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财务监督办法十篇财务监督办法十篇

财务监督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6:12

财务监督办法篇1

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需要配备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会计人员。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不得从事收费站会计工作。

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遵守职业道德。

二、收费站会计工作的岗位设置及其职责权限

1、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需要合理设置会计工作岗位,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2、收费站会计工作岗位一般可分为:出纳、稽核、票证等。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票证和收入、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3、收费站会计人员工作调动或者因故离职,必须将本人所经管的会计工作全部移交给接替人员。没有交接手续的,不得调动或者离职。办理交接手续应有财审科人员监交。

4、与货币资金相关的票据必须严格管理,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专设登记簿进行记录,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

5、必须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财务专用章由出纳保管,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人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三、收费站票证管理工作

㈠票证管理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其基本职责是:

1、高管中心是票证管理的总的核算单位,负责票证领发,并对各收费站票证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

2、各收费站均是票证管理的基本核算单位,具体负责本单位票证领发、保管、使用和审核销号。

㈡各单位必须指定专人负责票证管理,建立健全票证收、发、领、用、核的制度和手续。加强票证管理,领入票证必须办理验收入库,发放领用双方要当面点清。票管员要掌握票证用量和库存数量,加强核对工作。

㈢票证必须妥善保管,顺号存放。管理有条不紊,保证票证完整,不受损失,并定期盘点,做到帐实相符。

㈣对作废收据应妥善保管,不得私自销毁。

㈤票管员工作调动或因故离职时,必须办清交接手续后方准离职。

四、账户管理

收费站收入专户的开设、变更和销户工作必须严格审批手续。

五、收入解缴

每月5日、15日、25日应将规费收入专户中的存款全额解缴。

六、收费站会计核算工作

收费站会计核算应执行《江苏省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办法(试行)》,应使用财务统一的电算化软件进行核算。

财务监督办法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监督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合并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高校办学资金的筹措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形式,这使得高校的经济规模迅速地扩大,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地发展。在高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高校职务犯罪、和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出现漏洞,财务监督薄弱,为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对高校的财务监督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高校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监督观念淡薄国家将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事业,不断加大对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高校的资金来源以多元化的方式快速增长,如何管好用好这些教育资金,保障高校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财务监督就显得日益重要。但是,目前有些高校对财务监督工作不够重视,未能充分认识到财务监督的作用。有的高校管理层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作为依法办学的主体,应当抓住当前高校发展的大好时机,加快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主观上未能意识到对学校经济活动进行财务监督的重要性;有的高校管理层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高校与外部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难免会受到市场经济的的影响,高校抓财务监督是作茧自缚,自己给自己念“紧箍咒”,不利于高校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和自我发展,从而在思想意识上就淡化财务监督,甚至放弃财务监督工作;还有些高校虽建立了财务监督机制,但形同虚设,未能认真地落实。这些现象妨碍了财务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体制目前,高校财务监督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上级财务监督和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层面。上级财务监督是高校主管部门,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对高校的财务活动进行的监督;高校财务监督是在校长领导下,由财务部门直接负责进行的自我监督。这两种财务监督形式都未能对高校财务进行有效的监督。首先,随着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进一步确立,高校拥有了更多的自,成为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主体。在这种前提下,主管部门放松了对高校进行财务监督。其次,高校财务监督由财务部门进行自我监督,起不到监督作用。从监督理论来说,监督是监督主体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及有关制度,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监督客体的财经活动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和督导。如果监督的主体与客体同为一体,如何能起到监督的作用。有些高校用审计部门来取代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但由于审计部门人员少,审计人员理论水平、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专业知识都达不到财务监督工作的要求,内部审计的功能未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此外,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平级,缺乏足够的权威性,甚至有的高校将内部审计并人财务部门,损害了审计的独立性。

(三)缺乏财务监督的制度体系目前,高校缺乏完整的高等学校财务监督制度,虽然在财政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涵盖了财务监督内容,但缺乏具体的可执行细则。具体到各高校也只是把《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套用并变为各自学校的财务制度,同样缺乏具体的财务监督制度。因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财务监督制度,并形成财务监督的制度体系,确保财务活动的规范性、合法性,保障高校财务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规范高校财务监督工作的行为。

(四)财务监督形式落后,监督内容不够明确目前,很多高校的财务监督仍只限于事后监督,出现了问题才审计监督,没有出现问题就不监督。而事后监督往往起不到真正的监督作用,即使能追究责任,造成的损失也无法挽回。这种监督形式是无法起到监督的实质效果的。另外,财务监督内容也只是看凭证、看账,未能对高校财经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

二、加强高校财务监督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财务监督的重要性,增强财务监督意识高校财务监督工作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监督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在高校快速发展的时期,加强高校财务监督,完善高校财务约束机制,是落实和规范高校财务自,促进其依法理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都应该对此项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财务监督工作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领导能否把此项工作落实到位。高校的各级领导和广大财会、审计人员都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的各项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意识,了解并掌握高校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提高财务监督的思想意识。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健全高校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约束的监督机制,把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纳入财务监督的范围,保障高校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监督体制建立自我约束、相互制约的高校财务监督体制是高校财务监督工作能够J顷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对于高校财务监督的本身而言,也存在着监督和再监督的要求,这样才能够起到约束与控制的作用。高校财务监督体制包括内部财务监督和外部财务监督。内部财务监督是由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财务监督主体,依据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对学校的财经活动进行的监督。高校财务监督的主体应由内部审计部门承担。高校主管部门应拟订和颁布《高等学校财务监督制度》,确立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是内部财务监督的主体,并使其建立为权威性高、综合性强的高校财务监督管理部门,直属校党委领导。这样,既增强了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同时,还建立了内部审计部门进行财务监督的长效机制,并使其制度化、经常化。另外,高校还要积极地推行财务公开制度,实行教职工民主监督制度,让教职员工有参与管理权、监督权,特别是学校的重大财经活动要直接接受群众的监督。外部财务监督是财政、审计、税务等国家政府机关和高校主管部门、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监督的主体,依据国家财经法规和有关制度等对高校财经活动进行的再监督。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的财务监督,如每年进行一次高校互检,组织专家组检查等,对高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并督促其整改,对违规的单位要给予严厉处罚,以促使其纠正错误,依法管好用好教育资金,提高办学效益。另外,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来看,维护经济秩序应发挥注册会计师的有效作用,建立高校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三)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监督的制度体系我国已经步入法制社会,随着内部经济形势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高校必须强化依法治校的思想意识,加强对财务管理、监督制度和内控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使财务监督人员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规章制度是财务监督有法可依的基本保证。首先,高校主管部门应尽快地出台《高等学校财务监督制度》,对财务监督的原则、监督的主体与客体、监督的方式与内容、监督的责任与奖罚等方面加以明确。各高校针对各自学校财务监督工作特殊性,制定各自高校的财务监督制度。其次,高校应建立内控制度、大额经费支出审批制度、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等,这些制度是财务监督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要能体现集体决策、审批的要求,要适度分散权利,达到相互约束、相互控制的作用。再次,要结合学校

自身实际制订和修订校内规章制度。包括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细则及办法;领导干部任期审计制度;各系、各部门经费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经费责任制度;各项费用开支办法;212程招投标制度;集中采购制度;收入管理办法;校内创收管理办法;校内分配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

财务监督办法篇3

一年来,我们围绕《2011年陇南市财政监督工作要点》和市县财政、财监工作重点,结合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活动,认真学习贯彻全市财政监督工作会议精神,树立财政“大监督”理念,落实“一把手”工程,创新财政监督机制体制,按照“收支并重、内外并举、监管结合”总体思路,努力实现财经监督检查职能转变,全面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财监办荣获“全市财政监督先进集体”称号。

(一)整合监督管理职能,积极探索构建财政“大监督”机制。我们按照财政“大监督”机制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从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制度体系、提升检查效能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财政监督长效管理机制建设。一是着力强化财政监督管理职能。制定出台了《徽县财政财政监督管理实施办法》,共8章42条,对财政监督的职责、内容、方式、程序及执法过错责任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财政内部各职能机构认真履行财政监督职责,建立健全财政监督长效机制,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规范和有效,促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确保财政监督管理工作规范运行。二是充分发挥专职机构对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综合管理和指导协调作用,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监管水平,创新工作方式,积极主动为局属单位和业务股室开展各项检查工作提供全方位保障。三是从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把财监机构与财政监察股、纪检监察室职能整合,将财监办4名专职监督员派驻财政局4个主要业务股室经办预算拨款、非税收入管理、农业项目财务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业务,对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的收纳、划解、核算、指标分配、资金拨付、以及用款单位使用和报账情况实施日常全程监督。在核算中心和非税局设立业务稽核岗位,建全乡镇财政业务巡回稽核制度,财政执法重点项目的专项检查和内部监察工作统一由财监办归口组织,县局各股室、局属各部门配合实施,形成了多方联动、通力协作的日常监督检查网络体系。四是完善监督检查动态跟踪机制。财监办及时了解全局监督职能的运作进展,掌握检查项目的实施情况,主动联系沟通,督促指导局属单位和业务股室科学合理安排检查,通过查前上门培训辅导、查中派员参与、查后提供政策指导、检查成果共享利用等,协助局属单位和业务股室加强对检查质量风险的控制,形成了贯穿于检查全过程的检查质量控制机制,有效全面地推进了财政“大监督”机制建设。

