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机械专业学科评估十篇机械专业学科评估十篇

机械专业学科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3:01

机械专业学科评估篇1

关键词:中国制造;机械制造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67-02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也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1]。机械制造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柱和重要组成部分,对机械制造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2]。基于“大工程教育理念”的本科教学工程系统地分析和研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方法[3],探讨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创新素质形成原理及其规律。构建融知识、能力和工程素质于一体。集现代管理和先进技术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新体系[4],对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现代机械工程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较大的实用价值。

一、传统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教育教学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目前机械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在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概念陈旧,涉及面宽泛,含义模糊[5],可以覆盖学生毕业后一生中从事的工作,无法与我国日益迅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需要相对接。其结果是导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路不清晰,重点不突出,其目标也比较难以实现。

(二)教学内容陈旧,工程能力训练不到位

目前机械工程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学科前沿课程较少,专业课程体系无法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也无法适应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出现了有环节要求[6],但无法落实而形同虚设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系统性不强,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训基地未能充分利用,制约了实习指导工作的开展。

(三)教学方法手段滞后,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缺失

教学方法单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水平也并不高,影响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7]。在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上,深层次改革有一定难度,如产学研合作等。合作教育渠道、层次有待拓宽和提高。

二、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创设“模块化、组合式、开放型”的课程体系

以“大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机械工程专业为研究试点,提出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高素质创新型能力的“现代机械工程师”,优化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材料、微型计算机原理为基础理论知识;以公差技术、控制工程、测试技术、材料成型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等为专业理论基础;以制造装备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传动控制、数控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等为相关和拓宽知识,构成毕业生的知识结构。

(二)优化教学资源

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实现教学与科研、学科与实验、课程与设计的系统协调和有机统一,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计划”和“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表现在:1.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设立教案评估制度,并与教学考核相结合。2.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的工作机制,鼓励教师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并辅之以相应的考核、评估和奖励。3.开设反映学术前沿的选修课,并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来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三)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推进教师工程能力提升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新引进人才全部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采用师徒结对的形式,由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新教师的教学工作。学院组织新教师职工的听讲评活动,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点评和指导,确保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完善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环节上,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第二课堂整体优化设计;在教学方式上,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知识相互兼顾,同时体现现代科技中学科交叉的特点,特别注重机械工程与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建立四段式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课程设计体系、参观实习教学体系。在教学中落实“产学研结合”、“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素质拓展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强化“课程设计与实习”两个教学环节。

1.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定位一致,改革培养模

式,改革教学方法,切实体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完善和修订教学大纲,做好专业主干课程内容更新,知识体系优化。

2.强化实践环节,加大实验教学比例,改进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从选题到具体指导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完善实验室设备,保证实验项目开出率达到

100%,创建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承担专业认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主要实践教学任务。

(四)规范毕业设计(论文)过程

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学生完成全部大学课程后,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检查与考核,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毕业设计字数、参考文献和图纸等进行量化处理,主要分为五类:1.理论研究型;2.工程设计型;3.工程技术实验研究型;4.计算机软件型;5.综合型。从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看,学生的机械设计制造的实践能力及水平得到了提高,工程意识和素养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毕业论文质量较往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全部顺利通过院和小组答辩,成绩优秀率达到14%,获得校优秀毕业生标兵称号的8人,占常州大学总数的8.2%,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五)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和教师双主体与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实施“本科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和本科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制定教学督导组和学生评议教学效果机制,每学期将评议结果公开,向各个教师反馈评议意见。由专业教师负责成立课程评估小组对专业课程进行自我评估,采取“主讲教师负责、逐课评估、达标验收”的办法实施,采用计算机以及网络手段对规章制度进行科学、规范管理与实施。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组织学生评教活动,促进学生对教师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注重同行评教和领导评教,强化教学督导。

三、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常州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是在1984年原江苏化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近几年,本专业一直是常州大学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在长三角人才市场上就业形势一直处在前4位。装备制造业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常州市已成为中国先进制造技术发源地,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主要包括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农业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和基础装备制造业等。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扩大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为长三角地区及全国装备制造行业提供大量工程技术人才是本专业建设的方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结合常州大学发展目标和本专业现状,培养的人才类型为:工程应用型。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机械制造业十分发达,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在长三角地区和常州先进制造技术基地对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基础上,形成了本专业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线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优化课程、提高质量、注重实效、形成特色的方针,及时修订本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从课程体系的学习方面衡量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体现了学生在知识、素质方面的协调发展。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各级科技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考查学生能否从全局的观点看问题,能否从市场研究、设计构思、生产制造中分析思考,以此判断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近几年来,学生的四级通过率在95%以上、考研录取率在30%以上,就业率为100%,这些数据反映了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

面向“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线,构建了机械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探索了一种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机械制造类人才培养的模式,逐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求知的精神,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更加突出,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拓宇,李飞,陆国栋.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工程科

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6).

[2]吕春芬,宋绪丁.工业4.0时代的特征与高校课程体系

改革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3]刘玉梅,状军,王本亮.基于现代机械工程师技术应用能

力培养的综合性课程设计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

坛,2014,(23).

[4]王亚良,梁利华,董晨晨等.创新人才培养导向的机械类

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2).

[5]田君,钟守炎,孙振忠.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学

习产出”(oBe)教学模式的机械设计课程群的建设与改

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

[6]罗红旗.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能力分

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3).

[7]孔德军,胡爱萍,朱伟.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科专业毕业设

计教改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

(7-8).

机械专业学科评估篇2

关键词:塔式起重机;安全评估系统;发展方向

注:贵州省科技(黔科合GY字[2011]3008)资助项目。常州市科技专项(Cm20122002)资助项目。

前言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塔式起重机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建设施工工地现场应用的塔式起重机中,有一部分超龄设备未做安全评估,仍在使用。根据《建筑起重机械安全评估技术规程》JGJt189-2009要求,这类设备的使用必须经过相关有资质的检测机构的安全评估,达到合格后才可投入到正常的使用。因此,塔机的安全评估工作日渐增多,在此项工作中,采用科学的评估手段,不仅保证评估的科学性,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本文将通过对塔机安全评估软件工作原理,分析其评估方法和依据,并对应用前景进行分析预测。

1.塔机安全评估系统概述

塔机安全评估系统的设计依据来源于《建筑起重机械安全评估技术规程》JGJt189-2009,根据规范要求,设计了环境管理子系统、塔机安全评估工作子系统以及自重应力计算子系统三部分。其中环境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人员信息、口令和报告审批流程进行管理;塔机安全评估工作子系统主要是按评估流程对塔机进行评估,并给出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同时自动编制评估报告;自重应力计算子系统主要是对各类塔机的自重应力进行计算。

塔式起重机在进行安全评估时,应力应变的检测是一个重要项目。由于塔式起重机自身的结构和受力特点,自重应力是不可忽视的。考虑到制造单位对“产品设计计算书”的保密性,本软件采用计算机自带的有限元分析软件,根据提前输入的塔机信息,可以建立塔机有限元模型,并根据工况要求,自动计算塔机由于自重引起的应力,方便评估人员根据计算结果和应力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塔机安全评估系统评估流程介绍

