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院感清洁消毒工作计划十篇院感清洁消毒工作计划十篇

院感清洁消毒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4:25:02

院感清洁消毒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医院;保洁员;管理;质量改进

清洁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首要环节,清洁工作的质量对医院感染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也是医院服务质虽的重要体现,加强保洁人员管理,保证保洁质量,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要求。

1一般资料

保洁工作是由医院保洁部统一雇员管理。共有保洁员87人,均来自农村,城市最底层,有小学文化程度56人,其余均为文盲;年龄在50岁以上者占大多数。

2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保洁管理力度不足。保洁管理人员自身缺乏医院感染知识,对医院消毒隔离等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从感染控制角度来正确指导管理保洁员工。

2.2保洁员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对感染危险性认识不足,缺乏消毒隔离等相关知识。对清洁、消毒等观念淡薄,做保洁工作时常喜欢按自己个性或习惯进行,工作随意性大,不自觉分区使用拖把、抹布。患者出院终末消毒马虎;不使用量杯等容器凭感觉随意添加配制含氯消毒液,普遍认为消毒液配制浓度越高,剂量越大,认为效果好,造成既浪费又危害环境,不利健康。

2.3保洁工作量大,工薪低,岗位稳定性差,难以发挥保洁员积极性。且临时观念强,等待时机“换岗”,多种原因导致工作不稳定,频繁流动,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2.4职业防护意识差。由于职业、文化、工作量等因素,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日常工作中常发现保洁员徒手处置医疗废物、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污染物品后不洗手或洗手不规范,或带着手套处置污物后不脱手套不洗手,偶尔当发生锐器伤后盲目,抱着没事的侥幸心理。

3制订持续质量改进方案

3.1医院成立了保洁部,并设有三名管理人员。具体负责保洁各项制度的落实执行和质量监控指导工作;护士长须参与管理,以利及时检查、指导督促保洁工作。

3.2制订保洁工作制度、保洁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环境卫生质量管理要求及保洁员培训考核制度、制定奖罚措施、清洁卫生检查评分标准等,并落实到科室。室内卫生、病房管理质量等考核成绩纳入科室综合目标管理中,环环相扣,确保环境卫生。

3.3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及职业道德教育

3.3.1重视新保洁员的岗前培训。保沽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等有关知识培训。内容包括清洁、消毒、标准预防等概念;病区设施、卫生洁具的清洁消毒,拖把抹布分区使用和清洁消毒方法;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分类处置要求;常用消毒液存放、使用范围、使用方法、浓度、正确配制方法以及洗手方法、洗手指征、职业防护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等,使他们对医院感染、保洁工作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了解自身行为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患者康复有关,积极主动做好本职工作。

3.3.2在岗培训。保洁部与医院感控科每年定期组织保洁员培训学习,强化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学习,以增强保洁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保洁部结合实际有重点有计划进行集中小讲课,做到月有计划周有重点培训教育;同时注意日常工作指导,边工作边现场指导,反复进行,不断强化学习,质量追踪,使保沽员能正确掌握。消毒液配制、保洁用具清洁消毒等基本技能。

3.4开展保洁质量检查,及时修改计划,保洁管理人员每天深人临床科室按计划进行消毒隔离、病区环境卫生等工作检查,每周定期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向保洁员指出,并与护士长沟通进行环节质量控制。感控科及保洁管理小组每月定期或不定期抽查考核与评估,在过程质量监控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综合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和组织实施,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实现了保洁工作管理过程的持续质量改进。

4结果与讨论

4.1环境卫生改善,患者满意度增加。开展持续质量改进工作以来,保洁员主动服务意识增强,并严格按操作流程工作。医院室内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地面墙面无污迹,病房整洁,无卫生死角。无患者及家属拒绝擦拭床头柜等现象,医院整体卫生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加。

4.2操作规范,保洁费用降低,保沽员规范操作的自觉性增强,消毒液配制、医疗废物分类处置要求等理论口头考核与实际操作合格率明显提高。增加了管理人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院感清洁消毒工作计划篇2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耐多药结核是造成目前全球结核病疫情回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全球结核病控制的难题。由于其治疗费用高,治愈率低,病死率高,不仅损害个人健康,影响生命质量,甚至对患者家庭造成沉重的精神与经济压力,从而加重社会负担,现已成为全球性的严峻难题[1]。

耐药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生物体至少对异烟肼和利福平均耐受的活动性结核病,异烟肼和利福平是两个最强大的抗结核药物。一个耐多药结核菌株能够耐受两种以上的抗生素,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耐受其他的一线药物。世卫组织估计全球耐多药结核病的患病人数为100万,并且每年大约出现30~60万的新发病例。估计的30~60万新发病例中,大约有一半是原发性耐药,且另一半是获得性耐药。据估计,耐药结核患者在其一生中会平均传染多达20人。

可见对耐多药结核患者的预防与感染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现将我院耐多药患者的感染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1方法

1.1隔离方法每个患者住单间病房,必要时住负压病房。为了保证消毒隔离工作能顺利进行,符合质量管理要求,在隔离区域内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各区域严格划分,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得混用。医患人员在此区域活动应该遵循消毒隔离原则。如穿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和患者不能进入清洁区,半污染区应经常保持清洁,污染区要做好随时及终末消毒工作等。

