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微课培训心得十篇微课培训心得十篇

微课培训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5:47

微课培训心得篇1

——微课联盟第一期微课制作培训心得

七月初,骄阳正艳,红榴如火。为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我与同事一行三人,来到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参加由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微课联盟所主办的微课制作培训会,学习制作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技术。

在此之前,我对于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理念虽有所闻,但未经系统学习,只是略知皮毛,在教学实践中更未尝试。依稀记得与微课的首次接触,是在一位老师的展示课上,一段短小的视频里,包含了课堂实录、幻灯片、画外音和动画效果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如同观看一部精致的微电影,直入人心、过目不忘,让我大开眼界。对能够迅速掌握运用这门教学技术充满期待,未曾想,转眼之间我就得到了这样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

天津培训的前两天,由几位受邀的著名专家讲授与微课有关的基础理论。钟绍春博士的温文尔雅,柯清超教授的幽默风趣,程帅老师的平易近人,于鹏丹老师的认真严谨……专家们的渊博知识和精彩教学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给我们带来的是思维的转型和知识的滋养,使我们真正了解了微课,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对于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深远意义,认识到微课这一信息化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未来势必会发挥巨大而明显的作用,认识到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将微课这一教学模式合理有效的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

真正的挑战在后两天。二百多位学员按照不同学科划分成五个小班进行实践操作,英语班的四十多人由耐心温柔的曹丽老师带班。第二天放学时,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作业,其中一项就是让我们选好准备讲解的知识点并写出微课脚本。我思来想去,想到在上学期期末,我们所使用的外研社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最后一个模块,话题是谈论各种不同的音乐类型。学生们对于音乐有很大的兴趣,在上课时就很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如果利用微课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来讲授,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我把整节课大致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导入部分,播放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音乐家作品并加以配乐来导出话题;其次是讲解部分,分为四个小点,分别讲述了rock、classicalmusic、countrymusic和Beijingopera这四种不同的音乐类型;最后是总结,配以关于这四种音乐的小练习。思路理顺后,脚本写起来就容易多了。深夜12点多,我仍在台灯下奋战,而在微课联盟的QQ群里,其他老师们探讨交流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热火朝天。更可敬的是,专家老师们也始终陪伴着我们,及时为我们解惑答疑。有老师笑言,这不是培训,这是高考的节奏啊。

强度最大、节奏最紧张是第三天,我们只能利用这一天的时间将自己的设想付诸实践,完成一节微课作品。全新的理论知识,完全空白的操作实践,短暂的操作时间,我想当年水浒英雄被逼上梁山也许就是这种感觉吧。这一整天,我们所有人的动作都好像是被按了快进键,制作ppt,搜索资料,下载素材,录制动画,在轨道上剪辑音频、视频,配上画外音……课堂上没做完,回宾馆继续做。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真是意外不断、挫折连连。幸好可敬可爱的老师们,始终陪伴着我们,不厌其烦的接受学员们的各种询问,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并不断给予我们鼓励。深夜里电脑上一个个亮着的QQ头像,让我们燃起了一股斗志,又心生满满的感动。

台灯下,我拿着手机,紧盯电脑,伴着窗外悠扬的广场舞音乐录下了自己的讲解台词,之后又笨拙的操作着俗称“大C”的录屏软件,进行各种编辑处理。夜深人静,仿若又回到了忙碌充实的学生时代,却在每一天,都有着沉甸甸的收获感,这是一种久违了的喜悦和充实。

最后一天,终于到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时间。学员们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上台演绎自己的作品,由老师点评并与其他学员们交流意见。我的微课作品有幸被曹老师选出,代表英语组在下午的结业典礼上做汇报展示。我觉得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可第一次的作品还有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这又让我忐忑紧张。不管怎样,我将会通过这次的学习经历吸取经验教训,争取实现下一次的完美。

几天的时光转瞬而逝,回顾整个培训历程,我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新的理论和技术,更多的是一种感情。我喜欢这个团队的诚挚与热情,我感动于专家老师们那份敬业之心,我钦佩所有学员老师们的认真态度,还有一点小小的自豪,来自于培训过程中化压力为动力的自己。

微课培训心得篇2

一、微课程概念与特征

1.微课程概念

微课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尚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最早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美国的戴维•彭罗斯,他将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他也因此被称为“一分钟教授”。他将微课程定义为“并不是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我们认为,微课程是以网络资源共享为目的并适合移动学习,以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动画、文字或音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和展开,整合学习任务清单,练习测验及教师教学反思等为一体的半结构化教学和学习资源。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它支持反馈和改进,提供和呈现系列化、连续性、层次化的在线微型视频内容,同时能根据学习者学习需要和学习路径推送相关主题的学习资源。微课程可以用在很多领域,如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教师培训、企业培训等。本文研究的微课程主要涉及的是教师培训领域,可以说是教师培训资源建设与应用上的一个新形式。教师培训微课程应该在设计开发之前就要考虑应用的问题,微课程能够灵活运用于多种教师培训情境,如网络在线学习、面对面集中培训或混合学习等。如果用在集中培训中,微课程常常作为培训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负责完成知识的直接高效传输,节省培训时间,并结合教学案例发挥作用。但无论采取哪种培训形式,为提升微课程资源利用率,都需要依据培训对象的需求进行精心地课程设计,并辅之以长期持续的跟踪指导服务,如与培训主题相关的培训方案、课程设计、课件、学习资料、评估反馈、培训师点评,以及培训对象间交流合作的平台等。

2.微课程的特征

(1)微课程内容短小精悍微课程持续的时间短,一般在5~15分钟;教学内容主题突出,且有相对完整的微主题;能够让学习者快速掌握知识点,提升学习效率;内容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呈现形式生动活泼。(2)微课程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微课程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它可灵活运用于多种学习情境,如为教师做面对面培训的正式学习情境、教师线下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的非正式学习情境,都可运用微课程,微课程可以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需要。教师培训微课程可以是独立的资源,也可以和其他微课程构成系列化课程资源,因此,微课程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有其内在的结构。微课程的情境性特征,使其不能适用于所有培训课程和培训情境,有的微课程适用于传授独立知识单元的情境,对于传授复杂多元知识单元的情境则不适用。(3)微课程需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加以推广使用微课程以微视频为呈现形式,需借助相应的网络平台或移动终端供学习者学习体验。微课程作为在线视频学习资源,远比文字、图片、声音等形式的学习资源受欢迎。微课程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将是大势所趋,为我们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学习体验。

二、体验式培训的内涵与特征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大卫•库伯提出了完整的体验学习理论,构建出“体验式学习圈”。他指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通过反思、总结,形成理论,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体验式培训强调“先行后知”,是一种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体验式培训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强调参训学员的主体性。体验式培训以培训对象为中心,将培训对象看作是具有独特阅历和丰富经验的个体,基于需求,以提升能力为目的,关注培训对象的感受和体验。培训中,学习者越具有主动性,培训效果越明显。二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取向。体验式培训强调实效性与针对性,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着重于现实世界。培训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结合培训对象工作实践,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三是关注培训情境的应用。体验式培训对环境的选择和课程的精心设计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在“教师培训项目方案的系统设计”专题培训中,在讲到“目标”与“目的”的区别时,培训师精心设计了“一步之遥”的小游戏让学员亲身体验,现场互动交流,给参训对象留下深刻而又充满趣味的学习体验。综上所述,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是指将培训内容通过微课程形式来体现,将微课程视为开展教师培训的工具和方式。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将给学员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能够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培训气氛,灵活分配学习时间,如学员感觉现场培训不解渴,还可在培训后分享至网络平台或移动终端进行持续流学习。

三、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模式简介

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是基于aDDie教学设计模型搭建的。对应aDDie模型中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阶段,我们将该模型分为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培训评价五个流程。

