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质能的前景十篇生物质能的前景十篇

生物质能的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3:12

生物质能的前景篇1

关键词: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发展前景;利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tK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16002

1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含义及优点

1.1林业生物质能源

林业生物质能由太阳能转化而成,贮藏于林业生物质中,一般通过直接燃烧、热化学转换、生物转换、液化等技术加以利用,主要用于气化发电、燃料、供热等[1]。林业生物质是指以木本、草本植物为主的生物质,主要包括林木、林业、林副产品及废弃物、木制品废弃物等[2]。

1.2林业生物质能源的优点

林业生物质能源在生物质能源中占据主体地位,和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突出的优势。

1.2.1清洁能源

传统化石能源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温室气体,使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90%以上的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都由化石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以及有害气体的排放无疑加重了环境的负担,使环境逐渐恶化。林业生物质能源是一n清洁能源,能有效降低Co2的排放量,并能提高能源的燃烧效率[2]。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方式与转化途径多样,可通过生物转化、热化学转化以及液化转化为柴油、乙醇等燃料。

1.2.2可持续、可再生能源

据测算,世界上煤、石油、天然气分别可开采220年、40年和60年[3],如果不开发可再生能源,人类的能源将面临枯竭。林业生物质能源可再生,能满足人类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2国内外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应用现状

2.1国外林业生物质能源应用现状

美国、芬兰、瑞典和奥地利等国家将生物质能转化为高品位能源利用已具有可观的规模,依次占该国一次能源消耗量的4%、18%、16%和10%[4],走在世界前列。

2.2国内林业生物质能源应用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质能源应用技术一直受到政府和科技人员的重视。国家从“六五”计划就开始设立重点攻关项目,主要在气化、固化、热解和液化等方面展开研究工作[5~10],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国外差距还较大。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工程朝着以绿色化学洁净转化为高效率、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定向转化、功能化、环境友好化等方向发展[4]。

3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优势及瓶颈

3.1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优势

3.1.1资源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有大面积尚未利用的适合造林的荒地。我国未利用土地现有2.45亿hm2,其中不适宜耕种的宜林荒地占23%,按利用其中20%种植高能源植物计算,每年产生的生物质量可替代1亿t标准煤[11]。而且我国林下资源也非常丰富,资源上的优势为我国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提供了物质保障。

3.1.2技术日趋成熟

我国在能源林树种选择和造林模式等方面已有较为丰富的技术储备。且在转化工艺上也有突破,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的方式逐步多样化,林业生物质能源通过物理转化可得到固体成型燃料;通过化学转化可得到高压蒸汽、燃料油等;通过生物转化可得甲烷气。

3.2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瓶颈

3.2.1林业生产自动化程度低

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林业生产自动化程度较低,林木采集基本依靠人工,而大多数造林地环境恶劣,加大了采集、运输难度,从而提高了成本。

3.2.2转化成本高,转化效率低

虽然目前转化技术手段日趋成熟,但依旧面临成本偏高,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问题,因此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不利于林业生物质能源应用的普及。

4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对策和措施

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林情,针对目前我国生物质能源利用的情况,为推动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大力发展,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4.1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政策倾斜

林业生物质能源作为能源开发的一个新兴领域,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扶持。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是使林业生物质能源应用逐步壮大的必要条件。

4.2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拓宽生物质资源开发的途径

利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高投入的工程,要实现长远的发展,除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吸引企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力量意义重大。

4.3加大创新力度,提高转化效率

目前由于设备以及转化方式的局限性,使得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转化成本偏高,相对来说产出较低,而技术上的创新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转化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军,丁兆柱.浅议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J].林业科技,2001(3):57.

[2]李顺龙,王耀华,宋维明.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对二氧化碳减排的作用[J].东北林业大学报,2009,37(4):83~85.

[3]徐庆福.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评价与产品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4]蒋剑春,应浩.中国林业生物物质能源转化技术产业化趋势[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5,25(S1):5~9.

[5]袁权.能源化学进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65~230.

[6]周建伟,周勇,苗郁.生物质资源的能源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J].河南化工,2005,22(11):7~9.

[7]米铁,唐汝江,陈汉平,等.生物质气化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化工装备技术,2005,26(2):50~56.

[8]田成民.我国生物质气化技术研究概况[J].化工时刊,2004,18(12):19~21.

[9]张无敌,宋洪川,钱卫,等.我国生物质能源转换技术开发利用现状[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0(2):3~6.

生物质能的前景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景观,景观设计,设计构思

非物质文化景观是以满足人类休憩旅游活动时的精神需要为目的的高层次的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景观形态,主要表现为宗教、民俗、制度、艺术等形式。这种景观形态从属于人文景观,与物质相对,但需要相应的物质载体来表现。融入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景观环境,能够使景观更具有人文精神和历史意义,从而也使得景观更具独创性。在今天景观趋同化形式下,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设计显得更加重要。那么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怎么构思非物质文化景观,怎么表达非物质文化景观成为现代很多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构思中常常面临的问题。从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方面考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思。

1挖掘历史

人类的发展是建立在历史的记忆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的遗址遗迹、历史文化向我们讲述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告诉我们人类前进的脚印。今天的景观中如果能够再现历史,把那久远的文化重新定义在当今的景观中,必将使景观环境充满了历史的韵味。王澍设计的南宋御街,通过发掘的一段南宋御街遗迹,从而将一条老街创造成为一条满腹历史的商业旅游特色街道,吸引中外游客前来探究。这是一种景观再现的方法,将历史的事物重新展现,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和场所精神的感悟,进而引起景观的共鸣。相同的方法,万科天津水晶城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中,通过展示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用具雕塑以及保留的部分原玻璃厂设施,将水晶城这个玻璃厂旧址的历史再现到人们的面前,历史的痕迹是那么清晰和生动,让生活在这的人们时刻能够想起中国不断强大的进程中人民群众付出的辛勤汗水。这个高品质的21世纪现代居住区因此也具有了特殊的魅力。

今天的景观场所,需要设计师积极的挖掘具有历史价值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历史的遗址遗迹,也可以是一段历史故事,一个历史人物或者是曾经的历史文化。在景观表达上,不仅可以使用上述的历史再现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博物馆等景观建筑来展示。例如故宫博物馆,向后人展示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宫廷文化。

2延续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也可以作为现代景观中非物质文化景观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是由民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自发创造的,未经雕琢的朴素文化,如民间故事、传说、技艺、节日、信仰以及生活传统等。景观中民俗的地域性最为突出,这种非物质文化景观在现代景观中随着经济文化的国际化发展逐渐在丢失和失传,例如我国满族文化,现在已经和汉族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倘若对于这种非物质文化景观能够很好的保护,让它延续下来,必将会使景观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景观设计中这种民俗延续可以通过建立民俗村的方式来表现。有去过韩国济州岛民俗村的人,可能记忆还很深刻。当地的民俗村保留着传统的制度(公产制);传统的生产方式(耕种、捕鱼、养马等);居住在传统的建筑里(用火山岩石和马粪搭建的草顶房子);尤其是七八十岁的海女们,还在海边进行着最为传统的潜水捕捞活动展示。民俗村内的居民们身体力行的展示着韩国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用不流利的中国话讲述着他们曾经艰辛的生活,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欣赏和了解这种韩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景观。这种景观的独特性、历史性、地域性是其他地区和国家不能效仿。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体会到现代景观中一种别具风味的景观环境。

3介入新文化

当一个地区没有可挖掘的历史,也没有可延续的风俗时,我们怎么样来创造非物质文化景观呢?这就需要创新,需要融入新的文化内容,用现在科技和现代艺术来表现。例如现在的影视艺术就是一个非常有宣传力和创造力的文化载体。而且这种载体超越了地区限制,超越了国界限制,传播力度更大,更广。很多人对于西溪湿地的了解可能都是来自电影《非诚勿扰》。在很多人的头脑中这片自然湿地的精神内容便是非诚勿扰中的一个个镜头。韩国的济州岛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各国游客,有很大的原因也是来自于韩国影视剧中一个又一个发生在济州岛的爱情故事,所以济州岛成了爱情岛。无论是西溪湿地还是济州岛,都是通过电影艺术,给区域介入了新的文化内容,使景观产生了新的非物质文化内容,进而使景观更加有吸引力。

这种新文化,可以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可以是新时代的英雄事迹,可以是今天城市发展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总之,只要能够找到相应的物质载体把这些新文化展示出来,就能够为景观环境增添更多耐人寻味的精神内容。

