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双减政策实施方案十篇小学双减政策实施方案十篇

小学双减政策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2:05

小学双减政策实施方案篇1

XXXX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工作报告

学校是“双减”工作的主阵地。为了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双减”和“五项管理”的工作要求,一方面有效地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学得好,学有所长。XXXX中学积极行动起来,从培训、协助、减负、提质、服务等多方面为抓手,探索一条“立足学生实际,落实‘双减’政策”的路子。

一、组织培训、落实任务:

为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北海五中就“双减”及“五项管理”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由学校领导班子组织全体老师深入学习领会相关的文件精神,解读落实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五项规定及“双减”政策,在会上还明确各部门在“双减”任务中的分工。必须坚决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统筹推进、稳步实施,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开展。XXX副校长再次就推行“双减”政策召开会议,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专门召开年级长、班主任会议和备课组长会议,就如何贯彻减负提质给青年教师指方向、明要求。

“双减”工作是党中央针对我国教育事业当前现状和教育强国的要求提出的战略性决策。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主阵地——学校,我们除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不折不扣如期执行好相关文件部署的各项任务外,还肩负着做好政策解读,对群众做好广泛宣传的重任。我校教务处深入家长和学生当中进行实际调查,发放了家庭电子调查问卷,公布了热线答疑电话,就减负政策的推行,学校减负工作的具体措施,家长该怎样面对减负政策的推行,与家长和学生进行了政策宣传、解答质疑,并从学校角度提出了教育子女的建议等等,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健全完善作业监察制度

1.健全作业管理机制

我校出台了《XXXX中学作业管理实施方案》,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下发了《XXX中小学作业管理变化情况统计表》加强质量监督。严禁教师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2.分类明确作业总量

针对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的问题,我校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并每周定期由学生收集《XX中小学作业管理变化情况统计表》《XXX市第XXX中学作业检查记录表》数据,跟踪落实,反馈情况。

3.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我校召开了学科教研组会议,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4.加强作业完成指导

各备课组召开集体备课会议,要求教师指导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并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教务处跟踪落实,定期检查教师作业批改情况。

5.科学利用课余时间

我校制定了《XXXX加强学生睡眠管理工作实施方案》、《XXX中作息时间表》和《XXX关于寄宿制学校安排课余学习生活的说明》,合理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如果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由班主任统计情况,跟踪了解,定期家访,指导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使其能按时就寝。并且由政教处制订了《XXX中学学生手机管理办法(试行)》,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班主任召开北海五中《珍爱青春远离手机》主题班会,和科任老师共同管理,给学生家长下发《XXXX中学关于学生手机管理致家长一封信》,建议家长管控好手机,控制孩子的使用时长,保护视力健康,防止网络沉迷,并定期向班主任反馈情况,定期跟踪落实。

三、课后服务保障

1.保证课后服务时间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我校下发了《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申请表》,《XXXX课后服务时间说明》,规定课后服务时间为5点25分到晚上18点30分。并制定了《XXXXX延时托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由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晚上开设自习班。学校了《XXXXX中考勤规定》,统筹安排教师轮流提供延时服务。

2.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我校制订了《XXXX中延时托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和《XXXX中课后服务工作说明》。规定教师履行相应义务,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制订学科精准辅导方案,由科任老师确立学科的精准辅导对象,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并由科研处牵头,语文组、图音体组等科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如进行青少年创客大赛,机器人建模培训,书画展,古典乐器培训,北海五中诗词大会,民俗文化展,阅读漂流活动等。

我校为了规范师德师风建设,请所有教师签订了《XXXX中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承诺书》,下发了《XXX中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自查表》,出台《XXX中课后服务工作说明》,规定教师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3.拓展课后服务渠道

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提供。教育部门可组织区域内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直至撤销教师资格。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

4.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

教育部门要征集、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国家和各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及优质学校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各地各校要加大宣传推广使用力度,引导学生用好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

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为了落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我校进行了《XXX中学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校工作汇报》,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结对共建新开局,迎接教育局教学调研活动安排,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格按课程标准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我校教务处针对此项规定制订了《XXX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XXXX中课程表》,召开备课组会议,要求教师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所有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

2.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为了积极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根据2021年XXX市辖区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考试须知,我校进行了关于2021年高中特长生招生的招录,2021年春季学期,我校前往XXX中学学习举行调研活动,依据不同科目特点,完善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

3.纳入质量评价体系

我校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制订《XXX中“双减”工作成效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方案》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及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设立期末“双减工作先进个人奖”,表彰奖励在“双减”工作中表现突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应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

五、强化配套治理

1.保障学校课后服务条件

我校制订了《xxxx课后服务补贴方案》,根据学生规模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筹核定编制,配足配齐教师。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把用于教师课后服务补助的经费额度,作为增量纳入绩效工资并设立相应项目,不作为次年正常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制订《XXXX中关于对聘请校外人员提供课后服务补助的说明》,对我校聘请校外人员提供课后服务的人员,课后服务补助可按劳务费管理。

2.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

我校制订了《XXX中家校社沟通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北海五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通过班主任在家长群对家长推荐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网址,为家长提供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为青少年及家庭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

3.做好培训广告管控

学校《XXX中关于做好培训广告管控的说明》不得在校内开展商业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或变相广告。

5.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

XXXXX中根据音乐、美术、田径、足球、科技等方面设立了兴趣课后服务,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组织提供的兴趣类课后服务活动,由学生选择参加。

“双减”工作事关重大,是政府的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XXXX中落实“双减”及“五项管理”工作,坚持“刚性约束”和“柔性管理”相结合,做到全覆盖、齐步走、抓督察、常态化,提高工作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形成了落实“双减”、“五项管理”的浓厚氛围,推进了育人方式改革,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后,我校将会把行之有效的工作做法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做到持之以恒,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小学双减政策实施方案篇2

一是源头入手,深化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叧収的先导,认识是实践的动力。总局、省局和市局实施减税降费工作动员会议相继召开后,我局立即着手召开了党委会议、局务会议和减税降费工作动员部署会,迅速学习和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关于减税降费政策的部署安排。既要求全体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减税降费是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又要求各股室单位要围绕重心、密切配合、扎实推进,同心同向保证各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二是压实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减税降费工作提到政治高度上来抓,及时制定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统筹相关部门对标对表开展好每一项工作。先后召开党委扩大会议6次、专题推进会2次,实而又实地将减税降费工作落实到位、抓出成效。对6个管理单位实行班子成员包片落实机制,对3组是2名班子成员包片的单位,实行1名班子成员负责一般纳税人、1名负责小规模纳税人的分工协调负责制。对管理单位要求专人负责包户,积极对接包户对象,建立快速响应和分包负责机制,严格落实“人盯人”战术、“面对面”宣传、“手把手”辅导的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分片包户机制落实落细。成立“党员先锋突击队”、“青年先锋突击队”和“巾帼先锋突击队”三支突击队,动员引领党员干部、业务骨干冲锋在前、担当重任,彰显党员、骨干在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实中的先进性。

三是能力夯基,强化培训辅导。本着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原则,我局将减税降费的有关政策编印成册,税干人手一(来自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份,方便学习。并开展集中学习2次、全体考试1次,让税务干部先行一步、学通弄懂,保证在宣传政策时能讲清说透,同时,分类别、分区域组织纳税人开展专题培训辅导,共培训纳税人和缴费人五批次800余人次,通过培训辅导提高了企业法人学政策、财务人员学业务的行动自觉。

四是宣传架桥,营造浓厚氛围。先后举办纳税人及内部干部业务培训共11场次。入企宣传21户,进个体工商户1200户次。在县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为期一个月的减税降费公告。以微信群、6个管理单位的管理群、楼宇系统及办税大厅LeD显示屏宣传减税降费系列政策。通过12366短信平台,发放短信6000余条。借助3月5日“学雷锋日”、“三八妇女节”、4月1日税宣启动仪式,组织人员在电影院广场及沿街商户进行大规模宣传。印刷3000份《致全县纳税人的一封信》,编印宣传彩页2000份、《减税降费政策宣传手册》2500本,及时组织税务干部将宣传资料送进企业。在大厅设立了政策宣传解读岗,认真向纳税人、缴费人宣传小微企业普惠新政和减税降费措施,扩大宣传面,确保纳税人、缴费人对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利用“1369届东华山庙会”、“樱桃文化节”等重大传统民俗文化节进行宣传;积极开展“税收开放日”及减税降费宣传进“双创孵化园区”、进社区、进学堂等活动,构筑全方位的减税降费“大宣传”格局,让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和税收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学双减政策实施方案篇3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同庆,节日气氛相比往年更为浓烈。国家旅游局消息,双节长假全国共接待游客4.25亿人次,同比增长23.3%;实现旅游收入2105亿元,同比增长26.3%。商务部数据显示,9月30日至10月7日,全国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达8006亿元,比2011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增长15%左右。交通运输部统计,长假期间,全国收费公路交通流量累计为2.39亿辆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8.2%,其中七座及以下小客车交通流量为1.89亿辆次,占总交通流量的79.1%,比2011年同期增长54.6%,全国免收小客车通行费共计65.4亿元。黄金周旅游市场有利因素多,如“双节”假期长达八天,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免收、全国部分号点门票降价等。“十一”期间,我国经济、社会与文化和谐涌动。

【考点透析】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看

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人们的消费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水平快速提升,旅游消费已实现了国民化,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到来。

2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高速公路、高铁、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旅游出行提供了方便;同时,旅游消费又促进了交通、餐饮、公共设施的发展和完善。

3互为替代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人们会减少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2012年“双节”期间国家高速公路的免费通行政策降低了居民出行成本,缓解了铁路、民航运力的不足。

4价格变动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2012年“双节”期间,国务院批准的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国家发改委宣布的近200家景区价格的下降,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出行旅游的愿望。

5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2012年“双节”8天长假堪称“史上最乱黄金周”,高速拥堵、景区爆棚、游客滞留、垃圾遍地,33.9%的网友曾有过“花高价买假货”的不愉快经历,有近3成的网友曾买到过货不对版的“特产”,回家以后大呼上当。

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其发展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在促消费、扩内需等方面的关联带动作用。

二、从《文化生活》角度看

1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2012年国庆黄金周是1999年国家实施黄金周假日以来的第14个黄金周。黄金周休假已成为中国人阖家团聚、举家出行、游历山水的一个“新民俗”。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2012年“双节”假期期间,一些著名景区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生态文化、饮食文化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2012年“双节”假期,不少景区轻歌曼舞、戏曲悠扬,书店内熙熙攘攘、电影院内人潮如流,数以万计的游客享受到阵阵迎面扑来的文化馨香。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熏陶了游人,提升了旅游的“含金量”。

4进一步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2012年“双节”期间,革命老区成为众多人国庆出游的选择。井冈山、庐山、西柏坡等具有鲜明红色文化符号的旅游线路成为众多旅行社的主打。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主打“革命摇篮,领袖故里”;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红色旅游区”,主题是“延安精神,革命圣地”;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红色旅游区”,则主打“人民胜利,国旗飘扬”。

5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各地准备的丰富文化大餐,让群众悠游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之中,享受充实而又惬意的长假生活。国庆黄金周有助于人们欢度和庆祝民族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6文化交流与传播。“旅游是连接不同文化的纽带”,旅游作为一项时尚的生活方式,外在表现为人的空间流动,而其实质却体现着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旅游是文化的传播途径之一,文化则是旅游的灵魂和根。

三、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和幸福感受。对幸福的追求,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2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一些游客出行无计划,游玩没有明确的目的地,选择旅行社不看资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无准备,导致了节日期间麻烦不断,投诉不断。

3矛盾的主次方面。调查显示,64%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庆黄金周制度利大于弊。对此,全国假日办认为,目前我国仍应继续坚持黄金周制度。

4创新推动事物发展。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实施“智慧旅游”,即通过网络系统不仅能将吃、住、行、游、购、娱相关信息一网打尽,还能帮助自己策划最合理的行程,使网络通讯成了“揣在口袋里的贴身导游”。

5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假期游,有人觉得“不如意”,有人觉得“蛮惬意”,种种差别都是由于人们的不同旅游方式和旅游行为带来的。

【创新训练】

12012年8月2日,国务院同意交通运输部、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制定的《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指出,免费通行的时间范围为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4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免费时段从节假日第一天00:00开始,节假日最后一天24:00结束。

全国假日办假日旅游信息通报显示,在国家的首次实行重大节假日收费公路免费和174家景区门票降价两大“民生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民众出行意愿明显增强。2012年中秋节、国庆节8天长假,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整体平稳运行,国内游客总量刷新历史纪录。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制定和实施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政策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的道理?