1.培训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教师培训的前提和基础,其核心要素包括对象、目标、内容、环境等的分析。培训开始前,可以通过电话、问卷、访谈等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首先要了解培训对象的起点和水平、学习动机等。进而,与培训需求方仔细沟通,确定培训目标,再依据目标确定科学的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环境场地。体验式或任务驱动式教师培训注重与学员的交流分享,因此需将教室布置成圆桌式摆设,基于微课程的教师培训还需要良好的多媒体条件,需配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

2.培训方案设计

在培训需求基础上,要进行培训方案设计。包括培训目标的确定、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方式方法的选择、培训评价等内容。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可以将培训目标分解为几个子目标,通过微课形式体现出来,运用微课程创设培训情境氛围,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积极开展交流研讨。

3.培训课程开发

培训课程是实现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的好坏。基于培训方案,设计开发培训所需的课程资源,除了开发课程内容,培训环境创设和培训形式的选择也是必不可少的。关注由培训者组织、学员所体验的学习经验,重现学习者的工作和生活情景;教师与学员共同建构,关注学员间共建共享,呈现多样化形式。最终呈现出的培训课程应该是一条有逻辑的学习路径,能够使理论性课程“落地”,使专题培训课程“有营养且味道好”。

4.培训课程实施

基于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模型,我们对应将体验式教师培训实施分为以下五个环节:体验导入、反思生成、实践应用、总结概括、练习反馈。用微课程进行导入,创设情境,让参训学员获得亲身体验;引导学员进行反思,生成自身观点和体会;学员分组讨论分享;对交流活动所得进行提炼总结,讨论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教师培训实践中去;对课程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巩固新知;任务驱动式练习反馈,提升学员实践操作能力。如此循环,一次培训或许需要若干个这样的循环往复活动。以“教师培训微课程开发与设计”一课为例,具体说明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课程的实施过程。(1)体验导入在课程开始时,培训者需调动学员积极性,引起兴趣,进入状态。以本课为例,让学员自主观看两个微课:一是文学作品欣赏《在路边鼓掌的人》(讲述了父母对女儿教育与发展的反思的故事);另一个是教育策略类《24点》(讲述的是通过玩24点,克服计算中的畏难情绪,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反思生成此环节主要帮助学员澄清一些基本的概念内涵。根据之前观看过的微课,让学员思考对微课、微课程及教师培训微课程的认识。可以借鉴“世界咖啡”(“世界咖啡”类似头脑风暴法,将学员分成若干个组,每组4~6人,设组长一名、秘书一名,组长负责主持研讨,组员发散思维,对讨论主题发表各自见解;组间依次交流分享;最后回归本组,将学员在各组的所见所闻向组长汇报,组长整理讨论结果,形成结论)的方法,将学员分组,讨论什么是微课?微课的特点是什么?微课与微课程的关系如何?教师培训微课程与教学微课程有何不同?分组展示交流学员讨论结果。依据讨论情况,教师进一步阐述、生成微课、微课程及教师培训微课程的内涵。(3)实践应用以本课为例,实践应用环节主要说明如何基于微课程,实施“教师培训微课程开发与设计”专题培训。包括以下三个子环节。“主题的选择与设计”环节。主题选择和设计是微课设计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微课创作中,由于老师们受传统课程的影响或者对微课特殊话语体系的不熟悉,致使微课主题确定不当,要么选题过大,要么不聚焦。该环节可以呈现一门以“最近发展区”为题的微课作为反面例子,加深学员的印象。“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想在10分钟之内说明其概念、意义、应用策略、注意事项等庞杂内容,是十分困难的,难免会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此处微课的运用,能够让学员加深对微课主题选择的认识,明确主题确定时应注意的问题。“微课程内容的开发”环节。微课程的制作切忌过于关注技术层面,而忽视了微课的内涵与实践运用。微课程除了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外,还可应用于推荐性学习、嵌入式教研和研训一体体制下的工作研究。尤其是后两者更应该是教师培训微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目的。因此,从教师培训微课的目标看,微课的内涵更为关键,微课内涵除了主题的选择和确定外,课程要呈现的内容、顺序、逻辑和结构更为重要,这是达成教学目标,发挥微课功能与作用的重要载体。脚本的设计建构是微课程内容开发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讲授脚本的概念、结构、设计要求时可以有针对性地穿插不同类型的微课程,会收到很好的培训效果。比如可以通过呈现《最后的晚餐》微课,强调脚本设计要巧设悬念、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通过呈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n招》一课,强调微课程呈现内容一定要有可操作性,明确内在的逻辑顺序。对新教师来说,上网看十分钟甚至一两钟,就能找到一节课的切入点;通过呈现《从心术的医患关系看新型师生关系》一课,强调脚本内容要引发思考和共鸣,让学员通过《心术》中医患关系折射出当下的师生关系,暗含着热点的教育话题和深刻的教育道理,让学员自觉接受课程所传达的小事件、大道理。“微课程开发中易出现的问题”环节。微课程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选题不当、将微课等同于课堂实录、知识划分过细、知识密度过高、过分追求可视化和趣味性、片头片尾过长、制作技术欠佳等问题。培训者在讲授这一环节时,可配合典型微课,加深学员对微课程开发常见问题的认识。如《访谈法》一课,就存在选题不当的问题,访谈法包括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其中包含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很多,放在一个课程容易讲不清,如果就说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可能这个问题就讲透彻了;再如《如何进行访谈》一课,就存在高密度知识呈现问题,忽视在微课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通过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使学习者只停留在浏览、知晓的肤浅层面,缺乏引发学习者思考的设计。(4)总结概括在前三个步骤完成基础之上,培训者需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梳理。以本课为例,培训者需帮助参训教师明确微课程设计制作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是明确微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哪些技能,获得哪些知识,提高哪些素质,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在方法选择中要考虑学习者边缘化、非连续性、非正式性学习的特点。二是分析教学内容。可从性质、时间、数量、重点、难点、顺序几方面进行。三是体现教师独特的语言风格。四是要有明确的线索。在微课程的短时间讲授过程中,必须只有一条线索,在这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所罗列的论据在保证精而简的情况下要充分、准确,要巧妙启发,积极引导。(5)练习反馈以本课为例,练习与反馈环节,主要采取任务驱动式培训方式进行。让参训学员结合自身正在研究或关注的问题,设计一门微课程。具体内容包括:尝试填写微课程设计表;在内容部分按照脚本要求填写;试着制作此微课。

5.培训课程评价

微课培训心得篇3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培训;混合学习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60-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的变革正在朝着教育信息化的方向不断深入,教育领域中的信息处理、储存、加工和传播全部数字化。200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工作重点由课堂讲授转为为学生自主学习构建信息化环境和数字化资源支撑。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制约其外语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和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层次。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经之一,因此要充分发挥培训平台的作用,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在传统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过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一、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过程存在的问题

集中培训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形式,其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受训教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习时间,其次面授能为受训教师提供直接面对面交流,解决受训教师实际问题。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训对象差异性大、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方法的一刀切,信息技术培训很难满足差异性较大的受训教师的个性需求。

1.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处于知识更新迅速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日新月异,技术的半衰期已经变得非常短暂,一项新的技术很快就会过时。教师信息技术的更新是教师培训中的一大难题。显然依靠传统的统一组织面授培训是很难解决问题,并且面对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培训模式的成本也非常大,效率非常低。因此通过有效的培训模式方法开展培训,以使教师自身信息技术及时更新,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2.教师培训的组织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常常在规定时间地点进行集中面授。这种形式便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交流,遇到学习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同伴或者培训教师的帮助指导。但是在实际过程中,集中培训的形式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职业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自身就很难避免时间的冲突问题,教师作为成人,角色具有多面性,工作具有多样性,自身工作安排、家庭等原因使得教师很难保证培训期间全身心投入学习。因此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该考虑面授及对个体自主学习的支持,如除了面授,还应该为受训教师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材料和技术的支持,才有可能解决时间冲突的问题。

