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学超声诊断学十篇医学超声诊断学十篇

医学超声诊断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2:01

医学超声诊断学篇1

1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现状分析

1.1超声诊断学课程设置不足

超声诊断技术作为一门年轻但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临床应用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诊断方法,也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必备部分[4]。但是由于医学界乃至社会上对超声重要性的误解或观念的落后,导致超声诊断学在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的影像诊断技术或物理诊断学教学中所占比例太小[5,6]。有些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中涉及超声的课程只有4-6个学时,往往在诊断学中一带而过;有些院校临床医学生课程内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声诊断学,或者将其纳入考查课、选修课,导致学生认为其“可学可不学”;更不要说安排见习、实习课。而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上机观摩或实践课,学生会觉得超声诊断非常抽象、晦涩难以理解,基本上达不到学习效果。

1.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知识掌握现状

由于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超声诊断学课程的培训,导致年轻的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声检查适应证及用途,不清楚超声检查的原理及优势,甚至看不懂超声报告单,认为其只是辅助诊断,更不用说了解超声诊断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和趋势。殊不知超声诊断目前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产科、浅表组织器官、心脏、肌腱韧带、关节、神经、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据统计,所有的临床学科都与超声医学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有研究者对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研究生针对超声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4%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其对超声知识的掌握,73.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的了解差,仅24.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了解一般;在问及对超声报告的认识上,38.7%学生认为他会关注超声报告中描述内容,32%学生会关注部分与自己专业相关较强的报告内容,仅17.5%学生认为自己能读懂描述内容,46.5%学生表示完全不能读懂报告描述内容[6]。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知识了解严重不足。

1.3超声诊断学教学师资现状分析

由于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年轻的、但发展非常迅速的技术,专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尤其缺乏高学历、高年资、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一些医学院校从事超声诊断学理论授课的教师仍多为本科或大专学历,缺乏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有些甚至是技术员转行,其学历层次、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尚有待提高。同时,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带教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临床超声医师队伍整体偏年轻,缺乏超声诊断学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年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教师,加之带教医师一般都缺乏技术规范化培训,带教过程中教学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规范性,带教过程中常夹杂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改革策略

为满足现代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需求,实现现代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改革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弥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超声诊断学专业教育上的不足。

2.1结合当今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学发展的需要,重视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

超声诊断技术由于其发展迅速、易于普及、实用性佳,不仅成为各大医院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诊断和人群健康检查中更是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由于其便捷、价廉、无放射性、应用广泛,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mRi虽然具有分辨率高、诊断价值大等优势,但由于其昂贵的价格或有放射性等缺点难以在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广普及。随着近期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即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的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易于推广的影像学技术,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因而改变超声诊断是辅助诊断的陈旧观念,在临床医学生中普及超声诊断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2组织编写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

目前的超声诊断学教材主要是面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因而编写一本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至关重要。临床医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目的主要为:第一,了解超声成像的原理、特点、发展方向、前沿技术,从而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确选择超声检查方法。第二,了解超声成像的常见干扰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释某些组织器官超声检查前特殊准备的意义。第三,能正确分析超声诊断报告。第四,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超声诊断优势,不断拓展超声诊断应用范围。这就要求教材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超声诊断的成像原理、类型、技术优势、常见病诊断要点、临床应用,并结合解剖、病理病生、主要临床表现等内容,将基础、临床、影像学科相结合,同时将高频超声、腔内超声、三维超声成像、超声造影等当前临床应用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加入教材中,广征博引,力求知识的先进性[5]。

2.3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实践课

超声诊断既是一门独立的技术,也是一种公共的、通用的、临床多学科涉及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了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因此,教学主管部门应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合理分配教学课时,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的学时数应不少于30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超声技术的原理、类型、优势、临床应用范围及当前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更好地为日后开展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技术。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医、理、工交叉结合的专业课,基础理论较抽象;相比于X线、Ct等影像学方法,图像是实时动态的,不同的切面、不同的方向得到的图像千变万化,实践性非常强,所以超声诊断学的见习、实习课程显得尤为必要[5,8];临床医学专业该课程见习课不少于8学时,实习时间不少于2周。开展好实践教学,有助于加强影像与临床学科的结合,培养横向思维,避免基础、临床、影像学科之间的知识脱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成像特点、优势,将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理论,有助于临床医生读懂超声报告。

2.4加强超声诊断学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超声诊断学篇2

【关键词】胆囊息肉,超声诊断,探析

胆囊息肉为向胆囊腔内突出的局限肉样隆起,随着医学影像学检查的广泛使用,胆囊息肉的发现率日渐升高,尤其是医学超声检查作为胆囊息肉简便而可靠的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胆囊息肉绝大部分属良性病变,也有一部分有癌变可能,但胆囊息肉的早期癌变术前诊断极为困难。本文对2005~2012年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6例胆囊息肉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20~68岁,平均48岁。29例患者有右上腹不同程度的隐痛或不适,8例既往无特殊症状,其中有16例合并有胆囊炎、胆囊结石。经超声诊断为胆囊息肉病变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与声像图改变进行对照分析。

1.2方法使用CSBm-848C型实时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mHz,患者检查前一晚清淡饮食后禁食,次日上午空腹检查,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必要时取坐位或半卧位,通过多个切面来观察胆囊的大小、形态及病灶大小、形态、数目、内部回声、基底部、局部囊壁及病变是否随改变移动等情况。

2结果

2.1超声表现全组患者均经3次以上B超检查诊断,其声像图特征为:胆囊轮廓清楚,壁光滑,在不同部位的胆囊壁上均可见大小不等的赘生物,其中有11例(占30.56%)患者病灶直径

2.2病理表现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31例(占86.11%)患者为胆固醇息肉:息肉外观为淡黄色或灰黄色,桑椹状、状或分叶状,有纤细的蒂,直径在10mm以下,最小2mm,息肉内可见数量不等的绒毛状突起,内含大量泡沫细胞样巨噬细胞。4例(占11.11%)患者为炎肉:病变颜色呈粉红色或灰白色,胆囊浆膜苍白,壁增厚。病变为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其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腺肌瘤患者1例(占2.77%):位于胆囊底,直径约11mm,切面呈灰红色,有蜂窝样区域。镜下主要改变是胆囊黏膜上皮和平滑肌同时增生,呈腺肌瘤样组织形态。2例(占5.55%)患者为腺瘤:呈红褐色至灰白色,镜下见树枝状结缔组织核心被覆着高柱状上皮细胞,腺体内含内分泌细胞。1例(占2.77%)患者为腺癌:菜花样,粉红色,单发,有粗蒂。镜下分化良好;瘤细胞核质深染,大部分表现有丝分裂,瘤体内腺泡扩张,充满碎片及分泌物。

