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古典园林设计元素十篇古典园林设计元素十篇

古典园林设计元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7:33

古典园林设计元素篇1

关键词:居住空间;景观设计;古典园林

1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

1.1追求神韵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山水植被为基本要素,其中,以自然的山水为根本,植物为点缀。但并不是简单按比例仿制这些景观要素的自然形态,而是人为的加工、调整、剪裁、结合,以追求“一峰山太华千岳,一勺水江湖万里”的神韵境界。

1.2诗情画意

中国古代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而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在于其所创造的美妙意境,这也是古典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

1.3建筑与美学的结合

园林艺术起源于先秦,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将物质生活条件同对自然环境的精神审美结合起来。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开始大量修建行宫别苑和亭台水榭,经过长时间的尝试和积累,人工修建的亭台楼阁把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修饰的更具民族色彩和民族精神,具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2古典造园艺术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2.1灵感源泉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灵感源泉,其设计思想更是当代园林艺术的理论基础。中国古典园林作为风景式园林设计的典范,是设计师和工匠在特定的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高超造园手段,将建筑和山、水、植被等加以配置组合,形成源于自然环境,又高于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2.2文化传承

园林景观设计师必须对国内优秀的风景园林景观案例加以深入研究,挖掘出富有本土文化特征的景观元素加以运用,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国味道”的风景园林景观作品。园林景观艺术是直观体验性艺术,观赏者无需接受专门的培训,就可以感受到园林景观的形式美。同时,这种直观艺术受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可以使观赏者耳濡目染的感受到当时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3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常见问题

3.1不尊重自然环境

许多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营造过程中对景观的功能性考虑不足,注重表现外表的美观。某些开发商为了追求表面的气势和美观效果,达到增加成交量的目的,不惜重金做面子活,为此增加了成本,加重了购房者的资金支出,也使得后期的物业管理面临巨大考验。

3.2缺乏神韵

现代居民小区已经成为居民,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日常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设置的休闲活动空间充足,有健身区、儿童游乐场地、休闲步道等,这些空间普遍尺度较大,且多以铺装为主,相对缺乏可供好友休闲小憩的私密空间。

3.3施工时间短

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传统建造技术已经被机器化大生产式的快速施工技术所淘汰,当代施工者往往依靠现代技术手段,使得传统建造技术开始失传,其精髓更难以再现。现代居住小区中经常可以看到其它建筑材料仿制木材建成的亭台水榭,虽然形似,却没有了木材的生动,传统工艺的风采不复存在。

4传统造园艺术对现代居住区的影响

4.1理解古典园林的内涵

要设计具有中国元素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必须从观念上彻底改变,不能完全依赖新技术、新材料,更不能对现代西方园林的成功典范照搬照抄,要学习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艺术的造园理念和设计手法。

4.2尊重自然原则

大自然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遵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求和谐。尊重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文化的核心精髓,采用尊重生态自然的客观规律来造园,以自然景致为主,强调设计师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化的表现。

4.3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相结合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依山林而建,通过借景、比喻等方法将园内景观和周围自然生态结合起来,同时,也可以起到延展空间的作用,使各个区域之间相互连接、渗透,彼此呼应,形成一个整体。现代景观设计也要求设计师将视域作为设计范围,以地平线为空间参照,突出与本地区景观的融合。这与古典造园手法中追求无限想象的外延空间理念是一致的。

5结语

在新的社会生产环境下,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支撑下,要实现新的功能要求,应当着力学习,继承古典园林的精妙,而不是简单的对形式进行模仿,更不是用简单的工艺手段,制作简化的经典元素。这样不仅是对创造力的约束,也是对古典园林形式的人为视觉混淆,对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损害。

