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谈谈对智慧课堂的理解十篇谈谈对智慧课堂的理解十篇

谈谈对智慧课堂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7:44

谈谈对智慧课堂的理解篇1

对语文教学而言,很多人以品词析句、涵泳文字为目标,并将抓好文字的积累和落实作为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忽略了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堂最需要的是教师和学生思维的碰撞,生生和文本的智慧交融,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文本的心灵沟通,而这一切都需要思维的绽放。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把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思维迸发。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笔者根据《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探究有追问,让思维更多彩

追问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技巧,尤其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教师要抓住关键词语,找准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细节,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思维绽放异彩,获得提升。如在“栽花”这个课文片断中,高尔基的儿子来到高尔基休养的小岛之后,顾不上休息,很快就投入栽花的工作。这个片段有几个关键问题值得思考:为什么儿子顾不上休息?(他想种很多花草)为什么他要忙碌地栽种花草?(他想让爸爸的小岛到处都盛开鲜花)为什么他要这样想?学生由此体会到儿子非常爱爸爸,为了让爸爸看到美丽的花儿,闻到芬芳的花香,马不停蹄地投入劳作。也有的学生认为,儿子顾不上休息,来了之后就忙碌地栽种花草,然后又匆忙离开,这说明他非常想让爸爸快乐。我再次追问:高尔基的儿子还不到十岁,他都能这样关心爸爸,说明了什么?通过思考,学生体会到这不但是高尔基教育的结果,更是高尔基的儿子将爱回报给爸爸的证明。爸爸的爱教会了儿子用爱来回报,而儿子也学会了用爱来感动爸爸,让爸爸快乐。

通过在关键处不断追问,学生一步步理解了课文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使语文思维有了不同的色彩,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姿多彩。

二、指导有层次,让思维更有效

在教材文本中,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层次,充满了逻辑之美,此时教师要把握好目标,而后由点及面,由面到点,进行有层次的指导,步步推进,带领学生一点点地深入文本,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如在“写信”的课文片段中,学生找到了关键的一句话:“‘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既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也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呢?这里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高尔基向儿子表示感谢,感谢他在岛上给自己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那些盛开的美丽鲜花;第二个层次是高尔基告诉儿子,给予他人美的东西可以随时随地,并不受限制,而且美的东西也有很多很多,并不仅仅是鲜花;第三个层次是高尔基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做一个给予他人美好的人,远胜过从他人那里拿走美好的人,因为乐于付出,帮助别人,有益于社会,也会让自己获得无尽的快乐。

在这三个层次中,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谈谈自己的体会,如“你怎么理解美好的东西”“你怎么理解给予和拿走”,然后让学生从生活中举例说明什么是“给予”,什么是“拿走”,并谈谈自己“拿走”和“给予”的经历,最后让学生思考:高尔基非常爱儿子,那么高尔基是怎么爱儿子的?

通过以上环节的分层指导,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中的内涵,增强自主感悟。

三、智慧引导,让思维更活跃

在课改大潮的冲击下,语文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更呼唤课堂智慧。教师要善于从文本入手,挖掘其中的智慧,让学生的智慧与文本的智慧交相辉映,让教师和学生的智慧交融和碰撞,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活跃。

如在教学“赏花”片断时,我采用多媒体,让学生看到花儿绽放的图片,并这样引导学生:“高尔基的儿子走了,但他精心栽种的花草盛开了。仔细读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看到了月季花,有的认为是玫瑰花。此时我继续引导:“哪些词语能描写这样迷人的场景?”学生想到了“姹紫嫣红”和“春色满园关不住”。我追问:“你能想到哪些学过的诗句是描写这盛放的花儿的?”学生在智慧的引导下,将之前学过的旧知都在脑子里重新过了一遍,并进行了比对和检索,对词语和古诗的意境有了更深一层的把握,并在表达的同时,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提升了写作能力,使得智慧与文本交融,心灵领悟力大大提高。

通过以上环节的智慧引导,学生不但能够温故知新,而且能够推陈出新,将过去的知识与现在所学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谈谈对智慧课堂的理解篇2

课堂改革实施以来,“教案剧式”的课堂已受到广泛的鄙视,“互动生成 价值引领”的绿色课堂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推崇。“互动”是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与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堂里发生的资源在适度张力作用下分享经验、拓展视界的过程;“生成”是结果,生成了丰富多彩、令人怦然心动、幽然心会的课堂情境,籍此师生获得了作为“可持续发展力量源泉”的经验。但自主不等于自由,互动生成并不等于随心所欲。课程标准对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互动生成是在一定的价值目标小的互动生成。因此互动生成的课堂里,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境,以独到的眼光,敏锐的反应抓住稍纵及逝的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有价值的引领,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大智慧。很多人认为,智慧是天生的。然而智慧还是可以修炼而来的,它是一种准备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的状态。怎样修炼、储备、提升自己的智慧,丰富教育技艺,从而上升到艺术的境界呢?

一、高屋建瓴——解读文本

文本的解读大体上是一个“由一般性阅读、细读到解读即批评性阅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过程”。著名特级教师,中国小语教学的新生代人物孙双金老师在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首先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教师的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二、未雨绸缪——多线型备课

人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具有拓展性的。老师组织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学生的感悟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只有在课前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对课堂可能产生的情境有充分的准备,我们才能引领学生向着更有价值的目标去发展。

所以,要想让课堂真正地互动生成起来,并更好地实现教师的引领作用。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在预设教学环节的时候,就假想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揣摩学生的心思,走进学生的心灵去备课。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实现多线型备课,准备充分的引领方案。课堂中,教师胸有沟壑,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更为自由的去感悟课文。与单线进行的教学设计相比,它更能增进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互动。教师也显得更为从容与自信,应对自如。这就是未雨绸缪给教师带来的智慧。

相关链接——《卜算子 咏梅》预设方案片断:

自由读课文,谈谈你喜欢梅花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可能出现的情况:

(1)喜爱她的美丽。

教师引导:诗中怎样描写它的美丽?(观赏梅花的图片,理解“俏”,感受美。)

(2)她不怕寒冷,非常坚强。

教师引导:说说冬天的景象。(风、雨、冰、雪、花、草……)诗中是怎么描写的?并联系其美丽的形象,突显坚强。

(3)她报告春的消息。

教师引导:读第一句诗,想象它怎样呼唤百花。说说春天来临的烂漫景象。

(4)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她一点都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功劳。

