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进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47

医学的进展篇1

一、预防医学的发展

1.个体预防在古代人类为求生存,在适应环境和自然界各种危害因素的斗争中,通过医治疾病和创伤,掌握了防病和养生之道,逐步形成了以个体为对象的医学,我国古代早就注意到环境及精神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在《内经》一书中就有关于气候改变、饮食起居及精神因素与疾病关系的论述。在世界各民族的传统医学中,都有预防和治疗三个部分.十六世纪起,在欧洲随着解剖学(维萨利,2543)、生理学(哈维,1628)、显徽镜(列文虎克,1676)等学科的创始,发展了近代医学,认识到生物病因(巴斯德,1857)和细胞病理学(微尔和,1858),使医学得到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除传染病威胁居民健康外,增加了物理、化学因素所致职业危害,但当时仅限于个体预防与治疗。

2.人群预防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人类在积累战胜天花、霍乱、鼠疫、白喉等烈性传染病的实践中,认识到单纯的个体预防其效果不佳,必须以群众为对象进行预防,开展预防接种、隔离检疫、消毒杀虫、处理粪便、垃圾和搞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使卫生学的概念逐步扩大为公共卫生学(public卜ealth》,从而使个体养生防病之道扩大到社会性预防措施。这是医学史上著名的第一次卫生革命。此时,个体医学发展为人群医学,个体预防发展为人群预防,把人群预防列为解决卫生间题的主要方法。第一次卫生革命时代中第一本教科书是1913年罗氏(Rosenaum)的《预防医学与卫生学》(译为“罗氏卫生学勺,反映了个体预防进人人群预防的新时期.

3.人类谈防人类医学的发展,是工业和医学发展的产物.1948年在联合国下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简称wHo),wHo提出的目标是“使所有的人都尽可能地达到最高的健康水平”.这样,使医学的概念更新了,即医学的目的,不仅是治疗和预防疾病,还有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功能.1973年《罗氏卫生学》改名为《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标志着预防医学的新发展。从本世纪六十年代,由于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医学已开始进人以预防慢性病为主的第二次卫生革命.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卫生概念一社会卫生.有人把这一变革称为第三次卫生革命.

二、新医学模式对预防医学的新要求

在现代医学发展的新时期,使医学由生物模式转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整个医学特别是预防医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1.病因研究过去强调生物因素,现在强调综合因素。主要有:①环境因素。除了生物环境外,同时有物理、化学、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②生活方式。包括营养、风俗习惯、嗜好(吸烟、酗酒)、车祸、体育锻炼、精神紧张等社会心理因素,③卫生服务。社会医疗卫生设施和制度及其利用;④生物遗传因素。这四个因素相互依存,其中环境对健康起主要作用,其次是生活方式和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占较小地位。预防这四个因素的不良作用,远非单纯依靠生物医学方法所能解决,还需注意致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2.疾病流行因素过去对传染病流行有“三大环节”和“二大因素”理论。近年来又有疾病流行的“三大因素仔的理论,即致病因素、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人群易感因素。这些虽然都注意到社会因素,但只注意到社会因紊中的物质因素,而忽视社会的精神因素。这说明,人们对社会医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疾病的流行因素中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未被重视。可以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对社会病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如意外辜故(车祸、自杀)、性病、梢神异常、吸毒、酗酒、性变态、青少年妊振等。

3.社会病防治。社会病的防治原则和措施与传染病不同。对社会性疾病的防治主要是社会医学措施、行为医学措施和环境医学措施。

三、社会医学是预防医学的皿要组成部分或独立部分

1988年wHo在其成立40周年时,与其他国际组织联合召开世界医学会议,了爱丁堡宜言,强调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在我国社会医学是八十年代才从预防医学中分化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其基本目标同预防医学相一致,即保护人群健康,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1.析发展卫生部1994年3月新颁布的中等卫生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社会医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总学时为60学时,列为考试课.这标志着社会医学在中等卫生学校预防医学专业的新发展,在杜区医学专业将社会医学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在预防医学课11个章节195个学时中.有第9章社会环境与健康10学时,第10章社区卫生保健的实施16学时,主要介绍社会医学的内容,这标志着社会医学在社区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样,在护理专业,社会医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医学课8章80学时中,第五章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与策略措施6学时,第六章自我保健与健康教育10学时,大部分属于社会医学的内容.这说明,在非预防医学专业中社会医学引起了应有的重视。

医学的进展篇2

1现状与发展

1.1军事预防医学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特色鲜明,成就显著

从军队卫生学(军事劳动卫生学、军队环境卫生学、军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军队流行病学及“三防”医学(防原医学、防化医学、防生物危害医学)等军事医学和预防医学相结合的学科群,拓展到军队卫生监督与疾病监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恐怖事件等)的应急处置、重要军事活动中的综合卫生保障、军队健康促进、军事预防医学的组织管理与标准法规等。通过学科、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使军事预防医学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为学科发展、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载体,创造了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空间。军医大学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均拥有军事预防医学博士、硕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批准建立的第三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军事预防医学领域的两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集中反映了军事预防医学学科的鲜明特色和建设成就。

1.2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纳入到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军事预防医学发展提供了机遇

军队疾控机构2005年起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这是国务院、中央军委加强军队疾病预防控制,促进国家公共卫生建设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在客观上为军事预防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按照“平战结合、统一规划,明确职责、规范管理,突出重点、整体提高”的原则和联勤保障要求,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工作机制,依靠科技创新,搞好服务保障,不仅使全军整体服务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而且使军事预防医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建立和完善了全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部队防疫所为骨干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全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除从事相关的科研与管理工作外,还担负起疾病预防控制的技术保障、现场处置的卫生监督,以及相关标准、制度、法规制订及监督执行等职责。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仅对本军区部队负责,还承担战区海、空军及各军兵种和特勤部队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同时,在保密的前提下,加强军地联防联控,特别是重要传染病要按国家属地化管理的要求,军地双方最大限度加强合作,共同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1.3特殊环境、特种武器医学防护研究领先,优势明显

特殊环境医学不仅在我国的医学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而且在国际相关领域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有些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在急性高原病(肺水肿和脑水肿)的预防方面已经有几十年的工作积累,通过研究已形成了大量的促进适应的药物、方案和相关装备,为高原地区驻守部队和国家大型工程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进入高原地区施工的人数达14万多人,历时5年,无一例高原病死亡病例,而且绝大多数急性高原病患者都能重返工作岗位,继续坚持高原工作。这一成就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目前在冻结性损伤和非冻结性损伤的防护、诊断、治疗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基本满足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常规需要。高温环境的主要预防医学问题是防治热射病或日射病、热衰竭、热痉挛等的发生,当前已在相关装备、药物和适应性训练方案等方面形成了多项军队标准和国家劳动标准,基本形成了配套的预防措施。我国南极医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具有与国际同行进行平等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多次在国际南极科学研究委员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报告我国的研究成果,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三防医学”(包括核辐射、化学毒剂、生物战剂)救援技术方面,我国拥有基本配套的“三防”救援标准法规、装备药材和预案方案体系,以及基本的救治技术;在烈性致病微生物的侦、检、消、防、治方面,特别是在防护装备方面,有些已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在中重度放射病治疗、辐射损伤防治药物与神经性毒剂防治药物研究方面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4特需药品、关键装备研发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军队特需药品是用于防治战伤和军事特殊环境引发疾病的药品,是保障打赢未来战争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为维护国家安全、加速军事斗争卫勤准备、满足应对反恐怖袭击和处置突发事件现实需求,本着立足现有基础,满足急需的指导方针,根据军队特需药品勤务要求,重点选择危害程度高、影响范围广的核化生武器、军事特殊环境、化学物理因素等损伤防治药品开展研究,研制了一批疗效特异性强、副作用小、满足卫勤需求的军用特需新药。生物危害防御与应急技术及装备是处置各类生物危害事件、保障国家生物安全的关键,出于政治原因和国家安全战略考虑,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对涉及生物危害防御与应急处置的技术严格保密,对相关产品严加封锁,禁止出口,因此需要自行研制。我军经多年努力,自主开发了一系列生物防御关键技术和装备。例如,研制的生防侦察车、生防检验车、病原微生物采样箱组、生物战剂检验箱、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箱、疫苗接种箱等成为第一代生防装备,填补了我国空白,被奥组委列入奥运反恐骨干装备,在奥运安保任务中得到推广应用,发挥了突出作用。

1.5高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军事预防医学的发展

大批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等不断向医学科学的渗透推动了军事医学的发展,拓宽了军事医学的研究途径。生物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在研制新的杀伤力更强的生物战剂,同时,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为化、生战剂的快速有效侦检,以及防护治疗等带来了新的机遇,生物战剂的检验随着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得以迅速发展。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虚拟地理模拟等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对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SaRS、肾综合征出血热、疟疾等传染病的时空分布和传播风险预测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可应用于流行病学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空间模型构建及传染病流行要素的遥感监测与分析方法,不仅促进了军队卫生流行病学侦察的快速发展,而且为我国传染病的预测、预警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同时,基于上述研究收集了我国基础地理数据、遥感数据、气象数据、传染病数据、媒介生物数据等,可用于建立我国传染病及其流行相关因素的数据整合平台,将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基础数据和卫生决策支持。

