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放射治疗的方法十篇放射治疗的方法十篇

放射治疗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38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1

【关键词】

乳腺癌;放射性皮肤损伤;防治

作者单位:264300威海,荣成市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

放射治疗作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术后放疗对患者皮肤造成的损伤若不及时预防和治疗,则会对放疗计划的顺利完成和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我们对2004年10月至2011年04月我院126例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的放射性皮肤损伤进行分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04年10月至2011年04月我院126例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进行放疗。患者均为女性。其中年龄最小24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48岁。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63例,硬癌21例,髓样癌23例,单纯癌13例,粘液癌6例。

1.2放射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在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接受6个周期的化疗,化疗方案主要为CmF(C:环磷酰胺;m:氨甲蝶呤;F:氟尿嘧啶)或CaF(C、F同前;a:阿霉素或表阿霉素)。并在1~7月内进行放疗,采用直线加速器6mVX射线进行锁骨上、腋窝及内乳区域淋巴结照射及胸壁照射,Dt50gY/5.0周。

1.3放射性皮肤损伤治疗方法在放射治疗3周照射剂量达30gy,照射区域皮肤有轻度颜色改变和灼痛感时即开始对皮肤损伤进行治疗,所有病例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0.9%生理盐水250ml+庆大霉素48万U+地塞米松20mg混合液纱布浸湿外敷,15~20min/次,1~3次/日,Ⅲ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加用流量6L/min的氧气通过75%乙醇过滤后直接吹拂创面及边缘皮肤,30min/次,1~3次/日,至放疗结束;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湿润烧伤膏外敷,至放疗结束。

1.4结果分析及统计学方法皮肤急性放射损伤按RtoG分级标准评判:0级无变化;Ⅰ级滤泡样暗色红斑/脱发/干性脱皮/出汗减少;Ⅱ级触痛性或鲜色红斑,片状湿性脱皮/中度水肿;Ⅲ级皮肤皱折以外部位的融合的湿性脱皮,凹陷性水肿;iV级溃疡,出血,坏死;结果分析采用χ2检验,由SpSS10.0统计软件完成。

2结果

经χ2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见表1。

表1

乳腺癌术后放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分级

放射损伤分级实验组对照组χ2p值

0级000

Ⅰ级63.5%(40/63)15.9%(10/63)29.8<0.01

Ⅱ级28.6%(18/63)50.8%(32/63)6.5<0.01

Ⅲ级7.9%(5/63)22.2%(14/63)4.6<0.05

Ⅳ级011.1%(7/63)7.4<0.01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2

【关键词】乳腺癌;放射治疗;剂量学;调强适形

乳腺癌是我国妇科疾病中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日益上升。乳腺癌治疗中,因考虑女性心理因素和放射治疗日益发展的成熟技术,保乳放射治疗已经成为乳腺癌治疗中的一个必行的重要治疗手段[1]。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随着不断改进的放疗技术而顺利实施,但因其放射治疗法可能会对心、肺有低剂量的照射而引发心肺部损伤造成疾病。本院分析2010年——2012年2年间应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58个病例的临床资料,得到疗效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9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58名乳腺癌患者。将57名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9例患者,年龄37-59岁,平均为(46±2.3)岁,均为女性,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CRt);B组29例患者,年龄38-58岁,平均为(45±3.4)岁,均为女性,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t-imRt)。观察患者治疗疗效。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前,均进行了保乳乳腺肿块切除手术,并清扫了病乳同侧腋窝淋巴结,患者均无淋巴结转移等高危因素。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躺在托架上固定乳腺,为确保,重复患者上肢上举,进行Ct扫描模拟定位,由主治的临床医生画出放射治疗的靶区,还要规划出重要器官心、肺等。指定放射剂量,a组采用四野照射,B组采用五野照射,剂量均为50Gy/25次。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结果。观察两组患者计划靶区剂量体积,同侧肺脏放射剂量等。

1.4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剂量体积比较两组患者的剂量比较按照体积百分比V95%、V105%、V110%、V115%所处的剂量线。V95%和V115%时,两组无统计差异(p>0.05);V105%和V110%时,两组有统计差异(p

2.2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同侧放射治疗肺脏部剂量比较两组患者的剂量比较按照体积百分比

3讨论

乳腺癌是我国妇科疾病中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日益上升。乳腺癌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更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患者死于乳腺癌,据统计乳腺癌的病死率仅次于宫颈癌[2]。所以,乳腺癌的手术治疗以及术后恢复治疗也日益受到重视。而在乳腺癌已经切除肿块的术后治疗中,因考虑女性对外貌要求高的心理因素以及我国放射治疗日益发展的成熟技术,保乳放射治疗已经成为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一个必行的重要治疗手段,切除乳腺肿块后,常常对患者进行术后治疗恢复。近年来,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在乳腺癌术后治疗中技术日益成熟并流行起来,很多医生均采用此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而这一方法也凸显了其能有效地均匀乳腺内侧和外侧的放射剂量这一优点,与其他方法比较,也能有效降低放射治疗的放射面积,以往计划靶区的高剂量区域放射量有效降低了3-5%,计划靶区的平均放射剂量也下降了6-8%,减少对乳腺附近身体的重要器官的伤害。在心理因素上,大多女性患者也愿意接受,不易造成患者的心理负担。为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更顺利开展,我们也不断加强放疗技术。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t-imRt)是目前研究中最合适的放射治疗法中的剂量治疗,较其他剂量更有较好的效果,在剂量使用对比的研究同时,t-imRt也显示出其在全乳治疗中均匀放射剂量这一显著优点。但也有人指出[3],放射治疗法易对肺部及心脏等乳腺部位周围重要器官造成损伤,有诱发肺部第二原发肿瘤的隐患危险。所以,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法目前仍在大量的临床治疗观察当中。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为乳腺癌保乳术后常用的治疗方法,而t-imRt在剂量使用中凸显了优势,与其他剂量相比降低了心、肺的照射体积。

参考文献

[1]王涛.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和美国病理医师学院乳腺癌激素受体检测指南的临床意义[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11):721-722.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3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放射疗法;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0.55;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4-0665-02

非小细胞肺癌常规放射治疗多为累及野照射,即前后两野照射至Dt40Gy/20次,再改为斜野或水平野照射至总Dt60~65Gy。此照射方式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以及为了避开脊髓等重要器官势必使正常肺组织受照体积增大,部分患者无法耐受全程放疗,同时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为了防止上述弊端,笔者采用后程立体定向放疗推量的方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0例,并与同期采用常规放疗的44例患者比较,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4例病例为1999年10月至2002年5月在本科住院的患者,病理诊断均为非小细胞肺癌,因各种原因未行手术。临床分期:Ⅱ期40例,Ⅲ期34例。将74例分为常规放疗组(CRt组)和后程立体定向放疗组(LCSRt组),其中常规放疗组(CRt组)44例,男30例,女14例,中位年龄55岁;后程立体定向放疗组(LCSRt组)30例,男19例,女11例,中位年龄57岁。卡氏评分(KpS)>60分;无严重的内科疾患;既往无胸部放射治疗史;经各种检查无远地转移。

