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干预的方式十篇心理干预的方式十篇

心理干预的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4:13

心理干预的方式篇1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分娩方式、产程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产妇21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10例)和对照组(108例)。干预组除常规护理外,采用心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无陪护分娩。比较两组分娩方式、产程及产时、产后2h出血量。结果:干预组剖宫产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25.9%,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第1、2、3产程比较,干预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出血量比较,干预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有利于减少无产科指征物剖宫产,有利于产程进展,减少产时及产后出血量。

[关键词]分娩;心理干预;产程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a)-159-02

分娩是妇女的一个自然、正常、复杂的生理过程,也是一个应激事件。大多数产妇由于缺乏对分娩的直接体验和正确认识,常产生焦虑、恐惧,而这些心理反应可能影响分娩过程及分娩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为减少产妇对分娩的恐惧心理,顺利完成分娩,本研究对2007年1月~2008年6月我院符合条件的产妇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条件:初产妇,无严重的内科及产科并发症,孕周为37~41周,单胎、头位。符合条件者共218例,年龄22~31岁,平均26.4岁,随机分为干预组(110例)和对照组(108例)。两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无陪护分娩,一个或多个产妇有规律宫缩后,由值班护士负责观察和接生,分娩过程有待产室、产房、产后观察三个环节及相互交接构成。干预组在基础护理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①建立信任关系:陪产人员以热情、和蔼的态度对产妇进行自我介绍,使产妇对陪产人员产生信任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陪产人员倾听产妇诉说,不时运用肢体语言如微笑、点头及用力握产妇的手等,给以安慰、鼓励。②教授应对技巧:教授自由体位、腹式深呼吸、按摩、听音乐等技巧来应对产妇分娩时的不适,以增强其分娩信心,保持良好情绪。③全程陪护:第1产程了解产妇需求及心理反应,鼓励产妇进食,使产妇做好体力和精神准备。第2产程给予鼓励和指导,针对焦点问题进行心理疏导,给予希望性鼓励,使产妇保持信心,顺利完成分娩。第3产程分娩结束时向产妇及家属表示祝贺,对产妇给予表扬,用赞美和夸奖的语言详细描述婴儿情况,充分调动产妇的自豪感与满足感。观察两组分娩方式、产程及产时、产后2h出血量。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分娩方式比较

两组间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χ2=11.7,*p<0.05

2.2两组产程及产时产后2h出血量比较

两组第1、2、3产程比较,干预组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比较,干预组少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两组产程及产时产后2h出血量比较(x±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产妇由于紧张、恐惧、担忧的心理,或缺乏必要的生理卫生及生育知识,对即将到来的分娩过程不知所措,所有这些心理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对分娩过程产生着消极的影响[1]。紧张和焦虑可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加,使机体对刺激的敏感性升高,对产痛引起剧烈反应,使产妇血压升高,子宫血流量减少,胎儿宫内低氧、酸中毒的发生率增高,并可发生胎心率的改变,导致胎儿宫内窘迫;可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失调,宫缩乏力,产程延长,使剖宫产率及阴道助产率升高[2]。此外,由于产妇在临产期间,精神状态不同而导致失眠、食欲不振等情况,也对分娩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了解临产妇的心理活动对做好临产妇的心理护理,减轻产妇生产过程中的痛苦,缩短产程,使胎儿顺利娩出,保障母婴健康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当产妇处于宽松温馨的环境中时,由于医护人员的文明礼貌、热情亲切,产妇首先产生一种愉快、舒畅的心情,疼痛阈值提高,这会减轻分娩疼痛感。而且通过具体讲解,使产妇了解到分娩是一种自然过程,可消除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鼓励进食高营养食物,告之尽量减少张口呼吸和哭喊,以降低腹胀和不必要的体力消耗,从而增强其信心,并保持精力充沛,有利分娩。产后表扬产妇的表现,充分调动其母性的自豪感与爱心,有利于产后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剖宫产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9%。两组第1、2、3产程比较,干预组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比较,干预组少于对照组。这说明心理干预有利于产程进展,减少无产科指征的剖宫产,减少产时及产后出血量。

[参考文献]

[1]叶郁,谷宣.对助产及护理服务面临新问题的思考[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778-779.

心理干预的方式篇2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问题;心理护理干预;SaS;SDS;生活质量

doi:10.14033/ki.cfmr.2017.17.0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17-0107-02

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重大影响,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心理问题反过来又影响到病情康复[1],甚至出现心理生理应激反应,导致病情的反复发作[2]。因此,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采取对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方式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笔者所在科对7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有效减轻了患者的不良情绪,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5年8月-2017年3月来笔者所在科就诊被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40例为研究对象,排除合并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认知障碍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40例患者以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中患者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龄45~72岁,平均(58.4±5.4)岁,病程3~13年,平均(8.4±1.1)年。观察组中患者70例,男41例,女29例,年龄49~70岁,平均(59.5±5.2)岁,病程2~15年,平均(8.7±1.2)年。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病情监测、生活指导、饮食干预、用药指导、并发症预防等。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从而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主要为:(1)心理问题分析。患者在入院后,立刻指定经验丰富的护士与患者交流沟通,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患者是否存在焦躁、易怒、抑郁、烦闷、绝望等心理问题,并根据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结合病情、家庭背景、文化程度、信仰、人生阅历、社会阶层、性格等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2)放松训练。护理人员给患者开展放松训练,促进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减轻。如: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保持呼吸节拍的均匀,每次10min左右,护士巡房时叮嘱患者要经常做呼吸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放松情绪,也促进肺活量的增大,提高血氧浓度。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在询问患者的喜好后可通过音乐疗法、休闲活动等方式来开展放松训练,使患者保持放松的情绪。(3)生活起居护理。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作息、饮食、营养等,在日常护理服务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早发现患者的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并给予心理咨询。例如:针对存在抑郁状态的患者,其对周边的事物失去兴趣,变得漠不关心,也无法从过去开心的事情中感受到开心,对此,护理人员耐心鼓励患者倾诉,给患者提供相关心理发泄方法,将心理指导、情绪发泄、情感支持等方式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起居中通过合理安排患者的作息、饮食、营养等让患者感受到生活的热情,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患者的自信心。(4)家庭支持护理。除开展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外,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让家属认识到心理问题对于病情康复、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意义,并且系统给家属培训如何给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如何通过家庭支持、亲情关怀等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例如:家属多与患者讲解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并询问一些意见等,让患者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还有很大作用,使其重燃自信心。又如:患者病情稳定可下床活动、户外活动后,经常带领患者参加一些户外休闲活动,增强其自信心,满足患者的社会交往需求。(5)构建良好的家庭治疗环境。家庭是冠心病患者的重要生活环境,家人的言行态度等都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一定影响,由于冠心病病程长、医疗费用高,不少家庭不堪重负,从而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不满等情绪,这又会导致家属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对此,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要求家属多关心患者,指导家属如何关心患者,构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7d后的心理状态(运用SaS、SDS量表进行焦虑、抑郁程度的评估,得分越高的表明焦虑、抑郁状态越严重),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评估,于患者出院前评估,设有20个条目,采用1~5分记分制,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越高)、生活质量(在患者出院前利用笔者所在科自制的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评估,分成生理生活质量、心理生活质量、社会生活质量三个方面,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7d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93.4±6.7)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7.3±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9,p

