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十篇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十篇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3:23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篇1

【关键词】: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7-0668(2008)061110-04

1.杭州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各级政府把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很好地落实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中。杭州市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形成了有效的环境管理机构体系,有效地实施了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区域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较大成绩。

以“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四大工程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效,生态环境质量已有较大提高,各项环保工作力度明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加强,建成四堡城市污水处理厂、天子岭垃圾填埋场、运河截污等工程,开展产业布局调整、市区河道综合治理、拆违扩绿等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城市面貌发生极大变化,彻底改变了“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形象。2001年6月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21世纪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在城市面貌发生极大变化的同时,杭州市的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大中城市10强行列,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80亿元,居省会城市第二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位。90年代以来分别荣获“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等称号。虽然成绩很多,但问题也不少,急需在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

2.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

(1)水环境质量总体上没有质的改善,城郊众多小河支流虽经过整治,但由于使用不当,仍有黑臭象现象存在,西湖表面上看起来波光粼粼,但实际上富营养化依旧严重,城市饮用水源安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

(2)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二级标准,但西湖风景区一级标准的达标率不高。由于城市发展过快,私家车的使用率直线上升,从而导致汽车尾气污染影响日渐明显,局部地段工艺废气污染扰民现象仍比较严重。

(3)声环境问题特别是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仍是居民投诉的热点,由于交通道路系统不够完善,道路交通噪声仍居高不下。

(4)城市生态系统和结构功能布局不尽合理,老城区人口密度与建筑密度过大,土地开发强度过大,绿化覆盖率低,各项健身娱乐设施更是无从谈起,使得老城居住适宜性差。

(5)老的环境污染如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还没有效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如放射性、电磁辐射和光污染等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逐渐明显。

(6)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工程相对滞后,特殊资源如湿地的保护工作比较薄弱,生态监测体系亟待建立完善。

3.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3.1发展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优美的山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平台,用生态的理念指导城市建设、生产、生活等各项工作,把城市发展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

(2)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人为本,保持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3)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原则:把握城市发展过程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做好宏观控制和微观治理的有机结合,用生态技术经营城市,指导城市发展。

(4)技术创新、节约资源原则:充分利用内外两种资源,加大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和生态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

3.2发展目标

坚持“环境立市”的方针,开展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建设,通过一、二十年的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山川秀丽、风景优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

(1)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目标,改善城市空间结构,营造城市景观通道。把生态设计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的各项工程,引森林入城,建设花园式的人工生态系统。

(2)以建设城市生态保护屏障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营造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促进地区生物多样性。

(3)以建设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体系为目标,大力推进iSo14001和清洁生产,加强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现资源消耗废物排放的最小化。

(4)以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营造良渚文化―运河文化―西湖文化―钱塘文化的历史景观多样性。

4.生态城市建设内容

4.1城市的生态设计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做好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划

充分发挥行政区域扩大的有利优势,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战略,从生态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区块的最佳利用功能,疏解老城区的人流物流,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合理开发新城区的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布置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和其它用地,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和破坏,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还原、降解、净化能力,为城市发展储备土地资源,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

(2)合理设计城市空间结构,保持江南水乡的自然山水特色

根据城市的土地和水等基本资源分布特征,考虑土地的承载力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确定城市各区块合理的人口环境容量。为了保护江南水乡小家碧玉的秀气、自然山水的灵气、绿意浓浓的生气,合理设计城市布局,采用“一主三副六组团六条生态带”组团式、跨越式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避免新城区建设过程中造成的山水破坏。

(3)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降低城区人口密度,提高人口素质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合理调控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重视人口的年龄结构,重视老龄人群的保健、托养等社会问题。为保持城市的活力,在人口迁移方面保持开放,鼓励人群的合理流动。重视卫星城镇的发展,在疏解老城区人口压力和促进城郊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同时,科学控制人口密度,处理好城镇规模和人口数量的关系。完善大中小学教育体系,减轻升学压力,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通过城市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技术的创新,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

(4)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

充分利用“西气东输”的能源政策和重点工程,实施天然气进杭工程,同时大力发展其它替代能源,降低煤炭的消耗量。天然气的引进、太阳能的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和水电一起构成城市多元化的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

(5)建设良性的城市水循环,完善上、下水系统

虽然杭州地处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带,水资源相对丰富,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却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面临的问题也不少:东苕溪属山涧季节性河流,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运河流域和上塘河流域的平原河网存在水质性缺水;钱塘江受潮汐影响,还存在上下游水资源分配协调、跨流域水资源调度、流域性水质控制等不确定因素。因此,必须在完善城市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保护水质的同时,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中水利用技术等节水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

(6)完善物质再生体系,发展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废物的资源化产业

大量的物流、能源流维持城市的生产、生活、服务、消费等过程。城市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极不平衡,大量的生活废物、建筑废物、工业废物被视为垃圾,或填埋、或焚烧、或抛弃于环境,既占用土地资源、污染环境,也浪费各种宝贵的资源。把“废料作为资源重新利用、尽量减少消耗性材料的使用”将引导城市发展走向“封闭物质循环系统”,加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联系,把城市人工生态系统融合于它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

(7)加强城市细节的生态设计,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容的人工环境

城市由各类基础设施、公共建筑等组成,它们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其生态环境效应,如城市交通道路避免穿越生态脆弱区、路网的优化布局和合理的路网密度,科学设计的城市建筑采光和节能,城市建筑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的协调性、一致性,城市绿地的结构等,特别要重视受污染水体、土地等的生态修复,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设施支撑。

(8)建设城市生态防护圈和生态走廊,营造良好的生态防护体系

合理开发利用钱塘江和东苕溪水资源,保护森林、湿地等特殊资源,保持生态景观的多样性;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充分依托南、西、北山区的森林资源,建设生态公益林,大面积引绿进城,建设森林中的城市和城市里的森林。建设沿河沿路的生态绿化走廊,建设路网生态防护林带,建设居住区绿色主题公园,提高建成区绿地率,保护基本农田,营造城市的生态绿肺、生态脉络、生态走廊和生态保护圈。

4.2建立生态的工业体系,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1)宏观上,加强产业导向,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发展与城市性质相一致的产业,淘汰禁止高投入、高能耗、重污染的行业;加强引导和服务,鼓励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保持杭州丝绸、纺织等传统产业的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种资源,依托浙江大学高新产业孵化园区,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教育和旅游等产业,建设“天堂硅谷”。

(2)中观上,强化工业园区建设,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布局,加强工业园区环保管理,完善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实现治污设施等资源共享,引导厂与厂之间原材料、能源、废物利用的合作交流,建设以(热)电厂为中心的生态工业园区。

