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措施十篇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措施十篇

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7:19

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措施篇1

企业信用管理的绩效是为了实现企业信用管理目标而进行的各种资源投入所形成的产出成果。各种资源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产出的成果可以从社会效益(信誉度)和经济效益(坏账减少、现金流增加、资金占用减少、利润增加)等方面。总的表现就是信用水平的提高或信用能力的增强。

衡量企业信用管理绩效是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检验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成果与管理目标是否一致的重要手段,是改善企业信用状况、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大部分企业对信用管理绩效评估还没有从战略高度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企业甚至忽略这个环节,导致企业信用管理虎头蛇尾,收效甚微。即使有些企业已开展信用管理绩效的考评,也主要是沿用部分财务指标进行考评,有些企业则直接采用中介机构的信用评级作为信用管理绩效考评的依据。这实际上是就绩效论绩效,忽视了围绕信用管理目标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信用管理绩效的措施,忽视了企业通过内部不懈努力而营造的信用文化环境。

衡量企业信用管理绩效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可借鉴平衡记分卡的原理,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等四个角度对企业信用管理绩效加以考察。

平衡记分卡(BalanceScoreCard,简称BSC)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罗伯特?卡普兰教授和美国复兴全球战略集团总裁大卫?诺顿于1992年在对绩效测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12家公司进行一年的研究后创立的一种绩效管理模式,[1]在后来的实践中逐渐扩展为一种战略管理模式,被认为是目前最流行的管理工具之一。[2]其重点在于关注管理者对企业整体绩效进行评价。平衡记分卡法的思路认为:以企业的战略和远景目标为核心,把企业的长远目标具体化为企业的行动策略,即寻找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并进一步转化为可以度量的财务、顾客、内部运作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业绩衡量指标体系。

平衡记分卡的上述四个角度是互为关联和相互支持的,并构成了一个因果关系链:为了实现企业的价值,回报投资者,必须获得财务绩效,并且必须关注客户,以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为了获得市场,赢得客户,必须从内部运作上练好内功,这是立足之本;为了内部运营的不断改进,需要企业和员工的可持续发展。

平衡记分卡比传统的绩效管理方法有明显的改进。传统的绩效管理方法只注重财务指标,财务指标虽然可以显示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其实施中是否为最终经营成果(如利润)的改善作出贡献,但它是滞后指标,只能衡量已经发生的事情。平衡记分卡则强调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全面而平衡地审视业绩,并把组织的使命和战略转化为有形的目标和衡量指标,是一个核心的战略执行工具,能够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崭新的绩效衡量模式。[3]

平衡记分卡为企业绩效改善提供了一个关注相关利益方的平台,有效地实现至少四个方面的平衡:第一个平衡是财务与非财务的平衡。它源自于解决单一财务指标考核的弊端,它要求从财务和非财务的角度去思考企业战略目标及考评指标。第二个平衡是短期与长期的平衡。它既要求关注短期战略目标和绩效指标,也关注长期战略目标与绩效指标。第三个平衡是前置与滞后的平衡。它既关注那些能反映企业过去绩效的滞后性指标,也关注能反映、预测企业未来绩效的前置指标。第四个平衡是内部与外部的平衡。它关注于企业内外的相关利益方,能有效地实现外部(例如客户和股东)与内部(例如流程和员工)衡量之间的平衡。[4]

二、YC股份公司信用管理绩效考评的平衡计分卡构建

平衡记分卡首先是需要是根据评价的对象,构建一系列相关的指标体系,YC股份公司(以下简称“YC”)的信用管理的平衡计分卡指标构建及指标解释如下:

(一)财务角度

财务角度的指标及指标解释主要有:(1)资产负债率,指YC企业中负债除以资产的百分比;(2)资产利润率,指利润占资产的百分比;(3)流动比率,指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4)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指用于经营性的现金净流量;(5)销售收入增长率,指一年中新增的销售收入占年初数的百分比;(6)总资产收益率,收益占总资产的比率;(7)信用等级,指经有关机构评估的信用等级。

(二)客户角度

客户角度的主要指标有:(1)客户满意度,指客户实际获得的价值与客户预期得到的价值的百分比;(2)客户忠诚度,指接受、喜爱YC产品并表示愿意再次购买或推荐别人购买YC产品或服务的客户占总客户的百分比;(3)客户抱怨率,指抱怨客户占总客户的百分比;(4)服务急件率,指企业满足客户维修用急件占维修件的比重。

(三)内部流程角度

内部流程角度的指标及指标解释主要有:(1)供应商信用a级率,指YC对供应商信用状况的调查及记录,达到a级信用以上的供应商比率;(2)库存、物流等储运承诺履行率,指YC内外关于库存、物流、储运等的承诺及履行记录;(3)生产标准执行率,指YC对生产标准的执行记录,生产过程中执行标准与计划的比例;(4)产品质量等级率,指YC产品质量等级状况的记录、明示及改进状况;(5)交货期履约率,指YC为了履行客户在规定期限内交货占全部交货的比例;(6)信用期实现率,指YC为了促进销售给客户的信用期的实现状况与计划的比例;(7)广告等营销活动承诺履约率,指YC在广告、营销过程中对顾客的承诺及履行的比例关系;(8)售后服务承诺实现率,指YC在售后服务阶段履行承诺与计划承诺的比例;(9)合同履约率,指供销合同进行有效、及时的履行占合同的比例。

(四)学习与发展角度

学习与发展角度的指标及指标解释主要有:(1)用于信用管理的培训投入比例,指用于信用管理的培训投入除以全部培训的投入;(2)具有信用管理技能的员工数量结构,指企业中具有各种信用管理技能的员工占全部员工的比例;(3)员工信用建设建议数,指一年间员工关于信用建设的建议数;(4)内部信用沟通,指一年间YC内部进行信用信息交流的次数;(5)以信用建设为目的的学习次数,指一年间YC内部以信用建设为目的的专题学习研讨次数;(6)企业信用文化建设投入占企业文化建设投入比,指YC信用文化建设投入与文化建设资金的比例。

上述指标体系中,按照企业信用工作的要求,把指标分别归集成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四个平衡记分卡的四个角度。

三、YC信用管理绩效考评程序

1.通过实地调查YC公司,笔者选取实施信用管理初始年n年开始的数据和实施信用管理后的m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详见表一)。

通过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角度,可以进一步判断YC信用管理的绩效状况:(1)从财务角度看,财务指标反映出YC的经营业绩成效显著,回报股东投资的能力增强,信用等级评价高。(2)通过第三者的独立评价,YC的客户角度的评价指标在满意度和忠诚度方面有了提高,而客户抱怨率也出现微小的上升,主要原因是由于极少数服务站的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同时客户服务要求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客户在m年提出了加快服务的需求,增加了服务急件。(3)在YC的内部信用流程管理中,主要反映YC自身可以控制的流程改造能力。在进行调查访谈过程中,这个角度的指标都呈现出改善的结果。(4)在学习和发展角度,m年的指标比n年有了一定的改善,使YC的信用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有持续的提高。在指标中,员工信用建设建议数出现减少,主要是由于前期信用建设有更多有待于完善的方面,随着企业信用建设的深入发展,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合理化建议逐步减少也是正常的。

根据表一中的指标体系数据,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YC信用管理绩效的层次结构模型,组织行业专家利用层次分析法实施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在这个模型结构中,YC信用管理绩效是目标层,表明YC信用管理工作的管理成果;第二层次是YC分别在财务角度、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学习和发展角度围绕YC企业信用管理绩效工作的四个主要方面。第三层次反映YC在考察企业信用绩效中的主要指标。

2.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处理程序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如表二。

在第二层次的权重中,财务角度的权重为0.437,说明在企业信用管理绩效分析中企业财务占主要地位,企业内部流程角度的权重为0.2398,也占比较主要的地位,因此企业必须强化内部流程的改善和再造。

在第三层次(指标层)的权重中,经营性现金流量指标的权重最大,表明该指标在信用绩效评价中起重要作用,在企业中该指标反映企业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的状况,同时也反映企业利用现金流量应付经营中出现的突发事件的能力。销售收入指标的权重也比较大,说明专家比较重视企业的规模,一般情况下企业规模大,经营业绩会比较好,反映出企业信用绩效也比较好。

