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空间设计意向十篇空间设计意向十篇

空间设计意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5:14

空间设计意向篇1

【关键词】会展导向设计空间意识会展导向空间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会展业已发展成为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型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会展经济的全球扩张,许多国际会展业巨头竞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国际会展业正在出现重心转移之势。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的广大以及中国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业中心的潜在发展前景,使得来自国外的专业展市场需求空间较大。

二.导向设计基于会展的空间。

会展空间是为传播与交流,将信息视觉化处理的空间,特点是开放性和流动性。导向设计是在这些信息群中,建立寻路指引。美国规划师凯文林奇第一个提出英文“wayfinding”(导向)的概念,概括了描述空间的五大要素:路径、边界、节点、地标和区域。将《城市意象》的普遍规律放置于会展空间概念中,更能说明导向应是一个“空间”的信息系统。

路径会展场地的行进通道,观众应明确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并清楚知道自己所处的具置。边界——会展展位无论是相互重叠、嵌套、邻接的哪种形式,都必然形成一个封闭或限定的空间。边界同时也是道路,观众沿着它进行移动。节点——观众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行为较为集中,如主干道路的交叉点或展览形成高潮的集中点。地标——使会展空间某一元素成为标志物,通常在较远处可以看到,通过临近元素的退让或形成高度差。区域——决定区域的物质特征是主题的连续性,它体现在多各方面,如地形、建筑形式、纹理、使用功能等,如会展空间可以分为布展空间、流通空间、辅助空间。

将五大要素与会展空间对应,可以把会展导向设计归于“大导向视野”,即把一切传达空间概念的视觉符号和表现形式作为导向,因此导向可以使会展中的建筑、雕塑、文字、图案等。其中包含“隐形导向”的概念,如传统四合院天井的“十字”路面架构对整个房间系统的路面方向指导,会展的场地布置也可以结合路面铺装或顶棚的吊装实现隐形的导向效果。

基于“wayfinding”的理论依据,会展导向设计,首先应注意:会展建筑或建筑群的逻辑关系及空间命名:满足大多数人的空间认知来安排导向位置与信息;会展导向信息可集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进行空间诱导。

三.会展导向设计的空间尺度。

会展导向的尺度不是会展空间内建筑或展台等物体的真实尺寸大小,而是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人的定位相对于参照物而言,不同会展空间有不同特点。导向设计的尺度决定了观众对会展空间辨识的易知性。

导向设计的空间尺度与会展空间平面规划有很大关联。线形布置法是沿着展示空间的周围便捷不断延展,产生单纯清晰的观看路线。中心布置法是将重点的展品与精品采用四周观看的中心陈列方法进行布置:散点布置法多采用重复、渐变、对比等方法形成大小相间、互相穿插的平面空间。网络布置法是国际通用规格的标准摊位方式有秩序的排列组合而成的。混合法是将以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一种为主,兼有其它。会展的场地、通道和其他的活动场地,即会展的可容空间决定了空间的负荷能力以及观众的流通量。可容空间中的陈列密度与陈列高度又决定了导向设置的密度与高度。

四.会展导向设计的流线。

导向性设计的重要基础是空间的流线设计。建筑空间中人流重复行进的路线、轨迹、称为“流线”。流线往往由空间体夹峙而成,利用人的行为心理加以引导。空间中的流线应以特有的设计语言与人对话、传递信息,以左右人的前进方向,使人在空间中游走而不至迷失方向,并引导人流到达预定目标。空间流线可以是单向或是多向,单向流线方向单一明确,甚至会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因素;而多数规模较大空间则会有多条流线,其效果含蓄。无论哪种流线,都应避免逆程序现象发生。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过程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行为模式),是空间流线设计的依据。例如,观看会展人们先买票;此后可能在门厅等候、休息;然后是各个展厅的观看;中途也会在休息厅休息;最后由疏散口离开。设计师可以根据这种活动规律结合原建筑的空间结构特点来决定会展空间的活动路线和围合方式,使之与人的行为模式相结合。

会展空间一般可以分为开放式、围合式、过道式、错层式以及双层式。不同的空间构成,必然导致观众流动方式的变化。设计良好的动线可以使观众轻松认路,科学有效的安排时间观展。会展导向就要结合动线设计,明确路径顺序性、便捷性以及灵活性。

展览空间是四维空间,囊括了时间概念。导向应具有主动性,自觉引导观众的行为,而不让观众花时间去找路、找导向,最终无心观看展览,或是在空间中迷失方向,筋疲力尽。依据国外先进经验,产生了导向地图设计,它与平时的地理区域图不同,而是更多表现空间结构与层次,简而言之,就是上文提及的空间五大要素,将展览区与路径用线形和平面形概括出来,提供最基本的功能:位置、方向、目标点、空间信息等。有些会展还会涉及到外部空间导向,需要明显的地标与道路信息。对于会展这种周期较短的展示形式,有时来不及制作相关导向地图,可以制作固定式或临时性的简图,少而精的信息量,能提高阅读率。人们观展线路,有时直线流动,空间入口与出口在不同的两侧,观众从入口进入参观,总会选择从另一个出口离开。这类导向设计,只需要把握系统的连贯,造成序列感。空间序列的精髓在于不断埋下伏笔,通过设计中的紧凑感,方便导向系统从一个单体到另一个单体的记忆转换。一些三面围合的空间,出入口在同一侧,观众进入展区经环线流动,寻找出口离开。这种线路布局比较复杂,容易观展时重复经过或者产生观众对流。有时更复杂的s形线路,也容易对展览有所遗漏。

五.导向性设计的传达-展示导向系统设计。

如今展览会场已经成为一种日益复杂的互动空间,除上述空间导向性设计之外有必要设置一些标志图形让参观者一目了然,帮助他们迅速找到目标展位,又要使人们感到标志图形与展览会所的品牌形象互相呼应,这涉及到导向系统设计的内容。

展厅中的导向系统设计可以采用空间标识诱导色彩管理、心理暗示、地图检索指示标识等多种方式,并形成统一的视觉形象,为参观者提供一个人性化的展示空间。

展厅导向系统设计形式上分为以下三类:

1.标志牌指展览场馆内的企业标志系统,往往与展台设计相结合,标明展台名称和位置,会展中往往规定各企业采用一定的设计规格。相同的标志元素在空间中重复出现,让观众在不同的空间中凭借相同的标志元素自觉地进行参观,标志元素一般采用相同的版式、材质和安装形式等。

2.导向地图。

导向地图一般布置在展厅门口和大厅的位置,是整个展馆整体布局的介绍。导向地图的设计除了标出详细的空间位置外,还应注意图表设计要清晰简洁,色彩设置要鲜明易辨识。导向地图的整体设计经常和大厅的建筑风格相统一,可以处理成转折、

立体、象形等各种风格。

3.指示导向牌。

指示导向牌是以箭头和图文为特征的标志形式。由于指示导向牌具有方向明确直观,传播效果快等特点,一般会展、博物馆、展览馆都设有这种导向力式。对于一些用平面指示牌难以辨别的方向,采用二维指示牌,能够

让人更容易理解和识别方向。如今展览会场除了主体的展示空间外还增加了购物、餐馆、娱乐甚至洽谈等空间。因此做好导向地图、指示导向牌、标志牌的导向系统设计,并融合于空间组织以及空间界面中,能够以直观的文字信息帮助参观者对会展空间的辨识,是空间导向性设计的有力补充。

六.会展设计的空间理念同会展的导向设计。

当确定了一定的设计主题,设计者将要将展示实物通过空间和构件、灯光、色彩、材料图片等媒介来传达展示的信息,因为会展设计是一种利用空间传播的形式。要解决相关的建筑构造,结构及辅助设施(楼梯、通道);解决室内的空间布局,功能组织,按展示主题要求调整消防、人流、物流路线。考虑室内灯光,照明和音质效果。确定色彩的配置。协调水、电、空调等设备要求。处理展示空间各界面的材料工艺及装饰处理。营造整体空间气氛;要正确处理空间的导向设计、色彩的设计、展板线及展览内容的采划和文字处理。

会展导向可分为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两类。按照功能划分,使用最多的是区域导向、方向导向以及名称导向。区域导向传达特定区域整体空间信息的标识,通过地图、图表等方式概念性表现空间结构,帮助使用者对空间有所把握,从而形成各自的行动路线。由于能够提供大量信息,需要使用者长时间观看。方向导向通常是以地点和箭头指向的形式来表现前往各主要区域的方向信息,由于是瞬间提供信息的方式,要求内容精简、辨识度高。名称导向是对目的地进行标注,标明道路和信息。

七.结束语。

中国展览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中国和世界技术的发展速度、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等诸多背景要素的综合。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将迎来一个极大的发展时期,这将给我国国际展览业带来新的繁荣。会展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会展业涉及工业、农业、商贸等诸多产业,对结构调整、开拓市场、促进消费、加强合作交流、扩大产品出口、推动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等发挥重要作用,在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中显示出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并日益显现出来。在会展的导向设计中,要将展示的空间意境体现建立在满足受众的基本要求之上,在继承我国文化艺术精髓的良好设计基础上,体现我国所特有的品味和艺术气质,通过特色的导向设计,进一步提升我国会展的国际化走向。

参考文献:

[1]王园园建立会展导向设计的空间意识[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2]孙淦论会展设计中的空间处理[期刊论文]《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3期

[3]严胜学空间-信息场——展示艺术设计的横断性研究[学位论文]2003武汉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

[4]周健华金玲重庆会展场馆承接展会重复性探究——以重庆国际会展中心为例[会议论文]20112011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

