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设计的作用和意义十篇城市设计的作用和意义十篇

城市设计的作用和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6:26

城市设计的作用和意义篇1

关键词:城市形象公共环境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城市公共环境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它包括城市公共环境的空间、道路、广场、广告、台阶等这些人造景观,还包括天空、山脉、水面、河流、树木等自然景观。另外,那种在城市公共环境中起作用的,但不是固定有形的东西,如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习惯模式、人口构成特点等,都是进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城市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巨大载体,是人类科技成果的聚集中心,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将是今后环境设计的关键和重心。

一、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形象的概念

许多现代设计家艺术家把环境艺术同西欧、北美城市的公共艺术或街道艺术有机联系起来。认为环境艺术是指与环境有关的环境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其实这样去理解人类的居住环境是达不到提升环境艺术质量的,环境艺术是广义的具有多种不同层次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设计,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协调设计,又是社会和人类行为的设计和引导。根据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本身的性质,可以给它下一个广义的定义和狭义的定义。广义上讲,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使其环境艺术化的工作;狭义上讲,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使该环境中的每个对象进行环境化的设计。

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和城市形象的关系

探索城市的个性,塑造城市特色形象就必须突出城市的地方精神。应从社会、经济和自然等方面,以历史为轴线,探索和分析城市的地方精神,深入探索那些存在于城市空间背后的规律和实质。只有这样,城市特色的塑造才不会流于形式而得以持续发展。

1.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来源于城市。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范围十分广泛。有人把环境艺术称为“无所不包的艺术”、“管闲事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行为对象是城市中的人,行为主体则是城市。

2.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作用于城市。从广义上看,城市视觉形象的塑造包含着整个城市生活,它涉及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

(1)广场。广场类型多种多样,一般有休闲、文化、集会、纪念等功能,多数广场均是上述功能的复合。广场在城市中有特殊地位,而城市中心广场又被喻为城市的客厅,是一个城市对外展露的窗口,因而也是城市形象表达的关键。广场的形象意义已不在于广场本身,而是城市整体形象及面貌的客观反映。这正是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用武之地。

(2)步行街。这是另一个重要的城市形象表演舞台。步行街商业繁荣、人流密集,既是城市中的磁性点,也是行为主体和行为对象之间的一个极佳的交互场所,是城市标志性的空间,具有形象的传播意义,而这正是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及要达到的目标。

(3)滨江、滨湖、滨海地段。这些地段均为城市的重要展示界面。江河湖海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全景的空间场所。城市音乐化的轮廓、万家灯火的气度、充满神秘幻想的空间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现。

三、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对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意义

就应用层面而言,狭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最具有现实意义。狭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即城市视觉识别系统,主要处理城市的公共界面,如广场、街道、滨湖滨海地带、公园和绿地等城市景观。这种景观大可至城市或街区,小可至建筑或软硬质景观。广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除囊括上述所有狭义内涵外,还是对该地城市环境、城市活动、城市构成、城市规模等各类要素的总体概括。由广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所形成的理念可以成为一个城市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是城市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总体反映。因此广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对城市总体形象的营造具有战略意义,狭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对下列所述的城市内容在总体形象方面有实践指导意义。

四、现代城市环境艺术发展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21世纪的现代城市,不仅要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设施,更要具有现代气息的环境艺术。优秀的城市环境艺术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现代城市的环境艺术应当强调生态性、文化性、经济性。兹分述如下:

1.城市环境艺术首先要注重生态性

环境艺术的生态性可以简单表述为:生态美。即艺术和生态的完美结合,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生态美”初步表述为“由于环境内部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系统平衡而表现于外部,被人感知的美感”。可见,在城市环境艺术中首选要注重生态性。

2.城市环境艺术要注重与人文的结合

城市环境艺术的发展,需要与当地的人文环境相结合,与当地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观等相统一,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注重城市环境艺术与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城市是历史文化积淀的载体。一个城市的文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审美作用和凝聚力作用。现在我们的建筑要找根,有的是找到了我们中国建筑文化的根,有的是找到了欧洲建筑文化的根。这体现了我国环境艺术的包容性和博怀。

五、个人思考与总结

既然公共环境艺术对城市形象的构建具有如此重大意义和作用,那么,目前公共环境艺术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呢?总的来讲,近年来虽然有大量环境艺术实践,参与这一实践的人也很多。但是,环境艺术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尚没有公认的科学的行业标准、行为规范,更没有进行相碰的学科理论建设,所以说公共环境环境艺术“有行无思、有行无业”,远远尚未成熟。塑造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公共环境艺术的作用使居住在城市的人与环境产生共鸣。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城市公共环境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对城市的文明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并在我们的生活中越发突出和重要,因此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与城市形象的构建设将是今后环境设计的关键和重心。

参考文献:

[1]傅崇兰.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冯骥才.手下留情DD现代都市文化的忧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王志杰,闫广道.郑州“沟灾”[n].大河报,2004.

[4]杨瑛.城市形象与市民社会地空间权利[J].建筑学报,2000,(9).

城市设计的作用和意义篇2

关键词:建筑类型学;城市和建筑;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一建设设计和城市规划

城市是建筑赖以存在的基础和背景,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城市理论的演变息息相关,既体现了人们对建筑与城市关系的关注,又随着人们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日益了解而引发更深层次思考。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的关系的协凋。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

用建筑类型学来研究城市和建筑的关系,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重新理解在建筑类型学当中,建筑和城市的相互关系,这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当中也能够在相互协调的过程当中,探索出一条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道路。

城市空间是空间的一种,但空间是什么呢?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无论是城市大的空间环境,还是建筑群的中等空间环境,或是个体建筑小的空间环境设计,都要首先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和持续发展的角度去综合考虑分析,要充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节省资源、节约土地,但也不能多搞建筑超过环境容量,降低环境质量,给城市带来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压力;同时还要扭转追求怪异建筑形体不正确认识。

正是如此,在研究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时候,建筑类型学就成为一个很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的

二类型学理论

给事物分类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表现,人们为了把各种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而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分门别类。分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手段,人们通过分类而了解自己身处的环境,进而把握自己的认识。事实上分类意识每天都在我们的头脑中发生,类型学实质是通过对分类意识的探讨总结出人类分类行为的特征和规律,并且把这种潜意识的行为更加理性化,它的现实意义是:让人们主动去应用分类的方法更进一步认识和思考所研究的某一领域的问题。分类可依据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方法,分类是分层次的,每一类别可以继续分下去。

类型学属于现代主义之后更为广泛地对建筑“意义”的追求的一部分。20世纪60年代,人们已经明显感到现代建筑的无能为力,为了寻求建筑存在的理由,重建建筑语言,人们开始对建筑进行历史学的探讨,回归到建筑本身的类型学研究上。因此类型与历史建立了联系,人们日益认为与历史建立联系便是在一种特定文化内赋予建筑以合法性的必要性。于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建筑设计需要类型学方法。

意大利建筑历史与理论学家阿尔甘在1963年出版的《建筑类型学》中提出“类型学是一种建筑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建筑师个人的思考和工作过程,是历史,也是方法,既是形而上学又是操作工具”。

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对类型及建筑原型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他将类型学作为城市建筑设计中重要和有效的设计方法,并在1966年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城市建筑》。

欧洲建筑师R·克里尔曾系统深入研究欧洲城市和建筑的构成要素及其构成原则,分别于1979年和1983年出版了《城市空间》和《建筑构成》两书,书中试图探索城市和建筑中的类型学构成原则。

美国城市设计和建筑师杜安尼和普雷特·兹伯格(DpZ)是美国新城市主义的倡导者。新城市主义就是在新城镇设计中对建筑类型学的考虑,城镇设计要遵循城市设计类型学。

类型学作为设计的方法注重理性思维。它并不是被分离的构件所形成,也不是根据用途、社会意识形态或技术特征进行分类的事物所集合而成,而是根据意义的三个层次推导得到的准则来选择和重新集合这三个层次,分别是:继承过去存在形式所属的意义;从特定的片断和它的边界推导出来,并往往跨越以前的各种类型之间;把这些片断在新的脉络中重新构成。所以,类型学的重要性其实质是它辩证地解决了“历史”、“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即“不变”与“变”的关系问题。类型学理性地对待历史与传统,对其筛选和批评,从中提取有益的、精确的历史文化内容带入现代社会,并结合特定需要进行再设计。

