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纺织及机械市场前景十篇纺织及机械市场前景十篇

纺织及机械市场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46:31

纺织及机械市场前景篇1

中图分类号:tH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015-02

0引言

全球纺机投资额在2003-2007年间曾经一路攀升。但2008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纺机贸易开始下滑。2008年全球纺机制造商的贸易额缩减程度从3到66个百分点不等。2008年,中国的纺织机械行业的工业产值和销售收入在近10年内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在2009年的上半年,这种下降的趋势没有改变。通过对中国纺织机械设备行业协会经营的1020个国营企业的综合商业统计,在2009年上半年,纺织工业完成了218.67亿元的工业产值,同比下降了6.40%,其他的经济指数也出现下降,中国的纺织机械行业成为纺织工业所有的专业部门当中唯一一个出现负增长的行业。

1我国纺织机械发展现状

1.1纺织机械应用广泛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的发展,中国现今已成为纺织机械的生产大国,品种繁多,数量巨大,纺织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自不必说。特别是加入wto后,作为世界的制造品加工中心,中国更加注重出口纺织品的生产效率、质量和售后服务,并借助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在纺织机械上推陈出新,促进纺织品的销量不断攀升,以抢占国际纺织品市场份额,据保守估算,中国当前在国外的纺织品销售占有率已愈45%,而纺织机械的专业性、可操作性和便利性,更让纺织机械在未来具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2纺织机械自动化增强在纺织工业中,越来越多的纺织机械生产企业开始探索并生产和推广应用自动化纺织机械,自动化纺织机械将机械与自动化相结合,既减少了操作的人力、物力,又切实有效地提高了纺织机械的利用效率,现在虽应用得不太广泛,但其良好的研发趋势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已让越来越多的纺织品生产企业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购买欲望。

2纺织机械前景研究

虽然纺织机械在我国发展态势良好,但是我国纺织机械行业中小企业过于集多,高度分散,具有领导和领航作用的极少,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例如,我国细纱机生产企业有20多家(包括规模以下的小厂),粗纱、并条机生产企业也有十几家,而意大利、日本、瑞士等国家同类产品制造企业最多两家,第三家都找不到;织部机械也是如此,有几十个企业同时生产同一种类织机,机型多而量不大,年产接近千台剑杆织机的企业只有几家,多数企业也只是年产几百台,特别是生产喷气织机的多数企业每年有生产几台的,几十台的,而百台以上的只有1家。由此可见,意大利、日本、瑞士等工业化国家的纺织机械企业集中化程度很高,技术先进,生产效率也可见实效,已形成综合产业群,长期经历计划经济的中国,也应该考虑以下如何让我们的产品进行升级、并在硬件条件上迎头赶上这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了。

2.1发展高新技术虽然,国内纺织机械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其在机电一体化、操作自动化水平上仍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国外高新技术的垄断仍对我国的纺织机械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压力。例如,我国纺织机械中的粗纱机在纺织细沙时会产生25~30的机械波;又如,USG配套的输出速度不理想,从而导致纺织出的棉条不匀整……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要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提高纺织机械的有效利用度,我国纺织业应该将纺织机械的高新研究提上日程,同时鼓励纺织生产企业增强自身科研能力,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员,生产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机械,以便对纺织机械进行更新换代,不断创新,保持纺织机械业的长盛不衰。其中,建立纺织机械研究中心、培养专业研发团队不失为一良策,当然,必须保证该研究中心能够引进纺织机械各专业的高端人才,打破人才分散和相互封锁、各自为营搞研发的局面,并集中人力、物力开发,提高我国纺机研发的效能;另外,发达国家每一代具有高新科技含量的纺织机械,均是由由首席设计师应对负责研发,首席设计师一旦招标定夺后,有明确的项目总责任,责任权利十分明确,如此人才机制,从根本上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完成和新颖纺织机械的创造,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2.2延伸纺织机械产品的系列性尽管我国的纺织器械众多,品种也不少,但大多机械都是孤立存在的,各有各的使用功能,这样不但占用场地,而且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如何加强纺织机械内在的互通性和关联性,推出纺织机械系列产品,更有效地推出横向延伸的纺织品,是当前的工作重点。由此,我们在提高纺织品数量和质量的同时,更需要在纺织机械的综合利用和一机多用上下功夫,发展延伸通用纺织机械和专用纺织机械,做好纺织机械的标准性、专用性和系列性,促使不同材料、不同工艺均能得到良好的运用和发挥,增加纺织机械系列产品的多样性和系列性。

2.3整合优化纺织机械产品推广模式整合优化纺织机械产品推广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整合利用资本市场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国内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在纺织机械上的不合理运用,造成了部分企业的恶性竞争和惰性思维,使得国内真正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纺织机械企业少之甚少,大部分企业也只是简单的“加工制作打工者”,不具备创新意识和忧患意识,其资金链一断,企业也将会面临整顿和破产。由此可见,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并未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而资本运作在纺织机械中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积极引进天使投资或者外资,不断加强内部调控和产业投资预算,并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和资本金利用提上日程,切实有效地将纺织机械再生产和利用作为自身优势工程来抓,方能避免没落和重组并购的不良后果。

二是加快实施出口重点策略,虽然,我国的纺织机械主要出口亚洲地区,但欧美等地对纺织机械的需求正呈增长趋势,但这些国家对纺织机械的要求更高。因此,我们一手抓纺织机械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一手就要抓住国外市场占有率,实施出口梯度化管理策略,实现贸易方式的转变和贸易范围的逐步扩大。虽然,我国的机械产品水准较发达国家仍存在一些差距,但也比亚洲其它国家占有优势,尤其是我国的面纱设备和印染设备,自古就享誉中外,我们可以凭借我们的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价款产品的梯度转移,并在其发生过程中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当然,这其中离不开学习和引进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优良设备,以便不断总结和改进自身产品,寻求技术升级和行业支撑。

2.4建立纺织机械信息体系正如市场其它产品一样,纺织机械产品的研究、设计和应用,也离不开信息的支撑。其中,建立各种具有推销机制,以商会和展会为推广平台,引领新机潮流,演说和推销新产品,指导客户安装、试用、护养和维修保养,即使收集和整理来自市场和客户的意见和建议,除自身总结和吸纳外,还要向研发中心反馈改进的信息体系,为下一代的研发积累经验和提供参考。

纺织机械是纺织工业的生产手段和物质基础,其技术水平、质量和制造成本,直接关系到纺织工业的发展。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经过60年的曲折发展,已成为门类齐全、满足行业需求、具有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中国纺织机械行业发展非常迅速。2008年中国纺织机械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726.4亿元,同比增长4.9%,毛利润为40.7亿元,同比增长9.6%。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上半年,我国纺织机械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8.67亿元,同比下降6.40%,但好于预期。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机械生产国家,中国可提供的产品最多样化,数量也最多,但近年来中国进口也在高速增长。具体而言,喷气织机,无梭织机,针织圆机,袜机,棉花加工机械进口都出现增长态势。这意味着,中国纺织机械需求仍然强劲。全球纺织品生产将重点转移到中国内陆,以及东南亚其他地区,中国将成为世界纺织机械最具潜力的消费国家。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很大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克服这些差距,中国纺机行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纺机基础件设施,引进国外纺机技术,差别化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出台相应政策支持纺机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未来纺织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快速地进入传统产业,为纺机行业带来了新的生产力;二是经济全球化迅速改变了世界纺织工业的产业结构,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机遇下,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重点是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升级。要用世界最先进的装备和技术武装中国的纺织工业,通过与世界纺机制造商的强强联合来推动中国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将和世界各国纺织机械行业加强互补与合作,实现“合作、发展、共赢”。当今社会,“绿色纺织”已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主题,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有效防治污染的技术设备逐渐受到企业的欢迎,而舒适、健康、可生物降解的环保型纤维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效、节能、环保型纺织机械成了新一代纺织机械的发展方向。值得高兴的是,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我国的纺织机械业在攻克大型成套的研发上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提高集中度、营造大型先进企业为产业链的制造加工体系,建立新型纺机推介营销体系,建立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体系,已成为大多纺织机械生产和研发企业的重头戏。

3小结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口产品仍以加工生产型为主,而纺织品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纺织机械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新颖。在现代纺织工艺中,我国纺织机械发展态势迅猛,已进入了一个快速的成长发展期,它应用较为广泛,出口产品也遍及世界各地,然而其发展还是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于纺织机械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认为建立好的优秀的销售格局,才是其发展的最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振华.论纺织机械与自动化[J].科技创新导报.2010(7).

[2]许为民,徐春园.我国纺织机械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科技.2008(1).

