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十篇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十篇

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9:32

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篇1

关键词:城乡统筹;美丽乡村;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30

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onacceleratingtheConstructionofBeautifulCountrysideinnanjing

maLu

(JiangshunanjinginstituteofagricultureSciences,nanjing,Jiangsu210042,China)

abstract:tofindthebalanceurbanandruraldevelopmentofmetropolistodrivenewruralroads,exploretheconstructionofChina'siconiccitybeautifulrealpath,closelywiththeobjectiverealityofnanjingcities,ruralandurbanandruralgapisstilllarge,thearticleanalyzedthebeautyoftheconstructionoftheruralrealityconditions,constraints,andputforwardtheplanningguide,interactive,pilotdemonstrationarea,modernagricultur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farmerssubjectcultivation,ecologicalcompensation,effectiveinvestmentagglomerationandrelevantpolicyrecommendations.

Keywords:urbanandruralareasasawhole;beautifulrural;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

南京市作为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特大型城市,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已经显著增强。2012年,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202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超过1.4万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6∶44.0∶53.4,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接近80%。建设美丽乡村成为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现实需求和战略选择。

1南京郊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1.1区划人口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中部富庶地区,江苏省西南部,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6587.02km2,共辖11个区。全市户籍总人口636万人。包括栖霞、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6区,面积6322km2,占市域总面积94%,耕地面积24万hm2,涉农镇街56个,行政村707个,7300个自然村,农户64万,乡村人口203万人,农村劳动力120万人。

1.2经济发展

在以区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郊区正在奋力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2012年,郊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89.99亿元,与2007年相比,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从37.5%提高到49.9%,实现从“三分天下有其一”到“半壁江山”的跨越。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8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1.5%。完成工业投资超过2000亿元,占全市比重由72.7%升至91.9%,郊区县作为全市经济主战场的地位更加凸显,南京经济发展慢在郊县、弱在农村的格局正在发生趋势性改变。

1.3都市农业

全面落实总面积超过23.3万hm2的“1115”农业布局规划,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1%,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47.6%,建成各类农业园区171个,有一定接待规模的休闲农业景点(区)200多个,都市型现代农业初显雏形。5年来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近2000km;完成近4万hm2农田水利连片治理。涉农镇街建成区用水和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100%和99.3%。“绿色南京”深入推进,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17.9万hm2,林木覆盖率达27.6%。郊区生态本底良好,后发优势逐步显现,涌现出高淳国际慢城、江宁“五朵金花”等一批景色秀美、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新农村典范,初显美丽乡村现实模样[1]。

1.4人民生活

2010年以来,南京大力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不断拓宽就业、创业、社保和帮扶等增收渠道,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左右,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以2007年为基数,基本实现了5年倍增。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2.59∶1缩小为2.45∶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已经逐步得到遏制和扭转[2]。

2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难点

2.1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郊区农业生产仍呈小规模和弱质化态势,农民人均承包耕地只有0.08hm2,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抵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还不强,农业效益难以大幅提高。对照江苏省定指标,南京2011年农业基本现代化水平为76.61分,虽然排名全省第三,但与目标值差距较大,特别是少数指标完成进度较慢、部分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些区县实现进度不快。2011年,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为57.8%,而目标值是80%;持证农民占比为11.68%,与目标值35%差距很大;农业增加值、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指标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粮食亩产和高效农业保险占比排名省内靠后。

2.2生态承载能力不强

郊区是全市工业和农业经济发展主战场以及生态建设主阵地,承担着保发展和保环境双重责任。郊区土地空间不足、自然资源稀缺、环境容量受限,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很大。目前郊区工业集聚度和产业层次仍然不高,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单位GDp能耗较高。做大郊区经济总量,面临着淘汰落后产能和严控单位GDp建设用地耗用量的双重压力;推进郊区新型工业化进程,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等环保指标倒闭的双重压力。

2.3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在建设水平、功能配套等方面与城市差距较大。目前,全市农村公路等级普遍不高,农村公交化程度偏低,农村水利建设欠账较多。郊县供水、供电、供气和农村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溧水、高淳和六合北部地区还有数10万人口未喝上长江水,涉农镇街建成区污水处理率只有50%。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农民只占到城市居民的一半左右。全市城市化率80.81%,江宁和浦口区不足70%,六合、溧水和高淳刚过50%,人口城镇化远远滞后于产业非农化水平(全市经济非农化水平达到97.4%,就业非农化水平超过90%)。

2.4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不健全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但受宏观经济和就业形势影响,农民进一步转移就业空间有限,难以支撑农民收入的高平台增长。财产性收入和创业型收入是南京农民收入的短板,2011年,南京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仅占3.8%,而苏州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含投资物业收入)占比超过35%。由于郊县农民普遍缺乏资金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自主创业所需素质能力、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胆识,创业富民路径尚未完全打通。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14.4%,未能达到新一轮倍增计划序时进度要求。

3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美丽乡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新提法。当前和今后的指导思想至少要突出以下几点。

(1)美丽乡村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

(2)美丽乡村建设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面做出探索,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人文绿都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开辟“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安排,加快形成城乡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高效、设施功能完善、经济实力倍增、农民生活安康、人居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新局面。

(3)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要尊重自然美,以生态为背景,彰显山水灵秀和人文特色;侧重现代美,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前提,把开放理念全部融入;注重个性美,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构建整体美,城乡联动、产业相融、示范带动、覆盖全域。最终成为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

(4)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综合评估实力和潜力,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借鉴外地做法、倾听基层心声,统筹兼顾工作传承和思路创新,努力做到结对共建、握指成拳、互融互利、共同推进,建成一批顺应生态文明发展潮流、彰显南京城乡特质、体现宜居品质的美丽中国示范区,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市人民的现代化建设,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南京乡村模式”。