三类型学中的城市和建筑

类型学是研究城市和建筑的有效手段之一。维得勒将建筑类型学归纳为三点:继承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继承了特殊的建筑片断和轮廓;以及将这些片断在新的城市文脉环境中的重组、拼贴。建筑类型可以在历史的建筑中获得,通过激起人们对以往生活和建筑片断的记忆而使建筑的形式获得成功。将不同功能的建筑形态转化为在“原型”基础上的变体,有利于将错综复杂的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统一于一系列“原型”的基础之上,并通过“原型”的一致性达成建筑形态的彼此协调。恩格尔斯的原型研究强调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换。相对于罗西寂静的纪念物理论,恩格尔斯的建筑在解释自身的过程中,具有形式的连续变动。

从系统论的视角审视城市建筑,其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自身功能与形态的完善,而在于与其他建筑之间和城市整体结构体系之间的关联。约翰·西蒙兹就指出,依据教条公式设计的建筑和依据简单集合学进行的场地规划是注定失败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系统哲学为诸多建筑理论处理城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系统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正是将城市和建筑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城市和建筑的类型学研究和分析,在处理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能够给设计者提供一种指导性和参考性的提示。

四结语

类型学的产生基于对过去理论的批判与继承,反映了在不同层面上对建筑与城市关系的思考。类型学是一种共时性的多元存在。关键在于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为合适的。就建筑与城市的相互关系而言,可以视为城市系统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对于城市这样一个开放的系统而言,这种互动作用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新的理论与设计手法的出现会进一步改变人们对城市建筑的认知,并不断扩充建筑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而类型学这个方法正是使得设计者在处理建筑和城市的关系中能够有更加有效和合理的做出判断。

  随着时代和建筑理论的发展,类型学作为一种方法和思潮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宽广。

参考文献:

[1]汪丽君,建筑类型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11.

[2]河清,现代与后现代[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4,2.

[3]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等译,中国建工出版社,2000。

城市设计的作用和意义篇3

关键字: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作用;意义;建筑规划;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城市规划设计属于宏观方面的动态设计,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前瞻。同时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整体布局、功能区域划分和各项建设活动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整体建设工作的基础和必要的先决条件之一。

建筑规划设计属于微观方面的设计,其在于室内空间环境和外部形态与周围环境、城市规划及城市历史相协调发展。建筑设计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是城市规划设计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而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则具有科学的指导性意义,是建筑设计的前提和先导。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过程中,研究二者的关系对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规划设计的含义

城市规划设计是指对一定时期内的城市的经济及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等一系列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和设计。简单点说,城市规划设计就是对人们活动的区域空间以及各区域空间之间关系的协调,用发展的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规划城市布局,让城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原则,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让城市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发展都能有更好的发展,适应人们的生活状态,方便人们的生活。

二、建筑设计的含义

建筑设计规划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设计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建筑作为城市的象征和核心的产物,必定要有它独有的特点和意义。建筑设计是室内和室外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时也要做到建筑群在整个城市规划中的协调,不但要追求室内的经济价值和美观,同时也要在建筑的外观上注重和谐美观的艺术效果,突出建筑群在城市中的象征作用,是城市规划设计在空间上具体落实。

三、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内涵分析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任何设计活动都要充分的结合其所在城市的资源环境现状以及自然环境现状,这样城市规划工作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当地的特有风采。不同的城市,其资源环境就也是有所区别的,同时城市的人文环境和自然条件也是有一定差异的,那么就会制定出不同的政策策略和设计方案。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是以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的,那么其内部各个阶段的设计工作就可以分为专项设计以及局部设计。现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以城市的性质功能进行具体的划分时,那么就可以得到这个城市的基本规划范围,进而得到这个城市各个阶段的设计性思想,再与城市人口、用地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后,就会得到城市的中心位置、空间性布局以及功能性分析等建设的基本思想,这样才能保证所设计的城市交通系统和交通路线是足够科学的,同时也保证了城市机场建设、港口建设、铁路枢纽以及车站建设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可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对于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建筑规划设计,就是指针对某一个建筑群或是某一个建筑所进行的整体性规划和设计活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建筑工程的设计水平和施工技术也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各类项目的科研成果以及实践经验对建筑施工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建筑自动化管理、建筑热工学、建筑声光学以及建筑成本估算等新技术也都广泛的应用到了建筑设计工作之中。因此,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我们应首先保证建筑自身的功能是足够完善的,合理的设计内部的空间和布局,保证每一个布局都达到相应的要求,同时还要合理的设计周围的景观环境,确保建筑的外观与环境是相适应的。另外,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还应尽可能的做到内外兼顾,设计出每一个细节部分的构件特征和构件形式,采用更加先进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不断改进建筑设计的工艺和技术,从而保证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能够达到降耗节能、经济适用以及耐用坚固等设计目标。

四、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1、相对独立的关系

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是相对独立的关系,城市规划设计的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包括城市的外观设计,性质和分工的产业设计和布局,城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和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城市规划设计在不断的实践中,处理着城市发展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以及景观设计的关系,有着相对独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前提下,对建筑的外观和室内的总的设计有一个更好的计划,让建筑更好的和城市规划的布局和特点相协调。

2、建筑设计服从于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和设计,是从动态上来解决各类建筑之间的关系,城市规划是从整个城市的发展和布局上入手,对城市的发展和今后城市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建筑规划设计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象征和城市的特色,在对建筑设计的时候,前提是要满足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建筑设计须遵循城市的规划设计,才能将建筑设计的更好,更完善,也更能设计出适合人们生活和交流的场所。

五、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要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就得先做好建筑设计,可见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要想把一个城市的城市规划设计做好,就必须先要把建筑设计做好,建筑师不单单是要从建筑本身来对建筑追求一种现代的独特,更应该结合城市本身的人文环境和背景,反应出城市的特色,也能不受城市发展的制约,甚至被淘汰,要把热爱自然,和城市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理念贯穿在整个的建筑设计中,才能真正把城市规划设计做好。这样设计出来的建筑才能更好的适应城市,

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的具体表现和象征,代表着一个城市的面貌和特点,所以建筑设计在对建筑进行创作的时候,应该好好的把握好建筑的形象特征,应有自己的风格,同时还应该做到简单中体现出复杂,复杂中诠释出特点的变化,整体性强之外,还应重视整个城市的环境,把建筑融入到城市规划设计的大潮中去,让建筑和城市周围的环境相和谐,理性的规划并传承历史文化的发展方向。

建筑设计不但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发挥着代表的作用,同时建筑设计还制约着城市规划设计,因为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单独的设计,它还涉及到场地的选择和规划设计问题,场地设计是为了满足建筑设计的一个项目所要选择的地方,它所伴随着一系列的建筑群的产生,场地设计是要让场地中的各要素能够和谐,更好的相互作用,而其中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重要产物,而除了建筑物之外的要素则是要满足场地设计的其他的组成部分,所以说建筑设计还制约着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城市规划设计的大的方向,才能更好的适应整个城市规划设计,否则如果建筑设计不考虑城市规划的发展,而独自设计各自的,那将严重制约着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

六、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应协调发展

建筑设计的主观印象往往都是现实中难以避免的问题,设计人员也愿意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审美视觉的冲击上,因此就忽视了细部的构造问题,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通常也都没有综合的考虑建筑本身,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应全面的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应注重规划与建筑两者的协调发展。首先,建筑设计应与城市的整体环境紧密的联系起来,设计建筑物时应将其放在一个大的环境中思考,满足规划的大的功能布局。其次,建筑设计必须体现出这座城市的文明发展状态,建筑物的整体结构还应满足人们对于城市欣赏的实际要求;再次建筑的轮廓以及结构都应与已经存在的建筑相适应,防止出现建筑设计混乱的现象,满足建筑设计本身的设计功能与设计特点以及场地特点,从而保证城市建筑设计的整体美感和全局功能;最后,应科学合理的对待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城市规划设计所包含的内容以及涉及的层面都是很多的,并且其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以及不断展开的基础,因此,应确保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是协调发展的。

总之,城市建筑设计要以城市规划设计为纲,城市规划设计需通过建筑设计来体现。因此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功能和个性,还要考虑到对周边环境和整个城市的影响,这样才能成就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和城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廖菁.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表现[J].科技与企业,2013,06:153.