空间设计意向篇2

(一)室内设计风格

首先,应倾向于室内表现、空间概念和室内空间的各界面与整体建筑形成有机结合的几何关系与空间构图,用以体现从建筑空间到室内空间的体积化表现。其表现手段则要突出空间构成的层次感和比例感,这就要充分运用多种对比手段,如:材料、构造、光影,在适当的部位可以结合装饰手法。其次,室内空间设计风格要体现整体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包括室内形式与建筑形式的统一,室内各空间之间设计风格的统一,单一室内空间各部位设计的统一。特殊性则指重视体现|主题的空间形象设计,将各空间原有的建筑设计形态融入图书馆元素的针对性设计。图书馆公共空间的设计要以满足读者到馆需求、文献阅读需求、信息传递交流需求、文献资源整合需求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次基础上,图书馆室内设计的风格应体现出简洁、明快、典雅、大方,从而衬托出图书馆空间的主题。

(二)体现地方特色

岳西县图书馆新馆是功能齐全、内容较丰富的县级公共性文化建筑,它面向广大民众和农村基层百姓。在总体设计和造型设计中,要反映岳西文化的特色底蕴。可以通过广场、构架、绿地、铺地、雕塑等以简洁新颖的造型及细部设计,有时代特征和浓郁文化氛围的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深化创作,建筑设计是室内设计的基础。岳西县图书馆新馆室内设计的立意应当是岳西当代的图书馆文化建筑。总目标、总环境与建筑造型等设计一脉相承,协调呼应,力求格调品格的高雅和简洁明朗。体现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藏。生动反映岳西的文化历史渊源和特点。建筑设计的理念是山水新韵、红色基石、文化方舟,再加上司空山深邃而丰厚的禅宗文化,它是岳西历史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瑰宝之一。并将这一理念和立意始终贯彻在室内设计的全过程。

二、室内设计布局

岳西县图书馆新馆主体空间为三层设计。一层空间设有主入口大厅、次入口和儿童入口,围合大厅依次设置综合、亲子、儿童、残障各专门阅览室和图书库房、文献检索区、图书借还区,大厅中间设有展览展示区。具有读书阅览、图书借还、证件办理、人员聚散导向、馆藏资源检索和展览展示的功能,是整个空间的核心与纽带。二层空间设有视听、多媒体演示、专题研究特色阅览室、读者俱乐部、读者报告厅和文献数据数字网络主控机房及室内休闲庭院。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以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技术为手段,向读者提供现代化、数字化的文献资源信息服务。室内休闲区是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的体现,为民众创造轻松优雅的学习读书阅览和交流沟通的休闲环境。专题研究室是为特定读者提供特殊的专门的服务,为其创造一个独特学习阅览之地,满足从事深层学习与研究工作的需要。三层空间为典藏、地方文献、文献保护与研究和行政办公区域。地方文献和文献保护工作属于图书馆特藏区,具有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传递地方文化内涵,保护地方文化精粹的作用。

三、室内阅览设计功能和手法

(一)阅览空间设计

阅览空间应明亮、简洁,能调节精神状态,艺化阅读环境,抽象与具象、含蓄与刺激结合。现代信息社会的人们工作环境和学习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在图书馆室内设计上对工作和学习阅读环境进行艺化,调节精神状态,用审美活动激发工作和学习阅读热情,增强自信心,提高效率。新馆阅览空间建筑的柱网荷载能满足现代阅览室开架书库的任意布局,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运用建筑设计理念,把岳西地方特色引入室内设计中,在创意上通过对山水意化增添自然情趣,可以创作出极佳的艺术效果。学习阅读环境创造不但要有抽象性、识别性和艺术性,还要对疏散和引导人流提供方便与标识作用。阅览空间设计力求简洁明亮,安静舒适,通往各阅览室空间走廊应宽敞,便于人流的疏散,导引标志要醒目。阅览空间电器用材和灯光,选用低耗节能用具,墙面饰面用料要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提高阅览环境质量。

(二)儿童和残障人群阅览空间设计

儿童阅览空间设计要以少年儿童阅读学习为设计对象,融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使孩子们在轻松阅览、愉快学习的同时得到思想教育、知识启迪和文化传承。儿童阅读空间设计可采用简洁且形态各异的几何形体,仿佛是儿童游戏的积木世界,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及身体功能学的需要,运用儿童语言、儿童色彩,营造儿童喜爱的阅读空间环境。将每一细部的处理,寓教于整个空间环境中,打造一个具有童心的阅览空间,成为儿童的乐园和学习的世界。岳西新馆室内设计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特别是残障读者来到图书馆要得到真正的尊重。为方便残障人士走进和利用图书馆,根据残障人群的生理、生活、学习和阅读的需要,设计出完善的残障人士阅读空间,供其学习交流和文化娱乐。同时应设计专门的残疾人通道和盲道,方便残障读者在馆内通行无障碍。在卫生间内附设残疾人专用配套的特殊设施设备。

四、特殊和特色空间设计

(一)特殊空间设计

主入口和大厅设计。大厅呈长方形空间,是建筑空间序列的起点,是水平延伸的纵向空间。设计应致力于建立有节奏感的纵深空间序列,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长长的时空遂道,读者从这里走入漫漫的历史长河和知识海洋。从空间设想入手,结合空间序列的排列相向而立,加强空间的纵深感和层次感,具有一种交替变化的韵律和无声的动力感。大厅是读者学习阅览和交流沟通活动的核心,是引导人们进入图书馆的起点,也是组织人流、疏散读者的枢纽,同时对又担负着其他多种功能。大厅设计是空间的重心,进入大厅空间给创作意念以表现机会,可将空间的意义和人的理性感知推向顶点。厅内展览展示空间创意成为点晴和写意之笔,是对岳西地方文化的感悟、展示与传递。作为公共交流空间,厅内设置书目检索、图书借还、书刊阅览、多媒体视听、展览展示区和休息区。利用空间为人的交流互动、读书阅览、倾诉心得、调整情绪、放松视觉提供良好空间环境。

(二)特色阅览、展示空间和读者报告厅设计

空间设计意向篇3

【关键词】室内家居;集成化背景墙;视觉空间;拓展设计

引言

集成化背景墙是室内装修的新概念,淡化了功能分区对室内装修的影响,是较小户型的家居得到了统一、整体的装修设计、施工,有利于室内家居更大应用价值的实现,同时,有效的拓展了室内空间的视觉感受,提高了室内空间的艺术感和舒适感,提高了住户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是未来家居装修的新趋向。此外,在集成化背景墙设计中,巧妙应用壁画、光影、色彩等手段,就能起到很好的空间拓展效果,这些做法也是当前室内家居装修设计的常用手段,对营造小空间的大环境有积极意义。

1巧用壁画扩展视觉空间

绘画不仅能增强室内装修的艺术性,对拓展室内空间也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三维立体图在家居装修的应用,使集成化背景墙在视觉空间扩展上的效果更佳显著。例如,集成化电视背景墙设计中,可应用投影布幕代替传统的电视,再将背景墙设计成一幅完整的、立体的风景化,拉伸室内空间,形成视觉上的空间延伸。还可以将背景墙设计成推拉门,合在一起是一幅画,推开是可以任意支配的储物空间,这样更能体现背景墙的集成化和实用性。此外,还可以结合底板铺设,使画面与地面、天花板统一起来,形成更加立体的画面,增强人的真实感,提升室内空间的趣味性、艺术性,使室内空间得到更有效的视觉扩展感。又如,在餐厅背景墙设计中,以立体壁画延伸视觉空间,如选择一幅山路图,郁郁葱葱的植物中一条小路向远处延伸,给人营造强烈的视觉空间感,让人觉得如置身大自然中用餐,面前这条路通向远方,视觉传达给人的信息能使人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达到扩展视觉空间的目的。此外,背景墙壁画不但可以与地板、天花板装修结合起来,还可以与其他墙体结合起来,形成更加广阔的视觉效果,如背景墙设计成为茫茫草原,天花板可装修成蓝天、白云的色调,周围的墙也可适当应用绘画加以润色,使室内空间得到拓展和延伸,避免了单一色调带给人的压抑感和审美疲劳,壁画结合灯光,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气氛,增强局势的艺术感、空间感,提高人们的家居质量,使人获得更好的放松和享受。

2巧用光影扩展视觉空间

光影的结合往往会给人意想不到的视觉体验,在室内装修中,巧妙的利用自然光、人工光可以达到很好的扩展空间效果。第一,可利用镜子增加室内光的强度,同时形成逼真的影像,达到拓展视觉空间的目的,例如在狭长的空间背景墙上安装整块的大镜子,可起到很好的扩大空间的目的,但应注意,在较小空间中,频繁的使用镜子会增加居住的压迫感,使人觉得拘束和不自在,因此在家居集成化背景墙设计中,应注意镜子应用与周围环境的一体化,避免镜子的“泛滥”应用,同时,可采用带有磨砂花纹的镜子,弱化镜面反光,能有效的减少人在室内空间的不自在感,达到更好的装修效果。第二,可利用自然光营造明亮的室内气氛,增强人的视觉空间感。例如,在集成化背景墙设计中尽可能的增加光亮,采用落地窗使整个室内空间有一种扩散感,在背景墙设计上采用通透的手段,避免室内空间的彻底隔断,光可以通过背景墙穿透进来,形成室内较强的光感,背景墙与落地窗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满足了住户对功能区间的分割要求,又避免了小户型的过分复杂分割造成的拥挤、凌乱,形成错位的视觉感官,增强了室内空间的扩展感。第三,可以利用人工光源增强室内的光感,营造视觉空间的扩展感。例如,在集成化背景墙设计中加入灯光元素,灯光自下而上形成散射,使背景墙更具立体感,形成了上层空间的扩展感,使整个室内空间获得视觉上的扩展。或利用点光源装饰背景墙,增强墙体的空间感,使人室内空间显得深远、广阔。第四,利用色彩增强室内光感,提高室内空间的视觉扩展感。例如,房间光线较暗,可应用亮色装饰背景墙,使房间的明亮感提升,从而达到扩展视觉空间的目的。又如,在背景墙设计中加入明亮的线条,面与线的结合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空间扩展效果。