塔机安全评估系统首先对塔机的基本信息、资料情况进行审核,然后对重要结构件变形、锈蚀磨损情况进行检测,对结构件关键部位进行无损探伤检测,并对电气系统、安全保护装置进行检测,最后对整机进行载荷试验,并根据检测结果得出是否合格的结论,编制评估报告。

3.塔机安全评估系统评估依据

塔机安全评估系统的按照JGJt189-2009《建筑起重机械安全评估技术规程》要求,对各项评估项目设定是否符合要求的合格条件,逐项判定,然后给出最终是否合格的结论。

3.1.资料审核

塔机资料评估主要是审核塔机的制造许可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使用记录、维护保养记录等资料,了解塔机的工作年限、工作级别、技术参数、日常使用维护、吊载载荷等情况,计算塔机的工作循环次数,得到其使用等级和载荷状况,根据使用等级和载荷状态判定塔机是否合格,是否可降级使用。

3.2.结构件检测

重要结构件的检测,主要是对基础节、标准节、塔帽、拉杆、起重臂、平衡臂的锈蚀和变形情况进行检测,一般采用目测、塞尺、卡尺、超声波测厚仪等方法,关键部位锈蚀量不得超过3%,主弦杆直线度不得超过1‰,斜杆直线度不得超过1/750,界面对角线偏差不得超过1.5‰。

3.3.焊缝检测

结构件和连接件的焊缝检测,采用目测和无损探伤相结合的方法。对重要结构件和连接件的焊缝检测出存在裂纹情况,设备做不合格处理。

3.4.安全装置检测

塔机的电气保护、安全限制器、制动器等检测,采用模拟实验,检验各项安全保护装置是否有效。存在无效情况做不合格处理。

3.5.整机载荷试验

对塔机整机进行空载和额定载荷实验,实验过程中检测各机构运行是否正常,操作情况是否灵活可靠,并检测关键零部件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损坏情况。存在相关问题时,做不合格处理。

4.塔机安全评估系统的应用前景

随着企业的科学管理与维护保养制度完善,达到使用期限仍具备使用价值的塔机数量逐步增多,本着环保节能降耗、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对于已到年限的塔机经过安全评估,延长一定使用年限,具有实际的意义。截止2012年全国在役塔式起重机保有量已超过30万台,进入评估期的塔机保有量大致为3万台,年均增长量约为20%,因此按照评估市场的估计,年均可以达到6亿元。

在此项工作中,塔机评估软件为检测人员的检测及设备维护管理人员的自检工作提供了工具,使检测评估工作具备科学性和专业性,同时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

5.结语

塔机安全评估系统目前具备了初步的自动化编制报告的功能,但是没有全过程监测塔机历史数据的功能。当前对设备使用工作循环的计算,是根据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计算,尚无完整的塔机工作循环记录数据引用,因此,结合塔机工作状态记录设备,利用其记录的完整数据,对塔机的安全评估工作,将更具科学性。

参考文献:

机械专业学科评估篇3

工业工程专业是技术与管理的结合,在专业培养设置大体可分为以下五类:系统优化管理、生产运作工程、人因工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技术。工业工程强调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优化管理采用计算机和数学方法对系统进行建模,为系统决策提供定性、定量的优化方案;生产运作管理是制造业的核心,也是保证制造流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其管理内容涉及生产的整个流程,包括产品设计优化、物料采购与配送、加工制造工艺、生产线和工作流程设计、项目管理与企业发展创新等;人因工程是一门研究人-机-环境交互的科学,包括人与机器的相互联系和配合,通过人-机操作流程的改善和工作环境的调节优化使人的能力生产需求之间有更好的配合,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还涉及到生产安全工程和人机界面研究等;物流是指从原材料到生产加工、销售直至回收整个价值链上实物的流通流的活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是以优化实物流和信息流为目标的最优规划和控制,包括物料采购、物料管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化管理等;先进的制造技术主要以精益生产、绿色制造为主要研究内容,同时研究这些技术在企业应用的集成体系、集成生产过程和企业集成控制等[2]。培养工业工程复合型创新人才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保障,人才的培养不仅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长期发展;同时对学生自身素质和职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期望通过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有助于为培养工业工程创新人才提供理论支持。

二、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体系构建理论

1.评价体系建立方法

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要体现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同时发展科技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使命。为了构建毕业生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建立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这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a.L.Saaty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aHp将人的主观意识以确定量的形式表达出来,本质是一种思维方法[3]。aHp首先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每个因素或指标,然后将这些因素或指标按相互配合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

2.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任何一套评估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首先,评价指标须正确、合理而且具有代表性、信息量大;其次,要依据科学的方法进行指标的计算与合成。(2)公平性原则。公平性是评估顺利进行的保障,而且科学性和公正性也是公平性评估的首要条件。(3)全面性原则。关于毕业生质量标准首先要重视在校时的表现,最重要的是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评价和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人的表现。(4)可操作性原则。在指标的选取、计算与合成以及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实用简洁,同时保证数据资料获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利用现存数据和规范标准方便计算和分析。(5)主客观结合原则。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估可用主观、客观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如毕业生学科水平包括各课程成绩可以作为客观评价指标;而学校本身对毕业生综合学习能力、专业素养等所做的评价可作为主观评价指标。(6)评价意见结合原则。在进行事物跟踪和研究过程中,由于专家对其有长期的关注和探究,所以意见比较深刻全面,对于毕业生质量的评价需要通过用人单位、社会、甚至毕业生的意见作为自己评判的依据,因此坚持专家意见和公众意见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可使评价更加全面准确,更有说服力[2]。

(二)评价指标选取因素

由于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长期性和难以量化计算等特点,在评价过程中,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较全面、科学反映毕业生质量的途径。构建合理的评价系统,发现和挖掘影响学生质量评价系统的评价指标选取的因素至关重要。工业工程专业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我国的高校中有将工业工程划分在机械学院,也有将工业工程划分在管理学院。机械学院毕业的学生在学习机械基础知识和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管理方面的知识,将管理和机械工程技术实现了完美的结合。管理学院毕业的学生在学习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机械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将机械融于管理,增加了管理的范畴。在我国工业工程的工程硕士所占比例为48%,管理硕士所占比例为52%[4]。因此,所属学院的不同会影响评价指标的选取。

(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毕业生质量评价既要着力于评价质量工作情况和在校质量的现状,又要对未来的就业起参考引导作用,质量评价的开展是就业结果的前提也是体现,对于质量的评价,毕业生专业文化素质和学科综合水平两者不可分割,同体现着质量工作和人才招聘标准。结合高校的专业课教育和就业工作,可将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分为“机械学科基础”、“管理学科基础”、“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四个层次。因此,将工业工程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建立,并确定目标层和评价准则层及评价指标层,进而可得到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三、结束语

机械专业学科评估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前言: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是造成安全事故的源头。根据相关法律条文规定了安全事故的等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经济损失一般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如果安全事故发生必须查询原因、处理责任人、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次发生安全事故,绝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定发生安全事故决定不能够逃避责任或者是试图掩盖事实,应该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将发生的实际情况上报相关部门,把安全事故损失降到最低,加强对建筑施工安全防患,保证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预测和识别

