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光学薄膜技术培训十篇光学薄膜技术培训十篇

光学薄膜技术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3:10

光学薄膜技术培训篇1

然而,柔性版直接制版技术问世10多年来进展不是很快。一方面,用户不愿接受由此带来的制版费用的上升;另一方面,在柔性版直接制版过程中,因主曝光时空气中的氧气对网点形状产生的影响,无法实现图文的1∶1复制,且高光网点顶部呈圆形。而这种圆顶网点对印刷压力很敏感且易于磨损,印刷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网点增大现象,且在印刷薄膜等非吸收性材料时,极易导致实地密度不足和墨层不均匀,出现油墨覆盖不实、白点等现象,在瓦楞纸板直接印刷中还极易产生“搓衣板”现象。

最近几年热议的平顶网点制版技术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应运而生的,它为柔印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更广泛地参与市场竞争打开了一扇大门。

又一次质的飞跃

平顶网点制版技术的核心就是在主曝光过程中隔绝氧气对网点形状的影响,从而实现图文的1∶1复制(如图1所示)。此外,平顶网点制版技术还具有诸多优势,除了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印刷质量之外,在提高印刷稳定性方面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因为与普通柔性版直接制版技术相比,采用平顶网点制版技术制作的印版,其高光小网点的耐磨性更高,网点增大也更易于控制,这对于印量较大的订单来说非常重要。

毋庸置疑,平顶网点制版技术在直接制版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柔性版制版质量,并有效弥补了柔印本身固有的缺点,柔印质量也由此得到了又一次的飞跃。

目前,全球能够提供平顶网点制版技术的供应商主要有富林特、杜邦、艾司科、柯达、麦德美,各家的技术原理、实现方式等都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物理手段来隔绝氧气的影响,如在版材表面复合阻隔性薄膜,或用惰性气体来代替空气;另一类则既无须借助任何物理手段,也无须额外的操作步骤。

富林特集团的nyloflexnext曝光技术通过使用一种先进的高能紫外线光源(LeD-UV),先对柔性版进行一次快速曝光,以加速图像区域的光聚合,使来自氧气的聚合抑制竞争变得微不足道,再结合使用常规的UV灯管进行二次曝光,获得更加稳定的平顶网点结构,从而使高光网点得到更好的复制。

杜邦公司的DigiCorr/DigiFlow平顶网点制版技术是在纯氮气或氮氧混合气体环境中对柔性版进行曝光,以消除曝光过程中氧气对网点形状的影响,可大幅提高黑膜和版材之间影像的传递精度,实现图文的1∶1复制,DigiFlow技术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薄版窄幅印刷中对极精细文字、网点的再现。

艾司科公司在drupa2012展会上重磅推出的全高清柔印技术结合了创新的加网技术以及第二代数字化在线式主曝光技术,可使圆顶网点和平顶网点得以完美地再现于同一张印版上,从而获得更稳定的高光、更平滑的过渡、无跳阶的完美图像细节、更广的色域和扩展的阶调质量、更均匀的平网,实现堪比胶印和凹印的质量。

柯达FlexcelnX技术采用热敏成像层,并在曝光过程中增加了一个覆膜程序,以达到“抑氧反应”,实现图文的1∶1完美复制。而且,柯达方形平顶网点的印刷效果更加锐利清晰,可轻松获得小至10微米的网点,分辨率可达到300dpi。

麦德美公司的LUX制版技术采用的是LUX覆膜机和特殊的复合薄膜技术,即曝光过程中柔性版需要与薄膜进行复合,以阻隔氧气。

目前,平顶网点制版技术在欧美地区已经得到了顺利推广,且应用主要集中于薄膜印刷领域,尤其是配合高清柔印技术,可以提升薄膜印刷中的实地密度和墨层均匀性。据了解,国内一些较大的标签和软包装印刷企业也已在薄膜印刷中对平顶网点制版技术进行了应用测试。富林特集团柔印产品事业部大中华区技术经理李玉山称:“nyloflexnext曝光技术对于实地密度及其墨层均匀性的提高给客户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据杜邦(中国)研发管理有限公司包装成像技术部客户技术中心主管赵嵩介绍,2012年4月,华东地区一家外资公司投资引进的杜邦公司的一台氮气制版设备正式装机生产,这是国内第一家将平顶网点制版技术用于实际生产的公司,其产品也已取得良好的市场反馈。

后来者亦要居上

众所周知,柔印是“舶来品”,进入中国市场不过20多年,且一直处于“水土不服”的状态,可以说,柔印作为后来者,很难与胶印、凸印、凹印等市场领先者争锋。近几年,公众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新闻出版总署和环境保护部也正在大力推进绿色印刷的实施,这些都为柔印创造了非常有利的环境条件。可以说,柔印正在迎来难得的黄金发展期。

但是,即使是在如此利好的形势下,柔印要想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也并非一日之功。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用户不仅重视“环保”,更强调“质量”、“成本”和“效率”,并不会因为追求环保就允许在其他几个方面打折扣,而这恰恰切中了柔印的软肋。因此,后来者欲居上,克服自身软肋是关键。而平顶网点制版技术作为柔性版制版领域的一项创新技术,无疑将为柔印在与胶印、凸印、凹印的竞争中胜出增加一枚重要的砝码。

目前,平顶网点制版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才刚刚起步,仍处于技术导入期,绝大多数印刷企业对于平顶网点制版技术的了解还停留在概念阶段。虽然一些勇于“吃螃蟹”的高端标签和软包装印刷企业已经在大规模地测试平顶网点制版技术,并获得了非常满意的印刷效果,但是平顶网点制版技术在国内柔印行业的推广应用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其一,平顶网点制版技术是通过直接制版技术实现的,而柔性版直接制版技术在我国尚未完全普及,仍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在使用传统柔性版,这就使得这项新技术的推广缺乏足够坚实、广泛的基础。其二,平顶网点制版技术的应用无疑会增加制版成本(包括全新的制版设备及相关耗材),在投资回报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制版和印刷企业大多不愿贸然投资。

光学薄膜技术培训篇2

[关键词]农机推广技术农业生产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9-0156-01

多年来,通渭县农机推广站坚持行政推动与技术推广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机械化与半机械化相结合、试验示范和宣传培训相结合的工作措施,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和目标,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县农机推广工作逐步向“用现代化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方向迈进。

一、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通渭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大县,年平均降雨量只有400毫米左右,且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大多集中在土壤休闲的七、八、九三个月,“薄、旱、粗、寒”是多年来农业基本生产情况的真实现在写照。为改变这种落后、粗放的农业生产现状,通渭县农机推广站引进和推广了一批发展旱作农业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科学主动抗旱的转变,有效解决了全县旱作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推广了以施水增墒为主的机械化施水播种技术,解决了春旱农作物“种不上、出不来”,不能得苗的问题;二是推广了以保墒、保温、增效为主的机械双垄沟覆膜技术,最大限度解决了农作物需水关键时期“卡脖子旱”造成的大幅度减产问题;三是购置投放了ZBFmC-2型膜侧沟播机2323台,2BDX-1型地膜穴播机501台、Dm700-800型普通(双沟器)覆膜机398台,大力推广以集雨保墒为主的机械化膜侧栽培技术,提高了天然降雨的利用率和农作物抗御春旱的能力;四是推广了以蓄水纳墒、改良土壤结构为主的机械全方位深松营造“土壤水库”工程技术,有效解决了土壤硬化板结、耕层浅薄的问题,同时收到了“秋雨春用”的效果。旱作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善和优化了全县旱作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抗灾减灾的能力。