1.6军事预防医学科研成果在应急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雨雪低温冰冻灾害,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研制的冻伤膏、编印的《严寒损伤防治手册》紧急空运灾区,为灾区提供了冻伤药物支援和技术支持。“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由院士、专家、教授、卫生防疫技术人员组成的卫生防疫救援队,携带数辆卫生防疫车和大批卫生防疫药品制剂,检测试剂、装备,消毒、杀虫器械,深入到震中地区展开了一系列卫生防疫作业,为灾区的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物资保障。奥运期间全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了9支奥运安保队伍,动用3000余台(套)装备,承担驻馆保障、定点备勤、机动侦检、实验室检测及培训授课等多项任务,在战略决策、专家咨询、预警分析、现场处置、应急救援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近2000场赛事提供了“防生”医学救援保障,为实现“平安奥运”目标做出应有贡献。针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开展的药物防治研究取得新进展,开发研制了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和抗流感病毒新药帕拉米韦三水合物原料药及其注射液,建立起甲型流感病毒疫情应急防控药物技术保障体系,为有效防治提供了保障。

1.7军事预防医学队伍应急机动保障能力强,成为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迅速派遣97支防疫队和9支心理救援队、共计599名卫生防疫骨干,深入灾区一线开展工作。调整34支、950人的医疗队协助开展防疫工作,及时将工作重点由以医疗救治为主,向医疗救治与卫生防疫并重转移,集中力量组织卫生防疫攻坚战。根据任务需求,及时整合军地防疫力量,部署5个防疫监控群,编设5个防疫监控队,实行分区包干。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大力组织防疫技术培训,先后为灾区各乡镇、村组、灾民安置点和救灾部队培训卫生防疫骨干1.2万余名,使防疫力量全面覆盖到乡镇、村落和部队班排,构建形成军地一体、军民联合、专群结合、群防群控的卫生防疫网络。建立军地信息日报告和零报告;帮助地方恢复乡、村、组三级卫生防疫体系,协调落实县、镇、村、组四级疾病监测网络;走村入户开展卫生防疫知识宣教、巡诊治病、消毒和卫生监督检查。同时,服务抗震救灾部队、严防疫病发生,组织心理专家深入部队开展心理教育疏导和应激干预,引导官兵消除恐慌焦躁心理,确保了救灾部队官兵的身心健康和持续战斗力。

2问题与挑战

2.1特殊环境医学研究重应用、轻基础,发展后劲不足

总体上看,在特殊环境医学领域的研究中,由于特色资源和以往国防与经济建设的需要而积累的成果,与国际整体水平相比差距较小,特别在高原医学研究方面,与国际同行基本同步甚至在部分领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赞誉。但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我国以往在特殊环境医学研究领域中主要关心的是如何直接服务于国防和经济建设,如何研发短平快的干预措施。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特别在如何与国际接轨上有明显不足。要进一步使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更新换代,目前创新性思路和战略部署还较少。在学科建设和人员队伍的布局上也缺乏战略规划。今后的发展趋势上应集中到:(1)由损伤防护研究向损伤预警研究扩展;(2)由机体损伤研究向认知损伤研究扩展;(3)由促进适应研究向促进健康研究扩展;(4)由促进健康研究向促进健壮研究扩展;(5)由单一损伤因素研究向复合损伤因素研究扩展;(6)由急性损伤干预向全程干预研究拓展;(7)由注重药物研究向综合保障措施研究拓展。只要发挥我国优势的特色资源,加强学科交叉,就有可能在优势领域中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在较弱的领域中迎头赶上。

2.2特殊军事作业研究起步晚,相关研究尚不系统

在航空医学方面,中国在加速度防护、空间定向障碍的预防与克服、机载供氧系统的生理卫生学,以及航空救生装备的研究上都达到或接近英、美等国外先进水平。但目前,军事飞行人员的医学选拔鉴定标准体系相对而言还不尽完善;航空医学训练起步晚,内容不完备;在航空环境特殊医学问题研究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航天医学方面,中国在心血管失调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在航天环境医学研究、航天心理学研究、航天营养与食品研究、航天员医学选拔与训练研究、航天员医学监督与医学保障研究、航天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空间医学实验技术研究方面,与美国和俄罗斯比较则存在较大差距。在航海医学,我国饱和潜水起步较晚,制定了相应的饱和潜水组织指挥程序、技术方案和应急预案,建立了饱和潜水的潜水方案和程序,培养了一批饱和潜水人才,建立了饱和潜水设备,但有关研究尚未有系列成果;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航海心理学也越来越引起心理学界的关注,但航海心理学方面的实验和应用研究基础还比较薄弱。

2.3特种武器损伤研究需要加强

震惊整个世界的“9•11”事件,其伤者的伤类之首就是爆炸伤。近些年,我国矿井瓦斯爆炸、炸药爆炸、娱乐场所失火爆炸等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爆炸伤明显增多,另外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远程打击、精确制导、非接触、超视距等作战样式不断翻新;导弹、贫铀炸弹、燃料空气炸弹、联合攻击弹药(JDam)、石墨炸弹、油气炸弹等广泛应用;激光武器、微波武器、次声武器、气象武器、电磁脉冲武器、新型核生化武器、二元毒剂弹、中子弹等悄然出没。这使得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呈现出杀伤强度大,作用时间长,伤亡机制复杂,新伤类、新伤型增多,救治难度大等特点。其所致医疗救护及战伤救治已经给世界医学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挑战。因此,努力研究突发事故及高科技局部战争种伤的基本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紧急救治对策,已是大势所趋。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高科技局部战争的需要,旨在对特种伤病进行救治、研究和预防的新学科在崛起,特种医学是以突发事故伤害、特种武器损伤、特殊环境损伤、特殊军事作业损伤的防治研究为重点,旨在对特种伤病进行救治、研究和预防。最大特点是既能临床一线救治、手术,又能针对特种伤的难题进行科研。当今世界,特种伤病救治已成为新世纪国际医学界共同面对的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军民两用课题。对这一世界性新课题的探索与研究,是我国新世纪医学发展,尤其是军事预防医学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2.4军队疫情监测直报系统亟待改善

军队目前通用的疫情监测方式是利用军队疫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以驻军以上医院的感染控制科作为哨点疫情管理站,将传染病患者信息制成电子报告卡,利用网络专线直报的方式进行疫情收集整理分析,尽管理论上该监测方式可显著提高疫情上报速度和质量,但运行中存在着以下问题:(1)疫情网络和信息系统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军队疫情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军队疫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是在电话专线基础上建立的,由于网络维护欠缺,影响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另外,该监测管理系统信息处理中存在手工操作较多、效率低、统计分析功能弱等弊端。(2)网络覆盖面窄,监测网点相对较少,未涵盖基层部队医疗卫生机构,易导致信息上报滞后。(3)由于军队疫情监测尚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疫情报告的主动性不足,严重影响信息上报质量。军队有些医疗机构始终不能充分认识到疫情报告工作的重要性,而军队疫情监测监管机制不健全,则不能以有效督导检查方式促使各医院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机制和工作秩序,从源头上严重影响了信息上报质量。

2.5应急救援等非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理论研究滞后,阻碍了应急救援水平的提高

当前对战时卫勤保障理论研究比较深入,预案制定比较完善,但对反恐、维稳、处突、维和、各类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理论研究不够系统、有的尚处空白,应急预案过于原则性、概念性、通用性,而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不够强。2008年抗震救灾中,国家、地方、军队都成立了指挥部,在各种力量的统筹调配和指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卫勤组织指挥总体上周密、有序,但也存在不尽如意之处,主要表现在:卫勤组织指挥与作战指挥方面的协同不够紧密,卫勤力量部署位置相对靠后,不能在第一时间投送到重灾区展开救援,导致一线搜救人员缺乏医学指导,造成被救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而伤势加重甚至死亡;卫勤系统内部协同不够理想,战略与战役、战役与战术之间卫勤信息沟通和指挥协同一度不畅,导致救灾初期卫勤指挥出现短暂“真空”;军地协同不够顺畅,救灾前期地方卫生部门不清楚军队卫勤力量的部署和到位情况,又没有对军队的指挥权,造成军地卫生力量“各自为战”,有些地方、有些时候双方都没任务、没事干,有些地方、有些时候双方又“抢任务”、“抢事干”,卫生力量分配不够科学,影响了卫生资源效益的充分发挥。此外,抗震救灾卫勤保障暴露了医学救援专业力量建设方面的“短板”:从学科建设看,灾害医学、创伤外科学等学科建设滞后,心理学、卫生防疫等学科建设薄弱。同时,也暴露了大型救援装备不足,保障装备不配套,通讯手段滞后,运输车辆和生活保障等设备也比较缺乏等。

3展望

3.1传染病防控仍是军队预防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部队人群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虽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整个国家及社会人群的疾病流行状况密切相关,但由于集体生活、人口流动性大、边海防环境条件恶劣、执行抢险救灾和战斗任务等特点,其疾病发生的条件和分布与一般人群有很大不同,特别是传染病在部队人群中极易发生传播和流行,严重威胁着广大官兵的健康,往往是平战时非战斗减员的主要原因。因此,传染病防控一直是军队卫生防病工作的重点,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相当长时期内,传染病防控都是军队预防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3.2应对核辐射、化学、生物等恐怖袭击是研究的热点

面对核辐射、化学、生物等恐怖袭击的威胁,重点是加强装备建设,构建全军防疫防护装备体系,加速“三防”医学救援、防治药物研究生产、储备、装备、快速侦检装备和特殊实验室基础设施等基础平台建设。

3.3极端环境卫生学研究思路调整后将取得新的进展

针对部队官兵所处的极端气象条件和极端地理环境可能出现的医学问题,利用特色资源,强调学科交叉,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的研发;开展创新性特殊环境因素损伤防护药物研究,严格评估已有各种中药复方的真实效果;开展极端环境条件下认知能力损伤规律与机制研究,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研究复合特殊环境因素损伤的防护和整合建立综合性、全程化医疗保障体系。

3.4特种医学(航空医学、航天医学、航海医学等研究领域)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针对航空医学、航天医学、航海医学等不同研究领域,开展运动病综合防治措施研究;建立航天医学环境综合监测系统、飞船舱内睡眠区噪声综合控制应用研究等,以及开展高气压医学、航海心理学及海洋药物的研发等。