4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4.1以城乡一体规划统领美丽乡村建设

当前,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的相对落后与城市的繁荣繁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美丽乡村规划起点要高、布局要优、功能要完善。坚持“全域统筹、一体规划”,统筹城市和乡村,统筹农村、农业和农民,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统筹产业结构、城镇布局、人口居住及基础设施等,统筹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五规合一”,以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导向,做到城乡布局更科学,美丽乡村和城区之间功能各有区分,产业发展各有侧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覆盖,把城市消费引入农村,把中心城市人口向郊区、农村疏散。系统设计、因地制宜,培育特点特色特质,精雕细琢。聘请设计师进行一村一规划、一家一美景的设计,形成各具韵味的建设格局,把“家园”与“田园”结合好,让自然人文环境和人工雕琢相互协调。决不能是现有试点,包括城镇化试点、“1115”试点、土地整治试点等的简单拼凑和叠加,需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抓手。

4.2以新型城镇化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伴相生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新型城镇化以新市镇建设为核心,美丽乡村建设以新社区为龙头,二者互为促进、互为依托,共同构建起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承载平台。新型城镇化可以带动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反过来又可以为新型城镇化拓展空间、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只有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才能凸显农村地域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促进农村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缩小城乡差距,让人民群众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美丽乡村建设内涵的丰富性还决定了新农村建设载体抓手的不断创新发展,而其中的一个重要抓手和载体就是新型城镇化。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下,积极研究苏南现代化示范区、江北新市区、溧水高淳县改区等一系列重大决定政策的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3]。

4.3以示范区建设探索美丽乡村建设

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南京市已经在在高淳“慢城”200多km2、江宁谷里-横溪、高淳桠溪-漆桥、浦口汤泉-老山、六合竹镇-金牛湖、溧水白马-无想山等5个片区规划了1000多km2的美丽乡村建设区域,大部分区县都已经开始编制建设规划,先做好试点,分类分步推进。研究启动生态人居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农村人口集聚、生态家园建设、农村节能节材、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研究启动乡村生态环境提升行动,重点建设农村环保设施,推进连线成片整治,建立长效管护制度;研究启动乡村产业腾飞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工业、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物业经济、合作经济等新型机体经济,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研究启动乡村田园文化培育工程,重点培育特色文化村,开展宣传教育,转变生产方式、促进乡村社会和谐[4-5]。

4.4以农业现代化夯实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生活保供、生态涵养、都市休闲3大功能定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加工流通、基础设施、生产组织和支持保护体系,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2015年农业现代化实现分值达90分以上。落实农业“1115”布局。建设6.67万hm2高标准粮田、6.67万hm2经济林果、6.67万hm2高效养殖和3.33万hm2标准化菜地,对纳入规划的农田和水面实行永久保护。深入整合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源,开展高标准农田连片整治,推动农业高效规模集约发展,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强化农业科技引领。以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等18个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促进人才、科技、资金要素向园区集聚,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创业。大力发展生物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技贡献率。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加快发展都市型休闲旅游农业,打造郊区“春赏梅花、夏摘葡萄、秋品螃蟹、冬购年货”四季品牌,提升高淳国际慢城、江宁“五朵金花”等10条精品线路,建设一批农家乐村,带动“百万市民下郊县”活动深入开展。

4.4以培育现代农民保障新农村建设

从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参与建设,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是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始终把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放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首位。二是真正让农民获益。三是让居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加快推动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社会保障待遇。

4.5以资金有效投入支撑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性强、周期长,在现有市场体系下,资源要素很难主动配置到生态建设领域,需要政府集中要素配置,通过财政补助、贴息、税收返还等办法,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资源向乡村集聚。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捐资,增强共建共享的美丽乡村的合力。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为基础,探索经营品牌(生态品牌、旅游品牌)、经营村庄(创新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运作,盘活生态资源)、经营资本(以生态项目为抓手),实现生态资源的资本化。

参考文献:

[1]张蕾,史佳林,张明亮.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63-67.

[2]李建华.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和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3):83-86.

[3]宁淼,邹秀萍,叶文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及其关键技术[J].中国科技论坛,2008(10):102-106.

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篇2

一、认真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1、组织了农粮、水利、交通、财政等相关部门专业人员对2014年一事一议项目检查验收扫尾工作,及时拨付2014年项目结转资金,收集整理项目资料,按要求及时录入一事一议信息系统数据,做好迎接全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绩效考评有关工作,在全市一事一议项目抽查验收评比中,我市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2、做好2015年一事一议项目申报工作。年初及时下发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申报通知,明确了申报原则:一是项目范围必须是村内户外大多数人受益的小型公益项目;二是投资小见效快,农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项目;三是村民筹资筹劳积极性高的项目;四是2014年、2015年未安排项目的村优先。需要提交申报材料:如项目申请书、项目预算、实施前照片等。及时督促乡村召开村民会议、坚持民主议事,按照规范程序,搞好一事一议项目申报。目前全市已报一事一议项目295个,投资总额4500万元,申请奖补资金3000万元。为下一步筛选项目,提供了资料,项目批复、实施做好了充足准备。

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和传统村落保护前期工作

1、配合农工部制定好《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稳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根据《财政部2015年对口支援市重点工作安排》,深入贯彻中央、省及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民生改善、精准扶贫等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示范乡村,提高村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制订实施方案。为下一步实施试点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深入住建、环保、文化等部门一起,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前期调研、项目规划,项目申报,预算编制等相关工作。

三、统筹兼顾做好局里安排的其它各项工作

1、认真做好“三送”各项工作。按照市委“三送”办全覆盖要求,紧紧以“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为主要内容。多次深入“三送”联系点,与联系农户谈心交友,尽力帮助困难农户,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分别与各自的精准扶贫结对联系户,进行了沟通,取得共识,制订了脱贫计划,尽力帮助挂钩农户早日脱贫。