二、依托农机科技项目,促进支柱产业开发

马铃薯产业是通渭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通渭县农机推广站以农机化科技项目为依托,在解决传统马铃薯生产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产投比例低等问题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提高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水平的同时,提升了马铃薯的品质和质量。近年来主要实施了中央财政支农项目――马铃薯机械化作业推广项目,一次性投放马铃薯作业机具31台(套),为开展大面积的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机具保障。近年来,又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时向支柱产业开发倾斜,截止2012年底,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拥有拖拉机1200多台,深松机800多台,农机化科技项目的实施,促进了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综合技术的组装配套,为马铃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创办机械化作业示范基地,提升农机技术应用水平

近年来,通渭县农机推广站按照“政府办点、示范引导、辐射带动、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先后在全县建立了小麦膜侧沟播栽培技术示范基地。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和机械全方位深松示范基地等各类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示范基地,大大提高了农机技术应用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实施“阳光工程”,助农增产,助民增收

近年来,通渭农机推广站以国家实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为契机,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为目标,面向社会、立足农业、服务农民、不断改进培训方式、方法,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切合实际,贴近群众,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农闲时间,积极开展农机具驾驶操作、修理、喷漆、电焊、轮胎修补、马铃薯、食用菌种植、农副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等培训,加强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力素质。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水平,为广大农民开展其它农事活动和劳务输出提供了技术保障。探索出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助民增收的培训新路子。

光学薄膜技术培训篇3

【关键词】材料物理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1276,2012288)。

abstract:inrecentyears,withthegradualincreaseofthenationalinvestmentinnewenergy,newmaterials,andoptoelectronicinformationindustry,thedemandsofsocialengineeringcapabilities,aswellasbusinesslevelofmaterialsphysicsgraduatesincreaseaccordingly.it?蒺simperativetoreformtheexistingteachingsystemofmaterialsphysics.inthiswork,thereformofteachingsystemofmaterialsphysicswasdiscussedfromfouraspectsofteachingphilosophy,curriculumdevelopment,teachingpractice,andfacultydevelopment.inaddition,somesuggestionsonhowtotrainmoreprofessionalmaterialsphysicsgraduatesweregiven.

Keywords:materialsphysics;teachingreform;personnel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70-02

材料物理专业属于材料科学类,其培养目标是培养较系统的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物理相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与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物理高级专门人才[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材料物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近几年国家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光电信息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使得企业对于材料物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对于具有较强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是很多高新技术企业每年人才发展计划的重点。

材料物理是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主要通过各种物理技术和物理效应,实现材料的合成、制备、加工、修饰与应用。主要研究范围包括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质与应用;新型材料的设计以及材料的计算机模拟等。随着国家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本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一定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以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物理专业的发展为出发点,分别从教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学实践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入手,详细探讨了本专业在新形势下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面向未来的教学改革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思想,需要前瞻性的教学理念[2]。这些教学理念包括从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从重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向开放型的产、学、研三结合的教育模式转变;从标准化培养模式向个性化、选择性培养模式转变;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3]。

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物理专业所属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及湖北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本专业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定位于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和功能薄膜材料的开发,重点培养在光电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环境材料等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建设对材料物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在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市场走向等问题进行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明确了我校材料物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计上尽量体现“拓宽专业面、夯实基础、重视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提高本科生的素质教育。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现实的就业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在打好基础,增强适应性的同时,设置功能薄膜材料和等离子体技术2个专业方向,提供了更多的课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选择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同时也体现我校等离子体学科及薄膜材料研究方面的特色。

新的教学方案力求将全面素质教育的精神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基础知识教育、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加强对学生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训练,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课程建设的优化

在不同的社会需求下,根据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调研及预测对材料物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修订,突出本专业在不同时期的重点,对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十分重要[4-7]。我校材料物理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主要集中在提升现有课程和推出新课程/新内容两个方面。

在提升现有课程方面,对于本专业的一些老牌重点课程,采取主讲教师负责制,其余教师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加强重点课程建设,并积极申报新的重点课程。经过几年建设,已在多门课程的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如《材料科学基础》、《工业等离子体原理》、《薄膜材料与制备技术》等课程已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纳米材料与技术》、《固体物理学》课程成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这些重点课程的建设一方面锻炼了队伍,提高了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对其他课程的建设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重点课程建设过程中,本专业一直在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由2002年的1门发展到现在所有课程都使用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也从无到有,《工业等离子体原理》、《薄膜材料与技术》已采用双语教学。

在推出新课程/新内容方面,本专业根据毕业生就业新形势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大量修改。新的培养方案进一步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提供了更多的课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选择空间;同时也体现了我校等离子体学科优势的特色。如新培养计划针对社会需求开设了《电子材料》和《工业等离子体工程》等课程,课程内容紧紧围绕目前工业生产中涉及到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衔接。此外,现有课程的授课内容也逐步以市场为导向,在保持现有特色的同时,增加与市场需求相关联的专业知识体系,学生毕业后反响良好。

三、教学实践改革

材料物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内实践主要是指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的一系列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因此实验室建设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8-10]。我校材料物理专业以湖北省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微波等离子体技术研究工程中心和专业实验室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在材料制备、加工,材料性能(力学、电学、磁学、热学等性质)测试、材料组织结构测定及材料应用等方面开展实验室建设,并结合本学科科研发展方向进行建设,设备采购主要围绕着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合成与加工、薄膜材料、材料表面改性、等离子体加工、纳米材料等课程进行。

在此基础上,我校材料物理专业根据学科建设发展情况,在2005年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原来分散在各个课程中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对原有实验体系进行重新规划,开设单独的实验课程,制定统一大纲,整合实验内容,并对实验内容适当更新,使实验体系更加完备,并与实用化紧密结合,侧重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整合后的校内实验课为《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物理专业实验》以及《等离子体技术与应用实验》三门课程,总学时由原来的80个增加到108个。

同时,在实验内容上进行创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科研促进教学。目前,在材料物理专业开设的3门实验课中,《材料物理专业实验》以及《等离子体技术与应用实验》全部实验均为教师科研转化而来。所有专业实验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一方面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让学生接触科学前沿,激发从事科研工作兴趣,培养学生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增设《学年论文》这一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模拟实际科学研究,通过教师拟定方向,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总结收集到的信息写出文献综述、然后针对发现的问题确定具体的研究题目,再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并预测可能的结果。最后通过答辩,完成这一实践教学环节。

在校外实践教学方面,本专业设置有《毕业实习》环节,毕业实习地点的选择主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目前学校已与多家从事光电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环境材料的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并在几家硅材料制造企业、LeD制造企业及薄膜制备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提供了保障。此外,在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鼓励学生采取“宜化模式”完成毕业论文。由于“宜化模式”课题来源于企业,结合工厂实际,其研究结果更具有实用性。学生在做毕业论文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生产实际相结合,有效训练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本专业近年来在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中有超过25%的学生采取“宜化模式”进行毕业论文。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自身素质提升十分关键[9,11]。本专业在职教师具有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平均年龄低的特点,基于这样一个教师队伍现状,材料物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一直坚持高标准、高水平的指导思想,在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责任教授的同时,加大力度对现有的青年教师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对青年教师进行帮扶指导,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合理安排好现有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积极引进优秀教师,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稳定的教师队伍。

此外,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聘请相关行业的优秀工程师为学生讲授专业基础课程或进行专题报告,在此过程中让老师和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探讨材料物理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此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更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语

如何培养满足新形势要求的材料物理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所有高校材料物理专业教学人员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教学改革是一个随社会形势发展而不断进行的过程,因此,我们时刻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在充分了解国家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不断探求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这样才能不断为社会输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38.

