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十篇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十篇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8:39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篇1

1.1编制目的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市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是按照上级的具体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制订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因突发事件造成农村饮水困难而产生的损害,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性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件》、《地质灾害防治条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件》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人民政府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1.3工作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站在关注三农、改善民生的高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国家、省、市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具体要求,及时科学地处理因污染、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社会安全等方面造成突发性农村饮水困难事件,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1.3.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建立健全预防预警机制,加强培训演练,强化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鼓励群众报告突发性供水安全事件及其隐患,及时处置可能导致的事故隐患。

1.3.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分级建立镇(街道)、村供水安全应急指挥机构,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确定不同等级的安全事件及其对策,落实应急责任机制。

1.3.3统筹安排,分工合作。以市政府为主体,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各部门应急工作任务,加强协调配合和分工合作,处理好日常业务和应急工作的关系。

1.3.4快速反应,有效控制。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各级应急指挥小组应根据应急要求快速作出反应,组织会商,启动相应预案,有效控制事态蔓延。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市范围内农村饮用水安全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突发性事件包括:

1.4.1发生特大旱情,导致饮用水源取水量严重不足;

1.4.2饮用水源保护区或供水设施遭受生物、化学、毒剂、病毒、油污、放射性物质等污染,致使水质不达标;

1.4.3地震、洪灾、火灾等自然灾害导致供水水源枢纽工程、净水构筑物、供水工程构筑物、机电设备或输配水管网遭到破坏;

1.4.4爆破、采矿等生产活动或地质变迁等导致供水工程水源枯竭;

1.4.5因人为破坏导致供水安全突发事件。

2基本情况

2.1水资源概况

市有大小河流50余条,属潍河水系,共流经全市36.5公里。市内南有渠河,北有汶河,两河源于市西南端沂山山脉,皆为潍河重要支流。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8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45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0.28亿立方米。我市的水资源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降水量和河川径流量地域分布不均匀;二是降水以及河川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三是水资源贫乏,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

2.2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年底,我市共计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90处,包括联村供水工程11处,单村供水工程379处,自来水普及率98.7%。联村供水工程包括大型联村集中供水工程1处,为市50万人集中供水工程;中型联村集中供水工程1处,为市东部15万人集中供水工程;1万-5万人的小型联村供水工程9处,为官庄镇区集中供水工程、管公联村集中供水工程、石埠子镇区联村供水工程、庵上联村集中供水工程、辉渠联村集中供水工程、雹泉联村集中供水工程、临浯联村集中供水工程、大盛镇区集中供水工程、红沙沟集中供水工程。

3指挥体系及职责

成立市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组织指挥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专家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各镇(街道)、供水管理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应急机构,具体负责本辖区、本单位的饮水安全应急工作。

3.1供水安全应急机构的职责

3.1.1领导小组职责

(1)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的规定;

(2)及时了解掌握镇、村供水重大安全事故情况,指挥、协调和组织重大安全事故的应急工作,根据需要向上级政府和水利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和应急措施;

(3)审定全市农村供水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

(4)在应急响应时,负责协调教育、公安、水利、环保、卫生防疫、医疗救护等相关部门单位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5)负责指导、督促、检查下级应急指挥机构的工作。

3.1.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其职责是:

(1)起草全市供水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

(2)负责镇(街道)、村供水突发性事故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

(3)协调指导事发地应急领导机构组织勘察、设计、施工力量开展抢险排险、应急加固、恢复重建工作;

(4)负责协调教育、公安、水利、环保、卫生等部门组织救援工作;

(5)协助专家组的有关工作;

(6)负责对潜在隐患工程安全检查,及时传达和执行市政府的各项决策指令,并检查和报告执行情况;

(7)负责组织应急响应期间新闻工作。

3.1.3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按照市应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和工作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在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调度下,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团结协作,有效控制事态蔓延,最大程度减小损失。

当供水安全事件发生,造成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时,市应急领导小组可采取向受灾各村派出送水车、启用应急备用水源、异地调水、组织技术人员对工程建筑物进行抢修等措施,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

市应急领导小组组织有关单位、社会力量实行对口帮扶,集中为群众拉水送水,确保农村人畜饮水供应。

出现应急事件后,市应急领导小组应发动群众参与建筑物的抢险、修复工作,确保工程及早恢复供水。

市水利局: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负责提供农村饮水重大安全事故信息、预案、工作方案以及提出恢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计划,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负责恢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所需经费的申报和计划编制。

市发改局: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的报批、项目审批、计划下达以及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监管工作。

市财政局:安排下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经费,监督和管理经费使用情况。

市民政局:负责农村遭受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群众的生活救济工作。

市卫生局:负责农村遭受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工作,及时准确提供水质监测资料,加强对水致疾病和传染病的监测、报告,落实各项防病措施。

市环保局:负责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做好境内水源地保护工作,及时提供水环境质量情况资料和水环境保护方案,并抓好方案的实施工作。

市公安局:负责维持水事秩序,严厉打击破坏水源工程、污染水源等违法犯罪活动,负责做好农村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区域内的治安管理工作。

市广播影视中心:负责应急期间的宣传报道工作。

市供电公司: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抢险期间的紧急供电和临时供电。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应急期间抢险物资运输车辆的落实工作,为全市抢险车辆提供方便。

市教育局:负责应急期间有关学校的饮水安全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负责与各自职能相关的应急救援工作。

3.1.4专家组职责领导小组专家组由农村供水规划、设计、施工、水环境监测、卫生防疫、电力等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负责领导小组的技术支持工作。其职责是:参加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的活动及专题研究;应急响应时,按照领导小组的要求研究分析事故信息和有关情况,为应急决策提供咨询或建议;参与事故调查,对事故处理提出咨询意见;受领导小组的指派,对事故处理给予技术支持。

3.2镇、街道供水安全应急机构及职责

镇、街道成立相应的应急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区内供水安全突发性事故的处置。主要职责包括:拟定镇、街道供水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制度,建立完善应急组织体系和应急救援预案;掌握本镇、街道供水安全信息,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应急领导机构报告事故情况;指挥协调本镇、街道供水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3.3供水单位应急机构及职责

根据全市抢险应急预案,供水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供水应急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抢险应急工作方案,配备必要的抢修设备及应急队伍,并定期组织演练。

4预防和预警

4.1预防

4.1.1监控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安全事件信息的监测、收集、检查、预警工作,设立供水安全事故报警电话(4398891),对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向市政府及上级应急领导机构报告。各成员单位和镇、街道要通力协作,多渠道获取本地区相关供水安全信息。

4.1.2信息监测及收集

(1)旱情信息。对辖区内旱情可能或已经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危害及趋势等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重大及以上旱灾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市政府报告。

(2)水污染信息。对辖区内饮用水源保护区或供水设施遭受生物、化学、毒剂、病毒、油污、放射性物质等水污染事件可能或已经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危害及趋势等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重大及以上水污染事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市政府报告。

(3)供水工程信息。对辖区内地震、洪灾、泥石流、火灾等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导致供水水源枢纽工程、净水构筑物、供水工程构筑物、机电设备或输配水管网遭到破坏等事故进行全面监测,发现供水工程取水建筑物、水厂构筑物、输配水管网等发生垮塌或人为破坏事件时,及时向上一级应急领导机构报告。

4.1.3信息报告。各级应急领导机构是农村饮水安全日常监测信息、突发性事件信息受理和向上级报告的责任主体,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报告突发性事件。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快速、准确、详实,重要信息应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随后补报险情。

4.1.4预防工作。增强群众对已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保护和节水意识,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单位要配备专管人员对工程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及维护,保证机泵、机房、管网等正常运行,保护好水源工程,防止污染、损毁等事件的发生,预防饮水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

各级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机构要建立健全重大饮水安全突发事件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事件信息,因地制宜地制定应对措施,为处理好饮水安全突发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4.2预警

4.2.1预警。根据信息监测和收集,认真组织讨论分析,对可能发生的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进行预警。

预警级别按照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供水安全突发性事件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1)Ⅰ级(特别严重):突发事件造成2万人以上饮水不安全的。

(2)Ⅱ级(严重):突发事件造成1-2万人饮水不安全的。

(3)Ⅲ级(较重):突发事件造成0.5-1万人饮水不安全的。

(4)Ⅳ级(一般):突发事件造成0.1-0.5万人饮水不安全的。

4.2.2预警。预警信息应标明突发农村饮水安全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措施和机关等。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4.2.3预警控制

(1)在预警状态下,领导小组办公室立即启动饮水安全事件应急准备工作,按照市应急领导小组的要求,落实各项预警控制措施。

(2)当供水连续不足,供水单位缺乏更进一步的有效控制手段,并有可能危及安全供水时,应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请研究决定实施特殊时期限水方案。

(3)在水源污染或有人为投毒行为发生时,供水单位值班调度人员应立即停止供水,同时告知所有用户停止使用,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同时将情况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卫生、防疫等相关职能部门立即对水源水质、管网跟踪检测、消毒,防止污染面积扩大,并利用消防、洒水车等向所涉及的群众送水。