3.对YC不同年份信用管理绩效的比较分析。

首先要结合企业实际和具体指标的含义进行调整,有些指标越高,绩效越好;而有些指标值越高,绩效越不理想,这类指标是负指标,采用它的倒数与权重相乘,才能反映绩效的实际情况,保持方向的一致性。假设Fi为i年份的信用绩效得分,xi为每项指标的具体数值,fi为每项指标的权重,则Fi=∑fi*xi。由于指标数据之间有比较大的差别,分析中作了适当处理。首先把影响程度最大的两个指标(即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和总收入)去掉,可得Fn=5.166,Fm=5.586(注:由于员工信用建设建议数、客户抱怨率、服务急件率等是信用绩效的负指标,本文采用其倒数形式),从得出的数据也可看出m年比n年的信用绩效有明显的改善。由于企业的信用绩效很大程度上受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和总收入的影响,若把这两个指标加入可得Fn=53333.34,Fm=99394.33,显然,m年比n年的信用绩效有非常明显的提升。

三、提高YC信用管理绩效的目标和措施

绩效考评的目的在于在以后的管理中确定新的目标,并且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增强企业的管理绩效。通过不同年度信用管理绩效的比较,围绕进一步增强YC信用能力,提高YC信用度的总目标,归纳出提高YC信用管理绩效的具体措施。

(一)财务角度

财务角度提高信用管理绩效的主要目标及措施有:(1)资产负债率的目标是降低2%,主要措施是按期归还银行贷款,减少负债,或者股东利润转增资产;(2)资产利润率的目标是提高1.5%,主要措施有增加环保新产品(欧Ⅲ,欧Ⅳ排放)产量,增加利润;(3)流动比率的目标是提高2%,主要措施是加强销售货款管理,加快货款回笼,适当增加流动资金;(4)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的目标是增加,主要措施是加强现金管理和物流管理,减少现金占用;(5)销售收入增长率的目标是提高,主要措施是贯彻“国际化YC”战略,形成国际市场上新的销售增长点;(6)总资产收益率的目标是增加,主要措施是通过增加新产品销售、降低成本、扩大销售等方式,增加YC的总收益,回报股东;(7)信用等级的目标是维持,主要措施是通过一系列有成效的信用管理,维持aaa信用等级。

(二)客户角度

客户角度提高信用管理绩效的主要目标及措施有:(1)客户满意度的目标是提高,主要措施是完善服务呼叫中心功能,及时快速处理客户诉求,主动呼出回访客户,了解发动机使用情况,把故障解决在萌芽状态;(2)客户忠诚度的目标是提高,主要措施是要求呼叫中心通过回访客户监控服务质量,确保服务体系的诚信度,同时作为服务体系的绩效考核依据;(3)降低客户抱怨率,主要措施是加强服务站建设,提高呼叫中心流程处理能力,使抱怨率下降有较大的空间;(4)降低服务急件率,主要措施是调整各个服务站的备品备件结构,及时补充易损件,建立备品备件信息系统,制定实施急件就近调配方案。

(三)内部流程角度

客户角度提高信用管理绩效的主要目标及措施有:(1)供应商信用a级率目标是加强管理,主要措施是进一步完善供应商信用管理系统,对存在信用问题的供应商进行有效监控和清理;(2)严格遵守库存、物流等储运承诺履行率,主要措施是严格根据流程设计要求,确保供应链畅通;(3)严格遵守生产标准执行率,主要措施是严格按照工艺要求和标准执行,维持产品质量体系;(4)产品质量等级率的目标是公开明示严格要求,主要措施是要求生产高品质产品,产品质量等级和用途要明确标示,防止以次充好;(5)交货期履约率的目标是强化管理,主要措施是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交货期进行管理,防止漏发和错发产品成品和备品备件;(6)严格遵守信用期实现率,主要措施是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信用期进行管理,杜绝拖欠,防止呆账坏账发生;(7)严格执行广告等营销活动承诺履约率,主要措施是广告宣传围绕“YC机器,绿色动力”的诉求,满足客户的需求;(8)严格执行售后服务承诺实现率,主要措施是要求各个服务站要统一服务理念,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服务规范,严格履行统一的服务承诺;(9)强化合同履约率管理,主要措施是完善YC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对合同进行动态管理,支撑YC的信用管理。

(四)学习与发展角度

学习与发展角度提高信用管理绩效的主要目标及措施有:(1)用于信用管理的培训投入比例增加经费比上年提高1%,主要措施是对有一定信用管理技能的员工进行更加系统的培训,加强信用管理知识的普及培训;(2)具有信用管理技能的员工数量结构增加,通过培训使具有信用管理技能的员工比例提高0.5%;(3)增加员工信用建设建议数,主要措施是将其纳入合理化建议范畴,扩大范围,发动YC员工积极参与“我为信用YC建言献策”活动;(4)维持内部信用信息沟通,通过编发《信用YC》维持一月一次的内部信用信息沟通(5)增加以信用建设为目的的学习次数,结合建设和谐YC、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等活动,组织3次较大规模的信用建设学习活动。

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措施篇2

关键词:园林项目;信息管理;措施;施工

目前,人们生活环境的优劣成为社会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加,城市的园林绿化问题,成为政府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条件。我国的城市绿化建设工作逐步加快,但在园林项目施工信息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隐患的问题,园林项目信息的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园林建设的质量问题。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园林规划设计成为城市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建设,不具备合理的园林项目施工信息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城市环境的绿化能力。人们的生活需要生活的环境给予良好的氛围,促进人类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推动园林绿化的建设与发展。

一、园林管理现状分析

园林项目的增加,促使园林绿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多数园林企业内部管理方式不规范,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出现问题没有合理的管理方案,没有具体的改善措施,最终导致园林管理问题层出不穷。园林工程的项目迅速增加,促使园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强烈,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和人才成为竞争的核心问题,园林企业必须保证施工设计、施工技术、施工材料、施工质量等问题,具备施工的合理性。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合理的管理措施,进行整改制度,完善园林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方式,充分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促使园林企业的健康发展。

园林建设需要面对多方面的因素问题,规划合理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园林建设的质量,完善园林信息管理的措施。园林建设可能遭受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破坏问题,导致园林建设之后,没有良好的防护措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园林施工企业需要组建具备专业知识的施工团队,以保障实施工程质量,再进行工程的开展工作,将施工的损失降低,建立完善的施工体系。如果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损失问题,直接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不利于企业的经济发展,有损企业的社会形象。园林企业主要施工目的是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如果施工计划的不合理,不但无法改善环境,还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引起社会的关注,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园林管理信息的问题分析

(一)园林信息管理意识薄弱

我国园林建设起步较晚,因此,施工过程中存在隐患问题诸多,如果不能及时改善问题,实施工程将很难进行,导致延误工期进度。不具备完整的园林管理体系,导致园林问题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多数园林企业采用国外的成熟的管理体系,但是没有考虑应该结合我国园林企业内部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融入企业自身问题,导致企业管理理念不符合企业的经济发展趋势,园林信息管理出现问题,影响我国园林工程的发展。

(二)园林信息管理工作无法落实

企业的需要具备完善的管理体系,但如果无法正常进行实施工作,即使优秀的管理理念也无法切实有效的改善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导致园林信息管理失去实效性。现代化设计理念和科技化技术,已经被园林企业充分运用,因此,园林信息管理可以通过理论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规划建设管理模式。园林实施工作中,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企业应该进行合理的控制,当问题存在时,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改善工作。有些施工单位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主要原因在于管理部门的规划不合理,管理问题得不到落实,这样的管理模式,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更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三)园林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园林工程的实施需要具备专业能力较强的施工人员,但是由于企业、政府、国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园林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园林工程施工质量得不到保障。施工人员的素质不高、不具备职业道德、专业知识较差,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园林工程的实施,久而久之,施工质量出现严重问题,造成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损失。

三、园林信息管理问题相关措施

(一)完善施工管理体系

园林工程实施的优劣情况,决定于园林施工的管理体系,因此,提高园林信息管理水平势在必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规划良好的管理方案,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道德思想,认识施工管理的重要性,严格落实企业管理制度。园林企业信息管理制度,需要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结合企业内部情况,进行规划符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园林规划的每一环节,都需要具备合理性,在实施工程时,严格按照规划制度进行工作,实现园林企业信息管理目标。