(二)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形成了涵盖财政收支、寓监督服务于财政管理的财政监督机制。我们把财政监督作为财政管理的必要环节和组成部分,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形成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的紧密融合,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一是加强了预算编制监督审查。进一步完善了县直部门“零基预算”管理办法,编制综合财政支出预算,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强化了预算监督力度。对15个乡镇和县直11个部门推行“部门预算”管理,单位所有收支都进了财政笼子,增强了单位自主理财的积极性,规范了财政预算分配程序。二是对部分重点项目资金专项审批。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车辆购置保险费、丧葬抚恤金以及扶贫救灾、农业开发、社会保障、灾后重建、扩大内需等重点项目资金,通过专项审批和跟踪问效,确保其专款专用。建立健全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教育危房改造资金、化解义务教育债务和惠农补贴资金财政专户,推行财政专项资金县级报帐制,对这些项目资金实行封闭运行,提高了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严格财政资金拨款程序。按照核定的预算指标,坚持用款单位按用途申请、财政业务股室按预算审查、主管领导按进度掌握核批、临时性项目报政府研究“一支笔”审批的财政性资金拨付制度,把预算内外资金捆在一起使用,有效克服了资金调度上的随意性,进一步规范了财政性资金分配程序。四是健全财政票据核销制度。对行政事业性收费专用票据实行“验旧领新、限额控制、票款同行”管理办法,确保了政府非税收入的足额入库。对执法罚没和农税专用票证实行“交旧领新、报查核销”办法,彻底堵住了执罚执收单位截留、挪用财政预算收入的源头。通过实施日常全程监督,推进了各项财政业务管理工作的规范运行。

(三)开展财政专项检查,有针对性地解决财经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服务财政改革,强化财政职能的原则,根据财政重点投入方向,抓住财政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重点围惠农强农、社会保障、抗震救灾、扩大内需等涉及民生的热点政策,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检查,查纠各类违规违纪问题,进一步规范了财经秩序。

一是开展乡镇财政工作目标考核。年初,县局派出考核检查组,结合各乡镇财政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考核,对乡镇财政所及其所属会计主体单位执行预算、税收、财务、会计和国有资产基础管理等经济事项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并在全县财政系统工作会议上进行通报,保证了乡镇财政规范运行。

二是对乡镇落实惠农政策资金情况进行督查。4月份,县局抽调8名人员,组成2个督查组,分别由2名副局长带队,对15个乡镇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抗震救灾、粮食直补、退耕还林、村级经费、教育“两免一补”、扶贫资金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了各项补资金按时足额兑现农户。为了保障惠农财政补贴资金支付方式改革工作规范运行,县局抽调3名业务骨干,对全县各乡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管理改革实施情况和补贴项目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巡回督查,指导乡镇做好惠农财政补贴对象的审核公示、信息录入、资料报送、档案管理以及业务操作流程,确保各项惠农补贴公平、公正地发到农户手中。为了促进家电下乡政策的落实,县局抽调人员,由分管领导带队,会同商务等部门,定期不定期地对乡镇和定点经营商家贯彻落实家电和汽车下乡财政补贴政策情况进行督查检查,确保补贴政策资金兑现到位。

三是开展会计信息和会计执业质量抽查。按照省市关于开展2011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统一部署,我县形成了由财政局长亲自抓总,财监办副主任具体负责,各业务股所长全力配合的组织领导格局。结合工作实际,把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与“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紧密结合,由参加“小金库”重点检查的2个工作组分别承担20户行政事业被查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任务。从检查情况看,我县会计基础工作正在逐步走向规范,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也逐步得到纠正,我县的会计信息质量总体上有所提高。但检查中发现仍有部分单位存在一定程度的会计违法违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监督和加强。这次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发现和纠正的主要问题有5个方面,一是现金库存量大。个别单位违反《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库存现金较大,超过国家规定库存限额。二是不合理票据依然存在。有些单位对取得的原始单据审核不够严格,招待费支出不明细,购买的公办用品无清单、无经手人等。三是往来帐款核算不清,造成资产不实。在检查中发现一些单位暂存款、暂付款数量较大,经进一步核实,其中大部分款项,没有按照会计制度核算办法进行帐务处理。四是科目运用不规范。个别单位会计科目运用不规范,如招待费用列支培训费、下乡补助费、奖金在办公费中列支等问题依然存在。五是购买商品未进固定资产。个别单位购买的办公设备未进固定资产。检查中发现一个单位滞留应缴财政资金1760897元,如数收缴财政非税收入专户,并对单位领导和财务去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财监办派出组成检查组,对徽县燎原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执业质量进行检查,重点审查其遵守独立审计会计准则、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职业道德规范、业务收费管理办法以及业务开展基本情况等内容,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单位会计内控制度不严密、财务会计核算信息数据存在差异和会计执业程序和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责成单位进行整改,促进了会计中介机构规范运作,维护了《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条例》的严肃性。

四是继续扎实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今年,认真贯彻省治理“小金库”工作检查督导组督查徽县“小金库”治理工作汇报会议精神,加大专项治理力度,使“双零”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是进一步明确政策规定和工作要求。发出《关于开展“小金库”自查自纠情况补报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全县所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8月20日前全面开展一次自查自纠,在重点抓好“五查五看”的基础上,做到“三公、两核、一承诺”。二是进一步加大检查力度。纪委、监察、财政、审计、民政、经委等部门抽调12名业务骨干,组成4个检查组,对20个重点部门、14个社会团体和3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施重点检查。国资、非税部门组成2个工作组,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门面房屋出租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三是进一步拓宽举报渠道。县治理“小金库”办公室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再次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和奖励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群众举报,确定专人负责做好举报事项的查处、跟踪、落实和反馈工作。四是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专项治理政策、制度、措施的咨指导,形成整体合力,确保不走过场。五是进一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确实存在“小金库”问题部门要限期整改,工作不负责任或者情节严重的要追究责任。截至目前,已查纠2个单位“小金库”问题115.46万元,收缴余额资金9.8万元。同时,对省上督查发现矿管办应缴未交财政资金176.1万元已全额收缴财政。六是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出台了《徽县关于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意见》,从银行账户开设、票据管理规定、非税收入管理、国有资产处置、严格财务核算和加大监督管理方面,提出治理“小金库”有关政策要求和工作规范,严格落实“小金库”责任追究制、治理“小金库”连带责任追究和处理处罚落实跟踪制、禁设“小金库”承诺保证制、举报查处督办制、治理“小金库”监督管理责任制等五项机制,将“小金库”纳入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形成了制度、管理和监督“三位一体”的长效防治机制。

(四)把握主线,强化救灾及灾后重建资金督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抗震救灾政策,完善制度措施,加强资金管理,规范分配环节,及时拨付资金,强化监督检查,确保了抗震救灾资金的规范使用和安全发放,有力推动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日常监管合力,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接收发放全过程进行监督,形成了一张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网络,实现了救灾资金物资监管全覆盖。二是建立完善各项机制制度,确保了监督工作规范运行。为了加强对救灾款物的监管,及时转发了上级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一系列文件,并先后制定下发了相关配套制度规定,出台了《徽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办法》,对重建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使用、监督等事项作出了详细规定,建立了完善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使重建项目资金管理工作依法、有效、规范运行。三是突出监管重点,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公开透明。多次抽调人员,分赴各乡镇和有关单位针对救灾款物发放等重点环节开展监督检查。从会计账务管理、专项资金分配使用、恢复重建政策落实、居民住房重建验收和考核等不同角度,对乡镇和有关部门执行灾后重建政策进行全面的稽查和审核,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纠正。按照市局下发的检查工作方案,配合市局开展了全县城市居民住房重建维修资金使用情况监督检查工作。

8.12特大暴洪灾害发生后,积极履行监督职责,把抗洪救灾工作作为当时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来抓,及时成立抗洪救灾工作领导专班,按照县防指要求,负责灾区防洪抢险物资和资金保障、灾区群众转移所需费用资金的调度;协调灾区转移安置和生活的资金保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一线的灾情调查工作和抢险物资采购资金的调度、协助做好防洪抢险物资的供给。为了加强暴洪灾害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管理,确保安全运行,提高使用效益,我们制定出台了《徽县暴洪灾害救灾资金和物资管理办法》,共5章23条,对救灾资金和物资筹集、捐助资金和物资接收、捐助资金的使用范围、救灾资金拨付和物资发放管理以及救灾资金和物资使用监督检查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建立对救灾资金的内部监督和检查机制,组织人员定期深入灾户家庭,对领取的救灾款物进行核查,与发放部门的表册进行核对,确保救灾资金和物资在内部管理环节上的安全。