(3)微观上,推行清洁生产工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产品生命周期分析、能源审计等,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进行产品的生态设计、实施产品的绿色生产、倡导产品的绿色包装和绿色消费、建立完善产品的再生体系,培育企业良好的环境行为,达到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削减污染的目的。

4.3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1)实施生态村镇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特别是要加强乡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村镇污水处理厂(站),推广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合理布局乡镇特色工业园区,做到村村绿色环绕,镇镇绿地成片,创建一批环境优美的小城镇。

(2)加大政策引导和农业科技服务,在河网平原区,大力建设标准农田和生态农业区,改进农业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优化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配比,发展绿色农业、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在山地丘陵区,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和高效山地农业工程,发展高山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效益农业。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科技应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发展和推广无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农药;实施科学平衡施肥,推广高效的复合肥料、绿色肥料和有机肥料。推广使用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通过综合措施,保持和改进农田的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大力推进农村秸秆综合利用和沼气综合利用工程,解决农业生产的副产品的出路;通过农田退水、畜禽水产养殖废水综合污染防治措施,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4.4倡导绿色消费,形成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

(1)建立绿色市场准入机制,试点和推行绿色营销制度,积极推广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强消费品回收网络的建立;严禁高能耗、重污染的消费品进入消费市场。大力宣传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的观念,减少一次性消费用品消耗,强制淘汰一次性木筷、塑料饭盒、包装袋等的使用。

(2)推行旅游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思想,积极推行旅游景区和宾馆饭店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示范点。加强宣传,引导旅游者的生态行为,“除了照片,不带走任何东西,除了脚印,不留下任何东西”。

(3)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置,完善扩大废物回收和资源化系统,尤其是汽车、家电和电脑等新一代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提倡绿色包装,控制“白色”污染。

5.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5.1建立综合决策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坚持“环境立市”的方针,强化城市生态经营理念,强化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能,把把环境损益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中。建立各级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综合决策机制,减少政府行为的环境损失和生态破坏。

5.2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多渠道筹集环保资金,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力度,从根本上扭转自然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速度落后于生态破坏速度的局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5.3加强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建设,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监理、监测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强化机构和队伍建设,改进提高管理水平。发挥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能,协调部门关系,强化专业部门环保职能,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态势。

5.4完善地方生态环境政策和法规体系,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杭州市的实施细则和地方法规;加强环保执法监督和检察工作,严肃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5.5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

按照“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损害者补偿”及“受益者付费”等原则,培育资源有价环境有价的观念,使排污者和开发者成为环保投入的主体;制定实施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和促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三废”资源化综合利用。

5.6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开展中小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鼓励公众参与各类环保公益性活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媒介宣传和舆论导向,开辟生态环境保护专栏,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篇2

在新的社会形态下,生态城市建设已经不在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它是人们思想观念进步的结晶。作为生态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一环,绿色建筑将是我们构建生态城市的主要手段。本文从生态城市的概念入手,介绍了绿色建筑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阐述了生态城市建设中绿色建筑的发展。

随着人们物质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城市建设这一崭新的概念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它的目的就是构建一个绿色,自然,和谐的人与自然共生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建设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们创造力,不断促进社会文明的城市建设体系。作为生态城市的主要构成部分,绿色建筑将是我们不得不讨论的话题。作为一个城市建设人员,如何构建和谐生态系统,如何正确看待绿色建筑的发展,将是我们日后工作中的关键。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及要求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当然,作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者,我们考虑的不仅是做好生态城市概念范围内的事情,而要往更高层面考虑,我们要为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态体系而努力。一个城市的真正繁华,必须建立在所在地区的自然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上。

(二)生态城市的要求

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首先标志着它必须符合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规律。关于这一点,我们真应该向古代人学习。古代的建筑学家可以说将“自然资源”运用的淋漓尽致,各种建筑的设计建造都是建立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基础上的。但是现代人却往往缺乏这样的思想,他们经常为了追求独特做一些移山填海的事情,导致生态平衡失调,最后遭殃的还是老百姓自己。幸好,随着人类自身的不断提高,当代的城市建设工作者开始注保护自然环境,回归自然。

其次,我们必须把绿色建筑纳入到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之中。绿色建筑的核心是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非常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观念,各种绿色建筑的兴建对于缓解现代社会的资源紧缺等现象效果明显。

最后,生态城市建设的最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准则也是创建生态城市的必然要求。

二、浅析生态城市建设中绿色建筑的发展

从生态城市建设的概念和要求看,发展绿色建筑是必经之路。

(一)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

总的来讲,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中的“绿色”并不仅仅是一般的屋顶花园,它其实代表的是一种思想,一个概念。它的核心在于提倡我们在搞生态城市建设中,从建筑物的产生直至消亡的全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减少能耗,降低污染,尽量保证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当然,在当今社会,由于各项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建筑物要做到完全的没有污染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只要我们有这样的意识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绿色建筑这个概念现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业界人士的推崇,而且的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现今社会,能源危机已迫在眉睫,环境日益恶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众多的自然灾害告诉我们,只有跟自然界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够得到自身的发展。倡导绿色建筑,就是在这个大前提下产生的。节能环保的思想是绿色建筑产生的必要条件。各项信息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也为绿色建筑做了很好的铺垫。总而言之,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中,绿色建筑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绿色建筑的现状

一方面,我们先来看一下国外绿色建筑的现状:

绿色建筑学的诞生最早出现在美国,是以美国学者麦克翰在1969年所编写的《自然设计》为标志的。由于发达国家接连发生能源危机,所以保护资源,节省能源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时兴,自此绿色建筑也被正式搬上了台面。

“自给建筑”是较早出现的绿色建筑。这个学说的创始人在自己设计住宅时,不仅考虑到周边自然资源的利用,更把周围的生活废弃物变废为宝。这才是业界最佩服他的地方。从他的整个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的气息,感受到自然界的无穷力量,体会到绿色建筑的绝对优势,整个住宅环境都非常符合生态原则。

欧洲是当今世界绿色建筑发展的前哨,对建筑生态环保的研究是当今欧洲建筑科技发展最迅速和最活跃的领域,欧洲建筑生态节能技术日新月异,其先进的生态节能理念、技术与实施体系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丹麦的绿色建筑是欧洲可持续建筑的典范,其先进的节能环保理念独树一帜,最新提出的被动式节能方法和主动式节能方法,就是有力的证明。被动式节能方法就是加强建筑的保温;合理设计建筑结构,构建重型建筑,保证建筑的舒适性,包括使用水环热泵,增加建筑的透光性,通过利用日光照明等措施尽量降低建筑对能源的需求。主动式节能方法就是采用太阳能热驱动技术,风能发电技术,利用地下水、室外空气和海水为建筑降温,建立温室独立控制的空调系统等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应用。可以说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非常良好。