1.2 方法

两组均先给予常规外照射,在模拟机下定位,设纵隔+原发灶野前后对穿照射,肿瘤量Dt40Gy/20次。4周后常规放疗组再改为斜野或水平野照射至总Dt60~65Gy。LCSRt组:常规放疗Dt40Gy后采用SRt治疗,周围型肺癌原发灶单设等中心点,纵隔淋巴结相邻的尽可能归于一个靶区,如相邻的两个病灶距离超过3cm则另设靶区;中心型肺癌和转移淋巴结紧邻的则设为一个靶区,等中心设1~2个。采用深圳奥沃公司生产的tpS进行剂量分布优化及多靶点拟合,病灶体积外放1.5cm左右为靶体积,以80%等剂量线包绕病灶,准直器直径为29~70mm,选择4~6条照射弧,非共面旋转照射,5~8Gy/次,隔日1次,共4~8次,总量20~40Gy左右。

1.3 观察指标

放射治疗后3个月开始进行近期疗效评价。根据治疗前后胸部Ct的变化评价肿瘤病灶退缩情况。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退缩至少维持4周以上,无新病灶出现;部分缓解(pR):肿瘤退缩>50%至少维持4周以上且无新病灶出现;无变化(nC):肿瘤退缩

2 结果

2.1 一般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1个月后80%患者咳嗽、咳痰减轻,咯血、胸痛减少至消失,喘憋减轻。

2.2 近期疗效

放疗后3月、6月和1年、2年复查胸片、Ct。CR组:CR12例,pR14例,肿瘤消退总有效率为59.1%(26/44),1年生存率40.9%(18/44),2年生存率4.5%(2/44);LCSRt组:CR14例,pR11例,肿瘤消退总有效率为83.3%(25/30),1年生存率60%(18/30),2年生存率26.6%(8/30)。肿瘤消退总有效率和1年生存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

2.3 不良反应

放射性肺炎需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干咳、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并结合影像学的表现综合判断。CR组放射性肺炎10例(22.7%),LCSRt组放射性肺炎4例(13.3%),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4

关键词:宫颈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效果

宫颈癌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1],多发于性生活紊乱、早婚、早育的女性中[2],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手术和放疗是目前治疗宫颈癌的主要方法,手术能够有效治疗疾病早期患者,但中晚期患者应以放疗为主要治疗方法。我院将宫颈癌患者7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04—2013-04间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70例,计算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5例。观察组:年龄30~61岁,平均年龄(48.62±2.45)岁。疾病分期:10例Ⅱa期,16例ⅡB期,4例Ⅲa期,5例ⅢB期。35例患者中包括14例腺癌,21例鳞癌。对照组:年龄31~62岁,平均年龄(48.68±2.51)岁。疾病分期:11例Ⅱa期,15例ⅡB期,5例Ⅲa期,4例ⅢB期。35例患者中包括13例腺癌,22例鳞癌。对照组和观察组宫颈癌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放射治疗,盆腔野前后对穿照射,射野面积13~15cm×15~18cm,1次/天,1.8~2Gy/次,5次/周(46~49Gy),照射范围包括盆腔子宫、宫旁结缔组织、宫颈病灶、区域淋巴结等。观察组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指导患者取双手抱头的仰卧位,利用热塑体膜固定腹部并处于膀胱充盈状态,Ct增强扫描,勾画靶区,GtV(肿瘤靶区)包括影像可见病灶并肿大淋巴结,CtV1包括GtV、子宫、宫旁结缔组织、区域淋巴结、阴道上段等,CtV2包括GtV、子宫、阴道上段。利用新华直线加速器6mVX射线进行5~7野共面或非共面照射,1次/天,1.8~2Gy/次,5次/周,CtV1照射40~45Gy后,改为CtV2照射15~20Gy。处方剂量覆盖计划靶区95%以上,将计划靶区内剂量最大和最小值控制在处方剂量±10%内,膀胱40Gy、直肠45Gy、股骨头40Gy和骨髓20Gy均小于50%,小肠40Gy不超过40%。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在放疗第1~5天给予患者静脉滴注20mg/m2顺铂,静滴氟尿嘧啶500mg/m2,并结合腔内照射,使a点剂量达到80~85Gy。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随访3年,观察两组宫颈癌患者的生存情况(1、2、3年的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局部控制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生存质量。1.3.2判定标准:使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量表)评估宫颈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的生存质量越佳则体现为分数越高。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计量单位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存情况由随访得知,在经过治疗后,观察组宫颈癌患者的第1、2、3年生存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2.2不良反应发生率在随访1年的过程中统计宫颈癌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得知,观察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40.00%)较对照组(74.29%)低(p<0.05)。见表2。2.3生存质量由随访1年的结果可以得知,观察组宫颈癌患者的总体生存质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更优(p<0.05)。见表3。

3讨论

放射治疗能够使宫颈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得到有效提高[3],是一种延长宫颈癌患者生命的有效治疗手段,但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直肠反应、膀胱反应等多种不良反应[4],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随着医学技术以及放射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临床上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作为一种三维放射治疗技术能够使治疗的增益比得到提高[5]。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通过电脑设计技术控制计划靶区的放射治疗剂量,能够使肿瘤部位照射剂量提高以及使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照射剂量减少[6],避免正常组织受到放射损伤。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具有靶区定位准确、剂量分布均匀以及疗效显著等优势,可减少放疗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的出现。常规放射治疗的放射治疗区域广,不仅肿瘤部位的受照剂量受到限制,还在一定程度上会损伤患者的正常组织,增加患者出现骨髓抑制、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并发症的风险,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能够结合计算机和断层影像扫描的图像数据对肿瘤部位以及重要器官进行计划性的精确勾画[7],提高肿瘤靶区的照射剂量,防止正常组织出现损伤,能够精确治疗肿瘤部位[8],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放射治疗会使患者出现多方面的不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本次研究中发现,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与常规放射治疗相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程度更低,说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在降低和减轻不良反应方面的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治疗的安全性。本文认为合理勾画放疗靶区、控制计划中治疗剂量、及时缩野、降低周围正常组织器官损伤的发生率是减少宫颈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主要原因。我院将收治的70例宫颈癌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放射治疗,观察组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对比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宫颈癌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生存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更具优势(p<0.05),表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效果较为优越。总而言之,在宫颈癌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生存质量,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放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松华.宫颈癌根治术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89例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28-29.

[2]董云,任俊丽,韩晓栋,等.宫颈癌术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膀胱受照射剂量的分析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40-42.

[3]赵一虹.常规治疗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在宫颈癌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1):20-22.

[4]程剑,齐赛男,石春梅.宫颈癌术后盆腔三维适形与调强放射治疗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4,33(25):82-83.

[5]陈座文.87例乳腺肿瘤三维适形放疗临床靶区到计划靶区外扩边界的修正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5,39(1):39-40.