(五)大力强化内部监督,促进财政系统文明执法和依法理财。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财政监督条例》和《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办法》的有关规定,把对外专项检查和对内执法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把财政监督工作关口前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加强对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的领导。成立“财政系统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全县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施意见》,对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目标任务、工作措施、保障机制等3个方面做出了19条具体规定,是财政系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面落实财政执法责任制、推进财政执法监察工作上水平的行动纲领。二是完善局系统行政执法责任制。制定了《徽县财政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把财政部门实施的25个法律法规按业务分类归口,确定具体实施部门和股室,并层层签订执法责任书,实行执法过错追究,强化执法责任,明确了依法理财的职责。财监办统一印制了财政监督检查执法文书,加强日常督导,促进了依法行政和文明执法。三是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不断完善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印制《财政局机关制度汇编》,确定分管领导负责抓好监督落实,把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统一到制度的约束之下,从制度上保证财政干部依法理财。四是推行政务公开和首问责任制。我们就今后一段时期全县财政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工作措施予以公布,并就如何抓好落实和优质服务向社会公开承诺,并开辟专栏予以公示。设立监督牌,机关干部挂牌上岗,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在乡镇财政所推行异地交流制度,增强了乡财政干部廉洁理财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五是切实加强对乡镇财政所的日常监督管理。认真贯彻《关于在乡财政所推行政务公开的通知》,促使乡财政干部依法理财,勤政务实。将乡财政所经费纳入县会计中心集中管理核算,对财政所职工工资、县外差旅费、接待费、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等支出项目,实行专项审批核销办法,有效规范了财政所内部财务开支行为,预防了违纪问题的发生。六是实行局领导联系乡镇包抓落实制度。对乡镇财政工作和重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督查,帮助乡镇建立健全有了关规章制度。同时,加强财政内部监督稽核工作,促进了县乡财政规范运行。

(六)认真履行财政源头治理职责,努力完成县委、政府分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按照县委、政府《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解表》分配给财政部门的工作项目、任务和要求,把深化财政制度改革,规范财政财务管理作为财政部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点工作抓实抓好。一是继续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县乡分税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巩固部门预算试点成果,细化预算项目,严格预算执行。县直部门预算单位和各乡镇细化预算工作规范运行,增强了单位增收节支的自我约束力,规范了财政预算分配秩序,总体节支率达到8.6%。县乡干部工资统发程序得到完善,实行统发工资数据库维护专管员制度,编制、人事、财政、银行部门分工负责、互相协作,确保了职工工资及时准确发放。二是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完善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编制非税收入计划,加大了政府非税收入征管力度。由非税局牵头,组成3个工作组,对全县政府非税收入项目标准和资金缴存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和规范,督促入库非税收入208.56万元,通过新闻媒体对规范后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以及执收单位进行公示,促进了非税收入征管改革体系的建设,有效规范了单位收费行为,政府非税收入实现了足额入库。三是强化会计监督。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设立业务稽核岗位,选配业务稽核员,在部分单位试行“柜组式核算,流水线作业”集中核算新模式,规范集中核算程序,完善了会管中心监督制约机制。今年以来,退回不规范会计凭证189张,金额达68.5万元,制止和纠正超标报销302笔,涉及金额82.51万元。会计中心还配合税务部门开展发票稽查,对建筑按行业实行就地结算缴交税款,清查大头小尾发票,补缴税款12.5万元。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有效堵塞了支出中的漏洞,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单位财会违纪行为。四是着力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机制。按照“预算共编、收入上划、帐户统设、收支平衡”的模式,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稳定。全面推行财政惠农补贴资金支付方式改革,将各项惠农补贴资金纳入“一册明、一折统”管理,减少发放层次,规范发放流程,保证了补贴资金及时准确兑现到户。五是扩展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加大了《政府采购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力度,规范了公务用车购置审批程序,完善了统一保险制度,建立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扩大政府集中采购范围和规模,对财政性工程建设项目和专项物资实行政府集中招标采购。加强对部门分散采购项目的监管,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实现政府集中采购与部门分散采购的有机结合。积极参与城建材料、交通工程以及整村推进教学楼项目建设等招标投标活动,对相关政府采购活动实施监督,政府采购制度逐步落实。六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落实产权交易制度。拟定了《徽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清理,重新核发使用证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对资产评估行业的监督力度,对单位国有资产评估报告实行审查备案,对粮贸企业进行清产核资,有效防止企业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促进企业改制规范运行。

(七)通力协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督查调研工作。一是认真办理群众信访案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监督检查工作。今年以来,我们受理的群众来访和电话投诉的主要内容是涉及惠民补贴政策落实和有关抗震救灾款物发放的有关事宜。我们针对不同问题,深入村社调查了解,查找根源,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解释政策,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逐条分析研究,严格按照办理规则,逐件逐代表进行了答复,满意率为100%。二是开展专项清理工作。我们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各类财政周转金、干部拖欠公款、单位银行账户、各项财政补贴、公务用车和通讯工具、政府非税收入项目等专项清理工作,为部门预算编制和财政管理夯实了基础资料。三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专项资金检查。内容涉及扶贫、社保、计生、教育、民政、退耕还林、粮食补贴等多项资金,对存在的问题责成有关部门予以整改,帮助单位建立健全了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四是开展了财经法规培训。针对财务信息失真、财经秩序松弛的现状,创新了会计继续教育方式,把财经法规培训加入了继续教育,提高了全县上下自觉遵守财经纪律的自觉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工作中的体会和存在的问题

回顾一年来的财政监督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是搞好财监工作的首要前提;加强制度创新,改革监督方法是搞好财监工作的关键环节;坚持依法行政,服务大局是搞好财监工作内在要求;健全财监机构,强化队伍素质是搞好财监工作的重要保障;财政监督与管理紧密融合,构建财政大监督机制,是实现财政监督长效机制的发展方向。

我县财政监督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形势的发展和上级部门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财经监督检查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适应当前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的总体要求,财政监督还存在着“缺位”现象;二是财政执法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财经领域内违纪问题仍然存在,“小金库”还未彻底铲除,可能还存在着财会做假行为;三是财监机构队伍建设滞后,财监机构增编更名还未落实。财监专职人员兼搞财政业务工作,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受到很大的制约,影响到财监工作的有效开展,对预算收入征管质量、财政专项资金和重点项目的专项监督检查乏力。财政内部监督工作落后,存在着不好监督,不能监督,不敢监督的问题。四是财监机构与税务、审计、监察以及政法等部门联合执法配合不够,财经监督的整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四是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监督职责的范围和内容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在工作中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监督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对财政收入检查较多,对财政支出监督少;对某个单一事项或某个环节检查多,对全方位监控及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少。同时受客观条件限制,对与地方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的企业财务管理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盲区,财政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已无法适应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监督的广泛性、多层次、全方位监督的要求。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新的一年里认真加以改进和克服,进一步发挥为财政改革保驾护航的职能作用,促进全县财政经济健康发展。

三、2011年财政监督工作要点

2011年,全县财政监督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推进徽县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将财政监督工作贯穿于财政工作大局之中,贯穿于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和改革总体设计之中,贯穿于财政管理工作运行全过程之中;建立健全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机制;加强对重大财税政策执行和民生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加强会计行业、企业和财政内部监督,促进提高财政部门内控水平;更新监督理念,改进监督方式,拓展监管事项,优化监管结构,坚持科学监督、依法监督,促进建立财政预算、执行和监督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财政运行机制。

按照这一思路,财政监督工作要重点把握好“五适应、五促进”:要适应加强财政调控和支持县域经济的形势,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适应推进县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促进深化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要适应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需要,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适应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的方向,促进建立透明财政和源头治腐的惩防体系;要适应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促进建立高效有序的县级公共财政运行机制。

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抓好“两个条例”的贯彻落实,逐步实现财政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高效化。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贯彻《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甘肃省财政监督条例》,切实履行两个《条例》赋予财监机构的职责,加大财政执法力度,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继续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财政系统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有关工作的通知》,积极探索和建立科学的财政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严格预算管理、加强增收节支、保障政策执行、维护财经秩序、提供决策参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财政法规的学习教育,制定切合实际的财政监督检查实施办法,规范监督检查执法行为。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提高财政监督质量和财政执法水平。

(二)抓好日常财政监管,努力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保证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安全、规范和有效是财政监督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围绕财政管理工作重点,对税收征管质量、政府非税收入征缴、政府采购行为、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及财政票据的领报缴销等情况实施日常监督。对财政预算的执行实行跟踪反馈制度,落实财监机构对有关财政拨款和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年度审核制度。加强对近年来县财政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和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促进财政管理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抓好财政专项检查,着力解决财经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抓住财政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主要安排对一些重大财税政策执行情况、重点行业税收征管质量、重要非税收入缴纳情况的专项监督检查。以强化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监督检查为重点,实现对救灾资金的全程监管,确保专款专用。组织对“三农”、社保、教育、卫生、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关系民生的重大支出情况的专项监督检查。继续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建立健全“小金库”专项治理长效机制。深入贯彻《会计法》,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严厉打击会计造假行为。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重点查纠国有资产基础管理薄弱、随意处置国有资产、账外资产以及资产流失的问题。开展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检查,严肃查处截流、坐支、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等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适时开展重大项目资金跟踪问效和财政绩效监督检查,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检查职能,严肃财经纪律。

(四)抓好财政内部监督,正确履行财政源头治理和反腐败工作职责。贯彻落实《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办法》,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分配过程中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完善乡镇财政考核督察和会计集中核算业务稽核制度,加强财政系统内部纪检监察工作,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推行政务公开,落实首问责任制,建立健全财政部门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实施办法,保持财政干部廉洁从政、依法理财。积极完成县委、政府分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正确履行财政源头治理工作职责,深入推进财政制度改革,大力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五)抓好财政督查和调研,为财政改革和发展做好参谋和服务。主动参与部门预算试点、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管理和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监督各项财政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全面落实。围绕财税管理和财政经济运行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加强监督检查过程中的的宣传和调研,及时反映财政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整改建议,为规范财政管理提供参考。督促有关部门和乡镇落实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各项管理配套措施,保证全县恢复重建工作整体向纵深推进。