3.培训内容与方法与受训个体差异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大部分教师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专门学习技术,教师不需要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技术,每个教师没必要也不可能成为信息技术专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培训的内容必须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已经是教师培训形成的共识。正因如此,培训的内容具有集中性,培训组织者往往采用统一的培训内容和统一的培训步调,没有考虑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个体差异。受训教师往往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单位部门、不同的年龄等,他们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学习能力,他们面对统一的培训内容反应各异,有的感觉学习重复,有的学习困难跟不上教学进度,有的感觉内容太浅薄。

4.培训内容与教师学习的取向

教师作为一个成熟个体,具有强烈的认知需求并具有明显的学习目标取向。他们的学习动机非常明确:我为什么需要学习,学习能够给我带来什么帮助。目的性和功利性直接影响了受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选择及其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培训内容的设计在整体层面上大致符合受训教师的共同目标,在知识细分层面上又要满足教师个体学以致用,因此培训内容要以问题为中心,紧密结合教师实际需要,解决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应用中的问题。必须针对教师的实际需求精心设计培训课程供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才能尽可能达到受训教师们的个体需求。

综合上述几个问题分析,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需要综合考虑面授培训和自主学习、内容的多选择性、学习的自主性。

二、微课的特点及应用优势

“微课”是从可汗学院“翻转课堂”中涌现出的新概念,以视频为载体,融合教学过程中的媒体资源,讲授一个知识点的“小”课堂。“微课”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

1.内容精悍短小,易于学习

传统的一节课一般约长45分钟,而微课时间较短,一般在10分钟左右,不会超过20分钟,语言也较精炼,直接讲授知识点,主题集中,学习效率也很高。微课由于时间短、经过压缩处理后数据量小,适合在线播放及存储到各种移动终端设备,方便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的学习”,适合师生进行教与学的反思和研究。

2.便于选择学习内容与进度

成人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也有一定知识基础,个体差异性很大。在教师培训中,很难通过传统的教学形式满足受训教师的个性需求。通过微课将教学内容分解成知识点,便于受训教师直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相应水平学习内容直接进入学习。例如在讲授某个软件技术时,有基础的教师可以跳过基础的学习,选择其他的学习内容;没有基础的则需要认真学习好基础的知识才有可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3.微课打破传统课堂观念和教学模式

“微课”的概念冲破了现有的课堂观念,课堂不再是仅仅局限于40分钟或者50分钟作为一节课,而是以一个教学知识点为一个课程。微课将教学过程进一步分解,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体现。学生可以利用教师制作的微课先进行自主学习思考,然后教师再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难点问题,改变了传统由教师先讲学生再思考练习的过程。

三、信息技术培训中微课的应用实践

随着近年来教学信息化的普及,教师在外语教学中使用的媒体也由磁带和光盘过渡到全数字化的时代,音频和视频媒体在外语课程教学中高频率使用,教师对音视频媒体应用需求大,他们常常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来处理各种音视频教学资源,因此教师非常需要掌握相应的技术,提高教学资源制作效率,达到教学使用需求。笔者所在高校的信息技术培训面向全校教师,包括外语类学科专业的教师及其他学科的教师,因此培训对象个性差异非常大,笔者作为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主讲教师之一,为解决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遇到的上述问题,笔者在《音频教学资源的利用》的培训中应用微课开展混合教学的信息技术培训。

1.混合学习与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1]混合学习不仅关注学习效果和学习目标的实现,还关注传递学习信息的方法或媒体,对教学与学习的要素进行优化、选择与组合。结合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培训过程中应用混合学习的理念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过程进行设计,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资源要素的优势进行组合,有效解决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助微课的优势,开展应用混合学习模式的方法解决教师学习个性化差异、学习时间碎片化及网络学习等问题。

2.微课的设计制作过程

(1)对课程知识进行结构分解

内容分解上,首先根据内容联系,按照单元模块划分,在单元基础上,按照相应的知识点划分,其次按照内容的难易程度及教师教学应用需求。并且有些模块要求必须掌握,例如软件基本操作。

(2)微课的教学设计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不仅是教给教师一个操作技能步骤,而且要把技术培训和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教师要使用技术,仅仅掌握技术技能是不够的,他们得了解什么可以让他们把技术转化为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方面的知识不仅仅是技术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技术能够帮他们做什么。因此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把软件技术和教学应用结合起来,不仅让教师知道这个技术操作,而且让他们明白怎么为教学服务。在软件演示模块,要以教学实践的真实应用为例子进行演示。如本培训根据教师日常教学需要录制编辑一个期末考试听力题为实例,将音频编辑、录音、声音输出等关键技术结合起来,使教师容易理解,培训学习技能又能直接为教学实践所用。

(3)微课程的制作

由于本培训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特别是软件操作是教师学习的难点,因此需要将教学过程中的演示操作进行录屏。微课的制作软件选择CamtasiaStudio,该软件提供了强大的屏幕录像、视频的剪辑和编辑、视频菜单制作、视频剧场和视频播放功能等。使用该软件进行屏幕操作的录制和配音,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剪辑,添加过场动画、说明字幕,最后可以输出mp4格式的视频文件。对于讲解演示型的微课,学习者的注意力主要跟随鼠标的运动,其次尽量避免鼠标光标的随意移动,以免造成学习干扰。因此在制作过程中,鼠标的点击和移动速度不能过快,应该在点击执行的菜单命令上有适当停顿,其次是通过软件可以设置点击鼠标动态效果和声音,便于学习者清楚鼠标的动作。

3.微课在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模式

(1)微课支持面授培训。在面授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主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方法,具体的技术问题交给微课来完成,学员通过对微课的学习直接获得具体的操作技能和技术。将培训教师从基本操作演示中解放出来,为学员解决疑问和难点问题。

(2)微课可以辅助学员进行个性化学习。由于学员的学习水平差异性较大,因此将培训的主题内容分解成以知识点为基本单位的微课,完成满足学员个性化需求,包括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进度的自我把握,充分体现以学习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3)把微课到网络培训平台上,使培训不再仅仅局限于面授,为广大教师都提供了开放式的空间,拓展培训范围。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及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网络教育的功能。

(4)微课支持教师的实践过程。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微课程直接找到相应的技术指点进行学习,为教学应用提供最有效直接的技术指导。

四、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实践效果

通过应用微课支持面授培训过程中,面授培训课堂气氛大大改善。通过和以往的面授培训过程比较,面授培训过程出现了以下的重大转变:

培训教师对受训教师的手把手的教学情况大大减少,主要精力集中在解答一些难点的技术问题和综合应用的方法。学员提问的问题更多集中在高层次的技术综合运用上,如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运用技术更好改善资源制作效果等,不再是一些简单的操作步骤。

微课的应用使得参加培训的学员在学习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度,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可以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步调等多维度上做自由选择,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听主讲教师授课这一唯一学习方式,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都能选择到符合自己学习目的和追求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而不至于存在重复学习或者困难学习,充分发挥了混合学习模式的优势。

五、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应用微课大大提升了培训的效果,解决了不同教师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开展电子化学习,避免培训过程中一刀切的现象,提升了面授效率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微课可以为学员提供教师课堂重现,学员通过微课可以将没有理解或者忘记的知识和操作技能重新学习,有效减低了对培训讲师的依赖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学习兴趣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进度慢的学员可以借助微课对教师讲授课程进行重复观看学习,基础较好的学员可以通过微课进行超前学习,或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在利用微课进行混合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讲教师的点拨作用,也充分发挥了受训教师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网络平台微课拓展了培训范围,延伸了培训实效,方便教师点播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2]赵勇,雷静.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3]肖安庆.关于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青年教师,2012(2).