2.3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

在生理生活质量、心理生活质量、社会生活质量评分上,观察组患者均比对照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冠心病是指由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性疾病,病程较长,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3]。而冠心病患者多存在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又与冠心病的发生、进展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病情的发生和进展导致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又进一步影响到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导致病情的恶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到患者的康复[4-5]。因此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还需重视对患者心理的护理,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促使患者得到身心全方位的治疗护理,预防心理问题带来的治疗效果差、反复发作问题。

冠心病患者在入院后立即给其进行心理问题的评估,并结合患者的心理问题制定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体系,让患者得到最佳的心理护理,保证护理措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有效促进患者不良心理问题的缓解,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6-7]。笔者所在医院对7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如:通过放松训练增强患者的免疫力,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通过生活指导、家庭支持等方式感受到来自医院、家庭的关怀,提高患者的对冠心病的认知水平,减轻不良情绪,积极接受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生活质量评分高(p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针对性地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促使患者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从而促进病情的控制,提高生活质量。而且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包艳,钟美容,潘晓日,等.循证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腹胀及抑郁的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2014,36(10):1496-1497.

[2]谭瑛,王永春,肖平,等.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20):2823-2826.

[3]王玉兰,冬兰,吴海燕,等.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心理应激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5,7(5):641-643.

[4]李晓燕.心理护理在中青年冠心病并发抑郁情绪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9):23-24.

[5]彭丽容,彭思萍.心理护理在冠心病合并焦]症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7):26-28.

[6]陈金荣,马倩,姜淑霞,等.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的影响评价[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6,39(5):619-621,626.

心理干预的方式篇3

[关键词]激励;心理干预;麻醉;择期手术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4)09(b)-0111-03

手术治疗是外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而麻醉前患者由于对手术、麻醉有关问题认知不足,一般处于焦虑与抑郁状态,不利于患者康复[1]。非全身麻醉患者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在术前更为严重,这些不良情绪常为导致各类疾病的原因,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和康复[2]。因此,应对麻醉手术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减少患者不良情绪,降低应激反应,使患者更愿意接受麻醉及手术。本研究对河北省唐山市协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40例不同麻醉方式的择期手术患者实施激励式心理干预,通过比较发现此方式使非全身麻醉患者在术前更能保持最佳心理状态迎接手术,减少了术前不良情绪干扰,保证了手术顺利进行,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行择期手术患者240例,其中,男122例,女118例,年龄32~71岁,平均(50.32±2.20)岁,采用局麻手术(局麻组)、腰硬麻手术(腰硬麻组)、全麻手术(全麻组)各80例,患者均能配合治疗,无精神障碍。三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病种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1d护士初次访视时测量血压、心率,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由访视护士记录结果存档,根据患者麻醉方式不同,实行相应的激励式心理干预内容,于患者入手术室后再次填写SaS、SDS量表,收集患者麻醉开始前及麻醉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平均值,比较三组患者数据。

1.2.2心理干预方法

1.2.2.1局麻组局麻是在患者保持意识清醒的情况下,注射局部使躯体某一部分神经暂时受到阻滞的麻醉方法[3]。针对局麻患者笔者在术前访视中主要运用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的心理干预措施,了解患者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解释及安慰,通过示范法使患者了解手术的过程,增加患者心理控制感。进入手术室后,帮助患者将手术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当每一阶段的手术完成后,及时告知患者,就像上阶梯一样,一步一步去做,每完成一步可以让患者进行自我奖励,直到最后手术完成[4]。

1.2.2.2腰硬麻组由于此组患者对麻醉知识缺乏,大多数患者存在术前焦虑、抑郁,并在进入手术室至手术开始前达到高峰。笔者在术前访视运用信任激励为主的心理干预措施,重点给患者讲解手术过程及麻醉知识,入手术室后,运用预防法的心理技巧,鼓励监督患者努力克制不良情绪反应,教会患者渐进式肌肉放松法,按一定顺序逐步放松身体各部位肌肉群,手术过程中及时告知患者手术进行的程度,鼓励患者配合治疗的行为,不断激励患者,增加患者信心[5]。

1.2.2.3全麻组全麻患者常因担心麻醉后遗症的问题而出现失眠、焦虑等不良情绪,护士在术前访视时运用目标激励及榜样激励的心理干预措施,让患者与顺利完成全麻手术的患者交流、沟通,指导患者了解麻醉的经过、麻醉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感受,进入手术室后,教会患者采用催眠技术中的语言暗示法进行自我放松[6]。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组在SaS、SDS评分和收缩压方面,干预后有明显改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全麻组干预后SaS和SDS评分改善均差于局麻组和腰硬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方面,干预后均有所降低,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心率及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手术和麻醉作为一种应激源,不同程度地在患者中产生了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应激是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评价过程,如当人们接触到外界的有害物、威胁物或是具有挑战性的人或事时心理出现的应激反应[7]。此时人们心理已经认知到其危害着个体生存和地位,进而产生生理反应、心理反应、情绪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的变化。临床中会出现下列临床表现,如心烦意乱、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反应和血糖升高、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生理反应。有学者提出,心理活动是导致血压升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往往又最容易被忽略,如今普遍认为心理状态影响患者血压[8]。很多患者害怕陌生的手术室环境,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这些因素会成为一种应激源,最终引发患者的呼吸急促、精神紧张、心率加快及血压升高。同时,交感肾上腺系统在紧张、恐惧的心理活动下可被激活,导致体内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多,从而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患者如果出现了以上反应,有可能引起感染的敏感性增加以及切口愈合减慢,不但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还有可能因影响到手术和麻醉等医疗过程的顺利实施,从而导致治疗失败[9-10]。