[2]王雅珍,祖立武,张小舟,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07,27(1):61―63.

[3]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改革小组.面向未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增刊):24―3o.

[4]闫时建,田玉明,张敏刚,等.材料物理专业计算机操作实践课的教学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1(2):71―72.

[5]肖纪美.材料物理教学体会[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0,22(5):389―395.

[6]石敏,陈翌庆,许育东,等.论“材料物理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86―90.

[7]李艳红,,郭思辰.材料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科教文汇,2008,12:182.

[8]姚婷珍,许天旱.材料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教育,2009,3:109―110.

[9]刘仿军,鄢国平,喻湘华,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6):88―91.

光学薄膜技术培训篇4

关键词:农田自动观测;草莓;调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68.4;S628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21.048

1日光温室栽培草莓的可行性分析

草莓属于耐阴植物,能够忍受一定的低温,但温度过低也会导致草莓生长发育不良,影响其开花和结实。为合理利用绿园区冬季光热资源,根据温室大棚内农田自动观测系统观测的温度、湿度、土壤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及光合有效辐射等要素准确数据,采取补光增温和其他内增温、保温技术,结合其他关键栽培技术,为草莓冬天生长创造相对有利的光、温、湿等气象条件,即满足冬季大棚草莓的正常生长,又能合理利用资源。

2草莓栽培技术与要领

2.1草莓品种选择

草莓品种选择:2015年绿园区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引进的温室栽培草莓新品种幸香。幸香肉质细、香甜适口、汁液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达10.0%;植株长势中等,较直立;叶片较小,新茎分枝多,单株花序数多;植株休眠浅,为适于促成栽培的优良品种。具有花芽分化早、采收期长、丰产、果个较大、产量高,果肉致密、硬度大、耐储存运输等优点。综合性突出,丰产性较强。示范基地共栽培200多亩,亩产1800公斤以上,高产地块达2100公斤。

2.2科学整地,有效根治病虫害

绿园区示范基地草莓种植大棚基本都在7月下旬~8中上旬平整土地。把地整成南北向高垄,垄距90厘米、垄高40厘米、垄顶宽40厘米,为了保持有机栽培全部施入农家肥,于8月下旬~9月上旬进行为期7~10天焖棚,彻底根治线虫,焖棚期间最适宜的天气是连续高温,光照好,所以进入8月下旬绿园区气象局组织专家,积极与省市气象台进行会商,连续不间断地专门提供连续7天的精确预报,准确提供适宜开始焖棚日期。

2.3关键栽培技术

示范基地基本采取每垅双行,行株距28×10厘米,深度适中,即“底不漏根、中不埋心、一次浇透、弓背朝外”。绿园区温室大棚于10月上中旬扣棚膜,之后1~2周覆盖黑色地膜,扣膜后,晴天根据农田自动观测系统提供数据,及时注意通风降温,白天室温保持15℃~26℃、地温15℃~20℃;夜间室温保持2℃以上。11月初棚体加盖保温被,进入越冬生长阶段。草莓于12月末1月初进入采摘上市。关键栽培技术如下:

温室草莓移栽时间:日光温度草莓移栽适宜日期为9月5~15日,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草莓的高效栽培。过早或温度过高导致草莓生长过旺,在覆盖前不断处蕾、开花、结果影响产量和品质;过晚或温度低定值后缓苗慢,易结畸形果,影响产量的同时影响上市时间。因此绿园区气象局和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根据绿园区多年气象历史数据,确定最佳移栽时间区间,同时提供7~10天精细化预报确定具体移栽时间。

土壤消毒技术:冬季大棚草莓几年来接连种植,根腐病、线虫、枯萎病都很严重,必须进行土壤处理。绿园区气象局联合农工业技术推广总站推出高温焖棚和施撒垄鑫相结合消毒技术。每亩撒施98%微粒剂15~20公斤,然后立即翻拌土壤20厘米深,平整成垄并用优质塑料薄膜将垄封闭严实,进行高温焖棚即可,消毒效果非常良好。

地膜覆盖增温、防草技术:在扣棚后1~2周内,应及时覆上地膜。生产上通用的黑色地膜,可抑制杂草生长,还可以起到保墒、降低棚内湿度、增加地温和促进肥料分解等作用。

2.4绿园区温室草莓主要发育期气象指标(见表1)

表1

2.5日光温室草莓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

低温冷害:11月下旬~次年3月上旬是持续低温期,易形成僵苗。持续低温时花期花量减少,畸形果增加。

防范措施:增加棚体保温材料的厚度,根据气象局提供的天气预报,合理选择通风时间和通风口面积,在冷空气来临前通过滴灌设备增加土壤含水量,遇到强降温提前采取取暖措施,例如用电热毯增加地温、使用煤气炉增加室温、张贴反光幕增温等措施。

3服务与推广方法

3.1技术培训与直通式服务相结合

绿园区气象局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多次亲临示范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就基地棚内农田自动气象站数据使用、数据分析及棚外区域自动气象数据运用等进行培训。绿园区气象局利用园区室外显示系统实时显示草莓种植大棚温度、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指导园区技术人员科学调控,还利用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平台等直通服务方式发送草莓大棚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日平均值、极值及出现时间,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调控生育环境,高效推广。而且绿园区气象局还结合草莓各个主要生育期进行全生育周期跟踪服务,即可以现场进行技术推广和培训,又可以完善气象服务指标。

3.2以点带面,争取政府支持全面推广

利用两个示范基地草莓栽培棚内农田自动观测系统精准气象数据分析使用,通过草莓栽培管理技术示范,积极争取政府在资金上支持,争取在其他园区安装智慧农业气象服务观测设备,提供精准的棚内外气象数据,按照主要生育期气象指标科学进行草莓种植温室调控,起到高产增收效果,逐步推广到绿园区其他草莓种植园区,带动整个绿园区日光温室草莓种植户。

4推广效益及适用区域

4.1效益分析

按照这种种植和管理方式,移栽最佳期定在9月5~15日。如果移栽过早会因为气温偏高而影响成活,而移栽最晚也不可超过9月下旬进行。如果过晚,既不利于缓苗生长和养分积累,也会影响花芽分化质量,进而影响后期产量和果实品质。采用此技术后每亩增产产值5000~7000元,推广面积1500亩,年增产约上千万元。

4.2适用区域

光学薄膜技术培训篇5

[关键词]农机推广技术农业生产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8-0223-01

近年来,通渭县农机推广站坚持行政推动与技术推广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机械化与半机械化相结合、试验示范和宣传培训相结合的工作措施,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和目标,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县农机推广工作逐步向“用现代化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方向迈进。

