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方向十篇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方向十篇

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3:35

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方向篇1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定位与建设综合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商务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1998年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教育部批准的目录外专业”出现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2011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中,国际商务专业由目录外专业变为管理学院门类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2010年我国开始设立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目前已有78所高校获得了招生资格。然而作为培养更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在2011年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却被划为经济学门类。本科与硕士的学科归属不一致,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在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上存在着专业定位不清晰、专业建设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际商务专业发展起步较晚,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需要不断探索新思路。因此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探讨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很多学者针对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种建议。

1.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林关征(2012)认为财经类高校培养的国际商务人才实践应用能力普遍较差,应当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实践指导老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刘志娟(2010)针对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困难与企业人才难寻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现象,提出应当从专业能力素养、创新应职能力、技能水平、通用能力等方面提高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杨丽华(2011)从高校扩张后就业问题越加凸显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国际商务专业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培养方向和所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并提出了如何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建议。李龙(2011)分析了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着主管领导不重视、投资不够、师资不优、课程不科学、素质教育差等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此专业教育的主要对策是改革办学模式、建立科学的培养机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思想素质。

2.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吴建功、周庭芳(2010)研究了西方国家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理念与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我国的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模式应当借鉴西方经验。姜军(2011)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角度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了建议。杨丽华(2012)认为二本院校应当根据资源禀赋的特征将国际商务专业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区别,以“企业走向世界”及走向世界后的“跨国经营管理”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通过教学改革培养更适合社会需要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钟娟(2012)建议从跨文化管理、科学课课程、实践能力三方面打造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邱璐轶(2011)认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跨文化交际与独立学习等软实力的培养。施锦芳(2012)从国际化培养的角度对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

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关于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强调人才培养的国际性与应用性,但是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定位并未形成一致的认识,不少学者仍然认为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这一认识不利于我国培养真正的国际商务人才。

三、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的发展及专业建设现状

1.国际商务专业设立的背景。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开始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外向型经济,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对于外贸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从80年末开始,众多高校、高职高专类院校纷纷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使得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开设学校最多的经济类专业,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批外贸人才。90年代末,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全球的贸易与投资出现了一体化趋势,跨国公司成为全球贸易与投资的主体。我国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在加快实行“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与跨国经营,在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同时,扩大国际投资的规模。目前我国的对外投资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三位。因此,我国对涉外商务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外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地需要精通国际市场、了解跨文化的差异、懂得国际企业经验管理、贸易与投资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商务人才。因此从90年代开设设立国际商务专业是符合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的。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转型升级,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国际商务知识,具有较好的商务沟通能力的学生将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在很多发达国家,国际商务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专业,是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活动发展起来的,培养的人才“能够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工作”,以适应跨国公司的需求。但我国院校多数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或者外国语学院下设立国际商务专业,以至于我们目前培养的国际商务人才更多地偏向于精通外语,而在国际企业管理、国际投资、国际市场营销等方面能力较弱。

2.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的现状。

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建设分为高职高专、本科、硕士三个层次。

(1)高职高专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院校数量较多,大多是将国际商务人才按照外贸人才进行培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更注重进出口贸易实务能力的强化,例如单证、报关、报检等。这种将国际商务等同于国际贸易的建设思路反映出高职高专院校对于国际商务人才的界定非常狭窄。

(2)本科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学校较少,目前我国只有40多所本科院校设有国际商务专业,招生数量不到所有本科招生的1%。本科院校开设的国际商务专业也是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或者外语类专业为基础的,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偏向于经济或外语,真正按照教育部归属的管理类进行培养的寥寥无几。

(3)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以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胜任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职业型商务专门人才为目标。目前招生高校也都以原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基础,适当改变部分课程,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仍然有较大差距。尽管78所高校获得了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招生的资格,但并非所有的高校都招生,已招生的学校每年的招生数量也有限,与学术型硕士相比招生规模偏小。

综上所述,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目标定位上几乎无差异;本科与专科的专业定位较为相似;不同层次的国际商务专业的定位未能明显拉开层次。这些都说明目前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在专业建设上方向不明确,定位不清晰,仍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基础的偏多,课程设置上以经济类课程居多,国际市场分析、国际法律法规、跨文化交流与管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投资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相对缺乏,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相比存在偏差。因此,有必要明确国际商务专业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设置

国际商务专业是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需要,适应企业的跨国经营需要而设立的,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专业建设的定位必须围绕“国际化”,但不应该局限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而应当面向全球市场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所培养的涉外人才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外贸知识,还需要具备国际投资与融资、国际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拥有商务分析、商务沟通和商务管理的能力。

因此,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应该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通晓现代经济与商务基础理论,具备完善的国际商务知识、国际商务分析与决策能力,熟练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实践技能,国际投资实践技能,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较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型的国际商务专门人才。

在课程建设上需要考虑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市场营销、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跨文化交流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除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课程以外,还有必要开设国际商务环境、国际商务谈判与礼仪、跨文化交流与管理、国际供应链、物流管理、跨国公司经营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广告学等课程,建立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于国际商务人才而言,外语能力尤为重要。在加强英文综合能力课程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学习第二外语,有助于学生跨国交流能力的提升。

五、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点

1.课程应当强化综合性和应用性。

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应设置强调综合性和应用性,因此需要较广的知识面,课程应当包含经济与管理类的基本理论知识、国际商务的相关知识与一定的实习实践经历。在通修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之外,提高开放性选修课程的比重,这些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知识构架和多样化的选择。(1)分方向设置模块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不同的模块课程,每一类模块课程可包含6~8门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模块。例如,从强化商务应用能力的角度开设商务管理模块,包括电子商务、国际供应链、国际商务环境、跨文化管理、国际广告与媒介、物流管理等课程。(2)设置跨专业选修课程,允许学生选修其他专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3)设置学科拓展类、就业创业类选修课程,增加实习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除此之外,应当鼓励学生参加辅修课程,提升复合应用能力。

2.教学方式应当创新,教学手段需要多样化。

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并丰富教学手段。(1)强化小班讨论课程。讨论课与理论课相结合是应用类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理论,并思考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小班化讨论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2)注重案例教学。跨国经营与管理类的案例非常多,很多著名的跨国公司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运用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商务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领悟到国际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环境变化、文化差异等带来的问题。(3)使用综合实训与模拟训练。在开设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利用软件进行综合实训和模拟训练能迅速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就国际商务专业而言,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能力可以使用eRp沙盘进行模拟;进出口业务可以使用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金融交易中外汇交易、股票交易、期货交易、贵金属交易都有相应的模拟软件;国际商法可以模拟法庭,熟悉处理国际企业纠纷的流程与相应的法律法规。(4)走出教室,参加实习与实践。除了企业实习这一常规途径外,还可以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例如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参加专业主题市场调研,由学生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研活动并整理分析数据,撰写调研报告。这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市场调研的方法,提高市场分析能力。这些活动也可以跟团委、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联合举办,既能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又能增强学生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5)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国内外专业、实务界人事都可以为主讲嘉宾,内容可以涵盖国际商务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从更新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打造合适的教学队伍,提高师资的综合应用能力。

国际商务许多综合应用类的课程对于师资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使课程不至于大而泛。因此,打造一支合适的教学队伍对于保证课程质量尤为重要。目前很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师理论功底较为扎实,但综合应用能力普遍不足。为此,在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中,需要丰富师资来源,并多渠道提升教师的综合应用能力。较为可行的做法包括:(1)聘请实业界人士担任主讲教师,可以负责一门课程的教学,也可以与校内教师开设拼盘课程,或者举办主题系列讲座。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业界人士可以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跟学生分享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2)鼓励专职教师去企业兼职,开展各类横向科研。通过企业实习或者担任企业顾问等形式,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丰富实务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类课程的教学水平,并通过横向课题的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4.开拓国际化培养思路,利用国际交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国际商务专业比较成熟,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与中国的高校开展各种类型的国际交流项目,包括针对学生的交换生、2+2、3+1、3+1+1项目,针对教师的访问学者、短期访学、客座教授、科研合作等项目。这些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开阔视野,体会文化差异,接触不同的教学方式;也能促进师资交流,引入国外有特色的优质课程和新的教学资料,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授课模式。国际化培养对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关征.财经类高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6-49.