3巧设分区扩展视觉空间

对于较小户型而言,功能分区的巧妙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集成化背景墙的设计会给整个室内空间增添意想不到的视觉享受。例如,利用吊柜使室内的上层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扩展下册空间,提高背景墙的集成化,使背景墙主题拓展到地面、天花板等领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装修风格,营造视觉上的空间拓展感。又如,拓展背景墙的功能,在电视背景墙设计中,缩小电视所占的空间,将墙体设计成不同空间大小的格挡,用于摆放书或展示物品,使背景墙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以达到扩展可利用空间的目的,提高室内环境的视觉空间感。在餐厅背景墙设计中,采用活动座椅,将客厅与饭厅之间的格挡设计成不完全封死的背景墙,或设计成可活动背景墙,形觉上的空间延伸,增强两个厅的视觉延伸感,给人营造一种大空间的感觉。总之,在集成化背景墙设计中,将所用功能综合考虑,形成整体的功能空间分割、布局,尽可能节省空间、营造视觉上的空间拓展感,使小户型房屋显得温馨、简雅、大气。

4其他手段对视觉空间扩展的影响

装修是一门丰富有趣的艺术,通过装修设计、施工,能够给人视觉、感觉上的强烈冲击力,营造出不可估计的室内氛围。在室内家居集成化背景墙设计中,除上述手段,还有很多方法能够达到扩展视觉空间效果的目的。例如,利用色彩条纹增强室内的空间感,在装修中将天花板设计成条纹样式,条纹一直延伸到背景墙,与背景墙融为引起,形成一定的视觉效应,使人在视觉上形成空间的扩展感,在实际空间不变的情况下却能带给人大空间的感受。又如,利用不同材料打造不一样的背景墙,带给人不同的视觉体验。如,利用金属材料打造镂空的背景墙,结合珠帘、挂坠等打造现代感极强的艺术墙体,展现出一种个性、大气之美,也使人的视觉感受在金属质感、空间通透的影响下更为开阔。再如,将折叠床、活动椅等可隐藏家具的应用与背景墙设计相结合,实现室内空间的扩展,营造宽阔的视觉感受。

5结语

室内家具装修设计是一个整体的、综合的、复杂的过程,在设计集成化背景墙时,一定要全面的考虑户型的整体结构和整体装修方向,结合装修主题合理的设计背景墙,并结合绘画、壁画、雕刻、光影、色彩等诸多装修元素,深入思考每一个装修细节,使家居装修形成统一的风格,在拓展空间感的同时给人留下温馨、高雅的艺术气息。

参考文献:

[1]李爽,浅谈客厅电视背景墙的设计方法[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03):94-95

[2]李雪山,家居装修中墙体手绘的运用[J],飞天,2011(10):96-97

[3]丘小桃,创造室内空间新意境――谈室内软装饰设计[J],建材发展导向,2013(05):44-45

作者简介:

空间设计意向篇4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优美的环境是人们无时无刻都在追求的目标。最早的造园造诣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祭祀神灵的场地、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场地和居民为改善环境而进行的绿化栽植等。初期的园林主要是植物与建筑物的相结合,园林造型比较简单,建筑物是主体,园林仅充当建筑物的附属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逐渐摆脱建筑的束缚,园林的范围也不仅局限于庭园、庄园、别墅等单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范围,而是扩大到城市环境、风景区、保护区、大地景观等区域,涉及人类的各种生存空间。然而总体来说,建造园林的目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整地、理水、植物栽植和建筑布置等途径,创造出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的优美环境。某些特殊的艺术,如插花、盆景等,因其创作素材和经营手法的相同,都可归于园林艺术的范围。当今的园林形式丰富多彩,园林技术日趋提高,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园林应该是与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科学技术水平、文化艺术特征、历史、地理等密切相关的,它反映了时代与社会的需求、技术发展和审美价值的取向。

园林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地形、水、植物和建筑这四者艺术的综合。因此,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便相应成为造园的四项重要内容。这四项工作都需要通过物质材料和工程技术去实现,所以它是一种社会物质产品。地形、水、植物和建筑这四个要素经过人们有意识地构配而组合成有机的整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给予人们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就此意义而言,园林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园林艺术不同于音乐、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园林具有实用价值,它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园林艺术正是以这种实用技术为基础的,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弥足珍贵组成部分。园林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既是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一种艺术创作。

创造空间是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每个空间都有其特定的形状、大小、构成材料、色彩、质感等构成要素,它们综合地表达了空间的质量和空间的功能作用。设计中既要考虑空间本身的这些质量和特征,又要注意整体环境中诸空间之间的关系。

一、空间及其构成要素

空间的本质在于其可用性,即空间的功能作用。一片空地,无参照尺度,就不成为空间,但是,一旦添加了空间实物进行结合便形成了空间,容纳是空间的基本属性。“地”、“顶”、“墙”是构成空间的三大要素,地是空间的起点、基础;墙因地而立,或划分空间,或围合空间;顶是为了遮挡而设。与建筑室内空间相比,外部空间中顶的作用要小些,墙和地的作用要大些,因为墙是垂直的,并且常常是视线容易到达的地方。空间的存在及其特性来自形成空间的构成形式和组成因素,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会带有组成因素的某些特征。顶与墙的空透程度,存在与否决定的构成,地、顶、墙诸要素各自的线、形、色彩、质感、气味和声响等特征综合地决定了空间的质量。因此,首先要撇开地、顶、墙诸要素的自身特征,只从它们构成空间的方面去考虑,然后再考虑诸要素的特征。并使这些特征能准确地表达所希望形成的空间的特点。

二、空间的形式

园林空间有容积空间、立体空间以及两者相合的混合空间。容积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围合,空间为静态的、向心的、内聚的,空间中墙和地的特征较突出。立体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填充,空间层次丰富,有流动和散漫之感。容纳特性虽然是空间的根本标识,但是,设计空间时不能局限于此,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草坪中的一片铺装,因其与众不同而产生了分离感。这种空间的空间感不强,只有地这一构成要素暗示着一种领域性的空间。再如一块石碑坐落在有几级台阶的台基上,因其庄严矗立而在环境中产生了向心力。由此可见,分离和向心都形成了某种意义和程度上的空间。实体围合而成的物质空间可以创造,人们亲身经历时产生的感受空间也不难得到不同的感受。

三、空间的封闭性

空间的围合质量与封闭性有关,主要反映在垂直要素的高度、密实度和连续性等方面。高度分为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指墙的实际高度和视距的比值,通常用视角或高宽比D/H表示。绝对高度是指墙的实际高度,当墙低于人的视线时空间较开阔,高于视线时空间较封闭。空间的封闭程度由这两面三种高度综合决定。影响空间封闭性的另一因素是墙的连续性和密实程度。同样的高度,墙越空透,围合的效果就越差,内外渗透就越强。不同位置的墙所形成的空间封闭感也不同,其中位于转角的墙的围合能力较强。

四、空间处理

空间处理应从单个空间本身和不同空间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去考虑。单个空间的处理应注意空间的大小和尺度、封闭性、构成方式、构成要素的特征(形、色彩、质感等)以及空间所表达的意义或所具有的性格等内容。多个空间的处理则应以空间的对比,渗透、层次、序列等关系为主。空间的大小应视空间的功能要求和艺术要求而定。大尺度的空间气势壮观,感染力强,常使人肃然起敬,多见于宏伟的自然景观和纪念性空间。小尺度的空间较亲切宜人,适合于大多数活动的开展。为了获得丰富的园林空间,应注重空间的渗透和层次变化。主要可通过对空间分隔与联系关系的处理来达到目的。被分隔的空间本来处于静止状态,但一经连通之后,随着相互间的渗透,好像各自都延伸到对方中去,所以便打破了原先的静止状态而产生一种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呈现出了空间的层次变化。空间的对比是丰富空间之间的关系,形成空间变化的重要手段。当将两个存在着显著差异的空间布置在一起进,由于形状、大小、明暗、动静、虚实等特征的对比,而使这些特征更加突出。空间序列是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问题。当将一系列的空间组织在一起时,应考虑空间的整体序列关系,安排游览路线,将不同的空间连接起来,通过空间的对比、渗透、引导、创造富有性格的空间序列。在组织空间、安排序列时应注意起承转合,使空间的发展有一个完整的构思,创造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而作为园林专业的学生,最为关心的就是如何把设计做好。许多人认为只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即可。其实不然,对于设计而言,掌握好设计的方法、规律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在真正面对一个设计题目时,在收集了相关信息资料后,遵循一定的设计方法才能把设计工作推向深入。园林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想设计好园林,还必须对园林有一深入透彻的了解。

园林设计是个由浅入深不断完善的过程,它主要是由下列环节构成。园林设计者在接到任务后,应该首先充分了解设计委托方的具体要求,然后善于进行基地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对整个基地及环境状况进行综合概括分析,提出合理的方案构思和设想,最终完成设计。它主要包括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大部分。这三部分在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有着明确的职责划分。其中方案设计作为园林设计的第一阶段,它对整个园林设计过程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该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确立设计的思想、进行功能分区,结合基地条件、空间及视觉构图确定各种使用区的平面位置,包括交通的布置、广场和停车场的安排、建筑及入口的确定等内容。