2.3手术治疗适应证一、取决于病变的性质;二、取决于有无临床症状。根据本组病例分析,认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以下表现者应积极手术治疗[1]:①胆囊息肉样病变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②胆囊息肉样病变合并结石、慢性胆囊炎者;③胆囊息肉样病变合并破溃出血者;④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影响胆囊排空者;⑤胆囊息肉直径>1cm者。

3讨论

胆囊息肉是是一种常见病,是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腔内突出或隆起的局限性病变,胆囊息肉患者大部分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感到上腹部不适[2]。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B超、Ct、胆囊造影等。Chattopadhyay等报道腹部超声诊断胆囊息肉的敏感度在91%以上。而且超声检查具有价廉、无损伤、阳性率高等优点,还可动态观察其生长速度等变化情况,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被公认是胆囊息肉的首选检查方法[3]。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检出数目日渐增多,胆囊息肉样病变组织学上可分为胆固醇息肉、炎肉、胆囊腺肌病和腺瘤[4];胆固醇息肉是胆固醇沉着性病变,并非真性肿瘤,无恶变倾向;炎肉是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胆囊黏膜炎性肉芽肿改变,对这些非真性肿瘤的病变无须手术治疗,嘱患者避免引起胆汁过饱和的因素,并长期定期随访,观察有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如结石)等,亦可采用高灵敏度的彩色多普勒观察其有无血供,以便及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在超声的实际检查中,还要注意一些胆囊腔内的病变或沉积物可以表现为类似胆囊壁的隆起性或息肉样病变,如无声影的堆积状的泥沙样结石,陈旧黏稠的胆汁团、脓团、脱落的黏膜、坏死组织以及凝血块等,其中多数利用改变等方法可以观察到移动、变形的特征而不难鉴别,凝血块则可在随访中观察到改变和吸收消失,应注意解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但是,影像学检查方法只能表明息肉的存在,并不能揭示息肉的病理性质,而在术前得到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对于决定患者的治疗方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临床中鉴别诊断肿瘤性与非肿瘤肉困难的情况下,还要借助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来选择有手术指征的患者。

参考文献

[1]周永,蔡万学.超声医学[m].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869.

[2]刘执民.消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90.

医学超声诊断学篇3

【关键词】核医学、超声检查、亚急性甲状腺炎

【abstract】objective:theclinicaldiagnosisofnuclearmedicineandultrasonicexaminationindiagnosisofsubacutethyroiditismethod:weselected61casesofsubacutethyroiditispatientsand50casesofhealthypeople,willbedividedintotheobservationgroupandthecontrolgroup,serumfreethyroxineinthepatientsintheobservationgroup(Ft4),suchasscanning,carriesoutacomparativeanalysisoftwogroupsofthyroidglandsizeResult:comparedwitha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p<0.05)Conclusion:Clinicaladmiralofnuclearmedicineandthecombinationofultrasounddiagnosisofsubacutethyroiditispatients,butalsoimprovestosomeextenteffectivelyinSatdiagnosis.

【Keyword】nuclearmedicine,ultrasound,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2年2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61例亚急性甲状腺炎(Sat)患者和50例健康人群,在观察组的61例亚急性甲状腺炎(Sat)患者中,50例为女性,11例为男性,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为(42.4±5.8)岁,病程2-70d,平均病程为(35.7±7.4)d,所有患者入院后,经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血红细胞沉降率(eSR)、6h摄碘率(RaiU/6h)、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检查,结果均为阳性。对照组的50例正常人群,均无头颈部疾病,并且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与观察组无显著差异,不含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运用FH-458型甲状腺功能仪对RaiU/6h进行测定,同时运用SophaDS7型SpeCt仪器对患者进行甲状腺核素扫描,扫描判定标准如下:(1)甲状腺不显像(双叶或者单叶);(2)甲状腺显影不良(双叶或者单叶)。运用东芝SSa-34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探头频率控制在7.5-10mHz左右,让患者保持平躺状态,颈部过伸,连续扫描甲状腺,对其宽度和厚度进行测量,同时对甲状腺的血流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进行Ft4、eSa、RaiU/6h、Ft3及甲状腺核素扫描,将正常值作为基本标准,测定结果高于正常值,则为阳性,同时对两组的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61例Sat患者中,43例Ft3、Ft4均增高,6例Ft3单纯增高,7例Ft4单纯增高5例Ft3、Ft4均正常。甲状腺核素显像:24例甲状腺双叶不显影,7例单叶不显影,17例甲状腺双叶显影模糊,5例单叶显影模糊,8例甲状腺显影正常,本组阳性率为86.9%,以核素显像阳性或者RaiU/6h与tH呈分离现象为主要依据,核医学实验室诊断Sat阳性率为95.4%,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Sat患者核医学检查结果

检测项目

eSR

tH

paiU/6h

RaiU,tH分离

核素扫描

阳性例数

61

56

55

52

53

阳性率(%)

100.0

91.8

90.2

85.2

86.9讨论

亚急性甲状腺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的一种疾病,主要指的是感染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对甲状腺滤泡造成破坏,甲状腺分泌出胶体,使甲状腺出现异物反应,从而导致的甲状腺炎症细胞浸润[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以核素显像阳性或者RaiU/6h与tH呈分离现象为主要依据,观察组患者核医学实验室诊断Sat阳性率为95.4%,而超声诊断阳性率则为82.1%,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率差异明显,临床上将二者结合,诊断率高达100%。由此可见,临床上运用核医学与超声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进行诊断,不仅可以降低误诊、漏诊概率,还能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有效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世娟.于金华.冯志徐.核医学与超声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7,29(2):173-174.

