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生儿护理心得十篇新生儿护理心得十篇

新生儿护理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1:00

新生儿护理心得篇1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31—01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疾病,占新生儿死亡率的10%—20%,死亡率较高。与其他年龄的小儿肺炎相比有其特点,新生儿是刚离开母体的幼小生命,它的呼吸中枢及呼吸系统发育都不完善,咽淋巴组织发育不全,气管支气管狭窄,黏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部血液丰富,其次,新生儿机体的防御功能较差,新生儿肺炎可分为吸入性和感染性两类。

1吸入性肺炎

指胎儿在宫内或娩出时吸入羊水致肺部发生炎症,称羊水吸入性肺炎。吸入被胎粪污染的羊水称胎粪吸入性肺炎。出生后因喂养不当,吞咽功能不全,吮乳后呕吐等所致的肺炎称乳汁吸入性肺炎,尤以胎粪吸入性肺炎的病死率最高。临床表现:患儿常有宫内窘迫或出生时的窒息史,表现为,发吭,呼吸促,呼吸困难,青紫,鼻翼扇动,三凹征,吐沫,病情较重者可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双目凝视,尖叫,惊厥等。

2感染性肺炎

指由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肺部炎症。炎症的发生可出现在宫内,产时及产后。临床表现:宫内感染多在生后24小时内发生,出现,点头样呼吸,面色苍白,发绀甚至呼吸衰竭。产时感染有一定的潜伏期,多在生后五天内,而产后的感染则多在生后五天后出现,后两种肺炎的表现多不典型,主要有反应差,哭声细弱,拒奶,吐沫,呼吸表浅而急促,发绀,发热,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暂停

3临床护理

3.1保持呼吸道通畅:分娩时做好呼吸道的清理,给予患儿头高侧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及发绀并经常更换以利于分泌物的引流及排除,新生儿的气道狭窄,肺炎分泌物多时容易窒息,要做好分泌物的清理,按时遵医嘱有效吸痰,吸痰时压力不可过大,应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动作要轻柔,准确把握吸痰时间15秒,如果痰液粘稠不易吸出,可配合叩背和雾化吸入和胸部理疗

3.2维持体温注意保暖,建议置患儿与远红外辐射台上,室温新生儿维持在22—24度,早产儿维持在24—26度,湿度维持在50%—60%,昼夜温差不宜过大,以维持新生儿的体温在36—37度之间(腋温)。

3.3合理用氧呼吸困难及有明显缺氧症状者应给予氧气吸入,可采用鼻旁管或头罩法给氧,流量鼻旁管为0.5升—1升每分钟,头罩是3-5升每分钟,使氧分压维持在60—80mmHg如果以上两种供氧方法无效,或者患儿病情严重并发呼吸衰竭者可采用无创Cpap正压通气甚至呼吸机机械通气以改善患儿的缺氧症状,减轻呼吸困难,提高氧分压。

3.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新生儿肺炎初期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往往无呼吸道方面的症状,仅有反应低下,拒奶,哭声细弱,阵发性青紫等表现,因此就要求护理患儿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3.5准确及时用药针对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不滥用抗生素,遵医嘱按时准确的使用药物,以维持血药浓度,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长期输液的患儿应注意保护血管,严格控制输液量和滴速,尽量采用输液泵,准确给药

如患儿出现心衰表现需要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心率及心衰症状有无改善,详细记录心率,呼吸,尿量,肝大小,体重等的变化,心率低于100次每分钟时要及时与医师取得联系

新生儿护理心得篇2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桂林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8例新生儿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33例,女25例。9例新生儿肺炎,7例母婴血型不吻合而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12例新生儿湿疹,20例新生儿黄疸,10例新生儿脐炎。

1.2护理方法

认真分析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对新生儿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医院需要定期培训护士掌握基本的专科护理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并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促使她们从思想层面认识到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身为一名新生儿护理人员不但要有细心、耐心、爱心,同时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一定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在繁忙的工作过程中学会不断调整个人心态,提高个人和新生儿家属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取得家属的谅解,提高家属的信任感。

(2)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生儿疾病的护理知识与值班职责,并及时考核。以让每位护士牢记自己的职责及相关的护理法律责任。尤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必须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密切观察新生儿病情,比如: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新生儿脐炎,此时要求护士先洁净切口,消毒各种手术工具,一般在消毒杀菌以后,在患儿患处涂上硝酸银以干燥伤口,在7~14d脐炎会彻底消失。如果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了新生儿体征异常,但个人没有能力解决必须第一时间向主治医生报告。

(3)按照医院的要求执行交接班制度、新生儿身份识别制度。在进行交接班时提前10~20min到岗,并且还要认真核对患儿身体状况。新生儿外出检查或者办理出院手续时,由2名护士实施同步检查,当核查新生儿信息没有错误以后再和家属共同核实新生儿身份,随后让家属抱走。

(4)要求医护之间进行良好沟通,以确保护理记录的连续性、完整性,要求护士认真书写各种护理文件。医院的相关领导也需要重视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关心爱护每1位护士,对待新生儿科室的护士们可以实施弹性排班制度,以有效缓解护士工作压力。加强医护人员的团结合作,对护士们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帮助她们释放压力。

1.3观察指标

比较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前后护理质量得分、护理记录合格率及家长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包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比较,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护理记录合格率、新生儿家长满意度与未实施护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病房属于高风险病室,患儿的病情变化速度快,护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难点,经本院分析,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护理不周全的现象较普遍。因为新生儿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的病房没有陪护,而新生儿又无语言表达能力,难以用语言表达出个人的真正需求。在对新生儿实施基础护理的过程中有很多潜在的安群问题:尿布疹,红臀,交叉感染及鹅口疮等;用暖箱、烤灯等设备时诱发的烫伤;在对新生儿沐浴时受凉;新生儿抓伤自己;输液渗漏等。

