边店铺等各类商业设施。

三、居住区步行空间规划设计方法探讨

1、步行道路与车行道路应有效分离

居住区是人们休憩、游戏以及交往的空间,因此居住区内道路对于居民来说首先应该是安全的。如果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再好的居住区绿化,再好的道路景观,恐怕也没人去使用。因此,在居住区规划中应分析区域内人群的出行方式和居住模式,合理的组织流线,以适宜步行的尺度构筑社区,尽量实现人车分流,减少汽车对于居住环境的破坏。如不能完全分离,为保证居民在街道空间的活动质量,应对过境的机动车的数量、方向以及速度等方面进行控制。

2、步行道路应能够把各类功能区域串联起来

居民在选择步行到达某个目的地之前,往往会对路程的远近、有无潜在的交通危险、途中有无休息的地方,甚至是沿途的环境是否优美等因素加以考虑。人们都不愿绕弯道,如果可以看到目标,他们总是径直走向目标。而且如果目的地明确,时间紧张的话,人们也都会选择最近的路线,哪怕行走不是很方便的路面。因此居住区步行道路的规划设计应该尽可能将居住区各类绿地、居民住宅、公共建筑以及机动车交通接起来,并且路线安排也应与居民的出行规律一致,使之成为一个高效便捷的步行系统。

3、步行空间商业活动的经营

要想把人吸引到室外来,步行空间是否具有提供活动产生的引发物(触媒)相当重要。通过商业服务来吸引人们走出家门的步行空间规划设计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某些商业服务的扰民问题;二是商业服务的类别搭配及合理布局。

4、近宅步行空间应有其私密性

近宅步行空间是住宅外部公共空间中私密性最强的空间,它归属于某一个单元或某一栋住宅楼的居民所共有。同楼或同单元的居民常常在此处相遇,幼儿在这里玩耍,老人们也随着在此照看孩子,并和邻居聊些家常里短。这个空间不仅具有交通和邻里交往的作用,还具有识别与防卫功能。

5、公共活动的步行空间应具备开放性

许多居民到户外活动,并没有确定的目标,只是随意地走走看看,这时别人的活动很可能就会吸引他驻足观看,甚至加人其中,自发性活动就会变成社会性活动。

6、游憩设施对步行空间十分重要

(1)休息设施:对于步行者来说,休息设施尤为重要。如果有足够的座椅供休息、闲聊、观望人群,那么步行街上的行人会大大增加,逗留的时间也会更长。尤其是老年人,这样可以使他们的步行范围变得更为广泛。座椅应该按照一定的间距布置到各个开敞空间的路线中,这样可以支持人们的继续步行。

(2)儿童游戏设施:除专门建设儿童公园、儿童游乐场外,在居住区步行空间中开辟儿童游戏角,添置必要的儿童游戏设施如沙坑、秋千、转椅、滑梯等,将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

(3)老年人体育健身设施:老年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住宅及附近的公共环境中度过的,尤其在气候较适于户外活动的春、夏、秋三季,居住区步行空间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开放的活动空间、适宜的活动场地、广泛地社会参与而成为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首选场所。因此,一些简单的体育健身设施如单杠(高度宜低)、压腿杠、球网、教练台等,在设计中不容忽视。

7、绿地内步行空间的设置位置应符合居民行人习惯

抄近路是人之常情,设计者不应该抱怨居民因为抄近路而损坏了草坪或绿篱,而应该首先检查自己的设计是否为居民出行方便作出了周密的考虑。当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时,说明设计者的设计是失败的。因此设计初始就应该考虑居民的行走习惯,如已经在绿地终踩出了小路,那么就应该在这的地方增加小路。

8、居住区步行空间的区域控制

步行距离的确定首先应充分考虑到儿童和老年人的体力承受能力,因此生活性的通勤距离应控制在500m以内;其次应把住宅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距离,最好控制在400米以内,以减少居民上下班(学)的通勤时间;最后还应满足居民对步行空间的需求。如果居民每天散步的时间在40分钟到1个小时,距离应在1000m以上,步行距离太短,势必会增加居民在步行道路上往返的次数,造成心理与视觉的疲倦,从而降低了散步的质量。为了避免空间的浪费以及考虑到居住区的现实情况,步行道路应与绿地相结合或设计成环路等形式。但适当的步行距离有时也不仅是依据实际的路程来定,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