1.2洗手与戴手套、口罩在医院感染的诸多因素中,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医院感染通常是直接或间接经手传播的,特别是医护人员手上常常携带大量的病原菌,甚至有的为耐药菌,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媒介。病房需备手消毒液,在接触患者前后均进行手卫生消毒。同时告知家属及探视者也应洗手。进行无菌操作之前;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之前,不管是否进行无菌操作和接触破损皮肤和黏膜组织;接触实施接触隔离措施的患者和患者周围区域之前均需要戴手套。减少患者和其他人接触,患者不能随便离开病房,禁止或尽可能减少探视,如必须出门或需要探视,患者和家属要戴口罩(使用高效过滤口罩,如n95口罩或16层以上纱布口罩)。

1.3使用专用器具做好清洁消毒结核分枝杆菌对多种化学消毒剂敏感,对于地面、墙面、物体表面用0.1%~0.2%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有明显痰迹和分泌物污染需加大浓度至5000mg/L,浸泡60min以上。对怕腐蚀的物品,可用6%过氧化氢或2%戊二醛浸泡120min均可达到很好的消毒效果。患者的用品、食具、痰液、呕吐物都要消毒,特别是痰液一定要吐在装有2000mg/L含氯消毒液的痰盂里,或用漂白粉浸泡2h后丢弃。衣物类可在阳光下直射2~3h,就能杀死衣物上的结核分枝杆菌。

1.4及时准确的采集痰标本,收集痰标本后及时送检。痰菌转阴后可以将耐多药结核患者从单间或负压病房转出,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更积极的应对治疗。

1.5随时消毒与终末消毒病房内的消毒清洁工具应专用,每天需进行日常清洁整理工作,随时对污染物清洗消毒,及时送走废弃物。患者出院或死亡后,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以防止患者留下的污染物品成为新的传播媒介。

1.6加强医院感染管理行政查房医院感染管理行政查房是临床科室与职能科室之间面对面交流、加强科室建设的有效形式。按照国家医院感染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指南,结合结核病专科医院的特点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查房,做好全面综合性的监查。并对查房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逐一解决,对科室在院感控制工作中好的做法、经验进行推广,更好地结核病专科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

1.7健康教育也是预防感染控制的有效手段健康教育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帮助人们学到保持或恢复健康的知识,自觉地培养关心健康的状态,形成健康的行为,从而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对耐多药结核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要体现人性化和专科化管理,鼓励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通过门诊健康教育、病房健康教育、出院指导三个环节,达到患者能以积极心态对待疾病,配合全程治疗;使患者和家属了解结核病的传播方式,能够自我约束行为,有效地控制了传染源和切断了传播途径,减少结核病的发生。

2体会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既是院感的传染源,又是院感的易感者。做好耐多药结核患者的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加强管理,认真实施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使我院医务人员充分认识控制耐多药结核的发生的重要性,对于全社会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院感清洁消毒工作计划篇3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我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管理,统计比较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2010年)后(2011年)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合格数、无菌包湿包数、器械清洁达标数。结果:2011年无菌物品合格数、无菌干包数、器械清洁达标数均优于2010年,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毒供应中心实施pDCa循环管理,可提高其工作质量。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pDCa循环;护理管理;医院感染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57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科室,担负着医院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清洗、检查、包装、灭菌及无菌物品供应等工作,其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病人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更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1]。pDCa循环管理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根据客观规律总结提出的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体系,其包含4个阶段(p-计划、D-执行、C-检查、a-处理)及8个步骤(分析现状、建立目标、分析原因、制定计划、实施对策、检查效果、固化成果、今后打算)的基本管理方法[2]。为加强我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2011年1~12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康复为一体的二级综合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承担院内所有科室物品的消毒供应工作。科室现有护理人员21人,均为女性,年龄24~47岁,平均(33.5±5.5)岁。主管护师9人,护师5人,护士7人。本科6人大专10人,中专5人。2010年全年灭菌物品总计98362包,清洁物品总计1310350件。2011年全年灭菌物品总计100820包,清洁物品总计1387000件。

1.2方法2011年1月成立pDCa管理小组,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将科内护士按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流程分为回收与分类,清洗,检查与包装、灭菌,储存与发放4个小组,每组设组长1名,由资深、工作责任心强的主管护师担任。实施pDaC管理前由护士长召集科室护理人员开会,总结、分析当前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关键问题,如:器械清洗达标状况及未达标环节、原因,灭菌物品合格情况等;探讨消毒供应中心所致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应对和改进措施;制定并完善消毒供应中心的规章制度、各岗位工作职责;建立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各科室之间的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等。

1.2.1计划阶段根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建设思路、感染管理规范,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确定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目标。同时,收集2010年1~12月护理部值班护士长周查房记录、护士长工作日志、每月临床意见收集登记本、每月临床满意度调查信息反馈、每月院感监控检查记录、科室持续质量改进记录,分析消毒供应中心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pDCa循环管理计划,拟定循环管理措施。

1.2.2实施阶段(1)培训学习。护士长组织全科护士学习pDCa循环管理理念、实施步骤和方法,针对各流程、各环节、各仪器和设备进行专题知识讲座,定期对各项操作进行培训、考核,定期外派护士进修、学习消毒供应中心新知识、新技能、新管理方法,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参与性和工作积极性。(2)流程改造。参照国内、省内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和服务流程,护士长与各小组长共同探讨,对原有消毒供应中心各环节进行流程再造,完善核心制度、质量控制标准,对回收与分类,清洗,检查与包装、灭菌,储存与发放制定效果监测方法。

