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产品的盈利模式十篇农产品的盈利模式十篇

农产品的盈利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5:32

农产品的盈利模式篇1

【关键词】农业;农业类上市公司;成长性;面板数据

一、引言

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角度来看,农业上市公司能够对我国的农业市场化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实际上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在经济建设中并未起到对农业、农产品市场和农业产业化方面预期的带动作用,其盈利能力整体上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在我国近年来大力实施的农村经济政策和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背景下,这无疑是一个谜。为此,我们决定从农业上市公司盈利视角展开其发展状况的研究。

盈利能力评价始于西方,它主要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个是观察性的盈利能力评价阶段,第二个是统计性的盈利能力评价阶段,第三个是财务性的盈利能力评价阶段,第四个是战略性的盈利能力评价阶段。米勒和莫迪里亚尼于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提出了mm资本结构理论,这也是学界首次运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对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在国内,也有大量学者对我国企业盈利能力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王振蓉和李宝仁,2003;张继袖,2004;贾宗武,2004;汤青,2005等),较多的研究结论显示公司规模、资本结构、股权结构以及公司风险等方面对公司盈利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并通过经验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目前理论界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定义有不同的认定,同时我国证监会对公司性质的认定也有不同的模式①,我们采用我国证监会对公司性质的认定模式进行公司性质的确认。而在盈利能力方面,较多学者认为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受到扶持政策的影响非常大,并且对扶持政策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与此同时,政策扶持为农业类上市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多,在其经营业绩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政策扶持已经变成支撑农业类上市公司实现良好业绩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汤新华,2003;姜凌,2003等)。然而,即便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政策扶持力度,农业类上市公司总体盈利水平依然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相关学者建议从公司多元化经营、提高运营能力(梁宇鹏和许彪,2002)和强化战略运营(刘秀琴等,2003)等方面加强公司的盈利能力。

综上可知,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确存在较为公认的盈利能力问题。然而现有文献中,较多从国家财税政策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和解释,并且从国内现实来看,财税对其盈利能力水平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国内农产品价格尤其是大众型农产品价格的定价模式是基于国家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现状,农产品价格对于农业上市公司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从普通公司的盈利能力影响因素来看,产品或者服务价格与市场占有率对其具有明显作用。因此,目前的文献抛弃产品价格因素也即我国农产品定价机制来研究其盈利能力具有明显的不足和缺憾。而笔者将从农产品定价机制下的农产品价格因素对农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展开研究,同时结合财税政策进行对比分析,以希望进一步揭开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之谜。

二、研究设计

(一)假说的提出

1.农产品市场价格假说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目前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经实行市场定价机制。然而,在农产品价格改革方面,目前我国以大米、小麦为主要的关乎国计民生的商品价格依然实行国家计划为主导,市场引导为辅助的定价方式。导致我国大米和小麦等大众型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脱轨,与国际市场价格更是相差甚远,这种模式不仅影响到我国农民的收益,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造成重要影响。

虽然,保持物价的稳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农业上市公司而言,农产品价格更关乎其盈利能力。在目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中,虽然分布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几乎都与农业相关产业非常相关。从我国农产品价格走势和我国Cpi近年来的走势(图1)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上波动幅度比Cpi大,同时紧紧围绕Cpi指数上下波动,这与我国Cpi指数的统计口径有很大的关系,同时Cpi考虑了包括农产品价格因素的其他物价因素,因此,Cpi走势更趋于稳定。同时,从Cpi的峰值情况来看,每当Cpi处于峰值的时候,aDi指数就会快速回调并处于下降通道,比如2007年2月份、2007年10月份、2008年3月份当Cpi处于峰值时,可以明显地发现aDi指数也即(农产品价格指数)就处于快速回调和下降阶段。这间接说明当我国农产品价格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因此,对于以农业为主要经营业务的农业上市公司而言,农产品价格对其经营的盈利影响应该会是非常明显的,为此,在我国以国家调控为基础的农产品价格背景下,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农产品市场价格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盈利具有正相关关系。

2.农业补贴假说

在我国,扶持政策左右着农业类上市公司的业绩,而且农业类上市公司对扶持政策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与此同时,随着政策扶持为农业类上市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多,这些经济效益在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政策扶持慢慢成为支撑农业类上市公司获得良好业绩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可是,即使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投入,不断加大对其的政策扶持力度,然而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总体盈利水平还是呈现出下降趋势。何广文(2010)通过统计分析法发现所得税优惠政策以及补贴收入优惠政策等相关优惠政策确实是给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产生了促进作用。

收入补贴是政府为促进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而制定的重要优惠政策,收入补贴作为一种直接的支持手段,能够有效地实现上市公司的利润的提升,这个指标的信息能够在农业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年报中获得。按照农业上市公司年报的会计报表中所披露出来的信息,可以将收入补贴的主要来源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补偿性收入,例如市政建设补偿以及动迁补偿等;第二种是特殊行业或特殊项目的补贴,例如环保治理补贴等;第三种是地方政府直接拨付的财政资金,用来缓解上市公司遇到的资金困难问题。此外,还有一项是先征所得税后再返还的补贴。同时,自2005年以来,由于我国国家财政持续超过预期的高收入,因此国家利用财政对农村进行反哺力度越来越强和明显,而其中以化肥、农药、种子等方式实施的补贴政策逐渐开始实施。而农业上市公司也必然获得相关的补贴,进而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为此,我们提出假设如下假设:

假设H2:国家财政补贴对农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正相关。

3.税收假说

农业上市公司所取得的补贴扶持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税收补贴和收入补贴。从税收补贴政策方面来看,主要包括增值税减免、所得税减免、出口退税以及其他的税收政策,其中所得税减免可以说是农业上市公司所获得的最为重要的扶持政策。本文选择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作为政府扶助农业上市公司的税收补贴代表。按照企业所得税的相关管理条例,只要是我国境内的企业都一定得交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是25%,只有小部分行业和地区,又或者是一些外资企业才能缴交低于33%的所得税。我们将按照上市公司的年报得出企业所交的实际所得税率,然后再对企业获得的优惠税率进行计算。根据近年来的相关数据显示,农业上市公司各年所得税在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净利润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5%,所得税减免显然对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3:税收补贴与农业上市公司的公司盈利正相关。

(二)变量设计与数据说明

1.被解释变量

当前,对于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实证研究文献中,对于盈利水平变量的度量选择较多,有的选择Roe,有的选择epS。在文献分析基础上,针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变量的度量方面,我们采用每股收益率(YS,yieldstock)来作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替代变量。

2.解释变量

(1)农产品价格变量

当前国内文献的实证研究中,物价指数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中,多以Cpi、FDi以及aDi作为替代变量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在本文的研究中,考虑到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分布的广泛性以及不同区域还存在的物价水平不同等方面的原因与影响,我们采用我国农产品价格指数作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主营产品――农产品价格的替代变量。

(2)财税补贴变量

对于财税补贴变量的替代值,我们采用农业上市公司收入补贴和税收补贴加总作为该变量的替代变量,用etS表示。其中农业收入补贴和税收补贴的数值定义如下:

农业收入补贴,收入补贴的度量。这个指标可以在农业上市公司的年报中直接得以反映,我们把这个指标数据当作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收入补贴的替代值。

农业税收补贴,税收补贴的度量。这个指标用来表示农业上市公司受政府税收补贴支持的力度,其中所得税收入支持在税收补贴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我们采取对所得税收入支持来衡量农业上市公司的税收补贴,当作是回归分析中的替代值。

3.控制变量

公司规模变量(SiZe):由于公司总资产反映了公司所具有物质资本实力,因此我们设置公司规模控制变量,并用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作为替代变量;同时为了更为全面地考察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的影响,我们设置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用GDp发展速度作为替代变量);专营化程度(Fa):选取其主营业务利润率来衡量。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农业部门特征(aDC):农业上市公司除了经营主业,还会实施多元化经营,从其他行业所获得的投资收益与主营业务的收益是有一定差异的。参照冷建飞(2007)的替代变量方法,我们选择农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作为农业上市公司部门特征的替代变量。公司治理水平(GoV):我们选择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数量作为其治理水平的替代变量;股权结构变量(FSV):我们选择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当作股权结构的替代变量。

(三)实证模型构建

综上分析,我们构建了如下检验回归模型:

YSit=α0+β1apiit+β2Fait+β3SiZeit+β4GDpit+β5aDCit

+β6GoVit+β7FSpit+μi+εit(1)

YSit=α0+β1etSit+β2Fait+β3SiZeit+β4GDpit+β5aDCit

+β6GoVit+β7FSpit+μi+εit(2)

在上述模型中,α0是截距;βi(i=1,2,…,7)是模型回归系数;ε是随机变量,代表的是影响公司盈利的各项因素。其中i(i=1,2,…,n)表示第i家农业上市公司;t(t=1,2,…,t)表示第t个时间序列观察值;μi表示第i个单位的个体效应。

两个模型依次用于检验农产品价格和财税等情况。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模型选择,本研究拟对模型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定模型后再对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数据描述性分析

收益和产品价格、公司规模、专营化程度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自2008―2010年的每股收益均值为0.224167,中值为0.13,最大值为1.8,最小值为-1.0,标准差为0.410660,说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在2008―2010年期间的总体收益水平不高,但是两级现象较为严重,在最高的收益公司和年份达到了1.8元,而最小值也达到了-1.0元。在农产品价指数方面,在此期间,我国农产品价格指数均值为0.761567,中值为0.920374,最大值为1.088379,最小值为0.275949,标准差为0.353122,说明我国农产品价格走势总体上比较平稳,并没有受到国际上过高的农产品价格和国际市场上剧烈农产品市场波动的影响,同时整体的涨幅也较为平缓。财税方面,均值为0.128233,中值为0.201,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334和-0.413,说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获得国家的财税支持整体上是比较平稳的,因此对盈利的共享应该也会比较稳定。而股权结构方面,均值为0.483,说明其股权非常集中。而公司治理方面总体非常稳定,基本上是介于3-4之间。公司规模变量方面,均值为12.01817,中值为11.945,最大值为13.81,最小值为9.64,标准差为0.705515。如果还原为原始数据,则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规模是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优势,同时大部分上市公司是国有控股型企业,因此其融资能力是非常强的,也必然能够为其公司盈利水平作出贡献。在专营化程度方面,从表1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均值为2.069,中值为1.97,最大值为9.01,最小值为-10.02,标准差为2.764062。对于公司外部经济环境方面,我们采用GDp作为经济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的总体代表,在2008―2010年三年期间,我国GDp的增长率分别为9.2%、9.6%和10.4%,均值为9.733%,接近两位数的增长率,同时考虑到在2008―2010年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说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正处于我国高速经济发展阶段,对于其盈利应该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对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农业部门特征因素变量而言,从描述性数据来看,均值达到了0.583391,最大值居然达到了2.581885,最小值为0.18479,标准差为0.37654,说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农业部门特征波动幅度较大,但是整体上而言,农业上市公司农业部门特征因素还是非常明显的。