(六)抓好举报案件的核查,维护财经法纪的严肃性。本着“事事有交待,件件有落实”的原则,认真核查群众举报案件,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建立财政违法行为举报激励机制,对有价值举报行为给予奖励,使社会各界关注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对重大财政违法违纪案例依法公告,提高财政监督的社会影响力。注重财经监督检查信息交流,与纪检、监察、税务、审计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配合有关部门查处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形成联合执法机制,维护财经法纪的严肃性。努力做好县委、政府和市财监部门安排的各项监督检查工作,促进全县财政经济健康发展。

财务监督办法篇4

(一)会计监督检查缺失、缺位2011年10月8日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22号)披露:“各地财政部门检查发现违规问题金额470.99亿元,查补税款6.44亿元。部分企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执行会计准则和制度不力,存在白条入账、假发票报账、会计账簿设置不规范、会计人员无证上岗、资产管理混乱、收入直接冲抵支出等问题;一些企业会计核算不实,为完成绩效考核目标调节收入利润,隐匿收益少缴税款,为获取银行贷款编制两套报表,编制虚假财务报告;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未统一核算、非税收入未实行收支两条线、专项结余亟待清理、挪用专项资金等。各级财政部门对检查发现问题,依法做出了严肃处理。”财政部门每年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单位都是有限的,而且是检查的重点是国有、国有控股或参股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及注册会计师行业,对于大量没有国有资产出资的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大多没有纳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范围。尤其是对占企业总数97.11%的小企业的会计质量检查缺位问题在地方财政会计管理部门表现尤为突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部门对国有企业会计工作直接进行管理,国有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置身于财政部门的监督之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原有地方国有企业大多转型、改制为民营企业,从而,财政部门失去了对转型、改制后的民营企业的会计监督检查。现如今,虽然《会计法》赋予了财政部门的会计监督检查职能,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再想对转型、改制后的民营企业进行会计监督检查,民营企业已不买财政会计管理部门的账。在某市,当地财政会计管理部门拿着单位的介绍信到几家民营企业去调研《会计法》实施情况,结果,民营企业以“没有预约”、“经理没有交代”、“会计人员不在家”等种种理由予以搪塞,财政会计管理部门连民营企业的门都不让进。这种现象在地方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已是见怪不怪。各地政府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宽松发展环境,对招商引资重点行业或重点企业授予“政府重点保护单位”招牌,规定政府职能部门进企业检查,应报“环境办”、纪委监察部门审批,否则,企业有权拒绝、举报。地方政府“放权、让利”,“优化发展环境”,加剧了会计监督检查的缺失、缺位。各地方财政会计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仅局限于办几次培训班,对《会计证》进行年检,组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很少开展会计监督检查。

(二)地方会计监督检查人员不足、素质不高在我国实施会计监督检查的部门主要是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专员办)和地方财政监督检查局及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地方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在省、市、自治区称之为会计处,市、区、县称之为会计科、股或会计局、会计管理局。在地方会计监督检查机构中,无论是财政监督检查局还是财政会计管理部门的人员一般定编只有十几人,甚至5、6人,要实施全面的会计监督检查,现有地方财政监督检查局及财政会计管理部门的人员严重不足。而且受人员编制的影响,有些地方无论财政监督检查局还是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几十年没有招录新人员,现有财政监督检查局及财政会计管理部门人员大多年龄老化,知识缺乏更新,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医院会计制度》等内容缺乏深入了解,到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监督检查无从下手,监督检查人员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会计监督检查有职能,无手段在我国,对企事业单位实施监督检查的部门有财政、税务、工商、银行、民政、技术监督以及审计、国资委等,在这些部门中审计依法执行国家审计职能,国资委履行出资人权利,而税务、工商、银行、民政、技术监督部门实施监督检查职能都是通过相应的证件或权利证书而履行其职能,如工商部门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营业执照》;税务部门有《税务登记证》;银行有《贷款卡》、《银行开户许可证》;民政部门有《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技术监督部门有《组织机构代码证》。而且《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及《贷款卡》每年都要年审,《税务登记证》也要定期年审、换证,并且税务部门还向企业派驻有税务专管员,但是财政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能时,却没有相应的证件或权利证书,也没有专管员,尽管《会计法》第7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同时,该法第32条明确规定:“财政部门对各单位的下列情况实施监督:(一)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三)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四)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会计法》赋予了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检查的权利,但财政部门有职能,无手段,财政部门到民营企业去实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民营企业可以找各种理由搪塞,不让财政部门实施监督检查,财政部门也奈何不得,财政部门在会计监督检查中处于尴尬境地。2011年10月,湖北省财政厅结合开展《会计法》执法检查及组织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暴露出的问题,在以《会计法》为准绳的基础上,对《总会计师条例》、《会计工作基本规范》、《会计人员管理办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暂行办法》、《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湖北省实施〈会计法〉办法》、《湖北省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办法》、《湖北省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实施办法》、《湖北省会计人员诚信档案管理办法》等20多个相关法规制度、地方规章、办法进行收集整理,出台了《湖北省会计管理基本规范》,该规范共8章40条,形成了一本涵盖会计管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20多部法律法规内容在内的“浓缩”的基本规范。该规范实施半年后,该省某市的财政会计管理部门随机到市内20多家企业去调研《湖北省会计管理基本规范》的实施情况,结果知道该规范的只有几家企业的会计人员,而大多数企业的会计人员不知道有该规范。由此可见,对企业的会计监督检查不是再实施什么规范的问题,而是如何保证已实施的会计法规如何贯彻落实的问题。当前一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十分薄弱,应当建账的单位不建账或账目混乱,不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使用凭证和账簿、编制财务报告;有的单位内部管理混乱,财务收支失控,私设“小金库”,账外设账,单位负责人、。假账泛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日益严重。有些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在会计数据上做文章,假账真算,真账假算,编制多套财务报告,造成账证不符、账账不符、账表不符、账实不符,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以达到转移资产、偷逃税收、粉饰业绩等非法目的。《会计法》颁布实施28年来,会计工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严重影响了《会计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如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不断融合,将来90%以上的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如果法律赋予会计监督检查职能的财政部门再不能对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实施会计监督检查,那么财政就只有收入分配职能了。

二、创新会计监督检查体制,重构会计监督管理模式

(一)创新会计监督检查体制当前,我国财政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方面,较好地发挥了其基本职能,但是在财政监督,尤其是在财政会计监督检查方面职能比较弱化,虚位、缺位现象比较严重。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强化财政会计监督检查职能,就必须创新财政会计监督检查体制。创新我国财政会计监督检查体制,就是要对现有的地方财政管理机构进行改革,将地方财政管理机构划分为实现宏观调控职能和实现监督检查职能两大系列,如将地方财政预算、国库、国际、金融、社会保障、条法税政处划归宏观调控系列,将地方财政监督检查局、行政政法、科教文、经济建设、农业、农村财务、企业、绩效评价、投资评审、综合及会计处划归监督检查系列,组建包括财政监督检查局、行政政法、科教文、经济建设、农业、农村财务、企业、绩效评价、投资评审、综合及会计处在内的财政会计监督检查局,或者对除财政监督检查局之外的机构进行“瘦身”、“剥离”、整合,将行政政法、科教文、经济建设、农业、农村财务、企业、绩效评价、投资评审、综合及会计处的会计监督检查职能划归新成立的财政会计监督检查局。在财政会计监督检查局内部设置相应的检查机构,并配备相应的财政专管员,业务除接受上级财政部门指导外,日常负责对地方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单位”)定期报送财务报告的收集、审核、汇总、评价,定期对单位实施会计监督检查,全面履行财政会计监督检查职能,财政会计监督检查局对单位的会计监督检查应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财政会计监督检查局内部应加强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监督检查队伍素质。

财务监督办法篇5

关键词:高校内部会计监督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5.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149-02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组织在实现其目标过程中,因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资金调动非规范化等因素而导致资金非正常运行所面临的规制风险,或法律风险。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扩大,高校发展迅速,出现了各高校竞相扩招,扩大规模,举债建设和跨越式发展等现象,使高校的教育财政活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财务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高校内部会计监督问题,并不断加强我国高校的内部会计监督,提高高校的教育经费的管理水平和使用的效益,以防范高校的财务风险。

一、目前高校存在财务风险及其表现

1.筹资风险。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需要,高校融资除财政保障外,融资渠道不断拓展,出现了金融贷款办学、世行贷款、亚行贷款、甚至日元贷款基本建设等多渠道融资问题;当教育资源不足、招生规模受限潜在矛盾出现时,融资风险也将相伴而生。“如果不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各高校的办学质量肯定会因此而受到进一步的影响。”{1}实践中高校的筹资渠道除了国家的财政拨款外,还有学费收入、科研收入和其他收入。财政拨款是根据高校的在校生人数来进行确定经费的,因此高校的在校学生人数会直接影响到政府对各个高校的财政拨款,特别是在我国的财政实行了零基预算后,所带来的筹资风险也随之相对增加了。高校向银行借款,给学校的财务工作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如果金融贷款规模超出高校财务承受能力和范围时,贷款还本付息会给高校带来沉重的负担。

2.投资风险。高校投资包括对外投资和内部自身投资。其中对外投资主要是高校新办分校、投资校办公司企业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高校校办企业开始逐渐地脱离学校主体,形成一个个自负盈亏的独立性组织,但是学校作为校办企业的主要投资人,依然对各校办企业负有主要的责任。高校内部自身投资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由来已久,特别是对人才等软环境的投资和对实验室、仪器设备、学生宿舍以及其他的学校教学设施的硬件投资,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些高校为了引进高层次人才,设立了高额奖励基金制度和高额科研奖励制度,高校财务预算执行中容易产生运行风险。

