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十篇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十篇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1:00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篇1

摘 要:经过对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十年的追踪调查数据分析显示:中小学生的视力近视率在接近倍数地增长,特别是年级越低,近视率增长越大;到了中学后各年级的近视率人数是以梯次形式增长。成因多以外部因素为主,包括媒体娱乐、学习习惯、学习压力与睡眠不足等。正确规范地引导学生们的用眼习惯,加强室外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等是预防中小学生视力下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近视率;倍数增长;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体育锻炼

关键词:近视率;倍数增长;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体育锻炼

2000年3月结合“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在全国青少年中展开“爱护我们的眼睛”预防保健教育活动,针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三团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中小学汉族学生827人的视力健康状况做了一次全面检查,十年后又对全校中小学民汉学生1028人做了身体常规检查,其中视力状况与十年前检查结果进行比对,反映出的问题是刻不容缓的,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0年3月结合“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在全国青少年中展开“爱护我们的眼睛”预防保健教育活动,针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三团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中小学汉族学生827人的视力健康状况做了一次全面检查,十年后又对全校中小学民汉学生1028人做了身体常规检查,其中视力状况与十年前检查结果进行比对,反映出的问题是刻不容缓的,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校是一所民汉合校的九年义务制学校,全校学生1028人,其中汉族学生903人,民族学生125人,汉族小学生568人、中学生335人,民族小学生87人、中学生38人。2010年6月在医院对上述学生采用“e”型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测,医院判断视力分类为1.6~2.0为优等范围视力、1.0~1.5为正常范围视力、0.9以下为低下视力,其中低下视力又分轻(0.9~0.7)、中(0.6~0.4)、重(0.3以下)三类。

我校是一所民汉合校的九年义务制学校,全校学生1028人,其中汉族学生903人,民族学生125人,汉族小学生568人、中学生335人,民族小学生87人、中学生38人。2010年6月在医院对上述学生采用“e”型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测,医院判断视力分类为1.6~2.0为优等范围视力、1.0~1.5为正常范围视力、0.9以下为低下视力,其中低下视力又分轻(0.9~0.7)、中(0.6~0.4)、重(0.3以下)三类。

2010年6月对全校学生全面体检,视力健康检查结果是:汉族小学生总人数568人有73人为低下视力,占总人数的12.9%:一年级78人有11人为低下视力、占14.1%,二年级73人有10人为低下视力、占13.7%,三年级88人有5人为低下视力、占5.7%,四年级96人有5人为低下视力、占5.2%,五年级108人有23人视力低下、占21.3%,六年级125人有19人视力低下、占15.2%。中学生总人数335人,有114人为视力低下者,占总人数的34%,其中七年级139人有40人为视力低下、占28.8%,八年级115人有40人为视力低下、占34.8%,九年级81人有34人为视力低下、占41.9%。民族小学生87人中视力低下者有6人,近视率为6.9%,民族中学生38人有6人视力低下,近视率为15.8%。与2000年3月全校中小学生视力检测数据进行比较。十年前检查的结果是:小学生人数587人,视力低下人数为51人、占8.69%,其中一年级92人有6人视力低下、占6.5%,二年级97人有7人视力低下、占7.2%。中学生240人,视力低下人数为50人,占20.8%,其中七年级105人,视力近视率为19.1%;九年级62人,视力近视率为25.8%。

2010年6月对全校学生全面体检,视力健康检查结果是:汉族小学生总人数568人有73人为低下视力,占总人数的12.9%:一年级78人有11人为低下视力、占14.1%,二年级73人有10人为低下视力、占13.7%,三年级88人有5人为低下视力、占5.7%,四年级96人有5人为低下视力、占5.2%,五年级108人有23人视力低下、占21.3%,六年级125人有19人视力低下、占15.2%。中学生总人数335人,有114人为视力低下者,占总人数的34%,其中七年级139人有40人为视力低下、占28.8%,八年级115人有40人为视力低下、占34.8%,九年级81人有34人为视力低下、占41.9%。民族小学生87人中视力低下者有6人,近视率为6.9%,民族中学生38人有6人视力低下,近视率为15.8%。与2000年3月全校中小学生视力检测数据进行比较。十年前检查的结果是:小学生人数587人,视力低下人数为51人、占8.69%,其中一年级92人有6人视力低下、占6.5%,二年级97人有7人视力低下、占7.2%。中学生240人,视力低下人数为50人,占20.8%,其中七年级105人,视力近视率为19.1%;九年级62人,视力近视率为25.8%。

通过这十年间的两次检测出的数据比对可以看出,一是中小学生的视力近视率在接近倍数地增长,特别是年级越低,近视率增长越大。如2010年检测的二年级的近视率为13.7%、一年级为14.1%,而十年前测试的二年级近视率为7.2%、一年级为6.5%。二是中学各年级的近视率人数呈现以梯次增长的局面。如七年级的近视率为28.8%、八年级为34.8%、九年级为41.9%。三是民族中小学生的近视率低于汉族中小学生近一倍,如民族小学生近视率为6.9%、汉族小学生为12.9%,民族中学生近视率15.8%、汉族中学生为34%。以上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现今青少年视力健康状况很不乐观,有待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索。这里根据我所在的教学环境中看到的发现的各种状况,来分析学生们近视率逐年上升的原因及相应预防办法。数据比对可以看出,一是中小学生的视力近视率在接近倍数地增长,特别是年级越低,近视率增长越大。如2010年检测的二年级的近视率为13.7%、一年级为14.1%,而十年前测试的二年级近视率为7.2%、一年级为6.5%。二是中学各年级的近视率人数呈现以梯次增长的局面。如七年级的近视率为28.8%、八年级为34.8%、九年级为41.9%。三是民族中小学生的近视率低于汉族中小学生近一倍,如民族小学生近视率为6.9%、汉族小学生为12.9%,民族中学生近视率15.8%、汉族中学生为34%。以上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现今青少年视力健康状况很不乐观,有待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索。这里根据我所在的教学环境中看到的发现的各种状况,来分析学生们近视率逐年上升的原因及相应预防办法。

形成低下视力的原因大致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形成低下视力的原因大致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一、内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遗传因素

1.遗传因素

极少部分学生的近视成因同家庭遗传有关,特别是母亲近视遗传给子女的可能性更大。因此饮食中增加蛋白质,减少碳水化合物供应,可使有遗传背景而发生近视的青少年减少或中止近视度数的增加,同时少吃糖果和高糖食品。

极少部分学生的近视成因同家庭遗传有关,特别是母亲近视遗传给子女的可能性更大。因此饮食中增加蛋白质,减少碳水化合物供应,可使有遗传背景而发生近视的青少年减少或中止近视度数的增加,同时少吃糖果和高糖食品。

2.发育因素

2.发育因素

还有极少数学生的近视是因从小眼睛发育不完善形成的病理性近视。只有到专业医院治疗。

还有极少数学生的近视是因从小眼睛发育不完善形成的病理性近视。只有到专业医院治疗。

3.身体素质因素

3.身体素质因素

有部分学生形成近视的原因是从小身体素质差,不爱运动,性格内向,中医称为“阴盛阳衰”所致肝阳不足,心血不足,这是形成近视的主要内因。这样的学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证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量,增强体质,饮食上多加护理,应多吃些含维生素较丰富的食物如动物的肝脏、蛋黄等。胡萝卜含维生素B,对眼睛也有好处,有利于近视的预防和眼睛的保健。

有部分学生形成近视的原因是从小身体素质差,不爱运动,性格内向,中医称为“阴盛阳衰”所致肝阳不足,心血不足,这是形成近视的主要内因。这样的学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证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量,增强体质,饮食上多加护理,应多吃些含维生素较丰富的食物如动物的肝脏、蛋黄等。胡萝卜含维生素B,对眼睛也有好处,有利于近视的预防和眼睛的保健。

二、外部因素

二、外部因素

1.当代媒体电视、电脑的影响

1.当代媒体电视、电脑的影响

(1)电视节目是最早损害学生视力健康的最大“元凶”。因为现在的学生从小最早最多接触的物象就是电视节目中的动画片,很多做父母的在孩子幼儿时期不能合理地安排好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往往听之任之,或者父母太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只要不哭不闹就把电视当做“电视保姆”交给孩子。这样长期地看电视,使眼睛处于持久疲劳状态,自然会对眼睛造成很大的伤害。根据对一、二年级视力低下学生的了解,大多数形成视力低下都是这一原因,而且不少近视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弱视现象。

(1)电视节目是最早损害学生视力健康的最大“元凶”。因为现在的学生从小最早最多接触的物象就是电视节目中的动画片,很多做父母的在孩子幼儿时期不能合理地安排好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往往听之任之,或者父母太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只要不哭不闹就把电视当做“电视保姆”交给孩子。这样长期地看电视,使眼睛处于持久疲劳状态,自然会对眼睛造成很大的伤害。根据对一、二年级视力低下学生的了解,大多数形成视力低下都是这一原因,而且不少近视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弱视现象。

(2)电脑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同时,许多人的视力在显示器面前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电脑伤眼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电脑游戏在近些年来是很多学生最热衷的了,只要有机会就会把大量的时间泡在游戏中,有的学生在父母忙于工作或不在家的情况下抓紧一切时间玩网游,在静电、电磁辐射下,长时静坐等对人体的损害是很大的。主要表现症状是:眼睛发干发胀、头痛、烦躁、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青少年贪恋电脑造成斜视、近视的现象已不鲜见了。因此为避免造成对身体的损害,应认真做好眼保健操,保证每天适量的户外活动,保证一定时间的体育运动,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D的食物如鱼、鸡蛋、牛奶、猪肝、胡萝卜等,有助于缓解眼部的疲劳。

(2)电脑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同时,许多人的视力在显示器面前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电脑伤眼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电脑游戏在近些年来是很多学生最热衷的了,只要有机会就会把大量的时间泡在游戏中,有的学生在父母忙于工作或不在家的情况下抓紧一切时间玩网游,在静电、电磁辐射下,长时静坐等对人体的损害是很大的。主要表现症状是:眼睛发干发胀、头痛、烦躁、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青少年贪恋电脑造成斜视、近视的现象已不鲜见了。因此为避免造成对身体的损害,应认真做好眼保健操,保证每天适量的户外活动,保证一定时间的体育运动,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D的食物如鱼、鸡蛋、牛奶、猪肝、胡萝卜等,有助于缓解眼部的疲劳。

2.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别

2.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别

随着电视节目的丰富、电脑知识的普及,学生们都将完成作业以后的精力扑在电视、电脑上,特别是假期期间,大多数学生都在“恶补”电视娱乐节目和上网,造成户外体育锻炼活动严重不足,这是现今青少年身体素质严重下降,近视率上升的主要因素。学生应多参加户外活动,有空多去开阔地带,看看绿色的田野,看看各种植物,保持心情愉快,眼睛自动调节去看不同距离的东西,远近交替地用眼,使眼睛的睫状肌得到调节,不会感到疲惫。从数据中看民汉学生近视率的对比:民族小学生的近视率为6.9%,汉族小学生的近视率为12.9%,民族中学生的近视率为15.8%,汉族中学生为34%。形成民汉学生近视率差距的原因着重表现在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上。生活环境:①民族学生的家庭住得大都比较偏远,周围的环境视野特别开阔;②民族学生放学放假后就要帮助家里放牧、打牧草等。生活方式:①民族家庭一般有着早睡早起的习惯,看电视不会到深夜;②大部分民族家庭的经济收入稍低,不会考虑购买电脑。因此看电视、玩电脑的机会少并且常在户外运动的孩子比不常出门的孩子更少患近视。