医学的进展篇3

深入学习是带头实践的基础。当前,卫生系统的学习实践活动必然以提高认识为突出任务,需要有理论储备,认真研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需要明白2009-2011年着力抓好五项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与此同时,结合广陵区的实际,明确工作思路,强化岗位责任,找准工作的主攻方向。

破解难题是带头实践的前提。既正视发展难题,又主动去顺应政策导向,理顺发展关系、用活内部资源、增加整体效益,从体现公益性、调动积极性方面推进改革。就医疗单位而言,当前,夹缝中求生存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就监督、预病工作来看,大量出台的惠民政策与基层实际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无论是新增加卫生监督抽检所需的样品及检验费用还是扩大计划免疫一类苗接种,仅此两项,每年分别都要平衡60、70万的资金缺口。不仅如此,各单位还要在增强“造血功能”方面求突破,以发展来化解矛盾。贴近热点、难点问题寻求对策,才会化危为机,在新的环境下获得新的发展。

思路创新是带头实践的路径。传统思维容易束缚人的手脚,让人过于循规蹈矩地做事,激发不起干事业的热情。创新思路在于把发展的责任转化为寻求发展的办法,走出计划经济时期下达多少计划就组织多大规模的生产、到给多少钱办多少事套路,强化发展的主体责任,以“要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勇气,把关注民生的事情做实,去争取中央拉动内需的项目资金,从而借力发展,建设成省内一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头抓住医改政策惠民的新机遇,把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工作做真,真正做成政府和居民满意的事;带头开展责任医生团队进社区工作,在给居民幸福感的同时让医务人员增强岗位的自豪感、成就感,进而变带头创新为团队创新,使整个卫生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

医学的进展篇4

【关键词】抑郁症;蒙医学;三根;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011-02

目前抑郁症的发病率有逐步增加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全球疾病总负担的统计显示,1990年抑郁症排在第5位,抑郁症与自杀加在一起占5.9%,列第2位。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的疾病负担将上升到第2位,列在冠心病之后[1]。现代医学诸多研究表明其病因跟遗传、生物化学、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2]。蒙医学文献上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有关抑郁症的资料,但蒙医学作为一门传统医学,对抑郁症有着独特的认识及研究成果。

1病因

蒙医认为赫依、希拉、巴达干是疾病的基本因素[3]。正常的赫依、希拉、巴达干称为立身三根,它们共同构成人的机体。它们分布在人体的不同部位,起着各自的作用。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为人体之本基,概括为阴、阳、气。因此,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功能失调是抑郁症的主要病因[4]。三根的功能不仅表现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同样也表现在异常的病理变化中[5]。

正常赫依主要依赖腰胯部,居于人体下半身,性属中性偏寒。赫依具有轻、粗、动、凉、细、坚等六种秉性。正常赫依主呼吸、输送饮华、物质代谢、血液循环、肢体活动、五官感觉、大小便排泄,并保持希拉和巴达干相对平衡,是维持生理活动的动力。正常赫依遇到饮食、起居、气候或其他诱发赫依旺盛的因素可发生病变,由立体三根之一转变为三个基础病因之一。赫依的正常生理功能紊乱可导致希拉和巴达干失去相对平衡。异常赫依影响其窜行之道,即属于五脏的心、属于六腑的大肠、属于七素的骨关节、属于感觉器官的耳朵和触觉部位而出现一系列赫依偏旺的症状。比如由于赫依的轻、动秉性可出现头晕、虚叹、常哈欠、伸腰、干呕、注意力不集中、偶有意识不清、游走性刺痛、举止轻捷、睡眠不安等症状,由于粗秉性可引起皮肤粗糙、舌糙发红、多在饥饿时或下午、凌晨发病等症状,由于凉秉性可引起恶寒、战栗、喜温暖等症状,由于其细秉性可引起腰胯部及全身骨关节、牙齿和指尖麻疼等症状,因其坚秉性可出现不易腹泻、耐泻药、如有肿块则不易化脓成熟等症状[6]。以上症状中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安、游走性刺痛、干呕等症状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相符。因此可初步推断出抑郁症的症状可能是赫依发生病变引起的,即抑郁症的病因与蒙医赫依有关。

巴达干性属寒,主要具有重、寒、腻、钝、润、固、粘等七种秉性。巴达干依赖于脑部而居于膈肌以上部位。巴达干主要有促进发育、使人变得肥壮、坚定意志、使关节牢固而、使人变得心宽、增加人的耐力、调节睡眠、控制希拉的热能等作用。正常的巴达干当遇到跟它秉性相似的饮食、起居、气候及其他诱因时会变得旺盛、超出正常量,与赫依、希拉两根相搏,串行到头、舌、鼻、胃、肾、膀胱、肺、脾、食物之精华、肌肉、脂肪、骨髓、大小便等引起相关症状。比如由于巴达干的寒秉性引起人体热能下降、消化不良、口唇发涩、食欲减退、胃肠胀气、频繁打嗝、吐胃内容物、腰胯部疼痛、全身发凉症状,由于巴达干的重秉性引起身心发沉、治病疗效慢、多睡、精神紊乱、思维迟钝、头闷、意识模糊、懒散等症状,由于腻秉性可出现脂肪增多、发胖症状,由于钝秉性可出现病程延长、病情缓解较慢,由于秉性患者皮肤变得白嫩,由于固的秉性可出现疼痛部位较稳定而疼痛时间长,由于巴达干的粘性可出现鼻涕、涎等增多、大便和呕吐物等成粘样等症状[6]。以上症状中消化不良、食欲下降、腰胯部疼痛、身心发沉、思维迟缓、精神紊乱、意识模糊、懒散等症状与抑郁症的临床症状基本一致。因此可推断出抑郁症的症状可能与巴达干的病变相似,即抑郁症的病因可能与巴达干相关。

综上所述,抑郁症的病因与巴达干和赫依偏旺引起的。赫依和巴达干相互搏斗导致三根平衡失调,影响心、脑和白脉系统等引起抑郁症的一系列症状。

2病机

抑郁症的发病多与心、语、身三大业过度或紊乱有关,如日常生活中过度行脑力劳动、过度悲伤、过度怀疑、过度贪得或过度自卑等引起体内赫依偏旺,与希拉、巴达干相搏而导致三根平衡失调,生理功能紊乱[7]。进而影响心、脑及白脉等窜行之道。蒙医学认为心脏为五脏之王,心脏虽然居于巴达干区,它本身是总赫依的所寓之处,普行赫依和完成希拉居于心脏,故赫依发生病变时心脏为病变赫依的窜行之道,心脏的功能主要由赫依支配,故赫依发生病变时容易紊乱心脏的正常功能。心脏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在普行赫依的动力下通过动脉把血液和空气运输到人体各脏器,并把饮食之精华传送到人体各部位滋养全身各组织器官,此外心主精神、意志、思维等[6]。而正如“四部医典”曰:“脑为白脉之海”,由诸多个白脉形成的白脉之海称为脑。脑为司命赫依和能足巴达干所寓之处,又在两者支配下发挥掌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是生命之根本[8]。蒙医学在诊断治疗疾病时十分重视整体观,认为人和大自然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并且人体本身也是这巨大系统的缩影,也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9]。其中各器官和脏腑均有相应的部位,并在相互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心与脑由黑白脉道相连,脑的滋养血液借普行赫依的作用由心脏供给,而脑借助从脑、脊髓延伸到心脏的隐匿脉支配心脏的正常功能。抑郁症初期赫依偏旺,且由于它的轻、动等秉性上升到巴达干区,与巴达干相搏并侵犯属于其窜行之道的心脏,赫依的轻、动等秉性与巴达干的重、钝等秉性相对立而赫依逐渐偏衰,巴达干逐渐偏旺。由于赫依的偏衰引起气血运行障碍及感觉神经功能紊乱,合并巴达干的粘性堵塞心之窍出现身心发沉、不愿言语、思维迟缓、反应迟钝、全身无力、懒散等相关症状。

3治疗

抑郁症为巴达干、赫依功能紊乱引起的[10-11]。发病部位在心、脑和白脉系统。故抑郁症的治疗主要以调节三根,镇巴达干、赫依,宁心、安神,促进白脉传导为原则[12-13]。根据蒙医整体观与寒热调节理论,选用蒙医温针等温性的传统疗法及匝迪-5味丸、槟榔十三味丸等温性药物已达到一定疗效。刘耀冻等[14]观察蒙药匝迪-5味丸和中药逍遥丸结合心理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20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1~2月痊愈14例,占70%,2~3月治愈6例,占30%,随访均未复发。邢萨茹拉等[13]观察蒙药槟榔十三味丸治疗抑郁症30例临床疗效,得到槟榔十三味丸治疗抑郁症临床总有效率为96.7%;治疗第一周末、第二周末汉密尔顿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治疗1周后,焦/躯体化和睡眠障碍因子分较治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苏荣等[15]用蒙医温针治疗抑郁症患者37例,治疗后症状明显较治疗前好转,治疗前后评分有统计学差异。赛音朝克图等[16]应用蒙医三根平衡针刺激巴达、心穴与黑白际穴结合盐酸帕西汀治疗首发抑郁症,结果为蒙医三根平衡针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起效快、疗效好,优于单用药物治疗。

4小结

分析“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17]提出的抑郁症诊断标准和临床表现,笔者认为抑郁症是由于长期身、心、语功能亢进或不调导致三根失去自有的生理平衡,尤其赫依与巴达干相搏侵犯心脏和白脉系统所致,属蒙医心思病或狂症范畴,其症状更接近“心思病”分类中的寒性心思病,而重度抑郁症的症状更接近蒙医“狂症”分类中的“巴达干狂”。按疾病的本性分类属寒性疾病。具有症状顽固、复发率高等特征。目前蒙医在寒热平调原则及整体观等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以调节三根、抑巴达干和赫依、宁心、安神、促进白脉传导为原则治疗抑郁症已经得到一定疗效。但现蒙医对抑郁症的研究报告尚少,大多数是以个人临床经验等形式报道,蒙医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郝伟,于欣主编.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8.