4激发思考

这种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构思方法是通过景观环境的意境创造,激起人的情感活动。其实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经营的精髓所在,但在今天的现代景观设计中失传了。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古典园林是意境山水园,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的产生又来源于环境的布置。今天我们所讲的景观,也应该是由“景”既景色和“观”既想法所组成的。所谓“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等等其实都是在描绘着环境对人精神的激发。

例如一些宗教环境,这种感觉最为突出。去过泰国的人可能都曾被泰国的宗教气氛所震撼,城市中林立的佛像、佛寺,香火缭绕的街道,加上泰国人对于佛祖的崇敬和佛能的渲染,尤其是大皇宫这样的皇家宫殿,都是浓厚的佛教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使人不得不浮想联翩,做好事的人可能会想像着得到很大的恩惠,而作恶的人可能会非常的心虚与害怕。这样的环境给人以浓厚的宗教文化的渗透,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在今天的景观环境规划中,我们应该创造能激发人对生活的热爱,或者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或者一种豁达的心境的环境氛围,让人在环境中有一种思绪在其中回荡,让人得到更加广阔的心灵空间,满足今天景观环境设计的精神需求。

5结语

本文提出了四个现代景观设计中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构思方法,主旨是希望在当今的景观环境设计中我们能够设计出更具文化特色,更具吸引力的环境。可能在实际的项目中还会有更多的方法来将非物质文化景观渗透到景观规划中,期待着今后的景观设计能够更加精彩,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内容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提倡。

参考文献

生物质能的前景篇3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水环境的重视,各类人造水景观在上海市不同区域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市人造景观水域面积已经超过210万m2。景观水体的水质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此,上海市水务局水资源处、河道处、上海市水环境监测中心于2003年8月,对17处全市有代表性的人造水景观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分别在25个断面上采集水样进行监测。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人造水景观水体情况的总体评价

此次调查范围广、类型多。调查的水景观分布在全市8个区,累计水面积超过71万m2。其中有12处近几年建设起来的水景观,有5处已经有几十年历史的水景观。因此,调查的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

采集水样的监测,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要求实施,共监测水温、pH值、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钾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溶解氧、氨氮、悬浮物、浊度、总磷、总氮、亚硝酸盐氮、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挥发酚、氰化物、铜、锌、铁等18个项目。为便于分析比较,采用a值评价法(有机污染综合指数评价法,计算公式略)。

评价分类:a

从25个断面水样的监测数据分析,Ⅲ、Ⅳ、V和劣V类水,各为2、8、7、8个,分别占监测总数的8%、32%、28%和32%,其中V和劣V类水占60%,主要超标依次为总氮、高锰酸钾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等有机物指标。而据2001—2002年度水质监测资料反映,全市河、湖水体V类和劣于V类水达到80%,特别是市中心区水体均为V类和劣于V类。按照a值进行分类,1个断面水体为良好,11个断面为较好,4个断面为一般,4个断面为开始污染,1个断面为中等污染,还有4个断面为严重污染,良好、较好、一般的水体占监测断面的64%。由此可见,人造水景观水体的质量要优于全市河、湖水体,符合景观水体要求的占多数。

虽然大部分水体总磷和总氮都达到了中等到严重富营养化的水平,但是从目测看,17处人造水景观的水体总体上感觉良好,没有一处水体发生黑臭,所有水体中没有看到孑孓、小虫和死鱼,除华师大丽娃河和曹杨环浜有局部蓝藻外,其余水体没有水华现象。

二、值得总结推广的经验

调查发现,上海市人造水景观的水体总体上没有像想象和传说的那样因富营养化而发生水质发臭、蚊蝇孳生、放养的观赏鱼相继死亡等现象。究其原因,是本市的科技工作者、水景观建设和管理人员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科学的、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初步归纳以下几种方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1)物理增氧的方法。其主要措施是在水域中建造人工瀑布、喷泉、溪流等水景观,利用机械动力,促使水体流动,通过复氧来增强水体的白净能力。比较突出的是延中绿地的人造溪流,经常流淌的潺潺流水,不仅为绿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净化了水体。据此次监测,延中绿地水体质量a值排序列第二位,而其中溶解氧为8.9mg/L,达到饱和程度,超过i类水标准,说明复氧效果很好,其他如氨氮、总磷、高锰酸钾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总氮等指标也分别达到Ⅱ、Ⅲ和Ⅳ类水标准。调查表明,这类水域基本上都能维持在Ⅳ类水体。

(2)物理、化学以及生化综合治理的方法。盛大花园和鼎帮郦池花园都采用了这些方法。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用机械动力促使水域中的水体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增加化学处理的环节,加入少量的絮凝剂,通过快速过滤装置,既去除了一部分悬浮物、漂浮物、油脂和有机物质,又达到了复氧的目的。两处水体均获得了理想的治理效果。盛大花园在没有建成这一处理装置之前,水体严重恶化已到黑臭的程度;而经处理后,目前的水质a值排序列第四,其中五日生化需氧量达到i类水标准,氨氮、总磷和高锰酸钾盐指数为Ⅱ类水,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为Ⅲ类水。鼎帮郦池花园在物理和化学处理的基础上,还综合采用了生化治理,在塔式滤池中用珊瑚料作介质,接种生物菌,其效果更佳,除总氮为Ⅲ类水外,溶解氧、氨氮、总磷、高锰酸钾盐指数达到Ⅱ类水,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达到了i类水;而且,浊度只有4度、悬浮物为10mg/L,水质清澈见底,是17处水体中最好的一处。

(3)修复水边和水中生态的方法。在这次调查中发现,水景观的设计、建设和管理者们开始重视修复水边和水中的生态,做法上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探索性。一是建设自然、生态护岸的实践。水绘园、世纪公园鸟岛、西郊公园绿野等处,取消了传统的硬质护岸,水陆交界处多数以自然、生态为主,岸边铺上大块的草坪、水边种植灌木及芦苇、菖蒲、慈姑等挺水植物;而延中绿地、虹桥中心花园等处虽仍为硬质护岸,但在局部地区,或在硬质护岸的缝隙中,千方百计地种上了挺水植物;二涟泾和鼎帮郦池花园除了临水区域植物多样化外,全部采用木桩护岸,显得自然活泼,木桩上还布满了有利于水体净化的青苔类生物膜。以上这些岸边都形成了一定的生物群落,对水生态的平衡和水质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监测数据中可以看到,这几处水域的水质基本上均在Ⅳ类以上或接近Ⅳ类。二是水中植物多样性的尝试。在延中绿地(静安)、曹杨环浜、华师大、西郊公园、大宁绿地等处的一些水域中,种植了各种挺水和浮水植物;有些地方还搞了大小不等的浮床;在西郊公园和世纪公园的局部水域有少量沉水植物。以上这些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既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质,为维持水质和其他动物的生命发挥作用,又点缀了水中的环境。三是水中动物多样性的探索。几乎在所有水系的水体中,都有一些水生动物在生长,有鱼类、底栖动物,除了西郊公园有大量的飞禽外,在别的地方的水面上,也能看到放养的天鹅等禽类。以上这些水生动物从表面上看,还不足以说明与水体的净化有什么联系;但是在野生鱼类和螺蛳等底栖动物较多的水域,水体透明度较高,浊度较低,水质较好。

(4)湿地处理的方法。在世纪公园和大宁绿地,难能可贵地保留和建造了三块湿地。世纪公园一块为原生态的自然河,芦苇、菖蒲和杂草狂长,水草密密层层,看起来有点窒息;另一块称为鸟岛,河流中间有一个树木茂盛、草坪青翠的贴水小岛,空中有飞鸟、水里有鱼儿,看上去水清岸绿。大宁绿地为人工湿地,有点芦苇荡的感觉,水边和水中植物多样,鱼类和螺蛳等底栖动物较多。湿地处理的方法对水体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以上三块湿地,除保留的自然河为V类水以外,其余都优于Ⅳ类水质。

(5)促进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交换的方法。建造水绘园的时候,人们有意识地在小水系的底部挖了四口井。无独有偶,延中绿地(静安)瀑布池的底部,也挖了两口井。在封闭水体内挖井,是古代园林建设通过长期实践留下来的宝贵经验,也是苏州园林的独到之处。上面所说的两处,水体面积都不大,特别是延中绿地(静安)只能算微型水景;但是,底部的几口水井的通道功能,对于水体的补充、交换和净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监测数据中看出,水绘园水体的质量指标,除总氮为Ⅳ类外,其余都在Ⅲ类以上,其中,Ⅲ类4项、Ⅱ类2项、i类5项;延中绿地(静安)水体的质量指标,仅总氮为劣V类,其余Ⅳ类1项、Ⅲ类3项、Ⅱ类3项、i类4项,在a值排序中分列第六和第七。