[6]赵起.宫颈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剂量学比较[J].河北医药,2016,38(14):2134-2136.

[7]任锦霞,赵林,吉宏,等.宫颈癌根治术后常规放射治疗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临床观察[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3):61-64.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5

关键词:中药;鼻咽癌;减毒;增效

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是我国南方常见的头颈恶性肿瘤,年发病率约10/10万~25/10万人口,占该地区头颈部肿瘤的70%以上。目前治疗npC的主要方法是放射治疗,但毒副反应较重,又易损伤免疫系统,远期疗效不理想,甚至因毒副反应使得治疗无法继续而被迫中止,并且npC经根治性放疗后仍有10%的病例原发肿瘤残存,近1/3病例原发肿瘤复发,致使治愈率难以提高。虽然局部晚期的npC采用同期放化疗综合治疗方法,比单纯放疗提高局控率和生存率。但化疗药物如顺铂(DDp)与放疗同时使用,能损伤人体正气,使毒副反应更大。而中药在npC放化疗中可减轻毒副反应,抑制放射治疗区胶原纤维合成作用,减轻远期后遗症;增强肿瘤对放化疗的敏感性、抑制残存癌细胞的生存,提高治愈率;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远期生存率和远期疗效等,因此中药在npC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中药在npC放化疗中的作用

1.1减轻毒副反应放化疗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损伤正常组织和器官,带来了一系列毒副作用,如急性放射性皮炎、口咽炎、张口受限、放射性中耳炎、放射性脑病、放射性颅神经损害、放射性颌骨骨髓炎、放射性软组织纤维化等,损伤严重者需中断放疗,待症状消失后方可继续放疗,黏膜干燥再生障碍常致出血,放疗后肿瘤组织的坏死被体内吸收加上放疗对血细胞的杀伤、对骨髓的抑制致使患者出现全身放疗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放疗疗效、预后及生存质量。以往对于口腔黏膜和皮肤损伤,多采用局部用药,临床常用锡类散、双料喉风散、维斯克等,其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菌生长,促进损伤的愈合。但这些药物组织渗透力不强,对皮肤、黏膜深部损伤的预防和保护作用较弱,在这方面,中医药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医学认为,放射线是一种火邪热毒,热能化火,火可灼津,气随津伤,津液属阴,故放射治疗后患者多气阴两虚,热毒内盛,局部津液不足,临床上出现口干心烦,气短乏力,咽喉干燥疼痛,吞咽困难,舌红少津等症状。治宜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中药养阴活血方1号合剂能通过延迟npC放疗致口咽放射反应的初发时间,减轻放射损伤的程度而发挥明显的防治放射性黏膜损伤的作用[1]。活血益气养阴方能提高正常组织放射损伤阈,降低组织受损程度,降低咽反射敏感度,减轻骨髓抑制,从而减轻了皮肤黏膜的急性放射损伤及骨髓抑制[2]。中药液冲洗可使放疗期间鼻咽黏膜反应轻、分泌物减少、呼吸情况良好、细菌感染率低[3],口臭、鼻窦炎、鼻腔粘连减少[4]。清胃黄连汤可使放疗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明显减轻[5]。养阴解毒法对阴虚内热证npC放疗患者有较好的减毒作用,能减少npC放射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其发生的程度,保护外周血象,改善生活质量,使放疗按时完成,从而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组方加减辅助治疗npC放射性损伤引起的机体系列病理变化与症侯,可使患者口腔黏膜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鼻咽出血发生率减少,全身放疗反应(头晕、乏力、便溏、便秘、食欲不振、咽干口渴、津液减少、舌苔黄腻、睡眠障碍)明显减少。

npC放疗中部分患者表现出青紫舌(约占47.2l%),且其复发率及转移率高于非青紫舌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非青紫舌者,而青紫舌在1年内消退者,其5年生存率与非紫舌者基本相同,尽快消除青紫舌将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张蓓等[6]观察了清热养阴法、活血祛瘀法和补气活血法不同治则对消除npC患者放疗后青紫舌的疗效,结果补气活血法在消除npC患者放疗后青紫舌方面,比活血祛瘀法或清热养阴法效果更好。

npC患者放射治疗后,可出现视后路的放射线损伤,对此,国外采用高压氧舱的方法治疗,但疗效不确定。中医学认为npC放疗后,视力模糊,视野缩小等,究其原因是眼之脉络受损,肝肾之精不能上注于目之故。治疗原则上应补肝益肾,清热祛瘀。徐伯平等[7]采用中药“睛明方”进行防治,不仅能防治放射线对视后路的损伤,还能提高视后路正常的生理功能。

1.2对放化疗的增效作用

阻碍化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肿瘤细胞对抗癌药物产生的抗药性,多药抗药性(mDR)基因的表达,是产生多药抗药性的主要机理之一。现代医学认为,mDR的发生机理主要与mDR细胞膜上过度表达的p-gp有关,p-gp能将抗癌药物排出细胞外,使细胞内药物积累减少。VRp能与抗癌药物竞争这一共同通道,抑制药物外排过程,从而达到逆转mDR的作用。“退黑延生汤”与抗癌的化学药物配合使用,起到了协同的作用;有利于机体抗肿瘤作用的发挥,与化学药物合用,起到了增效减毒的效果,使mDR细胞上的p-gp表达减弱,从而使抗癌药物在癌细胞内的浓度增高,使癌细胞对抗癌化学药物更加敏感,增强多种抗癌药物联合化疗的疗效,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8]。薏苡仁酯增加npC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因此薏苡仁酯配合pFB方案能提高晚期npC的疗效。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6

关键词:放射性直肠炎金因肽保留灌肠护理

中图分类号:R574.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4-0042-02

放射性直肠炎是妇科肿瘤及其他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常见的急性和慢性并发症。随着放射治疗在盆腔恶性肿瘤应用的增加,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1]。严重的放射性直肠炎可引起大便时刺痛、全便血,肠壁深度溃疡坏死,导致局部或全身感染,有时引起暂时或长期的放疗中断,从而导致肿瘤控制率和治疗率降低。为探讨妇科肿瘤放疗患者Ⅱ度放射性直肠炎尽早愈合,减少间断放疗时间,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金因肽稀释溶液配合保留灌肠方法治疗31例盆腔放疗所致Ⅱ度放射性直肠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的宫颈癌病人,在放疗过程中发生Ⅱ度放射性直肠炎的患者总例数为62人;按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年龄最大78岁,最小35岁,中位年龄58岁。放疗方法:采用6mev直线加速器全盆腔外照射,放射总剂量体外Dt4500~4600cGy,腔内照射a点Dt2500~3000cGy。根据两组病人的年龄、营养状况,治疗方法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按照RtoG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损伤分度标准分为:Ⅰ度排便次数增多或排便习惯改变。Ⅱ度腹泻、粘液分泌增多直肠或腹部疼痛。Ⅲ度腹泻重度粘液或血性分泌物增多腹部膨胀。Ⅳ度急性或亚急性肠梗阻瘘或穿孔。

1.3方法

1.3.1治疗方法对照组选用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16~24万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60-80ml备用,夜间睡前保留灌肠,1次/天,连续7~10d为1个疗程。观察组用金因肽1~2支稀释后配合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16~24万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60-80ml备用,夜间睡前保留灌肠,1次/天,连续7~10d为1个疗程。

1.3.2操作方法灌肠安排病人睡前进行,嘱病人排空二便,取左侧卧位,屈膝,臀下垫软枕以抬高臀部,用液体石蜡8F吸痰管并将其插入10-15cm,用注射器抽取60ml备好灌肠液注入,注入完毕嘱病人俯卧位,保留2-4h。

1.3.3评价方法两组治疗1个疗程评价效果。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2]。鉴于放疗后直肠镜检查可能造成正在修复之中的肠黏膜损伤,故放疗后未作直肠镜复查。

1.3.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SpSS13.0方法:X2。

2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见表1.