2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不仅受到了外贸疲软影响,还受到国内需求减缓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急功近利的“收费经济”已不合时宜,更发展不了综合性的消费产业,刺激消费要做好加减法。

2012年9月21日,国家发改委赶在“十一”黄金周到来之前公布了第一批旅游景点降价和免费名单,涉及80家,除了13个游览参观点实行免费外,其余平均降幅达37%。虽然减少了旅游的门票收入,但将会带来更多的综合消费收入。交通部也通知,在中秋国庆长假,国内小型车辆将免费通行高速公路。虽然有专家称,参照去年情况此举将导致全国高速方面年损失近200亿元。不过,由此带来的消费收入远远超过损失。报告称,单是2012年国庆节,我国旅游收入预计就将达1800亿元,同比增长24%。不过,刺激消费,仅做好减法还不够,更需要做好加法。从长期看,需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通过合理的财富分配方式,让百姓有钱可花,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从短期来看,需要继续执行家电下乡政策,增加对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下乡的补贴力度。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消费方面目前还没有任何刺激和鼓励的具体政策出台。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近年来文化消费已成为新的热点,应该及时出台相关鼓励政策。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减法”促进经济发展的哲学道理。

(2)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鼓励文化消费的意义。

(3)请分别从“减法”和“加法”两个角度,再各为政府提供一个刺激消费的政策建议。

【参考答案】

1(1)我国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制定和实施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政策,能进一步提升收费公路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方便群众快速通行,是政府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的要求。

(2)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制定和实施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政策,是关注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要求。

(3)我国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政府制定和实施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政策,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要求。

(4)我国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制定和实施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政策,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

2(1)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减少门票收入,减少高速通行费等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文化消费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文化消费能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国家创新能力提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小学双减政策实施方案篇4

6月5日,中国商务部发出公告,启动对欧盟葡萄酒“双反”调查程序。商务部表示,国内葡萄酒产业向商务部指控原产于欧盟的葡萄酒以倾销、补贴等不公平贸易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商务部将依法调查处理。

这是欧盟葡萄酒产业面临的首例“双反”调查。

6月4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的初裁结果,决定从6月6日至8月6日对涉案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

2012年,中国自欧盟进口葡萄酒2.9亿升,占进口总量的67.6%,进口额达10.4亿美元。而对华出口葡萄酒最多的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均是欧盟对华光伏“双反”案中的积极支持者。

中国商务部否认这种联想,业界亦有多人称该说法较为勉强。中国酒业协会称,由于受到(欧盟葡萄酒)冲击,中国葡萄酒企业的产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产量、销量、利润等多个重要经营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形势不容乐观。

7月底,中欧就光伏产品达成价格承诺协议后,又有外媒称,葡萄酒“双反”案预计将被冻结,但此说并未得到中国商务部确认。

“双反”调查,必须证明倾销、补贴与国内产业受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并非易事。

对中国葡萄酒企业而言,近一年来销量下降,是否与抑制公款消费关系更大?在品质和品味偏好上,国产葡萄酒能否和欧盟产品相比,更是问题。

《财经》记者了解到,经历了多次改革的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已基本符合《wto农业协定》的要求,而这正是中国有关部门最该借鉴、参考的地方。“双反”冲击波

说着流利英语的Heleneponty,是法国波尔多右岸卡农弗龙萨克(CanonFronsac)产区的一间家族酒庄庄主。拥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Ba学位的她,协助父亲经营着创始于1905年的家族葡萄园。

Leponty家族葡萄园占地12.5公顷,种植了五种葡萄,每年可出产7万瓶葡萄酒。葡萄园雇佣四名全职工人,丰收时还会雇佣一些季节性工人。Leponty是波尔多地区将葡萄酒直接出口到中国的首家家族型酒庄。2012年秋Helene在北京建立康庭酒业公司,成了进口商。

中国的“双反”调查让Helene经受了不小的挑战。6月5日,听到“双反”调查的消息后,她做的第一件事是与父亲通电话。

“我告诉他,我们必须积极应诉。如果不配合中国方面的调查,未来可能会被征非常高的税率。”随后,父女俩立即联系了卡农弗龙萨克产区和波尔多大区的葡萄酒协会(CiVB)。

中国商务部要求应诉登记必须在20日之内完成。7月1日,“双反”立案调查正式后,Helene又仔细完成了包括倾销调查、补贴调查、损害调查的所有应诉登记,按要求递交了所有数据。“我们是小型的家族运营酒庄,所要求的出口数据比较容易收集,在截止日之前按要求完成了出口商的登记。”

在法国波尔多大区,有7000个大大小小的酒庄,生产商和出口商的应诉登记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CiVB以及各个产区联盟(aoC)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不少帮助。他们将所有需要填写的表格发给葡萄酒种植者,提醒大家必须配合调查,收集填写完的表格,并送往中国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

立案调查给Helene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运输方面的紧张。“坊间曾传言到今年8月就会征税,大家都想在这个节点前,把尽可能多的货运进中国。我们连集装箱都订不到了。”

Helene还收到了许多中国经销商的询问。“他们对于可能征收‘双反’税导致的价格上涨非常担心,问是否需要马上备很多货。”

“听到‘双反’调查的消息时,我正在北京参加一场葡萄酒专业人士的展销会。”另一位酒庄主StephaneDonze,经营着位于波尔多布尔丘产区、拥有200年历史的马尔蒂娜酒庄。

布尔丘产区联盟为产区内的生产商做了应诉登记。Stephane称,中国已成为波尔多布尔丘产区的最大市场。2012年,该产区葡萄酒对中国的出口量同比增长56%。

上述两位酒庄主均不相信,中国对欧盟葡萄酒“双反”调查是一起纯粹从商业出发的贸易救济措施。

这种看法并非没有依据。6月4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的初裁结果,决定从6月6日至8月6日对涉案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

次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应国内葡萄酒产业要求,启动对欧盟葡萄酒“双反”调查程序。

据商务部披露,6月17日,中欧双方代表举行立案前磋商。6月21日,欧盟委员会向商务部提交了关于反补贴调查的书面评论意见。7月1日,商务部36号文和37号文,正式公告对欧盟葡萄酒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

8月初,中欧就光伏产品达成了价格承诺协议后,事件可能又有了转机。有外媒称,葡萄酒“双反”案预计将被冻结。对此,《葡萄酒评论》主编林力博称,“葡萄酒和光伏产品,本来毫无干系,就这样被牵扯到一起来了,这就是政治。”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12年中国共进口葡萄酒4.3亿升,进口额近26亿美元。其中,中国自欧盟进口葡萄酒2.9亿升,占进口总量的67.6%,进口额达10.4亿美元;而单从法国进口的葡萄酒就达到1.7亿升,占进口欧盟葡萄酒总量近六成。

另外,西班牙、意大利近年来对华出口的葡萄酒销量和金额也直线上升。而这三个国家,恰恰是欧盟对华光伏“双反”案中的积极支持者。

7月2日,葡萄酒“双反”案的申请人中国酒业协会声明称:“由于受到(欧盟葡萄酒)冲击,我国葡萄酒企业的市场空间遭到了严重挤压,产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产量、销量、利润等多个重要性经营指标均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整个行业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酒业协会称,单靠企业自身改善经营管理和销售策略不可能改变现状,需要应用我国以及wto相关法律赋予的权利,有效遏制进口产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溯源wto法规

欧盟葡萄酒生产企业是否存在低价倾销行为,并获得了wto相关法律所不允许的政府补贴呢?

《财经》记者了解到,其他拥有葡萄酒产业的国家,尚未对欧盟葡萄酒发起过“双反”调查,中国是首例。

参与撰写《wto农业协定与农产品贸易规则》一书的中国农业大学法律系讲师周超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法理的角度,中方是否有事实依据对欧盟的葡萄酒征收“双反”税,要看调查之后的结果。

“需要证明三点:倾销和补贴事实的存在;损害的产生;倾销和补贴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现在是立案调查,并不表示一定有事实依据。”

葡萄酒作为农产品,属于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管辖范围。欧盟农业发展到今天,《共同农业政策》功不可没,它把各成员国对本国农业的保护和干预,统一为欧盟成员国共同的农业政策。

随着《wto农业协定》的生效(1995年)及之后wto农产品贸易谈判的影响,欧盟委员会数次修订《共同农业政策》。其改革重点是降低价格支持和出口补贴,减少政府干涉,同时更多采取直补农民收入的方式。

对欧盟农产品贸易政策颇有研究的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祁欢解释称,直补农民收入的方式,意味着由贸易保护转向技术支持。从欧盟的角度看,鼓励各个成员国改进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这种政策变化更符合自由经济市场的要求。

周超和祁欢均认为,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方向,恰恰符合《wto农业协定》的基本精神。

《wto农业协定》目前仍是wto框架下的农产品贸易规则的法律依据。但它是框架性文件,并未细化到对葡萄酒的规定。

国内支持、出口竞争、市场准入,是wto农业谈判的三大议题。

国内支持,有一些表现为补贴,另一些则不表现为补贴,如政府对农业的科研推广等一般,其实就是一种国内支持。

“根据《wto农业协定》,国内支持本身是被允许的,补贴也不是一刀切被绝对禁止的。”周超称,“如果是出口补贴,则需要减让;与出口不挂钩的支持或补贴,则是被允许的。”

wto的总目标,是要促进自由贸易。各国诸多的国内支持措施妨碍了自由贸易,因此《wto农业协定》对国内支持的总体思想是要进行削减。

但由于国内支持措施种类繁多,不同措施的作用又各不相同,《wto农业协定》采取了区别对待,依据是否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为标准,将所有国内支持措施划分为“要求减让承诺的”和“可免除减让承诺的”,即所谓“黄箱”和“绿箱”政策。

“黄箱”政策包括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种子肥料等投入补贴,这些政策被认为会对生产和贸易产生较大的扭曲,需要各个成员国逐步予以削减。

“绿箱”政策,则包括一般政府服务,比如培训、技术推广、咨询、检验服务、市场营销和促销、基础设施建设等。另外,对生产者的直接支付也属于“绿箱”范畴,但需满足产量、出口不挂钩的条件。

“可以明确的是,凡是与出口实绩挂钩的补贴都是被禁止的。”周超告诉《财经》记者,与产量和出口挂钩就会鼓励生产、扭曲贸易。反之,与产量和出口脱钩的,对于生产者的直补,则被wto所允许。

即使是“黄箱”政策,也不是绝对不允许,只要不超过《wto农业协定》规定的综合支持量(欧盟是5%的上限)就可保持。

经历了多次改革的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最大变化就是将“黄箱”政策逐步转变为“绿箱”政策,废除与农产品产量挂钩的做法,改为向农民提供“单一农场支付计划”,即把以前与产量挂钩的补贴,转变为与生产者收入挂钩。

周超评价说:“欧盟的做法比较聪明。”欧盟农业政策合规吗

欧洲国家对葡萄种植者的补贴由来已久。葡萄酒产业有着天然的不稳定性,对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的补贴,历来被视为重要的社会和经济稳定机制。

过去十年,随着欧洲葡萄酒市场的产能过剩、需求不足,欧盟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改革葡萄酒产业,包括鼓励葡萄种植者改种其他农作物的补贴、鼓励葡萄多样化种植的补贴,以及把欧洲葡萄酒带入国际市场的营销补贴。

欧盟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发展总司的数据显示,欧盟用于支持葡萄酒产业的预算每年都在增长,从2009年的7.94亿欧元增长到了2013年的12.31亿欧元。

欧盟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发展总司曾在公开文件中分析认为,在wto框架下,欧盟葡萄酒产业政策涉及的主要问题,一是国内支持,以往每年欧盟预算的绝大部分属于“黄箱”;二是出口退税,未来wto谈判可能会达成铲除所有出口补贴的协议。

改革目标是,保证欧盟葡萄酒的生产顺应需求,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预,重新规划预算开支,以促进欧洲葡萄酒的竞争力。

2008年,作为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的重要部分,葡萄酒产业的改革方案,最终通过(eC)479/2008的文件方式获得了确立,并于该年4月实施。实施第一天起,所有没有效率的市场支持措施,比如出口补贴,均被废除。

改革方案还包括:一项自愿的、为期三年的“拔藤”计划,来帮助那些缺乏竞争力的种植者转产或休耕;

用于危机蒸馏的补贴将被淘汰(危机蒸馏是指政府买下多余的葡萄酒和葡萄,然后把它们蒸馏成工业酒精,通过这种方式来销毁市场上多余的葡萄酒,并且直接用现金救济葡萄种植者);

而国家信封预算被允许用于对第三国市场的葡萄酒推广,以及葡萄园、酒窖重整和现代化的投资(信封预算是指分配到各成员国,由各个国家自行决定如何使用的预算)。

欧委会农业和农村发展总司认为,这些改革措施总体上使得欧盟葡萄酒共同市场政策更符合wto法律框架。欧盟每年有近13亿欧元的预算用于帮助葡萄酒产业,这一预算保持不变,但有望产生更大的效益。