随着电视节目的丰富、电脑知识的普及,学生们都将完成作业以后的精力扑在电视、电脑上,特别是假期期间,大多数学生都在“恶补”电视娱乐节目和上网,造成户外体育锻炼活动严重不足,这是现今青少年身体素质严重下降,近视率上升的主要因素。学生应多参加户外活动,有空多去开阔地带,看看绿色的田野,看看各种植物,保持心情愉快,眼睛自动调节去看不同距离的东西,远近交替地用眼,使眼睛的睫状肌得到调节,不会感到疲惫。从数据中看民汉学生近视率的对比:民族小学生的近视率为6.9%,汉族小学生的近视率为12.9%,民族中学生的近视率为15.8%,汉族中学生为34%。形成民汉学生近视率差距的原因着重表现在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上。生活环境:①民族学生的家庭住得大都比较偏远,周围的环境视野特别开阔;②民族学生放学放假后就要帮助家里放牧、打牧草等。生活方式:①民族家庭一般有着早睡早起的习惯,看电视不会到深夜;②大部分民族家庭的经济收入稍低,不会考虑购买电脑。因此看电视、玩电脑的机会少并且常在户外运动的孩子比不常出门的孩子更少患近视。

3.不正确的读写姿势的影响

3.不正确的读写姿势的影响

通过上课观察发现很多学生的书写、看书习惯很不好,坐姿错误,要么塌腰弓背、要么侧身扭腰,形成趴着写字、侧躺着看书的坏毛病。坐姿的规范性学生们都知道,但是很多学生做不到,这很大程度上是家长与教师们监督不力造成的,对孩子们形成正确坐姿习惯的养成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知道小学初级阶段是以养成教育为主,这个初级阶段班主任的学校教育工作和家长们的监督工作是养成教育的至关重要环节,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随时提醒,使孩子慢慢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这对孩子今后的发育和成长很有益处。如果在这个时期班主任不对学生们进行全面细致的养成教育工作,今后教学工作中再抓学生们的养成教育就有很大的难度,学生们的近视比例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直线上升。如比对数据中三年级的视力低下率为5.7%,四年级的视力低下率为5.2%,远远低于其他年级的视力低下率。这是因为这两个年级的班主任工作热情高,平时抓学生们的养成教育特别的细,所以一位能对学生负责、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教师将是一批学生们一生的幸福。

通过上课观察发现很多学生的书写、看书习惯很不好,坐姿错误,要么塌腰弓背、要么侧身扭腰,形成趴着写字、侧躺着看书的坏毛病。坐姿的规范性学生们都知道,但是很多学生做不到,这很大程度上是家长与教师们监督不力造成的,对孩子们形成正确坐姿习惯的养成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知道小学初级阶段是以养成教育为主,这个初级阶段班主任的学校教育工作和家长们的监督工作是养成教育的至关重要环节,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随时提醒,使孩子慢慢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这对孩子今后的发育和成长很有益处。如果在这个时期班主任不对学生们进行全面细致的养成教育工作,今后教学工作中再抓学生们的养成教育就有很大的难度,学生们的近视比例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直线上升。如比对数据中三年级的视力低下率为5.7%,四年级的视力低下率为5.2%,远远低于其他年级的视力低下率。这是因为这两个年级的班主任工作热情高,平时抓学生们的养成教育特别的细,所以一位能对学生负责、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教师将是一批学生们一生的幸福。

4.课业负担过重、睡眠不足

4.课业负担过重、睡眠不足

随着七年级至九年级科目的增加,学生们的课业负担也随之加重,大量的作业等待着学生们去完成,特别是即将毕业的九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升学和择校的压力,不但要完成各科作业,同时还要完成大量的模拟试卷,长期下来造成睡眠严重不足,大脑没有充分休息,疲劳未能消除,加重眼睛负担,眼睛超负荷应用,使眼睛的屈光系统长时间地紧张调节,这是造成眼睛近视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条,毕业班学生眼睛近视率达到最高值41.9%。十年前检查七年级105人视力低下率为19.1%,九年级62人为25.8%;2010年检查七年级139人视力低下率为28.8%,九年级81人为41.9%。因此,为了保护好学生们的眼睛,应保证他们充足的睡眠。如果眼睛在较长时间下不能得到正常休息,也要学生们每隔1小时左右转移一下视线,让学生们眼睛的屈光系统放松一下。另外让学生们参加些体育运动,眼睛会得到自由放松,特别是参加户外运动时,眼睛看远处的机会比较多,更适宜消除眼睛疲劳。同时还需要注意蛋白质的补充,平时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也对预防近视有益。

随着七年级至九年级科目的增加,学生们的课业负担也随之加重,大量的作业等待着学生们去完成,特别是即将毕业的九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升学和择校的压力,不但要完成各科作业,同时还要完成大量的模拟试卷,长期下来造成睡眠严重不足,大脑没有充分休息,疲劳未能消除,加重眼睛负担,眼睛超负荷应用,使眼睛的屈光系统长时间地紧张调节,这是造成眼睛近视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条,毕业班学生眼睛近视率达到最高值41.9%。十年前检查七年级105人视力低下率为19.1%,九年级62人为25.8%;2010年检查七年级139人视力低下率为28.8%,九年级81人为41.9%。因此,为了保护好学生们的眼睛,应保证他们充足的睡眠。如果眼睛在较长时间下不能得到正常休息,也要学生们每隔1小时左右转移一下视线,让学生们眼睛的屈光系统放松一下。另外让学生们参加些体育运动,眼睛会得到自由放松,特别是参加户外运动时,眼睛看远处的机会比较多,更适宜消除眼睛疲劳。同时还需要注意蛋白质的补充,平时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也对预防近视有益。

青少年视力问题早在2000年就已成为教育部门的焦点问题,已成为全民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青少年视力低下呈低龄化态势发展,而且视力低下率接近成倍数地增长,近视已成为目前中小学生卫生状况中涉及人数最多的一项疾病。有相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已由1998年的世界第四位上升为第二位,所以预防控制近视,刻不容缓。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篇2

 

关键词:果树三倍体育种

多培体现象是高等生物最普遍的特点之一。据统计,在果树中,多培体类型分属于20科、35属,400余种。果树多倍体一般具有生长旺盛、果实大且少籽或无籽、产量高、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等特点,且能够利用无性繁殖的方式固定其优良性状,使之保持稳定而不分离,在生产上长期利用。三倍体生物与其他多倍体相比,其营养生长通常是最好的。一般说来,三倍体具有两大基本特征:由体细胞增大所引起的巨大性和由减数分裂过程紊乱造成的不育性,再加上多种不同生物类型和品种的三倍体所具有的特殊可贵性状,常引起育种工作者的关注,已经成为果树育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对三倍体选育多样化的特色。鉴于此,对果树三倍体的特性、目前果树三倍体育种的主要途径、鉴定方法以及三倍体育种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三倍体育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1果树三倍体的特性

1.1生物学性状

三倍体果树由于染色体组成多于二倍体,在形态上一般表现为巨大性,细胞体积增大,枝条变粗,叶片变宽变厚、叶色浓绿,叶绿体数目增加,气孔变大但密度下降,花粉粒增大,果大、少籽或无籽,可食率高,如三倍体无籽香蕉,三倍体葡萄红标无核、夏黑,三倍体黄盖梨、大叶雪梨等。但是部分器官的巨型并不导致整个植株的巨型化,有的三倍体果树表现为生长缓慢,树体较小,节间变短,如柑桔三倍体前期生长弱,叶片厚而圆。另外,大多数的三倍体对外界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有抗旱、抗病、抗寒等特性。

1.2育性的变化

多倍体植株的能育性一般较原植物降低,一方面是由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配对容易发生紊乱,另一方面是由于花粉粒巨型化导致受孕率低、结实率低。而大多数三倍体花粉是完全不育,因此三倍体果树栽培品种大多需要配植一定比例的二倍体授粉树,当然一些具有无融合生殖的果树例外。

2果树三倍体的选育途径

2.1从自然突变中选育三倍体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三倍体果树品种中,有许多是从自然突变选育出来的。虽然自然突变发生的频率很低,但这些突变形成的天然多倍体,成为直接发掘并利用其进行育种的丰富的自然源泉。

2.1.1从果树的实生苗中选育三倍体。果树在生长过程中,由于温度骤变等自然胁迫而引起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发生突变,可自然产生多倍体,生殖细胞突变的结果是产生了2n配子,从而产生了三倍体、四倍体或更高倍性的种子。目前已从柑橘、枇杷等种子选育出了三倍体植株。

2.1.2从果树芽变中选育三倍体。芽变是体细胞突变的一种。突变发生在芽的分生组织细胞中,当芽萌发长成枝条,并在性状上与品种类型不同而被人们发现时,即为芽变。芽变又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其中有少数三倍体枝条的产生,如山楂品种大金星、伏里红、西丰伏和赞皇大枣等均系芽变三倍体。

2.1.3从扇形嵌合体果实中分离三倍体。果树的果实和种子均由L-ii层衍生而来,因此有假说认为:当果实外观出现多倍体特征时,变异所在的扇区相对应的种子也应该出现同类型的倍性变异。Bowman等发现在甜橙、葡萄柚、桔柚和橘橙中出现扇形嵌合体的频率为0.009%~0.271%,并通过培养扇形突变(表现巨型)对应区的种子或退化胚珠获得一些四倍体。从扇形嵌合体果实中分离多倍体的方法简单易行,是获得多倍体的有效途径。但扇形果实的突变频率很低,并且要大量从田间观察收集,易受环境和实验条件的制约。虽然目前还没有通过培养扇形突变发现三倍体突变,但此法不失为三倍体选育的一条途径。

2.2通过有性杂交培育三倍体

利用有性杂交进行三倍体选育,最常用的方法是二倍体与四倍体间的杂交,目前三倍体育种大都采用这种方法;也有利用未减数2n配子进行三倍体育种,但2n配子的自然发生频率较低,因此利用2n配子进行三倍体育种存在一定困难。近年来有不少关于提高2n花粉比率的研究报道。

2.2.1利用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选育三倍体。二倍体与四倍体的杂交目前仍是获得三倍体的最有效途径,市场上的三倍体葡萄、苹果、柑橘等,如京早晶、红标无核葡萄,路奥、北斗、新金冠苹果等均系杂交产生。研究表明用四倍体作母本,二倍体作父本时,容易得到发育完全的种子,其中约有30%是三倍体;相反,用二倍体作母本,则正常的单倍性雌配子受精产生的三倍体胚几乎全部退化,有时不能产生种子或极少产生种子。因此在通过有性杂交培育三倍体时,要注意父、母本的选择。对于发育不完全的三倍体合子胚,可以结合胚培养技术进行抢救。另外在柑橘二倍体与二倍体杂交中也发现有三倍体产生。

2.2.2利用未减数配子进行三倍体育种。2n配子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植物2n配子在育种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性:通过2n配子提高后代倍性,可避免体细胞加倍等无性多倍化使杂种育性和生活力降低的缺陷;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和胚乳平衡数障碍;2n配子在传递杂合性和上位性方面有特殊价值;利用2n配子在二倍体水平上杂交可获得三倍体或四倍体。三倍体在许多果树上可获得无核品种,同时还能通过无性繁殖长期保存和利用。迄今为止,许多果树上均发现有2n配子存在,但利用2n配子进行多倍体育种的研究报道较少,这主要是因为2n配子的自然发生频率一般都比较低的缘故。据有关研究报道,苹果的2n花粉发生频率为0.014%~1.71%,葡萄的2n花粉发生频率为0.015%~5.85%。提高2n配子的发生频率是利用2n配子进行多倍体育种的关键,另外,由于2n雄配子在育种中的利用较雌配子更为简便,因此,近年来有许多关于提高2n花粉比率的报道。

