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物流的优点十篇现代物流的优点十篇

现代物流的优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0:30

现代物流的优点篇1

新经济的特点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逐渐由世界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扩展,对于发达地区,一体化会促动经济活动运作加速,从而使财富增长速度大大加快。而对于不发达地区,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尽快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享受其带来的好处,另一种则是形成区域壁垒,阻止本区域财富向一体化程度高的区域转移。对于中国,加入wto显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中国加速前进的转折点。如果过去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主要依据资产和规模,则现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信息量占有和资产流动的速率上,在经济活动中迅速获取大量信息,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1、水平式商业模式

新经济又称为网络经济,这表明是互联网技术引发了经济一体化。互联网技术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不论距离多么遥远,只要使用互联网及相应电子商务,商业活动瞬间便可进行。因此,网络化推动了新的商业模式的诞生。如果把过去的商业模式称为垂直式商业模式,那么网络经济带来的则可称为水平式商业模式(新商业模式)。互联网时代评价区域经济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准就是看网络经济各节点(节点是一个独立的运作单位)链接的水平程度。我国多年的计划经济使每个节点都具有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而网络经济除了要求节点间有效高速链接外,还要求节点内的垂直管理体系尽量扁平化,使信息和资金流能尽快通过该节点。

2、入世加快商业模式、管理体制和体系的改变

加入wto,这首先给国内企业界带来机遇和冲击,但更深层次的冲击,是我国经济运作体系和管理体系要在3-5年内同世界经济接轨。因此如何构造一个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经济运作和管理体系已是当务之急。对于地区经济,关键是尽早建立和完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商业模式和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体系。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引发新的商业模式的产生,而且还使许多行业和产业的运作模式发生了变化,现代物流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3、现代物流是新经济发展的产物

现代物流的定义很多,其中一个公认的特征是全过程、链状化和网络化。传统物流是过程中各节点的独立运作,而现代物流首先是考虑全过程,然后组织各环节运作,实施过程管理,将商品运输的货物流动、信息流动和资金流动链条化,形成物流链。现代物流首先优化了过程,其次使全过程水平化和网络化,从而较大幅度降低商品流动的时间和成本,而这些特征恰是新经济运作特点的体现。

现代物流的新经济特征

1、现代物流的特征是系统化、链状化和网络化

网络化技术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而新经济的水平商业模式是现代物流高效运作的保障。物流链是全过程各节点所组成的,如果说节点间的链接好坏侧重于硬件和网络技术,那么各节点的运作的优劣则相对取决于其商业模式和管理体系。高效的链路和节点是促使物流链内货物、信息和资金高效运作的保障,无论哪个节点和链路出了问题,都会产生瓶颈效应,影响物流链高效运作。因此,现代物流业发展,必然带动业务流程优化和重组、产业升级和企业重组及资产重组,相应地,这种重组必然带来相关产业和单位的资源重新配置,也必然要求管理体制和体系改革使之相适应,保障其发展。

2、现代物流理念适合新经济水平式商业模式的特点

现代物流的系统化、链状化和网络化特点符合新经济水平式商业模式的运作。随着网络技术应用水平和社会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入世的影响,发展现代物流的条件和环境越来越成熟,而现代物流的发展会推动业务重组、资源重新配置和优化,同时又会推动新经济商业模式下的法规与标准化建设,推动管理体制和管理体系改革朝着适合新经济运作的方向发展。

3、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

据广东省政府调查,目前流通的商品平均成本的50-60%是物流成本,而发达国家相应的平均成本只占10-20%,目前社会商品的平均生产时间只占生产和流通时间(摆上货架前)总和的5%。由此可见,发展现代物流会大大降低商品平均成本和流通时间,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同时,现代物流还会推动产业体系和结构的升级,这对国企成份较大的北方地区具有特别的意义,而且现代物流还会推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在行业和社会中广泛运用。

按照新经济模式发展现代物流业

1、重组构筑新的商业模式

(1)产业最先面临重组

与世界经济直接接触较多的行业首先面临产业内企业重组的冲击,这些企业只有市场国际化,才能发展和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以大型国营经营传统物流业的中外运为例,三年前就开始痛苦的企业重组过程。去年国内最大的船队中远也进行大规模重组,今年大型港口企业下放地方,政企分开,也面临重组。这些重组是使企业更好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大市场竞争,可以说这些先觉的重组是构筑新的商业模式的前哨战。

(2)行业业务流程重组

与世界经济更深入和广泛的接轨和中国入世将会促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行业的业务流程能符合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因而,传统的业务流程面临优化和重组。针对外贸运输口岸环节改善而提出的大口岸、大通关、大平台和大物流就是对传统口岸运作方式按照现代物流要求进行的业务和查验流程简化和优化,也就是解决外贸物流链中口岸环节这个瓶颈问题。同时要求改革口岸查验管理体系,使之在完成查验职责的同时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促动整个外贸物流链的高效运作。各个行业的流程优化和重组必然导致新商业模式的建立。

(3)重组必然涉及解决结构性问题

企业、产业和行业重组的实质是打破传统多重垂直式经济模式构架,构造新的扁平化结构和模式。如果说重组是由市场和环境因素推动的,但一种新商业模式能否符合网络时代特征则取决于政府、行业、产业和企业全方位的努力,而且新商业模式的有效运作自然催化管理体制和管理体系的改革。

(4)重组导致资源重新配置

有一种说法,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如何整合和配置资源。优化和重组后的流程必然导致物流链各节点资源的重新配置。因此资源重新配置不仅是单个节点或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行业和社会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资源配置与优化

(1)现代物流的发展必然涉及资源配置与优化

对现代物流关键节点采取合理配置资源、甚至采取压强原则,会促使物流链具有长久发展力和竞争力,对一般节点和环节优化资源则会节省社会成本。资源配置与优化涉及到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存量资产重新配置,这是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对传统物流企业,不需要的资产成为它们的沉重负担,企业本身常常无法重新配置,这就需要有成熟的资本运作市场和政府引导来帮助重新配置这部分资源;二是增量资产配置,这需要拥有者能清楚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有目的地规划和配置这部分资源,才能使增量资产配置发挥最大效能;三是注意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的配置和优化。例如,对于港口资源,要在统筹考虑其长远和现实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和配置;最后是人力资源配置,现代物流发展需要高级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新经济的重要特征是网络化和知识化,对于传统经济,资本是社会的最大财富,而对于新经济时代,知识是排在各种社会财富之首,因此人力资源配置必须与其它资源配置相匹配,才能发挥资源配置和优化的效果。

(2)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不可缺少

新经济引发的重组、资源配置与优化都带有行业和社会化特性,这些都需要政府发挥推动和引导作用,使之进程加快。现代物流的信息和资金流的高效运作,至少需要在行业的范围内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和金融信用中心,这种平台和中心的建立首先需要解决不同部门或行业的信息交换标准化问题、法律法规以及信用管理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改革现行管理体制,针对网络经济和现代物流的特征建立起相匹配的管理体系,才有可能保障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

3、现代物流发展与港口的关系

港口是贸易运输特别是外贸运输的关键节点,世界贸易量约90%是通过海运业来完成的,港口自然就成为海运的关键节点。如果把外贸运输物流链比喻为一条龙的话,港口就是龙头,它对整个物流链起带头作用。对于具有大型港口功能的沿海城市,港口又会推动临港工业和口岸经济的发展。

4、管理体制和体系的改革对现代物流业的影响

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需要针对计划经济产生多重自上而下的垂直体制尽可能扁平化,能够适应网络化经济活动。以大连交通口岸管理局机构改革为例,这种将过去分散的口岸、港口、交通仓储管理集于一身,其管理体制的改革很好地体现了符合现代物流发展的思路。

从政府角度,针对现代物流业发展构架的管理体系应体现现代物流和网络经济的特性。如果从区域性管理职责,其管理体系应体现出两端接轨中间优化的特征,一端是物流的关键节点-港口和口岸,抓住龙头,使其能同国外作业模式很好接轨并带动物流链其它节点;另一端是与客户紧密关联的市场-航运、货运、交通和仓储,使市场运作规范透明和高效并体现出现代物流的服务理念。在两端管理体系确定后,尽量以优化的方法构造中间的运输和仓储环节的管理。这种管理体系的管理要素应为业务重组、产业升级、资源配置、市场调控、信息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行业标准化和法规建设等。