古典园林设计元素篇2

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格素雅精巧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其造园手法独特、造园意境深邃。它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伴随着社会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融合交流,各种具有地域性的设计风格逐渐进入中国且被人们接受并将其运用到各行各业,一股股欧陆、地中海、东南亚风充斥着人们的眼球,纯粹的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界已经遭到巨大挑战。新中式风格早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时期就出现了,随着欧陆风情、地中海风情等各种地域文化的出现,它们影响着人们的欣赏风格的转变。新中式以全新的风格脱颖而出,它传承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中国古典设计手法与技巧的跟进和变通,以及在新材料新内容上的运用,出色的表现出含蓄而秀美的中国风情。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新中式园林风格的对比与解析,分别对具有新中式风格的居住区、公共建筑、公园等不同类型的设计进行举例和分析,来探讨新中式风格在中国风景园林中的应用前景。1、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荣誉。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其造园艺术历来与中国的文学艺术相通,相互之间有着深远的渊源,尤其受唐宋时期以来的写意山水画的影响,在整个园林建造上处处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明清时期的园林达到中国园林的成熟期,无论在造园手法还是造园技巧上都达到了纯火炉青的地步,造园活动无论在数量、规模或类型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此时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都已经发展成熟,尤其是在当时士大夫文化影响下的私家园林,造园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化一脉相通,是模拟自然山水园林的典范。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兼有实用与审美双重属性的艺术作品,其在营造要素上,主要包括了山水创作,建筑经营,植物配置,动物生趣,天象季相,景线布局,装饰陈设,诗情画意等八项因素相互融合贯通来表达相关意境。明清时期的园林既是中国造园史上巅峰时期,也是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史的总结,私家园林又被称为文人园林,风格朴素、淡雅、精致而又亲切。皇家园林则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为后来皇家园林的鼎盛打下基础。总结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建筑方面,园林建筑按照所属性质和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雄伟的皇家气派。而江南园林建筑突出了“玲珑、活泼、通透、淡雅”的特点,将秀丽小巧、含蓄雅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植物配置方面,中国传统园林追求返朴归真、向往自然,因此在植物搭配上,造园者喜好在园林中模仿自然山林植被景观,将亭、台、楼、阁等建筑与山、石、花、树等自然因素相互协调融为一体,充分运用植物色彩来体现和渲染园林环境。通过借助自然气象的变化和植物的本身的生物特性,来创造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从而表现出园林景观中植物所特有的艺术效果,打造成一座“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山水园。在意境方面,中国传统园林主要表现在园林中的厅堂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方面[1],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空间变换从而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技艺手法,不仅使园林在富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更为丰富多样,而且在现代设计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对历史的渗透,通过对其文字的解读,通过对空间变化的感知,在景物的观赏与体会中达到审美的高层次。“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是对中国风景园林意境的最好表达,同时也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普遍认知。2、新中式园林的特点新中式园林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提升,同时也是对古典园林精髓的一种与时俱进的表达。它并不是盲目的照搬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某一处场地,而是在理解传统造园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通过古典设计手法与现代场所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运用叠加的手法,有机的对现代园林景观进行再创造。新中式风格并不是单纯的套用中国传统元素,它是将新古典元素和具有中式风格的元素进行叠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吸收,将社会的现代元素和中国传统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欣赏水平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让传统的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的体现。新中式园林将中式元素与现代材质的巧妙结合,将传统造园的气韵和意境保留在环境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对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灵活运用,充分考虑对景、框景、近看、远眺等多层次的空间视线组织,步移景移,在视线的开、闭、转、合等方面进行精心打造[2],运用现代材料对古典韵味的诠释以及在植物配置上古为今用意境的表达,都是新中式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的继承与发扬,表达出其唯美不奢华,含蓄不张扬,精致不造作,亲切质朴,自然人性化的特征。3、新中式风格在园林中的运用3.1新中式在居住区中的运用——以万科第五园为例第五园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坂雪岗片区南部,原地形东南高、西北低,地势起伏较大。万科充分考虑当地地域特征,以岭南四园为创作母本,吸收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精髓,将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与现代材料有机结合,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居住片区,同时也在中国的房地产业开创了新中式居住区的新篇章,成为国内打造新中式房地产业的领跑者。第五园通过对空间,色彩,植物的灵活运用,恰到好处的表达了古典园林低调内敛、含蓄幽静的意境(图1)。在空间上,第五园借鉴了岭南园林的建筑风格,通过院落式构成来设计居住区的空间序列,住区中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安排合理,从不同空间层次上满足了业主的心理需求;运用传统的处理手法,通过一系列的漏景、障景、框景、借景、对景等多样设计方式,尽可能的在小场所表达大空间;运用岭南园林的设计元素,在庭院和巷弄的处理上借鉴了广东地区天井、碉楼冷巷,从本土地域特色上完成对主题景观的诠释。在色彩表达上,第五园宛如一副水墨画,整体建筑包括所有细节全部运用“黑、白、灰”这三种无色系列进行渗透[3],整个园区在色彩上表现出浓郁的江南风情,风格淡雅而恬静,置身其中,让身心在片刻间获得宁静(图2)。在植物上,大胆运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竹,品种以刚竹属的刚竹、紫竹居多,窄街深巷、高墙小院在大量栽植的竹再现了岭南四大园林之一余荫山房“翠竹夹墙”的景象,行走其中让曲径通幽的意境更为丰富(图3)。第五园是人们在居住区中寻找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完美契入点,它成功的打败了被西风所充斥的中国地产业,让人们以全新的视觉来解读新中式园林景观,同时也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并更深层次的去感受中国传统园林的神韵和魅力。#p#分页标题#e#3.2新中式在公共建筑中的运用——以苏州博物新馆为例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中国的又一经典作品。它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恰到好处了处理了新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更在于建筑本身的设计风格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贝聿铭先生在接手这个项目时,曾深刻的考虑到新馆所在地理位置的敏感性,整个设计既要把握当代设计艺术的精神脉搏,又要跟这片蕴含中国传统园林精髓的历史文化圣地相协调,非常具有挑战性。将新中式的设计风格运用到博物馆新馆的建设中,巧妙的解决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并把新馆的设计思路定位为“中而新,苏而新”,简洁而明了的诠释了新馆的灵魂所在(图4)。新馆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采用改良后的院落式结构,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成功的与周边环境关系相融合。由于博物馆新馆地理位置特殊,在建筑外观颜色的定位上选择延续江南水乡的风格,继承粉墙黛瓦的传统色调,同时在材料上进行创新,采用“中国黑”花岗石做屋面取代传统民居的小青瓦,这样既保证了建筑的功能实用性,又强调了建筑整体效果的统一性。其次,虚实变化的建筑空间。贝聿铭擅长利用光来做设计,在新馆的设计中同样巧妙运用光线,将改良后的立体几何形天窗与其下的斜坡屋顶成折角,呈现优美的三维效果,各走廊也采用木贴面的金属条排列而成(图5),自然光线穿透进来时交织成了不同空间的明暗对比和层次变化[4];在设计意缩小了新馆的建筑面积,留出一大片的庭院和水面,并以粉墙为背景,绘以假山,如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映入眼帘(图6),这片庭院造成的虚空间与周围的实体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虚实相间的空间构成手法和传统的中国画留白所创造的空间形态手法是相似的;再次,建筑对历史的尊重与表达。新馆的建设将中国传统元素运用其中,无论在形态构成上还是在色泽调度上都充分尊重了建筑的场所精神,并运用了古典园林的各种处理手法巧妙的完成了拙政园与新馆的过渡。整体庭院的布局,植物的搭配以及对空间的处理,使得在朦胧的江南烟雨下的新馆有根可寻,呈现出一副新中式的水墨画意境。3.3新中式在开放空间中的运用——以世博园公园亩中山水园为例上海世博亩中山水园由易兰规划设计事务所设计,位于黄埔江南岸,占地面积约2.7公顷,在世博会期间作为沟通两岸世博园区的渡轮码头之一,是重要的人流聚集、停留、转换的中转地。方案通过将“亩”与“园”结合,以亩为载体,以山水为主题,以现代的理念结合传统元素展现中国园林的过去和未来,创造了最具魅力的人性空间,形成以古言今的新中式园林典范(图7)。亩中山水园的设计构思主要以亩为单位,放入了9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题小园林。通过对传统园林元素的运用(图8),对具有中国特色植物的选择,通过现代表现手法来向世人展现全新的中国式风景园林。整个公园不仅在平面构成上进行反复推敲,更注重了竖向空间在园林中的应用,利用廊架、植物和假山石块等传统造园要素进行了合理巧妙的布局,灵活的利用墙体和廊架划分出“硬空间”,竹林草地划分“软空间”,营造出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并结合现代材料,去繁就简的提炼出富有现代气息的景观空间(图9)。亩中山水园是对创作“当代中式”景观的又一次大胆尝试,,将中国传统园林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不是简单的挪用堆砌,而是追求将中国园林的文脉精髓通过现代的表现手法加以继承延续下来。“中”与“新”有机结合,才能赋予景观创作合而不同的现代生命[5],才能满足现代人对园林景观功能和美学的共同需求。4、小结新中式风格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的运用,是对传统园林的尊重和继承。梁思成先生曾指出:“创造我们的新的、时代的、民族的形式,而不是盲目地做‘宫殿式’或‘外国式’的形式主义的建筑。我们不仅可以如此做,而且绝对应当如此做,而且自信可以创造出这个新形体[6]。”这种新形体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新中式风格,所谓“中而新”,即不仅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内涵,又要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做出独具中国场所精神的中国式现代园林。

古典园林设计元素篇3

关键词:中式;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新中式风格景观介于古典中式与现代中式之间,它延续了古典园林中的一些景观要素并做了一定的改进,根据各地特色吸收了当地的

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兼容了一些时尚的元素。能

从景观外表上捕捉到中式景观的影子,也能从意境上感受

到中式生活的韵味。新中式是介于古典中式与现代中式之

前的风格。由于新中式风格在传统景观基础上有较多改

进和创新,目前在别墅和公寓项目中都有应用。

1、新中式园林产生的背景

新中式风格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期,伴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意识逐渐复苏,东方文化又重新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它以当代的景观设计语言表现传统中国园林的精神内涵,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功能需求和审美爱好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园林景观,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体现。新中式园林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提升,同时也是对古典园林精髓的一种与时俱进的表达。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二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

2、传承发展

2.1新中式景观的造园思想源自古典园林,直接表现在对古典园林景观布局与造园手法的再现。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3000多年的发展,融合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化,形成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造园思想。依次而产生的内向与外向、看与被看、主从与重点、空间的对比、藏于露、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虚与实、渗透与层次、空间序列、花木配置等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技巧和手法,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中国现代景观的设计。