(4)在供水设施恢复正常运行、污染已解除、管网已消毒、能达到正常供水标准时,经市应急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宣布解除预警状态。

4.2.4指挥体系

(1)全市应急预案。水利局负责编制完成全市供水安全应急预案。

(2)镇、街道应急预案。各镇政府、街办负责编制完成本地区内供水安全应急预案,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3)供水单位应急预案。供水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集中供水单位要制定本单位供水安全应急预案,报市应急办公室备案。

5应急响应

5.1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

出现供水安全事件,供水单位应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级饮水安全应急办公室和当地政府报告,并先期进行处理。对应全市饮水预防预警等级,应急响应划分为四级。市级饮水安全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市重大供水事件的指挥调度。镇、街道饮水安全应急指挥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域内事故应急、抢险、排险、抢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工作。供水单位负责本单位供水突发事件的处置。凡上一级应急预案启动,下一级预案应随之自行启动。

5.2Ⅰ级应急响应

当发生特别严重饮水安全突发事件,造成2万人以上饮水不安全时,应立即Ⅰ级预警,启动Ⅰ级应急响应预案,启动以下工作程序:

5.2.1工作会商。Ⅰ级响应工作会商由市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召集,参加人员包括市应急领导小组成员、专家组成员;会商方式采用集体会商;会商内容应包括调查、核实工作内容、指导方案、处置方案、救援方式等。

5.2.2工作部署。市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开展工作,做出工作部署,明确工作责任,在1小时内将突况上报市人民政府,并立即派出现场工作组,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指导有关单位做好抢险救援、事件调查和处置工作。

5.2.3部门联动。按照市应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协作配合,明确分工,并按照具体任务要求,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到现场开展工作。

5.2.4方案启动

(1)抢险救灾。当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发生,造成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时,当地政府可采取向受灾区派出送水车、启用应急备用水源、异地调水、组织技术人员对工程建筑物进行抢修等措施,保障受灾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

(2)医疗救护。卫生、环保部门及事发地应急机构要加强对水致疾病和传染病的监测、报告,落实各项防病措施;事发地应急机构配合医疗救护队,紧急救护中毒、受伤人员。

(3)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出现应急事件后,各级应急机构应与当地政府一起发动群众参与建筑物的抢险、修复工作,确保工程及早恢复供水。

5.2.5宣传动员。在发生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后,各级应急机构应做好宣传发动,稳定群众情绪,防止发生疫情,防止发生恐慌,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5.3Ⅱ级应急响应

当发生严重饮水安全突发事件,造成1-2万人饮水不安全时,应立即Ⅱ级预警,启动Ⅱ级应急响应预案。

Ⅱ级响应工作会商、工作部署、部门联动、方案启动、宣传动员程序同Ⅰ级响应。

5.4Ⅲ级应急响应

当发生较重饮水安全事件,造成0.5-1万人饮水不安全时,应立即Ⅲ级预警,启动Ⅲ级应急响应预案。Ⅲ级响应工作会商由市应急领导小组副组长召集,参加人员包括市应急领导小组成员、专家组成员;会商方式采用集体会商;会商内容应包括调查、核实工作内容、指导方案、处置方案、救援方式等。

工作部署、部门联动、方案启动、宣传动员程序同Ⅰ级响应。

5.5Ⅳ级应急响应

当发生一般饮水安全事件,造成0.1-0.5万人饮水不安全时,应立即Ⅳ级预警,启动Ⅳ级应急响应预案。

Ⅳ级响应工作会商由市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召集,参加人员包括市应急领导小组成员、专家组成员;会商方式采用集体会商;会商内容应包括调查、核实工作内容、指导方案、处置方案、救援方式等。

工作部署、部门联动、方案启动、宣传动员程序同Ⅰ级响应。

5.6响应结束

5.6.1应急响应结束的条件。当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灾区居民饮水恢复正常后,该相应等级的应急响应结束。

5.6.2应急响应结束的程序。Ⅰ级、Ⅱ级应急响应结束的,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市应急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后,由组长结束命令并在市电视台公布;Ⅲ级、Ⅳ级应急响应结束的,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市应急领导小组审议后,由副组长结束命令并在新闻媒体上。

6保障措施

6.1组织保障

各镇(街道)和各供水管理单位要成立饮水安全应急机构,明确人员及职责,根据饮水安全事件等级,迅速做出反应,组织会商,从组织上保障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6.2通信与信息保障

各级供水安全应急指挥机构要设立专门的报警电话,安排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快速传递。

6.3资金保障

市级财政应设立农村饮水安全应急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按照突发事件等级划分,由应急领导机构报市政府申请动用农村饮水安全应急专项资金。

6.4物资保障

各级领导机构制定抢险救援物资调配方案。发生事故时,由当地政府统一对物资进行调配,确保物资及时供应。供水规模在1万人以上的镇村集中供水工程,应当建设适度规模的应急备用水源。

6.5医疗卫生保障

当发生人员伤亡或饮水中毒事件后,应急领导机构要在当地政府协调下立即组织医疗卫生技术队伍,根据需要调配医疗卫生专家,及时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并调集必需的药物、医疗器械等物资,支援现场救治和防疫工作。

6.6交通运输保障

紧急情况下由市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承担应急期间为农村居民解决临时性吃水困难送水及供水设备维修等任务,保证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畅通。

6.7治安维护

公安部门负责做好灾区的治安管理工作,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救灾行动和工程设施安全的行为,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6.8技术保障

建立镇村供水安全应急专家库,为应急处置提供决策咨询和服务。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调集有关专家和技术队伍,支持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同时,加强对供水工程管理人员的技术和应急处置培训,并加强对分散供水户的技术指导和宣传。

6.9应急抢修队伍保障

各供水单位分别成立抢险队伍,单位领导担任抢险队长。当农村饮水安全事件发生后,各抢险队伍在接到抢修命令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赶到指定地点待命。由村自主管理的工程,由镇、街道应急机构组织应急抢修队伍。

7后期处置

7.1调查与评估

供水安全应急终止后一周内,供水单位和镇级供水安全应急机构应向上级领导小组提交书面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事故原因、发展过程及造成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分析、评价、采取的主要应急响应措施及其效果,主要经验教训等。应急领导机构要对事故进行调查评估,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做好应急工作。

7.2恢复重建

恢复重建工作由市水利局及事发地政府负责。需要市政府援助的,由市水利局及事发地政府提出请求,逐级上报。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调查评估报告和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计划提出解决建议或意见。卫生部门要继续加强对水质的监测,指导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后,才能恢复供水。

7.3奖励与责任追究

市政府对参加供水安全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在处置工作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或迟报、瞒报、漏报重要情况的有关责任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8附则

8.1预案的管理和更新

本预案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管理,并收集预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评审论证,适时提出修订和更新意见,报市政府审定后及时组织修订和更新。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篇2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122-0208-01

1基本情况

隆德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地处六盘山西麓丘陵地带,海拔1720米~2942米,国土总面积985km2,共辖13个乡(镇)、127个行政村、624个自然村,总人口18.61万人,其中农业人16.71万人。

隆德县截止目前饮水安全人口按计划达到15.11万人,饮水安全率达90.4%,自来水受益人口13.79万人,自来水普及率82.5%。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方面,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中心,以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为目标,以提高农村供水质量和标准为重点,坚持“管理规范,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总体要求,把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改善隆德县群众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群众脱贫治富的步伐一项举措。

2工程运行管理建议

2.1水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

建立中心化验室,担负全县农村供水工程水质的监测检验任务。按照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建立水质检测制度,对水质进行定期取样化验,水质的检验方法应按照GB5750-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执行,集中供水工程每月采样检验应不少于两次,主要检查细菌、大肠杆菌、色度、浊度、酸碱值、等指标,其他指标委托县疾病控制中心和区水科所检验。

对集中供水工程的水质要进行检验,对水窖水、井水、土园井水的卫生指标也要定期检验。水质化验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

2.2信息网络管理体系建设

在全县供水工程的主要部位安装100处数据采集点,在五大供水区域设五处控制室,在县总站设立信息控制和处理中心,建设全县农村供水工程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对全县所有的农村供水工程的运行状况实时监控,对采集的数据和信息及时分析储存、处理,对全县农村供水工程的水压、水量、水位自动进行调整,提高农村供水工程的自动化管理水平,降低管理费用,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工程的良性运行。

2.3专业管理所建设

按照全县农村供水工程情况,在成立县农村供水管理总站的基础上,在建成的五大供水区域设立观庄、大水沟、渝河南部、温堡、奠安五个区域性专业管理所,由县总站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管理所按照管辖的范围和工程数量的多少确定管理人员,并对管理人员实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实行持证上岗,并建立健全档案,实行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提高管理效能。

2.4农村供水材料供应部建设

由于本县农村地区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人畜饮水工程材料供应要到县城购买,既不方便,费用又大。在县城设人畜饮水工程管材、管件及配件总供应站,在建成的五大供水区域设立五个材料供应分部。向群众提供优质、价廉的材料,方便群众。在材料经营上以维持成本经营为主,不赚取更多的利润,让利与民。

