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十篇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十篇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3:41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特点;建设经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我们应该按照新时代的诸多需求,对农村进行全面的建设,包括政治的建设、经济的建设、社会的建设以及文化的建设。通过进行全面的规划,来对城乡规划进行合理的管理,有效协调城乡空间的具体布局,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水平,此外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形式主义,要对村庄进行合理规划,对人们的生存环境进行治理。将社会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最终满足了国家提出的要求,成功的进行了新农村的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新颖。这种产业结构不仅体现在农业内部结构,还有服务业结构与工业结构。农村服务业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建设农产品销售服务组织与农业生产服务。例如:测土施肥、供应化肥农药以及防止病虫等一系列措施,并使其具有专业化的特点;2.为城镇居民所提供的旅游、欣赏以及休闲服务。乡村旅游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并且随着不断开发一些新的事项,像浙江衢州的七里农家乐等,给城市居民提供欣赏自然风光的机会,体验农村淳朴民风,使之身心得到娱乐,使农业内部结构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与创新。

(二)城乡关系结构特别。对于农业社会而言,城市主要是农村商品采集以及农民消费的中心场所,城市手工业获得的技术经济效益只与农村农业所获得的技术经济效益有着细微的差别,城乡是共同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不会只在二元社会结构的框架下来进行建设,因此新农村建设也呈现出城乡关系特别的特点。这种特别主要体现在将户籍制度取消,使每个农民都享有平等的公民地位,在城乡之间建立了面向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力市场,赋予了每个农民与城市居民平等就业的权利;此外还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像医疗事业、养老事业以及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对建设城乡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新的统筹规划。制定全民教育制度,将义务教育普及,发展推广公益性职业技术教育;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全新政策。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对以往的一些政策以及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最终有效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前进动力。农村结构新颖除了体现在上述这些方面之外,还包括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新的组织结构也逐渐出现,这些都是经过互相对比的情况下比较特殊的深层次的结构,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成为了重要的内容。

(三)出现了新的主体。政府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其发挥的职能已与以往不同,已经由单一的管理转变成为了管理与服务有效结合,并以服务为主。政府行使自己的职责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城乡进行统筹规划与管理、为农村提供非常好的政策环境,并对农村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在以往的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计划经济时期,农民的主体作用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政府往往将自己的意志强行施加给农民,越俎代庖的情况以及好心不能得到认同的现象经常出现,这些行为主要是与没有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有关,最终导致政府与农民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党中央也曾经提出,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动员农民及社会力量,这些都是由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来决定的。而对于社会问题,主要包括农民、农村以及农业这三个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非常复杂,需要新农村建设者的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农村经济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的出现最终有效动员了农民的力量。建立了诸多如农村综合治理组织、浙江省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和谐促进会、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居家养老中心等有效机制,将社会问题有效解决,促进了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一)管理民主化。在党建方面加强与村民自治制度的有效结合,最终发挥出基层党支部核心的带头作用,此外还需发挥村民委员会自我服务以及自我管理的功能,最终打下坚实的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1.试用支部书记“跨村任职”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行,有效打破了传统的选举农村干部的局限性,将选人用人的视野在很大范围内进行拓宽,激发了村干部发展农村的激情,使其产生了危机意识与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党群与干群之间的密切联系,加快了农村各项事业向前发展。2.采用“递进式”对村干部进行培养。首先将农村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然后是将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实现二者之间的转变。最后是将二者培养成村干部。在完成这递进式的干部培养之后,采取措施对党干部的自身素质进行加强。首先对其进行党的理论知识、政策等教育,使其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民主法制教育,此外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村务活动,使之熟悉村务财务管理的整个流程,最终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在对其进行教育锻炼的前提下,必须努力做到将使用与培养有效结合,使他们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加大生产力发展力度。生产力直接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加大生产力发展的力度,才能够为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一定的基础,最终确保农村又快又好的发展。1.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首先,确定旧村改造工程,以并村、并乡镇、并学校为契机,加大中心村、中心集镇建设力度,这样就可以合理地加强农民的集中度,打破以往的局限,对农村环境进行整治。其次,将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转移。村党支部要支持经济实体引进培育,发挥党员作用,对村民的劳动力进行集中全面的培训,然后将培训合格的农民引进企业工作,这样不仅解决了企业员工短缺的问题,也为村民开辟了就近就业增加收入的新途径。2.积极发展涉农产业。首先引进项目,财政部门要因地制宜地设立新农村建设的特扶项目,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金融部门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也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项目建设。这样就可以为农村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将自力更生与政府扶持进行有效结合,最终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三、总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提倡的是构建和谐、文明与民主的新农村,最后将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充分协调,促进其发展。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不仅要关注生产与生活的发展,也要注重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建设生态文明,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培养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新型的农民,共创美好家园。建设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足、乡风淳朴以及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一定要切合当地的实际,认真做好统筹与规划,积极采纳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以为民服务为真正目的,不断总结经验,探索科学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文建龙.论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8,6(15).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突破口村庄整治主要做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按照赣州市委提出的“五新一好”整体推进的要求,新农村建设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通过人居环境的改善,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走向富裕、迈向文明的强烈愿望和持续动力,为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创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四年来,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以村镇规划为龙头,以“三清三改”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夯基础、求实效建成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点,发挥了明显的示范效应。

一是村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引导群众将一些闲置旧空心房、人畜混居的猪牛栏坑厕全部拆除,拆除后依据规划新建房屋,使一些老宅基地和村庄内空闲地得到合理流转、有效利用,实现人畜分居。同时,在每个建设点,都铺设了环村路,整治一新的房屋分布在树林与田间,水泥铺设的入户道方便了村民的进出。通过推广“三格式无害化水冲厕”后,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在家里上厕所,而且无臭无味。建设点还根据地形、地势的不同通过引自来水、山泉水或安装无塔式供水设施等不同形式开展改水,方便了群众的饮水问题。

二是农民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新农村建设刚开始的时候,政府干部下来层层做工作,农民认为政府在搞形象工程。当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给自己带来了实惠的时候,思想观念、生活习惯逐渐发生改变,素质得到提高,农民由“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农民自主申报要求建设新农村的自然村庄明显增多,建设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是基层班子的战斗力得到了提升。事业凝聚人心,通过新农村建设,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锻炼,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新农村建设这个平台,使党员干部成为凝聚民心、改善民生、彰显先进的有效载体,提高了两委班子的战斗力,收到了“五新促一好”、“一好带五新”的良好效果。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精心选点,科学规划

新农村建设的建设点,在自主申报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交通、生态、人文等方面的因素精心选点。在进行村庄整治前,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地形、依山就势、靠水顺水、临路顺路进行科学规划。结合拆除“空心房”和人畜混居猪牛栏、坑厕,还特别要注重对古色、绿色、红色的保护,注意保持农村特色、田园风光,做到“不砍树、不填塘、不占田”。在编制村庄规划中,以自然村为单位编制,跨越村组界线,按照“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要求,以改建为主,新建为辅,设计成自然村落式、农村社区式、田园农庄式、城郊集中式,或曲径通幽,或小桥流水,或小道相连,风格各异,整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防止千村一面的线条式新村建设。

(二)找准突破,整体推进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部署,根据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从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准突破口。以村庄整治为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拆除影响环境的“空心房”,人畜混居的坑厕、猪牛栏,全面启动“三清”(清垃圾、污泥、路障),积极推动“三改”(改路、改水、改厕),进行房屋整治,“四旁”绿化,大力推进人居环境建设,通过改变村容村貌,转变群众观念,提高群众素质,发展富民产业,促使“五新一好”整体推进。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一是整合镇村干部资源,建设一支高效的干部队伍,推动新农村建设。目前要针对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多,村庄整治任务繁重的现状,要组织镇村干部全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帮扶村庄整治工作。

二是整合理事会资源,在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间找到着力点。选择一些德高望重,有公心,有热心,办事能力强的“五老”组建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带头搞建设,起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建立理事会,提高广大农民自我管理,自主发展,民主自治的能力,逐步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合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但仅靠农民自身的力量还远不够,在新农村建设中除要“向上争一点,财政拨一点,单位扶一点”的办法争取资金外,还要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尽其所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增加动力。

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新农村建设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政府主导主要是发挥导向作用,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宣传、政策引导、物质扶持和协调服务等工作。农民主体就是充分发挥群众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放手让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具体事务,让群众做群众的工作,让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办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同时引导农村投工投劳,参与新村建设,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落实农民群众对新村建设的发言权、建设权和决定权。村里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村民理事会在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下工作,属于民间群众组织,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通过这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新农村建设要打造特色完善功能