择期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方法,患者常表现出恐惧、忧虑、失眠,进入手术室后双目紧闭、发抖、心慌、出汗等焦虑表现[11]。手术焦虑的发生率通常较高[12],因此对患者实行心理护理十分必要。心理护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改变患者的认识、情绪、感觉、行为等,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各种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我院采取了激励式心理干预方式,通过将激励原理、心理学中心理干预的方法及护理学知识相结合,较有效改善了患者术前的不良情绪,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好转,鼓励患者制订阶段性目标,对患者每一步的进步给予肯定,并鼓励患者家属给予一定的奖励,逐步引导患者能以平稳的心态接受手术[13-15]。

有研究表明,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前晚的睡眠和心理状态能直接影响麻醉效果,尤其是腰硬麻醉,即便麻醉置管非常顺利,手术过程中也可能因为患者异常的心理状态而出现手术效果不满意、患者感觉非常疼痛的情况,因此,术前进行心理干预,可减少镇痛、镇静药物的应用,增强自身免疫力,强化镇痛[16-19]。本研究根据不同麻醉方式的择期手术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运用心理学的干预技巧,结合各种激励原理与方式,实施了相应的激励式心理干预,通过临床观察,干预后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状态均较干预前有所好转,在手术时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特别是对非全麻手术患者,因为他们在手术过程中,一直处于清醒状态,护士可以在手术的全过程实施结合了放松技巧的激励式心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稳定了患者的情绪,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在今后工作中,此种心理干预方式还应进一步改进,以达到更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Saguna,BirbicerH,YapiciG.patients',whoappliedtotheanesthesiaclinic,perceptionsandknowledgeaboutanesthesiainturkiye[J].SaudiJanaesth,2013,7(2):170-174.

[2]LaisiJ,tohmoH,KeranenU.Surgerycancelationonthedayofsurgeryinsame-dayadmissioninafinnishhospital[J].ScandJSurg,2013,102(3):204-208.

[3]邱丽琴,陈小贞,吕小芳,等.中医心理干预对择期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2):1412-1413.

[4]张改欣,祖金美,康丽欣,等.护理干预降低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家属焦虑情绪的影响及意义[J].西部医学,2013,25(9):1404-1406.

[5]armstrongmJ,mottersheadta,Ronksleype,etal.motivationalinterviewingtoimproveweightlossinoverweightand/orobesepatient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f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J].obesRev,2011,12(9):709-723.

[6]赵逢玲,冯艳秋,赵日云,等.麻醉前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择期手术患者应激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0):1165-1168.

[7]Kuhnew,ChoiYH,Schonherrm,etal.intraoperativestressincardiacsurgery:attendingsversusresidents[J].JSurgRes,2013,182(92):43-49.

[8]Dimitriadispa,iyerS,evgenioue.thechallengeofcancellationsonthedayofsurgery[J].intJSurg,2013,11(10):1126-1130.

[9]刘向荣.护患沟通对择期手术患者负性情绪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95-60.

[10]GuptaHo,GuptaS,CarterRL,etal.Doesorthopaedicsurgicaltraininginducehypertension?apilotstudy[J].ClinorthopRelatRes,2012,470(11):3253-3260.

[11]KarimiR,FadaiyZ,nikbakhtna,etal.effectivenessoforientationtouronchildren'sanxietybeforeelectivesurgeries[J].JpnJnursSci,2014,11(1):10-15.

[12]Jungm,VolonteF,BuchsnC,etal.perirenalfatsurfaceareaasariskfactorformorbidityafterelectivecolorectalsurgery[J].DisColonRectum,2014,57(2):201-209.

[13]Rahbarinn,elbersH,Kochm,etal.Randomizedclinicaltrialofstaplerversusclamp-crushingtransectioninelectiveliverresection[J].BrJSurg,2014,101(3):200-207.

[14]Zoucase,LydrupmL.Hospitalcostsassociatedwithsurgicalmorbidityafterelectivecolorectalprocedures:aretrospectiveobservationalcohortstudyin530patients[J].patientSafSurg,2014,8(1):2.

[15]Leppaniemia,Jouselai.atraffic-lightcodingsystemtoorganizeemergencysurgeryacrosssurgicaldisciplines[J].BrJSurg,2014,101(1):e134-140.

[16]许玉莹.胸部手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术后肺部感染影响分析[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5):78-79,85.

[17]冯小平.多形式护理干预对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焦虑情绪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9,16(6):70-71.

[18]田莉梅,杨秀花,闵三旭,等.腹部择期手术患者舒适护理模式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10):39-40.

心理干预的方式篇4

[关键词]心理干预;焦虑;抑郁;创伤性骨折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7(c)-0175-03

创伤性骨折常为低暴力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多为平地摔倒所致,其中最常见的是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这种骨折痛苦大,危害严重[1]。对于等待手术治疗的创伤性骨折患者来说,既害怕失去手术机会,又担心手术的效果,更惧怕手术的危险。再者,施行骨外伤手术的患者在情感及躯体功能上都经历了冲击,这些异常的情绪可引起个体严重的心理与生理应激反应,也是术后患者恢复的不利因素,而焦虑抑郁情绪及应对方式也会影响患者重新返回工作岗位的能力及生活质量。因此,采取一定的应付策略来维持平衡,帮助患者采取良好的应付方式,有效缓解因创伤带来的不良情绪反应,促进疾病恢复已成为医护人员关心的重点。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健康教育、行为训练、支持和认知行为训练四大类。本院通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总结出一整套融合四类心理干预的模式,应用于创伤性骨折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于2012年12月~2013年6月在惠州市中医院住院并进行手术治疗的创伤性骨折患者。共收集160例,年龄19~68岁,中位年龄39岁。其中,股骨干骨折20例,股骨颈、粗隆骨折39例,胫腓骨骨折33例,胫骨平台骨折17例,髌骨骨折14例,跟骨骨折23例,肱骨骨折14例。入选标准:①>18岁;②创伤入院;③临床表现为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障碍;④X线片、Ct或mRi检查可确定骨折、脱位的类型;⑤未有其他重要脏器受损;⑥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精神障碍、物质滥用、重症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等精神病史;②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史;③其他严重的躯体合并症。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88例,男性59例,女性29例。对照组72例,男性48例,女性24例。婚姻状况以未婚/单身为主,占54.4%,已婚占38.1%,同居占2.5%,其他(包括离异/丧偶/分居等)占5.0%。受教育程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大学及以上,分别占19.4%、61.9%和占18.8%。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心理干预方法