微课培训心得篇4

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99-02

微电子产业是以集成电路(iC)为核心的高新产业,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所处的无锡位于长三角腹地,集成电路制造起步早,素有中国微电子南方基地美称,云集了像SK海力士半导体、海太半导体、华润微电子、江苏长电等一批全国著名的微电子企业,已形成了清晰的设计、制造、封测及配套支撑的完整产业链。同时无锡市也提出了打造“东方硅谷”,使iC产业成为无锡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柱产业的集成电路发展规划。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成立于1973年,为我国微电子行业培养了三千多名毕业生,很多已成为我国微电子行业的领军人物,学院堪称长三角地区微电子行业的“黄埔军校”。为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近年来建成了中央财政支持的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下面介绍笔者在微电子实训基地建设和功能实现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微电子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微电子技术专业是学院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长期依托校企合作,加强专业改革和建设,为我国的微电子产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更好地接轨区域经济,培养符合顺应地方产业的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集成电路产业的高技能人才,2007年学院成功申报了中央财政支持的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该实训基地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总投资近700万元,根据微电子产业链的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训基地下设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组装、芯片测试四个中心,是一个集教学实训、考证培训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专业依托微电子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三大功能,实施“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在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同时为地方经济服务。

二、教学实训是微电子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教学实训功能是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也是基地建设的根本目标。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第一要务,校内实训基地为此应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微电子实训基地承担微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任务,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水平。同时,微电子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通过真实的硅片、真实的工艺流程、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我们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方法,“三方合一”培育人才。

1.“中心与教室合一”:把凳子、移动式投影仪搬进实训中心,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等课程教学中展开现场教学,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设备操作演示,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现场示范,并亲身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训环节,教师边讲边做,学生现学现用,增强教学的真实性、直观性,减少了教学的中间环节,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真刀真枪动起来,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提升了动手能力。

2.“学生与学徒合一”:无锡强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捐赠了3.5万的电脑设备,并安装了相关的软件,和学院共建版图设计“校中厂”。专业聘请强芯微电子的工程师指导《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训练》课程,在实训课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有机会到强芯“校中厂”进行生产性的顶岗实习,逆向设计单元电路,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协同企业本部的工程师完成大型的设计项目。

通过引进强芯微电子校中厂,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活动,培养团结协作、吃苦勤奋、遵章守纪、言行规范的职业素养,感受未来的职业要求,实现学校与工厂、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

3.“作品与产品合一”:学生实习时的作品又是企业的产品,通过由实习作品的“及格”到产品“合格”的升华,不仅改变了传统以分数定学生水平的传统观念,同时也培养了职业院校学生的质量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接受生产的检验。以下是学生在强芯校中厂完成的电源适配器芯片aC1207图样。

三、考证培训是微电子实训基地教学功能的延伸

社会培训功能是对基地开放资源,增强辐射能力的基本要求。本专业2008年被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无锡产业化基地授予“集成电路设计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和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签订“共建集成电路人才储备基地协议”,依托微电子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设施和条件,发挥技能培训的作用,开展向社会开放的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有三位老师为半导体芯片制造工的高级考评员和考评员。近三年来,通过实训基地培训,共有323人获得了半导体芯片制造高级工证书。

在岗位培训方面,近年来共为无锡市劳动局、盐城职高等兄弟院校、江苏长电和华润华晶等企业提供了近700人次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了学员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素养,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获得了合作单位的一致好评,延伸了实训基地的功能,扩大了实训基地的影响,体现了专业的示范辐射作用。

四、技术服务是微电子实训基地功能的提升

近三年来,依托微电子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和企业合作,承担科研课题,取得十余项科研成果,如《LCD驱动电路SXm1305的设计》、《调幅信号接收芯片nJ8880设计开发》、《高压触发管的设计与试制》、《高压tVS的设计与试制》、《薄膜微波电路光刻工艺参数优化试验与分析》《半导体工艺中晶体缺陷的线外检测》、《小芯片封装良率的研究分析》等横向课题。这些科研成果为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指导,这是专业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式。另一方面,承担科研课题也是加强教师与生产或服务实践的联系,提高师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手段。科研课题为本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主讲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及时有效地将前沿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深入浅出地介绍重要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例如,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实训》过程中,我们让学生参与《薄膜微波电路光刻工艺参数优化试验与分析》课题的试验,记录结果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功率晶体管安全工作区测试装置的设计制作》等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也在微电子实训基地完成。

五、结语

微电子产业是无锡最具竞争力的支柱型产业,其产业规模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以上,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充分发挥微电子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训、考证培训、技术服务三大功能,走工学结合、产教合作的道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锻造一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大军。通过微电子实训基地的功能发挥,教师专业水平得以提升,多名青年教师成长为“双师素质”教师与科研骨干;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得以加强,合作企业员工的水平也得以提高。他们屹立潮头、勇挑大梁,必将为无锡微电子行业和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微课培训心得篇5

关键词: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70-03

教师技能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素质。在教师的专业活动中,其专业知识、专业情意首先并且最终都要落实在教育行动之中。在教育市场进一步放开,师范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重视师范生的教师技能培训,具有提高师范生就业竞争力的现实意义;而且作为职前教师,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水平不仅决定着他们入职水平的高低,也严重影响着他们以后在教育事业上的持续健康发展。但从当前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因此,研究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特点和培训方式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了。

一、教学技能的含义及特征

对教学技能的解释,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从培训师范生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其中的行为较为恰当,即:教学技能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等促进学生学习并获得各方面发展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这种说法揭示了教学技能最本质的特征。

1.教与学密切相关。教师的教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使其在学中获得身心健康发展,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的效果。

2.教学技能表现为一系列的教学行为方式。首先它是一种可操作的行为,具有外显性;其次,行为方式的选择与操作,与教师的心智技能,如教师的思考判断,教师各项技能运用的灵活性相关,它是教师内在心智与外在行为的结合;再次它体现出一定的系统结构,具有整体特征。

3.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化形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专业知识、精神和态度,教学经验等,常常支配着教师的行为方式,反过来说,教师的行为方式隐含或体现着教师的专业素养。

4.教师教学技能是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交融。作为一种高级技能,教学技能中含有一定的动作技能因素,可以见之于外部的机体操作,如板书、操作媒体等;同时,它更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技能,必须借助于教师头脑中进行的智慧活动来对外部行为进行调控,如对于板书,就包括了板书什么、如何板书、何时板书等内在心智活动。

二、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和培训形式之优点

教师教学技能是一种“行为方式”,可以通过练习获得,具有可培训性,所以可以通过相应的途径对师范生进行技能培训;而教学技能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着师范生的就业和将来的教学工作水平,因此,加强师范生的教师技能培训十分重要。

首先,它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师范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是专职教师,要想将来胜任自己的工作,甚至进入优秀教师的行列,就必须熟练掌握职业技能。

其次,教学技能的熟练度影响着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如果师范生没有熟练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势必会影响到将来教学水平的提高。

再次,进行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有利于师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技能,并通过自我反思和反复训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师范院校内培训师范生教学技能,主要从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和教学评价技能三个方面进行,其培训形式主要是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自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爱伦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发明,并用于培训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之后,被各国广泛应用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微格教学,至今已近三十年,其技术与训练方式日渐成熟,尤其是计算机的应用,为微格教学提供了更有力的技术保障。运用微格教学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1.技能训练单一集中。因为微格教学是将综合的教学技能分解为单项技能,让每一位受培训者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练习某一两个特定的技能,并且可以把某一技能的细节放大,反复练习或研究讨论,这样受训者更容易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2.技能训练目标明确。由于受训者只需针对某种教学技能进行练习,并且整个培训过程都在受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目标明确且容易达成。

3.反馈及时全面。微格教学利用了现代视听设备作为课堂记录的手段,真实准确地记录了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受训者不仅可以从指导教师和听课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反馈,更重要的是可以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最全面最真实的信息反馈。

4.技能训练效果明显。通过单一而目标明确,并且反馈及时全面的教学技能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受训者教学技能的长足提高。

但是教学技能不同于机械操作技能,它对应的是人,我们在运用微格教学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时候,不能不思考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重单项技能培训,少综合技能培训

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中,主要采用微格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把综合教学技能分解为单项教学技能分别进行培训,这样便于师范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单项教学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进行综合教学技能的培训。但是由于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的限制,综合教学技能训练往往得不到落实。我们知道教学技能体现出一定的系统结构,各种教学技能的运用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如果没有综合运用训练,就不能发挥出教学技能的整体效应,教学效果会受到影响。