一、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通渭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大县,年平均降雨量只有400毫米左右,且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大多集中在土壤休闲的七、八、九三个月,“薄、旱、粗、寒”是多年来农业基本生产情况的真实现在写照。为改变这种落后、粗放的农业生产现状,通渭县农机推广站引进和推广了一批发展旱作农业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科学主动抗旱的转变,有效解决了全县旱作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推广了以施水增墒为主的机械化施水播种技术,解决了春旱农作物“种不上、出不来”,不能得苗的问题;二是推广了以保墒、保温、增效为主的机械双垄沟覆膜技术,最大限度解决了农作物需水关键时期“卡脖子旱”造成的大幅度减产问题;三是购置投放了ZBFmC-2型膜侧沟播机2323台,2BDX-1型地膜穴播机501台、Dm700-800型普通(双沟器)覆膜机398台,大力推广以集雨保墒为主的机械化膜侧栽培技术,提高了天然降雨的利用率和农作物抗御春旱的能力;四是推广了以蓄水纳墒、改良土壤结构为主的机械全方位深松营造“土壤水库”工程技术,有效解决了土壤硬化板结、耕层浅薄的问题,同时收到了“秋雨春用”的效果。旱作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善和优化了全县旱作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抗灾减灾的能力。

二、依托农机科技项目,促进支柱产业开发

马铃薯产业是通渭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通渭县农机推广站以农机化科技项目为依托,在解决传统马铃薯生产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产投比例低等问题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提高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水平的同时,提升了马铃薯的品质和质量。近年来主要实施了中央财政支农项目――马铃薯机械化作业推广项目,一次性投放马铃薯作业机具31台(套),为开展大面积的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机具保障。近年来,又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时向支柱产业开发倾斜,截止2013年底,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拥有拖拉机1200多台,深松机800多台,农机化科技项目的实施,促进了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综合技术的组装配套,为马铃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创办机械化作业示范基地,提升农机技术应用水平

近年来,通渭县农机推广站按照“政府办点、示范引导、辐射带动、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先后在全县建立了小麦膜侧沟播栽培技术示范基地。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和机械全方位深松示范基地等各类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示范基地,大大提高了农机技术应用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助民增收,实施“阳光工程”

近年来,通渭农机推广站以国家实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为契机,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为目标,面向社会、立足农业、服务农民、不断改进培训方式、方法,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切合实际,贴近群众,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农闲时间,积极开展农机具驾驶操作、修理、喷漆、电焊、轮胎修补、马铃薯、食用菌种植、农副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等培训,加强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力素质。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水平,为广大农民开展其它农事活动和劳务输出提供了技术保障。探索出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助民增收的培训新路子。

光学薄膜技术培训篇6

关键词地膜覆盖;农业生产;优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6-0192-01

目前,地膜覆盖已成为地区普遍采用的方法,此法在棉花、大田、蔬菜等作物上都已广泛应用。地膜已成为继化肥、农药之后的第三大农业生产资料。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促进早熟等方面,地膜覆盖都显示了其巨大优势,然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地膜覆盖的主要优势

1.1增产效果显著

朝阳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从试验、示范、推广实践中得出,此项技术是推广时间最长、推广面积最大、增产幅度最显著、效益最高的一项应用技术。地膜覆盖一般都能增产30%左右,甚至成倍增产。2003年,朝阳县推广地膜覆盖1.32万hm2,其中棉花0.53万hm2,花生0.13万hm2,西瓜0.20万hm2,蔬菜0.33万hm2,其他0.13万hm2。

1.2增温效果显著

地膜覆盖补偿了苗期低温的不足,由于地表覆有一层薄膜,不仅有效地利用太阳辐射光能,而且控制土壤水分散失,减少了因土壤水分散失对热能的消耗,因此有明显的增温效果。据试验观测:4月23日至8月13日的113d中,5cm地温增加195.7℃,平均每天增加1.7℃;10cm地温增加151.4℃,平均每天增加1.3℃,9月15日测定5cm地温增加1.5℃、10cm地温增加0.6℃。地膜覆盖增加了作物生长季节的积温,≥10℃的积温相应增加250~300℃,热量资源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作物早发快长,供给某些作物以充足的生长积温,促其正常成熟。对一些一季有余、二季不足的作物来说,增加了熟制,提高了复种指数。

1.3保墒效果好

覆膜栽培比裸地栽培土壤保墒防旱效果明显。一般情况下,覆膜后0~20cm含水量可提高1~3个百分点,甚至更高,覆膜突出地解决了朝阳县严重春旱问题。据试验测定:棉花出苗期(5月4日)0~5cm土壤含水量覆膜比裸地增加9.5%,5~10cm土壤含水量增加1.9%,10~20cm土壤含水量增加0.9%。苗期(5月15日)土壤含水量:0~5cm土壤增加3.5%,5~10cm土壤增加1.8%。据研究,应用地膜覆盖栽培后,可使降水生产率大大提高[1]。

1.4改善耕层土壤结构和物理性质,促进养分的转化

采用地膜覆盖后,可避免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使耕作层长期保持疏松状态,为作物地上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覆膜棉田土壤水不断膨缩循环运动。使耕层土壤处于疏松暄软状态,土壤容重度小,孔隙度增多,这对根系生长发育十分不利。据测定:0~10cm土壤容重为1.46g/cm3,比裸地(1.57g/cm3)减少0.11g/cm3。覆膜田地温高,水分适宜,土壤疏松,土壤生物大量增加,活性增强,加速土壤养分转化和土壤养分分解,增加了土壤中速效n、p、K的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地膜覆盖后可抑制盐分上升,使膜下形成一个特殊的低盐耕作层,降低了盐碱危害。

1.5促进作物生长,加快生育进程

地膜覆盖后,可促进作物早出苗,加快生长速度,促进早成熟。覆膜和裸地棉花比较,出苗期早4d,现蕾期早7d,开花期早6d,开絮期早6d,覆膜单株结铃6.2个,比裸地增加1.2个,单铃重6.5g,比裸地重1.5g,衣分率39%,比裸地增加3%,霜前花75.7%,比裸地增加8.4%,产量1458kg/hm2,比裸地棉提高45%。地膜覆盖对杂草生长有抑制作用,棉花、玉米地膜覆盖后,灭草效果可达65%~87%[2]。

2地膜覆盖存在的问题

2.1地膜残留

由于长期暴露于空气、阳光下,地膜不断老化甚至破碎,导致整片回收难度大,大部分碎片被翻埋到耕作层内,不易被微生物和某些有机溶剂溶解,最终长期残留在土壤中。残膜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及产量。农膜中常添加一些稳定剂,以使地膜在温度变化和日光照射下保持性态的稳定,而大部分稳定剂含有重金属,这些重金属易从地膜中溶出,进入土壤,被作物吸收并在作物中积累,影响农产品品质。除此之外,大量残膜碎片进入土壤后,因其具有很大面积,阻隔了土层相互结合,破坏了土壤的整体性和通气性,对土壤耕作层物理性状如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等造成极其显著的影响,阻碍作物根系的发育和水分养分的吸收,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据研究,残留地膜量达60~90kg/hm2时可导致玉米减产8.96%~10.78%[3-4]。

2.2早衰

一是地膜覆盖后,作物生活力旺盛,吸肥力强,加之后期施肥不易,易形成后期脱肥造成早衰。二是地膜覆盖改变了土壤环境,对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在后期容易出现根系功能下降。

2.3适宜区域选择不当

随着地膜覆盖栽培面积的扩大,一些地方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产的现象。其原因之一就是未选择好实施地区。