[2]何舒,林渝峰,李霞,等.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6,28(3):126.

[3]达日茂玛仁巴・罗布桑朝日嘎,金光注释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338-339.

[4]苏荣扎布,蒙医临床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623.

[5]白青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

[6]巴吉格木德主编.蒙医学基础理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医学院印刷厂,2008:159-160,169-170,119.

[7]包伍叶,佟海英,包哈申,等.蒙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与治疗进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5(5):68-69.

[8]阿古拉主编.蒙医传统疗法[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2:40.

[9]策・苏荣扎布主编.蒙医内科学[m].北京:民族印刷厂,1989:10.

[10]呼日乐巴根,佟海英,莲花,等.匝迪-5味丸对急性应激所致行为绝望小鼠的抗抑郁作用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杂志,2015,1.25(1):56-58.

[11]呼日乐巴根,佟海英,松林,等.肉寇-5味丸对慢性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及海玛单胺递质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6.21(11):146-149.

[12]色哈斯巴根,张淑兰.灸法结合蒙药治疗抑郁性精神病19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6,3:22.

[13]邢萨茹拉,佟海英,赵福全,等.蒙药槟郎十三味丸治疗抑郁症30例临床疗效的初步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2:10.

[14]刘耀冻,郭春丽,孙丽萍,等.蒙药匝迪-5味丸、逍遥丸联合心理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后抑郁症[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9):10-11.

[15]苏荣,蒙医温针治疗抑郁症[J].中国蒙医药杂志,2009,1(15):69.

[16]赛音朝克图,白淑英,朱海龙,等.蒙医三根平衡针对首发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170-171.

医学的进展篇5

【关键词】dna提取硅珠磁珠

自从20世纪80年代dna技术问世以来,改变了过去对生物物证的检验只能“否定”不能“认定”的历史。利用dna鉴定技术,可以直接“认定”犯罪现场的血迹、精斑、毛发、唾液斑等生物检材是否为犯罪嫌疑人所留,从而为案件的侦破、诉讼提供有力的证据。目前,dna鉴定技术在生物物证检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伤害、、交通肇事、亲子鉴定等刑事或民事案件中,现场遗留的血迹、精斑、骨骼、肌肉、毛发、唾液斑、尿斑、指(趾)甲、汗液指纹等生物物证都是dna鉴定的常见检材,dna鉴定结论是许多刑事案件的重要证据之一。

众所周知,要想对dna进行鉴定,必须得到足量且纯净的dna样本,dna提取纯化技术是法医dna检验的第一个步骤,也是最关键的步骤。从犯罪现场提取的血痕或精斑,或者是从嫌疑人或亲缘鉴定中提取的血液样本,这些生物检材中除了dna外还包括许多物质,在分析dna之前,必须将dna同其他物质分离开来。可以说,能否成功进行dna检验取决于能否从生物检材中获得高质量dna。尤其对于腐败、变质、污染等各种条件下的现场生物检材,dna的提取质量将直接关系到dna检验的成败。

目前法医dna实验室最常见的2种dna提取方法是:酚-氯仿提取法、chelex提取法。虽然这些方法是被广泛应用于法医学检材,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各自都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

酚-氯仿提取法:在dna提取过程中,涉及到一些危险的化学物质,耗时。而且有些色素和泥土中能被醇沉的杂质不易被去除。同时,由于操作中涉及到多次转移样本,这样很容易造成dna丢失,dna提取率低,增加错误或污染的几率。[2]

chelex提取法:该方法虽然提取dna量较多,但对微量、污染的检材效果欠佳。而且该方法提取的dna中常存在pcr扩增抑制物,且不宜长期保存,这些都可能使扩增效率下降或扩增失败。[1-3]

由此看到,虽然这些方法可以提取出较多的dna样本,但是由于提取纯度较低,含有较多pcr抑制物,影响了接下来的扩增过程,这样也就影响了dna的检验。所以如何能提取出较纯净的dna显得十分的必要。在此,我想介绍两种更为有效的dna提取纯化技术。

1以二氧化硅为基础的提取纯化法

这种方法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高通量dna提取纯化方法。其中最多见的就是以硅珠或硅膜为基础的提取方法。其基本原理是[4-6],核酸在高浓度高离液盐例如氢氯酸胍、硫氰酸胍、碘化钠和高氯酸钠环境中,通常用的是硫氰酸胍,选择性地吸附在类似玻璃珠的硅支持物上。这些高离液盐可破坏液态水中的氢键网格,使变性的蛋白质和核酸比其在折叠或配对结构的情况下更具有热力学稳定性[7]。由于硫氰酸胍是高性能的蛋白质变性剂,可以使蛋白质与dna分离,在硅支持物吸附前高速离心可以将变性的蛋白质、杂质等不容物除去,吸附后漂洗可以将溶液中的pcr抑制物除去,因此提取的dna比较纯,速度快,且不会受检材条件影响。

实验表明[8],0.5-1μl新鲜血液就可以提取出足以成功扩增的dna。在不同的检材,如新鲜脑组织、皮肤、泥土上血迹、深色布血迹、火场尸体骨松质、深色布混合斑中提取的dna均可成功扩增,不受检材种类的影响。同时,通过对chelex法,酚-氯仿法和二氧化硅膜法3种dna提取法在污染严重混合斑分型中的应用效果的比较[2],发现二氧化硅膜纯化技术可以有效去除pcr抑制物,提取的dna扩增效果明显优于chelex法和酚-氯仿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纳米磁珠法

纳米科技是近年来国际上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解决生物学、医学难题上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磁性纳米技术是纳米技术的一个分支,对于dna提取技术而言,磁性纳米技术将具有常规提取方法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因此将磁性纳米技术应用在法医学界将有着广泛的前景。而磁珠提取法就是其中最常见的方法。磁珠的主要制作步骤是这样的[9]:首先制备5-8nm的磁性纳米粒子,使其具有很高的磁场响应能力和超顺磁特性,能够通过改变外磁场实现纳米调控;然后利用包覆技术,对磁性纳米粒子进行包覆,为进一步修饰功能团提供载体,减少与生物组织的非特异性作用,对内部的磁性纳米粒子起到保护作用;接着利用表面化学修饰技术,连接可特异地与dna发生作用的功能团[10],修饰的功能团必须具有对dna可逆吸附的特性,从而实现控制dna吸附、解离和减少与其它杂质非特异性吸附的目的;最后通过表面修饰和溶液中离子强度、ph等条件的控制,使每次操作均能获得准确数量dna,保证后续检测分析的高成功率。

磁珠法提取纯化dna的原理与硅珠相近[11,13],先利用硫氰酸胍等强烈蛋白变性剂,破坏细胞膜及核膜蛋白,释放dna,并使核酸酶失活;然后加入磁珠通过表面的化学集团与dna特异性吸附,而蛋白质等杂质不被吸附而留在容夜里;接着在磁场的作用下,磁性颗粒与液体分开,回收颗粒;最后再用纯水或te洗脱吸附的dna,在溶解液中进行dna与磁珠的解离,将dna重新溶出。

与其他常见提取方法比较,磁珠法有着显著的优势[9,12]:1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能够用于高效dna提取,满足微量生物样本dna提取的要求,实验表明,即使是0.5μl血仍能得到dna分型,而同样的血量用chelex提取dna优势不能得到分型,甚至当溶液中dna含量仅为100pg时,dna回收率仍然达到90%以上[13];2纳米材料表面能够进行化学修饰,从而与dna进行特异性吸附,去除样品dna溶液中的pcr抑制物质,如有机溶剂、去污剂、金属离子、染料等;3纳米粒子表面功能团数量可以控制,获得所提取dna溶液的浓度信息,实现定量的要求;4磁性纳米材料可以通过特殊的合成工艺,使其具有超顺磁特性,因此能够通过仪器进行自动化操作,满足数据库建设大批量样本提取的需要,减少人为因素影响[14];5用时少,操作简单,适用于大多数生物检材。对于经验较少的初学者而言,按照简单的程序化操作,也能够获得满意的dna提取结果;6价格低廉,便于广泛应用。由于纳米材料合成采用的都是低价无机和有机原料,无须特殊的仪器设备,使得最终的合成和研发成本都很便宜。

dna鉴定技术作为法医鉴定的重要手段,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已得到广大司法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重视。目前运用dna技术在刑事案件以及各种案件中进行检验已经是常用手段之一。而以上介绍的技术也只是整个鉴定技术的一环,样本的收集、str分型等一系列步骤的每个因素都可能影响dna分析结果。不过相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国内外学者会研究出更多更灵敏,更简便,更经济的方法,来未法医学界或者更大的领域服务。

参考文献

[1]董林芳,裴黎,余政,彭健雄,冯涛.联合应用chelex100和磁珠法检测霉变皮上衣微量dna1例[j].刑事技术.2008;6:68-69.

[2]莫耀南,薛小琦,刘良.3种dna提取法在污染严重混合斑分型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8;23(1):26-28.

[3]walshps,metzgerda,higuchir.chelex-100asamediumforsimpleextractionofdnaforpcrbasedtypingfromforensicmaterial[j].biotechniques.1991apr;10(4):506-513.

[4]ootah,saitouh,matsushitat,uedas.moleculargeneticanalysisofremainsofa2000-year-oldhumanpopulationinchinaanditsrelevancefortheoriginofthemodernjapanesepopulation.amjhumgenet.1999jan;64(1):250-258.