比如“拔藤”计划,历时三年、覆盖17.5万公顷葡萄园,从2009年到2011年,财政补贴分别为4.64亿欧元、3.34亿欧元和2.76亿欧元,但是将为欧盟节省一大笔处理过剩葡萄酒的开支——此项开支过去每年都要耗费5亿欧元。

资深评酒家、葡萄酒经济学家mikeVeseth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公正地讲,欧洲葡萄酒至今仍旧受到了补贴,但是补贴程度已远不及过去,并正从价格支持方式转向增加竞争力的各种改革。”

对Helene来说,上述的《wto农业协定》及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似乎有些陌生。她的酒庄,既没有参加“拔藤”计划,也没有参与海外市场的推广补贴。

但她表示,对于典型的小型家族酒庄来说,没有政府支持,是无法经营下去的。“在法国运营一家酒庄利润并不丰厚,尤其在全球竞争环境下,家族酒庄的经营越来越困难,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与卡斯特(法国最大的葡萄酒商)那样的酒商在全球市场竞争。”

据Helene介绍,欧盟或法国政府的大部分支持是到达各个葡萄酒产区。各产区支配这些资金,包括教育客户有关产区的历史、传统和葡萄酒的知识;还有一些支持是用来帮助年轻葡萄种植者开创他们的酒庄,或帮助葡萄种植者重整葡萄园,使其更加生态环保。

ericBantegnies是波尔多右岸家族酒庄ChateauBertinerie的第五代继承人。他对《财经》记者表示,从2010年到2012年,其酒庄确实收到了5000欧元的投资补贴。“但相比较我们自己的投入,这简直是杯水车薪。总之我不认为,这点政府资助就可以让我们产生不公平的价格。”

桃乐丝(torres)葡萄酒贸易有限公司主管合伙人albertoFernandez则告诉《财经》记者,欧盟国家确实有葡萄酒海外市场推广的补贴,但要获得这些政府补贴,必须详细清晰地证实在海外市场的每笔营销费用,因此大多数酒庄并不使用它。“双反”案胜败几何

中国对欧盟葡萄酒的“双反”,胜算几何?

就倾销指控,中方必须有证据证明,欧盟葡萄酒的出口价低于成本价(或者说国内的公平价值)。Stephane告诉《财经》记者:“从我们酒庄角度看,给中国市场的价格,与给其他市场,包括美国、英国、瑞士等,都是一致的。”

Helene则表示,中国进口商从供应商处得到一些折扣是可能的。“中国对波尔多葡萄酒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我能保证的是,法国葡萄酒种植者不会因为要进入这个市场,而卖到低于公平价值的价格。”

经销美国加州葡萄酒的上海品波酒业公司老板JesseCoffino则透露,进口葡萄酒在中国海关的到岸申报价格,有些确实极其低廉,甚至低到每瓶1欧元、1美元左右,“自然让人怀疑存在倾销之嫌”。

一种可能是,中国市场进口了一些劣质葡萄酒,这些酒本身价格低廉。eric告诉《财经》记者,“我们生产的是波尔多产区酒,不同于普通的‘餐酒’,出产量被严格控制以保证质量,加上中国总额48%的各种税,到中国市场的零售价格每瓶高达200元-600元人民币,哪里谈得上低价倾销?”

目前中国对欧洲葡萄酒征收的税费,包括进口税、关税、增值税、消费税,累计高达48%。eric抱怨说:“对欧洲葡萄酒而言,这可是全世界最高的税费了。”

资深葡萄酒评论家JimBoyce对《财经》记者称,必须把欧盟的葡萄酒政策与个人进出口商的行为区分开来。

“如果说个别进口商为了逃税,向中国海关申报很低的价格,这种行为属于个人违法,与欧盟葡萄酒政策并无关系。中国海关的工作,就是要杜绝这种违法行为,定期审核葡萄酒的价格和进口商的记录。”

至于对欧盟的补贴指控,祁欢则指出:“基于《wto农业协定》,并不是所有的补贴都是被绝对禁止的。若是‘绿箱’政策,属于免除义务的,也就是不可诉的。”

在37号文件中,中国商务部列举了对于15个补贴项目的调查决定。它们分别为:单一支付计划、第三国市场推广补贴、葡萄园重建和转型补贴、绿色收割补贴、共同基金补贴、收获保险补贴、投资补贴、副产品蒸馏补贴、出口补贴、葡萄酒和酒精的储存补贴、特殊用途资助补贴、农村发展基金项下的补贴、法国科西嘉岛投资开发税收抵免补贴、西班牙地区经济刺激计划项下的补贴、德国东部投资补贴。

从字面来看,第一项“单一支付计划”,即是现行欧盟《共同农业政策》(2008-2013年)的总体框架。

第二项“第三国市场推广补贴”和第三项“葡萄园重建和转型补贴”,则属于《wto农业协定》中的可免除减让承诺的“绿箱”政策项下的一般政府服务。

周超则认为,光看这些补贴项目的名称,并不能判断是否属于“绿箱”,还要依据具体补贴的规定和实践,这需要进一步调查。

“绿箱”补贴当中,有的涉及政府提供的市场营销和促销服务,比如去海外参展、参加一些博览会。“但若与出口销量挂钩,比如说每出口一瓶酒,政府就支持2欧元,那实际上就是与出口实绩挂钩了,属于出口补贴,是不被wto规则允许的。”

再比如葡萄园重建和转型的补贴。因供大于求,需要重整淘汰一些不景气的葡萄园,欧盟委员会需拨出预算补贴各国葡萄种植者。

周超认为,在wto框架下,“绿箱”政策里有一个关于结构调整的援助,因此对葡萄园的重整改造补贴应是被允许的。

“但这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政府提供的支持,而不是消费者的转让;二是不可以与价格或产量挂钩。”即葡萄园的重整改造,只能与葡萄园的发展有联系。

欧洲智库、国际政治经济欧洲中心(eCipe)的主任Dr.Fredrikerixon对《财经》记者表示:“欧盟对于葡萄酒产业的支持,应该是在wto的框架之下。然而,‘双反’出发点往往并非合法还是不合法,这在欧盟对华的光伏案中可以得到验证。”

倾销、补贴与国内产业受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要证明起来也比较困难。

《葡萄酒评论》主编林力博称:“中国葡萄酒生产企业说,近一年来销量下降、利润减少,这和抑制公款消费是否关系更大?这也是中国白酒及进口葡萄酒面临的共同问题。再者,影响葡萄酒消费的,除了价格,还有品质和品味偏好,国产葡萄酒在这两方面是否都可跟欧盟葡萄酒比较?”

在上海2013葡策中国高峰论坛上,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说:“这是个政治问题,‘双反’对于国内葡萄酒产业和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我们要是靠‘双反’,那么这个产业将无路可走。”

本案涉及的倾销、补贴的调查期,均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根据中国商务部安排,本次调查自2013年7月1日起,应在2014年7月1日前结束,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至2015年1月1日。

小学双减政策实施方案篇5

随着近年来国际化程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承揽工程,在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税收筹划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人现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简单的介绍下施工企业境外项目的税收筹划的相关情况。

二、税收筹划的定义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符合所在国家法律及税收法规的前提下,按照税收政策法规的导向,事前选择税收利益最大化的纳税方案处理自己的生产、经营和投资、理财活动的一种企业筹划行为。根据税收筹划的定义可以看出,税收筹划的前提是合法合规,税收筹划的方向应当符合税收政策法规的导向;税收筹划的发生必须是在生产经营和投资理财活动之前;税收筹划的目标是使纳税人的税收利益最大化。所谓“税收利益最大化”,包括税负最轻、税后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内涵,而不仅仅是指的税负最轻。

三、税收筹划的主要内容

(一)避税筹划

是指纳税人采用非违法手段(即表面上符合税法条文但实质上违背立法精神的手段),利用税法中的漏洞、空白获取税收利益的筹划。纳税筹划既不违法也不合法,与纳税人不尊重法律的偷逃税有着本质区别。国家只能采取反避税措施加以控制(即不断地完善税法,填补空白,堵塞漏洞)。

(二)节税筹划

是指纳税人在不违背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税法中固有的起征点、减免税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通过对筹资、投资和经营等活动的巧妙安排,达到少缴税甚至不缴税目的的行为。

(三)转嫁筹划

是指纳税人为了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通过价格调整将税负转嫁给他人承担的经济行为。

(四)实现涉税零风险

是指纳税人账目清楚,纳税申报正确,税款缴纳及时、足额,不会出现任何关于税收方面的处罚,即在税收方面没有任何风险,或风险极小可以忽略不计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实现,虽然不能使纳税人直接获取税收上的好处,但却能间接地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而且这种状态的实现,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与规模扩大。

四、税收筹划的途径

(一)选择低税负方案

即在多种纳税方案中选择税负低的方案,也就意味着选择低的税收成本

(二)递延纳税时间

纳税期的滞延,相当于企业在滞延期内得到一笔与滞延税款相等的政府无息贷款

五、税收筹划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加企业可支配收入。

(二)有利于企业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

(三)有利于企业正确进行投资、生产经营决策,获得最大化的税收利益。

(四)有利于企业减少或避免税务处罚。

六、税收筹划的原则

(一)不违背税收法律规定的原则

(二)事前筹划的原则

(三)效率原则

七、税收筹划的具体方法

(一)熟悉税收法律法规

由于是在境外进行工程施工,对所在国的税收法律法规的熟悉并理解尤为重要,特别是第一次进入一个国家的市场,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收集并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由于语言和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很多财务人员对境外的法律法规理解起来很吃力,因此,可以聘请专业的翻译机构对工程所在国的主要税收法律法规进行翻译,从而有助于财务人员迅速理解并掌握当地的主要法律,为税务筹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税收筹划领导小组

税收筹划是一项复杂而且系统的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人员相互配合才能做好,为便于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必须成立税收筹划领导小组,由公司一把手任组长,统筹项目税收筹划工作,并对税收筹划工作付首要责任。

(三)确定境外项目实施的法律形式

根据对工程所在国税收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确定最适合自己公司的项目法律形式,根据工程所在国税收法律的特点,可以在当地设置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或者设置归属于国内母公司的分公司,从而使整个公司的税负最小化。

(四)预测整个工程的利润率

工程开工前准确预计整个工程的利润率很重要,这有助于公司决策层制订项目的税收筹划目标。

(五)制订税收筹划方案

税收领导小组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及所在国的税收法律法规,结合项目的利润率水平及税收筹划目标,制订实际的可操作的税收筹划方案,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税收筹划小组要找出工程所在国法律不完善的地方,制订有利于公司的税收筹划方案。

八、税收筹划的困难及风险

(一)税收筹划的困难

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国家之间财税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各个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也越来越完善,留跟财务人员的灰色地带也越来越少,税务筹划变的越来越困难。

(二)收收筹划的风险

1、法律风险

税收筹划的法律风险是指实施税收筹划方案所引起的,可能要称承担法律责任的不确定性。税收的征缴是以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政策为依据的,因此税收筹划必须在法律政策的框架之内来研究如何利用它们提供的优惠措施和本身的不完善处来减少税负。比如纳税人的现有条件中只是其中主要条件或大部分条件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规定,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时就需要对部分经营活动从形式上进行变通或从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来满足税收优惠政策的规定,在变通或选择的“度”把握不当的情况下,节税就可能变成了不被税务机关认可的偷税、逃税。特别是避税筹划,其形式上合法但内容不符合立法意图。当避税范围扩大,对税法要体现的税负公平原则造成实质性危害和对财政收入造成的影响有加大的趋势时,税法和税务机关是要加以限制的,例如针对企业以免费旅游的方式,变相提供对营销人员的奖励,来规避个人所得税的行为,国家税务总局就及时给予了反制。避税和偷逃税有时就差一步之遥,如果“度”把握不当,避税就变成了偷税、逃税。而一旦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逃税行为,纳税人为此就要承担追缴税款、加处滞纳金和罚金的法律责任,严重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2、税收政策风险

 税收政策风险是指税收政策时效的不确定性给税收筹划带来的风险。在我国,多数税种规定了不同性质的纳税人采用不同的计税、纳税办法,许多税收优惠政策更是针对具有某一类特征、符合某些条件的纳税人而提出的。如为鼓励企业产品出口创汇,增强企业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出口企业实行出口退税的激励性政策;对新办企业和民政福利企业税收实行照顾性政策,定期减免企业所得税等等。也就是说,企业如果要获得某项税收“利益”,首先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符合所选税收政策要求的一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在给企业的税收筹划提供可能性的同时,也约束着企业的某一方面(经营范围、经营地点等等),而影响着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国家出于总体发展战略要求,会出台新的税收宏观调控措施。这就使得税收政策也处于调整变化之中,这不仅增加了税收筹划的难度,甚至可以使税收筹划的目标遭致失败。如项目投资后经济活动本身发生变化,或对项目预期经济活动的判断失误,就很可能失去享受税收优惠的必要特征或条件,不仅无法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还可能加重税负,同时企业经营灵活性的减弱,还可能导致经营机会成本的增加。