5、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

现代物流发展的核心技术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现代物流业是行业内应用和依赖于信息技术最突出的例子。对于区域经济,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它提供行业内、行业间和区域经济的信息交换功能,它促进区域经济信息网状化快速交换,而平台信息交换要求的标准化和相应的法规和规范建设又对新经济建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6、信息技术的固化作用

现代物流的优点篇2

一、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

=、嘉兴港发展现代物流已成当务之急。现代物流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整合传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运营的先进组织方式,也是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港口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供应链竞争已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形式,发展现代物流已成为推进港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而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有助于推动港区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有助于改善发展环境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实现集约式发展,提高经济竞争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嘉兴港发展现代物流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我港是典型的“两头在外”型经济,商品大进大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物流市场发育具有较大潜力。物流设施条件逐步改善,省内已形成“四小时公路交通圈”,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个,公路、内河等运输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规模、技术等水平居国内前列。现代物流发展已经起步,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和专业市场开始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加快转型提升,工商企业开始注重通过优化内部物流管理来提高竞争能力,无水港、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现代物流设施加快建设。

=、发展现代物流也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全社会的现代物流理念有待提高,物流服务企业规模小、服务方式和手段单一、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企业物流管理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还不高,物流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距现代物流发展需要还有不小差距,条块分割、技术标准不统一、高级人才匮乏等问题还阻碍着现代物流的发展。

二、发展现代物流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发挥港区的比较优势,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按照现代物流理念,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快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加快完善现代物流设施网络体系,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信息体系;努力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服务系统,构筑有效减轻环境负荷的绿色物流服务系统,构筑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高效便捷物流服务系统;促进物流运作的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规模化,不断提高产业和环境的国际竞争力。

——突出比较优势。发展现代物流,必须从港区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专业市场发达、块状经济特色明显、经济外向度高、深水港口资源丰富、体制机制较为灵活等优势,探索具有嘉兴特色的现代物流发展之路。

——突出现代物流理念。坚持系统和整合的理念、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各物流环节一体化运作的理念、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的理念,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发展,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整体效率。

——突出创新推动和开放带动。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加快资产重组和机制创新,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资金、技术、人才,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和合作,建立有利于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开放式要素配置机制和运行机制。

——突出企业主体培育和规划引导。加快现代物流微观主体培育,努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不断改善物流供给,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合理布局重大物流基础设施,规范物流市场秩序,促进现代物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目标。争取到====年,一批现代物流服务企业成长壮大,一批现代物流设施建成投入使用,一批工商企业物流优化管理取得明显成效,现代物流服务方式逐步在物流活动各领域得到应用,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形成,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水平处于国内前列,口岸通关“一站式”服务基本实现,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有所降低。

力争到====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企业,形成若干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功能的物流枢纽,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方便居民生活的现代物流服务系统,企业物流管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明显降低,现代物流业成为服务业中的新兴支柱性产业,现代物流发展总体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

三、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建设

=、把培育物流市场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必须把扩大物流需求与改善物流供给结合起来,把推进工商企业物流优化管理与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结合起来,把物流市场培育和物流市场规范结合起来,建立高效、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

=、优化工商企业物流管理和扩大物流市场需求。引导和支持工商企业转变管理观念,按照现代物流理念,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剥离低效的运输仓储功能和业务,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管理模式。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拓展配送市场空间。

=、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企业。努力推动运输、仓储、邮政、货运等企业向现代物流服务企业转型,积极发展农产品、医药等行业物流,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大力引进国外优势物流服务企业,重视引导社会资源进入现代物流服务领域。

=、建立良好的物流市场秩序。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健全物流服务规范和价格机制,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统一的物流市场;积极培育物流市场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形成公平、有序、竞争的物流市场环境。

四、现代物流设施网络体系建设

=、现代物流设施网络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支撑。建设物流设施网络体系,必须坚持规划先行、需求导向和市场化运作。充分考虑港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特点,突出与口岸、专业市场、产业园区相配套的物流设施建设;充分考虑与港区综合交通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实现物流设施的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制约现代物流发展的瓶颈,加强现有设施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和枢纽节点设施的建设,逐步形成区域性物流枢纽、综合性物流园区、专业化配送中心等多层次、点线面有机结合的高效物流设施网络体系。

=、建设现代物流枢纽。依托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嘉兴应充分发挥公路、和内河航运等设施的优势,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和制造业基地等产业优势,合理规划建设物流设施,加快形成以城市配送物流、中转物流为特色的嘉兴市重要的综合物流枢纽。加快完善集疏运网络;通过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整合资源,加快形成以港口为依托,以国内物流为重点的长江三角洲国内物流枢纽。

=、合理规划建设物流园区。物流园区建设应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依托港口和交通枢纽,紧密结合港口集疏运网络和“大通关”建设,合理布局建设枢纽转运型物流园区;依托中心城市,紧密结合城市化和传统仓储运输、批发零售业转型提升,合理布局建设都市配送型物流园区;依托大型专业市场,紧密结合联托运市场的改组改造,合理布局建设市场流通型物流园区;依托发达的区域块状经济,紧密结合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合理布局建设产业基地型物流园区。物流园区的空间形态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物流市场需求,有形与无形结合,园内与园外互动,着重在物流服务功能的完善、物流服务效率的提高和物流成本的降低上下工夫,提升港口、城市、专业市场和产业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按照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规划,加强物流园区与交通主干线规划建设的衔接,积极推动适应多式联运发展的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公路、水运、管道和城市道路等设施建设力度,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有力的设施保障。

五、现代物流信息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物流信息体系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本质要求。必须把现代物流信息体系建设与物流设施建设、企业物流优化管理、物流服务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加快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传统物流企业改造和工商企业物流优化管理,以信息化提升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

=、推动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以实现高效、低成本物流管理为目标,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开发和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加快资金周转,降低库存,提高企业竞争力。

=、促进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推进智能运输管理系统(its)建设,加快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建设,加快构建口岸公共信息平台,积极开发、应用和整合面向社会的基础性、公益性物流信息资源,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面向用户的专业化物流信息系统,全面提高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

=、加快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强对物流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互联网络、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系统(its)、条形码(bar-coding)、智能标签(rfid)、射频(rf)、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等技术,提高现代物流信息体系的技术水平。

六、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和措施

=、加强规划管理和协调。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制订本地区和本部门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或专项规划,并与全省及周边地区规划进行衔接。城市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等规划的制订和修编,要充分考虑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布局城市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以及相关道路等设施。强化规划实施的严肃性,重大物流设施项目布局,必须符合规划要求,充分论证,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交通运输、邮政等行业企业的改革重组,促使其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跨区域、跨行业经营;研究解决行业分割、地方封锁等体制性问题,加强公路、水路、管道等部门的协调,清理、修订有关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政策法规。利用我省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外商投资物流企业试点地区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际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港区现代物流。大力支持省内物流企业“走出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

=、积极提供财政扶持。政府应根据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建立现代物流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重点物流发展企业、重大物流设施和重要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加强建设用地支持。对重大现代物流项目,在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所需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计划指标由港区国土资源分局在市留机动指标中给予安排,其用地价格按照实际用途给予适当优惠。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积极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增加现代物流发展投入;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现代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现代物流,并在财税、投融资、土地等政策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进一步改善服务。在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物流项目审批程序、优化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受电容量达到===千伏安的现代物流企业,可享受大工业电价。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内部重组涉及企业资产、股权变动的,免缴相关收费,并免收因内部收益转移而发生的重复收费。

=、大力培育重点企业。选择一批在现代物流领域已经起步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优势企业作为“港区现代物流发展重点联系企业”,加强引导、扶持和服务,促进其更快更好地发展,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市现代物流的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培养和引进现代物流人才。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现代物流知识,提高全社会现代物流意识和知识水平;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在职培训;研究制订人才柔性流动和各种激励政策,引进一批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积极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我港现代物流人才队伍的总体水平。