城市设计的作用和意义篇4

关键词:城市标识;系统;审美意境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J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1-02-0031-02

aestheticConceptioninmodernCityLogoDesign

BaiXue-yan(DigitalmediaartDepartment,mediainstituteofHarbinnormalUniversity,Harbin150080,China)

abstract:thispaperanalysestheconception,thecitylogodesignaestheticconceptionofconcept,characteristicsandtheaestheticconceptionofvalue,putforwardtheconceptof"artisticmark",discusseshowtoconstructtheaestheticconceptionofurbansigndesign,designwithChineseaestheticmeaningoflogo.thispapertakestheChinesetraditionalaestheticsasastartingpoint,combinedwithChinesepaintingartisticconceptiontheoryadvocatedbythe"scenes","falseandtrue","meaningthebuiltenvironment",demonstratestheartisticconceptionisproposedforthetraditionalcultureandaestheticheritageofitsrealisticmeaninginthecitylogodesign.onthisbasis,thestructuralcontentandontheindividualdemandsofin-depthresearch,thussummarizesthemodernurbansigndesignintheChinesetraditionofartisticconceptionexpressionlanguage,tryingtofindbelongstoourownrealartdesignmeterpath,isthestudyofthisarticle.

Keywords:cityidentitysystem;aesthetic;artisticconception

internet:.cn

一、前言

随着人类进步,城市的发展,城市标识设计不再是简单的指以文字、图形、记号、符号、形态等构成的视觉图像设计,从广义上来说,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绿化树木、景观小品、区域出入口的灯光设施、地域性识别的建筑物等,以及所有物体道具本身形态可被看做是标识。因此,现代的城市标识已经从传统的平面概念延展至立体概念以及多媒体动态技术。城市标识系统设计是城市空间环境构建的一个重要环节,西方发达国家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城市标识系统设计的研究,随处可见,是渗入日常生活各个角落的。但在中国真正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仅仅刚刚开始。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为城市标识系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由于力求发展迅速,我国城市标识系统设计出现了缺乏个性、缺乏认同感、缺乏民族感等现象,从而导致城市独有的特色与性格随发展而日益模糊直至消失。不难发现,其中缺失的是中国传统审美意境的创构。当今的城市标识不单单是传达城市环境信息的视觉要素,也是文化的“代言”。因此,中国的城市标识设计需要有中国传统特色,审美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意境的城市标识才能为有意境的环境空间作补充导向和说明,这是城市化建设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意境与城市标识审美意境

“意境”孕育于先秦,奠基于魏晋,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至近代时期。它与中国哲学、文学、美学、绘画等关系非常密切,主要是通过比较生动、形象的描写,来对某种情调或者境界进行充分的表现。我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李可染就指出,意境是艺术的灵魂,当意境与人的思想和情感融合、加工之后能够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效果。由此可见,意境是“体验”过程本身,这是意境的最本质的含义。

(一)意境的审美特征

1.情景交融是创构意境的重要方式

将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与人的审美认识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艺术作品中能够具有人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景交融。情随景生、移情人景以及物我相融是情景交融的类型,其中,“情”是受众在特定境遇所生成的心境;“景”是艺术作品审美情感所构筑的能成为“境”的景。

2.虚实相生是意境审美的结构特点

虚即虚境,是由艺术作品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实即实境,就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实体形象,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因此,在意境的构建中必须要有虚也有实,两者密不可分,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精神以及中国人世界观和宇宙观的集中体现。

3.自然美是审美境界的最基本特质

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意境中,情真景真意才会深,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幽深意远的审美境界。

(二)城市标识审美意境

审美性是人类思想的反应,作为人们思想与文化的需求是不可或缺的。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领域,标识意境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产物,是标识设计完成以后,在对作品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城市标识是我们生活所处环境中的一部分,它体现着人的思想,既然有人的思想内容,就有人的审美需求,也就会产生审美意境。在此,审美意境这一使命更体现了城市标识的品味与修养。同时,城市标识审美意境是人与城市空间环境的交流、对话,强调人文精神的情景交融体现。城市标识设计需要创作的元素,而人即是欣赏的群体,标识是人与城市环境沟通的桥梁。在此意义上,意即虚境,是人对环境的心理需要、精神需要及对美的诉求而形成的联想空间;境即实境,是标识设计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呈现的形象形态。虚境、实境互相依存才能形成独特的审美意境。

概括地说,此处意境的创造实际上指的是两方面内容:有意境审美潜质的标识创作,设计师创作的是标识;意境是一种审美状态,是一种与受众交流后形成的感受、体验。

三、城市标识设计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范畴。在东方的传统哲学观“天人合一”的影响下,艺术的目的将注意力视线从当前的出场物转移到未出场的被遮蔽的存在上,以体验“境生象外”“虚实相生”作为意境体验的追求。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运用其中,现代的城市标识设计作品可以从图形、色彩、材料及光影等方面来营造意境。

城市标识设计具有“意”和“象”两个特征,其中图形设计就是“意”和“象”相助相生的过程,在设计中,可以以内容为基础来构造形态,也可以以形态为基础来传达意义,当然,此过程离不开人的联想机制的影响。

标识设计中的图形有抽象的,也有具象的,不过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是为了能够更好、更快的传递信息的印象。具象与抽象,一方面是虚与实,以实写虚,虚实相生,达到有物为实,空白为虚。就美学观点而言,“空白”所表现出来的是多元的、丰富的、生动的形象,在意境创构中的“空白”的意义就在于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空白”需要受众的联想思维空间来填补。通常创造有意境的城市标识,虚与实可体现在标识造型的完整与不完整部分;形态的清晰与模糊;图形的闭合与不闭合关系;多与少对立的状态;创作技巧的集中体现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生存体验和境界。另一方面即是与非,在城市标识设计中,中国传统意境的是与非可通过三种方式来进行表述:第一,通过图底转换,引导观者的视觉。设计中可运用图形的变幻性和不完整性传达含义,这主要是为了达到从立体到平面或者从平面到立体的不断交替、穿插的形式效果。当欣赏这类城市标识作品时,不同的受众会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及周围环境暗示出多种形态,给人以有趣、奇妙、多变的心理感受;第二,通过城市标识作品形象本身来传达模糊、微妙且多重的含义;第三,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古代文字与现代图形的统一性,或者传统图形元素与现代文字的结合,创造出新的视觉形象。因为中国文字的起源是象形的,似字又似图,从而设计出各式各样不同意境的作品来。

城市标识设计中的色彩设计作为一种富含表情的和情感的语言,它在应用中不仅能够营造审美意境,同时还可以渲染气氛。在设计中要想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就必须要根据标识本身的内涵和情感来选择合适的、相得益彰的色彩设计。色彩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能够引导和影响受众的情感和心理。例如红色代表警示、激情、温暖、华丽;蓝色代表平静、凝重、辽阔;绿色代表希望、和平、环保等。在色彩表现的比例上,大面积色彩能够起到渲染整体环境氛围的视觉效果,比较大气,视觉冲击力较强;而标识要想突出色彩图底的关系,那么就应该采用消极的、后退的色彩来作为背景,并采用积极、鲜明的色彩来作为标识主体,如此恰如其分、恰倒好处的对比也能营造意境效果。另外,在色彩的节奏韵律上要有组织、有规律的对各种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等要素进行设计和安排,从而形成明显的色彩美感,加深观众的视觉印象。

城市标识设计中的材料有其自身的色彩、肌理、透明度等特性,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与触觉,引发相应的心理情感感受,才可传递不同的意境与风情地域文化特征。如金属材质坚硬,光泽感强,可与自然环境形成对比,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强化人们对该环境位置的记忆。镜面材质利用其反射特性往往能产生神秘、多变的特殊视觉效果,利用镜面材质可以形成拓展空间和改变空间的视觉结构。木材、石材等天然材质代表着浓厚的地域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历史特征,传统与现代环境相结合的材质的象征,不仅能够情景交融,而且带有含蓄的且意味深长的寓意。另外,一些创新材料的诞生与运用,符合并能紧跟着现代城市的快速节奏。在选用材料的同时,光对于标识意境营造也起到关键的作用,这里讨论的即人工照明。比如将发光体以点、线、面的构成形式置入地面或墙面,形成特殊的导向标识;LeD的动态光色彩丰富,产生动态多变、极具现代感的光影效果,容易营造极强的表现力和美感气氛,为现代城市的夜景增色不少。