(2)未严格执行医院的查对制度。护理在交接班或者新生儿出院时没有认真核对床头卡、双手圈以及胸牌,诱发差错事故。新生儿入院时未认真进行身体检查,其肢体存在缺陷或者异常,没有和新生儿家属进行及时沟通留下安全问题。护士护理技能欠完善,缺乏护理经验,当发现新生儿病情恶化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3)新生儿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护理记录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护理活动,是医院处理医患纠纷事件的有效证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而新生儿病房没有家属陪护,所以护理记录显得更加重要。但是少数护理人员忽视护理记录的书写,记录不及时,不规范准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护理过程的完整性、连续性,个别还出现严重的涂、刮、擦等不良现象。

新生儿护理心得篇3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母婴管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12-0089-03

新生儿由于其身体内各个器官的功能、形态尚未完全发育,导致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弱,因此使得新生儿病房成为了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1]。母婴同室即母亲与新生儿24h都在一起,既保证了早吸吮、按需哺乳,又有利于促进母婴健康,建立母子感情[2]。母婴床旁护理是新型产科护理模式的核心内容[3]。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病房引进产科护理的母婴同室的新理念,在新生儿病房开展母婴同室的尝试,将产妇和新生儿患儿置同一室进行护理,为婴儿、产妇、家庭提供整体性的、个性化的支持和服务,对保障医疗安全,促使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这种新生儿病房的管理模式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10月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新生儿患儿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4h~28d,其中新生儿黄疸13例,早产儿12例,新生儿肺炎6例,新生儿溶血症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2例。

1.2方法

1.2.1病房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在新生儿病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新生儿病房母婴共同管理制度。在产妇和新生儿身体情况许可的状况下,将产妇和新生儿共处一室,但要向患儿家属及产妇宣教新生儿病房管理制度,讲解新生儿的生理病理特点,阐明新生儿病房管理对患儿护理、康复、预防感染的重要性,得到大家的理解和配合。产妇应穿戴消毒服饰和专用鞋,对手部进行彻底消毒,以防细菌的传播。

1.2.2病房管理新生儿由于体质等方面相对较弱,对于新生儿的病房管理及环境卫生应着重处理[4]。每间病房床位以1~2张为宜,床位不宜过多。细菌或者微生物会依附在空气中的尘埃以及人与人交谈的吐沫中,对新生儿的身体有一定危害。因此每个新生儿病房都应设有净化空气的设备,并且每天对空气都进行消毒杀菌处理[5]。因此,病房每天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每早、中、晚各开窗通风15min,以保证病房空气清新。母亲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按传染病管理方法进行管理,不采取母婴同室的护理管理方式。新生儿的生活用品也按照新生儿管理方法予常规消毒备用。

1.2.3新生儿护理(1)新生儿患儿按新生儿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同时根据新生儿疾病的病种及严重程度,按相应的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进行相关护理。(2)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精神状态、囟门、生命体征、皮肤颜色、温度、肢体活动度、有无尖叫等,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处理各种检查、护理操作要轻柔、熟练,既要做好患儿的治疗护理工作,同时也要考虑到产妇的心理护理,做好解释工作,以保证产妇的心理健康。。做好患儿的身体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3)皮肤护理:用无菌棉球蘸石蜡油对新生儿的皮肤进行擦拭,以清除胎脂和血迹。保持患儿皮肤清洁,每日进行沐浴,如病情不许可,也要进行床上擦浴,观察患儿皮肤是否完整,有无破损、红疹。做好脐部护理,每日进行脐部换药,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做好臀部护理,排便后及时清洗并更换尿布。(4)做好口腔护理,每天进行口腔检查,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儿的口腔,发现溃疡或者破损、感染予局部涂有霉菌素的维生素aD油,以防鹅口疮等。(5)尽量采用母乳喂养,可病情许可,采用直接母乳喂养或抽取母乳人工喂养两种方式,如患儿不能吸允,可进行鼻饲。鼻饲患儿要做好相关护理,人工喂养的患儿,要及时清洗、消毒奶嘴、奶瓶等。(6)预防肺部感染:对吸氧及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儿应对吸氧装置、呼吸机的各部分每天都进行消毒灭菌,采取合适的使患儿的呼吸道保持顺畅,喂奶时避免呛奶,以防肺部感染。(7)每日4次测量患儿体温,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对病房内的新生儿使用设备如暖箱、推车每日用500mg/L有效氯进行擦拭消毒。新生儿及产妇的衣物、毛巾、包被等每日进行清洗、消毒、更换。

1.2.4产妇的护理

1.2.4.1产妇的心理护理产妇产后情绪变化较大,尤其是在孩子也需要特别观察治疗的情况下,情绪变化更为复杂。护理人员要考虑到产妇这些复杂的情况,体谅产妇的情绪,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缓解产妇的紧张、恐惧情绪,防止产后抑郁症。在患儿病情减轻,出院前2~3d时,鼓励并指导产妇及家属参与新生儿的生活护理操作,手把手地指导产妇为新生儿更换尿布和进行臀部护理;指导产妇正确的护理和母乳喂养姿势方法;帮助产妇及家属树立照顾好新生儿的信心。

1.2.4.2饮食护理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宫缩情况、切口出血情况以及排气等,可给予萝卜汤以促进肠蠕动,排气后进食,予高蛋白、丰富维生素和容易消化的高热量饮食。

1.2.4.3一般护理剖宫产产妇术后回房,予去枕平卧位6h,10h予半卧位,以减轻腹部切口张力减轻疼痛。指导其进行正确哺乳。术后即开始膀胱训练,争取及早拔除尿管,多饮水,促进产妇及早自行排尿。平产产妇鼓励其及早下床活动,以利恢复。做好会阴护理,保持会清洁;产妇出汗较多,及时帮助其擦干汗液,更换干净衣物;观察恶露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师处理。做好产后护理的同时,教会产妇做好提肛训练、产后操等,以促进产妇早日恢复。