首先,新农村建设要打造特色、提升品位。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是难点,村庄定位是关键。建设点在全面完成“三清三改一拆一分一绿”工作要求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本地特色,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结合产业、结合红色、结合生态、结合客家文脉、结合田园庭院打造一些产业新村、红色新村、生态园林新村、宗祠文化新村、庭院文化新村;结合“农家乐、农家游”,打造集“餐饮、游乐、健身、垂钓、赏果”于一体的休闲农庄新村。同时,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从细处着手,有选择性的打造好精品线路,线路上做到有亮点、有特色,建设风格不同的休闲场所,农民运动场等,处处体现村庄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其次,新农村建设要完善功能,倡导新风。新农村建设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要抓好软件建设。着力完善农村社区功能,建立农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和农技培训、农业信息、农家店、农村合作医疗等社区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娱乐、培训、购物、就医。同时,要积极开展一些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和“五好家庭”评选,倡导文明和谐的新风。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篇3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农村旅游业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旅游业是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新兴产业,充分依托和利用“三农”资源发展农村旅游,以旅促农,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把农村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必然选择。发展农村旅游必然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必然会促进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加快向农村的流动,从而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发展农村旅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我市农村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现实和潜在的消费需求都非常旺盛,发展农村旅游不仅符合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而且有利于开拓农民眼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延伸发展旅游的空间,盘活农村资源,为构建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3)切实增强加快农村旅游业发展的紧迫感。近年来,我市旅游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其关联带动作用已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随着国际国内休闲旅游的兴起,以“农(牧)家乐”为代表的农村旅游已成为我市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并有力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增色。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农(牧)家乐”270家,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亿元,建成了敦煌南湖乡、月牙泉村等一批农村旅游示范村镇和肃州区明珠风情苑等一批高标准乡村旅游度假村。但从总体上看,我市农村旅游发展不均衡,特色不鲜明,经营管理比较粗放,基础建设相对滞后,总体发展水平与市场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全市各级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发展农村旅游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组织协调,采取得力措施,推动农村旅游再上新台阶。

二、加快全市农村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原则

(4)全市农村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今后几年我市农村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大市”的总目标,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完善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加快开发农村旅游产品,加强农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农村旅游的规模和实力,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预期奋斗目标是: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培育建成10个特色型旅游乡镇,20个特色型村组,30家高标准的星级农(牧)家乐,培训1000名农村旅游专业人才;全市乡村“一日游”人数达到150万人次左右,年均增长15%;乡村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4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8000人以上,间接从业人员4万人以上。

(5)全市发展农村旅游业遵循的原则。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部署的原则。围绕中央和省、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把发展农村旅游纳入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整体安排。从农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制定农村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功能,促进农村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本着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开发与传承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有效处理好各类资源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并不断丰富农村旅游资源,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的原则。要因地制宜,开发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农村旅游产品,依托农村资源优势和现代旅游消费求新、求异、求特的实际,拓宽农村旅游的公共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赋予农村旅游鲜活的生命力。

三、完善科学规划体系,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6)科学制定农村旅游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结合本地实际,坚持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方针,科学制定农村旅游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先行、政府引导、突出特色、讲求实效的原则,有重点、分层次地抓好农村旅游示范点的建设。

(7)加快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先规划建设旅游示范村、镇和农村旅游重点景区(点)的基础设施,按照规划要求,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完善农村旅游的供排水、供电、道路、卫生设施、通线班车等基础设施,为农村旅游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

(8)推进农村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一线指导服务力度,帮助农民利用和保护好旅游资源,增强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性。要制订乡村旅游设施标准,指导农村各旅游接待点提高接待服务条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要逐步健全农村旅游安全监督和管理体系,创造和谐、舒适的农村旅游发展环境。

四、加强分类指导,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9)引导开办一批特色“农(牧)家乐”,壮大产业规模。各县(市、区)要充分挖掘独具魅力的乡土风情和资源,把建设高标准、有特色的“农家乐”和开发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强的特色农村旅游项目结合起来,利用景区管理模式,指导“农家乐”的开发建设。要引导经营者突出产品和服务特色,着力增强“农家乐”的亲和性、差异性和特色性,力争开办一家就能形成一家的特色,并逐步形成品牌。

(10)大力做好农村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工作,要依托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的种、养殖,开发特色农业观光游、农事生活体验游;依托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开发民俗体验游;依托农民自乐班,把农村文艺演出纳入到旅游项目中来,把年俗文化、节庆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的元素融入到农村旅游项目中来。民族地区要加快开发民族文化,积极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产品。要把农村旅游与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科教旅游紧密结合起来,精心打造一批小而精、短而特的农村旅游产品,撬动和吸引不同游客的消费需求。同时,要注重依托农村特有的材质,开发土陶、编制、刺绣、剪纸等乡土气息浓厚的旅游商品和特色饮食,把观光、休闲旅游延伸为体验、参与、学习、创造、收获的过程,从而延长旅游产业链条,为农民带来更多更大的实惠。

(11)积极推进旅游型小城镇建设。要优先开发地方特色突出、历史文化悠久、旅游开发价值高的集镇和村组,按照国家旅游局和建设部开发建设旅游小城镇的要求,加强旅游设施和功能的配套完善,开发建设一批特色型旅游小城镇、旅游型小村庄,使其成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亮点,以特色化的旅游村镇建设带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我市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五、加强宣传促销和行业管理,营造良好的农村旅游环境

(12)加强农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各县(市、区)、有关部门要按照“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要求,把农村旅游宣传作为市场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节庆活动等多种宣传媒介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拓宽农村旅游销售渠道,增加农村旅游客源市场份额。旅游部门要加强市场调研和协调指导,根据游客需求合理编排策划旅游线路,加强重点景区(点)与农村旅游点的联合与协作,整合旅游资源,把成熟的农村旅游产品逐步纳入区域旅游促销和精品旅游线路的范围,扩大农村旅游产品的影响力。要制作各类宣传品,在主要游客聚集地设立农村旅游宣传促销点,与旅行社、宾馆饭店等旅游企业密切合作,大力推销农村旅游产品。要与城市周边地区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市场互动,客源互送,促进共同发展。

(13)切实加强对农村旅游的行业管理。旅游、环保等部门要通过行业引导,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旅游文化,引导经营者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上,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观、生态观,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旅游氛围。卫生、质监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旅游接待点食品卫生、特种旅游项目的监管,加强旅游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和宣传,为农村旅游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旅游部门要加强农家乐星级评定工作,以评定促管理,进一步提升和规范“农(牧)家乐”的接待服务水平。要指导农村旅游点、农家旅馆等旅游经营单位和经营者,建立健全农村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合作规范和行业自律公约,加强行业自律。

六、加强组织领导,为农村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14)加强对农村旅游业的组织领导。各级要把加快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成立农村旅游业发展领导机构,建立农村旅游业发展的协调机制,负责本地农村旅游业发展规划、优惠扶持政策、发展措施的制定和落实等,以及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明确目标和责任,定期考核。要采取定期轮训或建立工作联系点的方式,提高基层干部发展和管理农村旅游业的能力。同时,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以各种方式投入旅游开发经营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篇4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县新农村建设整体思路(即:以宣传为先导,以规划为龙头,以“三清”为突破口,以“三民”活动为总抓手),围绕县新农村建设“113”工程(即:每个乡镇抓好一个综合性示范村,每个村抓好一个高标准示范点,全县共抓好300个自然村示范点)要求。在我乡着力实施好“2542”工程(即创建2个精品园,新增5个示范点,改造4个空心村,做强2大富民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健全机制,按照把示范点做成精品,精品变成旅游点的思路,突出重点,创新特色,努力实现乡党委、政府提出的“116”工作目标。