2、按照要求,及时做好《2015年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答复工作,圆满完成我科负责大柏、沙洲坝、拔英三个代表团所提涉及提案答复。

3、根据局里统一安排,及时做好其他临时办的各项工作。

上半年,我办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2015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工作进展慢,第一批项目尚未批复实施,没有达到上级要求。二是密溪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项目还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如果不抓紧话,在今年完成存在一定难度。

四、2015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1、进一步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各项工作。严格有关制度规定,坚持规范操作,促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加强项目管理,建立滚动项目库。加强项目审批实施验收等环节监管,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加强资金监管,保障资金安全。健全项目管护机制,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完善项目档案管理。按照民生工程要求,推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信息网上公示。

2、制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十三五”规划。根据〈〈省财政厅转发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在今年第三季度,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根据村庄人口布局变化趋势,统筹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需求与可能、重点投入与普遍受益的关系,研究制定好〈〈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十三五”规划〉〉,并按要求在10月30日前报省财政厅。

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篇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打造富裕、文明、生态、和谐,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产业集聚、科学有序的基本原则,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规划建设有序、村容村貌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良、乡风文明和睦、管理机制完善、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借助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平台,全力抓好城关镇塔地村、大章村,北冶镇关址村,石井镇龙潭沟村,磁涧镇礼河村,五头镇马头村等6个试点村建设,使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产业化、旅游生态化、文化特色化、产城一体化有机结合,按照产业优势、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使三产发展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相复合,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二)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共同描绘美丽家园建设的蓝图。

(三)坚持生态保护为重点。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注重挖掘传统特色产业、人文、山水环境等特色资源禀赋,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布局,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生态精品村镇。

(四)坚持整合力量。把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与建设特色乡镇旅游、农民住房改造、垃圾污水处理、社区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实施美丽乡村驱动战略,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五)坚持分步实施。立足各村的优势和经济发展状况,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和建设时序,分步实施、分类指导。要按照产业支撑型、搬迁集聚型和整治提升型等建设模式,在继续抓好市确定的关址、塔地、大章、龙潭沟、礼河、马头等重点村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着力使正村镇新家园、磁涧镇兰丰社区、城关镇翠屏社区、五头镇舜王社区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列。其他乡镇也要自行确定1个美丽乡村示范点进行科学规划和高标准建设。

四、建设内容

(一)科学编制规划。对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严格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产业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进一步细化区域内经济、产业、人口、生活、服务的功能定位,完善配套垃圾、污水、改厕、医疗、学校、超市、绿化等项目,科学规划村庄人居建设布局,严格执行规划。凡是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实施,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二)优化人居环境。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以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为重点,持续深化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一是治理垃圾污水。全面推进“户收集、村运输、乡镇填埋”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组)有垃圾池(箱),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着力整治和规范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开展农村污水处理。二要集中亮化美化。根据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进一步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要坚决拆除违章、私搭乱建的建筑物,对空心院落、残墙断壁进行全面整治和美化。充分利用村庄空闲地,建设休闲小游园。规范村庄电力、通讯等线路,彻底清除有碍观瞻的小广告等视觉污染,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三是改造危旧房屋。结合危房改造和搬迁扶贫等建设项目,积极实施自然村搬迁撤并,切实加强农村户建房的规划和政策引导,节约土地资源。

(三)配套基础设施。着力完善美丽乡村道路、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美丽乡村延伸。一是完善农村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95%以上。对通往美丽乡村试点村的主干道以及村镇主要出入口,要突出地域美丽特色,建设景观风貌。二是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卫生室、多功能学校、文体活动中心、幼儿园、便民连锁超市、室外健身活动场所、金融服务机构等公共设施建设,做到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购物有超市,学习、娱乐、健身有场所的标准要求。三是进一步强化农村卫生保洁制度和队伍建设,健全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要组建专业保洁队伍,按标准配套保洁人员,落实必要的保洁经费,加强对农村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的长效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借鉴城市环卫保洁的经验,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引导和发动农民群众积极筹措垃圾处理费用,增加有效投入,促使村庄卫生保洁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发展村级经济。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挖掘发挥当地产业优势,做大做优特色农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发展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积极探索养种一体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做大做强正大集团、鹏云农业、绿尔科技等农牧业示范项目,大力发展中药材、核桃、辣椒、樱桃、玫瑰等特色种植业,推动畜牧业和种植业融合发展,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发展生态旅游业。发挥农村山水秀丽风光、历史文化多样、人文底蕴深厚等优势,以重点景区为龙头,以骨干景点为支撑,做活山水景,做深农家乐,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业。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的乡村,要增强自然休闲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农耕模式逐步引向现代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发展。三是壮大集体经济。加强管理并激活农村“三资”,引导发展“资产型”、“服务型”等形式的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深化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村务公开制度,按照“四议二公开”工作法稳妥推进村级管理机制,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村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开辟文明橱窗等农村文化阵地,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知识宣传,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户”、“好婆媳”、“好妯娌”、“卫生庭院”等群众性活动,促进农村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开展农民工转移就业、农业实用和农民创业等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县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产业集聚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办,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查指导。各乡(镇)、产业集聚区和行政村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负责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落实。

(二)明确部门职责。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参与。项目实施由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各级各部门要结合职能,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调一致,形成合力。环保局负责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局负责“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详细建设性规划;爱卫办负责农村改厕项目;财政局负责建设项目资金整合筹集,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住建局负责乡镇垃圾中转站和农村垃圾填埋场建设;水利局负责农村安全饮用水项目和农业项目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农业局负责农业产业化发展及沼气建设;林业局负责绿化工程;扶贫办负责扶贫搬迁项目。各相关部门要结合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合力推动此项工作。各试点村村委会要切实履行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三)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规划公示、专家听证、项目共建等途径,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海外侨胞、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篇4