在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预测中我首先要理解风险量。风险量是指不确定的损失程度和损失因素发生的概率,既然存在着事情发生的概率那就是可以控制和预测的。怎么样预测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要根据建设施工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依靠科学方法进行判断,注重运用科学理论依据转变凭靠施工经验来判断施工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专家学者通过了长时间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怎么样预测施工安全风险的方法。这些论文方法实际运用效果都是相对成熟的我国很早就开始了运行用,建筑施工企业结合项目运行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来预测风险。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识别就是对风险情况进行认知,研究那些因素可能形成风险因素或者已经存在风险的因素,在综合考虑消除或者降低风险,最终达到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运行的目的。

二、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预测和识别是紧密结合环环相扣的。通过对施工安全评估与分析达到可以估算出各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导致的损失大小,进而发现施工项目的关键风险,为重点处置这些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施工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要以科学知识为理论基础,运用安全风险预测和识别出来的数据和事实来评估。运用数学逻辑思维方法建立模型,对建筑施工安全进行全方面、立体式、多角度的评估、现在比较成熟的评估方法是aHp法,该方法将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划分三个级别是Ⅰ级严重风险0.1≤权重≤1、Ⅱ级一般风险0.01≤权重≤0.1、Ⅲ级轻微风险0≤权重≤0.01。通过对建筑项目的建模评估,判断出项目所处的风险级别,充分重视科学方法判断结果,提高项目安全防患意识,降低或者有效控制施工安全风险,保证项目平稳健康运行。现在能够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的方法很多,有的方法理论高深操作困难,有的方法要求逻辑思维强,有的方法要求具备很高的数学知识,总而言之现在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各有优缺点,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完善适应建设施工安全风险的评估,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施工项目的环境因素及人为因素等各方条件都容易造成风险评估和分析结果的偏差,因此评估和分析的结果是一个有波动范围缺乏确定性,但是它确实具有指导降低安全风险的作用。

三、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风险源

众多专家学者给出风险的含义是人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仔细分析风险的含义可以归纳总结出来人是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客观条件是构成风险形成的不确定因素,风险的不确定性不是人们片面理解的不好因素,风险含义中强调负偏离,但是现实情况正偏离也是存在的,理解风险的含义后,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的负偏离获取最高的经济利益。在建筑施工中的风险源是在多个方面存在的,它是建筑施工中的顽疾。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下建筑施工中的风险源。

1.施工作业环境是风险源

人类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冲击高空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在我国建筑行业中高空作业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在施工项目中对高空作业的要求也是细致入微从实际操作人员到具体施工作业都有详细的规定。高空作业通常都会是贯穿建筑施工项目始末的。高空作业仅仅是造成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的一种,施工作业环境的外部风险源主要是建筑施工项目所处的地理环境,我国的疆土辽阔,地理环境是复杂多变,严峻的地理环境无形提高了建设施工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

2.施工作业机械设备是风险源

现在建筑施工项目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建筑施工作业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如起重机、物料提升机、塔吊、钢筋弯曲机等等许多大型机械设备,它们就构成了风险源。使用机械设备的时候必是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不能因为非专业人员工资低就随意录用因小失大造成安全安全事故的发生。

3.特种操作人员是风险源

在建设施工项目中涉及到特种作业种类很多,特种作业是有技术含量的施工作业,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进行的,这些人员必须经过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系统的技能培训才能够进入到建设施工项目的生产一线上来。因为特种操作人员的专业性都是非常强的不能够让非专业的人员硬性加入到特种操作人员队伍中。给特种操作人员配备专业的防护措施,也是降低建设施工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

四、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管理措施

1.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控制

管理完成项目风险评价,确定了风险等级,确定控制风险的措施。执行措施的原则是:消除风险、降低风险、个人防护;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安全第一;禁止在不可抗拒风险下作业,对于存在的重大及中度风险要立刻停工整改,对轻度风险要加强监测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风险,稍加注意,不必采取措施。

2.实现对建设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创新

加强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式的创新。坚决从事后事故调查变为主动出击做到未雨绸缪。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理论方法判断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风险,加强对施工项目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落实岗位责任制增强从领导到施工人员对施工安全的防患意识。

3.对施工企业员工进行施工安全文明培训

现在施工作业人员一般都是文化素质偏低,教会施工作业人员正确的使用安全防护用品,懂得怎么样保护好自己,降低施工企业安全事故因为人为因素发生的概率,施工人员应该学习劳动法内容,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体利益。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施工项目的不断运行,通过有效的施工管理手段有些风险会被消灭除,同时在项目的每一阶段都可能产生不可预知的新风险。坚决杜绝野蛮施工严格遵守施工规范达到降低建设施工安全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机械专业学科评估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绩效;人才评估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7-0143-02

在21世纪,人才选拔不能靠个人的“伯乐相马”,而应该是科学地、规范化地选拔人才,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选拔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招聘,真正让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所谓招聘,是指通过各种信息,把具有一定技巧、能力和其他特性的申请人吸引到企业或组织空缺岗位上的过程。招聘是补充员工的主渠道,是企业增加新鲜血液、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员工的招聘工作对一个企业来说是随时都可能进行的,它对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力招聘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关乎到企业前途命运的大事,未来它会成为企业的新宠。在中国有不同的企业类型,他们对人力的招聘有不同的要求,尤其在一些关键岗位上的招聘上显得尤为慎重,怎样用恰当的招聘手段来解决企业招聘当中遇到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1人力资源机构设置

2009年a集团公司专设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全集团的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子公司由相应部门负责。a工程机械公司由管理部负责,JC公司由管理部负责,a油公司由办公室负责,配件公司由人力资源部负责,a动力机械公司由管理部负责,a营销公司由管理部下设人力资源管理科负责,aGL机械工程公司由管理部负责,专用车辆厂由管理部负责。许多子公司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纳入管理部门,没有专设机构,没有突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人力资源管理分为战略、部门和执行三个层次,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定位缺乏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偏重于事务性工作;同时人力资源部门又应该是一个服务部门,服务于企业和职工,各人力资源部门服务意识有所欠缺。

2企业招聘现状分析

2.1集团公司总体现状

人员配置和招聘由集团公司总部宏观调控,每年年底由各部门、各子公司根据本年经营情况、销售收入或明年经营计划确定招聘人数和招聘计划,进行汇总,并报集团人力资源部审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由集团总部统一负责实施招聘,其他人员招聘一般由各子公司负责实施。招聘来源有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集团内部调配和社会上招聘三大类。从集团层面看,缺综合能力强高层管理人员、投融资专业人员。