医学超声诊断学篇4

关键词:医学影像;超声;介入超声

自伦琴1895年发现X线以后不久,在医学上,X线就被用于对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的新学科,并奠定了医学影像学的基础。至今放射诊断学仍是医学影像学中的主要内容,应用普遍。50年代到60年代开始应用超声与核素扫描进行人体检查,出现了超声成像(USG)和Y闪烁成像。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rayCt或Ct)、磁共振成像(mRi)和发射体层成像(eCt),如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与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等新的成像技术。这样,仅100年的时间就形成了包括X线诊断的影像诊断学(diagnosticimageology)。虽然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不同,诊断价值与限度亦各异,但都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形成影像,从而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以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都属于活体器官的视诊范畴,是特殊的诊断方法。70年代迅速兴起的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dioloy),即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或在影像诊断的基础上,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使影像诊断学发展为医学影像学的崭新局面。医学影像学不仅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诊断水平,而且可以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这样,就大大地扩展了本学科的工作内容,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近20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的影像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影像诊断学也成为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常规X线正在从胶片转向计算机放射摄影(CR)或更为先进的直接数字化摄影(DR)的数字化时代。诞生时即与计算机紧密相关的Ct、mR则发展速度更为惊人。Ct已从早期的单纯的头颅Ct发展为超高速多排螺旋Ct、电子束Ct。在速度提高的同时,扫描最薄层厚也从早期的10mm到现在的0.5mm,最高图像分辨率也达到了1024*1024。这些使Ct的应用不仅在于早期横断面呈像,同时可以作细腻的三维重建,模拟内窥镜,手术立体定向,Ct血管呈像(Cta)。mR也从早期的永磁体、低场强发展到现在的超导、高场强,分辨率在常规扫描时间下提高了数千倍,磁共振血管呈像(mRa)已成为常规检查项目,同时灌注、弥散、功能呈像以及磁共振波谱(mRS)技术正在研究发展之中。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已与X线、Ct、磁共振、核素并驾齐驱,成为临床五大医学影像手段。

声波是一种机械能的表现形式。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一般用赫兹表示,简写为Hz。频率在2000Hz以上的声波即为超声波。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要发生反射,折射以及多普勒效应等。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发生声能衰减。因此超声通过一些实质性器官,会发生形态及强度各异的反射。由于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解剖情况的不同,对超声波的反射,折射和吸收衰减各不相同。超声诊断就是根据这些反射信号的多少,强弱,分布规律来判断各种疾病。医用诊断超声波的发生与接收,均由特制的探头来完成,它能把电能和声能互相转换。按照超声回声显示方法来分类,超声诊断仪可分为脉冲回声式和频移回声式两大类型。脉冲回声式超声诊断仪包括幅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a型超声仪,简称a超)、辉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B型超声仪,简称B超)以及回声辉度调制型超声诊断仪(m型超声仪,简称m超)。频移回声式超声诊断仪(D型超声仪)包括频移示波型超声诊断仪(脉冲波式和连续波式多普勒)彩色编码频移回声式超声诊断仪(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简称彩超)等。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以解剖学、病理学等形态学为基础,紧密结合临床医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已与X线、Ct、磁共振、核素并驾齐驱,成为临床五大医学影像手段。超声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脏器病变的形态学诊断以及器官的超声解剖学的研究。超声诊断是以形态学为依据的,因此它的基础是病理解剖学形态改变及由此而产生的组织的声学变化。超声检查可获得各脏器断面图像,此即为诊断的形态学基础,能够对病变进行定位定性诊断。二、功能性检测。超生图像可显示由于脏器、组织的生理变化而出现的相应规律性变化,如胆囊收缩、胃排空、胃肠道蠕动、膈肌运动、卵巢功能性变化及心脏的舒缩。多普勒超声可显示心脏及其他脏器血管的血流变化,以判断其功能状况。三、介入性超声。包括内窥镜超声和术中超声,介入性超声在临床的广泛开展使得超声诊断与临床、病理学、组织学紧密结合,不仅提高了诊断水平,还进一步开展了一些临床治疗,开辟了超声诊断、治疗在临床医学的新领地。

介入超声技术作为现代超声医学的一个分支,是1983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介入性超声学术会议上被正式确定的。它是在超声显像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施时超声的监视或引导下,完成各种穿刺活检、X线造影以及抽吸、插管、注药治疗等操作,可以避免某些外科手术,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媲美的效果。与其他影像学介入手段相比,由于介入性超声具有实时、准确、便捷、无辐射、费用低廉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不断出现的各种新型介入性超声内镜,在进行穿刺过程中,内镜视野和超声视野同步,超声影像上可以显示穿刺进针的全过程,精确控制针尖在病变内的位置,使穿刺准确安全,大大提高了可以穿刺的范围。同时彩色多普勒在介入性超声内镜中的应用,有效地区分血管和非血管结构,保证了穿刺的安全性。目前国内外学者更多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介入性超声内镜的肿瘤治疗,如光动力治疗、射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组织间放疗等。

介入性超声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有些疾病的治疗已成为临床不可取代的治疗方法。同时,医学影像学的整体水平的发展为患者诊疗提供了更宽广的选择空间,患者可权衡各种手段的利弊作出更为合适的选择。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

参考文献:

医学超声诊断学篇5

【关键词】B超诊断技术;发展状况;非侵人性特征;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97-01

自从我国各大医院广泛的采用B超诊断技术以来,B超诊断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大医院的临床医学检验之中。例如,B超诊断技术之中的B型超声检查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大医院的心血管内科、消化系统内科、泌尿系统内科、妇产科等各大科室的疾病诊断当中。针对B超诊断技术在各个医院中的广泛应用和B超诊断技术在治疗患者疾病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在医院的多年工作经验,具体的谈一谈目前我国的B超诊断技术发展应用情况。一方面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另一方面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B超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

1、超声波在人体中应用的基本原理

在通常的情况之下,人们所能听到的声音的声波频率一般是在20赫兹到20千赫兹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人体就不能正常的听到声音。其中,如果声音的声波频率低于20赫兹,那么就将这样的声波称之为次声波;如果声音的声波频率高于20千赫兹,那么就将这样的声波称之为超声波。目前,超声波已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医学领域里面,超声波具有非常多的符合医学需要的特点。其中,由于超声波具有声波频率高的特点,这就意味着超声波的波长很短,因此,超声波可以像光线一样沿着直线进行传播,这就使得在医学工作中可以把超声波沿着一个确定的方位进行超声波发射,这样,超声波就可以沿着一条直线在人体的各个组织里面传播,在超声波传播的过程之中,超声波与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接触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射波段,这就是超声波在人体医学当中的应用。

2、B超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

B超诊断技术的核心就是B超成像,B超成像,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利用相关的医学B超仪器向人体之中发射超声波,然后根据超声波的直线传播原理对人体的器官进行扫描。并对扫描过后超声波回声的延迟时间和超声波的回声强弱等状况来判断人体器官的具体情况,然后,再把收集得来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相应的处理,最后,就能够得到B超诊断的诊断图像。

二B超诊断技术已经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之中

在治疗疾病时,采用B超诊断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图像清晰、准确的患者内脏的病变图像,针对B超诊断技术的这种优良特性,目前,B超诊断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内科疾病的检查之中,尤其是在对腹部疾病的诊断当中。截至目前为止,在各大医院中采用最多的B超诊断技术是应用于对患者肝胆疾病的诊断过程之中。

