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通信信息技术的概念十篇通信信息技术的概念十篇

通信信息技术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0:25

通信信息技术的概念篇1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图式理论概念图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154-01

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影响,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能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采用概念图的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1概念图应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所谓概念图,是指人对知识的一个认知结构,其可以用来体现人对知识的学习效果,通过心理实体,表达对一个事物的了解程度。概念图是通过图示来展现知识体系结构的,其可以检验人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其中,图示理论最关键的特征是刺激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结合。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采用概念图教学模式,可以提高人的认知结构水平,因此,将概念图教学模式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形成认知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图示理论的表现形式中最重要的是图示理论的概念图,概念图通过图形的方式,以弥补文字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其也是一种最有效的传达知识的教学手段,为语言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通过信息流的双向记忆,使知识在短时间内记忆在人的大脑中,当人对环境中的某事物产生知觉时,在短时间内就会将信息纳入记忆系统中,同时对知识进行长时记忆的交互,通过对信息组织和处理,使知识被有效地吸收。因此,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记忆工具,是信息有效处理的记忆系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的发展变化、学会利用多媒体软件来解决相关问题及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为教学目标,其教学目标是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相互结合,而概念图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使其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2概念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图示理论中的概念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其教学模式分为演示、分层次教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四个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注重技能的操作,也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在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多数教师更注重信息技术的技能操作,因此,为了改变教学现状,可采用图示理论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因此,针对图示理论的教学模式,在演示阶段,可采用模仿式学习的方式,即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再对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学习,模仿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创造力的前提。

采用分层次教学,即自学辅导概念图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分层次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改变优秀学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图示理论的教学模式中,通过教师的分层次教学,优秀的学生能直接画出概念图,而差等生通过知识的构建,也能完成概念图的制作。其教学活动流程步骤如下:第一,学生分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组,为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做好铺垫;第二,目标分层,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来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一定的了解;第三,开展自主学习和讨论模式,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完成概念图的制作,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讨论;第四,分层评价,在评价活动中,首先学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学生之间评价完成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来进行纵向评价,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评价中主要以鼓励为主,适当对学生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及提出建议,并保持学习的兴趣,使其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

在小组合作阶段,通过小组分工的形式,完成信息技术知识结构概念图的制作,针对学生在制作概念图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积极给予指导,并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巩固,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在自主探究中,教师创造情境问题并提供信息技术的相关资料,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并把概念图制作出来。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制作的概念图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山东省青岛第四中学,山东青岛266012)

参考文献:

[1]满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龙满开.项目驱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通信信息技术的概念篇2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中国论文网。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初中物理,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的判断以及变化范围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和各种物理竞赛中的热点。而学生普遍感到此类题难度大,得分率也较低。

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课堂练习的检测与反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练习可以使学生深化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贮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效果,高效率地提高理解概念的程度。同时,信息技术的人机交互性能,加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思维碰撞,从而促使课堂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动生成。

如,九年级“惯性”一节复习检测中,我设计一题:播放飞机正确投掷救灾物质的动画视频,同时提出问题:飞机投掷救灾物质为什么要提前投掷?让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知识来回答。这样就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练习深化了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通信信息技术的概念篇3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理论;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原理

会计信息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但是在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术语,除了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之外,还有电算化会计、会计计算机化、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这在会计界和信息技术界引起了一定程度上的概念混乱,产生了规范并统一这些概念的需要。

一、若干会计信息化的名词与其概念简介

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以下名词概念:

1.“会计电算化”,这个词是1982年8月在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提出的,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2.“电算化会计”是对会计工作中全面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界定,是研究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工具处理会计工作的方法和规律的。从会计电算化到电算会计的概念转化,反映了传统会计与现代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程度,代表了对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务发展的认识。使用电算会计的概念,还表达了需要建立电算会计理论体系的设想。

3.计算机技术界开始直接称其为“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由此出现了“计算机会计”或“计算机化会计”等名词。

4.比照“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产生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名词。

5.近年来比照管理信息化、经济信息化等,又提出了“会计信息化”名词的概

念。

6.在上述情况下,许多学者提出了建立相应理论的设想。如,会计电算化理论、电算会计学、计算机会计学、会计信息化理论等。

名词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实在有规范并统一的必要。

二、对会计信息化的若干名词概念的分析

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名词概念,可以作以下分析:

1.“会计电算化”是参照机械化、自动化等概念产生的名词,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会计电算的“化”字的涵义反映是一种发展与演化的进程与过程,不具有精确的意义,不能说明“化”到何种程度为尽头,缺少一种具体的衡量标准。其特征是注意模拟手工会计处理过程,满足企业内部的需求,忽视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的反作用与影响,不能突破传统会计思想,促进会计学科的发展。