2.4病虫害发生

目前,关于地膜覆盖后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的研究较少,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3对策

3.1及时清除残膜,减少有毒地膜的生产和使用

及时进行人工清膜;地膜生产时选用分子量小、生物毒性低、相对易降解的增塑剂和稳定剂。

3.2使用和推广光降解膜,推行宽垄覆盖

因光降解膜有降低土壤、水体污染,美化自然景观的优点,倡导以光降解膜取代普通膜。实施宽垄覆盖,秋季整地时,减少地膜的残留量[5]。

3.3科学选择覆膜地区,限制超薄地膜使用,提高回收率,及时缓解早衰

从科学角度出发,因地制宜,严格选择地膜覆盖的地区。在中后期及时追肥,同时在后期适早揭膜,喷0.2%磷酸二氢钾2~3次,以缓解早衰。

4结语

地膜覆盖栽培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在缓解朝阳县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上,此法确定是一种首选措施。应大力加强地膜的开发与研究,尤其是要加大力度解决地膜残留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5参考文献

[1]刑胜利,魏延安,李思训.陕西省农作物地膜栽培发现现状与展望[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1):10-13.

[2]褚卫红,石亚辉.农用地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影响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S1):142-143.

[3]山西省保德县东关镇政府王俊娥.农业地膜污染与防治[n].山西科技报,2012-08-01(13).

光学薄膜技术培训篇7

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99-02

微电子产业是以集成电路(iC)为核心的高新产业,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所处的无锡位于长三角腹地,集成电路制造起步早,素有中国微电子南方基地美称,云集了像SK海力士半导体、海太半导体、华润微电子、江苏长电等一批全国著名的微电子企业,已形成了清晰的设计、制造、封测及配套支撑的完整产业链。同时无锡市也提出了打造“东方硅谷”,使iC产业成为无锡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柱产业的集成电路发展规划。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成立于1973年,为我国微电子行业培养了三千多名毕业生,很多已成为我国微电子行业的领军人物,学院堪称长三角地区微电子行业的“黄埔军校”。为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近年来建成了中央财政支持的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下面介绍笔者在微电子实训基地建设和功能实现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微电子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微电子技术专业是学院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长期依托校企合作,加强专业改革和建设,为我国的微电子产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更好地接轨区域经济,培养符合顺应地方产业的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集成电路产业的高技能人才,2007年学院成功申报了中央财政支持的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该实训基地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总投资近700万元,根据微电子产业链的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训基地下设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组装、芯片测试四个中心,是一个集教学实训、考证培训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专业依托微电子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三大功能,实施“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在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同时为地方经济服务。

二、教学实训是微电子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教学实训功能是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也是基地建设的根本目标。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第一要务,校内实训基地为此应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微电子实训基地承担微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任务,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水平。同时,微电子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通过真实的硅片、真实的工艺流程、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我们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方法,“三方合一”培育人才。

1.“中心与教室合一”:把凳子、移动式投影仪搬进实训中心,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等课程教学中展开现场教学,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设备操作演示,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现场示范,并亲身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训环节,教师边讲边做,学生现学现用,增强教学的真实性、直观性,减少了教学的中间环节,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真刀真枪动起来,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提升了动手能力。

2.“学生与学徒合一”:无锡强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捐赠了3.5万的电脑设备,并安装了相关的软件,和学院共建版图设计“校中厂”。专业聘请强芯微电子的工程师指导《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训练》课程,在实训课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有机会到强芯“校中厂”进行生产性的顶岗实习,逆向设计单元电路,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协同企业本部的工程师完成大型的设计项目。

通过引进强芯微电子校中厂,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活动,培养团结协作、吃苦勤奋、遵章守纪、言行规范的职业素养,感受未来的职业要求,实现学校与工厂、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

3.“作品与产品合一”:学生实习时的作品又是企业的产品,通过由实习作品的“及格”到产品“合格”的升华,不仅改变了传统以分数定学生水平的传统观念,同时也培养了职业院校学生的质量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接受生产的检验。以下是学生在强芯校中厂完成的电源适配器芯片aC1207图样。

三、考证培训是微电子实训基地教学功能的延伸

社会培训功能是对基地开放资源,增强辐射能力的基本要求。本专业2008年被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无锡产业化基地授予“集成电路设计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和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签订“共建集成电路人才储备基地协议”,依托微电子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设施和条件,发挥技能培训的作用,开展向社会开放的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有三位老师为半导体芯片制造工的高级考评员和考评员。近三年来,通过实训基地培训,共有323人获得了半导体芯片制造高级工证书。

在岗位培训方面,近年来共为无锡市劳动局、盐城职高等兄弟院校、江苏长电和华润华晶等企业提供了近700人次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了学员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素养,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获得了合作单位的一致好评,延伸了实训基地的功能,扩大了实训基地的影响,体现了专业的示范辐射作用。

四、技术服务是微电子实训基地功能的提升

近三年来,依托微电子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和企业合作,承担科研课题,取得十余项科研成果,如《LCD驱动电路SXm1305的设计》、《调幅信号接收芯片nJ8880设计开发》、《高压触发管的设计与试制》、《高压tVS的设计与试制》、《薄膜微波电路光刻工艺参数优化试验与分析》《半导体工艺中晶体缺陷的线外检测》、《小芯片封装良率的研究分析》等横向课题。这些科研成果为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指导,这是专业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式。另一方面,承担科研课题也是加强教师与生产或服务实践的联系,提高师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手段。科研课题为本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主讲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及时有效地将前沿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深入浅出地介绍重要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例如,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实训》过程中,我们让学生参与《薄膜微波电路光刻工艺参数优化试验与分析》课题的试验,记录结果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功率晶体管安全工作区测试装置的设计制作》等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也在微电子实训基地完成。

五、结语

微电子产业是无锡最具竞争力的支柱型产业,其产业规模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以上,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充分发挥微电子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训、考证培训、技术服务三大功能,走工学结合、产教合作的道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锻造一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大军。通过微电子实训基地的功能发挥,教师专业水平得以提升,多名青年教师成长为“双师素质”教师与科研骨干;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得以加强,合作企业员工的水平也得以提高。他们屹立潮头、勇挑大梁,必将为无锡微电子行业和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光学薄膜技术培训篇8

关键词小蚕共育;配套技术;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S851.34+7.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9-0285-02

matchingtechnologyandapplicationofSmallSilkwormtotalFertility

ZHanGJing-wen1HUanGYu-wen2XiaoYun-biao3LiUYu-hong4

(1ningzhongeconomicDevelopmentServiceCenterofXingningCityinGuangdongprovince,XingningGuangdong514562;2DapingecologicalDevelopmentServiceCenterofXingningCity;3DiaofangecologicalDevelopmentServiceCenterofXingningCity;

4agriculturalScienceinstituteofXingningCity)

abstractmatchingtechnologyofsmallsilkwormtotalfertilitywasintroduced,includingformofsmallsilkwormtotalfertility,totalfertilitytechnology,strengtheningthetechnicaltrainingforthepromotionandsoon,soastoprovidereferencesforthedevelopmentofsericulturecooperativerearingofyoungsilkworminXingningCity.