1、B超诊断技术应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过程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在人体之中主要发挥着消化、排解毒素的重要作用,这就导致人体的肝脏器官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或者是病理性伤害,在B超诊断技术应用于医学之前,人们很难确切的知道肝脏器官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这就导致肝脏疾病很难在发病的初期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以至于延误了患者的治疗。目前,随着B超诊断技术应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医生可以通过B超诊断技术提供的清晰病理图像准确的识别出肝脏中的各种病理性特征。与此同时,医生还可以根据B超诊断中得到的图像,展示出肝脏部位肿胀物的大小以及其位置和范围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且能够迅速的得出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案。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B超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医院已经可以通过B超诊断技术发现了小于2毫米的肝部小肿瘤,这就有力地克服了以前肝脏部位病变难以发现的问题。

2、B超诊断技术应用于胆道疾病的诊断过程

B超诊断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胆道疾病的诊断过程当中,在对胆道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B超诊断技术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人体的胆管部位有没有产生扩张的现象,此外,B超诊断技术还可以清晰的反映出胆道的胆囊部位的大小状况。最终,医院里的医生可以通过B超诊断技术,向患者提供胆道疾病的清晰病理影像,并通过获得的病理影像来正确的判断出胆道疾病的梗阻性黄疽的病发部位以及梗阻性黄疽的发病程度,我们可以知道,通过B超诊断技术可以做到比传统的诊断技术的准确程度提升一倍以上。此外,对于胆道疾病的胆囊结石现象,医院医生也可以通过B超诊断技术提供的胆囊部位的清晰图像,来确定胆囊部位炎症的严重程度、胆道部位胆管的扩张情况,以及胆道部位胆囊结石的大小和数量,这就使得B超诊断技术成为了胆道疾病的诊断过程当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程序。

三总结

综上所述,自从B超诊断技术诞生以来,B超诊断技术的优势已经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呈现出来了。由于B超诊断技术可以向医疗工作人员提供清晰、有效的人体内脏器官的图像,因此,就使得B超诊断技术可以在各大医院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在医院的多年工作经验,大致的讲述了B超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的特征讲述其目前在各类疾病诊断和治疗当中的应用,为的是让冠达人民群众对这一技术能有个大致的了解。但是,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本文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医学超声诊断学篇6

【关键词】 超声医学; 临床急诊; 应用效果

随着超声诊断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超声医学在临床急诊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在对急诊患者的及时快速做出检测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超声医学的准确而快速的诊断结果,大大缩短了医生的确诊时间,减轻了急诊患者的痛苦,为患者提供了更大的有效的救治空间。笔者根据在临床实践中随机抽取的217例病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17例,其中男101例,女116例。年龄1~73岁,平均32岁。所有患者都有腹部剧烈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有发热、恶心、胸部疼痛等现象。对这些急诊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结果如下。

217例急诊患者中,只有17位患者的诊断出现偏差,其中误诊14例,误诊病情有1例外伤性肠破裂,4例急性阑尾炎,2例胃十二指肠穿孔,3例异位妊娠,1例黄体破裂出血,3例盆腔炎包块;漏诊3例,其中1例外伤性肠破裂、1例黄体破裂出血,1例自发性肠穿孔。超声诊断符合率达到86.6%,基本符合率达到4.6%,误诊率约为7.4%,漏诊率约为1.4%。在以上病例中,136例经过手术及病理得到证实,其余81例通过临床、临床穿刺、Ct、X线等方法得到验证。

1.2 方法 使用多种超声诊断仪器,如LoGiQ400、LoGiQ5等诊断仪器。本组病例不要求空腹检查,盆腔检查要求患者憋尿或利用生理盐水充盈膀胱,对患者进行全腹部的多切面检查。

1.3判断标准 当超声诊断与临床诊断一致时,便是符合标准。当超声检查仅仅显示腹腔积血或积液时或仅显示病灶区血供减少时,为基本符合标准[1]。

2 结果

2.1 对比超声检查和临床检查结果 超声诊断符合率达到86.6%,基本符合率达到4.6%,误诊率约为7.4%,漏诊率约为1.4%。

2.2 性别与病因的关系 217名患者中,男性外伤率为78.2%,女性的外伤率21.8%;男性的外伤率远大于女性。

3 讨论

重大疾病可能对患者生命产生巨大威胁,及时而正确的诊断可以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超声医学的准确而快速的诊断结果,大大缩短了医生的确诊时间,减轻了急诊患者的痛苦,为患者提供了更大的有效救治空间。超声诊断在实质性脏器损伤、胆管系统、泌尿系统疾病、肠道性疾病、妇产科疾病等各类疾病中表现差别很大,以下就本组病例中的几种病情做出了分析讨论[2]。

胆管系统疾病:胆总管结石梗阻图像表现为胆总管内强回声伴随着后方的图像影射,并且胆管在不同程度上还出现扩张现象,这是由于胆管里出现胆汁淤积,导致道结石最终把胆道封堵;胆结石嵌顿并急性胆囊炎患者声像图表现则是胆囊有明显的扩充,胆囊壁增厚,张力得到了有效的增强,胆囊颈部可见强回声光团伴身影;急性坏死性胆囊炎并发胆囊穿孔声像图表现为胆囊壁厚度增加,出现连续中断的现象,出现部分不规则的低回声团或暗液性区域。

泌尿系统疾病:该系统疾病多发于尿道结石,经常出现在输尿管的三个狭窄处,有输尿管扩张、肾脏积水,超声检测也会发现强回声团。

胃肠道系统疾病: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表现为阑尾体有明显的增大、周围结构呈现不清楚,阑尾壁有高、低、高的回声;急性胰腺炎声像图表现为胰腺有明显增大,胰腺形态不规则等现象;超声检查胃十二指肠穿孔时易出现误诊漏诊情况,要结合其他手段进行检查,比如X光线[3]。

产科疾病:异位妊娠声图像的表现则为子宫内膜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厚,宫腔内无胚囊,子宫的一边或者附近区域可以发现低回声与强回声或者混合性团块,声像图表现不出特殊的特征,只是随着发病时间、发病的部位、血块多少的程度变化而不同,胎盘早剥并胎膜下积血声像学表现为胎盘与子宫壁间的边缘粗糙、形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内部可见散在斑点状高回声、不均质低回声或者杂乱的回声情况[4]。

妇产科疾病:在妇科疾病中,盆腔炎是常见的疾病。其声像图表现为子宫增大,输卵管变粗,黄体破裂出血的表现与异位妊娠表现差异不大,检测者要细心鉴别。在产科疾病中,异位妊娠声像图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在子宫一侧会出现混合型团块,声像图并无非常明显的特征;胎盘早剥会出现不规则形状的液性暗区,有斑点状高回声、杂乱回声或者不均质低回声。

总而言之,超声诊断有操作简单、经济适用、准确迅速的特点在临床应用中变得越来越广泛。超声医学在急诊检查中有较高的正确率,可以帮助医生大量减少确诊的时间,为患者赢得最大的有效的救治时间,大幅度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减少了无数患者痛苦。值得注意的是超声诊断在胸腹部创伤或急性腹部疾病救治体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医生通过对病灶区的声像图观察可以初步判断和估计预测病情,最大程度地避免漏诊、误诊和盲目剖腹检查[5-6]。

参考文献

[1]李彩琴.急性胰腺炎的超声临床诊断意义及漏诊误诊原因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10(9):11-12.