[2]刘志娟.对提高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0(9):128-129.

[3]杨丽华.二本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99-202.

[4]姜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创新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30-32.

[5]杨丽华.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情况及所需技能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241.

[6]吴建功,周庭芳.西方国家国际商务专业与课程体系探讨[J].当代经济,2010(2):94-96.

[7]李龙.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本科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24):1.

[8]钟娟.如何提升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J].河南教育(中旬),2012(6):48-49.

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方向篇2

商务的密联性越来越强。

我校于2002年在同类高职院校率先开设电子商务和国际商务两个专业,经过七年人才培养的跟踪、分析,我们发现两个专业虽都与“商务”有关,都同属于工商管理类下的两个专业,但是,还是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就业岗位、技能培训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下面从六个方面做pK研究:

1.概念区分

国际商务也称国际贸易,是指跨越两个国家或多个国家或地区边境的所有商品交易的总和。表面上看是一种经济行为,但深受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此外,各国文化也对国际商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轮子,使国际商务活动显得更加平衡。

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商业流程、产品和服务等构成的复合体,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为依托的全新商务模式。按照交易主体的不同,电子商务分为多种模式,其中B2C(企业对消费者)、B2B(企业对企业)、G2B(政府对企业)模式发展迅速。

概述:国际商务是按地域来划分的,它所对应的是国内商务。电子商务是按交易的形式来划分的,它所对应的是传统贸易方式。电子商务是国际商务运作的新形式,国际商务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是电子商务。据统计,国际商务中80%要通过电子商务进行。

2.人才培养特色

国际商务偏重国际交往,是建立在语言平台上的商务活动。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外贸公司、报关行、货运等涉外企业的一线业务操作上。

电子商务偏重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设备从事商务活动,包括在企业内或企业外利用电脑网络或通讯设备进行的商务活动。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各类企业的网络采购、网上销售、网上招商、网上在线服务、电子银行、电子税收等网络有关的操作上。

概述:国际商务偏重于国际交往方面的人才,专业方向有国际贸易、报<优麦电子商务论文>关与货运、国际经济合作等,我校偏重在商务沟通方面;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偏重于信息技术应用的人才,专业方向有以经济为主的电子商务模式,有以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模式,有以管理为主的电子商务模式。还有以物流和营销为主的电子商务模式。我校偏重在物流和营销为主的电子商务模式。无论采取何种取向,我校是以商务为底线构建专业群,为服务区域经济,加速商贸流通孵化人才。

3.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要求熟悉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具备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有较高外语水平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进出口贸易实务、掌握国际商务eDi操作,且懂得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运用。特别注重语言表达能力、业务沟通能力、谈判交际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要求熟悉信息技术的利用,商务规则,交易模式,掌握网站建设与维护、网络营销、网页设计、网络安全等基础知识的操作。特别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协调辨别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合作能力等。

4.课程设置

国际商务和电子商务两个专业都重基础但各有侧重。共同必修课都包含人文素质通识课程(语、数、外、信息、体育等)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商务谈判与沟通、销售等)。但在专业课程体系上又个有侧重。

国际商务偏重学习国际经济交往方面的课程,如商务英语(重在听说写)、计算机应用技术、国际商务基础、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等。

电子商务偏重信息技术应用有关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软件技术基础、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营销、网页设计等。

概述:两个专业都注重商务活动这一核心,语言是为国际商务服务的工具和手段,它拓宽商务沟通交流的,突破区域贸易往来界限;信息技术是为电子商务服务的工具和手段,它改造和提升了传统商务,转变了传统商务模式构建以“电子”为主的新型商务模式。

5.教学内容

国际商务专业性很强,偏重英语教学,特别是英语的听、说、写,因此主要教授商务英语、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函电等方面的知识。

电子商务操作性很强,偏重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站开发、维护、管理,因此主要讲授网络营销、网站建设与维护、网页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6.就业岗位与技能考证

国际商务主要就业岗位面向:具有国际商务活动的外经贸企业、三资企业、驻华外国商社、中外金融保险机构、涉外宾馆饭店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外贸销售、外贸制单、进出口货物报关、涉外商务、货运、船务、涉外商务咨询、商务文秘和其他涉外商贸服务工作。国际商务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主要为:货运、报关报检、单证管理、客户服务等。可以参加的职业资格考证有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销员、报检员、货运员、国际商务秘书等。

电子商务主要就业岗位面向:在各类商务网站从事信息收集与处理、网站的建立、、维护与管理、营销与策划工作;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办公自动化应用、电子商务系统操作及咨询服务工作;各类商业企业从事商务软件操作、数据处理、收银、物流配送工作等。我校电子商务偏重于商务类人才培养,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有企业网络营销业务、网上国际贸易、新型网络服务商的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支持系统的推广、电子商务创业等。可以参加的职业资格考证有电子商务师、营销师考证、物流师、信息技术管理等。新晨

不同选择: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将可以报考如下领域本科: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优麦电子商务论文>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方向。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可报考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区域经济学等专业。

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方向篇3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对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商贸专业指导委员会国际商务类专业方向及岗位能力分析进行调研。通过综合采用案头调研、大数据分析、问卷调研、深度访谈等调研方法,同时在确定国际商务类专业各子专业具体设置的基础上,清晰各子专业对应岗位群的设置情况及岗位群对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以明确国际商务类专业未来人才培养方向。

二、调研意义

从本次调研的实践意义来看,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类专业方向劳动力市场供需的调研有助于把握行业现状与发展走向,确定中职学校国际商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有效的国际商务类专业课程标准,改进中职教育国际商务类专业的教学方式,从而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标的国际商务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

三、调研对象与内容

(一)调研对象

为确保本次调研结果准确可靠,项目组共选取四类调研对象,分别为: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会员企业、中国南方人才市场招聘平台求职应聘人员、广州地区国际商务专业相关企业专家及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

(二)调研内容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办学主体对究竟培养何种人才的理想设计,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是办学理念的具体呈现。就本次调研而言,项目组主要从宏观政策、市场供需及专业发展三个角度出发,对产业行业需求、企业岗位需求、素质能力要求、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四、调研过程

(一)确定调研方案

根据调研目的设定数据收集范围、设计调研内容,确定调研时间,确保调研信息能够支撑项目研究的同时,保证调研结果的有效性。

(二)调研实施

收集国家关于国际商务及相关方向发展的政策文献,汇集国际商务相关行业发展的宏观信息数据。针对63家国际商务企业进行问卷调研以了解企业对国际商务各类型岗位、职位需求及岗位工作内容。

(三)调研结果分析

基于调研获取的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行业发展趋势、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挖掘岗位能力要求,从行业、企业、岗位三重角度对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方向调研及岗位能力分析进行定位。

五、调研结果分析

(一)国际货代相关岗位对中职学历人才最低经验要求

根据调研信息显示,企业对于国际货代相关岗位工作年限要求普遍集中于“1-2年”。数据显示,对岗位从业人员从业经验要求为1-2年的企业占比为63%。除此以外,对岗位从业人员从业经验要求为3-5年的企业占比为16%,对岗位从业人员从业经验要求为6-8年的企业占比为11%,对岗位从业人员从业经验无硬性要求的企业占比为11%。通过调研可知,目前企业认为中职学历人才仅需具备1~2年工作经验即可胜任大多数岗位的工作要求。

(二)国际货代相关岗位对中职学历人才职业资格及相关证书要求

调研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国际货代企业相对于证书而言,更加关注应聘者的工作能力,58%的企业在此问题中选择“更看重实际工作能力”。而在其余企业中,26%的企业选择了跟单员资格证书及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书,21%的企业选择了外贸从业资格证书。除此之外,要求应聘者需具备计算机软件应用、外销员资格证等证书的企业均不超过20%。结合访谈调研,项目组认为中职院校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可适当降低对学生考证培训时间,取而代之提升学生在国际货代各环节业务中实训时间,从而提升学生业务的熟练度。