3讨论

妇科盆腔肿瘤病变,采用外照射或腔内放射治疗后,肠道蠕动增加,临床上表现为稀便、排便频繁、出血、刺痛、大便时坠痛感,少数情况下还可出现肠梗阻或与临近器官相通的瘘管。由于放射线照射的直接和间接作用,不少患者照射野内黏膜、内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损伤,引起黏膜、内皮细胞分裂、增殖或减退,细胞坏死、脱落,导致黏膜糜烂、溃破,血管狭窄、破裂出血。受损细胞自身不易修复,对照组治疗临床治愈率低(48.4%)。现采用金因肽稀释溶液配合传统保留灌肠方法治疗31例盆腔放疗所致放射性直肠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临床治愈率达76.9%。

金因肽为无色透明液体,主要活性成分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rheGF)。它具有53个氨基酸片段,相对分子质量6021,等电点4.6,以10%的甘油及1.0%甘露醇为保护剂。可以促进上皮细胞(表皮细胞、粘膜细胞、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向创面迁移,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上皮细胞的完全再生度和连续性,预防和减少疤痕形成,提高创面修复质量。具有促进上皮、血管内皮等多种细胞生长和调节蛋白合成作用,促进创面细胞再生修复,加速溃疡面愈合。近期有报导可用于放射性直肠炎[3]。

需强调的是,因直肠前壁受照射剂量最大,故前壁发生的病变也较重。因此,灌肠后患者取俯卧位是非常必要的。此外,注药操作时宜轻、缓,以免刺激直肠产生便意,甚至导致保留灌肠失败。同时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使其配合治疗。所有放射性直肠炎患者,病变均由轻到逐渐加重阶段,故采取早期处理十分必要。

综上所述,我们应用金因肽稀释溶液配合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金因肽混合液容易配制、疗效可靠、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护理病人。

参考文献

[1]施根祥.综合疗法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2):60-61.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7

【关键词】恶性肿瘤

【关键词】恶性肿瘤;放疗;三维适形

肿瘤放疗的理想境界是只照射肿瘤而不照射正常组织,但由于恶性肿瘤呈浸润性和不规则性生长,放射治疗很难达到以上境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善了肿瘤影像学诊断,创造了肿瘤及其周围正常组织和结构上的虚拟三维结构重建技术,改进了放射物理剂量的计算方法,使放射的形状和强度更适合肿瘤的形状和强度。最先出现的是三维立体适形放疗(threedimensionalconformalradiotherapy,3DCRt),继之,又发展到逆行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imRt是3DCRt的高级阶段。然而,由于该项技术应用相对较短,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针对三维适形放疗的热点、难点问题,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加以综述。

1三维适形放疗的理论基础及发展史

适形放射治疗概念的提出和进行临床研究最早始于1959年,日本takahashi博士及其同事首次提出并阐明了适形放疗的基本概念以及实施方法。

proimos博士及其同事独立地提出了同步挡块旋转照射方法,同步挡块法是将特殊设计的铅挡块安装在患者和准直器之间,并且挡块能够随机架或患者的旋转作同步运动,保证挡块投影的形状随时与照射的靶区一致。Green于1959年首先提出循迹扫描的原理,并在英国伦敦皇家北区医院建立了这种系统的机器和计划设计的方法。所谓循迹法,就是依靠治疗机和治疗床的相互配合的支持,使得靶区每个截面中心总是位于机器的旋转中心上,而射野的形状和大小靠准直器的扩缩以及床的纵向运行得到。因此,循迹扫描法的结果,使得高剂量区的横、纵方向上均与靶区形状一致,显然治疗范围即射野大小,仅由准直器限定,同时也由床的纵向运动范围确定,而机架旋转的速度和床的纵向运动的速度决定剂量的大小。继Green的研究后,英国tem工厂生产出60Co循迹扫描治疗原型机,于1970年安装在伦敦皇家自由医院,并于1973年治疗了第一例患者。

Umegaki于1971年在VarianCLinac6直线加速器上安装一组多叶准直器,由一个旋转的盘片进行模拟控制。多叶准直器提供了一种实用的适形治疗方法,它是在常规治疗准直器上的一种改进,使得射野形状能随靶区形状改变,形成了三维适形放疗。

2三维适形治疗的原则

①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由于肿瘤内有乏氧细胞的存在,必须采用分次治疗的方法,才能得到肿瘤的相对增敏,适形立体放疗也不例外。②由于分次照射可使恶性肿瘤的细胞同步化,适形放疗只有分次进行,才能得到肿瘤的自身增敏,提高疗效。③按照Brenner和Hall的观点,任何一种放射治疗方法的优化方案;都应该有长的总治疗时间,以减少正常早反应组织,特别是皮肤和粘膜的合并症;又要有短的总治疗时间,一限制肿瘤的再增殖;同时,还要有较多的分割次数,以允许再氧合的细胞同步化的再发生,利于最大限度的保护正常晚反应组织[1]。

对肿瘤的放疗,理论上是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最高剂量才能得到最好疗效,有资料显示,完全杀灭直径为5cm的肿瘤病灶,需要80~90Gy甚至更高[2,3],但实际上,治疗时间和所给剂量均受到肿瘤周围正常组织耐受量的限制,临床上需要的是在不增加正常组织放射合并症的基础上减少总治疗时间,提高肿瘤剂量。因此,确定治疗方案时应注意:①在决定分次剂量时,考虑GtV(GrosstumorVolume)的大小,几何保护因子的大小[4],以及ptV(planingtargetVolume)的范围内有无重要功能器官和组织等,一般分次剂量应在4~7Gy左右。②在决定分割方式时,需考虑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类型,是属于早反应组织还是晚反应组织。如属晚反应组织,则应每周五次,甚至更多,以得到缩短总治疗时间,加速治疗的目的。因为晚反应组织操作是否出现的相关因素是分次剂量的大小及总剂量,与总治疗时间的关系较小。这种情况下延长总治疗时间,(如每周治疗2~3次),对正常晚反应组织保护作用很小,保护的只能是肿瘤。相反,如果肿瘤周围是早反应组织,为避免早反应组织严重反应的出现,应适当延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时间。因为治疗速度过快会引起早反应组织的严重反应,势必影响治疗进度,反而影响疗效。