1.2.5进行有效的母乳喂养母乳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在婴儿喂养上永远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大力促进住院早产儿的母乳喂养,将特别有利于早产儿的身心发育[6]。母乳跟人工喂养相比,不仅各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种类、比例最符合新生儿的需要,而且含有各种天然的抗体,有效的母乳喂养不仅更符合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且可增强新生儿抵抗力,预防感染的发生,同时,母乳喂养也有利于增进母子感情,促进母体康复。在新生儿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协助产妇直接进行母乳喂养;如患儿不能直接吸允,只要能够进食,即可采用现场吸取母乳再进行喂养的母乳喂养方式。由于产妇就在新生儿身边,母乳抽取后直接就可进行喂养,避免了母乳的存放、转运环节,有效地避免了因以上环节导致母乳污染、变质的可能,也不需要对母乳再次加温,使新生儿的营养更加完备,喂养更加科学、人性化。

1.2.6开展健康教育指导产妇及家属在接触婴儿前后认真洗手、勤剪指甲,清洗、,每次喂养前后严格消毒汤匙、奶瓶;勤换洗尿布,洗净后用开水烫,并经常日光照射。定期开展新生儿家属健康教育培训班,讲解新生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新生儿疾病的特点、新生儿的喂养、生活护理要点、预防接种及早教方式,并对产妇和家属进行训练,对不正确的姿势予以纠正,以提高产妇和家属照顾新生儿的能力,保证新生儿在出院后能得到科学、熟练的喂养和护理。

2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对产妇、家属对新生儿护理掌握情况调查,掌握率达到98.0%,对护理人员满意度进行评估,满意率达到99.0%。对患儿家属及产妇进行新生儿病房母婴同室的认同度调查,产妇及患儿家属认同度(支持母婴同室的相处方式,对这种住院方式感到满意)均达97.1%。其中共对35例产妇进行调查,认同母婴同室的相处方式的有34例,不认同的为1例,认同率达97.1%,对35位家属进行调查,认同母婴同室的相处方式的有34例,不认同的为1例,认同率亦达97.1%。

3讨论

新生儿病房母婴同室的开展,使得产妇和患儿家属能随时随地的了解到医护人员的治疗操作,患儿的健康状况、情绪变化等都在家属和产妇的视野之内,避免或减轻了产妇因和患儿分离导致的忧郁、焦虑症状,因此会感到更加放心;母婴同室的开展,产妇和新生儿同处一室,不仅有利于母乳喂养而且可以同时提高产妇和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促进亲子感情的交流;母婴同室,便于护理人员对产妇和家属进行患儿健康护理的宣教,在教与学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与交流,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对减少护患纠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同时也使得产妇和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逐渐娴熟,新生儿出院后的护理得到自然延伸。母婴同室,可以使新生儿早接触早吮吸,按需哺乳,有利于新生儿健康,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8]。在非母婴同室的新生儿病房,一些患儿因条件所限并不能行母乳喂养,通过对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率与非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率比较,非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率相对高于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率[9]。

综上所述,新生儿病房开展母婴同室的护理模式,不仅符合新生儿的生理、心理需要,同时也满足了产妇的生理、心理需求,更满足了母乳喂养的客观条件,是现阶段提倡的整体护理、人性化护理模式的统一,也是现阶段社会需求的反映,在新生儿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是值得提倡的新生儿病房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蒋辉英.新生儿病房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护理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6(11):363-364.

[2]王兰英.基层医院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优生优育,2013,8(12):429-430.

[3]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3-94.

[4]陈敏香.新生儿院内感染因素的预防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2):100-101.

[5]伍崇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感染的防治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7):56.

[6]连冬梅,王宁辰.niCU中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实施体会[J].护理学报,2013,20(9):52-53.

[7]方惠.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3,15(5):63-64.

[8]郭健英,郭秀妹,钟双玲.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3038-3039.

新生儿护理心得篇4

关键词:抚触护理;新生儿;应用分析

新生儿抚触是时下流行的一种科学育婴方法,由于触觉是人类发展最早的感觉器官,有资料表明,护理者用手来对新生儿进行触摸,可以让新生儿感受到安稳、关怀、温馨、舒适,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从而稳定新生儿情绪,刺激新生儿感觉器官的发育,使新生儿的生理成长和神经系统反应得到增强,增加对周围环境的认知[1]。为了进一步研究抚触护理对新生儿的影响,现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正常分娩的新生儿16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正常分娩的新生儿16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5例,男43例,女42例;对照组83例,男41例,女42例。体重均在3.31~4.69Kg之间,母乳喂养,且母体身体健康,无并发症产生,对新生儿的体重、身高、胎龄、头围等各方面进行检测比较,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抚触护理。

1.2.1护理前准备在对观察组新生儿进行抚触护理前,首先要进行室温调节,室温宜保持在24~29度之间,保证室内安静舒适整洁,阳光充足,同时准备舒缓的钢琴曲、色彩鲜明的图片。每天固定时间进行抚触护理,婴儿要保证护理前一小时进行喂奶。抚触需要的润肤油、毛巾、婴儿衣物等要事先备好,护理者进行双手消毒处理[2]。

1.2.2抚触过程护理者双手温暖干燥,将新生儿轻柔抱起放入卧具中,将润肤油涂抹双手,从新生儿面部开始进行缓缓触摸,同时运用轻柔的言语、舒缓的音乐对新生儿进行安抚。首先从面部开始,对太阳穴、前额、下巴等部位进行轻柔按压,逐渐到胸部,由两侧肋骨开始到左右双肩,再对新生儿胳膊进行轻柔的抚摸,一直按摩到手指,再到腿部、足部、脚趾,对新生儿躯干进行抚触,可以增加感知能力,提高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按照顺时针方向进行腹部抚触,避开乳腺、脐部等敏感部位,腹部抚触可以促进体内胃肠的蠕动,护理者在抚触时要注意手法力度更为轻柔,新生儿身体较为脆弱,用力过大容易造成不良反应。最后进行背部抚触,帮助新生儿放松肌肉。护理者在抚触时手法要按照国际标准操作,每次抚触护理时长保持在10min以上,每天两次,在抚触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新生儿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发生应立即停止动作,同时对产妇进行相关的抚触知识普及,使产妇可以自行对新生儿进行抚触护理。每天对新生儿的体重、进奶量、睡眠时间等情况进行比较记录[3]。