详细设计阶段就是全面地对整个方案各方面进行详细的设计,包括确定准确的形状、尺寸、色彩和材料,完成各局部详细的平立剖面图、详图、园景的透视图、表现整体设计的鸟瞰图等。

施工图阶段是将设计与施工连接起来的环节,根据所设计的方案,结合各工种的要求分别制出具体、准确地指导施工的各种图纸,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项设计内容的尺寸、位置、形状、材料、种类、数量、色彩以及构造和结构,完成施工平面图、地形设计图、种植平面图、园林建筑施工图等。

园林设计的特点与要求

园林设计本身是个复杂的过程,它作为一个全新的内容完全不同于制图技巧的训练。园林方案设计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特性,即创作性、综合性、双重性、过程性和社会性。

1.创作性

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作活动,它需要创作主体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开放的思维方式。园林设计者面对各种类型的园林绿地时,必须能够灵活地解决具体矛盾与问题,发挥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设计出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园林作品。对初学者而言,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应该是其专业学习训练的目标。

2.综合性

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建筑工程、生物、社会、文化、环境、行为、心理等众多学科。作为一名园林设计者,必须熟悉、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另外,园林绿地本身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有道路、湖水、广场、居住区绿地、公园、风景区等等。因此,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3.双重性

作为一门设计课程,它的思维活动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具有思维方式双重性的特点。园林设计过程可概括为分析研究——构思设计——分析选择——再构思设计……如此循环发展的过程。在每一个“分析”阶段,设计者主要运用的是逻辑思维,而在“构思阶段”,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因此,平时的学习训练必须兼顾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个方面。

转贴于  4.过程性

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全面地分析调研,深入大担地思考想象,不厌其烦地听取使用者的意见,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优化选择方案。设计的过程与一个不断推敲、修改、发展、完善的过程

5.社会性

园林绿地景观作为城市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要求园林工作者的创作活动必须综合平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个性特色三者的关系。只有找到一个可行的结合点,才能创作出尊重环境、关怀人性的优秀作品。

方案设计的方法

功能和形式对设计者来讲,是始终要关注的两个方面。方案设计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先功能后形式”和“先形式后功能”两大类。它们最大的判别主要体现为方案构思的切入点与侧重点的不同。

“先功能”是以平面设计为起点,重点研究功能需求,再注重空间形象组织。从功能平面入手,这种方法更易于把握,有利于尽快确立方案,对初学者较适合。但是很容易使空间形象设计受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林形象的创造性发挥。

“先形式”则是从园林的地形、环境入手,进行方案的设计构思,重点研究空间组织与造型,然后再进行功能的填充。这种方法更易于自由发挥个人的想象与创造力,设计出富有新意的空间形象。但是后期的功能调整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初学者一般不宜采用。

上述两种方法,并非截然对立的,对于设计者而言,需要两种方式同时交替进行,在满足平面功能的同时,也注重空间形式的表达。

形态构成中的心理和审美

形态构成的审美法则是人们的审美意识的一种反映,而形态构成自身的构造规律是客观的。与审美意识相比,构形的规律要稳定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掌握构形的方法、规律是基本,审美意识的提高则依赖于自身的修养。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在这方面的能力趋于完备。

形态的视知觉

1.单纯化原理

形的要素变化(如长短、方位、角度的变化,基本单元的开头变化等)越小、数量越少,就越容易被人认识把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简单的几何形比较偏爱。对于复杂的形体,人们也倾向于将它们分解成简单的形和构造去理解。构造简单的形容易识别,而尽可能地以简单的形和构造去认识对象的方法,就称为单纯化原理。

2.群化法则

群化法则反映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各个部分之间由于在形状、大小、颜色、方向等方面存在着相似或对比,部分之间联系起来形成整体。

3.图底关系

人们在观察某一范围时,把部分要素突出作为图形,而把其余部分作为背景的视知觉方式。“图”指的就是我们看到的“形”,“底”就是“图”的背景。

4.图形层次

在立体构成中,从观察的角度看,形与形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实在的前后关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层次。在平面构成中,人们也倾向以这样的关系去认识平面图形中的各个形。根据不同的平面图形关系,可确定其中各个形的前后层次关系。

形态的心理感受

1.量感

就是对形态在体量上的心理把握。

2.力感和动感

由于实际生活中对力、运动的体验,使我们在看到某些类似的形态时会产生力感和动感。

3.空间和场感

场感是人的心理感受到的形对周围的影响范围。空间感必须以体形作为媒介才能产生,完全的虚空并非我们构成意义上的空间。

4.质感和肌理

质感是人们对形的质地的心理感受。通过对形的表面纹理的处理,可以产生不同的肌理,创造极为多样的视觉感受。同样材质的形,也会由于不同的肌理处理产生极其悬殊的视觉效果。

5.错觉和幻觉

错觉是人们对形的错误判断,幻觉是由形引起的人的一种想象。二者有细微的差别。

6.方向感

空间设计意向篇5

摘要:建筑学专业设计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细化思维的过程。本文是以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对由抽象空间构成向具象实体建筑深化设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以期能对建筑学专业基础教育,乃至建筑学专业学习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空间构成;抽象空间;具象设计;微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52-02

一、引子

(一)空间构成设计课程现状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的空间构成,是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一项主要内容,是传统学院建筑基础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架构在课程大纲的框架下,但传统空间构成注重抽象形态,缺乏与实际建筑功能空间相互独立又必不可少的联系,结果造成对训练本身的架空的设计完整性的缺失。

目前空间构成设计命题相对独立,各个设计间没有层递联系。通常的设计依循线、面到空间的命题罗列。抽象空间到实际建筑空间缺少过渡,无法形成环环相扣的形态构成课程群。

(二)主要问题

问题一:课程设计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构成设计训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形”的知觉认知,锻炼对“形”的创造力。但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其目标应是通过训练形成对形体和空间关系的把握,并最终培养建筑设计的形体造型和空间创造能力。无方向性的构成训练模糊了设计目标,往往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性。

问题二:教学课程设计缺乏连贯性和互补性。以往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是普适性的,多在训练三个维度的造型能力和界面围合能力,以及材质和肌理的界面意义等。这种普适性而非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导致建筑学的学生往往在完成此类作业后,却仍然对空间构成的设计目标模糊不清,对建筑的形态构成、空间设计的意义更是无法明确认知。

空间构成课程设计缺乏连贯性和补充性,教学安排按照由简到繁的次序进行,体系中设计作业间的互补性难以实现。构成训练被割裂开,间接造成思维模式和思维连贯性的各自独立,不能将各部分综合整体化并难以建立起与实际建筑设计一体化的构成训练体系。

二、连续性空间构成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措施

(一)“零”化基础

空间构成课程设计是思维训练的课程。针对不同基础条件和设计思维习惯的学生,无法找到统一、固定的训练方式,课程设计也由此具有多变、多元和多角度性的特征。

我们的课程设计培养方案的思维架构正是根据此特点,与其纷杂凌乱,不如“零”化基础或前提条件,探寻他们可能的共识,并在可控范围内明确目标。这种有针对性命题,让初级设计者更专注于从抽象构成向具象建筑的实现过程,而非过于追求个性的炫技和无意义的表现。一方面使基础课程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课程设计的互动性和开放性。“零”化后的设计设计过程转向了设计的纯粹性、自由性,成为创作动力。

(二)循“引”渐进

“零”化基础是尊重基础的差异性,毕竟不同环境、学识积累过程会导致差别。这就要以引导来解决设计的方向性和专业性问题。从一般思维模式到设计思维模式是质的转变,需要引导性的教学方式。让课程设计形成自动推进的模式,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激发设计的灵感。

在n程设计中,考虑把后续相对独立的建筑师设计作品分析环节,穿插到这两个阶段设计中间,以大师的优秀设计作品启发和带动学生自己的原始设计思维,继而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方案,往往能很自然地找到一些正确的改进方向。教学过程中辅助其他的引导方式,包括设定纲要的开放式自述,片段的整合与再深入等,形成有“引”可循的渐进式设计深化。

(三)阶梯推进

设计方案初步拟定后深化和完成周期,需要对学生阶梯式加以激励,建立他们的设计自信和控制能力。设计作品的完成过程中,工作量可能超出预期,或设计效果不如设想那样完美,需要教师在不同阶段,多方位地鼓励学生。如同修枝剪叶,要沿主线完成设计。

期间可以展示优秀案例艰辛的制作过程图片,使学生认识到设计的多重可能和主导方向的坚定性。参考案例如库哈斯(RemKoolhaas)央视入口门厅百多个空间模型分析;赫尔佐格与德・梅隆(Herzog&demeuron)奥运会主场馆“鸟巢”设计的百余个草模型等。

(四)“灵”自仿效

经常会听到学生们感叹找不到设计感觉,其实在学习设计的初期,更多的应该是理解并学习别人的设计,尽可能多的去观察生活。真正的灵感和创意大多来自非建筑设计的领域,即建筑的非建筑领域。或来自仿生、仿自然等生活中其他领域的灵感。它们揭示了设计最原始的初衷和本质。可以是身边相关的空间和熟悉的场所,也可以是环境、城市、空间等。

其实,每个学生接触的信息广度的深度大致相同,之所以部分学生可以最终形成设计作品,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是决定性的“分水岭”。设计的灵感和出发点无所谓“内外”,设计灵感更多来源于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抄袭”。