1.2.1干预组①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主要采用图片的方式,术前讲解人体的基本结构、骨外伤疾病如何治疗、早期手术的必要性、术前准备、术后指导等;术后讲解睡眠及情绪的变化、早期保养、何时恢复工作或劳动、术后注意事项(预防感染、预防二次受伤)、正视术后症状(如不能正常运动,行为受限,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出现新的症状,术后膳食、运动、生活的参考意见等)。②行为训练:连续采用放松训练、意象松弛法、肌肉松弛法。取舒适练习腹式呼吸,患者以鼻吸气,然后通过半闭的口唇慢慢呼出,呼气、吸气时尽量做到匀速,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约为1∶2或1∶3,吸气、呼气时尽量地将气体吸入或排出,注意力集中在两脚心上,想象自己很放松,感受肌肉的紧张和放松,将双手握紧,维持不要放松,10s后松开拳头,直到感受到完全不要用力为止。③支持治疗:帮助患者树立了对手术的信心,如介绍本院骨科的特点和手术水平,介绍这类手术的必要性;医护人员给予患者相应的精神支持,倾听患者描述获知自己患骨外伤疾病并且需要手术治疗时自己的感受及事件本身对其产生的影响,关注患者内心感受,帮助其进行放松练习;向患者讲述手术可能带来的情绪上的反应及家庭支持等。医务人员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让其了解家庭支持的重要性。鼓励家属和患者换位思考,为对方着想。鼓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如生活、生理、心理、情绪、精神等方面,尽量减轻患者的后顾之忧,缓解焦虑心理。通过以上方式将骨外伤手术的知识传播给患者,使其对手术治疗骨外伤疾病有充分的认识,并建立患者对手术的信心,改变其紧张、不信任等方面的认知偏差,重建其认知,使患者在被接入手术室时充满信心。

治疗程序:术前治疗2次,术后治疗5次。每次20~30min,均以放松练习结束,每天坚持督促患者进行3次放松训练。

1.2.2对照组仅常规介绍本院骨科的特点和手术水平,介绍这类手术的必要性。医护人员给予患者相应的精神支持,不进行行为训练如采用放松训练、意象松弛法、肌肉松弛法,不进行认知重建的训练,无术后多次反复的训练。

1.3临床观察指标

采用自编的人口社会学调查表及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量评分[2]。评价时间:入院时和出院时。SaS>50分为焦虑,SDS>53分为抑郁。

应对方式评估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copingstylequestionnaire,SCSQ),SCSQ能反映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而进行调节的行为[3]。该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涉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能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措施。

1.4统计学方法

填表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统一评定,剔除未回答问题数超过10%和关键问题拒绝回答的问卷,所有合格的问卷资料采取双录入法录入SQLServer数据库并核查,核查后数据导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的形式描述,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入院及出院时SaS和SDS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SaS及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表1)。

2.2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及出院时应对方式评分的比较

结果提示,两组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时应对方式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2)。

3讨论

创伤性患者多为遭受各种意外的人群,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工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创伤性骨折发生率大幅升高。通常情况下患者毫无思想准备,肢体的功能障碍、工作及生活习惯的改变、经济压力、索赔等影响巨大,环境及生活质量骤然下降,很多患者不能接受现实。有的存在巨大的心理落差,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症状。焦虑与抑郁是最常见的应激性情绪,王彩红等[4]研究认为,创伤性骨折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分别为91.7%和71.7%,其中,骨折时间短、病情严重、文化程度低者焦虑程度较严重,这可能与应激适应、自身的文化知识缺乏有关。根据患者的病情,有的放矢地加强心理干预,保持患者自身情绪平稳的情况下,才能提高其对治疗和康复的配合及对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使患者早日恢复功能,重返社会。

本研究提示,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模式的系统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住院期间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蒋群花等[5]研究认为,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创伤性骨折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干预组患者更容易接受甚至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更乐意按计划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冯学英[6]也证实了心理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骨折患者的负性情绪如恐惧、焦虑、抑郁和仇恨等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尤其是抑郁情绪有显著的缓解作用。而焦虑、抑郁情绪对骨折的愈合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对某些骨折甚至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7]。

识别创伤性骨折患者的应对方式,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虽然本研究未显示出干预组和对照组应对方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实际工作中,创伤性骨折患者普遍存在消极应对方式,而积极应对不足。何立宏等[8]研究认为,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减少失用性萎缩,促进健康。故而应该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加强健康教育,向患者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等,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和社会新模式。因此,在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康复的同时,应针对患者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应用健康教育、认知重建、支持性心理治疗及放松训练等疗法,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指导患者主动参与康复活动,自觉调整情绪,提高患者对创伤及手术的认识及承受能力,树立对功能康复的信心,有效地配合治疗及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常俊玲,孙波,徐艳杰,等.截瘫患者心理障碍分析及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8):2680-2681.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235-237.

[3]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copingstylequestionnaire,SCSQ)[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2-124.

[4]王彩红.心理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抑郁焦虑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2):327-328.

[5]蒋群花,沈丽,张士珍,等.心理干预提高创伤骨折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J].护理杂志,2011,28(1B):27-29.

[6]冯学英.心理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10):104-105.

[7]陈坤峰.负性情绪对下肢长骨骨折病人关节功能、步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9):3982.