3.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风险。高校财务管理风险是高校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因资金运动所导致的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财务管理目标的期望值约束下,预期财务管理结果与实际财务管理结果之间可能发生的差异而导致的风险。主要包括:一是会计核算风险。高校会计核算风险,是指高校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核算工作时所面临的财务管理风险,有故意差错和客观差错之分。表现在会计核算差错,故意多列支出或费用、设立“小金库”等。二是成本费用列支不规范。高等学校的成本是指与高等学校教育服务直接耗费的相关费用。是提供某类教育服务时,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是按照教育服务项目对象化了的费用{2}。高校在采用收付实现制时,各项成本费用支出以款项实际支付为依据,可能造成高校年终收支、结余不真实,款项中的应收未收和应付未付的款项不准确等。三是财务制度不健全。例如,高校财务制度不要求对其进行成本核算,就无法将经济资源投入与相关的产出相匹配,财务支出的绩效评价缺乏制度化与规范化,特别是当存在教学年度与会计年度划分不一致时,容易出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4.经营风险。高校的经营风险主要是指高校日常运行时,在资金调度、投放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影响,使教育经费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不一致。在资金的日常管理当中,管理者能否及时地掌控资金的流量,能否合理使用资金和合理筹措资金,这些都会给学校带来财务风险。如高校在日常经济往来款项的管理中,是否将往来款项及时清理、及时收回或者合理支出,会影响管理者的正确决策,也会导致高校的财务风险。

二、高校内部会计监督的运行模式及现状

1.高校内部会计监督的运行模式。当前,高校会计监督主要采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主管部门监督和政府审计监督等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模式。根据我国的《会计法》规定,会计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政府审计监督属于外部监督范畴,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和主管部门监督属于内部监督范畴。实践中,高校内部会计监督在保护高校资产安全完整,促进高校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以及提高资金管理水平、控制财务风险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高校内部会计监督的运行现状。

(1)在高校内部建立了内部监督体系。内部财务监督是由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对学校的财经活动进行的直接监督。实施监督的依据是《高等学校财务监督制度》,《监督制度》规定,高校财务监督管理部门,直属校党委领导。{3}赋予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相对独立性地位,随着高校办学模式、投融资模式的变化,各高校加强了制度建设,以及包括会计原始单据、会计账簿凭证的审查监督工作,建立并开展了对单位各内部职能部门审计和领导干部离职审计监督工作,审计工作成效显著。

(2)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对高校的报表审核监督。采用多种措施,加强对高校的财务监督,具体工作中,教育主管部门每年进行一次高校互检,组织专家组检查等,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督促其整改,对违规的单位给予严厉处罚,以促使其纠正错误,依法管好用好教育资金,提高办学效益。

(3)政府审计在高校财务监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审计、财政和税务部门等国家政府机关作为监督的主体,根据各自职能任务,依据国家财经法规和有关制度等对高校财经活动进行了再监督。审计部门对高校定期实施审计监督,财政部门对高校开展了部门预算和年终结算监督,税务部门对高校针对涉税实现开展监督,各自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监督作用。

(4)社会中介机构接受委托,对高校财务会计实施审计监督。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来看,维护经济秩序应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建立高校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4}一些省市政府审计部门,委托符合条件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高校实施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发挥了社会中介组织的社会监督作用。

3.高校内部会计监督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

(1)高校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落实不到位。一些高校虽已建立了内部会计监督体系,却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地实施。例如,一些高校横向科研经费报销范围控制较宽松,课题费用报销审核不严,有些报销的费用没有限定金额,购买办公用品等,缺乏购货清单等。甚至,还有少数高校二级创收单位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等。财产物资内部监督薄弱,存在只重视固定资产采购、验收管理,松怠使用监管和报废清缴管理等问题。

(2)高校对《会计法》的宣传不够,法制观念薄弱。《会计法》赋予了单位主管领导、单位会计人员财务监督的神圣使命,然而,在具体工作中,一些单位主管领导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监督的重要性,宣传学习和贯彻实施《会计法》不到位,削弱了高校财务监督力度。因此,有些高校淡化了学校内部会计监督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的内部会计监督职能,加大了财务风险。

(3)部分会计人员素质偏低。会计工作是一项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具体繁琐且极为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当前,一些高校会计部门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备却仍然停留在简单的会计核算功能上,财务管理薄弱。主要是由于部分会计人员业务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等原因。

(4)内部会计监督的奖惩制度不健全。许多高校没有一套健全的内部会计监督奖惩制度,无法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履行会计监督职责行为进行奖罚处理,不利于调动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积极性。

(5)在会计委派制试点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一是过度强调监督职能,弱化会计的服务和管理职能;二是会计委派制与后勤社会化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不相适应,损害了二级单位的财务自;三是当委派单位与二级单位发生利益冲突时,委派会计将陷入两难境界地。

三、加强高校会计监督,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日显重要,各类学校加强了内部会计监督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内部会计监督职能,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财务监督制度,是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基于上述分析笔者特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法》中第27条规定“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5}并且具体规定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该符合的“四项要求”,为单位制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指明了方向。今后,高校应根据《会计法》规定,建立和健全高校内部财务风险指标体系,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控制财务风险;建立高校财务报表和会计数据定期分析制度,通过对财务报表和相关的数据的分析处理,全面、系统地分析评价高校经济资源配置、财务支出合规性和合法性,检查和检测学校的财务风险,寻找财务会计处理中隐性的问题;“对现在的财务状况风险及连带的风险进行预警预报,促进学校合理有效地使用办学资金,防范财务风险”{6}。

2.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会计制度的有效贯彻执行,影响到高校的内部会计监督的运行,最终也使高校的财务管理受到影响。因此,加强高校的内部会计监督,应提高高校会计人员的专业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以防范高校的财务风险。一是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业务素质。高校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财会专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全面熟悉高校的财务会计业务,了解国家财经政策和学校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规定,以适应高校会计发展的需要。要求财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记账、算账、会计电算化技术等方法和能力;要求财会人员会预测、会编制计划、会编制与执行部门预算、会分析和解决疑难问题。因此,各高校财务部门应制定年度财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抓好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各单位主管部门应按照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有关内容,每年安排会计人员分层次、分期分批地培训学习,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二是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加强高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养,能够增强高校会计人员的使命感,树立同违反法律法规的人和事作斗争的信念。因此,建议在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中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培养职业道德观,自觉提高专业及品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自觉地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会计监督工作。

3.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奖惩制度。在高校内部实行会计监督,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部会计监督奖惩制度。明确各高校内部会计监督的职责范围、内容和目的,明确不认真履行会计监督的主要负责人的惩罚制度,对在会计监督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相关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实施奖励。建立财会人员的举报制度和监督奖励基金制度,对检举揭发违反财经法规、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偷税漏税等行为的财会人员进行鼓励。通过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奖惩制度,高校可以根据考核的绩效进行相应的奖罚,以激励高校管理者努力加强内部会计监督与高校的财务管理。

4.加大《会计法》和《税法》的宣传力度,增强法制意识。财务监督不仅维护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也维护了本单位的利益。只有加大《会计法》宣传力度,促进增强法制意识,才能有效实施高校内部会计监督。各高校应从校长和党委书记做起,认真学习和大力宣传《会计法》、《税法》等相关财经法律、法规,促使单位会计监督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通过学习宣传《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会计人员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保护学校财产安全,提高会计人员的荣辱感。

5.实施会计人员委派制和轮岗制。会计人员委派制在一些高校已开始试行,且已初显成效。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可以在高校内部真正建立与健全会计监督机制,有效维护《会计法》的严肃性,促进会计人员在任免调配权限及工资、奖金分配时与原单位分离,以确保会计人员能够公正、独立地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实行会计委派制,并签订会计委派协议书,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有利于约束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承担义务,防止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此外,还可以解决有学者提出的“调整会计人员,致使会计监督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地发现并清理学校存在的账外账,最终将这些账目归于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使高校的内部会计监督落到实处”的相关建议。

注释:

{1}任喜雨.高校财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思考.职业时空,2007(16)

{2}马立春.谈高校教育服务活动及其费用与成本.事业财会,2004(6))

{3}参阅1997年6月23日《高等学校财务监督制度》

{4}尹之海.高校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财会通讯,2006(8)

{5}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法制出版社,2002

{6}吴艳波.浅谈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与措施.经济师,2009(9)

{7}徐维平.试论如何加强高校会计监督.江苏商论,2002(12)

参考文献:

1.陈秀艳.高等学校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事业财会,2007(5)

2.徐紫娟,陈国旗.高校财务风险控制模型的分析与实施.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

3.朱鸿眉.高校会计监督问题探析.财会园地,2008(5)

3.黄智杰.对高等学校实行会计委派制的思考.时代财贸,2008(8)

5.杜艳萍.高校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渤海大学学报,2004(5)

6.李英莲.强化高校内部财会监督.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5)

7.卢德明.加强高校内部会计监督的思考.财会通讯,2007(2)

8.刘燕.会计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财务监督办法篇6

一、强化举措、切实做到依法办事

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奉新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将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财务监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重点工程建设资金供需矛盾突出,资金调度困难,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奉新县还存在城市品味不高的突出问题,公共基础设施比以前有改观但与兄弟县市相比仍有差距,城市功能不够齐全,没有现代都市的氛围。三是在有效经营城市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针对上述问题,该县在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实行财务监督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做好“用财”这篇大文章。