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篇8

结合相应的设计理念,对规划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统一规划,促进生态开放空间与城市建设空间的协调发展,在城市中倡导水文化,利用规划区域内存在的大小水脉,营造出“近水、亲水、赏水、嬉水”的城市环境,打造具有浓郁水环境的亲水城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该城市新区的设计目标为:对特色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结合先进的规划理念,将该城区定位为信息、服务、交流、设计、文化等综合性商务平台,创造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中心区域,营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环境,集商业、娱乐、休闲、居住等为一体,打造出新的城市中心。在该城区的设计过程中,遵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均衡、人地和谐的设计规划理念,需要遵循以下几个设计原则:(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指导,结合相应的设计目标,创造出高品质的生活空间环境和生态环境;(2)要建处“六个结合”,保证城市设计规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六个结合”主要包括:①中心城区建设与郊区城镇建设的结合;②城市景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的结合;③重点标志性建设与普适性环境质量建设的有机结合;④新城区建设与旧城区改造的结合;⑤质量效益与开发成本的结合;⑥近期建设与长远规划的结合。(3)做好城市要素的规划。从城市整体方面考虑,对城市环境、文化、经济等因素进行规范和策划,树立精品意识,强化城市品牌建设,从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4)对新城区良好的生态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景观的建设有机结合,塑造出优美的环境景观,实现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高度统一。(5)对于中心城区的设计,要在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城市的开发设计成本,对有效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实现紧凑型城市布局,尽可能做到低投入、高收益。

二、设计规划

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土地资源规划该新城区的设计规划,一方面需要满足城市的综合,另一方面,要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因此,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需要体现出社会化、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生活化等发展趋势,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城市的居住、服务、工业、娱乐等活提供充足的空间。2.城市整体布局结合人地和谐和生态的城市设计理念,在对城市进行总体布局时,要以自然、生态、和谐等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运用“先底后图”的规划路径,对规划区域内的水体、植被等自然因素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构筑“X”型生态内核以及东部生态区为重点,以生态屏障的建设为辅助,形成符合城市设计理念的生态格局,对旧城区的经济、功能、景观等进行有机延伸,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和措施,形成人地和谐、生态优先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做好居住区域、生态区域、亲水区域等的设计和规划工作,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3.空间系统设计城市中的开放空间是城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促进城市生态空间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确定有效的发展目标,对规划区域的水环境和绿地空间进行优化和完善,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和管理措施。(1)水环境的规划:对规划区域内的水体环境进行充分设计和规划,对水体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不仅可以提升城区的开发和改造速度,减少陆上交通运输的压力,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亲水空间,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2)绿地环境的规划:绿地环境的规划,主要是在该城区自然体征的前提下,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化的生态结构体系,形成安全合理的生态格局。4.空间景观设计在该城区的规划设计中,中心湖区作为整个城区的重要景观空间,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城区开放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帮部分,属于综合性的城市开放空间,集观景、休闲、运动、娱乐功能于一体,从而满足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需求,形成带状绿色网络的景观结构,最大限度地创造出良好的绿色生态空间,实现人地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5.核心区功能设计城市核心区不仅是指城市用地的中心区域,同时也是城市功能的集结点,是城市服务行业和公共建筑的集中区域。在该城区的规划设计中,核心区可以分为几个主要功能区:(1)综合商业区:综合商业区是城市核心区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具活力和生机的区域,在进行设计规划时,要采取集约化的策略,设置丰富的立面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温馨的生活环境,创造出合理有序的公共空间和半公共空间,通过与居民私密空间的结合,确保城区功能的有效实现。(2)行政办公区:行政办公区主要是城市行政单位的办公场所,在该新城区的规划设计中,要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扩大公共空间的范围,强化亲民氛围,切实做好城市管理工作。

三、结语

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建筑设计

前言: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

1、空间结构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它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1.1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交通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世界上已经有六大城市密集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地区、英国伦敦地区、欧洲西北部、中国沪宁地区等。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内建立“自然一空间一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火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1.2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根据什么来设计呢?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城市与社会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究其共性,这些全都是“人的行动”一一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行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城市设计是为人的,正如西蒙兹所说:“作为计划着,我们不仅要处理地域、空间和素材,不仅要应付本能等属于心灵方面的东西……仅仅适应人是不够的,好的设计必须满足他,取悦他,提高他,并且鼓励他。”从城市空间的本质出发,即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市,从而避免重蹈覆辙。设计城市空间,不再是空空的设计,实际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心理感受;设计在城市中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设计不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这才是设计城市者的任务。中国园林设计师们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甚至中国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设计游人的心理、联想及运动中的感受。当今的城市设计师应该向我们的先辈取法,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探究先辈们是如何设

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而在具体建筑的形体刻画和理论设计上则应该取道干西方的先进内理论设计思潮。

2、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3、建筑设计必需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结果。

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篇10

【关键词】产业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与城市产业规划存在深刻的内在关联。发展的城市经济是城市设计的物质保障,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实践的理性指导。以产业理念为维度,剖析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设计需求及实现路径为本文主旨,明确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设计的过程既是对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美学设计,又是对城市整体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及环境利益等的协调、权衡与配置的过程。