=、推进现代物流标准化建设。开展物流术语、计量、设施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标准的普及工作,积极推动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装卸设施、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技术和装备的标准化,将企业物流标准化水平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选择条件,提高港区物流业标准化作业水平和接轨国际能力。

==、实施物流生态工程。物流项目布局和产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按照建设绿色嘉兴的要求优化交通运输方式,保障运输环境安全,支持低公害、绿色环保物流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普及,加强管理以降低废气排放和噪音污染,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物流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积极推动物流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制订行业管理规范、推广技术标准、交流行业发展信息、沟通和联系行业内企业等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加大物流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重点是规范市场行为、推动联托运等运输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建立现代物流培训和咨询等中介组织的认证制度。

现代物流的优点篇3

1济南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势条件(S)分析

1.1区位优势较为明显,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济南市是东部地区的一个中心城市,也是一个理想的物流中心。山东省省会及山东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金融和商贸流通中心是济南,同时作为全国21个物流节点城市之一,其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独当一面的优点。

1.2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设施

济南市的陆路、航空交通十分发达,完全可以满足现代物流产业需求。公路交通方面,通过济南,将华东与华北相连,也是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客货交流的中心,是国家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和山东省公路网络中心之一。铁路交通方面,济南站、济南西站同为全国36个特等火车站之一,济南的铁路枢纽的地位在高铁时代也变得越发重要。航空交通方面,遥墙机场的运营参数也在华东地区占到第八。

1.3产业优势不断扩大,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3.1产品物流基础雄厚

济南的工业在汽车、机械、钢铁、化工、纺织、轻工、食品、建材等方面均占有一席之地,农业水土资源也十分优秀,蔬菜种植传统源远流长,名优土特农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也较高。济南还是区域性金融中心。

1.3.2物流总额较快增长

2016年上半年,济南市的社会物流总额为10997.6亿元,相同情况下提升12.1%;物流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总共有225.4亿元投资,提升116.3%,在山东是增长最快的。济南市的物流企业总共有1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9家、3a级以上企业19家(5a级企业3家)、收入过亿元企业20家。

1.4特色物流企业迅速成长,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营运载体

这些年来,济南物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物流服务质量不断上升,后续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1)本土物流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盖世物流园是首批部级示范物流园区之一,在全国通用仓储企业40强、全国冷藏仓储企业30强均占有一席之位;佳怡物流、零点物流、宇佳物流、同元泰和大舜医药均为a级综合类物流企业。

(2)物流园区加快建设。现在,济南市已建成综合服务型4个物流集聚区,它们是:大桥路商贸服务型、桑梓店货运枢纽型、崔寨生产服务型、济南保税区,总共有3000余家企业进驻。盖家沟物流基地、山东翰迪物流日趋成熟。

2济南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劣势条件(w)分析

近些年的发展,虽然济南市的物流业有所提高,但是和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还是有的,其并不能和济南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作用相匹配。

2.1现代物流发展面临管理体制约束,调控扶持力度不够

部门管理体制在我国是根深蒂固,不同部门管理不同的物流领域,这就会造成部分管理部门对自身的物流业务进行独裁,在系统、综合方面对物流系统的观念就会造成欠缺,这就会导致物流资源和需求整合受条块分割、局部垄断的制约。特别是营改增后物流税负增加等问题变得突出,物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政府在土地、税收、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2.2大型物流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应难以形成

早先《济南市现代物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要求,济南市要建设西部担山屯、东部郭店、北部盖家沟三大物流片区。然而只有盖家沟物流园区建设的还比较好,有一定的规模,但和大型物流基地的远景规划仍有不少距离。从企业密集度来看,大多数济南市物流企业分散在长清、平阴等区域,物流资源不是很集中,产业集聚能力较弱,区域发展无明显优势,同质化竞争较激烈。

2.3物流企业规模参差不齐,粗放经营水平不高

济南拥有的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不多,发展不快,在如下方面表现突出:(1)第三方物流企业整体实力还不够强,规模不大,产业密集度低;(2)物流企业的管理效率低,物流企业的发展还不够现代化,传统物流企业居多,现代物流企业较少。济南市物流业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的能力不够高,信息化技术低,表现在如下方面:(1)城市现代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还不完善,知名度不高,功能不够齐全;(2)第三方物流企业现代信息技术还不够高,对于济南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

3济南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机会(o)分析

济南市在《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三年行动纲要》对现代物流业发展进行了长远规划,要实现这些目标,对症下药极为关键。分析当前外部环境与自身特点,济南市发展现代物流,具有较好的外部机遇,可谓是得到了聚齐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与优势。

3.1政策环境优化

十八届五中全会对于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给予肯定。在2015年,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颁布了40余项支撑政策,尤其在2016年,济南市委也提出了打造全国的区域性经济、金融、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泉城的總目标,2016年7月,《济南市加快物流业发展若干政策》开始执行,《济南市建设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方案》在积极推动,这将极大地推动济南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3.2社会需求充足

2014年,山东省的GDp为5.9万亿元,以2014年全国平均物流需求系数3.35计算,2014年山东省物流总投资为116.6万亿元。在济南市的方圆500km内,有34个大中城市中,3.47亿人,GDp约20万亿元,有充裕的物流需求。除此之外,其商貿流通业甚是发达,这也奠定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基础。

4济南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威胁(t)分析

4.1周边物流骨干城市不断发展成为济南区域物流中心地位的威胁

河南省省会是郑州,也是中部物流区域的中心城市,郑州的区位变得愈加重要,区域物流中心也逐渐坐拥其实。青岛现代物流业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是其具有铁路、公路、海运、航空四位一体的综合运输体系;同时,青岛基础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奠定了青岛现代物流业的强劲发展。

除青岛外,省内重点发展的物流节点城市还有潍坊、烟台、临沂,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优越区位条件和经济实力这些城市都具有,同时这3个城市对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不断加大投入,与济南市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相互竞争。

4.2国外、域外大型物流企业纷纷入驻成为本土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的威胁

现代物流的优点篇4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现代物流业对河南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提升经济社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现代物流业;对策;物流规划

物流是经济运行的“血脉”。通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和构筑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组织平台,优化流通网络,科学布局物流园区,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催生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

应根据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科学编制出适合物流业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合理布局,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在促进物流业发展上,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1.1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物流资源平台

引导工商企业把物流业务从核心业务中分离出来,逐步实现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活动的社会化,为物流企业提供稳定的货源。通过企业兼并、联营、挂靠、参股、控股等,实现现有的运输工具、设备、仓库等资源共享;鼓励物流企业参与整个生产、供应链的运营,拓展专业物流服务内容,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

1.2加大交通网络配置,构建物流基础设施平台

在完善基础设施供给方面,应规划好仓储、配送等现代物流设施节点布局,形成以高速公路、快速通道为主、以国道、省道、干线为辅的重要节点网络。整合地方铁路、企业铁路专用线资源,利用现有铁路专线、地方铁路区域优势,配合物流园区和大型物流企业建设,以提高货物运输和配载效率。

1.3加强统筹协调,构建物流组织平台建设

由省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加,定期召开现代物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定落实发展政策措施。加强行业管理部门与企业的沟通联系,适时召开物流业与重点企业参加的协调会议,对生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促进物流、商务流通企业健康发展。

2优化流通网络布局,促进物流市场成熟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鼓励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专长、有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企业集团与商品集散地、货物配送中心、超市和批发市场的联系合作,加强对有附加值、地域名优特产品和市场紧销产品的开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尽快形成竞争优势,重点是开发建设好四大物流工程。

2.1农产品物流工程

农产品流通需要一个完善的网络,政府可以引导我省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在农产品主产区进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以提高整个流通过程的效率。政府可以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各地市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直接到田间地头去收购绿色农产品,与农户签订协议,构建直采基地。在农产品主产区的农村,建立完善的配送系统,达到规模以降低采购成本,增强配送中心的商品采购、储存、加工、编配、调运、信息等功能,增加统一配送的比例和品种,扩大经营品种和服务范围。