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是营造城市标识设计的审美意境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设计环节。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就曾经指出,意境是一个有高度、深度、阔度的想象空间。欣赏不仅是艺术境界的完成阶段,同时也是一切审美活动的最终目标。城市标识设计的审美意境通过对直观、具体的艺术形象的设计,并加入对受众的导向因素,结合标识的表现手法和视觉艺术语言,给受众提供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加强他们的艺术感悟,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来对城市标识作品进行解读和理解,最终获得对美的欣赏和享受。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导向和审美之间的完美结合,体现了设计的价值,并有效促进受众了解城市环境空间的欲望。同时,在城市标识设计中,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思想的情感表达方式,可以充分展现设计作品的格调和品质,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对美的诉求,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取向以及精神需求等。

四、结论

在艺术表现领域中,意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意境标识”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且适应时代的潮流,可以作为城市标识设计的一种创作方向。城市标识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无声导游”的角色,其审美意境的魅力主要在于对城市文化精神的传递,同时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了民众审美意识。本文根据以上研究可以归纳出我国城市标识系统设计之展望,为今后城市标识系统的设计指引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8:872.

[2]李可染.谈山水画[J].美术研究,1979(1).

[3]夏昭炎.意境概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4).

[4](美)盖尔・迪伯勒・芬克、莱斯利・盖勒里・迪尔沃兹.公共环境标识设计[m].杨晓峰、张谦译,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

[5](日)田中直人、岩田三千子.标识环境通用设计[m].王宝钢、郭晓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城市设计的作用和意义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外部空间;理论建筑与其外部空间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带有人类特色的空间。在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中,建筑与其外部空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分析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的关系,就是要设法建设出一种独特的生物圈空间,让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下面介绍几种有关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关系的理论,促进我们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更加全面地思考,努力提高建筑质量。

1建筑现象学

城市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变化,让城市塑造出了居民的种种意识以及生活需要,如社交活动、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材料资源、文化习俗、历史传统以及地方和民族的思想观点与意识形态,这样下来,城市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因此,在城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关设计师要力争将城市的文化内涵在建筑中得到体现,用自身的设计经验和先进意识,把隐藏在建筑实体背后的文化价值挖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建筑空间的组成上刻上城市生活的烙印,让人们的思想、理念及情感得到发挥空间。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建筑现象学不仅关注建筑的实体构造,还要结合建筑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作用,将其与生活环境相联系,体现场所精神。从广义上来说,建筑现象学运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也被称为场所现象学或人居环境现象学;从狭义上来说,建筑现象学是由挪威建筑理论家舒尔茨提出的一种建筑理论。舒尔茨把建筑现象作为环境现象的反映形式,而环境现象则包括三方面内容:自然环境、人造环境和场所。舒尔茨建筑现象学将“场所精神”定为其理论核心。场所这一术语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不仅包括实体建筑,还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场所的精神内涵相比空间和特征而言,有着更为深远的精神意义,如何让建筑的外部空间同内部空间都具备一定的场所精神,是建筑作品好坏的关键因素。场所精神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并且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尊重和延续场所精神是我们需要做的,但同时注意不能照搬原有的结构及思路,要将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进行综合性设计,既可以体现历史价值,也符合现代城市设计理念。

2行为建筑学

行为建筑学作为一种研究人类活动与建筑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其目的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设计程序以及符合时代要求的建筑设计方法,从而适应不同时期人们的活动行为规律。只有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空间行为与建筑设计的关系,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理念,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同时符合社会文化习惯。在建筑设计中,要努力培养认知地图的能力和私人空间的构造意识,以及掌握领域感和个人空间的协调方式。认知地图的能力是指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对周边环境的认知能力,建筑设计与城市构造会影响到人们对于方位以及空间环境的认知能力,建筑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采用认知地图的分析手法,并深入群众中展开调查,了解人们的认知水平后,建立起合理的城市构造框架。人们对环境产生的意识由三部分构成:识别性、结构和意义,识别性是指环境中的建筑实体在其背景中具有图的性质,结构是指建筑物在空间上的彼此联系,意义则是指实体或者空间的本源性质。影响建筑与城市识别性强弱的三个因素有:形式、显著性、意义。私密性、个人空间、领域感是现代生活的基本要求,建筑设计师要努力在建筑设计中体现这些观点,才能促进建筑事业的长久发展。

3建筑类型学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建筑形式也随之产生。任何建筑形式的规律都不能脱离历史而存在,它必然能够在原先的建筑形体和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建筑类型学理论中,任何建筑形式的法则都有历史上产生的建筑形式理念,建筑法则只能存在于原先的建筑体系以及城市构造之中,建筑类型学从根本上揭示了建筑的统一性和变化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内容主要有三大部分:类型选择、类型处理、类型与城市形态的关系。类型选择就是建筑设计人员创造和设计的过程,类型处理是对已有的建筑模型进行详细改造,并且挑选合适的模型进行下一步建设。从类型与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来说,城市作为建筑集合的场所,也是新建筑形式的发源地,建筑构成了城市的片段区域,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许多建筑设计大师认为,城市本身就是一种类型,是一个建筑类型层次的终端所在。城市中存在的现实建筑物包含了人类生活需要的含义以及价值理念,城市是建筑的集合体,并且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建筑意义。城市作为一种在时间和场所上都与人类生活紧密结合的形态,体现着人文主义价值观。类型的选择和处理方面,最终要达到城市形态的良好延续,城市发展的最终形态是建筑以及建筑组群,要想处理好建筑和建筑组群之间的关系,就要通过类型与形态的研究来完成。因此,建筑类型学是城市形态研究过程中重要理论依据,相关建筑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类型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现有的方法上加以改进,研究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形态。

4新陈代谢与共生论

新陈代谢与共生论的提出,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理论将生物学的进化论和再生论植入到建筑设计中,力争做到技术、自然、人类三者协调发展。新陈代谢与共生论采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而不是把城市和建筑看得一成不变,认为城市和建筑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的,提议在城市建设中引入时间概念,并且设置相应周期,以生物学作为该观念的基础,将城市和建筑视为有组织的形体。该理论重视关系而不是实体自身,着重体现建筑的整体性,并且强调历史性以及共时性。历时性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共存关系,共时性是融合不同文化的共生关系。相关建筑学家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多理论,比如过渡空间、模糊性、矛盾心理以及多价性理论,为实现“共生城市”的建造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共生城市”是体现生命原理的一种城市观和建筑观,其涉及的理念有:新陈代谢、循环发展、信息化、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等。新时代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传递以及生物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共生理论”具有以下几种发展空间:历史与现实的共生、传统理念与新科技的共生、局部与全体的共生、人类与环境的共生、文化差异共生、个例与群体地共生等等。

5生态建筑学

将生态理念植入到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中,可以使建筑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将环境和气候因素掺杂到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优化建筑空间构造,给人们带来更舒心的环境。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建筑设计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生态观念,主动寻求突破和创新。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站在整体布局的角度上看待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以及人文关怀的相互发展和共存,既要强调整体的合理性,也要注意局部的独特性以及不可分割性。生态建筑学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旨在发现更完善的建筑理念以及方法,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处理得更加融洽,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对于建筑和环境这两个重要因素,生态建筑学提出了相应原则:整体有序和循环再生。在整体构造上,建筑设计人员需要综合自然环境和建筑的不同特点,进行仔细的分析与整合,制定出详细的建筑规划;同时,建筑设计人员要怀着循环再生的理念,对于建筑材料的挑选和使用要进行系统规划,以保护资源利用的平衡模式,尽量使用可再生、有循环利用价值的建筑材料,为生态环境建设贡献一分力量。

6新城市主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道路建设以及城市化进程也在有序进行,旧时的城市中心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针对类似情况,恢复旧市中心的核心功能,进而恢复旧城市的面貌是建筑设计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新城市主义致力于恢复旧城区的面貌和功能,用现代化建筑理念进行改造,使之符合现代化的审美观念以及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要保留旧建筑的尺度以及城市和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新城市主义下的改造活动,城市得以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中心地带。对于旧城市的改造,建筑设计人员要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新建和修饰,保留其传统构造,还要为其注入新时展的标志。新城市主义这一理念对于现阶段的建筑设计工程有着极大的参考家住,为相关设计人员处理城市发展问题以及建筑和城市相互关系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支持,是一项全新的发展模式。

7结束语

建筑设计是现阶段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保证建筑质量,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和支持,就需要建筑设计人员采用现代化的建筑理念,对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估,以便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建筑计划。通过对建筑设计及其外部空间关系相关理论的研究,建筑设计人员可以体会到传统与现代建筑的差别,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合理改造,为人们的生产生活营造一个安全舒心的场所,为新时代的城市建设保驾护航。参考文献:

[1]黄为民.建筑设计及外部空间关系理论特点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3):163.