3、行政执法风险

行政执法风险是指因税务行政执法偏差而导致税收筹划失败的风险。严格意义上的税收筹划应当是合法的,符合立法者的意图,但这种合法性还需要税务行政部门的确认。在这一确认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税务行政执法偏差从而产生税收筹划失败的风险。税务机关和纳税义务人都是税收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之一,其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由于主体双方是行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所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不对等,表现为税收征管法中赋予税务机关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筹划方案是不是符合法律规定,是否会成功,能否给纳税人带来税收上的利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税收筹划方案的判定,再加上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客观上为税收政策执行偏差提供了可能性。也就是说,即使是合法的税收筹划行为,结果也可能因税务行政执法偏差而导致税收筹划方案或者实务中根本行不通,从而使方案成为一纸空文;或者被视为偷税或恶意避税而加以查处。结果不但得不到节税的收益,反而会加重税收成本,产生税收筹划失败的风险。

4、信誉风险

在现代社会中,信誉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税收筹划信誉风险是指纳税人实施税收筹划方案时,因其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可能承担的信用危机和名誉损失。如果纳税人的税收筹划行为,尤其是避税筹划行为,不被税务机关认可,或被税务机关查实认定为偷逃税,就可能被税务机关确定为有问题或不讲诚信的“重点户”,导致税务机关对其进行更加严格和频繁的稽查,要求其遵守和履行更加苛刻的纳税申报条件及程序。纳税人就要因纳税申报及应付频繁的税务稽查,而增加时间及经济上的成本,严重的还会因信誉的丧失而影响其生产经营活动及导致市场份额的降低。美国“安然大厦”的坍塌,最主要的就是其本身发生了严重的信誉危机,致使债权人和投资者对其失去信心的结果。

(三)税收筹划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力求使税收筹划方案与税收政策导向相一致

税收筹划应当合法,这是税收筹划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也是衡量税收筹划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在实际操作时,首先要学法、懂法和守法,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税收法律的内涵,时时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趋势,务必使税收筹划方案不违法,这是税收筹划成功的基本保证。其次要处理好节税筹划与避税筹划的关系。从减少税负的角度看,节税与避税有相同之处,但二者有很大的差异。节税是合法的,其合法的最主要标志就是节税筹划是利用税法中的优惠政策,而优惠政策本身并不是税法中的漏洞,它是立法者的一种政策行为,纳税人的节税行为符合立法者当初的立法精神;避税行为尽管不违法,但与立法者的意图相违背,利用税法中的漏洞,以达到回避纳税义务的目的,世界上多数国家对此采取不主张、不接受甚至是拒绝的态度,并且大都通过单独制定法规或用特别条款加以限制,我国也不例外。因此,税收筹划不仅不能违法,而且应该力求符合税收政策的导向性,使企业在享受有关税收优惠的同时,也顺应了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意图,防止陷入偷、逃、骗税的境地,减少恶意避税的嫌疑与风险。

2、保持税收筹划方案适度的灵活性

由于纳税人所处的经济环境千差万别,加之税收政策和税收筹划的主客观条件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在税收筹划时,要根据纳税人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税收筹划方案,并保持相当的灵活性,以便随着国家税制、税法、相关政策的改变及预期经济活动的变化随时调整项目投资,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重新审查和评估,适时更新筹划内容,采取措施分散风险,趋利避害,保证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小学双减政策实施方案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47195”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税收法治建设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年初以来,双阳区局党委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法治意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实施纲要(2015-2020年)》、税务总局印发《“十三五”时期税务系统全面推进依法治税工作规划》,积极开展税收法治建设工作,现将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推进依法治税

(一)深入学习贯彻法治思想

法治思想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了有效落实好依法治税的总体要求,双阳区局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入手,把落实的法治思想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学习,并积极、及时落实具体工作之中,转化为推动税收政策全面落地的动力,切实把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税各方面和全过程。

(二)依法全面履行税收工作职能

严格遵守组织收入原则,坚持应征尽征。2020年全年组织全口径收入155303万元,增收20458万元,同比增长15.17%。区本级收入51449万元,增收8620万元,增长20.13%,入库社会保险费37429万元,为全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财力保障。

推动减税降费优惠政策落地生效,减税降费合计8726万元。大力推广非接触式办税,建设电子税务局体验区,网上申报率达到99.20%,涉税业务网上办税率大幅提升至去年同期的34倍,业务平均办理时间较原来缩短5分钟,初步形成“网上办税为主、自助办税为辅、窗口办税兜底”的新型办税模式。

(三)提高税收制度建设质量

严格实行制度建设审查和集体审议。组织学习《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试行)》,统一规范了税收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审查、审议、、备案等事项,强调规范性文件在起草过程中要充分调查论证,确保制度科学合理,指向明确具体,措施有效可行。加强监督制约,实行了税收规范性文件出台前由政策法规部门会签审查的制度。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查备案制度,坚持对现行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

(四)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依法依规决策,聘请专业律师团队,加强对重大决策的合法合规性审查,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全面履行职能,成立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公室和税收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内部控制工作领导小组,编制权责清单和风险手册,为有序推进各项依法行政工作提供了保障。

(五)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积极推进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工作,开展文明执法,营造法制规范的税收环境。配备法制审核人员,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人员调整充实到法制审核岗位。严格执行《吉林省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等文件,规范处罚自由裁量权。认真落实首违不罚以及疫情期间关于税务行政处罚的各项政策。以总局内控监督平台为依托,坚持问题导向,做到执法过错早发现早解决,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六)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都经过集体讨论作出决定。

加强局党委对落实主体责任的监督,督促各党委成员牢记“一岗双责”,强化督导落实。加强对重点人物和重点领域权力运行情况的监督,形成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增强对“两权”运行的监督,提高监督效能,围绕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重点在选人用人、资产管理、发票管理、核定征收、存量房交易和土地增值税清算等方面进行排查整治,排查管理风险、执法风险、廉政风险,确保“两权”准确有效运行。

规范和加强全局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责任、促进落实,制定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运用内控监督平台及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持续提升内部控制管理质量。

完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区局设有税务干部违纪举报电话和政务公开电话,设有专门岗位负责处理市长公开热线12345网站工单,方便群众投诉举报、反映问题,并依法及时调查处理违法行政行为。

(七)完善权利救济和纠纷化解机制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规范信访工作程序,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渠道,维护信访秩序。制定信访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领导、组织、协调本机关的信访、舆情、应急管理工作,指导、推动下级税务机关的信访、舆情、应急管理工作。2020年全年,双阳区局未发生信访案件。

成立了长春市双阳区税务局违法案件举报中心,受理纳税人投诉举报检举,对外公示了举报电话。在公示平台和办公场所公示了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途径。坚持办税服务厅局长值班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纳税人合理请诉求机制。

(八)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坚持把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作为推进依法治税、优化纳税服务的切入点,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平稳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有序开展。全年在执法公示平台公示执法主体及主要职责信息1条,公示执法人员清单信息145条,定期定额户税款核定初步结果11227条,定期定额户税款核定的定额和应纳税额情况10421条,税务行政一般程序处罚结果62条,准予行政许可结果778条。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严格执行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始终坚持“先审查、后公开”原则。对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税收法律法规,通过办税大厅及办公区显示屏、区政府信息门户及地方媒体等多种形式及时告知广大群众,对于单位人事任免、机构职能变动等公众关注的敏感信息,做到有事项必公开;同时,依托区政府和市税务局门户网站,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更新等工作,方便纳税人随时进行政策咨询。

(九)增强全社会税收法治观念

提升税务人员法治理念。党委理论中心组把学习法律列为重要内容,2020年重点学习了民法典相关知识。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健全税务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把依法行政知识作为各类税务人员培训的必修课程,建立健全全员讲法、全员学法制度,切实提高税务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进纳税人税法遵从意识。以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为依托,加强对税收政策的宣传与辅导,考虑到疫情原因,采取线上的形式居多,及时将与纳税人、与社会各界相关的税收政策进行新媒体,确保了纳税人第一时间获知政策,第一时间享受政策,使国家的系列扶持结构性减税政策发挥效果。建立奖优罚劣的税收信用机制,积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公平公正的税收秩序。强化信用评级结果运用,实施分类服务和管理,实现诚信激励。落实税收“黑名单”制度,向社会公布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切实落实联合惩戒措施。

加强税收法治宣传教育。加强税收普法宣传教育,发挥办税服务厅、税务网站等主阵地作用,加强税企联系QQ群、税务微信群等税收宣传教育载体建设。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执法人员以案释法制度。以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深入开展税法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单位、进企业“六进”活动。积极支持配合开展税收法治理论研究,抓好税收法治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十)加强税收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以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为中心,明确职责分工,细化量化工作任务,抓好相关培训,加强学习教育。组织全局干部学习落实系统领导重要讲话,支持复产复工优惠政策,全面落实非接触式办税方式,强化线上税费咨询服务,优化纳税服务。组织全局执法人员开展执法记录仪操作使用培训,学习执法视频采集及查询操作,提高执法水平。学习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范自由裁量行为。

加强执法资格管理。严格落实税务执法主体公告制度,严格执行税务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2020年我局共有3人参加了执法资格考试,全部通过考试取得执法资格。

(十一)健全依法行政领导体制机制

建立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领导和各科所负责人任组员,制定年度依法行政计划,落实依法行政工作例会,推动全局依法行政工作。成立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公室。专门对区局拟作出的、因达到相应标准而需要进行法制审核的重大执法决定进行集体审核。成立税收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内部控制工作领导小组,为有序推进各项依法行政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主要工作成效

依法履行税收收入职能,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财力保障。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干部业务能力水平逐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干部队伍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高。

全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中,双阳局确立“道德优、服务优、环境优”三大文明目标,打造“政策服务、办税服务、网络服务、志愿服务”四大服务平台,推进党建引领、组织收入、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规范税收公平公正执法以及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五项重点工作,形成了一套具有税务特色、符合双阳区实际的文明单位创建方略。通过有效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干部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2020年,双阳局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实现双阳区全国文明单位零的突破。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是增强全社会税收法治观念方面要进一步创新,要尽可能的丰富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议充分发挥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法治宣传,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通过举办法律咨询活动等法律服务方式,让更专业的人准确传播法律知识。

二要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工作力度。公开渠道不仅限于办税服务场所和执法公示平台。建议加强与政府部门横向联动,拓宽公开渠道,扩大公开范围。

三是要充分依托督察内审机制和平台,积极发挥内控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努力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四、2021年工作方向

(一)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建工作为统领,进一步加强税收法治队伍建设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抓引领提站位、抓规范强基础、抓融合促发展、抓示范增活力,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激发队伍活力,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打造一支清正廉洁、执法高效的税务干部队伍。

(二)依法全面履行税收工作职能,做好组织收入和减税降费工作,坚持依法治税

坚决做到遵守组织收入纪律,坚决做到应收尽收,统筹兼顾组织收入和减税降费,完成好上级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的财力保障。

小学双减政策实施方案篇7

2009年县卫生系统双拥工作总体思路是:以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为主线,以庆祝建国60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双拥宣传月和关爱功臣永葆光荣等系列主题活动,加强医疗单位和驻盐部队共建结对,落实军人、重点优抚对象就医政策,进一步优化各项医疗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卫生系统双拥工作质量和水平。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双拥工作领导,加大双拥工作力度,实现卫生系统双拥工作水平新的提升

今年是省级双拥模范县的申报和命名表彰年,县卫生系统双拥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一主线,把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与全县卫生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健全双拥领导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机制,继续将双拥创建工作列入医疗卫生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卫生系统双拥工作创建目标任务按职责分工分解到各科室和医疗卫生单位,明确完成时限,加强检查,确保省级双拥模范县创建各项任务得到落实。抓好各级双拥机构规范化建设,各医疗卫生单位要重视双拥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双拥组织,确定双拥工作联络员。

二、结合双拥宣传月,深入开展双拥宣传,营造浓厚的双拥创建氛围

以庆祝建国60周年为契机,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作为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丰富国防教育内涵。在7月份深入开展“双拥宣传月”活动,广泛宣传我县双拥共建成果和拥军优抚安置政策,充分发挥各项政策的导向作用,激发广大医务人员参与双拥共建的积极性,不断扩大双拥创建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知晓力。重视双拥宣传报道,充分挖掘近年来卫生系统双拥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事例,并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进一步增强职工的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