(三)国际货代相关岗位对中职学历人才专业知识要求

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方向篇4

我国加入世贸后,社会上对能够使用外语直接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量急剧增长。目前,全国大多数有英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或相关课程,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社会需求推动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同时也使其成为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竞争会更加激烈,本科院校相关专业正在调整定位,向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人才的方向发展,这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必须面对现实制定专业发展战略,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加强实践教学,深入研究社会需求变化,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现状分析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目前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三资企业、涉外企业与私人企业,专业的发展与建设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密切联系市场、关注市场、适应市场,专业建设要与人才培养规格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基本依据。

(2)分层培养人才。我国“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会使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类人才的规格与要求整体性提高,大企业集团选拔翻译人才的标准一般为硕士生或具有高级翻译职称,地、市级单位及大中型企业(包括合资企业)对商务人才的要求则需本科以上学历。

(3)关注人才就业的空间。今后一段时期,企业商务文员将成为我国企业业务人员需求的主流,大量的中小企事业单位为大专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涉外中小型企业星罗棋布,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就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蔡芸将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归纳为四个模式,即英语+商务知识模式;英语语言课程+商科专业英语模式;英语+汉语商科课程模式;英语+商科专业方向模式。高职高专开设的商务英语专业大多采用了以上几种模式,但是,都没有明确各个模式准确的定位与具体的岗位或岗位群,因此存在着培养方案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任务以及完成任务需要的技能与标准相脱节的问题。如果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就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进行认真的市场调研并开展校企交流与合作。

社会需求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大批外资企业、独资企业纷纷涌入我国,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各类企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商务英语人才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需求结构、人才层次、人才规格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更好地探讨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前景,了解社会与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最新需求与就业走向,我院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企业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调查,旨在分析商务英语人才的社会需求结构。

(二)调查对象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发展与用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广东省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根据市场预测,未来十年内商务英语专业将是这一地区就业的热门专业之一,对具有较强的英语能力的商务人才的需求会愈来愈急迫。2004~2005年,我院分别组织英语教师和部分学生对广东省珠三角地区405家各类企业进行了调查,同时部分骨干教师走访了广州市、中山市、东莞市、深圳市的校外实习基地企业,与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进行交流,就商务人员的岗位设置、能力要求、综合素质等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

(三)调查结果

首先,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从统计资料分析:白云学院2001届毕业生有106人,实习率达100%,专业对口率为89.3%,主要从事企业中的跟单、商务文员、进出口业务、翻译、外贸销售等工作。2002届毕业生有152人,实习率达98%,专业对口率为92%,主要就业岗位为企业的跟单、文员、商务助理与行政秘书等。

其次,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保持旺势。目前和今后三年,“珠三角”、广州的制造业、服务业、商业企业对商务从业人员的需求继续保持旺势。在接受调查的405家企业中,对商务跟单、报关员、进出口业务员需求的统计如下:需要商务岗位人员的企业有315家,占78%,未作明确回答的企业有20家,占5%;需要继续招聘此类人员的企业有202家,约占50%,未作明确回答的企业有49家,占12%。调查表明,企业重视商务人员的配置,“珠三角”、广州地区今后三年在现在的基础上,对商务人员的需求稳中有升,但在绝对量上尚不及对电子信息、护理、工程等从业人员的需求。再次,高素质商务人员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在接受调查的405家企业中,明确表示需要中、高层次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的有307家,占76%。在问及企业目前的用人标准时,146家企业表示英语能力第一,气质第二;有97家企业表示综合素质第一,人际交往与语言沟通能力第二。调查表明,社会对素质较高、专业能力与沟通能力较强的商务人才求大于供,衡量标准主要是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

最后,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商务应用人才。在接受调查的405家企业中,明确要求商务人员具备扎实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企业有332家,占82.%。在职业知识方面,企业需要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前三位是: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知识、财税与金融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在职业技能方面,企业需要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前五位是:英语听说阅读能力、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技能、文书写作技能、信息与档案管理技能、办公室事务处理能力;在职业素质方面,企业需要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前四位是: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发展潜能、中外文化修养。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调查表明,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方基本上是外资、合资、外国公司或有意开拓国外市场的中资企业,学历起点是大专层次,岗位群广泛,职务多为涉外业务助理、外国客户服务、外业务员、商务秘书和商务文员等业务类,我们还发现劳动力市场对我国大力推行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反应冷淡。同时,商务英语专业市场需求量大、岗位群广泛的特点也构成了高职教育的不利因素,它要求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广泛的商贸运作知识,然而商务系统庞大而错综复杂,受高职学生基础文化修养较低与学习时间有限的制约,关于商贸知识应该讲什么、讲多少、怎样讲就成为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在被调查公司对相关专业职务能力的描述中,100%提到英语和计算机应用两项能力,95%提到与人沟通的能力。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能力模块的基本定位是:

(1)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要求具有

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且各项技能应达到国家四级水平,专业英语技能强调口语、应用文写作和口笔译。

(2)广泛的商贸运作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了解商务公司运作所需的外部和内部条件要素,掌握包括商务秘书、市场开拓、产品销售、客户服务和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操作程序。

(3)较强的沟通能力。要求口头表达清晰、流利、得体、有思想、有条理,文字表达规范、通顺、得体、有思想,应掌握灵活、有效的人际交往与商务沟通技巧,具备团队合作的意识和方法。

(4)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熟练掌握windows、office应用,具有网络信息搜索与处理能力。以上能力目标的基本确定为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提供了现实和科学的依据,除了公共课,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将通过三个课程组合来实现,即英语课程组合、商务课程组合与计算机应用课程组合。

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

商务英语是一个交叉专业学科,必须做好专业定位,并据此制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还要考虑朝哪个方向发展更符合

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笔者认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商务英语翻译方向涉外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国内外企业对商务翻译的需求将不断扩大,英语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都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前者缺乏必要的商务知识,而后者又没有足够的英语应用技能。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具有就业空间广阔、适应性强、发展前景好等特点,目前从事商务和外贸翻译的多数为英语专业毕业生且为数较少,远远满足不了人才市场的需求。外贸业务方向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将会有大的发展,国营或民营外贸公司对正规的、专业的进出口业务员的需求将与日俱增。为适应市场需要,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可以立足商务,向进出口贸易方面发展,培养进出口贸易业单证员、报关员。主要技能为单证英文识别、单证处理程序、运输报验、报关、托运、投保等。这些技能重实践操作,理论性要求不高,比较适合大专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进出口贸易理论和实务与商务关系密切,可以相互促进,专业知识可以融会贯通,专业方向对口性强,因此,培养外销员也是一个可行的方向。我国具有外销员资格证的人才十分紧缺,而且今后将更加紧俏,“珠三角”地区的外销贸易呈上升趋势,这为外贸人才的就业与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前景。

国际旅游方向旅游事业从广义上讲是商务的一个分支,而国际旅游更是与商务英语息息相关。目前,从事旅游事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的大多数是英语或商务类专业的毕业生,而从事国际导游的大多数为职业高中和技校的毕业生,学历和文化层次较低、英语交际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国际旅游事业的发展需要。因而,开发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旅游方向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的现状及社会需求调查的分析,笔者认为,牢固树立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与教学观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前提。实践证明,教育观念与就业导向观念的更新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先导,观念转变得越快,教学改革的思路就越清晰。当前,应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着重研究高职教育的定位,牢固树立高职教育是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的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其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观念。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应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对岗位职业能力、完成岗位任务的程序以及各个程序的职业标准做出详细科学的描述,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训练的规范性与应用性。

参考文献:

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方向篇5

关键词:宽基础;活模块;国际商务;专业群 

 

专业群是指由若干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专业群各专业可以是同一个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看它们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并且看专业群中各专业或专业方向是否能在同一实训体系中完成基本的实践性教学。