纺织及机械市场前景篇2

亚洲主战场

“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是2010年全球纺织机械行业最重要的事件”,意大利纺织机械制造商协会主席SandroSsomoiraghi说:“亚洲占世界纺织机械行业总需求的48%,其中的中国和印度是世界最大的两个市场,其进口量占该行业全球进口量的26%,这些数字见证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对于意大利纺织机械制造商来说,亚洲占其总出口量的50%。2009年,意大利向亚洲出口了价值5.85亿欧元的机械设备,占纺纱市场(30%)和表面整理市场(18%)的份额最大。迄今为止,中国和印度是意大利公司在该地区的主要市场,这两个市场占其海外市场29%的销售份额。其次为土库曼斯坦、孟加拉国和伊朗。

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maurizioForte解释说:“对意大利纺织技术来说,中国市场的前景非常好。在政府政策的激励下,中国的终端用户继续往高端、节能高效纺织机械上投资,意大利纺织机械制造商尚未满足这些需求。有数据显示,经过2009年的轻微下降后.我们的出口重新恢复增长趋势。在2010年第一季度.取得了85%的增长,使意大利成为继日本、德国之后的第三大对华出口国。”Salmoiraghi强调说:“对意大利制造商来说,2010年开始出现一些良好态势.我们收到越来越多的亚洲订单,亚洲市场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其他令人鼓舞的迹象。与2009年同期相比,我们今年前两个月的出口上涨59%。意大利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增长高达165%。”

可持续的“绿色标签”

全球经济危机改变了业内人士的行为。亚洲的纺织和服装市场不得不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生产成本增加和西方市场需求减少。许多亚洲制造商须注意降低成本并使整个生产过程可以持续进行。意大利技术供应商希望帮助他们满足这些新需求,在能源、水和化学物质方面提供着重节约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引领一个可以不断降低消耗成本的更加可靠的生产周期。

Salmoiraghi解释说:“意大利纺织机械制造商协会承担的‘生态可持续性’目标是创建一个‘绿色标签’。承包商可以在标签上声明生产的每种机械设备的能源/环境特性。该首创的某些方面是欧洲项目nu-wave的一部分,将有利于D’appolonia的管辖权、RtD执行者和项目协调人。在我们等待项目的完全实现时,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的参观者通过参观带有可持续技术标志的意大利纺织机械制造商协会会员的展台,仍然可以亲眼看到意大利机械制造商在这一前沿的进展。”

2010年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17ma亚洲展览会以及‘生态可持续性’项目中意大利的参与,都得到意大利政府通过国家经济发展部和国家对外贸易委员会给予的支持,作为首创得到了促进和支持,使人们信服意大利纺织机械行业在重新振兴国家经济中的关键作用。

纺织及机械市场前景篇3

市场格局倒逼智能化变革

“国内由于原料和劳动成本的不断上升对机械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要做高端、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对机器的水平和档次与原来铺摊子的模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今年设备销售数量比以往有所减少,但是附加值都有所提高。”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王树田这样说。

王树田分析,过去那种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产品已经不多,高端产品销售情况相对较好。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企业的加工深度,提高产品稳定性,这些都要求机械自动化水平高,尽可能减少人工数量,因此自动长车、自动落纱设备销售情况良好。

对纺织行业影响最大的棉花问题,使棉纺企业受国内外棉价差异过大的影响没有改观,棉纺行业整体利润下滑,限产、停产现象突出。不同类型的棉纺企业对设备的需求不同,大方向是求变、求新、求突破三种思路。

在当前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具有高速、高效、可靠性高等特点的纺纱机械更受市场认可和青睐。今年国内棉纺机械市场精梳机、细纱长车增速较快;带集聚纺细纱长车、全自动落纱粗纱机及粗细联系统比重加大;具有高速高产、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喷气涡流纺进口较多,受到更多关注,随着该设备对原料多元化的适应,适纺品种增加,部分替代了环锭纺纱线,市场还有较大空间。

市场种种反馈,直指机械智能化。智能制造是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集中体现。国家将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列入《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并将智能化纺织成套设备列入类标志性重大智能成套设备之一。

织造业虽实现了无梭化,但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为减少用工成本,高速、机构简化、自动化程度提高,开发推广智能化织造设备是国产织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配合先进的凸轮装置和多臂机、电子提花机和通丝,自动穿经机、分绞机和接经机等制造准备机械,智能织造车间、全流程智能型自动化织造生产线等成套型设备将解决工序间物流、信息流、工序转换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可以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强度,进一步提升纺织品质量。

由于这样的大趋势,行业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过去靠低档产品、扩张规模为经营主要模式的企业遭到洗牌,榆次和胶南地区产业集群的一些企业就在此轮洗牌中消失。“和纺织大行业一样,强的企业愈强,资源向强势优秀企业集中。”王树田说。

分行业需求千江入海

今年以来,化纤机械总体需求呈下行趋势,化纤设备市场随着化纤行业整体投资的逐步回归理性,市场销售状况将趋于常态。近年来化纤机械在大型化、连续化、柔性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精细化与节能、经济生产。新技术发展方向是系列化及系统化、专业化与精细化、专一化与多功能、持续化及持久化、高新技术融入及知识产权先导,发展趋势是工程技术低成本化。

针织产品的多样化需求给针织机械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促使针织机械不断朝着高速度、高效率、智能化、高精度、多样化、差异化、实操作、易维护,稳定性好、可靠性强的方向发展。今年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提升针织设备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将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趋势。针织工艺和设备方面在近年取得重要进展,针织机械生产效率在提高,电脑和自动控制技术在应用拓展。细针距、多路数、高转速、大筒径仍然是普通纬编大圆机的发展主流,智能化针织圆纬机则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选针技术及与之配套的CaD、Cam技术。

国产电脑横机在发展迅速的同时,同质化情况比较明显,机器结构和主要配件差异不大,近来销售受冲击最大的也是电脑横机。这使得今后的发展方向为特殊功能电脑横机,提升智能化控制系统的性能与功能。

经编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国产经编设备和技术的加速提升密切相关,相对于梭织技术,针织行业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噪音。经编产品小到蕾丝花边、提花网袜,大到风力叶片、高铁列车,从内衣、床品到建筑、医疗、航空航天材料,都少不了经编面料的贡献。在针织行业中相对于纬编技术,经编技术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印染是纺织产业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环节,技术升级、更新设备已成为印染企业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通过更新设备提高印染企业生产自动化、管理智能化、商务电子化的水平,实现产品质高低耗和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推进传统产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转变。染整装备重点推进新一代多功能、智能化的在线监测与控制系统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形成多车间级和工厂级的综合信息管理控制系统。

不难看出,纺织各分行业的发展趋势千江汇流,直指一个大目标:智能化。

困境中并不绝望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纺织机械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同时还是纺织机械进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一些速度高、智能化程度高的纺织整机和零部件,更是依赖进口。目前,内地的纺织机械生产企业已经开始注重技术创新,部分国产纺机的产品在技术上逐渐接近国际水平,基本可以替代进口。但是国内纺织机械生产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普遍不强。

“大而不强”,表现在机械制造能力不强,先进装备的研发能力和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发能力不足。在研发投入方面,我们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外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占销售额的8%~12%,而国内企业纺织机械行业的总体研发投入只占销售额的1%。

这样的局面需要同时也将促使智能制造对纺织机械的加速变革。

“2013年,困难还是挺困难,只是不一样的困难。”王树田这样说:“有些企业有自己的技术储备,产品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有些企业原来就是铺摊子,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就卖,也没有自己的技术储备,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就无力应对,今年消失了相当多这样的企业。”

什么机器都卖得出去的非理性市场已经不太可能再出现。王树田认为,纺织机械行业很难出现所谓的“触底”,因为纺机要面对的市场领域很多,总是各个行业此起彼伏,各有长短。比如基本建设的物品少了,经编、产业用的需求就少了;房子盖得少了,装修家用就少了,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纺机行业。

纺织及机械市场前景篇4

5大主题专业展示

本届展会受惠于纺织行业新政策,且融汇市场新需求,不断有行业优质企业加入展会为行业展示市场急需的绿色制造和科技创新设备,为展会注入了新鲜力量。对此,卞国荣介绍,本届SHanGHaiteX2011设有:“印花、染色、后整理机械及纺织化学品专区”、“针织及织袜机械专区”“纺纱、非织造布及产业用布机械专区”、“经编机、绣花机及织造机械专区”和“零配件专区”等共5大主题专区,为买家提供一站式的采购和交流平台。

“SHanGHalteX坚持注重贸易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每届展会都得到用户、买家企业及行业协会的积极参与鼎力支持。”卞国荣表示,SHanGHaiteX作为纺织机械的著名品牌展览会,它的权威性和汇聚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规模效应,一直以来获得国内外众多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今年还有近20个海内外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和机构组织了买家参观团前往参观。

而本届展会,借势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加和政策出台等多方面利好趋势,亦得到国内外多个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和纺织服装专业院校的积极参与和鼎力支持。会美达锦纶股份、东丽酒伊织染、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等均表示将组织20人以上的企业参观团前来参观和交流。海外也有印度、越南终端买家团也将前往采购。

以贸促会用心服务

卞国荣指出,SHanGHaJteX主承办各方自始自终把贸易联络放在招商招展同等重要地位,内设的贸联组根据每届招展的特点结合政策导向,常年开展工作,不断探索贸易促进和技术推广和信息共享的完美结合,使展会一直保持贸易成交量和展品留购率“双高”态势,是SHanGHaiteX特色和优势。

纺织及机械市场前景篇5

化工:

数据解读:2012年,化工类产品总体出口总量不断攀升,但是企业平均单笔出口额维持在3万美金左右。全球总体对化工类产品需求总量有限,其中合成材料产能过剩、世界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化工类产品总体出口前景及利润水平不甚乐观。

橡胶制品:

数据解读:2012年,我国橡胶制品主要以合成橡胶制品为主,出口市场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企业总体出口总额不断攀升,单笔平均出口额在11月下跌之后强势反弹,达到USD:22500/笔,外部市场年末需求量激增。对未来外部市场需求持谨慎乐观态度。

纺织原料、服装鞋帽人造品:

数据解读:2012年,受欧债危机持续影响,传统欧美市场逐渐萎缩;另外全球纺织服装产业链转移到东南亚的趋势,挤压了我国出口市场份额;其次国际贸易壁垒的制约等导致未来纺织服装成品出口在本年度10月份之前处于低迷状态,不过继11月出口市场复苏,本月出口总额及单笔平均出口额出现强劲增长,出口总额增幅高于单笔平均出口额,说明企业出口频率也大幅提升。

机械类:

数据解读:2012年,我国中小企业机械类出口呈低位上升趋势,单笔出口金额逐步下降及出口增速回落趋势持续。受日美主要出口市场需求下降影响严重。

电子及其他类:

数据解读:2012年前11个月,平台监控中小企业电子产品总体出口总额和单笔出口额都呈现增长趋势,海关总署数据反映我国1-12月出货值同比增长8.9%,通信设备制造,雷达设备制造出口增幅较大,不过受宏观经济不振影响,2013年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形势持谨慎态度。

数据解读:

纺织及机械市场前景篇6

市场刚性需求增加

纺织机械市场需求是以技术进步为前提,2011年需求特点集中反映在纺机装备的技术含量,节能减排的应用效果,两化融合后的创新成果,在线监控及管理的集成应用等方面。纺织机械行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了提升传统纺织机械水平;拓展产业用纺织品装备应用领域;加大节能减排设备的研发推广力度;提高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等四个方面。同时通过淘汰落后设备更新先进的新型纺机设备,对市场需求起到促进作用纺织机械产品机电一体化已向深层次、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系统化方向发展。节能技术在纺织单机和成套装备中得到推广应用,节能降耗减排的新理念在印染和化纤机械设计中得到贯彻,并依托循环经济理念推出适用于废用纤维纺纱、瓶级切片纺丝和非织造布等新设备。纺织机械企业采用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先进工辅具、建立装配流水线、提高装配精度。加强制造过程中的检验和检测,随时监控产品质量。计算机技术逐渐在企业的铸造、热处理、表面处理和装配等环节上应用,极大缩短了理论应用于实际产出的时间。提高了纺机产品质量。

工业技术改造、产品档次升级、附加值提高、抗风险能力随之增强的市场需求走势,为纺织机械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带来很好的市场机遇。今年纺织机械产品转型升级仍旧立足于四个方面。首先是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及无纺布设备;二是提升传统纺织机械的技术水平;三是研发适用于功能性纺织新材料与低碳经济的纺机设备;四是要特别关注基础零部件的技术提升,全面提高纺织机械产品的可靠性,以满足市场需求。凡拥有一体化产业链、高效供应链整合能力的纺机企业,就有机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纺织机械企业的发展趋势将呈现组织形态的规模化,经营方式的专业化,资源整合的集约化,空间形态的集聚化和主辅分离的趋利化。

整体销售增速放缓

2011年纺织机械市场销售维持良好态势,主要表现为市场刚性需求的增加及上年订单供货的结转;企业纺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能够满足用户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节省人工等方面的需求。但纺机行业全年整体销售增速呈现放缓走势。

2011年市场需求变化对纺机产业升级的要求更为直接与迫切。在内需方面,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纺机产品市场需求总量仍保持平稳增长,但需求增速将会明显放缓,对产品品种、质量和水平的要求将受到更多关注。在外需方面,全球经济仍在较大程度上受金融危机余波的影响,短期内外需增长的空间不太乐观,长期看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将会对全球现今的产业分工格局造成重大影响,并加剧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竞争压力。尽管目前市场仍以满足内需为主,但出口仍会不断增长。随着出口扩大、技术引进,纺机行业外向型程度会有所提高。在全球能源、资源约束更趋强化的形势下,呼唤着纺机行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纺机行业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薄弱,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小而散,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更多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集团,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导致经济效益低下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中度低的直接后果是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重复研发、重复建设等问题严重,技术装备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难以提高。企业兼并重组滞后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有待落实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改进健全协调机制,需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引导和激励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以改变。

企业订单依旧饱满

2011年前三季度,纺织机械行业销售及利润总额明显增长,企业订单依旧饱满,但日益上升的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生产要素成本等叠加效应,挤压着纺机企业的利润空间,纺机产品的利润水平整体偏低,这使得多数纺机企业特别是棉纺设备生产企业在各项成本上涨的情况下,量大利薄,价格欲涨乏力,导致企业在产品研发创新及技术提升方面缺乏资金实力的支撑。创新是行业不断扩大市场需求的必然,也是产业升级最直接体现。实践证明,纺机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技术创新,针对目前的研发现状,可以有效地分散企业研发成本、分享研发成果。

现代纺织的鲜明发展特征,首先是绿色产业,要求材料是可再生的、可循环的,工艺过程是清洁低消耗的,产品是绿色健康的,产业增长模式是公平和谐的,产业发展是可持续的。其次是要以数字化为特征的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在数字化技术全面提升纺织产业运行质量和水平的同时,新材料、生物等现代高新技术也在拓展纺织原料结构,改善纺织加工方式,实现生态化生产,在发展高品质产品,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重要而决定性作用。

纺织机械的先进程度、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纺织产品的性质和特点。在“十二五”期间16个子项目中有2项纺织机械标准,分别是纺织机械安全标准制定和新一代纺织成套设备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前者是以国际标准iSo111111和GB/t17780系列标准为基础,对行业重点机械设备制定安全标准和文件,完成《纺织机械安全要求》系列标准的制定。后者是在现有标准基础上,作为新一代纺织成套设备技术标准的升级,重点围绕高效纺织机械生产线、差别化高性能纤维制造成套设备、新型非织造布设备、节能环保印染成套设备、数字化智能化纺机控制系统、机电一体化无梭织机以及电脑控制针织系列设备等相关技术标准,完成70项技术标准制定和修订计划,建立较为全面的纺织机械专业标准体系,逐渐解决行业标准覆盖不全和新产品标准滞后等问题。

2011年1~9月国内纺织机械市场容量约922亿元(折142亿美元)左右,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10亿元(折3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0%。其中含有汇率变化和成本转嫁导致产品提价等因素。前三季度纺织机械市场继续平稳,下游各产业结构调整的首位需求仍是技术装备的更新改造,使得各类纺织机械产品的销售同比有所增加。投资拉动仍维持强劲。下游各产业的投资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最高的是麻纺织行业同比增长了58.45%,无纺布制造回落较大,同比仅增长了19.45%。纺织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6.19%,对上游纺织机械市场的需求拉动较为明显。外需在继续放缓,出口形势仍较严峻。1~9月纺织机械产品的外销率同比下降0.4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政策效果和外需趋势对纺织机械行业均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内需市场增长整体保持平稳。今年以来纺机市场对节能减排及结构优化的需求力度逐渐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已成必然。

为适应纺机市场多元化的需求,纺机行业自身在不断更新改造、技术进步,经济和技术实力在不断增强。随着纺织机械产品技术水平和零部件精度的提高,形状和用料的变化,表面和内在质量的提升,使纺机制造加工已从传统制造加工工艺技术向新型先进制造加工工艺技术不断发展。

2011年1~9月,纺织机械行业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48亿元,同比增长39.7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1.64个百分点。行业投资占到纺织工业投资总额的2.09%,比重同比提高0.06点,比上半年提高0.03个点。新开工项目212个,同比增长6.5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8.43个点。投资对纺机市场容量的贡献约为11%,内需拉动达82.64%,行业净出口一直是负值,在国内纺机市场容量中前三季度进口纺机产品占比约29%,同比回落12个点。纺机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效果明显。目前,纺机企业新型先进制造加工手段不断增强,激光加工技术、超声波技术、真空压铸和超塑成型技术、耐蚀耐磨涂覆技术、毛坯精化技术、精堆热处理工艺技术、产品装配工艺和技术、先进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加强零部件设计制造试验和理论分析等已被广泛应用。

发展进入新阶段

我国纺机行业的优势比较明显,门类齐全、品种多,产品涵盖了2300多种整机及上万种专件配套件,能适应不同层面的市场需求,在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方面也都有较大提升。纺织机械行业是高技术行业,世界纺机业向我国转移的速度还不会像纺织服装业转移的那么快,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针对高档纺机设备还会保持较高的进口需求。目前纺机产业已经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资本多元化、经营多样化的发展新阶段。

目前纺机行业结构是以中小企业为主,民营、股份和外资企业对行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今年中小企业有60%~70%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仅有10%的企业能够从银行体系得到贷款,绝大部分要靠体制外的民间融资。同时,汇率、税率、费率、薪金、土地出让金、原材料进价和资源代价多种因素叠加,推动企业全面进入了高成本时代。

纺机行业的发展趋势将呈现系列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并按照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绿色化和全球化标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产业化后的新产品率将不断提高,强化管理提高纺机产品的装配精度,以纺机产品高技术含量及集群产业链方式来适应市场的差异化需求,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随着纺机产品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需求发展,为节约生产成本、缩短交货期,提供性价比高、产品可靠性强、性能优良的模块化技术装备来适应市场和用户的需要。随着纺机产品速度的提高并要求材质的轻质化,以及对零部件表面耐磨、强度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新材料或优质材料正在逐步取代传统材料的应用。国际纺织机械也正朝着多功能化、高性能和易操作性,高效、低碳、节能、节水、降低原材料消耗、节约成本和省工、可持续技术和更加质量及可靠性方向发展。我国纺织机械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2011年纺织机械行业适应下游各产业的发展需求,积极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以粗细联、细络联、高速织造、非织造成套、专用织造成套等纺织设备,及高速、连续、短流程染整设备等作为创新重点,积极推进了纺织机械的自主化进程,并且以小批量、节能环保等特色产品来不断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效应也助推了新型高水平纺机装备的市场需求。

2012对策

纺机需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

2011年以来,纺织机械市场需求局面与往年截然不同,行业经济运行呈现出新的特点,先进成套设备销售明显趋好,进口纺机设备有望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这充分表明纺织企业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市场更加关注那些自动化程度高、能够节省用工,提升纺织产品质量的节能减排机型。

纺织机械要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主要表现在产品、市场、形象三大差异化方面。产品差异化是指同类纺机产品在质量、品牌、包装、形式、服务等方面的差别。竞争企业的产品核心价值是基本相同的。不同的就是产品的差异性。市场差异化是只有产品、销售条件、销售环境等具体的市场操作因素所生成的差异,包括销售价格、分销、售后服务等差异。形象差异化是指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Ci战略所产生的品牌差异,在用户群中所树立的良好形象,从而达到品牌销售效应。纺机企业要不断进取、开拓和创新,充分发挥差异化的市场导向型营销策略、快速反应机制和高效率的积极作用。

纺织机械制造业是纺织工业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而高端纺织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下面按照纺织机械分类进行市场需求特点的分析。