城市设计的作用和意义篇6

关键词城市设计;创作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tB48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14-02

1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特征辩析

关于城市设计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予它不尽相同的定义界说,但从其总体趋势来看,现代城市设计正逐渐呈现出相对明朗的观念势态。我们认为:现代城市设计是以人为宗旨,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职能效率为动态目标,综合组织城市系统各要素,以期建立合理且优美的城市形态环境的综合性创造活动。城市设计的作业范围既涉及大范围的单系统设计,也包含细胞形态的解剖,其对象是多层面、多类别的组合,而城市区段层面是典型的客体对象。城市设计既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同时又是规划转向建筑设计的必要中介过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因而也常导致概念上的模糊。一般而言,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别较为明显,而与规划尤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之间的关系则时常使人迷惑,因此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获得城市设计自身明晰的基本特征:

其一,城市设计强调“人本主义”精神,即以具体鲜活的人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生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的场所感、归属感以及历时和共时的文脉连续。而控规则是以物质环境为出发点,作为城市管理的依据而制定的硬性控制指标,它较少涉及与人的感性和活动相关的环境场所问题。因此,可以说人与物的对峙是城市设计与控规的基本分水岭。

其二,城市设计要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矛盾,并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而控规则偏重于以土地区域为媒界的二维平面规划。因此二者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维度。

由上述比较中看出现代城市设计具有鲜明的创作性特征,正如培根所言:“未来城市环境质量将依赖技巧高超、感觉敏锐的城市设计师的创造性想象和智力”[1]。

2创作性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特征

一般来说,创作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某种观念设想或作品具有新颖鲜见或超前的形式和内涵;二是指这种观念设想和作品应适应现实、解决问题并巧妙且有效地达成目实;三是对上述观念设想和作品的持续、表现、评价、完善和充分发展。创作性与创造性时常可以通用(是英文Creativity的两种互通译本),但二者在语义上仍有些微区别,创造性更为强调独创和超前,面创作性强调上述三方面含义的全面包容,同时还含有过程意义。

城市设计的创作过程同时亦是对设计者多方面知识结构的运用过程。现代城市设计者需要有社会、经济、人文、政策管理及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要有城市设计的基本技巧,精通城市职能、形体及三维空间关系的处理。

3城市设计创作方法论探讨

城市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于其创作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和有效。然而澄清这种方法理论却很困难,城市设计的具体方法因客观对象而异,更是因人而异,因此试图去规范其设计创作的方法似乎是徒劳的。这里我们试图以描述城市设计创作的共性特征来探寻其创作的轨迹线索。

3.1立意与构思立意即主题意识的确立,这是创作的灵魂。立意的过程即是在进行现状分析、明确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确立设计目标的过程。现状分析提出基地现存的资源和问题,立意则需以该城市区段的定位为依据,这种定位又必须置身于城市整体发展脉络中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区段与相邻区段、区段与城市整体之间的功能互动机制,才能给出设计区段的正确定位。现存资源与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和现存环境状况与发展定位之间的矛盾直接决定了城市设计目标的确立。

构思由立意脱化出来,构思即是将城市设计的立意转化设计结构(又称概念设计),同时提出实现立意的方式构架。构思的直接结果是该设计对象的空间形态结构的建立。城市设计的立意与构思必须也包涵了设计者的主观意识,设计者对各种设计因子的权重取舍以及自身的主观理解,情感经验等因素使得其立意与构思趋于个性化,并以多种构思方案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与相关参与的讨论、评比、比较和判断确定最终的构思方案。

3.2空间形态分析提供了设计所必需的历时性形态积淀的背景资源,它为文脉承续提供了基础。设计过程及成果表达中的分析实质是对所设计环境各子系统的分项解析和表述,如:地块功能配置、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交通换乘系统分析、形态认识系统分析、历史文脉分析等等。这种单系统的解析使创作成果的各个层面得以清晰的表达,同时也是设计进程中从各个不同层面和视角对设计方案进行剖析、质疑和修正的必要技术程序。分析是城市设计的必要技术,而对环境各子系统和各单项要素的整合才是城市设计的本质性作为。环境对人的作用是历时和共时相交溶的整体感受和影响,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城市设计必须以关系组合为职责,侧重于整合结构性的职能关联、空间关联和文脉关联等,促进城市各种活动的合理交织。设计者往往扮演开发进程中的协调员,化解矛盾,综合平衡。

系统化的城市设计将改变过去仅仅由几何线条分划地块的封闭独立性。加强建筑布局、交通路线、开放空间、绿化体系和人文景观等要素的综合交叉、联结渗透将成为一种新的形态风尚。立体化是当代城市空间结构又一显在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职能的高度集聚与城市土地有限资源之间矛盾的突显,未来城市必将超于土地和空间的综合使用,即特定地段中各种用途的合理交织,相互刺激补充。空间结构的立体化还意味着对用地进行地上、地面和地下三个层面的综合开发以构成连续流动的空间体系。与此同时,立体化的形态组织方式也是化解或消减城市职能各项子系统之间矛盾冲突的良方(如机械交通与人行步道体系的矛盾,开放空间、生态平衡与土地区位价值的矛盾等)。总之,分析整合在创作过程中交替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整合。

3.3图形与文本图形和文本是城市设计者最主要的操作媒界、交流媒界和成果表达形式。图形是设计者心智创造的外化。图形资料一般包括设计构思草图和设计成果中对环境形态的三维表述、模型、立体模拟动画、摄像等。由于现代城市职能和空间的高度复杂性,因此系统化的城市设计还必须运用一系列系统的分析图形技术。这些分析图分别展现了环境的各个导面及相关系统。各层面、各子项系统的立体叠合和联结构成了完整的环境形态。因此,分析图也是城市环境创作必不要少的重要内容,它是现代城市设计区别于传统空间形体规划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的成果具有肯定性。同时又必须指出:城市设计又是一种富有弹性和动态的过程。上述图解形式并不等于环境建设的最终产品形式,而是关于形态的具原型意味的框架模型。例如街道空间轮廓线或是区段环境的立体动画模式,其实质是一种结构关系的建立,在后续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可将此具体的建筑形态置于上述关系背景之中进行检视评判,从而取得对彼此关系的协调认同,CaD技术的运用为这种动态的设计和管理过程提供了方便之门。在城市设计驾驭下的一个环境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广阔的创作天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成果又具有非肯定性,是一种松驰的限定。如果说最终建成的环境形式与设计中的图形之间具有内在的却又是可以被察见的同构或同质关系,那么就可以说设计达到了预期目标。

以上我们从方法论的层面对城市设计的创作性作了粗浅的探析。成功的城市设计首先来自于精巧且合理的立意和构思,在直感与逻辑的互动中,设计者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和组合技巧,在对环境子系统和要素进行充分解剖的基础上实现形态的整合,创造出宜人的环境场所,并以图文并茂的灵活形式展现给所有关心城市建设的参与者。