[2]金耀泉.浅谈超声胆总管结石临床诊断的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5):39-40.

[3]徐金锋,刘慧玉.临床超声医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医学,2008,14(9):48-49.

[4]李存芬,,李云霞.急诊超声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民康医学,2010,9(7):126-127.

[5]丁玲玲.超声医学在临床急诊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0(5):135.

医学超声诊断学篇7

关键词基层医院功能科急诊夜诊

我院属县市级医院,是国家三级医疗网中的骨干龙头医院,肩负着对乡镇、社区医院人员进行教学和培训,同时肩负着筛查疑难杂症,并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的目的。本科室工作人员6人,平均年龄为43.5岁,从事本专业时间为20.5年,参加执夜班的人员均应掌握超声及心电图学的诊断技术。对2010年7~9月份847例患者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以求对基层医院医生有所帮助。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2010年7月~9月在我院晚间急诊、夜诊的患者,男297例,女550例;年龄2~75岁,平均36.5±9.0岁。其中心电图540例,腹部超声307例,夜诊心电图6人次/夜,超声3.3人次/夜。

仪器:采用maC-1200St心电图仪及pHLipS-enwiSoR,百胜570FDmK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0~5.0Hz。

方法:采用黄宛心电图学所示导联位置,超声采用仰卧位,侧卧位及相互结合的标准方法。

结果

心电图组:急性心肌梗死27例,房颤19例,心肌缺血30例,室性心动过速5例,心动过速42例,房早、室早15例,左右心室腔肥大17例,正常285例,阳性率约占28.7%。

超声组:142例晚妊,胎儿畸形6例,宫外孕17例,急性阑尾炎15例,胆囊结石7例,肠梗阻9例,外伤至腹腔内脏器破裂8例,尿潴留2例,泌尿系统结石18例,胰腺炎7例,正常68例,阳性率达80.6%,手术127例,转院8例,随访病历通过临床手术病理验证。

讨论

急诊医学科(室)或急诊医学中心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因此,急诊科的工作可以说是医院总体工作的缩影,直接反映了医院的急救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和人员素质水平。20世纪90年代的急诊科突出了科室的特色和融入了重症监护的优势,因而在现代急救医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1世纪现代急诊医学科已发展为集急诊、急救与重症监护三位一体的大型的急救医疗技术中心和急诊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可以对急、危、重病人实行一站式无中转急救医疗服务,被喻为现代医学的标志和人类生命健康的守护神。

在县级基层医院中,心电图仪、中高档彩色超声仪都已全部覆盖,心电图仪及超声仪因其简便实用安全而广泛使用,并且能够及时为许多种疾病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而受到临床科室医生的信赖,在本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病例中不乏出现诸如急性急肌梗死、房颤、室性心动过速、宫外孕、胆总管结石、肠梗阻、腹腔脏器破裂、胰腺炎等危急病例,如不能及时准确做出诊断,延误病情,将危及到生命,在超声医学中所示的急腹症,在本章节超声组中占总病例数阳性率达62.5%之多,在心电图组,急性心肌梗死27例,室性心功过速5例等也占有不少比例。因此可以这么讲,及时准确客观地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诊断报告,对拯救病人的生命至关重要。本文所指急腹疾病是指腹腔内、盆腔内、心血管及表浅器官或器官发生了急剧的病理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症状、体征为主生理变化,同时伴有全身反应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器质性、穿孔性、梗阻性、脏器破裂、出血性、缺血性等类型,涉及到内、外、妇、儿等诸多科室。如何做好此项工作是关系到患者生命得以延续的一项重大课题,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如下几点。

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人体器官病理、生理、解剖学、电生理学,还应熟悉心血管不同器官,组织血液供应的动态变化。基础理论知识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到对急性疾病特征的认识和正确思维的培养,进而影响诊断水平。

要具有正规的超声仪器的操作技能,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类超声诊断仪的性能、特点及操作方法,调节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并要了解超声声像产生的物理基础,善于识别声像图中伪像的种种表现,增强对于某些结构及病变的识别能力,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

重视正确的临床思维,急诊因图像及心电图的复杂性及多样性、缓急等,决定了应对所获图像资料进行系统、全面、客观地分析。

超声检查如何恰当地做出诊断,是下临床诊断、病理解剖诊断,还是病理诊断?这是超声医师多年来极为关心且分歧较大的问题,对于超声具有确诊价值的疾病,如积液、结石、血管栓塞等可以直接做出明确的临床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甚至病理诊断,而对于超声检查只具有参考价值的疾病,则应尽可能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影像学诊断,供临床医师参考。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一种疾病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超声征象和声像同类型,它们皆可以成为声像图诊断的依据,然而不同的疾病又可能具有某些共同的超声征象,使声像图的诊断变得难以肯定。如腹腔大量积液,明确的解剖部位诊断和物理性质诊断,当进一步判断这一现象属于哪一种疾病时,则面临诸多的选择,诸如宫外孕、外伤、腹水等,所以,因有的放矢地做出正确恰当的结论或提示;对某些急诊要动态观察,必要时进行系统地追查或复核比较,检查者应提出复查的日期和要求内容。

注意反馈与随访。应自觉地建立一套完整的反馈与随访体系,时常下病房,积极参与相关的病例讨论,多到病案室查阅病人疾病最终诊疗意见,特别是临床医师的反馈更是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以上做法均是丰富知识,避免错误,提高诊断水平的有效方法。

县市级医院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夜间发生的急诊及乡镇、中心社区送至我院的患者,很大一部分患者都是有急腹症的特点、体征,作为基层功能科医生,同时要掌握多项诊断技能,要不间断地学习,从实战中认真总结经验,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刘兰芬,张来阁,等.急诊超声诊断.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医学超声诊断学篇8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aBStRaCt]objectivetoassessthecurrentsituationinmedicalimageologyteachingandreforming.methodsthecharacteristicsofmodernmedicalimageteachingandtheproblemsexistedintraditionalteachingwereanalyzed,themodifiedmeasureswerethenproposed.Resultswiththeamendmentoftheteachingplanandprogramandtheimprovementofsubjectconstructionandcoursesystemreform,theoptimizedcoursegroupwasformed.Conclusionimprovedcoursesystemofmedicalimageology,constructedonthebasisofdiagnosticradiologyandmultimediateaching,greatlybenefitthedevelopmentofcomprehensiveabilitiesofstudentsmajorinmedicalimageology.