2.2中国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写意,而古典园林作为中国画的实践版本,通过山水建筑、植物四季变化、诗词牌匾等将大自然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新中式景观,在借鉴古典园林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场所精神、文化设计创造景观空间,最终达到传统空间意境的现代再现,让使用者和景观空间真正地达到情景交融。万科第五园运用现代的手法创作出“街-巷-院-家”的层层递进的传统空间秩序,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邻里交往空间。这样对中国传统生活模式的再现,深系中国情节,体现新中式景观对中式情感与情节的表现,达到了新中式景观对古典园林意境的追求。

3、万科第五园——典型新中式景观解析

3.1设计风格

万科第五园是“新中式”景观设计是目前把中国传统风格揉进现代时尚元素的一种流行趋势。这种风格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常见的弊端。其特点是常常使用传统的造园手法、运用中国传统韵味的色彩、中国传统的图案符号、植物空间的营造等来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

 

3.2园林营造

新中式景观设计采用框景、障景、抑景、借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运用现代的景观元素,来营造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万科第五园运用现代简洁的景墙窗框,将广阔的水景及对面的建筑有选择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并将动态的琴声飘扬的小舟纳入其中,使人坐在园中,透过景窗欣赏美景,聆听乐曲,如临仙境。框景手法的应用加大了景深效果,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4、新中式园林景观的设计趋势

4.1随着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西方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人类从过去作为自然界的主宰,转变为现在成为自然界的一员。与此相适应的是,风景园林师过去将自然看作是原材料,现在则倾向于将自然作为设计的主体。

4.2就风景园林设计而言,所有的景观元素也都是相互关联的。设计就如同植物嫁接一样,如果砧木、接穗和嫁接方法等选择不当,嫁接就很难成功。同样,如果风景园林师在设计中随意去掉一些景观元素,或破坏了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极有可能在许多层面上影响到原先错综复杂、彼此连接的景观格局。如前所述,这类设计手法对于非自然环境而言,造成的后果还不是很严重,只不过是原有景观类型的消失而已。然而,对于那些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来说,这样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就会造成破坏自然的恶果,而且设计本身也难以获得成功,强行实施后或者遭到原有景物的排斥,或者代价昂贵。

4.3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遗产等。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就是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观设计应从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类型和特征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工景观元素,营造出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景观类型,以及适应当地生活习俗的观察和利用景观的方式。风景园林师应是坚定的“完美主义者”和“扩张主义者”,不应满足于场地本身的景观塑造,而应追求本地区地域景观的完整性。

5、结语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激烈演进,以及西方园林景观概念的传入,其发展之路几度调整,从全部照抄西式园林景观的浮躁冒进到探索寻求新时代中式园林的实践尝试。重拾古典园林精髓、创造城市精神,一批中式风格的景观设计项目应运而生,虽然还不够成熟,但也初步形成了我国本土地域化的新中式景观。

参考文献:

[1]姜凌,万婧,潘鄱.新中式景观初探[J],北方园艺,2011(06):119-121.

古典园林设计元素篇4

随着现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逐渐的提高,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不到很好传承和发扬,甚至于快要丧失于生活中。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呼吁广大华人同胞,尊重中国古典设计,发扬中国古典设计。这些人中,不乏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设计师、甚至还有老师、学生以及普通人。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的一份特殊的瑰宝,其中的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运用甚为广泛。

关键词:

古典园林;现代园林;古典元素运用;设计手法

1现代园林中运用古典的设计手法收效甚好

1.1古典园林的美感性设计

从中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可以看出中国的古建筑历来都是以木质结构为主,其中的砖、瓦、石等都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中国的古建筑单独个体以垂直堆积为主,巧妙的设计,突出的是层次感。例如在苏州多地的园林建筑中,多是以阁楼居多,建筑层次感强。所以说中国古典园林注重风景,以及观看上的舒服感,并且中国古典园林采用较多的植物衬托,将整个院落显得接近大自然,有一种不出门便将全世界尽收眼中之感,这是现代园林设计望尘莫及的。

1.2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意境上的美感

中国的古典建筑设计风格与中国画风格极为相似,都是以写意为主,重在创造一种意境。这种意境美的创造不依赖于园林空间和范围,只是简单的一个小院落就足以把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上的美显露无遗。同时,古典园林不是为某个人或某个方面设计产生的,而是针对与一个特定的欣赏人群,在一定的思想感情下触景生情的。中国古人经常寄情以物,所以在园林设计中也会自然地将园林的景观与感情交织,创造出一个不在其中难感其意的特殊意境美。古代时期的诗人词人最注重的正是这种思想上得到升华的意境,追求的也正是情景交融的作诗前景。要不然怎会有一首首感人肺腑的写景诗,供后人观赏借鉴呢。意境上的美感用得最多的当属亭台楼阁和水榭,而且对称布局最能体现中国古典建筑元素,将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元素———建筑自身功能和艺术意境相结合,并据需求形成强烈的中轴线对称空间艺术格局。此外,水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水包围陆地形成小岛,并在小岛上设计亭台楼阁、种植垂柳,营造出一种山水呼应、人与自然融合之感。

1.3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设计思想

一个历史朝代的人文历史,以及当时的哲学思想,在特定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都能得到印证。天人合一,这是历朝历代都奉行的哲学思想。语文课堂上也见识到了我国古典园林的极致极美,各种诗篇将其之美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园地惟山林最盛,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古人就是如此追求意境,追求高雅的生活,无论何时,都有一种置身于大自然美景之感,更甚者有融入景观之感。中国古典园林也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利用自然山水的原始状态,来表现园林之美,更大程度上是高度概括和艺术化自然,从而达到出自自然却高于自然的结果,这也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了。我们最常用的天人合一方法就是因地制宜地建设廊(常用的为木质走廊)、桥(与水结合,形成小桥流水之感)、亭、殿、宇和楼台,大面积用水也是其中一大特点,其中最为明显的当属颐和园,因此被誉为“人间天堂”。

2现代园林运用古典的设计方法在园林建设中的作用

相辅相成,水融,继承与发展。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应用与现代园林中,这种设计手法使观者眼前一亮。把古代山水风景的优美融入现代园林的建筑风格中,既不会显现出现代园林的孤独感,又不会显得累赘。古典园林的各种组景的手法有十几种之多,如:对景、借景、夹景、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题景、天景等。框景顾名思义,就是将园林景色框在一个假象的相框中,呈现一种画的感觉。对景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我把你作为景,你也把我作为景。这种设计在园林设计中是很常见的。若一个小院两边相对而建,会有不愉快的感觉,这就叫“硬对景”。借景对景是相对为景;借景则只借不对。若将古典设计手法加入到现代园林设计中,现代园林一下变得生机盎然,不再是一栋栋死气沉沉的建筑了。这样结合,从外看去,庄严又不失美景,由外入内,人景交融,寓景于情,此乃一完美的建筑园林。在如今的建筑中,西方建筑风格盛行,忘记了中国最博大精深的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美轮美奂,全方位的展现整座园林的美,现在的人们却早已忘记了那时代的建筑设计,只是一味地追求潮流,殊不知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奥妙之处。现如今,迫切希望的是,采用中国传统的设计与现代设计相融,使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得以源远流长,相信这是每个中国人民心中殷切渴望的。

3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应不断发展前进,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懂得取舍