三、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积极落实双拥各项政策和措施

一是落实医疗优惠减免政策,优化服务质量。贯彻落实《*县军人抚恤优待实施办法》,认真落实医疗费用优惠减免政策,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现役军人和重点优抚对象就诊凭证实行五优先,即优先挂号、优先就诊、优先付费、优先取药、优先化验。现役军人的急诊、危重伤的抢救直接进入急救绿色通道,并实行先救治、后收费。现役军人和重点优抚对象凭证就医和治疗,免收挂号费,其诊疗费、注射费、输液费、护理费、床位费等费用由就医单位按50%给予减免,检查费按5%给予减免。二是做好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三合一实时结报。在重点优抚对象参加城乡合作医疗保险的基础上,配合县民政部门全面实行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三合一实时结报模式,提高优抚医疗保障新水平,进一步简化重点优抚对象的医疗补助、大病医疗救助的核报手续,帮助重点优抚对象解决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组织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深入开展“关爱功臣、永葆光荣”活动。按照县双拥领导小组下发的实施方案,结合卫生系统实际,继续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走访慰问卫生系统结对退伍复员老军人。

四、以共建为手段,加大卫生拥军力度,深化军地互动,丰富双拥共建内容

按照卫生系统深入开展卫生拥军的实施意见,结合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继续开展医疗单位与驻盐部队共建结对,注重在军民共建中办实事,求实效,尽力帮助部队解决战备、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为国防建设和社会稳定作贡献。各医疗单位要在共建内容、共建形式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积极开展向驻盐部队送医送药、健康体检、急救知识培训、卫生专业人学习等活动;县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要发挥卫生监督、疾病防控技术优势,完善军地传染病防控合作机制,为驻军部队提供健康知识讲座、营地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食品卫生检验等服务工作,实现互相促进、互相关心,共同发展军民鱼水关系。

小学双减政策实施方案篇8

摘要:西方议会的财政权是议会审议和批准政府财政预算和决算的权力,是议会监督政府的一种重要权力。西方议会的财政监督对我国做好人大预算监督、树立人大权威、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西方议会;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监督;

中图分类号:D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3)01-0081-03

西方议会的财政权也称财政议决权或财政监督权,一般主要指议会审议和批准政府的财政预算和财政决算的权力,常常被形象地称为议会的“钱袋权”或“管理国库的权力”。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提出的“不出代议士不纳税”反对封建王权口号来看,财政权是西方议会的传统权力,也是核心权力。

 

各国对议会财政权内容的规定不尽一致,但主要是批准政府的预算和决算。根据规定,政府每年的总收入和总支出都须得到议会的事先同意,支出的分配细目也需经议会同意,政府的支出只能限于议会同意的范围之内。因此,政府事先编制出某一期限内(通常为一年)国家收入和支出数额的方案,以得到议会的同意,这就是财政预算。同时,政府对上一个期限内政府收入和支出的数额作出总结,并向议会报告,这就是财政决算。预算案的期限一般为一年,称之为财政年度或会计年度。西方各国财政年度的起止时间不一。若在财政年度开始前议会来不及通过全部预算,则可通过临时预算法案。决算案一般由政府财政部门汇编、制定,先送审计机关审核,然后转呈议会审议通过。

 

一般而言,财政预算案由政府提出。西方各国议会的财政权在内容上不完全一致,在行使财政监督权的过程中也各有特点。英国议会的财政权主要分为讨论和审议政府的公共开支预算以及政府的税收方案。公共开支预算方面,每年2月由首席财政大臣向议会提出公共开支预算案,由下院公共开支委员会负责审查,该委员会下设6个小组委员会,就各项具体开支项目进行分析和审查。然后由议会在为期26天的“反对党日”对其进行辩论。7月,议会对其进行“三读”和表决,通过公共开支预算,成为“拨款法”。政府有关超支的补充预算也需经议会批准。税收方面,每年4月初由财政大臣在预算演讲中提出政府的税收方案,由议会的财政及公务员专门委员会及其属下的小组委员会负责审查。随后由议会对之进行辩论。7月,议会对其进行“三读”和表决,通过税收方案,成为“财政法”。此外,英国下院还设有公共帐目委员会,由反对党议员牵头负责,对政府公共开支预算被批准后以及被国家审计局审计后的情况进行监督和审查,委员会有权传讯政府官员到场作证,有权调阅有关的文书和档案。

 

财政权是西方各国议会共有的通过国家预算来监督政府的一种重要权力。表面上看,预算案仅规定政府经费收支,但事实上它体现出政府的施政方针。议会有权审议、修改或否决政府的财政预算案,也就是有权审议、修改或否决政府的施政方针。在议会制国家(如英国),议会虽不能编制预算,也不能不经政府同意修正政府的征税与开支要求,但议会可以绝对地否决政府的征税议案与拨款议案。议会拒绝通过政府的财政议案意味着对政府的不信任。政府要么主动辞职,要么提请国王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在总统制国家(如美国),国会不仅可以自主编制某一财政年度有关收支和债务的预算案,还可以对总统提出的财政预算案实行连政策带金额的双面审议,可以对其进行自由裁量,任意予以增减,不留任何免于审议的内容。通过取消或削减资金,国会可以废除或削减政府机构某些项目。通过增加资金,国会可以确立受到忽视的某些项目领域。国会对总统财政预算案的监督和制约重者可导致政府部门瘫痪,如1994年在国会选举中获胜而占据国会两院多数的共和党议员与民主党总统在大幅度削减联邦预算问题上意见不一,直至10月l日新的财政年度开始时,总统提交的预算案仍未通过,政府只能要求国会通过临时拨款法案以维持政府的运转,但此后双方仍然相持不下,结果政府被迫三度关门。但更多情况下是总统在国会财政大权的制约下不得不考虑国会的要求而寻求政治妥协。如1995年国会与总统围绕制定1996年财政预算调整法和各单项拨款法继续展开预算争论,结果双方互相妥协和让步,国会迫使总统放弃了10年内平衡预算的初衷并同意7年内平衡预算,总统则阻止了国会大砍医疗照顾和医疗帮助基本社会福利项目的主张。

 

西方议会制度作为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与中国的人大制度有本质区别。我们既不学西方的议会制度,也不走西方的议会道路,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但是,西方议会的一些操作性技术、方法,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尤其是财政监督,对我们做好人大预算监督、树立人大权威、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借鉴作用。

 

第一,要树立“不出代议士不纳税”的理念。未经人大同意不得征税,这样的理念在中国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中国的传统习惯是政府决定征税,征什么税、征多少税往往都是政府说了算,认为老百姓交“皇粮国税”天经地义。这点有待探讨。现代社会是民主法治社会。征税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不和老百姓商量,不经人大同意,政府直接决定,既有悖民主精神,又容易导致政府权力滥用。同时,这与宪法和法律规定相悖。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增强政府尤其是财政、税务机关的法治意识,在国家税收上坚持严格按法律程序办,税率、税种等一定要按经人大批准同意的规定执行,不得以政策代替法律,不得随意变通人大决定。同时,未经人大同意,政府财政部门也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支出,或者变更财政资金的用途。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措施加强经济民主的宣传教育,逐步增强公民依法纳税意识。未经人大审议决定的事项,公民有权拒绝交税,并有权提起诉讼;人大通过的有关税收方面的决定,公民必须坚决执行。通过自律和监督,财政税收将更加公开、透明、民主、科学,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加适应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要。

 

小学双减政策实施方案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税收筹划;双刃剑

abstract:theenterprisetaxrevenuepreparationisnotnewlyemergingthings,hastheverylonghistoryinwesterncountryoneself,“thebarbarismrefusespaymentoftaxes,theignorancetosmuggle,themuddledtaxevasion,aknowingcardcarryonthetaxrevenuepreparation”theview,makesthepeopletohavemanydaydreamstothetaxrevenuepreparation.alongwiththetaxrevenuepreparationinth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andthedomesticmajorindustry'suniversalapplication,taxrevenuepreparationthishad“thegoldcontent”theconcepthasbroughttomoreandmorechinese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attention.some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usedownfinancialtalentedpersonortherequesttaxaffairsagentorganizationstartedthetaxrevenuepreparationaspectattempt.however,becausethe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inaspectsandth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andthemajorindustryandsoonscale,fund,personnelquality,financingchannelhastheverybigdifference,howaimedatownsituationtocarryonthereasonabletaxrevenuepreparationwasstilladifficultproblem.

keyword: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taxrevenuepreparation;double-edgedsword

前言

税收筹划是一门与管理科学密切管连得交叉性前沿学科,是一种高智商的文明游戏。它的主要特点是一种事前行为,具有合法性、超前性、长期性、预见性等特点,而国家税收政策、税收法规都在不断变化,所以,税收筹划与其他财务管理决策一样,风险与收益并存。对于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税收筹划风险的防范”和“税收筹划方案的确立”是建立最优税收筹划的两个最重要的核心。

合理避税“双刃剑”

由于税收筹划经常是在税法规定性的边缘操作,其风险无时不在。所谓税收筹划的风险是指税收筹划活动因各种原因失败而付出的代价。由于税收筹划经常在税法规定性的边缘操作,而税收筹划的根本目的在于使纳税人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这必然蕴涵着较大的风险。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认真分析各种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风险,避免落入偷税漏税的陷阱,从而实现税收筹划的目的。

风险其一,税收筹划基础不稳。税收筹划基础是指企业的管理决策层和相关人员对税收筹划的认识程度,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企业涉税诚信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如果中小企业管理决策层对税收筹划不了解、不重视,甚至认为税收筹划就是搞关系、找路子、钻空子少纳税或是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账证不完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造成税收筹划基础极不稳固,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税收筹划,其风险性极强。这是中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最主要的风险。

其二,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导致的风险。税收筹划与避税本质上的区别在于它是合法的,是符合立法者意图的,但现实中这种合法性还需要税务行政执法部门的确认。在确认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由于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从而导致税收筹划失败的风险。因为无论哪一种税,税法都在纳税范围上,都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只要税法未明确的行为,税务机关就有权根据自身判断认定是否为应纳税行为,加上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和其他因素影响,税收政策执行偏差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其结果是:企业合法的税收筹划行为,可能由于税务行政执法偏差导致税收筹划方案成为一纸空文,或被认为是恶意避税或偷税行为而加以处罚;或将企业本属于明显违反税法的税收筹划行为暂且放任不管,使企业对税收筹划产生错觉,为以后产生更大的税收筹划风险埋下隐患。

其三,税收政策变化导致的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税收政策总是要作出相应的变更,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税收政策具有不定期或相对较短的时效性。税收筹划是事前筹划,每一项税收筹划从最初的项目选择到最终获得成功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在此期间,如果税收政策发生变化,就有可能使得依据原税收政策设计的税收筹划方案,由合法方案变成不合法方案,或由合理方案变成不合理方案,从而导致税收筹划的风险。

其四、税收筹划目的不明确导致的风险。税收筹划活动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税后利润最大化也只是税收筹划的阶段性目标,而实现纳税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才是它的最终目标。因此税收筹划要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为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目标服务。如果企业税收筹划方法不符合生产经营的客观要求,税负抑减效应行之过度而扰乱了企业正常的经营理财秩序,那么将导致企业内在经营机制的紊乱,最终将招致企业更大的潜在损失风险的发生。

防范

税收筹划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就中小企业税收筹划而言,防范风险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正确认识税收筹划,规范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中小企业经营决策层必须树立依法纳税的理念,这是成功开展税收筹划的前提:依法设立完整规范的财务会计账册、凭证、报表和正确进行会计处理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基本前提。税收筹划是否合法。首先必须通过纳税检查,而检查的依据就是企业的会计凭证和记录。因此,中小企业应依法取得和保全企业的会计凭证和记录、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为提高税收筹划的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二、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具有财政收入职能和经济调控职能。政府为了鼓励纳税人按自己的意图行事,已经把实施税收差别政策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机会,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制定不同类型的且具有相当大弹性空间的税收政策、而且由于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不同,税务执法机关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中小企业要加强对税务机关工作程序的了解,加强联系和沟通,争取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特别在某些模糊和新生事物上的处理得到税务机关和征税人的认可。

第三、树立敏感的风险意识,紧密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和调整。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多变型、复杂性,且常常有不确定事件发生,税收筹划的风险无时不在,因此,中小企业在实施税收筹划时,应充分考虑筹划方案的风险,然后再作出决策。税法常常随经济情况变化或为配合政策的需要,而不断修正和完善,其修正次数较其他法律规范更频繁。中小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报刊等多种媒体,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税收筹划信息系统,收集和整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税收政策及其变动情况,及时掌握税收政策变化对企业涉税事件的影响,准确把握立法宗旨,适时调整税收筹划方案,确保企业的税收筹划行为在税收法律的范围内实施。