注释

城市设计的作用和意义篇7

关键词:城市、城市公共空间、文化。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相影响的因素,是城市文化观念的自然延伸。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显性文化形态如人的行为、建筑物、空间构成方式、环境雕塑、环境小品设施、乡土植物等,体现着这种文化的渗透,也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这些要素的存在,不单具有使用价值或审美价值,同时对城市文脉的延续、景观的多层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居民更具安全感、归属感,促进人们丰富的交流以及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城市的文化性体现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的本质。由于每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便归属于不同的地域民族,有了不同的文化。从社会价值意义讲,它是人们得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又是每个社会成员成长发展、汲取营养的根。"文化"最根本、最深刻的涵义是"人化",一切"文化"的含义都是从这个根本涵义发展、引申而来的,也就是"人性化"本质就是尊重他们的"文化"。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必然产物,相对于人类的其它文化成果而言,城市永远没有最终的完成体,它始终处于不断地交替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城市以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是人类属性的产物,是根植于人类一定时期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习惯及意识形态等文化土壤之上的,同时又是特定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文明人类的生息地。城市是人类文化的大"容器"。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及其文化性构筑的必要性

人类聚居形成了城市。人之所以要聚居,是因为人的生存既需要依赖于自然,同时作为社会的人又需要人际间的互相依赖。所以,人类聚居的城市中就出现了为人们进行这些活动的公共空间,且依存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差别。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能使人们的种种公共生活行为在其中有效进行,并最大程度地反映城市公共生活的要求。这类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人群聚集性和活动滞留性,强调对全体公众的开放性。由于担负城市的复杂活动和多种功能,它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是城市景观的重要体现。

文化性作为城市最具普遍意义的本质属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灵魂所系。芒福德(Lewismumford)在他的城市理论中说:"城市有包涵各种文化的能力","城市通过它集中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的程度"。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市民们日常生活、社交的场所,应该依托于地域文化的背景,注重文化特色的营造,设计出具有情感归属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的特色性营造,是在满足空间功能性基础上的必然要求,也是建成环境评价的重要标准。吴良镛老先生曾说:"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界,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此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陶醉。"而这一系列词语都反映出地域文化是创造特色的关键之所在,因而,城市公共空间特色创造的必然性源流之一就是"文化"。

三从地域文化中挖掘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素

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特点,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它独特的文化成就和艺术特色,成为该民族该国家的精神性力量。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研究城市中的历史沿革、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来挖掘出其地域文化内涵,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及技术材料,将其溶入空间设计之中。例如景墙的设计就常以最直接的方式,以名人典故为主题,进行浮雕创作,在分割空间或形成景观节点的同时也突显了文化特色,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传递功能。

发挥历史遗迹的旅游价值,形成遗址公园、遗址广场也是营造良好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措施。例如,南京汉中门广场就是典型的历史遗迹上现代城市广场,该广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城门。该城门始建于南唐,为南京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城门。这里历史文化氛围浓重,是六朝古都南京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一个缩影。整个广场设计突出以石城门为核心,整体规划,使古城堡与新建广场构成统一的基调。广场上绿地和铺装图案采用了方格的形式,隐喻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方格网布局模式。在这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能量得到了充分释放,人们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情感延续和浓郁的人文氛围。这对于保护传统城市空间与传统遗址、改善城市环境、突显个性与特色起到重要的作用,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城市公共空间。

文化符号是记录、保存、传递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民族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内的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符号,它积淀着民族文化思想、观念和情感,是民族心理结构和审美情趣的外在形式体现。例如,灯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具有吉祥、幸福、生意红火等意义所指;凤凰作为文化符号,象征着美好的期许、自由和吉利等等。利用文化符号形成景观节点、烘托文化氛围也是我们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如南京夫子庙入口就以错落的"马头墙"为元素进行景观小品的创作;而竹子也为多种公共空间所常用,以寓意在繁杂的城市中为人们提供一个幽静、淡雅的休息环境。不仅如此,通过文化符号引出的城市记忆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如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埃及金字塔、北京的故宫、南京的中山陵、杭州的西湖、苏州的传统园林、上海的东方明珠、广州的三羊雕塑等,这些城市"记忆"成为一种历史的象征,既是城市的文化象征,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标识,并以"城市文化资本"形式存在与发展着。

作为一个人格化的城市,城市人的行为文化,城市市民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风范也具有"文化"属性,城市群体的教育程度越高,城市公共空间就更具有文化凝聚力。文化活动多样性是空间活力的源泉,产生出富有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也只有这样的空间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人们的交流。例如西安大雁塔广场上举行的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唱秦腔,吹糖人,剪纸艺术,捏泥人,剪纸,凤翔泥塑等等)就深受市民的喜爱,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这些活动也充分的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民俗文化。"文化"与其它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元素比较,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属性。世界上所有城市形象良好、城市文化活力强的城市,无不具有体现特定文化构成关系的良好城市公共空间。因而,根据空间场所的主题设定,组织市民在其中进行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是反映城市文化特征和文脉的有效途径。努力继承、挖掘城市的历史传统和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反映传统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人性,也就具有了多姿多彩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四正确对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文化的关系,反对设计决定论

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设计的行为受文化约束,设计的结果是文化的反映。城市空间设计和文化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地域特色为设计的进行提供了背景,突出地域特色,已成为不同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首要任务。设计行为的第一步就是了解社会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包括城市历史、特色资源、风俗习惯、功能需求等等,有了这些文化信息,设计才可以进行下去。并且,设计师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某个社会背景下的人,其理念、行为方式都来自于那个特定时代的文化,因而设计的结果是反映本时代的文化的。

设计影响或创造了时代文化的一部分,设计推动文化发展。经设计的公共空间场所(环境设计的结果)经过社会变迁、历史沉淀而成为难以泯灭的稳定的、深层的无形的东西,成为历史的、稳定的生存方式,融入到文化中去,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设计者的前瞻性和创造性也决定了他们是时代的先锋和文化的推动者。

虽然,公共空间设计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设计作为一种文化行为,它的结果也确实推动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设计凌驾于其他人类活动之上,文化是不能被设计的。我们作为设计师,也不能认为自己就是"文化的设计者",而陷入泛设计论的论调中。从哲学层面来看,由于文化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而设计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所以,虽然设计活动是一种与文化相关的活动,但是设计不是文化的最终来源,文化不是设计出来的。文化也不是个体行为,是群体概念,必须具有群体的社会认同性,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类成果。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只是让更多的文化积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显性体现,让城市文脉在城市中的每一个角落延续。

作为设计工作者,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设计能够反映文化,能够作为一种结果,影响时代文化,但是不能通过设计被刻意制作出来。搞清楚了这两者的关系,有利于尊重传统文化,建立起设计的人文观,有利于摆正自己的位置,本着一种谦虚的历史态度,深入地研究和体验我们人类所创造下来的宝贵文化,包括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各种亚文化,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让它正确、准确地体现在我们的设计中。当然,跟其他所有行业的人们一样,我们今天所做的设计作为一种客观结果,经过若干年甚至若千年代以后,也许会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做负责的工业设计师,尊重文化多样性,并积极推动文化进步。

五结语

在我国传统文化、民俗习惯中,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街道,文化活动表现为庙会,集市等。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广场等多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己深入人心,并与我国传统的地域、民俗文化有了良好的结合。为大多数人服务,以人为本,根据市民的行为心理要求,设计出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脉的城市公共空间是环境景观设计工作人员的任务,也是市民的期待,也只有这种充满市民化、地方感的有机空间才真正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对人的尊重,也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盖尔,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许越琦,再论"设计文化",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城市设计的作用和意义篇8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一个城市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信息的载体,城市建筑构成这个城市的基本特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城市建筑设计规划的和谐性,必然成为了高扬和谐社会这个主旋律所必需的最坚固最永恒的物质基础和最宽阔最美丽的演奏场所因此,从生态和谐的角度研究城市建筑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建筑设计的基本含义

一个城市的特色,应该是其地域文化与具体建筑元素完美的结合,使得建筑与人的活动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建筑是城市规划中的主体部分,是最为显眼的吸引物,它的外观设计和色彩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建筑设计就不仅仅是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还应该包括对建筑周围空间环境的设计,对城市建筑传统文化的设计,而后者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对建筑本身的设计对于建筑设计,如果片面强调建筑设计本身而忽略建筑文化本身,将使建筑收不到好的效果。每个城市的规划设计还应该考虑到自身城市的特点,把地域性、气候性、人为性因素也考虑进去当然自然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环境都不可比拟的,城市的景观建筑也应该充分利用城市特定的自然资源和条件,使人工系统和自然资源协调和谐,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完美的城市格局。