一、产业规划、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1、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

产业规划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等特点。产业规划是描绘城市产业未来发展的蓝图,它统筹安排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资源配置、发展程度、支撑条件等,提出具体、长远而全面的城市产业发展构想。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部署和战略安排,其具体的编制对象即为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存在双向促进的关系。首先,产业发展带来城市功能的变化,对城市规划提出新要求,推动城市功能布局的改善和调整。其次,城市规划制约引导产业的空间布局,作用于产业发展的性质方向,催生新的产业规划。

2、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相较于城市规划宏观视角下的数据化和抽象化,城市设计更具图形化和具体化的特征。它综合考量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需求,对相关因素进行有序组织并加以恰当的控制和引导,创造理想化的城市空间,推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人文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

实践中,城市设计的实施取决于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公共干预。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协调统筹,引导、控制、约束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的制度性因素是实施城市设计的前提条件,而技术性因素作为具体的操作手段依赖于制度性因素发挥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城市设计的必要条件。

二、产业规划缺位下的城市设计现状

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性化意识逐渐被融入现代城市设计理念中,有助于美化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提升城市景观艺术水平。然而从产业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设计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现分析如下:

1、城市设计中的利益博弈

利益博弈是城市设计中多元利益主体的“生存常态”。目前,城市设计的组织编制主体主要包括规划管理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各级政府及开发单位等,各部门分别代表不同的利益主体。省市行政主管部门重视把握全局、维护公众利益,区县政府更多关注地方经济发展,而开发单位则争取自身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利益冲突容易使公共利益受到侵犯,背离城市设计的初衷。且规划管理部门对于城市设计的管理理念各有不同,管理方式差异性强,管理水平参差,也使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中面临挑战。

2、城市设计导则缺乏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空间形态的和谐性与整体性,以及在更广泛、复杂的地域空间和经济布局中实现城市的合理规划。城市设计的内容、形式与深度各有不同,在多种审美中选择适宜该城市的标准,如何在产业规划的引导下将城市设计成果具体应用到城市设计中即为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具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是目前我国城市设计编制中的薄弱环节,并无成熟的经验方法可借鉴。

3、城市设计成果难以变现

我国多数城市设计仍停留在形态设计层面,重视描绘终极蓝图,对城市发展的过程性、动态性及城市设计的产业政策引导作用未引起足够关注。现阶段城市设计的成果通常是感性的,在将其纳入规划设计要点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经验对城市设计的成果进行“翻译”。在实际操作中城市设计变为修建性详细规划替代品的境况屡见不鲜,并且因为缺乏对开发条件的深入研究,使设计成果最终停留在纸面上。城市设计成果看似丰富多彩,在实际应用中却流于无形。

三、城市设计应以产业规划为导向

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基本关系决定了产业规划和城市设计矛盾而又共生的关系。城市设计应以产业规划为导向,以合理的产业布局带动城市经济增长,营造城市最佳投资环境与宜居环境,吸引要素集聚,打造城市品牌,优化配置城市资源,通过城市设计环节达到城市效益的最大化。

1、产业导向下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主要针对城市整体建设空间的设计。在进行城市设计时,要对城市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现状空间格局、环境生态评价、文化、人口分布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要对城市中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情况进行整理,并对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情况以及城市中的产业与驱动经济的整合方式进行构思,以确保城市设计的实施具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另外,须重点关注城市重要规划与设计案例的研究,将规划与设计成果与城市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优缺点及对城市发展的正负影响,使后续规划设计与前期的规划有效衔接,并集中修正前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利益和谐配置的城市设计

多元的利益群体参与城市设计过程,而利益主体的动机、目标及相互关系的差异决定了现实的分配关系。城市设计关注城市公共空间,而公共空间本身即为公众共同享有的资源。因此,公众参与应作为实施城市设计过程的重要步骤。政府秉持中立的立场,无论是城市宏观发展目标的拟定,市域城市设计、分区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或是地块城市设计,以及城市设计的编制、审批、调整和实施逐个阶段,公众都有权参与其中。如此,才能真正使得利益的均衡配置成为城市设计空间配置的主旨内容。

城市发展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而无论城市设计抑或城市规划都只是城市建设的开端。城市设计若不能根据特定的城市环境、产业状况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相应调整,会为城市发展带来阻碍。而相反,若城市设计能够贴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市空间利益及产业发展利益进行合理配置,必将提高城市自身价值与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健.产业理念对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3(02)

[2]关丽阳.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及规划设计的关系[J].建筑设计管理.2011(04)

[3]张.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初探[D].天津大学.2011

[4]冯婕.我国城市设计的公众参与研究[J].城市建筑.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