2.3体-配融合培育同源或异源三倍体

自1972年Carlson建立第一个体细胞杂种植株以来,原生质体育种迅速发展起来,在短短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就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体细胞杂交体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最为诱人之处就是可以用来产生体细胞杂种和体-配杂种,它能克服有性杂交不亲和,性器官败育和珠心胚干扰等常规育种途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扩大了远缘杂交的范围,开辟了育种的新途径。体-配融合是原生质体融合的一种,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体细胞的原生质体2x和配子的原生质体1x进行融合,产生一个三倍体细胞,进而形成三倍体植株。目前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已经成功的培育出一些果树的体细胞杂种植株,体-配融合尚处于研究阶段。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保学控辍”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031-04

近年来,广西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深入推进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职业教育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攻坚三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共92.9万人(其中2008年29.2万、2009年31.2万、2010年32.5万),在2011年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中又招生32万多人,已连续4年超额完成教育部下达的招生任务。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广西技能型人才培养、劳务输出以及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成为不断推动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中职学生的流失情况也日益严重,已影响到广西教育服务富民强桂新跨越战略的实施以及广大中等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准确掌握广西中职学校学生的流失情况,深入研究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为降低流失率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本文对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流失情况进行了“保学控辍”的专题调研。

一、调查对象、方法、内容与形式

(一)样本学校基本情况

本研究抽取广西的10个地级市共计15所样本学校,其中,公办学校13所、民办学校2所;区直中职学校4所、市直中职学校6所、县级中职学校5所;部级重点学校7所、自治区级重点学校2所、合格学校6所。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为广西中等职业学校2008~2011级学生(含在校生、辍学生)。学生数量只统计全日制在校学生,不含成人在职学生。其中2008级按毕业学生数统计,2009级在校生统计含三年级顶岗实习学生,2010级与2011级在校生数统计截至2012年5月30日。

(三)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不同的办学性质、办学所在地、办学层次、办学分类抽取15所广西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样本学校进行调查分析。

(四)调查内容

本研究调查内容总体上分为两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巩固率调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辍学原因统计调查。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巩固率调查主要分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探究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学生的巩固率情况。

中职学生辍学原因调查则主要从社会、家庭、学生自身三个维度,内外因两个层次探究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学生的辍学情况及原因。

(五)调查形式

本调查形式是在小组讨论、集体访谈的基础之上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小组讨论和集体访谈是分层抽取部分学校的主管领导,在广西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的领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和集体访谈,确立研究调查框架和调查问卷。然后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发文通知形式,统计收集初始数据,再汇总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数据及分析

(一)不同学校巩固率情况

1.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巩固率基本相同。通过对比公办、民办两类不同性质的样本学校,探究二者巩固率的差别,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的巩固率略高于公办学校,但差别不显著,也就是说二者的流失情况也差不多。但从标准差比较可见,民办学校的巩固率离散度比较大,说明在民办学校之间的巩固率存在较大差异,也即是说,民办学校质量并不均衡,故而巩固率也不均衡。

2.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巩固率相对较高。不同地域,学校的巩固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如表2所示,我们根据样本学校的巩固率从高到低进行了排序。由此可见,广西区内中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巩固率相对较高,而西、南、东部地区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职业教育的巩固率相对偏低。

3.部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巩固率相对较高。本次抽取的样本学校有部级重点、自治区级、合格三种层次。不同办学层次的巩固率情况如表3所示。

表3显示,部级重点职校的巩固率高于自治区级重点职校,而合格学校的巩固率最底,学生流失率高。

(二)不同年级巩固率情况

1.总体巩固率逐年提高。经统计,15所样本学校2008级平均毕业率为61.5%,2009级平均巩固率为70.2%,2010级平均巩固率为70.7%,2011级平均巩固率为81.7%。从2008级到2011级,巩固率逐步提升,这从侧面反映了广西职教攻坚所取得的成效。据座谈及访谈中了解的情况,学生流失最高峰期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学初,另外一个小高峰在第五、六学期(顶岗实习期)。

2.巩固率高的学校流失率起伏小。把样本学校的平均巩固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发现,区直、市属等重点学校平均巩固率比较高,且其巩固率随年级不同变化不大,说明巩固率的稳定性好。县级中职学校巩固率随年级不同变化最大,巩固率非常不稳定。如某县级合格职业技术学校2008级的毕业率仅为8.2%,2009级的巩固率达55%,到2010级巩固率又降到28.2%。

(三)特色专业巩固率高

通过将各样本学校的专业巩固率及专业出现的频次统计发现,各专业的巩固率不同,除一些停止招生的专业外,绝大多数专业的巩固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特色鲜明的专业、就业方向明确的专业巩固率高,如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宠物养护与经营、美术绘画等专业的平均巩固率较高;而就业方向不明朗或者扎堆的专业、学习内容偏难的专业巩固率相对低些,比如,各个样本学校都开办的专业,如计算机专业、电子技术专业、汽修专业等,其巩固率的排序都在中等偏下,学生流失的情况比较严重。

除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巩固率不同外,在访谈等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不同性别和不同班主任所教班级的巩固率也不同,一般来说,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流失,有良好工作方法班主任带的班比不注意工作方法(如动辄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或对学生不问不理,很少与学生交流等)班主任带的班学生流失少。

三、辍学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学生退学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生个人因素。

(一)总体原因分析

个人因素是导致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我们首先对外因(客观原因)分布进行了分析,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因学生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导致的辍学所占比率分别为38.4%、31.8%、29.8%。总的来说,辍学原因比较分散,而以学生个人因素为主。

(二)不同学校学生辍学原因比较分析

1.公办学校学生辍学原因以学生个人因素为主,民办学校学生辍学原因以学校社会认可度不高为主。学校办学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认可度。

2.重点学校学生的辍学原因以学生个人因素为主,普通合格学校学生辍学原因以社会认可度不高为主。部级重点学校与自治区重点学校辍学原因差异不明显,但是它们与普通合格学校差异显著。普通合格学校最大的辍学原因是社会因素,其次才是家庭因素,最后是学生自身因素。这再次表明,学校的办学质量是社会认可的主要依据。

3.老牌技工学校和中职学校学生辍学原因以学生个人因素为主,县职中学生辍学原因以社会认可度不高为主。区直技工学校辍学原因以学生自身因素为主体,兼含少量的家庭和社会因素;区直中职学生辍学原因也以学生自身因素为主要因素,家庭因素次之;市直中职学生辍学原因以学生自身因素为主,略高于其他因素;而县级中职学生辍学原因则以社会因素为主,家庭和学生自身因素均占一定比重。这从侧面说明:社会对老牌技工学校和老牌中职学校的认可度高,这与办学质量和多年形成的品牌效应分不开。

(三)外因与内因分类分析

在分析导致学生辍学的客观因素的同时,我们也反思了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以社会、家庭、学生个人的因素为外因,而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为内因进行深层次挖掘学生辍学原因。

1.社会因素涵盖三个子因素。社会因素之一:外因为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等;内因是中职教育宣传滞后、学生缺乏职业指导、中职学校办学吸引力不高等。社会因素之二:外因为就业准入制度不够规范等;内因为校企合作缺乏深度,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待提高等。社会因素之三:外因为其他因素,如产业发展和经济水平制约等;内因为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脱节,未能形成产业支撑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等。

随年级变化,社会因素导致学生辍学的情况如图1所示。图1显示,因学校校企合作缺乏深度等社会因素导致的学生辍学比重在逐年下降,其他因素波动不大。

2.家庭因素涵盖三个子因素。家庭因素之一:外因为家庭教育缺失;内因是学校需加强德育工作,关心学生成长,并加强学生家长的沟通等。家庭因素之二:外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内因为加强国家、自治区中职学生免学费和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及时足额落实相关惠民政策等。家庭因素之三:外因为其他原因,如受亲友影响过早就业等;内因为学校加强毕业生成长成才典型经验宣传等。

随年级变化,家庭因素导致学生辍学的情况如图2所示。图2显示,家庭因素导致学生辍学随年级总体变化不大,虽然国家在逐年加大中职生的扶贫力度,但是每年因贫困而辍学的比重没有很大的变化,只是略有降低。

3.学生个人因素涵盖三个子因素。学生因素之一:外因为厌学,如学习基础差、感到学不到知识和技能、认为在校学习浪费时间等;内因是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改革滞后,未能因材施教、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学习等。学生因素二:外因为行为习惯不好,具体表现为无法适应职校生活、吸烟、网瘾等习惯未能改变等;内因为学校学生管理、德育工作手段和形式、内容有待更新和改进等。学生因素之三:外因为其他原因,具体表现为:生理和心理原因触犯校规、被劝退或开除;内因为对特殊学生关心不够、心理辅导不够。

随年级变化,学生自身因素导致辍学的情况如图3所示。图3显示,厌学一直以来是学生辍学最为主要原因,虽然中职教育自2009年开始提倡课改,中职学生因厌学而辍学的人数略有降低,但是改善不明显。

综上所述,虽然社会、家庭、学生个体均存在不少的问题,导致学生流失,但仔细分析,其实还是跟学校教育教学针对性不强、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以及学校的管理工作不够完善、不够精细、不够人性化有关。而这一切,其实是学校能否真正实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办学理念,能不能真正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问题。

四、对策

从上文统计可知,因为学生自身因素辍学所占比重最高,达38.4%。而导致学生辍学主要原因又集中在学生的“厌学”、“行为习惯不好”、“就业准入不规范”、“社会对职教认识偏差”、“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教育缺失”等方面,在导致学生辍学的因素中,学生厌学占辍学的比率高达近20%。为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巩固率,有效遏制学生流失现象,根据调研情况,结合广西实际,特提出以下的对策和建议。

(一)从完善法律法规的高度,刚性地降低辍学率

1.延长义务教育时段。建议学习国外经验,通过立法,把中职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补充或延伸,规定中国公民必须完成高中段(含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学习,以法律的形式让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降低辍学率。

2.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规范行业企业用人办法。广西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自治的权利,通过立法,提高就业门槛,要求所有进入企业的员工必须接受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持证上岗。通过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切实按照工种类型、技术等级给受聘人员发放报酬,使全区上下呈现用工规范、管理科学、生产标准、监管严格的生产服务格局。

3.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要用好广西深化职业教育攻坚的政策,继续确保政府对中职教育的大投入,加强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特别是大力改善县级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创设职业学校良好育人环境,提升职业学校办学品味,增强职业学校社会吸引力。

(二)从积极发挥学校内因作用出发,直接地降低辍学率

从学校来说,对待要流失的学生一方面要不抛弃、不放弃,另一方面也要想方设法地以品牌留人、特色留人、制度留人、爱心留人、责任心留人。

1.通过创建品牌、特色学校,提高办学吸引力。调研表明,“国重”和“区重”职校以及专门化特色明显的样本学校的学生巩固率比较高,所以,通过创建品牌、特色学校,积极开发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对接特色专业,增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能提高办学吸引力,减少学生流失。

2.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与企业应形成战略合作的伙伴关系,加强企业参与教学策划、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考核力度,积极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重新设置教学情境,创新课堂组织形式,把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培养与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生产流程开展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引领学生主动思考、轻松愉快学习。

3.建立发展性的考核评价标准与办法。用发展的眼光去考量学生,在考核学生时更应该采用纵向比较的办法,考察学生的进步,建立一个因人而异的考核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打破以往的扣分评价办法,改为加分的考核评价方法,这样就能评出进步,评出信心,评出稳定。

4.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一是不断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增强授课吸引力。二是树立全员德育观,全面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树立起“育人”的义务和责任,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三是加强班主任管理,完善班级考核和班主任考核内容。学生的流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学校内部的管理工作。班主任管理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对班主任的考核要求中应包括控制本班级学生的流失率。通过科学的考核,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