一是从源头控制,做到有章可循。没有规矩何成方圆。为规范操作程序,该县出台了《奉新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财务总监管理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财务总监的日常管理、选聘和委派、职责和权限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根据国家《预算法》、《会计法》等有关法规及规定,结合本县实际研究制定了实施办法,财务监理工作以《办法》为依据,严格办事程序。其次是完善办事机构,2004年9月,县政府办正式聘用16名具有会计经济技术职称的同志为财务监理,成立财务监理办公室,设立投诉和监督电话,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仅2004年9至2005年6月全县财务监理人员参与监理活动350次以上,审核大小预决算项目多项,及时调整预决算资金近500万元,有效地保证了重点工程项目资金的使用安全。

二是切实履行职责,做到办事有原则。财务监理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要求在工作中做到“五个坚持”: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实施全程监督,属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督促其通过政府采购程序后进行招投标,决不允许重点工程项目资金张冠李戴;坚持按设计图纸施工的原则,因特殊情况需更改施工的,应从实际出发,重新测算工程量,下达更改通知书;坚持工程双方到场监管的原则,工程施工期间双方技术人员必须始终到场,特别是对一些隐蔽工程,工地上更是不离监管人员,以防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坚持项目的实施和建设过程中的预决算制度,涉及5万元以上的项目预算调整,由实施单位报县政府批准;坚持零星项目、隐蔽工程项目实地察看测量制度,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加或减少工程量的,财务监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第一手变更资料,以保证工程决算的真实性。

二、明确目标、加强项目支出管理

首先把好资金流出关。《办法》明确规定财务总监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单位负责人和财会人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执行财经纪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帮助重点工程建设单位建立和完善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并对其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监督。针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现状,一是从完善内部会计制度入手,做好项目实施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在实施财务监理过程中,督促其做到工程项目有招投标、有预算、有决算、有责任人。二是对实施单位内部费用开支进行严格审查,严格控制非建设工程项目资金的过度膨胀,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

其次是实行重大事件报告制度,避免建设资金的损失浪费。对擅自提高重点建设工程建设标准和扩大建设规模,造成投资扩大或资金损失和出现重大的质量问题的要及时制止并向县财务总监办公室书面报告。对违反基建程序;挪用、转移、截留重点工程建设资金;重大设计变更引起投资变更的情况;出现超出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的工程项目;发生较大金额的索赔现象等情况要及时向县财务总监办公室报告。同时,财务总监每月应向县财务总监办公室报告建设项目的资金到位、使用情况及工程进度情况。

再次是严格控制各项费用开支标准,防止管理费用等挤占工程项目款。不能把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资金变成“唐僧肉”,要把钱用在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刀刃上。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财务总监对单位领导大手大脚用钱,不按工程进度付款,凭人情关系决算付款等不良现象要坚决制止,要实行“阳光操作”,让市民放心,让群众满意。

三、实施监督、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实行财务监理是实现重点工程项目资金安全运行的基本保证。财务监理工作在重点工程建设中居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重点工程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是重点工程管理目标得于实现的保证。财务总监的任期从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批准立项后进入施工设计阶段,直至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固定资产交付使用。财务总监的任期与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建设时间一致,对重点工程资金运行实行全程跟踪监督,实行有效动态管理。

健全监督机构是做好财务监理工作的前提。财务总监建设工程量的大小,由县财务总监办公室委派,原则上每个单位派驻1名财务总监或一人同时担任若干个单位或若干个建设工程项目的财务总监。从财务监督人员的选聘条件来看,财务监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条件方可任职:能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熟悉经济财务法律、法规,严格遵守财务规章制度,敢于坚持原则,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助理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基建财务、会计审计工作5年以上工作经验,懂会计电算化知识,或有5年以上财政工作经验的财政系统业务骨干;身体健康,能够适应本职工作需要。从而为财务监理工作提供了人力保障。

从对财务总监的管理和奖惩来看,财务监理人员同样要接受有关管理部门的监督。县财务总监办公室定期召开财务总监例会,了解掌握财务总监履行职责的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县财务总监办公室每年对财务总监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分优秀、称职和不称职3个档次,考核结果载入档案,作为续聘、解聘、奖惩的依据。考核优秀或有突出贡献的由县财政局提请县政府给予奖励。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予解聘:如触犯刑律的,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置;因监督、审核、操作失误或渎职,导致派驻单位财务受到损失的;不坚持原则,不如实反映建设单位财务情况,有参与单位在账目上弄虚作假行为的;违反财经纪律、制度,利用职权的;泄露建设单位、承建单位的商业秘密的;年度考核不称职的。财务总监实行任期和离任审计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开展财务监督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为财务总监履行职责奠定了扎实基础。

财务监督办法篇7

关键词:公办学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在我国大部分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学管理,轻财务管理”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使得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长期滞后,无法适应当期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必须对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和提高。

1目前我国公办学校内部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管理思想和模式惯性的影响,部分公办学校在思想上、观念上、管理上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情况。学校管理者大多只注重教学、科研等工作,缺乏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理念,对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的即使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也难以落实。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形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上脱节、执行中有漏洞的现状。

1.2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不够

在公办学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构建中,内部审计控制的作用在于监督学校内部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要求,检查评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提供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纠错防弊的建议。目前,在学校中普通存在内部审计力量远远不能适应学校内部审计需要的现象,审计的监督效果不尽如人意,未能有效地履行其再监督的职能。一些单位经常是事后审计,使审计工作陷于被动,一方面难以作出准确的审计评价;另一方面审计结论难以落实,不能起到审计应有的威慑作用,致使内部会计控制的监控力度薄弱。

1.3没有发挥预算的作用

预算作为公办学校财务管理的主要手段,对规范学校财务管理、调节学校财务收支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在现实中未能充分发挥。部门预算不能对单位的财务收支有硬性约束,预算执行失控,部门预算和学校预算之间存在着两张皮问题。许多学校在编制预算时,定额测定不合理,没有充分的基础资料,无严格的测定方法,采用简单的“基数+增长”的编制方法,使得学校经费预算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赤字预算”现象普遍,而且还会出现校内各部门互相争经费的问题,不能达到合理配置学校资源的目的。

1.4内控制度存在薄弱环节

长期以来,学校经费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依靠财政拨款。这就使得部分学校产生了重计划轻考核、重钱轻物的思想,对存货、固定资产和工程物资没有进行严格管理,对存货、固定资产和工程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付款等职责未严格分离,其出入库未按规定程序办理,未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造成资产不清、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目前,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各学校都在加大投资、扩大规模以加速发展,有些学校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对建设项目没有进行科学论证,盲目扩张,决策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

2公办学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通过对公办学校现有的财务内控制度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立健全财务内控体系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公办学校来说,建立内控体系必须要全面转变以往的财务内控思想,从意识上调整管理方法。同时建立其全面的职责控制监督体系,保证财务体系的职责分工、权利制衡、交易授权。具体来说,内控制度体系的建立要从账目控制、资产核查、内部审计等方面出发,保证财务控制能够反映出学校的全面财务情况,并做出适当地风险管理。

2.1校长要树立控制意识

校长的全面控制意识建立是要点,校长有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做到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建立其相应的监督部门及政策,保证财产清查的程序清楚,手续完备;实施内部审计的程序合法,方法有效。校长应强化内部控制和自身责任意识,自觉履行法定职责,从管理的角度来建立其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保证公办学校也有企业内控一样的管理、核算、预防风险的全面内控体系。对于意识的建立来说,除了要完善基本的会计财务内控制度之外,也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要树立起资金有效配置体系,保证财务内控能够为公办学校的资源配置提供最为有效的财务报告,保证为校方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做出最有效的平衡调节。

2.2建立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的公立学校也会遇到很多财务风险问题,例如来自教育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自学校行业内部的竞争等。这些都会导致公立学校出现财务风险,所以财务内控体系的建立必须要考虑到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推行全面预算需要建立一个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校方责任人——基层财务部门——班组部门。逐层分解,层层跨越,依托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系统,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指标体系,有效保证学校的财务风险管理在可控范围之内。

2.3建立监督体系

学校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必须要建立关键的监督体系,也就是校方的内部审计机构,这种监督体系的建立是完善内控制度体系的关键,会对财务内控制度有明确的监督作用,会起到重要的协助管理作用。监督体系的建立首先要体现在审计报告管理上,审计报告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监督目标的实现。完善审计报告要统一预决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工程审计等各类审计项目的报告格式,以保证报告的完整、清晰。其次,对于监督体系来说,要做到责任问责制,对于出现问题的财务环节要能直接找到责任负责人,避免一个环节出错就连带整个财务控制体系链条失控。

2.4建立人员结构体系

财务内部控制的完善必须要依靠财务人员的结构体系完善,公办学校的财务人员结构往往很简单,必须要转变人员结构,建立起会计、会计监督、出纳、出纳监督、会计主管、账目审计等专职人员。除了建立人员结构体系之外,还必须要建立起人员培养制度,给予财务管理人员充分的支持,定期听取财务预算和各项财务管理情况等汇报。加强各部门和职工财务管理意识,保障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和内部审核人员专业素质,当有新的财政问题或政策出现时,校方应及时培训会计人员和内审人员,保证对财务控制员的知识结构的完善,保证其业务水平的稳定,以适应新形势下公办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