3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质量保证

31治疗体位和照射野的验证

311照射野胶片:照射野胶片是最早用于照射野验证的工具,它可以粗略地观察照射野形状或束流方向,观察多叶准直器叶片排列方式是否正确。由于便于操作,价格低廉,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由于照射野胶片通常只能做回顾性分析,而且照射野胶片的分辨率太差,这些不足都限制了它在适形放疗照射野验证中的作用[5,6]。

312电子照射影像仪(electricalportalimagingdevice,epiD):近年来,epiD已成为放射治疗中监测照射野、体位重复性的主要工具,有逐渐取代照射野胶片的趋势。随着epiD的临床应用,人们逐渐意识到,利用epiD进行照射野、体位验证关键是改进处理照射野影像中体位变化信息的方法并研究效率更高的分析工具。一般来说,对epiD监测屏上的影像进行自动套准,会显著改善体位误差探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使用epiD进行照射野、体位验证既可脱机进行,也可联机进行。通常脱机验证发现的体位误差只有在下次治疗时才能得到纠正,联机验证则可以在治疗前,甚至治疗中随时纠正体位误差。tenHaken等发明的倾斜滚动治疗床使联机自动纠正体位误差成为可能。

313兆伏计算机断层扫描(mVCt)系统:mVCt是在高能射线治疗条件下,联机成像来进行照射野及体位验证的工具。mVCt关键在于扫描机,其基本原理为:扫描机内含有的碘化铯晶体,经高能射线照射后,晶体排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数字由CCD摄像机拍摄并转变成影像,经高速录像的界面存储在光盘中并可联机放映,最后经校准重建后即可在三维方向上观察,分析并纠正照射野和体位误差。

314录像体位验证系统:Johnson等[7]研究了联机录像体位验证系统。该系统的硬件包括闭路电视镜头,监测器和录像机,可用于录像影像的获取和归档,并实时放映经减影技术处理后的录像系统,以多视角显示体位误差。

315三维实时体位移动分析系统:Baroni等[8]首先对该系统做了详细阐述。该系统由电视摄像机、体位移动分析器和处理单位组成,是根据光电学和近距离摄影测绘技术探测固定在皮肤上的标记物,通过将标记物的实时三维位置与模拟过程中或第一次照射时获得的参考位置比较,进行患者体位的监测。

32剂量验证有点剂量仪、平面剂量仪及胶片剂量仪验证。

4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应用现状

在常规放射治疗的过程中,残存的肿瘤细胞会出现加速再增殖,这是导致局部未控的主要原因[9],适形放射治疗应用的理论基础在于增加肿瘤剂量以提高局部控制率和无瘤生存率,进而可降低远处转移率;通过减少正常组织受照射量,可改善无并发症的生存率。以下情况应用适形放射治疗可能有益。①用常规放射剂量,但局部控制率差的肿瘤;②增加肿瘤剂量但不显著增加正常组织的损伤;③肿瘤位于复杂解剖部位;④极不规则的肿瘤;⑤肿瘤的邻近有放射敏感的正常组织结构;⑥小体积但需要高剂量照射的肿瘤。对放射治疗极度敏感和极度抵抗的肿瘤不适用于适形放射治疗。适形治疗常用于以下肿瘤,对肺癌的治疗,mary等[10]用适形放疗治疗肺癌101例,肿瘤剂量74Gy,全组平均生存期为203个月,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8%、45%和23%。然而,常规放射治疗效果不理想,5年生存率只有5%~10%,且反应重[9]。Huzaka等[11]报道88例,放射剂量676Gy,随访12~78个月,全组病例中位生存期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15个月和37%,优于超分割放射治疗696Gy和综合治疗的疗效。对脑肿瘤,Keilchi等[12]用高剂量适形放射治疗恶性胶质细胞瘤,患者基本能耐受,并发症较少,但高剂量适形放射治疗并不能改善其生存率。对肝脏和胰腺肿瘤:23例肝脏和胰腺肿瘤适形放射治疗,21例同时用5FU,放射剂量50~55Gy,3~5个野照射,随访14~22个月,10例生存良好,无明显后遗症。Lawrence等认为如果大部分正常肝脏不受高剂量照射,对局部肿瘤照射60Gy是安全的。

转贴于

5三维适形放疗新进展

51影象学指导的放疗(imagingguidedradiotherapy,iGRt)和适应性照射(adaptiveradiotherapy,aRt)

目前在多数加速器上可安上电子照射系统(epiD)设备,先进的epiD设备还可进行剂量分布计算和验证。最新型的Ct加速器也已投入临床应用。呼吸控制系统也已有市场化产品,如将治疗及与影像设备结合在一起,每天治疗时采集有关的影像学信息,确定治疗靶区。做到每日一靶,可称为iGRt。在治疗的前若干次治疗中,每次行一次影像学检查,并通过放射计划系统研究其计划靶区,然后综合分析这若干次的结果,确定最终的修正后计划靶区,可称为aRt。

52多维适形放疗(multidimensionalconformalradiotherapy,mDCRt)目前的3DCRt和imRt已经做到了放射物理高剂量的立体分布和肿瘤的立体形态相适应,然而这仅仅考虑到了物理剂量一个方面。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已有了飞速发展,并介入了生物学、生理学,主要仪器有磁共振(mRi)、影像波谱分析(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eimage,mRS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ionemissiontomography,pet)、核素示踪技术、基因显像等。erdi等[13]将FDGpet图像与Ct图像融合,制定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3DCRt计划,报道的11例患者中,7例ptV增大(5%~46%,平均19%),主要是因为pet发现了更多的淋巴结,4例ptV减少,其中2例是因为pet排除了肺不张。pirzkall[13]比较了34例Ⅲ~Ⅳ级胶质瘤质子mRS与mRi(t1相及t2)勾画放疗靶区的差异,并与术中活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根据t2相mRi勾画的靶区要大于mRS,但meS能更好地区分肿瘤坏死,能明显的改变增量区的大小,将mRS用于制定放疗计划有助于提高局部控制率并减少并发症。总之,上述新的诊断技术已经有能力鉴别出在一个肿瘤内,哪一部分是高恶性程度,哪一部分是抗放射的,因而可以对一个肿瘤内不同放射敏感性的肿瘤细胞亚群给予不同的剂量,换言之,对高恶性的抗放射性肿瘤细胞亚群给予更高的放射剂量。从生物学方面达到适形,在物理剂量的三维适形基础上生物适形,所以称为多维适形放疗。

总之,适形放疗作为放疗的一种高新技术,有许多优势必然成为21世纪放射治疗的主流,同时由于应用时间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的误区,而新兴起的循证医学能较好的指导我们合理的应用这项新技术。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必将使三维适形放疗不断改进,使之更加完善,使肿瘤放疗展现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BrennerDJ,HalleJ,Stereotacticradiotherapyofintracranialtumors:anidealcandidateforacceleratedtreantment[J].intJRadiatoncolBiophys,1994,28:1039