5.积极开展学生德育实践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各种活动载体,加强对学生进行知、情、意、信、行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行达到统一;通过创建一大批既能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又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学生社团组织,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进步。

6.给特殊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通过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开展学生心理测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和引导;加大对品行较差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力度,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强化教育,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为先,有效控制学生重大违纪现象,尽量不要劝退或开除学生。

7.建立良好的帮扶机制。加强国家、自治区有关奖、助、贷等助学政策的宣讲,按照政策要求严格落实各项资助,通过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建立爱心基金会等助学帮学的措施,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扶助力度,及时解决学生生活困难;关注因家庭发生突然变故造成生活出现困难的学生的紧急求助力度,使学生及时渡过难关,确保完成学业。

8.加强与家长、社会联系,建立立体防护网。通过办好学生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定期邀请家长代表到校参加学生表彰大会、学生文艺晚会,密切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家长与学生一起成长;同时与社区、辖区派出所等部门联系,定期邀请他们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活动,配合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和人口教育等工作,将学生因违法违纪情况而导致流失辍学的情况降到最低。

9.加强就业引导教育。根据专业特点制定从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的就业引导教育系列方案,以前途激励学生对学生进行就业知识、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演讲活动,让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定期邀请毕业生代表回校作励志成才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0.以就业为导向,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专业对口的、起薪点较高的工作岗位,以吸引学生完成学业;同时学校要建立完善就业信息平台,不断在学校定期用人信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感受到企业的用工需求与要求;还要搭建企业与在校生经常见面沟通的平台,让学生能够亲身了解企业,感受企业,产生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动力。

11.为学生搭建继续升学平台。当前,中职毕业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越来越多,如广西近年的“推优”直升、“3+2”、“2+3”等五年一贯制形式等。为此,中职学校要把握机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保持自己的特色,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为有志向继续深造学习的学生打好基础。

(三)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间接地降低辍学率

1.政府舆论导向应营造职业教育氛围,改变社会及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国家根据需要实施的两种教育类型,尊重人才,理所应该包括能工巧匠、技术能手,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技术能人的表彰和奖励,给予他们在政治上和生活上优待,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和职业教育氛围,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争取学生及家长们自觉理性地选择职业教育。

2.中职学校要加大中职教育也能使学生成才的宣传力度。通过加大中职教育也能使学生成才的宣传力度,加强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特别是成功案例的引导;在学生中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宣传中职生学习目的以及将来的发展,通过活动让学生找到自信。

3.定期举办教学成果展示,提高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中职学校每年均举办教学成果展示会,也举办校级技能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还举办企业招聘会。这些活动都是向社会宣传职业教育成果、证明学校办学水平的极好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将以上大型活动融为一体,在技能比赛的同时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并请用人单位观摩、现场招聘,请家长前来参观,还组织学生进行了才艺表演。这样的大型活动开展,既节省了时间,集约了校内活动,又能有效地宣传办学质量,加强与企业、家长的沟通,增进相互了解,获取企业、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意见,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同时有效地提高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广西教育厅教育数据分析中心.广西教育事业数据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广西统计年鉴(2009-2011年)[Z].

【基金项目】2012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省级专题调研项目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篇4

摘要本文对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风险进行了识别与分析。

摘要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风险管理和高校体育风险的相关内容。通过问卷调查统计了安徽省高职院校运动伤害的现状,包括伤害的人次比、伤害原因等。按照风险管理的程序,通过文献参考和问卷调查调查识别了风险因素是由X风险意识、Y体育项目和Z运动技能形成阶段这三个维度组成的三维结构。并构建了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风险管理的风险发生率三维图。

关键词风险管理三维体系体育教学运动伤害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即发现风险,其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对学校体育风险做出积极应对策略的前提[1]。本文随机选取了安徽省的4所公办高职院校(安徽城市管理学院、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把这四所高校的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和在校学生以及运动场地体育器材作为调查的对象,把这四所高校的体育教学风险状况作为研究对象。

(一)问卷的设计

本问卷参考学校体育风险研究的相关的文献,为本文提供了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实地走访了安徽城市管理学院、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观察了解其师资和运动场地体育器材的情况,为本篇文章研究提供可信度较高、真实度较高的资料。

根据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关于问卷调查研究的要求,及本篇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目的,参考《河北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安全调查研究》的调查问卷,最终确定本文中的问卷调查。

(二)问卷的发放与统计

问卷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校生的问卷,共发放了500份,成功回收的有453份,回收成功率90.6%。另一种是体育教师的问卷,共发放28份,成功回收的有28份,回收成功率100%,根据巴比的社会调查理论,问卷回收成功率在70%以上为非常好[2]。本次调查的问卷回收成功率均在94%以上,说明本次问卷调查的回收率与有效率符合社会调查与研究的要求。

(三)识别体育教学中运动伤害发生的因素

通过查阅文献和问卷调查统计,对于影响体育教学中运动伤害发生的风险因素不仅展示为简单的二维平面结构,而表现的是立体的三维结构图。其三个轴向分别代表的因素为:X轴根本因素,为体育运动风险意识(包括学生风险群体意识、学生风险个人意识、教师风险意识、管理者风险意识及环境中其他人员风险意识);Y轴属性因素,为体育运动项目(包括安徽省较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程中规定的篮球、足球、排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武术);Z轴时间因素:为体育运动技能形成阶段(包括泛化阶段、分化阶段以及自动化阶段)见图1。

二、风险分析

(一)意识归因分析

缺乏体育运动风险意识是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伤害的根本原因。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见图1-1的X轴)在发生运动伤害的160人中在运动中,因为其他学生发生运动伤害的有51人占31.9%,可将其归因为学生缺乏体育运动的风险群体意识。在发生运动伤害的160人中在运动中因为场地器材原因发生运动伤害的有48人占30%,可将其归因为管理者缺乏体育运动风险意识。在发生运动伤害的160人中在运动中因为自身原因发生运动伤害的有30人占18.8%,可将其归因为学生缺乏体育运动的风险个体意识。在发生运动伤害的160人中在运动中因为教师原因发生运动伤害的有23人占14.3%,可将其归因为教师缺乏体育运动风险意识。在发生运动伤害的160人中在运动中因为其他原因发生运动伤害的仅有8人只占5%,可将其归因为环境中其他人额外人员缺乏体育运动风险意识。

(二)体育项目分析

目前,安徽省较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采用的是体育与健康教程。这本教材中的必修内容为足球、篮球、田径、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武术等项目。4所作为样本的高职院校中开设的体育运动项目也即为这本教材中的必修内容的运动项目。而选修内容只有少部分学校进行开展。我们对发生过运动伤害的学生进行问卷,统计表明:在安徽省高职院校学生运动伤害中,在不同的体育项目中学生发生运动伤害的概率也不尽相同(详见图1-1的Y轴)。安徽省高职院校学生最容易发生运动伤害的体育项目是篮球运动项目,运动伤害的发生概率为39.5%;向下按运动伤害的发生概率排名依次是足球、田径、排球、羽毛球。发生概率依次为39.5%、31%、12.8%、9.0%、5.0%。值得注意的是篮球、足球和田径的运动伤害的发生概率都较高。

(三)运动技能形成阶段分析

根据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理,人体的运动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我们一般称之为运动技能形成三阶段[3]。这三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排列分别是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运动技能形成的分化阶段和运动技能形成的自动化阶段。根据调查结果这三个阶段中发生运动伤害的人次依次是28、71和61,发生运动伤害的概率是17.5%、44.4%和38.1%(详见图1的Z轴)。

三、风险发生率三维图

由图1可知X轴上风险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学生缺乏风险群体意识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发生率31.9%,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发生率30%,学生缺乏风险个体意识原因和教师缺乏风险意识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发生率分别是18.8%和13.3%,环境中其他额外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发生率为5%。Y轴上风险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篮球风险发生率39%、足球风险发生率31.2%、田径风险发生率12.9%、排球风险发生率9.1%、羽毛球风险发生率5%。Z轴上风险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分化阶段其风险发生率44.4%、自动化阶段风险发生率38.1、泛化阶段风险发生率17.5%。则任何一个意识的缺乏在任何一项运动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在图中找到对应的点,而这个点到原点o的距离越近则综合风险发生率越低,就不容易发生运动伤害。相反而这个点到顶点p的距离越近则综合风险发生率越高,就很容易发生运动伤害。

参考文献:

[1]陶然,张诚.关于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管理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1(05).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篇5

【关键词】出生缺陷;高危因素;群体

【中图分类号】R3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198-01

出生缺陷是指出生前就存在的外形或体内结构或功能、行为上的异常,遗传因素和不良环境因素互相作用是其主要原因。出生缺陷的发生,严重影响出生人口质量,它不仅增加了围产期新生儿的死亡率,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为此,国家计生委把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作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重要内容之一,并提出了三级预防措施,预防出生缺陷的工作新机制。本文旨在对全县10年来出生缺陷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疾病的发生特点,对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来源及方法

本文资料来源于1997年1月1日~2007年1月1日病残儿医学鉴定诊断记录及未参加病残儿医学鉴定(包括二胎患儿,农村户口的一胎女患儿及未到审批病残儿年龄的患儿)但经过二级甲及以上医院诊治的病残儿诊疗记录,利用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优势,对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进行了普查,筛查出377例患儿,对出生缺陷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出生缺陷现状。

2结果

2.1患病种类较多:本文调查的377例出生缺陷82种,分布较广,发病原因复杂。377例患儿中男性283例,占75.1%,女性93例,占24.7%,性别不清1例(无生殖器),占0.2%,男女性别比:304100,与淄博市王智等的报道接近[1]。男性患儿明显多于女性,这与男性的胚胎发育中XY型性染色体组合隐性基因表现出半合子的特点,发病率高于女性。

2.2城乡分布不均:农村病残儿人数329人,占87.27%,为城镇12.73%的6.85倍。分析其原因有三:①农村人口比重大,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生育观念相对滞后,对优生优育重视不够,②生存环境,生存方式较差,缺乏孕前及孕期保健意识,③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分娩时不能选择条件较好的医院以至脑瘫,缺血缺氧性脑病,智力低下等疾病发病率较高。

从列表可以看出,金乡县发生的结构性出生缺陷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四肢畸形,先天性唇腭裂。功能性出生缺陷主要包括:先天性智力低下,脑发育不全,脑瘫,视力障碍。同时可以发现前十位疾病中,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唇腭裂及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均是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占患病总数的23.25%,这一结果符合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基础为多微效基因累加,并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综合效应,群体发病率高而家族发病率低,影响因素复杂。

4讨论

4.1先天性及遗传性疾病顺位分析显示,先天性心脏病为第一位,占15.25%。其次是脑发育不全和脑瘫。先天性心脏病诊断率偏高,很大程度上可能与B超,Ct扫描的快速发展有很大关系,心脏病在妊娠的适当时期,通过优生咨询和B超、Ct扫描等产前诊断,可能在产前被发现,对患有复杂心脏病等畸形胎儿立即终止妊娠,不失是一种重要的优生措施。脑发育不全和脑瘫引起的因素较多,此次分析发现,此类患儿有70%以上均在产程中有缺氧现象,产程过长以及产时颅内出血、产后感染,孕期宫内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2]

4.2神经管畸形是胎儿、婴儿死亡的主要因素,可导致儿童终生残疾,给家庭、国家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本文377例病残儿的资料中仅有1例腰骶部脊柱裂患儿,占总数的0.27%,与其它文献报道的0.65%有明显差异[3]分析原因有:①由于环境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地区间神经管的发生率存在很大差异,另据曹秀梅报道,山西省太原市9年神经管畸形发生率为出生缺陷的36.31%,为神经管畸形高发地区[4]②金乡县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大力宣传叶酸对神经管缺陷的预防作用,提倡孕前、孕早期增补叶酸制剂。金乡县神经管缺陷发生率较低,间接地说明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重要性。