三、存在的问题

(1)老的水景观比新的水景观水体质量要差。这次调查的17处水景观水体,其中有5处是五六十年代建成的,应该说能够保持到现在这样的水质,已经很不容易了。但从监测数据看,老水体的8个断面中有2个为V类水、6个为劣于V类水,在a值的排序中差不多列倒数第八位。分析原因,首先是年代较长,面污染源日积月累,水体污染必然严重;其次是过去进入水体的污染源没有截清,造成底污染源的累积释放;再次是水边和水体中没有注意生态的平衡,水体的自净能力脆弱。

(2)大部分人造水景观的水边采用了硬质护岸,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除鼎帮郦池花园、二涟泾、水绘园全部为自然、生态型护岸之外,其余水景观的主要水边均建造了硬质结构工程,有石块的,也有钢筋混凝土的。硬质护岸的存在,从景观角度上讲,与周围的树林、草坪等自然风光极不协调,起不到城市乡村化的作用;从生态和治水的角度上看,人为地割断了水、陆生物的联系,水边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没法形成,水中的生物链建立不起来,水体的自净能力大大削弱,容易形成一汪真正的“死水”,逼迫人们走上代价高昂的物理、化学和生化的治水之路。硬质护岸对水体自净能力的影响,在此次监测数据的分析中可以略见一斑,市中心区新建设的大型绿地/4值排序依次为延中绿地、世纪公园、大宁绿地、黄兴绿地、太平桥绿地。从中看出,硬质护岸越少的水域,水体就越好,反之,水体就越差。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列排名最后的太平桥绿地,由于四周全部都是硬质护岸,水体的自净能力几乎丧失,虽然本底质和补给水均为洁净的自来水,但目前水质已经变成劣于V类,属开始污染范围。

(3)绿地的雨水收集、排放系统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调查中,许多管理人员都反映,水景观中的水体,一下雨就发浑而遭到污染。通过实地踏勘发现,不论在住宅小区还是大型绿地,为利用雨水资源,建设的时候都做了完整的雨水收集和排放系统,雨水通过若干个口子流到水景观的水体中,其效果适得其反。据上海市排水部门多年来的监测,前20分钟的初期雨水,其污染物的浓度相当于城市生活污水。

(4)水中生物的多样性远远不够。虽然在水景观水体中人们也种植和放养了一些植物和动物,但是,用水生态的平衡、生物链的连接、水体自净能力的提高等要求来衡量,水景观水体中的生物普遍太少,多样性远远不够。调查中对水景观水体的总体印象是,偌大的水面上和长长的岸边,挺水植物屈指可数,浮水植物寥寥无几,沉水植物(水草)很难看到;而水中鱼类和软体动物个体小、数量少、品种稀,不成气候。由于水中植物和动物多样性没有很好形成,水面缺少生气,很难形成感官上赏心悦目的享受;而更让人担心的是,水体应有的自净能力也因为没有生物链而大大减弱,水质在逐渐恶化。按理说水景观水体的本底质都是洁净的自来水,水体中已经没有了点污染源,水质应该是好的,但是,从监测数据中看到,这些水景观的水体,除少数外,大多数氨氮、总氮、总磷等有机物含量指标都很高,很多在V类和劣于V类以上,这足以说明水体的自净能力太差。

也有个别特例,在公园的湖泊中放养了大量的家养鱼,像精养塘那样喂草、喂食,导致水色浓重、水质恶化,同样破坏了生态的平衡。

四、几点改进的建议

(1)整治和完善老的水景观水系。当前,一是要进行疏浚,清除多年来沉积的底污染源,并尽可能将污泥在附近堆成地形;二是结合疏浚,利用底泥改造地形和改建硬质护岸为坡地草坪或人工湿地;三是创造生物多样性的生长环境;四是有条件的要进行水体的置换。

(2)改造绿地和小区内的雨水收集和排放系统。要充分利用草坪、灌木丛、树林过滤和吸收有机物质的作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改造雨水收集和排放系统,废除一些不必要的管道、阴沟,尽量借用地形、地物,让雨水顺坡漫过灌木丛、树林、草坪进入水体。难以改造的区域,如有条件,要在排放口建造初期雨水收集池,尽可能不要将初期雨水直接排进水体。

(3)改建和完善自然、生态型水边。目前大部分的水景观水体都是硬质护岸,推倒重来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根据国外的经验,可以在硬质护岸的底脚上,堆起一面斜坡,种上品种多样的水生植物,也可以放上一些鹅卵石,创造一个水边生物多样性的生长环境。为了不减少水体的总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槽蓄量,堆斜坡的泥土,应该从水体的底部取上来,也就是挖深河(湖)底。

(4)努力形成水中生物的多样性。水中生物的多样性与水体自净能力的提高,水质的稳定,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目前人造水景观水体的不够理想,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水体中缺少生物多样性,生态尚不能平衡,水体的自净能力乏生物链的支撑。形成水中生物的多样性,一是要在规划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方法在水中种植品种多样的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并注意培植冬天生长的植物,在水面积大的区域可搭建一些浮床和底床,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多种水中植物群落;二是要尽可能多地放养一些本地的野生鱼类和螺蛳、河蚌、黄蚬之类的软体动物,要在基本封闭的水环境中形成一定的动物种群;三是要挖掘品种的潜力,既要利用本地的品种,也要科学地引进外地的品种,不但要注重净化水体的作用,还要讲究美观、美化的效果。

(5)推动湿地的利用和建设。湿地可以用来实现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成为人造水景观中净化水体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条件的水域可以在水边、岸边、水中开发、建设和保留一些湿地,以充分发挥湿地中土壤和生物对污染物与水体的降解和净化作用。已经有湿地的地方,要特别注意湿地水体与大水体的沟通和流动,湿地净化水体的优势,只有在沟通和流动的水体中才能发挥充分的作用。

(6)加大利用地下水的力度。上海浅层地下水丰沛,年平均有7.42亿m3之多,平时与地表水交换频繁,是补充地表水的重要来源。松江水绘园和静安延中绿地水系中挖井利用浅层地下水的做法,简单、实用,可以在今后建设、整治和改造时运用。但是,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考虑地下水位的高低,一般要求大部分时间地下水位略高于水体的常水位;二是水井挖好以后要加上网盖,防止发生事故。

生物质能的前景篇4

关键词:园林景观空间设计

0前言

园林艺术是时间与空间的造型艺术,园林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空间的弹性部分,极富变化的动景,为园林增添了生机和野趣,丰富了景色的空间层次。

1园林植物在园林空间营造中的重要性

园林的设计既是一种环境设计,也是一种空间设计。中国的古典园林非常重视空间的组合、营造。在现代园林中,空间营造非常重要。随着人类社会、城市环境和文化水平的变化、发展与提高,人们的艺术情趣和审美意识也在改变,园林植物既能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又能创造优美的环境空间,因此园林植物这一构成要素,在园林空间营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类型

合理利用植物丰富的造型与组合搭配,能够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空间景观。

2.1开敞空间

人的视平线高于四周景物的空间,称为开敞空间,它外向、无私密性。园林中由低矮植物营造的开敞空间气氛明快、开朗,常成为人们良好的游憩活动场所。由如茵的草坪,斑斓的花卉,矮小的灌木等植物材料营造的空间均能达到此种效果。

2.2半开敞空间

园林中以植物材料为主营造的半开敞空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指人的视线被四周植物的枝干等部分遮挡,人的视线透过稀疏的树干可到达远处的空间。另一种则是指空间开敞程度小,单方向,常用于一面需隐密性,而另―面需景观的环境中,在大型水体旁也很常用。这两种空间在形式上虽不完全相同,但有着共同的特点,即二者都不是完全开敞,也没有完全闭合,身处其中,人的视线时而通透,时而受阻,富于变化。

2.3封闭空间

由基面、竖向分隔面和覆盖面共同构成的林下空间,利用乔木树冠形成的覆盖面隔离向上的视线,同时林下灌木对视线的流动产生阻挡,人的视线四周均被植物所围合,形成视线的封闭,称为封闭空间,它无方向性,具有私密性、隔离性。

2.4覆盖空间

指由树冠浓密的遮荫乔木构成的顶面被覆盖,而立面为空透的空间,能带给人较强的归属感。同时由于树冠的厚度和质感不同,能产生不同的遮荫效果,为人们创造舒适的游憩环境。

3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构景手法

植物景观空间即要在具有实用属性的同时还要赋予它美的属性。多样统一是形成美的植物景观空间设计的原则。在植物景观空间中多样统一通过简洁、多样、均衡、强调、秩序和比例6个因素对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的合理选择、组织,而得以体现。