(二)模型检验分析

1.F检验

因为在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算时,需要检验所建立的模型形式,即要检验样本数据符合何种模型。假如设定了错误的模型形式,那么模型估算结果将是有偏差的。为此,我们针对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了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模型1和2的F检验值达到了0.1%的显著性水平,这表明可以拒绝样本个体间存在无差异的原假设,认为相对于采取oLS对数据进行估算,而样本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算将会更合适。

2.Hausman检验

同时,我们使用eViewS7.0对模型进行了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知道模型的Hausman检验在1%水平上都是显著的,所以可以拒绝原假设,认为相对于采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而样本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算更合适。

综上分析,我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模型进行面板回归检验。

(三)回归结果分析

我们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知,模型1和2显著性水平都达到了0.1%的效果,说明模型拟合效果很好,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同时还可以发现模型2的调整拟合优度高于模型1的拟合优度,说明在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中,财税对公司的盈利影响效的确要优于产品价格的影响,这符合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现状。

在变量的回归系数方面,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模型1中,常数、农产品价格、公司治理水平、股权结构、公司专营化程度、公司规模变量、GDp和农业部门特征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02603、0.029643、0.008915、0.076520、0.038524、

-0.168637、0.070468和0.690957,且农产品价格、专营化程度和公司规模变量达到了1%显著性水平,GDp达到了0.01%以上的显著性水平,股权结构达到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模型1上述变量的总体解释性较好。尤其是农产品价格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方面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在模型2中,常数、财税、公司治理水平、股权结构、公司专营化程度、公司规模变量、GDp和农业部门特征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874251、0.326909、0.010915、0.006993、0.036663、-0.121009、0.075391和0.691129,且财税和公司规模变量达到了1%显著性水平,专营化程度和GDp达到了0.01%以上的显著性水平,股权结构达到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模型1上述变量的总体解释性较好。尤其是农产品价格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方面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四、结论与展望

笔者通过上述实证检验,发现了如下结论。

1.农产品价格对农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从回归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显著性水平得到了检验,因此在实际的农业上市公司盈利因素管理和政策制定中,适当考虑市场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对于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具有正面意义,假设1得到了验证。

2.财税对农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影响,该假设虽然从回归分析中发现其存在正相关关系,达到了0.0684,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因此农业收入补贴和财税补贴从整体上对其盈利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假设2和3得到了验证。

3.模型1的拟合优度明显低于模型2的拟合优度,因此再次证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中,政策效应要强于价格效应,说明我国农产品价格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受到了削弱,也间接证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之谜来自于农产品的定价机制。

4.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还受到股权结构、公司规模、GDp和专营化程度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影响。部门特征和公司治理水平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没有得到检验。

虽然本文获得了上述成果与结论,但是由于学识等方面的原因,论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对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比如对于公司治理水平和部门特征对农业上市公司盈利的影响方面,回归结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验证,还需要进一步进实证分析,这也许与采用独立董事作为公司治理水平的替代变量有一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高明华.公司治理:理论演进与实证分析――兼论中国公司治理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版社,2001.

[2]顾海.浅论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J].中国农村经济,2002(9):73-76.

[3]miller,mertonH.,themoigliani-millerpropositionsafterthirtyYears[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988(4):99-120.

[4]modigliani,Franco,mm-past,present,Future[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979(4):149-158.

[5]李宝仁,王振蓉.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4):150-153.

[6]张继袖.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行业特征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4(3):40-45.

[7]张俊瑞,贾宗武,孙玉梅.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因子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4(11):53-59.

[8]汤青.中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2):56-59.

[9]梁宇鹏,许彪.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成因诊断[J].农业技术经济,2002(1):27-29.

[10]金赛美,汤新华.优惠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03(6):18-24.

[11]姜凌.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探析[J].农业经济,2003(7):12-14.

[12]刘秀琴,等.农业行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3(8):32-33.

[13]胡国柳,蒋国洲.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企业业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新证据[J].财贸研究,2004(4):83-89.

[14]何广文,赵大晖.培育农业资本市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J].农业经济问题,2001(11):38-42.

[15]黄桐城,杨健.高科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2(4):13-17.

[16]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J].会计研究,2000(1):24-30.

农产品的盈利模式篇2

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是促进分散农户小生产进入大市场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主要还在于其加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产品增值效益。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的利润远远大于其生产领域的利润已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明,如欧盟发达国家农产品利润的60%是在加工、流通领域实现的。而在我国,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基础的农户,目前一般是把农产品不经加工而以原始形式销往市场,因此,我国农产品加工领域比较落后,农产品利润没能完全实现。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的数量一般占农产品总产量的80%,而我国只占到10%—20%;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2—3倍(荷兰的食品、饮料及烟草产值占全部工农业总产值的1/4以上),而我国还不到1/3;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生产产值之比大都为3:1,而我国只有0.5:1;发达国家农业总产值中产前占20%,产中占10%,产后占70%,而我国则恰恰相反(戴雄武,1999)。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加强加工和流通业等的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本文主要根据产权制度和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的利益分配机制来划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这样,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主要有两种:“公司+农户”模式和合作社模式

(一)“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农户”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其核心是以一个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公司为龙头,以分散的农户生产为基地,利用合同形式把农户生产与公司加工、销售联结起来。公司与农户的财产各自独立所有,完全分割,相应地对财产的管理也互不参与,互不干涉。对公司来说,对内(对农户)、对外(对市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与农户联结的唯一目的是获得比较稳定的原料市场,降低购进成本。对农户来说,在实行农业产业化前,农户只是卖原料,在实行农业产业化后,农民仍只是卖原料,所不同的是原料的销路稍微稳定一些,农户仍然得不到加工、流通领域的利润。因此说,“公司+农户”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作为龙头的公司,是独立于农户之外,与农户并不是同一个利益主体。公司与农户双方只是一种外在的结合,经济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纯粹的市场买卖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二者的经济利益还处于矛盾和对立状态。农户利益与原料销售价格成正比,而公司利益却与之成反比。农户不太关心加工和销售领域,总是期望原料价格尽可能的高,而与之相反的是,公司不太关心农户利益,总是期望原料的价格尽可能的低。

(二)合作社模式

合作社是在家庭经营基础上,按照合作制经济原则组织起来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合作制经济的基本原则:一是自愿参加;二是民主管理;三是资本报酬适度,主要盈余返还社员;四是加强对社员的教育等,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罗奇戴尔原则。目前合作社模式的农业产业化一般是在不改变家庭经营制的基础上,农户自愿入股形成的。

因此,农户的财产仍然属于农户家庭所有和管理,而合作社的财产属合作社成员集体所有,合作社成员按一人一票或一股一票的原则参与合作社管理。合作社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作为龙头的合作社是农民创办的,与农民是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作社对外(市场)是盈利性经济实体,对内(农户)是非盈利组织,合作社盈利是在合作社成员间进行分配,其具体做法是合作社盈利根据交易额大小返还于农户。由此可知,合作社与农户间的利益是一致的,原料价格的高低只影响农户利益的表现形式,而不影响农户利益的大小。这是因为农产品价格高,合作社原料成本加大,盈利就少,返还给农户的利润也就少;而农产品价格低,合作社原料成本减小,盈利就多,返还给农户的利润也就多。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优化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经营方式,其组织模式取决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应该选择不同的产业化组织模式。

(一)经济不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选择

我国农业虽然经历了20年的改革开放的大力发展,但是,目前内陆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比较低,传统农业仍占很大比重,特别是农地规模小,农业生产链条短,农户经济力量薄弱,农民素质较低。在这些地区,“公司+农户”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往往会因为农户与公司双方的经济、社会地位不对等,而导致双方的谈判能力和责权利的不对等。公司有着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而农户的资金和技术力量都单薄,二者的经济地位不相称。同时,农户的市场经济知识、市场信息、市场意识及对社会的影响力都远远不及公司而导致交易双方的市场信息、社会地位的不对称。农户与公司经济、社会地位的不对称,导致其谈判能力的不对称,其结果往往是公司在进入某一领域时,在一定区域内,就可能形成对该产品收购、加工或销售的双重垄断,农户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公司与农户在经济交往中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不对称,常常导致双方的责权利不对等,农户常常不但不能得到公平的价格,而且仍然是自然、技术、市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不公平的价格和不对等的责权利,常常使有些农户在市场价格高、农产品畅销时,就违背合同,把原料销往市场,而不卖给公司,使得公司急需的原料得不到保证,预期的加工、销售计划不能完成;而市场价格低,农产品滞销时,农民愿意把原料卖给企业,而企业却因承受力有限不积极收购甚或拒收。这就容易引发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对农民和公司都没有好处。而合作社对内服务和对外盈利的特性,使农户与合作社站在市场交易的同一方。农业产业风险由农户个体对付转变为合作社集体力量对付,增加了农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再说,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程度,从而可以提高农户的社会地位和市场谈判能力。同时,家庭经营制度下,合作社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其广泛的适应性。国外的农工商经营一体化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工商企业,即金融机构通过直接经营农场而形成的农工商综合企业。它一般是大工商资本或金融资本直接投资兴办的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一条龙的工厂化的农工商综合体。一种是工商业企业通过同许多农场签定合同而建立的企业,它一般是工商业公司与农场主签定协作合同,形成产供销和产加销联合体。再有一种就是许多农场主组成的合作社模式农工商一体化联合企业。在很多国家合作社模式农工商一体化企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在日本和欧共体等农业发达国家,农场的初级产品80%左右是提供给合作社加工销售的,其他商业组织一般只占20%左右。因此,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经济不发达地区,合作社不失为一种适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会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合作制经济组织的盈利成分会因各种原因而加大。如二战后发达国家的合作社,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管理阶层的出现,经济和社会力量的壮大,竞争意识的强化,合作社的经营重点有从为社员服务转向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趋势。