2.5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

为了管护好工程,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益,在工程建成后要加强对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设,确保工程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对农户自用的水池、水窖、井等小型工程,实行国家补助、农户自建、自有、自管、自用体制。对于群众自筹及社会资金投资建成的供水工程,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由出资方负责工程的运行管理。对于以国家补助资金为主的跨乡、跨区域集中供水工程,由县水务局组建统一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推行“县供水总站+区域管理站+用水户”三级的经营管理体制。供水总站和乡镇供水站实行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工程建成后,对小型供水工程,由用水户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成立用水合作组织,实行自主管理;对跨区域集中供水工程,采取专管机构、受益村和用水合作组织管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

2.6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农村供水工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各供水工程管理单位在工程运行中按照市场要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服务理念,保证水质水量达到供水标准要求,把水价、供水水质和供水量向用户公开,推行服务承诺制度,积极推行供水合同制度。根据工程的特点和类型,实行现场培训和以会代训的方式培训村级管理人员和用水户。制定农村供水的行业管理规范和具体措施,对工程的水源、水处理工艺、水质标准、安全生产等各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完善相关的考核指标体系,向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工程管理单位定期检查工程运行情况,解决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利运行水平的提高,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不断提高供水的可靠性和供水质量。

2.7水源保护体系建设

划定保护区,设立标志牌,清除水源内的点污染,如垃圾、厕所、水上养殖,排污口等。在水源保护区内种植水源保护林,避免农药、化肥污染,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加强《水法》的宣传,提高全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节水意识,为有效防止水质污染和避免人为破坏人饮工程奠定基础。加强水利行政执法,及时查处破坏人饮工程和造成水质污染的案件,严惩违法人员,为保护、利用好人畜饮水工程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8重大事故应急处理

根据全县农村供水工程分布的状况、群众受益及工程影响范围,制定农村人畜饮水重大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重大事故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建立预防和预警机制、应急保障机制和后期处置机制,防止和减少农村人畜饮水重大事故的发生,建立

紧急情况下快速、有效的事故抢险和应急处理能力,应对和处理农村供水工程供水生产事故、供水设施外力破坏、严重自然灾害等引起对社会稳定和人饮工程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构成重大影响和严重威胁的供水事故,确保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维护和稳定农村生产生活正常秩序。

2.9管理和节水技术培训

为使广大群众了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相关政策,熟悉工程规划、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掌握节水用水的技术,对全县饮水安全工程受益的用水户按照工程建设的先后顺序进行培训。通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更加符合农民的要求,使广大群众对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权利和义务更加了解,确保工程运行的长效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2.10水费的管理与使用

征收的水费本着以水养水的原则,主要用于人畜饮水工程岁修、养护、绿化以及水源工程的保护、建筑物及附属设备的维修等,按预算外资金管理,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水费结余资金可连年结转,继续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占用和挪用水费。管理单位应按时编制会计报表,定期反映资金的收支结存

情况。

工程管理、维修确需使用水费时,1000元以下管理单位根据实际需要使用,1000元以上管理单位应编制工程预算,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使用计划申请,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动用。各管理单位按年水费收缴总额20%的比例向水务局交纳水费专用基金,专帐储存。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篇3

于2015—2019年开展了农村二次改水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和新建),共投资170万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25万元,镇村自筹123万元,村民自筹22万,立项建立了3个项目,涉及3个行政村、17个村小组,惠及6500人。目前区内有7个行政村4234户使用集中式饮水;

363户饮用山泉水;

1024户饮用地下水(深水井)。二、存在的问题我镇农村饮用水通水、改水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农村通水工程建成时间长、设计标准低、设施管护不到位,且通水、改水资金缺口大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农村饮用水安全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经初步统计,2017—2019年全镇累计收到群众反映水质、水量、水压和水管破裂等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工单13件(已答复),饮用水民生问题迫在眉睫,急需解决。1.水源问题

渡江镇新埠村河口村小组自来水厂、渡江象塘自来水厂、渡江镇莲塘自来水厂、渡江镇莲塘村明贵自来水厂、渡江自来水厂果龙农饮水、新大大陂潭果林灌溉工程(为验收使用)等七个水厂均无应急水源,且水源日保证率均达不到90%,不同程度的存在供水量不足的情况。渡江象塘自来水厂水源点有果园,水质无法保证;

渡江自来水厂的水源点植被存在破坏,雨天出厂水较混浊。

2.设施问题

渡江的七个水厂的相关配套设施均不完善,无管理房、加药间、化验室等。从水源取水到供应给居民只经过一两道工序,即从水源引水,经水池简易过滤和沉淀后就直接供应给居民,水质的安全根本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且水源地及水池附近无防护措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管理问题

各水厂管理不够规范,未建立相关的制度、职责分工及应急预案等,技术人员缺乏,管理人员未经专业的培训就上岗,业务素质偏低,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存在短板。

4.水质问题

出厂水未检测,无日常监测措施、检测设备及相关技术人员。对各种用水水质的动态变化监测不到位,应急预案和相关处理措施未建立。

5.管网问题

部分管道有老化现象,部分输水管道管径规划未经科学的论证,存在供水水量不足、水压不够的现象。

群众安全用水意识淡薄群众对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宣传引导。部分群众对安全饮水意识淡薄,认为只要有山泉水喝就行,对市政自来水要合并收取污水处理费不理解,不愿接驳市政自来水;

部分群众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看成是政府独家承办的公益事业,单纯依赖政府,存在“等、靠、要”思想,有些供水工程存在群众不配合,施工走廊提供难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能部门、镇街工作的积极性。三、解决我镇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建议党的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强调“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入小康社会”。水是生命之源,与群众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是小康的根本,是民生中最大的民生。因此,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任务繁重、形势刻不容缓,要按照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巩固成果、稳步提升的原则,精确倒排目标任务,全力打好攻坚战,最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彻底解决全镇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为此,建议如下:(一)加速推,全面实施农村饮用水升级改造工作一直来,省市县高度重视农村地区饮用水安全工作,今年已划拨安排省级补助资金45万元用于我镇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目前,我镇已实施完成一个项目,建设中一个项目,另一个项目正规划设计中。下阶段,我镇将采取有力措施,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按照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建管同步、长效运行的原则,通过新建、配套、升级、改造、联通并网等措施,加快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升级改造工作。

(二)加强管理,建立完善工程建后管理和运营机制

经初步统计,目前我镇已建成集中式饮水工程7处,分散式饮水23处。要有章理事、有人管事、有钱办事,加快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设立专项管护资金,建立起有效的基层技术服务体系。

1.研究制定我镇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规定。明晰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产权、管理主体、管护责任,健全运行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从化区农村饮用水设施管理,巩固从化区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成果。2.探索建立区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管护专项资金。通过财政补助和水费提留等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久和良性运行提供资金保障。3.探索实施基层服务管理市场化运营方式。通过引入有资质第三方公司对辖区内农村饮用水建后工程等进行专业、统一集中的管护。

4.加强风险和应急管理。建立完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置农村饮水安全突发事件。(三)合理运用水库供水

我镇现有三座“小2”型水库,已退出水库养殖实行“人放天养”政策。作为备用水源,在水质达标、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建设新的中型供水设施,可确保全镇供水充足。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篇4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对策研究

abstract:throughtoanalyzestheJiangsuprovinceGanyuCountydrinkingwaterenvironmentpresentsituation,typesandcharacteristics,explainunderstandsGanyuCountydrinkingwaterproblems.andproposedthepreventionandcontrolofGanyuCountydrinkingwatersourcepollutioncountermeasuresandmeasures,tostrengthenthedrinkingwatersourceenvironmentalprotectionhasimportantguidingsignificance.

Keywords:drinkingwatersources;situation;countermeasureresearch

中图分类号:D922.68

引言

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大,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水质环境安全受到威胁。为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近年来江苏省赣榆县全面开展了以保护群众饮用水安全为目标赣榆县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普查工作,基本摸清全县城镇和农村地区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信息,通过全面分析当前赣榆县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类型及特点,提出加强赣榆县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对策及措施,为保障赣榆县饮水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赣榆县饮用水水源地现状

赣榆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地处鲁东南低山丘陵与苏北黄淮平原交接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8°45′39″-119°18′7″,北纬34°41′30″-35°7′39″。东临黄海,西与山东临沂接壤,北与日照、莒南县相邻,南隔新沭河与连云港市区和东海县为邻,辖18个镇,2个省级开发区,424个行政村,总面积为1427.27km2,总人口108.18万人。因为地处沂沭泗流域的最下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易旱易涝,易遭台风大潮袭击,防汛抗旱形势一直十分严峻。

赣榆县水系属淮河流域滨海诸小河水系。境内河流多源自西、北部山区,东流直接入海。现有大小河流18条,其中,跨境排洪河4条,运河1条,排涝河13条。主要河流有绣针河、龙王河、兴庄河、青口河、朱稽河、范河、通榆运河、新沭河等。境内有大小水库103座,其中石梁河水库为江苏省最大人工水库,总库容5.85亿立方米;小塔山水库总库容2.82亿立方米,是赣榆县城及沿途镇村饮用水源。