3.1留其营造意境之处,弃其片面的,不适应现代的方面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上,对于意境的方面表现的恰到好处,既有情又有景,情景交融,是现代园林设计中缺少的部分,将古典园林设计思想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也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特殊的效果,但是,随意使用势必也会有不当之处。若单纯的用古典园林的家居风格来装饰现代园林,肯定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的,但是若将两者有效结合,拿捏好取舍比能起到良好的观赏效果。所以,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之美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发扬,但其与现代园林设计冲突之处,也要舍弃,真正意义上做到完美结合。人与大自然相互结合,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师应该要学习古典园林设计的地方。以人为中心,创造一种家即是自然,自然也是家的意境感受。

3.2留其设计上的层次感,弃其材质上的选取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上采用上,中,下的结构,将整个建筑的设计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富有鲜明的层次感,让人眼前一亮,这样的设计再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古典园林设计的层次感加上现代园林设计的色彩感,完美结合,整个呈现一种和谐,让人过目难忘之感。但古典园林在取材方面,多选用木材,石材,砖,瓦之类,与现代的取材有很大的区别。若将这些材质加入会显得不伦不类,所以适当舍弃古典园林在材质上的选取,不失为正确的选择。这样的留弃兼容,既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美,更把现在园林设计的美衬托的更加突出,相信会在各个方面带来不小的震撼的。在参与设计的格林梦水乡公园园林设计工作中,大量使用水与陆地的结合,主要使用的古典园林设计元素有石桥、亭台、石雕和木门。此公园位于城市边缘,主要为市民提供休闲和景观功能,公园内部由水流环绕,使公园整体形成一个被水流隔离的孤岛态势,再衬以大量垂柳和亭台、石桥。公园分为前后门,都为木质结构,并衬以少数民族雕花,门上铺设琉璃瓦保护木质结构门,也作为建筑的一部分。进入后门后,即可见到入园的石桥,连接被流水分离开来的园内园外,园内的湖水被陆地分割为三大块,在两个湖内都种上荷花,另一湖内制造一小岛,并在小岛边沿栽种大量垂柳。在公园之中散落着一些亭台,以供行人休息观景使用,并在其中雕刻和绘制由当地文化气息的内容。此外,小岛与陆地之间以及陆地与陆地之间的连接都通过石拱桥实现。公园前门与后门的设计呈对称结构,但前门更为宏伟宽大。在细节方面的处理还有桥上和湖边人行道石栏杆的设计,都雕刻成圆形与方形的形状,人行道则以鹅卵石铺设。

4结语

古典园林设计元素篇5

摘要: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植物造景是古典园林的设计元素。园林植物造景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还能为人类创造一个观赏的艺术空间。本文试图对古典园林的特点、发展演变和植物造景在古代园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求为我国现代园林艺术的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植物造景古典园林应用

古典园林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建筑、山石、水体、植物是构成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而植物景观更是在园林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影响着园林基本功能的发挥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园林植物造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还为人们创造了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造园家克劳斯顿曾言,园林设计归根到底就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人类的生态环境。可见,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有着重要地位。

一、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特点

(一)师法自然的种植

师法自然是我国古典园林植物培植的基本方式,主要指在尊重树木自然生长习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和培植。如阳性植物应“引东旭而纳西晖”,阴性植物应“植北囿而领南薰”。这种种植方式无疑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在人与自然和谐成为全社会共识的今天,师法自然的种植方式对现代植物造景有着重要启迪意义。

(二)人文意境的表达

植物与人类有着密切联系,并且影响着人类的社会文化,由此衍生出许多与植物相关的文化,如与植物食用、药用价值相关的物质文化;以植物为载体的传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化心态等。可以说,文化是植物景观的灵魂。古典园林设计无不受儒道释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如道家的道法自然、周易的风水意向等都深深影响了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

(三)以人为本的宗旨

植物造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人,为了人的欣赏与感受,植物造景应符合人的审美心理与行为心理。我国古典园林就始终将满足人的需要作为基本设计理念,传统的“玉堂春富贵”、“岁寒三友”等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如诗如画、步移景异、情景交融的植物造景设计,可以传达出深邃的思想情感,能够愉悦人的精神情操,因而深受古人推崇。如木香清阴棚架,葡萄串珠枝棚;春日繁花烂漫,炎夏交柯绿荫;芳草满覆园地,庭园怏然丽质,等等,这些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人的审美情感的关注。

二、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的发展

我国的古典园林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学家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一块刻有花纹的陶块,这说明在7000年前我国就有了花卉栽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古典园林也在不断发展。我国最早的园林是殷商时期的囿,后发展成了以种植观赏性花木的园苑,从《诗经》中可以知道这些园林植物主要有桃树、李树、木瓜、梅树等观赏性花木。其中,《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的诗句。①

隋唐时期是园林的全盛时期,隋炀帝的西苑内既有各种名花,也有郁郁葱葱的杨柳、修竹,与山水、建筑交辉相应,景色如画。唐玄宗的宫苑中,植物搭配合理,兴庆池畔种有醒醉草。宋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成熟期,宋代出现了以花木为主的园林,如李氏仁丰园、天王花园子等;在元代许多寺院都建有的园林,其中以西湖旁的大承天护圣寺最为著名;清代园林已日趋成熟,植物配置与造景更为合理,如丛桂之内,不能种植其他花木;在漏窗、景窗前配置园林植物等。

三、植物造景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乔木、灌木、花卉等都是我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材料,常被用来点缀山石、水榭,或自称一体。山水画家郭熙说曾言,“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有了植物,园林才会显示出生机与活力,呈现出华滋之美。

(一)诗情画意与造园的结合

中国古代园林深受山水画艺术、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视“格调”,力求体现色、香、韵,追求深邃、含蓄、悠远和情景交融的意境,喜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偏爱曲径通幽的环境。②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景点多是以树木花卉为主题,如梨花伴月、曲水荷花、万树园等;在风景布局上,有的突出梨树的轻纱素裹,有的突出松树的峰峦滴翠。

我国古典园林十分注重古树名木,正如《园冶》所说,多年树木,碍箭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研数桠不妨封顶。当古树与建筑物发生矛盾时,宁可舍弃建筑物也要保住古树。园林是融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为一体的艺术品,它以自然美为依托,植物造景更是其不可或缺的元素,为表现自然美,在选择花木上要讲究“三美”,即树冠的疏密曲直、树叶的形状、树皮的质感等要体现姿态美;树干、树枝等都应体现出色彩美,如青绿的翠竹,红色的枫叶;种植的各种花木应有自然淡雅的色香美,如兰花的清幽,腊梅的淡雅等。

(二)造景中的植物选择

我国的植物造景常象征、寓意等有着密切联系,花木不仅可以展现自然美,还可以展现设计者以及主人的精神境界,如牡丹、桂花象征着富贵、权力等,荷花、梅花等象征着高洁的品行,松柏象征着坚强与长寿。再如竹子被比喻为气节君子,象征着“未曾出土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的高洁品格;③而“夜雨芭蕉”表示宁静、安详的气氛。中国古人追求天人合一,认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这种思想体现在植物造景中就是追求错落有致的人工群落,努力使山水、建筑等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园林与环境相协调。

(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的植物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有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向,一是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富丽堂皇的发展模式,二是以私家为代表的幽静典雅的发展模式。在宫廷中,玉兰、海棠、桂花等几乎成了植物搭配的主调;在色彩上,多使用色彩鲜艳的红色、黄色花木,以此来表示喜庆和象征皇家威严。④而私家园林多种植松、荷、菊等花木,以体现节操与高尚,常用小花盆种植花木,并将其置放于厅堂或案几上。私家园林追求的不是鲜艳的花朵,而是悠然自得的韵味。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有着崇尚自然、注重意境表达等特点,它对今天的造园实践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应继承与发展古典园林的文化精髓,正所谓“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只有将传统因素纳入现代文化结构之中,才能实现现代园林艺术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73.