教师引导:回忆梅花的美丽与功劳,说说她在烂漫的春天里,看到百花盛开,心里是怎么想的。

三、跬步千里——课后反思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准备的”,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按我们准备的去发展的。课堂是活生生的,课堂中总有让我们无法预设的情境,这也正是“课堂”远比“教案剧”更具挑战性也更为精彩的地方。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紧急调动自己的智慧,做出正确的判断,重新规划教学活动。

但是,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的每一次的“紧急智慧”都符合一定的价值标准。我们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时,灵机一动,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学生们在热烈的争论中,对文本感悟更加深刻,创新思维得到了维护;有时,临时改变的教学活动却没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甚至有时,面对课堂生成的情境,我们一时手足无措,等课上完后,才提壶灌顶般发现,这样处理不是很好吗?你会为此兴奋、后悔、懊丧……但无论哪种情况,对于我们而言,都是珍贵的教学财富。“经验就是智慧”,我们应该自觉养成课后进行理性思考的习惯,把它记录下来,贮存到自己的教学仓库当中。

相关链接——《山谷中的谜底》课后反思:

在指导学生感受雪松的特征与品格时,仅通过朗读很难直观的感受到雪松的本领,于是我突然想:何不让学生用自己的手臂来代替雪松的树枝,演示雪松的“积”、“弯”、“落”、“弹”?然后再边读边演示,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不但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学生对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也迎刃而解了。

四、取长补短——师际交流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生活如此,课堂教学也如此。教学者身在其中,情感被文本、学生、课堂牵制着,很多时候,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教学行为无知无觉。这就需要有“第三只眼”来帮助我们发现。互相听课,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互相听课,第一是请别人听自己的课,请他们来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在面对生成的课堂教学情境时的长处与短处,以便提高。第二是听别人的课,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在心中长出“第三只眼”,借鉴别人在处理课堂情境时的优缺点,并在课后的交流中达成共识。用众人的智慧来丰富自己的智慧,丰富整个集体的智慧,以实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互相听课,可以是同学科听课,也可以是跨学科听课,以打开思路,为自己的学科教学带来智慧。

五、学而不厌——知识“领跑”

谈谈对智慧课堂的理解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智慧;现象和原因;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062-03

智慧之于人,是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教学智慧之于教学,也体现了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教学智慧是优质教学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教学状态,是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于是乎,教学智慧对于成就每一位“智慧型教师”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智慧缺失的现象与原因

当前,中职德育低效是不争的事实,德育课教学智慧缺失更是问题的突出内因。

专业因素由于中职学生发展方向的提前定位及各专业课程的介入,公开基础课在学校教学体系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009年秋季执行的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规定,学生在校两年学习期间,德育课四门必修课程每学期学时为32~36节。但实际上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育人模式强调的是学生专业技能,公共基础课有“鸡肋”之嫌,经常因为专业实训、见习、实习等取消。因此,中职德育课教师如果缺乏“活化”教材的教学智慧,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德育三维目标根本无法达成。

学生因素中职学校生源文化素质较差是社会共识,这一特殊群体以文化底子薄、行为习惯差、厌学情绪浓为普遍特征。据我校教学督导组巡视统计材料显示,学生上课玩手机游戏、聊天、睡觉以及迟到、旷课、不交作业等现象屡见不鲜。大量学困生无疑加大了课堂教学难度系数和课堂意外的发生。面对形形的“差生”,教师职业倦怠严重,“混”课现象普遍,这是阻碍中职德育课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根本症结。

教师因素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办学方针,要求德育价值观要趋于实用,要体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原则。但是,教育理念在转化为教育行为时往往被打了折扣,在所谓教学创新的路上,“灌”、“秀”、“磨”的教法大行其道,生成性课堂被生搬硬套;本是教育现代化福音的现代教学设施和教学辅助设备,在功利性评价体系的驱动下,使教师成了多媒体的“奴隶”。一些缺乏实用价值的花哨课件充斥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流于形式。教师对经典教学体系理论认识上的不足以及对现代教学辅助设备的滥用,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实践的机械、僵化。这必然使教师失去自我,也失去了教学智慧产生的基础。

所以,中职课堂呼唤教师的教学智慧,探寻教学智慧的“锦囊妙计”是教师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智慧有效运用的策略分析

什么是教学智慧?《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通过对“教学智慧”定义的理解,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智慧具有实践性、复杂性、情境性和内隐性的特点。

鉴于此,笔者拟从心、智、情、行四个方面,结合案例研究,对师生课堂行为进行剖析,从中品悟生命课堂的魅力,采集富有中职教育个性的教学智慧火花。

(一)以心育心——开启教学智慧的密码

【案例】你我都是“神经病”

课堂上,教师问学生:“还有谁没交作业?”一个很调皮的男生自觉地站了起来。教师表扬了他的诚实,并问他:“你打算什么时候补交?”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下午交。”教师看出了他的敷衍态度,就问:“要是下午你不小心忘了怎么办?”他面无表情地回答:“不知道!”教师半开玩笑地追问:“假如忘了,要不要请你爸爸或者妈妈亲自送过来呀?”(教师的本意不是要请家长,只是为了引起他对作业的重视。)

谁知,教师的话音刚落,他立马蹦出了一句:“神—经—病!”全班学生紧张地看着双方。教师顿觉热血上涌,那个“捣蛋鬼”也为自己的“一语惊鸿”不知所措。

这位教师在心里告诫自己:别发火!几秒后,她正儿八经地对着全班学生说:“请没有病的人出去。”原本有点骚乱的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不知教师葫芦里卖什么药。

“没人要出去?”教师认真地反问。紧接着,她夸张地长吁一口气,说:“我还以为就我一个人有病呢!还好,大家都有病!”幡然醒悟之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个男生羞愧地低下了头。

教师想:没有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前,一定不要轻举妄动,以免造成僵局甚至死局。所以,教师给那男生架设了“一副软梯”,只听她俏皮地说:“看在你我都是‘神经病’的份上,请坐!”就这样,没有责备,没有呵斥。但该男生在当天下午不仅交了作业,还附上了一份诚恳的致歉信。

【分析与策略】这是一个很值得教育者反思的案例:学生为什么对“请家长”反应如此强烈,甚至当堂爆粗口?