另一方面,我们分析一下我国绿色建筑现状:

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与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相比差距较大。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项目主要向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部分大城市集中。从数量上看,我国城市建设每年完成建筑面积11亿至l2亿m,其中真正属于绿色建筑的并不多。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国家制订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住房城乡建设部2007年正式启动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截至目前为止,已有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在内的两批来自上海、深圳、无锡等城市的10个建筑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绿色建筑以节能环保、舒适生活、节能科技为主要技术集成,为生体城市建设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三)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前景和优势

在全球都注重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绿色建筑的情况下,合理分析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前景和优势将是建筑工作者工作的基本动力。

总的来讲,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比较快,而且工业化进程连同企业,人们的思想都在不同程度的进步。我国建筑面积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再加上本身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可以说发展绿色建筑不管从思想上还是实践上都是独具优势的。

首先,我国的建筑节能潜力巨大。我国现有的建筑有四百多亿平方米,而且每年还在新建十六亿至二十亿平方米,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百分之九十五伊桑的建筑都属于高耗能建筑,跟发达国家相比,如果达到他们同样的室内舒适度,我国的单位建筑面积耗能将是他们的两到三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节约的能源潜力非常大。在“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承担了我国全部节能百分之二十的任务。现今社会,绿色建筑的节能已不再是以给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环境为目标了,它已发展成一个社会问题,前景十分广阔。

其次,发展绿色建筑效益比较高。根据业内人士测算,如果要达到同样的节能效果,建筑行业比工业投入少很多。而且,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过发展绿色建筑,构建生态城市的成本明显降低,这与我国多样的气候地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侧面说也是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一个明显优势所在。

再次,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相对成熟。目前为止,我国在很多国际性的科研项目上还停留在初步阶段,甚至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子都没办法预测。但是绿色建筑技术已经日趋成熟,而且取得了一些成绩。像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在节能,节水,改善建筑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科研成果,并在实践中得到深刻的验证。使得绿色建筑完全融入生态城市建设的洪流中。

最后,我国传统文化有利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安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民居,这些建筑都很好的利用了自然界的各种手段,有利于通风等;当然,南方的园林更是体现了建筑设计师们对于自然界的崇尚和尊重,它可以说是自然的缩影。所以,我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给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总结

综合全文,建设生态城市是每个国家的首要任务,而生态城市中绿色建筑的发展则是考量生态城市系统好坏的关键。作为一名城市工作者,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以最小的耗能来设计整个生态城市的建筑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惠萍.生态城市建设与绿色建筑[J].广西城镇建设,2011,(3).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篇3

现在的试点城市,有各种各样的叫法,有低碳城市、生态经济城市、绿色城市……名称很多,谢极认为其实际上目的只有一个——探寻我国城市发展的路径,特别是在我国致力于要解决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遵循自然规律的一些规则准则,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谢极表示,贯彻十七大精神,在我们现实的工作当中,如何实践生态城市这一理念以及如何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这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是我们需要思考,更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和落实。谢极表示生态城市,应从以下四个环节入手。

第一,要有生态文明建设这样一个理念。理念具有引导发展战略、引导发展方向的作用。全社会首先应该有生态文明建设这个理念,形成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绝非一个部门就可以实施。

第二,城市规划设计应体现生态文明这个理念。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中,遵循生态城市这一理念,在规划的初始阶段就要体现生态文明的概念,从而落实在规划的方方面面。

第三,应该考虑如何把这些规划和设计组织实施好。生态城市建设的实施,靠全体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需要号召全体民众的力量来贯彻落实。当然,政府也应制定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目前,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正在进行8个节能减排示范城市的综合性政策试点工作,也是在探索生态城市的建设途径。

第四,生态文明,涉及到我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能不能贯彻落实好,最终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是否发生了真正的转变,是否是按照生态文明这个理念来转变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以最小的环境资源影响的代价,为人们提供比较满意的生态和生活方式。实现生态城市建设,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靠社会的力量。

不久前,谢极在哈佛大学演讲中,针对推动中国节能减排主要的推动力是什么?这样一个提问时,他讲了一个小故事从此回答了这个问题: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篇4

“《指南》得来不易”

《决策》:作为长期倡导海绵城市建设的业内人士,您如何看待《指南》的出台?

刘波:海绵城市的技术理念和产业体系在欧美已经发展了20多年,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城乡环境,并且形成了完备的产业体系,成为绿色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了就业和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海绵城市技术在我国还处于理念推广阶段,设计体系、工程技术体系还没有适应海绵城市建设的需要,形成社会共识和市场需求还需要一定时间。

但不可否认的是,《指南》的是中国城乡建设史上一个里程碑的事件,标志着我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起点,展现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光明的前景。相关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也会逐步建立起来,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起到促进作用,粗放型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也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海绵城市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国外称为低影响开发(LiD),即指遇到有降雨时城市社区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

海绵城市技术将改变传统的城市建设技术路线,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决策》:海绵城市对我们传统城乡建设理念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刘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建设长期处于粗放发展阶段,过度硬化与大拆大建伴随着城乡建设的全过程。在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上,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安排,使城乡水生态环境领域逐渐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城市发展已面临诸多窘境。

城市内涝、城市天坑、热岛效应、雾霾等一些城市病态现象持续出现,给城乡居民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普遍降低,碳排放增加,流域治理能力不足,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改善进展缓慢;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普遍降低,多地城市备受雾霾袭扰,引发民众诟病。

在造成严重的城乡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阻碍。所以,《指南》也是经历了反复阵痛而达成的这一成果,得来不易。

《决策》:海绵城市适用于哪些领域?

刘波:海绵城市技术有着广泛的适用领域,是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的基础技术,它反映了社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延续性的高度关切,海绵城市技术就是这种关切的表达。

社会应该如何利用雨水资源?如何看待洪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如何处理水、土壤、空气的辩证关系?这些问题都能在海绵城市技术中找到答案。

海绵城市技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社区(汇水区)为单元,包括工业、农业社区,雨水就地蓄留处理,完成地上地下的循环。如果每一个城乡社区都完成了这一使命,那么美丽中国的梦想就实现了。

当然这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我估计5-10年初见成效,10-15年大见成效,但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就有所作为。

有必要强调的是,在建设生态社区时,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社区生态功能,要看到社区(汇水区)与湿地、河湖的关系,也要看到大的流域关系,这样我们在社区生态建设时才不至于迷茫,避免投资浪费,达到投资效益。

除了水资源利用外,海绵城市技术在生态修复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社区生态、农田水利、高速公路和铁路、大型机场、重金属土壤污染、河道治理、农田水利等领域都有很好的修复效果。

研究表明,海绵城市技术也是治理热岛效应和雾霾的最佳手段。在石油、燃气管道的生态修复治理领域,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破除体制与

部门利益牵绊”

《决策》:海绵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体制上看需要破除哪些障碍?