花桥乡乡村建设现状

花桥乡位于浦江县西部山区,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39亩,全乡辖18个行政村,共0.95万人。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发展水平与县其他乡镇较滞后。为补齐突出短板,乡党委深度挖掘乡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生态观光游、农家采摘游、民宿体验游、红色文化游,把绿色生态融入旅游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增长。经调研,目前已初步具备依托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的基础。

整个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中存在发展瓶颈:

山区乡镇,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资金短缺,后续的维护和提升难以开展,对于如何有效的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感到无从着手。百姓在享受美丽乡村成果的同时,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意愿比较迫切。

建议:

1.精准规划,加强对山区乡镇在美丽乡村发展的指导。在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乡镇要精准定位,明确精品线或重点村的规划、投入,全面打造和提升精品线、重点村,以点带面带动周边村庄,实行差异化定位发展,协同功能配置。

2.尽快制定山区乡镇美丽经济的发展规划。切实做到美丽乡村的规划与本地的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有效提升集体经济收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篇5

近日,义马市召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会。会议传达贯彻三门峡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督查讲评会议精神,听取涉农办事处试点项目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回顾上半年义马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分析研究存在问题,并对近期工作进行部署。

会议指出,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惠民工程,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对于该市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加快富民强市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有关部门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明确任务、把握关键,点面结合、示范带动,促进各项工作快速推进、扎实开展。二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建设美丽乡村要抓住试点项目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项目规划编制申报三个重点,切实做到“规划先行”,搞好试点村规划设计,制定出科学、正确、符合义马实际的规划。两个涉农办事处要落实好项目实施的主体责任,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安排好其他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财政、审计部门要做好对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的服务监管工作,城建部门要做好工程设计、质量监督工作,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和透明度。发改、财政、城建、交通、农林、环保、水利、卫生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全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三要加强领导、确保实效。各领导小组成员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好试点项目建设工作,在抓项目建设工作中,要认真落实半天工作法,敢于突破常规抓进度,求实求效抓落实,建设精品示范工程。同时,还要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与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教活动的成效体现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要在全市农村全面启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迅速行动,加大投入,健全机制,使该市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明显改善。要采取多种宣传方式,集中宣传美丽乡村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意义、作用、经验和先进典型,切实把这一工程建设成民心工程。

会议还强调,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工作态度的重要载体,各有关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握关键,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推动义马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门峡市委农办)

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篇6

关键词:城镇化;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美丽乡村”创建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更体现在社会层面。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美丽乡村”建设对改造空心村,盘活和重组土地资源,提升农业产业,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有着重要意义。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指出“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农民美好生活的家园”,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美丽乡村建设作出安排部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1)、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的内容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为我们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起点。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摘掉“脏”、“穷”、“土”三顶帽子,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改善农村村民居住环境,大力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

(2)、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美丽乡村实质就是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长期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流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实现“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的发展格局,因此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

(3)、美丽乡村建设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

美丽乡村建设是以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顺应广大群众对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期盼,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以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自信的形象展现给世人。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而这正这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谋而合,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表现。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架构

(1)、明确四项目标

所谓的四项目标,指的是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和人人幸福,建造一个环境优美、社会和美、生活富美的三美现代化新农村样板,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加以探索,确保全国第一,争当全国唯一。

(2)、和谐农村架构

首先要在立意上追求一个高度,着眼于全省建造试点,面向全国作示范,置身于“城乡一体化、十七大生态文明概念以及省里两创的总战略”的大背景,争创全国第一与唯一的目标。其次需要在平面上取得一个广度,那就需要城乡之间的积极联动,广泛覆盖,以村为基础单位,以城市为带动的纽带,从而发挥出城乡各自的特色与功能,积极宣传,鼓舞全民积极参与到建设的步伐中去,农民作为主体,政府起主导作用,积极发挥出政府的带动性,同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实施四大工程

首先就是要加强对环境的改善,其次是对产业的重视,再次是对素质的提升,最后则是提升服务。主要是提升外在的有形环境,积极扩大与巩固成果,改善整体的质量,从而提升整体品位。对于内在的经济实力也不能忽略,要对优势产业加以扶持,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增强支撑功能,扩大集体经济。

三、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措施

(1)、掌握建设途径

需要从环境上提升、巩固已有的成果,改善整体质量,提升自身品味;对产业方面的提升,重点在于对产业的扶持,形成一个自有特色的品牌效应,加强对高效生态农业品牌化的推进,积极培育经济大村;对于素质的提升,主要是对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要积极培养素养高、激情高、胸襟广、讲文明的现代农民,将各类农民培养工程加以引进、结合于发展;对服务方面的提升,需要着重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将农村的社会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落实,提升整体的公共服务水平。

(2)、加快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

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工程复杂、涉及环节多、工期长,按照“统一规划、稳步推进、分类指导、分级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完成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农村向城市的转变、村民向市民的转变、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的转变。要从体制上转型,把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由村委会转变为居民委员会,农民身份转变为城镇居民,村民享受城镇居民的福利待遇,公共事业、公益事业、公共建设自然纳入城市建设、城市管理范围内;要根据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不同的情况,遵循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的原则,采取不同的安置政策;要充分考虑在我国社会保障覆盖率低、保障水平低的情况下,农民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3)、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农村环境卫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从长期来看,农村每个组要有保洁人员,对公共区域实行定期保洁,每个组要规划建立垃圾池,引导村民将生活垃圾集中入池,有条件的村要规划建立垃圾集中处理厂,解决垃圾集中处理问题。关闭或者填埋未使用的旱厕。清理拆除村落中的残垣断壁,并进行整平,村组在空闲地方和村组干道种植一些树木,绿化村庄环境。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实质是一个硬件不断完善、村民生活方式逐步转变、示范带动的过程。