对此,我们在不同的专业班展开了调查,力求了解这类学生的真实想法。结果显示:很多中职生在小学或者初中时就被贴上“差生”的标签,“请家长”是教师的杀手锏。但“请家长”让这部分学生在同学中丢尽面子,使得他们自卑之极。升入中职学校后,一方面,他们祈求摆脱“请家长”的噩梦;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升入中职学校是自身与过去的分水岭,他们渴望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得到信任和肯定。这给教师敲了一个警钟:发火前一定要冷静三秒钟。因为教师是在学生心尖上行走的人,稍有不慎,便会贻误一颗心灵。

所以,开启教学智慧的密码有三颗慧“心”:宽容心、赏识心和耐心。就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所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学生就是教师耕耘的那片早春的田野——“草色遥看近却无”。如果教师用宽容心接纳学生的缺点,用赏识心重视学生的才能,用耐心等待学生的进步,那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绝不仅仅是诗中的意境。

(二)以智启智——应对变幻课堂的法宝

【案例】哲学课上帅哥照镜

哲学课上,教师讲到“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时,突然发现Y同学正全神贯注地照镜子,打理发型。教师不动声色,一边讲解一边从后面包抄,直到镜子里出现了教师和他的“合影”时,他才醒悟过来。教师故作惊讶地问:“帅哥,刚才我的意识告诉我,镜子里反映的事物是你。可现在,我看到的镜子里反映的事物是我和你,为什么呢?”

他摸摸前额,答不上来。

“你可以求助别人。”教师说。于是,学生们在Y同学的求助下亮相登台了。

a:“因为镜子照到的物体发生了变化,原来只有Y,现在老师从后面冒出来了。”

B:“镜子就像人的意识,客观是什么东西,人脑对它的反映就是什么。”

教师诘难道:“错误的意识也能反映出来吗?”

Y同学忍不住抢答:“不能。因为老师无法从镜子里的我判断我的意识神游到哪里了。”顿时,笑声充满了课堂。

D反驳:“可错误的意识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呀。比如世界上本来没有龙,但我们的祖先创造出来的龙的形象却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版本。”教师赞赏地点点头。因为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开始有点天马行空了。

e补充:“很多发明是在现有物质的基础上被创造出来的。”

F总结:“这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仅可以反映现在,也可以反映过去和未来。”

……

原本被藏在“差生”帽子底下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不拘一格的课堂讨论中绽放出了奇异的光彩,他们已然探索了教材外的哲学领域。

教师首先为Y同学鼓掌:“谢谢帅哥照镜!你的举动为我们铺就了通往智慧课堂的阳光大道。”

之后教师点评:“我们说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似乎很简单,就像照镜子一样。但是,这种反映却又不能等同于照镜子那么简单,因为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生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如果你只关注镜子对这个世界的反映,那么,我们很多时候就在生活中被蒙蔽,沉沦下去,因为我们看不到精神本质,无法做出恰当的主观选择。你们说,这是不是很可悲?”全班学生都陷入了凝思。

【分析与策略】叶澜教授曾说:“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时,我们能否敏锐地意识到,能否经由这条“通道”智慧地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在这节课里,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捕捉“帅哥照镜”这一课堂意外,引领学生步入了哲学的智慧殿堂,也让批评变得美丽起来。

马克斯·范梅南(maxVanmanen)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必须运用四大策略:一是关注细节,善待错误;二是见机行事,借题发挥;三是掌握分寸,宽严相济;四是巧妙整合,因势利导。一旦意外发生,教师能以智启智,有理有节地应对课堂风云变幻,则教学现场中出现的偶然因素就有可能转化成一种有利的教学时机,课堂就能凸现生命的本色。

(三)以情激情——打造生命课堂的强心剂

【案例】纸上谈“兵”

中职课堂,学生上课打瞌睡、玩手机游戏、聊天甚至与教师抬杠是固有顽疾。面对大面积的学困生,如何才能减少课堂突发事件的发生,教师一直在寻求良策。一位《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以批语为利器,使用奇招——纸上谈“兵”,建立了有效的师生情感互动机制。具体做法是:围绕德育课改主题“就业、做人、生活”,重构中职德育课程中的师生关系,由“我教你学”的知识传授走向职业与人生的引导与探讨。教师颠覆“优”、“良”、“中”、“差”的传统批语模式,针对学生个性不同,通过作业“把脉”,用批语开“心灵处方”。有些配方就用学生喜欢的表情符号,如*\(^_^)/*(加油)、≧≦(感动)、@_@(困惑)、囧(无可奈何)、(生气)等。

这样,运用纸上谈“兵”之计,在以情激情的辐射效应带动下,一种良性循环孕育而成,课堂爆发出一种巨大的向上力量,各种突发事件的频率大幅度降低,教学变得生动而高效。

【分析与策略】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即唤醒学生的内心,促成其自省。在这场批语革命中,教师的批语既不是礼节性的,亦非蜻蜓点水,而是添加了“情”、“趣”、“活”的智慧偏方。具体“兵法”如下:(1)打草惊蛇法。此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作业中通过认识自我,暴露内心的真实想法,给教师以切中思想要害的契机。例如,在作业本上开设“我的自画像”、“微博”、“留言板”等栏目,不知不觉作业本就成了班级的“百度贴吧”。(2)欲擒故纵法。此法在批语中的功效是避其锋芒,迂回取胜。例如,对待个性强、难管理、自尊心敏感的叛逆学生,教师在作业批语中,要善于迂回前进,欲擒故纵,以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诸如“搞不好你是一匹黑马”这类的批语往往疗效独到。(3)暗渡陈仓法。此法主旨是润物无声地把学生引向正路。例如,随着青春期性心理的发育,早恋在中职生中占有一定比重。教师可以有意布置一些有关“人生课题”的作业,通过笔谈进行健康引导,帮助学生顺利走过人生青涩期。(4)以逸待劳法。简单地说,就是为学生提供“摘桃子”的平台,搭建“摘桃子”的阶梯。只要教育者找到教育的基点,所有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只是或多或少而已。

事实证明,当批语彰显情感智慧的品质时,纸上谈“兵”也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可以体验到情感与情感交融、心灵与心灵碰撞、生命与生命对话的教育之旅。

(四)以行悟行——铺就精彩课堂的基石

【案例】好课多磨

这是一堂校级公开课,课题是《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的“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部分内容。课前,教师搜集了大量素材,制作了精美的ppt,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有可圈可点的素材和案例引证。授课结束时,学生群情激奋,评课教师也大加赞赏。但在第二课时的“复习旧课”环节,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虽能回忆课堂的热闹,素材的经典,却无法复述知识的重点。教师沉默了:一堂看似“出彩”的课,留下的只是思维的废墟!通过反思教学设计,教师发现了两大不足:一是素材虽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对教材的处理还未摆脱框框条条的束缚;二是课件虽精美,但放电影式的课堂节奏使重点不够突出。