二、目标任务

(一)建设新村镇。(1)规划先行,对各村逐步做好村镇建设规划,5个村中重点抓好黄金村、黄沙村、长潭村3个村的村镇规划,并在公路沿线树起规划图。(2)建设好办公场所,已做好村部的中洞村、长潭村、黄沙村3个村在今年6月30日以前完成搬迁,黄金村和石皮村在今年12月20日以前新做村部并完成搬迁,努力改善各村办公环境。(3)规划好4个小康楼建设示范点,重点对黄沙村和长潭村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结合空心村改造,4个小康楼建设示范点为黄金村麻坑村落空心村的改造,黄金村大坪组空心村改造并规划到村部周围建设,黄沙村村部左边规划一排10栋小康楼示范点,长潭村移民新村建设示范点。(4)“三清三改”工作,黄金村和黄沙村这两个重点示范村“三改”全面启动,继续完善好麻坑村落、仓下组2个示范点的改水、改厕工作,全乡还要新增5个示范点,(即:黄金村大坪组示范点,黄沙村早子坑示范点,石皮村旱坑示范点,长潭村东坑示范点,中洞村李坑示范点),对新增示范点要求至少完成“一改”,2个重点村的示范点要完成“二改”。全乡要修通户水泥路10.5公里,通组水泥路4公里,改造平整路面12.5公里,改水500户,改厕300户,具体任务另见各村分配表。每个村的村部所在地300米以内,入户道路主干道水泥路建设宽至少1.5米,入户分叉道宽至少1.2米。(5)2个精品园建设按高标准严要求建设,仓下组已经完成了“三清三改”,结合产业发展,要把示范点建设成为旅游精品点,按照“八个一”标准努力抓好各农户设施配置。麻坑村落继续完善好刘屋通户水泥路建设,在3月底以前完成“改路”工作,下一步重点抓好各农户的墙面粉刷工作和“改水”工作。(6)绿化工作,对村部周围和示范点进行植树种花进行绿化美化,特别是两个精品园的建设。对乡政府周边进行绿化,街道人行路铺设彩砖并安装路灯美化圩镇。

(二)发展新产业。(1)各村因地制宜,重点做好各自然村的产业规划,搞好调查摸底工作,每个自然村年内要培植一项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黄金村着重围绕鳜鱼养殖业、沿湖旅游业、竹业等;黄沙村着重围绕油茶种植业、旅游业和生猪养殖;石皮村围绕油茶种植和生猪养殖,长潭村围绕脐橙种植、鳜鱼养殖业和麻羊圈养;中洞村围绕特色药材种植和李坑组树木园旅游业。(2)全乡今年要达到人均1亩果,年新增生猪养殖1500头,新发展鳜鱼500箱,对沿湖农户按照“八个一”标准建设20户,并对完成“八个一”标准要求的农户,乡里将在县电视台进行公布,提高知名度,为发展“渔家乐”旅游项目打下基础。(3)加大对新产业发展的协调扶持力度,帮助果农和油茶种植户解决山场租赁问题,帮助发展鳜鱼养殖户协调水面纠纷、养殖技术问题,协助“渔家乐”旅游项目建设农户联系游客,结合“文明信用农户”创评活动,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4)典型示范,重点抓好旱坑油茶示范基地建设,仓下庙坳脐橙种植、生猪养殖和鳜鱼养殖等立体开发示范基地建设,把这两个示范点做精做强,并以此为示范带动全乡产业的发展。

(三)培育新农民。(1)实施好“农民知识化”培训工程,各村培训站年至少培训农民(包括外出务工人员)2期,乡培训学校举办各类农民培训班8期,聘请县种养和法律等方面专业人员重点对我乡鳜鱼养殖,脐橙种植和油茶种植等产业发展项目的培训,至少组织100人参加县级以上知识技能的培训(包括农函大的培训)。(2)建设好2个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即旱坑油茶种植技术培训基地和仓下生态立体开发培训基地。结合各村产业发展规划,各村至少建设1个以上与产业相关的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要有基地简介和牌子。(3)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和就业指导,在节日期间,特别是中秋节和春节期间,各村要召集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就业的情况并进行登记造册,认真积极组织本村农民参加县人才交流市场的招聘会,扩大就业。

(四)组建新经济组织。(1)围绕我乡三大支柱产业,组建好三个流通协会,一是组建好油茶流通协会,重点在黄沙村,二是组建好鳜鱼等特种鱼流通协会,重点在黄金村和长潭村,三是组建好旅游开发协会,重点在黄沙村等沿湖村组。(2)加强对协会的组织引导,各村要对产业发展有一定规模且经济效益较好的农户进行动员,让他们自觉组织并积极参加协会活动,因地制宜地制定协会章程、活动安排等。

(五)塑造新风貌。(1)认真召开好村民代表大会,按照各村村镇规划,搞好村镇环境整治,重点是对公路沿线我已进行改路的示范点的保洁机制的建立,要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形成村规民约。各村要有一个“文明村庄”典型自然村,树立一大批“文明信用农户”,重点对黄金村麻坑和长潭村两条河流的环境整治,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约束村民和外来人在河里电鱼、捕鱼和药鱼,通过1-2年的努力,做到河里能看到大群的鱼。(2)认真开展创评“文明村庄”和“文明信用农户”活动,通过创评活动,努力建设和谐平安美丽的杰坝,打造诚信杰坝。各村在3月底,依据乡活动方案制定好本村创评两项活动的具体方案。(3)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关心弱势群体,乡村干部至少联系2户以上困难户,各村在3月底以前上报村干部联系户名单,在全乡树立一股互助友爱的风尚。

(六)创建好班子。按照县里提出的“五个好”(班子建设好、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目标要求,围绕乡里提出的“基础强乡,旅游活乡,产业富民”目标,深入开展“三民”活动,认真开展争做“一对好搭挡”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推进“三培两带”工程。各村至少要培植3户以上党员“十带头”示范户,各村每年至少培养1名党员,大力推行村级事务“六步决策法”,加快民主法律建设进程。

三、步骤与措施

(一)深入群众,搞好调查摸底。围绕乡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制定好2005年各村新农村建设具体实施方案,特别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空心村改造及小康楼建设示范点的规划,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下,对新增示范点进行科学规划,尤其是2个重点村的规划工作要做精做细做实,3月底各村要上交2005年各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二)加大宣传,提高参与积极性。(1)3月底以前,各个示范点的年画和乡《新农村建设早知道》做到100%户户张贴上墙,其它自然村做到年画户户张贴上墙。(2)宣传标语和宣传栏,各示范点和村部所在组及公路沿线自然村3月底以前各要求3条以上永久性宣传标语,各村村部和示范点上要有宣传栏,“三清三改”歌、村规民约、组规民约上墙。2个精品园和5个示范点要求有至少10平方米以上的规划宣传效果图。(3)年内争取建设好杰坝旅游网站,请专业人员设计制作,围绕我乡特色开通网上招商、网上产业推介和农民工就业指南等内容。

(三)加强督导,畅通交流。(1)成立乡新农村建设“三清三改”验收领导小组,对“三改”扶持政策的兑现,由验收小组验收后开出验收单后方可提供水泥和补助资金。以“三改”带“三清”,“三清”促“三改”。(2)乡村村庄建设规划所站加强对村庄规划建设的领导,对“三改”和村庄建设先由规划所站提出意见后方可执行,做到科学规划,和谐发展。(3)密切与县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组的联系,争取他们更大的扶持,加大村两委与驻村工作组联络,把县乡驻村工作组纳入村工作考评。统一参与全村的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使组乡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统一部署下有机结合,融合力量和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四)突出重点,创新特色。根据各村产业规划和村庄规划,创新各村新农村建设特色,在完成县乡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各村至少创新一个以上自己的特色工作。黄金村着重放在空心村的改造和精品园的建设,黄沙村结合油茶产业的发展着重加大流通协会的建设,使之与增加农民收入密切结合起来,石皮村着重在加强农民知识化中培训基地的建设,使之走出一条示范带动的好路子,长潭村结合老建库区移民,着重抓好移民新村的建设,同时培植脐橙和生猪养殖等新产业的发展,中洞村结合农村合作医疗,加大改水和环境整治工作,各村根据自身优势,着力打造1个以上新农村建设特色示范点。全乡应在产业规划上走在全县的前列,同时结合旅游发展,着力打造2个精品示范点。版权所有

(五)健全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1)对目前已经完成或正在完成“三清三改”工作的示范点,各村要在4月初以前,以各自然村为单位,组织召开好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村民议事会的形式,制定好各自然村的道路和公共设施的保洁和维护机制,使之成为本自然村的一项村规民约。(2)结合各自然村特色,各村要抓好一项以上特色机制的完善。如黄金村麻坑村落和长潭村公路、河道的保洁机制,黄沙村和石皮村的油茶发展长效激励保障机制,中洞村和沿湖农户的旅游开发长效规划体系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篇5