第四、贯彻成本效益原则,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中小企业在选择税收筹划方案时。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才能保证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任何一项筹划方案的实施,纳税人在获取部分税收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为实施该方案付出税收筹划成本,只有在充分考虑筹划方案中的隐含成本的条件下,且当税收筹划成本,小于所得的收益时,该项税收筹划方案才是合理的和可以接受的。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不能仅盯住个别税种的税负高低,要着眼于整体税负的轻重。一项成功的税收筹划方案必然是多种税收方案的优化选择的结果,优化选择的标准不是税收负担最小而是在税收负担相对较小的情况下,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另外,在选择税收筹划方案时,不能把眼光仅盯在某一时期纳税最少的方案上,而应考虑服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选择能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税收筹划方案。

第五、借助“外脑”,提高税收筹划的成功率。税收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和系统工程,要求筹划人员不仅要精通税法和会计,而且还要通晓投资、金融、贸易、物流等专业知识,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的筹划人员来操作。中小企业由于专业和经验的限制,不一定能独立完成。因此,对于那些自身不能胜任的项目,应该聘请税收筹划专家(如注册税务师)来进行,以提高税收筹划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完成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从而进一步减少税收筹划的风险。

税收筹划“量体裁衣”

税收筹划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在一定的税负条件下,追求税后利润最大化,实现既定的财务目标和最大的经济利益。中小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赢利。

目标的确立

既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是税收筹划的最终目标,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中小企业要做好税收筹划,在税后利益最大化前提下的具体目标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

1、选择低税负方案。一般来说,税基越宽,税率越高,税负就越重。低税负方案的选择又可分为税基最小化、适用税率最小化、减税最大化等具体内容。在既定纳税义务的前提下,除非有零税负点可供选择外,选择低税负点可以减少税款支付,直接增加税后利润,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2、选择投资地区。国家税收法规在不同区域内的优惠政策是不同的,因此,企业对外投资时,要考虑适用于投资区域的税收政策是否有地区性的税收优惠,从而相应选择税负低的地区进行投资。

3、在会计准则许可的范围内,选择实现“低税负最优方案”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准则允许对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选择,比如企业可以选择材料的计价方法,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方法,选择费用的分摊方法等。拿材料的计价来说,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企业选择不同的材料计价方法,对企业的成本、利润及纳税影响很大。

4、选择递延纳税。税款的滞延相当于提供给企业一笔同税款数额相等的无息贷款,从而改善企业的资金周转,而且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中,延期缴纳的税款币值下降,相应减少了实际的纳税支出。递延纳税包括递延税基和申请延缓纳税两个方面。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递延纳税取得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增加税后利益,对企业财务管理分析来说,可以获得机会成本的选择收益。

5、避免因税收违法而受到损失。根据税收筹划最终目标的要求,在税收筹划时不仅不能选择偷税,而且要随时注意避免税收违法行为的发生,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税收风险”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标。

筹划方案需量身打造

企业在税收筹划活动中企业应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因地制宜。并且结合实际测算不能把其他行业的做法照搬到本行业,导致比番筹划最终以失败告终。

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一定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不能一概照搬照套。否则,只照葫芦画瓢,由于筹划方案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相符,与现行税收政策不兼容、不匹配,仅凭单纯的学习和模仿,或简单地复制其他现成的操作方案,结果画虎不成反成犬,注定其结果是失败的。

在企业税收筹划实践中,因简单复制一度成功的筹划案例,而惨遭失败既赔夫人又折兵的现象屡见不鲜。事实上,税收筹划并不排斥模仿复制,但要求企业在模仿复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一是考虑地区差异。经济特区、开发区和保税区,不同区域税收政策不同。二是考虑行业差异。不同行业间企业税负不同。如商业与工业企业缴纳增值税,非工业性劳务企业缴纳营业税,税负悬殊,缴纳营业税的不同行业税率不同,不同行业企业所得税税负不同,行业性税收优惠政策存在差异等等。三是考虑企业规模差异。即便是同行业、同类产品,企业生产规模不同,税负也有差异,这在增值税和所得税中表现尤为突出。四是考虑企业性质差异。在生产产品、企业规模相同的情况下,企业的性质不同,税负也有差异,如我们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负差异。五是考虑企业经营环节差异。企业经营环节有生产、批发、零售诸环节,由于消费税仅在生产环节征收,而对之后的再批发和零售则不再征收,不同经营环节税负有差异。六是考虑收入项目差异。即使同一经营环节,收入项目不同,税负轻重也会不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收入来源有:产品销售收入、服务收入、房屋出租收入、特许权转让费等。不同项目税种和税负都不同。七是考虑征收方式差异。同一收入来源,税务机关会根据各税种的不同特点和征纳双方的具体条件而采取不同的税款征收方式。如查账征收、查定征收、查验征收、定期定额征收等等。

由于上述差异的存在,因此,确定税收筹划方案时,企业一定要考虑自身个性因素,因地、因事、因时慎重选择筹划方案,不宜简单模仿复制,在税收筹划热潮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小学双减政策实施方案篇10

〔关键词〕气候变化;中美战略;合作共赢

〔中图分类号〕D81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6)04-0064-11

〔作者简介〕杜受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杜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震灾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四川成都610071。

“除气候问题外,国际社会不再面临更重大的长期性问题。”(托尼・布莱尔,2002年)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使人类社会形成最广泛的命运共同体。气候变化事关中美两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应对气候变化的中美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重要领域之一。应对气候变化的中美关系既包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等国际公约和国际机构下的多边关系,也包括中美两国之间气候治理的双边关系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行动等内容。2009年《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就提出:“把能源和气候变化提升为两国战略和经济对话的核心议题之一。”2014年奥巴马在荷兰海牙与会晤时明确表示,“美方希望加强中美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将其打造成美中积极合作的新领域”。

基于气候变化的“危险正在增加而能够遏制危险的机会正在变小”的态势,和迄今已经召开了的21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对后“京都议定书”时期,仍然没有一个清晰的、实质性减排方案的情况,也基于中美两国都是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和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格局中的极端重要地位等原因,构建应对气候变化中美合作共赢关系,不仅可能为打破气候谈判僵局,促进全球气候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气候治理效率,为全人类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提供方向和指导,同时也可能成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突破口,为推进其他领域的合作共赢积累经验和探索途径。

本文拟从研究中美两国气候战略和政策着手,比较中美双方气候治理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探寻中美双方在多边和双边领域加强政策协调,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全球气候治理效率,探索促进中美双方加快向低碳转型,构建气候变化中美合作共赢的机制和路径。

一、气候变化的中美关系

(一)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中的中美大国战略地位

1.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

资料来源:加拿大科迪亚大学地理、规划和环境副教授戴蒙・马修斯的研究报告,发表于英国《环境研究通讯》网站,2013年。

美中是世界上名列第一、第二的经济体。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是迅速崛起的新兴大国。中国经济规模2017年可能超过美国(〔美〕普华永道公司研究报告,2013年)。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大国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两国所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温室气体分别都要占到全球同期的40%以上。中美两国能源结构都是以煤炭为主。2013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为365亿吨,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的67%。

2.中美气候治理国内行动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影响

中美两国的经济、能耗和排放的大体量决定了中美气候治理上的战略和动作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格局和进程。中美两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成效显著,为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化、减缓气候变暖做出了贡献。国际能源署2014年6月15日报告称,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全球排放量2014年没有增加,这是40年来在没有经济危机的情况下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世界能源署认为导致这一变化有两大原因,一是中国减少煤炭的使用量,并增加水电、风能、太阳能的发电装机容量。二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的富有国家已经开始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增加脱钩,从2010年至2014年间,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的经济增长了近7%,但碳排放减少了4%,增加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厂的装机容量,并为汽车燃油经济性和家用电器等方面设定了更严格的标准。据统计,2010年全球的水电产量增长了53%,其中60%来自中国。全球可再生能源中的生物质燃料产量增加了138%,主要来自美国(17%)。全球用于发电的可再生能源增长了155%,其中风能发电量增长了227%,而风能发电的增长又主要来自中国和美国,占全球增量的70%。美国2012年新增电力的43%就来自风电(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1年)。美国从2007年煤炭为其提供50%的电力下降到2012年的37%。中国“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下降了191%,即减少了将近1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约相当于全球2012年排放温室气体的5%。

3.中美气候战略变化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影响

中美气候治理战略的选择,对于遏制气候变化具有“或者是做出榜样,或者是加深危机”的举足轻重意义。中美双方都是气候谈判重要参与方。中美都是1983年首届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代表,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最早的缔约国家。在世界气候治理政治版图的三大板块中,中美分别是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集团和伞形集团的代表。气候治理新型中美大国关系的建立“不仅为中美两国气候变化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两国支持国际气候谈判,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提供了方向和指导”。2010年美国国会未能通过排放权交易的提案,“对世界应对气候变化而言,这是比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失败还要重大的打击”。这是因为“美国一旦最终决定削减排放,全球解决气候问题的机会就会与现在截然不同”。如果美国的减排实现了,应会更加督促其他国家减少排放;相反如果美国还未做出真正承诺的情况下,很难期待其他国家开始减排行动。〔1〕

(三)中美气候治理的差异性

1.根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2.历史累积排放与人均累积排放数据引自胡国权、罗勇、刘洪滨《人均累积排放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

美国的人均碳足迹是世界最高的。中国的历史排放、人均排放都大大低于美国。中国的能耗、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升很快,均超过美国,名列世界第一。

从发展阶段上看,美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已越过峰值,尤其是能源革命使其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和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均大幅下降;而中国尚处在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能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都还会不可避免地增长,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难以改变。

在气候治理上除中美两国在国情、发展阶段、历史责任、人均排放、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外,在关于气候变化的责任划分、义务分摊等原则性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虽然中美都是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但在对待《京都议定书》中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公平性原则、各自能力原则方面两国的立场迥异。中国是坚决的支持者和执行者,而美国则对这些原则持消极甚至反对的立场,针锋相对地提出“主要排放国都要参与绝对减排”,以“大国减排”替代“发达国家率先减排”,以“自下而上”的松散减排模式替代“自上而下”的强制量化减排。要求制定全球减排协议,以取代《京都议定书》,甚至于2001年退出了《京都议定书》。

(四)中美气候治理关系的发展趋势

气候治理的中美关系总体上呈现出既有分歧也有共识,共识大于分歧;分歧在缩小、共识在扩大;在气候谈判立场上的巨大分歧与在气候治理上的务实合作并行不悖的态势。如在气候变化的认知上美国从政府到民间相当长时期持怀疑态度,并以“全球气候变暖不确定性”为借口推脱自己的气候责任。但2013年美国航天局(naSa)一份美国气候变化的报告并以此为依据对国内气候未变暖论者提出警告,认为美国已经到了应该重视气候问题的时候了。该报告的发表标志着气候变化已成为美国国内的共识。在应对气候变化责任和义务的划分上,中国在坚持共同但有差别的减排原则基础上,也向全世界做出了到2030年中国碳排放要达到峰值,单位GDp的温室气体排放要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的比重达到20%,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等一系列减排目标调整的承诺。

(五)气候治理中美关系与新型中美大国关系的关系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也是最复杂的大国关系之一。中美关系主要集中在三大板块。首先是经济贸易板块。中美两国经贸合作在不断加深,2013年双边进出口贸易额超过了5200多亿美元,是双边建交时的200多倍。中国现在已是世界上保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在经贸领域中美两国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其战略意义和对全球的影响日益凸显;其次是人文科技板块。由于在人权、知识产权、社会制度等问题上,两国存在着根本矛盾分歧,在这一板块合作的空间和成效受到限制。第三是安全板块。除传统的安全问题外,还包括反恐、地区安全等非常规安全问题。气候变化是对人类影响最严重的安全问题。中美双方在该领域的合作有广泛的基础和强烈的需求,是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的合作领域。

构建“新型的中美大国关系”是2013年6月在加州庄园会晤奥巴马时提出的建议,并得到奥巴马的响应,“我们一致同意实际合作、建设性对待两国分歧的基础上继续构建一种全新的大国关系模式”。气候治理新型中美大国关系的建立为中美两国气候变化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提供了平台,成为双边关系的一个支柱,增进彼此信任和相互尊重,为推进其他领域的对话、合作、共赢,从而为构建新型中美大国关系,积累经验和探索途径。〔6〕

二、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政策

(一)美国气候战略表现出波动性、外部性和双重性三大特点

1.在不同时期美国的气候政策有较大摇摆和波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二十多年中,美国经历了从老布什到克林顿、小布什再到奥巴马四任总统,这期间总体而言美国气候政策进展迟缓,乏善可陈。老布什任职期间,开启了美国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签署了美国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法案。克林顿时期美国成为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之一。2001年开始的小布什时期,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出现了明显的倒退,从国会到各个州都表现出对减排强烈的抵制。小布什坚决反对《京都议定书》和所规定的强制减排目标,认为那是给美国套上“紧箍咒”。最终美国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不确定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等藉口退出了《京都议定书》。2009年开始的奥巴马时期,美国政府气候政策有了明显的改变。早在竞选的时候,奥巴马就提出将所有碳排放的额度进行拍卖的议案,并与竞选对手麦凯恩都承诺要支持加州已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和汽车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奥巴马就任后的第一周即兑现了他的以上承诺。2013年奥巴马在第二个总统任期的就职演说和国情咨文中,强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再次重申将所有碳排放额度进行拍卖的提案。并任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倡导者、参议员约翰・克里担任了国务卿。