什么是国际商务类专业群

国际商务类专业群的建立是与国际贸易行业中存在的岗位相互对应的。没有岗位集群,就没有专业集群。这里的国际商务类专业群是指以进出口贸易各环节为主线,以国际贸易六大岗位(外销员、单证员、货代员、报检员、报关员、跟单员)为依托而建立的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国际货运与报关、国际商务、商务秘书等专业或专业方向组成的集群,这个集群具有以下特点:(1)拥有相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各专业或专业方向均需开设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函电等基础课程。(2)各专业(或方向)均要求具有制作外贸单证的能力,均对英语能力有较高要求。(3)各专业(或方向)均围绕货物进出口的各个环节而设计,有一条共同的主线而且相互关联。(4)各专业(或方向)的服务目标均为与进出口贸易有关的外贸公司、报关行、货代企业、船务部门、外向型企业。(5)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商务技能实训室,就可以满足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实训要求,做到资源在群内各专业共享。

建设国际商务类专业群的必要性

(一)能够更好地适应加入wto之后的外贸新形势 

我国加入wto之后,进出口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也开始进入国际贸易领域,进出口贸易环节分工更细,部门协作更强,服务理念更深入人心。在国际贸易行业中出现了外销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的岗位细分,也开始了相应的岗位资格认定和职业准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和专业方向上要结合行业发展,适应外经贸岗位的需要。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创立品牌 

国际商务专业群中各专业(专业方向)由于有相近的课程设置,可以聚集起教师资源,形成专业师资的数量优势、结构优势,建立宽泛的基础课程平台。在专业教学中也可以灵活运用模块教学,针对外贸岗位建立多个专业模块,根据需要进行组合,既能降低教师的储备率,提高使用率,节约办学成本,又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由于是集合作战,便于集中优势,夯实专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向外滚动发展,可以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增加新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做到进退自如。 

专业群可以在短时间内集聚起师资、实训、科研、专业与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在专业群內,我们可以重点打造商务英语专业,将之作为龙头专业,争取成为示范性专业,从而带动其他专业建设。 

(三)有利于节约投资,形成实践教学的低成本优势 

国际商务类专业群中各专业相对集中,有共同的基础平台课程设置。可将学生在校的第一年集中用来进行商务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训练,打好英语基础;第二年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分模块教学,通过各个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为以后选择就业方向做好准备;第三年各专业(方向)的学生可以共用一个综合性的实训设置,在相同的实习实训基地分岗位实习,学校可以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相关实训室进行系列化建设。正是由于专业的相关性,实训设施、资源可以高效共享,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并形成优势。

建设国际商务类专业群的可行性

(一)外部环境 

目前,国家已开展相应的外贸行业岗位资格的考试与培训,高职院校学生也可以考取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货代员、报检员、报关员作为就业的资本,职业证书在学生中大受欢迎,在社会上也被认可,有利于学生就业。这些证书可以统称为外贸系列培训与考试证书,是对应外贸行业多个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考试的主管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海关、商务部、商检局、货代协会,便于协调、沟通,各项考试的内容有很多是重叠的。例如,以上考试中均有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内容,如价格术语、贸易条件等。 

(二)内部条件 

各高职院校很多开设了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货运与报关、中英文秘书等专业。这些专业可能不在同一个院系,以往要各自配备相应教师来上一些各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等。如果建立专业群,就可以在群内统一调配师资。目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整合资源,确定思路,树立专业群的概念,形成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校原有的实训条件进一步整合,建立与专业群配合的实训教学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群的建设方法 

建设一个专业,必须根据专业调查和市场需求,明确提出专业或专业群总体建设目标。凸显就业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是高职专业设置的基本定位。适当的培养目标一定是可以落实的,这不仅表现在目标定位合理,也表现在其要求是明确清晰而不是含混模糊的。由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社会生产力的具体操作者,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因而不同专业还要根据各类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其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国际商务类专业群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构建国际商务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商务英语为核心专业,建立基础教学大平台。 

在专业群内各专业开设相同的平台基础课。一年级课程相同,不分专业或方向,以培养英语能力、夯实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为主;二年级分专业方向开设课程,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以“宽口径、多方向”的专业设置模式来应对职业岗位群中具体岗位的人才需求变化,体现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要求;三年级进行专业实习实训,进入实训室。

按照“平面+模块”模式,平台课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模块可根据不同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而设置,由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组成,每一个模块都是以国际贸易工作环节为主线,本着够用的原则。学生在修完平台课程之后,获得了基本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实现按不同职业方向进行人才分流培养。 

模块课程分成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应在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是“职业基础模块”。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组相关职业通用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第二阶段是“职业技术模块”。这一阶段是在职业基础教育后分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根据职业和专业开设必要的课程和进行职业技能实训。在该模块中,需要同时完成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具体课程设置上要注意先后顺序。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应对相关学科进行综合化。要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应体现宽而扎实。第三阶段是“岗位专门技术模块”。这一阶段是在对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后,在专业教育阶段分化出若干专门方向,以加强职业针对性,进行专门的教育,培养学生一种或两种以上专门技术和技能,教学要突出“专”和“新”的特点,技术和知识要先进。

(二)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建设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素质、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教学和创新团队 

专业教学创新最根本的内容是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创新,集中体现在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变化。就业导向要求高职教学必须面向职业领域或职业岗位群,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合力。只有教师把握了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教学内容与自身素质的双重协调,才能在专业教学创新上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就显得非常紧迫,“双师型”教师比例要提高,对教师的英语水平也要有所要求,争取可以“双语”教学。 

(三)集中资金,建立可以高度共享的校内外实训实习体系 

可以在校内建立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训室、国际商务单证实训室、国际货运模拟实训室等,利用教学实训软件进行模拟操作。这些校内资源可以为相关专业共享。例如,我院外国语学院建立的国际商务实训室及使用的外贸单证模拟系统及外贸业务模拟操作平台,可以为经济管理学院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学生共享。外国语学院还考虑开放实训资源,为当地经济服务。 

可以和当地的行业协会合作,建立国际商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进行产学研合作,为区域经济和行业服务。例如,我院外国语学院从2005年开始与珠海市进出口商会合作进行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考试的组织和培训工作,至今已经组织了3次,共计1700多名考生参加了考试。2007年4月,双方共同发起建立了外贸系列证书培训考试基地,进行深层次合作,凡是通过考试获得外贸证书的学生,均可进入商会的人才库,由商会在其主页上就业信息,同时还推荐到广交会实习。2008年,外国语学院又成为全国国际商务会展员考试的珠海考试点。该项考试也是由珠海市进出口商会牵头并已在全国铺开的。 

(四)围绕国际贸易产业链中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 

专业群的布局和调整应以服务企业为目标,通过对对外贸易产业链应用型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确定专业群。组织学生参加外贸行业的职业证书考试,推荐就业,根据岗位需求分析、调整教学计划和培养模式,加强教学督导和评估,建立毕业生反馈体系,调整专业方向。 

专业群建设要考虑企业岗位的设置背景,针对某一行业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满足企业岗位群的需要,尽可能地覆盖行业岗位群。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打包式”、立体化人才服务,减少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的成本,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 

(五)建设高度共享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发挥龙头专业和群内各专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整合专业与合作企业的教学资源以及技术、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对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平台,对外向合作企业甚至全社会开放。 

教学资源库建设包括硬件、应用软件和资源库两个部分。硬件环境是信息资源系统的物质载体,主要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由学校统一建设;应用软件平台,主要包括资源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系统(加盟学校管理、用户管理、后台管理)、自主学习型课程系统、网上实训室(链接到可以远程登录的开放的专业实训室)、网上考核系统(包括理论和实操考核)等;专业资源库将专业群优秀的教学资源、企业的各类标准、核心知识、关键技能、最新观点、典型案例等,以多媒体网络为载体,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教、学、研资源服务体系,是整个专业资源库中最核心的部分。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实训室的管理都可以打破院系的界限,由学校统筹安排,资源开放、共享。 

建设国际商务类专业群既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整合资源,确定思路,树立专业群的概念,投入资金,形成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将高职院校原有的实训条件进一步整合,建立与专业群相配合的实训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可以逐步建立起与国际贸易行业中各职业岗位相匹配的专业集群,形成核心竞争力,最终创造出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14). 