1.2.3评价标准1、睡眠时间:良好:新生儿睡眠时间>20h;一般:睡眠时间12~20h;较差:睡眠时间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

2结果

以上的有35例,12~20小时之间的32例,12小时以下的16例。睡眠天数中观察组新生儿睡眠质量良好的有73例,较差的有12例,对照组睡眠质量良好的52例,较差的有31例。

3讨论

抚触护理能够满足新生儿的心理需求,稳定新生儿情绪。在母亲怀孕期间,新生儿一直在母体内过着一种安全舒适的寄生生活,他的营养、呼吸、排泄等新陈代谢活动都由母体代劳,所以生活是安逸的,会让新生儿感到安全。但是,出生使新生儿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温润的羊水燥的空气替代,温度不再恒定且温暖,周围环境陌生嘈杂,都会使新生儿感到不安,新生儿通常会以哭闹的形式表现出来。抚触护理能够通过对新生儿的身体皮肤进行触摸,来让新生儿感觉安稳、舒适和喜悦,可以使新生儿获得安全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得到情绪上的稳定。抚触护理在新生儿的成长发育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合理的抚触可以刺激新生儿的感官发育,皮肤感受上传到中枢神经系统,有利于新生儿的身心健康发育[4]。临床研究表明,抚触护理可以有效稳定新生儿情绪,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不良状况的发生,在促进新生儿的成长发育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罗素玲.抚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2,45(04):56-57.

[2]黄玲.抚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02):123-124.

新生儿护理心得篇5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护理;效果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生儿窒息的治疗与护理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新生儿窒息作为临床中较多见的新生儿疾病,具体指的是胎儿在娩出之后的1min内,只存在心跳没有呼吸或者是没有出现规律性呼吸的缺氧情况,是造成新生儿围产期死亡的主要病症之一[1]。该病直接影响了新生儿的正常活动,对新生儿的生命造成了很大的折磨,还会给其家长造成严重的生活和经济负担。已有临床研究表明,在新生儿窒息的早期,如果给予正确的、合理的治疗措施和护理干预不仅可以使得新生儿窒息对各组织脏器的刺激降到最低,并且有可能将损伤逐步恢复到正常[2]。因此,提高新生儿窒息的护理质量,并对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规范和提高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对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通过改进后的护理方法其进行新生儿窒息护理的10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新生儿窒息的护理与干预的方法和措施,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新生儿护理服务的1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在这100例新生儿中,男性新生儿41名,女性新生儿59名,年胎龄33-43周,其中42周的患儿为48例;经阴道分娩的患儿为44例,经剖宫产分娩的患儿为124例。所有新生儿在年龄、性别和生活环境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且所有新生儿家属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1.2研究方法在对100位患儿依据新生儿窒息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的同时,还要进行优化的护理服务进行护理。首先,新生儿出生后将其放置在30-32℃的远红外线辐射保暖台上,在整个复苏过程中必须保暖,擦干羊水、血迹,减少体表蒸发散热,可减少氧的消耗,有利于患儿缺氧窒息的复苏。保持室温26-28℃,相对湿度55%-65%,病情稳定后置于暖箱中保暖或热水袋保暖,严密监测皮肤温度。其次,护理人员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患儿家属进行治疗前的心理调整,同时让患儿家属了解实施治疗的安全和可靠性;要保持病房、楼道以及该楼层其它地方的干净整洁;病房中可适当摆放鲜花和绿色植物等,注意病房内卫生。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患儿的生命体征做到时刻监控。同时,如果室内温度达不到,可以考虑用暖水袋给孩子保温,但千万注意安全。婴儿体温应保持在36-37℃,上、下午各测体温1次,如最高体温或最低体温相差1℃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体温的稳定。再次,保持病房内,尤其是病床的卫生、整洁,要对床单、被罩做到一天一换。要对待患儿及其家属像家人一样,耐心地与患儿家属进行谈话、聊天等交流工作,耐心解答向家属解答患儿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患儿家属解除压力。

1.3神经系统评价方法采用目前比较常用的是52项神经运动检查方法(alniltison,at)及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该方法主要包括:头围、清醒和睡眠的一般形式、显著的斜视、持续的眼球震颤、视觉追踪、听眨眼反应、面肌麻痹、自然活动、异常运动、方窗、双手的摆动、头项侧面转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等52项。其中,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1.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经SpSS1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量(χ±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结果我们发现,100例新生儿窒息病患中复苏成功的有98例,治愈率达到98.0%,死亡2例,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提高医院新生儿窒息护理工作的质量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医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广泛研究。医院新生儿窒息护理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新生儿窒息疾病预防与治疗工作的成败[3]。当今,提高医院新生儿窒息护理工作水平,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学者广泛关心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在新生儿窒息的护理工作中融入优质护理服务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学者广泛关心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李艳红等人通过对3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应用改进后的优质护理服务后发现,通过在新生儿窒息护理中融入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护理工作中大力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新生儿窒息的护理质量和家属满意度,增强了临床疗效。这种护理方法的改进与实践可以有效改善新生儿窒息患儿在医院内的护理质量,使得患儿的复苏率明显提高,并使得护患关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陈丽英等人通过对医院新生儿窒息优质护理管理的临床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后发现,在医院新生儿窒息护理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管理程对于保证新生儿的健康安全,提高新生儿家属在护理中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面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通过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100例新生儿窒息病患中复苏成功的有98例,治愈率达到98.0%,死亡2例。这一结果也与国内相关报道结果类似,进一步证明了在新生儿窒息的护理工作中开展优质护理管理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对保证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葛永梅,曾德会,辛红菊,等.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河北医药,2009,31(11):1402-1403.