反思至此,教师决定全盘原有的教学设计,抛开所有素材和教参光盘的范例,采用情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以求职情境剧为主线,以知识整合为要素,通过剧情演绎探究新知,并把教学重点浓缩成24字的“面试宝典”口诀,解决教材理论性强的难题。之后,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职业岗位模拟面试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从而达到了预期的德育目标。

新的教学设计由于脉络清晰,有创意,获得了当年“高教社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

【分析与策略】我们常常会遇到精心策划的教学活动却无法调动和激发教师教学智慧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在追求教学智慧的具体行为和结果之间缺少一种过渡性的思维过程,即缺少“悟”的环节。本案例首次教学设计败笔之处就在于教师仅把眼光停留在那些能直接让人感受到的显性教学智慧上,而忽视了需要以迂回方式才能体味出来的隐性教学智慧。

所以,教师应善于以“悟”的方式去“咀嚼”教学细节,从而获得隐性教学智慧。当然,“悟”的智慧不是凭空去悟,它需要教师借助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来进行。这里,教师的教学反思既要反思成功之处,也要反思失败之笔;既要反思教师的教,也要反思学生的学;既要重视同行反思,也要珍视学生反馈,更应坚持做新的教学设计。如此,教师的教学智慧在“行动——反思——研究——再行动”的过程中才能得以提升。

田慧生在《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局》一文中指出,要成为智慧型教师就必须“超越经典教学体系,学会自己走路。”所以,教师不能封闭在课堂这个狭隘的圈子里来思考“人的发展”这样一个重要的命题。教学智慧要立足课堂还要走出课堂,从课堂现象出发来思考课堂外的原因,以变化和细腻的眼光对待教学智慧。

我们努力去认识教学智慧并获得教学智慧,其目的不是教学智慧本身,即对教学智慧的追求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教学智慧的认识和追求达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笔者对中职教师德育课教学智慧作了初步的探讨,对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浅薄和片面,但还是希望能唤起中职教师对智慧课堂的追求,在日后的教学案例研究中不断采集教学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燕镇鸿.教学智慧研究的价值、进展与趋势[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蕴藏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闫艳.对教学智慧的再认识[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

[4]田慧生.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局[n].中国教育报,2007-02-08(5).

谈谈对智慧课堂的理解篇4

一、数学课堂要有松驰有度的制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民主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人的记忆力增强,而且还能活跃人的思维,激发人的潜能。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少一点生硬的制度压制,多一点动情的人文关怀。例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坐得笔直,双手不得动弹,不允许学生“插嘴”是压制学生的苛求,课堂上学生“不善于倾听别人发言”是不良的学风,课堂上“学生无意义的随意自主”更是散漫的表现。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因此,有效智慧课堂教育在人的早期智慧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自然发生的,智慧的发展只能在富有智慧的教育条件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智慧的发展,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

二、数学课堂要有温馨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智慧的数学课堂要求我们教室里桌椅的配备和摆放,设施及教学具等的选择、摆放,环境的美化和布置,光亮、声音、温度等的适度控制,课堂师生的组合方式,教师的形象打扮、言行举止都应该是温馨的。课堂上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老师对学生应该真诚地表扬,热情地激励,公正地评价,善意地批评,诚恳地指点;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友善地相处,平等地交流;学生对老师应坦诚地尊重,但不盲目地迷信。课堂人际之间应该讲诚信,讲民主,讲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关系。老师应该用“亦师亦友,和而不流”的态度去处之,用诚信换来学生的信服,用平等换来学生的交流,用爱心换来学生的敬重,“和”而成其友,“不流”而成其师,从而使师生交往充满友爱,充满促人奋发向上的教育因素,达到“既教好了书,又育好了人”,“老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开心”的目的。这种环境氛围的课堂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智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型课堂。

三、灵动的课堂需要有智慧的教师。

大家都知道: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学生的童真、天性,时代需要我们作为学生智慧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自我智慧成长的反思者、实践者。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机敏、豁达的智慧,要用智慧的心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智慧型的课堂就是教师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活动,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四、有效的智慧课堂需要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中应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智慧的生成,促进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艰辛和乐趣,并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例如我在执教《平均分》时的情景。全班同学正兴高彩烈地庆祝着能把10颗糖果平均分成2份或5份时,一名学生不等我请,而自己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还有分法”。这名学生竟提出了10颗糖可以平均分成3份,一般来说是始料未及的。这时做为教者的我是“视而不见”,或者课后“讨论讨论”,还是接纳生成呢?最后我选择了后者:“把练习纸拿上来,说说你的想法。”当这名学生说出最后再把剩下的一颗平均分成3份,所以每份是3颗多一些时,学生的舌战越演越烈,而我却“坐山观虎斗”,既不表态,也不进行叫停。等他们辩论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提问:“你们觉得有道理吗?我听不出有什么道理呢?”有意“装糊涂”,与其他同学一起做最好的倾听者,让学生做“明白人”。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调整后的教学思路,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思考和创造的境界,而且实现了比预想更好的教学目标,使数学教学充满智慧与激情,使数学课堂更具魅力。

五、知识的建构需要留足思维的时间。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启迪学生智慧、催生学生思想的过程。学生有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智慧,才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下的新生事物。只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才会不断地有新的创造,新的惊喜。由此可见,学生自主思考后进行学习交流,才能真正经历兴奋、激动、焦虑、紧张、困惑、刺激、折磨、喜悦等情感体验,并在讨论、争辩、总结的同时,不断激发、唤醒、启迪他人及自我的灵感、智慧和创新思维,不断地改进——创新——再改进——再创新,逐步形成、拥有自己独特的数学情感、数学思维、数学思想和数学智慧。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发现,其实有效的智慧课堂,并不需要过多的装饰,精彩往往来自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精彩的互动,来自课堂上那些看似无痕迹却有大智慧的数学思考。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从思想上亲近智慧,行动上实践智慧,不断地生成智慧,给当今的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注入新鲜的血液,让智慧型的数学课堂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旅程。