[2]吴隽宇等.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m].中国园林,2001:84-86.

古典园林设计元素篇6

关键词: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195-01

前言:中西方古典园林在慢长的发展过程中,因其在世界园林艺术中均具有独特的造林形式,被人类视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特点为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花草树木讲究自然,没有统一的格式,给人以舒适安逸的感觉。而西方古典园林的体现形式则截然不同,在其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人工造林的手法来体现人工美的价值,采用对称的布局、注重花草木修剪组合而成的精美的几何图案。因此分析总结出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各自特点与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现代人生活与审美的新型园林。

1、中西方古典园林概述

园林艺术与其它艺术并无大的区别,中西方古典园林分别具有自己独特风格与特征,据资料显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始于夏商时期,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被兴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从早期秦始皇时期的阿房宫,汉代的上林苑简单圈地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受到佛教和玄学的影响,开始模仿自然,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以自然因素为主,创造出类似于自然园林的景观。直到唐代受到各种艺术文化的影响,园林艺术又上了一个台阶,如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其宅院与自然山水风景有机结合,在北宋时期园林建筑业又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形成了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而到了清朝时期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到高潮,连续修建一系列弛名中外的经典作品,如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

西方造园艺术则始于古罗马的中央是绿地,四周围绕住宅的模式,希腊又在古罗马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其典型特点是以建筑为主体,以对称的形式为本,在树木与绿篱造景时,开始应用整形修剪技术。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园林开始快速发展。以人工安排,布局方正的大规模的别墅庄园日益增多。直到凡尔赛宫的兴建,这种几何形式的西方古典园林艺术达到顶峰。

2、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在艺术上具有:自然与含蓄、造型与空间、借景与意境三大典型特点,主要采用人工仿造各种自然山水风景。在园林的空间布局、景观配置及其建筑群体几个方面均体现着自然式山水风光之美,在此基础上又适当融入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布局上追求自然美,可以简单的比喻为:“把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浓缩在庭院中”,在空间上通过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造园方法,通过空间局部的交错与曲折变化,在有限的面积内,给人以空间无限的感觉,从而形成了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相结合的艺术景观效果,犹如一幅完美的图画。其次是在园林的景观配置方面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点缀适当的花草树木,其典型特点是假山设计自然逼真,池沼布局错落有致,花木品种多样化,不同的季节都设有可观赏的植物且高低分布有别,注重远景与近景的层次,在形式上充分体现了自然天成之美与意境美。再次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虽然没有大型建筑,但其布置往往都很密集。经常设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功能不同的建筑,这些建筑与山、石、水、植物之间紧密的融合在一起,让人无限的接触自然,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天然环境情趣。最后是绘画、诗词对中国造园艺术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采用各种山水诗、山水画的形式寄情于景,赋予园林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意境,承载着了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实现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3、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属于迥然不同的两个流派,西方人认为园林是人工创造的,就应该对自然的景观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因此在西方古典园林造园的过程中,以排斥自然为前提,追求严谨性与合理性的相互统一,以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为基础,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所有要素之间比例协调、采用对称式的布局,其总体构图也以规则严谨、直观明晰的形式为主,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之美,由此可见,西方造园艺术主要是立足于采用人工方法来改变自然状态。

总的来说,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西方园林的布局构造中,建筑物体积往往都比较大,在整个园林中占很大的比例,是构成整座园林的基础。所有的花坛、水池、喷泉、雕塑等都是以大型建筑为主轴,通过对称式的几何图案将园林的整体构造有序的组合在一起。其次是在园林的景观配置方面,非常讲究人为的创意,如水池、台阶、植物及道路形状、大小与位置等每一元素都设计的非常精细,各种植物也都是通过人工修剪而成各种形状供欣赏,绝不允许其自然生长,所有的园林构成元素经过严格地规划与布局后,呈现出圆形、方形、椭圆形或菱形等规则的形状,在形式上给人以规则整齐的感觉,在空间上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在思维上给人以征服自然的。

结束语

总之,中西方古典园林风格各具艺术特色。一个优质的园林,无论是中国古典园林还是西方古典园林,都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共同特征,只是侧重点不同而以,西方园林给人的感觉偏重于悦目,而中国古典园林则突出赏心。然而对比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并不是本文的最终目的,在日后的景观园林设计中借鉴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综合特点,将双方的优点运用到新型景观园林的创新设计非常关键,所以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借鉴与创新,充分发挥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优势,设计出更加符合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型园林。

参考文献:

[1]祁颖;《旅游景观美学》;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张玲;中国古典园林置石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农技服务;2010年11期

古典园林设计元素篇7

关键词:新中式;造景手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theapplicationandinnovationofthenewChineseStyleLandscapeDesign

abstract――asChina'spowerhasgrownandtraditionalChineseculturalrenaissance,nationalconsciousnesshasturnedlifeward.Chinaelements,orientalculturehasmoreandmorehighartisticvalue.“thenewchinese”isderivedfromthenewlandscapedesigninthiscontextanditisanenhancedofChineseclassicalgardens.inthispaper,byanalyzingtheconceptofthenewChineselandscapeandthedevelopmentofthenewChineselandscapetodiscussionapplicationandinnovationofdesignmethods.

Keywords――thenewchinesestyle;landscaping;application

1.“新中式”概念特征

由于照抄西式园林景观的泛滥,探索新时代中式园林显得日益重要,人们开始探寻具有中国本土意识的设计手法,逐渐形成具有含蓄秀美的新中式园林风格。其可以理解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演绎的中国传统风格文化,二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新中式”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为现代空间融入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具有中国韵味的色彩、传统图案符号、植物空间营造等,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新中式景观不仅能满足功能需求,而且以当代设计语言表现传统园林的精神内涵,在设计语言上创新,在造景手法上追求意境。

2.新中式景观的传承发展

2.1新中式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

新中式景观不是完全复制传统园林,而是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其设计思想源自古典园林,直接表现在对古典园林布局和造园手法的运用。主与从、空间对比、藏与露、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虚与实、空间序列、植物配置等传统造园技巧依然影响着现代景观设计。新中式景观在对景观布局上依旧延续着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缩千里江山于方寸”,创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中国古典造园手法框景、障景、借景等被新中式景观设计采用,并运用现代景观元素,营造丰富多变的空间效果。

2.2新中式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虽然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但也不是照搬照套的完全模仿,在探寻现代景观审美、构图布局、材料选择和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古典园林的精华,融入现代设计语言和创造手法,进而重组、简化,营造具有古典园林精髓和中国情节的现代景观。这就要求新中式景观对中国古典诗词、山水植物进行分离重组,设计出具有现代语境的中式景观。例如万科第五园建筑对安徽马头墙、江南“四水归堂”等符号的运用。新中式景观也是古典园林的简化版,用现代设计语言简化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例如苏州博物馆中主要山水景观,简化了堆山叠水的手法。