新生儿护理心得篇6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对策

人民群众医疗安全意识的提高促进医疗改革不断深化,同时随着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项目的开展,多数孕妇选择在医院进行分挽,增加了产科护理工作量,医院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妇产科服务对象特殊,不安全因素复杂。本研究结合实际工作总结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分析相应的对策,旨在不断改进护理质量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具体如下。

1不安全因素

1.1环境因素主要是病床问题。在院分娩人数不断增加,对床位要求越来越多。大多数医院采取扩大病区方式来缓解床位压力,但这也使得病区不集中,增加了管理困难。院内感染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不安全因素[1]。院内病原体种类多,构成复杂,容易引发交叉感染。新生儿免疫功能弱,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及在出生时体征过低的新生儿,对常见病菌的抵抗力非常低,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

其次还包括设备问题等,妇产科仪器设备密集,且人员集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较多,都可能成为新生儿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2人员因素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涉及的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新生儿及其家属。医护人员因素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综合素质欠缺,操作不规范,仪器使用不当,工作不到位,不认真,责任心不强,等。新生儿无语言表达能力,没有意志支配行为能力,护理对象这一特殊特征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家属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对护理知识了解欠缺,护理不科学等。这几方面的因素相互交叉,都使得新生儿护理工作变得复杂。任何一方工作做的不好,都会成为新生儿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

如果医护人员之间工作分工不明确,协作能力差,对新生儿检查及护理工作不到位,新生儿即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住院过程中家属对于新生儿护理和管理意识淡薄,单纯依靠医护人员进行护理,不重视辅助工作也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医护人员与产妇及其家属沟通不足,进行某些护理操作,如新生儿疫苗接种时未告知产妇及家属,易引起医疗纠纷。

1.3管理因素妇产科护理人员不足,无法满足新生儿安全及生活护理和严格实施等级护理的需要。长期高强度工作容易引发精神紧张,如果心理调节不良,可能导致护理工作出现差错,给医患关系埋下隐患。

对护理工作的管理和监察也非常重要。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并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测。责任是否明确到个人,分级护理制度执行是否到位,监控及修正是否及时都影响护理质量[2]。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责权不清、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对护理安全标准认识不统一、交接班和护理记录不规范,管理人员对上述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主动防范性、处理方式不得当、修正不及时都会成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1.4技术因素科技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新仪器逐渐应用于临床,同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大,多数医院也引进了最新的电子管理系统。要求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对新生儿进行护理,且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按规程在电脑上做护理记录。这就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程度和内容也越来越复杂。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跟不上或经验不足都对影响新生儿护理产生影响。

2防范对策

首先,医院应加强病房巡视采以尽量保证病区安全。做好病区的清洁卫生和新生儿物品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规范医疗行为,应自觉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禁止探视人员随意进入,以防止院内感染[3]。

其次,医护人员应做好本职工作,提高综合素质,加强责任心,严格按规章制度进行护理操作,定期开展对新生儿科医护人员专科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培训,加强业务能力,了解新生儿相关疾病基本知识和临床表现,掌握操作技能及常规急救技术,熟悉新仪器新设备和抢救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明白护理记录、护理交接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重医护人员法律意识和信息学知识的培训,完善医护人员知识结构,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同时要做好产妇及家属的教育工作,多与其进行沟通,加强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保护意识,共同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工作[4]。

再次,规范入院、住院及出院流程。入院时必须和家属一起对新生儿进行细致检查,当面给新生儿佩戴腕带,注明基本信息并签字;住院期间护理时应严格按照等级护理制度进行护理,检查并核对腕带,告知产妇及家属关于新生儿的基本注意事项;出院时再次严格核对、查看新生儿基本资料情况,向家属进行育儿知识指导[5]。完善管理和监察制度。尽可能增加医护人员数量,注意对医护人员心理状况的监察,并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照护理分级制度进行巡视,责任到人,权责明细[6]。规范交接班流程,在床头进行交接,认真核对新生儿基本资料和特别注意事项,详细填写交接班记录和护理记录。定期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快速处理问题[7]。

3小结

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较复杂,定期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有助于发现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针对不同时期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8]。另外,医护人员与新生儿家属的共同努力是保障新生儿护理安全的关键因素。要重视护理流程、医护人员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要重视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的分析[9]。注意观察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方法和表现,收集医护人员及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护理行为及操作规程的规范,从而不断改进新生儿护理工作[10]。

参考文献

[1]孙春花,张鑫.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1):103-104,

[2]戚琳,武建岭.浅谈影响妇产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11,6(6):268-269

[3]赵化林.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与防范对策.当代医学,2010,16(19):143-144.

[4]王德智.胎儿窘迫与宫内复苏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与急救.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16(1):23.

[5]赵时敏,徐景秦,籍孝诚,等.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10,1(22):233.

[6]黄华艳,张艳.基层医院新生儿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右江民族医院院学报,2012,34(2):185-187.

[7]邓翠芳,李葵兴.预见性护理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临床效果.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7(12):57-58.

[8]王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护理管理.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2):75-76.

新生儿护理心得篇7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日记;临床应用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分娩量将逐渐攀升,母婴同室病房护士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我科是我院母婴同室病区之一,每月分娩量350人次以上,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也要保证母婴同室病房的护理质量。而保证新生儿的护理安全是保证母婴同室病房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为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我科设计了表格式新生儿日记,悬挂于床尾,指导产妇及家属实时记录新生儿喂养、排泄、特殊情况。应用于临床一个季度,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3~5月在我院分娩的孕妇301例,采用单盲随机抽样将其分为对照组144例和观察组157例,年龄19~37岁,均无母乳喂养禁忌症,性别及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对母婴给予常规护理和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新生儿日记辅助护理工作。由本科室护理人员共同讨论设计新生儿日记,悬挂于产妇床尾,指导产妇或家属实时准确记录新生儿喂养、排泄、特殊情况,护士在巡视病房时从新生儿日记上及时了解新生儿喂养、排泄情况,根据情况给予及时干预。