3.1简洁

在植物景观空间中创造简洁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重复。重复可以通过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来体现。植物形态的重复将带给观赏者视觉上的舒适、宁静感,并形成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一个空间中可以有各种特征完全一致的植物的重复,一般在形成覆盖式植物空间和竖向植物空间中运用较多,这种景观十分单纯,没有变化,过长会令人感到单调。另外,在设计中更多可以采取植物组群重复的手法,或者使每一组植物组群的1/3与相邻的组相同,这种重复表现出了一定的变化。或确定重复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质感等特征至少有一种是具有变化的,这样使得组群、空间之间都有了联系,形成了统一。

3.2多样

过于单纯的构图会令观赏者感到平淡单调,利用多样性则可以控制过多的重复,引发人们的兴趣。植物景观空间形式的多样性同样可以通过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的变化来体现。但应注意,多样性的体现并不是将所有无关紧要的东西进行排列组合,过多的变化只会导致混乱,而应在具有一种控制性的贯穿整个构图的植物种类之后进行变化。这种作为构图基础的植物称为基调植物,用于调整构图的植物称为重点植物,实际上无论植物空间中哪种视觉要素发生了变化,多样性都产生了。

在表现多样性同时,也要考虑统一的形成,在3~7种不同种植物组成的植物组群中,主要表现形态、色彩、质感中某两种植物特征,大多数植物的这两种特征均相似,或者在8~15种植物组成的植物组群中,大多数植物有一种特征相似,则整个植物景观可形成多样统一。多样性形成的方式有对比、相似两种。对比将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形成跳跃感,而相似的多样是平缓的,给人带来宁静、平和的感觉。

3.3强调

在植物景观空间中,强调打破了植物材料的秩序和模式,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以控制空间构图。植物景观中强调作用通常由主景植物来实现。主景植物的选择应考虑其形态、色彩或质感在该植物群体中是否足够突出。对于形态来说,在一个群体中若有一种植物具有对比形态或具有显著的形态特征,将会在群落中凸显出来。质感亦是如此,如果在植物景观中的控制性植物模式的质感为细质,则利用粗质或中性质感的植物即可创造强调效果,反之亦然。同样,利用色彩冲突很容易在植物秩序中获得突出的色彩变化从而牢牢吸引游人的视线。

3.4均衡

在植物景观空间中,均衡是指植物之间的各种要素的平衡状态。均衡可以分为对称的均衡和不对称均衡两种形式。植物景观的对称均衡是非常明显的。在它的构图中心设置焦点,左右两边形成植物重复,构图稳重。不对称的均衡中心不放置在中央,形成在形式上具有变化的均衡。这种视觉上的不规则均衡,是各组成要素的比重的感觉问题。在植物景观构图中,首先要确定均衡中心。作为均衡中心的植物景观在形态、色彩、质感上应该是强有力的,中心的明确标定可以避免构图的散漫和混乱。均衡也体现在景深方面。必须保持视线中前景、中景和背景植物的均衡。如果缺少了前景或背景,空间就没有了层次,画面的均衡就无从谈起。另外,前景与背景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处理应相对平淡一些,从而突出中景植物,形成均衡感。

3.5比例

在植物景观设计中,比例适度是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人们总是习惯于在所看到的物体上寻找与自己有关的形象联系来加以比较。合宜的尺度,使人亲切,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对于比例的研究自古就有,其中比较典型的美的比例包括黄金比、平方根矩形,它对于形成形式优美的构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植物景观平面、立面的比例研究中,发现其中也蕴涵着典型的比例关系。因此在植物空间设计中要注重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群落之间的比例关系,使植物空间景观尺度得体合宜。

生物质能的前景篇5

【关键词】生态学;可持续;居住区;景观规划

一、目前的居住区景观规划现状

随着居住小区的发展,经历了以建筑为主外部环境为辅的模式开始,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使居住区景观设计从数量转向质量,从外观转向内涵,从简单的环境设计转向生态优先的可持续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历程。虽然目前居住区景观设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存在居住区景观设计盲目抄袭、设计程序不科学、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掠夺外部资源等问题。而且现有的分区模式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封闭式小区导致社会隔阂、城市场所的丧失等。这些问题超出了一般居住区规划的范畴,必须放到城市、区域的层面,也不仅仅是建筑师、规划师以及景观设计师所能解决,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变革方能实现。

二、生态景观规划与住区生态景观规划的探讨

正如景观概念一样,景观规划对不同人来说也有不同的理解(Sedon,1986年)。但一个较为普遍的共识是:景观规划是在一个相对宏观尺度上,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Steiner、osterman,1988年;Sedon,1986年;Langevelde,1994年)。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系统中的资源的人们我到一种最适宜的途径(麦克哈格,1969年)。它是一种物质空间规划(physicalplanning),它有别于其他三大规划流派(包括社会、公共政策和经济规划)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它的空间特征。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性的景观或生态系统。既然景观是个生态系统,那么,一个好的或是可持续的景观规划,必须是一个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知识的规划(Sedon,1986年;Leita、ahern,2002年)。生态学与景观规划有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如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但生态学更关心分析问题,而景观规划则更关心解决问题。

三、“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在住区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1.“斑块——廊道——基质”理论与城市住区规划

景观生态学自产生至今,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复合种群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景观连接度及渗透理论等,它们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在这些理论当中,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就是“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观点,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组成单元称为景观单元,按照各种要素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景观要索分成三种类型: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与基质(matrix)。“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就是通过建立斑块、廊道和基质这一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来对各类景观进行研究。景观生态学通过运用这一基本模式来探讨各类景观是怎样由斑块、廊道和基质所构成的,并且定量、定性地描述这些基本景观元素的形状、大小、数目和空间关系以及这些元1素在景观中的运动对景观有什么影响。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可以视为“基质”,而城市住区可以视为一种“斑块”。在景观生态的斑块设计与规划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边缘效应”的体现,应该使城市住区成为城市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可以互相作用,相互渗透。

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分区控制性规划中,应该注意城市住区所在位置与其周边地区的联系,尽可能使居住区绿地与城市线状绿地衔接,连接成连续性开放空间或绿地。另外,在住区规划中,要注意对住区边界的设计,不能简单地用栏杆、围墙等人工景观元素将城市住区用地生硬地割裂开来,而是通过自然要素的渗透和建立“柔化”边界等手法,将住区边界设计成一个“缓冲带”,在城市住区与城市之间形成一个良好过渡的同时,也使各类的能量、信息和生物流能顺畅地与城市外部交流。

2.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理论的城市住区景观规划

(1)基底——绿地系统

以往城市住区设计往往先设计建筑以及道路等人工设施,俞孔坚教授提出的“反规划”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以自然生态空间为基础,在保护人和自然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设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活动的相关设施与空问。在这个基础上,绿地系统为主体的绿色空间可作为整个住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基底。自然系统的连续性是保证系统本身能够自我调节、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应该促进居住区绿地形成一个具有较好整体性与连通性的完整系统,结合居住小区的功能要求以及气候、地理特点,设计一个“以自然为骨架”绿色开放空间系统,通过各种植物廊道将小区内中心绿地各组团绿地连接起来。在此基础上布置包括建筑在内的其他景观元素。

(2)斑块——公共空间和建筑基底

斑块在外貌和性质上与基质有明显的差异,并且是非线性的区域。城市住区的建筑和公共空间作为异质性景观元素,主要为人类活动区域,可以视为住区景观系统的斑块。注意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边界过渡作用,以自然或流线型的种植软化边界生硬的边角。此外,也应该保证斑块内部能量、物质的自然流通,因此,斑块的周边应该开放,允许足够空间保证斑块间的相互渗透,注意“软质”和“硬质”空间的比例和合理搭配。

(3)廊道——道路系统与指状绿地

在城市住区,道路连接各个建筑和公共空间,同时分隔自然空间,扮演廊道的角色。在住区内提倡良好的步行系统以减少机动车的使用;在道路与绿化系统,特别是带状绿地、溪流交接的地方,设置涵洞或者桥粱,使其成为生物廊道。控制步行道路的宽度,路面设计避免水泥或者柏油路的铺装,而是选择渗水性强的嵌革砖或者其他铺装。重视道路两侧绿化,设置林荫带,行道树采用树冠较高的乔木;乔木下部种植绿篱,特别是东西向道路宜形成立体的绿化格局,减少噪声的影响。