赣榆县多年平均降水径流深275.5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3.955亿立方米,实际可用的径流量3.59亿立方米,过境客水总量2.58亿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总储量2.94亿立方米,允许开采量1.85亿立方米,其中淡水允许开采量1.30亿立方米,东线调水工程每年引用江淮水1.0亿立方米。

赣榆县青口镇、宋庄镇、塔山镇、赣马镇、金山镇、海头镇饮用水源取自小塔山水库,柘汪镇饮用水源取自姜斗沟水库,墩尚镇、罗阳镇饮用水源取自新沭河,其他镇级饮用水源地为地下水,除罗阳镇东关村饮用水源地为新沭河外,其余各村级饮用水源地主要为地下水。

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评估

2.1环境禀赋评估

目前,小塔山水库是赣榆县城及沿途镇村饮用水源,其中赣榆县城区供水主要由自来水公司负责。从2011年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我县饮用水源小塔山水库水质较好,供水水质良好。小塔山水库是赣榆县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为湖库型水源地,经江苏省人民政府(苏政复[2009]2号)批复,划分一、二级保护区,有饮用水水源地标志,水源地周围环境较好,每年开展常规水质监测,水质达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乡镇(含农村)饮用水源地未划分保护区,受监测设备等因素的影响,乡镇(含农村)还未全面开展水质常规监测工作;环境管理情况薄弱,没有设置规范的饮用水水源地标志设施,通过调查监测,镇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国家地表水和地下水Ⅲ类标准。

2.2污染状况评估

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暂时没有污染源,小塔山水库水源安全问题主要来自于境外上游山东省莒南县、临沭县客水污染、补给水水质和汇水区内农业面源污染。

小塔山水库周边工业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距离水库较远,多在二级保护区之外;二是工业源多在水库取水口下游,对水库基本不构成污染;三是工业行业多为柳编、工艺、服装加工等不用水或极少用水行业,生产过程基本无废水排放。四是不存在居民及生活污染,无排污口,无网箱养殖,水源地主要问题是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干旱季节易出现供水量不足。从2011年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分析,赣榆县小塔山水库水质尚好,指标均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标准。全年水源地没有发生污染事故。

乡镇和村级饮用水源地主要污染源为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等,受县内工业污染影响较小。

2.3环境监管评估

赣榆县对县级饮用水源地的监管力度较大,划分了一、二级保护区,设立了取水口规范表识,采取了一系列专项措施整治活动,确保水质安全。小塔山水库水源地周边暂时没有污染源,赣榆县人民政府组织制定了饮用水源水污染应急预案,且经过专家评审,每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应急演练。成立了环境污染事故工程技术人员工作组,配置了现场监测处理有毒有害物质器材装备。近三年来饮用水源地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县城区备用水源为朱稽河。

农村水源地环境管理薄弱,对水源地的监管不到位,调查前乡镇、农村均未划分饮用水保护区,未开展水质常规监测,但总体来看,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不存在工业污染源排污,水源地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因此下一步监管中要尤其注意一级、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上污染源,并要强化环境监管,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建立健全应急处理能力。

2.4环境风险评估

赣榆县对各饮用水源地加强监管,进行定期监测,坚决查处违法排污影响水源安全的污染行为。现存的环境风险主要为农业面源和上游客水污染,小塔山水库水厂取水口建成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水质变化。

赣榆县乡镇(含农村)大多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未划分,无标志标牌或标志标牌不规范。赣榆县属于农业大县,存在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要进一步加强水源地的水生态修复能力和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要加强预案的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2.5综合评估

综合环境水源地环境禀赋、污染状况、环境监管和环境风险各指标的评估结论,目前赣榆县环境禀赋、环境风险是制约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的重要因素。而且,部分地区饮用水源地内的居民生活源污染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3强化赣榆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对策

3.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地,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宣传和科普教育,在群众中营造一个学习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知识、宣传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政策、贯彻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措施的热烈气氛[3]。

3.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特别是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职责,建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技术研究与试点,探索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抓紧研究制订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3.3开展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

以镇、村饮用水源地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对镇、村的饮用水源严格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边界,并设置明确的界限标志。对水源地开展水质常规监测,并制定应急预案。加强环境监管,保护区内禁止新增污染源,建立健全应急处理能力。

3.4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监控预警

制定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方案,确定采样点位、采样时间、监测项目和频次,充分考虑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与保护的基本要求,监测频次、监测因子统一和规范化,提高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和实时监测的能力。着重开展好每年一次或多次的例行监测,特殊情况下要增加监测频次,在监测过程中要严格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具有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可比性。为饮用水水源的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5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制度,解决管理盲区问题。根据目前水源保护管理现状,由县政府牵头,从各个部门单位组织人员组成水源保护管理小组,开展经常性巡查,着力解决一些单个职能部门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积极规避多头管理却最终无人管理的现象发生,有效解决人民群众饮用水不安全问题。二是要建立联动机制,真正发挥管理部门作用,形成部门齐抓共管格局。三是完善应急处理处置方案,形成应对突发性事故应急处理处置能力。主要包括:建设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系统,保障系统有效运行;增强饮用水水源地应急能力;制定饮用水水源地应急预案等。

3.6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政策

研究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生态补偿政策、饮用水水源保护信贷政策和“以奖促治”政策等方面,加大对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和财政的扶持力度。围绕饮用水水源地规划与管理、水质保护与生态修复、水质净化处理、水生态监测监控、事故预警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现实需求,结合已有的工作基础,针对薄弱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批科技支持项目研究,为水源地保护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篇5

第二条各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所辖行政区域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市、县(市)区水务部门负责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工程的管理;各市、县(市)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卫生监测和卫生监督管理。

建设、卫生、国土、水务、交通、林业、农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协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条各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指导辖区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要加强对辖区内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行业指导、监督和检查,特别是要加强对供水站和人员的资质管理,组织业务和技术培训,逐步建立从业资格注册制度,实行行业准入控制和规范化管理。

第四条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由各县(市)区政府组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水务、规划、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饮用水源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质条件、供水量、开采方式和污染源的分布情况等提出保护区范围划定方案,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五条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标志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绘制辖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分布图。参照环境保护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实行单井保护,界桩每30~50米设置1个,宣传牌、警示牌原则上每个水源地设置一块;水源井必须建设泵房、管理房,院内路面进行硬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由地方政府责成相关部门负责管理和维护。

第六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已建成的小作坊、养殖户等建设项目及厕所、畜禽圈等,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布局规划,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逐步进行搬迁。

第七条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实际需要,在准保护区内采取工程措施或者建造湿地、水源涵养林等生态保护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饮用水水体,确保饮用水安全。

第八条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限制和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

第九条各供水管理站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对水井进行加盖处理,严格避免污染物进入,定时消毒,规范管理行为,在确保安全生产和正常供水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十条各供水管理站设立供水专管员,建立饮用水水源地系统档案。基础环境信息数据库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环境管理状况(水源地管理及管理制度制定情况;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状况、面积;管理情况,包括管理机构、人员、经费、起始时间等)、水源地水文地质状况(包括机井状况、建井时间、抽水量及供水情况、静水位、水质、供水人口),地理坐标测量、污染源分布状况(水源地作物种类、种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状况以及排放情况;养殖数量、种类、饲养畜禽量;水源地及周边工业污染源的排污情况、排污量;水源地及周边生活人口及排污情况等)。

第十一条供水管理站要会同卫生防疫部门每年至少两次对水源水质、制水水质、配水水质等进行必要的检测,保证工程受益范围内生活饮用水达到《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要求。建立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预警预测系统和监测信息公布制度。

第十二条各市、县(市)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环境监察、监测相关规定,依法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情况进行环境管理。

第十三条供水管理站要建立饮用水源地的定期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可通过拨打当地水务或者“12345”、“12369”举报电话等及时上报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第十四条各县(市)区政府责成相关部门制定农村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提高预防和控制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者消除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篇6

根据市、区财政局相关布置要求,对区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行了绩效评价,严格对照绩效评价指标完成了自评。

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20年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农村居民9217人饮水问题,其中贫困人口1267人,计划总投资881.3万元,其中省级投资357万元,地方投资524.3万元。工程项目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发挥效益,到2020年底我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1.4%、水质达标率为99.5%。

三、自评情况

(一)自评结果

我区对照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管理年度评价指标进行了自评,自评得分为99.97分。

(二)分项情况

1、项目投入情况

根据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皖发改投资〔2020〕116号《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省财政厅关于下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专项2020年省水利基建投资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上级下达我区2020年计划总投资357万元。对规划内标准偏低、规模偏小的已建供水工程进行改造、配套、升级、联网,适当新建供水工程,开展水源保护、水质保障、信息化建设等。我区实际投资支出881.3万元,其中:省级投资357万元、区级配套524.3万元。区水利局通过招投标,委托合肥湖滨水利建筑设计院编制完成了《区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通过了区发改委、区扶贫局、区水利局等单位人员组成的专家组的评审,并以裕发改审批〔2020〕55号文下达了实施方案的批复。实施方案编报设计质量、深度满足实际使用,设计变更严格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项目资金严格按照专户管理的有关规定,在区财政设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资金专户,做到专款专用。