[2]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职业分类大典[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职业分类大典(2005年增补本)[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方向篇6

关键词:宽基础;活模块;国际商务;专业群

专业群是指由若干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专业群各专业可以是同一个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看它们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并且看专业群中各专业或专业方向是否能在同一实训体系中完成基本的实践性教学。

什么是国际商务类专业群

国际商务类专业群的建立是与国际贸易行业中存在的岗位相互对应的。没有岗位集群,就没有专业集群。这里的国际商务类专业群是指以进出口贸易各环节为主线,以国际贸易六大岗位(外销员、单证员、货代员、报检员、报关员、跟单员)为依托而建立的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国际货运与报关、国际商务、商务秘书等专业或专业方向组成的集群,这个集群具有以下特点:(1)拥有相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各专业或专业方向均需开设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函电等基础课程。(2)各专业(或方向)均要求具有制作外贸单证的能力,均对英语能力有较高要求。(3)各专业(或方向)均围绕货物进出口的各个环节而设计,有一条共同的主线而且相互关联。(4)各专业(或方向)的服务目标均为与进出口贸易有关的外贸公司、报关行、货代企业、船务部门、外向型企业。(5)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商务技能实训室,就可以满足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实训要求,做到资源在群内各专业共享。

建设国际商务类专业群的必要性

(一)能够更好地适应加入wto之后的外贸新形势

我国加入wto之后,进出口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也开始进入国际贸易领域,进出口贸易环节分工更细,部门协作更强,服务理念更深入人心。在国际贸易行业中出现了外销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的岗位细分,也开始了相应的岗位资格认定和职业准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和专业方向上要结合行业发展,适应外经贸岗位的需要。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创立品牌

国际商务专业群中各专业(专业方向)由于有相近的课程设置,可以聚集起教师资源,形成专业师资的数量优势、结构优势,建立宽泛的基础课程平台。在专业教学中也可以灵活运用模块教学,针对外贸岗位建立多个专业模块,根据需要进行组合,既能降低教师的储备率,提高使用率,节约办学成本,又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由于是集合作战,便于集中优势,夯实专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向外滚动发展,可以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增加新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做到进退自如。

专业群可以在短时间内集聚起师资、实训、科研、专业与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在专业群內,我们可以重点打造商务英语专业,将之作为龙头专业,争取成为示范性专业,从而带动其他专业建设。

(三)有利于节约投资,形成实践教学的低成本优势

国际商务类专业群中各专业相对集中,有共同的基础平台课程设置。可将学生在校的第一年集中用来进行商务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训练,打好英语基础;第二年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分模块教学,通过各个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为以后选择就业方向做好准备;第三年各专业(方向)的学生可以共用一个综合性的实训设置,在相同的实习实训基地分岗位实习,学校可以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相关实训室进行系列化建设。正是由于专业的相关性,实训设施、资源可以高效共享,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并形成优势。

建设国际商务类专业群的可行性

(一)外部环境

目前,国家已开展相应的外贸行业岗位资格的考试与培训,高职院校学生也可以考取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货代员、报检员、报关员作为就业的资本,职业证书在学生中大受欢迎,在社会上也被认可,有利于学生就业。这些证书可以统称为外贸系列培训与考试证书,是对应外贸行业多个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考试的主管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海关、商务部、商检局、货代协会,便于协调、沟通,各项考试的内容有很多是重叠的。例如,以上考试中均有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内容,如价格术语、贸易条件等。

(二)内部条件

各高职院校很多开设了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货运与报关、中英文秘书等专业。这些专业可能不在同一个院系,以往要各自配备相应教师来上一些各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等。如果建立专业群,就可以在群内统一调配师资。目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整合资源,确定思路,树立专业群的概念,形成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校原有的实训条件进一步整合,建立与专业群配合的实训教学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群的建设方法

建设一个专业,必须根据专业调查和市场需求,明确提出专业或专业群总体建设目标。凸显就业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是高职专业设置的基本定位。适当的培养目标一定是可以落实的,这不仅表现在目标定位合理,也表现在其要求是明确清晰而不是含混模糊的。由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社会生产力的具体操作者,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因而不同专业还要根据各类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其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国际商务类专业群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构建国际商务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商务英语为核心专业,建立基础教学大平台。

在专业群内各专业开设相同的平台基础课。一年级课程相同,不分专业或方向,以培养英语能力、夯实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为主;二年级分专业方向开设课程,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以“宽口径、多方向”的专业设置模式来应对职业岗位群中具体岗位的人才需求变化,体现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要求;三年级进行专业实习实训,进入实训室。

按照“平面+模块”模式,平台课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模块可根据不同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而设置,由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组成,每一个模块都是以国际贸易工作环节为主线,本着够用的原则。学生在修完平台课程之后,获得了基本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实现按不同职业方向进行人才分流培养。

模块课程分成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应在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是“职业基础模块”。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组相关职业通用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第二阶段是“职业技术模块”。这一阶段是在职业基础教育后分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根据职业和专业开设必要的课程和进行职业技能实训。在该模块中,需要同时完成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具体课程设置上要注意先后顺序。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应对相关学科进行综合化。要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应体现宽而扎实。第三阶段是“岗位专门技术模块”。这一阶段是在对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后,在专业教育阶段分化出若干专门方向,以加强职业针对性,进行专门的教育,培养学生一种或两种以上专门技术和技能,教学要突出“专”和“新”的特点,技术和知识要先进。

(二)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建设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素质、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教学和创新团队

专业教学创新最根本的内容是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创新,集中体现在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变化。就业导向要求高职教学必须面向职业领域或职业岗位群,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合力。只有教师把握了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教学内容与自身素质的双重协调,才能在专业教学创新上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就显得非常紧迫,“双师型”教师比例要提高,对教师的英语水平也要有所要求,争取可以“双语”教学。

(三)集中资金,建立可以高度共享的校内外实训实习体系

可以在校内建立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训室、国际商务单证实训室、国际货运模拟实训室等,利用教学实训软件进行模拟操作。这些校内资源可以为相关专业共享。例如,我院外国语学院建立的国际商务实训室及使用的外贸单证模拟系统及外贸业务模拟操作平台,可以为经济管理学院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学生共享。外国语学院还考虑开放实训资源,为当地经济服务。

可以和当地的行业协会合作,建立国际商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进行产学研合作,为区域经济和行业服务。例如,我院外国语学院从2005年开始与珠海市进出口商会合作进行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考试的组织和培训工作,至今已经组织了3次,共计1700多名考生参加了考试。2007年4月,双方共同发起建立了外贸系列证书培训考试基地,进行深层次合作,凡是通过考试获得外贸证书的学生,均可进入商会的人才库,由商会在其主页上就业信息,同时还推荐到广交会实习。2008年,外国语学院又成为全国国际商务会展员考试的珠海考试点。该项考试也是由珠海市进出口商会牵头并已在全国铺开的。

(四)围绕国际贸易产业链中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

专业群的布局和调整应以服务企业为目标,通过对对外贸易产业链应用型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确定专业群。组织学生参加外贸行业的职业证书考试,推荐就业,根据岗位需求分析、调整教学计划和培养模式,加强教学督导和评估,建立毕业生反馈体系,调整专业方向。

专业群建设要考虑企业岗位的设置背景,针对某一行业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满足企业岗位群的需要,尽可能地覆盖行业岗位群。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打包式”、立体化人才服务,减少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的成本,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

(五)建设高度共享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发挥龙头专业和群内各专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整合专业与合作企业的教学资源以及技术、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对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平台,对外向合作企业甚至全社会开放。

教学资源库建设包括硬件、应用软件和资源库两个部分。硬件环境是信息资源系统的物质载体,主要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由学校统一建设;应用软件平台,主要包括资源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系统(加盟学校管理、用户管理、后台管理)、自主学习型课程系统、网上实训室(链接到可以远程登录的开放的专业实训室)、网上考核系统(包括理论和实操考核)等;专业资源库将专业群优秀的教学资源、企业的各类标准、核心知识、关键技能、最新观点、典型案例等,以多媒体网络为载体,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教、学、研资源服务体系,是整个专业资源库中最核心的部分。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实训室的管理都可以打破院系的界限,由学校统筹安排,资源开放、共享。

建设国际商务类专业群既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整合资源,确定思路,树立专业群的概念,投入资金,形成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将高职院校原有的实训条件进一步整合,建立与专业群相配合的实训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可以逐步建立起与国际贸易行业中各职业岗位相匹配的专业集群,形成核心竞争力,最终创造出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14).