3.新中式景观设计手法

3.1“新中式”造景手法的运用

框景、障景、借景、抑景、对景、漏景、夹景等传统造园手法运用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营造多变的景观空间,达到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效果。例如万科第五园运用简洁的景墙做框景,摄取广阔的水景和对面建筑,加大景深效果,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用漏景的造园手法丰富了景观层次,现代简洁的实墙与漏墙结合,竹子穿插其中若隐若现,含蓄雅致。西安曲江华府充分运用借景手法,利用廊架开辟赏景透视线,将远处的电视塔借入园内视野中,丰富游赏内容。

3.2“新中式”色彩的选择

“新中式”景观设计选用能代表华夏文明的色彩,以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为主,结合景观材料和功能定位,共同营造景观表情。大门、廊架等建筑可用中国红,突显崇高、喜庆的氛围。铺装、景墙贴面、座椅可用长城灰,突显宁静、典雅的氛围。雕塑、景墙饰面可用玉脂白,突显吉祥如意的氛围。国槐绿主要用于植物色彩,以绿色为主,为营造宁静、优雅氛围做铺垫。例如万科第五园内某小景用黑色做花池、白色饰墙面及散置地面,形成宁静纯洁的空间。整体采用素雅、朴实的颜色,穿插少许亮色,使整个社区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亲和感。

3.3“新中式”植物空间的营造

“新中式”景观植物与古典园林植物区别在于更为简洁明朗,以自然型和修建整齐的植物相配合种植,以绿色为主,品种和层次较少,植物配置一般为乔木+地被+草或大灌木+草坪等形式。植物种类选枝干修长,叶片飘逸,花小色淡的为主,如竹、垂柳、桂花、迎春、水葱、鸢尾等。万科第五园以竹为基调,配以连翘、水石榕、鸡蛋花、菖蒲、葱兰等,营造宁静的氛围又不失现代与简洁感。近处的竹子与中景的鸡蛋花及远景的水生植物,形成远中近的空间层次感,与水体的结合更增添的一份意境和深远,体现浓浓的中国气息。并且杜绝大量的色叶植物的应用,营造清新的景观环境。

3.4“新中式”传统符号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通过抽象或简化了的传统符号来表达,从而形成新中式景观设计手法,运用形式多样,可与雕塑小品结合;或在铺装、坐凳、景墙上体现等。例如万科第五园小庭院内用抽象的窗花图案挂在实墙上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此外,中国的传统符号有很多,比如中国的传统吉祥物;象征民族特色的图案中国结、剪纸、生肖、祥云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还有中国传统的宝相植物牡丹、石榴、松、竹、梅等。总之,传统符号通过现代元素简化的表达,不仅体现了一种民族文化精神还蕴含了新中式设计思想。

4.总结

经历这些年快速建设与盲目崇拜西式景观后,设计师们开始追寻中国本土的民族的文化景观,这样一种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态度和精神注定能创造更加完美的新中式景观。但是,新中式景观不是单一的完全模仿传统园林风格,如何从新解读古典园林,传承古典园林的造园精神,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和功能仍旧值得我们思考和创新,使新中式景观风格进入更多的空间与场所。

参考文献

[1]龙金花.传统与现代的邂逅――谈“新中式”景观设计[J].园林,2009(1):42-45.

[2]彭巧,傅德亮,徐剑锋.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

[3]王志杰,常飞.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赏[J].厦门航空,2009(06).

[4]朱林.现代新建中式园林景观的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2007(12).

[5]尚红,杨波.中国古典园林创作手法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J].山东林业科技,2009(06):92-94.

古典园林设计元素篇8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意义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087―02

中国园林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这是园林的物质生活基础。在植被、水体、建筑位置等方面注重对园林的小气候条件的改善,目的是为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结合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山石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风景式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园林典型风格特点。建造园林所用材料的精工细作,园林景观重在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园林强调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就是将自然中存在的山、水、石、花草等元素以及它们所具有的特殊美感加以提炼和微缩收纳至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其目的是为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感受。这些对现代园林的营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是山水风景式园林的典型代表,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在中国园林的缓慢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影响,中国园林形成了自身的风格特点。具体说来,中国园林特点主要为以下四点。:

1.1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设计者寓情于景,同时园林中的景色也体现着人文情怀。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的水体、错落的山体、迂回的园路、参差的山石、幽奇之岩洞构成一个被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是将自然界的景物集中荟萃在一处。

1.2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

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1.3浓郁的诗情画意

园林设计中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厚的艺术情趣,而有些园林的设计者就是由画家直接担当的,在对园林的空间布局、植被设置、山石堆叠上,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绘画当中的审美特征。此外,园林中楹联、匾额中的书法作品也是与这种审美情趣相一致的。石谈及楹联、匾额及对景色园区的命名等等也都体现着深厚文学底蕴,同时也对园景起到了点睛作用。这些综合的表现形式流露出的是浓郁的诗情画意,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

1.4深邃高雅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通过人工的方法营造了一个适宜居住的环境,还在园林设计中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内涵通过视觉与文学等形式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让身处其中的欣赏者不仅满足了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还在欣赏过后在心灵与精神上受到激发,产生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的深层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的上述特征正是通过设计者将设计思想经由园林构造中所有涉及的这些视觉要素,在局部细节到整体的安排中遵循一定的审美思想和人文背景下体现出来的。

2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园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中每个单独的园林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很多组成要素,而且每个园林根据园主个人的审美水平和兴趣爱好在园林设置组成要素中都会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建中,普遍包括建筑、山石、水体、动植物。在构园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要素采用的手段也不尽相同。而我们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这些构园要素是为了在现代环境景观的设计中更好的借鉴、利用。

2.1因地制宜

中国古典园林的因地制宜,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讲的是建筑与园景的整体配合关系。另―方面,说的是植物与山石等作为点缀的细节要注意与建筑内外部位置的经营一致。在中国园林中,建筑的特点是散点式分布。建筑本身并不作为整个园林中的主体物和构图中心。建筑除满足休息、居住、娱乐的基本功能外,要与园林的整体相互穿插、交融,使建筑在风景园林中不显得突兀。这就要在园景的布置中服从整体需要,使建筑与园林中的山石水体互相映衬。此外,中国园林的设计中很多采用借景的手法,无论是象岳麓书院中近借窗前的几杆翠竹还是如同拙政园远借北塔寺景色,这些都是应当在园林的设计中考虑的因素,只有因地制宜、借的巧妙才能体现出设计者的妙思。

2.2庭园理水

中国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正是有水的存在才使得园林得水而活。而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使得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而对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学习水体布局是为了要学习传统园林中水面开合有序、大小曲折变化的特点。水中增加小岛,同时结合植物与地形布局,能够丰富园林的空间层次。另外,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要讲究动静变化,古典园林在水池中或池塘沿岸栽种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在水中放养鱼类,都是为了增加整个园区内各个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做到动静结合,处处成景。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多是利用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水最有活力的形态凝固起来,展示在人们面前。比如一些喷泉、涌泉、溪流的设计应用,就能给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增加不少灵气。