指状绿地是指通过带状绿地将住区的组团绿地与中心绿地连接成片,犹如中心绿地伸出的手指,而指状绿地与道路系统作为两组不同的廊道系统,互相渗透包容,在交接处采取立体交叉的模式,尽量减少道路对指状绿地的干扰。

四、居住区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居住区景观是为人而设计、创造的,在居住环境建设中,应当“以人为本”,从满足居民的各种需要出发,。使居住区景观具备一些基本特征。

在建设部试行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中,认为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社会性原则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众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2.坚持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3.坚持生态原则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地域性原则

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5.坚持历史性原则

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五、居住区绿地案例——以北方某住宅小区绿地景观设计为例

1、项目概况

某居住小区形态在平面上呈矩形,园内地势平坦,建园之前为农田用地,该区总用地面积10.76hm2,兴建住宅12728户,规划绿地面积约6.16hm2。

2.设计构思

(1)营造整体和谐生态环境

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是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整体和谐生态环境是本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住宅小区环境作为典型的人工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现有的空间环境,使场地地形、地貌与环境有机融合,丰富植物景观层次,增加植物绿量。多用环保材料造景,使人感到,虽处城市,但如身在山林之中,从而创造“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

(2)景观元素多元化

已建成的小区环境设计可以概括为种花、种草、种树,景观单调。在本案设计中,要满足居民全方位生活感受,结合功能和观赏要求融人其他景观元素,如生活雕塑、喷泉、文化柱、置石等园林小品,结合设计主题,强调民族元素应用,把中华民族心中吉祥物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如“麒麟”雕塑、“千年龟”雕塑等,使园区景观丰富多彩。

(3)植物种类的多样化

小区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在遵循因地制宜的前提下,以乡土植物为主,同时选择了观赏效果佳的外来植物和珍贵稀有树种,这些植物已在该地区引种栽培超过3年,表现良好,如叶色金黄的金叶榆、节水性色带植物金叶莸、三季繁花不断的欧洲玫瑰,彩叶灌木紫叶矮樱、红叶碧桃,花期较长的宿根花卉如福禄考、等,通过这些植物的配置,极大提升小区景观品位,同时也丰富了小区植物种类。

(4)强调空间的变化

小区绿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平面的规划设计上,而要充分利用造景元素创造变化多端的空间,这样才能营造出不同性质和特色的空间,如开敞的、封闭的、半封闭的等。空间的营造适合人的尺度,围绕园林景观适当安排健身、交流、休闲、观赏的生活空间,并辅以人性化、趣味化的休闲活动设施。

3.植物设计

通过乔、灌、草相结合,创造层次错落、季相有序、色彩对比、疏密变化的植物景观特色。总体上形成以下特点:

(1)体现地方特色,充分利用乡土树种

本区内运用多种乡土树种,如国槐、白蜡、馒头柳、旱柳、牡丹、连翘、榆叶梅、樟子松、祁连圆柏、圆冠榆、红叶李、香花槐、火炬树等。行道树体现地方特色,主园路行道树是国槐,次园路为了体现“一路一树”风格,行道树分别是圆冠榆、馒头柳、垂柳,白蜡等。小路为了便于儿童识别,采用不同花灌木栽植。

(2)注重外来树种引种配置

如乔木栽植了金叶榆和美人梅等。花灌木栽植了紫叶矮樱、欧洲玫瑰、海棠、红叶碧桃等。色带植物栽植了金叶莸等。

(3)体现植物观赏性

注重植物不同观赏特性应用,选用观姿、观叶、观花、观干类树种。种植观姿树种,如樟子松、杜松、云杉、垂柳、落叶松、千头柏、刺柏球、国槐、白蜡等;观花植物如榆叶梅、月季、牡丹、黄刺梅、珍珠梅、丁香、欧洲玫瑰、海棠、碧桃等;观叶植物,如元宝枫、金叶榆、红叶李、金丝柳、火炬树、美人梅、红叶小檗、紫叶矮樱、金叶莸等;观干植物,如红瑞木、龙爪槐、大枝垂榆等。

(4)色彩搭配丰富,突出主调花卉种类,注重攀援植物的运用

按构景、构图原理及植物色相变化,布置植物风景群落,如火炬林、樟子松林、云杉林、紫叶矮樱林、红叶李林、杜松林、丁香林等;利用多种观花灌木和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构成色彩缤纷的花坛、花带及花地景观。采用牡丹、月季、地被菊、福禄考等植物为各区主调花卉。为了增加整个绿地的绿化面积,除了采用平面绿化,同时采用五叶地锦、藤本月季和金银花等进行垂直绿化。

(5)植物配置方式多样化

根据绿地的布局形式,植物的配置果用自然式配置方式如丛植、群植、疏林等与规则式配置方式如对植、行列植、绿篱栽植、模纹栽植等相结合的原则。

参考文献

生物质能的前景篇6

目前在杭州主要园林水景中已应用的水生植物共有70多种,其中挺水植物50多种。在应用现状基础上,从水生植物在不同水体环境中的应用特点出发,并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初步探讨了水生植物在园林水景设计中的应用特点和在不同水体环境中的生态配置模式及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园林植物水生植物杭州园林水景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水生植物在营造园林水景中不可或缺,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可以净化和改善水质,成为城市生态水景设计的必需元素。

一、水生植物的概念及其分类

1.1水生植物的概念

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体、沼泽地的植物,包括草本和木本植物。与其他植物明显不同的习性是对水分的要求和依赖远远大于其他各类,因此也构成了独特习性。水面是扩大园林空间感觉、增添园林趣味的重要因素,而水体中的水生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色彩和造型,既扩大了绿化面积,增加了俯视水面的植物景观,又与岸上的植物互相衬托,相映成趣。

1.2水生植物的分类

中国水生植物资源丰富,高等水生植物就有近300种,根据其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国内外各有不同分类方式。目前国内通用的分类方法是把水生植物分为4类:

(1)挺水型水生植物。植株高大,花色艳丽,绝大多数有茎、叶之分,种类繁多。直立挺拔,下部或基部沉于水中,根或地下茎扎入泥中生长发育,上部植株挺出水面,如莲(荷花)、黄花鸢尾、千屈菜等等。

(2)浮叶型水生植物。根状茎发达,花大,色艳,无明显的地上茎或茎细弱不能直立,种类繁多。植物体内通常贮藏有大量的气体,使叶片或植株能平衡地漂浮于水面上,如荇菜、王莲、萍蓬草、芡实等。

(3)漂浮型水生植物。在浅水处可生根于泥中,植株漂浮于水面之上,随水流、风浪四处漂泊,种类较少,多数以观叶为主,如浮萍、凤眼莲等。

(4)沉水型水生植物。根生于泥中,整个植株沉入水体之中,可在水中空气极度缺乏的环境中进行气体交换,种类较多。叶多为狭长或丝状,植株的各部分均能吸收水中的养分,可在水下弱光中利用。花小、花期短,以观叶为主,如海菜花、小叶眼菜、苦草、水筛等。

二、杭州水生植物在景观中的配置及应用

2.1杭州水生植物品种

杭州地处亚热带北缘,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适合水生植物生长。此外,浙江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和杭州良好的园林水体环境,适宜各类水生植物展现其景观多样性。

对杭州主要风景区如西湖南线、西线一带等景点水生植物应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杭州风景区的水生植物应用以挺水植物为主,以浮水植物、沉水植物为辅。挺水植物是水景竖向设计的重要材料,其中芦苇、茭白、蒲苇、香蒲等株高在150cm以上的大型水生植物应用较为多见。

2.2杭州水生植物配置形式

杭州园林中的各种水体随着不同的自然条件和造园意图产生多种形式,各种水体不论它在园林中是否占主要地位,或成主景,或成配景,或成小景,无不借助植物创造丰富多彩的水体景观。杭州水生植物的配置不仅仅是一个观赏效果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水体是否稳定的问题,唯生态主义的美往往较为短暂,利用美学原理和生态学原理进行水生植物配置,是现代园林水景绿化的主导思想。

三、杭州水生植物存在的问题

3.1杭州水生植物的物种单一性

杭州园林水景中常用的水生植物,目前多局限于黄菖蒲等10余种,往往造成多数水生植物景观单调雷同的现象。尤其在新建的人工水景中,所用水生植物品种单调,且缺少搭配种植。在江南地区,水生植物绝大多数为落叶性状,只有少数如石菖蒲等表现常绿特性,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必须合理使用现有的水生植物种类,并考虑冬季景观的营造。