三、课程架构教学案例实践

目前我校建筑学专业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进行调整,逐步取消单独的构成训练,以具象实体建筑设计为导向,带动基础课程中各类技能的训练,逐渐形成基于建筑学专业特点的形态构成系列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前”想“后”

课程体系构建是递进式,并逐步深化,前导设计题目要与后续设计具有连贯性,并成为下一个设计的基础和铺垫。前期阶段的课程要求不能独立设置,要考虑与后续设计课程的衔接和过渡。前期题目设计要有弹性和延伸性,为后期题目的深入做好准备。

后续设计任务要以前导设计为初始框架,是对前导设计的深入。“空间构成”训练不应仅考虑构筑的抽象的空间关系和形态,后续“微设计”要将这样抽象的空间形态转化成具体的实体建筑,要满足使用者实际的空间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在基础学习阶段不能对学生有过高的设计要求,教学重点要侧重于要求学生完成抽象空间向具象空间的空间转换,要解决空间尺度和空间比例等问题。

(二)度身定做

以设计题目为引导,引入建筑设计思维的训练,引发学生对深入设计的理解和设计习惯建立。空间构成课程设计架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课程体系的教学设计和分析,保证《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衔接。同时,课程题目的优选,含教学课件的优化、设计选题的倾向性也是重要的方面。

由抽象空间构成向具象实体建筑深化设计的提出,明确了其不同于普适性的空间构成系列课程的价值。是针对建筑学的专业特点,“度身定做”出的构成课程。将抽象的空间模型,逐步转换为具象的实体功能建筑,以简单的功能表现空间的特征。

基于抽象空间构成设计是对空间形态的直接关注,与微设计的课程设计练习结合在一起,形成空间形体由抽象到具象的生成过程。构成课程设计之间其内在连贯性和整体性,被多个独立的设计统合为一体。空间构成训练重点不是放在无意义抽象空间形态的创造,而是通过引入人体尺度的概念,对空间真正意义和特性的把握。

四、结语

由抽象空间构成向具象实体建筑深化设计,构成作品的推敲生成过程也非常值得重视。空间构成系列课程的作业,更要求学生进行图纸的绘制和模型的制作分析过程。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有针对性的形态构成训练,确实有利于建筑学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构成知识,并恰当合理地运用到建筑分析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构成课程设置实时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趋于合理和完善。但应当注意的是,需要合理设计构成设计作业内容,避免过多理性要求以及成果的繁琐导致设计本身意义的降低。教学改革需要不断调整、深化和完善,我们还需要合理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建筑基础教育经验探索符合本校的建筑基础教育,找到适合个性发展的建筑学基础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范寅良.具象与抽象:设计思维基础课程新感悟[J].装饰,2014,(11).

空间设计意向篇6

关键字:大型商场;设计准则

一、大型商场的特点

大型商场最初是起源于国外的商业步行街或者是一些综合型的购物中心,它与以往百货商店独立的经营模式不同,大型商场是由多家店面组成,每一家店面都是由独立的业主自行进行经营和管理,并且以柜台或者货架的形式进行营业区域划。从大型商场经营的内容来看,它包括有百货区、美食区、超市区、影音区以及提供休闲娱乐的众多活动场所等。从它的使用功能角度来看,大型商场是集服饰、百货、餐饮、娱乐、休闲、住宿以及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型购物场所。这种综合型的经营模式同时也决定了它广阔的空间格局,一般情况下大型商场都是采用体型规整的开阔空间,最大程度的保证营业面积利使用率从而确保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能够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的达成目的已经成为这种快生活节奏下的必然要求,这样一来就促使商家最高效率的满足顾客的购物需求。现在将服饰、百货、餐饮、休闲以及娱乐融为一体的大型商场的出现,无疑成为了消费者的最佳选择,而且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了人们也更加倾向于这种“一站式”的购物方式。不仅如此,这种多功能的购物场所还改变了人们传统单一的购物模式,它将衣、食、住、行等多元的消费观念融合在一起丰富了人们的消费内涵。由此可见大型商场的出现是市场经济下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的展现,即满足顾客对消费、娱乐以及文化的多元需求。所以对于大型商场的设计建造要想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共同价值,不仅取决于建筑形式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吸引力,还要考虑到定位、相对优势以及顾客需求。

二、大型商场的设计准则

由于大型商场包含了种类繁多的经营商家,所以也就使得商场的内部空间被划分成了各个不同的区域。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的内部空间都是有区域、节点以及空间共同组成的。这种超大型的消费空间,一方面可以满足顾客各自不同的购物需求,但另一方面由于商场内部空间过于庞大、功能复杂,在空间的导向上容易给身处其中的顾客带来许多困扰,如果顾客无法在品类多样的商场中明确自己的消费意图反而会降低他们的购买欲望,所以就需要在大型商场设计上增强内部空间的导向性。创造良好的商业导向性设计,不仅能够给顾客营造出一种轻松惬意的购物环境,而且还能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最大程度的满足经营者赚取商业利润的目的,从而产生较大的经济收益。以下就分别从区域、节点以及空间三个方面对大型商场的导向设计进行探讨:

(一)大型商场的区域设计

大型商场内部的商业活动内容非常宽广而且商品种类繁多,为了能够给顾客提供一个清晰的购物思路,就需要对大型商场的内部区域按照使用功能以及品类进行划分,把品种相似、功能相近的商品集中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并且在格局上尽量要有明显的区分或者是带有强烈的领域界限,用这种方式来强调商场各个区域的差异不仅有助于顾客识别选择而且还能够做到连带销售。区域的导向设计体现在建筑空间上,就是要让顾客对空间具有充分的认知度。一个建筑空间的认知度好,则意味着空间的导向性好,而导向性好的空间能够让顾客快速熟悉环境,提供更舒适、更方便、更快捷的购物环境。

(二)大型商场的节点设计

大型商场中的通道、交叉口、广场、中庭以及展示舞台经过设计改造后都可以作为商场的节点。顾客在进入大型商场后往往不能全面的把握商场的环境以及空间结构,所以只能根据一个自己熟知的节点,作为延续了解整个商场的唯一途径。如果这个已知的节点是一个区域的核心时,那么顾客的消费行为就很可能以此为原点,以发散型的路线进行购物活动。所以大型商场节点的设计应该具有定位、定向的特点。中庭通常都是大型商场中最具代表性的节点,一般的商场在中庭都设置有自动扶梯、以及观光电梯然后把商场各个层次连为一体。它是大型商场的交通枢纽,是节点设计的重要环节。当顾客使用中庭的电梯时就可以在移动的过程中浏览整个商场的布局,可以很好的把握各个购物区域,同时也可以根据中庭为参照物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使顾客更加方便以及快捷的选择消费渠道。

(三)大型商场的空间设计

大型商场的空间设计包括形式层次设计、意向设计以及意义设计三种,形式设计是顾客在进入商场后能够察觉和体验到空间所具有的形式、色彩以及方位特征,可以说空间的形式是最基础、最直观、最表面的设计,它决定了商场内部的格局。对于形式设计一般分为向心型和多中心线型两种:向心型空间设计主要是以节点为主,利用分布在四周的通道将顾客引导至节点,各种商业活动也围绕节点展开,而且这种设计形式适合于用地紧张的城市中心区域,在设计中可以围绕一个中庭统领商场全局的方式,利用中庭的自动扶梯以及观光电梯等交通形式把各个层次的空间整合在一起,联合成一个复合式的、多样化的、富有情趣的购物场所。多中心线型空间设计主要以通道为主,顾客沿着通道进行各种消费活动,而节点则可以作为通道上的汇聚点,有节奏的出现在主购物通道上,线型空间适合购物,节点空间则适合休憩、观赏以及娱乐。多中心线型空间设计适合于用地规模较宽松的大型购物中心。当大型商场采用中心线型空间设计时,必然会引入多个节点的布局设置,所以在设计时应该明确思路做到主次分明,以商场最突出的重点作为节点,能够很好的起到核心指导作用,其目的是贯穿空间序列从序幕到高潮的整个过程,从而对顾客产生明确的导向性。此外大型商场在空间设计上还必须具备安全逃生的功能,由于大型商场面积规模大、功能复杂、人员密集、装修和商场内部的可燃物众多如果在遇到突发灾难的情况下大型商场的导向设计主要标明防火分区以及安全疏散等环节,将大型商场建筑内各个层次直接通往室外的安全出口与其他功能性出口分开设置,而且在商场各个方向都应该有直接通向室外的安全通道,并且在出口处要有明显的安全疏散标识,必须确保在突发事件下能够给顾客提供清晰、正确的逃生路线,迅速疏散人群最大程度的把伤亡的人数降到最低,总之科学、合理的导向设计不仅仅决定了大型商场的经营成果,而且已经上升为了具有共性的社会需求。

但要想使顾客对大型商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就必须要挖掘内部空间的意向以及意义的设计,因为它们对于调动顾客的心理反应效果和情绪具有十分特殊重要的催化作用。意向层面地设计是通过商场空间的结构框架、功能特点表现出来的,它体现了空间的用途、场所的特征,使消费者具有归属感。意义层面是一种隐藏在空间形象结构中的内在文化,使顾客身临其中后所产生的印象。体验化设计就是需求形式、意向和意义层面的统一,塑造出引起消费者共鸣的购物、娱乐以及休闲环境。要活的高品质的空间环境,就要从整体来考虑,以往的公共空间设计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形成层面地设计上,对意义层面的重视不够,其实后者更加能够建立消费者长久的印象和记忆。

三、结束语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商业化已经逐渐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于购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跟希望能够更方便更快捷的购买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在这种情况下大型商场应运而生,而且由于大型商场的构成是由商业本身产业的价值链决定的,所以在具体的设计环节要使大型商场满足消费、娱乐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要求,从而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姚雅琼.商业建筑的中介空间设计研究[J].重庆建筑,2010

[2]张峰.商业建筑中庭空间城市意义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3]王建.大型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研究[D].同济大学,2008.