【作者单位:泉州市晋光小学福建】

所谓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聪明。”因此,我们应为学生在更高层次上领悟知识架设起阶梯,以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感受生活,思考问题。因而在学校,我们对学生施与的应该是智慧教育。而实施智慧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应该是充满智慧与灵动的有效课堂,在真实的课堂里,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倾力。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以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数学课堂要有松驰有度的制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民主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人的记忆力增强,而且还能活跃人的思维,激发人的潜能。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少一点生硬的制度压制,多一点动情的人文关怀。例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坐得笔直,双手不得动弹,不允许学生“插嘴”是压制学生的苛求,课堂上学生“不善于倾听别人发言”是不良的学风,课堂上“学生无意义的随意自主”更是散漫的表现。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因此,有效智慧课堂教育在人的早期智慧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自然发生的,智慧的发展只能在富有智慧的教育条件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智慧的发展,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

二、数学课堂要有温馨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智慧的数学课堂要求我们教室里桌椅的配备和摆放,设施及教学具等的选择、摆放,环境的美化和布置,光亮、声音、温度等的适度控制,课堂师生的组合方式,教师的形象打扮、言行举止都应该是温馨的。课堂上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老师对学生应该真诚地表扬,热情地激励,公正地评价,善意地批评,诚恳地指点;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友善地相处,平等地交流;学生对老师应坦诚地尊重,但不盲目地迷信。课堂人际之间应该讲诚信,讲民主,讲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关系。老师应该用“亦师亦友,和而不流”的态度去处之,用诚信换来学生的信服,用平等换来学生的交流,用爱心换来学生的敬重,“和”而成其友,“不流”而成其师,从而使师生交往充满友爱,充满促人奋发向上的教育因素,达到“既教好了书,又育好了人”,“老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开心”的目的。这种环境氛围的课堂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智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型课堂。

三、灵动的课堂需要有智慧的教师。

大家都知道: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学生的童真、天性,时代需要我们作为学生智慧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自我智慧成长的反思者、实践者。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机敏、豁达的智慧,要用智慧的心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智慧型的课堂就是教师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活动,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四、有效的智慧课堂需要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中应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智慧的生成,促进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艰辛和乐趣,并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例如我在执教《平均分》时的情景。全班同学正兴高彩烈地庆祝着能把10颗糖果平均分成2份或5份时,一名学生不等我请,而自己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还有分法”。这名学生竟提出了10颗糖可以平均分成3份,一般来说是始料未及的。这时做为教者的我是“视而不见”,或者课后“讨论讨论”,还是接纳生成呢?最后我选择了后者:“把练习纸拿上来,说说你的想法。”当这名学生说出最后再把剩下的一颗平均分成3份,所以每份是3颗多一些时,学生的舌战越演越烈,而我却“坐山观虎斗”,既不表态,也不进行叫停。等他们辩论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提问:“你们觉得有道理吗?我听不出有什么道理呢?”有意“装糊涂”,与其他同学一起做最好的倾听者,让学生做“明白人”。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调整后的教学思路,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思考和创造的境界,而且实现了比预想更好的教学目标,使数学教学充满智慧与激情,使数学课堂更具魅力。

五、知识的建构需要留足思维的时间。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启迪学生智慧、催生学生思想的过程。学生有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智慧,才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下的新生事物。只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才会不断地有新的创造,新的惊喜。由此可见,学生自主思考后进行学习交流,才能真正经历兴奋、激动、焦虑、紧张、困惑、刺激、折磨、喜悦等情感体验,并在讨论、争辩、总结的同时,不断激发、唤醒、启迪他人及自我的灵感、智慧和创新思维,不断地改进——创新——再改进——再创新,逐步形成、拥有自己独特的数学情感、数学思维、数学思想和数学智慧。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发现,其实有效的智慧课堂,并不需要过多的装饰,精彩往往来自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精彩的互动,来自课堂上那些看似无痕迹却有大智慧的数学思考。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从思想上亲近智慧,行动上实践智慧,不断地生成智慧,给当今的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注入新鲜的血液,让智慧型的数学课堂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旅程。

谈谈对智慧课堂的理解篇5

一、主题的拓展

这一组教材是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的,从不同的角度启迪学生的智慧。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个故事蕴藏着丰富的智慧。画师考三个徒弟,要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大徒弟想到的办法是把骆驼画小。二徒弟是用骆驼的头来代表整只骆驼,他能用部分代替整体,是想大徒弟没想到的,课文首次点题。可是他们画出的骆驼都是以多代多,数量毕竟都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却是以少代多,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妙在他能够打破常规,用创新思维的方法思考问题,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再次点题。

画师之所以能为三个徒弟出这样开放的考题,说明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能赏识小徒弟的画,说明他独具慧眼,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又升华了主题。

课文有一条主题线: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首次点题,再次点题,升华主题。我顺应这条主题线,用文本中无限的智慧启迪学生智慧无限,我通过拓展主题,让学生懂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看别人没看到的,说别人没说到的,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做个勇于创新的孩子。

二、主题的突出

本节课我是这样突出主题的:

1.我把几个目标当作一个目标去实现。把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人文内涵的感悟合成一个目标;把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有感情地朗读合成一个目标;把三个人的绘画过程和创意集中到小徒弟一个人身上。

2.我的课堂只有“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展示汇报―总结升华,拓展延伸”三个环节。

三、主题的落实

我预设通过教师课前的“引”―课上的“导”―课后的“拓展延伸”来落实主题。

1.课前探索的“引”。首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智慧引导。我没有直接引导学生去理解“画师的话”这一难点,而是从“三个徒弟作画的构思和创意”入手,抓住知识的盲点――“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更多,为什么画师反而对小徒弟的画点头称赞呢?”引导学生产生怀疑,展开思考。

其次,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智慧,培养创新意识。先引导学生收集类似的“想别人没想到的”智慧小故事,再想一想:生活中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再者,捕捉学生“别具一格”的创新信息,让学生变得智慧起来。如,假如你也是画师的一个徒弟,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2.课上探索的“导”。在导学时,我做到导进去,再导出来。本节课我预设了一条故事线贯穿整个课堂,即课前故事导入,课中故事拓展,课尾故事延伸。用洋溢着智慧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另外,评价激励始终与教学过程平行展开。也就是教师不断通过评价来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用“深山藏古寺”这个小故事“导题”;用“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徒弟的画为什么会得到了画师的称赞?”“导学”文本;有三处“拓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一是资源拓展;二是生活拓展;三是创新拓展。