3.2杭州景观与生态价值的不统一性

自然水域的水生植物配置在充分考虑景观的基础上,以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平衡及物种多样性为最终目标;人工水景对水质维持与净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选择既具较高观赏价值又能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营造出景观价值与生态意义俱佳的水景。同时,对于如何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正确、科学地建立有关水生植物的景观分析与评价体系,是今后亟需解决的问题。人们在种植水生植物的同时也考虑到生态净化的能力,那么不管人工水景或者是自然水景带给我们的观赏价值都是不可忽视的。

3.4杭州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弱化

在杭州水景设计中,因为过多地考虑园林美学的要求,忽略了生态要求,从而净化功能好的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在水景中应用较少。从美学的观点来看,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确实无趣,然而它们正是池塘生态环境的动力,漂浮植物能遮蔽光线、减少藻类活动,沉水植物则能消耗水中多余的养分,使藻类因缺少食物而死亡。仅使用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所建立的湖泊生态系统是非良性循环的,会造水中低等澡类植物在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中迅速繁殖,原有的水生植物不能忍受而灭亡,使草质湖变成藻质湖,加剧了水质的恶化。

四、杭州水生植物的改进措施

4.1增加杭州水生植物种类

要丰富水景内容,必须增加水景中的植物种类,大胆选择野生水生植物资源,或引种国内外优良的水生植物品种,如猪笼草、水蕹、宽叶血心兰等。野生资源成本低廉,不但可以改变水体的单调,增加景观的野趣,而且其成活率高,繁殖能力强。随着水际植物群落的形成,使许多野生动物也得以栖居、繁衍。同时也可通过各种育种方法培育新的水生植物品种,来丰富水生植物景观。

4.2丰富杭州水生植物的运用形式

在植物造景中常常追求春花秋叶、夏荫冬枝,在水景中应注意季节变换而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要有一定起伏,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将水生植物通过水面大小宽窄、水流缓急、空间开合、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前有后地把不同姿态、形韵、线条、色彩的种类搭配对比,与周围环境的配合,科学合理地配置在一起,同时注重植物构成形式的稳定和景观的自然美,力求模拟再现自然水景之美。

水生植物是园林水景的重要造景素材,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水体景观,在现在杭州小区的景观绿化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还可以净化和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系统,成为城市生态水景设计的必需元素。生植物资源丰富,只要善于把“产、学、研”这样宝贵的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到大自然中去寻宝,随时都可能有新的发现,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另一番杭州水生植物的美丽。

参考文献:

[1]李尚志,等.现代水生花卉[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2]柳骅,夏宜平.水生植物造景[J].中国园林,2003

[3]赵可新,钱萍.水生、湿生植物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林,2005

生物质能的前景篇7

关键词:植物景观、评价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在城市园林绿地构建中,园林植物及其应用是主要要素,园林植物景观质量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的整体景观质量。近些年来随着植物造景和生态园林等的提出与实践,更加强调了园林植物景观的重要地位。

为了更好地发挥园林植物的作用,在园林绿地建设前的方案评估和建成以后的经营管理中有必要进行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然而目前有关研究不多,以往对于园林植物景观的评价大多是从美学角度着手,评价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且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值得进一步探讨。我们根据园林植物自身特性和形成景观的特殊性及其要求,选择若干对景观效果贡献较大的定性定量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对园林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并通过实例说明该评价方法的应用价值。

一、某高校举例阐述

1、、植物景观评价模型构建

1.1、评价指标确定完美的植物景观通常满足科学性、艺术性和文化性三方面的高度统一。植物景观既要满足植物与自然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美学设计来体现植物形式的艺术性,使人们在欣赏景观时能够体会到文化历史性,做到植物景观的自然美、艺术美和意境美的有效结合,如图1:

图1

自然生态性。主要包括树种多样性、结构丰富度、空间异质性、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等。其中,树种多样性主要以研究区域内树种的种类、数量及覆盖面积来衡量,结构丰富度主要根据场地内所种植树种,对常绿落叶、阔叶针叶和乔灌草等的数量和分布分别进行统计计算,空间异质性则根据园林植物的外貌和结构中单层水平郁闭型、多层垂直郁闭型、稀疏型和空旷型来考虑植物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特点,环境协调性主要指植物树种的色彩、质感、线条、体量、姿韵与所处环境中的地形、建筑物、构筑物和水系等在组景中的协调关系。

美学艺术性。主要指观赏特性、造型构图、色彩搭配、时序变化等。观赏特性按植物的观叶、观花、观果和观树形及其他来进行分析评价,造型构图主要是指植物的平面构图和立体搭配,色彩搭配主要按植物的花色、叶色的配置进行评价、时序变化主要以植物的季相变化特征分布来反映。

文化历史性。主要从校园特色、人文景观、乡土文化和教育功能方面考虑。学校特色是指能够反映高校特点的园林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人文景观指能够体现师生参与性的景观,乡土文化主要指一些乡土植物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教育功能是指植物的种植与分布能够给师生提供一定的教学科研的素材。

2、评价指标的标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定性指标主要通过专家、教师及学生等问卷调查形式评价来进行具体的量化。将植物景观质量分为很好、好、一般、差、极差5等,分别用十分制的9、7、5、3、1具体等级数值表示植物景观水平,8、6、4、2等级数值表示中间值。

3、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专家和师生对层次结构图中的每一级指标两两比较并打分,得到判断矩阵,其中代表元素ai与aJ与再相对于其上一层元素重要性的比例标度。设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为其相应的特征向量为w,解判断矩阵a的特征根。w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元素对于上一层次某一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向量。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的多样性和片面性,很难保证连续判断的一致性,因而需引入一致性检验指标来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式中,n为判断矩阵阶数,Ci为一致性指标,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CR<0.10时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

4、应用研究

基地概况大学主校区现有各类木本植物68科、136属、230种,乔灌木主要为香樟、银杏、鹅掌揪、乐昌含笑、杜英、桂花、石榴、山茶、红花疆木等,地被片植主要为茶梅、杜鹃、红花疆木、龟甲冬青等;草坪面积约为431583.79m2,麦冬约79415.01m2,其中草坪品种主要为马尼拉、黑麦草、百慕大等,绿化率约为39.36%。

根据学校的功能,将校园分为教学科研区、生活居住区、文体运动区、中心绿化区、道路绿化区几大景观区块(图2),教学科研区是指教学办公科研楼周边景观,主要有图文中心、行政楼、精业楼、红楼、邵馆及各学院楼等。

图2

生活居住区是指学生宿舍及学生食堂等配套景观,包括桃源公寓、杏园公寓、初阳公寓、桂苑公寓和启明公寓,以及桃源食堂、杏园食堂和桂苑食堂等。文体运动区主要指体育馆、风雨操场、田径场、篮网排球场和游泳池等周边景观。中心绿化区主要是指图文中心广场、校友林、大学生活动中心前绿地、音乐美术楼东绿地、精业楼前绿地、启明湖、初阳湖和新月湖、老图书馆、红楼等周边景观。道路绿化区是指学校主要道路两侧的景观,主要有砺学路、砺行路、维实

路、维新路以及广场环路等道路两侧的行道树、绿篱和片植等景观。

5、权重值分析根据专家师生有效调查问卷的统计,得出表1。由表可知,教学科研区、中心绿化区等在景观的自然生态性、美学艺术性和文化历史性等方面得分相对较高,生活居住区在这3个方面得分最低。文化历史性在学校景观中的体现一般。

从表2可知,中心绿化区的景观评价得分最高,教学科研区其次,道路绿化区和文体运动区次之,生活居住区的评价得分最低。所有功能分区中文化历史性的得分都较低,今后需结合学校历史文化特色进行景观优化。

6、综合评判分析根据上述综合评价,可以认为整个学校的植物景观的品质在师生眼中还有很大的提高改善空间,同时学生的生活区域植物景观环境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另外关于学校特色和人文景观等文化历史性的景观,需在整个校园景观中得以强化。

高校校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模型考虑了高校校园植物景观的影响因子,以客观的定量指标和重要的定性指标相结合,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校园植物景观。运用层次分析法,使得评价结果简单明了,操作方便,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又可以推广使用,增加植物景观之间的可比性,提高营造水平。

总之,评价模型也可应用于高校植物景观优化工作,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评价找到问题所在,采用适宜的优化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植物景观的优化。应用评价模型时应注意:植物景观是有生命的景观,不同的时间,景观效果不同。定性的评价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并最终对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可以在不同的时段进行多次评价,综合多次评价的结果,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生物质能的前景篇8

[论文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景观水环境污染源越来越严重,本文通过对城市公共景观水污染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解决污染的方法。

随着

1、景观水体水质恶化的原因

经过对全市几个公园内的景观水体调查研究发现,导致景观水水质恶化的原因有很多。总体上可分以下几种:

1.1、景观水的水源水质较差。一般景观水的水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降水、地表水、中水。大部分日常补充水量以降水汇集为主,而四周汇集的降水把地表很多污染物都溶解在内,使得景观水源先天质量较差。

1.2、周围污染源对其污染。景观水体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四周小区内居民日常生活所排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其渗滤液、漂物和施工尘土等。尤其是生活污水中含有大的有机污染物及氮、磷等植物营养物,植物营养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将恶化水体水质,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影响水面的利用。

1.3、水池防渗处理破坏景观水生态系统。目大部分的人工湖由于考虑到防渗等问题,湖底多为硬质底。对于需要泥土才能生长的水生植物而言,其种植、生长都会有诸多限制。很多水域由于防渗层铺设质量不过关,造成人工湖水流失过快,或管理过程中补水不及时。水生植物因干涸而生长不良甚至枯死,既没有发挥净水作用又破坏观景效果。

1.4、游客人为的破坏。游客的一些行为,也是导致水质恶化的原因之一。比如向水中丢弃垃圾;为了垂钓,向水体撒过多的鱼饵,这些多余的鱼饵也会造成水体的污染,这些种种行为都会严重地污染景观水。

1.5、设计的不合理。由于在水景设计与考虑不周,人工湖中经常会出现死角,而死角中的水由于缺乏流动,水质往往最容易恶化。各种污染物将会沉积在死角,并慢慢地污染整个人工湖,死角成人工湖的一个内部污染深,因此,在一个人湖中如果死角越多,水质恶化得越快。

1.6、地下水的污染。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污染(如氮、磷、重金属离子等等)渗入了地下,污染了地下水。如今我国地下水的污染已相当普遍而严重。而大部分的景观水又是与地下水相通的,因此导致景观水的变质也是显而易见的。

2、景观水体污染预防的方法

要保持景观水体的清洁,使之达到规定的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要求,必须对可能造成该水体污染的上述污染物的污染源严加控制,具体主要建议措施如下:

2.1、加大政府投入,建好城市污水设施。充分利用现在国家环保的新形势,多方面筹集资金,规划建设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雨污分离管道,使景观周围的污水经过处理达到景观水质量标准后再排入;对前10分钟的降水也要纳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这样能有效的遏制地面沉积物对景观水的污染。

2.2、加强执法。管好周围污染源。保证水体四周区域内小区、饭店等污染源产生的生活污水必须排入城市下水道系统,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不能直排入景观水体;在有些水体四周下水道系统还不完善,与现有市政下水道系统没有连接的情况下,周边污染源必须设立独立污水处理站对其污水进行处理,要求改道外排。也应严禁在湖周围附近堆放生活或建筑垃圾。以免垃圾飘浮物经风吹到湖体水面或垃圾渗滤液直接流入湖体,对湖体水质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2.3、做好调度,保证地表径流水质质量。地表径流雨水含有较多有机物和无机尘土,尤其降雨前十分钟地表径流水中污染物含量更高,应排入城市雨水管道排除。不能直接排入景观水体,若直接排入景观水体会造成淤积或水体不同程度的污染。

2.4、加强管理,设专人管理水面环境。必须设专人对水面漂浮物及时清除。诸如杂草树叶等腐植物不及时清除,长期浮于水面不但影响水体的自然复氧功能,而且沉于湖底腐烂变质后会引起水质变臭;同时管理垂钓人员,制止过多投放鱼饵。

2.5、湖体边坡应做毛石或预制混凝土块护砌。防止边坡土被水浪冲刷,影响水体感官指标。

3、污染景观水体治理的方法

3.1、物理方法

景观水体净化的物理方法有机械过滤、疏浚底泥、水位调节、高压放电、超声波等方法,这些方法效果明显,但不易普及,难以大规模实施。过去常用的有疏浚底泥和水位调节两个方法,疏浚底泥是为了抑制泥中氮、磷的释放而污染水体。定期补水是为了稀释污染物浓度,其主要机理为稀释作用,其并不改变污染物的性质,但可为进一步的净化作用创造条件,如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使水体其它净化过程尤其是生物净化过程能够恢复正常。定期补充水的处理方法对于较小水面的景观水体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经济上可行,也达到预期的效果。

3.2、化学方法

对于湖泊、河道等缓流水体,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的大量排入已经发生富营养化引起水质变臭时,可以采用直接向水中投加化学药剂的方法杀死藻类。然后通过自然沉淀后,清除淤泥层即可达到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杀藻常用的药剂有硫酸铜和漂白粉。

3.3、生态净化法

3.3.1 水生植物系统净化。水生植物技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应用于水质净化,充分利用自然净化与水生植物系统中各类水生生物间功能上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水质,利用生物间的相克作用修饰水质,利用食物链关系有效的回收和利用资源取得水质净化和资源化、景观效果等结合效益。但需要控制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以防过度繁殖,适得其反。

3.3.2 水生动物净化。鱼是水生食物链的最高级。在水体内利用藻类为浮游生物的食物,浮游生物又供作鱼类的饵料。使之成为菌-藻类-浮游生物-鱼的生态系统。在景观水体内宜于放养的品种应以花鲢、白鲢为主,并配以鳙、草、鲤、罗非鱼等。因此,作为景观水体适量养鱼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既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又能很好的发挥水体的垂钓功能。

3.3.3 曝气充氧。曝气主要是向水中补充氧气,以保证水生生物生命活动及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所需的氧量,同时搅拌水体达到水体循环的目的。采用曝气的方法给封闭水体充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因藻类大量繁殖而导致的鱼类死亡,对维持水体生态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曝气的方法只能延缓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化。

生物质能的前景篇9

关键词:城市景观水;污染现状;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景观水体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还具有调节气候、改善环境、防灾防旱和维持水体循环的功能,因其特殊的经济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广泛地应用于喷泉、瀑布、人工湖、城市河道、护城河和景观池塘等,成为居民休闲和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景观水是一种封闭缓慢的水体,具有水域面积小、水量少、水位浅、易污染、自净能力差等特点,再加上早期技术局限、设计的不合理和水质的管理不善造成氮磷等营养物质输入景观水而积累,在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目前,主要采用物化和生物法处理富营养化景观水,通过污染物的控制和去除达到水质改善的目的。

一、景观水体水质恶化的原因

1、景观水的水源水质较差。通常景观水的水源首要来自三个方面:降水、地表水、中水。大多数平常弥补水量以降水聚集为主,而附近聚集的降水把地表许多污染物都溶解在内,使得景观水源先天质量较差。

2、周围污染源对其污染。景观水体污染物首要来源于附近小区内居民日常生活所排放的污水、修建废物及其渗滤液、漂物和施工尘土等。尤其是日常污水中含有大的有机污染物及氮、磷等植物养分物,植物养分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将恶化水体水质,加快水体的富养分化进程影响水面的使用。

3、水池防渗处理损坏景观水生态系统。当前大多数的人工湖因为考虑到防渗问题,湖底多为硬质底,对于需求泥土才可以成长的水生植物而言,其栽培、成长都会有许多约束,许多水域因为防渗层铺设质量不过关,形成人工湖水丢失过快,或管理进程中补水不及时。水生植物因干枯而成长不良甚至枯死,既没有表现清水作用又损坏观景作用。

4、游客人为的损坏。游客的一些行动也是致使水质恶化的缘由之一,比如向水中丢掉废物;为了垂钓,向水体撒过多的鱼饵,这些剩余的鱼饵也会形成水体的污染,这些行为都会严峻地污染景观水。

5、规划的不合理。因为在水景规划与考虑不周人工湖中经常会呈现死角。而死角中的水因为缺少活动水质。往往最容易恶化,各种污染物将会沉积在死角,并慢慢地污染全部人工湖死角,成人工湖的一个内部污染,因此在一个人湖中假如死角越多水质恶化得越快。

6、地下水的污染。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不断增加的污染(如氮、磷、重金属离子等等)渗入地下,污染了地下水。现在,中国地下水的污染已相当遍及而严峻,而大多数的景观水又是与地下水相通的,因此致使景观水的变质也是清楚明了的。

二、污染景观水体治理的方法

1、物化处理

物化法运行稳定,处理后的水质受环境影响较小,在处理藻型及过营养化景观水体时,能在短期时间达到改善水质,恢复水体的欣赏价值,常用的物化处理方法有底泥疏浚法、曝气充氧法、混凝沉淀法、絮凝气浮法、灭藻法和吸附法等。

(1)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法可在较短的时间取得明显效果,有效地提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水中氮、磷的含量。以一定深度底泥疏浚后,沉积物中的营养物、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去除明显。