2、实施过程

为了把这项民生工程实施好,我区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和区里部署要求,对项目实施严格按照“四制”要求规范管理。为了更好地做好我区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按照区里要求,安排2020年农饮项目由各项目点所在乡镇作为项目法人,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建设管理,具体负责项目的招投标、工程建设质量与进度、资金拨付等具体建设管理工作,区水利局负责技术指导和业务监管。我区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按照上级下达的投资计划和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并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按照民生工程要求实行项目公示制,对已确定实施的农村饮水工程项目,根据年度实施计划在项目覆盖范围内对建设内容等信息到实施地行政村进行公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严格按照农饮资金管理有关规定进行资金使用和管理,区财政将项目资金直接拨付到各项目法人乡镇专户存储,由乡(镇)政府监管,根据工程进度情况进行工程款的拨付。各乡(镇)政府作为项目法人,及时规范地搞好招投标、合同管理等工作,为严抓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乡(镇)政府具体负责人深入工地现场,一方面进行实地放线、验槽、抽检并对供水管网的焊接工艺、管道沟槽的开挖深度、管道的回填要求等提出强制性质量要求,一经发现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立即要求进行返工,另一方面强化对入场设备、管材的质量监管和管材质量抽检工作;同时强化对监理单位的监管,促使其履行职责,从而确保工程质量。区水利局为进一步强化工程质量和进度,通过召开专门会议,布置要求,积极推进工程建设,同时区水利局联合区民生办、区扶贫局等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到乡镇工地现场进行督查、指导;通过实行“阳光计量,多方监管”来控制工程实施建管质量,从工程开始实施到最后完工计量验收等实施全过程由建设方(乡镇)、施工方、监理方、运管方(水厂)四家进行联合监管,阳光操作,确保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3、项目产出

各实施项目点已在上级要求完成的时间节点前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和发挥效益,解决了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户的饮水问题,充分发挥了安全饮水的社会效益,彰显了安全饮水在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4、项目效益

为了更好地做好我区2020年贫困户的供水覆盖,不管贫困户住的有多远、有多偏僻,保证我区实施项目村贫困户都能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区里决定对所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行免费接水入户,区财政对贫困户按户均700元落实入户费用和材料等费用,保证所有贫困户免费用上自来水,实实在在的解决了贫困户的难处,确保实现我区实施项目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目标!我区2020年共解决农村居民9217人的饮水问题,其中贫困人口1267人,完成供水管网覆盖我区3个乡镇4个村等农饮巩固提升建设任务。为强化对已建的农村饮水工程的管理,先后出台了《区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要求》、《区乡镇供水章程》等文件,对于农村饮水工程的日常管护进行了明确要求和规定,确保农村饮水工程项目运行具有持久性;为保护农村饮用水安全,结合我区实际,对全区乡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进行了划分,明确了水源地保护区的范围,防止水污染;全区千吨万人水厂均建立水质化验室,配备水质检测人员,进行日常定期检测,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水质化验中心,对全区农饮工程的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进行定期检测、动态监测,以保证农饮工程供水安全;我区大部分水厂均已推行“两部制”水价;区里建立了农饮工程年度维修养护资金制度,每年区财政根据年度投资计划数的1%提取运行管理及维修养护经费,专户存储,并列入到区财政预算中;为保障供水安全运行,区水利局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并报区政府批准,各供水单位也相应制定了供水应急预案,报区水利局备案。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篇7

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农村安全饮水暨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分析形势,安排部署今年安全饮水和防汛工作。上午,大家现场观摩了礼泉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现场。刚才,宏章同志就今年农村安全饮水和防汛抗旱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水文、气象部门通报了今年的雨、水情趋势,我完全同意。礼泉、兴平、旬邑三县先后作了交流发言,请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了安全饮水、防汛抗旱目标责任书,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切实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工作

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把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确定为给农村和农民办的20件实事之一。客观地讲,我市在保障农村安全饮水方面工作成效很显著。但是,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等县市区存在着大量因饮用水氟含量超标引起的中度、重度氟中毒现象。*、*等县因地下水系封闭等原因造成的苦咸水现象十分严重;武功、兴平、秦都、渭城渭河沿岸地下水污染情况很严重。二是去年5.12大地震对我市大部分县市区农村饮水工程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使近40万原本安全饮水的群众又重新变得饮水不安全。三是全市尚有20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其中已纳入“十一五”规划和“2008-2012”规划但还未下达计划的有88万人,有112万人未纳入规划。按照省上要求,到2012年彻底解决我市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压力很大,全市上下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安全饮水各项工作,集中精力打好这场攻坚战,彻底解决我市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让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安全水、健康水。

(一)加强资金落实工作。一要为农村安全饮水工作提供足量的前期工作经费,为做好项目储备,为争取更大的中省投资打下基础。二要科学合理拨付建设资金。去年,在市政府第47次常务会上,庄长兴市长要求,人饮资金拨付要严格遵循“有利于项目启动,方便资金运作”的原则。各县市区要结合这个原则制定切合各自实际的资金拨付方案。刚才,旬邑县在工程各项开工手续完善后,先预付30%启动资金,以后按工程进度拨付建设资金,这种做法既符合陕西省农村饮水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又切合实际。三要拓宽融资渠道。要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动员起来,鼓励和吸引个人、企业和其它社会资金投入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四要加强资金管理。国债资金是“高压线”,是群众饮水的“救命钱”。各级要以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发挥“报帐制”的跟踪监督职能,确保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二)加强项目规划工作。各县市区要按照“联村连乡、集中供水、保本经营、市场运作”的原则,区别城镇与乡村、富水区与缺水区、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平原区与山区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大力发展联乡连村集中供水工程。实践证明,规模较大的集中连片供水工程与规模小的单村供水工程相比,管理简便,维护及时,运行成本少,工程使用年限长,水质水源有保障。今天我们看了礼泉县尧召、建陵南片等集中供水工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种模式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方向。

(三)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各地在工程建设中要严格水利工程建设“四制”原则。针对农村饮水工程点多面广,投入不断加大,而单项工程投资又相对较小的情况,市发改委、市水利局要制定切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招投标方案,小项目要以县为单位打捆招标。市、县两级水利部门要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督,要大力推广用水户、基层组织、专业监理队伍、上级主管部门组成的四方监督机制,确保工程质量高标准。要重视农村饮水工程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工作,未经竣工验收的工程不得交付使用,验收不合格的工程,要责令重建整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浪费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坚决杜绝质量不合格的“豆腐渣”工程,努力把饮水工程建成群众满意的精品工程。

(四)加强工程运行管理。我们必须把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建后管理。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工程,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形式,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农村饮水工程特点,产权归属明晰,管理主体到位,责权利统一,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要在继续完善承包、租赁和股份制等管理形式的同时,积极探索实行多种形式的用水合作组织管理体制,在政府引导,用水户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用水合作组织,协商解决出工、出资、水费计收等事务,加强供水管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是公益性很强的社会公共事业,各县市区要根据各自情况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建设用地、工程用电等方面给予减免或优惠,尽最大可能降低水价。物价部门在指导、核定和监管农村供水价格时,一定要考虑供水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要兼顾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做到既方便群众又不加重负担,相关方面问题由水利局调研后拿出一个方案,报市上研究解决。

二、以人为本,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减灾工作

据气象、水文部门预测,今年汛期降雨总体偏多,夏末有伏旱,入秋后有淋雨,渭河、泾河最大洪峰流量较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均值偏大1-5成,发生区域性洪涝灾害的几率较大,防汛抗旱形势严峻。各级各部门要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时刻绷紧防汛抗旱这根弦,坚决克服“年年防汛不见汛、今年未必有大汛”的麻痹侥幸心理,切实增强防汛抗旱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切实抓好防汛工作六项工作措施,务必实现河流不决堤、水库不垮坝、滑坡不伤人、群众不被困的总体目标。

一要扎实抓好防洪工程建设。各县市区要牢固树立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按照“因地制宜,重点设防,标准适度”的思路,抓紧开展水毁工程修复,加快影响度汛安全的水毁堤防、险工险段、水库水毁设施的修复加固进度,务必在大汛前完成;要加快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对正在实施的13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施工进度,尽快完成建设内容,确保水库安全;要多方争取资金,进一步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加强重点河段堤防设施建设,提高防御洪水能力。要抓紧开展去年四季度渭河中下游防洪治理项目验收工作,尽快完成省上验收,为争取今年防洪建设资金奠定良好基础。

二要扎实抓好水库安全和山洪防御。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认真落实水库防洪保安责任,逐水库、水电站签订责任状,强化防汛安全管理,落实防抢撤应急预案,解决好中小型水库防汛责任不清、权限不明、监管不力等问题。要进一步细化完善水库防抢撤方案,严格执行汛期控制运行计划,绝不能擅自超汛限水位运行,对有安全隐患的水库要坚决低水位或空库度汛。要高度重视山洪灾害防御,认真分析突发性洪灾发生规律,研究制定对策,落实基层防汛责任制,明确乡、村、组汛情观测、传递、预警人员,确保重要天气预报、雨情、水情、汛情、险情及时传递到千家万户,确保人员安全。