刘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要做好顶层设计,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国家绿色发展的战略框架。首先要做好战略规划,包括法律体系、财税政策、管理体制、技术与产业体系、人才培养、公众参与等环节综合考虑实施,海绵城市技术才有发展的巨大空间。如果受到体制与部门利益牵绊,任何好的发展路径都会夭折。

所以,我们不能只依靠住建部一家来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全社会都来支持这一领域的发展。海绵城市技术是城乡生态建设的基础技术和方法,也是实现城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基本途径,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仅要在宏观层面解决流域性法律缺位的问题、行政管理分散的“九龙治水”的体制问题、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支持空乏的问题,而且,还要从微观层面解决技术规范和标准问题、流域性的水生态建设规划问题、市场和企业培育问题、人才培养问题等等,最后实现我国生态工业腾飞的战略目标。

《决策》:从试点城市来看,应该怎样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刘波:海绵城市技术只代表一种技术体系和方法,而不能代表城市发展的全部内涵。我们要利用海绵城市技术,达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时,我们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遏制城市无限制硬化趋势。为解决我国城市面积成倍扩张,城市地表无限制硬化而带来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各流域城市政府应以2014年城市硬化面积为基准,每年减少城市硬化面积3-5%,国家应将这一指标纳入各流域城市政府的年度考核体系。同时,对农村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地面硬化情况进行管理,维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是积极实施城市生态修复。从现在起,试点城市要有步骤地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推进截污、控污工程,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物、道路、绿化带、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尽可能恢复城市原有河道、湖塘、沟渠,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雨水渗透率。重视城市地下管网的普查、检测和修复工作,防止城市地质灾害。

海绵城市技术普及以后,原有城市生活污水量会大大减少,雨水进入污水管道的情况会逐步改善,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能力与效益均会提高,污水直排进入河道、土壤和地下水的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三是高度重视水资源战略规划,将水资源及生态环境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支持、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和监督水生态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确立水生态规划在城乡规划中的基础地位,充分认识和利用水资源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注重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培育和引导亲水产业健康发展。

四是建立科学的流域管理行政体制。充分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与流域上下游地区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任何城市开发措施都要照顾到本地区和上下游地区人民的合理诉求,积极参与流域地区的环境与发展对话,制定流域治理行动计划及时间表。

五是构建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将立法先行与政策配套相结合,积极开展水生态法律和政策调研工作,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支持构建我国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机构应借助水利改革的契机,率先构建流域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催生万亿产业机遇”

《决策》: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投资,这对产业发展来说将带来哪些机遇?

刘波: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带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我国工程设计界长期以来沿用灰色排水方案,造成城乡社区大量的硬化地面,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实施海绵城市技术以后,新的技术规范和技术体系建立起来,需要大量的转型人才,高校要更新教材,设立新的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

社会资本被引导到绿色科技领域投资,大量的企业创新转型,相应的产业技术装备也会跟进,形成新的绿色产业链,带动就业及经济增长。另外,海绵城市建设也将在我国节能减排领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并带动产业转型,绿色生态产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现有2万多个社区,假设每个社区投资500万元进行生态修复,仅北京市的投资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有专家估计,我国城乡生态修复领域的投资,将从最初的几千亿元发展到成熟期的数万亿元,市场规模庞大,生态工业体系将得到完善。

这些投资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绿色GDp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国家经济呈现健康势头。

《决策》:现在,中央和一些地方也开始行动起来了,如何看待各地海绵城市的探索和实践?

刘波:2015年1月27日,中国海绵城市技术创新联盟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正式成立,组建了国内第一个专家顾问团队和大型海绵城市实验区。今后,类似的技术团队和探索实验将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城市创新发展将成为我国城乡发展的主旋律。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篇5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经典案例意义

中图分类号:F299.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城市建设和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和城市形象的行为,盲目照搬,千城一面,缺乏远景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和缺乏城市设计的基础上,减少“生态负债”,是我国在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中所必须避免的。在这样的形势下,探讨城市的生态规划尤为重要。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进展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概念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学术思想的探讨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6世纪英国摩尔的“乌托邦”,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的“新协和村”以及20世纪30-40年代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和赖特的“广亩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从以上学者的论点可以认为,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以及饮食业、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均应达到国家先进城市的最高标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通畅的道路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运输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资供应系统(主副食品、蔬菜等)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和污水废物的排放、处理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医疗保险、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都应有高水平的管理,以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指标,如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而且还应合理布局,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环境保护组织规定,城市绿地覆盖率应达到50%,城市居民人均绿地应达60m2,我国要求本世纪末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m2~11m2。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离上述要求差距较大,在城市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应努力向着高标准的绿化方向发展。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智力条件。

三、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典案例

(一)国外案例

巴西库里蒂巴是南美国家巴西东南部的一个大城市,为巴西第7大城市,环境优美,在1990年被联合国命名为“巴西生态之都”、“城市生态规划样板”。该市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受到世界的赞誉,尤其是公共交通发展受到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的推崇,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也给予库里蒂巴极高的评价。该市的废物回收和循环使用措施以及能源节约措施也分别得到联合国环境署和国际节约能源机构的嘉奖。

(二)国内案例

盐边县是攀西最年轻的县城,是因二滩电站建设而新建的移民城。盐边县过去是贫困县,又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工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不但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同时城市规划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盐边县委、县政府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实践,并通过调查研究,慎重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就是以“绿色幸福盐边”为主题对盐边进行规划建设。“绿色幸福盐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充分享受物质发展的成果,还要充分享受发展带来的精神快乐。“绿色幸福盐边”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四、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意义

(一)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已逐渐退化为物理意义上的城市,它本身不健康使得整个地球也不健康。城市在发挥着区域经济凝聚中心、驱动源泉、人类聚集作用的同时,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反思。如今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和中国人口的1/3以上已居住在城市,把城市建设成合乎生态要求的人类理想家园,这已是人们的不懈追求。

(二)生态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矛盾日渐显著。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三)生态城市建设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城市正处在大规模建设、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是发展的高潮时期,随着人民生活的追求层次发生变化,自然、生态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健康型生态居住环境是人们的最迫切需求。通过生态城市建设,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潮流,引导人们按规律去生产生活生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华生.李红柳.孙贻超.邵晓龙.天津生态城市建设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天津经济.2011