为更好地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决定,按照县委、县政府今年提出的“快中求好抓发展,建设和谐崇义”的整体要求和崇义县2005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杰坝乡2005年“116”工作思路,努力建设和谐平安美丽的新杰坝,特制定2005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县新农村建设整体思路(即:以宣传为先导,以规划为龙头,以“三清”为突破口,以“三民”活动为总抓手),围绕县新农村建设“113”工程(即:每个乡镇抓好一个综合性示范村,每个村抓好一个高标准示范点,全县共抓好300个自然村示范点)要求。在我乡着力实施好“2542”工程(即创建2个精品园,新增5个示范点,改造4个空心村,做强2大富民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健全机制,按照把示范点做成精品,精品变成旅游点的思路,突出重点,创新特色,努力实现乡党委、政府提出的“116”工作目标。

二、目标任务

(一)建设新村镇。(1)规划先行,对各村逐步做好村镇建设规划,5个村中重点抓好黄金村、黄沙村、长潭村3个村的村镇规划,并在公路沿线树起规划图。(2)建设好办公场所,已做好村部的中洞村、长潭村、黄沙村3个村在今年6月30日以前完成搬迁,黄金村和石皮村在今年12月20日以前新做村部并完成搬迁,努力改善各村办公环境。(3)规划好4个小康楼建设示范点,重点对黄沙村和长潭村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结合空心村改造,4个小康楼建设示范点为黄金村麻坑村落空心村的改造,黄金村大坪组空心村改造并规划到村部周围建设,黄沙村村部左边规划一排10栋小康楼示范点,长潭村移民新村建设示范点。(4)“三清三改”工作,黄金村和黄沙村这两个重点示范村“三改”全面启动,继续完善好麻坑村落、仓下组2个示范点的改水、改厕工作,全乡还要新增5个示范点,(即:黄金村大坪组示范点,黄沙村早子坑示范点,石皮村旱坑示范点,长潭村东坑示范点,中洞村李坑示范点),对新增示范点要求至少完成“一改”,2个重点村的示范点要完成“二改”。全乡要修通户水泥路10.5公里,通组水泥路4公里,改造平整路面12.5公里,改水500户,改厕300户,具体任务另见各村分配表。每个村的村部所在地300米以内,入户道路主干道水泥路建设宽至少1.5米,入户分叉道宽至少1.2米。(5)2个精品园建设按高标准严要求建设,仓下组已经完成了“三清三改”,结合产业发展,要把示范点建设成为旅游精品点,按照“八个一”标准努力抓好各农户设施配置。麻坑村落继续完善好刘屋通户水泥路建设,在3月底以前完成“改路”工作,下一步重点抓好各农户的墙面粉刷工作和“改水”工作。(6)绿化工作,对村部周围和示范点进行植树种花进行绿化美化,特别是两个精品园的建设。对乡政府周边进行绿化,街道人行路铺设彩砖并安装路灯美化圩镇。

(二)发展新产业。(1)各村因地制宜,重点做好各自然村的产业规划,搞好调查摸底工作,每个自然村年内要培植一项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黄金村着重围绕鳜鱼养殖业、沿湖旅游业、竹业等;黄沙村着重围绕油茶种植业、旅游业和生猪养殖;石皮村围绕油茶种植和生猪养殖,长潭村围绕脐橙种植、鳜鱼养殖业和麻羊圈养;中洞村围绕特色药材种植和李坑组树木园旅游业。(2)全乡今年要达到人均1亩果,年新增生猪养殖1500头,新发展鳜鱼500箱,对沿湖农户按照“八个一”标准建设20户,并对完成“八个一”标准要求的农户,乡里将在县电视台进行公布,提高知名度,为发展“渔家乐”旅游项目打下基础。(3)加大对新产业发展的协调扶持力度,帮助果农和油茶种植户解决山场租赁问题,帮助发展鳜鱼养殖户协调水面纠纷、养殖技术问题,协助“渔家乐”旅游项目建设农户联系游客,结合“文明信用农户”创评活动,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4)典型示范,重点抓好旱坑油茶示范基地建设,仓下庙坳脐橙种植、生猪养殖和鳜鱼养殖等立体开发示范基地建设,把这两个示范点做精做强,并以此为示范带动全乡产业的发展。

(三)培育新农民。(1)实施好“农民知识化”培训工程,各村培训站年至少培训农民(包括外出务工人员)2期,乡培训学校举办各类农民培训班8期,聘请县种养和法律等方面专业人员重点对我乡鳜鱼养殖,脐橙种植和油茶种植等产业发展项目的培训,至少组织100人参加县级以上知识技能的培训(包括农函大的培训)。(2)建设好2个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即旱坑油茶种植技术培训基地和仓下生态立体开发培训基地。结合各村产业发展规划,各村至少建设1个以上与产业相关的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要有基地简介和牌子。(3)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和就业指导,在节日期间,特别是中秋节和春节期间,各村要召集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就业的情况并进行登记造册,认真积极组织本村农民参加县人才交流市场的招聘会,扩大就业。

(四)组建新经济组织。(1)围绕我乡三大支柱产业,组建好三个流通协会,一是组建好油茶流通协会,重点在黄沙村,二是组建好鳜鱼等特种鱼流通协会,重点在黄金村和长潭村,三是组建好旅游开发协会,重点在黄沙村等沿湖村组。(2)加强对协会的组织引导,各村要对产业发展有一定规模且经济效益较好的农户进行动员,让他们自觉组织并积极参加协会活动,因地制宜地制定协会章程、活动安排等。

(五)塑造新风貌。(1)认真召开好村民代表大会,按照各村村镇规划,搞好村镇环境整治,重点是对公路沿线我已进行改路的示范点的保洁机制的建立,要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形成村规民约。各村要有一个“文明村庄”典型自然村,树立一大批“文明信用农户”,重点对黄金村麻坑和长潭村两条河流的环境整治,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约束村民和外来人在河里电鱼、捕鱼和药鱼,通过1-2年的努力,做到河里能看到大群的鱼。(2)认真开展创评“文明村庄”和“文明信用农户”活动,通过创评活动,努力建设和谐平安美丽的杰坝,打造诚信杰坝。各村在3月底,依据乡活动方案制定好本村创评两项活动的具体方案。(3)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关心弱势群体,乡村干部至少联系2户以上困难户,各村在3月底以前上报村干部联系户名单,在全乡树立一股互助友爱的风尚。

(六)创建好班子。按照县里提出的“五个好”(班子建设好、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目标要求,围绕乡里提出的“基础强乡,旅游活乡,产业富民”目标,深入开展“三民”活动,认真开展争做“一对好搭挡”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推进“三培两带”工程。各村至少要培植3户以上党员“十带头”示范户,各村每年至少培养1名党员,大力推行村级事务“六步决策法”,加快民主法律建设进程。

三、步骤与措施

(一)深入群众,搞好调查摸底。围绕乡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制定好2005年各村新农村建设具体实施方案,特别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空心村改造及小康楼建设示范点的规划,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下,对新增示范点进行科学规划,尤其是2个重点村的规划工作要做精做细做实,3月底各村要上交2005年各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二)加大宣传,提高参与积极性。(1)3月底以前,各个示范点的年画和乡《新农村建设早知道》做到100%户户张贴上墙,其它自然村做到年画户户张贴上墙。(2)宣传标语和宣传栏,各示范点和村部所在组及公路沿线自然村3月底以前各要求3条以上永久性宣传标语,各村村部和示范点上要有宣传栏,“三清三改”歌、村规民约、组规民约上墙。2个精品园和5个示范点要求有至少10平方米以上的规划宣传效果图。(3)年内争取建设好杰坝旅游网站,请专业人员设计制作,围绕我乡特色开通网上招商、网上产业推介和农民工就业指南等内容。

(三)加强督导,畅通交流。(1)成立乡新农村建设“三清三改”验收领导小组,对“三改”扶持政策的兑现,由验收小组验收后开出验收单后方可提供水泥和补助资金。以“三改”带“三清”,“三清”促“三改”。(2)乡村村庄建设规划所站加强对村庄规划建设的领导,对“三改”和村庄建设先由规划所站提出意见后方可执行,做到科学规划,和谐发展。(3)密切与县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组的联系,争取他们更大的扶持,加大村两委与驻村工作组联络,把县乡驻村工作组纳入村工作考评。统一参与全村的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使组乡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统一部署下有机结合,融合力量和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四)突出重点,创新特色。根据各村产业规划和村庄规划,创新各村新农村建设特色,在完成县乡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各村至少创新一个以上自己的特色工作。黄金村着重放在空心村的改造和精品园的建设,黄沙村结合油茶产业的发展着重加大流通协会的建设,使之与增加农民收入密切结合起来,石皮村着重在加强农民知识化中培训基地的建设,使之走出一条示范带动的好路子,长潭村结合老建库区移民,着重抓好移民新村的建设,同时培植脐橙和生猪养殖等新产业的发展,中洞村结合农村合作医疗,加大改水和环境整治工作,各村根据自身优势,着力打造1个以上新农村建设特色示范点。全乡应在产业规划上走在全县的前列,同时结合旅游发展,着力打造2个精品示范点。