2.2冷链物流工程

在河南省有需要的地区建设更多的先进冷库,在豫东、豫北等农产品的主产区针对重点农产品,建立相应的冷链物流系统、购置更多的冷藏运输车,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除了硬件设施要跟上,相应的人才培养也是必须的,在高校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并对其进行专业研究,培养更多这方面的人才。在河南省及周边地市,合理布局冷链物流网络,使其覆盖所需区域,形成“无断链”的冷链物流体系,依托各类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和重要集散区域,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共信息平台,使资源共享,以供更多的企业与农户进行交流,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冷链物流监控和追溯系统。

2.3物流配送工程

一是按照不同物资需求源、供应源和物流流向,合理布局城市配送节点,建立完善城市配送物流体系。二是在城市中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如配送中心、中转分拨场站等,充分发挥我省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优势,提高运作效率。三是尽快完善小件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提升城市物流配送功能。

2.4物流联动工程

现代物流业是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将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将给整个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这就要求建立许多联动示范企业,针对区域内不同经济发展的特点,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联动保障体系。特别是作为物流业发展基础的制造业,其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动物流与制造业和商贸流通联动发展势在必行。

3科学布局物流园区,实现要素配置集约化

充分利用全省的交通优势、地处中西部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及丰富的资源优势,结合工业产业布局和农产品分布,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加快物流园区和重要物流节点建设,积极推进生产业发展,重点推进粮食、食品冷链、煤炭、铝制品、建材、医药、汽贸等特色物流园区和综合园区发展。

4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快现代物流企业发展

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流经济主体,促进物流企业发展壮大。一是加快培育全省现代物流龙头企业。针对重点龙头物流企业建立联系制度,确定联络员,定期采集企业发展报告,在政策方面提供引导和帮助。促进龙头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推动物流行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全省物流企业与国内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的战略合作,支持其以资产为纽带重组物流企业;三是鼓励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到河南省设立采购中心、区域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

5培养物流人才,加强流通专业队伍建设

一是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组织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等,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物流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二是根据产业的需要,选送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进行深造,提高人才管理能力和水平。三是通过临时聘用、技术合作、技术外包等形式聘用各种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队伍,适应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现代物流的优点篇5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区域性物流中心;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F259.4文献标识码:a

丹东是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非常明显,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巨大潜力。基于此考虑,笔者认为丹东应该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把丹东建设成东北东部区域性物流中心。

一、丹东作为东北东部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环境分析

1.自身具备的条件

丹东具有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历史。丹东历史上曾是东北地区物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纵贯大半个东北东部,直达黄海的鸭绿江黄金水道,连接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的鸭绿江大桥,将东北的物资向我国沿海、内陆地区、朝鲜半岛、日本群岛以及东南亚集散。从明朝开始,丹东就成为鸭绿江流域木材和粮食的集散地。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丹东物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江上商船和木排云集,岸上运输物资车水马龙,沿江木材行和粮行鳞次栉比,成为我国东北东部地区的水上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区位优势显现和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丹东地处我国东北东部经济带、辽东半岛经济带、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带和朝鲜半岛经济带交汇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点。“四带一圈”的区位优势加上朝鲜半岛形势的趋向缓和,有利于拓展丹东物流业发展的腹地。同时,近年丹东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6年,公路货运量达到3047公里,客运量达到2828万人次。丹东港现拥有码头泊位26个,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107万吨。丹沈、丹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东北东部铁路即将开工建设。丹东机场进入国家4C级机场行列。

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注入了动力。一些港口运输、公路运输、集装箱运输、货代、快运、商品配送、仓储中转等传统物流企业开始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丹东交通物流中心、辽东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和裕华物流公司等已具备现代物流企业的雏形。在流通领域中,部分物流业务从经营主体中分离出来,实行了物流业务专业化运作。工业企业改革中生产经营实行了“主辅分离”,促进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2.当前面临的机遇

区域经济合作范围的扩大,有利于拓展丹东物流业发展的空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中明确提出“建设纵贯东北东部地区的铁路工程,形成东北新的出海通道”。这条大通道北起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南到辽宁的丹东和大连,辐射东北东部13个城市,而丹东的大东港恰恰就是东北东部最近、最直接、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在最近国务院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大东港被列入港口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这有利于丹东港口和临港物流业的发展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丹东高起点发展物流业。国家将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优先的位置,已经在产业政策、土地、信贷和投资等方面给予倾斜。丹东粮食物流基地、辽东集装箱等一批建设项目也已列入辽宁省“十一五”规划中,有的项目正在争取国家投资。这些项目起点、资金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都比较高,必将促进科技、人才、智力、信息、资金等向物流业集中,从而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起点发展。

临港产业园区的发展,有利于丹东物流体系的建设。丹东临港产业园区是辽宁省实施“五点一线”开放战略的重要一点,是未来一个时期省重点支持发展的地区。园区规划中已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用于物流园区建设,从而在土地使用上有了保障。临港产业园区道路、供水、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实行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为加快临港物流园区和口岸物流园区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3.需要应对的挑战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域物流规模的扩大。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丹东重化工业的建设发展缓慢,在工业结构中形成轻工过重和重工过轻的格局,工业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应达到的进程不对称,限制了物流业的发展。但这也促使丹东在“十一五”规划中,为了调整工业不合理的布局和结构,发挥沿海港口城市有利于重化工集聚的优势,安排了一些重化工项目。随着工业企业物流量的增长,特别是大型重化工、工矿、装备制造业等项目的推进和物流量的快速增长,必将推动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形成。

大连国际物流中心和沈阳区域物流中心地位的确定,对丹东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有所影响。国家已确定将大连和沈阳分别建成国际物流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大连国际物流中心新增物流量中的一部分是瞄准东北东部地区,东北东部地区陆路运输畅通后,丹东大东港与大连港对东北东部地区新增物流量将在同一运输渠道上竞争,这对丹东发展区域物流构成了一定压力。未来朝鲜半岛和东北亚新增的物流有可能通过沈阳向国内外集疏运,对丹东建设东北亚物流集散地的目标又是一个挑战。

丹东在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过程中,有利因素是潜在的,制约因素是现实的;机遇稍纵即逝,挑战无时无处不在,应该不失时机,抓住机遇,扬长避短,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优势,促进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努力打造东北东部区域性物流中心。

二、丹东建设东北东部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空间布局、发展重点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1、空间布局

在对丹东进行详细的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我认为丹东建设东北东部区域性物流中心,应该充分发挥“四带一圈”的区位优势和交通网络体系优势,结合生产和流通对物流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建设物流园区(一级节点)、专业物流中心(二级节点)、物流配送站点(三级节点)相配套的物流体系,逐步实现丹东物流资源由分散向相对集中、由城市中心向港口、口岸和城市调整,适度集中,合理分散。

2、发展重点

建设东北东部区域性物流中心,应该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推进:一是推进物流体系建设。着重抓好“两个物流园区、六大物流基地、十处专业物流中心、一个配套”的建设。二是推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推进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建设。要加快建立丹东物流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扶持信息服务企业的发展。四是推进物流供给和需求基地的建设。五是推进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要加快推进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引进跨国物流集团提升丹东物流业发展水平。

3、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规划管理和协调。城市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等编制和修订,要充分考虑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结点等发展需要。

二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交通运输、仓储、邮政等行业企业的改革重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支持有实力的物流企业“走出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提高竞争力。

三是积极提供财政和金融扶持。应建立现代物流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重点物流发展企业、重大物流设施和重要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四是改善政府服务,大力培育重点企业。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出台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五是积极培养和引进现代物流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现代物流知识,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引进一批国内外优秀专业人才。

六是实施物流生态工程,推进现代物流标准化建设。物流项目布局和产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并将企业物流标准化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选择条件,提高物流业标准化作业水平和与国际接轨能力。

七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强化物流行业自律、市场监管和统计工作。要建立健全政府综合协调机构,适时组建物流行业协会,加大物流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研究制定科学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适时建立我市现代物流重点联系企业统计直报制度,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丹东市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2005.