4.3高危因素的影响出生缺陷的发生与妊娠合并症,孕妇的年龄,孕产次,围产期不良精神刺激,风疹、巨细胞等病毒的宫内感染有正比关系。与父亲、母亲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既往生产史也有一定的关系。选择最佳受孕时机,注意孕期营养保健,围产期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环境对人的危害。

影响出生缺陷发生的主要因素分析:

4.4社会层次因素:

4.4.1经济发展因素。贫穷落后是导致出生缺陷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目前国际、国家的相关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还无法准确显示贫穷落后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差异,但贫穷落后地区的出生缺陷发生水平肯定较经济发达地区、非贫困地区偏高。造成出生缺陷的原因很多,既有个人层次直接原因,还有家庭和社会层次的间接原因,但我们决不能忽视社会层次的基本原因,尤其要重视经济欠发达、甚至贫困落后家庭对出生缺陷发生水平的正相关作用。

4.4.2各级党委、政府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关注不多,没有真正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控制数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本应都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但基层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高度出发,控制数量热情极高,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的能动性很低。一手硬,一手软,对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只是消极应付,被动执行,不愿也不想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4.4.3干预措施执行不到位。首先是健康教育不深入。根据调查显示,育龄妇女优生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是报刊书籍、电视和宣传资料。优生优育知识培训班、优生优育咨询、或上门服务相对来说却很少。对377名病残儿父母调查中,参加过新婚及优生优育知识培训的仅占10.6%,而培训需求率为88.6%,获得优生优育和孕期保健知识主要通过广播电视(42.8%)、医院医生(30.0%)、宣传材料(27.2%)。从上述结果不难得出结论:育龄群众优生知识的获取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各级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部门的宣传教育作用体现很少,优生专题培训和针对性咨询指导服务亟待进一步加强。二是优生技术服务不到位。据调查育龄妇女优生咨询和技术服务接受率45.41%。在县级以上医院、妇幼保健院接受优生服务的占20.10%,在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接受优生服务的占35.90%,在乡卫生院接受优生服务的占17.00%,在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接受优生服务的占27.00%。以上数据说明,各级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优生服务还未真正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在出生缺陷干预上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但仍有很大差距。第三,叶酸增补剂的推广使用还有很大差距。据文献报道(参考文献),出生缺陷疾病发生率最高的就是神经管畸形,约占全部出生缺陷病例的50%。在孕前期和孕早期增补叶酸可以预防80%的神经管畸形,这一点已经被中外学术界接受和认可。近几年,虽然有政府出资采购,免费发放的形式推进叶酸增补剂的普及。但是,由于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对叶酸增补剂的作用认识不够等多种原因,许多群众放弃了对叶酸增补剂的使用。即使是免费发放,由于种种原因,育龄群众也据绝使用。我县由于大力宣传叶酸对神经管畸形的预防作用,提倡孕前、孕早期增补叶酸制剂使本地区的神经管缺陷发生率大大降低。

4.4.4优生优育的氛围和周围大环境还不够浓。虽然出生缺陷发生率很高,但未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还要加强。由于对婚前医学检查认识不足,接受婚前医学检查的人数普遍下降,直接导致了出生缺陷干预一级屏障作用的降低,一些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检出率也随着降低。

4.5个人层次因素:

4.5.1优生知识匮乏。调查显示,育龄妇女怀孕期间对接触X线、B超检查,微波炉,电热毯等家电是否有害不完全了解,增补叶酸的作用,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体的感染等出生缺陷危险因素认识不足。

4.5.2保健意识不强。调查显示,对于未参加婚前医学检查的原因,认为身体平时没病不需要检查。大部分孕妇孕前不咨询,孕期不按要求检查,孕晚期才到医院接受B超检查,致使本应在孕早、中期可以诊断的胎儿畸形在晚期,甚至在出生后才得以诊断。

4.5.3生活环境不良:育龄妇女在待孕和怀孕期间,其丈夫大量酗酒吸烟,孕妇被动吸烟,不经过专家医生诊断而随便使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化肥、农药等引起地下水的污染,家庭装修致室内环境污染也要引起高度重视。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也是比较重要的污染源。

5建立完善的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制度

加强对出生缺陷干预的领导工作,利用计划生育系统有完善的服务网络,建立计生、卫生、民政等多部门组成的服务机构,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为群众提供满意的优生服务。加强培训,提高各类专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大力推行婚前医学检查、孕期筛查和产前诊断工作、提供叶酸增补剂,真正做到落实行动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育期妇女。创新思路,创新形式,抓好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将优生优育科普资料送进千家万户,切实提高广大育龄群众的优生保健意识和能力。

为了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针对本地区发生的主要出生缺陷及导致出生缺陷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就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危害,应做好:①加强孕期保健,加强高危妊娠的监护,通过产前疾病筛查诊断,进行选择性地终止妊娠。②加强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在孕前即通过各种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才是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方针。同时,也提示了出生缺陷二级预防工作的必要性。③充分发挥计划生育网络的优势,大力宣传出生缺陷的危害性,使生育观念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过度和发展,使育龄群众自觉主动地接受生殖保健服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根本上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重要途径。④治理环境污染,解决好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为进一步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智,等淄博市2002~2005年病残儿医学鉴定结果分析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1):108~109

[2]王磊光,等山东省0~7岁儿童出生缺陷高危因素分析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2)68~70

[3]宋新明,等无锡市出生缺陷发生水平、模式和变化趋势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5(5):277~281

[4]曹秀梅,治理环境污染遏制出生缺陷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5(5):271~272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篇6

关键词:煤层气渗透率影响因素综述

中图分类号:p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2

煤层气是以吸附状态富集在煤储层中的一种“自生自储”式非常规天然气,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储量居于世界前列,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渗透率是煤层气开发中的关键因素之一,直接关系到煤层气的产出能力,同时煤层气渗透率对研究煤层气的赋存、压力分布、解吸排放及运移规律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煤储层渗透率主要受裂隙系统的发育程度、基质显微结构等内部因素以及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笔者在系统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煤储层渗透率的主控因素,这对于有效预测煤储层渗透率、寻找有利勘探区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1煤储层渗透率的控制因素

1.1裂隙系统

煤储层的裂隙系统一般分为内生裂隙(割理)和外生裂隙、继承性裂隙三部分。裂隙系统是煤层气在煤层中的渗透路径,煤层的渗透性取决于裂隙系统的发育程度和连通程度[1],经前人研究发现,裂隙发育的煤储层与裂缝不发育的煤储层相比,渗透率相差1~2个数量级,且裂隙越发育,连通性越好,越利于流体的渗流,这对煤层气可采性评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煤储层裂缝的形成主要受构造应力、煤岩类型、煤变质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1.1.1构造应力

由于煤的低杨氏模量,性软而脆的力学性质,所以外部条件对裂缝的产生及对渗透率的影响是通过煤储层自身形变而实现的,而应力的改变最易引起形变。有学者认为是古构造应力是控制割理发育程度的主控因素,成煤期后的构造活动是产生煤层构造裂缝的主要因素,构造活动强度的大小对煤储层的渗透性既有建设性作用,也有破坏性作用。

适度的断裂和褶皱等构造作用可以增加煤层的割理密度,提高渗透率,所以构造裂缝发育地带可以是高渗透煤层发育带[2]。另外,成煤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内生裂隙在后期构造作用下,会成为煤岩体中的破裂带,而形成应力集中,演生为构造裂隙[3]。

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控制着煤储层的渗透性:当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与储层的优势裂隙组发育方向一致时,裂隙受到张应力的作用,裂隙宽度增大,渗透率增高,此时渗透率最大;当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与煤储层的优势裂隙组发育方向垂直时,裂隙受到压应力的作用,裂隙宽度减小,渗透率降低,此时渗透率最小;当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与煤储层的优势裂隙组发育方向斜交时,则渗透率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1.1.2煤岩类型

前人[4]研究表明,光亮煤中割理比较发育,暗淡煤中也可见割理,但其割理密度远小于光亮煤。毕建军等[5]也发现,割理一般发育在光亮煤分层中,极少延伸到暗淡煤分层中。因此,从显微组分的组成上讲,镜质组含量越高,割理越发育,渗透性越好。从煤岩类型看,光亮煤的渗透性为最好,其次为半亮煤、半暗煤、暗

淡煤[6]。

1.1.3煤变质程度

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煤的组成及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随着这些变化煤的孔隙特征也表现出特有的演化规律,从而影响渗透性。一些学者在研究割理密度与煤级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割理密度从褐煤向烟煤(肥煤、焦煤)方向增大,而从烟煤向无烟煤方向减小,呈正态分布,即低变质和高变质程度的煤割理欠发育,中变质程度的煤割理发育,且割理越发育,渗透率越大[6]。

1.2煤体结构

煤体结构是煤层气渗透率评价和预测的基础,煤体结构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渗透率的高低。

由于煤是一种低杨氏模量高泊松比的岩石,其抗变形能力远低于其他岩石,所以在成煤作用过程中后期,含煤系统经历了不同期次的构造运动,使得煤储层发生了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变形,其结果是:依次将原生结构煤储层破坏成碎裂煤、碎粒煤和糜棱煤煤体[7]。

1)裂隙闭合阶段:原生结构煤体,渗透率低,但可通过压裂强化增透;

2)弹性阶段:原生结构煤体,微裂隙摩擦滑动,出现破裂,导致渗透率增加;

3)弹塑性阶段:碎裂煤体,岩石非弹性体积增长,岩石即将出现宏观断裂破坏,是渗透率增加速率最大的阶段;

4)塑性阶段:碎裂煤体形成阶段,渗透率达到极大值;

5)沿某破裂面破坏阶段:碎裂煤晚期及碎粒煤形成早期,由于裂隙的相互切割、煤沿破裂面滑移,导致渗透率降低;

6)流变破坏阶段:糜棱煤阶段,渗透率急剧下降。

1.3有效应力

孔隙内部的流体有分散上覆岩石压力的作用,从而改变岩石的应力,随着孔隙流体压力的增加,岩石的应力减小。岩石在成岩过程中,随着所受压力的增加,当岩石不可压缩时,颗粒之间越来越紧密,孔隙空间越来越小,孔隙之间的连通性越来越差。所以可以看出,在有效应力的作用下,岩石的渗透率有随有效应力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并且在有效应力较小时,降低更快,反之则慢

一些[8]。

有研究表明,不同应力条件下,温度对煤基质具有外膨胀和内膨胀两种影响效应,进而使渗透率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9]:

渗透率随温度的升高呈现两种不同的变化规律,即在高应力条件下,渗透率随温度的升

高而降低;在低应力条件下,煤体渗透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如图,当σef2.0mpa时,各等有效应力条件下,煤体渗透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此外,对比不同温度的渗流曲线还可以发现,变化相同的有效应力值,55℃的渗透率曲线比30℃、45℃的渗透率曲线下降幅度要大,而45℃曲线的下降幅度又大于30℃。这是由于温度的升高,煤体孔隙的可压缩量变大,进而使得渗透率变化幅度也变大,可见温度的升高使渗透率对有效应力变化的敏感程度大大增加。

1.4基质的收缩效应

在煤储层正常未开采情况下,若不经受大的构造运动的影响,其渗透率基本上为一定值,然而伴随着煤层气的开采,其平衡状态遭受破坏,导致渗透率发生变化。实验表明,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当储层压力降低至临界解吸压力以下时,煤层气开始解析,此时煤基质开始收缩,从而导致水平应力下降,有效应力相应减小,裂隙宽度增加,渗透率增加[1]。

1.5层理的影响

煤储层原生层理对其渗透率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同一块煤样在相同条件下测定渗透率,渗透压力的方向如果与煤样的层理面垂直,则渗透率最小;渗透压力的方向如果与煤样的层理面平行,则渗透率最大[10],且平行层理的渗透率是垂直层理时的2~10倍。现象表明,受原始沉积层理的影响,渗透性在煤储层的不同方向上存在着差异。

2结语

综上所述,煤储层渗透率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成岩过程所决定的内部因素,包括煤储层的内生裂隙、有机组分及原生层理;另一类是由外部条件所决定的外部因素,包括煤储层的外生裂隙、变质程度、煤体结构、地区构造应力、有效应力、温度及基质的收缩效应。因此在进行煤储层渗透性的预测时,要具体分析不同因素对渗透率的影响。

同一个地区(小范围)的煤储层所处的外部环境相同,小范围内煤储层受外界条件改造的程度近乎一致,这种情况下,内部因素的差异对煤储层渗透率的影响占主要地位。

而不同地区(大范围)的煤储层由于所处外部环境不同,其受不同外界条件改造程度不同,所以不同地区煤储层渗透率变化较大,且渗透率变化规律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煤储层渗透性进行预测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要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由于煤储层从形成至今,一直在受外部环境的改造作用,所以外部因素对煤储层渗透率的最终预测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当然,如果一个地区构造应力场稳定,煤储层被改造程度小,此时,内部因素对煤储层渗透性的预测具有更主导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苏现波,陈江峰,孙俊民,等.煤层气地质学与勘探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2-36.