(二)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选择

在我国沿海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由于其农业生产力相对较高,那里的农户在文化素质、生产技术、市场意识、生产经营规模及生产经营条件等方面都优于内陆农户,集体农场、规模生产的不断发展,使农业生产单位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市场意识及谈判能力,可以与公司进行市场较量,因而,在这些地区,公司+农户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失其可行性。

三、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不拘一格

不论是合作社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是“公司+农户”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具体的实现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如合作社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具体实现形式可以是以一个乡镇企业为龙头,按照合作制原则与农户联结起来经营,也可以是农户自发成立一个经济组织,按照合作制原则来经营等。

1•以乡镇企业为龙头的合作社模式。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乡镇企业原先与农户松散的,通过市场渠道联结的经营方式,逐步过渡到按合作制原则结合的经营方式,形成合作社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如湖南省湘阴县三塘乡的三塘酱厂是一个以加工头为主的乡镇企业。1994年开始与农户搞联合,利用当地适宜种植头的优势,建立头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头为主的系列食品加工体系。1996年农民从三塘酱厂获得头销售收入近200万元,分享加工、销售利润110多万元。三塘酱厂成功的基本经验是:(1)实现利润返还,使农业产业化具有生命力;(2)民主管理,让农民参与经营监督,增强了农民的责任心;(3)注重科技进步,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4)反哺农业,支持农业,近几年,每年拿出15%的利润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包括农民技术培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农业产业化具有坚实基础;(5)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如修建学校、桥梁等。

2•农户自发形成的合作社模式。经济发展,农户经营逐渐由小而全向大而专的方向发展,专业村、专业生产基地不断出现,但生产越专业化,对社会的依赖性越强,越需要各种形式的联合为其提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这种由“包”到“专”到“联”的发展趋势,就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种肥沃的土地上,农民会自发形成合作社模式的产业化经营。目前各地出现的各种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目前发展合作社应当以专业性合作社为主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合作社模式,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按照合作社成员共有、共管、共享等原则,鼓励农民联合起来进入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时,目前应当以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为主。这是因为我国合作制基础比较差,受行政区划的束缚较大,合作经济组织往往具有很大的地域特征,如不发挥地区优势,不注意专业性发展,就容易局限于一个村,一个乡,形成低水平、小规模的重复建设,导致农产品加工过剩。

(三)经济、法律等手段扶持合作社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当前合作社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还较少,据农业部1997年6—10月统计,在全部的11824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模式仅占29%(李宏明,1999)。发育缓慢的合作社组织无法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组织载体。因此,推进合作社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首先应当尽快制定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合作社章程和有关法规。发达国家都制定有合作社法,早在一个世纪以前的1889年,德国就颁发了第一部合作社法。合作社法是完善和发展合作经济的前提和保证,合作社法以法律形式确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给合作社以公平的市场主体地位,保证合作社权益不受侵害。其次,政府发挥其协调作用,组织、引导合作社的发展。从农户经营制度到合作社制度属于一种制度变迁,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单靠农民的自组织力量来推动这一制度变迁是比较困难的,其变迁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特别是政府的组织、引导。

农产品的盈利模式篇3

回归原生态的资源利用个体:村庄经济,尽管这种经济体的市场嗅觉略显迟钝,但是对身边的资源却有着难以穷尽的利用欲望,单一的农耕模式早就难以满足村庄的生存需求。

曾经,在机会导向被无限放大的年代,华西村、大邱庄在计划经济的夜色下,折腾着一点又一点的火星。时至今日,机会导向的门槛却已“高过”门楼,资源导向的商业模式重构将是点燃村庄经济的最亮火把。我们选取了成都市的五个村庄作为研究样本,从关键资源能力重构切入,将五个村庄的商业模式原生态竟逐状况一一展现。这五个村庄商业模式层层推进,企业从中能够看到一部浓缩的模式进化论,得到为我所用的启示。

1红砂村:

花博会带来的初级产业链旅游食宿一条龙的产业链,只需掌控好旅游资源就能打造出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

红砂村,成都市东南的一个小村庄。遍布的酸性土壤让种粮经济基本无望,城市通风口和绿化用地的定位又把“工业化生存”的大门贴上了封条。生存的岔路口,是一缕花香带着红砂村走向了第三条征途。

也许是酸性土壤更易养花,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红砂村部分村民的花卉产品热销成都,而且变得小有名气。红砂村便以这种小小的名气为契机,借着乡里举办省内花卉博览会的契机,对农居就地改造:以原有农家为展台,以既有花卉市场为展馆,举办不落幕的花卉博览会。

同时,再引入外部企业参与建设增设的花博会场馆,哪家企业建设场馆就归哪家所有。花博会结束后,再把所有的场馆统一改造成西南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投入不过才100万元,却带来了3000万元的经济效益。众多企业长久入驻的花卉基地,这是红砂村的定位。定位之后,商业模式呢?

众多游客来花卉基地参观,吃喝玩乐当然缺一不可。红砂村开始提供室外娱乐活动,以及农家乐食宿娱乐一条龙服务。再用产品模式将服务产品加以丰满:用星级标准建设农家乐,开发菜莉园、牛王庙、玫瑰风情同等众多景点,让更优质的服务吸引附加值更高的顾客。

“花香+农居”,以花卉观光旅游资源为核心,游玩食宿度假一条龙,一个坡简单的原生态商业模式的架构已经成型。

2幸福村:

模式复制后的文化延伸复制红砂村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的模式,再通过文化品牌强化旅游资源来反超红砂村。

以关键资源能力为导向的“花居”模式能够复制并超越吗?离红砂村不远有一个幸福村,村中的“幸福梅林”占地600多亩,号称是中国四大梅林之首。“花居”模式首要的问题是旅游资源集中整合。照此逻辑,幸福村以每亩2000元以上(高于市价)的价格对农户的土地进行流转:然后再把这些土地集中在一起,租给大型的花卉企业。随着人驻企业的增加,梅花等花卉树木的培育、养植、加工、销售形成了产业链一条龙。食宿娱乐方面的农家乐产品,幸福村也毫无悬念地照搬上马。但是单纯的复制“花居”模式,显然不能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于是在梅林景观之外,幸福村的梅林又加入了文化元素:建造梅花知识长廊、吟梅诗廊、梅花博物馆等人文景观,让游客们了解到梅花与文学、书法、绘画艺术的渊源。这让吃喝玩乐的模式架构又增添了品味文化的一环,“花居”模式升级成为“梅林”模式。幸福村逐渐拉近了与红砂村的“距离”。

3江家堰村:

重构关键资源能力将关键资源优势“无中生有”,再用诱导性的体验服务,让游客实现生活空间的穿越。

关键资源能力是商业模式运转所需要的有形或无形的重要资源和能力。每家企业的成长都有一定路径,也因此积累了各利,各样关键资源能力。重构商业模式时,原有关键资源能力是否还能适应新商业模式的发展要求,促进企业的运营,需要企业做一个全面、透彻的审视。对不适应的关键资源能力要及时舍弃,而对还不具备但却有需要的关键资源能力则要重新构建或者培养。

花卉和梅林,是“花居”模式和“梅林”模式的关键资源能力,如果没有这些特殊资源,乡村商业模式的关键资源能力如何重新构建?

在红砂村附近,又崛起了一个江家堰村。这个村庄,没有什么花卉、矿产、人文历史资源,村民以种植蔬菜为生。尽管不愁市场,但是回报效益逐渐降低的事实却不能同避――原始简陋的生存模式在老化僵硬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对这个村庄而言,欲改变生存模式最佳的方案便是重构关键资源能力。

怎样构架关键资源能力?从种菜当巾寻找答案。只要先进行一段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式生活方式将成为城里人的稀缺资源,它的价值也在逐渐提升。

农村生活的体验!这就是一种关键的价值资源。让城里人到菜地种菜,体验原汁原味的农耕生活。但是在此基础上的商业模式如何展开呢?

农户把自己的地整理出来,以一分地为单位,交给城里人来认种,自己退居二线当顾问。当然,似如城里人认种之后无暇耕种,也可以雇请农户种植。首期的试验中,每分菜地的体验价格为1年800元。这800元包括:100元的种子、化肥、农药费有,150元的地租,350元的劳动力服务,200元给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养护整个基础设施和景点)。

认种后的土地由认种人选择种植的蔬菜品种,由农民代为购买化肥,他们只需要在休闲的时候来到“自家的土地”上挥汗如雨,体验农耕生活。在城市人无暇顾及自己种的作物的时候。可以由农民代为进行日常打理。收获后,顾客可以在农家乐享受自己的“绿色食品”,农家乐顺便再趁机赚取一笔。农产品吃不完,可以带回家,也可以委托销售机构代为销售,更可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他人的劳动果实。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模式,农民有了地租和农产品的两份收入。这种“种菜”模式当中,农户用一种诱导性的产品,让顾客主动地提出需求,农户再对这些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种菜模式当中附加的赢利点:农居酒店。江家堰有配套完善的娱乐基础设施,让城里人种完了地也不想走,把餐饮、休闲和娱乐的消费也花在这里了。

区别于市区的酒店和郊区的农家乐,这些娱乐设施具备有比较高的档次和与众不同的特色。这里有集会议、餐饮、住宿和休闲于一体的星级酒店,特色是建有许多四合院式的独立休闲别晕。客人既可以进行室内休闲娱乐,又可以在附带的厨房内自助做菜,在城市与农村的生活空间中自由穿越。

4驸马村:

嫁接来的盈利链条借助外力,用嫁接文化产业的方式,直接赶超三个模式先行者。

“花居”、“梅林”、“种菜”三种模式在因地制宜基础;之上各自发挥,大放异彩。

但是在三个强势的富裕村面前,其他的周同村庄该如何寻找出路?对企业而言问题则是,在三个行业强者面前,后来者该如何生存甚至居上?实际上,除了关键资源能力重构,还可以把握一点,即盈利模式,同时丰富盈利点,并提升各盈利点的盈利能力。