三要扎实抓好河道依法整治。近期,各地各部门要把河道整治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事件,务必在入汛前彻底清除河道内一切行洪障碍,拆除临时房屋、临时道路、瓜棚等设施;河道汛期实行全面禁采,撤出所有采砂机械,彻底清除河道内砂堆、砂垛,保障行洪畅通。各级水利部门要加大水法规宣传力度,加强河道、堤防日常管理和巡查,从源头上制止违法设障的发生。

四要扎实抓好防汛非工程建设。要从抗洪抢险组织程序、工作责任和防、抢、撤处置措施等方面,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预案,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切实加强与当地驻军和武警官兵联系,全面落实联防抢险措施,抓好专群结合的防汛抢险和巡查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实战演练,提高抢险实战能力。要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要求,备足备齐抢险物料,备防石、铅丝网片等重要物资要现场或就近存放,完善应急调运方案,建立“部门储备、群众自备、供应商代储”三位一体物资保障体系,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运得快、用得上。

五要扎实抓好抗旱减灾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防汛,一手抓抗旱。要针对预测可能出现的夏末伏旱,提早安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提前做好抗旱灌溉工作,保障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要加强旱情、墒情监测预报,加强会商分析,适时组织开展抗旱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抗旱节水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抗旱服务队建设,加大抗旱物资储备和管理,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严重旱情,尽可能减小旱灾损失。

六要严格防汛值班制度。入汛后,各级行政责任领导和指挥部人员,要坚守工作岗位,保持通讯畅通,确需出差的,除履行正常请假手续外,还必须向市防汛指挥部请假,并搞好工作衔接。各级防办和市防指各成员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汛期防汛值班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确保汛情发生后,防汛抢险工作能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准确处置,确保防洪安全,最大限度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三、加强领导,团结协作,确保农村安全饮水和防汛抗旱工作顺利开展

一要落实责任。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防汛抗旱工作事关全局,责任重大。各级行政一把手都是农村安全饮水和防汛抗旱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领导者,要对农村安全饮水和防汛工作切实负起责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刚才,市政府已与各县市区政府分别签订了2009年农村安全饮水和防汛抗旱目标责任书,市上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不能按期完成任务、造成重大失误的责任人,要追究领导人责任。

二要密切协作。农村安全饮水和防汛抗旱工作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市农村饮水工程和市防汛抗旱两个指挥部办公室要切实负起协调职责,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保证工程建设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要加强督查。水利部门要派出督导组,及时了解各地两项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水利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饮水已建成工程的检查验收力度,对已建成的工程要及时组织验收,及时交付使用,使其尽早发挥效益。今年年底市上要组织一次全面检查,对成绩突出的县市区要给予表彰,对进度缓慢的要通报批评。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篇8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四个最严”的总要求,以创建食品安全城区为主线,深化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强化基层基础,突出工作重点,破解薄弱节点,打造工作亮点,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总体思路:按照“深化改革谋发展,预防为主除隐患,狠抓基层打基础,社会共治保安全”的总体思路,坚持“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的原则,以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为核心,以“一创、两建、三打”重点工作(“一创”即争创全省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区,“两建”即建立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诚信体系,“三打”即打非治滥、打假治劣、打黑治顽)为牵引,继续巩固“四个年”活动成果,深化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加大严惩重处力度,夯实基层基础,防控风险隐患,加快诚信体系建设步伐,规范食品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推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积极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总体水平。

——总体目标。20__年食品安全综合抽检合格率和安全食品市场占有率达95%以上。

——强化综合协调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建设,继续发挥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查考核、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强化牵头抓总、综合协调、舆情监测、应急处置等方面工作。

——完成监管机构改革。按照建立“统一权威机构”的全新要求,根据上级要求按时完成食品监督管理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工作,理清部门监管职责,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落实食品安全责任。按照“地方政府负总则、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负主体责任”的要求,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全面消除监管盲区和重大隐患。

——完善基层监管网络。巩固深化“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成果,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工作,建立起“条块结合、条块互补”的区、镇街园区、村(社区)三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切实做到监管无缝衔接,执法无盲区空白,构建起常态化、全覆盖、联防联控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格局。

——深化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打非治滥,打假治劣,打黑治顽”三打专项治理行动。始终保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坚持“一案两查”,严肃追究企业和相关部门的责任。

——整合食品检测资源。健全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和风险监测网络,统筹综合利用市级检测资源,充分利用区疾控中心检测中心资源,筹建区级食品安全综合检测中心,实现检测资源和信息共享。认真做好风险监测和综合分析,定期监测和预警信息。

——健全道德诚信体系。加快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步伐,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机制。建立健全所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信用档案,积极开展食品行业道德大讲堂活动。在规模以上食品单位设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较小单位设置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建立失信企业“黑名单”,对失信行为予以惩戒。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领导和指挥,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应急预案,暑期前开展一次突发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建立食品安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做好舆情监测和信息,确保全年不发生ⅳ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

——争创食品药品安全区。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区创建活动,明确创建内容和创建目标,将创建工作责任指标逐项分解,建立分工负责制,提升创建水平。加强对已评定的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的动态管理,培育一批食品安全示范企业(基地)、镇街园区和村(社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全面提升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蔬菜、果品、畜禽、水产品养殖基地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93%以上;蔬菜、果品农残综合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畜禽、水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达97%以上。启动实施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生猪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

——加大薄弱环节的治理力度。针对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小饭桌、鲜奶吧、私人会所、网络食品交易、农村集体聚餐等监管薄弱环节,纳入监管网格,制定监管措施,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日常监管,提升保障水平。

——落实有奖举报制度。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完善相应工作机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有奖举报反映的重点问题,积极开展联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

——加大宣教培训力度。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加强监管人员和生产经营者的教育培训,培训覆盖面达100%;广泛普及食品安全基本知识,普及覆盖面达90%以上。加强新闻发言人和宣传联络员队伍建设。

——保障暑期食品安全。着力加强暑期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优选暑供企业,强化暑供食品批批检测,确保“应检必检,不检不供”。加强暑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分析,确保实现暑期食品安全万无一失的工作目标。

(一)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区创建,推进示范工程建设。一是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区。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区创建工作,对照食品药品安全区创建要求,精心谋划、认真实施,研究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力争年底前通过省级验收,获得全省首批“食品药品安全县(区)”的光荣称号。二是大力开展示范创建活动。继续推进“安全食品示范年”活动,坚持“自愿申请,严格

审批,挂牌示范”的原则,采取动态管理的措施,全年开展培树食品安全示范企业(基地)、镇街园区、村(社区)示范典型活动,切实通过食品安全典型的培养和挖掘,起到“培育一个,示范一批,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三是打造特色旅游饮食文化。结合暑期特点,本着“严格把关、宁缺勿滥”的原则,在旅游景区及其周边打造一批我区名优食品和特色食品专卖店、特色餐饮一条街、特色农家乐,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扩大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诚信、规范、文明、和谐的特色旅游饮食文化消费环境,确保广大游客放心消费,促进我区经济发展。(二)推进网格化监管,提升监管效能。一是健全基层监管网络。深化“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内涵,加强镇街园区食品安全办公室和村(社区)食品安全工作站规范化建设,食品安全办公室和村(社区)食品安全工作站软硬件配备达到“六有六统一”标准。同时,配强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力量,建立完善村(社区)食品安全志愿者队伍。二是完善监管工作机制。健全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的工作协调、工作组织、工作考核、信息互通、监督检查、案线接转、宣教培训等工作制度,重点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普查调查制度、日常巡查制度、联合执法制度、宣传培训制度、隐患排查、整制制度和信息报告制度,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三是分解落实监管职责。按照《__区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落实监管部门主要责任以及镇街园区属地责任,强化企业的第一责任,切实做到监管全面到位,问题及时发现,属地快速处理。

(三)强化全过程监管,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一是全面加强食用农产品源头监管,促进农产品上档升级。加强农业投入品日常监管,扎实开展饲料、农兽药残留、“瘦肉精”等专项整治,全面加强对饲料、农药和兽药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落实屠宰企业进场查验、来源和产品流向登记、肉品品质检验、病害畜禽及产品无害化处理等制度。做好畜禽产地和屠宰检疫,强化“瘦肉精”检测。积极推进肉类电子监管追溯系统建设,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鲜肉注水等违法行为。强化奶站监管,严格生鲜乳收购许可管理。认真做好农产品基地的环评认证工作,不断扩大“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种养殖面积和产品产地认定面积。积极发挥农产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协会作用,加快食用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上档升级。二是狠抓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管,提高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质监部门要严格实施食品生产许可,督促企业对重点产品、原辅料的重点项目和出厂产品实行批批检验,严格食品添加剂备案、使用管理,提高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强化食品用纸、塑料等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监督检查,依法取缔生产假冒伪劣食品和包装材料的“黑窝点”。加强对出口食品企业的日常监管和检查,督促企业完善质量安全防控体系。工商部门要广泛推行食品经营企业电子信息监管系统,利用“票证通”采取倒逼机制,确保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加强对清真食品的日常监管。在农村集贸市场以熟食肉制品、肉类为重点,推行挂牌亮证经营,加强溯源管理。粮食部门要强化粮食收购质量监测和库存粮油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坚决禁止陈化粮及制品进入食品市场。食品稽查部门要认真做好餐饮企业和食堂的量化分级评定和动态监管工作。积极推行规模以上餐饮企业“五常六t”精细化管理和小餐饮“明厨亮灶”工程,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规范餐饮企业餐厨垃圾收运和处置。加强对餐饮具集中清洗消毒单位的监督检查。完善百人以上集体就餐备案监管制度,加强现场监督,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商务部门要强化酒类流通许可证和酒类流通随附单的管理,彻查存放假劣酒的“黑窝点”、“黑库房”,斩断售假链条,打掉酒类专卖店行业“潜规则”,彻底净化酒类市场消费环境。