2于金明,于甬华,郭守芳,等.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ⅢB期肺鳞癌Ⅰ期临床实验[J]肿瘤防治杂志,2001,8(2):94

3于金明,李宝生,调强放射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肿瘤防治杂志,2001,8(2):183

4LarsonDa,FlickingerJC,LoefflerJS.theradiobiologyofradiosurgery[J].intJRadiatoncolBiolphys,1993,25:557

5LavertuS,LouismG,pouliotJ,etalobservationstudyofelectronicportalimagesforofflineVerificution[J].Radiotheroncol,2000,54:47

6HesseBm,SpiesL,GrohBa,etaltherapeuticportalimagingforradiatontreatment[J].VerificationphysmedBiol,1998,43:1113

7JohsiomLS,millikenBD,HaclleySw,etalmitialclinicalesperiencewithaVideobasedpatientpositioningsystem[J].intJRadiatoncolBiophys,1999,45:205

8BaroniG,FerngnoG,orechiaR,etalpealtimethreedimentionaltionanalysisforpatientpositioningVerification.Radiotheroncol,2000,54:21

9Baumannm,appoldS,petersene,etalDoseandfractionationconceptsintheprimaryradiotherapyofnonsmallcelllungcancer[J].Lungcancer,2001,33(Suppl)1:S35

10maryVG,nileshL,LainmG,etalevaluationmodelinthreedimensionaltreatmentofnonsmallcelllungcancer[J].Lungcancer,1996,34:469

11HuzakamB,turrisiat,Lutzet,etalResultofhighdoseghoracicirradiationincorportingbeameyeviewdispayinnonsmallcelllungcancer:aretrospectivemultivariateanalysis[J].intJRadiatoncolBiophys,1993,27:273

12Keilchin,Yukimasaa,takamitsuF,etalHighdoseconformalradiotherapyinfluencedthepatientoffaiturebutnotimprovesurvivalinglioblastomamultiforme[J].intJRadiatoncolBiophys,1998,40:1142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8

【关键词】 老年人;癌,非小细胞肺;放射疗法,适形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rcrt)不同靶区的设计对放射治疗效果及放射性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94例应用3dcrt治疗的65岁以上、病理确诊的nsclc病人,其中以原发病灶、同侧肺门及淋巴引流区为放疗靶区的病例36例(a组);以原发病灶及累及淋巴结为靶区的病例58例(b组),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放射损伤的情况。结果两组近期疗效、中位生存期(mst)、1及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2、4.795,p<0.05),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及心脏损伤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nsclc病人淋巴结区预防照射和累及野放疗,预后无明显差异,累及野放疗可减少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建议对老年病人采取累及野照射。

【关键词】 老年人;癌,非小细胞肺;放射疗法,适形

selectionoftargetareaforthreedimensionalconformalradiationtherapyforelderlypatientswithnonsmallcelllungcancer

zihuapu,zhangyongchun,yuelu,etal

(theaffiliatedhospitalofqingdaouniversitymedicalcollege,qingdao26600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therapeuticeffectandradiationdamageofdifferenttargetareasinthreedimensionalconformalradiotherepy(3dcrt)forelderlypatientswithnonsmalllungcancer(nsclc). methodsaretrospectiveanalysiswasdonein94patients(age≥65)withnsclcconfirmedpathologically,whoweredividedintogroupaandgroupb.theyweretreatedby3dcrt.forthoseingroupa(36cases),theradiotherapytargetareaincludedprimarylesion,ipsilateralhilumoflung,andrelatedlymphnodes;thoseingroupb(58cases),theradiationfieldwasprimarylesionandinvolvedlymphnodes.theshorttermand longtermefficacyandradiationdamage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thedifferencesbetweengroupsaandbwerenotsignificantintermsofshorttermefficacy,mediansurvivaltime(mst),oneandtwoyear survivalrate,radioactivepneumonia,bonemarrowdepressionandheartdamage(p>0.05),buttherewasasignificantdifferenceinradioactiveesophagitis(χ2=4.182,4.795;p<0.05).conclusiontheprognosish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prophylacticradiationofrelatedlymphnodeareaandinvolvedlympnodesfortheelderlywithnsclc.involvedfieldradiotherapymaydecreasetheincidenceofradioactiveesophagitis,whichis,therefore, recommendedfortheelderlypatientswithnsclc.

   

[keywords]aged;carcinoma,nonsmallcelllung;radiotherapy,conformal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提前进入和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近年来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尤其是高龄病人显著增加。据统计,nsclc约占肺癌总数的80%,2/3的病人发病时已处中晚期,其中年龄在65岁以上者约占75%[1]。老年nsclc病人由于循环、呼吸及肝肾功能减退且常合并其他疾病,开胸手术受到限制,拒绝手术者比例也较高,放射治疗是并发症最少也是最有效的非外科治疗首选方法。但由于老年病人并发症多,心肺等脏器功能下降,放疗的耐受性和副作用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此,老年nsclc放射治疗的剂量、靶区选择非常重要。国际上对老年人群的划分尚无统一的标准,统计学上经常把人口分为65岁以上组和以下组,65岁以上者称为老年。本文旨在探讨老年晚期nsclc病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rcrt)不同靶区的设计对放射治疗效果及放射性损伤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7年6月,收集我院肿瘤放疗中心治疗的nsclc病人,须满足以下条件:年龄≥65岁;采取3dcrt治疗;kps评分≥60分,并完成全部放疗计划。以原发病灶和直径≥1cm转移淋巴结,以及同侧肺门、隆突下及隆突以上纵隔淋巴引流区为放疗靶区,当锁骨上有淋巴结转移时加锁骨上野为放疗靶区,共获得有效病例36例(a组)。同期单纯以原发病灶及转移淋巴结为放疗靶区的病例58例(b组)。两组病人均经组织学或细胞学明确病理诊断。a组男26例,女10例,年龄65~81岁,中位年龄71.5岁。b组男40例,女18例,年龄65~84岁,中位年龄72.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略)

1.2 治疗方法

   