2.美国的气候政策表现出极强的外部性特征,即既不愿为其带来的气候危害承担相应责任,却想在其中得到更多好处,取得主导权。把本国利益放在最优先位置,是美国制定任何政策,处理包括应对气候变化等国际事务的先决条件。一方面美国强调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经济损失,如小布什政府在对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审查报告中说,美国完成《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减排目标成本太高,会给美国造成4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到2010年时则要占到GDp的1%-2%,同时会减少490万个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得到了丰厚的经济利益。2012年多哈气候谈判的成果之一,就是规定美国在2020年前无须对国际社会做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承诺。因此为美国国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创造了宽松的条件,也为其在下阶段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奠定了基础。其次,在碳排放权交易中美国获益不小。据美国自己的计算,碳排放权交易的收益可冲减美国用于履行《京都议定书》责任50%-75%的经济损失;所拍卖的碳排放额度收入为奥巴马第一个预算案的通过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第三,美国还希望独占全球气候治理控制权和主导权。美国历任总统毫不讳言要占据气候治理的领导地位、控制全球气候谈判的欲望和立场。老布什提出,美国比任何一个国家在导致这一问题的产生和领导全球寻找解决方案上都应负担更多的责任。小布什则公开申明,“美国的指导原则是明确的,我们必须领导全世界,排放更少的温室气体”。奥巴马重申,“美国要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上带领全世界迈进新时代”。

3.就像美国在处理其他国际事务中常常采取双重标准一样,美国的气候政策也表现出典型的双重性。

(1)在多边关系和双边关系中的双重性。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多边会谈中美国往往扮演了消极力量的角色。美国所代表的伞形集团减排目标低,且减排立场基本一致,对《京都议定书》基本持否定态度。但在中美气候合作的双边关系中,美国却更多表现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务实性。从技术、研发、节能及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与中国开展了较多的务实性合作。〔7〕美国认识到中美双方加强气候变化合作会带来的包括能源安全得到加强、环境更加清洁、自然资源更为富足等显著互惠利益。

(2)国际和国内政策的双重性。美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上表现出消极态度的同时,却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国内政策上,借以解决能源开发、能效技术、能源安全、科技创新等国内问题。小布什坚决反对《京都议定书》和所规定的强制减排目标,但小布什时期却极力推进新技术革命。2005年通过的美国的《能源政策法》规定,把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对能源安全做出贡献和拥有能够显著改善美国能源经济安全的先进气候技术或制度作为财政支持的重点项目”。奥巴马2013年国情咨文中强调要采取行政措施加速向可持续能源资源过渡。“鼓励能效争优计划”提出到2020年住宅和商业能源消费减半的目标,并给大力推进能效建筑,因此提供就业机会和减少消费者能源支出的州提供联邦资助。能源部依据《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投入900亿美元支持绿色能源产业。国会决定风能生产税抵减法案在2013年继续有效。在一系列气候政策的支持下,美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成效卓著,甚至给世界造成一个印象,即碳税和碳排放权总量控制交易是欧洲的主导,而先进的低碳高能效技术等则是美国的象征。

(3)联邦政策和各州政策的双重性。在美国总体对应对气候变化持消极态度的同时,美国各州却在其权限范围内寻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在小布什第二任期结束时,美国有近40个州采纳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推动能源能效更高的建筑,建设轻轨来促进大众交通低碳化,采用“智能量表”来促进更好地节约和利用能源、水和天然气等等。加州2006年即通过了《全球暖化应对法》,要求州空气资源委员会制定规则和设计市场机制,将202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到1990年的水平。2010年12月原则通过了加州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的制度设计方案,并确定2013年碳交易开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2012年1月加州财政厅公布的2012-2013年财年预算草案,首次将碳排放权拍卖收入和支出列入预算。在这些政策举措的推动下,如今加州的碳市场已经成为仅次于欧盟的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场。

(二)美国气候战略三大特点的原因分析

1.经济原因。本国利益至上,不允许因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对国内的经济发展、就业造成危害是美国气候政策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立场。美国预测,如果要完成《京都议定书》对美国所规定的减排任务,将使美国的GDp削减2%-4%。而减少2%,则相当于1970年石油危机造成的损失;削减4%,将使美国经济走向衰退。世界最大的石油企业埃克森美孚公司的老总李・雷蒙德就公开宣称《京都议定书》会引起“社会极大的经济损失,会让巨额的财富转移到其他国家”。此外,受各种利益集团绑架,如石油企业通过游说政治家,干预和阻止限制排放政策出台等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2.受制于国内两个主要政治政党的争论和不同观点。和共和党在包括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常常意见相左。共和党在气候治理上持消极立场,共和党不少新当选参议员迄今仍然对气候是否在变暖存疑。两党的分歧经常表现在国会两院的争论中,导致美国气候和环境法案难以通过。2009年夏天在8位共和党议员的支持下,好不容易在众议院通过了《气候和能源》的提案草案,但到同年秋,相应的立法草案却没能在参议院通过。到2010年11月随着共和党在国会中期大选中的胜利,使得反对气候立法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不仅使美国气候变化立法过去的努力功亏一篑,以至于直到2012年的总统大选前,美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立法工作都毫无建树。

3.政治体制的影响。在美国的政治体系里,权力是分散的,采取行动需要更多的权力经纪人建立共识,这个复杂的过程非常耗时(〔美〕史蒂文・梅茨,2014年)。美国气候环境方面的法案审定时间旷日持久、成本很高,效率很低,尤其是相关的国际公约基本上就不可能得到批准。美国国会设置了一种“阻挠议事程序性”制度,即在一项法案审议中,只要有一位议员或用冗长发言或用其他方法即可阻碍或延宕一项法案的通过。而要否定这样一个反对的程序,则需要至少60%的程序性投票的支持才能阻断这种阻挠议事程序,从而让对该法案的审定得以继续进行。然而对一个法案的审定又是有明确的时间性的。因此这种制度设计,往往会让提反对意见者更容易得逞,少数人即可阻止一项法案通过的进程。

4.各种因素的掣肘,使总统不能彻底地迎接气候挑战。领袖的态度是国家气候战略和政策的关键因素。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二十多年中,老布什是冷战结束后第一位认识到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总统。他提出,气候变化即将成为导致政局不稳定的诱因,并且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美国战略计划的重要内容。美国要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上承担起领导责任,用“白宫效应”来对抗“温室效果”。克林顿政府签订了《京都议定书》,在国内推行提高汽油税率、鼓励消费者驾驶能效更高的汽车等政策,试图把减少温室气体与削减联邦预算赤字结合起来。即使是被认为对气候变化最消极的乔治・布什在其竞选承诺中,也曾提出将二氧化碳定义为污染物,用排放权交易的模式来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等积极的气候治理方案。奥巴马则是被认为态度最积极、最善于利用行政力量推进气候治理的总统。奥巴马经常强调:他的总统任期,正好与气候治理至关重要的时期重合。他提出把能源和气候的重要性放在医疗和教育之前。即使由于医疗法案在国会遇到了阻挠,在内,甚至在奥巴马政府内也出现了放弃或是推迟关于气候变化政策努力的时刻,奥巴马仍然坚持将气候变化作为国内优先考虑的政策。

但受制于多种因素影响,总统们应对气候的意志和决策常常被大打折扣,只能通过妥协、让步,甚至采用迂回的办法来实现其目标。如克林顿虽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迈出了“很好的第一步”,但他也强烈地意识到一定得不到参议院批准,因此只好宣布:除非实现了涵盖“包括关键的发展中国家有意义的参与的补充步骤,否则他将不会把《京都议定书》交给国会批准”。在奥巴马就任后,美国和全球就陷入了自20世纪初大萧条时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致使美国国内经济萧条,政府颁布任何形式的增加费用的政策,包括提高化石燃料使用的费用等都变得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不得不把自己在竞选总统时提出的雄心勃勃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暂时搁置下来。奥巴马时期制定的《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经过长期博弈,终于在众议院以219∶212票得以通过,但到了参议院,尤其是在其下属的财政委员会,该法案就一直得不到通过,无奈之下,他只好让环保部根据1990年《清洁空气法案》把二氧化碳和其他5种温室气体定义为威胁公共健康和利益的污染物,充分利用已经通过的法律迂回地实现气候治理的目标。

5.文化方面的原因。美国有反对沙文主义的文化传统,不轻易与其他国家签订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美国的创立者在美国宪法中就规定,国际条约的批准,需要参议院2/3的绝大多数赞成票批准才行。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的“地球峰会”上,由老布什率领的美国代表团反对制定约束性指标,其理由是《清洁空气法案》作为美国的国内立法尽管争论不断,不过不会被认为是对于美国的干涉。而里约条约则涉及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一旦被批准,在联合国主持下的国际条约将约束美国国内的能源使用,这会被认为是对美国的干涉。

(三)美国未来气候战略和政策预判

1.减排目标:1992年京都峰会前夕,克林顿在国家地理学会的演讲中提出,美国在2012年将排放削减到1990年的水平,这意味着在1997年的基础上减少10%的排放量。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美国减排目标是2008-2012年间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7%。奥巴马竞选总统时曾提出,在2050年将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83%。

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草案中提出,计划由2012年开始设排放上限,之后排放上限逐年下降,至2020年将美国的年排放量从目前的57亿吨降低到约50亿吨,到2035年降低到30亿吨以下,最终到2050年降低到约10亿吨。意味着到2050年美国的排放较目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83%,与奥巴马竞选时的承诺基本吻合。

2.以大国治理替代联合国主导治理。奥巴马本以为多边主义更能做出影响全球的决策,但哥本哈根会议失败使奥巴马转变了看法,萌发了由少数国家(即所谓气候大国)参与以协议的方式来对气候治理产生巨大影响的设想。

大国治理设想的路线图是从对问题应该负担主要责任的国家开始,一旦他们决定为寻求解决方案承担责任,就可将其他国家引入一揽子协议和协调行动中。奥巴马构想的气候大国包括了近20个国家和地区,分为三个圈层,内圈:美国、欧盟、中国、印度。次圈:巴西、南非、日本、俄罗斯;外圈: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墨西哥、韩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

(四)美国的能源革命与应对气候变化

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科技创新引领的美国能源革命,产生了促进经济、就业、能源安全和气候安全多重效应。能源革命让美国石油与天然气的生产和供应迅速增长,2013年初,美国成为石油、天然气的净出口国。通过能效技术的推广让美国的能源消费快速减少。现在美国比起40年前经济总量增长了3倍,而石油能源消耗却总量下降。能源革命减少了能源进口,有助于实现收支平衡,新增税收缓解了政府预算压力。能源价格下降又使美国工业,尤其是石化、铝、钢铁等能源密集型工业在国际上更具有竞争力。能源革命增强了美国人的信心。一段时间许多美国人以美国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度增加为依据,接受了美国衰落的理论,而能源革命改变了这种依赖,从而让美国人增强了信心。能源革命还让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握有更大的主动权,为实现其气候目标提供了保障。此外能源革命让美国在地缘政治中拥有了一张王牌。例如美国利用石油制裁使伊朗回到核武器谈判桌旁,不仅仰仗沙特阿拉伯愿意填补伊朗减少的每日百万桶石油的产量,而且得益于能源革命引发的普遍预期。〔8〕

但是,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美国的能源革命在带来短期显著成效的同时也蕴藏着长期的风险。因为能源革命能够让化石能源在未来的几十年间保持较低的价格,其实是延长了化石能源的使用年限,让人类要想戒除碳排放以扭转气候变化的困局将更加艰难。

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政策

中国是最早参与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京都议定书》最早的10个缔约国之一。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同年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9〕2012年中共十再次重申中国要“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政策

1.积极参与联合国主导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架构,支持《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国际公约及其所确定的按“共同的但是有区别的责任”、“公平性”、“各自能力”等分摊气候治理责任的原则。

2.坚持自己是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强制性、约束性的减排任务。主要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措施和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自愿减排目标,来履行其在《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下的义务。

3.主张发展和积极参与气候治理的区域合作。中国认为双边的、区域的气候治理合作不是替代或削弱《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相反是对这两个公约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

4.在气候治理的国际合作中,特别强调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使全球共享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惠益。

5.提倡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充分考虑如何适应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问题,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抵御灾害性气候事件的能力。

(二)国内政策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重点

1.2014年提出“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这方面,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表明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源自内生动力。中国继在《中国21世纪议程》,把环境保护包括治理大气污染、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列为最重要的议程,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之后,2010年又提出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战略机遇。〔10〕