1.2.3检查阶段此阶段是pDCa循环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上一阶段工作的延续和深入,本阶段工作依据严格事前控制、严肃事后处理原则等实行层层质控[3]。(1)科内自查。组织各小组长进行现场监督,了解循环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有效性。采取组内各成员对本人当日当班工作内容自查,各组员间互查,各岗位和各流程之间互相监督、检查、制约方式进行每日全方位检查,始终围绕清洗、包装、终末质量的环节勤检查、勤指导、勤整改。科内小组长每日抽查,各小组每周交叉互查,护士长每2周抽查1次。(2)部门质控检查。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卫生部消毒供应中心检查标准,拟定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考核标准,定期或不定期运用设备控制(B-D试验)、暴露控制(包外指示胶带)、包裹控制(包内指示卡)、载荷控制(生物指示管)等手段对消毒供应中心无菌包、压力蒸汽灭菌器等各灭菌环节进行监控。各科室护士长和院感质控组每月不定期对各科无菌包、自备包进行检查,护理部组织各科护士长每月不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确认、解决并及时向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反馈,指导整改。

1.2.4处理阶段(1)院级。感染管理科对每次检查及检测结果及时进行评议和考核,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及个人,要求护士长立即提出书面整改计划和措施。在每月及每季度护理部召开的护士长例会上,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通过口头信息及书面形式得到各科护士长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考核检查结果,并将结果返回科室内进行改进。(2)科内。护士长每月召开护士会,对每一个循环中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讨论、分析、总结,对成绩进行强化巩固,对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并纳入下一个管理循环。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2010年、2011年灭菌物品合格、无菌包湿包、器械清洁达标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亦日益升高,促使医院医疗质量向着更高要求及水平发展。消毒供应中心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核心部门之一,其管理亦走向规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因此,确保消毒灭菌质量的集中管理模式“呼之欲出”[4]。pDCa循环管理法具有“大环带小环,阶梯式上升,科学管理方法综合应用”的特点,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是一种普遍实用的管理哲学[5]。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通过成立pDCa循环管理小组,首先总结出本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问题原因,明确pDCa循环管理目标,提出循环管理计划,拟定循环管理措施,完善消毒供应中心的各项制度,进行流程再造,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及强化监控措施,严格持续质量改进制度,使中心管理工作实现了程序化和科学化,各项消毒工作较实施pDCa管理前取得较大进步。表1显示,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2011年灭菌物品合格、无菌包干包、器械清洁达标情况均优于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2010年,2011年与2010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pDCa循环法对消毒供应中心进行管理,可以使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和监测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组建pDCa循环管理小组,科室工作人员人人参与管理,使管理不再是护士长个人职责,增强了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达到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桂珍,余永洁.消毒供应中心的全程质量管理与措施[J].全科护理,2013,11(2C):548-549.

[2]王丽华,缪滔,朱玲凤,等.运用pDCa模式管理病区环境[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93-895.

[3]张翠.pDCa管理模式在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236-236.

[4]刘正杰.消毒供应室在预防医院感染管理中的策略[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1):106-108.

[5]袁志敏.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护理质量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75-77.

院感清洁消毒工作计划篇4

《医院感染工作计划》

文章《医院感染工作计划》正文开始》一、医院感染监测:

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对全院住院病人感染发病率,每月下临床监测住院病人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督促临床医生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

每半年采取回顾性监测方法,对出院病人进行漏报率调查。减少医院感染漏报,逐渐使医院感染病历报卡制度规范化。

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每月对重点部门的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消毒剂、灭菌剂、消毒灭菌物品等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4、根据《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规范》和《消毒供应中心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规范》的要求,严格做好手术室器械的清洗、消毒和保养工作。

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根据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实施细则及抗菌药物合理管理办法”,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每季度调查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

三、督促检验科定期公布全院前五位感染细菌谱及其耐药菌,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四、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进行全院医务人员分层次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感染预防控制新进展、新方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知识等。对护理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消毒隔离知识、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及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保洁人员的工作要求、消毒灭菌的基本常识、清洁程序、个人防护措施及医护人员手卫生消毒等。

五、病区环境卫生学及医疗废物监督管理:

定期督查医疗垃圾分类收集及消毒处理情况,监督管理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消毒毁形、回收焚烧处理等工作。

六、传染病管理:

按照要求搞好法定传染病管理及肠道门诊、发热门诊的管理,防止传染病漏报及流行。尤其要加强对重点传染病的监控与防治力度。杜绝疫情漏报而导致疫情扩散的发生。

七、医院改扩建工作:

供应室、手术室的改建,应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污染物品的清理、消毒和灭菌必须有明确的循环路线,不能逆行;墙面、屋顶要光滑平整,以利清洁消毒。

院内感染工作计划(二)

在院部、支部领导下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以预防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控制院内感染为中心,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目标。为了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进一步搞好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结合震后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20**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及业务学习

组织全院职工,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扎扎实实把传染病管理和院内感染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拟定今年组织全院职工开展传染病知识培训和院内感染知识讲座各两次,理论知识考试两次,并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二、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管理工作

2、进一步完善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日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建立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每月底及时将传染病月报表XX县疾病控制中心并协助疾控中心开展传染病疫情调查。

3、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做好常见传染并重点疫情预警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今年主要一抓医护人员知识培训,二抓应急处置培训,三抓医疗救治培训,四抓病例监测培训。

4、进一步加强发热、腹泻门诊管理,按要求认真填写各种登记本。坚持发热病人每日零报告制。

三、加强死亡病例报告和死亡证明书的管理,

按照《XX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进一步做好死亡病例监测工作及网络直报工作。加强《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管理,出现居民死亡后,由经治医师详细填写死亡证明书内容,填写完后由门诊办公室盖章,证明书第三、四联交由死者家属,第一、二联由门诊办公室通知预防保健科收取,保健科将第二联进行网上直报,第一联保存在死者病历中。凡是我院收治的病员死亡后,才能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院外死者原则上不得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特殊情况需经院长、分管院长同意后方能开具。如因医师私自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概由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四、进一步加强院内感染管理