放疗均采用3dcrt技术完成。首先在模拟定位室按治疗体位制定体膜,然后在ct室进行螺旋ct强化扫描或平扫,层距3~5mm,扫描范围保证包括全部肺组织,将图像传输到tps计划系统进行图像重建,按强化ct勾画靶区和危险器官,平片下计算剂量。两组临床靶区体积(ctv)为强化ct片显示大体肿瘤体积(gtv)外放0.7~1.0cm,计划靶体积(ptv)由ctv外放1.0~1.5cm构成,由影像诊断科医师、放射治疗科医师及物理师共同确认。治疗均采用共面野,以3~6个子野进行适形照射治疗。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进行治疗计划的优化,90%~95%的等剂量曲线覆盖≥95%ptv,肺v20应≤30%;脊髓最大受照量≤45gy;食管受照量≤60gy,受照长度小于总长度的30%;全心脏受照量<40gy,2/3心脏受照量<50gy,1/3心脏受照量<66gy,通过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系统计算ptv边缘剂量、中心剂量及最高剂量等,在3d激光灯下按以上结果定出靶区中心,加速器下以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进行照射野验证。放射源采用美国varian23ex直线加速器6mvx线,多叶准直器(mlc)适形放射治疗。计划照射剂量60~70gy/30~35f/6~7w,每次2gy,每天1次,每周5d。勾画肺内病灶时采用肺窗,勾画纵隔靶区时采用纵隔窗,纵隔淋巴结的gtv为治疗前ct诊断为转移的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病人则加常规照射锁骨上野[2]。a组锁骨上淋巴结、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引流区以常规照射为主,照射剂量为每次2gy,每周5次,dt为60~70gy/30~35f。

1.3 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

   

分析两组病人的近期疗效,1、2年生存率及放射损伤情况。放疗结束后3个月,以治疗前、后胸部ct等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近期疗效。近期疗效评价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3]。cr+pr为临床有效率(rr)。远期疗效评价指标为总生存率(os)和中位生存时间(mst)。生存期以治疗开始第1天至死亡或末次随诊时间计算。正常组织器官的放射损伤评价标准:主要包括肺、食管、骨髓、心脏、脊髓等组织的放射损伤,按照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标准和rtog/eortc标准来评价[4]。组织急性期放疗反应按rtog放射分级标准进行评价,分0~4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随访情况

   

末次随访时间为2009年6月30日,失访5例,随访率94.7%。如病人观察结束时仍存活,按截尾数据处理。5例失访病人按末次统计时间处理。

2.2 近期疗效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表2 两组病人近期疗效比较(略)

2.3 远期疗效

   

a组mst为15.3月,b组mst为14.6月,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61.1%、22.2%;b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55.6%、24.1%,两组1、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 放射损伤

   

两组放射损伤反应主要为放射性食管炎(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等),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主要为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及贫血)及心脏损伤等。两组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4.182、4.795,p<0.05),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及心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各项毒性反应主要分布在1~2级,经相应临床处理后多可恢复,无中断治疗病例。两组病人均无治疗相关性死亡。表3 两组病人放射性损伤反应比较(略)

3 讨论

   

老年肺癌病人常因其自身的病理及生理学特点而使其在治疗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而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遇到更大的挑战。常规的手术、放疗、化疗常难以顺利完成。3dcrt使肿瘤区(靶区)的放射剂量增大,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剂量减小,为老年病人的治疗提供了新机遇。淋巴结转移区预防照射能降低区域淋巴结治疗失败率,但照射范围包括原发肿瘤、转移的区域淋巴结和临床阴性区域淋巴结的预防照射,使过多的正常肺、食管和心脏等重要器官包括在照射野内,更易发生放射性食管炎、肺炎等并发症,不仅影响放疗的顺利完成,而且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临床阴性区域淋巴结区是否预防照射,放疗界意见并不统一,但近几年趋向单纯累及野放疗,不作预防照射。本文针对老年nsclc病人就不同放疗靶区疗效及不良反应作一回顾性分析,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病人近期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似[5]。两组mst及1、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1、2年生存率与有关文献报道相似,但mst较之延长[6]。作者分析这应与肿瘤分期、kps评分、年龄分段、放射剂量、化疗或辅助治疗以及样本较小导致的统计误差等因素有关。在副作用方面,a组病人放射性食管炎无论是轻度还是中度都较b组明显增加(p<0.05)。在nsclc的3dcrt过程中,纵隔器官除了肺和脊髓,食管也是限制肺癌治疗的重要因素[78]。当行纵隔部位照射时,食管就成为纵隔内的剂量限制性器官,从而影响疗效。本研究也显示,预防性照射更易造成食管放射性损伤,因此任何有利于减少食管照射体积和照射剂量的放疗计划将有助于提高治疗中病人的耐受性,减少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心脏损伤的发生率a组虽然比b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结果与有关文献报道相似[9]。

   

本研究中,b组应用累及野3dcrt技术治疗nsclc,仅行肺原发灶及纵隔转移淋巴结照射,与a组预防照射治疗比较,近期生存率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但b组明显减轻了放疗的副作用,其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从而提高了病人放疗或综合治疗的耐受性及局控率。因此认为对于老年nsclc的治疗,利用3dcrt技术采用累及野照射而不做预防性照射是完全可行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与有关文献报道观点是一致的[1011]。而且3dcrt高剂量分布区与靶区的三维形状适合度好,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心肺损伤,所以更适合于老年肺癌病人[12]。

   

总之,放射治疗是老年nsclc手术治疗以外的一个重要的、可选择的治疗方法。对于有手术禁忌证或本人拒绝手术的老年病人如身体状况允许应积极做适当的放射治疗,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期及提高生存质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更为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本文为回顾性研究,样本量有限,确切结论的获得还有待于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研究。某些问题如不同分期病人放疗效果比较、化疗或辅助用药对放疗影响、累及野加量问题、放疗后复发部位比较等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黎,张春玲,孙荣丽.ep与np方案联合同步放疗对局部晚期nsclc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08,23(4):316318.

[2] 殷蔚伯,余子豪.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612630.

[3] 任骅,王绿化,王小震,等.不同化疗方案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影响[j].中华肿瘤杂志,2009,31(2):143147.

[4] coxjd,stetzj,pajaktf.toxicitycriteriaoftheradiationtherapyoncologygroup(rtog)andtheeuropeanorganizationforresearchandtreatmentofcancer(eortc)[j].intjradiatoncolbiolphys,1995,31(5):13411346.

[5] 郭凯平,何燕,邓超,等.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累及野三维适形放疗疗效观察[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7,16(1):2325.

[6] 王颖杰,王绿化,王鑫,等.91例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5,14(3):241244.

[7] weix,liuhh,tuckersl,etal.riskfactorsforacuteesophagitisinnonsmallcelllungcancerpatientstreatedwithconcurrentchemotherapyandthreedimensionalconformalradiotherapy[j].intjradiatoncolbiolphys,2006,66(1):100107.

[8] 李明君,刘希光,徐燕,等.ct在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影响因素[j].齐鲁医学杂志,2009,24(1):8789.

[9] rancatit.ceresoligi,gagliardig,etal.factorspredictingradiationpneumonitisinlungcancerpatients:aretrospectivestudy[j].radiotheroncol,2003,67(3):275283.