棉纺机械

我国棉纺织行业占全球棉纺生产能力的比重约60%左右,棉织机数量约占全球的45%。在当今市场以多种纤维混纺为热点,特色纱线成为主角的环境下,技术改进、纺纱工艺和设备在不断创新,棉纺机械已由原传统的环锭纺、转杯纺为主扩展到喷气纺、涡流纺、紧密纺、赛络纺、嵌入式复合纺等,使各种纤维可随意组合纺纱,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利用。

我国棉纺织行业整体发展基础较强,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技术装备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全国棉纺企业已超过5400家,纱锭超过1.2亿锭。棉纺织行业围绕着科技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大主题,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品牌建设、市场开拓以及效益提升等方面加大力度,5种新技术将会成为棉纺发展的支撑点。即重点推广多元纤维差别化技术、新型环锭结构纺纱技术、喷气涡流纺技术、转杯纺技术和自动化应用技术。纱支正趋于细支化,一方面要采用超细旦纤维,另一方面是减少纱线截面的平均纤维支数。

目前,棉纺的关键新设备(2000年以后的新装备)占有率已达到71.70%,比2005年提高了16.10点。其中自动络筒机达到61.69%,比2005年提高13.95点;无梭织机达到46.63%,比2005年提高17.92点。关键设备技术改造使“三无一精”产品的比重均有了较大的提高,无卷化率、无结头纱、无梭布和精梳纱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9.72点、14.03点、21.01点、3.10点,已能够较好地适应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截至2010年底,我国拥有环锭纺1.2亿锭,转杯纺232万头,织机126万台,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54.90%、57.18%和31.10%。拥有紧密纺720万锭,喷气涡流纺7.8万头。棉纺产业升级转型较快,技改力度加大,今年市场对细纱长车、自动络筒机的需求增长较快,而耗电高、劳动生产率低的环锭细纱机、小剑杆无梭织机已经被列入更新淘汰的行列。

化纤机械

化纤产业的发展主题是“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和谐发展”,化纤机械将围绕这一发展主题进一步开拓市场。今年化纤产业将由快速增长期逐渐步入成熟期,而绿色低碳、产业用纺织品、生物质纤维等将成为世界化纤业的发展方向。围绕着化纤产业的发展,年均增速将调低至6%左右,增长方式将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化纤机械技术创新发展将更加注重实施的可靠性,坚持低成

本化、高附加值、市场拓展和稳定持续发展。新技术发展方向将是系列化及系统化、专业化与精细化(高品质)、专一化及组合化(多功能)、持续化及持久化、高新技术融入及知识产权先导,工程技术低成本化将成为发展趋势。化纤新技术有高效、高均匀度的熔体或原液制备技术、高压纺丝技术、切片干燥与脱水技术、高效高均匀性纤维凝固、冷却、加热、水洗定型技术、多头精密与大卷装卷绕技术等,支撑着化纤产业的持续发展。

持续实施的差别化化学纤维,推动了化纤机械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了产品的结构化调整,特别是聚酯、涤纶、粘胶、氯纶、锦纶帘子布等国产化成套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广,有力推动了化纤工业的快速发展。国产化技术装备使化纤行业新建项目投资成本大大降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化纤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高新技术纤维装备重点突破了碳纤维、聚苯硫醚、芳纶、聚酰亚胺等高性能纤维成套设备的产业技术,日产100t及以上锦纶聚合装备及技术,万吨级新溶剂法纤维索纤维工业化生产设备,已进入产业生产阶段。

纤维材料成型加工新技术如冻胶纺丝、热管纺丝、超细纤维复合纺丝等,结合新产品的研发如中空、细旦、异型、功能纤维等确立了工程优化方案。碳纤维领域开展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缺陷形成与控制机理的研究,以解决碳纤维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境友好型油剂、溶剂、特种化纤功能母粒等精细化工产品将成为材料加工技术的重点。新型纤维材料研发实现了系列重大突破,涤纶、粘胶等化学纤维已走上以自主研发技术为主体的高起点、大规模、低成本的国产化道路,差别化水平在不断提高,2010年化纤差别化率已达到48%。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及精细化工技术在纺织领域得到快速推广,碳纤维、高强聚乙烯等纤维基本实现了国产化生产。

化纤机械继去年产销旺盛的情况,今年仍出现销售旺势,特别是长丝设备生产企业,几个主要设备厂交货计划均已排到2013年,有的甚至计划到2014年。

据统计2011年1~9月份,涤纶各种长丝纺丝机销售完成7300多纺位,同比增长21.66%;锦纶长丝纺丝机约销售720纺位。销售的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近22条,形成生产能力近68万吨,可喜的是年产5万吨涤纶短纤成套生产线已实现产业化销售。粘胶短纤的销售情况也比较好,1~9月份销售设备已形成51万吨的产能,其中产年4~5万吨的成套设备销售了约10条线。

2011年1~9月份国产加弹机的销售总量同比增长了33.33%。其中:高速加弹机完成了800多台,小加弹销售约1200台。

染整机械

根据印染行业发展特点,加强对新纤维面料印染的研发与创新,有针对性开发适应新型纤维与天然纤维的混纺、交织、包覆、镶嵌等先进的印染及后整理技术;满足高附加值和功能性面料新品的染整技术工艺设备要求。在纺织面料市场的竞争中,印染及后整理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力决定胜负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与国际消费潮流(个性化、舒适化、功能化、时尚化)相适应的高附加值产品,应用尖端技术开发出新的染整机械设备,同时向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及一机多用的方向发展。

我国染整设备已经能够满足企业对低浴比、低能耗生产的要求。到2011年底,三年累计要求淘汰75亿米高耗能、高水耗、低技术水平产能,如热熔染色机、热风布拉幅机、短环烘燥定型机、落后的平网印花机等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任务比较艰巨,同时也为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提供了市场空间。印染行业节能减排的主要指标反映在能耗、用水量和CoD含量等方面。国家对节能减排强制性指标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从2010年6月1日起实施的《印染行业准入条件》(2010年修订版),无疑已抬高了印染企业的进入门槛,迫使纺织印染企业不得不淘汰旧的、非节能的机型,更换新的、节能效果更显著的机型。2011年具有节能减排功效的印染设备旺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也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1年淘汰印染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为17.3亿米,其中湖北3.67亿米(2010年完成0.44亿米),山东3.25亿米(2010年为2.1亿米),浙江2.051亿米(2010年完成23.68亿米),广东1.45亿米,甘肃1.4亿米,湖南1亿米,江苏0.94亿米。

染整设备的技术进步为淘汰落后提供了保障,同时淘汰落后产能也为印染机械提供了市场需求,对设备的技术进步提出更高的要求。

2011年1~9月,印染及后整理设备进口5.09亿美元,占到国内纺机市场容量的3.59%,进口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6.36点。出口同比增长5.67%达2.44亿美元,出口增速慢于进口。

由于染整机械门类众多,产品品种广泛。市场销售也各不相同。据统计,2011年1~9月圆网印花机销售280多台,同比略有增长。平网印花机销售同比基本持平。

针织机械

针织产品的多样化需求给针织机械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促使针织机械不断朝着高速度、高效率、智能化、高精度、多样化、差异化、实操作、易维护,稳定性好、可靠性强的方向发展。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提升针织设备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将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趋势。在采用电子与信息技术实现机电一体化,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品种的适应性也得到增强。近几年,在针织工艺和设备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针织机械生产效率在提高,电脑和自动控制技术在应用拓展,使用碳纤维增强塑料等新型材料提升了经编机械速度,针织机机号也得到了提高。目前针织行业发展的三大关键点是细针距针织面料、一次成型编织(经编、无缝、横机编织)短纤在经编机上的应用和开发经编内衣等产品。要加快圆机、经编机、袜机、横机等针织机械的国产化进程。

在针织机械领域,2011年经编机市场比较活跃。经编机具有高速、精密、机构复杂等特点,现代经编机正朝着生产高速化、控制智能化、功能多样化、操作简便化、设计电脑化的方向发展。国内经编机的基础还较薄弱,在材质、加工精度、装备水平、数字化控制、系统集成等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同类机型。目前国内拥有国产和进口的多轴向经编机约200台,占世界总量的60~70%。轴向经编机织物以良好的抗拉伸强力、抗剪切性能、抗弯能力、抗冲击能力、弹性模量、悬垂性等力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车船制造、建筑工程、体育用品等领域。经编网眼织物结构形式多样,网孔大小和形状尺寸可设计,织物种类从薄到厚,织物形状稳定且防滑,力学性能优异,在农、渔、体育、医疗、建筑、交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2011年上半年针织行业市场行情相当不错,但没有2010年那样火爆。从7月底开始各主机厂订量骤减,特别是中小型电脑横机厂几乎没有订单。1~9月份圆纬机销售15200多台,同比减少23.5%,单机销售价格在两端的主机厂还是销

量较大。无缝内衣机销售3000多台,同比减少11.11%,竞争激烈引发机台价格走低;2010年火爆的电脑横机,2011年1~9月份销售68000多台,同比减少5.5%;经编机销售2900多台,同比增长38.09%。

丝绸绢纺机械

丝绸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产业,优势地位明显,属于外向型且产业链较长,涉及农工贸三方利益的产业。“东桑西移”战略转移仍在继续,重点是巩固提高现有的200个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基地,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种桑养蚕模式,延伸中西部地区缫丝、织绸产业链,提高企业加工水平,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进一步提升东部地区的产业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集团,打造东部先进丝绸织造聚集地,继续引导茧丝绸行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011年茧丝绸织造企业运行比较艰难,部分企业减少真丝绸生产而改织或增加化纤绸生产,虽然丝织品总产量同比在增长,但其中桑蚕丝及交织品产量大量下滑。茧丝绸生产本身具有生产工艺流程长,占用资金多,又加上茧丝价格处于高位震荡,丝绸织造企业倍感压力沉重。部分企业“转型”改为织造化纤,继续调优设备、调优品种、提高品质,争创特色和品牌,避免产品同质化,整个茧丝绸制造产业链将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2011年1~9月丝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98%,其中缫丝投资增长48.35%,企业投资主要是技术更新改造项目,新开工项目同比下降1.23%,其中缫丝新开工项目下降769%。投资增幅提高对丝绢机械的投资拉动比较明显。1~9月自动缫丝机销售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产业用纺织品机械