心理干预的方式篇5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老年;冠心病;生活方式;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431-02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递增,尤其好发于中老年患者。长期精神紧张、缺乏运动、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因此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26例,入院时进行不良生活方式问卷调查,均有长期精神紧张、缺乏运动、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为(73.3±12.5)岁;病程5~20年,平均病程为(12.1±5.2)年;其中男性36例,女性27例;文化程度包括大专及以上5例,高中18例,初中29例,小学及以下11例。观察组患者年龄67~80岁,平均年龄为(74.1±12.6)岁;病程6~20年,平均病程为(12.4±5.6)年;其中男性37例,女性26例;文化程度包括大专及以上6例,高中17例,初中28例,小学及以下12例。

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指导患者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做到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和乳制品。服用抗凝药物时控制高纤维素食物摄入,防止其降低抗凝药物疗效。忌暴饮暴食,宜少量多餐,同时保持大便通畅[1]。

指导患者适量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以提高心脏的应变能力。具体运动方式包括快步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注意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以不引起患者疲劳为度,切忌参加竞技性体育运动,防止发生意外。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嘱患者戒烟限酒,禁止饮用烈性酒,并嘱患者家属进行监督。

告知患者保持乐观情绪的积极作用,改变看待问题的方式。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缓解其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指导患者学会放弃,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避免精神高度紧张和情绪剧烈波动[2]。

1.3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进行不良生活方式问卷调查。其不良生活方式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纠正,对照组患者合理膳食66.67%(42/63)、适量运动41.27%(26/63)、戒烟限酒60.32%(38/63)、心情愉悦53.97%(34/63)。观察组患者合理膳食87.30%(55/63)、适量运动76.19%(48/63)、戒烟限酒82.54%(52/63)、心情愉悦69.84%(44/63)。两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纠正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发现除了性别、年龄外,不良生活方式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还会导致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良生活方式主要包括高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长期精神紧张等。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帮助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大大延缓冠心病进程,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

适度运动能促进大脑皮层对冠状动脉的调节能力,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烟草中的尼古丁、烟碱等可使心跳加速、全身小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血流动力学异常,诱发心肌梗死,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大量酒精可刺激脂肪组织分解,短时间内生成大量脂肪酸,肝脏合成的前β-脂蛋白含量急剧增高,其分解速度下降,从而加重脂蛋白血症;适量酒精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长期处于激动、焦虑等不良情绪刺激下,机体肾上腺髓质系统异常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全身小血管痉挛、心脏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诱发或加重冠心病[4]。

本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对纠正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孙春沿.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7):327~328.

[2]李红,马春梅,邱雪梅.住院期间生活方式干预对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出院后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27~530.

心理干预的方式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干预;大学生;心理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48-01

1目前高校心理干预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方式单一: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干预还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辅之以一定的讲座、心理咨询等方式,未能将心理干预融入到高校其他教育活动中去,似乎心理干预只是心理干预课教师、心理辅导者及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与其他老师无关。将心理干预与各学科教育割裂开,将心理干预教师与各学科教师区分开,把心理干预与其他学生活动分离,使得心理干预脱离校园文化资源、家庭教育资源乃至社会文化资源[1]。

1.2内容和对象偏狭:我国高校心理干预基本上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虽然教学内容上也强调学生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学生个性发展、人际关系、良好行为的养成等等,但是这些问题多是负面取向,更多强调了问题的消极面。

1.3教育效果有限:正是由于目前的高校心理干预过度强调心理干预课堂主阵地作用,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与实际情况的结合;强调解决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及预防问题发生,更多的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却把绝大部分没有问题的学生排斥在心理干预范围之外。

2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干预

2.1积极心理学是高校心理干预的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一词最出现于1954年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一书中,但真正被西方心理学界所关注则开始于20世纪末,以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等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强调利用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测量技术,来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潜能等积极因素,从而开创了新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思潮[2,3]。

2.2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是高校积极心理干预的首要目标: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干预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心理干预的发展方向不清楚,未来心理干预的目标是什么?传统的心理学研究重视人们所承受的心理痛苦,却忽视了个体本身就具有的积极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潜在能力和倾向。有心理学家称21世纪为“心理学的世纪”,其原因就在于它将是人类真正探求和发现身心潜能的积极心理学的世纪。积极心理学呼吁人们依靠自身的内在力量,来预防、克服和解决心理问题,这种内在的力量其实就是心理潜能。只有通过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开启个体的心灵智慧,才能解决当下心理层面的问题,摆脱困扰,振作起来树立对生活学习的新希望,积极的面对生活,最终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5]。

2.3心理拓展训练是高校积极心理干预的重要方式:传统心理干预强调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身心体验,这使得教育效果非常有限。而积极心理干预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是一个身心体验的过程,强调在体验中发现自己的心理潜能。而心理拓展训练可以让大学生在体验中很好认识和发现自我,是高校积极心理干预重要的方式。心理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影响,帮助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方式来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同时改善人际关系、形成新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积极有效的生活适应能力的过程。

2.4重构教育网络系统是高校积极心理干预的有效保障:传统的高校心理干预主要依靠少数的专业人员,采取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学术讲座等方式,容易导致心理干预工作与学校其他教育工作割裂开来,心理干预的长效性和有效性都很难得到保障。而积极心理干预模式则强调重新构建完整有效的高校心理干预网络系统,认为学校中的一切资源都可供心理干预来利用。

首先,尊重和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将大学生作为高校心理干预的主体,是建立积极心理干预网络的前提。只有认同个体的独特性,承认每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能力,都有自我调节、自我疗愈、自我成长的能力,教育过程应该是帮助个体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大学生是积极心理干预活动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才能将教育的效果最大化。其次,积极心理干预不能仅局限于心理干预课堂本身,更应该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需要各学科、各专业的老师充分参与。积极心理干预模式受后现代课程观“课程是生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的影响[7],认为课程在学校教育领域中无所不在,无论是专门的高校心理干预课程还是其它学科教学,都具有心理干预课程的性质。

2.5积极有效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评价高校心理干预效果的主要依据:传统的心理干预强调帮助学生解决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避免出现恶性事件,对于教育效果的评价局限于当前问题的解决程度、局限于矫治和预防。而积极心理干预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认为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不能简单依据于课程考试成绩,也不能仅仅局限学生在校某一段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应该考察个体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否有效的、积极的面对和适应生活,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自己。是否具备积极有效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评价高校积极心理干预是否取得成效的主要依据。这个评价将是纵向的、持续的、长期的过程。

3总结

所谓积极有效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够积极的面对和处理各种压力与挑战,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从而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积极有效的社会适应能力至少包括如下几个层面:生活满意度较高及主观幸福感较强、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有效的压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高校积极心理干预与所有学校工作应该是融合的有机整体,每一个人都是教育者,同时又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只要每一位教育者、学生和家长都能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积极潜能,就是最有效的心理干预资源。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高校心理干预,要充分利用心理干预的丰富资源,将心理干预渗透到所有学科课堂和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中,重新整合校园、家庭、社会等心理干预的各种要素,形成高校心理干预的多维网络,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大学生作为主体,以校园、家庭、社区作为环境支撑,多管齐下,构建积极完善的高校心理干预系统,以发挥心理干预的最大功能。