谈谈对智慧课堂的理解篇6

一、以思想引领为先导,重建教师课改道德

只关注学生考试分数的教师,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讲道德的教师,那些让学生在课堂上“生命狂欢”的教师、“以学定教”的教师才是严格意义上有道德的教师。

1.“责任旗帜”高高飘扬

近年来,学校围绕“高举责任旗帜打造责任学校”主题,我们先后组织实施了“师德教育月”“岗位责任大比拼”“德艺双馨教师”“十佳责任教师”“师德标兵”等责任教育活动,唤醒了教师的课改责任意识,全面提高了教师的素养,规范了教师的职业行为,激发全体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

2.课改思想主题鲜明

学校组织召开专题课改动员大会和讨论会,宣讲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谈对课改的认识、想法和建议,谈课改的必要性。用课改新理念武装教师头脑,把全校教师的思想统一到教学改革上来。去年11月,学校在课改引领示范教师中,评选出了课改带头人,并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予以表彰,以此来引领全校教师专业思想的进步。

二、以文化建设为推手,激发师生课改动力

李炳亭先生说:“课改说到底是改文化,课改是一场教育的‘新文化’运动。这个新文化的核心不是控制、管制、专制,而是以人为本,从学生出发的激励、点燃、信赖。”因此,我们学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文化建设,激发师生的课改动力。

1.因校制宜,环境文化耳濡目染

我们根据学校的建筑布局,以“四横、四纵、四室、四廊”为载体,立体式地渲染责任文化。“四横”,是指教学楼、逸夫楼各四个楼道;“四纵”,是指教学楼和逸夫楼各四个楼梯;“四室”,是指教室、办公室、功能室及厕所;“四廊”,是指传统文化长廊、法制教育长廊、“责任班级”公布廊、教师风采长廊。

2.用好阵地,制度文化无处不在

学校实施“三项”评价制度,即学习小组评价制度、课堂评价制度、阶段评价制度,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课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立足课堂,价值文化充分彰显

价值文化主要指课堂的思想、理念和课堂上的行为模式。(1)“以人为本”。教育就是为了人的幸福。课堂上,让教和学都能够尽享课堂上的幸福,都能得到人的体面和尊严;(2)“以学为本”。实现“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转型,这里的“学”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独学、对学和群学;(3)“以乐为本”。新课堂的课堂追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要在课堂生成中体验快乐,享受快乐。学校制定了《沙洋县实验小学“五步式”责任课堂评价标准》,《标准》对文化指标都做了具体要求,如,“以学为本”这项指标要求是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健全,伙伴互助有效,勤学好问,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等。

三、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激活教师课改智慧

责任课堂的打造,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校本研究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个个难题,教师也在研究中发展了自我,激活了教学的灵气和智慧。

1.集体备课锤炼智慧

集体备课做到“六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定程序、定中心发言人。学校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五备”的具体要求,即备教材,做到腹中有书;备课标,做到脑中有纲;备教法,做到心中有法;备学生,做到目中有人;备过程,做到胸中有案。本学期,学校编印了“五步教学法”专用备课活页纸。专门设计了“个性化修改”一栏,要求教师共享集体备课资源的同时,要依据班情、学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做个性化的修改。

2.“每周一课”提升智慧

每周分学科、分年级提供一节研讨课,通过授课教师说课(自我反思)、同学科教师议课(同伴互助)、分管领导评课(专业引领)的形式进行。每学科每周一课都确定有不同的研讨主题和形式。活动结束后每位参与教师都要写好教学反思或案例分析,学校每月一评比,这样的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教学竞赛磨砺智慧

通过组织教师参加优质课、说课、论文、案例、下水文、基本功等竞赛活动,磨炼了教师的基本功,磨炼了驾驭责任课堂的能力。三年级张芳芳老师是一位年轻且好学的教师,11月下旬,她要代表品德教师执教《文化名人》参加校级竞赛。从第一次只注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试讲,到第二次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磨课,再到三维目标实现的赛课,张芳芳老师的教学智慧在磨砺中得以飞跃。

4.协作体教研启迪智慧

作为县“北片区”协作体龙头学校,我们积极组织并参与协作体活动,通过送教下乡、案例研讨等形式搭建教研平台,努力实现协作体学校间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两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大型的协作体活动,先后在协作体单位举行,通过同课异构、反思说课、课后交流等形式对课堂中“合作学习”“教师如何引领”等专题进行协作研讨,达到了相互启迪、共同进步的目的。

5.课题研究创造智慧

谈谈对智慧课堂的理解篇7

8.浅议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沈边境

9.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谈谈英语快速阅读的技巧刘景云

10.多媒体手段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赵明

11.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万磊

12.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尚剑国,孙红波

1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杜华

14.浅谈如何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陈彬

15.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刘培相

16.浅议初中政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刘晓然

17.通过教学形式多变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谈广喜

18.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王雷

19."两位数大小比较"教材分析及教学思考徐伟

20.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新挑战——从近两年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看历史教学对策焦先玲

21.如何把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体现在思品教学中黄远清

22."争论"让学生更主动邹桂根

23.把握准度落到实处引向深处——例谈如何有效解读、深入挖掘文本胡晓清

24.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程莉

25.科学探究能力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李建来

26.浅议数学文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张金英

27.新课程标准下的农村初中英语教与学王贞菊

28.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闫国霞

29.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课堂教学张燕艳

30.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与学陈卫民

31.浅析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中实践性的增强策略周建

32.合作创新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何立新

33.用主题图促进教学初探阎春阳

34.让写作文的感觉像春天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孙慧

35.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曾令学

36.让学生找到快乐写作的源泉胡彩侠

37.优化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孙平化

38.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初中体育课教法与学法的变革万里

39.创新理念,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转变陈文俊

40.让美术课堂充满诗意黄思法

41.初中数学教学与学习新思路探索吴恩建

42.注重主体参与,优化课堂教学韩经国

43.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趣味性教学初探钱得海

44.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方法初探罗厚成

45.浅谈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构想李雷

46.关于体育课程标准的新思考夏永刚

47.谈谈体育教学过程中"教"与"玩"的结合潘月明,张丽娟

48.体现新课程理念,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李长霞

49.浅谈新课改下的中学生物教学柴妮

50.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的思考王友才

51.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朱永贵

52.新课程理念下对初中社会学科教学之研究王鹏

53.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张扬学生个性刘洪刚

54.关于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卢秀芳

55.谈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的整合魏占勇

56.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何胜泉Http://

57.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化处理教材陆元明

58.教师的充分预设要与学生的智慧生成相结合戴丽敏

59.乐学与真学齐飞——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金奇英

60.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胡珊

61.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打造新课程的新课堂钱小华

62.开展物理教学有效学习的思考刘宇新

63.情感引导留白打开学生心窗王徐

64.挖掘农村资源优势,优化科学课堂教学——基于《小学科学课堂探究与课外延伸有机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谢晓静