2.“会计信息系统”是用会计理论、会计实务为指导思想,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及其所构架的网络为物质基础,以计算机程序软件和数据库为工具的信息技术,以经济活动联系中产生的经济信息为资源,进行会计加工处理的一种经济信息系统(相似的有统计信息系统)。

3.“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受到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影响,一般地认为它是应用会计理论,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及其所构架的网络的物质基础上,使用计算机程序软件和数据库为工具的开发信息系统的技术理论。

4.“会计信息化”是相对于“会计电算化”所产生的概念,是由于企业经营与管理信息化、国家经济管理信息化等造成的理念创新。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企业经营、企业管理、生产管理和经济管理等领域,无不在创新中革新,推动这些领域的传统理念在产生变化。它们不再单纯地模仿传统的方式,而要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突破传统的理念与方式,并改造传统理念与方式,创造适应信息技术下的方式。这些革新也推动了会计界的观念的改革。于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理念也从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了会计信息化。初步看来,相对于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理念有以下发展与创新:

(1)信息处理的物质支撑条件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了以计算机与通讯技术及其构成的网络,作为信息处理的物质基础。

(2)信息处理的软件技术条件发生了变化。第一,从单机或局域网的操作系统发展到局域网和远程网结合的企业网(intranet),创造了全球共享信息的条件;第二,开发工具从程序设计语言发展到浏览器等,丰富了软件的开发手段;第三,数据管理从数据文件管理发展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以至数据仓库管理。这些信息处理技术为会计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异条件,将支持会计信息系统的新发展。

(3)在这种条件的支持下,特别是经济管理各个领域信息化革新理念的影响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不再是简单模仿手工会计程序处理会计事务,而是强调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再创造,密切结合信息化能力条件给予会计信息处理的支持。

(4)会计信息系统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企业内外可能并可以共享的会计信息。

(5)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新的需求,以及会计实践与理论面临的种种挑战,促使会计理论的新思考,产生了推动会计信息化理论创新的动力。因此可以说,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网络化信息技术交叉、综合和融合的发展过程。但是,会计信息化之概念与会计电算化的“化”字基本涵义相同,反映的是一种发展与演化的进程与过程。

5.会计信息化理论明显的是在会计信息化概念基础上的一种顺理成章的提法。但是这种概念却有了新鲜的意义。简单地说,会计信息化理论,应该是研究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及其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处理会计事物的功能、方法和规律的科学。理论地和系统地说,会计信息化理论是会计理论与以现代“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新三论(指突变理论、协同学、耗散结构论)等为基础,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化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受到经济学和管理学、经营学为基础的经济管理学、法律等约束与影响,是一门实践性、交叉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边缘性科学技术。

而且,在当前的特定阶段,研究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与演化的进程,也有其特定的需要。

三、规范会计信息化的若干名词概念的设想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对于规范会计信息化的名词概念,有如下的考虑:

1.虽然目前“信息化”之词颇为流行,但是其“化”字如前所述的模糊性,所造成的缺乏严谨性,(下转13页)(上接23页)使得“会计信息化”不宜作为规范性术语。

2.“会计信息系统”之词既与手工条件下的会计概念相同,又体现了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只要适当区别,作为规范性术语是比较妥当的。

3.如前分析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之词是可取的。

4.“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作为一种开发信息系统的技术理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但是,这种思想观念存在一定问题。其不仅影响所开发的信息系统功能与效率,而且不能解决相应开发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异功能所能产生的优势,特别是不能利用信息技术这种先进工具推动相应开发领域的革新与创新发展。在当前优异的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克服信息失真的难题,不能极大地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是明显的例证。由此,笔者提出另一个名词概念。

通信信息技术的概念篇4

1.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具体、形象

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是从概念入手的,通过对事物的感性知觉过渡到理性的理解。数学教学中特别强调对概念的学习。例如:数、方程、函数、点、线、面、三角形、四边形、垂直、平行、变换等等,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包含了许多个概念。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条件,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及其形成过程,并培养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动手能力。过去遇到一些难懂的概念,教师总是设法把它讲解透彻,尽量让学生听得明白,但是学生的参与是十分有限的,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丰富直观、展示概念内涵的数学材料显得尤为重要。而计算机教学这种新颖的手段,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展现出一个异彩纷呈的数学世界,恍如变数学为游戏天地,生动、直观、形象,改变学生心目中的对于数学的形象定位:抽象、枯燥、缺少人情味。计算机帮助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示各种数学现象与数学应用,展现数学概念的内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变抽象复杂为具体简单,让学生借此进入数学思维状态,这与过去单凭教师口头上来调度学生的联想,引导学生思路,无疑是增添了一个形象的教学助手。因此,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概念教学其作用十分明显,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具体、形象。