参考文献

[1]付玉.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4)

[2]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心理干预的方式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指的是当大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难以克服面临的重大问题、突发事件或精神压力的时候,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结合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辨证规律,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具体对策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在危机干预理论的指导下实施针对性干预

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帮助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目的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心理危机干预的许多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危机干预的本质以及方法、策略、过程进行了探讨。例如,西方学者贝尔金把危机干预归纳为三种基本模式: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平衡模式: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失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认知模式:危机根植于对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思维,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通过获得理性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分,人们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心理转变模式:该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天赋和从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的产物。因为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和成长,他们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影响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危机可能与内部和外部(心理的、社会的或环境的)困难有关。

不同模式指明了不同危机干预时期的重点,每种模式下又包含许多种不同的操作方式和方法。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当了解不同干预模式适应的对象及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深入掌握一些危机干预的手段和方法,积累实践经验,从而帮助大学生面对危机,度过危机。

二、预防为主,消除诱因

优化各项工作,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大环境,影响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有内在和外在两个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能的充分发挥,机构的正常运转也是要在整体的大环境中进行。为此,我们还应完善相关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消除心理危机的诱因。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提高心理免疫力;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与应对技能;三是发扬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的体系,确保具有系统、全面的干预能力

1.建立大学生心理干预的队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而言,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力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但教师、管理者、同学、家长、社会工作者也都是危机干预队伍中的重要成员。从危机干预的体系建构来讲,仅仅依靠某个部门或中心(如危机干预或心理咨询中心)常常难以做到有效干预,它需要学校不同部门、机构的相互配合,这些部门和机构包括学生处、校医院、保卫处、院系学生工作委员会、辅导员、学生会等。心理问题的特殊性及其内在的复杂性需要专业化的工作和专业工作人员。

2.注意合理分配权责,明确责任、配套资源。对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国内学者根据国外的危机干预机制提出了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管理,建立由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所组成的预警机制并构建了各种类型的危机管理体系。危机管理具有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和处理危机的职能:(1)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组织建设:建立学校-学院-宿舍三级干预网络体系,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培训工作。(2)作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预警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卫生电子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心理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3)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3.正确的界定心理危机对象。在对象的界定上,我们要注意:(1)情绪反应:当事人表现高度的焦虑、紧张、丧失感、空虚感,且可伴随恐惧、愤怒、罪恶、烦恼、羞惭等。(2)认知方面:身心沉浸于悲痛中,导致记忆和知觉改变。难以区分事物的异同,体验到的事物间关系含糊不清,作决定和解决问题能力受影响,有时害怕自己发狂,一旦危机解决可迅速恢复知觉。(3)行为改变:不能专心学习工作或劳动,回避他人或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单,令人生厌或黏着性;与社会联系破坏,可发生对己或周围的破坏,拒绝帮助,认为接受帮助是软弱无力的表现;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4)躯体方面:有失眠、头晕、食欲缺乏、胃部不适等。

4.选择科学的干预办法。1976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Butcher和maudal对如何帮助危机中的人尽快渡过危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危机消除策略。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同一般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大体相同,主要为处于危机中的大学生提供五个方面的帮助:(1)精神支持:使当事人有足够的信心,坚信自己有处理危机的能力。(2)宣泄:给当事人提供宣泄的机会,有助于疏导那些可能会造成自我毁灭的情感,如愤怒、恐惧、憎恨。(3)希望和乐观精神:选择恰当的时机使当事人看到希望,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4)有选择的倾听:在与当事人交谈时,你的回答有选择性,这就决定了有选择听取他们的交谈,如你可以忽略对天气和体育的闲聊,当当事人开始谈到情感时,你就可以有所反应。(5)劝告、直接建议和限制:一般情况应避免直接的建议、限制,但许多心理危机者陷入困境情绪思维很混乱,按实际情况提出劝告和建议、限制不利情况的发生还是比较合适的。

参考文献:

[1]吴颖新.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的意义及措施[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3):51.

[2]张勇.浅析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4):82.

心理干预的方式篇8

【关键词】高血压病;生活方式若干问题;干预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1],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很快。其他研究资料还表明,心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吸烟等)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加快了高血压的致病过程。导致高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带来一系列不健康生活方式所致。其中,最重要的是膳食不平衡,吸烟和过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和心理压力增加。这些不良趋势,以及很低的人群高血压控制率,是对我国人群高血压防治的一个严重的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每一名医务工作者对我国高血压的流行态势及其将导致的后果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保持高度的警觉,并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

通过对社区600例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进行评估,制定个体、群体干预计划并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3月至2007年9月,新余市城北社区600例高血压病患者,全部病例符合wHo/iSa及我国新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男312例,女288例,平均年龄男性(64.9±11.3)岁,女性(62.8±10.5)岁。