产业用纺织品国际上称为技术性纺织品,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含量高、用工量小、劳动力素质要求高、国内市场需求空间巨大等特点和优势,是纺织工业中新兴的产业领域,也是纺织工业中最具有潜力和高附加值的技术产品。产业用纺织品所占比重仅为19%,市场发展潜力很大。未来3n5年,国内产业用纺织品产业将在土工布、医用纺织品、过滤用纺织品、农业用纺织品、复合材料等应用领域大力发展:宽幅高强高端土工布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将由20%提高到50%;针刺、水刺、纺粘、熔喷等非织造和机织及复合高效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的应用比重也将由20%提高到50%。产业用纺织品的加工工艺主要包括非织造、机织、针织工艺,其中35%以上的产品采用非织造工艺,加快纺粘、熔喷、水刺等及其复合非织造工艺技术,已经成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技术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个人卫生护理和医疗用防护产品市场消耗量在不断走高,特别是高端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近两年我国自行研发的SmS设备价格低廉已成为企业产品升级转型取向。截至2010年底国内共40条线,2010年新增加的26条线绝大部分是国产设备。国产设备在设计合理性、工艺控制、成品质量、生产稳定性等方面与国外成熟机型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而已经顺利连续贯通稳定生产的不多,形成了2010年产能增长121.58%,而实际产量仅增加28.59%的状况。国产设备要生产出能达到医疗技术标准的产品,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设备生产企业还需要从市场、卫生标准、客户要求、技术工艺要求来统筹设计,才能满足用户需求,赢得更大市场份额。新增国产设备产能的发挥还有待企业的不断摸索和提高。

目前国际高水平的纺粘生产线生产速度可达400~800m/min,一条生产线的产能在1~2万吨上下,而国产设备大多为150m/min,最高为250m/min,一条生产线的产能平均为2345吨。国外的一条纺粘线可以在不同的需求下生产多种纺粘布,如丙纶、涤纶、锦纶等,而我国90%是生产单一的丙纶纺粘布。国外双组分纺粘布已在大力发展中,而我国才刚刚起步。粗纤维(10旦以上)纺粘设备、丙纶土工布设备、双组分熔喷设备、组合工艺和多层次复合生产线等还是空白。我国现有各时期引进的各类型纺粘熔喷生产线45条,很多在担当着高端产品的供应,即使是已运行了20年左右的设备也大都在稳定生产。说明国产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国产设备在材质的确切选用、自动化控制的精度、各部件的可靠性设计、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以及许多细节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在生产速度、使用性能以及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差距。迎合市场需求的轻量化、多功能化、高性能的非织造布机械产品,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1年1~9月,非织造布产业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98亿元,同比增长19.45%;新开工项目267个,同比增长349%;无纺布产量增长13.26%达13321万吨;政策激励效果仍在释放,非织造布行业投资增长和内需应用领域的拓展,对市场的拉动作用很强,已成为纺织工业经济增长的亮点产业。1~9月非织造布机械出口0.55亿美元,进口0.4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1.07%和3627%。净出口751.54万美元,出口增速是进口增速的2.51倍。继续加大非织造布机械的技术创新,潜在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2011年非织造布及装备市场总体看来不错,随着国家资金紧缩措施落实,银行对设备投资贷款更趋谨慎。土工布等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走低,从7月开始下半年的订单开始出现减少,一些客户因为资金问题延迟提货或搁置订单。但从全年的生产销售预期看,总体经营情况与去年基本持平。据统计,1~9月份,单模头与多模头丙纶纺熔生产线销售约45条线;涤纶纺粘生产线约销售约10条线:水刺生产线约销售12条线。非织造企业的销售额与2010年相比基本保持一致,有些企业略有下降。针对市场特点,企业加大了高端设备的开发力度,高档针刺机和木浆复合水刺生产线在市场上形成很好的销售,用于各种纤维的气流成网生产线也开始步入市场。

织造机械

无梭织机发展较快,最能满足织造工艺对设备的技术要求,品种适应性强、速度和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织造设备重点要发展新型模块化无梭织机,高速毛巾织机等差异化织机,特种织机,完成产业化研究。无梭织机顺应织造工艺的发展趋势,尤以喷气织机和剑杆织机发展最快。2010年我国织机达126万台,其中无梭织机占有率达到46.63%。

国内各种无梭织机的制造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

近几年,国内织造机械进步较快。特别是织造准备机械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能力。国产整经机、浆纱机发展很快,其产品技术参数和主要技术特征与国际同类机型水平接近,且性价比优势明显。美中不足的是在可靠性及生产高档纺织产品的适应性方面还存有差距。且前国产新型整经机几乎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全部份额,主要是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价格相对国外机型便宜很多。国产高档浆纱机与国外同类机型的差距在缩小,进步最快

的是浆纱控制系统核心技术,另一亮点是预湿上浆工艺,可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上浆量,同时纱线伸长率也可降低。保持稳定的浆液浓度是成功进行预湿浆纱的必要条件。目前新型整经机、浆纱机、染浆联合机内外销并行,通过产品质量和价格的提升,确保现有的高端市场,同时利用性价比优势不断开发新的市场。

毛纺机械

毛纺机械在节能高效、自动化、智能化、新型纺纱方面又有新的进步。半精毛纺机械为适应毛纺高质高效的需求,目前毛针梳机配置全电子式自调匀整器,采用模块式组合、集成化创新,缩小前隔距,提高机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这部分技术创新带动了部分毛纺机械产品的销售。特别是在一些棉纺设备上对新工艺进行适当改造也会获得一定的市场和销售量。毛纺紧密纺采用恒定的单锭独立的两侧补风系统,自我清洁、灵活可调的张力牵伸来确保长时间生产出质量稳定的紧密纺纱线,可生产染色毛条,适纺各种毛纤维。

近年来国内羊绒及羊绒混纺毛针织服装需求较旺,带动了粗纺、半精纺针织纱线生产的发展,毛纱生产自2008年开始逐年回升。目前纺纱企业抓住金融危机国外毛纺企业不景气之机,积极采购二手设备,以粗纺纺纱设备居多。毛针织服装企业采用电脑横机代替手动横机,速度加快,品种花色增多,市场正向“织可穿”的方向发展。

毛纺纱线发展迅速得益于半精纺工艺的大范围应用。半精纺技术实际上是在传统的精梳毛纺和粗梳毛纺工艺基础上,将棉纺技术和毛纺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型的多组分混合工艺,解决了原来毛纺设备不能解决的问题。半精纺可实现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与其他新型人造纤维、化学纤维的成功混纺,产品结构丰富。羊绒产品新纺纱线很难超过70支,通常用于粗纺难以适应市场对高支轻薄织物的需求。纯羊绒制品的原料成本高,产品的局限性很大,通过半精纺的羊绒纱纱支可纺12~140公支,不仅扩大了纱线可纺范围,而且成纱率高,降低了成本,满足客户对产品档次、规格的不同需求。各种纺纱加工方法的互相补充,长期共存的格局,使毛纱线特性进一步融合和发展,为后道加工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型纱线。

由于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变薄等因素影响,毛纺企业购进先进新设备,淘汰落后产能,主要增添更换的是性价比较高的国产机型。我国毛纺企业一般是集纺、织、染于一体,形成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因每年的羊毛原料数量有限,产能利用率不高,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太关注毛纺设备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提升,造成国产毛纺设备较少,先进设备大多靠进口的格局。目前受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生产要素、价格差异等因素的影响,R250型毛精纺机、H212毛织机等落后设备还在使用。企业受资金的制约,仅靠市场调节来更新设备,其先进程度远远不够,而且进程会很慢。虽然毛纺行业产业链比较完善,生产量大,但是国产化率较低,特别反映在先进的洗毛、后整理设备方面,而进口设备价格又非常高,企业负担不起。

2011年毛纺老机改造步伐仍在不断加快,系列高效起毛机、磨毛机、剪毛机等设备,针对纺织面料的变化,持续技术改进,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并延伸至烫光、烫剪、刷毛等后整理产品,成线开发。

2011年1~9月毛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76.53亿元,同比增长1586%,新开工项且205个,同比下降5.53%。投资拉动着毛纺机械的市场需求。

麻纺机械

我国苎麻纺织、亚麻纺织的生产和贸易均居世界首位,国内麻纺生产能力已达到165万锭。麻纤维是韧皮纤维和叶纤维的总称,包括苎麻、亚麻、大麻、黄麻、剑麻等,我国苎麻纤维占世界产量的95%。目前从麻的种植方式到麻纤维的加工技术进行了一条龙科技开发,从产业链到价值链全方位地促进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将彻底改变上下游脱节、国内外脱节的现状,从综合价值上来提升麻纺纤维。

麻纺行业产能相对过剩,金融危机之后,产能还无法释放,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产品同质化严重,低水平的价格竞争,不断挤压着企业的利润空间。技术装备整体水平相对落后,麻纺机械主要以亚麻机械为主,亚麻后整理技术设备相对落后。苎麻纺织工艺技术及装备整体水平也相对落后,其产品以高特麻纱、粗厚坯布等传统产品为主,附加值低。黄麻前纺设备已近30年没有更新。开发高端麻纺纱线,需雄厚的实力和大量的投入,麻纺机械市场潜力很大。

新的苎麻梳纺生产流程比原工艺流程减少50%,只有9道工序,苎麻牵切纺工艺彻底改变了原工艺流程长,用工多,制成率低,成本高等落后状况,积极推进生物脱胶技术,提高苎麻纤维的可纺性能,逐步解决脱胶废水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关键问题。