例如:在讲解平行直线系y=x+b或中心直线系y=kx+2数学概念时,如下图所示,分别拖动图5-1中的点a和图5-2中的点B时,可以相应的看到一组斜率为1的平行直线和过定点(0,2)的一组直线(不包括y轴)。经过这个从抽象到直观的演示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深刻地掌握直线系的概念,也会对数学概念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图1-1平行直线系y=x+b图1-2中心直线系y=kx+2

2.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无味。加之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对重点、难点难以达到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教学情境,化抽象为直观,化静态为动态,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教师从大量的解释、说明中解脱出来,着重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过程及应突出的重点上。因此,信息技术有着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高中的主干课程——解析几何来讲,解析几何是综合运用代数知识和几何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特点是数和形的紧密结合。以往这种数形变动的对应性要靠教师黑板画图来展现,其效果很差,尤其是数与形动态的变动性,更是难以确切表达,而信息技术却轻而易举的解决了这个难题。即通过改变变量,达到图形的同步变化,观察各种情形下的数量变化或不变时图形的动或静,把“数”和“形”的潜在关系动态地显示出来。总之,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完备的声音、图像、动画等网络资源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讲解高中数学教学中解析几何与轨迹有关的问题时,为了表示轨迹的动态变化过程,充分揭示数学的内在本质,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内容,教师可以选用authorware或flash软件来辅助数学教学中重点问题的解决。以下是双曲线中的一个定值问题的动态显示(如图2)。

3.信息技术有助于对高中数学定理(性质)教学和学习的认识

高中数学中除了特别强调概念教学外,就是对定理、性质的掌握,并加以灵活应用,这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加以很好的实现。“几何画板”是一个教学工具,给数学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往不容易讲清的数学定理适当使用“几何画板”,可以使学生容易理解,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机中去观察、探索和发展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因而它能充当数学教学有效的学习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过程转变为“做数学”的学习活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信信息技术的概念篇5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RFiD公安工作

中图分类号:tp39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328-01

1物联网的概念

1.1起源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的起源最初是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的。比尔盖茨在1995年出版的《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物物互联的概念。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构想。1999年,在物品编码技术的基础上auto-iD公司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其中指出“物联网”时代的来临。

1.2概念

物联网,顾名思义是在传统互联网、电信网等基础上,实现物与物的信息互联与交换,达到物与物之间的通信与互动。物联网是传统网络的延伸,通过感知技术将传统网络的终端扩展到物。这是一个将物质世界数字化的变革,每一个普通物理对象都可以作为物联网的一部分,可以被独立寻址通过网络互联互通。

1.3感知方式

将网络终端由传统意义上的机器延伸到物理对象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是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可以将物理对象的信息转化为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字信号,是实现物与物通信的前提。目前常见的传感设备和技术有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通过这些传感器技术,可以将任何需要互联的物体信息数字化,实现物联网由机器终端到普通物体终端转变。

2物联网的特征和传统的网络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

2.1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

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

2.2数据量极其庞大

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

2.3地址需求庞大

物联网要求作为物联网终端的每一件物品有自己独立特有的物理地址,目前互联网使用的ipv4协议所提供的地址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物联网的需求。其庞大的地址资源需求会在下一代互联网的ipv6协议中得以实现。

2.4智能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3物联网技术的典型应用

物联网早已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从它的概念提出至今的十几年中,它已经在我们身边或大或小的领域中有运用。我国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就采用了内置RFiD技术,采用国内自主嵌入式微晶片,是全球最大的RFiD应用技术。

4物联网带来的安全风险

物联网的基础是互联网等传统网络,将传统网络的终端扩展至人与物,这样一来就会将传统网络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与危害放大,互联网所面临的病毒攻击,黑客攻击等危害在物联网中也存在。

另外,物联网的感知层将成为一个新的安全隐患点,物联网的传感器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而在物联网发展的目前阶段,各种接口协议都还很混乱,对于物联网的监管与保障几乎没有,个人隐私、情报在采集和传输阶段面临很大的安全性问题,所以这将是公安工作中的一个新问题。

5物联网在公安领域的应用

目前阶段下,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公安领域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阻碍。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现有的资源平台,可以在应用实践中带动公安物联网发展。

5.1新一代警务通系统

新一代的警务通系统采用了结合的物联网技术,内置的第二代身份证读卡模块,采用了非接触式的读卡技术,公安民警可将二代身份证放置感应区,公民身份信息包括文字、数据、个人相片等信息显示或提示在彩色液晶屏上,并且还可通过云计算平台与公安专网进行互联核查。

配备GpS系统,与警用地理信息系统配合,实现对警力部署或重点车辆的可视查询、定时定位、自动跟踪、区域监控、路径优化、轨迹分析,提高了公安机关的警务工作效率和实战能力。