[2]丹东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2020年).丹东市规划局,2000.

[3]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丹东市发改委,2006.

[4]丹东市临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草案.丹东市人民政府,2007.

[5]海峰著.区域物流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85-91,96-98.

现代物流的优点篇6

【关键词】物流业莱芜Swot

现代物流业作为具有广阔前景和增值功能的新兴服务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成为促进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第三利润源”。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全符合十七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要求,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莱芜地处鲁中,是山东省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全国“三辣一麻”农副产品基地。2008年全市内生物流总量达1.2亿吨,物流企业发展到270多家,年实现地税在1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26家,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1%。如何利用莱芜产业特色,区位优势,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莱芜物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Swot)等问题的分析与探讨,提出加快莱芜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莱芜发展物流业具备的优势(strength)

1、交通区位优势。莱芜地处鲁中,为“齐鲁之要道、往来之通衢”。纵横交织的国省公路干线路网全面形成,特别是济青高速南线作为鲁中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动脉,为莱芜快速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承接济南的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与“半岛都市群”的经济交流、接受半岛制造业基地的辐射带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即将建设的青兰高速公路和山西中南部铁路运煤通道,将大大缩短莱芜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距离,莱芜的鲁中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

2、产业优势。莱芜是山东省重要的钢铁能源生产基地,钢铁煤炭、铁矿石、建材等大进大出的工业化生产特点鲜明。2008年全市钢铁产量达到1300多万吨,相关物流量就达到7000多万吨;莱芜是全国“三辣一麻”种植加工储运基地,特色农产品常年储运量120多万吨。产业链越长,物流发展空间就越大,未来3―5年,莱芜年钢铁产量将达到2000万吨,可增加物流需求3000多万吨,煤炭需求量为4000万吨、钢铁深加工能力有望达到600万吨,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出口潜力进一步释放,届时全市将新增物流量5000万吨。

3、物流载体优势。近年来,莱芜物流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齐鲁钢铁物流园、鲁中“三辣一麻”物流集散园、煤炭储备配送基地、商贸物流配送基地等已见雏形。随着物流基地的逐步发展壮大,除满足莱芜物流需要外,还可承接市外物流周转,发展潜力巨大。另外,莱芜大型工业企业较多,莱钢、鲁中矿、两大电厂、泰钢、九羊等大企业都是原材料、产成品大进大出的企业,物流需求量大,是全市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

二、莱芜发展物流业存在的劣势(weakness)

1、专业化水平低。全市270多家物流企业,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有的年物流量只有几万吨,物流服务功能多为单一的运输或仓储等低端物流,运作也不够规范,整体上处于“档次低、规模小、分布散”的状态。物流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分工不合理、无序竞争问题突出。

2、社会化程度低。企业间的联系合作少,不同企业、市场、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据初步了解,目前全市400多家规模以上工贸企业,物流业务大都依赖自己的仓库和车队,第三方物流企业仅占总数的15%左右,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据测算,全市钢铁企业自营物流成本一般占企业总成本的25%左右,比全部外包高10个百分点,全市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沿海发达城市高8―10个百分点。

3、信息化滞后。表现为企业在货物装卸、业务洽谈、企业核算、技术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管理手段落后,全市尚未建成容量大、范围广、更新快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更谈不上更高层次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和运作。

4、铁路运力不足。全市现有的铁路设施陈旧落后,年运力不足千万吨,与全市近亿吨的物流需求量相去甚远,与煤炭、铁矿石、钢材等大进大出货物运输的要求差距较大,铁路货物运输满足率仅为10%左右,全市80%以上物流量依靠公路运输。铁路运力不足已成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5、配套不完善。主要是政策规划不配套,体制不理顺,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比较突出。

三、莱芜发展物流业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y)

首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山东省关于贯彻国发[2007]7号文件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等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并且省里确定将现代物流业作为六个重点服务产业之一。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服务业应对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为物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1年)》,提出建设五大物流区域,以济南为核心,以淄博、泰安、莱芜为重点的鲁中物流区域,着重发展陆路综合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及中转物流,形成辐射全国的物流中转基地,并将莱芜列为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莱芜作为鲁中地区重要的钢铁能源基地和以姜蒜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储运基地,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再次,“十一五”期间,山东省重点扶持50家重点服务业园区发展,其中包括13家物流园区,莱芜的齐鲁钢铁物流园名列其中,为莱芜物流业借势发展提供了高位平台。

四、莱芜发展物流业存在的威胁(threat)

近年来,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物流基地和物流园区,仅在莱芜周边地市已建成或在建的大型现代化物流园区近30个,各地在加快物流业发展方面形成了拼抢之势。如济南提出重点建设现代盖家沟、郭店三大物流园区和邢村、国际集装箱分流中心、桑梓店和空港等四个物流中心,打造全省综合性物流中心和全国区域物流中心及重要物流节点;临沂市充分发挥在区位、交通和商贸流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斥资300亿元建设物流城,努力打造“中国临沂、物流天下”的品牌;潍坊也投资30亿元高标准建设中国鲁东物流中心,打造辐射山东半岛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对莱芜如何加快发展物流业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莱芜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加快莱芜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科学合理确定发展定位。综合考虑莱芜的产业特色和区位条件以及周边地市物流发展情况,必须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靠品牌竞争。莱芜应以齐鲁钢铁物流园为依托和平台,通过整合资源,建设鲁中钢铁加工物流中心,从最具特色的钢铁物流起步,不断拓展经营领域,做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结合、现货交易与信息交易并重、现代仓储与加工配送紧密配套,逐步向“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延伸。

2、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国际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要抓住国家重点加快铁路、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铁路、公路建设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建设资金的扶持,改造提升莱芜铁路基础设施,增加连接沿海港口的便捷快速通道,完善农村公路网络,为莱芜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更好条件。

3、编制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规划是龙头,是发展的方向,是确保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规划滞后,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该尽快编制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在编制规划时要注意做到物流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有序发展。以“适度超前,合理布局,功能匹配,资源整合,紧密衔接”为规划原则,构建现代物流业发展总体框架,力争把莱芜建成鲁中重要的物流枢纽。

4、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从发达国家和地区情况看,第三方物流才是物流市场真正的主体,因此要制定相关措施积极引导发展。一是引导传统物流企业(运输、仓储、货代、邮政等企业)向现代物流方向转变。二是鼓励有条件的物资供销企业、商业企业从连锁配送着手,逐步建立物流配送系统,待条件成熟后,组建专业的物流公司,为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三是依托现有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加大资产重组,提升发展层次和规模。四是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现代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物流配送中心或分支机构,与莱芜企业开展合作,带动莱芜物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5、加快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信息化程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就必须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推广应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加快构筑区域物流信息平台。通过鲁中钢铁电子交易信息平台和鲁中“三辣一麻”交易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与全国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的衔接,使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有机融合起来。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制造商、供应商以及货主、用户联结起来,实现对物流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

现代物流的优点篇7

关键词:区域物流;区域经济;区域产业升级

一、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1.评价标准

区域物流竞争力指的是和其他区域相比,某一区域的物流行业特有的竞争优势。在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方面,我们必须做到全面、客观、准确,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情况,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流市场需求、物流市场供给、物流企业实力、信息资源状况、物流行业环境六方面内容。

2.评价方法

现阶段,运用比较多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全面评价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立足于评价标准内在关联性,从众多评价指标中挑选出一些全面概括性的指标,反映评价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可以避免评价指标重复,精简了评价标准体系,实际效果很好。同时,综合评价有固定结构体系,评价结果客观准确,所以,本研究中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数学模型如下:

一般来说,设X=(x1,x2,…,xp)’作为随机可测变量,并且

Xi=ai1F1+ai2F2+…_+aimFm+ei,i=1,2,…,p,其中F1,F2,…Fm是公共因子,而ei是Xi的特殊因子。F和e都是随机不可测变量

μ=(μ1,μ2,…,μp)’表示x总体平均数

a=(aij)p*m表示因子负荷

首先要对x进行标准化处理,设定其数值为0,方差等于1。得到以下公式:Xi=ai1F1+ai2F2+…_+aimFm+ei,

假设(1)fi的平均值为0,方差为1;

(2)ei的平均值为0,方差为ei;

(3)fi和ei互不关联.