苎麻脱胶是苎麻纺纱的前处理工序,脱胶质量对苎麻纤维的可纺性能及成纱质量影响重大。生物脱胶实现了全新的苎麻清洁生产工艺流程,降低物耗、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用水、用气量大为减少,排放的污水中CoD和BoD含量大为降低。生物脱胶精干麻的强度、卷曲率和柔软度等关键参数显著改善,为提高纤维的可纺性提供了基础。苎麻纺织急需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用先进纺机设备来支撑麻纺行业的发展。

随着消费者对麻类产品认可度的增长,麻类产品消费已呈现增长势头,消费市场的培育已初显成效。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节能减排、废水排放治理问题。

麻纺机械主要以亚麻机械为主,已保持了几年的增长势头。亚麻规模在国际上最大,我国亚麻产品主要销售到欧美地区。2011年由于欧美经济的衰退,亚麻市场出现较大滑坡,亚麻机械的生产和销售也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亚麻纤维由于长度长、细度细和残胶高,通常采用湿法纺纱,其加工流程兄长,生产效率低,且成纱粗、硬而难以应用。利用苎麻和棉纺设备进行干法纺纱,不仅提高了纺纱效率,改善纺纱的劳动环境,还使成纱细度提高,柔软度增加,拓宽了亚麻产品的应用领域。目前国内亚麻纺约70余万锭。

麻纺纺纱系统逐渐向棉纺靠近,不断提升纺纱加工装备水平。“黄麻纤维精细化与纺织染整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在精细黄麻纤维关键加工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可控精细脱胶技术、协调脱色技术、柔性细化技术和高性能生化处理技术等方面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使黄麻纤维高品质、大批量应用成为可能。现已成功研发出55%黄麻、45%棉16英支纱线,30%黄麻、70%棉30英支纱线,,黄麻棉牛仔布纱卡、帆布、平布等面料,混纺地毯、装饰、家具用织物和轻软箱包用织物。黄麻前纺设备已近30年没有更新。对黄麻进行处理而制成的新型纤维素纤维,具有独特的截面形状,织物手感滑爽、色彩亮丽,布面组织丰满圆滑,一种新型健康环保,能自然呼吸的生态纺织纤维的麻赛尔纤维。

2011年1~9月,麻纺织行业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34亿元,同比增长58.45%,新开工项目88个,同比增长23.94%,增速比上半年分别均有扩大。说明麻纺行业投资拉动作用逐渐

增强。

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配套及辅助装置等

纺织机械涵盖了2300多种整机产品,给主机配套的有上万种纺机专件及配套件。在纺织机械整机高速化、高效率、模块化的要求下,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需要加快技术进步和可靠性提高,现已被纳入“十二五”期间高端纺织技术装备8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专用基础件对纺织机械整机的技术提升、可靠性、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进一步发展国产高性能纺机专件,优化纺机专件产业的产品结构,以提高纺织加工装备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从2011年3月开始通过大力度财政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高效节能电机在国内市场的应用。专用节能风机及滤尘系统属于具有节能减排效果的新型附属设备,到2015年将实现细纱机节能专用风机1万台/年,纺机空调节能风机500台/年,滤尘系统1200台/年。目前棉纺行业推广采用节能电机、空调自动控制等技术,其中空调自动控制技术可降低能耗10%~5%。

随着起毛产品风格的多样化与生产柔性化要求的提高,对部分起毛弹性针布产品提出了高适应性和稳定性要求,这就需通过适当的工艺调整来适应不同原料和克重坯布的起毛要求。通过对植针组织的特殊涉及核对针类的特殊处理形成独特的形状、形态、外貌,开发功能性起毛弹性针布,形成不同起毛风格。起毛弹性针布工作状态与其它针布不同,针布需具有防锈功能以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高强度、高弹性钢丝和特殊规格、形状的异性钢丝将会扩大应用以满足起毛效率和起毛强度提升的要求。目前起毛弹性针布市场供不应求。

纺织及机械市场前景篇7

[论文摘要]试对纺织机械设备的管理问题作探析,旨在阐述机械设备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纺织企业的机械管理具有“机械设备精良、专业技术配套、机械操作精确”的特点,也是提高管理技术水平不可忽视的关键。工作中注意上述管理问题能够为纺织企业的机器正常运转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纺织企业中的机械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纺织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机械设备在现代化纺织中的作用已尤为突出,机械设备管理在纺织企业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纺织企业中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管好、用好、养好、修好纺织机械,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纺织机械设备管理中的问题

(一)管理机构及制度不够完善

机械设备管理是公司维护员的事,管理部门与车间只局限于个别业务上的联系,以致盲目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或将其工作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由此必然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上下脱节,出现谁也不管的局面,设备管工作很难实施。

一些现有的纺织企业为了便于管理,往往减少管理环节,甚至缺乏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有的企业甚至在购买了新设备后,没有及时或根本不入账,造成管理工作相当被动,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新旧机械装备使用存在脱节

随着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纺织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已显得过于陈旧,其机械设备整体技术状况已进入老化阶段,大半处于落后水平,造成企业在部分大型项目的投标及施工组织上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为了适应当前形势,纺织企业的确需要适当引进一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需要,未能科学地制订机械设备的发展规划和购置计划,未能正确预测所引进机械设备的市场使用前景,导致所购设备不能满足纺织项目的施工要求,新置设备如入“冷宫”。

(三)机械设备的保养不够科学

目前大多数纺织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以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往往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其结果是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一)依据机械管理需要,健全管理的体制和制度

企业应根据设备的运用状况,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

我们公司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施工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施工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二)重视机械设备的保养维护,纳入考核奖惩条例

我们知道,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这三者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任何设备在使用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应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密切配合施工生产。按照设备规定的运转周期定期做好各项保养与维修的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在制定维修及保养计划时须认真分析各类设备的具体情况,针对新旧设备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老旧设备,要以保证运行、消除隐患、及时修理为重点:对新设备,则以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维护为重点,从而有效地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

机械维护完全靠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来实施。对此,将机械设备的管理纳入企业考核条例,有利于明细工作责任,调动员工的工作激情。每年应组织开展机械设备检查评比活动。检查评比宜采用不定期抽检的方式,以防止基层单位平时不重视设备现场管理,检查时再搞突击应付。检查评比的结果还应与奖惩制度相结合,要体现增产节约有奖,损失浪费要罚的原则。这样,不但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还减少了设备的故障停机率,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三)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优秀设备管理人才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其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重。因此,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管理和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就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的方法,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细算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

企业也可以有重点地组织由设备管理、维修、操作人员共同参加的设备管理研讨会,大家集思广益,出谋献计,形成学技术、钻业务的氛围。企业也可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采用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及时推广、宣传有实效的经验体会,逐步提高企业各级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纺织机械设备管理的注意点

1.注意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纺织机械设备维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

2.注意设备的长期运行维护。设备维护时应根据使用说明和运行期限进行合理的操作运用,切不可“带病”工作。

纺织及机械市场前景篇8

关键词:纺织企业机械管理策略

纺织企业中的机械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纺织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机械设备在现代化纺织中的作用已尤为突出,机械设备管理在纺织企业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纺织企业中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管好、用好、养好、修好纺织机械,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纺织机械设备管理中的问题

(一)管理机构及制度不够完善

机械设备管理是公司维护员的事,管理部门与车间只局限于个别业务上的联系,以致盲目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或将其工作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由此必然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上下脱节,出现谁也不管的局面,设备管工作很难实施。

一些现有的纺织企业为了便于管理,往往减少管理环节,甚至缺乏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有的企业甚至在购买了新设备后,没有及时或根本不入账,造成管理工作相当被动,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新旧机械装备使用存在脱节

随着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纺织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已显得过于陈旧,其机械设备整体技术状况已进入老化阶段,大半处于落后水平,造成企业在部分大型项目的投标及施工组织上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为了适应当前形势,纺织企业的确需要适当引进一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需要,未能科学地制订机械设备的发展规划和购置计划,未能正确预测所引进机械设备的市场使用前景,导致所购设备不能满足纺织项目的施工要求,新置设备如入“冷宫”。

(三)机械设备的保养不够科学

目前大多数纺织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以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往往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拼设备,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或带“病”作业,甚至违章操作,其结果是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一)依据机械管理需要,健全管理的体制和制度

企业应根据设备的运用状况,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我们公司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施工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施工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二)重视机械设备的保养维护,纳入考核奖惩条例

我们知道,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这三者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任何设备在使用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应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密切配合施工生产。按照设备规定的运转周期定期做好各项保养与维修的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在制定维修及保养计划时须认真分析各类设备的具体情况,针对新旧设备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老旧设备,要以保证运行、消除隐患、及时修理为重点:对新设备,则以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维护为重点,从而有效地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

机械维护完全靠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来实施。对此,将机械设备的管理纳入企业考核条例,有利于明细工作责任,调动员工的工作激情。每年应组织开展机械设备检查评比活动。检查评比宜采用不定期抽检的方式,以防止基层单位平时不重视设备现场管理,检查时再搞突击应付。检查评比的结果还应与奖惩制度相结合,要体现增产节约有奖,损失浪费要罚的原则。这样,不但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还减少了设备的故障停机率,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三)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优秀设备管理人才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其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重。因此,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管理和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就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的方法,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细算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

企业也可以有重点地组织由设备管理、维修、操作人员共同参加的设备管理研讨会,大家集思广益,出谋献计,形成学技术、钻业务的氛围。企业也可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采用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及时推广、宣传有实效的经验体会,逐步提高企业各级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纺织机械设备管理的注意点

1.注意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纺织机械设备维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

2.注意设备的长期运行维护。设备维护时应根据使用说明和运行期限进行合理的操作运用,切不可“带病”工作。

纺织及机械市场前景篇9

国际领先世界一流

据了解,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方法及工艺、基于中央控制的筒子纱自动染色成套技术设备及生产线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造了多项世界先进。其中,该项目创新地研制出基于中央控制的筒子纱自动染色技术及装备,突破了中央控制系统单元、染料自动称量、元明粉纯碱自动称量、自动调湿、自动染色、自动脱水、微波烘干、热能回收等10项关键技术。开发出筒子纱微波烘干机、元明粉自动称量系统、装纱脱水机器人、中控软件系统等18台/套。