还是在红砂村附近,有个驸马村,因世代栽种而被称为“菊园”。某种程度上,当有身边三个行业相近的对手生存的时候,企业也就处在了一个具备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的生存环境。这意味着你的对手也成为了你的一种资源,借助“花居”、“梅林”、“种菜”的地域口碑效应,办一个“菊园”景点也会适当的沾到光。但是,倘若该村僵硬地照搬“花居”、“梅林”模式,只会是分流市场人群,让大家生存的环境更难过,“菊园”自己的状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菊园”避开了前面三者落脚于农家乐或酒店的运营模式,致力于打造赢利点更多的休闲经济产、世链。主打招商引资,吸引大型企业前来投资兴建娱乐会所、乡村酒店,发展休闲、餐饮产业,聚集人气,打造西部绿色商务休闲谷。这些措施,成功的延伸了“菊园”的产业链,将单纯的赏花,变成了一门休闲旅游经济。

在规模化的商务休闲产业基础上,“菊园”又嫁接了文化产业链。

通过文化创意的招牌,通过建设民俗艺术村,“菊同”开始打造属于个人的艺术DiY乐园,在这里,建有一座座乡村别墅般的艺术工坊,有剪纸工坊、陶艺工坊、蜀绣织锦工坊、竹编藤编工坊、手工壁毯地毯工坊、加工坊等。文化产业进驻后,众多的传统艺术汇集,有很大的规模效益。

“菊园”又适当放低了商业进入的门槛。这些艺术工坊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开放给创业者的,创业者的特点是起点低,但是发展空间充满想象力。假如创业者在这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为“菊园”的品牌打造也是非常有意义。而且创业的起点越低,规模就越大,人气就越旺,“菊同”作为一个整体的投资者能够获得的潜在利益就越大。

此外,“菊园”还利用文化的概念,建设私人工艺品收藏馆,怀旧老电影院等。通过各种艺术展览,播放老电影,展示老照片,传统时尚融为一炉,从而在总体上以主题公园的形式,将这一富有文化韵味的内在价值发掘到了极致。

传统盈利模式往往盈利来源单一:企业卖出产品或提供服务,依赖主营业务获得直接收入,主要由企业自己支付成本,承担费用。但是随着产能、销售收入的规模增加和竞争的加剧,主业利润会越来越薄,甚至亏本,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投资价值也会随企业资产和销售收入规模的递增而递减。

“菊园”利用了嫁接与引入的方式,丰富了商业模式的盈利点。随着销售规模扩大,“菊园”不断开辟新的收益来源。虽然某项主营业务利润率可能下降,净资产收箍率和投资价值却可以持续递增。

5万福村:

整合升级的后发模式凭空再造旅游资源,实现文化产业的明星化生存、高端化生存。

四种模式在一片区域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共存状态,这种情况下,还容得其他模式插足吗?作为后来者,有丧失先机、生存空间被打压的劣势,也有借鉴并整合行业资源的优势,同一片区域的第五种模式更需要升级与创新。

还是在这片乡村区域,一个“荷塘”模式又凸显出来了。一个名为万福村的村庄,有条河穿其心而过,河水水流充沛,正是种植荷花的好地方。但是万福村根据“花居”模式来打造一片“荷塘”,就会让游客抛弃“梅林”,抛弃“菊园”,抛弃百花争艳的“花居”,醉心于“荷塘”吗?

兵马来动,粮草先行。万福村首先进行了道路、污水处理等基础建设。继而对当地的农房进行统一的风格改造,在墙壁上添加天马行空的涂鸦画,在路边岩石上雕刻精美的岩画;同时修葺荷塘,精心设计了湖心路和亭台楼阁,荷花湖中曲径通幽……最终一栋栋巴蜀风格的成都民居和略带欧式风格的建筑群矗立在荷花群中间,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

好了,再加上餐馆茶馆农家乐,再模仿“菊园”模式,引入绘画手工等艺术产业,打造更多的盈利点,这样的模式与“梅林”、“菊园”还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我们来看下荷塘对盈利点和盈利方式的升级改造。“荷塘”倾力打造了一个“万福春光画意村”,在河的两边修建了24栋欧式风格的小别墅,将其出租给画家,书法家及艺术家进行创作,而且这些画家以艺术名家居多,他们长期在画意村内开展创作。这些名家的入驻又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大批的画家、画商、艺术爱好者在此聚集。这样,别墅建筑不仅直接丰富了景区的景致,而且也让“荷塘”的地产业务日进斗金,“荷塘”自身的艺术品味、旅游价值也被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进一步,“荷塘”引入了香港画界的知名企业――香港虎标行,在景区建成了中国虎标行文化艺术馆,作为艺术品展示、交易的场所。创作、欣赏、交流、交易的艺术产业链就此打造完成。

“荷塘”原来的利益相关者无非是农户、游客两类。在引进艺术明星和画行两种元素后,利益相关者又增加了艺术家,画商和艺术爱好者三类。于是构成了农户――“荷塘”――游客,艺术家――“荷塘”――画商――艺术爱好者两条价值链。艺术名家和艺术交易行的入驻提升了“荷塘”的艺术品味,使得其对游客吸引力更大,人流量更大,让原来的盈利点盈利能力更强。

在游客带来的盈利更多的情况下,景区能够有更多资金投入进行景区建设,使“荷塘”的景色更加优美,对艺术家、画商和艺术爱好者吸引力更大,更何况他们本身也是游客的一类。两种利益相关者体系之间相互增强,形成正向的循环。

“荷塘”实际上是对“花居”模式、“菊园”两种模式的整合升级。通过从农家乐旅游景点到文化产业基地的定位变化,升级文化产业的要素,将松散的艺术产业交易提升到高端市场。这是商业模式后发制人的典型案例。

没有老大的擂台

除了互联网,缺乏想象力的企业家们似乎已认定每个行业都只有一种特定的商业模式,似乎企业家经常只选择以下几个答案中的一个:专业化,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任何一个行业,都有成千上万利,商业模式可供选择。敢于尝试新商业模式的企业,有可能成就非凡的业绩,并获得高企业价值。

与村庄经济体一样,企业也面临着对手的近距离竞争。在构架商业模式时候,一定要发掘自己的资源优势,包括潜在的资源,也包括整个行业、整个区域的资源……不要因为太平常而熟视无睹,换一种利用方式就能实现转变,就像“种菜”模式那样。

以上五种模式实际上都是村庄商业模式构架的几种形态,比较孰优孰劣意义不大,只能看各自更适合什么模式。原始简单的模式只要掌控好资源与产品,一样能够持续坚挺,而后来者通过借鉴先行者的经验,更适合对新生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应用。

每个企业的情况都不一样,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如五个村的原有资源能力不一样,那么在具体打造的过程中就要最大化原有的优势,走有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道路。在邻近区域、邻近市场之间,要做兼顾全局。实现区域间优劣势互补,达到最大化整体效益的结果。

链接

农村商业模式中农户角色的多元化

五个村中的农户至少有五种角色:土地出租人、工人、老板、股东、参保人。五种角色对应五种收入来源:

出租土地,获得租金;

到企业打工,获得工资;

开办服务业,获得投资收益。这包括农家乐,景区的车辆服务,零售服务,艺术品的相关服务等;

宅基地入股,获得企业和艺术馆等外来投资实体的股份分红;

参与社会保障获得福利收入。

农产品的盈利模式篇4

关键词:管理会计;精细化管理;多维度

一、利率市场化下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加快,盈利能力持续下滑

自2012年6月央行放宽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后,2013年放开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在保持原有资产负债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农村商业银行持续面临盈利增速放缓、净息差收窄的严峻形势。要在未来激烈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全面、真实、详细地分析自身盈利能力,找准增长点和突破点,服务全行转型大局。

(二)金融脱媒加剧,传统经营模式承压

随着互联网金融、民营银行等兴起,农村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挑战。金融脱媒导致农商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压缩,利差收入占比下降。金融脱媒加剧,农村商业银行亟待推进综合转型,通过业务联动、产品创新、渠道拓展等构建新型经营模式。

(三)资本约束加强,资本管理难度增加

2013年,银监会正式推出《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要求不低于10.50%、8.50%和7.50%。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提速,资产规模逐年增长,但风险加权资产增幅高于资本净额增幅。在宏观经济下行、经营风险上升的大背景下,内生资本耗用居高不下,已濒临监管指标,内部资本能力空前承压,需探索资本节约型发展模式。

在上述多方面带来的挑战下,银行丞需积极寻求商业转型,挖掘客户需求,提升管控水平。这就需要通过管理会计来支持银行的转型,对自身盈利能力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精确定位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提供更好的产品定价、成本管理等价值经营能力。

二、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

a行在省行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于2014年底上线管理会计系统,启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简称Ftp)、成本分摊及多维度盈利分析功能,初步构建管理会计价值分析体系。

(一)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

资金转移定价(Ftp)指根据银行内部考核的需要,向资金的使用部门收取利息,并向资金的提供部门支付利息的内部定价机制。Ftp定价机制的建立是a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实施Ftp定价机制后,可以核算到产品、机构、部门、业务条线、客户经理、关键客户的Ftp盈利情况。通过调整Ftp价差,引导支行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业务结构。

1.科学选择定价曲线

为精确反映全行筹资成本,a行选择合适的Ftp基准收益率曲线。存贷款Ftp曲线,以存贷款基准利率为基础,计算同期限存款、贷款利差,对该利差以五五的权重比例进行分割;资金业务Ftp曲线,一年以内(含)采用SHiBoR曲线,一年以上采用国债收益率曲线;外币业务曲线,一年以内采用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一年以上采用掉期曲线。

2.差别制定定价方法

a行综合考虑产品的期限特征、本金属性、利率属性等,对账户实行分类定价。对于有确定期限的固定利率产品及大部分存贷款业务采用期限匹配法。对于无确定期限产品采用赋值利率法,例如活期存款确定的Ftp利率为4.63%;对于垫款,采用锁定利差法,按照“Ftp价格=产品利率+/-锁定利差”反算Ftp价格;对于无固定期限的交易账户资产,采用利率代码差额法,如固定资产。