3结束语

总之,建立公办学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要从管理意识上做好转变,建立人员结构体系,建立其相互制约的监督控制体系,完善财务审计功能,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保证公办学校的财务制度向着健全、规范的道路发展。

参考文献:

财务监督办法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财政监督体制的不断完善,监督检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从事财政监督检查工作中仍然存在以下困难。

1.财政监督检查机制尚不健全。虽然2012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财政部门监督办法》对财政监督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规范,明确了财政部门专职监督机构在财政监督工作中的牵头组织作用和业务管理机构的日常监督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财政部门内部管理相对较松懈,内控制度与日常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财政内部监督专职机构尚未与业务管理机构建立经常性的协调沟通机制,导致财政内部监督薄弱,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2.财政监督机构配套不到位。从目前我国监督机构的建设和人员配置来看,很多省份县级城市财政监督机构仍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监督机构只是一个兼职部门,这样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工作开展情况令人堪忧。同时,由于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政策性强,对参检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大部分区县包括市级财政监督检查部门配备的人员多是刚从事监督工作的人员甚至是刚从事财政工作的新进人员。因此,迅速提高财政监督人员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办事能力等,成为当前加强财政监督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工作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目前从事监督检查工作中,存在方法单一、措施不力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以单纯的业务观点去处理监督检查工作中的复杂问题,特别是财政内部的监督检查工作,不讲究工作的方式和实际效果;二是监督检查方法单一,一般通过直接检查的方式,对微观监督较多,对宏观监控较少;三是监督检查工作相对片面,往往只重视事后监督,对事前、事中监控较少,从而造成财政监督工作的被动、滞后,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财政监督职能的发挥,与现行财政职能的转变无法适应。

4.监督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财政监督存在工作强度大,检查资金多,要求时间紧,涉及范围广,人员相对少等主客观问题,导致在检查工作中,部分检查人员只注重检查数量,不注重检查质量,在检查过程中走形式,走过场,致使财政监督检查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目前对于财政监督的信息反馈还不及时,在检查中发现的违规事项,还只是要求限期整改,而没有相应的惩罚机制,使得监督工作往往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缺乏应有的强度、力度,被检单位对检查出来的问题重视不够,往往是表面的表示“完善手续,限期整改”,但真正整改到位与否,没有一套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直接影响了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降低了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加强财政监督工作的对策

面对财政监督检查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笔者近几年从事监督检查工作的经历,对加强财政监督工作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1.完善财政监督机制。结合我国目前监督检查实际,可以建立行政监督与立法监督相结合的复合型财政监督制度,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财政行为进行规范,如目前的《财政部门监督办法》,把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管理的整个过程。同时,进一步强化财政部门内部监督工作,形成“监督部门统筹组织,业务部门协同合作”的财政监督体制,确立“监督部门着重专项检查、突击检查、绩效检查,业务部门负责日常监控”的财政监督工作模式,真正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财政监督检查机制,确保财政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健全财政监督机构。加强机构与队伍建设是搞好财政监督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建立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精通、人员精干的财政监督专职干部队伍,是当前财政监督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要建立培训机制,加强对干部的业务培训,特别是要强化审计、财务会计、财政业务知识的学习,参加省市财政监督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掌握检查方法,提高查账技能。通过不断充电,使干部在政策水平、业务知识、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要增强法律观念,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财政部门的领导,应从提高财政管理层次、完善财政制约机制、促进财政改革的高度上来统一认识,加强财政监督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要强化竞争意识,通过招聘、竞聘等方式改变目前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财政检查队伍。

3.改进监督工作方法。坚决落实“大监督”方针战略,依法行政、依法监督,将日常监督管理、专项监督检查和重点督查三种监督检查方法有机统一起来,采取“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跟踪问效”结合的监督方式,坚持内外并重,收支并举,财政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在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要严格执法,不仅检查和处理的程序要合法合规,而且对问题的检查处理要合法合规,对问题的检查处理更要严肃慎重。要避免出现因检查程序不合规范,引用法律不当,检查事实不清,处理处罚依据不充分而造成工作上的被动,规避由此而产生的行政复议后行政诉讼。

财务监督办法篇9

被检查单位查出有问题是要依据《预算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给予被查单位一定处罚处分,至少可以引以为戒,同时也是对财政监督队伍辛勤劳动的一种首肯。处罚处分只是一种手段,纠错才是目的。近年来,财政监督工作难做,其困难在于处罚处分大打折扣,长时间的查账、走访、调查,各级对查出的问题怕有负面影响,找关系、托人情、上级施压、单位说情,往往一句话的事将所有结论“云消雾散”,相互达成默契,得到“谅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一团和气,挫伤了监督人员积极性,形成做与不做是一样,干好干坏是一样的错误意识形态。

二、人员岗位难以稳定

当前基层财政监督工作多是被突发性的事件牵着走,之前发生了“江西鄱阳县财政局经建股股长李华波卷走近亿公款潜逃境外”一案,各级便要求开始检查各地的经建资金使用情况;出了“湖北麻城市宋埠镇野鸡岗村种粮补贴款遭冒领的事件”一案,各地又开始检查惠农粮食补贴情况;村级财务出了大案,则会清查村级财务。类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作法已司空见惯。常常陷入针对财经领域的某些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检查治理。专项和突击检查多,经常性监督少,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对公共收入检查多,对公共支出监督少。检查人员常年在外,举棋不定,生活无规律,加上财政监督本身就是得罪人的活,出了力不讨好,检查多了,得罪人就多了,在选拔任用上,往往政治前途不够理想,因此财政监督人员在监督岗位上往往呆的不久,都想方设法调换工作岗位,造成监督人员更换频繁,难以稳固财政监督队伍的局面。

三、县级财政监督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在财政改革和发展中,人是决定因素,人才也有“保质期”。提升各级财政监督能力,关键是解决人员短缺问题。要合理配置人员,对财政监督人员进行理论和业务培训,要把财政队伍中那些敢于坚持原则、业务过硬的人才充实到财政监督队伍中来,要不断加强财政监督队伍的法律法规与监督业务培训工作,促使其不断提高政策水平、更新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去理论中寻找“钥匙”。县级财政监督队伍选拔应从基层财政所或内部股室从事会计工作五年以上人员中挑选,起码懂得记账、查账方法,谙知做账的“潜规则”,轻车熟路,发现问题。通过集中培训,采取“一教一”或“一带多”的帮教培训模式,开展定点、定向、定标“帮带”式培训,从会计基础知识、财政政策法规、查账技巧、检查文书起草等深入浅出入手,通过传、帮、带培养一批年轻的监督队伍,达到独当一面之功效。

(二)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制定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为基层财政监督工作营造更加完善的法制环境。充分发挥财政监督人员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对被查单位出现重大问题的,在保密的基础上,实行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定夺,严格紧扣《预算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财政法律法规办理,不遮丑、不护短,从制度上实现财政权力运行监督制约自控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实现从重检查轻管理向依法监督、依法管理转变。树立对基层单位监督检查注重制度建设的监督理念,在乡镇和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和资金使用公示制度,加强和规范单位内部监督管理,建立起以内部监督为主题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自律机制,促进单位依法理财、规范理财,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三)提高财政监督队伍政治经济待遇经常关心支持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定期听取财政监督工作汇报,对于工作中面临的棘手问题,领导要有担当意识。对于监督检查人员经常在外,工作很辛苦,除放手让他们独立行使检查权,生活上要经常嘘寒问暖,困难家庭经济上给予照顾外,还要给予财政监督检查人员一定午餐补贴、交通费补贴等,在考核选拔任用干部时优先考虑财政监督干部,让他们干劲十足,感到有“为”才有“位”。

(四)树立“大监督”格局理念财政监督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树立“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控制、全部关联”的财政大监督理念,整合财政监督主体资源,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财政大监督机制,按照《财政部门监督办法》、《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办法》(财政部令第58号)、《财政检查工作办法》(财政部令第32号)、《财政检查工作规则》和其他有关财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要求,在积极实践探索、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股室内部控制监督制度、财政业务管理制度、长效机制的相关配套制度、监督检查工作操作规程四个层面的管理制度。

财务监督办法篇10

一、我国地方财政监督派出制度改革发展趋势

我国财政监督是随着新中国财政工作的展开而建立起来的,经历了1950年代的财政检查司、处、科、股、员专职监督,1960年代的派驻(驻厂员)监督,1980年代的派驻监督与专员办监督结合,1990年代后的专员办监督等典型的垂直监督发展阶段。由于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地方财权财力相对薄弱,财政监督长期以中央财政监督为主。1994年分税制实施后,地方财权的独立性和规模逐渐增加,地方财政监督需求逐渐显现。1998年取消每年例行的全国性“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后,地方财政监督缺失问题凸显,地方财政监督措施随之出现。经过这些年各地财政的探索尝试,已基本形成了以派出机构建设为主的明确发展趋势。具体动向及特点主要表现在制度建设和监督业务开拓两方面:

(一)制度建设上,健全完善地方财政监督派出机构、充实队伍,确立地方财政监督工作常规化分税制的实施使地方财权财力和省在市、县的事务增加,地方财政监督工作随之展开,标志是省向下辖市财政监督派出制度的建立。如:1997年湖北成立省财政驻部分市州财政监督办事组,2000年“财政监督办事组”改为“财政监督办事处”,机构增加到12个,核定事业编制65人。1997年山西省改财政驻厂员制为财政监察员制,设立财政监察组14个,编制100人。1999年陕西探索财政监督新方式,陆续向贫困县派驻了58名财政督查员,以工资发放情况为切入点,逐步开展财政支出监督。2003年山东省改财政驻各市财政驻厂员机构为财政派驻各市财政检查办事处,全额事业编制100人。2005年河北正式启动了财政监察委派制度试点,由财政监察组负责教育、交通、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监督;2006年正式颁布了《河北省财政监督规定》,财政监察委派制度列入政府规章。2009年河南省财政向地级市设立6个派出机构,增派财政监督人员;探索对财政监督派出制度的改革与建设,无论机构设置还是人员编制,监督检查机构和人员总体均占1/3。地方财政监督派出制的建设,促使地方财政监督由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核证,转为派出专职监督机构、人员和并设立经常性监督检查制度。

(二)业务技术上,设计构建监管相融的业务方式已实施的地方财政监督派出制,基本依据中央财政监督的“内生监督”原则。具体特点主要有:

第一,监督方式实行监管融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融合、监督业务与一般财政业务融合。

第二,监督环节上实行多重性“三位一体”监督,如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三位一体”,资金审核、调查、跟踪管理监督“三位一体”,资金使用、跟踪问效、财税法规政策执行合规性监督“三位一体”等。

第三,监督范围上实行部门、企业、单位与下级财政相结合,项目管理与日常工作相结合等,如省级财政项目资金立项申报事前审核,项目资金拨付和使用事中监控,项目资金使用绩效事后检查;1999年陕西向贫困县派驻财政督查员,以工资发放情况为切入点,实施财政支出监督,另对公检法、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等,实行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监督检查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的监管;2011年河北省财政派驻部门监察组扩大为30个、5个监察组,对财政资金2亿元以上部门实行派驻监督等。

第四,监督结果处置上实行检查、审理、处理“三权分离”,即财政监督派出机构依法履行监督检查权,财政监督检查局依法履行复核审理权,财政厅依法履行处理处罚权。

二、国外财政监督派出制度建设特点及借鉴

目前,世界各国通常都设立专门的财政监督机构或人员来履行财政监督职能,但不同的国家,财政监督机构都有不同的形式与内容。与我国财政监督制度相比大致有财政监督地位高、深入业务、派驻或派出制体系健全等几大特征:

(一)财政监督是与议会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相并列的国家监督体系的不可替代部分

各国财政监督都以其相对的专业和管理优势,既独立又相融于议会监督、司法监督和国家行政监督。如法国财政监督作为财政日常业务监督,与议会预算审查监督、审计法院事后监督并列,但财政监督是财政业务工作主线,机构及权力相对具体化、业务化和部门化。法国财政监督建构设置如下图:西班牙财政监督机构是经济财政部所属国家行政预算监督总署,负责监督政府机关和公共部门经济活动,中央政府部门财政支出质量日常监督,定期或不定期专项检查违反财政制度规定的行为,核查国家财政决算合法性等,遇有重大问题有权直接向议会报告。意大利财政监督主要由国库部(与财政部并列)所属国家拨款总署负责,负责是按国家法律规定拨款,并对拨款执行监督检查。巴西财政监督机构是联邦监控总局,负责监督联邦各部门预算项目和预算资金的执行情况,所有联邦部门支出预算执行由该局汇总、审核编制后经财政部长提交总统,总统再提交议会。

(二)财政监督业务与一般财政业务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如德国高级财政管理署是联邦财政监督派出机构,下设财税局具体负责税收征收、财政拨款支付监督,同时还监督财政收入及时性、支出合规性、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考核财政内各部门业绩。比利时财政监督员监督预算有关的所有事项,如初审预算、研究草案、评估支出等;支出控制员主要是监督部门日常支出和进行支出会计核算等。巴西联邦监控总局的财政监督目的一是评估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和联邦预算执行,二是评估联邦政府及部门各项行为是否合法。同时以跟踪监督为主,掌握预算安排、税务总局税收征管、国库总局拨付预算资金等;通过网络、实查或社会调查取证等形式,来监控预算单位账户资金增减变动和实际使用等情况。法国财政监察专员主要是监督各部门使用财政经费情况,各项支出经财政监察专员签字同意后公共会计才受理;同时监督检查各部门每项开支决策,如支出的法律依据、是否列入预算、决策程序是否合规等。

(三)派驻或派出制是各国财政监督的普遍方式

目前世界上设立财政监督机构的国家,通常都实行财政对部门、下级财政、国家控股50%以上企业的派驻或派出机构、人员的监督制度,如法国、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希腊、巴西、美国等。派驻或派出监督是加强财政对其他部门、下级财政和企业使用财政资金延伸监管的重要形式。

三、加强我国地方财政监督派出制度建设意义

(一)有利健全完善我国财政监督体系

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分税制将大部分财力集中到中央,目前我国的财政监督主要是中央财政及派驻专员办监督。尽管分税制后随着省级财权财力的增加和“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的取消,许多地方探索或试点性地推行省级财政派出监督,但仍然存在地方财政监督工作制度不统一、组织机构不完善、人员队伍有待充实提高等问题,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管理与监督的“短板”,影响公共财政建设和发展。因此,加强地方财政监督派出制度建设,有利于完善我国财政监督体系。在中央财政监督及派驻制度框架内,充实、增加地方财政监督及派出制度,构建我国市场经济及公共财政体制下的多层次、多元化财政监督体系。

(二)有利提高财政监督在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财政监督是最根本和最关键的对行政与经济的综合监督。资金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根本活动和最关键因素。财政监督作为财政资金收支存转的监督,是行政监督的最根本和最关键监督。不仅如此,财政监督作为各级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还是市场经济运行及其秩序规范的重要监督调节工具。

第二,财政监督是行政监督中最赋有实质意义和最根本的监督。财政监督是内在于行政管理的财政经济监督,与行政监督“上对下”的外生性特征不同,财政监督通过财政分配管理内在、自然地渗透财政及其相关行政活动,监督包含于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活动,成为内生性行政监督的根本内容和行政监督的根本。

第三,行政监督在国家监督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我国监督体系具体包括党内监督、权力机关监督、人民政协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经济监督和社会监督等,行政监督在党“统一领导”的国家监督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如下图)。这不仅是由我国政体、国体决定的,而且也是我国监督体系结构和不同监督主体的监督职能决定的,同时也是被建国以来我国监督制度建设和监督理论与实践发展所证实的。因为,行政监督内生于行政管理活动和公共权力运行过程中,与各种公共权力相辅相成、同生同消,具有不可替代的全程、实时、有效等内生监督作用。加强地方财政监督派出制度建设,有利于提高财政监督在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行政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中相对有效的重要监督手段,而财政监督则是我国行政监督最具监督效果和作用的重要监督。加强地方财政监督制度建设,在健全完善财政监督体系同时,健全完善国家行政监督乃至国家监督体系。在提高财政监督在国家监督体系中作用与地位的同时,使财政监督成为国家行政、经济日常监督的主要监督。

(三)有利提高公共财政效能,保障民生与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地方财政监督派出制度建设,有利于规范地方财政资金运行,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提高公共财政效能;二是保障民生项目;三是减少并避免财政违法行为发生,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体系,实现从源头治理腐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四、完善地方财政监督派出制度建议

(一)树立正确观念

1、要树立“财政监督是不可替代的国家主要监督形式”的观念。因为,任何现有监督主体都不可能达到财政监督这样深入、贴近一般财政业务的程度,任何现有监督形式也不可能像财政监督那样内在、伴生于一般财政业务之中。财政监督是财政业务的主要监督,是国家经济监督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监督形式。

2、充分认识差距和不足。根据按主体属性进行“分工监督”的国际惯例,财政监督主财政业务监督,议会监督主预算审查监督,审计监督主决算审查监督;财政监督是全程监督,议会监督是时点(环节)性监督,审计监督是结果监督。要明确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比,我国财政监督在制度体系、监督权限、业务范围等方面还有相当距离,财政监督理论与实践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差距还比较大。

3、我国现有财政监督体系和结构亟待完善。从国家监督体制结构、财政监督客观实际、国际惯例,以及近年审计监督每年查出各级政府及部门的问题来讲,我国财政监督确实任重道远,无论是中央派驻监督还是地方派出监督都亟待健全完善。

(二)拓展业务范围

财政监督是业务活动,加强财政监督的根本就是开展监督业务活动。根据财政业务及监督流程,开展财政监督业务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创新一般财政业务流程基础上切入财政派出监督业务。根据国外经验,采用在一般财政业务流程上增加财政监督业务的方式进行。如征收和收入及时性监督,财政拨款支付、支出合规性、安全性、有效性监督,预算初审、草案讨论、支出评估监督,日常支出及会计核算监督等。

2、明确财政派出监督权限。监督权限是开展派出监督业务的前提,目前地方财政监督业务不多且监督无效或低效,从根本上说是监督权限缺失。可以采用“下一业务流程确认”方法,确立财政监督权限和发挥财政监督作用,如各项业务经相关财政派出监督审查签字同意,下一业务流程才能予以受理。

(三)地方财政监督派出制度建设

要业务化、常态化地方财政监督派出制度建设根本上源于地方财政资金监管的业务需要,本质上是一种监管业务建设。地方财政监督派出制度业务化是地方财政监督派出制度建设的核心。

第一,实行业务融合式监督,即根据一般财政业务流程设置派出监督环节和监督业务,使财政派出监督业务流程与一般财政业务流程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