同时,创新地研制出基于中央控制的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工艺,开发了在线调湿、粉料计量输送与溢流溶解一体化、微波高效烘干等工艺。解决了筒子纱内外一体化均匀烘干等技术瓶颈,配料精度达到0.1%,保证了染料配比的精准性,抓纱机械手重复定位精度达到±0.05mm。

其次,创新地提出工艺设备需求驱动、物流设备队列优先的集中管理、分布控制方法,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筒子纱中央控制软硬件系统,实现了筒子纱染色过程的集中控制和智能调度,优化了染色工艺流程,可实时连续监控漂染过程的工艺运行参数,提高设备利用率10%~15%。基于模块化设计的中央控制系统可应用于30-100吨/日筒子纱自动化染色。项目所建立生产线做到了无缝连接,实现了生产现场无人化,综合运行2年来,一次符样率达到95%以上,节水节能效果显著。

目前,该项目开发的技术及装备应用到10余种原料的纱线染色,产品已经应用到20多家单位,直接经济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高勇副会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非常关注这个设备的研发,来看过多次。这是全球第一家自主技术、无人化、全自动的染色装备,自动配色、自动染色、自动烘干等一系列无人化操作,改造了传统染色产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自动化水平。我们终于有了站在世界前列的装备,有了示范性的技术装备。现在人工成本每年提高20%以上,所以,康平纳全自动染色设备的研发成功非常有现实意义,在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进程中做出了贡献。

专业才更专注

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建于1998年,主营业务为高档羊绒面料、染整机械装备及数控机床制造。集团拥有“山东纺织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山东省首批院士工作站”、“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四个省级研发机构,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先后承担完成了科技部的“863计划项目”、“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发改委“十一五”纺织装备重大专项等5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奖。泰安康平纳机械有限公司是山东康平纳集团的子公司,专业从事纺织染整装备及数控机床开发制造的高科技企业。目前拥有配备卧式加工中心、数控激光切割机等先进的生产及试验设备200余台套,机械设计加工能力居行业先进水平。

近年来,康平纳开发研制的多项产品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的科技成果鉴定,其中Cmw-80型微波烘干机有效解决了传统烘干资源消耗问题,比传统的蒸汽烘干节能40%,比先进的射频烘干节能20%,提高了烘干质量,实现了筒子纱及散纤维烘干绿色化生产,所开发的微波烘干技术及设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国际空白。目前已开发出筒子纱/散纤维/毛条/地毯等微波烘干机系列产品,已经在散纤维、筒子纱、毛条、毛球等多种行业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设备已在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等省份的企业推广应用80多台。

康平纳机械公司开发的多功能缩绒柔软整理机集物理柔软/烘干/酶处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采用的大直径不锈钢滚筒的高精度成型加工技术和工艺参数的在线检测及数控系统技术,创新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品种适应性广,运行稳定可靠,节能降耗效果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内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流复合整理设备。

国内首台CmBS-180型自动湿刷定型机由康平纳机械公司研发成功,采用先进工艺流程,功能全面,浸、刷一体化,使产品毛向顺滑、平直,破解了毛纺行业过去湿刷定型工艺落后、功能单一、整理效率低下的难题,实现了绿色、节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纺织及机械市场前景篇10

对于我来说,这次的采访从一开始就是愉快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个很小的细节:在采访之前,通过邮件给陈董事长发了一份采访提纲,见面的时候就看到他拿在了手里,当我们坐下,他把那份提纲打开,发现每个问题的旁边都写着密密麻麻的字,一个每天日程排得满满的企业老板,能够如此认真对待我的每一个问题,感受到更多的是重视和尊重,这也许就是人与人之间最需要的吧。此时,我坚信,这会是一次很顺利的采访。

从“康平纳”三个字说起

“企业不仅仅是我自己做好了就行,而是要靠团队的努力、别人的信赖,我们一起做才能做得更好,因此,对于那些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一直都抱有一颗感恩的心。”

“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一开始我们并没有很好的人才储备,幸运的是我们有一支团结向上的管理团队和一直支持我们的合作伙伴。”

――陈队范关于“合作”的诠释

“康平纳”从英文单词“Companton”音译而来,为朋友、伙伴、合作者之意。“‘康平纳’这三个字对于我来说意义深远,不仅是交朋友,还有一种感恩的心情。企业不仅仅是我自己做好了就行,而是要靠团队的努力、别人的信赖,我们一起做才能做得更好,因此,对于那些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一直都抱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个名字还有一种更深的讲法,就是指生产集中和企业联合的一种形式,是生产社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产物。现在看看我们企业发展之路,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在走。”陈队范说。

从“康平纳”三个字,也引出了关于“合作”这个话题。

“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一开始我们并没有很好的人才储备,幸运的是我们有一支团结向上的管理团队和一直支持我们的合作伙伴。”对企业自身而言,康平纳经过十一年拼搏发展,锻炼了一支团结协作、业务精湛、敢打硬仗的中高层管理团队,他们团结带领康平纳员工迈过一个个坎,一步步走向成功,实现共同的远景目标。对外而言,康平纳在发展过程中,结交了一个又一个合作伙伴,赢得共同发展。早在2000年康平纳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成功开发了很多的产品,深受市场欢迎。纺科院派专家来康平纳进行技术服务和指导,做了大量的产品开发和试验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双方共同开发生产的纳米丝光大衣呢等三个产品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丝绒环保休闲面料等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期间,康平纳与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合作,在印染工艺和染整设备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技术资料和研制经验;接下来在产品结构调整上,2002年康平纳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合作承担了两项863计划项目,共同研制开发的“高精度染料自动配色称重装备”,已于2005年通过了国家863专家验收和鉴定,填补国内空白,并取得七项专利和一项软件登记,成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纺织自动化染色控制设备,受到广大染整企业的关注。在此基础上,2006年康平纳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联合共同开发研制生产现代纺织数控化染整系列设备,实现了产学研联合由研究向产业化的延伸。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作为国内最权威的机械装备研究设计、制造机构,具有装备制造行业的设计制造优势,进行数字化成套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有其雄厚实力。康平纳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采取院企合作创新模式,发挥各自优势,为开发生产一流的染整设备奠定了基础。

而在众多合作中,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合作的“现代纺织数控化染整装备产业化项目”更是不得不说。

不得不说的“纺机项目”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技术的进步是发展的关键,我们要用先进的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走科技兴企之路,做一个有着高科技含量的企业。”

“尽管这条道路有些难走,但是我们坚信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在同行业的配合支持下,我们一定会实现预期目标,同时为振兴产业升级做出积极贡献!”

――陈队范关于“技术”的诠释

一般来说,生产面料的企业大多会往“下游”走,比如开一个服装线,做一个品牌等,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陈队范却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涉足了“纺机”这一科技含量如此之高的领域,、一来通过出国的考察和比较,让陈队范看到了中国纺机与国外的差距,更加深刻了解到技术的先进与否对于下游产品质量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二来康平纳长期从事高档面料的研制生产,积累r丰富的染整生产经验。“作为一个面料生产企业,我们可以做到产品工艺与设备工艺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以站在市场的角度,了解生产什么样的面料需要什么样的机器,虽然我们走这条路会比较难,但是我们心中有数。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技术的进步是发展的关键,我们要用先进的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走科技兴企之路,做一个有着高科技含量的企业。”陈队范很坚定地说。

2006年,康平纳依托承担的863项目,在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染整设备的基础上,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合作,共建现代纺织染整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首批院士工作站,通过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性的产品和产业,在此基础上,投资4.3亿元研制生产现代纺织数控化染整装备并形成产业化,实现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2008年4月项目全面开工建设,这标志着康平纳开拓新领域、实现产业纵深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项目产品是毛、棉、麻、化纤等染整生产中的关键设备,也是促进行业升级的关键设备,涵盖了纱线染色、坯布染色及后整理设备,自动化和信息化性能良好,具有住线榆测、工艺自控和机械手自动操作及远程诊断等功能,技术先进,节能环保,填补国内空白,技术达到国际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但价格却只有国际市场染整装备的三分之一,具有显著的技术、价格和服务优势,打破国外市场的垄断,替代进口,是国内染整行业未来装备更新换代有力的竞争产品之一,具有较大的竞争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列入国家发改委“十一五”新型纺织机械重大技术装备专项、2007年度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山东省领域240个重点建设项目、山东省第一批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山东省、泰安市2008年、2009年重点建设项目等,成为各级政府重点支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得到了大力扶持,保证了项目

的顺利建设。项目将于2010年年底全面竣工投产,达产后,年产现代纺织数控化染整系列设备240台(套),年新增销售收入8.35亿元,年利润总额1.03亿元,经济效益显著。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为加快提高纺织染整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扩大我国高附加值纺织品进入高端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利于加快下游企业装备的更新换代,综合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利用高新技术稼接改造传统产业已列入康平纳服务市场的重点工作之一。项目的实施成为康平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陈队范说:“尽管这条道路有些难走,但是我们坚信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在同行业的配合支持下,我们一定会实现预期目标,同时为振兴产业升级做出积极贡献!”