(二)重闭合性技能训练,少开放性技能训练

教学技能是一种行为,虽然有一定规范性,但更具有灵活性,在运用中必须做到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教学技能中,有的是由教师个人行动就能完成的,如钻研教材、编写教案、单向输出型的讲授等,属于相对封闭的教学技能,一般凭借个体的智慧操作就可以实现;而有的技能则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教学行为,如带有交流性质的一些教学技能,像提问、组织等,属于随情境而变化的开放性技能。微格教学训练中,师范生主要进行的是由角色扮演的偏重于封闭性的教学技能,即使是有一定的开放性技能,也是开而不放,所以常常出现下列问题:

①授课机械呆板,缺乏激情,甚至出现低头念教案的现象。这固然跟受训者事先准备是否充分有很大关系,但更多受训者认为模拟情境及教学对象难以引发激情。

②互动流于形式。由于教学对象的非真实性和教学内容、形式的预设性太强,受训者与教学对象的交流互动往往流于形式,或出现自顾自说的情形。

③开放性技能得不到很好训练。受训者按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和步骤进行操作,甚至与扮演学生角色的同学进行交流的内容与形式都事先设定,操作起来按部就班,让人感觉不到教学中的灵动和变化。

(三)重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少教学评价技能培训

微格教学培训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注重训练课堂教学技能,对于教学评价技能训练,却不是那么重视。

1.评价指导不到位。师范生进行微格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指导的多,而到位的往往是课堂教学技能,从备课到具体操作,指导得比较细致;而对于评课指导,则流于笼统而粗糙,缺乏事先的理论指导和事后的个别指导。

2.评价不到位。师范生在微格教学训练中,有一个互评的环节,但是由于教师的指导不够到位,加上师范生自身经验缺乏,所以评价常会流于泛泛,或是浅尝辄止。

3.没有评价。只作教学技能训练,不作评课技能训练。

(四)重授课技能培训,少说课技能培训

说课技能在当前基础教育阶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师范生就业过程中发现,很多用人学校考核他们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说课;而2009年12月广西第一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也把说课作为一项重要的比赛项目。从这些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说课技能的重要性,所以说课应该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但是在师范院校的微格教学中,对说课技能培训未引起足够重视,着重培训的是单项教学技能,说课技能未列入或未正式列入培训范围,有的师范生通过参与一些活动获得训练,大多数师范生未能得到有效指导和训练。这造成师范生说课理论的缺失和实践的不足,使他们在将要或走上工作岗位时,会碰到因为这方面训练的缺失而带来的许多问题。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应当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改进师范院校教学技能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以适应新形式下师范院校培养人才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体系,以微格教学培训方式为基础,把单项技能培训和综合技能培训相结合,再辅之以开放式培训方式,通过平时的各种模拟教学活动,更通过与当地中小学校的合作,给师范生增加教学实践的机会,加强师范生开放性技能训练。

其次,增加教学技能培训课时,使每一位师范生受训的时间得到保障;加强整体和个别指导,把师范生导师制度落到实处,要求教师给以更为具体和细致的指导。

最后,把评课技能训练和说课技能训练纳入微格教学训练之中,加强其理论和实践培训,尤其是说课技能,必须在予以理论指导的同时给予实践操作训练。

总之,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关乎未来教师队伍的素质,与师范生就业和未来专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师范院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大培训力度,使师范生在出校前就能够具备合格教师的潜质。

参考文献:

[1]严先元.教师的教学技能[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微课培训心得篇6

关键词:微课;微格教学;师范生;教学技能

一、微课介入的缘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于师范生而言,他们对教学模式的建构还处在初级阶段或未形成固有模式,比较容易接受新的理念与方式,因此对师范生进行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职前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目前全国高校对师范生进行师范技能培训的重要手段是微格教学。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师范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接受更多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为了让他们能够顺应时展的需要,不仅要让师范生尽量在入职之前突破传统教学的思维和观念,而且在微格实训中还要引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师范技能的训练中,将日益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实训中,培养学生紧跟教育前沿的思想意识,将他们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和展示。

什么是微课?目前国内的认识并不统一,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在线教学视频。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国内微课程实践的先行者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南京师范大学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受课时的制约和限制,微课主要应用在模拟实际教学技能的训练中。

二、微课的实施

微格教学是对师范技能训练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微课”又是逐渐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将“微课”引入微格教学不仅适应了微格教学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微格教学的质量,也符合不断更新的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由于微课是对某一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的阐释,以短小、精悍为特点,学生在模拟实际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学设计时,努力将“微课”与微格教学更好地融合,不断提高制作微课的教育技术和水平。具体实施步骤分为五步:第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自主选择一节中学课程,以便更好地、自由地、较有深度地发挥所学的知识,在实训环节中,更能松弛有度,游刃有余。第二,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潜心研究,精心设计需要做微课视频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第三,微视频的录制。虽然知识点和教学环节的不同,微课的技术表达也应有所不同,但是对师范生来说这个难度还很大,这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第四,录制完成后,以mp4、m4V、mp3、GiF等格式,将录制的视频输出为最终的视频文件。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每人手里都有一部智能手机,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将视频传到微信或QQ上。每位学生既可以对其他学生的微视频提出更合理化的修改建议,也要对其他学生的微视频提出的教学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参与。在微格模拟实际教学的实训中,每位学生都集老师和学生双重身份于一体,不仅可以精心设计自己的课程,而且还会努力做一个称职的“学生”,将自己转化为一个中学生,配合其他学生的教学实践,以期使微格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五,师生对整个模拟教学过程以及微课的运用进行整体评价,使教学相长在微格教学中充分体现。

三、教学反思

在微格教学实训中引入微课的教学模式,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考验。微课在我国高校的应用尚未普遍,更谈不上成熟,微视频、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完整的微课教学资源尚未形成,教师也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在微格教学中,将微课和传统课堂教学互相融合、补充,更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接受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课程整合能力,尽量展示个性化的教学风采。接受传统教育方式成长起来的师范生们既要接受各种教学技能的训练,又要转变教育理念,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实训中,难度很大。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微课分为10类,分别为讲授类、练习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探究学习类,师范生在较短的微格实训中将这些微课类型较熟练地驾驭和运用也是不现实。但是信息化进程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课程改革也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高师院校在培养新课程合格师范生的途径上就必须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寻求高效培养策略,以培养出更多合格而优秀的师范生,为国家的基础教育输送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微课培训心得篇7

关键词:微格教学;高职;声乐表演教学;

    在高职院校新一轮教学改革大潮中,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专业建设中的核心问题——课程建设与改革,我们声乐教学团队以微格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取得了大家的共识,在声乐表演教学(歌曲的声乐表演)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微格教学的应用对于我们,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尤其是如何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在微格教学时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待于我们思考和探索。

 一、微格教学的概述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在1963年推出的一种新型的师资训练方法。微格教学的创始人之一爱伦(w·allen)说它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英国的布朗(G·Brown)说:“它是一个简化了的、细分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易于掌握。”我们认为,微格教学法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充分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学习者训练某些职业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它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充分利用这个系统,学习者有可能集中训练与提高某些特定的职业能力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学习。目前微格教学法也大量用于音乐、体育等技能型课程教学中。