[KeYwoRDS]medicalimageology;teaching;reform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如何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影像图像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医学影像学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20年来从传统X线诊断学到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该课程的教学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支笔就可以完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21世纪教学的需要。因此,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1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特征

1.1现代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自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的百余年间,放射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随着B超、Ct、mRi、eCt和DSa等技术的出现和介入放射学的兴起,放射学已发展为诊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

1.2医学影像学发展日趋强劲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尤其超声医学在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Ct、mRi、同位素扫描和超声医学)中发展更为迅速,在各种影像诊断学中,以其仪器体积小、便于移动、价格相对便宜、对人体无创伤以及可以重复检查等优点,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由于各种电子探头相继问世,计算机前处理和后处理能力不断增强,以及数字化处理的实现,使图像质量、储存、编辑、转录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现在超声探查的途径已从体外进入到腔内、血管内;超声诊断仪已从超声诊断室进入了手术室、监护室、急诊室。目前,胎儿超声、经颅超声、血管内超声、心腔内超声、体内超声、介入超声、三维超声已取得或正在取得惊人的进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不断提高,目前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且临床地位日趋重要,专职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的医务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也日益壮大。

1.3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学科知识面广的综合学科

医学影像学从内容上涉及到了内、外、妇、儿等多门学科、多个专业,这就要求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应有一定的广度医学知识面。①解剖是基础:影像声像图实际上就是人体各组织声阻抗的分布图,各种检查方法都是以人体不同部位和断面成像为基础的。因此,只有熟知大体解剖,了解正常断面解剖,树立平面和立体观念,才能正确认识正常组织的图像和鉴别异常图像,并能对病变做出准确定位。②病理是关键:各种疾病都有其病理与生理的改变,组织和脏器的不同病理生理变化决定了超声波对其的不同反射,从而表现出不同特征的声像图。因此,掌握病理学与生理学知识对疾病诊断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一些比较难鉴别的病变,把声像图与其病理生理改变结合起来分析,往往能得出更加符合临床的正确结论。③临床是目的:影像诊断的目的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然而影像诊断入门容易,精通难,一个好的影像诊断医师必须熟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方面的临床知识,了解各科有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这样才有可能更全面地分析临床提出的主要诊断问题,从而避免出现漏诊误诊。

2传统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教材、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影像学专业与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授课一直使用吴恩惠教授、张雪林教授、汪绍训教授、HoLGeRpetteRSSon教授等主编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是以疾病为主线,深入介绍各系统中各个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学(X线、Ct、核磁共振和超声医学)表现。目的是使学生对一种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这似乎对于培养学生能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综合多种成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有帮助。但是,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多年来在国内外大中型规模的医院,不论是在学科设置方面还是从事专业技术人员方面早已形成各自独立的学科,如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科等。这不仅仅大大提高了这些学科的临床医学诊断水平,也大大提高了这些影像诊断技术的临床地位,而且使得这些影像诊断技术在各自领域内发展异常迅猛。目前,核医学教学不论是教材还是教学设置早已从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独立出来。而超声医学仍然与Ct、核磁共振、X线在教材与教学设置上融合在一起。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所沿用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教材、教学模式既不适应各影像学科或从事这些学科的技术人员专业独立性的特点,也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教学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2医学影像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而学时数少是影像学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要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实会很困难。尤其超声医学与Ct、核磁共振、X线在教材与教学设置上融合在一起使该矛盾凸现的就更为突出。然而,超声诊断学尽管属于影像诊断学体系,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超声诊断学尤其超声心动图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超声诊断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其强调的是实时、连续、多切面及动态观察疾病的影像学改变。因此,超声检查的操作手法很重要,往往同一个病人,由于操作手法不一致,切面的大小也不一致,有时可以造成诊断意见悬殊很大,正因为该学科这一特点才使得超声的诊断是靠动态和实时做出的。因此,超声的诊断必须医生亲自操作而不是仅靠读几张片子就做出诊断。此外,尽管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人们对其的认识还是相对不足,以致超声诊断学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势必会导致学生对这个学科认识比较薄弱。

3加强医学影像学教学几点粗浅的建议

随着医学影像学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超声、Ct、介入放射学已逐步普及和mRi大量引进使用,国家九五攻关重大决策已将介入放射学单独成立为一级学科,与内科、外科并列为现代医学三大技术。因此,为了适应新世纪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进一步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层次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医学影像学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为了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应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着手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使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

3.2加强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促使优化课程群的形成

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必然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更新。为了适应我国目前各影像学科或从事这些学科的技术人员专业独立性的特点,应该加强医学影像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满足培养新世纪高级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需要。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应该下设放射诊断学教研室、超声诊断学教研室、核医学教研室、介入放射学教研室和分子影像实验室[1]。实验室可进行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在内的影像学实验研究。通过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放射诊断学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医学影像学课程群,并形成以放射诊断学为核心、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

3.3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和广泛,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医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实现的条件,促使传统的医学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由于超声诊断学图像的成像、观察及诊断的最后确立都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多媒体技术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发挥了更显著的作用。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如下的优越性:①节省时间,提高授课效率。我国目前教学体制导致大多数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较好,但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较差。而且医学影像学所涉及的方面几乎包含了医学领域中的大部分学科,而应用多媒体教学就可节约大量教师板书和作图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授课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较多信息,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②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将单调、乏味的课堂知识形象地体现在动态和静态的图像中,使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感知手段来获得信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时在m型超声上二尖瓣前叶呈“城墙样”改变;在二维超声上二尖瓣前后叶呈“鸡啄米”样运动。单纯的理论式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后,通过多媒体的声色、静动、图文等信息多角度刺激人的感官,将抽象的过程直观、生动地显示出来,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有利于学生开阔思维空间,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多媒体教学可以说从根本上实现将传统的被动填鸭式教学向主动参与互动式现代化教学模式转换。③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弥补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有助于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解决以往教学的一些盲区。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提高学生形象记忆和立体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影像,观察组织器官的形态功能、立体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2,3]。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顺应现代教学发展潮流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经验的进一步的积累,多媒体教学必将更好地促进医学各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加速医学教育现代化进程[4]。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医学影像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发金,谢鹏,罗天友.分子影像学及其对医学影像学的影响[J].重庆医学,2005,34(5):775.