2.2子公司招聘现状

有的子公司形成较规范的招聘流程、方法和渠道。如工程机械公司近年来人员需求大幅度增加,各部门先报人员需求,管理部综合各种情况制订计划。招聘渠道有:电视台、人才交流会、双选会、网上招聘,因为招聘员工专业性强,因此选择校园招聘。油有限责任公司:招聘根据生产需要而定,近两年很少招聘新员工。主要还是集团内分流过来的员工,公司产品对技术要求高,但对操作者技术要求不高。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招聘由下属各部门根据人员需求拟订用人计划,进行汇总,上报到公司人力资源部,由公司讨论,提交集团公司备案、审批。渠道有双选会、现场招聘、校园招聘、网上招聘,从2007年开始,每年招聘6~8名大学毕业生。营销公司2007年、2008年曾进行大规模招聘。而有的子公司几乎没有规范的招聘。如房地产公司:由物业公司分离出来,目前没有规范管理。专用汽车公司:沿用以前老国有单位做法,近年几乎没有招聘。从总体上来说,各子公司招聘的需求主要着眼于短期,而末立足于长期发展;内部招聘市场还没构建;外部招聘制度需完善,时应聘员工的测评应规范化;外部庞大招聘人才市场不能充分陷掘。招聘渠道陈旧而偏向单一,可以借鉴工程公司招聘技工实行校企合作方式应用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财务人员等。

根据调研分析,各子公司都缺少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销售人员。

3企业招聘存在的问题

3.1招聘理念上存在误区

在招聘思想方面,具有典型的传统观念或片面观点。它是要求高学历、高职称或对录用人员主张招之即来、来之即可用的短视目光功利行为和偏重经验。诸如唯学历论、唯职称论、人才高消费和唯经验论等不良现象在整个公司中普遍存在。

3.2招聘基础工作薄弱,没有科学的人事规划和岗位分析

a集团公司虽然每年年底制订第二年用人计划,但这种计划通常是在第二年生产经营计划制订之前,带有一定盲目性,与公司战略脱钩。其做法使企业对未来人员的需求和配置存在的严重缺陷,甚至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有时会降低录用标准。无疑,这种招聘方式无法达到人员的合理配置。另外,在招聘时往往也存在临时确定招聘标准的随意行为,所定标准要么宽泛,要么随意性较大。招聘时,招聘人员对评判尺度难以把握,操作起来更是随意,难以发挥各种甄别测评工具的真正效用。集团公司层面和子公司层面目前还没有较系统和规范的进行岗位分析,因而对人力规划的准确性等相关工作无从谈起。

3.3招聘工作缺乏科学、规范的实施过程,招聘工具缺乏科学性

在人员招聘中,集团公司层面和子公司层面虽然或多或少有一套标准,但许多为临时制订甚至没有。导致招聘组织实施不力、操作程序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招聘渠道选择机械、招聘人员配置随意、招聘环境安排简单、面试问题标准不一,往往造成经验取人、以貌取人,没有一个合理、规范的操作流程,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应试者的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判断失误。许多针对关键人员的招聘,虽然采取了各种招聘工具,但这种工具手段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没有进行过评价,掌握不够熟练,理解不充分,常常是照搬套用,机械操作,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4提高企业人才招聘工作绩效的对策

4.1对企业的正确评估

企业在招聘前,要对企业文化、企业发展阶段及人才招聘标准进行准确的评估。这些在企业的招聘工作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企业文化来说,如果员工的价值观和企业的文化价值相差很大的话,员工就不太可能积极地为企业创造价值,也很难在企业中稳定下来。因此,作为企业的招聘人员必须要对企业的文化有很好的理解,并以此作为招聘过程中评估应聘者的一个重要依据。

对于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来说,只有在招聘工作开展以前搞清楚所要招聘的职位都应该做什么工作,要负担什么样的责任,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等等具体的细节,才能使招聘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才能在人才市场上各取所需。

4.2增设“人才评估中心”

建立人才评估中心,(或称为“人才招聘评估中心”),作为人力资源部的重要组织机构之一,其职能主要是规范对应聘人员的检测和评估,研究并完善评估方法,确定评估的程序,组织和完成高层次人员的招聘,指导各用人单位对中层和一般人才的招聘工作,使a的招聘评估逐步走向规范、科学。今后,应聘者要进入公司,首先要通过人才评估中心的测试,包括面试、笔试、情景模拟、团队练习等。再由各部门组织专业技术方面的领导进行面试。

人力资源部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搜寻和引进人才评估的专业人才,然后由集团出资、人力资源部负责落实聘请知名咨询诊断公司或专家对评估人员进行培训,使人才评估中心更好地完成其职能,正常、高效、准确的运作。

4.3招聘内部外部双向进行

为了更好地实现集团内部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建立集团公司内部人才市场。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构建以网络为依托,以人力资源的信息共享为基础,以规范完善的制度为调节,最终日的是实现集团内部各子(分)公司之间、子(分)公司内部之间的人力资源有效配置。此项工作由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负责组织,信息资源开发中心负责技术开发,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外部招聘的渠道有很多,如报纸、网络、猪头、雇员推荐、校园现场招聘、学校预约招聘、人才市场、部队招聘、公司外部人才库等,这些渠道各有其特点。a集团未来的发展速度必定是高速的超越常规的,所以集团人力资源部的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尽快形成具有a集团特色的稳定的外部招聘模式,以适应a集团发展的需要。

4.4创新招聘方式

在以往的招聘中,a集团尝试过各种方式的招聘,积累了丰富的招聘经验,但一直没有对招聘渠道的有效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而只有一种感性认识,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

首先,对人才概念的创新。企业应该改变对人才的界定。当今社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越来越趋于复合型,掌握技能越多的人才往往会受到企业的重用。企业在招聘工作中将重心放在对复合型人才的寻求上是对企业发展有利的。

其次,招聘途径的创新。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利用互联网招聘员工,有些甚至已经摒弃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而改用让应聘者在网上填写问卷的方式来进行筛选。应聘者只要采取网投的方式就可以找到工作,既省时又省力。而如果某个应聘者没有条件上网收发电子邮件或者是到某个公司的招聘主页上查询招聘信息的话,他很有可能会失去很多就业的机会。

根据前几年的招聘渠道评估,通过对照比较,选择与本企业岗位性质相适应的高效的渠道,注意确定哪些属于重点渠道。同时,决定出有效渠道的使用优先次序。根据a集团以往招聘的经验,应该将校园招聘、熟人介绍、人才交流会作为主要的招聘渠道。

5结语

企业的人员招聘工作关系着企业整体工作体系的有效运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能够使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人员招聘的过程中,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认真对待招聘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选择适当的招聘手段,甄选合适的人员参与企业的工作,为企业竞争提供更好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耀.组织中的招聘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萧明政.中国政府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杨杰.有效地招聘[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4]理查德・吕克.招聘与留用最好的员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孙卫敏.招聘与选拔[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6]牛雄鹰.员工任用一工作分析与员工招募[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2003.