2.把低碳发展作为应对减排压力又高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促进低碳转型,中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6%,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7%,非化石能源比重达114%,资源产出率提高15%等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当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把包括新能源、以低碳为主要特征的产业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当年,开始在“五省八市”开展低碳试点。2011年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了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并把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指标分解到各地区和单位。同年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地区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2012年中共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路径,国家发改委颁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审定与核证指南》,确立了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的基本管理框架、交易流程和监管办法,鼓励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资源减排交易,为有关交易活动有序开展提供了保障。〔11〕2014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中国减排效应评估和减排前景预测

1.自主减排的效果远远落后于碳排放总量增长的速度。“十二五”前三年,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6%,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7%等约束性指标倒逼下,中国的碳排放量增长率比“十一五”期间下降了近30%,而且下降速度呈现出加快趋势。但同期,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却增加了65%。本来据测算,如果在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减少40%-45%,GDp年均增速保持在7%情况下,2005-2020年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只会增加65%。但实际上到2010年增长了40%,而到2013年已经增长了65%,提前7年突破了预期排放量。〔12〕

2.碳排放增长是一个长期的态势,最早也要到2030年后才可能达到峰值。自1990年以来全球一半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量来自中国,2008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2010年中国占到全球排放总量的27%。根据多个方法和多个机构的预测,即使在继续实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GDp年平均增速保持在7%的情况下,2030年排放也要达到88亿吨,2040年达到92亿吨,2050年时要达到95亿吨。〔13〕

3.升温控制在2℃的气候安全目标对中国形成了强烈的“碳锁定”。对应控制升温2℃的气候目标,一是全球只剩下3000亿吨的排放空间;二是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的年排放要下降到150亿吨(相当于在2012年30276亿吨的基础上减排65%)。三是到2050年全球人均排放量要下降到15吨(相当于在2012年基础上减少64%)。而以上无论哪一项指标对于中国都是严峻挑战。〔14〕首先,2050年中国排放量比2005年不仅不下降反而还要上升40%,达到95亿吨,占到全球可供给的排放量的63%。而人均碳排放量中国则应由2010年的54吨,在未来30多年间下降7222%,其难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水平是由现在的444吨/人下降66%)。

4.接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强制减排目标的可行性。按照UnDp的预测,中国即使在实行最严格的减排政策、减排技术发挥最大潜力和在2030年排放达到峰值等前提下,2050年仍然要排放55亿吨二氧化碳,仅略低于2005年的排放水平。所以,提出承担到205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0%的法定约束性指标的难度极大,回旋余地很小,是一个需要跳起来才可以摸得到的目标。

5.区域间人均碳排放差异大。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能源禀赋等方面差异,使中国各省的人均排放量差异悬殊。2007年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例如四川的人均年排放量为26吨,而山东却达到了73吨。中国沿海省市排放着与欧洲、美国相似水平的二氧化碳,但他们的数据却由亿万西部省份人们的数据来隐藏了。当然这种差异也隐藏着发展的机遇,为中国发展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奠定了基础。中国既可以通过碳排放交易来促进各区域低碳转型,也可以促进能源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健全,协调东西部地区的平衡发展。

(四)中国气候变化战略调整与对策

1.鉴于排放空间的越来越稀缺,在未来国际气候谈判中一方面中国应尽量争取更多的排放资源,为其低碳转型争取更大的回旋余地。另一方面,要兼顾气候伦理责任,表现出一个为我们和后代保卫气候安全的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2.支持联合国主导下的气候治理政治架构,建设性地参与联合国主导下的气候治理行动,履行联合国赋予中国的气候义务。同时积极推进和构建中美气候合作、中欧气候合作,气候大国合作等区域合作、双边合作。

3.以新兴国家的身份来承担气候责任。1995联合国第一次气候谈判会上通过的“柏林授权”提出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标准来划分有区别的气候责任原则。《京都议定书》把这个原则具体化为只由发达国家承担、而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具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但是,一方面,20世纪后期以来,以中国为代表被称为新兴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很快,能耗增长很快,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甚至某些方面超过了发达国家。〔15〕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和以小岛屿联盟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都提出调整过去的以发展水平来划分气候责任的制度安排诉求。2012年联合国德班气候谈判会形成的共识就是终结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来划分减排责任。中国一方面可不再坚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来承担气候责任,另一方面仍然要坚持基于历史责任、人均排放、发展阶段、承担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来承担区别于发达国家的气候责任。

4.承担有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目标。约束性的减排目标是目前联合国主导下气候治理最主要、最有成效的机制。中国可以在综合考虑与升温2℃气候目标相衔接,与中国减排安排相衔接等因素的基础上,承诺到205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0%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目标。这样,对外可以回应国际上的压力,对内可以成为加快低碳转型的倒逼机制。在具体安排上可以分阶段、分地区分解和实施约束性减排指标。分阶段可以分为碳强度下降阶段(2020年前)、达到排放峰值阶段(2030年前)、实现约束性减排目标阶段(2050年前)。分地区可以根据区域不同的主体功能定位、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减排任务。如对优化开发区可提出总量减排任务,而对重点开发区在提出更高强度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总量减排标准。

5.建立健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协同推进的体制和机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面临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三大挑战。既不能以牺牲经济增长来获得二氧化碳的减排,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得二氧化碳的减排。二氧化碳在一定程度上与常规污染物的排放具有同根同源性。因此应采用协同控制、系统化理念,综合考虑降低能耗、改善环境质量和减碳。未来政策调整方向是要促进形成节能、环保、低碳的合力,将可以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的技术和政策与节能减排技术和政策紧密结合,协同推进。〔16〕

6.把减少煤炭消耗作为中国治理雾霾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着力点。英国气候变化经济学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报告认为,中国限煤是实现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的关键。因为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上限是320-330亿吨。但如果不采取限制煤的措施,到203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就会超过150亿吨,占到全球排放总量的一半。限煤不仅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还可增强国家能源安全。中国越来越依赖于进口煤炭来满足增长的需要。减少对煤的依赖可以增强中国免受国际煤炭价格波动的影响。其次,限煤可减缓中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尤其在北方地区,因为无论是用煤炭发电,还是把煤炭转化为可燃气体都需要大量的水。最后,推进煤炭的替代能源还能够有力促进中国太阳能、风能和其他能源的发展,使其开发出新的出口市场。〔17〕

中国已制定出限煤的时间表,即2020年前限制煤炭消费,2040年前彻底淘汰煤炭的使用。这一安排,与中国提出的温室气体减排的强制性、约束性指标相匹配,将为其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限煤不限于减少煤炭的使用,还包括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非煤能源,形成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等途径。

7.“在解决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变化上,技术进步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其作用可能超过其他所有因素之和”,节能减排的科技进步可能为中国走出一条区别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高碳发展道路提供依据。〔18〕中国应把支持包括节能、能效、新能源等内容的技术研发、引进、投资等作为气候政策的重点。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注意学习借鉴推进技术进步相应的制度安排。

四、中美气候变化互补共赢合作的优先领域

合作共赢的中美气候治理关系首先是通过中美双边对话和政策协调,健全和完善已有的国际气候治理方案、政治架构,体制和机制,在缺乏相应规范的领域探寻新的为世界各国都能接受的方案。〔19〕在改革和创新国际气候治理的制度安排上应优先考虑以下两方面改革:

(一)把“效率与公平并重、权利和责任并重、合作治理与自主行动并重”,确立为气候治理的各参与方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原则。一是效率与公平并重。气候治理的高效率是保证实现升温控制在2℃气候安全目标的关键。气候公平既包括当代人公平享受温室气体的排放权,又包括历史、现实、未来全过程的存量公平。气候治理的效率是目标,气候治理的公平是手段。用气候公平来提升和保证气候治理效率。二是权利和责任并重。综合考量历史排放、现实排放,人均排放、总量排放,当代排放与后代排放等因素,完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气候治理责任分担原则,在更高水平和更大程度上体现权利和责任平衡、并重。三是合作治理与自主行动并重。联合国主导下气候治理的组织架构和气候变化国际公约所确定的具有法律强制力的减排目标无疑是气候治理重要的政治架构和机制,但这些架构和机制的实现都需要通过各国的国内行动来实现。各国有效的国内行动是实现气候治理目标的重要基础。

(二)大国治理带动全球治理。20世纪世界成功控制核战争威胁和建立世界贸易组织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共同经验是,首先从对问题应承担主要责任的国家开始,一旦他们决定为寻求解决方案承担责任,就可将其他国家引入一揽子协议和协调行动中来。大国治理带动全球气候治理应该成为联合国主导下应对气候变化政治架构的一种补充机制,而不是替代和削弱已有的全球治理架构和机制。中美两国的经济、能耗和排放的大体量,决定了中美气候治理的战略和行动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格局和进程,中美应该在气候治理中发挥更有效的大国带动作用。〔20〕

在双边领域应着力构建以下三方面机制:

(一)节能、环保、低碳协同发展机制。中国同时面临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的挑战。日益严峻的雾霾问题是三十多年高速发展的代价,与中国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有很大关联性。煤炭既是高碳能源、也是雾霾主要贡献源。在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由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硫占70%以上,氮氧化物占60%以上,烟尘占70%左右。气候变化与雾霾污染之间同根同源,有高度相关性,解决雾霾问题显然需要能源、环保、低碳综合治理,协同推进。中美两国都是煤炭消费大国,消费量之和占全球总量的40%以上。美国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遭遇过洛杉矶光化学污染等同样的困扰。如何建立健全减煤、减碳协同推进的体制和机制,避免诸如环保不低碳、低碳不环保等顾此失彼的政策和行为的发生,是中美两国建立互补共赢合作关系的重要和迫切领域。〔21〕

(二)新能源开发促进机制。气候变化实质上是能源问题。提高能效、开发新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根本出路之所在。美国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摆在新能源开发上,美国成功的能源革命,既让国家能源安全得到保证,同时提高了能源效率、开发出新的替代能源,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在开发风能、太阳能、水电等方面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效。

“制度移植可能比技术移植更困难,因为一个制度安排的效率极大地依赖于其他有关制度安排的存在。”〔22〕美国能源革命中页岩层的油气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开发等新能源技术从技术研发到推广应用,政策的促进作用首屈一指。在“风能生产税抵减法案”(ptC)等相关政策支持下,2010年风能、闭环生物质能和地热发电等的退税额达每千瓦时22美分,其他符合条件的技术所获得的退税额为风电退税额的50%。2012年底前投入运营的风力发电项目可获得10年退税,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投产日期在延后一年,即2013年年底以前投入运营的项目也可获得10年退税。在ptC取消的3个年份(即2000、2002、2004年),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的增长速度出现明显停顿,而在预定期满之前的年份,风能开发项目则出现显著增加,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案例。

取长补短、借鉴对方成功经验推进本国新能源开发,在能源开发新技术移植中如何安排配套的制度保障,显然也是中美互补共赢的重要合作领域。

(三)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立与能力建设。碳排放权交易是气候治理最重要和卓有成效的政策工具。美国等国家经验证明,碳排放权交易可以为一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转型提供重要的制度和金融支撑。全球碳排放权贸易是由国际京都碳交易体系和各国区域碳交易体系构成、是在国际公约和各国减排政策推动下而产生的。中美两国既面临着碳排放权交易的国际市场,也面临着日益兴起的国内市场。〔23〕美国是开展碳排放交易最早的国家之一。2003年建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世界第二大碳交易市场,为承担自愿减排任务的10个州和自愿减排的交易企业提供交易服务。中国也在积极探索利用碳排放权交易推进自己的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国家碳排放交易规划和实施方案。在8个地区城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4〕建立严密的监控体系和测算体系,制订碳清单和碳预算等都是开展碳交易的基础工作,此外碳交易体系建立和碳定价方案制定,以及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个碳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的机构建立、规则制定、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建设,都是中美双方可以互补共赢的合作领域。

〔参考文献〕

〔1〕〔瑞典〕克里斯蒂安・阿扎.气候挑战解决方案〔m〕.杜珩,杜珂,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3〕秦大河.应对气候变化:形势和挑战〔J〕.政协天地,2011(5).

〔4〕〔15〕〔17〕姜冬梅,王灿,张孟衡.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定位的初步探讨〔J〕.环境保护,2007(11).

〔5〕〔6〕〔20〕〔23〕杜受祜,杜珩.气候变化问题的博弈论〔n〕.光明日报,2015-11-29.

〔7〕温刚,傅平.美国气候政策形势及其影响〔eB/oL〕.中国财经报网,2013-04-13.

〔8〕武建东.绿色经济再造美国:奥巴马能源大战略解构〔n〕.科学时报,2009-01-19.

〔9〕〔19〕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J〕.中国科技投资,2011(21).

〔10〕〔11〕〔22〕鲍晓倩,杨开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显著进展〔n〕.经济日报,2012-11-22.

〔12〕〔16〕何建坤.中国能源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