(二)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由于园林企业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综合水平较低,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混乱的管理问题。通过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施工团队的综合水平。园林企业应该定期采取培训工作,保证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因为施工人员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实施工程的质量问题,如果施工质量存在隐患问题,将给施工企业带来恶劣的影响。园林企业应该结合实际现状,设立奖罚制度,促进施工人员的积极性,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改善施工效率和质量问题。

(三)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园林工程需要具备良好的管理制度,结合实施工程的具体因素问题,加强管理制度的实效性。因为园林工作主要面临的植物多种多样,无论栽种、维护、购苗等都需要严格的进行筛选和实施工作,每个环节都能解决施工的成败问题,如果只注重前期的栽种,而忽略后期的养护问题,导致园林养护工作受到经济损失。实施工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因素,全面改善施工管理制度,加强工作人员的认识度。通过严格的实施管理工作,如:除虫、剪枝叶、保温、浇水、灌溉、松土、捡石等相关工作,确保园林绿化工程能够顺利进行。

(四)建设良好的团队气氛

园林工程的实施,需要组建优秀的管理团队,确保园林工程能够顺利竣工,提供先决条件。园林工程实施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将管理工作落实到施工中的每个环节,保障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建立良好的团队气氛,加强管理人员的团队精神,各部门应该定期进行沟通和探究分析工作,发现工程存在的隐患问题,提早规划整改措施,创建良好的团队气氛。

总结

园林项目施工信息管理涉及方面较为广泛,需要管理人员结合相关因素,加强管理措施,提高园林企业管理制度,加强实施整改措施。提高园林管理水平,严把施工质量关,实现园林企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园林企业应该结合外国先进技术和成熟的管理体系,结合我国园林企业发展现状,规划符合园林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促使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裕,于金伟.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及管理过程[J].科技致富向导,2009(6)

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措施篇3

【关键词】市政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优化

市政施工内部控制是保证市政工程资金安全、管理科学以及财务信息透明的重要战略。目前,市政施工企业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追求快速成长而忽视必要的控制。研究发现,我国市政施工企业控制薄弱,风险管理不到位。所以,有针对性地完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从目前我国市政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现状分析我国的市政企业内部控制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在市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市政施工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还是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大对于市政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力度,通过分析主要问题提出一些具体完善市政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1内部管理控制的概念理解。内部管理控制顾名思义,是指为了更好地实现经营管理目标,企业在分工负责的前提下,组织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所采取的方法、程序与措施,并以此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与权限,从而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系统。

2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市政企业的建筑工程涉及的周期比较长、资金使用量比较大,而市政工程的公益性等使得社会、政府等部门需要加强企业的建设效益等,而企业效益管理的主要措施就是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其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监督以及信息化五方面进行分析。

2.1内部环境。大部分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企业的岗位制度不健全,对于工程的管理建设主要依靠相关管理人员,而没有依照施工岗位要求;对于市政工程的施工建设过分强调经济效率,而忽视社会效率。

2.2风险评估。目前许多市政施工企业缺乏风险评估意识,他们处理风险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单一。在企业未来战略发展上企业始终不能给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自我定位,对于企业战略风险没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在战略风险出现时也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建筑工程的设计存在设计内容不全,设计人员不按相关的国家规定进行设计的更改,造成设计的工程费用、施工要求资质等超出施工企业的界限。

2.3控制活动。大部分市政施工企业制定了对于企业财务方面的控制分析制度,但是对于企业其它方面的内容控制还不明确。施工企业内部的绩效考核指标设定实施的细则还不清晰,其与施工过程的关系性联系程度还比较低。同时市政企业的考评过重于施工经济结果评价,而忽视对于市政施工过程的评价。

2.4内部监督。市政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在实际中往往被赋予形式化,企业对于建筑施工的监督存在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内部监督只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等,再者施工企业对于企业内部监督缺乏相应的分析报告评估,没有对企业的各阶段风险等进行分析,结果造成内部监督制度缺乏风险导向意识。

2.5企业施工信息化程度不高。作为现代企业管理需要注重日常的信息化管理,而目前我国的市政建设单位在信息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同时市政企业没有建立社会信息沟通制度,市政企业对社会关注的建设工程的质量缺乏有效的与公共的沟通,没有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再则企业的管理者对信息化的报告重视程度不高,内部的施工信息报告程序混乱,企业各层对企业的施工信息掌握不及时。

3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优化建议。针对上述提出的市政企业在内部管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针对性的改建措施,提高市政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措施,是市政企业发展的需要。

3.1优化内部环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主导着对内部控制的内部需求,因此合理的组织架构和健康的企业文化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完善至关重要。市政企业要积极发挥企业内部监督部门的职能,明确他们的权益与义务,将职能真正渗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独立董事的设立可以发挥董事会内部的制衡和制约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审计委员会作用,赋予审计委员会监督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等方面的职能。

3.2强化风险管理。市政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施工周期长、施工环境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因此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风险意识。首先加强市政工程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市政企业要建立规范的风险管理制度,有专门的人员负责企业施工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最终将风险预测分析落实到风险管理责任;其次加强对于市政工程项目信息的管理工作,任何风险的出现都要依托施工项目;最后建立规范化的风险控制制度,以此确保风险控制在市政企业内部的风险控制形成制度,减少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制度缺失。

3.3健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首先要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建筑企业应根据业务不相容原理设置相关部门和岗位,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施工过程中,公司应严格审查施工单位是否领取施工许可证及相关文件,工程技术部门应及时掌握工程投资、质量、安全等情况,财务部应审核各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以保证工程项目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可靠性。

3.4加强内部监督。市政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工作人员日常自查、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内控稽核、管理层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等方式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

3.5注重信息沟通。市政企业要完善信息制度建设与信息沟通流程,及时依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加强对于企业信息的搜集并建立信息数据库。企业通过季报经济分析运行制度、预算管理分析制度、企业管理层例会制度以及重大事项督办制度等形式及时将企业的信息在不同的场合进行与沟通。

4结束语。综上所述,建筑施工环节中的内部管理控制流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相对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施工环节中逐步去总结经验、寻找问题与不足,依据现实状况来总结和提高。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只有在日常中注重总结和积累内部审计控制的经验和方法,其一定会在企业发展中发挥自身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措施篇4

当前国家和北京市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工作。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要求通过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2016年6月,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北京市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第二阶段行动计划(2016―2018年)》政策性文件,明确了要健全惩戒激励机制,制定失信主体联合惩戒措施,推动多部门参与多领域联合惩戒工作。

一、当前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工作开展情况

在市工商局的大力推动下,北京市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框架基本建立,共有45个政府部门和中央在京单位参与共建,覆盖企业注册、生产、经营、注销全流程。

(一)部门共治的格局基本形成

联合惩戒参与部门多、涉及面广,需要从制度设计上着手,梳理相关法规依据、限制方式、配合部门、工作衔接等连接点。鉴于上述考虑,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市工商局在国家部委联合出台的《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基础上,牵头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2016年版)》(以下简称《备忘录》)。《备忘录》将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委、市公安局、市高院等45个部门统一纳入到失信企业联合惩戒中,涉及任职资格、广告、公司上市、工程投标、评奖评优等100余项监管和惩戒领域。

《备忘录》于2016年11月8日经45个部门联合会签后正式印发实施,作为全市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工商部门牵头推动,其他成员单位参与共治的工作格局。

(二)职责清晰的运行机制基本确立

一是明确了各部门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中的分工、职责和依据,梳理了全市联合惩戒事项清单,确立了信息提供部门、归集内容、应用方式及重点领域等,使各部门的工作开展有章可循;二是明确了以北京市企业信用网为运行载体的工作机制,成员单位按要求通过自动交换或手动传输等方式归集和共享信用信息,信用网作为信用信息原点,及时将登记注册、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经营异常、严重违法名单等信用信息交换到成员单位,作为其业务审批和行政监管的重要参考。三是明确了惩戒效果定期通报机制,各成员单位要定期将联合惩戒措施的实施情况、相关效果、问题困难等通报给工商部门,作为后续优化和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