(一)加强院内感染核心科室管理。

1、加强供应室管理,保障消毒灭菌包质量。供应室要认真组织学习、掌握各项灭菌监测技术,定期进行效果监测,并作好各种监测登记,认真按照《供应室工作质量标准》执行,保证灭菌物品质量,拒绝不合格的灭菌物品进入临床科室,坚持下收下送制度,保障临床科室无菌物品的供给。

2、手术室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手术器具必须做到一用一灭菌,手术器械尽量采用高压灭菌,须化学消毒剂浸泡器械首选2%戊二醛,必须达到灭菌要求。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数,非手术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

3、加强产科感染管理,预防产妇及新生儿感染,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相关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产房区域划分应相对明确,分娩结束做好消毒处理。

4、加强临床医技科室管理。

(1)胃镜室使用后的内窥镜及附件清洗消毒应严格按照《内窥镜清洗消毒操作规范》要求做好内窥镜清洗、消毒、登记工作。

(2)加强口腔科诊疗器械消毒管理:凡进入口腔内的所有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对进入病人无菌组织的器械必须采用高压灭菌,对需浸泡的器械必须使用高效消毒剂浸泡。

(3)病理科要认真做好废弃组织无害化处置登记等工作。

(4)检验科使用压脉带坚持一人一根,用后必须浸泡消毒。废弃标本必须经过消毒处理后排入下水道。

(5)加强洗衣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严格划分污染区与清洁区,对各类衣物应分类清洗,对感染性衣物要经消毒后单独洗涤,被血液、体液污染的衣物应视同感染病人的衣物等同处理。洗衣机要定期消毒。供应室要做好洗衣房指导、监督工作。

(二)积极开展综合性监测和目标监测。今年拟邀请疾控中心对我院开展生物监测两次。院感科对手术室、治疗室、供应室、产科等重点科室的消毒灭菌物品,消毒液进行不定期监测,每季度对各科室紫外线灯进行强度检测,消毒隔离工作进行考核一次,并对各科室的感染发生率,部位感染率,各种感染的易感因素,病原体及其赖药性情况,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消毒灭菌效果和医护人员的不良习惯等,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教育,培训和指导,给予有效控制。对院内感染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安全隐患加以系统分析,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反馈给各科室,提出解决办法和防范措施。

(三)各临床科室认真填写院内感染卡片,按时上报,如有漏报、不报者将按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进行处理。

(四)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各科室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垃圾分类。加强对清洁工的培训管理,作好对医疗废物处理的登记,交接记录工作,严防医疗废物向外流失。

五、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计划免疫工作

1、今年将在门诊、住院部设立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专栏,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实际需要,及时更换宣传内容,拟定开展健康宣传活动4次,办传染病专栏4期。

2、加强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建立锐器伤登记报告制度和职工健康档案。

3、配合疾控中心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保障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率达100%,做好学校、社会群体大型预防接种。

六、搞好医院环境消杀工作

每月对周围环境进行一次消杀处理,特殊情况遇环境污染随时消毒。

院内感染工作计划(三)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有效的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防范医院感染,配合三级中医院的评审,今年计划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及《三级中医医院评审细则》中相关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内容,并针对20XX年自治区卫生厅、银川市卫生局等检查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各部门考核细则,依据考核细则将平时考核与月底考核相结合,加强考核力度,进一步规范各项工作。

二、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1、全面综合性监测开展规范的医院感染前瞻性监测,通过对具有高危因素的病人临床病例资料的查询、检验科细菌培养结果的查阅、临床查看病人等,及时发现院内感染病例,督促医生填报医院感染卡,并及时发现可疑暴发的线索。

2、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逐步规范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及时反馈信息给临床科室,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提供可靠信息。

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

在开展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基础上,尝试开展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

4、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配合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20XX年的全国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8月筹备,9月开展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1次,将调查结果上报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

5、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

加强同检验科及临床科室联系,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时指导、监督科室采取消毒、隔离措施,严防多重耐药菌的医院内感染及暴发发生。

三、感染病例汇总、上报院感基地

每月对出院病例按疾病分类及医院感染病例统计汇总,按规定向院感基地上报院内感染监测报表。

四、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

针对重点科室、重点病人,通过对检验科细菌培养检测结果的查询,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加强对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监督与指导,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范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

五、加强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管理

1、根据《三级医院评审细则》的要求对重点区域包括手术室、治疗室换药室等物表、医务人员手、消毒灭菌物品及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细菌含量监测,每月1次。

2、消毒、灭菌后的胃肠镜、宫腔镜、腹腔镜及口腔科器械每月监测1次。

3、紫外线灯管的强度监测,由科室每半年监测一次并有记录,于月考核时检查。

4、平时及每月考核时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用试纸进行浓度监测(随机)。

对监测不合格的科室协助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加强监督管理。

六、加强院感知识的培训

1、以科室为单位,由院感小组开展每月1次的院感知识学习,月底考核时以提问形式考核,使院感知识培训落到实处。

2、邀请外院专家来院及本院专职管理人员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三级医院评审院感防控迎评内容讲座1次及手卫生与医院感染专题培训1次。

3、完成实习人员、新聘等新来院工作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岗前培训。

七、加强对消毒药械的管理,监督一次性医疗用品质量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采购的相关资质的审核。

八、加强对洗衣房、污水处理的院感监督和指导

九、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严格监管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集中暂存的各个环节,严格防范医疗废物混人生活垃圾污染周围环境。