二、声乐表演教学应用微格教学法的意义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课程是本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舞台表演的声乐演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技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声乐表演人才,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受到诸多制约。因此,运用微格教学法培养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声乐表演技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表演技能的训练,充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声乐属实践性的艺术学科。声乐表演和其他表演艺术一样,是以语言(音乐化)和形体动作来进行表演的。就声乐艺术而言,形体语言(动作)是歌唱语言直观化、具象化的媒介,是歌唱着内心世界“外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形体语言的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声乐表演歌唱来说,形体表演主要是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的运用来实现。实际微格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声乐表演技能及技巧有机的分解为多个单一的表演技能,使之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便于细致、反复地观察,易于学习、操作和掌握。同时,微格课堂的设计是真实的表演情境,受培训的学生容易进入角色,他们可以专心地进行某一两项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同时还有指导教师和角色中(观众)的同学的协助,能够能够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微格教学的反馈控制系统,通过新的信息记录技术——录像(录音),更能使被培训者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直接清晰地观察自己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这种带有针对性的鲜明、形象的反馈评价,其教育意义远比简单的批评指教效果好得多,它消除了人们对抗别人意见的“自我辩解”的心理定势,轻松愉快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并能积极分析弊端,找出改进训练的方案,让学生学会“表演”,乐于“表演”。

从微格教学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旁观者(评价者)”与“学习者”的角色始终处于不断换位的状态,这种换位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从“学”的角度来审视“演”,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表演”。另一方面能进一步培养受教者的声乐表演能力,提高受教者的声乐理论水平,促进受教者声乐鉴赏修养,强调审美体验,使多种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和能力。

   3、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延申,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

由于当今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使用的进一步普及,使微格教学录像在存储、上传、播放等环节,在技术上已是相当便利,这很有利于学生课后反复观看教学课件、录像,进行开拓性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课堂教学得到有益的延伸,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凸显。而艺术源于生活,艺术表演的规律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以强烈的责任心去体验生活中的各个细节之美,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提高艺术水平。这样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演,能让学生在学习表演的同时也学会做人,进而让学生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正含义。其次,微格教学中,教学课件中典型的教学示范、观摩,既使受培训者产生强烈的好奇性,自觉、自主地渴望进行创新性的尝试,又起到“潜在意义”的教育作用,从而使他们感知到新知识和自己的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着距离,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与练的积极性,强化其学习动机,而课后时间的相对宽裕,给学生们的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反复练习提高,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此外,微格教学的模式充分给被培训者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在声乐表演二度创作(角色扮演)过程中,能使他们积极思考、亲自体验,同时自主地进行表演的更新和创造,从而被培训者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其主动性的进一步发展。

 三、声乐表演教学应用微格教学法的途径

依据微格教学原理以及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学习现状,结合声乐表演教学的特点,选择二、三年级学生在声乐微格教室进行微格教学培训较为适宜,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一般从以下七个步骤进行微格教学:

   第一步,确定受训人员

组成4人专业程度相仿的学生构成微型课堂,其中一人为声乐表演者,进行声乐表演艺术实践,其余3人为观众,声乐表演者针对一段教学内容(一首歌曲)演唱实践进行表演技能学习。

第二步,选定演唱曲目,确定培训技能。

首先,根据声乐表演者(学生)的演唱能力选定演唱曲目,其次依据表演曲目的艺术要求确定培训技能。

声乐表演技能中的形体语言运用主要由两大模块构成,即面部表情模块的运用和肢体语言模块的运用构成。面部表情模块运用包括:(1)眼睛的运用、(2)其他器官的运用(嘴与牙齿、眉毛);肢体语言模块的运用包括:(1)身体姿势、(2)步法、(3)手势。我们通过把声乐表演技能及技巧两大模块有机的分解为单一的表演技能,在训练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训练何种表演技能。每次训练只能集中培训一两个技能,以便学生容易掌握。再由指导教师分析这一表演技能的功能、构成要素和应用要点,使学生明确这一表演技能的概念和学习要求。

第三步,提供示范辅导

微格教学由于是单元式或片段、环节式的教学,通过制作音乐课件(名家演唱录像)、实际角色扮演进行示范讲解,运用视、听手段和建立情境的教学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第四步,角色扮演

   在声乐表演者(学生)明确演唱歌曲的艺术要求前提下,教师通过创设演唱情景,播放影碟的伴奏音响资料或进行现场钢琴伴奏,在有现场观众的真实演出情境中,让声乐表演者(学生)对选定歌唱曲目进行二度创作(演唱),整个过程要全程录像

第五步,评价反馈

当演唱结束之后,为了使受训者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充分利用声像设备的全放、慢放、暂停、重放等功能再现真实的教学情景,大家一起观看,以进一步观察、评价达到培训目标的程度。这一过程包括:①自我评价。即演唱者要进行自我分析,检查教学实践过程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所培训的教学技能,学生是否掌握。②同学讨论与客观评价。即作为观众的其他同学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加以评价,并帮助其找出不足。③指导教师评价与总结。即指导教师根据受训学生的角色扮演(演唱)行为,结合评价标准进行总结评价,指出其努力的方向并打出成绩,使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给合。

   第六步,修正错误,进行二次训练。

声乐表演者(受训学生)根据分析的结果和建议,加上自己演唱后的体会,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并重新修正表演方案(细节),教师再次创设演唱情景,播放影碟的伴奏音响资料或进行现场钢琴伴奏,声乐表演者进行第二次演唱表演实践。

第七步,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本是简单扼要的,但在微格教学中是一个重要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受训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课后作业。我们一般是下次课(回课)除了检查声乐表演者(学生)课后练习情况,还要对观众(学生)进行相同曲目的声乐表演训练,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充分利用课时,通过良性竞争,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所以在结束教学时,老师一定要对下一节课的安排和计划布置给学生,以便在下一节时,学生有充分准备,积极配合。

   以上几个方面是“声乐表演微格教学”的基本教学过程。但是因为每堂课都有不同的内容,且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特点,声乐教师在实施声乐表演微格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主观能动性,大胆想象,敢于创新。

四、实践成果

   我们通过微格教学在声乐表演教学中的运用和实践,首先是改革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形成积极、探讨互动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其次是创新声乐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传统的声乐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在声乐表演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6年以来,我们声乐教学团队辅导学生获奖38项,其中部级奖项5项;广西区级奖项6项;市级学院级奖项27项,成功举办学生毕业音乐会18场,其中一场在市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区内新闻媒体(报纸、电视、网络)对众多学生获奖及音乐会的成功举办进行了相关报道,肯定了微格教学在声乐表演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在区内形成一定影响,社会反响良好,扩大了学院的影响。

微课培训心得篇8

论文摘要:根据微格教学的特点,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技能培训方法与用微格教学培训教学技能进行比较分析,探索教学技能培训的优化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训(即:讲解示范能力、组织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的培训)主要是通过在校期间日常的教学理论、技术、技能的灌输及实验、作业,最后经过教育实习进行集中的培训与检验等一系列环节完成的,这种传统的培训方法其过程长、零散、工作量大、反馈效果差、效率低的弊端十分明显。而微格教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爱论和他的同事发明,专门用于培训教学技能的方法模式,由于它可以任意设置教学技能培训环境、并且是借助于现代化的摄录设备从不同角度完整地记录执教者的授课过程,故其操作的可控性、反馈的准确性、培训的针对性都极为突出,大大减轻了指导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据此,笔者尝试将其运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训,通过对比实验与传统教学技能培训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全新的提高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方法模式。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微格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实验方案的指导思想

根据微格教学应用广泛、兼容性强的特点将其引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训,充分发挥其作为“教学技能综合训练模拟器”的独特作用,深入探讨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效益的方法途径。

(二)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案的设计

2002年至2004年连续三年从2002届、2003届、2004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分别随机抽取部分学生作为实验组,与其他学生(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组学生采用微格教学法培训体育教学技能,而对照组学生仍沿用原来传统的培训方法培训教学技能,最后观察记录两组学生在教育实习阶段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微格教学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训中的作用与效果,深入研究提高体育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方法途径。

(三)实验步骤

1.2002年、2003年、2004年连续三年每年的3月份(教育实习开始前)随机抽取。部分学生组成实验组,对其进行微格教学理论培训。

2.实验组学生分析讨论要培训的体育教学技能。

3.每个实验组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及自己的具体情况,写出培训本人体育教学技能的微格教案。

4.实验组进行微格教学录象,每个实验组学生轮流担任教师进行10分钟左右的微格教学,授课对象由其他实验组学生扮演,用两台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同时开始将整个微格教学过程拍摄记录下来。