[5]schneebergerc,kuryf,larsenj,speiserp,zeillingerr.asimplemethodforextractionofdnafromguthriecards.pcrmethodsappl.1992nov;2(2):177-179.

[6]duncane,setzkee,lehmannj.isolationofgenomicdna.inbowienbanddurrep.(eds)nucleicacidsisolationmethods.stevensonranch,california:americanscientificpublishers.2003;7-19.

[7]terebaam,bitnerrm,kollersc,kephartdd,ekenbergsj.simultaneousisolationandquantitationofdna.u.s.patent.2004;6:631-673.

[8]王林生,苏勇,顾林岗.硅珠法提取pcr模板dna[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0;15(1):36-37.

[9]杨百全,李晨旭,付伟东,陈霞,李祥顺.用于dna提取的磁性纳米技术[j].刑事技术.2004;171(12增刊):44-45.

[10]sauzeddef,elaissaria,pichotc.hydrophilicmagneticpolymerlatexes.1.adsorptionofmagneticironoxidenanoparticlesontovariouscationiclatexes[j].colloidpolymsci.1999;277:846-855.

[11]郑秀芬,凌凤俊,涂政,叶健.模板dna磁珠提取法.中国法医学杂志.2003;18(2):107-108.

[12]杨百全,陈霞.纳米技术与法医dna检验[j].刑事技术.2003;8(4):29-31.

医学的进展篇6

抗菌肽(antimicrobialpeptides)广泛存在于生物物种中,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免疫学活性,在先天免疫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防御素(defensins)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组内源性抗菌肽,其中,人类β-防御素(HBD)具有诱导表达特性,在口腔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1],现对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防御素与口腔致病菌

口腔是一个与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环境,长期接受着各种外界刺激。口腔中的上皮组织长期暴露在各种微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复杂环境中,却很少发生感染,口内环境保持着相对平衡协调的状态,口腔的天然免疫调控机制——防御素可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ouhara等[2]发现HBD-1,2,3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和具核梭杆菌均具有抗菌活性。HBD-3在低于或等于生理盐水浓度时对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伴放线杆菌均有抗菌活性。值得注意的是,过去认为防御素不易产生耐药性,但随着相关研究的日益深入,Shelburne[3]用不同浓度的防御素处理牙龈卟啉单胞菌,结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耐药性;HBD-2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10μg/mL,若先将低浓度HBD-2(1μg/mL)作用于牙龈卟啉单胞菌,然后放入浓度较高的HBD-2环境中,最低抑菌浓度可升高100倍,说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耐受性可被低浓度HBD-2诱导,致病菌在口腔持续存在可能会受到防御素抗性影响,对先天性免疫产生耐受,细菌对防御素的耐受程度受细菌种类和防御素浓度的影响。

2防御素与牙周病

牙周炎是由于菌斑微生物长期定殖于龈沟内,对宿主产生持久性的刺激,造成结合上皮向根尖迁移所致,菌斑微生物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研究表明[4]:HBD-1,2,3在游离龈有着广泛的分布,在沟内上皮较少分布,几乎不表达于结合上皮;其分布集中在上皮棘层细胞,提示防御素分布在牙龈上皮表层,直接与病原微生物接触发挥抗菌作用,成为机体天然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Dunsche等[5]对炎症牙龈及健康牙龈组织中HBD-1,2,3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健康牙龈组织中广泛存在HBDmRna。牙周炎症类型不同,HBD的表达亦有差别,侵袭性牙周炎HBD-2表达最高,慢性牙周炎HBD-1表达最高,说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与防御素有关[6]。

3防御素与口腔黏膜病

口腔是一个与外界联系密切的环境,长期接受着各种外界刺激,口腔黏膜长期暴露于各种微生物相互制约又共存的复杂环境中。研究表明:防御素家族作为机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参与口腔溃疡、扁平苔藓、白斑以及口腔念珠菌病等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痊愈过程。hBD-1呈固有性表达,hBD-2呈诱导性表达,说明口咽部黏膜上皮通过分泌HBD,对外来病原菌进行杀灭,在炎性反应早期发挥天然防御作用[7]。HBD-2在白斑和扁平苔藓病变增生区域的角化层和颗粒层呈强阳性表达[8];在念珠菌源性白斑中,菌丝周围则呈现阴性或弱阳性表达,角化层和颗粒层HBD-2呈强阳性表达,提示HBD-2具有灭活白色念珠菌的作用[9]。

4防御素与口腔肿瘤

医学的进展篇7

[aBStRaCt]outbiliarytractsurgery,surgeryduetomultiple,oftenmakesthecontinuityofthenormalbileductlossandregenerationofdifficultbileduct,bileductstrictureoccurredafterrepeatedretrogradebiliarytractinfectionandothercomplicationsthatpeoplehavebeenlookingforanartificialalternativestosolvethebileductrepairandreconstruction.thisarticledescribesthestatusofresearchofartificialbileduct,andtheartificialbileductresearchtoacertaindegreeofinterpretationandprediction.

[Keywords]artificialbileduct;currentstudycondition;bileduct’srepairment;

1前言

在医学上,病变的胆总管切除后胆道的修复或重建问题一直是胆道外科的主要难题之一。胆道系统疾病往往需要切除或切开胆管、并进行各种方式的胆肠吻合,这样会使胆管、oddi括约肌功能丧失甚至结构缺失,手术难度大,而且由于胆管组织损伤后再生能力低下,处理棘手[1],术后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区别于目前众多的手术方式,应用替代物重建肝外胆道是使复杂问题趋向简单合理的有效途径。

2胆管替代物的研究背景

早在1952年,Voorhees等[2]使用维纶材料研制成功了人工血管,成为人工管道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同年,mccorriston等人发明了人工胆管。1962年,Sterling等[3]成功的将人工胆管作为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术后肝外胆道重建的替代物,获得了4~9年的术后存活率。这也是最早的有关人工胆管成功应用于临床的报道。随着材料学的发展以及制造水平的提高,Hughes等[4]于1964年用聚四氟乙烯制作了人工胆管并用于胆道梗阻时的胆道重建。此后尽管也研制了很多种不同的人工胆管,但仅仅作为胆道的替代物,无法根本解决胆道反流与胆管狭窄的问题,虽然有些人工胆管经过了动物及临床试验,但仍没有可商用化的人工胆管问世。

3人工胆管的发展概况

作为人体内植入物,人工胆管材料还必须具备如下性质:①组织液不能改变其理化性能。②化学上是惰性。③不引起炎症及异物反应。④无致癌性。⑤能够对抗机械性应力。⑥能够消毒使用。⑦不引起变态或过敏反应。⑧可根据需要制作成不同形状。但现阶段,完全符合上述全部要求的材料并不存在,我们只能寻找和发现更多的材料加以对比、选择。另外,随着高分子材料学及组织工程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开始致力于新型胆道修复材料的基础研究及动物实验。

与人工血管、人工补片、人工关节和人工心脏瓣膜等技术相比,人工胆管研究明显滞后。随着干细胞、组织工程学及纳米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工胆管的研究,目前主要有:(1)自体移植人工胆管,包括阑尾间置胆道重建术,自体静脉移植等;(2)同种异体胆管移植;(3)异种异体胆管移植;(4)干细胞移植;(5)机械性胆管假体;(6)组织工程人工胆管[5]。

3.1自体移植人工胆管

阑尾间置胆道重建术:要求手术中阑尾无病变,其系膜和动脉血供至肝门处无张力即可以使用。但阑尾处淋巴组织丰富,阑尾腔较狭窄,一旦炎症发生易引起胆汁排除不畅[6][7]。

胆囊间置肝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术后胆囊主要起通道作用,原胆汁引流至胆囊不储留,直接进入肠道,使胆汁各成分稀释,因此,胆囊结石的发生机会明显减少[8]。改良的还有经胆囊颈管胆汁转流术,带血管蒂胆囊袢或胃壁袢修复肝外胆管非周径缺损等。

自体静脉移植:黄志强、王宇分别用带血管蒂的黏膜和自体静脉补片修复胆管狭窄;蔡景修应用带蒂脐静脉瓣修复胆管缺损取得较好效果。近几年来在间置空肠上附加抗返流装置的方法有人工形成,套叠瓣膜间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亦有延长间置空肠袢至60cm以此预防返流的报道,目前公认的空肠袢长度以邹声泉报道的40~50cm为准。

Roux-en-Y胆管空肠吻合术吻合:这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术式,由于空肠袢游离度大,可以吻合在胆道树的任何部位,吻合口无张力,长的空肠袢可以有效的抗返流,但是由于旷置肠袢代替了原来的的胆道,改变了原有的解剖结构,影响了肠道消化功能,而且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Roux-en-Y吻合术并不能完全避免反流性胆管炎的发生。

3.2同种异体胆管移植

器官移植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尚未达到人们期望的理想效果,还有许多应用问题未解决,包括如何诱导免疫耐受;如何预防、诊断和逆转免疫排斥反应等。除了面临上述问题,胆管移植依旧不能解决移植后的胆管狭窄和恢复oddi括约肌的功能问题。

3.3异种胆管移植

异种移植是指将动物器官(组织、细胞)或体外接触过动物器官(组织、细胞)的人体体液、细胞、组织,移植或输注人体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由于人类器官短缺,异种移植已经成为当今器官移植学的新领域,但仍存在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和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以及异种移植受者的病毒感染等诸多问题。