65.实践有效教学,构建智慧课堂厉月钗

谈谈对智慧课堂的理解篇8

教育家素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我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按我们的说话就是:师父的任务在于度,徒弟的任务在于悟。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复习课也不能由老师包讲,更不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积极地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提高数学素养和悟性。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而这些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复习课上有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时间太紧,既要处理足量的题目,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二者似乎是很难兼顾。我们可采用“焦点访谈”法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大多数题目是“入口宽,上手易”,但在连续探究的过程中,常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搁浅受阻,这些点被称为“焦点”,其余的则被称为“”。我们大可不必在处花精力去进行浅表性的启发诱导,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而只要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通过访谈,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弱点在隐蔽处暴露,意志在细微处磨砺。通过访谈实现学生间、师生间智慧和能力的互补,促进相互的心灵和感情的沟通。

二、趣浓情深,提高复习课解题教学的艺术性

在复习时,由于解题的量很大,就更要求我们将解题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优美、奇异和魅力,这样才能变苦役为享受,有效防止智力疲劳,保持解题的“好胃口”。

一道好的数学题,即便具有相当的难度,它却像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又像一部情节曲折的电影,那迭起的悬念、丛生的疑窦正是它的的诱人之处。“重水覆”的困惑被“柳暗花明”的喜悦取代之后,学生又怎能不赞叹自己智慧的威力呢?我们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景,激发热情,有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一是运用感情原理,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是运用成功原理,变苦学为乐学;三是在学法上教给学生“点金术”等等。

三、讲究讲评试卷的方法和技巧

复习阶段总免不了要做一些试卷,但试卷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做题的质量好坏和收益的多少。怎样才能取得好的讲评效果呢?只要做好一下几点:

①照顾一般,突出重点

在讲评试卷时,不应该也没必要平均使用力量,有些试题只要点到为止,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剖析,对那些涉及重难点知识且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则要对症下药,对每道题的错误原因准确的分析,对每道题的讲评思路精心设计,只有做到讲评前心中有数,才能做到讲评时有的放矢。

②贵在方法,重在思维

方法是关键,思维是核心,渗透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的首要任务。通过试卷的讲评过程,应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分析要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加强。训练“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不在于方法的罗列,而在于思路的分析和解法的对比,从而揭示最简或最佳的解法。

谈谈对智慧课堂的理解篇9

【片段描述】

师: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哪地方让你佩服、值得你称赞?为什么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讨论,然后再全班交流)

生l:乘客坐在羊皮筏子上谈笑风生,他们的勇气和胆量值得我们佩服和赞赏。艄公除了具有勇气和胆量,还有驾驶羊皮筏子的娴熟技艺,所以我认为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

生2: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因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中如履平地,成了黄河的主人。

师:“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四个词写出了艄公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就体现在他的一举一动中,找出课文中描写艄公的语句,读一渎,想一想,从艄公的举动中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l:我从“专心致志、小心、大胆”三个词语中体会到了艄公的胆大心细、从容镇静。

生2:我从“艄公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的破浪前行”体会到他是一个细心的、有着丰富经验的、具有高超驾驶技术的艄公,他能根据水流的变化熟练地控制筏子。

生3:我从“手里只有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体会到了艄公高超熟练的驾驶技术;从“身系着乘客的安全”一句还体会到了艄公高度的责任感。

生4:我从乘客的“谈笑风生”中体会到了艄公的品质和高超熟练的驾驶技术,那是乘客对他的信任。

师:是啊,如果没有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没有艄公高超熟练的驾驶技术,乘客怎么敢乘坐羊皮筏子,怎么敢在羊皮筏子上谈笑风生?如果没有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没有艄公高超熟练的驾驶技术,羊皮筏子怎么能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所以羊皮筏子上的艄公――(齐)更值得敬仰和赞颂。

【教学反思】细读这一片段,给我的启迪有以下儿点。

1.平等对话,给生成营造心理空间。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投身课堂的前提。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这样,学生的心情才是轻松的、愉快的,才会说出自己个性化理解的理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在无焦虑状态下进行“头脑风暴”般的思维活动,智慧的火花才能在碰撞中不断地迸发,从而才有可能真实、精彩地去生成。在上述片段中,我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只是作为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造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和欣赏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经历阅读过程,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2.自主探究,珍视个性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潜力的生命个体。我们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以一组对比填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走上了一条探究之路,在和谐的师生对话中让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哪些地方让你佩服、值得你称赞?为什么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课堂上,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在交流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场面,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对思想内涵的感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完全摆脱了课文叙述顺序的束缚,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理解的内容汇报,不但生成了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带有个性的对文本的理解,而且生成了一个事先无法预约的、事后也不会被重复的教学过程。

3.动态生成,共享阅读乐趣。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作为充满灵性和人性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应该是充满带有学生独特个性的,既包括学习方式又有独特领悟的精彩生成。

谈谈对智慧课堂的理解篇10

如何创建语文有效课堂,不同个性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对策,不同内容的课堂会用不同的方法。笔者倾向于节奏相对缓慢一点,于闲谈中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这有利于形成宽松、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笔者认为,语文课上的“闲谈”应该是围绕中心的有效“闲谈”,从教学法的角度看,“闲谈”就是谈话法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语文课堂的“闲谈”该在什么情况下谈?谈什么?怎么谈?这是笔者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

一、语文课堂的“闲谈”应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语文课中的“闲谈”应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是融在咖啡里的糖,是从当前教学环节宕开一笔,插入一段服务于当前教学内容的笑话、趣话、对话、俗话等。

虽为“闲谈”,却并非无关紧要的题外话,而是精心设置、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课堂语言。比如,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学到结尾处,笔者就和学生唠起了闲话:学校上下课的铃声规律是人所共知的,可同学们有时因心态和所处情境的不同也会对铃声赋予不同的情感,如期盼、紧张、突然……学生七嘴八舌,可以看出学生已深刻地领会了“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一词的深意了。可见,“闲谈”应服务于教学内容,做到形闲而神不闲。