[7]郑晓明.员工招聘与选拔实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8]余凯成.mBa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机械专业学科评估篇6

关键词:机械公司;并购重组;财务;税收

机械公司想要不断发展壮大,要么提高自身综合实力,要么整合外部经营资源。因此,企业并购重组成为近年机械公司扩充自己力量的主要途径,然而,在并购重组环节中,需要面临诸多问题,税收与财务各自为政、重组政策空白等,都为机械公司并购重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公司应当合理调整财务方案,有效规避风险,确保财务管理更加系统,从而提高机械公司并购重组的合理性。

一、存在的财务和税收问题

(一)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机械公司财务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①评估价格模型的选择缺乏适应性,未能结合公司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产品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进而影响到其评估效果。②流动性资产的管理不到位,难以严格把控流动性资产的收入和使用情况,进而引发资金风险,为财务管理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③财务账务管理欠缺科学性,经常会出现一些账务误差的现象,甚至一些财务资金不知去向,从而引发公司的财务风险。(二)没有统一的税收体系。机械公司进行并购重组的环节中,包含众多税务缴纳环节,我国不同税种有各自的税收方案,并且各税务机构统一制度,导致机械公司在并购重组的环节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纳税问题。例如,税务优惠政策的运用不够充分、发票管理不足等。机械公司面临多种税务项目,显得束手无策。并且,不同地区的税务机关对税款的界定和收取方式存在一定差异,企业进行并购重组时,需要充分考虑税种和地区差异,提高纳税合理性。(三)重组税收存在空白多样化以及复杂化是机械公司并购重组工作的特点,这两种特性也加大了税收管理的难度,我国政府缺乏对重组税收的制度规定,并且税法管理存在一定的空白区域。例如,企业所得税中就缺少重组企业的处理规定,并且,土地增值税也称为机械并购重组企业的关注重点。(四)税收政策存在短期性。定向性是我国税收政策的一个特点,我国税收受到经济体制的影响,会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发生税收变化,国家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对税收政策也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营改增税收政策的改革后,也使得国有企业的税务工作发生一定的改变。通过税收促进企业调整,因此我国税收政策存在短期性特点,如征税期限的短期性、税务筹划的短期性等,都对于机械公司并购重组来说有着较大的影响,同时还应在规定的纳税时间内做好纳税筹划工作。

二、财务管理措施

(一)选择合适的评估价格模型。机械公司在进行并购重组时,企业具体管理的内容与风险评估信息并不完全匹配,因此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时,要提高收购质量。首先,要提高对财务的审查标准,可以借助专业机构,监测并购企业的环境以及实际财务情况,充分把握企业的运营能力,做到全方位考察,充分了解并购企业的具体情况,保证企业能够得到十足发展。其次,企业也应对并购后运营情况进行评估,合理预测现金流,保证并购环节可行性,企业也应选择多种评估方式,提高评估真实性,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保证评估活动顺利进行。(二)对出资和并购方式进行合理规划。机械公司除了要提高对并购资金的筹划方式外,还要注重并购规模的选择。目前,并购资金方式有现金支付、支票支付以及混合支付这三种支付方式,企业可以结合自身负债率以及均摊收益等多种因素,合理进行税收调整,保证预期目标得到实现,企业要提高对资金评估的筹划重视程度,力求做到满足双方需求。(三)借助并购资产进行流动性资产组合。企业中流动资金支出过大,有可能导致企业的资金流动性能明显下降,针对这一问题的产生,企业要对并购资产进行合理调整,加强对流动资产的引导,保证流动资产组合合理,权衡企业短期以及长期负债组合,并且要综合考量企业收益以及企业本身的流动性,确保并购活动得到落实。通过合理调整,避免企业流动性能大幅下降,控制企业流动下浮程度。(四)科学使用权益处理法,开展进出账财务管理。机械公司要注重账面的处理环节,大部分企业将换购作为企业并购的主要原则,并且很多并购后的公司保留并购之前财务的管理方式,以及并购前财务整理的数据,大部分并购前公司的账面信息被留存,导致并购方出现账面管理问题,也有很多企业进行简单的并购重组。然而,这种并购方式也会产生相应的财务处理问题,企业资产负债的评估难度增加,对财务的技术要求提高。企业应当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账面财务管理,并且并购后企业要保证原企业的账面信息完整,不能出现遗漏现象,对于并购企业进行评估,形成新的财务数据,提高并购的合理性,降低企业财务管理难度。(五)控制并购成本。机械公司在进行并购重组时,要合理考虑并购成本,保证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节约,在并购时,企业可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机械公司在并购重组前,应做到充分了解被并购的企业情况,其中包含企业的管理情况、人员情况以及企业的运营成本等,有助于机械公司对并购后企业的把控;第二,机械公司也应合理考察并购前公司的运营情况,对其运营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在评估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简化并购环节,提高企业的管理合理性;第三,机械公司可以选择聘请资质完善的第三方机构,资历较高专业评估人员进行可行性评估,保证并购环节得到准确预测,有效降低并购风险,降低并购损失;第四,机械公司应当对并购税务进行合理规划,其纳税筹划方案应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保证企业运营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三、涉税风险防范措施

(一)根据企业类型调整税务策略。机械公司应针对企业具体情况进行税收策略调整,我国《公司法》指出,如若企业发生变更,企业的所得税会发生变化,如果企业只对法人或公司章程的内容进行变化,公司的税务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相应材料进行申请变更,通过申请改变纳税事项。这种只进行法人和注册名变更的企业,权益可以得到继承,如若企业属于集团型公司,对于公司的所属存在变化,则需要复杂的财务清算和分配。(二)进行有效的税务筹划。企业并购重组存在多种情况,并且重组形式也相对复杂,重组过程中包含大量的税收内容,对于这部分税收的筹划,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行。因此,机械公司对并购重组要进行长远规划,充分考虑到并购对企业自身的影响,机械公司要不断探索,充分分析市场和自身运营情况,采取合理的筹划方式,降低税务风险,如若企业的法律形式发生变化,企业财务部门可以根据税收的差异性,合理缩减纳税成本,发挥企业优势,企业财务部门也要结合税务方针进行纳税筹划,提高企业纳税的合理性。(三)防范企业重组中的涉税风险源。机械公司在进行并购重组计划时,要充分调查被并购企业,了解被并购企业的税收情况,合理分析企业在经营期间的税务风险,并且还要充分掌握企业的税务履行情况,有效避免税务风险,降低并购后企业的纳税风险。机械公司还要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保证企业税务人员能够充分掌握国家政策,把握地区差异,将企业纳税进行合理筹划。

机械专业学科评估篇7

[关键词]检验;机械;风险评价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18.047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18-0080-02

在检验监管中,对进出口机械设备的检验,会发现各种各样的机械安全相关的风险,正确识别和评估这些风险,更好的指导企业进行技术整改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加以防范,避免对人员健康造成伤害和财产遭受损失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机械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价应当贯穿于机械安全检测的全过程。

1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

任何利用机械进行的生产或服务活动都伴随着危险,都存在着可能酿成事故的风险。进行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根据现实的各种约束,用系统方式分析机器使用阶段可能产生的各种危a险,以及在危险状态下可能发生损伤或危害健康的危险事件,提出合理可行的消除危险或减小风险的安全措施,在机器的使用阶段最大限度地保护操作者,使机械系统达到可接受的最高安全水平。