那么,x就是一个因子模型,包含了m个公共因子

假如(4)fi和fj互不关联(i≠j),那么该因子模型就属于正交因子模型。

在正交因子模型中:x的方差用以下式子表示,Var(xi)=1=++…++ei,设=++…+

(1)hi2表示m个公共因子对第i个变量产生的影响,也叫做第i个共性方差

(2)ei表示特殊方差,是公共因子无法解释的部分因子分析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①标准化处理评价指标向量。因为各指标数据有不同量纲,所以必须先把全部指标数据的量纲归零。

②计算样本关联系数矩阵,同时检验因子分析法可行性。监测关联系数矩阵变化,假如关联系数矩阵数据基本上都在0.3以下,就不能采用因子分析法。

③计算关联矩阵特征数值λi和特征向量αi,i=1,2,…,n。优先提取特征数值大的公因子,提取因子数量不宜太多,而因子解释变量越多越好。

④确定公因子数量为k。其具体操作为:如果前k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比例达到85%以上或者95%以上,那么提取这前k个公因子作为评价指标。

⑤计算因子负荷,得到因子负荷矩阵a。

⑥根据最大方差来旋转矩阵a,得到新的矩阵,称为矩阵B,然后计算各个公因子分值Fi=αix,i=1,2,…,n。

⑦根据因子分值和方差贡献比例,来计算总分。按照总分高低进行排序,用F值来表示区域物流竞争力大小,F值越高,竞争力越强。

二、提高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建议措施

1.建立物流合作平台

现阶段,基于国家长三角地区发展规划目标,江苏省有长江沿岸的中部、南部区域以及苏北、东部沿海地区。江苏沿江地区、上海、浙江沿海地区三大区域从北到南形成了“t形”空间格局,以上海为中心,带动长江两岸区域发展,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全球第6大城市群框架基础。按照这一新发展格局,考虑到不同区域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密度、产业数量等情况,在长三角新发展格局中,南京两岸的苏中、苏南地区应当和上海一起归为“核心区域”。而沿海地区和江苏中部、北部则归为长三角北翼地区,这将成为长三角北部地区的新经济增长点,应当划入到国家长三角发展规划中,成为重点开发区域。在具体建设方案上,江苏北部地区和长三角沿海地区应当按照点、线、面要求逐渐推进布局,可以选择一些中心城市,像徐州、盐城、淮安、连云港等,围绕城市逐步开发周边区域,从“造港、修路、建园”等方面入手。首先是设定节点,选择一些中心城市先进行开发,建立经济增长极;其次是连点成线,通过交通线路来连接各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形成点线结合的新发展格局;最后是以线为轴向外扩展,促进沿线区域进一步开发,充分发挥经济增长极辐射效应,形成完整的区域经济体。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长三角地区要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两个中心”,立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沪、苏两地产业优势,重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沪宁沿线为主轴,大力发展生产业,打造国内生产业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江苏省的优势产业和应当调整改造的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着力完善物流运输体系和物流网络平台,搞好物流基地建设,改革传统发展模式,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基于南京、苏州、常州、无锡等中心城市,推动区域物流行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吸引外国金融机构在江苏开设分支机构,鼓励外国资本进入本地,为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努力探索中外合资发展道路,完善金融服务市场;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建立一批大型知名的专业商务服务机构。

(2)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努力打造南京“中国软件城”品牌,加强苏州、常州、无锡等地的软件园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扩大国际外包服务发展规模,将南京、无锡、苏州等城市打造成为国际外包服务中心,努力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科研服务业,提高科研服务专业化水平,实现市场化经营,建立我国工业科研服务基地。

(3)现代制造业。促进沪宁沿线地区现代制造业发展,逐渐改变传统低端加工制造模式。一方面,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品科技含量;另一方面,把握人民币升值契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在国际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

(4)传统产业。通过转移、改造、升级等方式,促进沪宁沿线地区低端制造业向周围地区转移。借鉴广东省产业转移经验,专门划出一些区域来接受这些传统产业,并有省政府、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用于产业接收地区规划发展,补贴产业转移成本。

(5)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对于这两种产业,应当尽快整治淘汰,坚持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沪宁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更好应对国际风险,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建设。

3.加强重点物流项目建设

根据物流行业规划布局特点以及统筹制造业发展要求,江苏省应加强省内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包括区域物流基地建设、物流运输合作平台建设、城乡物流配送体系、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业科技改造工程、大型物流网络等,完善物流各环节衔接,提高货物集散能力,扩大物流服务范围,把江苏省打造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重要物流基地。努力搞好省内物流平台建设,优化物流服务体系,提高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保证产业链有效运行。充分利用区位条件优势,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减少土地资源浪费,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全面提高物流基地服务水平,把江苏省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物流中心,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提供优质物流服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①利用港口优势,建立港口物流基地,用于大宗水运货物集散,带动港口周边产业发展;②利用航空运输优势,建立空港物流基地,提供货物中转、快速配送服务;③利用公路、铁路交通优势,建立陆上物流基地,为沿线地区提供货物配送、中转、集散等综合物流服务;④利用制造业基地优势,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专业物流服务;⑤利用生产资料、交易市场优势,建立商务物流平台,为商业贸易提供优质物流服务;⑥利用加工出口优势,发展对外贸易物流服务。现阶段,张家港市已经开始规划,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建设物流基地。完善交通运输体系,集中构建“三纵四横”物流运输体系,即南北方向的徐宁杭线、京杭大运河沿线、东部沿海一线,东西方向的长江沿线、沪宁线、陇海线东段、徐宿淮盐一线,建立国内物流交通网络,并且面向国际市场,把省内产业区、经济区有机联系起来,加强对外沟通。进一步规范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等运输设施建设,保证物流各环节有效衔接,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物流综合服务水平。完成现代物流中心改造建设,优化物流配送、仓储功能,整合资源,扩大物流业发展规模,提高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充分利用港口、交通枢纽优势,建立区域物流综合服务中心,促进物流产业集聚,把江苏省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物流中心,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提供优质物流服务。另外,政府部门要提供更多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全面深入规划布局。综合全省情况,统筹协调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由点到线、由线及面循序渐进发展,完善省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成本代价,提高物流服务质量,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可以参考日本“集约经营、细化分工”物流发展模式,根据市场需求来建设物流基地,通过现代信息平台建设促进江苏省物流业健康发展,形成统一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

4.建设现代物流专业人才队伍

从目前来看,江苏省物流发展过程中,人才匮乏问题十分严重,迫切需要专业物流人才。物流企业很多都是从原来的仓储、运输等行业转型过来的,企业员工对于现代物流不太了解,缺乏有关专业知识技能,尤其是物流规划、信息处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在思想观念、技术能力上,目前从事物流工作的人员都比较欠缺,专业物流人才匮乏,特别是具备现代物流知识技能和物流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阻碍了物流业健康发展。因此,江苏省应积极建设现代物流专业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适应现代物流行业发展需要。首先,可以利用省内高校教育资源,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其次,在条件允许前提下,各大高校可以开展全面立体化的物流专业教育,形成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再次,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组织力量,根据市场实际需要,培养专业对口的应用人才;另外,拓宽物流人才培养渠道,积极引进优秀现代物流人才;最后,完善物流人才评价机制,采取有效激励措施,为物流人才提供良好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现代物流的优点篇8

关键词:铁路货运;现代物流;虚拟物流联盟

现代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对铁路运输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运输效益连年下降,为此,铁路必须尽快创造条件,实现从传统运输业到现代物流的转换。

1铁路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企业的条件

铁路具有发展现代物流无可比拟的优势:

①具有9万余公里覆盖全国的运输网络,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

②具有较为完备的各种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现代物流信息管理网络的形成。

③具有大量的仓库、货场、各种装卸、搬运设备设施,以及直接与企业相连的众多专用线,为仓储和“门到门”运输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具有货运和延伸服务的机构和管理经验,是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物质和组织基础。