5.2车辆管理系统

基于无源射频识别技术的区域性车辆安全监管系统,通过在车辆内安装RFiD电子标签和GpS使被标识车辆的静态身份信息与动态运行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车辆自动识别与认证服务为基础,实现在开放性道路交通环境下对车辆运行信息和事件信息的自动采集,提供满足不同应用环境的全天候涉车监管服务。该系统还能实现交通需求预设,路网资源的分配管理,交通流量自动统计,车辆运行状态的实时回传等功能。目前上海,南京就采用类似的系统对特定车辆进行管理。

6物联网时代公安工作的展望

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物联网技术对社会的改变是公安工作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可预见的将来,物联网在公安工作中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GpS、电信运营商的无线电信网络相结合,将是一个改变公安工作模式的改革。在突发事件和处理以及各种刑事、民事和交通案件处理时,实现对警力资源的及时高效合理地调度与充分使用,有效缩短出警反应时间,减少警务处理的盲目性,实现对警务现场的实时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及指挥调度。

物联网技术使得具体物理对象成为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对于成为网络终端的人、车、物的管理与控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配合现有的监控、管理和资源系统,将任何需要成为物联网终端的物理对象纳入公安工作的管理之中,将在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刑事犯罪方面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7总结

总体而言,物联网技术已经完成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变,

通信信息技术的概念篇6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

学生为了过关而被动地学习,一般以记忆、背诵为主,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与周围事物进行关联,是一种鼓励的学习。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浅层学习更多地表现为记忆一些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简单的操作。例如,学生只是记忆了信息的特征,却并未深度理解信息的特征,更谈不上能够根据信息特征理论来分析具体的生活和实践的实例。还有,学生可能只是掌握了简单的操作技能,却不能真正理解操作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白为什么学习该技术,更不会把一种软件的操作迁移到另外一种软件中。所以,浅层学习表现在学习时把注意力放在了可能被提问的部分,并且尝试简单化地模仿和背诵这些内容。这种行为属于浅层学习。当然,并不是说浅层学习毫无用处,它作为课堂学习的基础还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深度学习(DeepLearning)指通过探究学习的共同体促进有条件的知识和元认知发展的学习。它鼓励学习者积极的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的记忆。我们可以把深度学习理解为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深度学习作为与浅层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形态,它强调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知识,把它们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帮助决策、解决问题。综合可以看出深度学习的特点有三个:①深度学习意味着理解与批判,即对于新知识要理解而不是仅仅简单地背诵或记忆。②深度学习意味着联系与构建,即要为所学习知识建立联系体系,形成主动建构的网络。③深度学习意味着迁移与应用,即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迁移与应用到新的情境之中。

虽然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浅层学习对应低级思维、线性思维,意味着片面的、机械的学习有存在的必要。但是,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是需要学生不能够仅仅停留在浅层学习层面,而是应该努力向深度学习层面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深度学习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技术的内涵和价值,突破浅层学习的桎梏,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深度学习中发展自己的高层次思维、批判性思维。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实现深度学习。

1.强化原理学习,实现技能迁移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仅仅就操作教操作,因为操作是千变万化的。而所有的信息技术操作都是基于一定的原理而产生的,操作只是这些原理的外延或者拓展。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要使教学真正达到目的,就必须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一套概括了的基本思想或原理。这些基本思想或原理,构成了一种最佳的利于理解的知识结构。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要强化原理学习,才能够使学生领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技术操作。通过深度剖析技术的本质,让学生明白这项技术是用来做什么的,能解决什么问题,怎样来运用这项技术,他们自然就体会到了学习这项技术的必要性和价值性,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它。学生从操作模仿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他们抓住了技术的核心,在运用技术时不再盲目,不再有疑虑,体验着自由创作的乐趣。长此以往,学生便掌握了学习技术的一般方法,技术素养自然也就得到提升了。

例如,在学习Flas设计时,许多教师可能仅仅关注的是如何进行操作,很快就进入了对软件操作的教学之中,但是为什么Flash会产生动画效果,学生如果不明白动画的原理,自然也就不能够深入地理解操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张光伟老师在教授Flash软件之前,先采用了现场实验的方式,通过对比慢速图片和快速转动的图片,学生很容易看出由于快速转动,使这些图片看起来像是在动,继而教师再用科学的理论解释此类现象,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动画原理,即利用“视觉暂留”现象实现动画效果。现场实验效果虽然简单,但却能够让学生很轻松地理解动画的原理。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原理以后,才能够真正地把握操作的内核,使得技术操作具有一定的深度。