空间设计意向篇7

关键词:平面设计;非平面拓展;空间拓展

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深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许多企业都将提升品牌设计水平作为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平面设计的创新需求愈加迫切。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平面设计思维模式与表现手段,它们突破了二维的维度限制,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应。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平面设计向非平面拓展的理论研究体系尚未建立,亟待完善与充实。本文中,笔者就将从平面设计非平面拓展的含义谈起,对非平面拓展的实现方法展开详细论述,旨在为平面设计向多维空间拓展提供一些具体操作思路。

1非平面拓展的含义

一般来讲,平面设计中的非平面拓展要满足以下三点特征:第一,表现形式非平面。非平面拓展的首要特征就是突破平面的二维限制,向其他空间维度延展。如赋予平面中的图像一定高度,使之变成凸起的立体图像,或是将静止画面变成动态画面等等。[1]以新加坡奥美广告公司为nikeSpeed运动鞋设计的户外广告为例,见图1(图片摘自媒体资源网),设计师以灯箱和地铁通道为广告载体,用一连串飞驰而过的运动鞋轨迹将灯箱连成一体,在最后一个灯箱侧边设计师匠心独运地加了一个箱体被冲破的效果,以此传达了耐克跑鞋的产品性能。第二,制作手段非印刷。平面设计非平面拓展制作手段的非印刷特征是指作品采用除手绘、印刷以外的方式进行画面表现。如借用环境当中的物体或景观参与设计表达,或是以光源投射影像作为作品的一部分等等。以奥克兰奥美广告公司为雀巢能量饮料设计的广告为例,见图2(摘自昵图网),设计师将四根电源线连接到雀巢能量饮料包装的四角,一端连接灯管,看起来就好像雀巢饮料为灯管提供能量一样,以夸张的手法传达了该饮料富含能量的特点。第三,思考范畴非平面。在进行平面设计非平面拓展时,设计师要突破以往设计思维的局限,将一切同设计对象相关的元素都纳入思考范畴中。即除了图形、文字、色彩、版式外,还需考虑到设计的传播环境、受众的心理特点、媒体特性等。

总而言之,平面设计的非平面拓展是探讨平面设计向非二维空间延展的表现形式,其以非印刷为主要制作手段,主张凡是与设计作品发生关系的因素都要纳入设计者的思考与表现范畴。[2]

2现代平面设计非平面拓展的实现方式

2.1空间拓展

传统平面设计主要通过建立视觉元素的错觉与假象体现立体感、运动感、触觉感,但这种表现仍是平面的、静止的,仍处于单纯的模拟状态。平面设计的空间拓展就是指突破平面的二维束缚,将以往平面的、静止的假象模拟设计转变为真正立体的、运动的、真实的空间形态,从而实现作品的多维拓展。

(1)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拓展。以往平面设计中的文字、图形等设计元素均是在二维空间内呈现的,要实现其向立体空间拓展,使设计呈现出立体的形态,就必须将部分设计元素进行凸出或凹陷设计,或是将立体空间特有的纵深、高度、光影等引入进来。[3]目前,这种向立体空间拓展的手法已经在书籍设计、户外广告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如nike的品牌户外广告,见图3(摘自慧聪广告网),设计师巧妙地利用广告外墙的墙角转折形态,将足球设计为“破墙而出”的立体效果。这种真正将视觉元素拓展到立体空间的设计方式提升了画面的表现力,生动地传达了耐克品牌速度与力量的理念。

(2)静止空间向运动空间拓展。认知心理学表明动态画面比静态画面更易引起受众关注。[4]利用视错觉表现二维平面动态效果的设计手法已经在平面设计领域应用多年,但其本质仍脱离不了静止画面的模拟运动。静止空间向运动空间拓展的设计方式能够借助现代科技中的电子技术使平面设计向运动效果转变,令视觉元素真正“动起来”。设计师可利用电子激光技术投射平面设计载体,从而实现文字与图片造型的变化,或是利用机械原理使广告展示橱窗产生位移动态效果。如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三面翻转灯箱广告就是利用机械原理不断对灯箱中的平面广告进行打散、重组,从而使广告表现出鲜明的动态感。

(3)假象空间向真实空间拓展。传统的二维平面设计所营造的空间是假象的,是对真实空间的模拟。其中所有的画面元素都是非物质的,带给人的感觉也是平板的、虚假的,受众只能观看、理解,并不能真正进入空间当中。[5]假象空间向真实空间拓展的设计手法能够将一部分视觉元素替代成真实物体,从而将平面设计同客观世界联通起来,为受众带来更形象、更生动的心理震撼。如adidas公司的品牌户外广告,见图4(摘自设计在线网),设计师采用真实存在的篮球筐替代了二维的图形元素,从而引发受众思考“这是个真的篮球筐,那么高能投中吗?”画面下方adidas广告语“impossibleisnothing(没有什么不可能)”给出了答案。整个广告创意将受众引入到了设计所营造的真实空间中,引发了受众的思考,很好地传达了品牌勇于挑战的精神。

2.2媒体拓展

平面设计的媒体主要有招贴纸、包装物、报刊书籍、路牌、车体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平面设计的媒体利用方式亟待拓展。本节中,笔者就从三方面探讨媒体拓展的具体方略。

(1)拓展媒体性质。传统意义上,平面设计对媒体的利用仅限于单纯的印刷、依附、承载,并没有考虑到媒体本身的特性。[6]事实上,不同的媒体有自身不同的物理特点与功能特点,设计师可巧用其特性拓展平面设计的内涵。如设计师可将媒体本身的结构、材料、纹理等物理状态引入到平面设计当中,使之承载一部分设计思想。以m&m巧克力广告为例,设计师充分利用了公交车车体结构,巧妙地将卡通形象的嘴部设计在车门的位置。当车门开关时,嘴一张一合,好像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美味的m&m巧克力豆。

(2)改变媒体状态。除了直接运用媒体的特性外,设计师还可通过改变媒体状态的方式实现广告的变异拓展,从而使作品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以麦当劳户外广告为例,见图5(摘自设计之家网),设计师将原本方方正正的广告牌进行了轮廓改造,一个个“牙齿印”“咬”掉了广告牌的大部分,形象地传达了麦当劳快餐的美味。

(3)创造载体互动。传统平面设计多以单个载体为主,即便有多个载体,载体之间也保持独立关系。载体互动打破了媒体的闭塞状态,拓宽了载体表现空间,为平面设计载体建立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某品牌电动牙刷广告,见图6(摘自中国广告门户网),设计师选择了两个相邻广告牌作为载体,左侧的广告牌呈现的是斑驳、粗糙的镜子图像,右侧广告牌中的“镜子”则光亮如新。搭配右侧广告牌中该品牌电动牙刷的图像,受众从左至右阅读广告牌便能很快理解两幅广告所传达的“快速清洁、不伤牙齿”的产品特性。

2.3环境拓展

环境拓展即利用平面设计所处的环境要素来参与设计的创意方式,其能够将平面设计的外延拓展至现实世界,对于受众关注与理解广告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借用环境物质。设计师可将自然景观、人流、街道等环境物质引入到设计当中,充当作品的实质内容。具体来讲,设计师可从借物和借景两个角度实现对环境物质的借用:[7]第一,借物。借物顾名思义,就是借助环境中的物体来替代某个元素的设计方式。其区别于借景的特殊之处在于,借物中的物体通常数量较少、所占画幅较小。如某美发沙龙的街头广告,见图7(摘自昵图网),设计师选择了茂盛生长的植物作为广告的一部分,用以替代“头发”,观众看到被遮挡的广告牌,再阅读广告文案“Hairdresser”即可理解广告所传达的“你该理发了吗?”的主旨。第二,借景。借景是指用环境中的山川、楼宇、街道等景观来替代某个元素的设计手法。其所占空间较大,借用方式基本同借物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2)利用环境属性。特定的环境具有特定的属性。如酒吧、教室、卫生间等场所由于功能不同,属性也就不同。设计师可充分利用环境的属性展开设计,以调动受众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与思维。[8]如某在线收费服务的户外广告,见图8(摘自视觉中国网),设计师利用公路上常有交警巡查的环境特点,特意在广告牌下放置一辆“警车”。这使得过往车辆不得不注意到“警车”的存在,进而关注到上方的广告牌。

2.4互动拓展

互动拓展的根本目的是唤起人们同平面设计之间的交流与反馈,从而实现平面设计的非平面拓展。具体来讲,互动拓展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心理互动与参与互动两种。

(1)利用受众心理。设计师要考虑到受众在不同的场合、看到不同的设计会联想到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并利用可能产生的心理效应进行平面设计创意。利用受众普遍存在的好奇心理,让人们主动了解与探索平面设计提供的内容。[9]如某在线旅游的透视孔户外广告,设计师在平面广告上打了一个装有透视镜的小孔,引导受众通过画面的导视小孔去探索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新奇世界。这种糅合受众好奇心理的广告体验方式,突破了传统平面广告二维状态,实现了平面广告的立体化效果。

(2)利用受众参与。设计师可将受众的五官、肢体、行为等纳入到平面设计中来,通过这些非传统形式的、画外的参与拓展平面设计的表现空间,实现作品与受众的交流、互动。[10]以欧洲某电视台的系列广告为例,设计师将画面中的话筒安排在长椅一侧,当人们坐下后,从侧面看就好像在话筒前讲话。这时,受众本身就成了平面设计的一部分,参与到了设计当中,并成为整个作品的主要部分,从而很好地传达了marketforce频道“正努力把每一个平凡的欧洲人变成明星”的广告主题。

3结语

在商业竞争加剧、科技飞速发展、多元思潮涌动的当下,于平面设计中融入非平面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方面能够深化和补充平面设计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同相关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整个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步伐,值得我们做更深入的剖析。本文中,笔者仅针对平面设计非平面拓展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仍缺乏更为全面、详实的分析,尚待广大学者的进一步梳理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孟维.多维视野下平面设计元素表现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王令中.艺术效应与视觉心理――艺术视觉心理学[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4]阿历克斯・伍・怀特.平面设计原理[m].黄文丽,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5]吴琼.交互设计的临界点:新技术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J].装饰,2014(2):12-15.