(4)、坚持以民为本

美丽乡村建设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既要发挥各级政府的指导推动作用,也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一要按照群众意愿搞建设。坚持量力而行原则,根据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不能脱离实际盲目铺摊子、举债上项目,更不能强迫农民群众出资出劳搞他们不愿意、不需要的项目。二要听取群众意见搞建设。村庄规划编制修编、农村民生项目建设等,要召开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会议,村庄功能布局,建什么、不建什么,先建什么、后建什么,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要将建设规划、项目安排和实施方案交给农民群众广泛讨论,听取和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农民按照程序,自己商议、自己选择、自主决定。三要接受群众监督搞建设。要坚持阳光操作,按照“政策透明、操作规范、简便易行”的原则,在建设立项、施工、验收等环节全程接受群众监督,强化资金管理,真正做到项目建在最需要处,资金投到明处、用到实处,让广大农民群众见到好处。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落实农民健康工程,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就需要落实农民2年一度的体检制度,同时完善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改造危房,推进各类救助措施的建成步伐,健全农村低保制度,完善集中供养的机制,在管理外来人口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谐调控,规范化管理,早日建成和谐农村,美丽乡村。

四、结语

总而言之,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容,是美丽中国建设的起点,是统筹城乡的重要途径,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对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规范农村村民建房,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农村资金投入,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注重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乡村优美的自然景观重现和原有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朱建武.浅谈美丽中国之美丽乡村规划[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5:90-91.

[2]刘国金.近郊乡村规划建设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15:285-286.

[3]王彩萍.浅谈乡村规划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9:58.

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篇7

然而,国庆节长假,不少自驾族、骑行族却选择离开喧嚣的城市,穿行在杭州周边的“美丽乡村”。节日之后,记者在工作日来到这里时,也看到三五结队的年轻人来摄影、运动,清新的空气、整洁的环境和古色古香的建筑,令人流连忘返。杭州的“美丽乡村”正在慢慢散发其独特的魅力,让人们对杭州有了全新的认识。

10月9日,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杭州市桐庐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参会代表实地考察了杭州“美丽乡村”的建设情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指出,浙江省坚持不懈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仅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而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浙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他强调,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各地区、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以“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为基础,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在新时期的“美丽杭州”建设中,杭州市将在现有的基础上,以全域景区化为标杆,用景区化的特征,人本化的理念,现代人审美的标准来统筹提升杭州的经济社会建设,进一步提升“美丽”的质量。

“美丽杭州”的“三个美”

近年来,杭州市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改善放在突出位置。持续推进“全国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国内最清洁城市”、“生态型城市”建设以及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城市建设,按照城乡统筹理念,实施“区县协作”战略,推进“三江两岸”、“一绕六线”以及风情小镇、精品风景线等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人口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延伸覆盖,促进城乡经济同步发展。据统计,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15987元增长到2012年的20790元,年均增14.04%,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下降到1.95。

杭州积淀了五千年的人文基础,众多佳话为世人所称颂。近两年来,杭州市大力推进历史、文化、人文教育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始终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体系,先后涌现出“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爸爸”、“最美消防战士”等“最美人物”,成为群众热议、追捧、学习的草根明星、平民英雄,并持续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助推杭州积聚“向善”力量。

如今的“美丽杭州”,天蓝、地绿、水清、气净、民富、畅通、法制、和谐,其根本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两重指向。具体体现在“三个美”,即:城乡经济同步发展,居民安居乐业生活美;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域生态景色美;社会安全、生活安逸,人文道德真善美,使让杭州城乡居民天天享受“西湖”般的美景。

潇洒桐庐秀美乡村

杭州的乡村,各有各的味道,每个乡村的美丽都是与众不同的。

被誉为“中国最美县”的桐庐,是杭州“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这些年来,桐庐县委、县政府在治理环境上可谓下足了功夫:从“环境立县”战略的提出,到“生态优先”理念的贯彻,从倾力打造“最美县城”,到全面建设“魅力城镇”、“美丽乡村”,全县上下正在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成“生产力”,逐渐探索出一条山清水秀、民富县强的绿色崛起之路。

今年初,桐庐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生态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实现了小河清清大河净;2015年前,桐庐还将力争实现42个村的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置行政村全覆盖。目前,桐庐正在打造5条美丽乡村风情带――乡村风情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诗画山水带和生态养生带。

荻浦、环溪、深澳、徐畈,都属于桐庐江南镇,该镇正在打造江南古村落风景区。这四个古村落沿河直线分布,最东的环溪村到最西的荻浦村相距5公里。其中,环溪村还是此次参加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代表的实地考察点之一。

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清澈的天子源和青源两条溪流汇合于村口,环溪村由此得名。在环溪村,就近的三五户村民合建一个污水池,由县财政每人补贴350元,村民不需要掏一分钱。村子里600多户村民每天排放的200多吨生活污水,全都通过管道、窨井流入污水处理池,然后通过简易厌氧池、湿地处理池、沉沙池层层过滤净化排出清水。

据了解,环溪村从2010年开始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先后投入280万元,建设生活污水池9只,其中2只是微动力太阳能处理模式,7只是人工湿地模式,全村606户全部纳入污水管道。人工湿地上长势良好的亲水性植物,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变成了一个个小花园。

“污水处理池上方,种的是清水能力很强的美人蕉、伞草等植物。污水给植物提供养分,植物净化了污水,一举两得。最后排出的水能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村主任周忠莲对记者说。

通过几年的治理,这个从前还流传着“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顺口溜的小村落,摇身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景点村。同时,村里还对全村105户房屋“赤膊墙”、围墙进行了粉刷,对全村的庭院进行了绿化、美化,并开展清洁环溪“红黑榜”评比活动,动员全村村民自觉参与环境整治。