2风险评价的程序

风险评价的程序是根据机械设备使用的过程、使用和产出的物质、操作条件等信息,与有关的设计、使用、伤害事故的经验汇集到一起,对机器寿命周期内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价的过程(风险评价流程图参见图1)。

风险评价过程可分为风险分析和风险评定两个阶段。

2.1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包括确定机械限制范围,危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三个步骤。风险分析提供风险评定所需要的信息。

2.1.1机械的限制范围

机械设备是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为完成一定的应用目的而设计的,因而机械都有限制。机械的限制不同,存在的危险和涉及的人员不尽相同,风险也不同。

机械的限制范围涉及以下几个因素:(1)机械设备使用范围;(2)机械设备寿命限制;(3)机械对人员的体能限制要求;(4)人员的专业技能限制。

2.1.2危险识别

危险识别是风险评价的关键信息环节。危险识别是否全面、准确,将影响风险评价和安全决策的质量。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识别出所有危险的种类、产生原因、危险所在的部位和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

在机械行业识别危险源,应根据企业的生产特征,生产过程及设备状况,将可能产生危险的危险源全部列出。一般,机械设备主要危险源可以分类如下:

(1)机械危险源:指动力、制造、传输装置、起重机械、通道等危险源。

(2)电气危险源:指电气机器配线等危险源。

(3)物理危险源:指高温、射线、振动等危险源。

(4)化学危险源:指可燃性气体、液体、易燃性物质混合后产生的有害物质等危险源。

2.1.3风险评估

危险识别后,对每一种危险都应通过分析,确定其风险要素,然后进行风险评估。风险是产生伤害的概率和伤害的严重程度这两个要素的组合。风险分析也就是对这两个要素的分析确定。风险与风险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风险=伤害的严重程度x伤害出现的概率。

(1)伤害的严重程度。评定伤害的严重程度,首先确定对象,即确定是对人身安全的损伤,还是财产的损失或对劳动安全与卫生的综合影响。评估伤害程度时,还应考虑损失所涉及的范围,范围越大,涉及的人员越多,严重程度就越大。

(2)伤害出现的概率。分析伤害出现的概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根据历史数据及相似机械的风险比较,确定危险出现的概率;二是考虑一些对避免或限制伤害的可能性有影响的因素;三是人员技能和安全意识方面的影响因素。

风险评估应通过定性的方法来支持,并尽可能通过定量方法补充。在许多情况下,伤害出现的概率和伤害的严重程度不易确定,特别是定量法,受到可用有效数据量的限制。因此,除了少数定量化的因素外,在许多场合,在得不到精确资料的情况下只能是定性的估计。

2.2风险评定

风险评定是根据风险分析提供的信息,通过风险比较,对机械安全作出判断,确定机器是否需要减小风险或是否达到了安全目标。如果需要减小机械存在的风险,则应选择相应的安全措施对策,并应重复风险分析的选代过程。直到通过风险比较后的结果使人确信机械是安全的,实现了机械安全的预定目标。

风险比较是风险评定过程的一部分。根据类推原理,可将评价对象的机械相关风险与类似机械的风险相比较,使评价结论有可信的参照依据。风险比较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两种机械具有可比性;(2)被比较机械的资料可靠性;(3)两种机械的差异性。

3风险评价的方法

风险评价是指确定危害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模拟事件的危害程度,计算其风险值的大小,对其可接受性作出评价,提出风险预防和减控措施及应急预案等,是以系统方式对与机械有关的危险进行考察的一系列逻辑步骤。

为了支持风险评价的过程,需要选择和使用风险评价的工具。风险评价方法有很多种,使用一种方法,就要了解它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优点和缺点等,并通过实践验证其效果,然后推广使用,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无论哪种评价方法都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1)科学性。风险评价的方法必须科学,确实能辨识出机械的所有危险。虽然危险是能够凭经验或知识辨识出来,但也有潜在很深的危险并不容易被发现。因此,就必须找出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以保障方法的科学性。

(2)适用性。评价方法都应当方便易用、结论明确,这样才易于被广泛接受。预设的参数值过多,难于理解的评价方法是不适用的。

(3)针对性。需要风险评价的机械危险千差万别,涉及到误用、使用者、空间、时间等各个方面,没有哪一种方法能适合所有的机械设备。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潜在的危险不同,就需要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所采用的评价方法有针对性,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

机械专业学科评估篇8

关键词口腔科;复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持续改进

世界卫生组织曾在医用器械清洁消毒原则中推荐指出,在消毒灭菌之前必须经过清洗干燥的程序[1]。清洗是指除去医疗器械上的血液、组织、蛋白质等污染物的过程[2]。随着现代医疗器械的复杂与精细程度日益增加,清洗过程难度逐渐加大,也对清洗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口腔科所含医疗设备众多、价格昂贵,且大多为复用器械,清洗不当会影响随后的消毒灭菌质量,进而造成交叉感染[3]。而口腔科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在于检查过程中不仅会沾上患者的唾液、血液等体液,还极易沾染口腔内的各种细菌,对清洗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提高清洗质量,提升器械清洗质量水平,我院于2014年下半年对口腔科复用医疗器械进行一系列管理措施、方法的改进,检测清洗质量并与上半年对比,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将我院口腔科所有复用医疗器械列入本次研究,包括弯盘、拔牙钳、持针钳、止血钳、线剪、骨挫,水门汀充填器,根管充填器械等,于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做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改进。其中全效多酶清洗液产自德国,全自动清洗消毒机产自德国瑞典。

1.2方法

主要从清洗人员、操作过程和监管力度三个方面进行质量改进,具体措施如下:1.2.1清洗人员培训清洗过程需由专职护士完成,上岗前进行统一培训。首先需学习国家相关清洗消毒标准,认识医疗器械清洗过程的重要性;其次加强口腔科常用医疗器械的辨认与了解,熟知器械名称、构造与用途,并告知器械的重点污染物与清洗部位,有针对性的提高专业知识;最后根据厂家提供的器械知识对其进行拆卸、分类、规范清洗流程的培训,并及时对培训者作现代清洗技术、标准和理念的宣传更新。1.2.2规范清洗操作清洗过程通常包括手工清洗和机械清洗两种方式。清洗流程为:预清洗、浸泡、酶洗、漂洗。简单器械可直接按程序手工清洗或机械清洗,复杂器械需首先拆卸至最小器件,器械关节关节打开至90°,使用软化水冲洗掉肉眼可见污染物,置于1∶200多酶稀释液中浸泡5~10min,水温保持30~40℃,以专用清洁刷于酶洗液中刷洗,然后放入全自动喷淋清洗消毒机清洗。1.2.3加强质量控制清洗组内设置组长,并在科室中设置质检员岗位。组长负责每日清洗质量的监督,对清洗情况做日常记录与反馈,对清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并督促组员改正。质检员对口腔科器械清洗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评估清洗质量并与组长讨论做进一步技术改进。

1.3评估指标

口腔科内所有复用器械中随机抽取进行清洗质量评估。采用目测法和带光源放大镜观察法,观察器械表面及关节、轴节处有污渍、水垢、锈斑的发生情况,计算各自所占比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数据包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014年口腔科复用器械清洗效果2014下半年抽查检测中污渍、水垢和锈斑发生率均显著低于2014上半年(p<0.05)。