二、语文课堂有效“闲谈”的作用

“闲谈”应以服务课堂教学为目的,以促进有效教学为宗旨。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上的“闲谈”主要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一)闲谈可放松学生的精神,激发兴趣

教育专家指出:“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维持时间之长短又取决于事物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但任何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如果允许在10-20分钟的集中注意之后,松弛几分钟,那么注意的稳定性就可保持数小时之久。”[1]

在语文课堂上,当学生的注意力即将分散之时,教师来段精心准备的闲话,使学生进入非随意注意的状态,既能起到调节放松的作用,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一文,孔乙己被别人笑话偷窃时,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笔者闲谈道:“唉,何苦这么激动惹人发笑呢?何必上他人的当呢?如果我是孔乙己,我就说:‘我就偷了,你怎么着吧,有本事你也去偷啊!’让他们无语。”同学们都哈哈大笑。笔者接着问:“孔乙己会这样说吗?”学生答:“当然不会,因为……”笔者小结到:“这是无赖的言语,孔乙己尚知羞耻,偷窃是不得已而为之。言为心声,什么样的人品说什么样的话,人物的语言是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笔者只是偷换了角色,用夸张的方式从反面引领学生去探究,如此一来效果远胜过一本正经地正面讲解。类似这样的闲谈,相信都能让学生兴味盎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有效学习、悟出感受,何乐而不为呢?

(二)闲谈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知识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堂不能只满足于教好教材,还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如《孔乙己》一文,鲁迅写作此文,旨在控诉科举制度的罪恶,暴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笔者分析到这一主旨时,插入了一段师生互动的闲谈,大意如下:科举制度导致很多读书人精神畸形、老死科场,但也选拔了不少的人才;封建社会世态炎凉、黑暗冷酷,却也有不少明君、忠臣。通过“闲谈”,很自然地拓展到关于小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不是鲁迅只看到了它们阴暗的一面,而是他要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的普遍现象。

(三)闲谈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材选取的文章,多为文学作品中的典范,对于初中生来说,无论是在语言文字层面上还是在思想情感层面上,都有难以理解的地方,遇到这些难点时,教师不妨从闲谈入手,来启发学生思考。

例如,矛盾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如果把破折号后面的“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删掉,并不影响句子的连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同学们没有接触过白杨树,对白杨树的外形和内涵都没有深刻的感受,往往不能体会作者运用递降顺序的用意。此时,笔者用闲谈来启发学生思考:看到一片的红玫瑰,你还会兴奋吗?要是连续看一小时的红玫瑰呢?你会恹恹欲睡。这时,远处若出现了一排绿草呢?你就会精神振奋。需要一排才能振奋你的精神吗?不需要,三五株,哪怕一株也足以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闲谈,不仅让学生了解递降顺序写法的作用,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三、语文课堂怎样进行有效“闲谈”

闲话在课堂,功夫在课外。语文课堂的有效“闲谈”自然也有其教育规律,值得我们去探索总结。教师可在备课时围绕教学目标预设闲谈,也可在课上发挥教育机智,灵活进行闲聊。语文课堂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闲谈定能为课堂的有效教学锦上添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有效闲谈的方法:

(一)运用类比思维预设闲谈

类比思维就是通过比较事物、事理的相同点,达到由此及彼的效果。语文课堂若能灵活运用类比思维来预设闲话,定会提高课堂效率。还是《孔乙己》一文,当酒客讥笑他“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的反应是“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反应为何如此强烈?笔者是通过类比思维设置闲谈来引导学生理解、把握的:提到“南京大屠杀”,中国人会有何反应?强烈的共愤。何故?这是国耻。提到杨贵妃,唐玄宗的儿子李瑁会作何反应?定会悲痛欲绝。何故?被父亲抢了妻子,这是家耻。再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有藏在心灵深处最害怕别人提及的事吗?如果此刻同学们拿这事来嘲笑你,你会作何反应?很多人都有心灵上的伤疤,一旦被人揭开,无疑会悲痛至极。孔乙己梦寐以求的是读书做官,没有“进学”,是他一生的奇耻大辱,是灵魂深处的伤疤,被人揭开了,还洒上了盐,脸色岂能不灰?

这段闲谈,通过学生可以理解并深切感知的“耻”与孔乙己的“耻”来进行类比,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助于理解课文中孔乙己强烈的反应,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二)运用联想和想象预设闲谈

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设置闲谈,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还以《孔乙己》一文为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作者精心设置的这一动作,却没能引起学生的关注。由此笔者联想到传递东西的各种方式:同学们,甲需要把一样东西递给乙,请问有哪几种方式?一般是根据什么来决定选用哪种方式啊?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略作点评、小结:双膝下跪,举案齐眉;恭敬站立,双手奉上;姿态随意,单手传递;扔给对方;放在对方面前的地上;扔在对方面前的地上。之后师生共同小结:方式的差别,反映出人物情感的亲疏及对方地位的轻重。通过这一联想,小伙计把一碗酒放在了门槛上,而不是递到孔乙己手里,这一动作所蕴涵的内容,相信一定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现身说法的闲谈

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能放下架子,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学生交流,这类现身说法的闲谈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韩愈的《马说》一文,谈及现代社会中伯乐重要与否时,笔者简述了自己的故事:老师初入社会找工作,满怀信心地到几所理想中的学校去应聘,结果一无所获,不免慨叹没有遇到伯乐。走上工作岗位后,见识多了,方知自己太嫩,根本就不是千里马。于是认真钻研,虚心请教,积累实际经验。准备充分了,就争取到了更好的机会,于是才有了今天这份相对不错的工作。当今社会,伯乐固然重要,但你是不是千里马更重要。老师的现身说法,让学生倍感亲切、可信,感悟到了其中的道理。

(四)即兴闲谈

即兴闲谈要有丰富的知识、机敏的才情,要有即兴发挥的冲动,要有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思维,有豁达开朗的性格以及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教育机智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勇于实践、积累教育经验。课堂上的即兴闲谈既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风格,更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学生置身其中也是美的享受、文化的熏陶和快乐的分享,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真正的敬意,增进师生的感情,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

总之,闲谈应为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服务,绝不是偏离主题的随意发挥。闲谈说的是学生爱听的题外话、智慧话、幽默话、真情话,诠释的是学生难懂的哲理、情理和道理,展现的是教师的智慧、机智和博大的情怀。笔者相信,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育理论,把握课堂教学的规律,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勇于实践有效的闲谈,就一定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让课堂焕发生机,让师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