如果说环溪村的美是自然的美,那么荻浦村的美就是历史的美。在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保持乡村特色。荻浦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以“四优(悠)”为目标,实施“古生态整治提升、古建筑修缮利用、古文化挖掘传承、古村落产业经营”四大工程,着力打造古风荻浦。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荻浦村内尚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共20余幢,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其中省级文保单位就有3处。秉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当地积极推进古建筑修缮利用工程,对这些早已荒弃的历史明珠进行了抢修,不仅修复了古建筑,而且特别注意保护和修复这些古建筑存有环境,尽可能保留古村落的历史风貌。根据每幢古建筑的自身特点,结合历史典故传说挖掘,重新定位、拓展其功用。结合文化礼堂建设,对早已弃用的宗祠进行了修缮,把它建设成为展示申屠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阵地。把曾经臭气熏天的猪栏牛栏,巧妙保留历史痕迹,改成了别具风味的咖啡馆,独具匠心的巧思,使得游客络绎不绝。

四美三业萧山特色

“村庄优美、生态秀美、生活甜美、乡风和美,人人就业、家家创业、村村兴业”――这是萧山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近年来,杭州市萧山区紧紧围绕这“四美三业”的总体目标,标本兼治,治本为首;内外兼修,内涵为重;形神兼备,以神促形,走出了一条萧山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山坞抱碧,曲径通幽,一排排白墙黑瓦的别墅掩映在桃红柳绿之中;污水纳管、三线下地,功能齐全的设施使这里宛如城市。这片美丽的村庄正是萧山浦阳镇桃北新村,它是全国首个部级农村康居示范工程,也是杭州市首批“风情小镇”。

在新农村建设中,桃北新村与浙江登峰交通集团实行村企共建,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将休闲度假旅游与农民人居、创业就业和文化传承相融合,通过对旧村庄进行拆迁重建,集约和盘活土地,走出了一条“旅游项目带动人居工程,人居工程反哺旅游项目”的创新之路。村内湖池点缀、白墙黛瓦、庭院雅致,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旖旎风光;完备的设施、齐全的功能,让村庄宛若城市小区。同时,以“股金、薪金、流转金和保障金”为核心的富民“四金保障”工程,让村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共同开发建设,让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这是萧山美丽乡村建设的“美丽”缩影,而这样的身影并不孤单。位于萧山区义桥镇西南的光村就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光村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内有着东福源禅寺、李氏民居等人文资源,是萧山区最早设立党支部的村子之一,曾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革命老区。

光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提升村庄环境,发展村级经济并着力打造村庄特色,取得了较好成效,被命名为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之一,并成为全区10个新农村特色村创建对象之一。

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篇8

关键词:美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牡丹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世代相承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一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牡丹江市生态环境优良,历史源远流长,是极具文化底蕴的城市。其中,牡丹江民俗文化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省级目录数量居全省各地市之首。目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已达到167项,其中省级64项,部级2项。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普查、梳理非遗项目300余个,2013年承办了首届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牡丹江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取得了长足进步。

牡丹江市美丽乡村坚持集约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形成了牡丹江市独具特色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1、基础扎实、发展势头强劲。水、电、路、能建设基础好,农民富裕程度高,品牌特色鲜明,初步形成了十大品牌,比如,湖光山色,山里人家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点面并进、融合互动。全市建成五星级村12个,四星级村81个,三星级村380个,三星级以上村占全市行政村的53.9%。,环境整治实现了由重点村向全域化推进转变。

3、创新模式促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各个乡村创新模式,比如,穆棱市东村是整体搬迁模式;东安区红林村镇中镇郊村改造模式;宁安p岭村是老村改造升级模式;宁安于家村是村企联建共建模式;宁安石岩村是中心村集聚模式。

二、牡丹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一些地区和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口头上重视,讲话时重要,干起来不要的现象。缺少科学的规划,甚至存在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现象应付差事的现象严重,督促检查也不到位。

2.重规划设计、轻贯彻落实。一些地区部门规划制定高档次,脱离地方实际,缺乏可操作性。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不到位;还有的村多次规划,边建边规划,边规划边改进,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有的村规划超前,不切合实际。

3、基础设施脆弱,资金投入不足。总体看,资金投入数量依然偏少;从渠道看,政府投入比重大,市场运作、农民和村集体投入比重偏低。

4、产业支撑不强、经营方式比较粗放。据统计,全市无经营收益的村391个,占村总数的44.6%,5万元以下的村223个,占25.5,村均债务达到81.6万元,多数村庄只能保运转,无力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穷庙叫不动富和尚”现象明显。

5、机制不够完善,专业人员缺失。传承人未受到应有的社会承认,专业管理人员缺少,政府在财力支持方面不足。

三、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建设美丽乡村要坚持外在风貌与内在文化、保护传承与改善人居有机统一。

1、完善机制,提高责任落实强度。全市有近200个村与森工农垦比邻交叉。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强与森工、农垦系统的对接,加快细化原有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确立各方资金投入整合、环境整治共管、基础设施衔接等具体操作办法,率先打造出一批全省领先的共建型美丽乡村。

2、建立传习基地,创新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立足于现实,结合实际加以创新。美丽乡村建设的“美丽”在于乡村个性,要构建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格局,寻找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地域文化精华,发掘反映村庄个性的耕读文化、民俗风情,提炼体现地域特色的产业文化、民间技艺,建设农耕文化展览馆、特色技艺体验馆、风味食品品味馆等场所,壮大乡村旅游,挖掘农民增收潜力。

3、提高资金投入的动力。加快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投入由政府资金“唱独角戏”向“每人一道菜、共办一桌席”方式转变。