搞好城市建筑设计的意义

1.建筑设计对城市和谐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城市的发展为建筑设计提供经济基础和战略指导,建筑设计对于促进城市发展又具有积极的发作用,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建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从功能上讲,建筑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人创造设计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又影响人。所以,城市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特色。建筑设计首先要注重解决人的生理问题,如坐、卧、行、遮阳、避寒、进食、排泄等其次还应满足社会及精神文化的需求,如影剧院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设立母婴候车室考虑为特殊人群提供所需的空间等。

3.建筑对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

建筑设计是结合了科学、艺术,逻辑、形象等多学科,来组织空间创造环境的劳动建筑会超越它本身形象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世代传承。任何一幢建筑都会受到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这些方面对建筑的影响又是综合的,因而建筑文化不像一般文明意义上的知识文化概念那样通俗,它本身更为博大,纵观古今中外的建筑实例,都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是建筑与文化同构的例证。建筑设计在社会文明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其功能、形式、技术、价等因素。

城市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建筑与人达到自然和谐

建筑最终是服务于人类的,创造出使人生理、心理、现实、未来的需求都能得以满足且具有健康特质的建筑是设计师的一个原则。城市与建筑的核心是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市建筑中必须遵守的设计法则。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居住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在欧洲,大量可见的是与自然山水非常和谐的城市和建筑,它们的尺度、空间、功能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呼应都堪称典范。这是由于对建筑空间的合理安排,各得其所,分区明确,并使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比例,方便物品的摆放和人的活动以及相对的私密性,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建筑的意义,不在于是何种设计,采用何种材料,更重要的是其建筑本身适合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随着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低能耗的建筑大量兴起,自然能(太阳能,风能)的直接利用,如各种技术装置的风车和太阳能收集装置,将太阳能和风能直接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

2.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和与时俱进创新传统城市建筑特色

一个城市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信息的载体,特别是传统文化信息载体的沉淀,一个城市的城市建筑构成这个城市的基本特色。因此,城市建筑的发展对塑造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而一个城市的历史性建筑是其历史文化特色的点睛之笔,在保护历史性建筑以延续城市文化的同时,新的建筑设计应考虑其对周围历史古建筑的影响,尽量做到少影响甚至不影响到古建筑。另外,在修建新建筑时要符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与进步,在追求奇特的同时强调高雅,讲究文化品位,追求地方特色大部分城市建筑为了达到设计上的高品位,必然要在处理建筑形式语言与功能上下功夫,这也是近年来我国

城市设计的作用和意义篇9

关键词:城市旅游;图形表现;标志设计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188-01

一、以图形表现

图形在信息传播上有快速、广泛、信息量大、识别性高等特征,从而成为城市旅游标志的一种管用表现手法。

(一)具象图形表现

具象图形表现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或是依据客观事物进行概括、提炼、变形而成的图形。主要形象表现:历史古迹、景观建筑、自然地貌。例如:杭州的城市标志运用了江南建筑中具有标志性的翘屋角与圆拱门作为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江南地域特征。标志右半部分隐含了杭州著名景点“三潭印月”的形象,体现了杭州的地域特征。

(二)抽象图形表现

抽象图形表现指的是以高度概括的图形符号来表达标志的含义。抽象的图形可以是几何形、字母、符号化的图形形态。例如:海南三亚城市旅游标志图形取材于“风舞天涯”之理念,拼音字母“Sanya”首字母“S”突显“凤”的造型,寓意深刻,充分表达三亚城市包揽的凤凰岛、凤凰机场、凤凰镇、凤凰路等以“凤”文化为概念,取其美名,名扬三亚,“凤”表达中华民族吉祥美好的期盼,同时也说明三亚是中国南海最美丽的旅游度假城市,与三亚城市中文名片“美丽三亚,浪漫天涯”达成共识。

二、以色彩表现

色彩是旅游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化和装饰,色彩是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的颜色,是当地实体环境中所有色彩要素所形成的相对综合、群体的面貌,是一个地方文化集聚体现。例如:香港城市旅游标志在色彩应用上,主色系透过美术设计和色彩带出澎湃的动力和不断前进的感觉,而黑色的选用则体现中国书法的神髓。一如主副色系,主副字款起互相呼应的作用,象征“继往开来,创建明天”,显现香港这亚洲国际都会璀璨的未来;无锡城市旅游标志在颜色使用上可谓独具匠心,分别选取了最具无锡地方特色、最富吴地文化深意的太湖蓝、人文黄、甜美红和生态绿。太湖蓝是自由的蓝,千帆过尽湖水的颜色,万鸟翱翔的天空颜色。人文黄是乐观的黄,辉煌的色彩,代表着“华美、富丽、宝贵、光明”等意义。

三、以文字符号表现

文字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符号化的表现,在城市旅游标志设计中,对文字进行夸张、解构、重构等,突出表达出旅游地域文化的精神形象和情感气质,可以使标志指向明确、易懂、易理解,而且具有丰富的表现意义和很强的识别性。使受众者通过图形本身就能直接了解其意义和文化内涵。例如:浙江富阳城市旅游标志,以“山水富阳”作为主要视觉元素,以中国书法技巧为表现手法,并巧妙地引入了富阳籍文化名人郁达夫的手迹,较好地体现了“富裕阳光之城”这个城市品牌的深度内涵;武汉城市旅游标志,以“汉”字为主要创意元素。武汉简称为“汉”,是“江汉朝宗”之地,标志以繁体“h”字为设计创意点,融入篆书写法,在文字部分采用水墨毛笔表现的英文字体,给城名以灵动的国际化表达。

四、图文综合表现

图文综合在城市旅游标志设计中表现更丰富,表现形式更多样,应用范围更广泛。

(一)文字与图形的并置

文字与图形一起出现在一个标志中,共同成为标志的组成部分,有写城市旅游标志还连同广告宣传语一起出现。例如:东莞城市旅游标志以东莞特有的莞香花为核心设计元素,花簇的组合形式和五花瓣的造型充分体现了莞香花的特征;花瓣造型在莞香花清新柔美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糅合了“东莞”及其拼音字母等设计元素,造型刚柔并济、充满张力,寓意东莞的多元发展和无限活力。

(二)文字与图形的互补融合

用某个能够表达一定含义的图形,融合补充文字中的部分,从而加强了所要表述的意义,亦或是赋予新的意义。例如:长沙城市旅游标志以草书汉字“长”为设计单位,巧妙地将长沙英文字首“C、S”融入其中,写意设计、自然亲和、大气洒脱、内涵丰富,体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时尚活力的意境,突出了“快乐长沙”的城市形象;广元城市旅游标志以“广元”英文缩写“GY”有机地变化为展翅翱翔的凤凰、蜿蜒的江水,同时融入雄伟的剑门关、奇险的蜀道,结合雄奇的群峰,突出广元鲜明的地域文化以及独具魅力的旅游品牌。

城市旅游标志设计中的运用表现,并非只是针对旅游主体进行创作,其核心策略在于创意要完整地对旅游地的人文历史进行归纳与提炼,寻找其具有代表性的名胜景观、建筑、艺术等元素和精神内涵,着眼于通过旅游形象标志实现人与旅游环境之间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的作用和意义篇10

【关键词】城市小区景观后现代设计实际操作

一、我国城市小区景观设计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小区建设使人们对城市景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学习国外城市小区集中规模绿化。90年代,房地产开发业蓬勃兴起,人们开始重视城市小区景观环境,景观设计日益受到关注。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和城市建设以及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要求尚有差距,如“千城一面”、景观单一等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城市小区景观设计质量,是当今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现代意义的城市小区景观设计最早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学家及设计理论家文丘里发表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标志着现代主义的日渐式微和后现代的崛起,后现代设计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小区景观设计的创新。70年代,日本针对城市小区设计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80年代,英国在新城市和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此后,景观设计领域呈现出风格多样性的后现代特点。