目前,康平纳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研究开发的第一条全自动筒子纱染色生产线已进入调试阶段。该生产线将染色车间的染色、脱水、烘干、染料配送等主要工序有机地联系起来,整个生产过程均由计算机中央控制,替代了人工操作,减少了人为干扰,在保证染色质量稳定性的同时,生产效率比传统做法提高七至八倍;整套系统采用灵活便捷的模块化设计,以适应不同染色工厂的不同设备型号和染缸数量,同时配套冷却水回收利用装置(可全部回用)和废水排放时的热能回用装置(利用率≥70%),节水、节能。该生产线的各项技术标准均达到国际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调试完成后该生产线可实现全自动控制、无人化生产。与此同时,康平纳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目前正在努力拓宽在染整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空间,抢占未来的市场制高点。

值得一说的“毛纺面料”

“实施品牌化发展,做强毛纺面料产业,创百年企业,是我们发展的目标和责任……我们希望企业能够实实在在做出好产品。我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目前形势来看,康平纳已经形成了自己面料品牌的独特优势……在国内外同行业中树立了品牌面料公司的形象。”

――陈队范关于“品牌”的诠释

康平纳是专业生产粗纺、精纺、半精纺面料的企业,多年来始终把打造品牌放在首位。2003年承担的国债项目,投资1.2亿元年产1000万米高档毛纺面料的染整生产线,于2004年6月全面竣工投产。从德国、意大利、英国引进的国际先进染整设备,性能优良、自动化程度高、融合J,当今毛纺染整设备中最新的设计元素,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引用国际一流的设备和生产工艺,康平纳产品品质达到国际优等品标准,得到了高端市场的认可。

为提高产品品质,康平纳先后从意大利、日本、法国等国家引聘纺织技术及工艺专家,消化吸收意大利设计生产高档面料的全套技术和日本先进适用的现场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引进先进设备的优异性能,与意大利最高档面料保持最短的距离。公司与意大利哥伦布公司的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开发生产的康平纳牌高档毛纺面料,受到国内外高端服装品牌的青睐,成为他们的首选面料,并以上海、北京、深圳为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国内市场销售网络,产品销售区域涉及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武汉、重庆、大连等品牌服装比较集中的城市。同时,公司凭借优质的产品积极与国际市场接轨,产品直接出口到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土耳其、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服务该地区的高端市场。康平纳以全新的品牌形象和卓越的产品品质稳稳占据行业制高点。“康平纳”牌呢绒在业界有了较高的知名度,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和山东名牌产品,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山东省著名商标,企业被评为2008--2009年度中国毛纺、毛针织行业竞争力10强企业。陈队范说:“我们企业始终坚持‘追求卓越,从头开始’的生产经营理念。实实在在按照客观规律去做事,从生产的第一步选原料开始,直到成品交货,我们都认认真真做好。从目前形势来看,康平纳已经形成了自己面料品牌的独特优势,形成了品种全、档次高、花色新、质量好的经营特色,在国内外同行业中树立了品牌面料公司的形象。去年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国内外纺织企业经济下滑,而我们却能在严峻的形势下保持稳中有升的良好发展形势,这说明我们定位高档产品和服务高端市场的经营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实施品牌化发展,做强毛纺面料产业,创百年企业,是我们发展的目标和责任。在国内毛粗纺行业中,我们虽然得到了很多企业的认可,但是我们还需要提高。我们希望企业能够实实在在做出好产品。我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陈队范说。

说一说11年的创新之路

“依靠创新求得发展,谁拥有的创新资源多,谁就有优势。”

“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就是要将技术与市场紧密结合,使科技成果变成产品,实现产业化,进入良性循环,取得效益。”

――陈队范关于“创新”的诠释

康平纳成立伊始,就依靠“创新”拼出路,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1998年康平纳公司在新泰创建,成为当时泰安市少数几家民营企业中的一员,1999年4月租赁频临倒闭的泰安毛纺织厂,抓住市场等各方面的大好机遇,科学运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使康平纳公司在行业市场中牢牢站稳了脚跟,积累民营资本运营国有资产的丰富经验,也为泰安市的国企改革积累了成功经验。自1999年以来,公司坚持技术创新带动企业发展之路,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成功申报承担了四项国债项目,两项国家863计划项目,一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两项国家技术创新项目等,先后完成了4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

2001年康平纳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提出并实施“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快交货”的生产经营模式,放弃了拼原料成本简单加工的路子,采取提高纺纱支数、产品风格多样化等手段,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02年康平纳全方位实行市场化绩效共享机制,全员服务市场,企业市场运营管理体系更加科学、规范、成熟。2004年康平纳为使用好引进国际一流的先进染整生产线,适时提出了“六新四高”的管理思想,生产管理方面实行5s管理,推行“专业、健全、执行”的管理标准。企业的软硬件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2008年康平纳紧紧抓住国家政策的支持优势,加快产业升级步伐,纺织染整装备制造项目全而开工建设,开启了康平纳产业纵深发展的新篇章。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自创建以来,康甲纳十分重视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品创新,逐步完善了一套以市场为导向,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技术创新运行体系,形成了产学研紧密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促进产业升级的技术创新模式。公司始终坚持企业自筹、引进资金、争取国家支持、银行贷款相结合,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按照年销售收入的5%设立专项技术研发资金,给创新工作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撑。康平纳相继建起了山东纺织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技术开发中心,配备

国际最先进的试验设备,科研人员及研发实力在国内毛纺行业属前列。为使新产品与世界潮流和时尚同步,定期派研发人员到国内外市场调研和采风,并聘请国际一流面料专家共同研发新型面料,往往提前一年半就推出流行面料,为买家能充分制作服装和推广市场赢得了先机。现已推出面料产品十二大系列上千个新品种,公司创新应用半精纺工艺制成的超薄型半精纺休闲面料是制作单西、套西系列产品的最佳丽料,开发的康平纳牌“全羊绒花呢”和“贝尔绒”,被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评为“2008年全国呢绒优质精品奖”。

康平纳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十分重视原始性创新,积极申报专利,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截止目前,公司已获取专利30余项,仅纺织机械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6项,专利申请有效地保护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为企业赢得了更多、更广的发展机遇,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

为满足市场需求,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康平纳紧紧跟踪市场,研究国际同行业技术标准,不断完善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适合毛纺企业发展的技术标准支撑服务体系,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与中国毛纺织工业协会、江苏阳光共同参与制定了《半精纺毛织物》、《精粗交织毛织物》2项国家标准,为促进行业产品的升级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标志着康平纳开始由技术竞争、专利竞争,向行业标准竞争的转化。

“责任”之说

“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酸成苦辣甜都有,在企业创建初期的时候,在管理团队上,我们一起探讨,一起商量,彼此认同思想,认同文化,力求形成一种合力,才得以把事情做好。”

“在创办企业时,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最大的目标,但当企业做大时,为政府分忧、为社会做贡献则是企业最大的目标。”

――陈队范关于“责任”的诠释

回首这十多年的风雨历程,陈队范说:“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酸咸苦辣甜都有,在企业创建初期的时候,在管理团队上,我们一起探讨,一起商量,彼此认同思想,认同文化,力求形成一种合力,才得以把事情做好。”公司一直以来,坚持“追求卓越、共同发展”的企业精神,实施“爱心帮扶基金工程”,关心帮助困难职工,解决职工后顾之忧;推行1:100合理化建议工程,号召职工对生产过程中涉及工艺、质量、安全、节能、革新等各个环节的问题,以合理化建议的形式提出,并根据其建议应用后产生的效益按l:100的比例进行奖励,通过这一做法,解决了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漏洞和问题,同时提高了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建职工参与企业文化生活的载体,树立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形象,创办《康平纳报》,使之成为宣传企业文化的重要阵地和展示职工才华的平台;举办康平纳集体婚礼、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员工文化生活,自2002年始康平纳就为职工建起了宿舍楼,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与此同时,还建设专家公寓,为技术人才和优秀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陈队范说“我们一直坚持‘任人唯贤’、‘适才适岗’的用人机制,创建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提高企业的专业综合水平。实现员工与企业双赢目标。”在人才储备和培养方面,公司致力于建立学习型组织、打造高素质的员工团队,制定管理人员和各岗位技能人员上岗标准,制定奖惩办法及职称和职工技能晋级的奖励政策,严肃考核制度,从薪酬激励、晋升激励、培训激励、绩效评价等多方面、多层次建立奖励机制,设立“企业创新奖”等奖项,按贡献、分等级进行奖励。长期以来,康平纳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采取高薪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优化人才组织结构。自2007年以来,公司高薪引进的高级技术人才126人,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公司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每年从专业院校、国内著名的专业培训机构等聘请专家教授来公司授课,为员工讲授专业理论知识。选派专业技术好和思想品德优秀的员工专业院校进行培训学习,培养自己的后备人才。通过公司内部定期培训、技术比武等方式,提高技术人员和员工的专业技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陈队范说“在创办企业时,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最大的目标,但当企业做大时,为政府分忧、为社会做贡献则是企业最大的目标。”在安置当地剩余劳动力、维护地方社会稳定、积极上缴税收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活动,康平纳出资100万元设立冠名慈善基金,用于当地扶危、济困、助学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每年公司都要看望企业驻地村孤寡老人、拿出几万元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扶助、出资支持驻村小学建设;每年定期组织员工到福利院进行“爱心服务月”活动;2007年9月,康平纳向自治区边境乡镇的72所小学的在校学生捐献了价值500余万元的民族风格的毛呢校服19000件。在2008年5,12汶川震灾时,公司捐献现金及物资50多万元。陈队范说:“在这里让员工得到锻炼和提高并发挥他们的才能,是我的责任;让员工生活得更好一点、更有幸福感,是我的责任;尽最大的能力帮助有需要的人、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同样也是我的责任。”

手记:

静静的小河流水,上面漂浮着落叶,因为早已入冬,难免有些苍凉,康平纳的员工说:“春夏季的时候,这里绿树成荫,最有意思的是河边的鸭子,似乎特别有灵性,每当从那里经过,呱呱叫着像是在慰问我们的辛勤。”而在旁边的草地上,可以看见几只山羊闲庭信步,和谐而自然。在康平纳的办公楼里,落地的大窗户让阳光毫无保留的洒进来,在这冬天感觉很温暖,而望着窗外,河水,小桥,假山,草地,山羊……尽收眼底,这就是康平纳“花园式的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