Keywordssmallsilkwormtotalfertility;matchingtechnology;promotionapplication

小蚕共育配套新技术是推广养好蚕虫至关重要的技术关键,小蚕共育能确保养好小蚕,它是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宁市从2008年开始应用该技术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小蚕共育可节约桑叶、节省劳力、节省燃料、减少投资,小蚕发育整齐、蚕头足,蚕体质强健,是蚕茧高产、稳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技术[1-2]。抓好小蚕共育配套技术推广应用,对提高兴宁市的科学种桑养蚕技术,提高桑蚕质量,增加养蚕经济效益,促进兴宁市农民种桑养蚕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蚕共育组织形式是联户共育和选用小蚕共育专业户或自理共育的多种形式来组织发展小蚕共育的组织管理方式,应抓好小蚕共育的落实工作。

1小蚕共育配套技术

1.1领种和补催青

蚕种由各镇蚕技站催青到转青卵时发种,各共育室要及时做好领种和补催青的准备工作,领种应用干净并经过消毒的专用黑布包装蚕种,途中防止蚕种堆积、密闭、挤压、日晒、雨淋,以及接触农药和有害气体,发种时催青室内用红光灯,防止感光。夏秋季避免日中高温时领种。

补催青:转青卵到达各共育室后,仍按标准温湿度继续保护,直至卵化,此段时间的保护为补催青。其方法是领种前1d下午,将共育室温度升至21.1℃。蚕种到达后,立即把蚕种从盒内倒出,平摊在事先垫有纸,纸上划有黑框的蚕箔内,注意蚕卵不要重叠,以4~6张种摊1箔。然后上盖1张红纸,室内黑暗不严的在面上再盖1个蚕箔,温度1h增加0.6~1.1℃,直到25.6℃,干湿差1.7~2.2℃,进行黑暗保护,如果发现蚕种转青不齐,应以24℃黑暗保护延迟1d收蚁,到收蚁前1d下午再将温度升到25.0~25.6℃,这样可提高一日孵化率。

1.2收蚁

1.2.1收蚁前准备。把已经孵化的蚁蚕收集起来,给予一定的蚕座面积,进行第1次给桑,此操作过程为收蚁。收蚁前备好收蚁用的小蚕网(塑料窗纱网)、收蚁纸、鹅毛、克秤及塑料薄膜等用品,组织好收蚁人员,并在前1d下午采摘少量桑叶。收蚁当天,春季在6:00感光,夏季5:00感光,促使孵化齐一。

1.2.2收蚁时间。蚁蚕在黎明前、感光后开始孵化,孵化出的蚁蚕经2h开始觅食,此时就要收蚁,收蚁过迟,蚁蚕受饿引起体质虚弱,收蚁过早,蚕儿口器尚嫩,易受损伤,一般春蚕收蚁在8:00―10:00,夏秋蚕在7:00―9:00为好。

1.2.3收蚁方法。共育室收蚁采用薄白纸(纸质要好,选择纸上无小孔的纸),在蚕卵上盖1只塑料纱网(压卵);再在网上铺1张薄白纸,上撒桑叶,等蚕儿爬到白纸上后,扫去桑叶,2个人牵着纸的4个角,用鸡毛或鹅毛轻轻把蚁蚕扫在垫有塑料薄膜的蚕箔内,进行称重,一般每张按10g蚁量一次收齐。用蚕筷轻轻将蚁蚕散开,每收1张都要编号贴上标签,防止混乱。然后用小蚕防病一号进行蚁体消毒,过15min给少许桑叶,第2次给桑后整理蚕座,使其平整均匀。

1.3温度与湿度调节

小蚕生长发育快,对温度、湿度要求较高,需要高温多湿饲养,具体温度与湿度调节可参照表1。

1.4蚕期中消毒防病

蚕体蚕座消毒:收蚁后每天用小蚕防病一号,或漂白粉防僵粉,或新鲜石灰粉对蚕体蚕座消毒1次,撒药呈薄霜状为度,每龄起蚕必须先用防病一号消毒,再给桑。

蚕具环境消毒:除沙换下的蚕网、塑料薄膜等都要清洗,药剂浸泡曝晒后才能使用。蚕室、贮桑室地面每天用0.3%漂白粉液或2%石灰水药液消毒1次。

1.5良桑饱食

1.5.1桑叶采摘。桑叶采摘标准见表2。采叶在正常情况下,分早、晚2次进行,早晨采叶应在露水干后进行,下午采叶应在太阳西斜开始,夏秋季干燥时增加早采叶量,阴雨多湿时下午多采。采后运输以随采随运,松装快运,防止蒸热,运回后及时倒出抖松散热。

1.5.2桑叶贮藏。受采桑时刻及天气因素的限制,养蚕时一般不可能随采随吃,而需要贮备一定量的桑叶,以保证共育工作的正常进行。贮藏时应创造良好的贮桑环境,加强贮桑管理;贮桑时间以不超过24h为度,一般控制在8~12h。

1.5.3调桑。为了便于给桑和蚕儿取食,利于蚕儿发育齐一,给桑前应做好调桑工作,调桑工作包括选除不良叶和理桑、切桑等。切桑型式和大小应根据蚕儿发育程度及采取的饲育方法等不同灵活掌握。一般1~2龄用桑切成蚕体长的1.5~2.0倍见方的方块叶,少食期切叶宜小,盛食期宜大,减食期宜小。环境干燥时切叶宜大,眠起处理提青头蚕宜用长条叶,长条叶的切叶宽度约等于蚕体长度,长度为体长的5~6倍。3~4龄饷食粗切成三角叶。

1.5.4给桑量。给桑量应力求合理,既要使蚕儿充分饱食,又要不使桑叶浪费。给桑过量,不仅浪费桑叶,而且残桑过多,易造成蚕座冷湿或蒸热,蚕儿容易发病。给桑过少,则蚕儿食桑不足,发育不良,蚕体瘦小,体质虚弱。因此,要合理给桑,做到看蚕给桑,掌握饷食8成饱、盛食期10成饱、减食期逐渐少给的原则。总之,每次给桑量以不剩桑叶或稍有残叶为好。给桑次数一般每天给4次,方法是给桑前先进行匀座,使蚕儿在蚕座上分布均匀,然后再撒桑叶,给桑厚薄要均匀。

1.6扩座除沙

1.6.1扩座。就是扩大蚕座面积,扩座必须及时,小蚕期生长发育快,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应给1次桑扩1次座。扩座的方法是用条叶扩座或用蚕筷、鸡毛、鹅毛向蚕座四周移放,或用加网扩座,给蚕座上先加网再给桑,等蚕爬上1/2时提网另放一个蚕匾的方法。此法操作方便,不伤蚕体[3]。

1.6.2除沙。除去蚕座上的残桑、蚕粪、糠药及蜕皮物等称为除沙。除沙的目的是减少病原体,保持蚕座清洁干燥。有利于防病。小蚕共育除沙采用加网除沙,方法是:先在蚕座上撒干燥隔沙材料(如焦糠之类),然后加网给桑,等蚕儿爬上桑叶后,即可抬网,弃去残沙。除沙时动作要轻,勿伤蚕体,一般安排在白天进行,夏秋季高温时避免日中除沙;除沙时换下的蚕网和蚕箔要经日光曝晒消毒后再使用。除沙时发现病死蚕不能乱丢,要投入消毒缸内;残沙及时运往远离蚕室地方挖坑深埋。