(三)综合信用信息运行平台基本完善

作为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的运行平台,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网(以下简称信用网)经过十余年建设,整体框架基本成熟,主要功能日趋完善。当前,信息归集数量已增长至7600余万条,过去四年信息数量的年均增速为35%;信息来源覆盖全市55个政府部门和31家行业协会,全市190余万市场主体也已开始向网站提供信息;重点归集了全市41家执法单位的提供的近170万条行政处罚信息、市高级人民法院提供的近400万条司法信息和370万条任职限制信息;网站累计向社会提供信息查询14.68亿户次,日均查询量超过200万户次。以上先发和累积优势,将进一步稳固信用网核心平台地位,“马太效应”更加显著。

(四)相关领域联合惩戒工作有序开展

1、建设联合惩戒黑名单库

强化部门联动和业务协同,建设北京市失信联合惩戒黑名单库。市工商局牵头将法院刑事司法裁判信息、被吊销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信息、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等整合汇总,形成任职限制数据库,在登记注册环节实现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任职限制。目前,已锁定被吊销企业的法定代表人25万人,限制全国130余万“老赖”在企业任职,锁定犯罪记录人员超过6万人。

2、对非法集资涉案企业及高管人t采取联合惩戒措施

2016年以来,市金融局分三批次向市工商局提供了涉嫌非法集资案件以及法院审理的非法集资案件信息,我局采取了多项限制措施:一是在工商企业登记系统对208户本市登记管辖的企业进行锁定,在变更、注销登记、投资新设或参股企业、增设分支机构、备案、股权出质登记等方面进行限制;二是对457名涉案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进行锁定,限制其在其他企业的投资和任职资格;三是对12户非本市登记管辖的企业限制其在我市投资及新设分支机构;四是督促我市传统媒体单位和部分网络媒介单位停止与非法集资活动相关的广告,加大对涉案企业相关广告的监测力度,对监测发现的违规广告行为及时依法处理;五是将涉案企业及人员信息列入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类金融黑名单子库的基础数据库,为下一步开展多部门信用联合惩戒做准备。

3、推动经营异常企业限制

市工商局已累计将17万户企业列入了异常经营名录,限制任职资格超过1600人次。目前,市工商局正与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加强合作,推动企业经营异常名录信息在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使用。现已完成工商部门与政务办在异常名录信息方面的交换和共享工作,为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提供数据支持,引导在平台上办公的成员单位查询和应用企业经营异常信息,对名录内企业在项目审批或后续监管中予以限制、从严管理。

4、推动其他部门联动惩戒

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市经信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实施联合惩戒措施的合作备忘录》,在21个部门间针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采取限制出境、限制取得生产许可、限制融资授信等18项联合惩戒措施,已累计将63家企业列合惩戒对象,123名法定代表人列入限制出境对象,并对26名代表人的实际出境行为实现了阻止。市高法牵头推进对失信被执行人的联合惩戒,累计将92399人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限制严重失信人员购买高档车票18778人次。市规划国土委开展了对违法建设当事人实施信用联合惩戒,冻结违法建设当事人房产3665处。市安全监管局印发了《北京市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办法》,对守信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对严重失信企业在7个部门间实行联合惩戒。在全市联合惩戒的威慑下,10%的“老赖”自动履行义务或达成和解,近50%的重大税收违法当事人补交了税款,21%的违法建设当事人自动拆除违法建筑。

二、工作推进过程中难点及问题分析

(一)法律法规相对滞后

当前我市信用工作的法制环境还不完善,法制强制手段偏弱,尤其是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方面立法不足。目前工作依据的文件层级为国家至地方的政策性文件,如6月份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政策文件原则性强、操作性稍差,不能直接作为开展联合惩戒的执法依据使用,这导致联合惩戒力度有限,对失信主体的惩戒应用不足。

《立法法》第82条第五款规定,“没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依据,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联合惩戒措施,大多属于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减损违法经营者权利的规范。在依法行政的大框架下,如果没有法律依据,各部门很难统一认识,协同推进难度大。

(二)执法协作相对松散

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作为信用监管的重要手段,其监管方式、运作形式都区别于传统监管。传统监管更倾向于事前审批或事后行政处罚,涉及部门少、形式较单一、手段较粗放,不能满足“先照后证”改革后市场监管需求。信用监管以大数据分析应用和共享共用为基础,以部门联动和执法协作为手段,更注重对失信主体未砜稍て诶益的限制和削减,实现从碎片化管理向全链条管理转变。

但是当前各成员单位在信息系统建设、数据分析应用水平、联合监管观念等方便存在诸多不一致,造成部门间配合协同相对松散,工作进度不一致、信息归集不及时、共享数据不准确现象时有发生,使数据共享和信息应用能力大打折扣,联合惩戒的效果并未凸显。

(三)信息应用相对薄弱

信息归集是基础,应用是关键,当前基于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的信息应用面还不够广、程度还不够深,应用的短板尚未补齐。目前,应用更多的集中在同工商部门市场准入和任职资格限制相关领域,食品药品、消防安全、非法集资、合同欺诈、虚假广告、故意侵犯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应用刚刚起步或未起步,多部门参与的信息应用机制还在建设过程中。

三、做好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的建议

(一)加快立法进程,强化法律支撑

在推动信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市要进一步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推动国家或地方层级立法,明确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将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进行固化,确保信用监管、联合惩戒工作得到法律支撑和制度保障,自上而下推行并减少改革和监管的阻力。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黑龙江省、贵州省、海南省、辽宁省、湖北省已制定了联合惩戒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在企业失信行为、惩戒措施、实施方式、主管部门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其中海南省、湖北省文件效力级别最高,为省级人民政府规章。上述地方立法对我市信用立法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加大建设力度,提升平台功能

要着力提升信用网的平台应用功能,优化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将网站建成全市统一的市场监管平台,实现无缺归集、发起响应、信息推送、执行反馈、信用修复、异议处理等动态协同功能。探索推动信用网与各成员单位业务系统深度融合,将信用信息查询、应用嵌入各成员单位审批监管流程中,确保数据开放、运行顺畅、业务联动、惩戒及时,织就一张覆盖全市的动态监管网。

(三)加强部门配合,理顺工作机制

准确、及时、完整的信息是政府部门实施有效监管的基础,新型监管格局和信用监管方式需要所有参与单位齐心协力、齐头并进。要在明细部门职责的基础上进行“去碎片化”管理,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完善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措施清单,实现各部门信用数据共享共用、动态监管协同联动、惩戒措施及时权威;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牵头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督促和检查,细化任务分工,强化工作考核,各成员单位要制定落实方案,加速推进惩戒工作开展。

(四)拓宽惩戒渠道,鼓励信息应用

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措施篇5

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贯彻藩实**精神,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切实履行好监管市场的职能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家工商总局专门于20**年10月下发了《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工商企字[20**]第131号)(以下简称《意见》),对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技术指标、评价标准、监管方式、保障措施等方面都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又把20**年定位为诚信建设推进年,将大力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作为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具体措施。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围绕国家总局的文件精神和工作安排,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也稳步实施并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制约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深入进行,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法律依据不足,缺少“基本法”。

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一套完善的与企业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无法依据法律法规对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进行科学的、规范化的运作。这使得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的权威性受到质疑,甚至有违法行政、侵犯企业合法权益之嫌。主要有以下具体体现:

1、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无法定依据。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因自身职能掌握着与企业信用相关的大量信息。除企业的登记注册信息依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应当公开外,其他有关企业经营者、企业日常管理、企业违法受处罚等方面的信息,能否对社会公开?可公开的范围有多大?这些都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导致企业无法从工商部门了解其交易对象的完整信息。

2、企业信用的评价无法定依据。

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企业信用的评价制度是最关键、最重耍的部分。评价能否做到客观、科学、公正,避免主观随意,直接关系到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建设的成败。而且前法律法规对企业信用的状况如何评价、如何认定并作出正确判断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因此,不能保证对企业信用的评价认定做到合法、客观、科学、公正。

3、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奖惩措施法定依据不足。

奖惩制度是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企业信用体系、提升企业信用水平的重要制度保障。但由于尚无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如何给予奖惩、给予什么样的奖惩作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很多奖惩措施因拘泥于现有的法律框架力度不大,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即使有些奖惩措施力度较大,却又于法无据,难以落实。