1.2方法

1.2.1门诊就诊、建立健康档案、生活方式问卷调查进行评估确定患者目前生活方式若干问题,对疾病认知程度和学习能力,确定患者的态度和信念,制定干预计划。

1.2.2若干问题及干预①高血压知晓率为32.3%,治疗率25.5%,控制率6.8%均处较差水平,给予相关知识宣教,针对高血压患者的文化水平学习能力,选择适当的方法[2],特制定健康教育讲座1次/月,并登记监督落实到人、宣传栏或黑板报1期/月、地方广播电台或电视台适时播放相关健康教育知识、各社区及单位累积发放健康教育册子和处方约3万余份、门诊大厅和输液厅播放健康教育碟片二次/周、轻松娱乐有奖竟答(简单口述)1次/季、电话或入户回访1次/月,并登记做好记录以便给予进一步指导、(门诊就诊、免费检测血压、建档)均适时给予个体指导;②心理异常:通过门诊就诊询问、建立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档案发现315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占总人数52.5%,针对不同年龄组、不同心理问题开展心理知识讲座1次/季,给予多种形式疏导、交流、渲泄等。鼓励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充分认识自我,既不自卑,又不自傲,合理进行自我调节,充满自信地对待一切。老年人退休在家,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动,常感孤独、忧郁。解释、调整环境、培养兴趣等方式,使用权其在心理上得到支持,缓和紧张情绪。组织老人参加各项社会活动1次/月,保持性格开朗、情绪乐观,尊重关心老人,使其保持良好心态,以利稳定血压;③膳食不平衡:600例高血压患者膳食问卷调查,显示不平衡396例,占总人数66%,给予个体化膳食指导,并结合其他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指导。饮食偏咸351例10g/d/人以上,占总人数58.5%,每天除食物本身含钠外,实际3g/d/人食盐就基本上达到人体钠的需要[3]。那么,普通三口之家,250g/包的盐可吃28d。一普通啤酒瓶盖为6g盐。让居民做好记录,以便了解实际情况并予以调整。每月回访时登记督促改善。酒过量150例,占总人数25%建议尽量不聚餐、不饮酒,若饮酒男性应少于20~30g/d,女性少于10~15g/d。烟过量178例,占总人数29.6%,吸烟害人又害已,鼓励戒烟,要抽则少于5支/d。告知烟酒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危害;④运动不合理:居民健康档案资料显示运动不合理有296例,占总人数49.3%,嘱患者运动应:有恒、有序、有度。掌握“三、五、七”的运动方法,“三”指每天步行约三公里,时间在30min以上,“五”指每周要运动五次以上,“七”指运动心率加年龄约为170[4]。并结合自己血压变化和患者的自觉症状来调节运动的量、时间、方式等,开始运动量宜小,时间不宜过长,以后逐渐增加,以减轻体质量,降低血脂,增强体质,而有效控制血压;⑤定期随访患者,及时评价和反馈,并继续设定下一步的目标,可使患者改变的行为巩固和持续下去。

2结果

干预10个月后,生活方式改善及血压情况。

2.1高血压知晓率54.3%,治疗率49.7%,控制率28.7%。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

2.2心理异常干预前315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干预后221例患者能自我调整,缓解压力。占干预患者数的70.1%。

2.3膳食不平衡干预前260例不合理,干预后60例不合理,改善率77%。

2.4饮食偏咸干预前351例食盐量平均10g/d以上,干预后124例食盐降到8~10g/d以下,占干预人数35.3%。

2.5酒过量150例饮酒患者干预后76例戒酒,占干预前人数50.6%。

2.6烟过量干预前178例患者吸烟6~20支/d,干预后92例患者戒了烟,占干预前人数的51.6%。

2.7运动不合理干预前296例患者运动不合理、不科学,干预后200例患者运动合理,占干预人数67.5%。

2.8体质量超标干预前59例患者体重指数(Bmi)≥25,干预后4例患者体质量降至正常,占干预患者数8.47%,无明显效果。

2.9血压稳定干预前266例患者血压波动较大,干预后228例患者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占干预人数85.7%。

干预后大多数问题均有显著效果,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有明显改善,血压稳定。体质量、饮食偏咸干预无明显效果,应加强干预。

3讨论

生活方式若干问题及干预的必要性: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干预,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方式有了明显改善,血压控制率明显提高,充分说明了社区干预的必要性,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对降低血压水平,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危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若干生活问题施以个体化、群体化、细化、量化健康教育,提高对高血压及其后果的认识,提高生活方式对高血压影响的认识,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从而,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对高血压防治及预后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2]蔡中敏.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

心理干预的方式篇9

【关键词】精神卫生;干预性研究;情绪;结果评价(卫生学)

【中图分类号】R395.6B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7)12-1079-02

near-termevaluationofmentaltrainingonemotionofUniversityStudents/XUeZhao-xia,LianGZhi-qun,LiUJun,etal.Departmentofmedicalpsychology,CollegeofHumanities,ShanximedicalUniversity,taiyuan(030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nterventioneffectsofmentaltrainingonimprovinguniversitystudents'emotionandtoprovidescientificbasisforfuturementalhealtheducation.methodsByclusterrandomizedsampling,208universitystudentswereclassifiedintointerventiongroup(n=103)experiencing1monthmentaltrainingandcontrolgroup(n=105)withnotraining.theirscoresofdepressionandanxiety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Depressionscoresoftheinterventiongroupsignificantlydecreased,whileanxietyanddepressionscoresofthecontrolgroupsignificantlyincreased.Conclusionmentaltrainingcaneffectivelyimproveuniversitystudents'emotionhealth.

【Keywords】mentalhealth;interventionstudies;emotions;outcomeassessment(Healthcare)

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为现代人带来了日益凸显的情绪危机,来自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和精神等方面的压力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背负了情绪失调的困扰。有调查显示,71.3%的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生活事件的压力,28.6%的学生承受着压力带来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困扰,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1]。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探讨心理素质训练对大学生情绪健康水平的干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山西医科大学2005级临床医学专业全部新生208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一系学生为干预组(103名),二系学生为对照组(105名)。

1.2方法对干预组的学生实施心理素质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干预前对2组大学生进行性别、家庭、奋斗目标、人格特征等一般情况测查和心理问卷测量。心理问卷包括艾森克人格问卷[2](只选取了其中神经质和内外向2个分量表)、自我接纳问卷[3]、应付方式问卷[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5]、状态焦虑问卷[6]、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7],干预后对2组学生进行心理问卷复测。本次使用的状态焦虑问卷和流调抑郁量表,均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焦虑与抑郁情绪越多。

本次心理素质训练干预时间共8次,每次2h,在大教室中进行。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团体训练相结合的方法,以多媒体教学为依托,结合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知识竞赛、案例分析、即兴演讲、歌曲欣赏等多种灵活多变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知、情、意多方位干预。干预内容包括4个方面:一是提高大学生个体心理资源,通过了解自我、分析自我,从而更加接纳自我、明确目标,学会培养坚强意志和塑造积极自信的个性;二是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资源,通过了解自己的社交心态和交往模式,在沟通交流中相互探讨学习人际交往技能,从而增加自己的社会适应功能和团队合作精神;三是培养大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工作条理化训练,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压力,提高自己的应挫能力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四是通过艾理斯的情绪aBC理论,学习情绪调控训练实践,学会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适时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自己的情绪健康。

1.3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1干预组与对照组大学生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得分比较分别对2组大学生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分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见表1。

2.2干预组与对照组大学生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得分差值回归分析分别以2组大学生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分差值为因变量,以一般情况及其他问卷的得分改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形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3。