3.动态调整最终定价

为提高定价的真实性,a行考虑了客户行为、风险、地域、战略性等因素对价格的影响,设置了调整项,可对按照收益率曲线及定价方法生成的价格作适当调整。如准备金调整,存款准备金收益率(目前为1.62%)低于存款Ftp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Ftp基准利率),由此造成准备金收支差额,暂定由资金来源方承担。

(二)实现成本分摊管理

成本分摊是将本行财务核算系统各核算层级核算的业务及管理费等分摊至受益对象的过程,直接受益对象是各核算层级的责任中心,最终受益对象是产品。为推进成本精细化管理,a行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实现了直接费用的归集与间接费用的分摊,将成本分摊到部门、产品、关键客户、客户经理等,为各维度的盈利分析提供了准确的成本数据。

(三)实现多维度盈利分析

Ftp的应用和成本分摊机制的建立,为a行建立包含资金成本、运营成本、税金成本、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的多维盈利分析体系提供数据支撑。a行引入经济增加值eVa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为经风险调节后盈利评价的核心指标。

通过实例演示,下表中从财务会计角度分析,Y支行账面利润大于X支行,主要由于利息净收入高。从管理会计角度分析,X支行指标优于Y支行,主要由于X支行本期收回大量不良贷款,资产质量较好,风险成本较Y支行少1,369.08万元,耗用资本较Y支行少637.85万元。因此,X支行eVa指标优于Y支行。(见表1)

三、a行在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缺准度

a行管理会计系统数据主要取自财务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核心业务系统,由于手工操作和系统对接等方面存在漏洞,数据质量有待提高。一方面,手工录入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无法保证。每日需手工导入人民币存贷款曲线、外币曲线、存放同业明细,差错无法校验,若出现录入错误,直接影响分析结果。另一方面,核算口径与业务实际不相吻合。如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管理会计系统中对提前支取的存款仍计算利息支出,核心系统中存款支取后不再产生利息支出,导致数据偏离度较大。

(二)理念缺高度

管理会计需要各部门、全行员工共同参与,目前a行大多数员工管理会计观念薄弱,仍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一是支行成本管理意识淡薄。在新设机构和营业网点时,未测算支行盈亏平衡点之下的存、贷款保本规模,很大程度上导致利润流失。为实现存款规模扩张,投入较多的业务宣传费等,支行管理者未能以Ftp利润指导经营网点。二是部门成本考核缺位。a行年初由各部门共同参与制定预算,但未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跟踪评价。业务部门只以高管层下达的任务为目标,未考虑投入成本。三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管理会计要求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财务战略理念,在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下综合考虑全成本因素对全行内部经营分析。a行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上还任重道远。

(三)分析缺深度

a行虽初步搭建了多维度盈利分析框架,但在当前全行进行部门战略整合以及业务产品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下,丞需提高分析深度。一方面,业务分析维度多元化。对于实施事业部管理的金融市场部,下分债券、同业、票据、理财、投行等业务条线。但a行目前只能对金融市场部和资金整个业务条线进行盈利分析,不能延伸至二级部门。另一方面,成本分摊规则精细化。财务管理核算系统中尚未将各项费用计入到具体使用人员,对于同一项费用由几个部门共同使用时,无法合理分摊。

(四)应用缺广度

从a行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来看,绩效指标设计不符合管理会计理念,管理会计分析结果在考核中未予以应用。一方面,管理会计核心指标地位不突出。a行绩效考核项目中占比较高的仍是各业务条线常规数量指标,如:贷款户数增量、存款日均增量、不良贷款等,未将管理会计报告中经济增加值(eVa)、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等纳入考核。另一方面,未建立以价值创造为依据的内部资源配置机制。a行按季形成管理会计分析报告,但考核评价结果并未应用到绩效考核中。对支行的考核,已初步实现基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下模拟利润来考核;但支行内部二次分配时,仍存在平均主义现象。对业务部门的考核,尚未引入全成本因素实施精细化考核。

四、在农村商业银行应用的对策和建议

为充分发挥以价值经营为导向,构建以eVa、RaRoC为核心,覆盖规模、价格、收入、成本、利润、效率等全要素的管理会计核算分析体系。笔者认为a行需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管理会计应用能力。

(一)强化数据治理,提高基础数据质量

一是优化数据源。结合工作实际,与具备成熟实践经验的管理会计系统设计公司合作,优化系统取数源,提高数据质量。二是防范手工操作风险。完善手工录入数据操作流程,确保双人操作、换人复核,并追究操作人员责任,保证手工录入数据准确。三是统一核算口径。针对原管会系统中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等与财管系统不一致的情况,调整现有核算与分摊规则,确保利息收入、利息支出、业务及管理费与财务核算口径一致。

(二)强化队伍建设,提高管会人员素质

一方面,培养管理会计应用理念。加强对管理人员的针对性培训教育,树立运用管理会计指导工作的理念,理解掌握管理会计系统中核心指标含义,鼓励管理人员用足用好管理会计工具。另一方面,培养管理会计专业能手。梳理全行具备扎实业务基础,重点关注具有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员工,有计划的培养管理会计应用专业人员,不断充实财会精干力量。

(三)强化信息挖掘,提高系统分析水平

一是完善管会体系。积极构建产品、客户、业务条线、机构等分析对象的价值中心,通过Ftp、成本分摊等管理会计工具计算各价值中心的盈利贡献。二是细化条线分析。a行共有85家支行,分为重点支行、中心支行、小微支行和二级支行。总行机关部室中,部分业务部门下设二级部门。为精细核算各机构、各部门盈利情况,需依据部门性质、业务特点设置差异化核算规则。三是加强直接分摊。a行每月通过财管系统的费用明细核算,能够将受益对象的费用直接归集到责任中心。在日常财务报账、资产入账环节应做好直接成本费用归集,通过搜集多维度受益信息,在财管系统中填录费用报销单的成本页签完成成本受益对象的指认,提高直接成本分摊占比。

(四)强化结果运用,提高考核指导效能

一是优化考核指标。根据a行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应适当降低业务发展类指标占比,加大经济增加值、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等综合贡献类指标权重,引导全行推进业务结构调整和期限优化。二是定制考核方式。对基层支行根据类别调整考核指标权重,对机关部室采用预算与模拟利润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转“规模导向”为“价值导向”。三是强化产品业绩考核。通过对产品价值核算与评估,建立健全产品专项激励机制,突出营销计价应用,促进产品创新发展,提高产品盈利贡献度。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金融业态下,只有坚持全员参与、创新应用,不断优化与完善业务模型,改进与提升系统应用能力,真正发挥管理会计工具的价值,才能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加快推进综合转型,尽快实现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景斌,李敏.中小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实践探索[J].新会计(月刊),2015(10).

[2]陈晓媛.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下多维度盈利分析研究[J].财会观察,2015(9).

农产品的盈利模式篇5

钟盈福,典型的70后,目前担任上海爱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旗下拥有国内首家在线认养黑毛土猪、瓜果蔬菜等农作物的“快乐农场”,以及由农场出品的绿色生态高端猪肉品牌“快乐土猪”。

钟盈福说,自己最初开设“快乐农场”和创建“快乐土猪”品牌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仅仅只是想要给自己和家人提供安全的猪肉和蔬菜。随着“快乐农场”、“快乐土猪”品牌的发展,如无意外,今年年底前,公司旗下位于崇明、全国面积最大的一家“快乐农场”即将正式启动。

自建农场吃安心肉

2010年,时值国内牛奶被曝光添加三聚氰胺,并引发国内新一轮食品安全危机。“当时,我跟几个朋友去一家农家乐菜馆吃土家菜,虽然菜品卖相比较不入眼,但是这些菜都很安全,特别是年猪汤,真正感受到年幼时候吃到的肉香。”为此,钟盈福有了自己开设农场的最初想法。

在筹备近一年时间后,2011年年底,钟盈福的“快乐农场”终于正式面世。

提到这家农场,不得不提及曾经红火一时的开心网。在开心网上的虚拟“开心农场”上,任何网友都可以在那块“井”字形的田地上,种植自己喜欢的各类瓜果蔬菜、养牛羊猪。

仅仅只需等待短至30分钟、长至24小时的时间后,这些虚拟农作物便会迅速长大、成熟。之后,网友在进行采摘后,可将其出售或转送。

如果说开心网仅仅只是虚拟世界的一方农场乐土,那么钟盈福的“快乐农场”则是实打实的现实版开心农场。

“在我们的农场上,你可以通过网站在线‘认领’或‘包种’喜欢的蔬菜,然后在你指定地区的某农场就会真的出现一块你专有的蔬菜田地。”钟盈福说。

为了打造快乐农场,自己不但在上海奉贤、松江与当地农户合作联手开发了两家“快乐农场”,还在安徽、江西承包了数家农场,专门用于养殖国内地方名猪黑毛土猪品种,这种黑毛土猪具有生长周期长、耐粗青料,肉质鲜嫩、香浓味美、胶质感强和氨基酸含量高等特点。

由于这些黑毛猪出自自己的快乐农场,因此,钟盈福还给这些猪专门取名为“快乐土猪”。他说,在快乐农场的网站上,客人可以家庭、单人或多人的方式方便地选择在线认养“快乐土猪”。

在完成一系列在线支付、合同签订等必要手续后,客人可以在线选择一头自己喜欢的小猪进行饲养。之后,通过远程可视化系统,即可在指定的快乐农场里,与自己饲养的专属小猪见面。

同时,小猪的主人还能进行网络在线饲养等诸多操作指令,通过公司自主研发的远程可视化系统,便能实时观看农场工作人员给小猪喂食、洗澡、散步等。

“如果主人没有时间,则可以请农场的饲养员代为饲养。当然,在农场饲养员代养期间,小猪的一切活动都可通过远程可视化视频,让主人一目了然。”

在食品危机频发的当下,绿色、无公害的农副产品大行其道。但是,其高昂的价格却让众多市民为之却步。而相比动辄几十元一斤的高端绿色猪肉,快乐农场一头500-600元不等的小猪,却让不少消费者心动不已。