(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不明晰。

近年来,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如何强化工商监管职能也做了有益的探索。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中究竟应该担当什么角色?管理哪些内容?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影响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效能的进一步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工商部门的市场“裁判员”角色易发生错位。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专司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其地位应是中立、公正的,向社会提供的信用信息不应包含部门的主观意识在内。而实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后,一般企业会从认可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出发,依据工商部门对企业信用的分类有选择地只同守信企业进行经济往来,这对被评价为警示或失信企业冲击是巨大的。由于信息收集的有限性,工商部门根本无法保证企业信用分类绝对真实准确,一旦企业信用分类出现失误,受损企业就会向工商部门追究法律责任。虽然对企业分类属于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依照法律规定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但是分类失误仍会因侵犯企业的名誉权被提起民事诉讼。这必将导致工商部门丧失市场运行的“裁判员”角色,变成了市场中的“运动员”,公信力受到质疑。

2、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而过宽。

国家总局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重视整合相关部门如税务、银行、海关、质检、外汇管理等部门产生的企业信用信息,将其纳入参照指标,以进一步充实信用信息。在实践中,不少地方工商部门从强化工商监管职能角度出发,也将公安、法院、税务、质检、卫生、银行等众多部门的信息进行汇总,纳入管理。毋庸置疑,这种探索是十分积极的。但在实践中,相关部门提供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且信息来源博杂,既有司法信用信息(法院、公安等)、行政信用信息(税务、质检、卫生等),又有民事信用信息(银行等)。这些参照指标应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如何使用,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如果我们不分主次、不加区别地使用,有可能侵犯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权益,导致出现越权行政等不良后果。

3、信息采集的不充分产生的企业信用分类可信度失真。

企业作为市场体系的一份子,经济活动频繁,会产生大量的信用信息,工商部门仅掌握了企业涉及工商职能的一部分信用信息,即使综合了其他行政、司法、金融等部门提供的信息,仍会有大量的企业在日常商务活动中产生的信用信息工商部门难以掌握。各地企业数量庞大,单以工商部门一家之力根本无法完成企业信用信息的完整收集。信用信息采集的不充分必然导致企业信用分类评价的失真,使得企业信用分类缺乏公正性、科学性。

(三)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评价标准和奖惩机制有欠缺,操作性不强。

国家总局的《意见》对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评价标准和奖惩机制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使各级工商部门在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中有章可循,更有针对性,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部分规定存有欠缺,可操作性不强,主要体现为:

1、《意见》中规定,守信企业的合同履约率为100%,警示企业要求无合同欺诈行为。正如前所述,信息的不充分性使我们无法证实企业的合同履约率是否为100%,也无法证实企业是否无合同欺诈行为。

2、《意见》把是否有违反工商法律法规记录及受处罚的程度作为企业信用分类的标准之一,这有利于强化工商部门的监管职能。但笔者以为从保证工商行政执法工作顺利进行的角度出发,应当把企业对工商部门正常监督检查的配合情况也作为企业信用分类的一个标准,而《意见》中对此没有作出规定。

3、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对企业能否做到守信经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管理约束,做到守信有奖,失信必惩是促进企业守信经营,维护市场正常经营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意见》中的奖惩机制对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因守信或失信而应受到奖惩未作出明确规定。

4、信息披露公示制度不完善。

信息披露公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效力范围也有大有小。《意见》没有将信息披露公示制度与企业信用用分类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膨胀效用。

5、缺乏对警示或失信企业的救济措施。警示或失信企业,都是信用有一定程度缺失的企业。《意见》缺乏对这些信用缺失企业主动整改、自我纠正违法行为后应如何处理进行规范,限制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效能的发挥。

(四)工商部门自身建设存在的一些不足,制约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

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工商部门充分整合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付出极大的努力,方能取得成效。但目前工商部门自身还存在许多不足,使得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难以发挥最大功效。主要表现为:

1、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完全建立。

工商部门内设业务机构的工作,基本上均与企业信用监管有关,各内设机构都掌握着部分企业信用信息。但目前这些信息还未得到有效的整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还停留在各自为战的阶段,尚未在全国范围内联网。因此,受区域限制,信用监管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2、基层工商所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工商所作为工商系统的最基层单位,直接面对企业,接触大量的企业信用信息,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中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工商所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建设还基本上处在旁观者的位置上,其作用远未得到发挥。

3、人员素质影响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水平。

目前,工商系统相当数量的工作人员对建设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这项新事物的意义和工作程序还不够理解,不能满足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需要。

4、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涉及到工商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有一个专门机构来协调各项与企业信用有关的工作,克服当前比较松散的状况。

二、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立法调研,尽快制定有关调整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的法律法规,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提供法律依据。

1、通过立法对企业信用信息的概念和范围作出明确界定,对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录用和公开作出统一规范。

2、通过立法对企业信用评价的依据、标准,评价的方法,评价的机构等相关问题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3、通过立法对奖惩措施的种类、幅度及具体适用等问题作出统一规定,使得信用奖惩机制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更具权威性。

(二)强化职能,准确定位,促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建设。

1、应根据我国社会信用建设的实际状况,把工商部门的职能定位于管理工商行政执法范畴内的企业信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依自身职能产生的企业信用行为进行规范,对该行为产生的风险进行防范救济,教育、引导和鼓励企业诚实守信,依法对失信行为进行制裁,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向外公开掌握的未经评价的企业信用信息,企业信用分类仅作为工商系统内部强化监管的参考依据,不予公开。

2、对于相关部门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工商部门原则上不主动采集。对于主动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只提供载体,不做为信用评价依据,不对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承担责任。除非有法律法规或地方规章的明确授权,不予公示。经授权公示时,应为此类信息划出专门区域,注明来源。

3、对于从事信用评估服务的中介组织,工商部门只提供本部门信息,并对其评估行为依法进行监管。

(三)加大惩处力度,提高失信成本,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评价标准和奖惩机制。

1、对于守信企业的合同守信标准可定为“获得同级或同级以上企业登记机关颁发的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警示企业可定为“无合同欺诈投诉”。

2、守信企业的守信标准可加上“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工商部门的监督检查”;警示企业的标准可加上“两次以上拒绝工商部门监督检查的”;失信企业的标准可加上“两年内因同一违法行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罚三次以上(含三次)或拒绝工萄部门监督检查,妨碍公务受到公安机关处理的”。

3、对守信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可规定“积极推荐、帮助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申报驰(著)名商标、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等荣誉或称号”等奖励措施;对警示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可采取“不授予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有关荣誉或称号”的惩处措施;对失信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可规定“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及公司的董事、经理、监事、股东在相应时期内不得兼任其它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董事、经理、监事,不得投资作为其他公司的股东。”

4、推行“两书一公示”制度。

两书即预警通知书、工商建议书。对于违法情节轻微、尚未造成社会危害的企业,及时采取措施,下达预警通知书,指出其违法行为并责令限期改正:对有违法行为拒不改正或受过较大数额处罚的信用缺失企业,向相关部门发送工商建议书:,建议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取消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荣誉称号或评选资格,或者降低企业的资质、资信等级等等。

一公示就是根据警示或失信企业信耳缺失记录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公示方法。对于违法情节轻微、当场即改正的或当场不能立即改正,但在承诺期内改正的不予公示:对于违法情节较轻的可通过企业登记机关的公示栏小范围公示:对于失信严重的,就要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手段予以必要的曝光,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5、对信用缺失企业(警示或失信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施主动整改,自我纠正违法失信行为,减轻和消除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可在整改后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经工商部门审核认可后提前解除信用警示限制。

(四)加强工商自身建设,提高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水平。

1、加强协调,多方争取支持,加大对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快信用信息的整合录入少尽快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全国联网,充分发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的作用。

2、强化对工商所的工作指导,确保市场巡查、日常监管到位。建立信用行为记录专报制度,使企业的动态信用信息得到及时反馈,保证企业信用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

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措施篇6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安全问题;防范措施

当今是信息爆炸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企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通过互联网渠道搜集海量信息,为企业产品推广和联系客户提供了平台。当前,尤其是伴随着“两化融合”的推进,许多的企业都意识到加强信息化建设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人力投入,以促进企业走向信息化发展道路。但伴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信息安全问题,例如:不法分子采取技术手段窃取企业重要信息进行不正当交易。企业重要信息一旦泄露,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者可能会造成企业倒闭。因此,作为企业而言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信息安全问题。深入性地分析信息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者避免信息安全问题的发生。