3.4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具有高度的增殖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分化潜能等特点。人类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所得到的细胞有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系、造血细胞系等[9][10]。除了造血干细胞、骨髓间质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等成体干细胞移植较为成功外,近年来,对神经干细胞、表皮干细胞、骨骼肌干细胞、肝脏干细胞、胰腺干细胞和肠道干细胞的研究也比较多。

a.m.esch[11]通过自体同源CD133(+)骨髓干细胞治疗肝功能衰竭可明显促进肝细胞再生。S.H.Chiou等[12]在筛选CD45和血型糖蛋白a免疫阴性的骨髓干细胞用不同诱导因子孵育下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肝样细胞,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共孵育可被诱导分化成视网膜细胞。干细胞的横向性分化的机制在于干细胞受到周围正在分化的细胞的影响,从而对新环境中的调节信号做出反应而进行重编程(geneticallyreprogramming),产生不同的细胞类型,即“环境影响”的分化作用[13]。来自中胚层的间充质干细胞也具有向多种组织细胞分化功能,如骨、软骨、脂肪、肌肉及肌腱等[14]。但是,目前成体干细胞鉴别标志、调控机制以及横向性分化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论。干细胞要在移植领域广泛应用,其前提和关键是首先实现未分化干细胞在体外的大量扩增,然后通过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得到各种祖细胞直至各种体细胞。

3.5机械性胆管假体

许建衡等[15]设计了一种气囊型人工胆管假体,采用耐受胆汁的医用级聚醚型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tpe-80B为胆管、气囊、套管和挤出管材料。其机制是利用呼吸挤压气囊产生类似蠕动的排空,以防逆行感染。另外,聚氨酯胆管假体内壁光洁,封闭性好。经体外试验和大动物实验,聚氨酯胆管假体较好地解决了胆汁

淤积的问题,达到了设计的效果。

3.6组织工程人工胆管

组织工程学在人工骨、人工血管、人工补片、人工软骨、人工皮肤、人工角膜以及人工肌腱等领域取得进展。组织工程人工器官的三大要素是种子细胞,生物材料和组织构建。种子细胞研究的目的在于获得足够数量的接种细胞,同时保持细胞增殖、合成基质等功能。组织工程细胞的来源主要有与缺损组织细胞同源的自体细胞、组织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组织工程的最具革命性的发展在于把生物材料的概念引入到组织工程研究中,生物材料为种子细胞提供了适合生长、基质合成和发挥功能的生物学空间,随着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新一代生物材料(细胞和/或基因活化生物材料)是从分子水平上控制生物材料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引发特异性细胞反应,抑制非特异性反应,实现细胞黏附、增殖、分化、凋亡及细胞外基质的重建。采用新的技术尤其是纳米技术,深入研究仿生工程化生物材料表面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制造具有特殊性状的生物材料,将成为组织工程材料科学研究的新领域;组织工程化组织构建是在具有完全免疫功能的哺乳动物体内构建组织工程化组织,修复组织缺损,重建组织功能[16]。

理想的组织工程胆管应该具有融合的内皮层和分化静止的平滑肌细胞层,以及足够的动力学整合性和弹性,便于缝合固定,能承受胆道收缩和膨胀压力。此外,组织工程胆管的另一个难点是oddi括约肌的再造,这涉及到的复杂微型泵装置或瓣膜功能。刘凯等[17]用氟橡胶246B制成了两种直形管状物:第1种管壁内带有3个类似静脉瓣的瓣膜结构,按胆汁定向流动起到抗返流作用;第2种在管道一端套以管形橡胶薄膜,发挥单向活瓣作用。将两种管道和不带有任何抗返流结构的直管应用于犬体内,对比观察管道通畅及抗返流情况。术后30天后普通直管组黏膜上皮不完整,有腺体的轻度增生;带瓣膜直管组黏膜上皮尚完好,未见明显腺体增生;带活瓣直管组黏膜上皮保持完好,腺上皮细胞无异型性。黄华新等[18]用人造真丝制备了人工胆管替代物,并切除狗的胆总管一部分,用人造真丝胆管替代。结果表明,实验狗生存12-24个月,在此期间生命体征无异常,实验室指标和胆管造影正常。解剖发现移植胆管通畅,胆总管上端无扩张。光镜下可见真丝人造胆管与胆总管吻合处内壁有少量增生上皮细胞覆盖,未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最后说明真丝人造胆管置入动物缺损的胆道是可行的。1978年,Hartung等[19]采用聚四氟乙烯(商品名teflon)修复胆管,发现该材料引起的炎症反应轻,效果较好,胆管上皮能在4周内完全覆盖此种材料。Ruka等[20]将eptFe用于胆道修复,获得成功;但同时发现部分动物由于eptFe周围增生纤维组织的外在压迫而出现胆汁淤滞;另由于动物肝脏随呼吸的运动及小肠蠕动,eptFe移植物易发生脱落。mendelowitz等[21]采用硬质eptFe环状增强的eptFe修补胆管,但由于其顺应性较差,仍引起胆汁淤滞。Gomez等[22]用薄层氟化乙丙烯聚合物环状增强的eptFe(商品名为Gore-tex)修补胆管,胆汁引流通畅,有效解决了外在压迫及顺应性的问题。

4人工胆管在医学上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在胆总管移植或替代手术中,无论是利用自体的、异体的抑或是人工的材料,都遇到一个共同性问题亟待解决,即逆行感染。在正常人类的胆道系统,有括约肌的控制、胆囊收缩排空、胆管中下段纵形平滑肌蠕动等多方面机制有效地防止胆道逆行感染。而通常的胆总管切除恰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这些机制,使之不可避免地产生逆行感染;另外,由于人体胆管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符合正常生理功能的胆道重建也对胆管替代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oddi括约肌的再造以及抗胆肠返流成为人工胆管难以回避的问题。

目前,气囊形或直管形的人工胆管已研制成功,初步解决了胆汁返流和逆行感染的问题,并且,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具有仿生阀门的人工胆管,由于具有oddi括约肌“压力控制,定向开放”的仿生特点,也必将成为未来人工胆管的发展趋势。

总之,胆管替代物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是现代胆道外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也必将推动胆道外科的迅猛发展,对胆道外科的深入研发是胆道外科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峰,王学浩,李相成,等.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病因分析.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6,12(4):237-239.

[2]a.B.Voorhees,a.Jaretzki,a.Blake.theuseoftubesconstructedofVinyonnclothinbridgingarterialdefects.J.ann.Surg.,1952,135:332-336.

[3]J.a.Sterling.infantswithbiliaryatresiaandartificialbileductssurviving4to9years.med.times,1966,94(11):1302-1316.

[4]J.F.Hughes,J.F.Lontz.Correctionofbiliaryobstructionusinganovelpolytetrafluoroethyleneartificialbileduct.Del.med.J.,1964,36:150-159.

[5]郑建伟,邹声泉.人工胆管研究.中国医学工程,2005,13(4):385-387.

[6]J.J.Vila,J.Lluna,t.Sala.Hepatoporto-appendicostomy,ourexperiencein3casesofbiliarycysticdisease.Cir.pediatr.,1997,10(2):82-85.

[7]m.F.wei,J.Li,X.J.Yang.Long-termresultsforinterpositionofpedicledappendixaftercholedochocystectomy.JournalofHepatobiliarySurgery,2001,9(4):254-257.

[8]X.H.Xie,L.Li,m.Xue.theanalysisofthebilecomponentfollowinginterpositionofgallbladderbetweenthecommonhepaticductandduodenum.Chin.J.exp.Surg.,2000,17(1):30-33.

a.m.wobus.potentialofembryonicstemcells.mole.aspec.med.,2001,22:149.

[9]a.m.wobus.potentialofembryonicstemcells.mole.aspec.med.,2001,22:149.

[10]李敏,李玉光,吴贤仁.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15):24-27,31.

[11]a.m.esch,w.t.Knoefel,m.Klein.portalapplicationofautologousCD133+BonemarrowCelstotheLiver:anovelConcepttoSupportHepaticRegeneration.StemCells,2005,23(4):463-470.

[12]S.H.Chiou,C.L.Kao,C.H.peng.anovelinvitroretinaldiferentiationmodelbyco-culturinghumanbonemarrowstemcellswithretinalpigmentedepitheliumcells.Biochem.Biophys.Res.Commun.,2005,326(3):578-585.

[13]t.Kondo,m.RaFF.oligodendrocyteprecursorcellsreprogrammedtobecomemultipotentialCnSstemcells.Science,2000,289:1754-1757.

[14]w.Y.Fu,Y.m.Lu,Y.J.Hao.Cultureandpluripotentialityofhuman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Chin.J.Hemmol,2002,23:202-204.

[15]崔磊,刘伟,曹谊林.组织工程的发展与主要研究方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4,24(4):229-232.

[16]S.Cebotari,H.mertsching,K.Kallenbach.Construcdonofautolagoushumanheartvalvesbasedonanacellularallograftmatrix.Circulation,2002,106(12Suppl1):63.

[17]刘凯,王广义,刘松阳,叶军锋.氟橡胶246B制成仿生阀门人工胆管植入犬体内的生物学效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21):4113-4117.

[18]黄华新,王琛,裴芳君等.真丝人造胆管替代胆总管的实验研究.兰州医学院学报,1999,20(1):36-38.

[19]H.Hartung,R.Kirchner,n.Baba.Histological,laboratory,andX-rayfindingsafterrepairofthecommenbileductwithateflongraft.wor1dJ.Surg.,1978,2(5):639.

[20]m.Ruka,w.a.Rowinski,m.Lipski,etal.expandedpolytetrafluoroethylenegraftsinrestoringbiledrainageindogs.Z.exp.Chir.transplantKunstlicheorgane,1987,20(6):317.