(2)曝气充氧

曝气充氧法是处理富营养化水体最常用的的方法,通过机械设备曝气或扰动增加水体中氧的浓度,增强水体中微生物的活性,提高氧化有机物的能力。

(3)混凝沉淀法

混凝沉淀法可用于处理悬浮物、胶体物质及藻类的富营养化水体,具有操作简单、效果好,使用单一处理往往药剂费用较高,一般作为富营养化水体的预处理。

(4)絮凝气浮法

絮凝气浮法利用气泡的顶托作用,气泡上升的过程中被颗粒吸附,絮凝体中夹气泡,使其密度小于水,从而浮在水面,刮除浮渣能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氮磷和有机物。由于藻类密度较小,絮凝后絮核轻飘,粘附气泡性能较好,因而相比混凝沉淀,絮凝气浮法处理富营养化水体更具优势。

(5)灭藻法

灭藻法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把水体中的藻类杀灭,从而增加水体的溶解氧,改善水质和恢复水体的美观,常用的杀藻药剂有二氧化氯、高锰酸盐、硫酸铜、漂白粉等。

(6)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把水中的污染物和营养物质吸附去除,常用的吸附材料如硅酸钙、沸石、钢渣、工业炉渣、树脂等,具有费用低、吸附效果好等优点。

2、生物处理

生物法具有去污效果好,运行费用低、不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是目前富营养化水处理中最为有效的方法。生物法可以灵活运用于富营养化水体,与物化法进行组合能达到很好的处理效果,常用的生物法有生物床、微生物修复、植物浮床、人工湿地等。

(1)生物床

生物床常用物理化学稳定、机械强度高、比表面积大、截留效果好的基质作为滤池的填充材料,通过挂膜技术使微生物附着在填料上形成生物膜,把水体引入生物滤池,通过滤层的物理吸附、化学结合、微生物降解的综合作用,去除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2)微生物修复

人工培养和筛选出对氮磷、有机物等物质吸收、降解效果好的细菌,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利用这些微生物高效的处理能力,达到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目的。

(3)植物浮床

植物浮床是利用植物高度发达的根系通过吸附和吸收作用把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转移到植物上,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打捞和收割,最终降低水体中氮磷的含量。

(4)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在国内外取得了较快速的发展。它具有工艺简单、易于维护、缓冲容量大、抗污染负荷,在实现净化污水的同时还能美化环境和提高景观的欣赏价值等优点,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3、化学方法

对于湖泊、河道等缓流水体油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的大量排入已经发生富营养化引起水质变臭时,可以采用直接向水中投加化学药剂的方法杀死藻类。然后通过自然沉淀后,清除淤泥层即可达到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杀藻常用的药剂有硫酸铜和漂白粉。

三、结论与展望

1、采用单一的处理方法如引水稀释、曝气充氧、絮凝沉淀、加药气浮、吸附处法等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效果往往不佳,尽管底泥疏浚法处理效果好,但费用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的运用。絮凝法能有效去除水体中悬浮物、藻类、有机物、氨氮,但作为单一处理会造成二次污染,通常作为预处理工艺,协助生物法处理。利用微生物的高效吸收和降解作用,筛选、培养和分离对氮磷降解能力强的微生物,通过植物浮床、人工湿地、基质提供微生物附着,能有效地改善水质。从长远来看,拥有高效、经济、环保处理效果的生物处理技术将是今后研究的主体方向,通过联合物理、化学、物化等技术手段,将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综合处理法进行优化,从而有效治理富营养化水体。

2、采用化学药剂处理藻水费用一般较高而且往往会造成二次污染,因而研究制取广谱、高效的抑藻-杀藻剂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目前研究的水生植物化感-抑制控藻技术、植物的提取液及微生物的分泌物对抑制、控制藻类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它有效的减少水体水华和恶臭的发生,把藻的生物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为实践中藻型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提供参照。

3、人工湿地具有缓冲容量大、工艺简单、经济高效、美化环境等优点在我国有一定的运用,同时人工湿地也存在易堵塞、受季节性影响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措施解决人工湿地的堵塞问题,采用污染负荷高、吸附效果好、截留效果好、使用周期长的基质,提高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研究氮磷吸收效果好的抗寒型植物-人工湿地,使湿地在寒冷的环境能也能保持较好的氮磷去除效果;优化人工湿地的布水方式,增加水体的溶解氧,从而加强植物-微生物的协同净化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脱氮除磷效率高的复合、多级的新型人工湿地将为人工湿地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

4、污水处理厂的出水的二级处理技术组合和优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外源物质中氮磷等营养释放、积累是导致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从预防的角度我们应该采用适当污水的截留措施,通过加强管理把水体污染源控制住,与此同时采用经济的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处理出水来补充景观水体,能有效的减少水体的氮磷负荷。

参考文献:

[1]李海燕,吴雨川,张跃武,曾庆福.城市景观水污染控制[J].自然杂

志,2004,03:132-134.

[2]蔡昌凤,徐建平.景观水微污染控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1:1-3.

生物质能的前景篇10

【关键词】环境景观;住宅区景观;设计要求;设计要素;设计原则

onthemodern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

LiZhuo

(XinjiangUygurautonomousRegionForestryplanningandDesigninstituteUrumqiXinjiang830049)

【abstract】inthispaper,theurbanresidentiallandscapedesign,analyzedandsummarized.

【Keywords】environmentallandscape;Residentiallandscape;Designrequirements;Designelements;Designprinciples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住宅区的园林景观环境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住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影响到设计师对住区景观的设计有着更高的追求,本文对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1.环境景观构成元素及设计概念

1.1精神元素。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精神元素,指精神范畴的内容,是人们心理上的需求,是环境景观在人们心中的感受、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精神元素带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职业、地位、文化观念的居民,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要求都各不相同。精神元素的内容包括居住区景观环境的主题、立意、居住区环境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

1.2物质元素。人类的居住包括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其人工的构成部分。二是其自然的构成部分,两者综合起来,便构成了居住环境。

1.3自然元素。自然元素是指居住区基地内原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包括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大树、古树、山坡地形,河湖水体,原有道路及地下管线等。

1.4人工元素。在保护和利用自然元素的基础上,根据居住区基地的具体条件,通过人工的手法,创造出的令人舒适又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分为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

软质景观是指花草树木等自然植物所构成的植物景观。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软质景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从占地面积来看,通常占整个绿地面积的70%以上;另一方面,它们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而且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生态功能。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可以调节气温,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小气候等。居住区软质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生态性、舒适性、观赏性及市民对居住区环境的认同感。

硬质景观是指居住区内除植物景观以外的环境景观元素。所谓硬质。包括道路景观、休闲活动场所、景观建筑、景观小品、水景、假山石景、景观照明等。

2.住宅区景观的设计要求

2.1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应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住宅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居家环境。

2.2强调环境景观的文化性。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住宅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2.3强调环境景观的艺术性。20世纪90年代以前,“欧陆风格”影响到住宅区的设计与建设时,曾盛行过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20世纪90年代以后,住宅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洁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为人所用。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住宅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3.住宅区景观设计要素

住区公共景观的设计是通过对各景观构成要素的合理安排来实现的。现代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仅讲究绿化的形态,讲究植物质感与色彩的配置,还要讲究植物群落的生态化布局。此外,还包括对整体空间环境的布局、地形处理、硬软质场地的划分、水体设计、活动设施的选择、景观建筑物的营造、照明设计、室外家具与小品设计等,甚至一方地砖,一块缘石的选择和细部处理,都要经过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们的共同参与研究,以求实现整体环境的最优化。

4.住宅区景观设计原则

4.1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景观设计还应当发挥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4.2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如具有巴渝民居特色的住区,建筑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语汇,景观设计应崇尚“自然天成”、“依山就势”、“随高就低”的艺术效果;如某房地产开发的深圳“第五园”,第五园的原创现代中式住宅,打造前所未有的现代中式住宅院落,让天井、前庭、后院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面,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对中式传统住宅形式进行现代手法的演绎,展现了项目对实现人文自然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和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一种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

4.3强化中心、创造层次感和围合感。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着重于强化中心景观;层次感是评价住区环境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住区景观设计应提供各级私密空间,并且各层次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细致,应努力营造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

4.4人性化的设计原则。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还表现为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为此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园,使居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产生归属感,被居民所认同。人性化设计原则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在设计开始前,应对整个住宅区进行朝向和风向分析,以利于组织好住宅区的风道。在景观规划阶段需考虑到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理,人们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对的遮阳,还有提供和设置娱乐交流的场所。

4.5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居住区绿色景观环境。

4.6经济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