1企业信息安全问题分析

就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安全问题的原因来讲,只要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种。具体分析如下:

1.1内部原因

1.1.1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意识薄弱

当前,多数企业都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但因缺乏实践指导,管理层信息化意识缺乏,发展盲目,对信息安全问题往往忽视,使得信息化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

1.1.2信息安全软件技术不高

当前国内的信息安全软件技术虽然发展较快,但同国外发达国家的信息安全软件技术水平相比,差距仍旧比较大。并且信息安全软件是“盾”,黑客病毒是“矛”,防范措施总是很难赶上病毒以及黑客的发展。

1.1.3管理缺乏规范

部分企业由于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安全问题的危害性,重投入,轻管理,空有信息系统却管理混乱,没有建立有效的安全问题防范机制,这就给恶意人员侵入企业信息系统提供了机会,造成企业的重要信息被窃取或丢失。

1.1.4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一般而言,企业信息安全系统的维护和升级都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但由于企业的高层对于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企业的发展程度差异,导致部分企业没有配置专门的管理技术人员,设备与系统缺乏专业的维护管理。

1.1.5信息安全问题的相关法律不够健全

针对当前国内危及企业信息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导致这种类型犯罪较难管理,企业因信息被窃取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很难获得合理赔偿。

1.2外部原因

现阶段,企业信息系统受到的威胁主要来源于外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逐渐在市场中突显出其重要作用。一些不法分子看准信息对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这一点采用不同手段来窃取企业的一些重要信息来谋取利益。此外,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能够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也会采取一些不法手段来获取其他竞争对手的信息,借以打压竞争对手。

2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

2.1企业应提高信息安全问题防范意识

企业应提高信息安全问题防范意识,将信息安全问题防范工作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将其放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位置,立足长远,合理规划,重视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问题的防范,加强对信息安全问题的研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可能会发生的信息安全问题,建立长效机制。

2.2正确选择信息安全防护软件

目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对于信息安全问题往往会采用信息安全防护软件方式来防范安全问题。但有些企业在选择信息安全防护软件时没有注重信息安全防护软件的质量,有时候选择一些防护性能弱,价格低廉的软件。使得信息安全防护软件起不到防护功能。即浪费了企业资金,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2.3加强企业信息系统管理

我们知道,不管是任何安全防护硬件或者软件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一定的漏洞,都有可能遭到破坏和攻击,使其失去防护功能。所以,其只是辅助措施,对于信息安全防护工作不能完全依赖技术手段,以为只要采购好软硬设备旧高枕无忧了,而是要在拥有技术手段的同时,加强日常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并且管理人员切实贯彻落实才能防患于未然。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制。基于企业的信息系统不是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技术支持下所建立的,所以在信息系统运行管理中各个系统可能存在的运行安全隐患是不同的。这就需要企业根据系统的不同找出各自的不安全因素和漏洞。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制,通过量化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系统运行风险防范措施。加强网络管理。企业的信息系统遭到破坏,信息泄露都是企业外的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来窃取的。因此,企业内部应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对网络安全管理,给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提供安全可靠环境。

3结语

总之,加强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必须要重视的课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给企业信息系统的可靠性运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企业应重视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分析和研究,采取有效的信息安全防范对策,确保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措施篇7

关键词:市政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优化

市政工程是关系城市基本建设的民生工程,它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政策环境下,市政工程的建设力度越来越大,市政工程的质量要求也就会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于市政工程的内部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市政工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我国的建筑行业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性,比如2008年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都对市政工程内部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从目前我国市政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现状分析我国的市政企业内部控制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在市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市政施工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还是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大对于市政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力度,通过分析主要问题提出一些具体完善市政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1内部管理控制的概念理解

内部管理控制顾名思义,是指为了更好地实现经营管理目标,企业在分工负责的前提下,组织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所采取的方法、程序与措施,并以此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与权限,从而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系统。

2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市政企业的建筑工程涉及的周期比较长、资金使用量比较大,而市政工程的公益性等使得社会、政府等部门需要加强企业的建设效益等,而企业效益管理的主要措施就是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其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监督以及信息化五方面进行分析。

2.1内部环境。很大部分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尤其是市政工程企业他们一般依托市政工程公益性质,造成企业内部的管理权限职能过于重叠,具体到实践中表现为对于一些职能范围内的工作相关人员表现的不热情,对于其他部门的工作根本就不上心;企业的岗位制度不健全,对于工程的管理建设主要依靠相关管理人员,而没有依照施工岗位要求;对于市政工程的施工建设过分强调经济效率,而忽视社会效率。

2.2风险评估。目前许多市政施工企业缺乏风险评估意识,他们处理风险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单一。在企业未来战略发展上企业始终不能给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自我定位,对于企业战略风险没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在战略风险出现时也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在企业招投标方面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施工项目,他们不计成本参与招标竞争,结果导致标的施工项目承担出现亏损;建筑工程的设计存在设计内容不全,设计人员不按相关的国家规定进行设计的更改,造成设计的工程费用、施工要求资质等超出施工企业的界限。

2.3控制活动。大部分市政施工企业制定了对于企业财务方面的控制分析制度,但是对于企业其它方面的内容控制还不明确。施工企业内部的绩效考核指标设定实施的细则还不清晰,其与施工过程的关系性联系程度还比较低。同时市政企业的考评过重于施工经济结果评价,而忽视对于市政施工过程的评价。

2.4内部监督。市政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在实际中往往被赋予形式化,企业对于建筑施工的监督存在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内部监督只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等,因此管理者对内部监督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企业相关监督部门的职能架空;再者施工企业对于企业内部监督缺乏相应的分析报告评估,没有对企业的各阶段风险等进行分析,结果造成内部监督制度缺乏风险导向意识。

2.5企业施工信息化程度不高。作为现代企业管理需要注重日常的信息化管理,而目前我国的市政建设单位在信息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对于企业的监视管理没有形成信息化管理制度、企业的信息化经营战略与企业管理相脱节、市政企业的信息公布机制不完善、建筑施工协调不力等。市政企业对信息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解,过重于对信息技术方面的建设,忽视信息管理方面的建设;同时市政企业没有建立社会信息沟通制度,市政企业对社会关注的建设工程的质量缺乏有效的与公共的沟通,没有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再则企业的管理者对信息化的报告重视程度不高,内部的施工信息报告程序混乱,企业各层对企业的施工信息掌握不及时。

3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优化建议

针对上述提出的市政企业在内部管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针对性的改建措施,提高市政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措施,是市政企业发展的需要。

3.1优化内部环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主导着对内部控制的内部需求,因此合理的组织架构和健康的企业文化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完善至关重要。市政企业要积极发挥企业内部监督部门的职能,明确他们的权益与义务,将职能真正渗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独立董事的设立可以发挥董事会内部的制衡和制约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审计委员会作用,赋予审计委员会监督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等方面的职能。

3.2强化风险管理。市政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施工周期长、施工环境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因此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风险意识。首先加强市政工程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市政企业要建立规范的风险管理制度,有专门的人员负责企业施工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最终将风险预测分析落实到风险管理责任;其次加强对于市政工程项目信息的管理工作,任何风险的出现都要依托施工项目,因此市政企业要加强对于建筑项目信息的搜集工作,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掌握施工项目风险,针对风险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后建立规范化的风险控制制度,以此确保风险控制在市政企业内部的风险控制形成制度,减少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制度缺失。

3.3健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首先要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建筑企业应根据业务不相容原理设置相关部门和岗位,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施工过程中,公司应严格审查施工单位是否领取施工许可证及相关文件,工程技术部门应及时掌握工程投资、质量、安全等情况,财务部应审核各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以保证工程项目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可靠性。

3.4加强内部监督。市政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工作人员日常自查、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内控稽核、管理层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等方式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日常监督应该强调各单位主管通过现场观察、检查、复核工作结果等方式对员工进行监督的责任。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制度,应该选择更加有利于审计部门独立性提高的领导模式,自我评价,管理层应该根据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主要业务循环,结合内部控制要素,建立起诊断、缺陷判定的具体标准,构建内部控制自我诊断机制。

3.5注重信息沟通。市政企业要完善信息制度建设与信息沟通流程,及时依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加强对于企业信息的搜集并建立信息数据库。市政企业的数据库不仅要包括企业的内部信息还要及时搜集企业外部影响因素,企业信息库的建设需要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促进信息的分类与使用。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多层次的信息管理系统,协调企业各种资源优化配置,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重视信息配置的建设,提供基础性的信息计算机硬件设施,同时保障企业网络环境的安全与稳定,企业内部员工通过信息系统实现网络化、信息化交流与沟通,促进企业信息化公开制度的完善。企业通过季报经济分析运行制度、预算管理分析制度、企业管理层例会制度以及重大事项督办制度等形式及时将企业的信息在不同的场合进行与沟通。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环节中的内部管理控制流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相对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施工环节中逐步去总结经验、寻找问题与不足,依据现实状况来总结和提高。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只有在日常中注重总结和积累内部审计控制的经验和方法,其一定会在企业发展中发挥自身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榕.浅议施工企业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J].时代金融,2011(27):1-3.