4、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要推进设施建设配套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服务效率效益最大化,带动更多的政策项目、政策资金投向美丽乡村,加快构建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

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篇9

毕节市委、市政府作出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决策后,金沙县高度重视、精心部署,推出了“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的主载体,金沙以“四在农家”和“三改三硬”及“六小”文明工程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举措,也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愿望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美丽乡村,文明行动,建设美丽农户、美丽村组,加快推动美丽乡镇、美丽金沙建设,金沙县取得了成功经验,呈现了独特的特点和亮点。

――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实施农村连户路、农户院坝硬化着为推进“四(富、学、乐、美)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着为农村发展基础、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着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农村的载体和抓手,着为一项惠民工程、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把农村连户路和院坝硬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领导配合抓,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把此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实事来抓,切实把任务分解到村、到组、到户、到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村负责人深入一线、靠前指挥,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建立社会联动机制,强化多元投入。实施院坝和连户路硬化工程,任务极其艰巨,需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建立建材供应机制,强化物资保障;建立技术指导机制,强化建设质量,切实加强技术指导,确保建设质量,杜绝农村连户路、院坝硬化出现粗制滥造和“豆腐渣”工程;建立宣传引导机制,强化氛围营造,切实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把宣传发动作为开展工作的首要任务抓好抓实抓牢;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强化规范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以村为单位,建立严格的物资运输、管理、分发制度和报账制度,实行建设物资专人管理、专人发放,建设资金村财乡管、专款专用,以铁的纪律、铁的作风,确保农村连户路、农户院坝硬化等“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文明行动工程各项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统筹规划,重点推进。金沙把“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文明行动,作为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来谋划,作为一项统筹城乡、优化环境、凝聚民心的重要工程来抓好、抓实,着力解决一定程度上农村存在的脏、乱、差问题。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以乡镇为基本单位、村组为基本单元进行规划建设,做到一村一策、一组一策、一寨一策。每个村都有一个规划设计方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到示范带动、典型引路、重点推进、全面展开。

――村民自治,自愿互助。金沙县“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文明行动,以硬化院坝和连户小路为切入点,配套实施小花池、小垃圾池和小文化活动场地,主要依托是农村基层组织,依靠力量是农民群众。将农村环境整治作为基层组织练能力、改作风的重要平台,引导、发动和带领群众改善环境、美化家园。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触动和影响周边群众,深入细致地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引导参与、评价激励等工作,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小组的作用,注重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变要我做为我要做。逐步形成“讲文明、树新风,一家有事十家帮”的自愿互助氛围,推进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

――建立机制,创先争优。“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文明行动,建立长效机制是根本保障。金沙:一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以公共财政保障为主、群众筹资筹劳为辅、社会各界捐助建设为补充的投入体系。按照“一事一议”政策规定,发动农民自主投入环境建设。二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三是建立考核评比机制。按照《金沙县“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文明行动动态跟踪督查考核机制(试行)》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严格执行《金沙县“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文明行动责任查究办法(试行)》,做到奖惩分明,并加强对建设各环节的督促检查、按章作业、依法办事、公正透明、阳光操作,努力打造“阳光工程”、在乡镇之间、村组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确保在全市创先争优活动中不落后、走前列。

为加快全县新农村建设步伐。政府按照“一事一议”办法,全面实施“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文明行动工作,以实施农村连户路和院坝硬化为突破口和切入点,逐步实现全县农村“三改三硬化”(改厨、改灶、改厕;院坝硬化、道路硬化、沟渠硬化)目标,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切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通过实施“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文明行动,进一步夯实民生基础,服务民生事业,推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美丽乡村一栋栋风格独特的民居,坡屋楼,别墅楼,高楼错小楼,片片新楼抒画卷;柏油路,水泥路,大路连小路,条条道路奔小康。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连户路将每家每户连在一起,一个个干净整洁,花草相映的农家小院,一幅幅宣传社会和谐的文化墙,一个立体绿化、文体设施齐备的文化广场已经建成,产业基地成型,构成了一幅环境优美产业高效、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

2013年来,金沙县委、县政府在社会治理集成创工作中,结合实际,把“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作为社会治理集成创新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坚定目标、多措并举、真抓实干、合力攻坚,高标准规划,精细化管理,大力度推进,奋力推进“两硬化”(院坝硬化、道路硬化)工程建设。2013年,仅金沙全县217个行政村院坝硬化累计动工30529户,竣工29976户89.15万平方米;连户路硬化累计动工2304.14千米,竣工2225千米。

通过合理配置小水窖、小花池、小排污沟、小垃圾池、小运输通道、小文化活动广场等“六小”文明工程,大力实施农村房屋靓化、农村照明改造、生态小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通过建设文化墙、建立农家书屋、组建文艺宣传队,进一步打造了农村精神文明精品工程,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了显著社会效应和呈现了特有的

亮点。

――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实施美丽乡村工程建设,群众走路不湿鞋,进门换拖鞋,改变了以往“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的现状。同时配套建设小花池,引导群众栽花种草,美化了群众生活环境,村庄建设旧貌换新颜。

――促进群众增收致富。通过实施美丽乡村“两硬化”工程建设,推动砂石生产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同时带动运输服务业,拉动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入。在实施院坝硬化的同时,合理引导群众栽种果树发展“千元庭院经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因地制宜配套发展产业,全方位多角度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美丽乡村“两硬化”工程建设,是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的实践,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真正实惠,倍受人民群众欢迎。