[2]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职业分类大典[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职业分类大典(2005年增补本)[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方向篇7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商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5-0044-02

现行国际贸易人才本科阶段的培养模式存在过分强调基础理论教学,而忽略国际经济贸易新型知识和国际贸易实践发展动态,忽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如果国际商务专业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走下去,肯定会走入一个死胡同。因此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模式必须在素质要求上体现综合性,能力要求上体现应用性和实践性,知识结构上体现前沿性和现代性特点。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本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借此文就办学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商榷。

一、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新疆财经大学自2010年获批招收国际商务专业本科生以来,经过两年的本科教学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在各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设计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随着该专业建设的深化和对该专业教学规律的认识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原有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以及专业设置中存在一定的欠缺。

1.培养目标剖析

从理论角度来看,培养目标是指主体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使受教育客体达到教育主体所要求达到的既定目的。这就意味着培养目标的实现,以主体和客体之间达成高度的共识为条件。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商务培养主体和客体必须加以明确,即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的客体是对国际商务专业有需求的人力资源;培养的主体是具备培养这种人力资源能力的培养机构。二是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在全面熟悉商务专业的基础上,着眼于培养具备国际商务事务处理能力的人才。

2.培养任务剖析

任何一种专业的设置和培养都有自己的任务,这种任务的确定可能来自于外部的推动,也可能来自于内部。来自外部的培养任务是根据既定的专业规划和政府部门的教育培养战略部署所安排为主。来自内部的培养任务是各院校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市场人才需求预测的基础上确定的培养任务。本文主要研究属于内部的培养任务。目前新疆财经大学提出的国际商务专业的动力来源的确定、目标体系的分解、学校的角色定位以及具体手段方式等都决定着新疆财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的基本任务。

3.目标和任务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延伸出的培养任务决定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新疆财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西部特别是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所紧缺的,面向国际市场,尤其是以中亚及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市场为重点,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实务和国际商法基础,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国际法规、国际惯例、俄语和计算机技术,能在涉外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型企业、外资企业、政府涉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国际商务业务活动、国际商务活动的宣传与策划、国际企业管理、法律咨询、调研和政策研究等工作的法商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1.国外大学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模式

在国外大学相关学科领域很难找到有关国际商务这一提法,大部分直接运用商务学院或商务学校之名。经过大量的搜索和筛选,发现在奥地利的劳德尔国际商务学校开设有这一专业,但其提法是国际商务管理,是从管理学角度培养相关人才。2003年劳德尔国际商务学校开设了四年制本硕连读专业---国际市场营销和管理,其主要课程包括国际会计学、金融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和技术。之后在2007年,劳德尔国际商务学校改进并设置了两个专业课程,即以大学本科学位为主的国际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和以国际管理与领导为主要专业方向的硕士学位课程。其中,国际工商管理专业学时为六个学期,包括的主要课程为工商管理、法律、经济学、信息技术、心理学与哲学、语言类、以及专业实习训练。

2.国内大学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模式

国内许多院校都设有国际商务专业,但是不同的学校培养目标和层次不一样,而且着眼点和重点培养方向也不一致。本文重点列举了几所院校的相关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

2.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商务管理硕士专业设置情况。该校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即培养胜任在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商务专门人才。在培养方式和模式上,提倡学校与政府机关、经济产业部门等单位联合培养。具体培养方式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方法。培养队伍建设要求成立导师组,建立“双师制”。形成了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显著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导师队伍,包括具有国外教育背景的专家,具有相当学历的商务官员、实际商务工作专家等,实现了导师队伍的多元化。

2.2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设置情况。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北京大学国际商务管理专业设置突出培养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商务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商务经营管理环境,熟悉国外及我国商务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商务管理的惯例与规则。该校将重点放在了商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上,该专业毕业生未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从事相关工作均能较好适应。

2.3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国际商务管理专业设置情况。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方针政策,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实务和国际商法基础,基本掌握国际法规、国际惯例,并能较熟练地应用国际法规、外语开展商务活动的,法商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在跨国公司、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政府机构从事实际商务业务、商务活动策划、国际企业管理、法律咨询、政策研究等工作。

2.4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务管理专业设置情况。中央财经大学把国际商务专业设置直接定格为我国涉外贸易管理和涉外贸易企业管理。其培养目标旨在培养系统掌握经济学原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与实务、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及惯例和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国际贸易业务素质和能力,能熟练掌握运用英语和计算机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高级专门人才。该校在本专业招生简章中明确写进了该专业毕业后的就业范围和工作岗位。该校课程设置中主要使用外文教材,双语教学为主。

三、新疆财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模式分析

1.新疆财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凸显了区域特色

根据目前新疆财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方案内容来看,其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所紧缺的、面向国际市场,尤其是以中亚及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市场为重点,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实务和国际商法基础,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国际法规、国际惯例、俄语、英语和计算机技术,能在境外投资企业和驻外机构、涉外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部门、政府涉外部门和社会组织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2.新疆财经大学的国际商务专业培养从新疆生源的实际出发

从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三个层面对学生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培养要求。其中,能力要求指出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国际商务业务拓展能力;外语要求具备一定的国际商务俄语和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并具备进行商务沟通交流和谈判的基本能力;了解本专业方向相关理论及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熟练掌握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和计量、统计等分析方法以及国际商务的业务操作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

3.新疆财经大学课程设计

新疆财经大学将课程设计的重点放在了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国际贸易理论为主,管理学为辅,法学和外语培养为陪衬,适当介绍区域周边国家基本国情作为国际环境分析的教学模式。特色课程有:双语课程(外贸函电、国际商务综合实验、外贸单证实训)、中国新疆与中亚俄罗斯经贸关系、国别关系与文化、中亚俄罗斯国家经济及其经贸政策与法规。主要实验课程有:国际商务综合实验、外贸单证实训、企业战略管理、国际物流与货代实训等实践性课程。

4.新疆财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环节

新疆财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比较薄弱,还是停留在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课程设置层面。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军训、假期市场调研和外经贸业务实践、校内国际商务模拟训练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践活动和毕业论文撰写。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可以得出新疆财经大学应采用“外经贸知识+外语+国际商法+周边国家国情政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反映了人才市场的需求,也符合新疆财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新疆财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1.建立商务人才培养机制

基于本专业的建设需要,学校应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此外还需要学校出面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得到相应政策,加大与自治区教育厅、商务厅以及地方政府涉外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获得更为广泛的支持,尤其要通过自治区人力资源保障厅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引进,对国际经贸学院相关人才的出国深造方面提供相应的倾斜,积极请求政府部门或学校出面鼓励中亚,尤其是俄罗斯教育机构来我学院商谈联合培养或合作办学,或建立区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的机制;选派有条件的我院教师到中亚各国的相关院校深造或从事科研工作,早日成为我校培养面向中亚和俄罗斯的国际商务人才的精英。

2.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上至地方政府下至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目前单凭国际经贸学院的影响力和实力很难与企业达成共识完成联合培养的目标,加上很多领域涉及到涉外活动,必须由学校层面和自治区政府层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得到政府及其政策的支持,如何使学校和企业达成协议,企业接纳学生实践并提供实际岗位场所应视为社会的责任。

3.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要求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有国际视野和国外工作经历,能讲授国际商务课程,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快速培养很难成行。因此,必须要做好直接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的师资培养工作。我们认为培养必须加大快速培训(为其六个月的速成培训,主要是访问和参观为主)力度,适当进行长期培训。同时充分利用当地涉外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中具备较丰富的涉外工作经验的人员作为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性课程或案例课程的教学主体。但是外部聘请人员担任相关课程内容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时间上的保证,在这一点上如何形成一些新的规定性文件,就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

综合而言,新疆财经大学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与国际化的要求还相差很远,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国际商务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西部大开发和跨越式发展这一现实背景,以及不断开放的现实需要要求新疆财经大学要加快步伐,走出一条具有新疆财经大学特色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道路。

参考文献

[1]孙云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7(1).