[2]刘哲.马俊杰.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篇6

关键词:Bim;城市设计;绿色空间形态;物理环境;评价与优化;可视化导则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近期我国北方大部分城市持续多日的雾霾和严重污染天气,使城市人居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由于城市空间环境是城市人居环境的基础层次和直接反映,而空间环境是由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集聚方式而引起的[t.R.oke,Streetdesignandurbancanopylayerclimate[J].energyBuild,1988(11):p103-113],因此学界非常关注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德国城市规划专家michaeltrieb教授认为,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是“对环境质量有意识地规定。”这种环境质量包括可见和不可见的影响环境的因素,如功能、活动意义以及功能的外在形式。[michaeltrieb/anteromarkelin,Stadtbildinderplanungspraxis.Stuttgart,1976:p14]作为人居环境载体的城市空间对于城市人居环境品质有着深刻的影响,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对构建生态宜居城市有重要意义。

1.背景研究――城市空间形态与Bim

起源于西方的城市形态学早期的研究多基于历史演变、空间美学和空间认知,如康泽恩的城镇平面分析,凯文・林奇的城市空间意象,罗西的类型――形态学研究等多属于定性研究的范畴。随后逐渐兴起的空间句法、分形理论等开始关注城市空间形态的定量研究,主要涉及形体几何关系的参数化表述、形态结构的数学表述和空间结构的数据化表述。[其中以Bill・Hiller为代表,深入研究了空间句法理论基础及方法,但是其更多的应用于表述空间的通达性、空间网络格局特征、空间结构与人类活动间的关系等。]1980年代起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引导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概念相继被提出。作为生态城市的一个研究方向,西方学界开始关注城市形态与城市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研究逐渐深入,城市空间环境与城市形态之间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逐渐被确立。[Bakern,SteemersK:thermalComfortinoutdoorUrbanSpaces:Understandingthehumanparameter[J].Solarenergy,2001,70(3):p227-235]城市设计实践证明通过调整建筑的组合方式来改善城市空间的自然气候条件是可行的,此后调节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以改善城市的空间环境质量逐渐成为城市设计与研究的目标。但是传统的城市设计过程研究体系不够完善,缺少科学的技术性实证,缺乏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有机统一,设计不过是“概念设计”而已。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GiS、RS、GpS等使得这一过程更加科学和严谨。但是随着需求的发展和转变,传统的空间分析已显示出其局限性,使得研究者不断寻求一种能提高分析与决策功能的新工具,解决城市空间形态设计在微观层面生态指标的量化。20世纪末期整合了大量建筑信息的模型技术――Bim的出现和发展给这种情况带来了改善的契机。[GiS是城市中有关的地形和现有建筑分布的描述,侧重于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功能,在一个通用的平台上查询、显示空间和属性数据。Bim是一种将数字化的三维建筑模型作为核心应用于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等过程中的工作方法.]基于探索设计方法的思考,在南和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中我们通过对Bim理念和方法的研究,试图将Bim技术引入城市设计中,发掘一种基于Bim的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模式,探索绿色城市空间形态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2.探索研究――基于Bim的城市设计方法

传统城市设计关注的是基于视觉“美”的城市空间形态,缺乏对城市空间性能品质方面的研究。同时城市设计方案仅作为城市发展构想,居民参与、信息共享、实施程度都较差。Bim技术应用于城市设计中,可以使整个过程科学化、信息化、可持续化。[Bim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各种相关信息的数据模型,是对相关信息详尽的数字表达,Bim同时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Bim强调“全生命周期”的应用,这就为整个过程中的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建造、数字化管理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方案设计的任意阶段都能够方便快捷地得到直观、准确的设计方案性能反馈信息,是应用Bim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可持续性设计的最大优势。

1)方案设计:从三维空间入手,建立“美”视觉形态

Bim立足于三维空间,利用Bim技术以三维真实的方式在运动中感受城市空间形态,并可以特定角度观察城市,可以实现多方案的实时比较和城市设计元素的实时编辑在设计中可以不断变换角度对其造型、单元组合进行观察、思考、推敲、修改,最后达至方案的确定。而且依据Bim的可视度分析,可以对地标性建筑作区域景观可视度分析增进其可达性,避免在设计过程中用主观臆断代替实际情况而引起设计失误,以更科学的手段为城市空间形态建立视觉“美”。

2)方案优化:从生态性能入手,追求“高”品质空间

将Bim信息模型引入城市设计当中,建立不同层次的城市空间信息模型,综合现有的GiS数据、气象数据和外部环境数据,分析模拟城市发展趋势及空间形态所产生的物理环境等一系列人居环境参数,使得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无法表达的隐形指标通过计算量化出来。Bim应用可视化的数据回馈进行方案的综合评价,为城市设计方案的优化提供参数描述和特质总结,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空间生态设计。(图1)

3)方案实施:从可持续性入手,实现“多”信息共享

城市设计方案的实施依赖于城市设计导则,基于Bim的城市设计导则表现形式除了图纸、文字外,还有数据以及可视化的数字信息,各种信息可以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应用。同时Bim技术支持多种方式的数据表达与信息传输,为整个设计过程提供了信息的共享环境,使得信息的利用效率提高,为方案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障。

3.实践研究――以《南和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在以上研究理念的指引下,结合地缘优势,笔者完成的《南和县城总体城市设计》因为从基于Bim的研究角度妥善处理“绿色城市空间形态”,因而获得2013年河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该项目还正在积极审报部级别的相应奖项。

河北省邢台南和县历史悠久,周边环境优美,史有“小江南”之美誉。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发展,南和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与活力。老城原有的“官帽”城市形态被分解,空间肌理日益混乱:建筑鱼目混杂、公共空间缺乏、道路支离破碎、空间环境恶劣,整个城市犹如一个满身疮痍的“病人”。如何整合城市空间要素、如何构建绿色空间形态、如何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等是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难题。分析了南和县的自然、历史、人文等环境条件之后,结合当地传统的“和”文化与朱正色故居“十方院”理念,我们提出了“十方聚合,和城共生”的设计理念,并以“一心双核,五带七区”[一心:行新城政文体中心区;双核:综合商贸区、历史记忆区;五带:五条城市主要景观带;七区:七大城市功能分区]为城市空间结构(图2),通过片区、路径、节点从宏观到微观控制城市的空间形态,使得传统“和”文化在生态宜居城市层面得以传承和升华。(图3)

1)方案设计――基于Bim的三维可视化分析

方案设计从三维空间入手,建立Bim模型对方案进行探讨和调整。并对城市行政文体中心区、综合商贸区、历史记忆区等重点核心地段进行景观可视度的分析,通过三维模拟和数据分析,找出空间形态中影响可视度的因素,如建筑体量大小、空间布局紧凑度、开放空间疏密度等,进而通过优化这些空间要素以提高核心区域的景观可视度。(图4)