[2]刘璐,刘扬,王宇,等.多媒体教学促进核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2):9294.

[3]徐珞,吴梅,孙向荣,等.《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几点体会[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42(4):361362.

医学超声诊断学篇9

【关键词】超声诊断;输卵管异位妊娠

中图分类号R714.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7-0062-02

临床上将孕卵在宫腔以外的地方发生着床并发育的情况称为异位妊娠,本次研究的输卵管异位妊娠是异位妊娠中一种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其发生率大约占全部异位妊娠患者的95%以上。该种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腹症,同时也是导致孕产妇发生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升高。患者发生输卵管异位妊娠后,若其孕囊出现破裂,则会引起患者发生大出血的现象,部分症状严重的患者甚至出现死亡。因此,给予患者实施早期的诊疗是至关重要的。为探讨输卵管异位妊娠有效的临床诊断方式,对近期内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2例疑似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实施了超声诊断,并与手术结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1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2例疑似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1~38岁,平均27.8岁。经产妇29例,未产妇23例,其中45例患者存在明显的停经史,平均停经时间为51.4d。全部患者在行血β-hCG检查时,结果显示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另有47例患者临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21例患者伴有明显的阴道不规则出血。体检显示,41例患者可触及明显的的不规则、质地柔软的包块,19例患者双侧附件存在明显的压痛。

1.2诊断方式

超声诊断检查前嘱全部患者适度充盈膀胱,待膀胱充盈后,嘱患者取仰卧位于检测台上。应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HD-11Xe型超声诊断仪对患者实施诊断检查,将探头频率调整至3.5mHz,对患者进行多切面的观察。观察内容主要包括:宫腔内是否存在孕囊、子宫的大小、双侧附件区域的异常及盆腔内炎性包块、积液的存在与否。此外对于存在包块的患者,应对其包块的大小、形态及包括内部的回声进行仔细、反复探查。

2结果

与手术结果及病理检查结果对照,本组52例患者均证实为输卵管异位妊娠,超声诊断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8例误诊,1例漏诊,43例明确诊断,其诊断符合率为82.69%。明确诊断的43例患者的超声图像主要以输卵管环型、胎心胎囊型为主。其中25例患者表现为输卵管环形,其超声图像主要表现:于患者卵巢外侧可见明显的直径1.4~3.8cm的圆形或椭圆形输卵管环影像,且在环中心无回声、环壁存在强回声。同时附件区包括周围出现滋养层血流频谱,尤其是输卵管环的周围会出现彩色血流信号。另外18例患者表现为胎心胎囊型,其超声图像主要表现:在患者输卵管内可以看见明显的妊娠囊、胚芽、卵黄囊或是存在明显的原始心管搏动。

3讨论

正常的妊娠是孕囊在子宫腔内着床并发育的过程,若孕囊的着床发育在子宫腔以外的地方则称之为异位妊娠。近年来,伴随着输卵管炎、盆腔炎等疾病发生率的升高及试管婴儿工作的开展,使得本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2]。患者发病后,其早期可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但一旦孕囊发生破裂,则会导致患者发生大出血,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急腹症,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3]。因此对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实施早期的诊疗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本病的诊断,以往临床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血尿hCG进行诊断的,但由于会出现假阴性反应而造成误诊现象的发生,因此使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近年来,伴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使得超声诊断技术成为了本病的主要检查方式。其可以根据超声图像提供的典型的异位妊娠特征对疾病进行判断[4],如子宫增大、内膜增厚、子宫内无典型妊娠囊及在宫腔以外的地方探得异常的包块、胚芽等。对于输卵管异位妊娠超声图像的辨别,笔者也进行了如下总结:在输卵管内部可以清晰看见妊娠囊、胚芽、原始心管搏动及卵黄囊可称为胎心胎囊型,对于超声图像明确诊断为此型的患者可明确诊断为输卵管异位妊娠;在患者卵巢外侧可明显显现直径在1.4~3.8cm、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内部无回声外壁强回声的输卵管环的可称为输卵管环形。该种图像表现是输卵管异位妊娠的典型表现,输卵管管壁水肿、管内妊娠组织、血块是导致此种图像形成的原因[5-12]。因此出现该种图像者可明确诊断为输卵管异位妊娠。此外对于双侧附件区域内出现质地不均匀的包块、结节,不管其边界清楚与否,待探及滋养层血流后即可诊断为输卵管异位妊娠(尤其是对于存在胚芽及心管搏动的患者)。但是超声诊断检查也不能对每一例疑似病例进行准确判断的。笔者也就可能导致误诊、漏诊现象出现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如下总结:(1)经腹超声诊断由于距离的因素,会导致超声在传导过程中出现衰弱的情况,从而超声图像不能良好显现滋养层血流频谱,这样便给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影响。(2)部分患者在异位妊娠发生的早期,可能会因妊娠囊较小而忽视,此外此时如果在宫腔内存在积液,则极有可能发生误诊的现象。(3)由于临床在实施超声诊断时常会将超声诊断结果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此时便很有可能将黄体破裂误诊为异位妊娠,因此在实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应注意对上述两者进行区别。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超声诊断操作简单、对患者无损伤且可反复使用的诊断方式,在诊断输卵管异位妊娠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26-1327.

[2]戴钟英.异位妊娠病因、早期诊断和治疗研究的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27(5):373-374.

[3]吴松梅.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输卵管妊娠的诊断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3):529-531.

[4]张薇,姜莹.阴道彩超诊断输卵管妊娠的价值[J].医学信息,2010,23(3):37.

[5]严冬.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输卵管妊娠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5):36-37.

[6]黄惠.阴超探头经腹部探测在诊断高位输卵管妊娠方面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2):88-89.

[7]欧红,吴煜,潘健.经阴道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及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30-31.

[8]何文艳,曹晓辉.经阴道彩超对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诊断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75-76.

[9]徐萍,朱小红.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宫角妊娠与输卵管间质部妊娠鉴别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4):96-97.

[10]岳爱珍.经阴道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27.

[11]宋义伦.输卵管异位妊娠的超声学诊断[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5):9-11.