[2]戴谨.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4(9)

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方向篇8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参与电子商务活动人数的增多,电子商务这一便捷的、全新的活动方式,必将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质的变化。本文对国内高校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了市场需求什么样的电子商务人才,并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应对措施。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践市场需求

一、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数已达到2.1亿人。中国网民数增长迅速,2007年一年增加了7300万,年增长率为53.3%。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略低于美国的2.15亿,位于世界第二位。

作为以internet为平台的电子商务其网上购物和网上销售又是商务平台工具的重要体现。2007年12月,中国网民网络购物比例是22.1%,购物人数规模达到4640万,而美国2006年8月网上购物的比例已达到了71%。

据统计,1998年全球电子商务贸易额为30亿美元,2000年为900亿美元,到2001年达到1200亿美元,到2005年,这一数字达到了8000亿元。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交易规模已由2000年的771.6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4075亿元,年增长速度45%以上。

据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

二、国内高校电子商务建设现状

电子商务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其涉及面广,实践要求高,但其在我国发展时间却很短,这使得电子商务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可谓处于“年轻”状态。所以关于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教学内容应如何确立,实验方法应如何改进等一系列问题便接踵而至。

由于电子商务涉及经济、管理、法律、技术、物流等各个方面,所以各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首先定位就未明确,无法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正因为该学科的交叉性,而被部分学校理解为简单的“学科拼凑”。以至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在面临择业时出现,“找技术类工作不如it类专业,找商务类工作又不如管理类专业”。尽管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我国需要大量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而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大学生平均就业率水平。

其次,教学教材良莠不齐,电子商务这一概念由国外引进,因此现在高校书籍来源一是国外原版引进或中文翻译,二是国内学者自己编著,第一类教材可读性不强,甚至有部分学校为求与国际接轨,强制引进原版外文教材,而不结合学生实际水平,以至于学到最后,弄的学生云里雾里。第二类教材也大部分是由国内学者参照第一类教材编写而成,一些概念和理论过于陈旧,笔者曾经历过,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过程中学校用的教材竟然还是90年代初出版,像这样一门富有时代特征的学科,很多过时的概念和技术在现如今很难与实际要求相适应。另外国内大部分教材也都局限于概念的介绍,至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否适用,交易细节等则很少有见涉及。

另外,专业教师的缺乏也是制约电子商务建设的一大瓶颈之一。现在教授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师中大部分是从事其它专业的教师,如it类、管理、经济类等。笔者曾亲见一位老教授在给学生讲授“商务网站建设”课程时,竟全程使用课本附送的幻灯片,一门操作要求如此高的课程,竟被生生演化成理论教学,而衡量该门课程是否达标的标准,也就是一门名词解释的考试。

实践教学的缺乏,使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而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又恰恰是目前高校最主要的培养形式,教师努力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这也是影响学生最终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市场需求什么样的电子商务人才

据2004年,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委员会(中国)研发中心(CCieBSCHina)对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15是,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20%,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已达47%,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

电子商务按目前国内市场需求定义为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通晓商贸理论与实务,能通过电子方式来进行商贸活的一种复合型人才。按层次又可分为操作层、实施层、决策层。据上海市电子商务发展与人才需求调查:目前的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主要集中在企业领域,而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最集中的领域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通过互联网产品与服务信息(77.54%)、通过网络进行商务沟通(72.03%)、订立电子合同的比例很低,只有16.53%。而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的具体知识与技能主要按需求的优先排名有:第一位信息资源管理、第二位企业战略管理、第三位客户关系管理、第四位项目策划、第五位资本运营管理、第六位市场营销、第七位网络营销、第八位项目管理、第九位电子支付、第十位标准化管理。结合图表调查情况和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与企业整合的发展方向,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将从单纯的技术方向转向复合、实践型。

四、相关问题应对措施

首先,应明确专业方向,各高校应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将电子商务专业开设方向分为商务或技术类,并分清方向的重点教学方向,在开设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制定的电子商务专业10门核心课程:网络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管理、网络营销、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商务系统、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和电子商务经济法的基础上再突出本学校的优势和其它学校之间的差异。

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发展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增加实际操作锻炼能力,引进师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而不要只是停留在教师资格水平上,应重视教师的实际操作应用水平。

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主体,培养适合市场实际需求的人才,突出本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突出性。

五、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参与电子商务活动人数的增多,电子商务这一便捷的、全新的活动方式,必将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熊励.上海市电子商务人才调查报告[R].互联网,2006,6.

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方向篇9

一、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现存问题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虽然我国《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对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有明确指出,但多数独立院校由于自身专业发展有限,加之学生本身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方向不明确,目标模糊,针对性不强。 

2.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独立学院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决定着其课程开发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然而很多院校选用的教材老化,内容不能反映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最新动态;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缺乏新意,重理论轻实践;课程类型单一,重语言轻商务,两者知识技能严重脱节,课程体系建设缺乏有效操作效果。 

3.教学方法过于守旧。一些院校仍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商务英语的专业特色不够突出。许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课堂讲授,练习商务英语主要依靠对话或者角色扮演等传统方式,忽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商务意识和技能薄弱。 

4.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目前我国独立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大多数是语言类专业出身,很少具有国际商务学习或工作背景,致使他们的教学往往可能只是注重英语而忽视商务能力。因此,教师更应通过多种途径推动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以有效满足商务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 

二、以市场需求为职业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商务英语专业本身特点及现存的问题不难发现,独立学院如想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发展水平,培养适应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应当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认真分析当前市场形势和与商务英语专业关系比较密切的行业特点,并结合自身院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保障商务英语课程满足学生商务英语学习和未来职业需求,注重商务英语的职场适用性,重点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 

第一,用行业需求指引学生树立未来方向。商务英语专业要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合理地设置课程,让学生了解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以及行业对从业人员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需求。研究表明,社会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需求较大,尤其是商务英语口笔译及外贸从业方面。而大部分学生的理想岗位倾向于社会地位较高,形象较好的管理工作。这种差异表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个人职业需求与社会需求部分脱节,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准确、客观定位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以便他们毕业时更顺利地找到工作,提高毕业生一次性选择就业岗位成功率。 

第二,根据市场的职业需求,改善现有课程体系。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特点设计符合自身发展出路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普通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包括理论课,实践课和综合素质类课程培养体系,但其中比重分配各校都有所差异。独立学院学生相对普通本科院校来说英语语言基础一般,所以在课程开发上更应有其特色,在低年级时应加大夯实语言功底的课程配比,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同时提高商务英语知识及文化素养。高年级需要着重强调学生对职业的敏感性及倾向性,因此商务技能实践的比重要重点加大。这就要求学院从市场出发,加大商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资金等投入,积极诉求多方的支持,进而建立起本校的商务英语教学实践基地、商务英语仿真实训基地等,更要加强与市场企业的合作,努力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的教学为式,进而为商务英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第三,加强师资力量在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就商务英语教师而言,应加强商务知识学习和商务经验积累,寻找机会到涉外公司实地体验、参观或工作,熟悉所教课程的业务。这样,商务英语教师就能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与国际商务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国际商务知识欠缺、国际商务概念运用不当等现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院校而言,应制定商务英语教师培养计划,包括外派教师到国内外商学院学习相关国际商务知识,或派送教师到其他院校跟随有经验的商务英语教授做访问学者。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进行和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现存问题,并从市场需求的职业导向角度提出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方向,如用行业需求树立方向,根据职业需求改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等,期望能推动独立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良性发展建设。 

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方向篇10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状况基础上,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探讨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建设问题。提出电子商务专业定位应面向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确立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创新结合的专业特色,同时分析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新型高等教育力量,受到来自重点高校、老本科和高职高专三个方面的挤压,正处于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重要转型时期。专业的特色建设不仅仅是基于新建地方本科自身的生存需要,更重要的是规避劣势、错位发展,获取竞争优势使其可持续发展重要举措。本文拟就对吉林工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建设进行探讨,以对我国同类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一、国内外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状况