[2]田利军.困境与出路:基于民航机场内部控制现状的分析[J].交通财会,2011.11.

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措施篇8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和“以人为本”的方针,深入贯彻落实好“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保障体系、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体系、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宣传教育培训体系;着力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技术装备安全保障能力、依法依规安全生产能力、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以及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和自救互救能力。2013年为实现建筑业安全生产“三个目标”,在监督管理上要努力加强“三个深化”、在安全建设上要逐步进行“三个推进”、在日常工作中要持续狠抓“六项措施”,通过落实完成“3336”的工作要求,确保我市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持续平稳发展。

二、工作目标

在加强监察管理、抓好安全文明施工、强化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管理、扎实工作,实现安全生产“三个目标”:

一杜绝重大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遏制一般性事故的发生,控制和减少人员伤害,百亿元产值死亡控制在4人以下,力争实现“零死亡”目标。

二依法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提升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水平,确保辖区内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覆盖率100%,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达标率100%。

三进一步落实建筑工程安全报监制度,严格实施资料审查和现场验收,确保工程安全报监率100%,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办理率100%。

三、工作措施

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为核心,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重点,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深化年”活动,具体如下:

一努力加强“三个深化”,做实做细监督工作

1、深化主体责任落实,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建筑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要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通过进一步明确成员安全生产责任,加强组织,整合管理资源,配合招投标管理、市场监察、执业资格管理、行业许可管理等部门,强化对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建设、监理、施工企业和安全生产监管单位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层层分解、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考核责任和奖惩制度,把安全生产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建设单位确保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及时足额支付安全生产措施费;施工企业建立健全企业法人代表和项目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责任体制,建立有序的项目管理机制;各监理企业要认真明确工作内容、程序和责任,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切实履行安全监理职责,为保障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发挥更大作用;安全监督机构要依法加大对不履责各方特别是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工程项目部要建立严格的每日、每周安全检查制度;施工企业要每月至少要组织两次安全生产巡查,主要负责人要根据工程特点定期到施工现场检查安全生产工作,通过检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隐患排查和整改等情况,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体系有效运转。今年,安全监察部门将以检查企业落实建立和完善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为安全监管的首要工作,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位。

2、深化依法监管,持续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以更加严密的组织方式、更加有力的打击措施、更加严格的监管手段、更加有效的执法监督,及时发现、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坚决整顿治理、关闭取缔非法违法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建设单位,加快形成严格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遏制较大事故,减少各类事故发生。今年打非治违专项工作主要包括十个方面,即:未经主管部门审批,不履行安全报监等管理程序,非法从事建筑活动的;无安全生产许可证或已过期从事生产经营建设的;关闭取缔后又擅自生产的;违反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规定的;瞒报事故,以及重大隐患隐瞒不报或不按规定期限予以整治的;未依法进行安全培训、没有取得相应资格证或无证上岗的;违反安全生产规程,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三违”行为的;违反安全生产规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的;拒不执行安全监管指令、抗拒安全执法的;未依法严格追究事故责任,以及责任追究不落实的;

3、深化隐患整治,开展多项建筑施工安全专项行动

1深入开展深基坑、大模板、脚手架等危险性较大工程的专项整治,严格执行深基坑工程专家论证评审制度;严格实行深基坑工程分段开挖、分段支护与分段验收制度;严格对大模板、脚手架等危险性较大工程设计方案的编制、审查、论证、审批和实施进行监督管理,切实做到重大危险源监控率达到100%,并全部建立应急预案。

2深入开展预防高处坠落、起重机械倾覆、火灾发生等专项整治,推广使用阻燃装配式轻钢结构临时用房、标准电箱、井架自动门等施工安全设施设备。施工企业要按照《市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和水源,放置明显的防火宣传标志,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尤其是火灾事故的发生。

3深入开展村镇建筑工程专项整治

进一步加强村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健全安全监管网络,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开展好小城镇建设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促进村镇和工业园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状况的持续好转。

二逐步进行“三个推进”,安全体系建设跨上新台阶

1、推进科技进步,加快安全技术装备推广应用。

建筑施工企业要认清管理标准化和信息化对企业的意义,加速提升自身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安全监督单位要加强安全生产监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信息化网络的建设,以科技为手段、以创造力为依托,积极筹备,努力实现施工安全监控实时化、信息采集时效化,监督管理公开化。

2、推进企业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强化安全基层基础。

1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广泛普及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基本知识,注重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培训效果,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浓厚氛围。

2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新工人的安全教育培训。重点讲授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事故预防、救护等安全知识,全面提升其安全意识、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防护能力。

3全面做好“三类人员”的培训、考核与发证管理等工作,按照住建部《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的要求,强化对“三类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无证上岗作业等违规行为。

3、推进长效机制建设,制定“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落实和完善政策措施,构建安全防范体系。

认真执行好两个办法,即建设部颁布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办法》,《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谁审查办法》,确保企业安全管理机构、人员、措施到位。

三持续狠抓“六项措施”,确保安全形势持续平稳

1、狠抓安全许可的动态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

认真做好安全生产条件的复核工作,按照《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监管规定》,切实将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动态管理与施工现场达标情况、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管理情况、事故情况等挂钩。对违反许可证管理规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降低安全生产条件的,做出限期整改、责令停工等处理,对于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未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发生重大安全和死亡事故的,市建工局将按照规定时间及时报请省建管局或相关部门,对相关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进行重新复核,发现其不再具备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的,将依法暂扣其安全生产许可证,情节严重的将吊销其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

2、狠抓日常安全检查,规范安全保障措施

1严格抓好建筑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各项制度的落实,着重解决无方案施工或没有制定方案、方案未经审批和专家论证擅自施工的问题。

2严格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各单位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资料的台账,规范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行为。

3严格审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任职条件。实施“三类人员”安全生产任职考核制度。工程项目开工时,严格审查承包单位“三类人员”考核情况,严禁使用未经安全生产考核合格的人员;施工过程中,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

4严格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内部管理,要严格按照《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要求,规范安全监督工作程序,认真做好建设工程安全监督工作方案交底、开工前安全生产条件复审查、安全生产监督备案、施工过程巡查和竣工评定等工作。

3、狠抓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进一步开展创优活动

1落实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的计取、支付、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确保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落实到位。

2以技术管理为核心,以质量管理为重点,以安全管理为保障,以队伍管理为基础,广泛开展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活动,丰富提升安全文明工地创建内涵,打造临时设施标准化、安全防护规范化、现场管理人性化的新型施工现场,提高安全防护水平,改善现场作业环境,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通过开展建筑施工单位的夺杯创优活动,逐步推动建筑施工安全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走向深入。

4、狠抓应急管理,提高防范和处置事故灾难的能力

1建筑施工企业要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调度和信息工作体系,规范事故信息的收集、报送和处理,主管部门和各企业协同建立完善的事故救援网络系统,执行值班值守制度,提高应急能力和事故处置效率。

2健全完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培训和演练,增强系统性和针对性,落实预案责任和防范措施。

5、狠抓对建筑安全防护用品的管理

加强对施工现场使用的安全网、安全带、安全帽等安全防护用品管理,加大对假冒劣质产品的查处力度。新购买的安全防护用品使用前要进行抽检,重复使用的要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测试,使用过程中要确保安全防护用品的合格有效。