[2]张泓,王绳祖,郑玉柱,等.古构造应力场与低渗煤储层的相对高渗区预测[J].煤炭学报,2004,29(6):708-711.

[3]员争荣.构造应力场对煤储层渗透性的控制机制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32(4):23-25.

[4]张胜利,李宝芳.煤层割理的形成机理及在煤层气勘探开发评价中的意义[J].中国煤田地质,1996,8(1):72-77.

[5]毕建军,苏现波,韩德馨,等.煤层割理与煤级的关系[J].煤炭学报,2001,26(4):346-349.

[6]薄冬梅,赵永军,姜林.煤储层渗透性研究方法及主要影响因素[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1):20.

[7]倪小明,苏现波,张小东.煤层气开发地质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2:27-31.

[8]周远田.岩石渗透率与其应力的关系及应用[J].矿物岩石,1999,19(1):34.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篇7

(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7)

摘要:以杏鲍菇(pleurotuseryngiiQuel.)出菇菌袋为材料,研究低温刺激对杏鲍菇出菇的影响,以建立一套出菇快速集中的高产出菇模式。结果表明,4~8℃下处理剥离塑料袋的菌袋2~3d,可缩短菇原基形成时间,提高原基形成集中度与第一潮菇生物转化率;4~8℃下,菌丝4~6d的后熟作用可使菇原基形成集中度提高至72.7%~76.3%,第一潮菇生物转化率提高至115.4%~121.4%;菌丝后熟作用4d后,在低温处理前给予50~70mg/L赤霉素(Ga)处理对产量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杏鲍菇(pleurotuseryngiiQuel.);低温刺激;菇原基形成;生物转化率

中图分类号:S6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3-0636-04

杏鲍菇(pleurotuseryngiiQuel.)是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的一种品质优良的食用真菌,其子实体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多糖、维生素及钙、镁、铜、锌等矿物质,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癌、降血脂、润肠胃以及美容等功效,特别是它具有类似鲍鱼的独特风味,因此受到消费者青睐。杏鲍菇是低温型食用菌,其子实体发育阶段分为菇原基形成期与子实体生长期,子实体发育温度范围为10~18℃,20℃以上容易发生病害,并出现死菇、烂菇。杏鲍菇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菇原基形成所需时间受自然天气条件影响较大以及原基形成期不集中,导致杏鲍菇采收期不集中、生物学转化率低。

目前有关温度、Co2浓度和光照度等环境条件对杏鲍菇菌丝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已有一些报道[1-3],而有关低温及低温与菌丝后熟作用结合措施对杏鲍菇菇原基分化期长短以及原基形成集中度的影响报道还很少[4]。开展低温对杏鲍菇栽培效率影响的研究,明确子实体菇原基快速与集中的形成条件对于工厂化生产中生物转化率的提高、采收工作的工业化作业,进而整体提高杏鲍菇栽培效益具有一定意义。为此,研究低温与后熟作用结合、低温与赤霉素(Ga)结合对杏鲍菇原基形成期、菇蕾形成集中度以及产量的影响,以期建立杏鲍菇低温快速刺激菇蕾形成的高产栽培模式。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菌种:杏鲍菇3号,由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选育。

出菇袋培养基配方(以干重计):棉子壳70%,甘蔗渣27%,石灰1%,石膏1%,过磷酸钙1%,pH8.0左右。将棉子壳、甘蔗渣混合,加水,调至含水量65%左右,再加入其余成分拌匀,装入规格为32cm×17cm的聚丙烯袋,每袋约装400g干料,120℃高压灭菌4h。

菌袋处理:将已长满菌丝的菌袋剥去塑料袋,水平置于铺有塑料薄膜的塑料筐内,塑料筐规格为47cm(长)×36cm(宽)×27cm(高),每框放6个菌袋,筐上覆盖塑料薄膜保湿。

1.2方法

1.2.1不同温度不同作用时间对杏鲍菇出菇的影响将装有菌袋的塑料筐置于4、8、12、16℃4个不同温度的冷柜中,分别设定1、2、3、4d的冷处理时间,处理结束后,将之放入16~18℃的出菇房出菇,调查菇原基形成时间、形成集中度、生物转化率。对照设置方法:装有菌袋的塑料筐在18℃下放置4d。

1.2.2低温刺激与不同时间后熟作用结合对出菇的影响将装有菌袋的塑料筐置于28~30℃的培养室进行不同时间的后熟生长,然后置于不同温度的低温处理柜中,处理3d后,将之放入16~18℃的出菇房出菇,调查菇原基形成时间、形成集中度、生物转化率。

1.2.3低温处理与Ga喷施结合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菌袋经4d后熟作用,表面喷施不同浓度的Ga,喷施浓度分别为10、30、50、70、90mg/L,喷施量为15mL/m2,之后,移入不同温度的低温处理柜中,处理3d后,将之放入16~18℃的出菇房出菇,调查菇原基形成时间、原基形成集中度、生物转化率。

以上各处理48个菌袋,3次重复。

1.2.4菌丝生长与出菇管理以上各处理菌丝培养温度为(28±2)℃,子实体生长温度(16±2)℃,子实体生长期菇房空气湿度控制在80%~90%,菌丝后熟培养及原基形成期间菌筐表面所盖塑料薄膜每天掀开3次,每次30min。

1.2.5统计方法菇原基形成所用平均时间(d)=菌块表面形成米粒大小的菇原基所用的时间(d);原基形成集中度=(菇原基形成最高峰时的菌块数/供试菌块数)×100%;子实体生物转化率=(鲜菇的重量/菌块的培养料干重)×100%。

采用SaS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时间、低温刺激对杏鲍菇出菇的影响

低温处理一定时间后,菌块表面一些菌丝开始扭结,之后1~3d扭结的地方就会出现米粒大小的菇原基。不同时间下不同的低温处理菇原基形成所需时间及子实体的产量有所不同,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低温刺激对菇原基形成的作用效果与低温作用时间、低温幅度有很大关系。

低温刺激1d时,各温度处理各项调查指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第一潮菇生物转化率除外)。低温刺激2d时,4、8、12℃3个处理的菇原基形成所用时间分别为3.4、3.9、4.4d,明显短于对照;第一潮菇生物转化率分别为90.9%、87.6%、85.8%,明显高于对照;温度为4、8℃的2个处理,原基形成集中度分别达56.7%、54.0%,明显高于对照。低温刺激3d时,4、8、12℃3个处理的原基形成所用时间分别为3.7、3.9、4.1d,明显短于对照,其中8、12℃2个处理与低温刺激时间2d下的对应温度处理无明显差异;3个处理原基形成集中度相对较高,分别达62.6%、65.7%、55.8%;第一潮菇生物转化率分别为94.5%、92.3%、88.7%,明显高于对照及其他处理。低温刺激4d时,16℃处理外的其他3个处理菇原基形成所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原基形成集中度明显高于对照,第一潮菇生物转化率高于对照但低于处理2、3d时的同等低温处理。不同处理时间下,除16℃外的其他3个温度处理的子实体采收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

由以上可以看出,一定时间一定幅度的低温刺激对于菇原基的提前形成及原基形成集中度的提高、产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以4~8℃低温刺激2~3d为宜。

2.2后熟作用时间与低温刺激结合对杏鲍菇出菇的影响

长满菌丝的菌袋除去塑料袋后,在28℃左右的室温下放置2~8d,可看到菌袋表面菌丝快速生长为白色绒毛状,之后菌丝越长越壮。不同时间后熟作用后,对菌块给予3d的不同低温刺激,菌袋的出菇情况有所不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一定时间的后熟作用对于菇原基形成集中度及产量的提高具有较大的作用。后熟作用时间为2、4d时,不同的低温刺激处理,原基形成所用时间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后熟作用时间为6d时,12℃低温处理原基形成时间明显长于对照,其他两个低温处理原基形成时间与对照无差异;后熟作用时间为8d时,12℃低温处理原基形成作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及其他处理。一定的后熟作用与不同低温刺激结合处理后,原基形成集中度有明显变化,其中后熟作用4d时,4、8、12℃3个处理的原基形成集中度分别为76.3%、75.0%、73.3%,明显高于对照;后熟作用6d时,4、8、12℃3个处理的原基形成集中度分别为73.3%、72.7%、70.0%,明显高于对照,但与4d下的各处理无显著差异。后熟作用4d时的不同温度处理的第一潮菇生物转化率分别达到115.4%、117.9%、110.2%,明显高于对照及后熟作用2、8d下的各处理;后熟作用6d时不同温度处理的第一潮菇生物转化率分别达到121.4%、119.9%、115.7%,明显高于对照及后熟作用2、8d下的各处理,但与4d下的各处理无显著差异。

由结果可以看出,菌丝一定时间的后熟作用对于原基形成时间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原基形成集中度与生物转化率的提高有较大的作用。后熟处理时间以4~6d为宜。

2.3低温处理与Ga喷施结合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对后熟处理4d的菌块喷施不同浓度的Ga,观察它对低温有无替代作用,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在8℃时,不同浓度Ga对于原基形成所用时间、原基形成集中度无明显影响,但对生物转化率有一定影响,Ga浓度为50、70mg/L时生物转化率较对照有明显的提高,分别达到了133.4%、129.1%,其他几个处理的生物转化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在16℃时,Ga对于原基形成所用时间有一定缩短作用,其中Ga为50、70mg/L时原基形成时间分别缩短为6.2、6.8d,相应的生物转化率也较对照明显提高,分别达到87.3%、82.9%。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Ga可以弥补低温的不足,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但温度较低时替代作用不是很明显。两种情况下Ga都对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适宜浓度为50~70mg/L。

3小结与讨论

杏鲍菇属于低温结实类食用菌,关于杏鲍菇菇原基形成的适宜温度方面,郭美英[5]、黄毅[6]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菇原基形成最适温度为12~15℃,这一温度范围内形成子实体的数量多;温度为16~20℃时,正常生长的菇蕾数较少,产量低,易感染细菌性软腐病。本研究表明,菌袋长满脱去菌袋后,2~3d4~12℃的恒低温刺激有利于菇原基形成时间的缩短、原基形成集中度的提高,并对生物转化率的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温度为16℃时,原基形成率、原基形成集中度、生物转化率都与对照差异不太明显,这与郭美英[5]、黄毅[6]的结论略有不同。