十、规范供应室工作

根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规定,与护理部配合,进一步规范医院消毒灭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

院感清洁消毒工作计划篇5

【摘要】旨在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发热留观病房的应急管理进行综述,使医护人员掌握正确的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范医务人员的防护行为。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流行发热留观病房管理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的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近距离飞沫和接触传播。我院于2009年11月初将中西医结合科、中医科改为发热留观病房,主要收治发热且有肺部体征的病人。在收治病人前,院感染管理科、医务部、护理部对全科医务人员进行了严格的培训。培训内容有:卫生部办公厅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2009年修订版)、医院感染技术规范中常见传染病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防护技术,要求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医院给预了物质及布局方面的全力支持,现将应急管理中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1布局的管理

整个病区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1]清洁区包括医护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储物间、配餐间,潜在污染区包括医护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内走廊,污染区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在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分别设立缓冲间,并有隔离门。清洁区划蓝色线,潜在污染区划黄色线,污染区划红色线,设立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专用通道。个人防护用品置于不同区域,医护人员在不同区域穿戴和脱摘相应的防护用品。病区空气流向从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不能逆流。各室地面每天用1%84消毒液擦拭,拖布专用。并开窗通风三次,每次30分钟。

2病房的管理

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行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隔离病房设有专用的卫生间

洗手池,病房每天用1%84消毒液擦拭床、床旁桌、陪护床、、椅、窗台三次,病房门随时保持关闭,采用循环式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每日湿式扫床二次,减少人员走动,保持病室空气新鲜,环境整洁。病人出院,病房进行彻底终末消毒。严格限制探视,如病人有特殊需要时,探视者应和医务人员一样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并注意手卫生。

3病人的管理

疑似患者安置在通风条件良好的单独隔离病房,做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查,确诊病例可安置同室,床间距大于1m,患者的活动尽量限制在隔离病房内。非季节性流感的病人可安置同室。每个病室配有一瓶速效手消毒剂。疑似病人可做流感病毒抗原检测。体温超过38.5℃者,按哨点医院要求,同时采集甲型H1n1流感咽拭送疾病控制中心监测。教会病人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要求,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盖住口鼻并立即弃置用过的纸巾,当病人能耐受时佩戴外科口罩,每4小时更换一次,如被分泌物污染随时更换。病人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使用清洁剂洗手或使用速效手消毒剂消毒双手。病室通风时,应为病人加盖遮被,注意保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实施手卫生。护士排班实行3.8班制,所有住院病人每4小时测量体温、脉搏一次,体温正常三天后改为每日测量体温、脉搏一次。一级护理病人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一次,二级护理病人每二小时巡视病房一次。备有足量的体温计、止血带、血压计袖带,用于疑似患者的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实行专人专用,非专人专用的医疗器具在用于其他患者前,应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用后用1%84消毒液浸泡30分钟,用清水洗净后备用。听诊器、血压计用后随时用75%酒精擦拭消毒。病人不能随意离开所住病房,减少转运。确需转运时,病人须戴外科口罩。并遵循呼吸道卫生/咳嗽礼节。

4医护人员自身防护

医院免费为每名医护人员及家属接种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解除其后顾之忧。医护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粘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如有污染和潮湿及时更换。佩戴方法:一手托住防护口罩,有鼻夹的一面被向外,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隔离衣为纯棉质地,无任何刺激性,易于清洗和消毒。进行操作时应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在疑似病人及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之间操作时应更换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为病人取咽拭培养时应戴防护面罩。接触多个确诊患者时,隔离衣可连续使用。应严格按照穿戴防护用品及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去做。医护人员每日接受体温监测和流感样症状排查,出现发热和流感样症状时,要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接受排查。护士长要关心、爱护、体贴护士,创造合适机会定期进行娱乐活动,以释放压力。提醒她们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注意加强营养,使之能保证一定的体力、精力,愉快的工作每一天。

5医疗废物的管理

采用双层黄色袋装,达到3/4时即封袋,并贴有日期、负责人姓名,存放在污物间。取医疗废物负责人每天下午定时到发热留观病房门口,将发热留观病房护士封袋的感染性废物再用一个大黄色医疗废物袋将之包装上按传染病医疗废物处理。

6发热病人的辩证治疗

季节性流感一般属风热重症,症状有恶寒、发热,体温高达39-40℃,周身酸痛,疲乏无力。1-3日后出现明显的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咯痰、咽痛等。体力恢复慢。体征有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可诱发原有基础疾病加重,呈现相应的临床表现。轻症有风热犯卫、热毒袭肺,服清热解毒中成药莲花清瘟胶囊。重症热毒壅肺主症为高热,咳嗽、咯痰痰黄,喘促、气短;或心悸、躁扰不安,口唇紫暗。季节性流感属表实证,治疗方案应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给予退热中药汤剂、成人剂量为:射干20g、柴胡10g、麻黄12g、石膏40g-80g(先煎)、甘草15g、白芍15g、桂枝10g、大青叶15g、板蓝根15g、牡丹皮15g、鱼腥草25g、白前15g、荆芥15g、黄芩15g,儿童减半。38℃以上每1.5小时服1/2剂,热退后早晚分服。对于发热后即病情严重的疑似、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和高危人群在48小时以内及早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75mgBiD口服,疗程5天。对于危重病例,剂量酌情加至150mgBiD口服。病情迁延者,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孕妇在出现流感样症状之后,宜尽早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治疗。非季节性流感的发热病人冬季一般属于风寒症,症状有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口不渴,咽痒,苔白,脉浮紧,治疗宜辛温解表。