5.实验组学生进行微格教学录象的观摩评议。并可进行再循环。

6.再用随机取样法抽取与实验组学生人数相等的学生作为对照组,仍用传统方法培训对照组学生的体育教学技能。

7.制定出观察记录教育实习阶段两组学生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的评定项目及方法细则。

8.由指导教师完成观察评定两组学生教育实习阶段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并保存有关数据。

9.将保存三年的观察评定数据统计汇总,列出对照表。

1o.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学生授课时其心理状况虽然不属于教学技能,但它与教学技能的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教学技能的运用与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比较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心理状况不仅必要而且有较大的价值。

从对照表1中可以看出: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其心理状况差异明显: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非常紧张、焦虑、不安的人数为21人,较为紧张、不安的有33人,只有9人较为放松,分别占33.3%、52.4%,6和l4.3%而微格教学法培训较为紧张、不安的有18人,占28.6%较为放松的有45人,占71.4%无非常紧张、焦虑、不安者。说明:经过微格教学法培训后的学生通过反复观摩自己及其他同学的教学过程录象,再经过分析、讨论、评价和相互借鉴,对各种教学环境下教学技能的运用都有直观、全面的认识,进而能较准确、熟练地运用,故实际授课时心理比较放松、自然。而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由于仅靠指导教师一对一人工描述指导,直观性差、局限性大、反馈欠准确,更无法反复观摩借鉴,学生对教学技能的运用仍较模糊,不能较快地掌握,故在首次实际授课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其心理仍较紧张、不安甚至焦虑。

从对照表2中可以看出:各项教学技能的掌握运用方面,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均有较大差别。

1.讲解技能,传统方法培训有6人(9.5%)讲解目的性不强、不生动、不简练并有2次以上停顿(不连贯),另有27人(42.9%)讲解目的性较强、较生动、简练但也有停顿不连贯的现象,其余3o人(47.6%)讲解目的性强、生动、简练无停顿且比较顺畅。而微格教学法培训无讲解目的性不强、不生动、不简练并停顿2次以上者,只有15人(23.8%)讲解目的性较强、较生动、简练并有停顿不连贯,其余48人(76.2%)均为讲解目的性强、生动、简练无停顿且比较顺畅。这主要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学生能多次反复观摩、分析、评议并借鉴他人的讲解语言风格、技巧,对语言的提炼更加生动、形象,加之心理上较为自信、放松,故讲解语言的运用比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更加纯熟。而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仅靠指导教师一人教学生说话(讲解),缺乏借鉴他人的讲解语言及反复提炼语言的机会,再加上心理紧张等原因,故在讲解技能的掌握运用方面与微格教学法培训相比尚存在不小的差距。

2.作为主要的教学技能,动作示范的运用是体育教师应熟练掌握的基本功,此方面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也有较大差别,尤其是在动作示范位置的选择及示范的目的性方面,微格教学法培训的优势更加明显,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动作示范的目的明确、位置选择恰当的只有24人,占38.1%目的较明确、位置选择较恰当的有33人,占52.4%,目的不明确、位置选择不恰当的有6人,占9.5%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动作示范的目的明确、位置选择恰当的有45人,占71.4%目的较明确、位置选择较恰当的有18人,占28.6%,无目的不明确、位置选择不恰当者。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微格教学法是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摄录各种环境条件、动作内容、执教者及学生的位置,尤其对示范的细微之处显示的非常清晰、准确,学生反复观摩后不仅对示范位置的空间感强,而且对示范的目的也有清晰的认识。而传统方法培训只靠指导教师一人讲解、示范,不仅无法涵盖多种情况下的示范而且学生只有平面的感觉,缺乏整个示范的立体感,因而对示范的位置、目的认识仍较模糊,其效果也就相差很多。

3.在组织措施运用方面,两种培训方法仍有差别。调动队型合理、快捷,练习有序,交换练习场地顺畅的人数,传统 方法培训的学生有33人占52.4%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有48人占76.2%调动队型不合理、较慢,练习较为混乱,交换练习场地不顺畅的人数,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有3o人占47.6%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只有15人占23.8%这主要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教学场景(如交换作业场地、变换队型等)并且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借鉴这些组织措施的运用方法,进行集中的学习与掌握,学习效率高、效果较好。而传统方法培训只靠书本知识和指导教师一人的讲解,局限性大,短时间内学生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组织措施,培训效果较差。

4.在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两种培训方法差别也较明显。能及时观察、准确分析判断学生的错误动作并且纠正方法得当、针对性强的学生,传统方法有27人,占42.9%,6,而微格教学法培训有54人,占85.7%,比传统方法培训高出一倍。不能及时观察、准确分析判断学生的错误动作并且纠正方法不得当、针对性不强的学生,传统方法有36人,占57.1%而微格教学法培训只有9人,占14.3%明显低于传统方法培训。主要的原因也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教学场景(如展示各种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并且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借鉴大量实例,直观、清晰地了解各种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从而尽快地掌握此教学技能,而传统方法培训则无此优势,它只能靠指导教师一人的讲解,直观条件差且实例教少,学习中制约因素大,培训效果较差。

微课培训心得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互联网+”;骨干师资;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6)29-0073-03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此后一系列文件,对国家骨干师资培养许多具体环节和内容进行了规定,推动了职业学校开展教师队伍培养培训相关工作。笔者学校作为中职骨干师资培训基地,在历年的师资培训实践中,探索出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慕课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特点及其师资培训的冲击

(一)知识迭代快,课程开发滞后

企业通过产品快速迭代,迅速占领市场、抢占资源。产品快速迭代,带来了知识体系、商业模式、经验案例不断更新。很多培训课程过了2个月就不再适用,知识快速迭代需要课程开发的更新速度加快和信息更新速度加快。

(二)信息渠道广,讲师权威性受到挑战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一切,使信息透明化、去中心化。随着移动互联时展,微博、朋友圈、公共微信号等直接扩展了各种信息化渠道,学员可以很方便地从手机中获取各种案例、各种信息,可以直接加专家的微信、微博,接受多种思想和观点,给培训授课教师带来更大的挑战。同时,习得方式多样,导致课堂专注力低。

二、借助“互联网+”进行中职骨干师资培训的价值诉求

(一)对培训前期沟通诉求

传统的师资培训由于前期沟通不畅,参加培训的教师只能是来到培训基地后,才了解和熟悉培训课程以及相关内容;基地因不了解学员的基础只能被动地按照计划规划课程。依托“互联网+”平台,培训基地可以和参加培训的学员之间建立互动,按照学员需要规划课程体系内容。

(二)学员全方位互动的效果诉求

“互联网+”背景下,微信、QQ等互动交流工具为基地和基地、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即时沟通提供了便利。学员可以自学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和专家、同行沟通,研讨、发帖、聊天、讨论,依托互联网平台随时把握学习进度、学习程度,自己调节,自主选择,节省了时间、精力、资金、资源。

(三)培训内容对学员碎片化时间的整合能力诉求

互联网有整理“时间碎片”之功效,能帮助承训学员摆脱时间的束缚,随时随地学习。依托“互联网+”的骨干师资培训模式,突破了传统的骨干师资培训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以及学习方式上的种种限制,学员培训学习的内容既有必修也有选修,根据喜好和需要自主选择,既增强了骨干师资培训的针对性,也提高了培训的效率。

(四)培训学习的空间拓展诉求

“互联网+”拓展延伸“国培”的空间。视频教程、电子图书等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互联网。每一期的骨干师资培训项目实施以后,基地都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积极开展各种“对话”手段,不断反思培训效果,获得培训管理经验,促进骨干师资培训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基于“互联网+”中职骨干师资培训的管理实践

培训基地在其承担的“国培”骨干师资培训项目中,积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国培”项目进行深度融合,造出全新的“国培”骨干师资培训生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资源配置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到师资培训项目各个阶段之中,优化培训项目,及时调整培训方向,提升培训质量,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国培”骨干师资培训项目的发展新形态。