[10] 王颖杰,王绿化.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治疗[j].肿瘤学杂志,2004,10(1):4851.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9

【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治疗骨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73例骨转移癌患者共128处病灶,其中72处病灶采用2Gy/次,5次/周,总剂量40~50Gy治疗;56处病灶采用5Gy/次,3次/周,总剂量30~40Gy治疗。结果本组完全缓解39例,占53.4%;部分缓解20例,占27.4%;轻度缓解9例,占12.3%,总有效率为93.1%。有效止痛患者精神状态好转,睡眠、饮食状况均有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本组放疗后起效时间为治疗后1~22天。未发现影响治疗的放疗并发症。结论放射治疗是骨转移癌的有效治疗方法。为获得最佳疗效,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照射方案。

【关键词】骨转移癌;放射治疗

骨转移癌是恶性肿瘤晚期的常见并发症。笔者对73例骨转移癌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3例骨转移癌患者共128处病灶,男44例,女29例;年龄33~72岁。均经X射线摄片、eCt、Ct或mRi扫描诊断证实。原发癌类型:肺癌25例、乳腺癌20例、大肠癌11例、食管癌9例、鼻咽癌8例。

1.2方法均采用60Co或6mVX线照射。其中72处病灶采用2Gy/次,5次/周,总剂量40~50Gy治疗;56处病灶采用5Gy/次,3次/周,总剂量30~40Gy治疗。

1.3疗效判断标准完全缓解(CR):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疼痛较前明显减轻,睡眠基本不受影响,能正常生活;轻度缓解(mR):疼痛较前减轻但仍明显,睡眠受干扰;无效(nR):疼痛与治疗前相比无减轻。

2结果

放疗后,本组完全缓解39例,占53.4%;部分缓解20例,占27.4%;轻度缓解9例,占12.3%;总有效率为93.1%。有效止痛患者精神状态好转,睡眠、饮食状况均有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本组放疗后起效时间为治疗后1~22天,中位9天。未发现影响治疗的放疗并发症,部分患者出现照射部位的皮肤反应。

3讨论

骨是恶性肿瘤转移的常见部位,骨转移癌以局部疼痛为首发及主要症状,特点是顽固性疼痛难以缓解,随着疾病的加重而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放射治疗的作用原理是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使胶原蛋白合成增加。继之,血管纤维基质大量产生,成骨细胞活性增加而形成新骨,溶骨病变产生再钙化,一般在照射后3~6周开始,高峰在2~3个月。在放射治疗中,特别在局部放射治疗1~2次后,部分患者的局部疼痛有所下降,可能是放射治疗后组织充血水肿造成的,随着放射治疗进行,可以缓解,但如果放射治疗期间疼痛明显加重,应警惕病灶恶变,或放疗野外的肿瘤生长,或病理性骨折等问题[1]。由于各种原发灶肿瘤患者的预后差别很大,对肿瘤骨转移灶,选择治疗方案时必须考虑到诸种因素,如肿瘤类型、骨转移灶的局部表现、患者预期寿命的估计等。笔者对72处病灶采用2Gy/次,5次/周,总剂量40~50Gy治疗;56处病灶采用5Gy/次,3次/周,总剂量30~40Gy治疗。放射治疗后,本组完全缓解39例,占53.4%;部分缓解20例,占27.4%;轻度缓解9例,占12.3%,总有效率为93.1%。有效止痛患者精神状态好转,睡眠、饮食状况均有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本组放疗后起效时间为治疗后1~22天。未发现有影响治疗的放疗并发症,部分患者出现照射部位的皮肤反应。

总之,放射治疗是骨转移癌的有效治疗方法。为获得最佳疗效,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照射方案。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10

目的探讨程序化健康教育在宫颈癌放射治疗辐射防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6年度收治32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程序化健康教育组(160例)与一般健康教育组(160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程序化健康教育组与一般健康教育组的患者对宣教内容的掌握、临床患者的满意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程序化健康教育比一般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好。

【关键词】健康教育宫颈癌放射治疗辐射防护应用

放射疗法(以下简称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放疗的广泛合理应用,使肿瘤治疗的疗效有了较大的改善。因此,医用射线的防护问题,已引起有关的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的重视。在充分利用各类射线为医疗服务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射线对患者的潜在性的危害并降至最低限度,做到趋利避害,是辐射防护工作的目的,也是医务工作者的共同责任。目前,随着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日益变得重要而有实际意义,具体地说,医院健康教育是以患者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达到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他们的不健康行为和问题,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了探讨健康教育的方式,笔者按照治疗程序对患者进行程序化健康教育。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2006年收治的320例治疗宫颈癌患者,年龄21~74岁,随机分为程序化健康教育组(160例)与一般健康教育组(160例),两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状况、经济条件等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教育方法根据患者的治疗过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采用一对一个案教育形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前1~2天访视、治疗前30min宣教及治疗结束后的指导,并利用电脑幻灯片投影对患者及家属的指导进行治疗期间自我护理的指导,并现场接受提问。做到了形式活泼新颖、图文并茂,使患者及家属易于接受。并据实填写宫颈癌放疗患者全程健康教育登记表(见图1,保密系患者需要保密的事项)。

2教育内容

2.1治疗前访视做好心理护理,讲解有关放疗的基础知识,消除患者的顾虑和紧张心理,增强治疗的信心。为确保放射治疗获得最佳的疗效,整个疗程必须细心计划。医务人员会要求你躺在一个被称为模拟机的庞大机器之下,为你确定治疗部位、制定周详的治疗计划,并在你的皮肤上划上记号,显示那个部位需要接受放射线的照射。

2.2治疗前宣教介绍放疗室的环境,从辐射防护的角度介绍等候区、治疗区、控制区的意义,一般的工作流程,嘱其保持放射野标记的清晰,切不能私自涂改。照射野皮肤不宜用肥皂、粗毛巾、热水擦洗,同时避免阳光直晒。腔内治疗前排空大小便。

2.3治疗过程中的电子宣教[1]常见不良反应和处理,饮食的注意事项,治疗期间的要求。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放射治疗的必要性、可靠性、安全措施及其注意事项。

2.4治疗结束后的指导随访指导,皮肤、阴道的护理。

3射线的防护

放疗用设备、场所和环境必须符合有关辐射安全标准[2]。放疗设备的防护性能至少每年检查一次。在照射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保持患者治疗不变。定期对治疗中患者进行检查和分析,根据病情变化需要,调整治疗计划。密切注意体外放疗中出现的放射反应和可能出现的放射损伤,采取必要的医疗保护措施。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按以下方法进行防护:(1)时间防护,各项操作动作应准确敏捷;(2)距离防护,加强环境的宣教,提高患者的调节自控能力;(3)屏蔽防护,必须根据患者靶区的范围选用或制作合适的射线挡块,对非照射部位,特别是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

4结果

将程序化健康教育组与一般健康教育组的健康教育效果进行比较,程序化健康教育组优于一般健康教育组(见表1)。程序化健康教育组的应用使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有了提高(见表2,两组患者采用同一份满意度调查表)。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两组不同健康教育方法效果认同比较表2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比较

5讨论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程序化健康教育是按照临床治疗程序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其目的是使患者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维持和促进个人健康。结果表明,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和患者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程序化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内容得到了贯彻落实,不断强化患者的遵医意识,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在进行放射治疗时知晓一些防护知识,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使治疗能够顺利进行。实践证明,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自护能力的最好途径[2],患者自护能力的提高,增进了治疗效果,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