7发热病人的健康宣教

病人服中药汤剂后可进些热饮料,并稍加衣被,以使微微汗出。不宜使大汗出,以免虚脱,汗出后不可立即吹风或擦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不宜食油腻、辛辣或粘腻食物。轻度发热时以食素,热退后逐渐改为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半流质,后普食。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嘱病人慎起居、防伤守,保持饮食、起居有常。经常户外有氧运动,劳逸结合,保持情志舒畅。随季节、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防外感风寒。

院感清洁消毒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保洁员;医院感染;培训;管理

医院各个病区及门诊的环境卫生清扫和消毒保洁都要依靠保洁人员来完成,由于其职业特点与病员、病菌接触多,易成为医院交叉感染的媒介。保证保洁人员的工作质量是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对保洁员进行规范有效的管理,可以更好的控制医院感染。但多数保洁员文化素质低,缺乏系统的卫生知识,工作中操作随意,成为医院感染潜在的危险因素。

为了系统了解保洁员的卫生知识和自我防护现状,提高医院管理和职业防护水平,降低医院感染率,对其60名保洁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及培训,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病区保洁员60名,男28名,女32名,年龄最大68岁,最小32岁,平均年龄50岁。其中小学学历41名,初中学历14名,初中以上学历5名。基本为附近农村未出去务工的人员。工龄最长3年4个月,最短2个月。

1.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日常工作区域划分、清洁顺序、医疗废物的标记、分类、处置,地面墙面及各类物品消毒方法等。共发放调查表60份,回收60份。

1.3培训方法将保洁员集中授课,通过图文并茂的幻灯片,让保洁员认识到医院感染与他们的工作密不可分,让他们有责任感,担负着医院感染控制的使命。要不断更新观念,强化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持证上岗。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问卷调查结果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类型题目100分。60分以上者14名,50~60分15名。40分以下20名,30分以下8名,零分2名。

2.2院感知识培训后保洁人员知识率的改变经过理论学习和培训,培训后保洁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知率明显提高,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原因探讨医院保洁人员普通文化程度偏低,大多来自农村务工人员或者附近百姓。年龄结构偏大,对医院感染知识了解不够,接受新知识能力不强,观念陈旧,卫生习惯差,不了解消毒隔离的概念,不懂得清洁和污染的分区,缺乏卫生知识和自我防护意识。操作不规范,消毒不严格。这些原因都可间接造成医院感染[1]。

3.2管理对策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知识培训,提高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和自我防护意识,加强日常监督指导,持续质量改进,强化标准防护意识,预防职业暴露和污染[2]。注重人文关怀,提高工资待遇。

经过培训,保洁人员防护意识增强,卫生观念有所改变,明确了工作流程,掌握了相关医院感染知识。对控制医院感染率有着积极的预防意义[3]。

参考文献

[1]贾本君,金绍辉.医院保洁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情况调查与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1,9(28):186-187.

[2]黄桂圆,余晓英.保洁员医院感染知识和个人防护知识调查.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3,20(6):80-81.

院感清洁消毒工作计划篇7

1加强对供应室的领导:

供应室与临床各科和后勤部门有着密切联系在医院占有重要地位。应由主管院长和护理部进行业务指导。后勤服务、物资供应等方面予以保证,使此项工作与医院临床工作同步协调发展。

2加强供应室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学习培训:护理人员知识的提高是供应室工作的关键。随着消毒供应室专业的快速发展,先进设备的成套引进,新技术的广泛开展,这一切都要求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适应供应室的发展要求,结合科室工作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学习。《消毒技术规范》、新颁布的《供应室卫生行业标准》、及各种制度、职责、操作流程及标准。定期组织全科人员学习新技术的注意事项,对新上岗人员有计划的单独指导、培训。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3实行分班制度:

按工作人员、工作量可分为四班;

3.1发送班;

3.1.1检查无菌物品的消毒有效日期,贮存与保管无菌物品。

3.1.2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查物品名称、数量、有效期,负责无菌物品的发放。

3.1.3登记每天发出的物品数量级各科无菌包数量。

3.1.4根据当天发出的消耗品的数量,补充物品。

3.1.5每月初进行无菌物品发放室、包装室的空气培养及抽样无菌物品送细菌培养。

3.1.6做好无菌发放室的清洁卫生工作。

3.2回收班:

3.2.1负责浸泡物品的消毒液的更换

3.2.2负责各科室清洁物品的回收,记录物品回收的数量、回收人员填写在回收物品数量登记本上。

3.2.3浸泡消毒、清洗回收物品。

3.2.4负责统计一周工作量。

3.2.5保持清洁回收间的卫生。

3.3压力蒸汽灭菌班:

3.3.1负责所有物品的压力蒸汽灭菌,粘贴压力蒸汽灭菌指示卡。

3.32把灭菌好的物品,按物品、科室放入无菌柜内。

3.3.3检查灭菌包的情况并登记数量。

3.3.4每次灭菌前后认真检查压力蒸汽灭菌器,确保物品灭菌安全及灭菌效果。

3.35做好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的监测并登记。

3.3.6记录压力蒸汽灭菌器的高压、气体灭菌温度、灭菌压力、灭菌标示、填写在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登记本上。

3.3.7每日灭菌前空锅进行B-D试验,并记录在登记本上。

3.3.8保持压力蒸汽灭菌器及灭菌间的清洁卫生。

3.3机动班:

3.3.1负责材料物资进出及保管并记录在材料进出库登记本上。

3.3.2负责运送科室内医疗垃圾及生活垃圾。

3.3.3完成临时安排的任务。

4总结:

供应室的核心任务是为临床提供合格安全的医疗用品,保证医疗安全,有效工作制度才能有良好的工作效率。过程的控制才等于结果控制。如合格的清洗质量才有合格的灭菌质量,注重每一个环节的质控才能为患者创造安全的就医环境。

通过实行分班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通过供应室环境改造、制度建设和各环节的过程管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改变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也明显提高,从临床科室的征求意见表显示满意率从原来的90%提高到99%。中心供应室在良性循环中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卫生行业标准(共三部分)[S].2009-12-01.