1.7眠起处理

眠起处理包括眠前处理,眠中保护和起蚕处理等技术环节。总体要求是饱食就眠,眠中管好,适时饷食。眠前处理:包括饱食就眠、适时加眠网和提青分批。蚕儿过了盛食期,食欲减退,体色紧张发亮,略吐丝缕,这是就眠的先兆,蚕儿进入催眠期必须让蚕吃足桑叶,饱食就眠,以积蓄能量,供眠中消耗。此时应根据情况适当增加给桑回数,减少给桑量,缩小切叶分寸,使蚕儿充分饱食。适时加眠网,加网过早残沙厚。蚕座潮湿,对蚕儿就眠和卫生不利,加网过迟,则网下眠蚕多,技术处理困难,易增加遗失蚕和半蜕皮蚕。应掌握适时,1龄蚕盛食期后体色转炒米色,其中约0.1%的个体已达将眠,胸部膨大透明,部分蚕体上粘附蚕粪;2龄大部分蚕体色乳白,体躯肥短,其中约0.5%的个体已达将眠,并有部分蚕驼蚕的现象时即可加网,3龄蚕可在大部分蚕体色转乳白,体躯缩短,体皮紧张发亮,有将眠时加网眠除。提青分批:在共育饲养过程中,由于桑叶老嫩,给桑厚薄,蚕头稀密,感温高低等原因,个体间发育不可能完全一致,就眠会有迟早不齐的现象,此时要把眠蚕和未眠蚕分开,未眠蚕称为青头,将青头与眠蚕分成2批称提青分批。一般适时加眠网后经8~10h,大部分蚕就眠,如有部分蚕仍未入眠,应撒焦糠,加网给桑,待青头爬至网上,将网抬起另行饲养,提出的青头蚕应加强管理,给新鲜桑叶,贴上相应的标签,放于蚕架上层。个别体质弱发育迟的个体予以淘汰。

1.7.1眠中保护。眠中保护是指从止桑到饷食这段时间内的技术处理,保护温度比食桑中降0.6~1.1℃,干湿差1.7~2.2℃,蚕座要保持干燥,从见起蚕到饷食湿度应增加,以利蜕皮,在夏秋季如遇高温干燥时,眠的后期见起蚕时,可在蚕座上加用402药剂稀释液浸湿的蚕网补湿,同时还起到防病隔沙的作用。眠中光线宜暗,并保持光线均匀,防强风直吹,空气新鲜。

1.7.2饷食处理。各龄蚕眠起后的第1次给桑饷食。饷食要适时,掌握在95%起蚕头部由灰白色转成淡褐色,头胸昂举左右摆动求食时饷食。先用小蚕防病一号进行蚕体消毒,过10~15min加网给桑,饷食用桑要新鲜,适熟偏嫩,给桑要均匀,给桑量是盛食期的80%左右,以蚕能食净为度[4]。

2小蚕共育先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小蚕共育技术生产是兴宁市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产业之一,符合桑蚕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种养结构调整规划。建设小蚕共育基地以兴宁市国锋桑蚕专业合作社为主,带动周边农户技术推广的平台,进一步完善“合作社+基地+农户”带动机制,扩大合作社辐射带动范围,此技术能增带动蚕农800户,做到以品种和技术“示范点、辐射源”姿态推进桑蚕产业效益挖掘。

一是强化技术推广和培训。小蚕共育配套技术推广应用基地在严格执行小蚕共育新技术操作规程的同时,必须推广适宜兴宁市当地发展的高产优质高效蚕种。及时组织蚕农进行现场生产技术培训,科技人员到各点及时指导蚕农科学使用喷施农药,帮助蚕农掌握小蚕共育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规程,使蚕农对小蚕共育新技术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带动桑蚕生产及产业化发展,提高种桑养蚕科技水平,保证蚕茧质量和数量的增加达到优质高产、高效。二是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加强管理,落实责任,各尽其职,认真做好小蚕共育配套技术推广应用的各项工作。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使小蚕共育配套技术有力地推动兴宁市种桑养蚕基地的发展,促进和带动兴宁市桑蚕主产区兴田、宁中、大坪、罗岗、石马等主要乡镇种桑养蚕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桑蚕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蚕茧品质,提升品位。通过统一加工,包装、销售,能增加蚕茧的附加值,提高桑蚕的科技含量,促进蚕农增加经济收入,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参考文献

[1]张如斌.小蚕共育技术要点[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5):169-170.

[2]莫嘉凌,陈琴,乐波灵.推广小蚕共育常见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蚕业,2006,43(1):42-43.

光学薄膜技术培训篇9

关键词:玉米;高产技术;地膜覆盖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119-1

地膜覆盖在玉米的生产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其保墒、增温的作用实现玉米增产[1],目前利用地膜覆盖已成为玉米高产栽培的一项关键措施,农民脱贫致富的良好举措。一般采用地膜覆盖能使主推品种生育期比不覆膜的长7-10d,播种期提前5-10d。但是,发展地膜玉米栽培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通过分析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是普及该项技术的当务之急。

1地膜栽培技术

1.1选地

选择地块平整、肥力较好的地块。玉米播种前对玉米种植进行浅中耕,粉碎较大土块并适当整平。

1.2防虫除草

1.2.1防治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严重的区域或地块,每亩用75%辛硫磷0.25kg;40%甲基异硫磷0.5kg伴细土20kg,结合播、栽前耕作撒入土壤。

1.2.2化学除草杂草严重的地块,在播前7-10d每亩用48%甲草胺乳剂100-200g,对水50kg地面喷洒。

1.3种子准备

1.3.1品种选择选择具有抗病、抗倒、生育前期耐低温的优良品种,同时选用品种应当比不覆膜的主推品种长7-10d,丰产性好,种子质量达到GB4404.1规定的标准[2]。

1.3.2种子处理播前晒种2-3d。用种衣剂包衣,防治地下害虫和鸟兽为害。

1.4农膜准备

选用幅宽80cm,厚度0.005-0.008mm的普通聚乙烯薄膜,每亩用量2-3kg。

1.5栽播与覆膜

通常覆膜玉米的播种器要比不覆膜的玉米提前5-10天,根据黑龙江友谊农场的气候特征,通常在4月25日前播完种。播种时要合理密植,最好采用双筒人工播种器进行播种和施肥,一般畦上行距40㎝,株距25-30㎝。直播或移栽前20-30d,在窄行间开沟施入底肥,施肥后覆土,待下雨后或浇水后沿窄行用80cm幅宽的地膜覆盖。覆膜时,膜要展平、拉紧、紧贴地面,膜边用泥土压严、膜面光洁、采光面达70%以上。以常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开始播种,按规定的行株距用播种器点播,每窝2-3粒,播后用细土封严地膜孔[3]。播种时要深浅一致,种子播在湿土上。育苗移栽每亩播种1.5-2kg,净作每亩种植3500-4000株。

1.6田间管理

设专人看管检查,防止牲畜践踏,风大揭膜和杂草破膜,发现破膜及时覆土封闭,膜内长草要压土。缺苗时,结合定苗,采用坐水移栽。大喇叭口期扎眼追肥,亩用尿素25kg。要因地、因种、因长势确定合理施肥量,防止早衰和贪青。及时喷药防治病虫害。玉米生育中后期,覆膜3个月后,视雨水多少,温度高低,确定是否揭膜,促进后期生长发育。