2)方案优化――基于Bim的城市物理环境模拟

建立Bim城市空间信息模型,通过Bim生态分析平台加载外部环境数据进行方案的物理环境模拟分析,包括自然环境下城市空间区域内的光环境感知、热环境感知、声环境感知等,通过积累数据而后综合评价分析,为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提高城市环境品质。

a.声环境

在城市设计中采用Bim三维声源分析,对城市空间区域内对周边建筑特别是噪声敏感性强的建筑做出噪声分析。我们选取南和中心区的行政办公建筑空间、综合商业区建筑空间进行模拟和评估,通过调查空间区域内噪音污染源和交通噪音数据,模拟噪音源污染对周边建筑的实际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对道路界面、街廓形态、开放空间、节点景观等影响声环境的要素进行改进和优化,从而达到绿色空间形态的声环境要求。(图5)

b.光环境

Bim软件可以对城市空间的光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包括日影分析和辐射分析。日影分析功能提供了建筑遮挡阴影、太阳光线追踪等多种计算和显示方式,这些实时可视的分析结果,可以为空间形态布局提供参照依据。辐射分析能够精确计算模型任何表面上太阳的辐射强度,还可以进行反射眩光计算,并以图表的形式显示逐时辐射量或者某一时段的总量,可以分析建筑物大面积玻璃幕墙反射引起的眩光,为城市环境中的光污染提供辅助分析手段。在方案设计中摒弃了单纯就空间形态的美观来进行规划设计的传统手法,重点对历史记忆区进行分析评价。由于该区域的特殊性,建筑对采光、日照等要求严格,我们对其进行Bim分析,根据分析指标优化建筑布局、建筑体量、街道形态、景观种植等。(图6)

c.热环境

通过对城市空间的热环境进行Bim技术模拟以及综合评价,对方案的总体规划布局、城市设计进行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使得建成后的环境能够提供最大的人体舒适度,同时消耗最少的能源。在南和城市设计中,采用流体计算力学(CFD)软件,结合气象数据,重点对城市居住区进行风环境模拟,通过风环境模拟能对建筑群的热岛效应、风速流场云图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建筑群的空间关系给出最合理的空间布局建议。对区域内在日照条件下的温度场分布云图能做准确的模拟,在建筑物材质的影响下,建筑物得失热量的分析,通过规划建筑体量和规划数据能预测建筑的能耗,并能统计区域内各个规划单元的基本能耗统计。通过气象数据和空气质量数据,能对区域内空气质量进行模拟,对大气污染源扩散做出准确的模拟,并能得出详细的指标参数,如空气悬浮颗粒的浓度分析,沉降物沉降速度等。(图7)

3)方案实施――基于Bim的城市设计导则创新

城市设计最终落实在制定设计的准则,以保证设计目标的实施。本次城市导则的编制基于Bim的理念和技术,从城市所处的生态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环境、空间形态环境三个主要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分别对规划区域内的区块划分、街道网络、空间形态、建筑设计要求等方面进行城市设计的引导和控制,使其既有创意又富有弹性,既具有可操作性又有连续决策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a.基于Bim的信息集成

Bim理念强调信息的集成与共享。通过Bim模型的建立,集成城市设计图示语言与控规指标,导则在定性、定量和图文结合方式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弹性控制。(图8)导则纳入控规体系中的“规定性信息”,将两者进行有效衔接,建立法定化的空间管制方法,赋予其明确的法定效力,控制型详细规划在三维空间层面的指导效力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可以有效推动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建设。

b.基于Bim的可视化表达

Bim理念强调信息共享及计算机协同工作(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work)。Bim可视化导则既支持传统的二维方式显示以及图示表达,还支持三维方式甚至是动画方式显示。并且可以通过网络使信息及时地传达到有关方面,各种信息得到有效的管理与应用。可视化导则具有信息化、交互化、社会化的特点,尤其是网络与虚拟现实技术及多媒体的结合,可提供快速、方便、直观的方案展示,有利于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4.结语

城市空间形态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象总体。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比较探讨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解释城市发展中的多种现象,并预测城市未来发展。深入研究基于Bim的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探讨如何建立一种基于Bim的科学量化方法以有效表征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与优劣,以及如何基于Bim建立起城市空间形态的参数指标体系与城市空间品质的对应关系,这都是未来Bim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联性研究趋势。在相对有限的可借鉴经验的条件下,对不确定性的充分认识对提高中国城市研究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oket.StreetDesignandUrbanCanopyLayerClimate[J].energyandBuildings,1988(11):103-113.

[2]michaeltrieb/anteromarkelin:Stadtbildinderplanungspraxis,Stuttgart,1976,p14

[3]Bakern.,SteemersK.thermalComfortinoutdoorUrbanSpaces:Understandingthehumanparameter[J].Solarenergy,2001,70(3):227-235.

[4]何关陪编.Bim总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李建成等编.数字化建筑设计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注: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08338)研究成果.

图表来源:

文中所用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作者简介:

1、汪丽君,女,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篇7

一是如何打造融资平台问题。“三年大变样”,廊坊仅静态投资就需要900亿元。怎么保证充足的资金投入?我们正在全力提升建投平台,提高融资能力。整合城建系统存量资源,把城建系统的大量资产,通过整合,统一划入市建司,壮大资产总量,形成更强的经营能力。将财政每年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全部作为政府对建司的资本投入,增加公司净资产,降低负债率。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端人才,谋划融资方案,操作投融资项目,实施债券发行、公司上市、特许经营等资本运作,拓展融资领域。整合后的建司,融资能力由原来的10亿元,提高到50亿元。通过学习,我感到,在当前形势下,以政府为主导,做大做强融资平台,是推动“三年大变样”的主要手段,我们将在这方面继续探索。

二是如何建设好城市交通。廊坊市区规模不大、人口不多,还是华北地区城市交通一等管理水平的城市,也已经感觉到交通的压力,在上下班和节假日出现了堵车的现象。在交通问题上,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是早认识、早动手、早解决,解决得越晚,成本和难度越大。通过学习,感到应从大力发展公交、合理调整中心区规划、增加道路密度、完善组团式结构等多个方面综合治理,努力建设一个“不堵车的城市”。

三是如何保持廊坊生态环境领先的问题。生态环境是廊坊的生命线,这次参加河北省加快城镇化建设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学习,听专家介绍北京奥运期间改善城市环境的一些做法,很受启发。我们准备专程到北京学习取经,全面提升廊坊的生态环境水平,努力建设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四是如何打造城市品牌的问题。品牌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具有独特的作用。经营好城市品牌,潜力和作用是无限的。大连、青岛、杭州等很多城市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打造城市品牌上,他们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廊坊与先进城市相比,城市品牌还不够鲜明和响亮,先进城市的做法为我们启发了思路,提供了借鉴。

五是如何解决好房地产问题。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对于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就廊坊而言,将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方位对接京津等措施,解决好廊坊的房地产问题。