院感清洁消毒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基层医院;消毒供应;集中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309-01

1基层医院未改建前消毒供应的状况

1.1各级部门对消毒供应工作欠了解,未能将供应室建设和管理纳入医院发展规划,从而导致供应室的基础建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人力紧张,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与医院不断增长的消毒供应服务需求有较大差距。

1.2供应室内部区域划分不明显,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无菌物品的储存区,而物品器械的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环节被漠视。

1.3供应室用于清洗消毒包装与灭菌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未能使用酶洗液、除锈剂及专业剂,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器械与物品的清洗消毒质量难以保证。

1.4供应室管理薄弱,制度陈旧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环节缺乏制度性保证,物品处理流程不规范。缺乏无菌物品的质量跟踪意识和方法。

1.5供应室工作人员观念陈旧,知识得不到更新,不能适应消毒供应工作发展的需要。

2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改建后的效果

2.1新的标准从规范消毒供应中心(CSSD)管理、清洗消毒与灭菌技术的操作、清洗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三个方面来加强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管理,以保证临床科室重复使用物品的最终灭菌质量来预防相关医院感染。在医院消毒供应服务环节实现了保证医疗安全,维护人体健康,节约与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宗旨。

2.2改建后的供应室建立健全了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及质量管理监测,设备器械管理及职业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2.3改建后的供应室遵循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布局合理,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空气流通由洁到污,配备了温湿度计、高压水枪等设备,清洗操作能按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四个步骤来操作。同时加强了工作人员的防护设施,全院更换了所有包布,并对工作人员进行了专业知识培训及考试。

2.4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更规范,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可追溯,各项要求逐渐完善,对高压灭菌锅的监测更严格,物理、化学、生物(每周1次)监测及每日的B-D试验监测。

2.5供应室的集中管理包括清洗、消毒、灭菌、储存、发放、回收,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污染环节,对所供应的无菌物品合格率达到100%。

3集中化管理的对策

供应室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无菌观念。布局合理,工作区域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区分清楚,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空气流向由洁到污。不应在诊疗场所对污染的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清点,应采用封闭方式回收,到CSSD进行清点,对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者应双层封闭包装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CSSD单独回收处理。回收工具每次使用后应清洗、消毒、干燥备用,消毒剂的浓度每日进行监测并登记;自来水、去离子水每月进行监测,结果保存;每季度对空气、物表及医务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存档。严格掌握灭菌规程及监测制度,工艺监测每锅进行,化学监测每包进行,生物监测每周进行,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灭菌后物品应分类、分架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区,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应去除外包装后,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接触无菌物品前应洗手或进行手卫生消毒,无菌物品发放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室内每日湿式清扫,清扫用具按区分开使用。

此外,供应室人员要树立严格的工作作风,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好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及无菌物品的供应工作。严格区分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实现“由污到洁”的工作流程,不得洁污交叉或物品回流。污染物品、清洁物品、无菌物品应严格分开放置,不得混淆。严格掌握灭菌程序,确保灭菌效果。工作人员按要求着装,消毒员持证上岗。每日要认真清点各类物品,并做好登记,物品丢失个人要赔偿,对破损的物品及时更换,保证及时供应。

总之,由于对医院感染的重视与国外的研究报告加上国内多起医院感染事件,我国对无菌器械的管理逐渐重视,而据美国与英国对医院感染的调查,五大原因中除了手卫生问题外,就是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无法达到标准。如果把医院比喻成餐厅或人体,则医院内的消毒供应中心就是厨房与肝脏,没有了好的无菌器械,不仅导致交叉感染的风险升高,也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发展与收益。消毒供应室的集中管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的服务项目、服务理念也必须得到更新。为确保医患安全与和谐。

参考文献

[1]朱巧云.提高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的措施与体会[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01)

[2]袁琴美.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管理现状与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0,(11)

[3]曾月莲.基层医院应加快实现手术器械集中供应的步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5)

[4]张秀梅,刘枝莲.参与消毒供应室规范化改建扩建的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04)

院感清洁消毒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病案科医院感染对策探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85

themedicalrecorddepartmenthospitalinfectioncountermeasures

QiuYuequanwengXiuyingHuangHaiyan

abstract:HospitalmedicalrecordsdepartmentisanessentialimportantpartofHospitalmanagement,butthehospitalinfectioncontrolinthemedicalrecordsdepartmentisnotoftentakenseriously.inthispaper,combinedwiththeactualsituationinmedicalrecordsdepartmentofmianyangpeople’shospital,weputforwardsuggestionsforfurtherpreventionandreductionofhospitalinfectioninmedicalrecordsdepartment.