(四)开展专项整治,着力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一是深入开展“三打”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打非治滥”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治理在食品中违禁使用非食用物质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开展“打假治劣”专项整治行动,严密排查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园及周边、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食品初加工集中点等问题易发多发的区域场所及薄弱环节,重点查处无证照经营、以次充好、假冒伪劣、虚假标识、非法宣传等侵犯消费者利益的违法行为;开展“打黑治顽”专项整治行动,以农村、城乡结合部、城中村、闲置厂房(库房)等为重点部位,利用网格化监管体系,发动群众监督,开展大规模集中排查和治理,坚决治理隐蔽更深、链条更长、危害更大的突出问题和顽疾。同时,还要从群众举报投诉反映的突出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儿童食品、食用油、鲜肉及肉制品、调味品、鲜活(干制)水产品、露天烧烤等专项整治行动,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二是强化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加大隐患排查整治力度,适时组织食品安全隐患分析研判和通报,强化全过程全链条风险识别研判、处置措施,建立风险隐患排查长效机制。建立风险隐患排查清单,实施整治督办制度,落实整改措施和完成期限,确保带有行业共性的隐患和“潜规则”等重大风险隐患能够及时预警、及时化解、随时掌控,一般和易发隐患可防可控。三是加强“六小一大”的专项治理。采取“淘汰一批、整改一批、规范一批”的分类措施,加强对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小饭桌、小食杂店、小饮品店等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治理整顿,制订具体监管措施,落实监管责任。对于条件较好的“六小”企业,通过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方式,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全面提升较小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质量安全水平。加强__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重点点位的日常巡查和监管,坚持月上站工作制度,督导市场主办方履行法律规定义务,对发现的违法问题及时制止并报告相关监管部门。四是开展食品标签标识问题专项整治。强化食品出厂检验、流通环节食品标签标识检查,着力解决食品标签标识不规范问题。严厉打击篡改生产日期、伪造产地、违法涂改标签、伪造冒用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及“三品一标”标识等违法行为。五是加大薄弱环节治理力度。针对小饭桌、鲜奶吧、私家会所、网络交易等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要主动作为,切实摸清底数,纳入监管范

围,积极探索治本之策,制定具体的监管举措,切实加大日常监管和专项治理力度,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五)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促进科学高效监管。一是提高食品安全检测能力。统筹利用市级现有的检测资源,实现检测资源的互补和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区疾控中心检测资源,筹建区级食品安全综合检测中心,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协作紧密、运转顺畅的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二是完善风险监测评估体系。不断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监测点建设要逐步延伸到社区、村。逐步完善“企业批批自检,监管部门监督抽检、综合部门风险监测”的检测工作机制。特别要做好重点时段、重点品种的风险监测,围绕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开展风险评估。三是建立食品安全预警工作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预警工作机制,定期风险分析和预警信息,及时发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苗头和隐患,对食品安全问题和潜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六)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社会共治格局。一是加强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诚信体系建设年”活动,监管部门为所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实名制信用档案,实施分级分类监管,20__年底前要完成所有持证餐饮服务单位的首次年度等级评定工作,以及肉制品、植物油等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诚信体系评价工作。促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追溯管理和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诚信内部核查、诚信风险信息收集评估、诚信危机处理和预警等项制度,每季度定期开展1次企业诚信管理自查活动,建立企业主动报告自查情况制度,不断加强各环节和各岗位诚信管理。用足用好“黑名单”制度,加大对失信企业惩戒力度,进一步完善诚信联动奖惩机制。积极开展食品行业道德大讲堂活动,全面建立食品行业诚信体系。二是搞好对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举办各类食品安全专题培训班,重点加强对基层监管员的基础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其工作能力。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先培训后上岗”制度,严格落实从业人员每年不少于40小时的培训要求,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诚信意识和操作能力。三是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大力实施“宣传教育提升年”活动,认真抓好食品安全法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好“食品安全宣传周”系列主题宣传和“五进”日常宣传活动。将校园食品安全教育列入中小学校公共安全和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全社会的责任意识和维权意识。善待善用新闻媒体,积极引导新闻媒体客观准确报道。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努力构建政府严格监管、企业诚信自律、社会广泛监督“三位一体”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七)做好暑期各项工作,提升监管保障能力。一是优选企业,完善机制。切实摸清暑供食品企业的底数,精选一批暑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行驻点监管,完善点对点暑供食品供应网络,确保暑供食品安全可控,责任可查。建立健全暑期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风险监测、应急处置、责任追究等各项工作机制。二是突出重点,严密排查。暑期前,要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努力消除各类隐患。暑期期间,重点加强旅游景区周边自制小食品、饮料、熟食肉制品等食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对休疗院所等团餐接待单位,要紧盯不放,驻点监管,确保广大中外游客饮食安全。三是健全网络,加强监测。要进一步完善暑期食品安全监测网络,做好暑期水产品、熟食肉制品、饮料等高风险食品的风险监测工作,加大抽检频率和密度,做好预警监测分析。针对暑供食品,坚持“应检必检、不检不供”的原则,重点加强蔬菜、肉类、牛奶、鲜活水产品等高风险食品的监测工作,确保暑供食品绝对安全。加强舆情监测,做好预警分析。提前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搞好应急物资的储备,确保实现暑期食品安全保障万无一失的目标。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完善综合协调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建设,切实保障执法办案和监管基础能力建设经费投入。继续发挥好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查考核、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协调议事制度、综合协调制度、日常工作调度制度、舆情研判应对制度、应急处置制度以及案件侦办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完善基层监管网络。进一步强化基层食品安全管理责任,明确专职岗位、专职人员和专项经费。以村和社区为监管单元,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员等群众性队伍,构建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实现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网格化。要着力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凝聚起全社会维护食品安全的强大合力。

(二)强化责任落实,完善责任体系。一是强化镇街园区属地管理责任。把食品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统筹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切实保障执法办案和监管基础能力建设的经费投入。完善《__区食品安全考核评价办法》,将食品安全考核纳入各镇街园区和区直有关部门领导班子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食品安全“一票否决”,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二是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机制。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细化明确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和岗位负责人的监管责任。加强与纪检监察部门、司法机关的协调沟通,严肃查处监管执法中的不作为、不到位、乱作为、“吃拿卡要”等失职渎职行为。三是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全面推广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依据日常监管情况,划分风险等级,对风险等级高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大监督检查和抽检频次,督促食品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三)强化应急建设,提高反应能力。一是完善信息报送制度。建立健全区、镇街园区、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报送网络,畅通信息报送渠道,细化食品安全紧急信息的报送主体、程序、时限和责任要求,提高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二是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机制。落实《__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救援制度,明确各有关部门和镇街园区工作职责,按照“统一管理、政府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原则,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分级管理。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救援网络,组建一支相对稳定、反应快捷、精干高效的应急救援队伍。创新应急手段,增加硬件投入,加强通讯、车辆等物资保障,规范应急救援工作,充分发挥专家库作用,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指挥有力、协调有序和科学高效。三是建立协同应对机制。发挥区政府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的组织协调和各成员单位的协同配合职能作用,建立起各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协作、无缝对接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确保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能够联合防控、协同处置。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篇9

关键词:供水工程管理;现状;农村;改进对策

abstract:Self-districtvillageoftheruraldrinkingwatersafetyprojectalonesincemyareaofruraldrinkingwatersafetyhasbeenfurtherimproved,butnowi'mdrinkingwatersafetyinruralareastherearestillmanyproblems:First,thescaleofasinglevillagewatersupplyprojectimproperselection,resultinginawasteofresources;twomobilityofruralresidents,theconstructioncannotplayitsduerole;third,theruraldrinkingwatersafetyprojectoperationmanagementdifficulties;fourwatersourcewaterpollutionisserious.therefore,thissinglevillagewatersupplyprojectsinruralmanagementandimprovementofthestatusofcountermeasureswereanalyzed.