医学超声诊断学篇10

[关键词]超声检查;乳腺癌;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4(c)-0037-02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和生命的常见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加。因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成为防治乳腺恶性肿瘤的关键所在[1],为寻求更为方便有效地乳腺癌诊断方法,该研究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该院进行彩超检查并行乳腺肿物手术的11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彩超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0例患者均为年龄在33~69岁之间的女性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45岁。所有病例均经术前彩超检查,术后病理证实。

1.2检测方法

使用探头频率为11mHz的SonoS-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用直接探测法进行探测,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双侧乳腺,在各象限做系统扫查,避免遗腺边缘部分及周围。观察发现的病灶并记录其部位、大小、形态、边界、纵横比值,内部、后壁及后方回声,注意有无钙化灶,肿块同侧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并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肿块的血流情况,用时钟1~12点位置,标记异常病变回声所在部位。

2结果

2.1诊断准确率

该组患者110例乳腺癌声像图资料中,与彩超诊断相符合的乳腺癌98例,符合率89%;与彩超诊断不符合的乳腺癌12例,不符合率10.9%,其中诊断为乳腺纤维瘤7例,占误诊率6.3%,诊断为乳腺炎性结节3例,占误诊率2.7%,诊断为乳腺囊肿2例,占误诊率1.8%;彩超均没有怀疑乳腺癌,12例误诊病例肿物无典型或可疑乳腺癌声像特征及血流信号,而7例声像图似乳腺纤维瘤(图1)。

2.2检查创伤情况

乳腺超声检查对受检者无痛苦,无放射性损害,无创伤。

3讨论

3.1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

彩超应用于肿瘤诊断的病理学基础是由于“恶性肿瘤能释放一种血管生长因子,刺激血管不规则生长”[2],使乳腺癌的血管形态呈现出异常状态,主要表现为粗细不均、增多、走向不规则等,而这些特征能被彩超较好反映,使之对乳腺癌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aider等[3]将肿瘤血流分为4个等级,乳腺癌常表现为Ⅱ~Ⅲ级,82%的乳腺癌病灶可见2条以上血管,只有4%病灶未见血流。一般,丰富的血流信号可能提示存在恶性肿瘤[4]。milz等[5]采用能量多普勒对113例乳腺肿瘤患者的血管进行探测,发现乳腺癌血管的分布及走向多为中央型和穿人型,即表现为在肿瘤内部不规则紊乱分布,纤维腺瘤血管多沿包膜及结节间隔走行。Chao等[6]将阻力指数(Ri)>0.7作为乳腺癌的诊断标准,其敏感度可达85%。peter-engl等[7]的研究发现乳腺癌的收缩期峰值流速(SpV)明显高于良性病灶,平均SpV为23em/s,良性肿瘤的为14cm/s。乳腺癌的多普勒频谱形态常表现为收缩期峰值前移、频谱形态呈“匕首形”,其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96%[8],该组病例根据上述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参考诊断,能帮助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性,诊断符合率较高,符合率89%。

3.3彩超诊断乳腺癌的优点

李俊来[9]等描述全面掌握超声检查技术努力提高乳腺疾病诊断水平,对乳腺超声检查讲述较全面,笔者认为要提高对乳腺癌诊断符合率掌握探查乳腺癌的方法及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本院每一例乳腺患者均严格规范检查,避免遗漏,为提高乳腺癌诊断符合率是必要的。

彩超对乳腺癌检出率较高,本组病例彩超诊断相符合的乳腺癌98例,符合率89%,与彩超诊断不符合的乳腺癌12例,不符合率10.9%,与辉[10]近期报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乳腺癌的应用价值的诊断符合率为88.4%相近;结论彩超诊断乳腺癌无创伤、无放射、操作方便,符合率高,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利依据。另可鉴别其他乳腺实性肿块,如:乳腺纤维瘤、实性增生结节、淋巴瘤等,可作为乳腺癌普查的方法,可重复多次检查。

3.3彩超诊断乳腺癌的不足之处

对于早期体积较小、向周围浸润不明显、影像学特征不典型的乳腺癌,由于其与良性病变的影像交错现像,使超声诊断较为困难[11]。对于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无创、安全、的检查手段,超声可连续观察,能反映肿块内部结构,观察到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将其应用于乳腺检查,在普查、筛查、定期复查及早期发现乳腺癌方面有重要作用[14]。随着仪器的更新,经验的积累,新技术的开展与应用[15],如超声造影成像技术、三维超声成像、弹性超声成像等,彩超检查必定会给临床诊断乳腺癌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在肯定彩超价值的同时,还要强调诊断乳腺癌要结合临床病史、体征的重要性,切不可脱离临床,片面根据超声图像下诊断,思维要广阔,要做好鉴别诊断,提高彩超诊断乳腺癌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燕树林,王鸣鹏,余建明,等.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Ct、mR、DSa)上岗考试指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379―380.

[2]白敏,陈惠莉,杜联芳,等.乳腺癌57例超声图像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4,20(12):894-896.

[3]adlerDD,CarsonpL,RubinJm,eta1.Dopplerultrasoundcolorflowimaginginthestudyofbreastcancer:preliminaryfindings[J].UltrasoundmedBiol,1990,16(6):553-559.

[4]阎若无,任永福,吴幼波,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9):33.

[5]milzp,Lienemanna,Kesslerm,eta1.evaluationofbreastlesionsbypowerDopplersonography[J].eurRadiol,2001,11(4):547-554.

[6]ChaotC,LuoYF,ChenSC.eta1.Colorl_happlerultra.soundinbreastcarcinomas:relationshipwithhormonerece-tors,Dnaploidy,Spllasefraction,andhistopathology[J].U1.trasoundmedBjol,200l,27(3):351.355.

[7]peter-englC,Frankw,LeodolterS,eta1.tumorflowinrna-1ignantbreasttumorsmeasuredbyDopplerultrasound:anindependentpredictorofsurvival[J].BreastCatncerRestreat,1999,54(1):65-71.

[8]姜燕茹,钱晓芹.彩超对乳腺肿瘤血流频谱及形态学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8(2):79-82.

[9]李俊来,唐杰.全面掌握超声检查技术努力提高乳腺疾病诊断水平[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8,5(5):789-795.

[10]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乳腺癌的应用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2):334-335.

[11]彭伟国.81例乳腺癌超声表现回顾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8):76-77.

[12]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56-159.

[13]蔡永军.乳腺癌的超声鉴别诊断再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9):42-43.

[14]张玉荣.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简述[J].中国实用医药,2008,5(13):24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