2008年,我们把拆迁和规划作为“三年大变样”的主体,目前已经投入2600万元,完善了“三年大变样”总体规划,编制了道路景观、城中村改造、园林绿地、城市雕塑、城市色彩、环城水系、地下空间利用和对外交通等32个专项规划,形成了完整的规划体系。同时,启动了万庄新城、中科廊坊科技谷等一批大项目。2009年,我们将按照“三年大变样”的整体规划,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确保“三年大变样”实现大的突破。主要任务和工作思路是:继续大拆迁,系统大建设,老城大提升,融资大突破。

一是加快推进万庄生态新区建设。2009年主要进行万亩梨园生态核修复、道路交通给排水及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

二是完善改造南北和东西两个中心轴线。包括光明西道、新华路、和平路、银河路、爱民道等5条干道提升完善。

三是上马三个中心建设。包括完善提升明珠中心商业区,加快龙河、开发区两个次中心建设速度。

四是植物园、水系文化绿地、自然公园二期及沿铁路两侧精品景观走廊4个园林绿化项目。

此外,围绕加速提升城市承载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突破瓶颈制约,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 

 

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城市是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严峻。因而建设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生态城市则是一个新兴的词汇和规划理念。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高水平、高质量地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协调及统一。 

 

一、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水污染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掉,致使水环境严重污染。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全国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 

(二)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逐步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资排入大气层,使大气层严重恶化,导致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出现酸雨,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三)垃圾泛滥成灾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不仅有碍雅观、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强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四)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也很突出。 

(五)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城市建设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古迹缺乏保护意识,随意拆除破坏的现象较为严重。像福州著名的清代建筑群三坊七巷被开发成了商业街,舟山在旧城改造中把有几百年历史的定海古城破坏殆尽,引起了市民状告政府的官司;北京在近几年修建平安大街、广安大街和拓宽新街口、菜市口大街的过程当中将戊戌维新重要的遗址粤东新馆、广渠门的曹雪芹故居、具有高度文化价值的美术馆后街等都夷为平地;上海的浦东已经是高楼林立一派现代化的景象,但甚至没有把宋庆龄先生的出生地保留下来许多城市传统的面目几乎已经完全看不到了,城市的文脉、城市的记忆就从此消失了。早在50年代初围绕着北京旧城的存废问题就产生过一场非常著名的争论,曾经作为人类建筑的景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的北京古城,基本上就在人们的面前消失了。反而在西方国家,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就强得多。要做好作为城市历史和传统文化载体的古迹的保护工作,除了要树立起强烈的保护意识外。还应该组织专家对现存的古迹逐一加以认真甄别,建立起保护名录、档案,从城市规划阶段就开始加以保护。为进一步加强保护,各地应尽早考虑对城市历史文 

化遗产保护进行立法。 

 

二、未来城市环境建设的几个转变 

是从污染治理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二是从物理空间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三是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到面向过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四是从城市绿化需求到生态服务功能需求。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

三、如何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如何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和设计实施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就是要建立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城市规划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用科技创新改善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领域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二)城市建设规划要具有特色性 

中国城市建设文化走向。风情各异、不同特色的城市景象已不复存在,代之以“千人一面”的再造城市。高大的玻璃幕墙建筑、点缀着假山、假石、喷泉、罗马柱的大广场,有着各式各样路灯,加上中间绿化隔离带的大马路、穿行在城市中的高架桥等,几乎成了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在趋同化的大潮中,曾经熟悉的城市面孔,城市记忆已经被淹没。城市建设并不等于城市表面形象的建设,高楼大厦并不等于现代化。照搬照抄、拿来主义,人有我也要有的城市建设思维只会导致城市传统文化、城市特色的丧失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城市就缺少了灵魂和活力,没有特色的城市就没有了发展的竞争力。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山水特征、地质资源、物产资源、气候特征等等都是丰富多彩的,这些就是独特的地理文化;每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追求等人文精神内容也不尽相同,这无不与当地的城市文化基因、传统个性都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这些人文内容也就形成了当地的独特的社会文化。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篇9

[论文摘要]分析了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对如何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如何做好生态城市设计进行了探讨。

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城市是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严峻。因而建设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生态城市则是一个新兴的词汇和规划理念。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高水平、高质量地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协调及统一。

一、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水污染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掉,致使水环境严重污染。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全国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

(二)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逐步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资排入大气层,使大气层严重恶化,导致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出现酸雨,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三)垃圾泛滥成灾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不仅有碍雅观、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强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四)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也很突出。

(五)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城市建设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古迹缺乏保护意识,随意拆除破坏的现象较为严重。像福州著名的清代建筑群三坊七巷被开发成了商业街,舟山在旧城改造中把有几百年历史的定海古城破坏殆尽,引起了市民状告政府的官司;北京在近几年修建平安大街、广安大街和拓宽新街口、菜市口大街的过程当中将戊戌维新重要的遗址粤东新馆、广渠门的曹雪芹故居、具有高度文化价值的美术馆后街等都夷为平地;上海的浦东已经是高楼林立一派现代化的景象,但甚至没有把宋庆龄先生的出生地保留下来许多城市传统的面目几乎已经完全看不到了,城市的文脉、城市的记忆就从此消失了。早在50年代初围绕着北京旧城的存废问题就产生过一场非常著名的争论,曾经作为人类建筑的景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的北京古城,基本上就在人们的面前消失了。反而在西方国家,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就强得多。要做好作为城市历史和传统文化载体的古迹的保护工作,除了要树立起强烈的保护意识外。还应该组织专家对现存的古迹逐一加以认真甄别,建立起保护名录、档案,从城市规划阶段就开始加以保护。为进一步加强保护,各地应尽早考虑对城市历史文

化遗产保护进行立法。

二、未来城市环境建设的几个转变

是从污染治理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二是从物理空间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三是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到面向过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四是从城市绿化需求到生态服务功能需求。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转贴于

三、如何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如何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和设计实施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就是要建立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城市规划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用科技创新改善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领域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二)城市建设规划要具有特色性

中国城市建设文化走向。风情各异、不同特色的城市景象已不复存在,代之以“千人一面”的再造城市。高大的玻璃幕墙建筑、点缀着假山、假石、喷泉、罗马柱的大广场,有着各式各样路灯,加上中间绿化隔离带的大马路、穿行在城市中的高架桥等,几乎成了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在趋同化的大潮中,曾经熟悉的城市面孔,城市记忆已经被淹没。城市建设并不等于城市表面形象的建设,高楼大厦并不等于现代化。照搬照抄、拿来主义,人有我也要有的城市建设思维只会导致城市传统文化、城市特色的丧失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城市就缺少了灵魂和活力,没有特色的城市就没有了发展的竞争力。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山水特征、地质资源、物产资源、气候特征等等都是丰富多彩的,这些就是独特的地理文化;每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追求等人文精神内容也不尽相同,这无不与当地的城市文化基因、传统个性都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这些人文内容也就形成了当地的独特的社会文化。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篇10