1.2.1新生儿日记的格式设计采用32开纸张,表格纵向设计,为7列×18行,表格上有眉栏,表格下有眉脚,见图1。

图1新生儿日记格式

注:新生儿按需频繁哺乳,一般24h喂8~10次,建议纯母乳喂养,吸吮时间从5min逐渐延长至7min、10min、15~20min,一般不超过30min。

1.2.2新生儿日记的记录方法①眉栏各项由责任护士填写。②表格各项由家属或产妇哺乳结束后记录喂奶的时间、新生儿吸吮时间次数、奶水不足时补充配方奶的量、大小便次数,如有特殊情况随时记录,页码续写。责任护士巡视病房时阅读新生儿日记配合与家属产妇交流以评估新生儿喂养、大小便及特殊情况。

1.2.3使用对象及要求①新生儿日记的使用对象:住院期间母婴同室病房中的新生儿。②新生儿日记的使用要求:家属或产妇识字并能按新生儿日记记录方法及时准确地记录。

1.3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护士关注、指导新生儿喂养及排泄情况所需工作时间。②设计并发放护士自身工作满意度和产妇的满意度问卷,比较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服务的满意度。③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第3d母乳喂养成功、奶胀、正常新生儿因喂养不当发生低血糖情况,在母乳分泌充足的情况下给予纯母乳喂养;母乳分泌不足的情况下给予母乳喂养每次大于20min,哺乳大于6次/d为母乳喂养成功;发生Ⅱ~Ⅲ度奶胀及母乳喂养不充分为母乳喂养失败。

1.4数据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士关注、指导新生儿喂养及排泄所需时间比较:使用新生儿日记后护士在关注、指导新生儿喂养排泄等情况所需工作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

2.2使用新生儿日记前后产妇对护理满意度比较:使用新生儿日记后产妇的满意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4,p

2.3产妇母乳喂养的相关情况比较:使用新生儿日记后,母乳喂养成功率显著提高,奶涨发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42,p

3讨论

3.1新生儿日记用来记录新生儿喂养、排泄及特殊情况,由产妇及家属记录,方便易行,直观明了。

3.2低血糖是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的疾病之一,持续时间>30min的低血糖可造成脑细胞坏死[1]。新生儿低血糖常缺乏特定的临床表现,无症状者为有症状者的10~20倍,故极易被忽视。而喂养不足、延迟喂奶是新生儿低血糖的主要原因之一[2]。护士关注新生儿喂养的情况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新生儿日记的使用,可以很直观的发现喂养不足的情况存在,并及时干预,节约护士询问产妇及家属新生儿喂养所需要的护理工作时间,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减轻因担心产妇家属的责任心不强、知识缺乏导致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的心理压力,增加了护理安全。

3.3新生儿大便的排泄次数是反映新生儿喂养情况的间接指标,新生儿大便的排泄有利于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可以间接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通过新生儿日记记录的新生儿排泄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喂养不足的新生儿,通过积极护理干预对于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

3.4通过阅读新生儿日记,可以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及护理工作满意度。责任护士通过阅读新生儿日记可以了解单次母乳喂养时间,并结合手法挤奶评估母乳的分泌情况,有助于发现产妇喂养方法的不当、及母乳分泌的相对不足等情况。据统计,凹陷是影响母乳喂养成功和降低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3]。虽然凹陷者在母乳喂养方面存在很多困难,但只要产妇有母乳喂养的信心与决心,同时有专业人员的正确指导与及时帮助,以及家庭、社会的支持,彼此密切配合,绝大多数凹陷者都能进行有效的母乳喂养[4]。在使用新生儿日记后,护士可以随时了解缺陷的产妇实际母乳喂养的情况,给予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与决心,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及时的帮助,使母乳喂养率得到提高,并满足新生儿对成长发育的需求、减少奶胀的发生,增加了产妇对新生儿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3.5通过新生儿日记记录的新生儿喂养及排泄情况,亦可以间接评价责任护士工作质量,便于管理者督查。

总之,本研究应用新生儿日记评估新生儿的喂养及排泄情况,并根据产妇的泌乳及新生儿日记记录的情况判断产妇的母乳喂养执行情况及需要进行干预的情况,制订适合产妇的个性化指导方案。研究发现,结合使用新生儿日记的工作模式可以改善母乳喂养情况,节约护士工作时间,减轻工作压力,有助于针对产妇喂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干预,值得在母婴同室病区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琦新.新生儿低血糖危险因素与防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2):109-110.

[2]张家骧.新生儿急救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6.

新生儿护理心得篇8

【关键词】整体护理;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55-01静脉输液治疗是新生儿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由于新生儿静脉管腔小、表浅、弯曲,较直部分短,末梢循环不良,头部呈暗紫色且皮肤松弛,弹性差,分支多交错成网,血管易滑动,不易固定无主动配合能力等原因易致静脉输液外渗[1]。如不及时恰当地处理,会发生皮下组织坏死。我科对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采取整体护理,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我院新生儿室80例静脉输液外渗的新生儿,穿刺部位包括头部静脉51例,手部静脉17例,足部静脉12例。输液后若发现穿刺部位组织肿胀隆起、局部皮肤发红并硬结或穿刺点小渗血,则诊断为输液渗漏。80例静脉输液外渗的肿胀直径3~6cm,大部分局部皮肤已发生苍白样改变。

1.2外渗原因①新生儿因素:新生儿的解剖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决定其皮肤敏感度低,对表皮痛感和外渗不适无明显反应;②药物因素:输液中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等刺激血管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血管通透性升高;③物理因素:输液速度过快、压力过大等;④护理因素:护理人员选择血管不当,穿刺操作技术生硬,固定不稳,消毒不合格等。

1.3方法立即停止输液,拔除针头,局部用干棉签轻轻按压至无渗液,同时给予采用1%普鲁卡因、地塞米松、生理盐水4ml加酚妥拉明2mg进行局封。静脉输液外渗新生儿采用整体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3.1病情护理:停止输液抽出血管内残留药物,局部按压针眼5min以上,30min后采用硫酸镁局部湿敷,后改用局部湿热敷,改善局部微循环,加快渗出液的吸收,以尽快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