Keywords:watersupplyprojectmanagement;situation;countryside;improving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汉滨区地处陕西省东南高,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水横贯全境。全区总面积3644平方公里,辖34个镇(办),801个行政村,总人口105万,是全省农业人口第一大区(县),是安康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自2005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全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十一五规划》、《全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十二五规划》,截止2012年年底,全区共建成供水工程706处,中省总投资1.68亿元,解决了饮水安不全人口44.48万余人,受益人口59.6万余人。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过去的49%,提高到现在的85.1%。据统计,我区农村户籍总人口为75万人,其中饮水安全人口为20.36万人;饮水不安全人口为54.64万,饮水不安全主要问题是水质超标。根据我区制定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我区还有10.16万人没有解决饮水困难问题,可见,我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中央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水利部制定了规划,中央财政累计投资达400亿元。我区缺水类型主要为水质不达标、水量不足、方便程度不达标和水源保证量不足。多次向省、市里反映情况,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将我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纳入了省、市确定的饮水不安全人口范围。

2011年5月至2012年,恒口、五里、张滩、流水、茨沟、大河、吉河、关庙等8个片区安全饮水工程管理分站相继成立,分别负责各自辖区镇办农村安全供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等工作,为全额拨款股级事业单位。

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我区水利部门坚持“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的原则,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标准地科学规划工程布局。按照乡镇老水厂水网延伸、联村共建、新建与改扩建相结合等方式,改变了过去的单村建水厂的模式,成本低、水质好,水厂的管理逐步规范。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管理运行模式,出台了管理办法,创新管理模式,全区目前有三种管理模式:一是分站管理。对国家投资兴建的联镇(村)水厂,由各供水分站统一管理运营。二是村委管理。对以国家投资兴建的单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各供水分站和项目村签订管护合同,由村级统一管理运营。三是水厂管理。成立水厂管理运营中心,联村水厂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建成后,签订合同,交由水厂自行管理,水厂按期汇报运营状况。农村水厂的建设与管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初步解决了60余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被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有力地促进了我区新农村建设,解放了生产力,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新建水厂普遍没有达到设计的运行规模,“大马拉小车”现象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

根据对全区19个农村水厂调查的数据,设计日供水能力有0.81万吨,而现实运行的供水规模只有0.67万吨。大大影响了水厂的经济效益和自我维持能力,也形成了实际饮水不安全的农村人口超过上报数据的局面。

2.2部分水厂出水质量不达标,影响了农民对安装自来水的信心

初步统计了8个分站19处水厂的水质检测数据(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水质检测中心提供),按照国家对农村饮水质量的要求(GB5749—2006),只有15处水厂的所有检测指标是达标的,另外4处水厂都有2—4项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

2.3农村水厂运行维护成本偏高,管理体系有待规范

所调查的19个水厂水费收入每年约40余万元,支出的直接成本达60余万元,成本中主要是人员工资与电费。表明农村水厂运行的经济效益较差。各地普遍反映电费过高,电力部门没有执行中、省有关对新建农村水厂按农村生产用电标准价格收取电费的政策,平均电费在0.75—1.05元/度之间,电费开支占水厂运行成本的30%—70%。此外,农村水厂普遍没有提取折旧基金和大修基金,国家投资的资产安全没有制度性保障。

3.建立农村饮水安全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3.1明确农村安全饮水属于公益事业的认识

保障农民饮水安全,如同保障城区居民饮水安全一样,属于公共事业的一部分,责任主体是政府。当前急需市、区政府出面,争取全区下一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得到批准实施,落实项目建设资金。长久看,农村水厂的管理问题,需要从机构、制度、法规等方面做出长期性的安排。

3.2明确水利部门是农村安全饮水行业主管部门的地位

农村安全饮水也是一个重要的行业,需要政府加强支持和监管。目前政府的支持还是比较多,但监管比较缺乏。如供水质量、时间、服务等。农村水厂的管网长、分布广,管理维护困难多,也需要各级政府,包括村级政权机构加强对作为公益事业的供水管网体系的保护,建立如同保护电力、通讯、运输系统一样的法律规范。因此,应赋予水利部门在行业监管上的更多执法手段。建议将基层农村供水工程管理部门作为常设事业机构,在编制、经费上予以保障。

3.3健全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制度

国家已经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落实这一办法,需要根据各地管理模式的不同,分门别类制定管理细则,指导各个水厂完善管理制度。尤其是对供水质量、时间、服务以及财产、财务管理,区、镇两级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建立信息上报、反馈的渠道,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根据国家近期出台的政策,2010—2013年将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计划从根本上解决全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从汉滨区情况看,我区尚有近20%的农村人口没有安全的饮水,工程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工程建成以后的管理任务将更加重大。为了汉滨75万农民的身体健康,为了汉滨的新农村建设,我们一定要抓住当前机遇,争取落实建设资金,争取将农村饮水安全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3.4建立完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工程长效良性运行

一是实行监管与运营分离,剥离专业供水公司和乡镇供水站监管职能。落实水利部门行业监管、行政执法职能职权。二是加强水价调控,通过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减少成本项目来实现农村低水价,可按照“运行成本+大修费用+折旧费+合理收益”的原则制定供水价格。三是改革收费制度,供水水价的测算和水费计收、使用情况要在受益范围内公开。四是探索建立分类扶持优惠政策。对老少边穷地区和需要远距离调水、供水成本较高、农民经济承受能力过低地区的供水企业给予财政补助,对低保和五保人员给予用水补贴;国家投资为主的供水企业,可适当延长折旧年限,或建立运行维修管护基金,免提折旧和大修理费,减轻供水成本压力。五是制定农村紧急用水应急预案,构建工程维修网络,加强水质监测体系建设,并形成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

3.5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水质安全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和部门饮用水源保护责任意识,明确主体责任和目标要求,并纳入考核内容,健全监督、考核、追责等制度。二是强化已建水厂和水源保护区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完善突发性供水安全应急预案,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控制水源地工业污染。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治理。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强化高毒高残留农药和禁用农药的执法和管理力度,推广高效施肥技术。

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篇10

所谓水是生命之源,饮水工程不仅关乎百姓切身利益,而且关乎社会和谐与稳定。从2005年开始,我国农村饮水工作由饮水解困阶段转入饮水安全阶段。目前,该项工作已在全国各地普遍展开,并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惠及了成千上万的农村百姓。如何搞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笔者结合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就实施中的个别细节提出几点拙见,仅供读者参考。

第一、水源问题。早些年我国雨量较充沛,水位层浅,地表水较丰富,多数村庄挖三、四米深,甚至一、两米的水池,放上一根水管就可以实现简单供水,而近些年,由于连年干旱,水位急剧下降,再加上农村许多工矿企业相继建立开工,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原有许多饮水解困工程因水源枯竭或水质恶化而报废,受益群众的饮水条件再次返困。也就是说原有解困工程的设计方案、设计标准多数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农村饮水环境,达不到饮水安全的需求。在勘测、设定水源井时,不能只考虑当前是否满足供水需求,至少要考虑一段时期以后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是否还能满足供水需要。这就要求在水源高程、水井深度、来水量等方面综合考虑,预留一定的安全保障系数,切不可急求眼前效益,让百姓在短期内再受重建之累。

第二、管材选用问题。在饮水解困阶段,农村饮水工程因受村落分散等先天制约,大多是小型或微型工程,落差小、管路短、压力小,普通的聚乙烯管材就能满足供水管路要求,而饮水安全工程因为要考虑到水源枯竭后管路需要向高向远延伸,管路承压力须预留较大空间。因此,工程设计时就应该按预留空间的管路压力来计算安排管路的承压能力。另外,过去农村中大都是土房、土路、土院,管材外部承压力较小,而现在农村房屋建筑大多使用砖混结构,台阶、院落以及公路、巷道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硬化,不仅增加了管材的承压力,而且给管路改建或维修增加了难度。所以,在实施饮水工程时,一定要本着“安全、耐用”的原则,尽可能选择高密度、高强度、防腐能力强的塑料管材,尽量不使用铁质棺材。

第三、管道防冻问题。目前虽然全球气候趋暖,但北方冬季仍会出现极寒天气,有时达到零下30℃。过去农村饮水管道设计深度为1.2-1.5米,但许多地方还是在每年的立春前后一段时间内因管路冻结而不能正常供水。因此,在管路布设时要尽可能选择土质较好的阳坡面,深度控制在当地冻层以下,对于阴坡跟、管道深度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等特殊情况时,可对管路进行防冻保暖处理。管道回填时要先填一定厚度(30厘米以上)的细黄土,再填混料压实,以抗御极寒冻扰,保障正常供水。过去,入户立水杆和水嘴都是铁质的,而且壁薄,地面以上高度1.4米,冬季极易冻裂,给群众带来极大不便。所以,在实施饮水安全工程中,要尽可能降低立水杆高度,能用塑材代替的尽可能不用铁质材料,最好在安装时配套安装防冻膜。有条件的用户可以设置防冻和检修共用的闸阀井,以减少立水杆和水咀的冻裂机率。

总之,保障饮水安全是把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改善农村饮水条件提到了更高的程度,要求和标准更高、实施难度更大,需要我们基层水利工作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对百姓认真负责的精神严格把关,认真测划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