(一)利用互联网开展参培需求调查

培训基地承担的“国培”项目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学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早期的“国培”项目实施中,这种差异造成了后期“国培”课程设计和实施遇到诸多的困难。培训基地在得到学员的报名信息后,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参培学员培训需求调研工作,基地通过互联网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参训学员的基本信息、职业能力现状、培训期望、关注培训要点等“对话”信息。培训基地通过互联网收集完成学员未到校前的培训需求信息后,依托这些收集的数据,有针对性地分析“培训内容”及“如何培养”,掌握学员个体学习特征及培训期望,为后期培训方案规划和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这种培训前期利用“互联网+对话”的沟通机制,使培训基地及时了解参训学员需求,帮助学员提前了解培训师资、培训流程及基地环境情况。

(二)利用互联网优化培训教学管理

1.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在线微课程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培训学习需求,配合“国培”后期的终身学习的发展趋势,培训基地开展的教师培训课程,都需要教师完成配套的微课的录制任务。其中,“国培”微课程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指导教师自己动手录制的微课;二是来自课程实施期间参培学员利用智能移动工具录制的微课程。经过几年的发展,培训基地积累并形成了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超市。微课程满足参训学员利用碎片时间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还可以满足其学员返校后的继续学习,消化没有理解的知识内容。培训基地建立的在线微课程,体现了“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信息、知识、观点和思想的自由共享等方面。其优点是互动性较强,参培学员可以参与网上课程的实际运行,参与有课程团队提供教学过程管理的学习,有学习的时间节奏、预习阅读、课后作业等教学活动。

2.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沟通和分享

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资源,分享个人成果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参培学员都具有多年教学经验,他们在各自的教学领域中都形成了某种专长,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把各位参训学员的专长有效地发挥出来,是各培训基地开展基于“互联网+”培训应用模式时应思考的问题。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使得为每位教师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有效记录学员的学习分享记录,形成在基地培训学习行动轨迹的大数据,智能追踪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推荐合适的培训主题,使培训项目更加契合教师的培训需求。

培训基地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服务,把教学资料和微课视频等内容上传到服务器。参训学员可根据需要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此外,学员和基地的管理者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对话;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微课、教学信息、开展专题讨论等;教师和学员利用互联网开展课程讨论学习,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教学及答疑服务。学员之间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讨论、分享和交流。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在网上发起研讨主题,自l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专门就某一课题或教学问题展开学习和研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培训过程学习和分享,让学员的主体性得到强调和重视,他们乐于接受培训,培训不再是工作和生活的负担,而是获得精神粮食的重要途径。

3.应用“互联网+”改进评价体系

基地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互动评价,可增进学员、教师和基地管理者彼此之间的了解。互动评价是基于互联网平台通讯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微信群、QQ群等互联网社交工具,允许课程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基地管理者之间对课程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在课程学习的评价上,教师可设计评价量表,以为互动评价提供依据,该互动环节能对学员学习成果中的不妥之处进行恰当的修正;也更加明确地指导学员获知学习过程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帮助受训教师获知自身的学习成效。此外,教师还积极推动参训学员之间利用互联网平台上的设计工具开展互动评价活动,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也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和反思。评价结束后,学员可以查看自己的得分和其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使互动评价的结果更加有效。

在培训阶段中期以及培训完成后,培训基地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放问卷开展学习之后的调查和反馈,了解学员对培训阶段意见和培训后的发展状况。这些利用互联网平台收集的学员反馈数据,作为培训基地调整培训计划的行动依据,在培训完成后收集的数据作为培训的总结以及下一期培训项目的规划参考;同时也作为验证基地培训质量更新的标准,做到持续改进。

(三)利用互联网开展“国培”后效应调研

传统的“国培”师资培训项目中,学员在培训基地完成规定时间的学习任务后,返回自己的工作单位,整个“国培”项目正式结束。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培训基地推进“国培”项目培训后期阶段模式,利用“互联网+”通讯平台,以抽样方式采访学员所在单位领导,了解学员培训之后在教学、课程、实训、工作室、参赛以及科研方面发展情况,把培训成果带回学校后对所在学校的引领作用等。这些调查反馈信息既可作为对培训基地培训效果的反馈,也可为基地后期调整培训课程设计、优化培训过程管理提供帮助,更有利于促进培训基地对后期的培训过程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苟明太.浅析互联网+时代的高职技能教育创新[J].亚太教育,2015(7):139.

[2]王秀丽.网络环境下moodle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3]王娟.“互联网+”的多维模式研究与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5(8):46-47.

微课培训心得篇10

现代职业教育对高职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素质,当代高职教师还应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方面,高职教师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机器设备原理有较深的掌握;另一方面,高职教师特别需要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能够把理论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掌握专业教学所需的实践能力。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应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释一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为工程学科的教师,应能够掌握一些工程设计或施工的基本原理,解决设计、生产和使用中的实际问题。高职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应始终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自己的价值观,使理论联系实际成为教育的核心思想。 

(二)实践教学的能力 

高职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还要具备行业或企业专家的素质,即“双师”素质。高职教师应具有将本专业课程加以优化的能力,能够将课程内容、学生能力和岗位需求统筹考虑;具有把教学内容归纳成系列实践教学的能力;具有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能力;具有对实践教学的教学设计、实施方案、考核方案等全过程的管理能力。高职教师应对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十分了解,能够将职业能力分解重组成教学单元,并开展优化高效的教学活动。高职教师要有一定的社会能力,能够进行实训条件的开发和设计,能够开展校企合作,能够率领学生开展校内外的实习和实训。 

(三)信息素质 

高职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信息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开展学习和教学的能力,并能通过选择信息源、检索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评估信息、利用信息开展教学活动;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习平台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资源,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高职教师的信息素质还包括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并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 

教师应能掌握本专业教学的计算机软件,会独立开发学习资源,能够开发和制作网络课程和微课,能参与非正式学习环境建设,能与学生开展网上信息交流和教学活动,能熟练掌握相关现代教育技术硬件的使用,并利用这些设备开展教学。教师还要能够掌握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二、高职教师业务能力现状 

(一)对高职教育本质研究不够 

我国的高职教育有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思想方面都与普通本科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别。目前,高职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有待提高,有的教师仍沿用自己的学习经历或体验开展高职教育,表现出很强的学科教育特点,无论在教学还是在科研上都表现出“错位”的认识。 

(二)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 

现代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是加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教师的信息素质直接制约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目前,高职教师在学习资源建设、课件制作、微课开发、网络精品共享课程开发等方面仍需不断提高。 

(三)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高职教师在本学科、本专业方面的实践能力难以提高。部分教师自幼接受的是应试教育,缺乏动手操作或动手制作技能,对生活、生产、管理和制造加工等实际问题仅是通过书本了解到的。教师自己没有经历过实际工作,从事职业教育后又没有机会参与企业实践,甚至连过去掌握的书本上的知识都已经过时。有的教师只能在实训室里上理论课,而对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却不了解。 

三、高职教师微课设计培训的形式与内容 

针对高职教师的能力现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专业教学委员会开展了大量的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数字资源建设等培训项目,近年来的高职教育微课设计培训项目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校外集中培训 

目前,校外培训的机构和培训班相继开班,如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以及教育部职业院校各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都有微课设计与制作方面的培训班,各高职院校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的形式对教师开展微课培训。 

(二)校内集中培训 

校内集中培训分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培训专家请进学校,另一种是使用学校自己的教师开展培训。校内集中培训牵涉的教师人数较多,培训工作经常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发生冲突。有的学校以系、分院或教研室为单位开展培训工作,是比较可行的方案。 

(三)自主分散培训 

自主分散培训是将培训任务下达给教师本人,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参加网络课程学习,并提交微课成果,学校组织专家对教师培训情况进行评价,并计入教师考核档案。 

四、高职教师微课设计培训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