1.7收获并回收残膜

一般覆膜玉米比露地玉米提早10-16d成熟,但是成熟早也容易遭受老鼠的危害。此外,玉米成熟时雨季尚未结束,不及时收割籽粒会发霉。因而地膜玉米地成熟时应适时收割,黄一块收一块。

地膜在土壤中不及时清理会导致残膜在土壤中积累,由于这种聚乙烯材料不易分解,给耕、耙、锄带来不便。同时残留的地膜会形成大小不等的隔离层,这些隔离层会严重减弱土壤的通透性,影响水分上下运行,从而对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另外,耕牛误食残膜会造成中毒,因此,收割后要及时清除残膜。

2存在的问题

2.1发展不平衡

从目前的推广运行情况来看,地膜玉米的推广受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发展不够平衡。凡是示范引导好、种植效益高的,群众积极性高,发展就相对较快;反之,则发展很慢。

2.2栽培措施不到位

目前大多地区受种植结构的影响,玉米重茬现象极为严重,有的地块甚至重茬达10年以上,施肥水平低,整地质量不高,清膜措施不到位,由于残膜不易分解,既影响了玉米的正常生长,又造成了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2.3技术服务不力

地膜玉米和露地玉米在栽培技术上有很大的差别,而大部分农民仍沿用露地栽培的传统方法来种植地膜玉米,致使地膜玉米产量受到影响。这与当地农业部门的技术服务不力关系很大。

3对策

3.1力求平衡发展

要根据各地小气候特点、土壤条件等划分地膜玉米优势区域、适宜区和非适宜区,进行长远规划,合理布局。对优势区域应重点发展;稳前促后,扶持发展;对条件较为优越、发展潜力较大而群众积极性不高的地区,应在示范引导基础上适当加大补贴力度,扶持发展[4]。

3.2加强栽培管理

要加强栽培措施的管理,对未倒茬的玉米要合理轮作倒茬,主要以油菜等绿肥为主,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玉米品质,增加产量。后期要及时追肥,尤其是大喇叭口期以确保生殖生长不脱肥;另外,在抽穗至灌浆期适当进行根外追肥,确保玉米高产、稳产。

3.3强化技术服务

一要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得农民能用新理念、新技术种植和管理地膜玉米;二要搞好试验工作,继续探索地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地膜玉米生产中的新问题;三要对引进的地膜玉米管理新技术进一步试验研究,力求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出灵活实用的技术方案和实施细则。

参考文献

[1]杜立志,王越人,马凤有.地膜覆盖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05).

[2]秦晓荣.乌兰县地膜玉米栽培技术初探[J].青海农牧业,2009,(04).

[3]张晓红,王岚.浅谈抚松县地膜玉米栽培技术推广与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1,(01).

光学薄膜技术培训篇10

一、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

市农研中心积极探索新的科技服务模式,提出开展“科技援村”活动,主要业务科室推广站、植保站、土肥站、经作站等联系帮助一个村即一科帮一村,结合本科站业务工作,围绕中心整体科技服务职能,协调其它有关科站,以绿色植保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森工多种经营特色种植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为重点,深入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转化力度,广泛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通过3-5年的科技援助,使被援助村的村民在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上有一个较大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和效益提高5-10%以上。

二、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突出五重

1、一重农户培训质量、发放问题征集卡

市农研中心积极探索援村新思路,每年在备春耕期间,中心技术人员对援村示范户进行备春耕前走访,发放农研中心“科技援村问题征集卡”,了解农民想要解决的问题及想培训的实用技术。每年农研中心根据问题征集卡中收集的共性问题集中解决,个性问题一对一解决;根据问题征集卡上的内容主要采取集中办班与分散咨询相结合、主推技术与科普知识相结合、专家讲课与田间培训相结合每年为援助村开展培训40场次以上、每年培训人数达900人次以上;发放《中国农技推广刊物》、《黑龙江农业新技术系列丛书》、《配方施肥技术》等技术资料、书籍和光碟,使他们在农闲时也有机会自学实用技术,这一作法得受了农民的欢迎。

2、二重农业新技术推广、确保农户增产增收

中心结合生产实际,新技术推广重实效,主推“玉米通透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大豆根瘤菌剂应用技术”等新技术。比如,乌马河锦山村刘国荣家推广60亩“大豆45㎝双条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在伏旱严重的情况下,表现出很强的抗旱增产能力,测产结果比常规“垄三”栽培增产14.09%,增产大豆17.8kg/亩,增收74.76元/亩(每公斤按4.20元计算)共增产大豆1068kg,增收4485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3、三重农户技术服务、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在援村过程中,友好区爱国村大棚承包户买的棚膜出现了质量问题,大棚内不少秧苗停止生长、有的沤根已经死亡,这时有的农户提出放弃不管、有的农户不知所措。技术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调查,发现七栋大棚购买的膜存在着厚度不均、阻隔剂偏少,保温效果不好等问题。为了不影响生产,把损失降到最低,技术人员劝导农户不要放弃大棚管理,并连夜起草了《大棚低温冷害障碍管理措施和预防办法》,耐心指导每一个大棚农户,一是在棚四周用草苫或旧棚膜围1米高的防护裙,可使棚温提高1-2℃。二是在棚内距大棚膜下20-30cm,横向拉铁丝,上面挂薄膜或无纺布,白天拉开,夜间合上,可使最低棚温提升2℃。三是加强棚内中耕,可采取垄上复地膜,提高土温,加速肥料分解,以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四是及时补种补栽,保证后期产量。通过连续几天的现场指导、观察,大棚秧苗生长恢复正常,年底农户获得了好的收成,农户发自内心的说:是中心“科技援村”活动的开展,帮我们挽回经济损失。

4、四重配方施肥技术、免费化验提供配方

为让广大农户重视配方施肥技术,春播前技术人员亲自下援助村为主要农作物采样,土肥站免费化验、提出合理的配方进行指导。其中西林灯塔村玉米配方田亩产603.7kg,比对照亩增产61.7kg,增产13%;上甘岭锦绣村大豆配方田亩产135kg比常规田增产10kg,增产8%;友好区青椒田亩产1605kg比常规田增产105kg,增产7%,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5、五重指导意见落实、无偿援助防治药品

春季全市遭受了严重春旱、低温连雨及内涝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心制定了《抗旱保苗技术指导意见》、《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加快禾苗提档升级技术意见》、《秋白菜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技术人员第一时间将各类指导意见发放到援村农户手中,同时还在伊春日报及林城晚报“强管理、抢积温、促丰产”专栏中发技术指导稿件15篇;又与伊春电视台制作了五期系列技术报道;同时还为援村农户发放防治药品及肥料。比如,在指导防治草地螟战役中,免费发放防治草地螟的高效氯氰菊酯药剂100箱用在虫害严重的农田和公共地带;为受灾严重的村屯免费发放叶面肥,提高作物抗灾能力,由于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物资支援,使损失减到最小,取得抗灾灭虫的全面胜利。

三、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市农研中心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科技援村”活动的开展,每年为援助村办班讲课20场次,培训农民900多人次,技术咨询指导400多人次,解决大棚黄瓜角斑病、黄瓜枯萎病、播种机改装、科学施肥、大棚防寒保温等生产技术难题40多个。累计为农户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各式挂图5000余份、图书300余套,接待咨询10000多人次,同时收到援助村和办事处送来的六面鲜红的锦旗,“科技援村”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