⑤现有货运场站大都处于城镇或区域的经济中心,极具成为物流配送中心的地理位置优势。

⑥具有众多的固定客户,物流市场广泛。

2存在的问题

铁路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虽然有着巨大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改进。

2.1不能融入供应链

现代物流是基于供应链的,不仅完成货物的位移,而且要满足企业从生产到消费的各环节、各层次的需求,也就是其服务领域延伸到包装、加工等领域。而铁路站点完成的只是货物的运输、装卸搬运等,与服务对象仅是简单的运输合同关系,并未渗透到企业的生产销售领域,成为企业生产销售活动在流通领域的继续,因此不是企业供应链的一个节点。

2.2管理体制僵化

铁路实行的是计划运输,货运装车计划要经过站段、路局等层层审批,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灵活多样的运输市场需要。

2.3物流管理技术手段落后

现代物流采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设施,服务呈专业化、规模化、全球化发展趋势。而铁路运输由于仅限于货物的装车、运输,对货物的分拣、包装等很少涉及,缺少现代化的仓储等物流设施,在管理上缺少诸如电子单证交换、单证跟踪、射频技术等技术手段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3发展铁路现代物流企业的对策

3.1铁路货运站应成为供应链的节点

基于供应链要求铁路货运站不仅仅具有单一的运输功能,还要深入企业的生产、销售渠道中,分析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流程,确定企业的物流要求,拟定个性化的物流服务。

3.2应用现代物流技术提升服务水平

铁路物流企业必须积极采用现代物流技术,如材料检测、商品养护、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射频、电子数据交换、单证跟踪等方面的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服务水平。

3.3物流服务综合化

在传统的装卸、运输的基础上拓展流通加工、配送等业务,将单一的、断续的业务整合成全程优化的、各环节之间无缝衔接的完整的物流系统。根据现有货场的性质,确定发展或转型方向。如大型综合性货运站升级为综合性物流中心,提供分拣、流通加工、包装、装卸、运输、储存、配送等一体化服务,还可以提供代办货物接车入库、报关、出口商检等服务;专业型货运站转型为仓储配送中心,成为铁路干线动脉运输的毛细血管,实现与货主的无缝衔接;小规模货运站可发展为集货中心,扩大铁路物流的辐射范围。

3.4改造铁路货代公司

在体制上,实行企业分设、人员分开、财务分立,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业务上,充分利用铁路网分布全国主要城市及厂矿的辐射能力,拓展铁路现有站点的集散、辐射功能,构筑货代网络;在服务手段上,加强12306功能,跟踪货物服务全过程的动态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

3.5以铁路运输企业为核心,构建虚拟物流企业

虚拟物流企业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与管理,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物流模式,它由紧密的核心能力团队(内层)和松散的伙伴物流组织组成。同样,铁路可以其强大的实力作为核心,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物流企业建立虚拟物流联盟,实现商品运输由单一的传统运输方式变成多种运输方式的最佳组合。铁路作为物流联盟的主导核心,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合同体系,实现对成员企业的监督以确保联盟的运行绩效。

4结论

铁路作为传统的运输企业,要发挥其在货运上强大优势,必须融入供应链,改变运输的单一功能,开展物流综合服务,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升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恒舆.构建铁路运输企业集团的战略思考[J].综合运输,2004(1):45-47.

[2]汪鸣.我国铁路发展物流的思路及建议[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9,4(10):21-24.

[3]胡亟飞.铁路运输企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12):27-29.

[4]周峰,徐庆丰.“汉新欧”国际铁路发展物流业的Swot分析[J].物流技术,2015(7):7-10.

作者简介:

张大勇,男,1967年1月生,副教授,供职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系;

现代物流的优点篇9

关键词:德州;第三方物流;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572.88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9日

一、引言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在物流发达的美国,使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客户们,物流成本下降了11.8%,物流资产下降了24.6%,办理订单的周转时间从7.1天缩短为3.9天,存货总量下降了8.2%。Swot分析法是对自身内部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二、德州发展第三方物流的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德州自古便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美誉。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北依京津,南靠济南,西接石家庄,东连渤海湾,处在渤海湾经济圈之内,是华东、华北两大经济区的连接带,有着“南北借力、东西逢源”的地缘优势。京沪、德石、济邯和京沪高速铁路、德烟铁路在此交汇,京福、济聊、青银、德滨高速公路穿境而过,5条国道、14条省道纵横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通信信息网络和各项公共信息平台发展迅速,综合通信能力明显增强,现已形成覆盖全市的移动通信网、数字数据网和多媒体通信网。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不断完善的综合交通信息体系为第三方物流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2、经济发展不断提速,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初步核算,2009年德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45.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1.0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844.09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510.26亿元,增长16.6%(表1)

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迅速崛起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的加快,德州市国民经济第一产业基础较为稳固,第二产业快速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比例构成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12.1∶55.9∶32.0调整为12.4∶54.6∶33.0,产业结构的调整会进一步带动相关的物流需求。

3、物流业发展基础扎实,第三方物流发展势态良好。德州市现有各类物流企业1,900余家,拥有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货运场站及配送中心132个,中心城区沿京沪铁路及专用线有各类货场占地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中储煤场7处,储木场8处,各类仓库100多个。木材、煤炭、粮食、钢材、建材是该市传统大宗集散、流通、配送物资,在鲁西北、冀东南具有主导地位。2009年全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1,180亿元,2010年1~9月,全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1,080亿元,同比增长19%。近年来,德州第三方物流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市重大物流业项目个数从2008年的3个增长到2010年的11个,总投资占全市重大项目投资的比重由1.7%增加到6%。投资80亿元的东北商贸物流城已经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山东省乃至华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配套最完善的现代综合商贸物流中心。

三、德州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劣势

1、信息化程度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信息系统日渐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根据调查,多数物流企业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运用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缺少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自动识别、条形码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德州市第三方物流企业中也尚未普及。

2、物流企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随着近几年第三方物流的不断兴起,很多民营运输业和仓储业企业都想方设法来分得一杯羹,认为有几辆运输车辆,有个仓库就可以做第三方物流。这就造成了物流企业数目骤增,规模普遍很小,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很多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只能从事单一的运输或仓储服务,无力承担综合性的服务,难以为货主提供优质、高效、准确的增值服务。

3、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缺乏。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具有专业基础知识,接受过先进物流企业培训的专门管理人才做支撑。要高度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本地高等教育资源,培养一批精通现代物流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四、德州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机遇

2009年国务院提出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要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山东省关于贯彻国发[2007]7号文件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全省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确定将现代物流业作为六个重点服务产业之一。《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中把德州市列入山东省6大省级物流节点城市和山东省5大物流区域核心城市。德州已将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作为一项城市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铁路、公路连接京津塘交通枢纽城市的优势,承接国家贯通南北物流通道节点的任务,建立以煤炭、木材等大宗货物为主的物流园区,服务于经济发展,加快打造“物流德州”的城市品牌,立足优势,强力突破,推进德州第三方物流业实现新起点上的跨越与提升。

五、德州市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威胁

1、省内竞争激烈。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在德州周边城市已建成或在建的大型现代物流园区达到30多家,竞争态势凸显。济南、潍坊、临沂等市都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打造物流品牌。此时,德州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具有自主品牌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成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2、国际物流企业强势来袭。国外物流企业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基础设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这些优势对于还在发展探索期的中国现代物流业而言,都是巨大的威胁。

六、德州市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建议

1、充分认识发展第三方物流的重要性,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在物流业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要明确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现代物流乃至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紧跟发展趋势,抓住机遇,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营造适合该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环境,加大现代物流基础设施、服务及管理水平建设。

2、调整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加快现代化建设。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具有专业物流技能、现代信息技术及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端人才。企业在广纳精英的同时,也要注重企业内部人员的培训,可以通过组织到现代物流业发达的地区考察学习、分批分期开展短期培训等方法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引进现代化物流设计、物流技术工具,实现管理系统化和信息网络化,促进物流管理的科学化,提高物流效率及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田红英.第三方物流管理[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现代物流的优点篇10

【关键词】徐州市现代物流问题对策

abstract:thepapermainlystudiesthe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Xuzhoumodernlogistics.andthenitputsforwardthesuggestionsandmeasures.