(五)健全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1)对目前已经完成或正在完成“三清三改”工作的示范点,各村要在4月初以前,以各自然村为单位,组织召开好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村民议事会的形式,制定好各自然村的道路和公共设施的保洁和维护机制,使之成为本自然村的一项村规民约。(2)结合各自然村特色,各村要抓好一项以上特色机制的完善。如黄金村麻坑村落和长潭村公路、河道的保洁机制,黄沙村和石皮村的油茶发展长效激励保障机制,中洞村和沿湖农户的旅游开发长效规划体系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篇6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6.024

一、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特征和类型

(一)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在理论和实践中仍有不同观点。《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将新型农村社区定位为从事第一产业农户的聚居点。也有学者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就是为农民提供的一个生活空间复合单元。一般认为,我国的新型农村社区主要是指以分布于镇域范围的农村村庄居民点为空间载体,通过城乡规划指导,相关政策的控制、引导和激励,使得分布零散的村庄居民点向地域位置较中心、基础条件较优越的地方集并,最终形成具有规模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农村新社区。

(二)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

新型农村社区,应该是农村农民广泛的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公共设施及齐全、村民生活水平较高、居住外部环境优美、与城市协调同步发展的新型社区。由于其居住的主体是广大的农民,因此,新型农村社区有别于一般的城市小区。首先,新型农村社区的主体是农民。他们是社区的主人,主要的管理者和居住者,新型农村社区主要应当体现村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民主社区。其次,新型农村社区有别于传统的村庄和村落的重要区别在于新型社区中配备了完善的公共设施,能够给社区的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等各方面。再次,农村新型社区的农民应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稳定的收入和精神追求。再次,农村新型社区存在的前提是必须具有良好宜居、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最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应是同步推进的,不仅是城市的发展,也包括农村的进步,新型农村社区必须是与城市协调动态发展的新型社区。

二、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保障机制的内涵

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传统的乡村村落改建为现代化的新型农村社区,绝不是拆几间屋建几栋楼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完备的政策保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新型农民主体角色定位――公共政策机制构建――社会保障、建设资金保障措施”为路径,着重从社区建设规划、农民权益保障、基层组织运作、多元资金投入和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着手,构建系统化的新型农村社区政策保障机制。首先,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人的因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和关键还是农民权益的保障。社区的建设绝不应仅仅停留在建楼盖房上,而是应从衣食住行诸方面的转变,尤其是农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让他们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让农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有文化素养和政治内涵的生活。其次,必须重视社区规划设施建设。农民生活在社区中,不仅仅是一间屋子一张床,而且应有相应配套的公共服务场所、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完善的便民服务、金融服务、计生服务、环境卫生管理服务等,让社区居民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最后,最重要的,也是农村社区得以持续发展的,必须构建完善的物质保障机制,具体包括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和社区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只有构建了完善的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机制,农民才能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的维系,必须以有力的资金支持为后盾,因此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村社区资金投入保障体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三、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分析与理性探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提出了号召,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随着十八大后我国掀起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巨大风潮,广大农村地区新型社区建设的进度也得以不断推进,但是目前新农村社区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期公共政策缺乏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一个牵涉诸多领域、影响地域广泛、建设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政府政策支持是保证新农村建设长期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而目前很多地方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偏重于房屋建设,大拆大建,对短期内提升村庄形象的面子工程着重笔墨,而对于事关新型农村社区长远发展的人口政策、土地政策、财政政策等却甚少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缺乏合理政府政策规划指导的资金投入将会陷入低层次重复建设的恶性循环。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与现实需求脱节

目前,新型农村社区整体规划方向与现实实际需求脱节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出于政府机关和领导政绩考虑,一些地方盲目开展新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盲目提高建设标准,甚至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争取上级政府资金投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手段,扭曲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意图。有的地方社区建设布局凌乱、不同功能用地混杂、生产生活相互干扰,农业养殖区与居民点混杂,影响社区村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三)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低,建设滞后

我国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是以小型自然村为主,其特征即是分布零散,加上部分地区主要是山区丘陵地区地理地貌条件的约束,限制了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教育、医疗、环卫等公益性设施的配套水平。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山区因交通条件限制,城乡一体化尚未形成,即使部分通过政府强推建立起新型农村社区,但是无法接受上级行政区域的辐射,教育、医疗、卫生等情况完全无法与新型农村社区相匹配。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导致乡村地域特色的缺失

我国的农村乡土文化历来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社区规划设计者对村庄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知之甚少,盲目模仿或简单照搬城市小区的建设模式,不考虑农村的实际,导致原本各具特色的农村地域风貌和文化特征被磨灭逐步丧失,从功能上割裂了农村生态系统内部特有的联系。

四、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保障机制建设对策与思路

新常态背景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应坚持“新型农民主体角色定位――公共政策机制构建――社会保障、建设资金保障措施”为路径的建设思路,着重从长期公共政策落实、社区建设规划、基层组织运作、地域特色发展等方面完善我国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期公共政策,促进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人口、土地、财政和社会保障政策是新农村建设及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与大拆大建不同,长期的公共政策是实现农民身份和地位真正转变的根本保障。注重发展农村社区的基础教育、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的社会认知和技术水平,推动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推动土地流转,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的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就业保险建设,为农民安居乐业提供综合性的政策保障,才能促进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政策,调整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标准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系统的过程,要综合考量人文、社会、环境因素和地理条件。尤其是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早已形成了格局各异的地域特点。因此,在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农村当地的实际,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符合当地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社区建设标准,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优先选择交通方便、位置适中、既有利生产又方便生活的区域。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活休闲的不同需求,通过社区建设为整合城乡资源搭建平台,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科学配置和合理流动,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三)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政策,扩大投入,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是农村社区主要功能之一,也是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途径。但是如何发挥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功能?唯一途径即使扩大投入,迅速促进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社会、政府等主体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现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共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四)完善农村文化产业政策,因地制宜保留特色,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文化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乡村文化是我国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独具风土人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须要考虑当地的人文风情,结合相关村落的历史、文化等因素,因地制宜,进行统筹安排。在建设过程中保留当地的特色文化,将社区经济、文化发展与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衔接,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将传统的农业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特色和亮点予以保留。条件适宜的地区,还可以结合自身旅游资源,发展地区特色旅游,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旅游业建设,将农民增收、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五、结语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道路能否长远走下去,取决于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能否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政策,并引导基层政府正确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构建系统化的新型农村社区政策保障机制,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同时,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

注释:

吴业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何可为――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12.

周祥胜、赵嘉新、秦晴.城乡统筹视角下“镇域总体规划”编制探索――以四会市江谷镇为例.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篇7

【关键词】新农村;住宅;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文章对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的重要性和特点进行了介绍,对新农村住宅设计原则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对新农村住宅设计的要点进行了探讨。

二、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的重要性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与农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以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农村生活关注的热点。从现有的新农村建设来看,农民关注的是建房,农民对住房的需求呈日益增加的发展趋势。从现有农村农民对住宅的需求来看,农民对住宅的要求包括舒适、节能以及环保等等。住宅建设水平的高低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切实的从根本上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同时,新农村住宅建设对推动农村精神文明水平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拉动内需,缩小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正因为新农村住宅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性,才应加强对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的研究。

三、新农村住宅的特点

新农村住宅由于使用功能较为复杂,所处的环境贴近自然和具有特色的乡土文化,因此具有五个特点:

1.使用功能的双重性

我国有九亿人口居住在农村(此处数据有待核证,2011年末统计局网站结果,中国大陆人口比例中城市人口已超农村人口,达到51.27%),广大的农民群众承担着全部的农业生产以及各种副业、家庭手工业的生产,这其中不少都是利用住宅作为生产活动的场所。因此,农村住宅不仅要有确保农民生活居住的功能空间,还必须考虑功能空间应兼具生活和生产的双重要素,同时还应该配置供农机具、谷物等的储藏空间以及室外的晾晒场地和活动场所。

2.持续发展的适应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化必然会对居住形态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农村住宅的建设应具有适用性、灵活性和可改性,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避免建设周期太短,反复建设劳民伤财。