3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干预组大学生干预前后焦虑情绪得分几乎没有改变,抑郁情绪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对照组大学生干预后焦虑、情绪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提示本次干预可有效抑制大学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增加,及时改善大学生的情绪健康水平。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训练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改善效果略差于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其中,焦虑情绪的改善主要是通过增加大学生的自我接纳程度和求助应对方式的使用及提高社会支持利用度的途径来实现的。抑郁情绪的改善主要是通过增加大学生的自我接纳程度、社会支持资源、合理应对方式及降低幻想应对方式等途径而实现的。同时提示,具有神经质倾向的女大学生更易出现较多的抑郁情绪,干预效果较差。这可能是因为当个体自我接纳和社会支持利用度增加后,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等压力事件时,会更加充满自信,更善于运用周围一切有利的社会资源和帮助,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对自己所带来的压力和各种紧张焦虑等情绪的困扰。幻想应对方式的减少和合理应对方式的增加,不仅更加有利于各种压力问题的解决,而且大大减少了个体的无能感和挫败感,有效地降低了个体的抑郁情绪体验。

总之,本次心理素质训练虽对大学生情绪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干预效果,但还存在2个问题需要探究,一是干预对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分别只有13.90%和20.09%的影响力,这可能与情绪受太多因素影响的原因有关,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二是本次实验只研究了情绪的近期干预效果,远期效果如何,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参考文献

[1]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青年研究,2000,6:40-45.

[2]龚耀先.艾森克人格问卷//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响出版社,2005:36-38.

[3]丛中,高文凤.自我接纳问卷//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响出版社,2005:188-189.

[4]肖计划.应付方式问卷//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09-115.

[5]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7-131.

[6]SpieLBeRGeR.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响出版社,2005:212-213.

[7]吴文源.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响出版社,2005:224-225.

心理干预的方式篇10

[关键词]反馈式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脑卒中后抑郁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16X(2017)D3-0240-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7.03.30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发生在脑卒中后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性情感障碍性疾病,是一种异常的负性情绪反应,也是脑卒中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有报道,pSD发病率高达50%左右,不仅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pSD可带来多种不良后果,包括削弱康复效果、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死亡等,是制约患者社会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teach-back教育法(反馈式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通过让患者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护理人员提供的信息,然后护理人员进行反复核实和澄清,最后确保患者真正掌握。该方法的应用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将反馈式教育方法应用于pSD治疗护理中,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我院确诊pSD患者60例。入组标准:(1)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及抑郁诊断标准;(2)能够独立回答问题;(3)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躯体疾病;(2)有明确的精神类疾病史者;(3)不能配合回答问题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观察组予反馈式健康教育实施心理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干预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理护理,由护士运用心理学知识,采用科学的方法、恰当的语言、温和的态度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干预措施,如疏导式、倾听式帮忙患者,缓解患者心理不适感,帮助患者摆脱困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要是以解决患者现存的心理问题而采用干预措施。

观察组患者采取在常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反馈式健康教育,每周1~2次,每次20~30分钟,持续8周。住院期间进行面对面干预,患者出院后,主要采用电话干预。反馈式健康教育由神经内科医师、护理团队、心理医师、康复师、营养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执行。由神经内科主管患者的医师和责任护士召集进行多学科会诊,共同讨论制定反馈式健康教育方案。患者住院期间的责任护士作为反馈式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对患者实施系统、全面、连续性的评估,获取患者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健康教育计划及方案。

反馈式健康教育方案共分三部分:(1)入院初期:责任护士完成患者基本资料、抑郁和认知功能评估工作,普及脑卒中及相关并发症等知识,取得评价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2)治疗阶段,多学科联合干预方法:向患者介绍心理干预治疗团队的成员,并告知其干预方案具体内容:①患者记录积极向上的日记;要求患者在每晚入睡前,采用笔述或者录音的方式记录当天自己认为进展顺利或者与前比较有进步的事情。责任护士认真阅读、聆听后,次日下午给予患者反馈,以鼓励和建议为主,注意沟通技巧,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减少负性情绪的发生为主导;②鼓励患者充分意识到自身优势:每周三下午举办一次病友聚会,聚会由责任护士负责安排,神经内科主管医师、康复师、心理师参与。有音乐会、轻松运动会、读书交流会等,根据每个人自身的特点,鼓励患者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克服身体的障碍,积极参与活动。活动结束后由患者向团队人员反馈活动心得、收获以及对下次活动的建议;③促进患者充分认识到疾病的进程及预后,提前预警;多学科团队中,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脑卒中相关的知识宣教,让患者了解出现疾病相关的症状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最大程度的减少这种症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护士宣教相关知识后,由患者及家属进行复述,减少因知识缺乏而产生的负性情绪。(3)适应阶段:根据患者反馈的信息,及时对患者的日常饮食及生活习惯进行相应的指导;提供有关书面信息,包括有关脑卒中发病率、典型症状、治愈情况及预防复发等方面的知识;针对目前国际上脑卒中研究的新进展,对患者进行简单易懂的宣教工作,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有效、积极的指导,让患者积极参与对其治疗方案的制定,并及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正。出院后采用电话回访的形式对患者进行宣教、听取反馈、再评估、再宣教。

1.3评价方法:干预前后,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SocialSupportScale,pSSS)对患者抑郁程度、生活功能等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版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抑郁程度HamD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心理干预8周后两组HamD评分均有下降(p

2.2aDL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心理干预8周后两组aDL评分均有升高(p

2.3pSSS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心理干预8周后两组pSSS评分均有升高(p

3讨论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情况日益严重,脑卒中发病率明显升高,脑卒中的发生使患者躯体功能丧失,脑卒中后患者多伴有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发病初期角色难以转变,患者容易因此产生消极情绪。反馈式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及时关注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情况,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常规心理护理、反馈式健康教育干预,两组患者pSD均有好转,且生活能力、社会回归能力等均有提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以往的心理干预措施是以健康教育为主导,讲课模式为主,对被教育者灌输知识,缺乏交流和信息反馈,往往导致宣教效果欠佳。以往大多数的研究多在关注患者的消极心理,将消除负性情绪作为研究目的,对激发患者自身潜在的积极力量重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干预的效果以及患者对疾病的适应程度。本研究采用反馈式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动态的评估、不断改进治疗方案,使干预方法更有针对性、个体化。反馈式健康教育除了需要护士熟练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为更好地解决患者的反馈问题,提供延伸服务,护士需要不断提高和拓展自我理论和业务水平,加强管理能力,这也有利于促进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