2.构建知识网络,支撑技术内核

孤立的知识难以记忆和学习,所以学生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一个将新知与旧知联系的过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将相应的操作与技能建立联系,使得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实现同化。理解的发展与获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身不断的努力学习,不断深化对旧知和经验的理解,实现对新知和经验的理解,并且整合新旧知识和经验,以建立新旧两者之间的意义联系,如此循环往复,从而从低层次的理解一步一步迈向高层次的理解。

通信信息技术的概念篇7

政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政务范指各类行政管理活动,而狭义的政务则专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目前大家在探讨电子政务建设的时候,更多地是指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但实际上党委、人大、政协、军队系统和企事业单位等同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活动,而且这些活动同样能够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所以,电子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实际上要远远超出政府系统的范围。

为了避免同狭义的电子政务概念产生冲突,也许我们应当把这些新的交集分别命名为电子党务、电子政协、电子人大等。或者我们干脆可以选用广义的政务概念,从而把上述这些活动全部并入广义的电子政务的范畴。无论我们采取哪种具体的处理方式,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高办公效率,并不是政府部门的专利。因此,我们在密切注视政府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还应当关注信息技术在其它管理领域更为广泛的应用。下图表明了广义电子政务与狭义电子政务之间的关系。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下面将采用狭义的政务概念,即政务专门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与此相对应,我们所认定的电子政务的应用主体,也就局限于各级政府部门。

与"政电子商务资料库+793-*''''-%/8:''''*+务"一样,"电子信息技术"这个概念同样需要进行界定。并非所有的电子信息技术与相结合,都能够称之为电子政务。例如,政府部门通过传真来传递信息,就不能算作是电子政务,因为电话在这里充其量只是一个传递信息的途径和手段,而不能对的内容和开展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电子政务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出现,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对成熟和普及之后。这是因为,只有在网络技术出现之后,大量政务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双向交流才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从而使传统的政务开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子政务的物质基础是计算机网络技术。

根据上述的狭义电子政务定义,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的信息交流。具体地说,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所广泛使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属于第一类电子政务的范畴;国家最近建设完成的"三金"工程和电子口岸执法系统,是第二类电子政务的典型例子。政府部门通过自己的互联网站政务信息,以及进行网上招标、网上招聘,接受网上投诉等,则属于第三类电子政务的范畴。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这三类系统的有机的结合。下图表明了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结构。

通信信息技术的概念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函数;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是通过变量的教学引入的,学生首次接触变量,相比于常量来说变量的概念比较抽象,这是重要的转折,因此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应用就必须找到准确的切入点.结合初中数学函数的特点提出了以下几点:①在分析变量和变量之间关系的时候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对其认识的直观性,例如,可以通过动图展示温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时间变化等来展示变量带来的改变;②紧密地结合函数概念教学,函数概念是教学的重心;③在学习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直观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让学生利用绘图软件作图,更加直观和快速地绘制函数的图像.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在函数概念学习中的应用方略

初中数学函数的基本概念内容主要有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常量、变量和函数等,函数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从常量到变量的转变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为此,可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并通过信息技术设立问题情境来引出函数概念.随着学习的深入,对新概念的学习也应该结合学生原有的对概念的认识来开展,通过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

2.性质与图像教学的应用方略

性质与图像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以及二次函数等,数形结合是基本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用手绘图既费时又费力,而应用几何软件画图,不仅仅能够动态地展示函数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同样也能够使得函数轨迹更加直观,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体验知识的产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函数图像,动手参与,做知识的探索者.以反比例函数为例,教师可以通过excl展示反比例函数的生成,以U=X・Y为例,即Y=U/X.这个函数的变量为X,Y,其中X是自变量,常数为U,输入excl表格中生成图像,选择折线图中的反比例函数,可以得出.在相同的坐标下,通过改变U值的大小,观看图像有什么变化,让学生感受函数图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函数图像和性质的思想.

3.函数应用中的应用方略

新一轮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如何将函数的学习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也是教学的重点.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多的生活场景可以通过函数建立模型来解决,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也会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变量、方程等知识的理解.而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也能够更好地创建问题情境,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认知和学习工具,引导他们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二、应用策略的具体化操作