3.服务对象的多变性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村庄、族性有着不同的风俗民情。对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活习俗、邻里交往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认识和要求。这就要求在农村住宅的设计中必须针对服务对象,逐一认真加以解决,以适应各自不同的要求。

四、新农村住宅设计原则

1.经济性

在农村,住宅并不只是农民生活的场所,同时兼有一定的生产功能。所以如何能以更加实惠的价格提供住房给农民和如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和仓储空间让他们用以生产和生活。成为了新农村住宅建设的首要原则。对农村住宅,我们更强调的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体现节约材料,节约用地,节约能源的“三节”原则。

2.适用性

农村住宅与城市住宅相比,农村住宅功能要求更多。如有些家庭人口众多需要更多房间;与他们的日常劳动息息相关的农具与其他器具的存放;收获的农产品存放;甚至有些家庭有个小作坊等。这些对新农村住宅设计是个很大但必须面对的考验。所以应以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农家生活和生产需要为依据,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美观性

我国的传统民居,无论是在平面布局、结构构造,还是造型艺术方面,都凝聚着我国历代先民的聪明才智和光辉业绩,形成了各种风格特异的文化特征。但千百年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使我国农村居民的居住形态极其复杂。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夹杂使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差。脏,乱,差成了现如今农村的形容词。所以如何改变农村现有面貌和对风格各异的文化特征的保护,美观又不失个性是个不能忽视原则。

五、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新农村的规划较单调,布局较死板。从以往我国农村住宅建设的情况来看,一般都注重住宅的实用性,没有注意规划和布局情况,现阶段我国许多新农村在进行规划时,依然采用横平竖直的建设方式,住宅的布局也以双并式和联排式为主。我国传统的建筑布局设计大都采用对称和横平竖直的方式进行建设,但这种形式多用于宫殿或者城市的建设中。但如果将这种建筑规划形式挪用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就可能使农村建筑的整体布局更加单调,并且失去了自然的气息。

2.农村主要为自建房,缺乏安全性。我国曾经鼓励农民进行自主建房,这主要是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但现阶段我国农民在进行自建房时,主要是依靠以往的建设经验,没有考虑到自然灾害和节能等问题。农民自建房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有时为了省钱,有些农民会用拆房中的砖来建设新房,在建设的过程中会请一些收费较低、缺乏经验的建筑工人来建设房屋。通过对部分农村房屋的调查可以看出,对于贫富差异不同的农户来说,同一结构和造型的房屋,其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比较富有的农户会使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和较好的材料来建设房屋,贫困的农户则使用劣质材料来建造房屋,其质量根本达不到房屋的质量要求。

3.住房户型缺少实用性。我国新农村的住宅建筑设计应该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并且应该尊重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保证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被延续。中国的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外来建筑形式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我国只有对历史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才能够保证我国文化的延续性。

4.新农村住宅设计没有结合当地特点。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所以不同地区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水平、气候和地形等方面,不同地区对住宅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从大部分农村住宅建筑设计中能够看出,许多住宅建筑的目的只是为了居住,根本没有将当地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出来,所以在进行住房建筑设计时,应该根据当地的特点进行设计。

5.农民能够选择的住房户型单一。通过对部分农村住宅户型的调查可以看出,农民能够选择的户型较少,一般只有三种以内。在新农村住宅建设中不能只注重速度而忽视了农民应有的权益。农村住房应该多体现家庭和地方的特色。

六、新农村住宅设计要点

1.新农村住宅应进行统一规划,使其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优秀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对改善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意建设、模仿严重的状况有着重大的作用,它是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的重要因素。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短缺性资源,特别是在农村住宅的建设过程当中,更要以节约土地作为建设的宗旨,为农民的长久生存和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因此在新农村住宅设计时,要以合理规划作为设计源头,要清楚地告知农民建房的位置、修路的位置、工厂修建的位置等等,以此提高农村住宅的合理性、低耗环保型。

2.传统、美观大方作为新农村住宅的特点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同结合是新农村住宅建设的特点,简单的说就是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持,又要不限于传统文化的束缚,要进行创新。在传统的农村住宅中,每个区域有每个区域不同的地方特色,整齐的村庄、清新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田园风光似的住宅形式。那么结合广东地区的炎热、潮湿的气候特点,住宅的设计中应将通风、日照、景观作为重点考虑的对象,积极采用多种的遮阳形式,并将空间的心理及视觉需求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去,就形成了具有实用功能要求与美观的优秀的住宅。在进行体型和细部设计中,将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元素融入到建筑当中,这样就使建筑既能够保持住传统文明,又能吸收到现代文明的因素,达到新农村住宅特有的美观、传统的特点。

3.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的节能和减排

在传统的住宅设计中,大多数的农民朋友对建筑的节能和减排不太理解,更不懂得如何节能,因此,在新农村住宅的设计中必须将这种设计理念融入进去,使住宅既具备基本的居住功能,又能够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新型墙体材料的使用

在传统的农村住宅中,普遍使用粘土砖作为墙体材料,采用这种材料不仅要占用耕地,还要消耗大量能源,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在新型的农村住宅设计中,可以以粉煤灰、石粉、炉渣等废料作为新型墙体的主要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就地取材,不浪费资源同时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2)采用中空玻璃

在农村住宅中,普遍使用单层玻璃或者层玻璃,这种玻璃安装简单,材料来源也比较容易获得。但是与中空玻璃比较,有有很多性能都比较不足。如:中空玻璃可以减少辐射传热和传导传热、具有隔热和隔音的优点、可以抵御严寒同时也可防止内部热量流失等。因此,在新型的住宅设计中,应大力推广和使用此种玻璃。

(3)沼气池的使用

沼气池是一种新型的节能设施,通过近几年的实际证明,它给农民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好处。它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将农村人、畜以及农作物的秸秆作为原材料经过加工生产出来可以燃烧的绿色能源就是沼气。沼气有很多用途,它解决了农民的用燃问题,改善了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民发展养殖业等。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篇8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以来我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县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必须充分认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二、切实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改善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综合文明程度为重点,以新农村示范镇村建设为先导,整合社会资源,城乡统筹发展,协调推进全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确保____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二)工作原则

规划先行,分步实施。要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产业发展、方便农民生活”的原则,加快新一轮乡镇、村建设规划修编工作,实现乡镇、村规划全覆盖,确保新建、翻建农房建在规划点上,新建工业项目到工业园区,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迁进城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三集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开展,不搞一刀切。

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既要勇于探索创新,又不脱离实际。对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农民积极性较高的乡村要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他们走在前面,作出示范;对具有一定基础的特色乡村要重点扶持,分步实施,逐步提高,发挥好引导带动作用;对基础较差的贫困乡村要加大扶贫开发和帮扶力度,为建设新农村创造条件。

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抓重点、攻难点,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抓好试点工作,集中财力,整合资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创新机制,务求实效。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列入公共财政的开支范围,让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惠及农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逐步构建党委政府引导、农民积极主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机关部门大力支持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

——尊重农民,政府引导。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地建设符合农村实际、适应农民需要的新农村,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兴建各具特色的住宅,形成不同风格的村落。政府要发挥组织、规划的引导、指导作用,加大政策的支持、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

(三)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建设新城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建设,把我县农村产业改造成为新型高效规模产业,把传统村落建设成为现代文明新型村居,把传统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基本内容:

1、推进富民强村。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富民强村步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培植骨干企业。注重产业集聚,加快建设产业链、产业带和产业集群。通过产业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要保持在__%以上。

2、搞好村镇规划。高起点搞好村镇规划修编工作,形成“县—镇—村”一体化的规划体系。打破现有的地域限制,实行组团式、公寓式规划,优先安排拆迁户、新建户到集中居住点建房,着力优化农村空间发展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农民聚居化,城乡一体化。

3、优化人居环境。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工程”,着力整治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快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道路、电力、通讯、广电

、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商贸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河塘净化、环境净化。

4、提升文明程度。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整体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民主法制意识、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建设民主文明新农村。