关键词:城市管理规划建设

正文:

一提城市建设,人们自然会考虑要好好规划,依法建设。当然,一个城市要想完美、漂亮、科学,就必须要规划、建设,但从实践来看,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只能象人的一生中的孕育阶段,充其量只是“先天阶段”,而城市的管理才是一个城市的后天阶段。因此,在规划和建设时,如不去考虑管理问题,是必然会失败的、是不科学的,规划和建设的结果,最后也会遭受破坏。

从城市管理看当今城市中的三大问题

不论城市的大与小,也不论城市规划得是否科学,建设得是否漂亮,但从城市管理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城市都存在着三大共性问题:

一是沿街建筑风格破坏严重。城市的繁荣取决于人流量和商业氛围。但是,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建筑风格,却很少考虑沿街店铺经商时的店面装璜,闭门造车地设计建筑风格。而这些风格,只要商者开始经商,就会不同程度地被破坏掉,甚至面目全非。这些问题的出现并非城市管理不严,而是因为一些实际问题无法解决,只能痛心地看着沿街建筑和大型商场的立面风格被一块块难以统一的广告牌代替。

二是重复建设严重。此现象严重浪费资源和精力,也增加了管理难度,这方面问题在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又尤为严重。由于建设时没有超前的规划,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只好反复重建,要么开路埋管,要么添绿加宽。这种劳民伤财的城市建设,既增加财政负担,又无法实现城市的环境美化,遭到百姓的反对,给城市管理带来不便。

三是功能缺乏,市容混乱。由于经济发展很快,加上城市功能在规划时就是先天不足,几乎所有城市停车问题都变得较为突出,摊点设置也难以规范,广告乱粘贴更是无法杜绝,商业占道较为严重,这些混乱现象给城市秩序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给城管部门出了很大的难题。

二、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是城市建设缺乏人性,追求完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归根结底就是满足人的需要,营造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空间,也就是说,指导思想是必须以人为本。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执政者本着良好的愿望,在规划设计中总要反复推敲方案,不断地追求完美,而实际上由于自己缺乏业务知识,难免出现了“画蛇添足”的现象。因此听取专家意见就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专家的完美心态更为严重,与其说几经修改方案更完美,功能更具备,倒不如说是“纸上谈兵”。于是乎,一个个看似完美的规划方案,却埋没了在纸上无法体现的“人性”,给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带来了诸多不便。

二是缺少功能,摆花架子。以南方某县级市为例,该县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随之而来的城市建设相应加快,但老城区的各种创建工作也十分必要。为了创建文明城市,就要首先考虑人均绿化面积。为了满足条件,就要增加绿化带,不惜取消了盲人道。为了畅通工程的验收,又要增加车位、划斑马线,于是停车位只能建在人行道上,斑马线却在沿街两边的栏杆中添加。换句话说,要过马路走斑马线,必须得跨过栏杆。

三是缺乏当地的实际,盲目扩大框架,唱起了“空城计”。扩大市区面积,这是当前城市建设的一大时事和潮流,应该是好事。但有些地方却脱离实际地希望在近期内把人口发展到一个预想数字,这样的做法根本就不符合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和国情,完全没有考虑城市在运作之中的管理工作。在规划建设的人们眼里,只要留足发展空间,就是科学。

三、立足人性,着眼管理,追求科学的完美

一是实现观念美。从城市历史的长远看,规划和建设只是短暂的,而要与人们走过漫长的岁月,满足人的需要,还是得靠城市管理。因此无论是执政者、建设者还是学术界都要在理念中来一个彻底的更新,千万不可离开城市管理搞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否则即使是规划建设了一个十分完美漂亮的城市,由于无法管理或跟不上管理,它也必将昙花一现,无法保证它永久的辉煌和繁华,所以在城市工作中,做任何计划或任何方案,都必须首先考虑城市的管理工作需要。

二是讲究生态美。一个城市是不是美,首先要看它的生态是不是美,先天是不是美不美。从规划角度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打下文明的基础,将人类对自然与生态系统的认识成果应用于规划之中,应用于决策之中,维护河流、湿地、山体的自然形态,在城市绿化地中保持一定的比例。从管理角度看要加大环保意识,及时处理城市产生的垃圾、废气、废物,真正实现环保城市。规划和建设就要有处理好上述垃圾、废气、废物的功能,并美化这些功能设施的形态,最高限度地发挥功能,从而达到生态美。

三是挖掘文化美。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通过“科学、道德、艺术”达到真善美。从某种角度看,文化美也是我们城市美的保证。温岭市近年在街心公园设立了一个戴复古石雕像,结果与周边环境很不协调。戴复古是南宋诗人,是温岭的历史上的文人,本应在规划中很好地加以弘扬文化,但是没有做到,成了建设中的败笔。因此,规划城市必须挖掘一个地方的古远文化,并把它的丰富内涵很好地表现在建筑和功能上,造就城市的高品位。反之文化不但不能发掘,还会影响城市景观。作为管理部门,要善于发掘地方文化,能正确看待街头各种文化活动,不能一概拒绝。当然在管理中,要很好地加以包装、策划,让更多的文化活动为城市市容增光添彩,唤起人们追求美好的思想。

四是打造特色美。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它的两重性,何况由于审美的不同,绝对的美是无法定制标准的。一个城市的美,除了以追求时尚为基调外,更要打造自信的特色,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产生自豪感,让来客们在这里能有新鲜的视觉。同样,也只有特色美才能避免千城一面。而作为管理,要在这个城市的基础设施中融入更多的活动氛围,给予更多的城市包装。我认为,规划建成后的美是固定的,它很难满足人们永恒追美的心理。所以,城管部门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形式装扮城市,就像姑娘的打扮,中年人的梳妆,老年人的美容,给城市不断注入美的氛围。

五是追求人性美。这是最根本的,因此在规划中,不能盲目追求“洋、大”,要适可而止,从实际出发,坚决杜绝“过马路要跨杆;把盲人引到草坪上;把垃圾箱设在交通要道上”的不人性作法。从管理角度要加强市政管理,确保使用的科学性,发挥各大设施的重大作用,以满足人的需要。

六是实现整体美。一个城市要实现整体美,除了规划要做到完整、科学外,也离不开城市的宏观管理。因此,要彻底纠正人们重建设轻管理的偏习,不断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加大管理设施的投入,在建设城市的同时,先考虑城市管理,做到规划建设管理三同步,实现规划建设的目标,促进城市的永久完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