笔者认为,后现代设计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景观设计,在我国城市小区景观设计中,很有必要引入后现论和方法。

二、后现代的城市小区景观设计的特点

(一)后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有自己的思想内涵和特色表达

后现代景观设计把景观作为意象符号的载体,要有自己的思想内涵,传达着一定的意义与信息,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更高的追求。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建筑外形设计,因为它位于悉尼市的贝尼朗岛,靠近海洋,建筑师就把它设计成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大帆船,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个性,象征手法也运用得比较成功,从而使这一建筑成为悉尼市的重要标志。

后现代的城市小区景观设计体现着这一要求,形成自己的设计特点。北京奥运村堪称世界第一村,就是围绕着奥运的主题布局与设景,吸引各地游客,创造了主题景观设计的典范。

(二)后现代的城市小区景观设计应体现自然特色和历史文脉

城市小区后现代景观设计以景观作为表达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符号意义的载体,能够体现自然特色和历史文脉精神,有效地向人们表达自然和历史文脉的特点。

作为景观的设计,首要提倡顺应自然,尊重历史,如广东中山的歧江公园景观设计就是后现代设计的典范。歧江公园景观设计是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及其团队设计的,曾获国际城市土地学会ULi2009年全球杰出设计与开发全球奖,该景区设计保留了原有的旧造船厂,利用已有的古树,又引入了新的语言和形式,采用路网、装置物等元素,形成了历史与自然、现代结合的新型的景观设计风格。

(三)后现代的城市小区景观设计应体现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

城市小区后现代景观设计观作为表达地方文化的符号,应体现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使人产生自然和亲切的感觉。

如美籍华人、知名后现代设计大师、建筑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吸取了苏州古代园林设计的特点:(1)讲究天人合一,建筑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讲究意境,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设计给人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人们对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3)注重尺度空间,空间开阔通透,内外相互穿插渗透,景中套景,层次变化十分丰富;建筑色彩,以白粉墙、青灰瓦配以周围的山水绿化,给人以清新幽雅、凉爽宁静的感觉。再加上新型材料与设计特点: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互映衬,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形成了江南风情与现代优雅碰撞后的后现代设计特征。

(四)后现代的城市小区景观设计应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及人文关怀

城市小区后现代景观设计作为表达生活方式的符号,应体现和谐的人与环境关系,体现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贯注以人为本的精神。

例如,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师共同设计的“长城脚下的公社”建筑群,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时尚前卫特色酒店式服务公寓。每栋房子各具特色与生活情趣,错落有致地坐落在陡峭的山谷里,与环境融为一体。“手提箱”屋后,有蜿蜒小道通向后山,可穿行在树木笼罩的山坡上。三号别墅――“看与被看”,室内室外相通,在主人和邻居、客人之间的“看与被看”的互动往来中享受浓厚的乡村人情。“竹屋”里纤纤细竹隔出的“茶室”,六面皆竹,透过竹缝还可见长城的烽火台,形成一种足不出户就可与景交流的意境。

三、城市小区后现代景观设计的实际操作

城市拥有多种类型的小区,本文以商业广场、商业街、创意产业园为例,说明其后现代景观设计的实际操作。

(一)商业广场的后现代景观设计实际操作

商业广场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组织商品流通的枢纽地带,担负城市一定区域的商业活动,并提供商业活动、人们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

商业广场设计有几个主要的环节。选址是首要环节,选址的核心理念是“引凤筑巢”,而不是“筑巢引凤”。商业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合适最好。商业广场入口是设计景观的亮点,如果门的位置和方向不对,设计的风格不合主题都不能成功。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空间的主体,设计有一定的创新性,或简洁、或前卫,宗旨是能使消费者清楚地感觉到他的存在,并能对其内部产生兴趣,有前去消费的欲望。广场设计是最关键的“主题”,配合这个商业的营销理念和整体规划理念。比如绿色低碳、科技人文、责任感等,为体现社会责任可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凸显环保低碳理念,在驻足景点处,可增设一些节约减排的宣传看板等。如长沙友阿奥特莱斯商业广场,定位为世界名牌折扣店,集休闲与购物为一体,选址在离闹市有点远的地区。多数来买名品的消费者都是有时间、有车一族,愿意开车去不塞车的地方休闲购物,觉得很合算,市区外的视野开阔,门楼与入口设计很适合高大的造型,这点把握得很好,既迎合了这一阶层消费者的心态,也符合了地理环境。

(二)商业街的后现代景观设计实际操作

作为商业街区的设计理想气氛应该是能使人感觉亲切、放松,使人有愉悦的心情。一般人的关注范围在10―20米之间,而设计宽度超过20米的商业街,行人只会关注到一侧的店铺,当商业街增加到一定宽度时,从主街上派生出的支街也是增加店铺沿街面的有效手段,也让人感觉气氛活跃,“平易近人”。

商业街的建筑外立面是景观设计的重要部分,外观立面造型设计可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建筑的整体造型,也就是天际轮廓线,外观很醒目,使人过目不忘;第二层面是人在中距离上对建筑的感知,包括建筑的开窗与实墙面的设计,立面横竖线条的划分等;而第三层面则是人到建筑跟前,与建筑直接接触的微观层面,人所感受到的范围在一层高之内。这一层上的设计重点是细部和材料的运用,包括台阶、踏步、扶手、栏杆、灯具、挂画等的材质与色彩等,只有把这三个层次处理好,才能使商业街具有“人情味”。

商业街中间的布景更是让人流连忘返的主要元素,如长沙黄兴路步行街景,街景雕塑为集中展现各种街头艺术形态,如卖油翁、修鞋匠、补锅、小孩踢毽子、掏耳、臭干子摊等独特的街区小品与园林造景相映成趣,辅以梦幻造型的灯光,组合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全新商业环境。步行街建筑线形空间的活动焦点,是步行街游人的共享空间,中庭廊道顶部由玻璃覆盖,透过玻璃顶可直接采纳天光,且室内步行街二楼三楼形成回廊,人们可凭栏俯视街景的精彩纷呈。

(三)创意产业园的后现代景观设计实际操作

在后工业高度发达的今日,人类社会呈现出个性化、人性化、多元化和复合化的趋势。同时,艺术和文化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也越来越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类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限改变和可能,作为其载体的创意产业园应运而生,并发展快速。目前,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从形成的原动力及功能方面来看,主要分为政策导向型、艺术家主导型、开发商主导型、资源依赖型、成本导向型及环境导向型6种。这6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模式没有严格的划分界限,当条件成熟时可能发生模式转换和混合。

后现代的创意产业园的区域规划与设计,要从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方面进行考虑。如上海“筑园”创意产业园,前身为上海建材商城,后策划改建定位为“时尚建材、生活创意”。为实现此定位,“筑园”的设计者首先想到在外立面设计布置了大量的竹,一是与“筑园”谐音,二是竹子敦厚、大气、高雅的风格和国际时尚生活理念相吻合。筑园的建筑外形整体错落有致,车库外立面使用了简洁的铁丝网,凹凸布局。在宜山路的行人进口处还设计了废弃材料装饰墙,以环保、原生态、可再生的原料,如瓦片、木材等作为装饰材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体现了“筑园”后现代设计的建筑理念,创造出了朴实、布满人文艺术气质的氛围感受。

每一处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后现代主义景观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人们精神层面,它的存在满足了人们趣味、个性的精神需求。体现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贯注以人为本精神的后现代景观设计,是以场所的符号意义和情感体验为核心思想。后现代主义在审美意向的传达上有着新的追求,首先,为了对抗理性的束缚,后现代审美倾向于原始的、非理性的内在冲动的观感对于现性生活经验的冲击作用。其次,后现代审美是反释义的,引导个性审美体验活动。最后,后现代美学被强调为一种回归视觉的美学观,回归到了一种感性的审美意识中,使生活变得更加简单化、感性化,后现代景观设计承载着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注: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YBB083)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凯尔纳、蒂文・贝斯特.后现论――批判性的质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孙爽.后现代主义:现代园林设计主流[J].中国花卉报,2002(6).

[6]陈波,张菲等.杭州市十大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调查[J].广东园林,2009(5).

[7]王茂林.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创新理念探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