医学的进展篇8

现代研究表明:红花集药用、食用、染料、油料和饲料于一身。红花油是世界公认的具有食用、保健、美容功用的功能性食用油。红花油在国际上被作为“绿色食品”,其亚油酸含量是所有已知植物中最高的,达80%,号称“亚油酸之王”。并且在医药工业上,红花油常常用作血液胆固醇调整、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剂及预防剂的原料。适用于各种类型动脉粥样硬化、高胆固醇、高血压、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并可用作脂肪肝、肝硬化、肝功能障碍的辅助治疗。红花油还广泛用作抗氧化剂和维生素a、维生素D的稳定剂。红花油酸值低、黏底小、脂肪酸凝点低、油色浅、清亮澄明,可作为药用注射油。红花花冠不但可作为药用,还可提供天然食用的黄色素、红色素,是理想的食品添加剂,还是高档化妆品、纺织品的染色剂,且对人体有抗癌、杀菌、解毒、降压及护肤的功效。饼粕中制得蛋白质浓缩粉和分离物,可作为食物的强化剂。

1化学成分

目前红花中已分离鉴定的化学成分有60多种〔2〕,其中主要有黄酮类、木脂素类、多炔类等,有药效的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包括红花黄色素(saffloryellow,SY,有些文献亦称之为红花总黄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yellowa,HSYa)等;脂肪酸:红花中含有棕榈酸、肉豆蔻酸、月桂酸、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红花多糖:该成分是由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和中乳糖以β键连接的一种多糖体。1906年日本龟高德平从我国河南产德红花干花中首先分得红色素,含03%~06%;含红花黄色素(SY)查耳酮类化合物为20%~30%〔3〕。为进一步揭示红花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基础,开发其活性成分,尹宏斌和郭美丽等对红花进行乙醚和乙酸乙酯提取,并对所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分离和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出了18个化合物。红花中富含大量的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B、维生素e及微量元素铁、锌、铜、磷、硒、钙、钾、钠、铬、钼等,而且还富含多糖和腺苷等物质〔4〕。

2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21对心功能及血管的影响

小剂量红花煎剂对蟾蜍心脏有轻微兴奋作用,使心跳有力、振幅加大,对心肌缺血有益;大剂量对蟾蜍反而有抑制作用,而扩张体冠动脉及股动脉。此外,还能解除血管平滑肌的痉挛并增强耐缺氧能力,阻止血栓进一步发展并逐步缓解血栓,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能较好地改善心肌及脑组织的微循环障碍,起到治疗冠心病及脑血栓的效果〔5〕。

22降低血压、血脂的作用

红花煎剂对狗、猫均有较持久的降低血压的作用〔6〕。口服红花油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高非酯化脂肪酸血症。

23抗凝血、血栓的作用

SY可显著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时间,能显著提高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活性,使局部血栓溶解,从而起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7〕。

24抗炎作用

toshihiro等〔8〕认为红花中的长链6,8双醇化合物是抗炎活性的主要有效成分。SY对甲醛性大鼠足肿胀、对组胺引起的大鼠皮肤毛细血管的通透量增加及对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炎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抑制炎症过程及肉芽增生。红花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可影响免疫,拮抗paF受体,提高体内no水平,清除氧自由基,还能拮抗多种炎症因子,有效好的抗炎作用。

25镇痛和镇静作用

SY红花黄色素对小鼠有较强而持久的镇痛效应,对锐痛(热刺痛)及钝痛(化学性刺痛)均有效。

26兴奋子宫的作用

红花煎剂对小白鼠、豚鼠、家兔、狗、猫之离体和在体子宫均有显著的兴奋作用〔9〕。

27耐缺氧作用

SY有显著的耐缺氧、抗疲劳作用,能明显延长动物的存活时间,并增加离体家兔心脏和心肌缺氧的冠脉流量,改善心脏的缺氧、缺血病理状态。

28保肝作用

红花注射液能明显抑制离体灌流、肝灌流液中的Gpt的升高,使流量增加并接近正常,有利于改善肝功能。

29免疫抑制作用

陆正武等〔10〕研究结果显示:SY可降低血清溶菌酶含量、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和血清溶血素产生、抑制腹腔巨噬细胞和全血白细胞吞噬功能、减少脾特异性玫瑰花形成细胞。体外应用SY,可抑制3HtdR掺入的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降低白细胞介素2水平及其活性,抑制t细胞的产生及其活性,表明SY以剂量依赖方式降低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效能〔11〕。

3小结

红花及其成分的药理作用十分广泛、毒性小,其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成果已经得到广泛确认。另外还具有抗炎,耐缺氧,免疫抑制,镇痛、镇静等作用。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普遍而严重的疾病,且发病年龄越来越提前。因此,开发红花系列制剂及产品,对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大而且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兆木世界红花种资源评价与利用〔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4

2薛晓珍,张敏新疆红花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利用价值〔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12(1):403

3培根新编中药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68995

4尹宏斌红花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1;32(9):776

5郑为超,陈铎葆,张雷,等红花黄色素对缺血心肌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8):97880

6刘发,魏苑,杨新中,等红花黄素对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影响〔J〕药学学报,2002;27(10):7857

7陈琼,顾仁樾,周瑞藏红花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流变学的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8):3723

8toshihiroa,Hirotoshio,toshitaket,etalerythohentriacontane6,8dioland11otheralkance6,8diolsfromcarthamustinctorius〔J〕phytochemistry,1994;369(1):105

9董玉睿浅谈西红花的药理研究概况〔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0;19(6):535

医学的进展篇9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生物医药产业;区域经济发展

大学的社会服务的职能是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之后的,世界公认的现代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从20世纪后期开始,全世界具有不同学术背景、文化传统和国家体制的大学都一跃而出,通过教学服务、科技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产品开发服务等方式,涌入社会经济大潮中,扎根社会、服务社会,更是要超越社会、引领社会。

从我国实施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发展战略以来,高校不断调整办学发展思路,走出“象牙塔”,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为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为国家下一步实现经济大国战略做好了的人才和科技等储备。泸州医学院是四川省的一所普通高等院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队伍,拥有体系较为完备的科学研究基地,研实力和科研条件均位于省属医学院前列。学校所在地泸州市,位于川、渝、滇、黔结合地区,处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乌蒙山系大娄山西段北侧,海拔300―1843米,有丰富的水利资源、矿产资源、植物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地方食品,特别是道地药材资源和传统食品资源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因此,泸州医学院抓住学科发展与地域优势,采取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积极开展与生物医药相关的研究与开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有力促进学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1学校生物医药科研总体情况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学校一直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从国内外招贤纳士,目前已经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生物医药产品研发队伍,汇聚了医疗器械、中药新药、院内制剂等研发方面的科技人才,为生物医药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生物医药科研工作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承担生物医药开发转化类研究项目158项,其中部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子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5项(国家中医管理局、四川省科技厅),厅局级项目(省中医管理局、教育厅、卫生厅、泸州市科技局项目)65项、学院基金项目75项。近五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6项,市科技进步奖22项,其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2项,其中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已获得国家专利,并逐步向市场进行推广。

2学校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的具体作法和经验

2.1科学搭建生物医药科研平台,为科研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资源整合的主要载体。多年来,学校非常重视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建立了较完善的机制体制和人才队伍,构建了“一所六中心”的科研平台发展构架,其中有六个平台都是涉及生物医药研究范畴。在这些科研平台中有已建设的教育部省部共建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三级实验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卫生厅重点学科;同时还拥有药学院、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生物医学工程系,组建跨学科的研发团队,对生物医药产品进行研发。此外,学院还拥有药用植物园――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学校通过引进海外高级人才组建三个重点科研平台,如省“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客座教授入选者组建的“肿瘤医学研究所”,2013年获批为四川省国际合作重点研究基地。这些海外人才的加盟,为学校争取更多的海外科技资源,寻求更深入的国际合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学校投资1200多万元建成3000多平方米的集繁殖、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验动物中心,是目前川南最大的实验动物中心,可开展从鼠到猴等动物的科研动物实验,并逐步打造成为开放的科研实验平台。学校还积极支持区域科技平台建设,如与市情报所联建“四川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泸州)示范基地”服务平台,努力成为区域社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这些实验基地不仅已成为学校承担生物医药科研项目的重要基地,而且已是地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科技支撑的重要基地,将会在学校、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加大对生物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是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最快速、最有效的途径。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以联合研发和成果转让的形式,加强与多家企业开展生物医药科研合作。与涪陵制药厂(现太极药业集团)科研合作为起点,深入探索技术创新,校企联姻的科研模式,先后与成都恩威、南京金陵、苏州东瑞等全国近二十家医药企业和医疗器械厂家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转让各种科技成果21项,成果转让经费700余万元,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1997年,学校以280万元将“青银注射液”临床研究批件转让给“南京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4年成功转让了“青银注射液”发明专利,新增转让经费50万元,加上增拨的“指纹图谱”研究经费20万元,该项目合同金额达350万元。1999年,学校研制的“解毒护肝颗粒”以150万元将临床研究批文转让给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然后积极协助企业完成临床研究工作,使企业于2005年5月顺利取得了该制剂的新药证书。目前,我校就护理医疗器械产品已与苏州亚新公司签署了“一次性供氧吸痰管”专利技术转让和产品推广的合作协议,并与遂宁寿世保元食品公司、泸州天泰生物科技公司、成都稳健利康公司、台湾美迪蓝(南京)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和宝光药业泸县分公司等开展了深入洽谈,已初步达成多项合作协议。

2.3着力于新药和医疗器械的研发,充分挖掘科技力量

学校将产学研结合作为科学技术创新的途径、作为大学服务于社会的手段,一直努力探寻学校自身发展新的生长点,把科技开发的扶持重点放在新药开发和医疗器械两个方面。由于新药研究周期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此,学校专门设立了“泸州医学院新药开发研究基金”和院级“开发基金”,用以资助我校具有开发前景的新药项目。筛选资助“心安颗粒”、“息肿颗粒”和“复尔康注射液”等品种,开展临床前研究工作。在加强新药开发研究的同时,也积极进行医疗器械的开发研究,“一次性使用自动排气分装输液器”和“扁桃体灼烙器”这两个医疗器械项目已列入2005年四川省卫生厅推广计划,2011年“扁桃体灼烙器”被列为国家中医管理局第五批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学院为支持医疗器械的推广,于2007年成立了泸州新源科技开发公司,为医疗器械的推广销售搭建了崭新的平台。