增强干部队伍素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各级各部门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发动、指导和参与群众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深入基层开展工作,使干部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得到了有机结合,让干部得到了很好的基层工作实践锻炼,有效提高了干部在新时期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切实增强了各级各部门干部队伍素质。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群众室内建设“小客厅、小厨房、小卫生间、小书房”等四小工程,室外实施“六小”文明工程,让群众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改变了以往的生活陋习,不再有垃圾乱堆、污水乱泼等现象,形成了更加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在工程建设中,群众亲帮亲、邻帮邻,化解了寨邻之间的矛盾纠纷,增强了邻里团结和睦。

――为发展体供良好平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项目、企业落户,为经济腾飞、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助推作用。由此,我们看到了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让人民群众和外界人士更多了解金沙、投资金沙、发展金沙提供一个宣传的平台。街头巷后、茶余饭后,广大民众渴望改变的质朴愿望,在缓行后来一次飞越,在未来中享受宜居的欣喜。

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篇10

[关键词]建设“美丽家园”发展做法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12-0009-01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让老百姓期待“美好家园”,实施“美丽家园”行动计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中国”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是扩大内需的具体措施;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抓手;是优化城乡环境,提升城乡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现状

建水县的“美丽家园”建设由于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切实结合我县的地理资源特色优势,抓住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部署的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建水·美丽家园”这一主题,我县以做亮项目示范村,以示范促带动,以带动促发展,全面推进“美丽家园”行动计划的思路,根据前期摸底情况,结合实际,确定了我县实施“美丽家园”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2013年,我县重点打造西庄镇的水打营、临安镇的碗窑等19个示范样板村,计划完成危房拆除重建1300户、旧房改造提升2701户和做优曲江、南庄、官厅三个集镇。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将其率先建成亮点村镇,为全面推进“美丽家园”行动计划提供示范。建成标准化中小学1所、乡级幼儿园12所、村级幼儿园5所,改造B、C、D级校舍10.62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乡级卫生院2个、村级卫生室16个,标准化乡级敬老院1个、村级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个。新建城市保障性住房7.4万平方米,全面完成1000户棚户区改造。

二、主要做法

为扎实稳步推进全县“美丽家园”建设,我县加强领导,理清思路,采取措施,狠抓落实,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美丽家园”行动计划项目资金筹集、整合工作。

1.加强领导,及时部署,明确职责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美丽家园”行动计划,把此项工作作为今年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美丽家园”行动计划相关工作,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准确把握行动计划整体工作重点。明确当前工作的重心,打造集中连片、成带状分布的示范样板——泸江烟柳景观大道沿线村庄,以此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实现以点带面、统筹发展。同时,建立挂钩包保责任机制。

2.注重宣传,强化培训,营造氛围

美丽家园行动计划启动以来,全县各级层层召开动员会,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张贴标语、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美丽家园”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及相关政策,在县广播电视台、《建水时讯》等新闻媒体开辟了“宜居建水·美丽家园”专栏,举办了“美丽家园”行动计划专题培训班,14个乡镇美丽办成员、19个项目村理事会成员共计200余人参加了培训,为实施“美丽家园”行动计划营造了良好氛围。并与红河日报社签订了“千年古临安·美丽新建水”专栏合作协议,切实加强宣传工作。

3.制定标准,政策扶持,狠抓落实

为确保“美丽家园”行动计划有效实施,我县积极筹措资金,每年计划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美丽家园”建设。危房拆除重建的房屋建筑面积150平方米以下的,按每平方米200元的标准补助,房屋建筑面积超过150平方米的,按最高限额30000元/户进行补助;旧房改造提升补助资金按改造项目实际工程量核算后予以兑付,最高限额为15000元/户;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按项目村(社区)危房拆除重建和旧房改造提升户数每户5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补助资金由项目村(社区)理事会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危房拆除重建户贷款贴息补助,贴息贷款最高金额为50000元。目前,已拨付项目补助资金926.3万元,其中:危房拆除重建补助201户402万元,旧房改造提升补助20万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补助504.3万元。其余补助资金将分期进行拨付到位。

4.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示范带动

按照“做特民居、做美村庄、做优集镇、做强城市”的目标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结合抗震设防、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建筑风格,我县积极做好新型农村民居建筑规划设计,设计出了22套不同模式、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风格的户型图,供群众挑选,确保示范村的外观一致,整体色调统一;同时结合当地产业特色、资源特色和人文环境,打造出特色美丽的示范村。

5.统筹安排,整合资金,规范管理

我县就项目资金整合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召开“美丽家园”行动计划项目资金整合工作会议,对项目资金整合工作进行安排布置,开设银行账户,对建设资金实行专户(账)管理。

6.全民动员,强力推进,成效显著

全县19个项目村的“美丽家园”行动计划已全面展开,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7.强化责任,督促检查,助推建设

对“美丽家园”行动计划的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督查,对工作推进较快、成绩突出、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县委、县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重视不够、工作不力、挂钩包保责任落实不到位,影响建设进度、质量,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责任。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推进“美丽家园”行动计划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从上级已批准下达的项目资金情况看,绝大部分项目属专项定点(即有明确的项目点和用途,需专款专用),而且上级批准下达的项目资金已被安排使用,加之上级有审计、检查、验收等相关要求,要整合使用项目资金存在较大难度和“风险”。上级已批准下达的项目资金若不申报在州、县级示范样板村(重点村)、重点集镇范围,要将项目资金整合到示范样板村(重点村)、重点集镇范围使用面临困难。

2.由于我县2013年示范样板村、重点集镇建设任务比较繁重,县财力十分有限,筹融资存在一定难度。

四、措施及建议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恳请州委、州政府等上一级部门能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在下一步整合项目时多给予一些政策倾斜。同时我县将积极探索破解方法,进一步强化措施,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部门间的协作配合,继续推进项目资金适度整合,督促各乡镇项目村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则,因地制宜细化实施方案,扎实推进“美丽家园”行动计划实施。

2.加大工作力度,创新举措,调动各方力量,着力打造示范典型和工作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