“我希望做真正高品质的绿色食品,就做这么一个快乐农场的基地,其中既可以自己种菜、种果树、养猪玩儿,又可以得到安全、绿色的食品。”此后,还在这一基础之上,增加了电子商务的概念,为农作物增加了高附加值,并将现代农业体验电子商务化。

钟盈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周去超市购买一次绿色猪肉,每次消费约在80-100元,则1年的猪肉钱在3840-4800元。在快乐农场,以500元一头小猪计算,1年的饲料、人工管理费等计算下来,在3000—4000元。

“快乐农场在为民众提供安全、绿色的快乐土猪猪肉、蔬菜的同时,也提供一系列配套服务”,钟盈福告诉记者,如果有吃不完的猪肉、蔬菜、瓜果等,农场将为主人进行分类包装处理,并可按照主人的要求,将这些绿色农产品按照客人个性化要求进行精美礼包定制快递馈赠给朋友或者家人。

钟盈福告诉记者,“快乐农场”不但结合了SnS、电子商务、虚拟现实,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当下,还将联合移动互联网,形成现代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综合产业链。无论是“快乐农场”,还是“快乐土猪”,其营销模式,均颠覆传统。

“我们当时为快乐农场设定了‘B2C电商+认养体验+直营+加盟’的全新模式进行销售,并首创‘快乐土猪’的在线认养、增值服务、产品后期DiY的时尚消费模式。”

钟盈福希望,能本着“养快乐猪、做快乐人”的执着精神,以协助他人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提升他人生活品质及生命价值作为发展远景,并为公众提供一种自然生态的快乐生活方式。

寻电商嫁接品牌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家电商纷纷以完成o2o、实现本地生活化为目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持续运营1年多后,钟盈福的“快乐农场”却遭遇发展瓶颈,不得不暂缓其o2o的发展。

“快乐农场从最初的一个农场,发展到现在的三四家合作农场,随着规模的扩张,在它的o2o进展中也开始面临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onLine(线上)层面上,并非电商出身的钟盈福过于乐观地预判了快乐农场的早期在线用户数量。“快乐农场一开始上线的时候,大多都是通过我个人的关系网络,在小范围圈子中经过口碑效应,吸引了快乐农场的在线用户”。

但是,随着快乐农场的进一步发展,在投入更多资金的同时,也意味着网站在线用户数量及品牌知名度方面需要得到进一步突破。

“在网站正式上线第一年,我们的注册用户数量最高峰时一天多达300多人的注册量,但是第二年,注册用户数量就开始出现萎缩。”钟盈福告诉记者,如果仅仅依靠“快乐农场”自有网站进行推广,这就好比一粒盐投入一大杯水中,压根不会有品牌效应。

在钟盈福看来,与其投入大量广告费用推广快乐农场,不如与知名的本地生活化电商合作,将快乐农场嫁接其中。

“我们现在就在寻找这样的嫁接合作电商,它最好拥有一定规模的用户流量、具有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同时熟悉本地生活。”

年底启动旗舰农场

在解决onLine的同时,钟盈福还需要进一步解决offLine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到哪里找更大的农场。

钟盈福表示,快乐农场运作至今,让他颇感意外的是,“快乐土猪”的猪肉品牌连锁店增速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期。

“原本还以为土猪的线上认养发展速度会超过线下的土猪连锁店发展速度,结果现实却给我来了一个大大的反差。”钟盈福透露,除了在线认养的土猪之外,旗下在外省市农场中的土猪数量已经从最初的5万头增至8万头。

即使土猪数量增至8万头,依然供不应求。“我们的快乐土猪连锁店大多开在上海地区的高端小区,8万头土猪远远不够卖!”钟盈福说,快乐土猪品牌一旦形成规模效应后,未来还希望能够将快乐土猪品牌猪肉引入各大超市。

无论是快乐土猪猪肉连锁店的迅猛增速,还是未来打通大中型超市销售的渠道,最终都需要钟盈福面临现实的问题:到哪里寻找更大的农场来养猪?

农产品的盈利模式篇6

盈利是企业的重要经营目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最终可通过企业的获利能力来反映;无论是企业的投资者、债券人、股东、企业职工还是国家税务机关都非常关心企业的获利能力,因为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与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债券人的债权安全、股东的利益、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乃至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等都息息相关。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在其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最直接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赚取利润并维持企业持续稳定地经营和发展。企业持续稳定的经营和发展是获取利润的基础,而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也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和保证。只有在不断地获取利润的基础上,企业才有可能发展;同样,获利能力较强的企业比盈利能力较弱的企业具有更大的活力和更好的发展前景。因此,盈利能力是企业管理人员最重要业绩衡量标准和发现问题、改进企业管理的突破口。用一句话概括:不能赚钱的企业就是犯罪!但是在一个企业里,作为销售者关心的始终是规模,真正的营销者关心的才是盈利。企业本身就是功利性,企业的发展目标,无非是持续强大,而忽略功利而去贪图规模及其他要素的完美,就好比一个足球队,“管理”、“营销”、“文化”、“品牌”、“人才”等等因素都是明星球员,但是如果这个球队没有进球,没有持续赢得比赛,那么这个所谓的名星球队将面临着不可避免的灾难。

中国已加入wto,将逐步向外国企业开放农资市场,国内农资企业将直面来自国外同行的竞争。目前,国外大型农资企业,如美国嘉吉公司、俄罗斯阿康公司等,已开始向中国市场渗透。当大量国外农资巨头涌入国内市场后,营销战将无可避免。

农产品的盈利模式篇7

【关键词】农业期刊第三次售卖数据库产业化

一、农业期刊与三次售卖理论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相应地,农业期刊在发展新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我国期刊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中国期刊协会农业期刊分会工作条例》给出的定义可知,农业期刊是指提供大农业服务的“农业、林业、畜牧、兽医、水产、水利、农电、农机、农产品加工、农村金融、乡镇企业、动物、植物、微生物、生物工程等科技类、社科类、人文类期刊”,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

我国农业期刊的传统盈利点集中在发行经营和广告经营两大块,收入结构相对单一且严重依赖广告。这一盈利模式不利于农业期刊的长远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期刊业开始引进欧美发达国家期刊经营的商业模式,即盛行于国际期刊业的“三次售卖理论”。传媒经济学认为,媒介产品在经营过程中包括三次售卖。第一次出售的是媒体的物质产品,以受众为消费对象;第二次售卖是指卖受众的注意力,以广告主为消费对象;第三次售卖既面向普通受众又面向广告主,出售的是媒体的品牌资源,利用这一无形资产来发展衍生产品。于农业期刊而言,“三次售卖”即卖内容、卖读者、卖品牌。

二、农业期刊“第三次售卖”的形式

1、数据库和网站建设

目前,我国农业期刊大部分以电子版形式加入了网络数据库。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农业期刊1291种。截至2015年7月底,加入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的农业科技类期刊分别为625种、582种,农业经济类期刊分别为127种、72种,总计分别为752种和654种,加入维普期刊库的农业期刊共计1101种,分别占农业期刊总数的58.25%、50.66%和85.28%。由此可见,我国农业期刊的集中入库走势良好。

除了集中加入网络数据库以外,一些农业期刊还建立了个刊网站和群刊网站。据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开放获取期刊在高校的应用现状与评价研究”成果显示,2012年,我国农业科技核心期刊中113种有网页建设,占该类期刊总数(141种)的80.14%。2013年,建有网站的农业科技核心期刊增至125种,占总数的88.65%。其中,《中国农业科学》、《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茶叶科学》等期刊建立了域名国际化的个刊网站,编辑部拥有网站的版权,《作物学报》、《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国水稻科学》建立了群刊网站。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业期刊社顺应时代,转变观念,逐渐组建并运行起自己的网站。

2、巧用客户名单

期刊社在多年的运营过程中必然会积累大量的信息资源和广泛的人脉资源,部分农业期刊社将这些宝贵的资源转化成含金量高的客户名单,以精准地进行“第三次售卖”。为了使客户名单在“第三次售卖”中更好地发挥效用,一些农业期刊社适时推出增值服务活动,来巩固自身的品牌价值。如江西《农村百事通》杂志社开展咨询、培训、公益、送科技下乡等多项服务,以此提高自身声誉、优化民众口碑,为突破期刊经营的单一局面、进行多种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蔬菜科技期刊,《长江蔬菜》杂志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和广泛的信息渠道,进而形成了包括读者和广告主在内的客户名单,便于其开展多项服务、拓展经营格局。例如,凭借在民众中树立的优良口碑,向农民销售蔬菜种子、为广告主提供技术材料等。这也成为了农业期刊社中巧用客户名单的典型案例。

3、产业化经营

我国农业期刊的传统盈利模式呈现出“长短腿”的特征,以广告为“长”,以发行为“短”,农业期刊业便在这一模式下颤颤巍巍地前行着。“长短腿”的盈利模式显然是不健全的,然而,仅仅调整两条“腿”的长度并不能真正解决农业期刊的发展问题,还得增强两条“腿”的力度,使之更为壮硕。为此,部分农业期刊社改变了过去期刊经营的格局,变小打小闹为产业化经营,走上了产业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以《广东农业科学》杂志为例。《广东农业科学》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的农业综合性技术类期刊。广东省农科院情报所以该杂志为基础,带动《广东农村实用技术》(科普月刊)的出版。同时,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实现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整体化运作。此外,广东省农科院还将有形资产和期刊品牌相融合,通过农业信息咨询、农业实用技术声像光盘经营等服务,优化旗下期刊品牌,形成产业链效应。

三、对农业期刊“第三次售卖”的建议

1、开发关联产品

“第三次售卖”是期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理应注重自身内容的整合、加工与拓展延伸。农业期刊社可以在已出版期刊的基础上整合产品内容,创新产品形式,如发行重印或合订本、特刊或增刊等版本,以及制作相关方面的图书、光盘等。中国老牌刊物《故事会》从上世纪90年代起推出了《中国历史故事丛书》等一系列图书,扩展了产品外延;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出版期刊的同时兼营报纸、图书、地图及音乐CD等业务,并涉足旅游、探险等多个领域进行产品开发……上述措施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我国的农业期刊社借鉴和学习。