5、强化组织建设。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党员“双带”、“双争”和“五好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推进“双强”村班子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乡镇、村要坚持既围绕总体目标全面部署,又针对薄弱环节狠抓关键;既立足当前抓住突出矛盾,又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推进生产力体系建设,发展新产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找准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动力源”,形成带动财政增税收、集体增积累、群众增收入、发展增后劲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型产业。按照“调整结构、增加总量、壮大财力、促进增收”的思路,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镇村经济发展的台柱子、增长点和增长极。要调整优化一产。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强区域产业带建设,重点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和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全县力争建成优质粳稻、高品质棉花、林业、油菜、花生、浅水藕、无公害蔬菜等六大特色种植业产业带,三元肉猪、草鸡、山羊、菜牛、樱桃谷肉鸭等五大特色养殖产业带以及海淡水鱼、贝类、紫菜等规模特色水产养殖带。以高效农业项目为示范,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高效农业的规模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格局;壮大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强化提升二产。牢固确立“以工兴县,以工富民”的思想,内启民间资金,外抓招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商引资,强点、扩面、增块、连线并举,着力构建以纺织、化工、机械、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镇、村工业经济新格局,增加二产在GDp中的贡献份额。扶优扶强优势企业,打造镇村工业经济“亮点”。加快两个工业集中区、外向型农业经济开发区和镇村工业小区建设,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和特色优势,壮大区域经济“板块”。大力发展建筑业,积极开拓外埠建筑市场,提高建筑业技术层次,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努力提高建筑业在二产中的比重。拓展突破三产。在立足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和现有服务业的基础上,建设城乡大市场,发展城乡大商贸,搞活城乡大流通,按照“突出特色,壮大规模,规范管理,增强辐射”的思路,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实行产销对接,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村新产业;大力培育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不断拓宽服务新项目;积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推行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促进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娱乐、餐饮等新型服务业发展。以新一轮城镇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城乡房地产业。

(二)大力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做美新村镇。

大力实施新型小城镇和示范村建设。按照“发展定向、功能定位、布局定点”的要求,突出抓好重点中心镇、试点中心村的规划建设,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建立一批“规划合理、设施齐全、富有特色”的现代化示范镇村,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展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有序引导农民集中建房。规划好农民集中居住点,逐步建设完善农民集中居住点基础设施,吸引农民到集中居住点集中建房、集中居住。农民翻建、新建房屋和拆迁户建房必须进入集中居住点。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用地必须贯彻节约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集中居住点建设占用农用地与村庄整理新增农用地挂钩原则。集中居住点的农民建房用地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供地。加大集中居住点建设扶持力度。从20__年起,县财政将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等新农村工程建设。镇、村也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增加集中居住点建设的投入。县财政返还各乡镇的土地出让金的__用于示范村建设。对集中居住点建设中涉及的各种行政性规费,除上交省、市以外的实行全免,服务性收费减半收取。实行统一代建的居住房,其税收由施工单位按农民建设住宅的标准缴纳。

加强社会事业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文化、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实施“道路通达、教育培训、农民健康、环境整治、文化建设”新五件实事工程。乡村公路铺设要逐步向规划的集中居住点延伸;全面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贫困家庭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快以农村大病保险、农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制度;加快乡镇文化站改造建设步伐。加大农村危桥改造力度;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按照“村庄绿化、庭院美化、河道净化”的要求,全面实施“三清”(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工程,大力开展河道河塘疏浚活动,积极推广沼气生态工程建设,健全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让群众喝上洁净水,用上卫生厕,普及清洁能源,呼吸新鲜空气。

(三)大力推进综合素质建设,培育新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培育新型农民的首要出发点,提高创业素质和文明素质一起抓。大力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把加强现代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培训、专业技术证书培训和乡土人才开发工程。全县__-__岁的农村劳动力要普遍掌握*-*门专业技术和技能。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致富工程。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积极引导农民离土,入市,进城,推进农村人口非农化,增加劳务收入。通过大力度组织、多渠道培训、全方位服务,深领域开拓,不断扩大劳动力输出范围和提高农民就业的能力,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__万人。同时围绕市场需求,培植响水缝纫、面食、挡车、化工等特色劳务品牌。大力实施农村经济大户培植工程。农村经济大户是新的经济群体和经济力量,代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先行者。重点发展规模经济大户,培植农民中产阶层。要通过政策扶持、发展引导、环境保护等多种措施,努力培养一批大粮商、大棉商、大菜商、大畜牧商、大水产商和大运销商,让更多的农民拥有自己的财产,跨入中产阶层行列。大力实施农民投资创业工程。把主攻资产性收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农民投资创业,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通过创业辅导、管理咨询、典型示范、市场连接、“龙头”引路、“大户”带动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民营创业链,进行投资性创业,实现由“劳务型”向“老板型”转变。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争取更多的能人回乡、企业回迁、资金回流,形成滚雪球式的创业叠加效应,努力提高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民自主创业人数要达*万人以上,投资总额__亿元;新增创业人员*万人,新增投资额__亿元。大力实施农民道德引导工程。实施典型带动,开展文明标兵户创评活动,将科普教育、道德建设、文明风尚、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纳入创评内容,进一步增强农村星级文明户创评的示范性、指导性。组织开展道德评议活动,组织农村老党员、老教师等成立道德评议会,对所在地农民、农户的道德行为进行评议,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进一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经济、法律、政策“六下乡”活动,不断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养成科学文明生活方式。

(四)大力推进农村管理体系建设,塑造新风尚。坚持制度、阵地和组织建设相结合,党的领导与民主法治相结合,依法管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建立农村管理新架构,健全农村管理新机制。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抓好党的先进性建设,大力实施乡村干部素质提升和能力建设工程,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延伸和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实现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三是推进农村法制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为民服务长效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治安防范应对机制,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社会新秩序。

四、把握关键,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为切实加强对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长潘道津任组长,县委副书记杨毅坚、副县长邵礼青任副组长,县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委农办牵头,从有关职能部门抽调专人办公,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督促和落实。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挂钩联系到乡镇、县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包村责任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明确专人负责,形成全县上下贯通、指挥有力的组织体系。

(二)明确责任,强化工作保障。实行“部门规划指导,镇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总体规划、政策制定、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考核验收。财政、农林、水务、建设、交通、环保、卫生、国土、民政、供电、广电、电信等部门要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班子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建设规划,具体组织实施和服务各个单项试点工程。各乡镇要广泛发动,严密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三)营浓氛围,强化舆论保障。要通过会议、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全面动员、广泛发动,深入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让群众真正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和深刻变革,是一项“惠民工程”、“德政工程”。要坚持典型引路,挖掘推广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让群众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以点带面,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篇9

一、太谷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动员启动

为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的战略部署,在2005年,太谷县委、县政府就结合制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多次专门调研,并进行了多次认真讨论,出台了《太谷县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并于2006年3月召开了近千人的动员大会,正式拉开了太谷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同时,广泛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激发全县人民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规划推动

依据省和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要求,太谷县聘请了山西农业大学多名资深专家和教授,在对全县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太谷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描绘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对实现全县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示范带动

通过实地考察,广泛征求意见后,全县确定了9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其中,任村乡郝村被农业部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水秀乡小王堡村和胡村镇董村被农业部列为新农村建设联系点,其余8个(明星镇贾堡村、任村乡东贾村、侯城乡南沙河村、小白乡王村、范村镇象谷、北汪乡南咸阳村)为县级示范村。这些村作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加以重点扶持和引导,努力打造成全县、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精品工程。

二、基本经验和体会

(一)以村镇规划为龙头,是建设新村镇的关键

必须由政府牵头、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做好县域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只有制定好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才能确保建设的科学有序,才能逐步解决村镇建设杂乱无章、重复建设、水平低下、资源浪费问题。首先,要坚持“保护耕地、适度集聚、节约土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抓好村庄规划和建设,着力培育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其次,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逐层推进。要从学校建设、环境卫生、供水、道路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着手,加快各项配套设施建设,使工作得民心、顺民意、见实效。

(二)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动力,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公益事业方面的支出,仅靠政府扶持是不行的,靠向农民摊派也是不行的,这就要求在新的形势下,一定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以强有力的集体经济作后盾,以确保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更多更大的企业投资兴业,既可壮大村集体经济,又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群众从土地中解脱出来,成为懂技术、懂市场、能挣钱的新型农民。

(三)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积极营造氛围

今年3月以来,太谷县在全县农村扎实开展了“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乡镇、文明村”大竞赛活动,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会议、横幅、标语、黑板报等各种媒体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及奋斗目标,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人文环境,为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如此,全县上下才能达成共识,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振奋干群精神,鼓舞士气,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深入、扎实开展。

(四)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创建好班子

太谷县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把握关键,加强培训指导。把村社干部、相关项目技术人员等作为重点培训对象,优先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以流动党校、农民夜校等为阵地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二是分类确定培训内容。对乡镇和村相关负责人,着重从增强责任意识、发挥带头作用方面加强培训,对相关项目技术人员、业务工作人员重点围绕专业技术、政策法规方面进行培训。