1.3.2加强基础护理:保持新生儿室安静、温馨、舒适,温湿度适宜,墙壁上以壁画的形式布置儿童喜欢的卡通漫画和绘画,悬挂一些可爱的小动物,背景音乐播放儿歌等,给新生儿提供优美的环境。给予新生儿舒适,同时抬高输液部位,促进水肿吸收。

1.3.3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加强护理人员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掌握新生儿生理特点和病情变化,重视静脉穿刺技术操作,妥善固定,细心护理。强化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确保操作过程心理沉着、稳定、冷静。

1.3.4加强心理护理:新生儿对外界刺激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能够对声音、颜色、触觉等刺激发生相应的反应。因此,护理人员护理静脉输液外渗时应有意识地给予新生儿皮肤、目光接触、声音和颜色吸引,促进新生儿身心健康发展。

1.4观察指标观察护理48h后外渗治疗有效率和新生儿家长对护理人员服务满意度。效果标准:有效:治疗48h内,破溃面积缩小。局部皮肤肿胀消退,皮肤颜色转为正常。无效:湿敷超过48h,破溃面积、红肿范同以及皮肤颜色无明显改善者。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

2结果

80例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经治疗护理48h后,有效70例,无效10例,有效率87.50%,10例无效经继续治疗、护理3d后完全好转、痊愈。

新生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80例,无一例对护理人员服务不满意,满意度为100.00%。

3讨论

新生儿输液外渗是输液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可导致血管受肿胀组织挤压产生局部皮肤缺血、缺氧,表现为皮肤青紫、坏死等[2]。缺氧导致的组织细胞损伤分为可复性损伤和不可复性损伤,在可复性损伤阶段,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三磷酸腺苷生成减少,此时予以干预,可使细胞结构、形态和功能恢复正常。1%普鲁卡因、小剂量地塞米松或酚妥拉明,局部封闭,可以有效扩张血管,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效降低因缺血而致的局部皮肤坏死。

随着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逐渐成为各种护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新生儿输液穿刺过程应加强心理安抚,保持新生儿情绪安静,输液期间加强护理[3]。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把护理程序系统化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思想和方法[4]。临床研究显示,整体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并发症,缩短病程,降低医疗成本,减轻家庭、社会负担,促进病人早日康复[5]。根据新生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对静脉输液外渗新生儿采用整体护理,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适应性等原则为新生儿提供连续性、整体性、协调的护理服务,不仅有效治疗外渗病情,而且加强新生儿的心理护理,提高了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采用整体护理,可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新生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效治疗输液外渗症状,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金花.新生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9):108-109.

[2]周冠蓉.两种方法处理新生儿静脉输液严重外渗效果比较[J].上海护理,2007,7(6):37-38.

[2]陈晓瑜,陈伟霞.新生儿静脉输液渗漏的预防护理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7):70-71.

新生儿护理心得篇9

【关键词】新生儿舒适护理疾病

1.影响患儿舒适的相关因素

住院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危重儿来说,不舒适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1环境因素出生不久或刚自母体娩出的新生儿,突然离开母亲及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接触到周围环境中各种说话声,哭闹声以及各种治疗护理的干扰,从而影响新生儿的睡眠。

1.2生理因素患儿自身疾病所致的各种不舒适及疼痛,新生儿睡眠时相被打乱所引起的不舒适,各种致痛性操作如静脉注射,采血,有创检查等引起的疼痛及不舒适,医院环境中各种噪音的干扰引起患儿不适等。

1.3心理因素由于新生儿处在一个生长发育的过程之中,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不同的新生儿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种:1)恐惧心理:患儿离开母亲熟悉的怀抱或裸睡在暖箱、光疗箱中接受治疗,会因失去安全感而产生恐惧心理。2)烦躁易怒的心理,由于治疗过程以及疾病本身的一些疼痛,会让患儿心情烦躁,难以控制情绪。3)孤独的心理,患儿接受治疗,接触到的都是不熟悉的环境和人员,没有了家的感觉,就会感到孤单无助。(4)新生儿出生不久,正处于与亲人相互认同的情感连接时期,因住院所致的母婴分离使其情感联接中断,会不同程度影响新生儿心理社会发展的需要。

2护理

2.1给新生儿创建安全舒适的环境(1)新生儿病房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温度在22-24℃,湿度55%-65%。调节室内光线适宜,避免受到强光刺激。(2)病房应保持安静,医护人员说话时应轻声细语,尤其在靠近患儿时降低音量。做到三轻,即说话轻、开门轻、走路轻。监护仪及电话音量调到最小声,要及时回应并解除监护仪及输液泵的报警。护士在进行治疗操作时尽量集中进行,减少对患儿的干扰和刺激。(3)病情允许时每天应至少给患儿沐浴一次,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及时更换患儿衣物,随时保持患儿的衣物及床单位清洁,干净。

2.2减少患儿的不舒适及疼痛(1)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及时发现患儿的不适及疼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干预措施。由于新生儿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不适及疼痛,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细心观察用心去体会。(2)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和疼痛刺激,给患儿提供不被打扰的睡眠时段,各项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切忌突然惊醒患儿。操作前轻唤醒患儿,集中进行操作,动作轻柔、缓慢,评估操作所致的疼痛,可给患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嘴转移注意力,控制疼痛。(3)对于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也有较高的要求,提高自身穿刺技术,减少侵入性操作的次数,减少患儿痛苦。这些专业技能极大地体现在平时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同时要熟练地掌握一些无痛技术操作,尽量的减少因治疗给患儿带来的疼痛及不适。