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措施篇9

1.重视度不够。虽然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缺乏深层的利用。由于领导层受传统会计管理模式影响较深,对会计信息化没有正确的认识,重视度不够,对其并不信任,一些重要数据核算依然喜欢使用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并且投资力度也不够,计算机硬件设备明细性能不足,这给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阻碍。这也是众多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中的通病之一。

2.专业知识不熟悉。目前中小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缺乏专业信息化人才,现会计人员不具备信息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完全无法将会计信息化的职能最大化发挥,单纯的把会计信息化认为是利用计算机文档进行会计信息存储与核算,没有真正意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会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实现,离不开优秀的、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中小企业想要实现会计信息化必须加强人才培养。

3.缺少安全防范措施。中小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这给企业带来了不可预期的财务风险。会计信息化应用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但由于互联网开放性较强,网络上存在大量的病毒,所以会计信息截取、泄露等问题时有发生,许多会计信息中都涉及到了商业机密。这些信息的泄露无疑会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并且通过调查发现,中小企业所使用的会计软件比较落后,存在着许多漏洞,很容易被入侵。中小企业想要保障企业会计信息安全,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会计建设策略和建议

1.提高重视。想要保障会计信息化建设质量,使其职能得到最大化发挥,领导层自身必须更新思维观念,提高对会计信息化应用的重视度,大力支持会计信息化建设,积极为会计信息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领导观念影响着企业运行和决策,领导的正确引导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石,所以领导必须要对会计信息化有一个正确且深刻的认识。

2.加强培训。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人才。会计信息化工作模式和形式都发展了变化,因此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技能,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知识和技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优秀人才的保驾护航,所以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引进高新人才,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使其具备专业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会计信息化工作模式。

3.构建安全防护措施。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会计信息化的前提基础就是安全。为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必须构建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首先必须在系统中安装安全防护软件,加强对防火墙技术的应用。其次,要定期对计算机进行维护,排除故障和安全隐患,清理无用垃圾文件,以保障计算机性能。最后,在会计软件选择时,要选择一些技术水平高,有一定口碑的软件供应商开发的具有授权的合法软件,尽可能避免因软件自身缺陷带来财务风险,造成会计数据信息的泄露或丢失。另外,还有对重要数据要加密设置写入保护,对系统设置访问权限和密码,保障信息安全。

4.制定相关制度。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想要实现规范化,必须制定会计信息化相关制度,利用制度规范会计操作流程,要求所有会计人员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避免重复操作、错误操作的控制的发生。制度不仅为会计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更约束了会计人员的行为,提供了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由于会计信息化模式与传统会计模式有着一定差异,所以制度制定时,必须结合会计信息化的特点和性质。

5.加大投资力度。当前很多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缺乏投资,仅用三两台普通计算机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这些计算机不仅性能差,并且稳定性和安全性也难以得到保障。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就是硬件设备,离开硬件设备信息化无法实现。实际上会计数据信息量较大,对计算机性能要求较高,并且硬件设备的稳定性也至关重要,一旦设备发生故障,致使会计软件瘫痪,很有可能造成会计数据丢失或损坏,这必然会给会计信息利用造成影响。所以企业应加大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引进先进设备,为会计信息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三、结语

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措施篇10

1.1工程经济中存在的施工方案风险以及防范管理措施

1.1.1工程经济中存在的施工方案风险对于以前我国的工程施工单位来说,其在发展过程里对利益分配比较重视,在目前,随着低碳经济环境的到来,施工单位已经比较重视全面化的发展,因此,在具体设计工程的施工方案时,会从新的角度对其加以思考。然而我国的施工工程方案建设过程中,对工程项目的选址、工程项目具备的环境保护效益、工程涉及到的排污、工程建设应该使用的节能环保型材料等都缺乏系统规范的管理。我国目前的施工方案建设工作还是受到传统施工建设的影响,使得我国在面临国际低碳经济环境时,还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特别是管理与控制施工方案中各项环保低碳指标以及环保施工方案选择。在低碳经济下,要求拓展我国工程经济的可预期风险,使其成为多样化指标。

1.1.2防范施工方案存在的经济风险的管理措施我国施工单位一直对管理施工方案经济风险进行着研究,目前,存在两种管理措施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第一种,在工程承接竞标阶段,就对此项目规划前期工作,使其建设重点放在节能环保上,在具体设计施工方案时,强调工程施工建设的环境保护效用、环境选址、设计能源的可持续运用、环保材料的选用等。在低碳经济下,使用这些注重节能减排以及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案与设计来获取投标单位的重视,工程建设公司以节能减排的增强以及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基本手段,让投标者追求低碳经济的工程发展,这样能够避免投标者压价,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种,运用科技手段对工程经济风险实施预测工作,降低存在的不稳定风险因素导致的经济损失,使工程投标单位与竞价单位建立互信基础,正确地对工程经济的作用与管理进行认识。首先,需要正确地对工期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加以认识,关于两者的正确处理,工程建设企业应该与各工程参与方协调与沟通,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保证工期具备完整性,不对工程项目价格做过多让步。其次,必须将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相结合,通过科学的施工技术来处理施工环节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1.2工程经济中存在的招投标风险以及相应的防范管理措施

1.2.1工程中存在的招投标经济风险通过分析我国的工程建筑市场的发展形势,发现在此行业中存在着建设单位比买方单位的数量要多的情况,因此,对于招投标工作来说,投标一般比招标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随着投标面临的竞争压力的增加,有些建设单位为了能够获得竞标优势而将工程报价降低。如果出现刻意降低工程报价的情况,那么极有可能出现投资成本过少而使工程质量降低的情况,或者有些建设单位将施工工作人员的工资降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可能导致招投标市场出现恶性竞争,其结果是使得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存在经济风险。

1.2.2防范工程招投标经济风险的管理措施工程存在投标和报价风险,其主要原因是恶性竞争,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工程企业如果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转变企业发展理念,应用低碳经济的发展观念来有效地管理企业,以节能降排与环保材料为项目方案设计理念,提高企业在低碳环境下的竞争优势,使节能降排工程项目能够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此外,也可以通过将工程施工设计质量提高,合理地评估工程造价,防止标价出现错误,有效地规避造价方案中存在的风险因素,避免企业工程造价出现损失。

1.3工程经济中存在的承包合同风险以及相应的防范管理措施

1.3.1工程存在的承包合同风险就工程的承包合同而言,其内容都包含了相关建设材料具有的使用标准,在低碳经济环境下,需要修改工程项目承包合同中建设材料的有关规定。在这种要求下,环保材料价格必然不断上涨,使得建设企业负担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这种风险由承包合同转移到了建设单位。

1.3.2防范工程承包合同风险的管理措施为了有效规避企业的承包合同风险,需要不断加强企业人员的合同管理以及低碳理念,使其全面掌控市场中环保供应商的信息、政府低碳经济管理信息以及物流配送信息等,通过有效的信息管理来降低承包合同中的风险因素,避免出现成本浪费以及成本抬高的情况。此外,应该在工程前期就预备几套应急方案,主要应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人为因素、不可预见外力因素等导致的设备损坏、停工以及技术更新等。避免这些情况对工程建设造成影响,针对工程建设中的风险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避免工程建设出现经济风险。

1.4工程经济存在的环境保护制度风险以及相应的防范管理措施

1.4.1工程存在的环境保护制度风险对于工程项目来说,对其实施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是指对项目可能会引起的环境影响实施预估,通过预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其造成的不良影响,然后对其实施加以跟踪监测。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工程建设企业必须在具体的施工设计方案中考虑环境因素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这无疑降低了其竞争优势,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工程环保成本与有待完善的法律法规之间,表现为环保制度的经济风险。

1.4.2防范工程环境保护制度风险的管理措施环境环保制度存在的经济风险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求必须增加施工项目的环保成本,但是这种要求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使得项目建设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受到阻碍。为了解决这种矛盾,需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来解决。首先,国家应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在要求项目建设单位提高其环保成本的同时,应该给予相应企业适当的经济补贴,降低项目建设单位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存在的经济风险。其次,工程建设单位应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环保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提高企业员工与管理人员的低碳环保意识,通过环保意识的提高完善企业发展理念。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