2、举办会展活动

会展是人们聚集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形成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我国的农业期刊社可定期举办一些展销活动,既达到了促销的目的,又为期刊社做了宣传,提高了期刊社的知名度。同时,还应积极参加书展活动,从各地区的小型书展到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再到享誉国际的法兰克福书展,农业期刊社需找准自身的定位,尽可能多地去参与、去尝试。书展为各农业期刊社提供了交流互动的绝佳机会,以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出版商、商、图书馆人员洽谈业务的场所。农业期刊社在书展上宣传刊物,在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农业期刊贸易的发展。

3、进行品牌授权

作为期刊社和读者购买行为间相互磨合衍生出的产物,期刊品牌承载着人们对其产品及服务的认可,是一种给期刊社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无形资产。我国的农业期刊社应重视品牌的建立与维护,部分知名期刊社更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品牌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如进行品牌授权等。期刊社可将本社所拥有的商标或品牌通过合同的形式授予合作方使用,继而创造经济效益,加速市场推广和品牌延伸,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边全乐,《我国农业期刊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C].第二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

②姜虹、陈雪冰,《媒介营销中的“三次售卖理论”及应用分析》[J].《商业文化》,2008(3)

③周桂莲、李桂丽,《对40种农业科技期刊上网及网站建设现状的调查和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3):55-358

④杨贤智、陆顺满、洪建军等,《广东省农业科技期刊产业化经营对策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7(3)

⑤曾祥秀,《我国农业技术类期刊的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农产品的盈利模式篇8

2014年,广东蔬菜产量3274.8万吨,全国排名第八。2015年,广东蔬菜产量同比增长4.6%。整个“十二五”期间,广东蔬菜总播种面积9741万亩,产量15678.3万吨,比“十一五”分别增加了16.4%和25.9%,年均增速分别为3.5%和4.7%,蔬菜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2014年,全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260亿元,同比增长100%。有人称,生鲜是电商行业的最后一片蓝海。然而在迅速增长的万亿元生鲜市场,电子商务的渗透率仅为0.9%。由于标准化低和短保质期所造成的巨大的毛利损失和运营难度,蔬菜产业在电子商务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就更少了,如何解决这些痛点,决定了其能否在电商行业的最后一片蓝海中取得一席之地。

作为经济大省,广东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2014年,广东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63万亿元,约占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的20%,居于全国首位。2015年广东电子商务发展持续升温,预计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3.2万亿元。据统计,2015年广东省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约129亿元,较2014年增长31.6%,约占全省电商交易总额的0.4%。而其中,生鲜农产品(果蔬肉类)电商交易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的18.6%,蔬菜在果蔬肉类生鲜农产品电商交易额中占比最少。目前,广东的蔬菜产业电商正在崛起,蔬菜电商的市场空间还很大。

农产品的盈利模式篇9

关键词:“互联网+”;“三农”;电子商务;大数据;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61文献标识码:a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邮政如何在“互联网+”划时代的产业革新中,实现邮政服务“三农”工作的转型升级,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成为农村经济结构改革的有力举措,近年来实现快速发展。1.1农村电子商务规模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广大农村,电子商务消费群体达到6亿人,市场潜力超过10万亿元。2014年全国农村网购总量约为2000亿元,2016年或将达到4600亿元。2014年,山东省有245个电商村,网上销售额为105亿元,预计到2017年将翻一番,达到302亿元;1033个专精特新产品网上销售额为261亿元,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799亿元,是2014年的3倍以上,发展非常迅速。

1.2农村网民数量快速增加

2014年,全国农村网民数量达到1.78亿人,占网民总数的27.5%;截至2014年底,农村网民网购用户规模为7714万人,比2013年增加2229万人,年增长率高达40.6%.农村网民数量规模不断扩大,网购人数快速增加,农村消费者的互联网意识、消费习惯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

1.3各大巨头开始涉足农村电商

农村广阔的蓝海市场吸引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企业进入农村电商市场。2014年,阿里巴巴启动千县万村计划,2015年5月13日,山东省商务厅与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事业部签订战略合作,全省农村淘宝试点县达到17个。京东提出农村电商未来发展的“3F战略”,即工业品进农村战略、农村金融战略和生鲜电商战略。苏宁易购也开始快速布局农村市场。传统行业中的山东省供销社也加快转型,2015年6月2日与京东在济南签署合作协议,合力推动山东电子商务发展,打造网上供销社。

1.4新兴电商主体开始崛起

各类农村网络平台也如雨后春笋,快速兴起,全国涉农网站超过3000个,已经形成规模的有村村乐、万村网、“三农”网、新农网和村村通等。山东省目前有253个农村电商平台,2014年网上销售额为902亿元,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11283亿元,是2014年的12倍。可见,不论是当前的电商巨头,还是新兴电商主体,或者是传统“三农”行业,都紧跟互联网发展趋势,紧锣密鼓布局农村市场,未来农村必将成为电商争夺的重要市场。

2推进“互联网+‘三农’”面临的困难

2.1农村网络覆盖率不高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仅有27.5%.2014年城镇网民同比增加2929万人,但是农村网民同比只增加188万人,增幅远低于城镇。目前,全国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接通宽带,拥有电脑的农民家庭不足30%,还有70%以上的农民没有使用互联网。

2.2农民的网络应用能力偏低

当前农村人口主要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受限于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他们对网络的应用能力较低,甚至有些人打字都非常困难。

2.3消费习惯难改

农民消费购物的主要渠道是小卖部和集市。受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思想的影响,加上时间充裕,农民的网购意愿不强烈,传统消费习惯难以改变。

2.4推广手段单一

农村的宣传推广渠道单一。即便是淘宝、京东等具有丰富宣传推广经验的电商巨头,在农村的主要宣传手段也只是墙体广告。

2.5互联网人才缺乏

在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的现状下,农村人才外流依然比较严重,优秀电商人才匮乏。此外,“互联网+‘三农’”涉及的不仅是电商,而是农业生产的整个产业链,需要的是复合型互联网运营和管理人才,这样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3邮政推进“互联网+‘三农’”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3.1邮政推进“互联网+‘三农’”的优势

作为社会公用性企业,邮政近年来不断改革创新,深入开展服务民生工作,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民生服务体系。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邮政的优势更加凸显。一是百年品牌信誉过硬。邮政的央企形象和国家信誉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邮政本身是个跨界系统,涵盖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商业、文化、农业等诸多行业,因此具备其他企业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二是具备电子商务发展的网络支撑。邮政网络遍布城乡,是目前实体物流网络最为健全的企业,为城乡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物网络基础。三是邮乐网和邮掌柜系统更加成熟和完善。集团公司明确提出要把中国邮政打造成为农村电子商务的主渠道,3年内完成邮政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在全国范围的覆盖,农村邮乐店达到30万家,交易额突破千亿元。依托邮乐网和邮掌柜系统,开办代收费,代售火车票、飞机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以及普惠金融等各类服务。

3.2邮政推进“互联网+‘三农’”存在的问题

从整个邮政电商运营体系来看,邮政推进“互联网+‘三农’”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数据尚未形成规模。目前,邮政拥有自己的平台网络优势,在日常经营中会接触大量客户数据,但是这些数据以系统和专业划分,系统之间存在技术壁垒,没有形成数据共享,未发挥大数据的功能,不利于对客户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和预判,从而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二是信息系统未实现互联互通。现代的电商平台就是一个入口,进入之后多向联通、四通八达。例如,进入淘宝网主页面,就可以点击链接进入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余额宝、蚂蚁花呗、阿里妈妈、阿里旅游等,所有功能服务系统都可以直接联通。而目前邮政农村电商体系,还没有形成金融、支付、物流、信息以及其他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三是缺少与客户的交互系统。“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交互,实现与消费者的实时互动,能够即时了解和掌握消费者需求动向,同时让消费者充分感受到参与企业产品设计研发的成就感,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更加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目前,邮政互联网体系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交互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四是商业模式需要重构。“互联网+”时代的交互、实时、跨界等特性,要求商业运作模式必须扁平化、高效化,能够实时反映,迅速变化。同时,跨界融合也使互联网企业颠覆了传统行业,打破了行业界限,进入了无边界时代。邮政各专业、各系统之间还存在明显界限,系统之间尚未打通,还没有找到颠覆传统的运作模式。

4邮政推进“互联网+‘三农’”的总体思路及对策

邮政打造“互联网+‘三农’”服务平台,关键是构建一个多主体互利共赢的生态圈。以互联网思维、创新驱动为指导思想,坚持开放、平等、互联的理念,深化机制改革,促进跨界融合,以互联网为平台,最终实现“互联网+‘三农’+金融+物流+社区+文化+邮政各项业务”,形成基于互联网平台,邮政客户资源共享、业务信息互通、市场精准定位、需求实时掌握、各项业务相互依存共生的完整生态系统,最终转型成为农村信息大数据运营商。

4.1解放思想,树立互联网思维

一是树立开放思维。“互联网+”的重要特质就是开放,要连接一切,建立一个与客户共存的生态系统。要以顾客需求为圆心,以优质、互联、多功能、无边界服务为半径,链接一切可以链接的优质资源,形成动态服务的生态系统,主动对接客户、对接市场,不断探索跨行业合作,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技术开发方面,加强与社会各领域的共同开发与利用,通过整合社会电商的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实现技术瓶颈的快速突破。二是树立跨界思维。“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行业之间的界限。推进邮政“互联网+‘三农’”,必须要打破各专业界限,把孤岛式资源连接起来,实现资源的高效联动和充分利用。在项目运营上,也要打破地区和界限概念,实现去中心化,遵循谁开发、谁运营的原则,全国一个模式、一个系统、一个标准、一个流程。三是树立创新思维。创新是“互联网+”的天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下,应该以创新思维去拓展和创新企业发展空间,在创新中不断赢得新机遇、新市场、新需求,在创新中不断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自我升华。四是树立颠覆思维。“互联网+”,“+”即化,化掉产品形态和结构,化掉业务模式和流程,化掉区域界限,化掉产业边界,化掉传统渠道,最终重构一个全新的模式。五是树立共赢思维。在互联网思维框架下,企业把用户作为公司经营的参与者,强调与客户共同创造价值,实现共赢、共和。要将满足客户需求的理念,转变为创造客户需求、帮客户赢的理念。具体到邮政“互联网+‘三农’”,就是要集中资源拓宽视野、了解知识、畅通信息、提高效率、拓展渠道、产销结合,最终让农民致富,农民富则邮政富。