引言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复合性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制造、贸易、信息等行业。在详细分析徐州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找到徐州市现代物流发展的具体对策,对整合和合理配置徐州市物流资源,保证和推进徐州市现代物流快速健康发展,尽快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对进一步提高徐州市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推进经济走向国际化和市场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徐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徐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物流需求规模不断扩大

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90.16亿元,同比增长13.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67.63亿元,同比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增长28%;其中工业投资820亿元,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商贸物流旅游业实现营业收入1288亿元、增长17.8%。徐工集团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中能多晶硅产量达7500吨,跃居亚洲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519亿元、增长51.6%。我市经济的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加,机械、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我市物流需求总量的不断扩大。

1.2现代物流业发展规模较大

1.2.1物流企业数量增加较快。目前全市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物流企业达1019家(不含铁路物流企业),其中从事物流专业运输企业727家、从事仓储物流企业41家、从事专业物流企业185家、从事港口物流企业66家。

1.2.2物流运能发展迅速。到2009年底,全市载货车辆达5.38万辆,其中重(中)型车辆2.39万辆、轻(微)型车辆2.89万辆;货船39艘,运力达到17万吨位。

2009年全市实现货运总量29793万吨,其中铁路运输量2338万吨、公路运输量8343万吨、水运运输量10484万吨、管道运输量8678万吨。

1.2.3仓储能力进一步加强。2009年,全市有仓库面积60万平方米,其中平面仓库29万平方米,堆场21万平方米,油库8万立方米,冷库2万立方米。

1.3现代物流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2009年我市货物周转量达1190亿吨公里,其中航空周转量238万吨公里、铁路周转量413亿吨公里、公路周转量79亿吨公里、水运周转量63亿吨公里、管道周转量438亿吨公里,主要物流业完成业务总价值量超过480亿元,在淮海经济区排位第一,可以看出徐州市物流服务能力已显著提高。

1.4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2009年,全市物流企业完成增加值227.3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10.75%,占服务业生产总值比重为29.6%。以淮海医药物流等为代表的12家物流企业2009年完成营业收入56.43亿元,占全市物流企业营业收入的25.3%。全市物流业从业人数达到43.6万人,占全市总就业人数8.6%。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突出。

2.徐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问题

在徐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物流企业散、乱、小、差

目前徐州有1000余家物流企业,90%的为小型的运输企业,能够称得上有规模的物流企业也就10家左右,整体上来看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物流方式落后,流转速度慢、成本高、效率低、损耗大;传统物流比重大,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布局分散、功能单一,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而且分布比较分散,特别是三环路沿线随处可见小型物流企业,总体表现为散、乱、小、差。这也影响了徐州市的城市形象与市民生活环境。

2.2物流辐射范围小、能力弱

从自然地理位置角度看,徐州市应该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枢纽,但从目前的物流状况看,其作用仅仅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性城市,而不是中心辐射型枢纽,并没有成为一些大型连锁企业与大型物流企业建设区域性配送中心的首选之地。目前,全国50强物流企业无一家在徐设立区域总部。辐射淮海经济区的任务远未达到。物流辐射半径偏小,以周边150公里之内为主,物流配载货物以低档次、低价值产品为主,与临沂的电子、建材等高附加值产品有较大差距。

2.3物流业的区域产业联动较差

徐州市物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1000余家,物流业呈现一片热闹景象。但是,在这些热闹背后,缺乏的是现代物流业与大型生产制造业的联动支撑,从目前徐州市及周边现有的工业布局和构成来看,生产制造业集聚效应支撑物流业发展的优势远远没有发挥,物流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局面还没形成。

3.发展徐州市现代物流业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3.1大力培育与引进重点物流企业,实现物流产业的聚集

3.1.1大力引进国际国内大型知名物流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物流产业聚集区。根据物流园区(中心)规划功能特点,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强(如海尔物流、中粮物流、中储运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徐州建设区域分拨中心,引进国际知名物流地产商,建设标准化仓储设施,为物流企业和货代企业提供运营设施条件。

3.1.2选择一批在现代物流领域已经起步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优势企业作为“徐州市现代物流发展重点联系企业”,重点扶持宏康物流等生产型物流企业、香山物流等仓储型物流企业、汽配城等市场型物流企业、淮海医药等连锁型物流企业、港务集团等节点枢纽型物流企业,加强引导、扶持和服务,促进其更快更好地发展,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市现代物流的快速健康发展。

3.1.3加大对分散的物流资源重组整合力度,组织受地理位置和交通管制制约的三环路等地近300家小散乱差物流企业及相关仓储设施向物流园区有序迁移。按照徐州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引导三环北路小物流公司进入八里国际家居博览中心和香山物流园;三环南路小物流公司进入新城区生活物流园区;三环东路小物流公司进入淮海综合物流园;市区内现有部分大型批发市场如宣武市场等进入淮海综合物流园;新建物流企业按照产业归类与布局分别向物流园区内集聚发展。

3.2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多式联运,增强辐射能力。

发挥徐州在东部产业转移、西部资源东输中的枢纽作用,引进来,走出去,建立沟通淮海经济区内外的物流网络体系。加强与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上海、宁波、青岛、天津等地区的产业协作,重点发展徐州与沿海发达城市和中西部其他物流枢纽城市的物流业务。

利用徐州市区位交通优势,加快解决物流路线连接问题,大力推行多式联运模式,形成货场、公路、铁路、码头、港口、机场等物流节点的无缝连接。

3.3实现产业联动,构建一体化的供应链

3.3.1鼓励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引导工商企业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强化主业竞争力,将采购、仓储、包装、流通加工和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徐工集团、徐矿集团、维维集团等大型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和资产,借鉴海尔发展现代物流模式,组建独立运作、独立核算、具有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企业集团物流业务,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物流服务。

3.3.2构建产业一体化供应链。引导徐州市支柱产业与特色产业建立上下游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间的战略联盟,构建一体化供应链,实现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有机结合,强化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的主导作用,统筹配置各环节资源,拓宽市场空间,提高供应链成员单位综合效益。

3.3.3打造煤炭、粮食、建材、有色金属等大宗货物供应链中心地位。

3.4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建设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建设现代物流信息体系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本质要求。推广应用物联网智能系统,加快构筑徐州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优化供应链管理。

3.4.1加快政府为主导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以加强和完善信息为重点,依托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加强与交通、海关、国检、工商等相关管理部门联系,通过物流行业动态、政策、数据和企业物流供需等信息的,为广大企业提供服务和信用评价等。

3.4.2促进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如eRp、mRp等在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中的应用,推进电子商务认证、网上支付系统和物流配送管理系统的使用面,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以对第三方物流商提供协议服务为重点,广泛开展供应链服务、仓储信息服务、运输信息服务等。实现与相关物流企业的实时联网,自动提取状态数据,成为优化物流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3.5推进物流园区的合理布局与科学建设

按照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提档升级的总体要求,重点建设五大物流园区,加快提升现有两大特色物流中心。

五大物流园区包括:徐州经济开发区生产物流园区、九里综合物流园区、新城区生活物流园区、京杭大运河港口物流园区和空港物流园区。

两大专业特色物流中心包括,即中国八里国际家居博览中心和中国汽配城。

在加快建设上述物流园区时,一定要注重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规划控制与管理。加大物流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形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增强项目承载能力,确保入驻物流项目及时开工建设。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徐州市现代物流业在最近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存在着物流企业档次低、物流辐射范围小、区域产业联动差、物流业发展环境不完善等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培育重点物流企业、采取多式联运、实现产业联动、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以及推进物流园区的合理布局与科学建设等方面入手。

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依托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探寻徐州市物流企业发展机遇。指导老师:张中强

参考文献:

[1]张中强区域经济的区域物流布局与实现途径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11.

[2]徐文静物流战略规划与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张中强基于非线性规划的社会系统协调发展优化模型及其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