[6]陈航平,冯学伟.静态平面图形在屏幕中的动态表达[J].包装工程,2013,34(12):25-28.

[7]黄婷.平面设计向三维空间拓展研究[J].包装工程,2011,32(10):18-21.

[8]李夏.多维方式在户外广告创意中的应用[J].广告研究,2011(10):56-58.

[9]范万武.谈中国广告的发展趋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46.

空间设计意向篇8

[关键词]人文理念;地下建筑;空间艺术设计

21世纪处于多元文化的社会结构下,因技术变革及社会变迁,设计思维及形式持续变迁,预测下一阶段的生活形式,以提供人们新的生活风格,成为现今建筑设计者的新责任。建筑意义不单依赖于实体,而是与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密切相关。因而,随着时间、地域的变化,建筑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的[1]。对当代空间设计而言,本身加以理解、推演、分析而后决定蓝图及架构,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概念的变迁,进而延伸讨论地下建筑空间筑美学意义及形式风格的趋势及未来性。

1城市地下建筑空间的特点

1.1天然光线不足

地下商业空间由于处于封闭状态,天然光线严重不足,也缺乏室外景观,使设计受到限制,因此,采光大部分需依赖人工光源照明,光照设计就成为地下商业空间应考虑的重要生理指标。

1.2新鲜空气缺乏

地下商业空间没有窗户,自然换气往往很难做到,故空气的流通性较差,新鲜空气量不足,必须有大功率的通风设备,才可解决通风换气的问题[2]。

1.3室内空气污染

地下商业空间内部的空气污染气体主要包括一氧化碳、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甲醛、臭氧及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等,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而地下商业空间由于通风不良,与地面商业营销环境相比,空气污染源的排除更加困难[3]。

1.4湿度高,渗漏水大

地下商业空间在自然状态下湿度很高,其内部应有良好的控湿、除湿设备。此外,地下建筑比地面建筑渗漏水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地下建筑有一部分在地下水位以下,防水的问题就更为突出。为此,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就应慎重选定建设位置和采取防水措施。

2当前地下建筑空间艺术设计人文理念融入的重要性

(1)建筑不再被视为理论命题的图像反映,且而是现实世界的功利性工具,被赋予了支持、帮助,甚至解放个体,进入一个更自由与幸福状态的功利性任务。所以地下建筑空间艺术是一项社会艺术,建筑物的价值主要是开创环境,由于试验性的建筑物常反对规范的形式,强调自由联想,大胆挪用各类科技,以产生创新、突破方案,提供更多选择[4]。(2)结合各领域所推论出来的艺术风格,成为未来学理论在艺术领域的最佳典型。当确认流行是一种形式和方式,指创造一种式样,一种生活模式或一个物体,使其产生突然迷恋,加上并未验证其实用价值,也就成了品味。(3)实现地下空间设计中人文环境与时尚因素的稳定融合,是永不间断及缓慢的进步,时尚现象的基础,以其完整的意义看,是一连串连续不断的快速发展,没有其他理由,其本质为暂时性。快速更新决定时尚进程,艺术设计是一种类别与程度的问题,也是一种广泛的全貌,包含被接受趋势的各种动向。

3设计应用

3.1功能完善、分区合理

地下综合体在功能上不仅包括商业、娱乐、购物、交通、停车等,还要考虑与地面交通、地铁车站保持方便、快捷的联系。合理的功能分区,尤其是竖向的功能分区,有利于地下综合体的空间组织中尤为重要。另外,在地下封闭的环境中,人们因无法利用周围环境的变化来识别方向,无法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而产生恐惧感,这是地下商业建筑中应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地下商业建筑功能分区明确对于建立完整的空间秩序感,帮助人们快速认知环境,在地下综合体的设计中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清晰的空间布局对于疏散防灾也是很有利的[5]。

3.2注重公共空间的设计

现代建筑越来越注重公共空间的设计。在地下综合体的公共空间中,步行街、中庭或最基本的空间元素,入口空间、室内步行商业街和中庭空间的设计最能影响造就空间的个性、特色,是公众的交通与交流空间,是空间的骨架。故大型地下综合体的设计,本质上讲就是公共空间的设计。

3.3人文空间的创造设计

在人文环境传承及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地下空间的设计为了充分满足现代化的人文需求,其文化的传承需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古建筑的保留及修复;(2)实现新建筑历史文化的展现,在地下空间建筑工程设计中相关设计人员需在保留及修复建筑的基础上,结业地铁站的空间设计理念,完善文化传承的工程项目设计标准,从而为人文环境的创新性营造提供良好支持。在现阶段地下空间设计中,人们已注意到这一因素,如北京地铁站设计中,尝试了建筑设计与特色传统文化的融合,如雍和宫站的设计,就充分满足了这一需求。在雍和宫站设计中,其文化的保护以及继承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这种创新性与古老文化的传统,充分展现了人文价值的人融合理念,为地下空间建筑艺术设计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又如南京学则路站设计中,通过“钢琴楼梯”的设计,吸引了大量人流,在这种艺术创新的同时,实现了建筑设计与人文理念的稳定融合。

3.4改善人的心理环境

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相比,通过建筑的空间布局来改善人的心理环境是地下商业建筑设计的重点。因此,在地下商业建筑的设计中,创造一个易于理解的空间结构,加强空间的方向感,使人身处其间而不感到迷惑,进而能把握住整个空间模式。空间还应尽可能创造出一种清晰的形象,以弥补外部景象的不足而造成的空间单一性,使室内空间多样化以加强空间的可识别性[6]。传统青花瓷元素出发,通过对青花纹样的简单提炼和简化,将其复制在现代装饰材料搪瓷钢板的立柱上,向世人展现中国伟大的青花艺术,传达一种传统纹样与现代材质的对比与融合。

4结束语

人文理念设计背景下建筑艺术设计的时间结构又包含其相关联特定世界的时间结构,其空间结构不能孤立在特定社会文化脉络的空间结构,必须分析当时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时间及空间结构,有助于理解存在于不同时间的表现形态。

参考文献

[1]侯东升,赵金娜.某含商业步行街大型综合体防火设计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5(12):1600–1603.

[2]崔景立,程连军,刘志伟,等.珠三角某地下停车库消防和节能设计反思[J].给水排水,2015(12):82–84.

[3]林国新.城区电缆通道建设引发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分析[J].建筑技术,2017,48(3):253–255.

[4]俞明健,范益群,张竹,等.城市中心活动区地下商业空间规划与设计——沈阳亿丰地下不夜城开发利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11):1551–1556.

空间设计意向篇9

关键词:地铁站:人性化: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8.2];tU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1-0075-02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交通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都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地铁以其高效性成为缓解城市交通紧张的有效工具。但是,地铁站地下封闭公共空间的场所属性使民众对其有天然的排斥心理,造成了地铁利用率大打折扣。通过人性化环境设计消除潜在的不安因素,减少地下空间与民众的心理距离,有利于提高地铁利用率,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

1 地铁站空间结构分析

目前我国地铁站基本空间结构包括:地铁站出人口,站厅(含售票/检票/补票),站台(含生产/管理/生活用房)和车辆。具体空间示意见图1。

2 地铁站环境人性化设计策略

除了对于地下封闭空间的天然排斥外,作为封闭性公共空间,地铁站面向各色人群提供交通运输的职能,进入其中的人员和物资具有极大的流动性,造成民众对周边可控性减弱也是形成不安的因素之一。因此,地铁站环境人性化设计需最大限度地减少地下封闭性空间的特征,疏导地铁站流动人员,改善人们对地下空间环境的固有印象。

2.1 地铁站空间导向性、易识别性和个性化设计

作为公共运输工具,高效的空间流线是地铁站设计的核心。因此,站内空间应尽量简洁明确,消除人流行进过程中不必要的障碍,以保障乘客能够安全、有序地疏导。而空间的导向性和易识别性设计是实现地铁站高效运输的关键所在。

2.1.1 空间导向性、易识别性设计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很多,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导向系统整体规划性不强,设计者应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地铁站的自身环境,广告系统和其他可能影响导向明确性的因素,从整体出发,配合各级别空间逐级分类设定。

地铁站空间级别可定义为开放空间、相对开放空间、非开放空间,这三种空间可以通过不同的场地设计来实现,包括使用象征性的障碍物,不同标高或铺地形式,形式各异的照明和色彩。具体措施有:a、配备警卫和闭路电视加强地铁站开放空间的监控:b、慎重考虑相对开放空间的选位,设置象征物,将这一地段暴露在人的视线之下,但又不可随意进入:c、非开放空间隐蔽布置,并设置关卡阻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做到既不可望又不可及。