2.3促进患儿心理舒适的护理(1)护士在进行治疗护理操作时,用温柔的眼神注视患儿并尽量用轻柔的语言与患儿交流说话。在进行致痛性操作时在患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嘴,同时可用手轻轻抚摸患儿头部、手、脚、背等身体的各个部分,通过触觉刺激,使患儿产生愉快的情绪,建立安全感从而减轻患儿对疼痛的感受性。(2)加强业务水平的学习,加强护士对新生儿疼痛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其认识到疼痛对新生儿身体及远期发育的影响,重视及掌握新生儿的舒适护理,培养医护人员用母爱来细心呵护每一位小生命。(3)护理人员还要发挥病房的最大潜能,尽可能地把病房布置得像家一样,从墙面的布置到房间里花草的摆放,从病房里的光线到物品的摆放,让病房彻底摆脱传统意义上的病房,真正的成为新生儿的一个乐园,在这里,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他们还是可以无忧无虑的玩耍,给新生儿一种家的感觉,消除对于病房的陌生和恐惧,让他们抛除一切压力轻松的接受治疗。同时,要设身处地的去为新生儿着想,及时了解新生儿家属的需求和意见,亲切的去和他们交谈沟通,并及时热心的去解决他们遇到的一些问题,做到人性化的服务。(4)面对特殊情况,如新生儿由于病痛或其他原因产生哭闹的状况。这时候,护理人员千万不要急躁,而应该采取耐心、细心、同情的态度,哄哄他们,如唱歌给他听,拿出玩具和他们玩,慢慢的平复他们的心情,再开始治疗。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对于新生儿科的护理人员来说,在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于舒适护理的重视,并且把这种理念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去,在对新生儿的治疗过程中,要积极地与新生儿建立起友好和善的护患关系,以亲切和善的态度耐心细致的面对一切情况。并针对不同的新生儿出现的不同的身心问题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让新生儿得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良好的照顾,轻松的度过在医院的治疗过程。

4.结论

舒适是人的基本需要,正常情况下人都能满足自身的舒适需要,但新生儿由于其特殊性无法满足自身的舒适需要,所以需要护理人员帮助。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有创造性的有效护理模式,它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者能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舒适护理模式体现了整体护理的内涵和护士的综合素质,真正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理念,顺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心得篇10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

新生儿窒息,为胎儿娩出后一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积极抢救和做好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预防远期后遗症的关键。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成功实施64例新生儿窒息的复苏,现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新生儿窒息64例,男43例,女21例。胎龄42周者16例。脐带缠绕21例、过短3例、打结3例、受压2例、先露及脱垂2例。剖宫产50例,顺产或侧切助产14例,其中产钳术3例,胎头吸引术5例,胎头吸引+钳术8例,臀位牵引术9例。羊水胎粪污染27例,羊水过少17例。前置胎盘15例、胎盘早剥7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例。出生时体重3000g者17例。apgar评分,4~7分轻度窒息53,0~3分重度窒息11例。

2复苏方案

采用国际公认的aBCDe复苏方案[2]:a-开放气道;B-建立呼吸;C-恢复循环;D-药物;e-监护评估复苏效果与合并症。

3护理措施

3.1保暖:新生儿皮下脂肪比成人薄,按体重计算比成人体表面积较大,散热速度快。新生儿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中枢无法维护自身体温,保温能力差。必须采取保温措施保证患儿皮肤温度在36.5℃~37℃之间,断脐后立即擦干体表的羊水,减少体表散热,将新生儿侧卧于保温箱内,室内温度保持室温26℃~28℃,相对湿度55%~65%。

3.2吸氧:新生儿窒息复苏后为纠正缺氧,促进代谢,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应根据血氧饱和度水平(Spo2)给予间断吸氧和持续低流量吸氧,Spo2

3.3:新生儿在保温箱内每天睡眠时间为18~22小时,应保持着他们在子宫内的姿势,四肢屈曲,右侧卧位,在颈下垫块小毛巾,使经过产道时咽进的羊水和粘液流出,因新生儿的头颅骨骨缝没有完全闭合,长期睡向一边,头颅可能变形,护理人员应定时改换另一侧卧位。

3.4监护:新生儿窒息后严密观察可防止并发症并促进良好愈后,随时监测患儿哭声大小、有无尖叫、反射是否正常、意识有无障碍、肌张力、体温、心率、呼吸、Spo2、Bp、呕吐的量、小便、大便(次数、形状、颜色)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应采取积极处理措施。严格控制探视人员,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定时清洁和消毒保温箱,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3.5喂养:窒息患儿更需要母乳喂养,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肌体免疫能力。新生儿胃容量很小,每次喂奶量宜少,时间间隔宜短。体重2500克者,每3小时就喂一次,从5ml开始,每次逐增2~3ml。根据的吸吮能力,可直接哺乳或滴管喂养。母乳不足情况下,适量补充低体重儿的专用配方奶粉合理喂养。喂奶后注意观察有无溢奶、呕吐、紫绀等情况。

3.6家长护理:患儿家长被告知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抢救情况,产生焦虑心理,担心患儿的医护措施及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甚至对医护人员怀疑或提出过分要求,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应保持干净整洁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美好的语言,耐心解答家长关于患儿病情的询问,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减轻家长的恐惧心理,将患儿每天的反应程度、喂养、大小便等情况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特别是初产妇的家属,对育儿知识缺乏,应开展婴儿保健、喂养和辅食添加、早期教养等知识的宣教,以增进护患沟通,培养护患情感,以便掌握患儿家长心态,针对性给予护理,防止护患纠纷发生。

4结果

本组64例新生儿窒息病例,63例抢救复苏成功,1例转院,存活率及治愈率为98.4%。出院患儿随访未发现有神经系统和其他系统后遗症出现。

5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每年400万的死亡新生儿中约有100万死于新生儿窒息,亦即新生儿窒息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了婴儿死亡的1/4。我国妇幼卫生监测显示,2011年新生儿死亡率为12.1‰[3],因此,护理人员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规范新生儿窒息急救操作流程,使新生儿在第一分钟得到有效的救护,是防止新生儿窒息导致死亡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必要手段,将为降低我区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和伤残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侯林霞等,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3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