1.创建情景

(1)问题情景的创建。通过信息化技术与手段对数学问题情景进行创建,同时将更多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指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也能够为下一步的学习环节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创建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在具体的应用中也可以交叉融合使用.例如,问题情景的出现可以通过讲故事、图像、视频、模拟实验、现场活动等多种情况实现.在函数的新概念教学和引入中,通过恰到好处的问题情景的引入可获得良好的效果,通过视频动画以及图片等信息来介绍函数的变量,并在信息技术的指导下让学生去理解事物存在的某种映射关系,从而理解变量和函数之间的关系.而在学习函数基本概念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视频展示生活中变量导致的变化.比方说,在ppt中,教师将问题提出来,例如,用60m篱笆创建一个形状为矩形的场地,如果该矩形的长为10m,那么其面积为多少?若该矩形的长为15m、25m或者20m,那么其面积又分别为多少?提出问题后,向学生提问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可站起来独立回答.教师在该活动期间应重点关注的是学生能否精准地创建函数关系,学生是不是可以利用函数的知识将矩形的最大面积求出来,学生能否精准地回答出自变量的实际取值范围.设计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函数模型使学生能够领悟到数学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从而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函数理念认识与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以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模拟试验教学情境的创建。采用实验的方式取得数学知识同样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一些实验条件通常无法在课堂中实施,而通过信息技术则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模拟实验场景.几何画板是一种专门为课堂设计并开发的教学软件,提供丰富而方便的创造功能使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编写出自己需要的图形和图像,能通过简单的技巧和操作来进行绘图.学生也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软件来动手做数学实验,发挥想象空间去理解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提供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函数之间的融合也可以扩展知识的获取通道,并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场景和手段.例如,实验过程、重要数据、实物模型、百家思想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等,很多课本上无法展现的、没有的、容纳不了的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极大地提升并改善了教学的资源环境.

3.提供认知工具

认知工具对于学生的促进和帮助有着很大的价值,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并对人的认知过程提供参考.比较常见的认知工具有绩效支持工具、信息搜集工具、动态/静态工具、问题/任务表征工具.提供认知工具要充分地利用网络化的背景,教师要积极地在网络中搜集和函数有关的认知工具,借助浩瀚的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发挥网络化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认知工具,发挥其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

通信信息技术的概念篇9

关键词:概念模型系统仿真管理系统

1引言

系统仿真是建立系统模型,并在模型上进行试验的技术、方法和过程。

随着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诞生了许多仿真实验室,许多机构也参与到了仿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仿真资源。另一方面,用户对仿真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仿真系统越来越复杂,开发既费时又费力,如何为用户“快、好、省”的开发出权威的仿真系统成为困扰仿真系统开发人员的一个难题。如果能够利用大量现有的各种权威仿真资源,那么开发新仿真系统的工作量就会大大减轻,开发周期会大大缩短,开发成本也将会进一步降低。因此,用于实现各种仿真资源的共享与管理,特别是跨组织机构实现仿真资源的共享与管理的仿真概念模型管理系统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2概念模型管理系统简介

2.1概念模型管理系统定义

由于概念模型的种类较为繁杂,可以对其从多个角度进行不同的形式划分。在本文中,将概念模型管理系统定义为:对现有的概念模型进行抽象分类存储,并建立基于web技术的网络交流、修改、更新的软件系统。

2.2概念模型管理系统功能描述

通常情况下一个成熟的概念模型管理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对用户进行有效的管理是确保系统实现概念模型资源安全共享的必要条件,用户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将用户的操作控制在特定的权限范围内,防止越权操作、非法攻击可能导致的资源失窃以及泄密等事件。在本文设计的系统中定义了两类角色,即普通用户和系统管理员。

数据管理模块:仿真概念模型通常都要以某种数据形式存在,系统需要提供相应的数据管理功能,以实现概念模型数据的有效管理。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概念模型的数据是核心内容,数据的上传、下载、更新以及删除等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

元数据描述与管理模块:数据是概念模型的核心,而仅仅有数据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用以对概念模型数据进行描述的元数据信息。概念模型的元数据包括:模型者的相关信息、模型的功能信息、模型的版本信息、模型的日期、模型的vv&a以及相关状态信息。

搜索机制模块: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共享和重用,系统必须提供良好性能的资源搜索机制,使得概念模型的潜在用户能够切实的发现自己最需要的概念模型资源。

vv&a支持模块:为概念模型的vv&a提供支持,概念模型提供者将概念模型提交给系统后,系统可以对模型的vv&a状态进行跟踪,以指示概念模型所处的验证阶段。

用户反馈模块:概念模型的使用者可以通过系统将概念模型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和修改意见等反馈给概念模型的提供者,之后概念模型的提供者也可以借助系统做出回复。

日志管理模块:概念模型是宝贵的智力资源,通常也可能涉及到秘密,因此需要对概念模型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3概念模型管理系统设计

3.1管理系统中概念模型分类

概念模型是一个较为繁杂的体系,各种具体模型的应用背景不同,功能各异,其表现形式和描述方法也多种多样,这样就导致了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本文对管理系统的分类是依据概念模型的uml描述方法进行的,即将概念模型具体分为:实体模型、过程模型和交互模型。

3.2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系统在数据库设计上大体分为四大块:

用户表:主要用来存储系统注册用户的相关信息,数据库中用户的信息既有普通用户信息也有管理员信息,两者信息结构相同,但分开存储。数据的结构较为简单,只包含相关的用户名和密码。