国外很多大学已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美国各大著名院校都开设了e-commerce研究方向和专题,计算机方面和管理类的师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主办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目前国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硕士学位、本科、e-learning、电子商务课程选修以及岗位认证。美国高校相关专业的设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专业和课程设置注意前瞻性,以适应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应用需求;第二,扬长避短,依托学校学科背景,发挥专业群优势;第三,课程设置模块化,注意个性化培养;第四,课程内容更新快;第五,与著名it公司联合培养,以其主导产品授权设课。[1]

我国的高等院校也在电了商务的教育领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清华大学mba于1998年在国内首开电子商务课程,并在2002年开始了电子商务方向。教育部2000年开始批准在全国部分高校试开电子商务专业,首批北方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于2001年开始招生。2002年1月召开了新一届教育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有110多所高校申请设置电子商务专业,新批准83所高校。[2]并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简称中国高校ec协作组,来协作完成国内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设立电子商务本科的院校早已经超过100所,而国家公办院校和民办大学设立的大专、中专层次的电子商务专业更是层出不穷。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1.特色趋同

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升本时间短,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存在办学水平不高、师资力量弱、经费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为了生存发展,为了提升竞争优势,出现了明显的盲目模仿和赶时髦现象,导致“千校一面”,特色不特,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3]特色趋同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办学定位趋同。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定位、功能定位及服务定位上依附、模仿重点院校,克隆、追赶老本科,没有结合地方、结合自身进行特色定位,放弃了身边的市场;第二,办学理念趋同,许多高校在进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时都打出“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模仿的成分多,追求形式的东西多,体现不出地方高校自身的特色和地域特色;第三,课程设置趋同。大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习惯性地以资深老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作为蓝本,稍做改动即成。这样进行课程设置,只着重考虑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影响因素,而对学习者、地方社会需要则考虑的很少。对于新建地方院校来说,学习者的层次和水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需要恰恰是比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更现实的对课程设置合理性及课程质量高低的影响因素。

2.由战略兼顾到战略迷失

电子商务是由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法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多学科交融而成的学科,是人们创造性地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对商务活动的创新,具有内容综合性、结构多样性和知识体系复杂性的特点。以上特点决定了该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既不同于已有学科的既定模式与成果,也不是各种学科的简单拼凑和组合。目前国内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该专业建设中采用的竞争战略是“做大、做强”,电子商务的核心课程开设过多,提出了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既通晓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又要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既熟悉金融、贸易领域的规则又具有维护电子系统和建设电子商务网站的能力,要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其结果因为战线拖得过长,摊子铺得过大,最后主次不分,缺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实施特色化战略中战略兼顾,结果顾此失彼,形成战略迷失。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抵御诱惑,保持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过程中思路的清晰和独特,特色建设应“专一”。

3.实践教学内容单一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前身大都是高职高专,由于历史的原因,普遍在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环节上比较薄弱。目前许多高校都意识到了该专业实践教学途径的重要性,基本上都不同程度的开辟了一些实践渠道。但是,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高校采用一些软件公司开发的电子商务专业通用模拟教学软件,一方面模拟软件和实际应用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由于不同高校教学重点不同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条件不匹配的问题,或者是造成实践环节特色趋同现象。此外,有些地方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还没有形成体系、时间分配比例偏低、实践层次偏低等问题。使实践教学“走马观花”,难以落到实处。

三、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的策略

(一)我院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特色定位

1.确立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创新结合的专业特色

吉林工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最早是由原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开始正式招收专科学生,随着学校升本之后,该专业也将会招收电子商务本科学生。和所有学校一样,我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只有办出特色,才会有生命力,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因此,随着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从专科向本科的转变,势必需要对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发展方向准确定位、特色定位。

目前我国专业指导委员会还没有拟定出该专业完整的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专业基本要求,而且国内高校开办的历史都不长,因此,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定位上还缺乏统一的认识,电子商务这个专业到底归属到哪一个学科门类,目前尚无定论。有些学校把它放在计算机院系,有些学校把它放在工商管理院系,甚至还有学校把它放到了法学院系。这个专业授予何种学位,是管理、经济、工学、法学等仍未确定。因此这个专业方向的定位也显得异常模糊。各高校均需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和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方向定位。但不管是哪种情况,目前各高校都在寻求电子商务教育与自身特色的结合。例如,北京邮电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设在经济管理学院,并将专业方向定位于根据学校的优势,培养集商务、经管、计算机应用技能于一身的面向it、电信等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北京交通大学则依托运输专业的传统优势,将电子商务专业设在交通运输信息管理工程系,其特色在于,以运输为物流主体,在此基础上开展电子商务服务;江西财经大学将电子商务专业设在国际贸易学院,旨在培养能开展电子化国际贸易的专门人才。[4]

目前国内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办学方向大致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1)工科类型,面向工业企业的电子商务,重点突出网站设计与管理,erp,crm等课程;(2)财经类型,面向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管理,重点突出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等课程;(3)商贸类型,面向贸易营销的信息管理,重点突出商务运作、国际贸易、商品流通物流与供应链等课程;(4)技术类型,面向电子商务系统研发,重点突出软件工程、网络数据库、操作平台等课程。[5]

我院的电子商务专业教研室由原来放在计算机师资力量比较强的商务工程系,改为现在商贸师资力量比较强的经济贸易系,因此,笔者认为,我院的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方向定位也应逐渐转型。由属于上述四种类型中的第四种——技术类型转轨为第三种——商贸类型。这符合目前人们认为“电子商务应该重商务、管理”的主流观点,专业的技术开发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更应强调具备根据企业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完成传统商务流程改造和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同时随着中国电子口岸系统在全国的推广和应用,外贸成为电子商务应用的重要阵地,而我院的经济贸易系国际贸易专业具有很强的师资力量,具有不少优秀的专业教师和实践经验,可以将国际贸易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的资源优势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国际贸易专业的优秀资源,结合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的重点课程,例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edi等。培养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电子商务人才。

2.确立面向地方的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面向地方,服务地方,针对地方的需要确定自己的专业特色,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发展的优势和立足点。“在服务中求发展,在贡献中求支持”,明确专业方向,直接为地方培养所需人才、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地方经济建设,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追求发展得到支持的明智选择。

(二)我院的电子商务专业特色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从总体上来看,按照社会需求可以把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划分为操作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三种,专科学生不管是偏向于商务分析还是技术开发,都应该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属于操作型人才;而电子商务本科教育应该从操作层走向具备一定分析策划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并进一步通过工作实践和学校深造,成为更高层次的电子商务管理人才[2]。

吉林工商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办学理念应该是建设应用性学科的院校。因此我校电子商务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备电子商务活动分析、策划能力和一定动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首先,加强实践性专业教学环节,融入专业特色实验。电子商务专业是集传统的商业理论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如今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仍旧以课内教学为主,与该课程所要求的实践性不相符,因此必须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促进理论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性教学可以有多种形式,既要有学校内部的实验实训,又要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既要有验证的模拟性实验,又要有自主开发的创造性实验;同时融入专业特色实验,着重突出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加强对外贸实务操作的训练,目前我院经济贸易系已具备外贸进出口模拟软件,基本能满足外贸模拟操作。

其次,以个性为驱动培养创新能力。从大学三年级起,全过程实施导师制和灵活听课制度,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发展电子商务,高校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传统行业进行细分,比如,媒体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物流业电子商务等,围绕特定行业的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而设计,以增强学生就业率。由于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招生规模不大,按行业细分培养则意味着小班开课,精细培养,这会带来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并且使教学成本上升。因此,按行业细分培养在具体实施中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

笔者认为,替代的方法是采用灵活听课制度和导师制,学生可以根据行业细分方向的需要自由选择插班上课,以降低开课成本;学院再为不同方向的学生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将普适性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增强就业能力。

最后,教学模式中尝试开放式教学。教学过程开放,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老师的实际科研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向全社会开放培养,校内可以尝试跨学科整合,充分利用各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为我所用,资源共享。校外以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寻找企业或学校实际项目组成项目团队,鼓励采用团队设计课题,锻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潘郁,潘芳.“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创新培养[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

[2]刘芸.关于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3,(4).

[3]刘尧.地方高校该奔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07-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