Keywords:medicalrecordsdepartmentHospitalinfection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92-01

病案科的职责是负责医院病案的收集、整理、装订、保管和调用,是医院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病案科的医院感染管理往往不被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重视,也常常容易被病案科的工作人员所忽略。由于病历来源于各临床科室,若管理不善,则对病案科工作人员存在潜在感染的危险,尤其是我院病案科负责病历装订,故在病历装订、整理和传递过程中,工作人员容易被订书钉、剪刀划伤、划破手指,增加了易感因素[1]。本文以创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评审验收为契机,结合绵阳市人民医院病案科的具体情况,拟对病案科医院感染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1病案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院为县区级人民医院,病案科的院感管理工作起点较低[2],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病案科设施陈旧,工作条件简陋。由于医院对病案科管理重视不够等原因,病案科的功能用房严重不足,布局欠合理,采光通风效果较差。

1.2病案科工作人员进修提高机会较少,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由于病案科工作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到上级医院进修机会不多,对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更新教育开展不够[3],导致病案科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较差,医院感染意识不强。

1.3管理制度不健全,标准预防执行不到位。

2病案科医院感染管理对策

我院自2013年起,为了迎接三级乙等综合医院的评审检查,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了病案科消毒隔离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病案科以评审为契机,建立、健全了病案科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补充和完善了病案科三级网络组织,并且组织兼职院感管理人员落实病案科消毒隔离管理,明确了病案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考核标准,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对病案科进行一次质控考核。

2.2重视对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医院加强了对病案科工作人员的移动式培训,每周例会组织病案科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法律法规,不断强调防护意识。明确规定工作时必须身着工作服,要求病案整理工作结束后及时洗手或进行消毒,下班前必须彻底清洁双手。

2.3进一步加强病案及运送工具的消毒。由于我院的病案在出科室时未能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因此,每日病案科由专门工作人员到科室收取病历,然后将各科室回收的病历集中起来放入臭氧消毒柜中进行消毒,消毒工作完成后进行整理,规定每日用500mg/l含氯制剂擦拭清洗消毒回收病案用的框框,并固定存放使用。

2.4优化了病案科的结构布局。合理的布局是控制医院感染管理的基础[3]。为此我院今年加大投入对病案科进行改造。增加了病案科的功能用房,分设了办公室、复印室、病案库、计算机操作室,各室光线充足,空气干燥,库房密闭性能好,每日定时开窗通风1-2次,并安装了循环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每日消毒,清除库内污染菌,净化库内空气。库内配备了空调、温湿度计,将库房内温湿度调控在适宜范围内能抑制细菌生长。

2.5认真做好环境消毒与手部卫生管理。坚持落实清洁卫生制度,每日适时清扫各室地面1-2次,对各室桌、椅、门把手及电脑键盘、鼠标等重点部位定期擦拭,保持室内清洁干燥,及时做到对污染物进行消毒。

2.6加强对病案复印机的管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健康保障体系日臻完善,社会对病案的利用率越来越高,病案的复印率也随之增高,复印机的消毒工作也不容忽视。由于病案出自每个医护人员之手,虽然不直接接触患者,但它来自各个病区,通过空气及各种接触等带来各种不同的细菌、病毒是形成医院感染的重要媒介之一。为此,我们坚持每日用75%的酒精对复印机各表面部位进行擦拭,减少污染,以预防病案科的医院感染,提高病案科管理人员的防护意识。

参考文献

[1]包卫华.医院病案污染的环节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0)

院感清洁消毒工作计划篇10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b)-143-01

门诊工作管理不善造成的交叉感染已成为目前医院感染的重要隐患之一,因此预防和控制门诊注射室感染是评价医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但反映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而且影响着医院的声誉。门诊注射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的发生就会大大减少。因此,为降低门诊注射室感染的发生率,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使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1环境清新布局合理

门诊注射室要求宽敞明亮、湿度适宜,地面、墙壁、天花板便于清洁及消毒,应保持清洁、整齐、肃静,尽量减少无关人员进入。三区即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划分明显,有完善的卫生及消毒设施,如洗刷设施、排放污水设施。注射室内布局合理、设备齐全。

2加强消毒、灭菌的感染管理

室内空气流通,每日早、晚用紫外线灯照射1h,并建立紫外线消毒登记本,每月进行室内空气培养1次,半年对紫外线灯大强度进行1次监测。物体表面即注射车、桌椅、诊查床用300mg/L的优氯净擦拭,2次/d;地面需湿式清扫。高压灭菌:装有各种器械和棉签的容器、无菌持物钳、浸泡器械的方盘应每周高压灭菌2次;浸泡液(2%戊二醛)每周更换1次,发现污染随时更换。优氯净消毒液:给患者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棉签、浸泡在2000mg/L的优氯净消毒液中30min,进行清洁消毒;然后进行毁型,放在医用垃圾袋内进行垃圾处理。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我院加强了门诊各诊疗科室的医疗废物的管理,进行分类收集,使用专用废物袋、利器盒等专门的容器存放,专人运送,专业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进行处理,防止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扩散而造成医院感染。

3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在门诊感染的管理中,医院领导十分重视组织建设,组建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门诊部主任任组长,门诊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及责任人,负责科室内日常工作的监督及消毒灭菌的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现目标管理。

4加强感染知识培训,提高全员意识

我们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和相关医院感染知识,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全员教育,定期召开医院感染知识讲座,有计划、有侧重内容的教育,特别是对新上岗、进修、实习人员采取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注射室。在普及医院感染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把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之中,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环节得到控制和改善。

5规范护理人员的医疗行为观念

规范护理人员的医疗行为就是要求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操作常规和无菌操作技术,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的不正确和非规范行为均可埋下医院感染的隐患。为规范医疗行为,加强门诊注射室人员的业务学习,统一标准,集中考核,使护理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各种技术操作正规化、标准化。护理人员应增强预防知识,严格无菌操作技术规范,加强医疗机构对手卫生的重视,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遵守率,务必做到使用流水勤洗手,切断可能引起感染的传播途径,方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提高病人的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