3讨论

医疗器械使用后的清洗是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清洗是否彻底与灭菌质量密切相关,尤其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必须经过彻底的清洗,才可以达到最佳的消毒灭菌效果。残留在器械上的任何污染物都会在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妨碍灭菌因子与污染物的直接接触,降低杀菌剂的活性[4],因此清洗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过程的成败。国家卫生部于2009年颁布了《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技术的行业标准》以控制医院清洗消毒质量[5],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口腔是人体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含量最多的部位[6],诊疗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转移至医疗器械上,口腔复用器械若清洗不彻底便会大大增加患者医源性感染的风险,严重者甚至可导致乙肝、艾滋病的传播。而口腔医疗器械通常构造精细、形态复杂,增加了清洗的难度,若一次清洗不到位,污染物长时间附着于器械上,再次清洗难度更大,还可能腐蚀器械表面,减少使用寿命,因此需实施严格管理,提高清洗质量。目前口腔复用器械清洗主要问题为人员不专业、清洗过程不规范,导致质量管理和提升困难。针对上述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我院口腔科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本研究于2014年下半年开始采取以培训专业清洗人员、规范清洗操作和加强质量监管为主的措施,尝试改进清洗质量,并通过抽查了解整体效果与清洗合格率。在众多检测医疗器械清洁程度的方法中,目测和带光源放大镜观察法为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其简单、快速、便捷的特点使实际应用十分广泛,以目测配合带光源放大镜检测,可更仔细地观察关节、齿牙等目测法检测困难处,使抽查结果更加可靠,因此本研究中采用该检测方法作为判断手段。研究结果显示,与上半年的抽查结果相比,下半年的污渍、水垢和锈斑发生率有了明显降低,表明经专业培训和过程的规范,口腔科诊疗器械清洗不彻底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清洗质量明显提升。此前有研究表明[7],在清洗之前加入多酶液浸泡的环节,可有效提升清洗效果,也从侧面证实了本文结果。总之,在日常工作中从人员专业化、过程规范化和质量控制日常化三方面对口腔科医疗器械的清洗做持续改进,可显著提升清洗合格率,降低不良情况发生率,实现复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的有效提升,为医院整体服务质量的改善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可萍,崔志丹,白雪玲,等.标准操作程序在腹腔镜器械清洗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11):1259-1260.

[2]刘晓红,唐文慧,张春玲,等.复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影响因素调查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9):38-39.

[3]殷秀娟,肖丽妹,沈玉琴,等.口腔器械不同清洗方法的质量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25-126.

[4]李桃.医疗器械两种清洗消毒方法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4):59-61.

[5]曹军平,马毅,李霞,等.综合医院消毒供应科卫生安全隐患及监管对策[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07(6):582-583.

[6]周桂琴,谢少清,徐瑞芸,等.不同检测方法在潜在管腔类器械清洗质量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35):4435-4436.

机械专业学科评估篇9

任何产品的质量安全都是头等大事,机械设计也不例外。在机械设计行业中,设计人员一定要有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严格按照设计思想,严格排查安全隐患,在设计中杜绝因管理疏忽而带来的安全问题。在机械设计过程中要把安全问题落实到每个人,责任明确,分工具体使质量得到保证,安全隐患消除与萌芽状态。

2设计工艺流程的规范化管理

机械设计属于严谨的学科范畴,一切的设计行为要遵循科学,遵循设计原理。在整个设计工艺中要考量图纸的可行性,理论的灵活运用和灵活变通,对于设计所需要数据要进行深入的运算,确保达到数据的严密性。对于不确定的数据要进行多个论增,对于不明确的,不理解的理论要加以掌握理解,确保设计工艺的规范化,科学化,工艺流程的万无一失。只有严格地执行规范化的设计工艺流程才能保障设计成果的规范化以及它的市场价值所在。

3机械设计中的误区以及出现问题的解决

在过去的机械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注只是重了设计成果的使用性,但是对于设计成果的实用性以及它的多个功能,我们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赶时髦。为求“省事”,追踪市场新产品和畅销产品,对顾客的需求一片模糊,又不愿花力气搞清,你上我也上,一轰而起,一轰而下。缺乏科学而准确的市场(需求)调查、需求分析和产品规划,是一种盲动行为,失败的可能性极大。实践证明,好多机械设计企业经营失败的根本原因首先是设计人员忽略顾客、缺乏市场调查与可行性认证,它们将导致90%的企业失败。其他导致失败的原因还有:由于管理者忽略变化、过分自信、过分自信与傲慢而错误地估计市场接受能力、吸收了不必要的合作伙伴、不能跨专业全面思考、企业缺乏长远的目标与规划,以及企业的经验没有公司和产品的特色。“现在供应,以后修理”。忘记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可触摸的)和服务(不可触摸的)只能在被顾客接受并使其满意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竞争胜利和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这是企业缺乏“信誉资本(良好的社会信誉认同感)”的表现,它的严重后果是导致企业的成员没有诚信、弄虚作假,最终使企业。所以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清楚地知道,信誉资本有多少进展,以便即时采取扩大信誉资本的措施。对机械设计中出现的类似误区,机械设计人员一定要有高度的市场敏锐感,严谨的设计理念,积极负责的工作作风,才能彻底矫正因为设计思维而带来的对新产品的影响。

4核心技术的保护管理

机械产品及其制造系统的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本世纪初到60年代,机械设计业的竞争是以成本为测度的数量扩张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是成本最低,即规模经济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多数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来讲,需要的不是产品创新,而是引进产品与生产设备。70年代到80年代末它转变为质量的竞争。几十年的成本与质量的竞争,使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实现或可重现至今仍占主流的中低技术产品(占80%~90%的世界产品)的制造,且彼此间质量的差距越来越小,而成本的优势在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变化为:新产品创新与改进的设计开发能力及其上市的速度;为保证新产品上市速度、产品质量(特别是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控制和成本控制要求创新和改进制造系统及其运作;创新与改进服务及其质量。设计产品及其制造系统和制造过程控制的创新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质量、成本、开发上市速度成为企业活动的第一类核心自变量。

5机械设计的风险管理

机械设计是一项高风险投资。新产品的成功创新或改进将有利于形成机械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合理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形成,以及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但是各国多年的产品开发实践证明,它是高风险、高投资、高收益的活动。其最突出的特征是高风险性。如何应对这种风险,其主要依托应当是对于新产品的市场前景和潜在前景科学的分析,通过分析和观察做出有利的判断,尽可能在设计之初就规避因为设计带来的市场风险。

6机械设计的成本管理

好的设机械计不但要技术先进,制造可行,操作方便,而且要经济合理,同样也要求它易与管理,尤其是对成本的控制。所谓成本管理,其核心就是降低产品的成本。可以说,产品成本的高低,在产品设计的阶段就基本上确定了,因此,降低产品成本,永远是设计人员的一项主要任务,是机械设计领域中的一个永恒的技术经济问题。设计人员进行产品设计时,必须牢固地树立经济效益的观念,对每一个零部件进行功能成本分析,确定合理的技术指标和成本目标。加强成本管理直接决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成败,这个环节至关重要,我们在成本预算中永远要把最低的成本核算到设计体系中,也就是说最低的成本就是开拓市场最大的资本,由此可见成本管理在机械设计企业举足轻重的作用。