2.4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探索政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

学校积极探索实践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并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开展了一系列实质性的工作,如联合申报国家、省厅市相关科研项目;企业在学校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需求企业与对口科技人员开展交流对接会;校地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等方式,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今后将持续和医药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创新联盟;针对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进行项目研发,或对于有开发前景的项目企业早期介入;建立联合研究基地等,深化政产学研合作的改革与创新。

经泸州市科技局和泸县科技局牵线搭桥,学校与泸县政府及泸县的两家医药企业签订了长期科研合作协议,并建立了泸县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为校县、校企科技合作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随后,相继与三九集团、广元泰华制药厂、泸州宝光药业等就“胃愈颗粒”的开发进行了磋商;与兴文县中医院签订了中药“扶正解毒”制剂的合作开发协议;在泸州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与合江县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申报了“合果开发及综合利用”的泸州市产学研结合示范研究项目;积极与泸州老窖集团公司,巴中市科技局开展院企、院地科技合作,指导黄桅子、青蒿、银花、天麻等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以及为中药饮片加工提供技术支持等等,其中与巴中市科技局就“巴中产栀子品质与规范化种植研究”签订了合作合同,该项目同时获得省科技厅项目的资助。目前,已与地方政府或企业联合进行了10项中医药项目研究;与泸州老窖联合开发养生酒;与泸州云峰矿泉水公司就高锶矿泉水的功效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合作;拟与古蔺县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古蔺麻辣鸡保鲜,古蔺面质量标准,赶黄草的研发等内容开展合作。

医学的进展篇10

轻度认知损害没有明确的中医病名与之相对应,其内容散见于“健忘”、“痴呆”、“呆病”等相关章节。轻度认知损害患者的典型症状是记忆减退,这与中医的“健忘”有些相似,但是作为痴呆的前期阶段,其又不完全等同于中医的“健忘”,与中医的“痴呆”、“呆病”也有关。

中医认为,人的智力,包括记忆、思维等活动均与神志有关,“而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性所凭也”(《类证治裁》),人体的神志活动主要与脑有关,脑髓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肾中精气乃脑髓的主要来源,故脑和肾与人之记忆、智力紧密相关,肾精亏虚,脑髓失养,故记忆减退。除了脑和肾,记忆和思维活动与心、脾和肝也有密切关系。此外,痰浊瘀毒内生,损伤脑络,使脑气与脏气不相连接,神机失用,也可逐渐导致记忆减退,甚或痴呆。现将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药学相关认识和研究进展分述如下:

1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病因病机

综观历代中医药对“健忘”和“痴呆”相关疾病的记载和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本病的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基本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责之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心脾亏虚和气血不足等,标实则主要责之痰阻、血瘀、气滞、毒邪等,诸邪往往兼夹共存,交互为患。

1.1禀赋不足: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由于禀赋不足,元气匮乏,至年老而肾气日衰,髓海失充,神志失养,渐成健忘,甚或痴呆。

1.2肾精亏虚,脑髓失养:“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记性所凭也”(《类证治裁》),脑髓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本草备要》),《医林改错》亦云:“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指出脑髓减少是记忆减退的病理基础。而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肾中精气乃脑髓的主要来源,故“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医学心悟》),肾精亏虚,脑髓失养,故记忆减退,甚或痴呆。

1.3心脾亏虚,气血不足:《黄帝内经》云:“血气者,人之神”“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指出血气亦是人的智能、情感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病理上,“气血俱虚,精神离散,故令心智不利而健忘也”(《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亦指出:“血气衰少,精神昏愦,故志动乱而多忘也”,此外亦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者(《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气血亏虚或者气血运行失常也会引起神志疾患。另一方面,“心藏神”“脾藏意,在志为思”,表明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心脾也密切相关。同时,心主血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脾与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也密切相关,因此心脾、气血这一体系和人体的神志活动密切相关。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耗伤心脾气血,神志失养,故记忆减退,甚或痴呆,正如严用和在《济生方》中所言:“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精,神宫不职,使人健忘。”

1.4痰瘀痹阻:清・陈士铎《辨证录》“呆病门”,不仅详细描述了呆病的症状,并分析其成因是“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伤寒杂病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指出“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痰瘀痹阻脑络,使脑气与脏气不相连接,神机失用,也可逐渐导致记忆减退,甚或痴呆。

1.5心肝火旺:“心不下交于肾,浊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于心,精气因而不用”而成心肾不交之证,或者肝郁化火,肝火上炎,扰乱神明,均可引起相应的健忘或者痴呆疾患。

1.6毒损脑络:“毒”是由于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机体内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集体内过多而成,包括瘀毒、热毒、痰毒等。王永炎[2]提出中风后痴呆的“毒损脑络”病机假说,为中医研究痴呆提出了新的思路。毒邪可破坏形体,损伤脑络,致使神机失用。

2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医药防治痴呆和相关疾病的报道也逐渐增多。《老年呆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价标准》首次研究提出痴呆的病因有虚实之分,虚者肾虚髓减、气血不足,实以痰浊、瘀血为主[1]。王永炎[2]提出中风后痴呆的“毒损脑络”病机假说,为中医研究痴呆提出了新的思路。《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及疗效评定标准》[3]提出了肾精亏虚、肝阳上亢、痰浊蒙窍、瘀血阻络、热毒内盛、腑滞浊留和气血不足等证候,这个证候诊断标准被广泛采用。目前,对于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证候特征的研究较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轻度认知损害联合攻关项目组提出了轻度认知损害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其中包括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4,5],该证候诊断标准共有7个中医证候: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肝阳上亢、热毒内盛、腑滞浊留、气血亏虚。依据该标准我们进行了amCi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amCi和aD的主要证候特征是肾精亏虚证、痰浊蒙窍证、瘀阻脑络证,其中正常老年人肾精亏虚证具有年龄依赖性,而痰浊蒙窍证可以作为amCi独立的危险因素[6]。而且,证候越复杂,患者的认知功能越差。肾精亏虚、痰浊蒙窍与amCi患者记忆力下降相关,其中,痰浊蒙窍与患者情景记忆密切相关,痰浊蒙窍证患者进展为aD的危险度较大。提示虽然amCi患者的其他认知功能相对保持完整,但是,随着肾精亏虚、气血不足、痰浊、热毒等病理因素程度的加重,患者的语言能力、注意力/计算力以及总体认知功能有可能会下降,最终出现多个认知领域的轻度损害,甚或转化为痴呆[7]。

3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试验证实了许多中药单体和复方制剂在改善记忆力、抗衰老等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并且安全、毒副反应较少。田金洲等研制了[8]中药复方制剂中药胶囊,该药由肉苁蓉、枸杞子、石菖蒲、远志、川芎等组成,具有补肾化痰功效,可以提高小鼠脑匀浆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过氧化脂质(Lpo)含量,降低乙酰胆碱脂酶(ache)活性,提高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活性及乙酰胆碱(ach)含量,从而提高记忆力。用中药胶囊治疗社区轻度认知损害患者75例,随机分组,采用单盲双模拟对照法,分别在基线点和终末点(服药3个月后)以及随访点(停药1年后)用mmSe和Bristol最新神经心理学成套量表的记忆部分项目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价,结果发现补肾化痰中药组能提高mmSe分值,疗效与脑复康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年后,补肾化痰中药组词语记忆积分,记忆总分仍有提高,明显高于脑复康组和安慰剂组,表明中药可以改善轻度认知损害患者的记忆力,疗效与脑复康相当,而且疗效持久,优于脑复康[9]。李浩[10]等用还脑益聪胶囊(主要由何首乌,人参,石菖蒲,黄连,胡芦巴,川芎组成)治疗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治疗组认知功能、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优于对照组(喜得镇组),同时治疗组大脑动脉的平均血流量、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得到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并且安全、无毒副反应。李氏等[11]进一步应用还脑益聪胶囊与灯盏花素联用治疗老年缺血性中风后轻度认识障碍,结果表明治疗组认知功能、社会活动能力均得到改善,优于对照组(脑复康组),同时治疗组全血和血浆粘度、大脑动脉血流也得到改善,优于对照组。王学美[12]等运用加味五子衍宗颗粒(主要含有枸杞子、菟丝子(炒)、覆盆子、五味子(蒸)、车前子(盐炒)、淫羊藿(羊油脂炙用))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以银杏叶胶囊作为对照,结果发现加味五子衍宗颗粒和银杏叶胶囊均能有效改善mCi患者的记忆功能,推测其机理可能与降低ache活性、改善自由基代谢、减少线粒体Dna氧化损伤有关。但是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影响了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和疗效判定的标准化,使中医药干预治疗的轻度认知损害相关研究结果缺乏可信度。

4目前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证候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由于缺乏统一的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影响了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和疗效判定的标准化,使中医药干预治疗的轻度认知损害相关研究结果缺乏可信度,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统一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并且在此基础上探讨中药对于轻度认知损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傅仁杰,王永炎,葛茂振,等.老年期痴呆证治座谈.中医杂志,1991;39(1):39

[2]王永炎.关于提高脑血管病疗效难点的思考.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95-196

[3]田金洲,韩明向,王永炎,等.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与疗效判定标准(研究用).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5:16~24

[4]田金洲,时晶,张新卿,等.轻度认知损害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1):9-14

[5]田金洲,时晶,张新卿,等.《轻度认知损害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编制说明.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