杏鲍菇菇原基形成最低温度研究方面,刘宇等[7]、邹丽霞等[8]均认为杏鲍菇在4℃低温下放置时间越长,其产量越低,低于10℃原基出现少。本研究发现,2~3d的4℃的恒低温刺激有利于杏鲍菇菇原基形成时间的缩短、原基形成集中度的提高,并对生物转化率的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但4℃的恒低温刺激达到4d时,生物转化率大为降低,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结果不完全一致。温度过低且持续时间较长时,菇蕾形成期虽然缩短,但原基形成太密,消耗养分较多,加上部分菌丝体可能因低温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因此影响生物转化率。

杏鲍菇是大型肉质食用菌,子实体生长发育速度快,代谢旺盛,需要消耗大量的养分。杏鲍菇菌丝长满料袋后经过一定的后熟培养,可促使培养料的养分得到充分的分解和积累,供子实体快速生长的需要。段超等[9]认为,9~20d的后熟作用有利于子实体产量的提高;高君辉等[10]则认为,5~10d的后熟作用可提高杏鲍菇的产量与品质。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菌袋脱去塑料袋的情况下,4~6d的后熟作用可提高杏鲍菇的产量与品质,而不需要8d以上,这可能是因为脱去塑料袋后,氧气供应量充分,因此菌丝生长速度远高于在塑料袋中或玻璃瓶中同样菌龄的菌块。本研究还发现,在脱袋情况下,后熟作用时间过长时,菌丝表面易结一层厚的菌皮,从而影响菇原基形成,并消耗了许多养分,从而导致低产。

赤霉素等植物激素在促进植物细胞生长发育作用、打破种子休眠等方面已有广泛的应用,但其对食用菌菌丝生长的作用、菇原基形成的影响的报道还很少。田艳春[11]在金针菇研究中发现,培养基中添加60mg/kg的赤霉素可提高菌丝生长速度;吴学谦等[12]认为在香菇菇蕾形成前采用赤霉素喷雾或浸泡,可促进香菇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使菇蕾发生数量增多,且并产量提高;柳丽[13]发现,培养料中加入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可以促进柱状田头菇菌丝生长,缩短菇原基形成的时间,提高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以及子实体中多糖含量;魏原芝等[14]认为,赤霉素在低浓度下能促进杏鲍菇菌丝的快速伸长及菌丝的分枝,赤霉素在高浓度时能提高纤维素酶活性。

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一定量的Ga可弥补温度的不足,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但温度较低时替代作用不明显。两种情况下Ga的加入都对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加入适宜浓度为50~70mg/L。

参考文献:

[1]蔡爱群,肖剑光,郑秋桦,等.温度和pH值对杏鲍菇3、528菌丝生长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7):1670-1673.

[2]林兴生,林衍铨.袋口高度、光照、Co2等因子对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影响[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28(4):737-739.

[3]李辉平,宋金俤,林金盛,等.主要环境因子对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影响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1):28-30.

[4]于海龙,冯志勇,郭倩.不同温度下杏鲍菇产量差异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0,26(2):46-48.

[5]郭美英.杏鲍菇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6(5):64-66

[6]黄毅.图解杏鲍菇的特性与栽培(一)——杏鲍菇的形态特征和生态特性[J].食药用菌,2011,19(3):8-11.

[7]刘宇,陈文良,王丽珍,等.装料量及低温处理对杏鲍菇生长的影响[J].食用菌,2004(5):27-28.

[8]邹丽霞,邹香能.桂北气象条件与适期栽培杏鲍菇分析[J].中国食用菌,2010,29(5):31-32,36.

[9]段超,左琳,王小军,等.工厂化袋栽杏鲍菇不同后熟期对菌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7):55-56,91.

[10]高君辉,冯志勇,唐利华.杏鲍菇培养阶段基质理化特性变化的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2):82-84.

[11]田艳春.赤霉素对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0):26-27.

[12]吴学谦,吴庆其,付立忠,等.代料花菇催蕾技术[J].浙江食用菌,2007(1):42-45.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篇8

关键词:玉米空秆;原因;对策

空秆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现象,空秆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玉米产量的高低。近几年,通过调查一般田块因空杆减产5%~10%,严重的可达20%以上。

1玉米空秆的多重原因

1.1品种的原因由于品种的遗传因素造成的,致使某些品种空秆率高;由于不同品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不同,当个别年份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超过了品种的适应范围,就易发生空秆、秃尖缺粒。

1.2营养缺乏的原因玉米空秆的发生,除遗传因素外,与果穗发育时期玉米体内缺乏碳糖等有机营养有关。因为形成果穗所需的养分,大部分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当光照强度减弱,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合成的有机养分减少,雌穗发育迟缓或停止发育,空秆即增多。另外,水肥不足、弱晚苗、病虫害、密度过大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空秆的发生,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玉米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转化和分配,而形成空秆。

1.3雄穗对雌穗抑制的原因玉米的雄穗是由顶芽发育而成,生长势强,雄穗分化比雌穗分化早7~10d,而雌穗是由腋芽发育而成,发育较晚,长势较弱,当外界条件不适合的时候,雄穗会对雌穗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如营养不良时,雄穗就利用顶端生长优势,将大量养分吸收到顶端,致使雌穗因营养不良导致发育不良而形成空杆。

1.4种植密度过大的原因对于同一品种,在同等施肥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玉米的空秆率逐渐增加。在同一块地上,每个玉米品种都有适宜的栽培密度,栽培密度过大,造成田间郁闭,通风不良,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减弱,合成有机营养减少,因此空秆率增加。

1.5水分供应不足的原因玉米的生长发育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分,如果水分供应不足,植株生长矮小细弱,叶片发黄,雌穗分化与发育受阻。据试验,玉米抽雄前后20d内,lm3土层保持180mm水量,穗粒数761粒;保持138mm水量,穗粒数486粒;保持50mm水量,穗粒数只有311粒,因此当土壤供水不足时,有可能导致玉米空秆。

1.6施肥不合理的原因肥力越低,密度越大,空秆率越高。单一施肥比配方施肥空秆率高,施用二元肥料比三元肥料空秆率高。

1.7病虫危害的原因当玉米遭受地下害虫、玉米螟危害时,咬断根系,咬食叶肉,有的甚至传毒,破坏输导组织,使组织坏死,致使水分和养分不能正常运输;或是受黑粉病、病毒病危害,大量养分被病菌夺走而影响体内正常生理活动,造成雌穗发育受阻,易形成空秆。

2防止空秆的对策

2.1选用良种选用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的杂交种和优良品种。选用矮秆、基部节间短粗、根系强大、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特别还应注意选用抗病品种,丝黑穗、瘤黑粉、茎腐病的普遍发生,是造成玉米空秆率增高的因素。

2.2合理密植可充分的利用光能和地力,提高光合作用能力。因此在播种时,要实行宽窄行种植,并根据品种特性、地力高低、栽培技术确定合理的留苗密度。要求玉米大行不封行,以保存体内通风透光良好,是减少空秆的主要措施。不同品种要求的适宜密度不一样,稀植大穗型品种一般在3000株/亩左右;紧凑型品种一般在4000~6000株/亩之间。

3运筹肥水

3.1施好幼穗分化肥在玉米拔节期,施尿素75kg/hm2、磷肥225kg/hm2、钾肥75kg/hm2,开沟条施于行间。

3.2巧施叶面肥白玉米拔节之后,用0.3%硫酸锌钾5000倍液,喷施2~3次。在玉米拔节孕穗至开花授粉期如遇高温干旱,要及时灌水,满足雌雄穗发育对水分的需求。水分过多时,应及时排水防涝,从而减少空秆的发生。

4田间管理

在玉米田间管理过程中,要及时间苗,留大小一致的壮苗,使玉米生长整齐健壮,加强病虫草害的防治,在玉米开花期如遇阴雨连绵,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减少空秆的发生,从而提高产量。采用去雄技术能有效削弱顶端优势,减少雄穗对雌穗的抑制,调整养分的合理分配,降低空秆率。当雄穗露尖时,隔行或隔株将雄穗拔出,切忌带掉功能叶。去雄后,全田只剩1/2雄穗。授粉结束后,将剩余的1/2雄穗再去掉,以减少养分消耗,提高粒重。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篇9

[关键词]黑龙江;人口老龄化;人口社会学

一、黑龙江省的人口再生产

人类世代更替、繁衍生息,人口的再生产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黑龙江省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此分析黑龙江省人口再生产过程,明晰黑龙江省人口发展状况,进而探析人口老龄化原因。(一)人口出生率当前的人口老龄化是过去数十年在经济社会影响下人口发展的结果。其中,人口出生率的增减是影响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黑龙江统计年鉴2016①和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人口高出生率阶段(1954—1965年)。1954—1958年黑龙江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人口生育高峰,5年间共出生253.5万人,出生率均在33‰以上,最高年份出生率为43.36‰。1959—1961年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但仍在27.26‰以上,1954—1961年共出生人口410.1万人[4]118。1962年出生率为35.46‰,1965年出生率为40‰。1954—1965年这一阶段黑龙江省具有较高的出生率,新生儿数量多,人口规模迅速增大。而这一阶段出生的人到2018年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彼时持续的高出生率加剧了当今的人口老龄化。

2.人口出生率锐减阶段(1966—1980年)。1966—1973年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均在29.13‰以上,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二个生育高峰。之后,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锐减,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4.80‰锐减至1980年的13.49‰。而这一阶段虽然出生率锐减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新生儿数量依然较多,此阶段出生的人时至今日正是社会的主力军,对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人口出生率锐减意味着人口增速减慢,所以上述积极作用是有限的。

3.人口出生率小幅回升阶段(1980—1990年)。1980年出生率为13.49‰、1985年出生率为15.04‰、1990年出生率为18.11‰,数据不具有连续性,但从数据依然可见,这个阶段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小幅回升,从13.49‰提高至18.11‰,但是增幅较小,相比于前两个阶段的出生率相差甚远。这个阶段出生的人到现在也已是步入社会工作数年的青年,青年数量较少对于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很不利,同时也加剧了黑龙江省的人口老龄化程度。

4.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阶段(1990—2016年)。根据黑龙江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数据,1990年之后的人口出生率统计数据具有连续性,更能体现人口出生率的持续变化趋势,1990—1999年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始终保持在10‰以上,2000年以后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亦呈现下降趋势,人口出生率开始跌破10‰,2015年人口出生率达到195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有6‰,2016年人口出生率稍有所提升也只有6.12‰。2000年以后黑龙江省每一年的出生率都低于当年全国人口出生率的平均水平,与全国其他人口出生率较高的省份如海南、安徽、浙江相比,更是相差甚远。

(二)人口死亡率

人口死亡率的增减也是影响人口规模及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因素之一。1957年黑龙江省人口死亡率10‰;1962年死亡率8.62‰;1965年死亡率8.00‰。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1970年以后,黑龙江省人口死亡率基本上保持在5‰上下,低死亡率意味着人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相对增多,相对于高死亡率时期,老年人能更长期地处于老龄阶段,从而加剧当前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程度。