2.1.2 环境个性化设计

个性化设计可归结为宏观识别性的范畴,是城市地铁整体形象的完善措施。第一,个性化设计促成上下空间呼应,预先给予乘客目的地空间性格暗示:其次,同站台各个不同出口通道异性化设计,引入站外标志性空间符号,便于乘客辨明方向,减少交通流线交叉;再次,主题特色各异的设计打破地铁站环境设计模式化现状,增加地下空间的趣味性。

2.2 环境舒适性设计

空间狭长,自然采光通风不足导致地铁站环境压抑、沉闷,人们身处其中会感觉恐惧、不安,继而不愿进入。地铁站人性化设计应改善环境心理、生理舒适度,从而消除其对人们造成的不良影响。环境舒适性设计可通过地铁站色彩、光线、绿化、声音等环境的柔化设计和配套设施的完善设置来实现。

2.2.1 色彩设计

地铁站色彩的柔化设计不是指在地铁站的冷色调上增加某一、两种暖色的简单色彩处理,而是通过合理搭配各种色彩,改变地铁站的整体色调,使色彩温暖、丰富、亲切。并营造开阔而不空旷的地下空间(图2)。同时统一广告色调和照度,限制广告数量,避免其喧宾夺主-扰乱地铁站导向系统的明确性。

2.2.2 光环境设计

建筑物内部与外界适度灯光能加强其安全性,阻止潜在的犯罪者入侵,所以地下空间照明不只追求灯光的明亮度,更重要的是整体空间的通透感和民众视觉心理舒适性。我国地铁站照明设计多是灯光直接照射(图3),加上光滑地面反射产生眩光,容易使人感觉疲劳。光环境设计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开设天窗引入自然光,其次采用间接照明柔和光线,并减少地面反光饰材运用。国外一些城市地铁站结合下沉式城市广场设置或在地下站厅上端安放巨大的采光玻璃顶,这些设计对内可将自然光引入地下,同时形成宽敞的集散空间;对外既形成城市独特的风景,又加强了地铁站出入’口的对外开敞性,缩小了人们与地下空间的心理疏离感。 2.2.3 绿化设计 引入植物是柔化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绿色植物有助于减弱地下环境使人产生的沉闷感,缓和人的心理压力。巴黎14号线的里昂车站将站台的整个一侧辟为一个大型的绿色空间,形成一处地下的世外桃源,使地铁站台在人们眼中不再是机械转运枢纽。而是“旅途中的舒适驿站”。但这种大面积地下绿化在我国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结合整体空间设计设置一些小规模的绿化设施,如盆景成组镶缀;攀爬植物墙面绿化:引入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结合休息座椅设计景窗(图4)。这些小型绿化可让人近距离感受到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又无需占用过多人力、物力资源。

2.2.4 声环境设计

研究表明,优美的音乐可以舒缓人的压力,让听者保持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通过声波柔化地下环境,在地铁站播放高雅的音乐,能够改善人们对地下空间的环境印象。这种通过音乐营造特殊的环境氛围,使人们的行为不自觉地发生微妙的趋同性变化,正是声波改善整体环境印象的关键。

2.2.4 配套设施人性化设计

对地铁站的实地调查显示,地铁站配套设施存在多处漏洞,如通讯信号覆盖不全(图5),地铁站卫生间位置不明显又指示不明等。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地下通讯信号覆盖并配备有线通讯设备:设置卫生间并保证其易识别性和易达性;座椅材质柔化:增设供人们交流的休闲空间;设置无障碍通道为残疾人营造安全廊道;增强标识牌趣味性设计等等。

2.3 管理人性化

环境的良好品质需要监管的协调。具体措施包括:加强职工管理,严防和监守自盗;配备警卫人员全天巡逻,维护乘客和公共财产安全:保持车站环境卫生,保障各种设施得到及时维护;合理布置闭路电视监视器,消除监控盲区;注意与周边环境协调出入口处交通、环境,保障出口处疏散交通畅通(图6),营造出入口良好的环境印象。

3 结语

随着我国地铁交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便利快捷的公共交通,还大大促进了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可操作性,在城市空间越来越拥挤的今天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人性化环境设计体现了设计者和管理者对人性的关怀,有利于改善人们对地铁站的环境印象甚至自身的行为态度、社会态度,是增大地铁和地下空间利用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成,可防卫空间理论与犯罪防预性环境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4,(12):88-92.

[2]徐磊青,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研究与实践30年[J],新建筑,2003,[6]:04-07.

[3]章明,巴黎地铁空间设计新理念[J],时代建筑,2000,(4):22-24.

空间设计意向篇10

(一)呈现多元化感官体验方式

当前的平面设计创新最重要的是突破视觉局限,打破视觉惯性,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视觉艺术。平面设计创新应该向一个更为开放、更为全面的领域发展,从全新的角度重新定义。三维空间设计就是将二维空间从印刷时代向立体空间转移的尝试,这要求设计者发散思维,打破常规,致力于平面创作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早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人类社会就已经进入了平面读图视觉感官时代。而读图时代虽然能够通过二维图片提供丰富的信息,但是长此以往会让人的感官出现麻木,降低人类感官体验的灵敏度。视觉感官是传统平面设计最主要的信息传达方式,三维立体空间设计师相对于传统平面设计师,能够更好地丰富受众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上的体验,为受众呈现多元化感官体验方式,增强平面设计的现实感,吸引受众的关注度。这种多元化感官在空间立体设计中的运用能够开发出更多新奇独特的创意。比如日本设计大师渡边良充创作的“丝带”年历,整个年历以淡黄色为背景色,呈现出怀旧的年代感,图画中的女孩马尾辫上的红丝带就是将平面图形与三维空间实物有机结合的最好展示。从远处看去实物与图片浑然一体,难以分辨现实与图片;从近处观看,人们可以用手触摸到红色丝带。可以说这个三维空间平面设计向人们呈现的是将视觉、触觉结合在一起的多感官体验。

(二)丰富互动参与性强的内容

平面设计的目的是向人们传递一定的信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受众也不是被动接受的地位,传播媒介、信息传播者以及传播受众三者的关系是动态双向的。传播受众可以通过传播媒介反映的信息来影响传播者,只不过这种影响力有强弱差别。传播媒介实现的信息传播行为一定是通过信息接收和信息反馈而形成的互动双向行为。由此可见,传播受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也可能成为信息传播和信息加工的主体,受众可以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和自我需求对信息进行个性化加工。要让受众有机会参与到信息传播的选择和加工过程中,就必须要求平面设计广告具有沟通互动的特点。传统的平面设计中,观众不能参与到作品互动过程中,这种平面设计给人的感觉只是匆匆浏览。三维立体空间设计能够打破这一局限性,通过增添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内容,调动观众的参与兴趣,从而促进信息双向传递。如某汽车品牌的户外广告设计,图中平面汽车与现实中的人物形成互动,让消费者参与到整个广告中,以自由活动的真人为三维空间的元素,让消费者成为广告的一部分,凸显了平面设计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三)增添创意新奇感

创意新奇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人们对于新鲜事物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追求新奇创意的心理同样也是平面设计师所必备的。三维空间立体元素融入进平面设计中是一种向创新发起挑战的尝试。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创意新奇的设计罕见,能够极大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刺激他们的记忆力,加深他们的记忆。传统的户外平面设计广告一般是巨幅的印刷品,要使这些平面设计广告具有新奇感,就需添加三维立体空间元素,以提高广告的真实感,使其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如国外某口香糖广告,在巨幅的平面广告中有两个“清洁工”正在为模特清洁牙齿,图片中的“清洁工”并非真人,而是采用三维立体表现手法将其体现出来的,更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增添创意新奇感。

(四)创造趣味性想象空间

在平面设计中,趣味性较强的作品往往能够最先引起关注,这种作品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是最有效果的。由此可见,趣味性是设计领域中最直接、最有效地引起人们兴趣的因素。三维立体空间元素融入平面设计中,能够增添作品的趣味性,为观众营造宽阔的想象空间。如图4所示,这是一本立体童话故事书,设计师将平面与三维立体完美结合,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动态变化、立体空间的想象世界,这样的呈现方式能够激发观众的想象力,使他们更好地体会作品的独特趣味。

二、平面设计中三维空间的设计方法

(一)利用基本设计元素创造立体感

点、线、面是平面设计的三个最基本设计元素,要想在平面设计中达到三维空间立体效果,就需依靠这三种基本元素来实现。在平面设计中点元素即可以单独成图,也可以组合成图,它们往往给人一种静态感,而若将点元素进行上下分置设计就能够给人一种运动的感觉。此外,点元素的形状变化、大小变化、色彩变化等也能够产生别具一格的三维空间立体效果。线元素是点的延伸,有长短、粗细、纹理之分,创新地运用这些差异也能够营造出层次性和立体性较强的效果。面元素则能够通过色彩变化、面与面层次叠加的做法创造出立体感。

(二)利用黑白关系创造立体感

黑白关系是指平面中两种色彩的比例、分配方式等,在平面设计中黑白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能够让人产生远近感、阴影感,从而营造出层次感十足的立体效果。比如在一张白色画布上,黑字是实体,白布是虚形,黑字在白布上的占有比例的变化能够给人以虚实相生的效果,从感官视觉体现上来看,这种效果是一种典型的层次立体感。

(三)利用色彩变化创造立体感

色彩是平面设计中刺激人类视觉感官神经最直接的元素,信息传达能力较强,设计师可以利用色彩变化、色彩浓淡调和、冷暖色调搭配等方式来凸显作品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实现三维空间立体效果。

(四)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创造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