4.2以价值网概念为理论依据,重构邮政

“互联网+‘三农’”生态圈传统价值链是一种线性思维,而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就成为价值网的概念。企业面对的不仅是供应商和用户,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全方位资源,连同金融、政府、媒体等同一平台上的整合资源。在“互联网+”时代,需要把邮政定位为农业供应链的最佳供应商,重新构建商业模式。要以农业供应链为核心,集中邮政金融、物流、信息等优势资源,打造分众式、即时响应、多维互动、产销合一的商业模式。金融板块为农民和农资厂商提供资金流转和信贷服务,物流专注于现代农业物流技术,中邮保险为种养殖、物流运输提供保险产品,信息系统及时提供各类农业信息以及客户大数据分析,邮乐网成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专业网站,最终实现平台共享、资源互用、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生态圈。作为一个互联网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可以分别建立自己的小系统,系统之间相互引流、相互链接、互联互通。其中,邮乐网可以作为邮政“互联网+‘三农’”大系统的一个入口,通过邮乐网把农民、上游厂商引入平台。围绕邮乐网建立完善金融、信贷、分销、农产品、农肥等生态圈,相互引流,同时运作。强化与顾客的沟通方式,让顾客参与到企业的整个经营系统中,共同创造价值,提升整个网络成员的共同效率,以更广阔的视野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4.3实施大数据战略,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邮政“互联网+‘三农’”的商业模式,必须基于对大数据的分析使用,用大数据思维去发掘数据的潜在价值,通过数据处理创造新的商业价值。一是成立专门的大数据共享平台。打破技术壁垒,打通各专业数据通道,实现邮政客户数据的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集中共享,减少基层数据的重复收集和资源耗费,提高信息资源使用效率。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运用,更加贴近消费者的需求,并对企业决策做出科学预判。二是培养大数据分析应用团队。大数据分析挖掘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专业领域,必须着力打造专业团队。分析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既要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又要具备很强的数据技术能力,不仅能够快速高效地收集客户数据,而且有能力将零散市场和客户数据迅速准确地转化成决策支持数据。三是高度重视战略性数据资源储备。大数据工作不仅要立足眼前,更要放眼未来。有些数据当前可能无用,但是随着业务的拓展、技术的完善、社会的发展,未来可能会产生巨大效益。要科学预判数据的未来价值,支付成本储备具有价值潜力的数据。拥有未来数据,就等于拥有未来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就能先行一步。

4.4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营销模式,实现精准化营销

大数据背景下的营销是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化营销,企业面对的客户不是一类人,而是每个人。不再按照年龄、收入、性别、婚否等社会属性进行交叉分类,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更加精准化。邮政各专业数据信息在大数据平台上通过分析和预判,可以实现个性化用户精准营销。比如:通过分析客户办理金融业务数据,可以掌握客户资产结构变化、业务周期等,从而适时推荐合适的金融产品;通过分析客户报刊订阅数据,可以发现客户阅读需求和生活水平,对于农村订阅户可以分析对现代农业和新型农资的接受程度,依此预判客户在金融、消费、文化、农资等方面的消费需求;通过分析客户出口快递包裹信息,可以判断电商客户发货需求,分析进口快递包裹数据,可以判断外地务工客户所在地区、返乡和离乡途径,从而推荐金融、票务、物流等服务;通过分析邮乐网订货数据,可以得知客户购物喜好、消费周期以及资金流量,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商品促销策略等。经过准确的客户需求分析和预判,就可以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一是利用从众心理完成推荐。比如:当农户订购了肥料,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提醒客户根据本地区土壤特质种植作物,还有65%的农户购买了某款产品配合使用。二是利用产品关联完成推荐。比如:当客户购买了一款理财产品,系统根据客户的资产情况和积分情况,自动帮助客户配比理财计划,完成他行资产转移和交叉销售。三是利用兴趣爱好完成推荐。比如:客户订阅了一份报刊,根据数据分析,系统会自动为客户推荐可能喜欢的报刊。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化营销,可以实现企业从业务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实现与客户的实时互动和深度挖掘。

4.5转变盈利模式,拓宽盈利渠道

“互联网+”颠覆传统企业的杀手锏之一是免费。免费是为了流量、为了数据、为了更好地收费,这是盈利模式的转变。邮政推进“互联网+‘三农’”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为农村信息大数据运营平台,拥有海量精准农村客户信息和数据流量。不一定要通过农村万亩示范田的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深耕、统一飞防、统一培训、统一收获、统一销售“七统一”实现盈利,而是要赢得民心,实现客户引流;不一定要通过邮务类业务实现盈利,而是要赢得政心,实现品牌提升。可以通过金融、理财、信贷、第三方支付、物流实现盈利;可以通过数据运营和平台打造,承载附加业务、广告、会员、信息等增值服务实现盈利。邮政产品众多,通过认真梳理产品的盈利模式,打破产品界限,实现相互引流和相互支撑,让邮政产品的品牌效应、文化效应、广告效应及产品盈利点等不同功能相得益彰,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变,做到“羊毛出在猪身上”。

4.6强化人才引进和培训,抓好专业队伍建设

人才与技术是推进邮政“互联网+‘三农’”的基本要素。一方面,要加大互联网专业技术与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拘一格吸纳高端人才和技术骨干,依靠人才带领邮政“互联网+‘三农’”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与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学术单位联合,加大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企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运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解决干部员工对“互联网+”的认识、思维和应知应会问题,打开思路、拓展视野、清晰理念、熟悉方法,为推进邮政“互联网+‘三农’”营造氛围、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赵萍.阿里巴巴开启农村电商“大战”.决策,2014,12

2董碧水.网店开到乡村“淘宝”悄然改变农村消费模式.决策探索,2014,23

农产品的盈利模式篇10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趋缓,经济结构调整,银行业信用风险加剧。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同业竞争加剧,利率风险增大。在此大背景下,农商行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将日益凸显,资产负债管理将越来越受重视。农商行对于资产负债管理系统的构建尚处于规划阶段,在经济新常态和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如何制定应对策略,如何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确保农商行进一步发展,是摆在农商行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安徽省a农商行为例,对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对策。

二、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农商行发展面临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无论是优化资产负债管理、调整盈利模式,还是防范风险,都将对农商行提出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不断适应经济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是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发展和完善的趋势。

(一)农商行过度依赖被动负债,主动负债份额较少,负债成本增加,经营风险加剧

从表1中可以看出,样本银行负债主要来源是吸收存款,其中储蓄存款占总存款的大部分。近三年,样本银行存款占负债的比例高达90%以上,农商行被动负债过度依赖存款。同业负债、同业存单、金融债等主动负债占比较低。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农商行的被动负债将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付息成本增加。利率上浮和存款定期化都将使得银行业存款成本上升,都将对银行的盈利带来潜在的威胁。二是储户容易受外界影响,出现挤兑现象。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居民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敏感度上升,一旦发生市场波动或政策波动,存款负债流动性增大和经营风险加剧。

(二)信贷资产比重较大,信贷资产质量较差

从表2中可以看出,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较差,其中流动资金贷款占贷款的比重偏小,固定资产贷款占贷款的比重偏大,资产分配不合理,资产的安全性较低,资产盈利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重点还是放在存款、贷款和票据等业务上,不能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真正将资产负债组合管理。

农商行不良贷款总额波动性增长,2014年末全国金融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64%,与全国金融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相比,农商行不良贷款率较高。

(三)银行总资产规模持续扩张,营业收入增幅较小,盈利能力较差

图1和图2相比较可以看出,农商行资产总额不断增加,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资产增长速度在2011年下降,2012年之后增长速度又持续上升;但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在2012-2013年仍然持续下降,2014-2015年增长速度趋于平缓。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资产结构不合理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农商行信贷资产比重较大,非信贷资产比重较小;可能存在存款和贷款期限错配。

三、优化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对策

(一)负债进行精细化管理,负债结构合理调整

农商行在坚持存款业务作为主要负债来源的同时,适时开拓非传统业务来增加负债,平衡传统业务与非传统业务的发展。将存款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模式即“核心负债+主动负债”。储蓄存款作为存款业务的核心,为更好地发展储蓄业务,一方面要通过营销和增值服务的传统手段进行维护,也可以采取优化网点布局和提升服务水平的措施;另一方面,在强抓传统存款核心负债业务的同时,强力推进理财存款,配置非银行存款,强化主动负债理念,畅通主动负债渠道,创新负债工具,实施主动负债管理。从稳定负债构成、分散负债来源、强化主动负债、控制负债成本着手,通过实施资产匹配负债方式,真正提高负债的质量,合理调整负债结构。

(二)资产进行多样化布局,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将逐步向精细化管理方式转变,由负债决定资产逐步转变为资产拉动负债,其重心将逐步向资产端迁移。要盘活存量资产,用好增量,积极研究资产投向,优化资产结构,形成以信贷业务为主,债券、同业投资、票据业务为辅,逐步由以信贷资产为主向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的转变,并不断提升非信贷资产的占比,理财资产为补充的多样化资产布局。具体包括:一是做实传统信贷业务。农商行应坚持为“三农”服务的传统优势。二是做强债券投资业务。灵活进行债券配置和交易操作,提高债券业务综合收益率。三是做大理财业务。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满足理财客户财富管理需求为目标,搭建种类丰富、风格稳健的理财产品线。四是做活证券化资产。立足于“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将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成为减少资本约束压力、调整资产配置结构和优化收入结构的重要途径。

(三)优化利率定价,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业拥有利率自主定价权。我国农商行利率定价管理机制不成熟,管理体系不完善,存款定价能力比较薄弱,农商行迫于压力,可能会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以达到增加和稳定存款的目的,银行潜在风险增加。这就要求农商行进行科学定价,精细的核算成本费用,较成熟的对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进行管理。农商行应构建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由高级管理层及其下属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全行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建立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利用Ftp工具通过价格指导因素引导业务部门主动调整新增业务的期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