(三)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自然增长趋势和速度的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水平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两者之间的变动情况。当人口出生率高,人口死亡率低,则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当人口出生率低,人口死亡率也低时,则人口自然增长率就低。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高。从黑龙江省统计数据来看,1970年后死亡率变化不大,始终在5‰上下波动,在这种情况下,人口自然增长率发展趋势与出生率发展趋势大致相同。由于1957—1965年黑龙江省处于人口高出生率阶段,这个阶段自然增长率较高,并呈现增长趋势,人口规模显著增大;1966—1980年人口出生率锐减阶段,这个阶段自然增长率锐减,人口增长缓慢;1980—1990年人口出生率小幅回升阶段,这个阶段自然增长率小幅回升,人口增速提高;1990—2016年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阶段,这个阶段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2015年、2016年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全国仅有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负值,而黑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全国最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值,进一步加快了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速度。综上所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黑龙江省在“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态势下,出现过两次生育高峰,青少年人口比重大增,全省人口迅速增长。20世纪60年代的劳动年龄人口已步入老年,生育高峰时期的那部分庞大人群也开始陆续进入老年。20世纪70年代至今,人口增速减慢,近两年甚至出现人口负增长,中青少年人口比重大大降低。综合以上因素,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形成有充分理由。

二、黑龙江省的省际人口迁移

除了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人口变动外,省际的人口迁移对黑龙江省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也产生巨大影响。笔者查阅了《黑龙江省志》《黑龙江大百科全书》等图书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将黑龙江省省际人口迁移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黑龙江省人口净迁入阶段(1949—1982年)

通过资料查阅与分析,1949年至1982年为黑龙江省人口净迁入阶段,根据净迁入的程度不同又可以细分为两次高峰、一次低谷三个时期。1.1949—1961年,是外省人口迁入黑龙江省的第一次高峰时期。这12年间,净迁入人口总数达510.1万人,年均迁入42.5万人。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移入了大批农民和集体转业官兵开垦荒地,建设新的农业用地;同时国家还从内地抽调大批人员及其家属参加黑龙江省的工业基地建设[4]134-135。2.1962—1968年,是外省人口迁入黑龙江省的低谷时期。这7年间,净迁入人口总数仅为10.3万人,年均迁入1.47万人。这主要是迁入黑龙江省的人口没有得到妥善安置导致部分人口返乡回程,造成了黑龙江省阶段性的迁入人口少、迁出人口多。1964年,大兴安岭地区进行第二次开发建设,在国家部署下,林业部、铁道部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开发会战。综合以上情况,1962—1968年黑龙江省净迁入处于低谷时期。3.1969—1982年,是外省人口迁入黑龙江省的第二次高峰时期。这14年间,净迁入人口达256.9万人,其中年净迁入人口最多的1969年为40.8万人,1971年为35.9万人,年平均净迁入人口18.35万人。主要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期,是外省知识青年大量迁入与迁出时期,前期是外省知识青年集中迁入,后期是外省知识青年的陆续迁出。根据统计年鉴资料显示,1980—1982年的3年期间,在户籍统计上,黑龙江省的省际迁移人口表现为净迁出,而根据实际测算,黑龙江省依然处于净迁入阶段。1949—1982年,黑龙江省的人口净迁入与这一时期的人口出生率有明显的关联。黑龙江省表现出较高的人口出生率,最高时人口出生率基本维持在43.36‰,最低时也有13.49‰。这一时期迁入黑龙江省的多为从事农业生产和工业基地建设的青壮年,到了适婚年龄结婚生子,从而提高了黑龙江省的人口出生率。

(二)黑龙江省人口净迁出阶段(1982年至今)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后,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发生了逆转,黑龙江省人口迁移由人口净迁入转变为人口净迁出。1980—1989年,黑龙江省出现移民迁回原籍的净迁出潮,十年净迁出人口72万人,平均每年迁出7.2万人。1990—1999年,净迁出人口23万人,平均每年迁出2.3万人,这个时期黑龙江省人口迁出比较平缓。主要是由于外省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不仅吸引了以前迁入黑龙江省的部分人口返迁原籍或迁往其他省份,而且也吸引了黑龙江省的科技人员向经济较发达的省份迁移,同时返迁原籍的离退休人员和农村老年人也日益增多,故省际的迁出大于迁入[5]139-141。2000—2010年,黑龙江省人口净迁出126万人,年均迁出12.6万人;2011—2015年,黑龙江省平均每年迁出人口为6.92万人。这十几年间,黑龙江省人口流动较活跃。调查数据显示,黑龙江省迁到省外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占80%以上,流出人口规模大且年龄轻,这也加剧了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程度。1982年至今,黑龙江省持续下降的生育率与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时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其他省份借此机会充分发展自身经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缓慢,导致黑龙江省年轻劳动力纷纷迁入到其他省份,进而导致了人口出生率的持续走低。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黑龙江省的人口再生产过程和省际人口迁移等人口因素是当前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

三、从人口社会学视角解析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

人口社会学强调社会变迁中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人口过程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5]。人口社会学从社会变量和人口变量的相互关系中,探讨社会发展对人口过程的影响,研究人口变化造成社会发展的后果。从人口社会学视角,探讨黑龙江省社会变迁对人口变迁的影响,从而发掘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1949年至今,黑龙江省人口再生产从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迁移从人口净迁入到人口净迁出,都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紧密相关。

(一)国家政策因素

1.开发建设政策的实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在黑龙江省建设了大规模的重点经济项目,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在黑龙江省建设了115个大型企业,其中有全国重点项目22项。因为项目建设需要,国家有计划地、分批地迁入移民,吸纳了大量青壮年迁移人口。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黑龙江省被列为国家重点省份,许多大型企业建在黑龙江省;还有一部分是自发迁入黑龙江省的人口[4]118。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79年7月,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中国南方沿海城市陆续发展起来,需要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参与经济发展建设,而这一时期黑龙江省由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1982年以后很多年轻劳动力迁出黑龙江省。2.生育政策的实行。1982年9月,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使得黑龙江省的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也随之下降。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黑龙江省黑土地养人等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人口死亡率低,人口的平均寿命增加。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落实,控制了人口的出生率,黑龙江省人口再生产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过渡。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近年来,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尤其是“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出生率有小幅上升,但由于养育成本的增大、人们生育意愿的改变,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持续多年的低生育水平状态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6]。而该政策的实施目前来看对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的影响甚微,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2015年达到历史最低仅为6‰,2016年黑龙江省的人口出生率略有提高为6.12‰。1949年以来,受国家建设性政策的影响,黑龙江省当年大量的年轻移民以及较高的人口出生率为当前人口快速老龄化埋下了伏笔,改革开放后青壮年人口的迁出以及生育政策带来的低出生率对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又起到了加速作用,综合以上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导致了黑龙江省独具其地区特色的人口老龄化。

(二)经济发展因素

伴随着国家各项发展政策的实施,我国表现出地区经济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三十多年里,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迅速,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工业建设刺激了对青壮年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从而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净迁入。黑龙江省“地广人稀,人口较易生存;农业生产仍以手工劳动为主,传统的生育观念占主导地位,故人口的出生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4]120。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迁入(年轻人口为主)较多,出生率较高,并不存在老龄化问题,但是却为当前的人口老龄化埋下伏笔。改革开放以来,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相关制度安排下,东部沿海区域成功发展了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劳动力流入东部沿海区域[7]。黑龙江省此时作为经济发展缓慢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迁出较多,这一时期人口的迁出,加重了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人口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往往具有一定的偏好性,人们(年轻人为主)往往希望迁移至经济发展好的省份城市,可见,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进而影响人口老龄化。当前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相对于过去的几十年,此时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最快、最猛、最好的时期,然而人口出生率并没有提升,“中国已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生育意愿。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成本的高企给生育率带来巨大的下行压力”[8],经济高速发展并没有提高人口出生率。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竞争性相对于其他省份要低很多,也就是说社会竞争对黑龙江省低生育率影响不大,养育成本是人们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黑龙江省相对于其他省份经济发展好,人口出生率较高。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生育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人口迁移是影响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三)地理环境因素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黑龙江省属温带季风性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暖多雨,秋季温差较大,冬季寒冷漫长。黑龙江省拥有世界公认的黑土带、大豆带、玉米带和奶牛带,非常适合发展粮食产业和畜牧业。同时,黑龙江省是中国第一森林工业基地,矿产资源在中国名列前茅。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黑龙江地理环境因素使之成为农业大省、林业大省、重工业大省,而这些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地、精细化地开发,所以在当前阶段并不能带来高额利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容易带来高额利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加入高新技术产业大军,而高新技术产业往往在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黑龙江省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气温较低,也不利于经济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黑龙江省人口的净迁出。总之,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是对人口状况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1949年至今,黑龙江省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即改革开放前后人口“一进一出”;黑龙江省的人口再生产过程,即人口出生率的“由高到低”,对黑龙江省人口结构形成的影响已经显现。目前黑龙江省老年人口数量激增,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直接来看是人口发展演变的结果,根本来看是国家政策、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黑龙江省当前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青壮年劳动力缺失,势必会制约了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人口社会学角度解析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原因,黑龙江省人口再生产过程和人口迁移过程中形成的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人口过程是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而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对黑龙江省的人口再生产和人口变迁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是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在于实现适度生育和青壮年人口的迁入。面对当前严峻的人口形势,一方面需要国家从战略高度针对黑龙江省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扶持性建设政策和生育政策,发展黑龙江地方经济,吸引青年人才,提升、拓展家庭再生育的能力与空间,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另一方面,黑龙江省应该把握住国家政策,同时充分发挥地理环境优势,开拓思路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到2050年老年人将占我国总人口约三分之一[eB/oL].(2018-07-19)[2018-08-08].中国政府网.

[2]黑龙江省统计局.新形势下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研究[eB/oL].(2017-12-01)[2018-08-09].

[3]边际.黑龙江养老金告急:东北“留人”更急[n].新京报,2017-12-01(a02).

[4]黑龙江省志(第七十五卷)人口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佟欣.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茆长宝,穆光宗.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少子化[J].人口学刊,2018,(4):22.

低生育率形成的原因篇10

如果受精卵形成后但是在到达子宫的时间延迟或受到阻止,都能够引起异位妊娠。人工流产与异位妊娠有直接性的关系。在人工流产的手术过程中,没有足够强的无菌意识,这样在手术后就会导致慢性输卵管炎,从而对输卵管的平滑肌的蠕动起到很大负面影响,阻碍了运卵的运行。同时如果进行多次的人工流产手术,使子宫内膜严重缺损,这样受精卵同子宫内膜就不会同步进行发育,使孕卵的正常着床出现问题,也可以导致异位妊娠的发生。

目前计划生育手术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宫内节育和人工流产。在实施人工流产时,发生炎症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受器械消毒不严格导致,也有可能是术中子宫内膜受损或者为排净妊娠产物,进而发生异位妊娠情况。据相关文献证实,放置宫内节育器也是造成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5]。目前对放置宫内节育器与发生移位妊娠的关系有许多研究报道,同时也存在有较大的争议。放置宫内节育器的目的是预防发生宫内妊娠,达到避孕的作用。在妇女放置宫内节育器后,会根据其自身的体质情况表现出异物反应,从而发生非细菌性宫内炎症,同时子宫内会聚集大量的白细胞和巨噬细胞,致使改变宫内环境,影响了受精卵着床,从而增加了异位妊娠的发生率。计划生育手术是导致异位妊娠的主要的原因。

虽然计划生育手术可以带来相应的预期的效果,但是同时也可能引起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6]。为了在计划生育手术中减低异位妊娠的发生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提高操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手术时候一定要按照正规的操作流程进行治疗,遵循计划生育手术的适应证,对禁忌因素进行排除,同时在手术时候一定要严格的进行消毒,保持无菌环境,在手术后进行感染的治疗,避免手术后的感染,使炎症的发生率降低,从而使异位妊娠的发病率降低。其次要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并将进行宫腔内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告知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