2.3步移景异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上讲究步移景异。这是由于园林本身占地面积有限,若要在其中构建如同自然的山水景色,比较困难。而且,平直的空间分割容易造成景色尽收眼底的弊端,降低了中国传统美学中追求的“曲径通幽”的视觉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要在园林的地理环境设计中找到突破点,即通过人工改造地势的高低起伏,加上对山石、植被的精心布置。而相对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对于一些在空间上比较有局限性的景观如何做到以小见大,向人们更好地展示景观,是设计上首要考虑的问题。可供参考的一种解决方法是为在设计过程中突出步移景异的设计理念,将景观中的焦点性景点作为道路变化的对景,道路线性的曲折变化紧密结合这些能够吸引人们视线的对景景观展开。这样的处理手法―方面可以丰富环境景观的空间的层次变化,另一面很好地保证了园区内的各个景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组成部分所形成的完整性。

2.4植物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的精巧性在于常将遵循画理诗情目的与景观中建筑物的布置融合在一起考虑。植物还常常被人赋花木以人性,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许多植物的品格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并寄托了人类美好的愿望。例如牡丹的雍容富贵、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梅花的坚强高洁、竹子的虚心有节等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在传统中具有美好寓意的植物,比如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柿子代表事事如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以,现代的景观设计中针对植物的配置要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多赋草木以情趣。同时熟悉身边唾手可得的植被特性,将生活中常见的野草、具有乡土特征的树木、植被重新赋予新的特征,这样才能使人们更乐于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也能让我们的作品更有人情味道。

园林是人与自然的结晶。对现代人来讲,由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个能够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环境就显得弥足珍贵,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人心灵的渴望。园林作品应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韵,才能与人们心中的美很好地交流,产生共鸣,陶冶情操。中华民族有落叶归根,尊重祖先的习惯,注重文化上的继承和文脉上的延续。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一种方法也更易取得成功。中国古典园林的博大精深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习研究明了的,她是现代环境景观设计者学习的宝藏。

3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

中国园林是自然风景类园林,从建园的设计思想角度分析,师法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而且对于园林设计的水平高低也是以是否“宛若天成”作为一个衡量的标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代造园以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山水为创作的摹本,造园者在感受其自然之美之后,将山石、水体和植物的美浓缩、提炼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造就了无数美景名园。因此,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熟悉大自然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源泉。与古典园林设计者相比我们现在能在比过去优越得多的条件下去感知和认识自然,也能利用现代声、光、电等更多的科技手段来展现自然之美。古典园林注重四时得节,也就是将大干世界的万千景象,例如日月光影、山形水貌、绿植树木、春花冬雪等视作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加以充分利用,结合建筑形成蕴含一定意境的园林景观。所以,设计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自己的审美水平就应当广游天下美景,多接触真正的自然大山水,多搜集积累景观素材,进而总结提炼这些素材中的美的本质,并将他们独特的美感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师法自然的过程就是设计者将自己对自然美的亲身体验加以浓缩概括、提炼抽象后再利用自然元素表达出来分享给受众的过程。师法自然的具体方法不同,从设计思路上看主要有两点:第一就是利用科技手段去夸大突出自然中的景观特点以增强其视觉效果,比如景观中常见的喷泉的设计。它们在自然界比较少见,但却能体会到它们源于自然的神韵。第二点就是在现代新科技、新材料的支撑下去扩展和延伸观赏者的感知能力,使人类更能感到自然的神秘与美丽。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者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中国园林崇尚“自然”源于中国的古代文人往往将自我情感通过对山水的描摹、吟咏抒发出来。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不仅是文人墨客以景抒怀的载体,也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我们学习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构园要素,是为了把从中吸取的有用的观点、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现代的景观设计之中。但是我们在借鉴的过程中也不能盲目地把中国古典园林直接搬到现代的景观设计中。这是由于中国的园林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同样也有着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我们提倡的针对中国本土的景观设计也不是只针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而言。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古典园林设计元素篇9

在中国古代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甚至是寺观园林中,建筑物所占的比重都很大,而且类别丰富,变化多端,成为我国建筑艺术的集散地,这些建筑物也因其设计的匠心巧构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现代园林中建筑所占的比重需要大量地减少,但对各类建筑的单体仍要仔细观察和研究它的功能、艺术效果、位置、比例关系,与四周的环境协调统一等。因此这些园林建筑设计必须要在不断的时展过程中不断地被传承、并且保证其发展这才是设计者和研究者对园林建筑艺术的贡献。本文立足于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研究,结合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对园林建筑设计的传承和发展进行分析研究,以便于为园林建筑设计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园林建筑;艺术设计;传承;发展;创新

1园林建筑的概况

园林建筑以独、特、新、奇吸引人们的目光,无论是古典园林建筑,还是现代园林建筑,都能成为园林景观的亮点,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被置于重要之地,支撑景观的中心,起至关重要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园林建筑是在园林景观中人类智慧的结晶,依靠人的创造力与园林中的其他景观相呼应、相搭配,技能做其他景观的陪衬又能做其中的焦点,并使园林景物更为典型和突出。与园林中其他设计元素相比园林建筑经过人力床在出来,人为的意味更浓重,。建筑在园林中就是人工创造的具体表现,园林建筑的大小、式样、多少、色彩、形状等的处理,都是依据园林整体设计的风格而定,恰当的园林建筑不仅可以使园林增色许多,而且并更使园林更有意境。而这样的创作意境的风格或是淡雅,或是幽静,或是简单,或是豪华都主要取决于园林建筑的淡装与浓抹的不同处理。园林建筑是为了与其他景观相呼应的,因此,不能单独存在[1]。

2园林建筑的特点

园林建筑因其在园林中与景观相搭配因此与其他建筑在建筑类型和建筑方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总结起来园林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园林建筑是按照总体布局,进行建设的,因此十分重视主次顺序和相互之间的搭配,或是在固定的轴线上,高低错落的安排,或是在自由的空间里任意地穿插据可达到美化整体又独具风格的作用。同时也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符合景观创造的具体要求。(2)园林建筑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构成元素必须与园林环境相契合。园林建筑物的设计也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既能体现建筑特色又要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巧妙地将自然空间与建筑空间无缝连接在一起。(3)园林建筑的重要特点就是强调造型美观,在园林建筑设计时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的美观,相比其他建筑物有时可以不重视其实用性,甚至是缺少实用性,只要再起造型上能够表达设计者的总体设计,将意境美表达出来别,将传统园林建筑中的深远意义传承下来,或是创造出更具现代风格的建筑即可。(4)园林建筑的又一特点就是强调鲜明的色彩和精巧的装饰。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中,大多数的园林建筑都有着鲜明的色彩。尤其是北京古典园林建筑鲜艳的色彩就是他的特殊之处。现代园林建筑往往以轻快、明朗的色彩为主要代表,能够将园林整体构造与轻巧、简洁、活泼的园林建筑结合在一起。装饰生动、精巧才是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相比高层或多层实用性建筑而言洞门、漏窗、空廊、花格、等的应用更为多样,装饰更为细致[2]。

3传统园林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承

3.1园林的设计思想的传承园林建筑设计可谓是从古传承至今,这样的传承首先是思想的传承,中古古代从上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这样的思想在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中都有所体现,这样的思维方式设计理念也从人们的知识传承中得以流传,也同样给园林建筑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思想的传承不会掺杂时代的设计风格,知识力求舒适自然的生活环境的心态影响着设计的风格和设计的理念。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符合社会的,不符合发展的思想已经被时代所摒弃能够传承下来的就一定是人们需要或是值得坚持的信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就是园林建筑设计不可丢弃的必须传承的思想理念。