7机械设计产品的质量评估管理

树立长效果的评估机制,对于设计成果的安全性能,可靠性,稳定性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通过评估掌握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发现不足,在此基础上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为今后的设计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和理论基础。

8对设计人才团队的管理

人才永远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为了实现建设机械工业新高地的战略目标,加快各类人才队伍,特别是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企业内在机制的建立和外部环境的改善,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吸引和凝聚各类优秀人才,在企业内部形成优秀人才在数量、结构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人才高地,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证。此外对于优秀的人才,企业更要做到敢于用,敢于叫他们走出去,请进来,灵活的用人机制无疑是保证机械设计技术人员设计生命力的灵丹妙药。

9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机械设计人员每开发一个技术产品,都应注意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及时申请专利或作好专有技术保密工作。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效保护了自主知识产权,最大限度地发挥核心技术产品的竞争优势,从而全面提高机械设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机械设计管理工作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当前我国由于机械设计管理实现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管理体系,能够达到上述目标管理的企业基本上是凤毛麟角。笔者认为,综合运用文中八个管理办法是增强机械设计健康有序发展有效途径。当然,在实际的管理中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以及更好的管理办法,无论如何事实说明,加强机械设计的管理是机械设计企业日益发展壮大的一把利器。

机械专业学科评估篇10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产学研用

作者简介:毛鹏军(1972-),男,河南方城人,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张伏(1978-),男,河北宁晋人,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 洛阳 47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和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第二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09Y-011)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86-02

“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主要讲述农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农业机械(即耕地农业机械、整地农业机械、播种农业机械、栽植农业机械、中耕农业机械、施肥农业机械、喷药和排灌机械等)的类型、理论分析、结构、工作机理、参数校核、基本设计、性能试验等。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否经住社会的实践,这不仅对学生素质与能力是一种考验,更是对高校教学质量改革的期盼。因此,“农业机械学”面对快速的社会发展与激烈的人才竞争,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为此我们在近几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为起点,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及科技创新环节等方面对“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研究新的教学方式,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为主要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向有利于个性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方向发展,以此推动“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农业机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之一,理论教学主要讲授农业机械的理论、原理和设计,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各类农业机械的结构、使用方法、验证实验和性能实验。受传统教育模式、实验教学设备等因素的影响,虽经改进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方式过于简单是学生学习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农业机械学”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课堂讲授,授课形式单一,没有太多的教学互动环节,教学过分依赖课堂教学,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课时压缩与教学内容难度和广度之间的矛盾,影响了教学质量

传统的“农业机械学”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讲全面、讲细、讲透彻,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农业机械学”课程的学时为80学时,与以前相比课时量被大量压缩,教学中虽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而这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广度,包含着巨大的信息,如何在有限学时内加大知识信息传授的密度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3.落后的教学手段造成了教学效果不佳

对于“农业机械学”课程来讲,其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机构图,如何对机构理论分析和设计计算进行讲解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机构图均是静态图,其同步性、生动性、直观性较差。如由教师描绘,虽能达到师生的同步,但浪费时间,教学信息量明显减少。

综上所述,落后的教学手段不仅减少了教学信息量,且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在“农业机械学”教学中采用差异教育模式,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差异性教育[5]须以大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使每个有差别的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纠正偏差的个性,培养良好的个性,找出能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发展的独特领域,最终达到个性的和谐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

1.转变四个观念

(1)教育观。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个性差异。在认真分析和观察的基础上精心安排,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培养。

(2)学生观。教师须承认每个学生均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须尊重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并承认其发展的可能性,使学生成为能动的主体,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3)教学观。教与学是一对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每名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和经验背景,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其积极性,达到以学习促进身心发展的目的。

(4)人才观。确立多层次的人才标准,培养多规格的人才,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成才之路。

2.优化“农业机械学”课程结构

建立以“农业机械学”课程为主、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个性特征为基础,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的途径,必须做好实践教学的开发和设置,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参与其中,在活动中不断发展完善自我,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3.实施分层教学

在进行“农业机械学”教学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因材施教,教学内容上要有层次性;知识的巩固上要变一致性练习为分层练习;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强化训练;在学习的指导上,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和基础施行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在课程测试上,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摒弃只以学习成绩定格的评价方式,力求评判角度的多元化、评价机会的多样化、评价形式的灵活化。注重客观的测试,同时也注重问题情境等形式的测试,形成有梯度的多维测评方式,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积极发展。

三、采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方法,提高“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质量

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学”课程以多媒体教学模式为主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农业机械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方法,改变了原有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模式。[8]

目前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了“农业机械学”相关课件及动画,购买有关农业机械应用方面的视频资料,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目前“农业机械学”课程已是校级精品课程,该精品课程网站的顺利开通和内容的及时更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河南科技大学迎接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特殊要求,提前完成了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课件及网页的设计制作,在预评估前就完成了上传并顺利投入使用,为学校获得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另外,随着“农业机械学”课程的循环讲授,有关课程的新内容和新观点及时上传到网站,网站内容及时得到了更新,教师和学生能方便地从网上答疑和下载文件,方便了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农业机械学”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已获批为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第二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待项目完成后,“农业机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更有较大幅度提高。

四、在“农业机械学”教学中以学生就业为教学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研究现有就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机械学”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9]。在课程教材上,“农业机械学”新教材编写已完成,使教学内容紧随时代步伐。经过认真考察,决定放弃已使用较长时间、教材内容熟悉的由桑正中、吴守一编写,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农业机械学》,该教材是1987年出版发行的,内容有些老化,很难满足目前学生培养质量要求。经认真研究并与兄弟院校广泛联系,学校参加新教材的编写活动,本学期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上课均采用新教材的书稿,该教材在内容布局上舍弃了以往教材内容为顺序编写的传统方式,更突出了工科院校以农业机械设计为主要内容的特点,更体现出农业机械中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农业机械学》新教材书稿投入使用后受到学生普遍好评。

五、结束语

在“农业机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工程,需要从学生能力层次以及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办学理念、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高素质、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晓静,刘俊峰,杨欣.《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J].中国农机化,2004,(1):67-68.

[2]张晓辉,李法德.高等农业机械学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3):61-63.

[3]任文涛,宋玉秋,林静,等.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农业机械学课程改革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6,(6):55-57.

[4]张晓辉,李法德,李晋阳.《农业机械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9,(1):57-58.

[5]王云明,刘立芳,宋建民,等.差异教学在高等农林院校物理教学中的实施[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4):98-100.

[6]杨欣,冯晓静,刘俊峰,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CaD教学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5,(5):275-277.

[7]张伏,杨欣,付三玲.论农自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22-124.

[8]吴海平,王玉顺.《农业机械学》教学革新的实践与探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7(6):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