概念模型表:用来存储概念模型的相关信息,大体包括模型的id、名称、和属性等相关信息。

概念模型元数据表:用来存储概念模型的元数据信息,主要包括模型者的相关信息、模型的功能信息、模型的版本信息、模型的日期、模型的vv&a以及相关状态信息。

用户反馈表:用来存储使用过本系统的用户对系统的反馈意见信息。

3.3管理系统的静态网页设计

静态网页作为整个系统的最上层设计,是系统与用户进行交流的窗口,在设计过程中着重要注意设计的交互性,涉及的界面用交互性强,便于用户使用操作,另外要注意界面的简洁美观增强系统的可视性。总体来讲系统主要设计以下几个界面:

登录界面:包括普通用户登录界面和管理员用户登录界面,用于用户登录系统。

注册界面:即普通用户注册界面,用于新用户注册用户名和密码。

系统主界面:即用户成功登录系统后所直接展示给用户的页面,主要介绍管理系统的基本内容,页面内嵌套相应功能模块链接按钮。

模型实例管理界面:根据对概念模型的划分,应对实体模型、过程模型、交互模型各设立一个模型实例管理界面,界面中应能显示系统中现有的各个概念模型实例,并提供相应的下载上传链接,使得系统中的模型库得以共享和扩充。

用户反馈界面:用于上传和显示用户对本系统的使用评价和建议。

3.4管理系统的业务逻辑设计

管理系统在设计过程中主要分为五大模块进行设计:

用户登录模块:管理系统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用户登录的口令密码验证,并可以进行新用户的系统注册。

模型管理模块:用于实现系统的主要功能,其中包括了下载、上传、删除、修改四个子模块。

元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内容是在系统中嵌入元数据的查询和注册功能。

搜索功能模块:用于实现对模型数据的快速检索功能,本模块中的实现主要是通过sql语句中的查询语句来实现对数据库的检索,并将检索的结果以html页面的形式反馈给使用者。

用户反馈模块:将用户提交的表单写入反馈信息数据库,并将数据库的内容显示在html页面上,可以通过jsp和mysql的基本操作来实现。

4结语

随着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概念模型的构建作为仿真活动的第一步,其作用的重要性将进一步突出,而且随着更多概念模型的开发,为了方便仿真人员对已有成果的共享和交流,缩短仿真周期,对概念模型管理系统的研究将有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谢卫平..概念模型工程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3,20(2):120-122.

[2]赵龙文.agent的概念模型及其应用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0,22(6):75-79.

通信信息技术的概念篇10

关键词:信息检索技术;基于关系;ir

一、引言

在众多的文本信息处理技术中,ir技术是最常用,也是大规模文献数据挖掘技术中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发展,ir几乎涉及到了每一个人的每一天,如使用web搜索引擎或查找邮件。ir技术在巨大需求下迅猛发展,压倒传统的数据库搜索方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信息获取途径。

二、基于语义的ir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符号背后代表的语义信息。现实世界中每一个事物总存在着基于广泛共识的本质的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即一个事物的概念,用概念代表事物而不是用符号,可以避免通信或科研中由多词同义和一词多义带来的歧义问题,有利于人们对事物达成统一的认识。事物、概念和符号的联系和区别。

概念一般是公认的准确全面的描述,却不易使用,如果给每个概念一个唯一的id标识,则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基于语义的ir技术使用umls,wordnet等本体库作为语义的基础和标准,在语义层面上理解和处理查询或文本。例如,在一次信息检索过程中,用户输入的查询是:计算机(符号),可知他的查询本意是查找名叫“计算机”或“电脑”(符号)的“用来计算的仪器,尤指可进行高速数学或逻辑运算或汇编、存储、整理或处理信息的可编程的电子机器”(概念)对应的相关文本。www.133229.com如果上述概念有一个公认的唯一的概念id:1234(概念与概念的id的对应关系一般由本体库收录),则用户输入“计算机”作为初始查询时,系统确定对应的概念id,并应用这个唯一id进行检索。

三、改进的基于关系的ir技术

传统的ir用词汇项表示文本,后来改进为基于语义的方法,用概念(concept)表示文本,近年来的基于关系的ir技术有了重大突破,考虑了概念间的关系,把ir技术提高到新的层次。但是这种被称为基于关系的ir技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关系”,因为系统根本不能提取出“关系”本身。关系获取(capture)是极富挑战性的。事实上,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基于对关系(relationship)的以下认识:

1)关系分为固有关系或长久关系(intemal/permanentrelationship)和临时关系(temporaryrelationship)。

2)ir领域的关系抽取有别于ie的关系抽取,由于二者的功能和目的不同,后者偏重于固有关系或者长久关系,在抽取出的实体的基础上,在脱离文本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手段,如知识库或机器学习,获取实体间的关系,其中关系的类型可采用ace测评给出的预先定义。

3)在ltmls,wordnet中记录的一般为固有关系,不同于文本中出现的概念之间的直接关系(一般由动词表达),是经过专家论证过的确实存在的知识。umls中的关系是定义在语义类型上的关系(如:isa);wordnet中定义的关系是相对于词性的(例如名词存在反义、上下位、部分整体、属性关系)。

4)在文本中多数的概念对(指在一个句子中的两个概念)间的直接关系(指与概念在同一个句子中的关系)为临时关系,这类关系还未得到专家的验证,还未固化为长久或固有关系。ir主要用于发现和检索后这一种关系,固有关系可以作为有益的补充。

(一)基于关系的查询与文本的表示

(1)查询与文本的类型

1.查询具有多样性:

1)项查询(termquery):这种查询方式还在普遍使用,其特点为多个(>=1)查询项(term)组成一个查询,项之间可能会存在较强的关联。

2)问句查询(questionquery):问句查询是近年来应用的趋势,很多解释叙述型查询都可以转化为问句形式。

(2)查询与文本的三元组表示

1)概念的表示:鉴于基于关系的ir系统要在概念的基础上定义关系,所以应该支持对概念的表示格式,其中cui(uniqueidentifierofconcept)是概念的唯一识别码,tui(uniqueidentifierofsemantictype)是概念的语义类型的唯一识别码,str(string)记录文本中出现的字符串,attribute记录文本中概念的属性(不同于umls定义的attribute),location用来记录概念在文本语句中的偏移量,用以定位概念对(conceptpair)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检索的未知(unknown)信息,未列出的概念和关系的参数取值为空。

2)关系的表示:其中关系是原子关系(atomicrelation),即关系中无并列成分,是保证完整语义的最小单位;rcui(uniqueidentifierofrelation)是关系作为某种意义上的概念在wordnet中的唯一识别码,@rcui(uniqueidentifierofrelation'shypernymy)。

(二)关系的抽取与整合

1、抽取关系

首先,动词也存在同义词和近义词,但是对于名词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某些领域本体库已经给出了它们对应的概念及其编号(umls中记为cud,大大减少了多词同义、多词近义而词形不同带来的麻烦,但是这些本体库并不涉及动词;其次,有些其他词性的词,如某些特殊的名词代表某种动词的涵义。如果将此类情况忽略,一定会影响检索性能。但是,如果可以根据同义近义将关系归类编号,压缩为数量不多(umls中有50多个)的语义关系,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这也是处理体现关系的动词的最实用的方法。幸运的是wordnet提供了可以解决以上问题的机制,我们的系统就是将领域本体库umls和广泛本体库wordnet结合起来用于概念和关系的抽取。

2、表示关系

获取关系的工作完成后就要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关系,关系表示的正确性和简便性直接影响了irir系统实现的复杂度,也关系到检索的性能。

(三)关系的整合

首先计算概念对的中心位置;关于概念配对,我们采用关于实体一实体关系生成的方法。概念对(conceptpair)与关系列表(relationlist)中第n个的关系组合形成三元组,即表明该关系与概念对在同一个句子中,并且距离概念对的中心位置最近。在得到triple三个分量的值以后,就可以应用不同的策略界定与triple对应的文字段(passage)的偏移量和长度了。文字段的界定策略有多种,本文使用的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组成文字段的策略,即文字段的起始(offset)是关系所在的句子的偏移量,文字段的长度(length)是该句的长度。

(四)相关判定一排序机制

相关判定一排序原则:1)匹配最佳优先原则:文本triple匹配上查询triple的分量越多排序在前:2)概念匹配优先原则:概念包含的专业信息更丰富,因此匹配时概念较多的文本triple排序在前,只有关系分量匹配上的不判定为相关;3)当topic处理为多个triple,每个triple按相同权重(=1)分别进行检索。

相关判定一排序(judgingesranking)方法将第k个文本triple比对第i个topic的第j个查询triple,根据匹配上的分量类型和数量打分,概念分量匹配上多的分值较高(=文本triple[k]分值*加权值0.4,文本triple分值即为该triple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次数),关系分量匹配上的分值较低(-文本triple[k]分值*加权值0.2):对于查询triple中关系是多义的情况,首词义(a)或次词义匹配上时文本triple的排序计算公式(见算法2中式((1))的加权值((weight)分别为1和0.4,对于关系是单义的情况,排序计算同(a);合并处在同一文字段的不同triple,累加其排序权值(rankvalue),最后按分值高低提交triple对应的文字段(即triple表达式中的passage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