3.2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的传承中国古代的古典园林设计经过时间的演变和历史的变迁被收录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建筑的独特,更多的是设计手法灵活多变、丰富多样,给其带来的深渊已经。在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对意境表达、元素搭配、空间设计等方面的表现都是值得人们去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3]。

4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的创新发展

4.1紧跟时代步伐,大胆使用新技术现代景观设计对于传统的园林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的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与之俱进中跨越和发展。技术的运用是时展带给我们的大胆尝试。经过时间的积累园林建筑技术也不断地更新,设计不断进步就是依托于科技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4.2不断打破局限,勇于开拓新领域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园林史上的地位和艺术价值是值得肯定,并且要对其独有的风格特点进行不断的研究的,但我们却不能一味地崇拜经典,然后固步自封,然后单一地模仿和在古典园林和现代已有园林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园林建筑的设计。而是打破古典园林建筑的局限,因地制宜勇于开拓出新的园林建筑设计领域。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园林设计要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领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精新时代的新元素加入到园林建筑设计当中,丰富人们的设计理念,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欣赏空间,为人们提供更加多彩的公共区域,提高娱乐场所的建筑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瑞,冯娟.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传承与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15.

[2]张娟娟,何方.我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传承与创新[J].江西建材,2015,(11):15.

古典园林设计元素篇10

【关键词】新中式;古典园林;景观设计

1对传统文化的诉求

随着近十年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景观作为衡量居住区品质优异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没有好的景观设计就没有好的生活品质,然而当前居住区建设中大量盲目地抄袭国外案例,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与发扬,同时,在继续创新的基础上,如何创造中式的符合高品质环境要求的居住区是当务之急。当“欧陆风”、“西洋风”、吹倦的时候,更多的人们开始怀念起古时的“中国人家”:秦砖汉瓦、抄手游廊、深深庭院,还有居住其中的天伦之乐……,这些正是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和生活价值观在中式住宅的每一寸空间的涌现。

2传承古典园林的精髓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在诸多方面有其独特之处,这些正是造园艺术的精髓,也是现代景观设计所要传承、创新的重要部分。意境方面:传统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主要表现在园林中的借物寄情,例如厅堂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等,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空间变换从而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造园手法,使园林在富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更为丰富多样。“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是对中国园林意境的最好表达,同时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传承精髓所在。植物配置方面:传统园林植物配置追求“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正基于此理念造园者喜好在园林建造中模仿自然山林植被景观,将亭、台、楼、阁等园建与山、石、花、树等自然因素相互协调融合为一体,充分运用植物色彩来渲染园林环境,从而表现所要传达的意境。吴良镛先生在《乡土建筑的现代化与现代建筑的地域化》中提出:“无论发达的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均存在着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如何积极达成进步的世界文明,而同时又延续原有的文化遗产。这就是我们的悖论,如何既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归到自己的源泉;如何既恢复一个古老的、沉睡的文化,而又参与到全球文明中去”。“新中式”景观的设计思想源自古典园林,直接表现在对古典园林景观空间布局与造园手法的再现,是符合中国人审美的本土地域化的景观。“新中式”景观设计则是从古典园林中汲取适合当代的设计精华,将古典园林本土化的东西消化、吸收、推敲、重构、传承、创新、融合于当代景观设计中,用另一种视角、另一种手法来展现,最终达到新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承形、延意、传神。

2.1新居住理念

理念(concept)是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畴。居住理念(residentconcept)也就是指对居住的观点、看法与信念,是人们在选择住所时所遵循的原则、标准,它因时代、文化、信仰等的不同而不同。伴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重房屋质量与居住面积、功能与结构、景观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绿色”、“健康”、“运动”、“便利”、“文明”、“生态”、“低碳”等具有时代背景的词语逐渐成为高品质居住产品的代名词。

2.2新技术、新材料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居住区景观呈现出元素多元化景象,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导致各种新材料的涌现,让设计师拥有了更广阔的造景选择空间。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利用现代的感知来认知自然,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来展示自然之美,或者利用高科技手段和新的更为环保的材料去扩展和延伸观赏者的感知能力,同时为达到景观效果,“新中式”景观设计运用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通过创新方式共同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的美。

2.3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造园中意境的体现过多的注重于“花木寄情、状物比兴”所产生的象征寓意上,然而拌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人所追求的超脱隐逸、虚静、清逸、淡远的审美情趣难以契合现代人简洁、明快、开朗、大方的审美情趣。随着文化艺术表达方式的不断发展,通过在象征型意境以外拓展写实型意境,以更精确的方式表现现代的审美情趣,既注重对物境的精确描绘,又深刻揭示现代人对生活环境的本质要求。北京庐师山庄公共空间采用简洁明快的造景手法,充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利用简单的几何元素展示形体之美(图1)。

2.4新设计思想

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形成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文脉”,二是“地脉”,如崇拜自然、君子比德和神仙思想等。正是基于此从而造就了中国传统园林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山水之美的造园思想,这也符合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主旨。“新中式”景观设计传承、发扬以自然为主体的设计思想,倡导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科学的认识包括自然类型、自然元素、自然形式、自然过程在内的全面的自然含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场地的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营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景观,体现出自然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

3传统中孕育的新中式

3.1空间布局

“新中式”景观设计继承了传统造园的诸多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对比、参差交错、互相掩映、曲折迂回、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通过空间的划分形成不同形状、体量、尺度和主题的多样化的景观空间,彼此之间相互密切联系、互相渗透,最后将各个空间有机地串联组合成整体性的景观空间。深圳万科第五园的公共区域利用景墙作为界限,在公共区域划分出静态和动态的空间,同时借助镂空景墙形成交相呼应的景观空间。

3.2传统意象符号的表现

中国传统意象符号可以说是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如图腾、花纹以及一些特定的事物样式等。“新中式”景观设计同样采取了中国传统意象符号表达手法如以谐音寓意、借形寓意以及音、形交互寓意等,诸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龙、凤、双鱼、蝙蝠、玉兔、龟、兰花、荷花、牡丹、石榴、松、竹、梅等丰厚的传统意象符号。正是基于如此深厚的文化符号底蕴“新中式”景观可以在景亭、景墙、大门、廊架、地面铺装、座凳上等具置融入具有传统意义的图案符号,用简化或抽象的手法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广州云山诗意·人家采用古代文字作为景观基底,利用放大镜及钢具模型等现代手法来构景,现代中透出古朴气息(图2)。

3.2传统设计手法

“新中式”景观设计继承和创新框景、抑景、障景、借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造园手法,在外形上运用现代的景观元素和景观材料,营造出的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感受,例如运用框景手法用以加大景深效果,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3.3设计意境

意境是任何设计的初始。“新中式”景观追求适度的隐喻、恰当的素材、委婉而不张扬、含蓄并非模棱两可的境界。“新中式”景观设计,首先仍应确定设计的主题立意,即项目定位,然后通过分析得出该主题立意的主要特性,以及与哪些要素存在着“同形同构”的对应关系,从而通过直观生动的实境形态和空间来比喻、暗示、寓托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使景观更具有“叙事性”,传达易于理解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