(五)以健全管理机制为依托,保证建设效果

一是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体系,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定期分析和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相关问题,组织人员对各村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年终进行单项考核,对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完成好、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在全县通报。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对试点村实行动态管理,对工作不力、效果不好的示范村和治理村进行调整。三是对新农村建设形成集中汇报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长效管理制度,每月组织一次。四是各村要建立各项管理制度,成立相应的卫生、绿化、养护组织,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

(六)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打造新品牌

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太谷县立足特色和现有基础,着力培育枣、菜、畜、苗特色农业新品牌。重点抓好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重点引进农产品加工流通型企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抓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七)以建立推进机制为动力,保障新农村建设

太谷县各级党委善于用新的理念谋划工作,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工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真正造福于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政府努力发挥好扶持引导作用,政策激励,创新融资机制,加大对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投放,形成扶持发展与自我发展互为补充、良性互动格局。同时,突出农民主体作用,把提高农民素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善于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方式,充分调动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进程。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集体经济薄弱,乡村资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费税改革后,集体收入十分有限,30个村中,除了几个村靠土地租赁有些收入外,绝大部分村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收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二)村内卫生环境整治仍是一大难点

村民环保意识有待加强,有相当一部分村只是临时突击搞一下垃圾清理,并没有形成长效的卫生环境管理机制,保持环境卫生的清洁还没有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三)一些基层干部存在“等、靠、要”思想

有的乡村干部重视不够,理解和认识较差,等待、观望、依靠意识还比较严重,存在资金筹措到位慢和前期工作准备不够充分等问题,缺乏抢抓机遇、深挖潜力、谋求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潜力需进一步深挖

由于新农村建设刚起步,部分村产业支撑尚不明显,建议相关部门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种植养殖业等方面给予项目、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为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

(五)新农村建设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规划来指导

目前不少村尚存在规划层次不高、建设处于盲目无序状态、建设档次不一的弊端,急需有关专家进一步修订完善。

四、对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抓好农村“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工程

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基础、是关键、是牵引。只有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殷实、富裕,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才得以夯实。发展农村生产,就是结合农村地理形态、种植优势、资源特点,注重发展适合农村的特色农业深加工企业,各级政府和部门在支持农村“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发展上,要在政策、技术、资金、市场等各个方面加大服务、支持、协调力度,广开绿灯,特别是要加大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以引导、帮助农村走上生产发展之路。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和领导

健全各级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保障。在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建设中,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抽调相关领导成立领导机构,同时保证工作经费,结合各地实际设立基层建设组、生产发展组、村容整治组、督查组、办公室等,特别是办公室人员要抽调相关职能部门,如发展改革部门、农业部门、水利部门、林业部门、科技部门等精锐力量集中办公,建立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方能保证工作推进有力度、有进度、有深度。

(三)组建强有力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队

因为农村基层干部文化水平相对较差,发展生产能力和谋划发展能力较低,在新农村建设中难以搞好“规划、谋划”,难以把握“科学、可持续、全面发展”,所以县委、县政府组建强有力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给予指导就相当重要。最初可以从县级机关抽调骨干组成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队,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优秀毕业生担任试点村干部,实行“部门包村,领导带队,限期达标”的工作目标责任制,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队员予以提拔重用。

(四)尽快落实新农村建设资金

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今年省政府从省级财政切出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试点村工作,为了确保全省新农村建设有序铺开,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开好局,起好步,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省财政专项资金和各地方配套资金,务必尽快保证到位,以保证市县两级尽快开展工作。

(五)建立新农村建设“小项目库”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篇10

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扶贫开发暨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回顾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历程,肯定成绩,增强信心,明确在新起点,新形势下,如何继续抓好扶贫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刚才,XX主任就今年X下半年的扶贫开发及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地安排。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增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我们以扶贫开发为农村工作总抓手,以主导产业建设为中心,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以民居改造为突破口,探索出了政府统筹,资金捆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模式,把扶贫攻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政府抓工作,农民得实惠。据统计,近几年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攻坚、农业综合开发、移民搬迁等各类资金2.4亿元,建扶贫重点村43个,完成扶贫搬迁677户2735人,建设陕南徽派民居2268户,普通旧改27125户,新建产业园11万亩,解决3.92万人的温饱问题,把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8.*万人减少到了4.16万人,有27个村已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占总村数的14%,龙头、普济等新村成为全省的“亮点”和样板,并被确定为部级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区。2、探索新路子,工作得认可。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既按中省市的有关要求,又结合本县实际,把农民增收放在首位,把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提高农民素质作为重点,用足用活政策,整合有限资源,把紧缺的资金实行捆绑,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先后被确定为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县,20*年又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4个整体推进县之一,在20*年陕西省农村工作会上,县委书记向全省做了经验交流。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超前的正确领导;得益于我们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开创精神;更得益于我们上下一心,横向联动的密切协作。但客观地讲,无论是扶贫开发、还是新农村建设,我们只是开了个头,与上级的要求、与老百姓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任务非常艰巨。一是从县情来看:我县是边远山区贫困县,属非国贫县,加之远离大都市、交通大动脉的带动,而且我县还有4万贫困人口,他们仍然生活在条件十分艰苦的边远山区,通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加之我县农业基础条件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部分群众缺乏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一旦遭遇自然灾害、疾病等冲击,不少人又会返贫。二是从外部大环境来看:党的十七大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消除贫困现象,这对扶贫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委、省政府也把扶贫开发作为民生工程之一。同时,前几年我们的成功做法得到了省市的高度认可,周边省市和本省兄弟县纷纷到我县参观学习,这为我们在座的各位赢得了荣誉,根据我了解的情况,其他兄弟县市回去后也不断加大了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并建成了一批亮点工程,如果我们不清醒地认识到且不采取过硬的举措,我们将很快被其他地区超过。三是从现代农业的高度来看,我县地处秦巴腹地,扶贫工作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仍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工作的总抓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长期不懈地抓好这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按照全县既定的奋斗目标,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坚持用新思维,新举措,一手抓特困村扶贫攻坚,一手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

今年下年,全县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是:继续抓好8个特困村扶贫攻坚工作;启动10个扶贫重点村建设;抓好平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全力抓好8个新启动的新农村建设和5个续建新农村的巩固提高。

(一)突出产业建设,培育增收来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扶贫开发的基本任务。扶贫开发必须针对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关键环节,加大对特困村组和贫困农户的扶持力度,采取市场引导、政府扶助、激励发展的综合扶贫措施,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发展思路,扶持贫困农户不断培育促进收入持续增长、极具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要通过今年的努力,使我县的8个特困村及今年启动、续建的重点村、新农村的当家产业基本形成,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二)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条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证。我县农村8个特困村,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公共事业发展滞后,不少地方饮水、用电、出行等基本需要难以满足,这是制约经济发展、形成贫困顽疾、导致返贫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新农村、让广大农民过上富裕文明新生活的基础性工作,更是扶贫攻坚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内容。要用好用活中央支农政策、扶贫政策,捆绑各类资金,整村推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大突破。对8个特困村,要继续坚持“四个一”的工作机制,按照原规划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今年的努力,完成总任务的80%以上。对今年县上新启动的8个新农村和10个重点村,要做到居住环境美化亮化、农田综合治理、通村道路、供水工程、电力通讯和沼气入户等建设整体规划,协调配套。要以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进度,力争在5月中旬前,全面完成太平河上片农业综合开发任务,6月初启动建设太平河下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办、交通部门,要抓住国家实施“通达”、“畅通”等工程机遇,相互配合,加快新农村、特困村和重点村的公路建设,促进通乡镇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水泥化目标的早日实现。林业部门要结合新农村和扶贫重点村建设,加大“三化一片林”项目的争取,做好通村道路、庭院的绿化,形成主干道、通村道绿树成荫,房前屋后果树飘香的优美景象。县级各联乡包村、包抓新农村建设的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带头履行职能,全力支持新农村和特困村、重点村建设。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研究一些优惠扶持政策,特别是计划、城建、国土等部门,要围绕村庄改造、新村建设、土地复垦和用地指标置换等研究一些具体办法。对涉及到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搬迁等方面的收费,能免的尽量免,能减的尽量减。要认真落实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加快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要加强农村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和文体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三)突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我们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导致的发展能力差。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近年来,我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特别是长期居住在高寒边远山村的农民,大部分都是年老、体弱、智低、力差的人口,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科技文化知识欠缺、民主法制意识淡薄,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与此同时,全县每年大约有3

000多初高中毕业生走向社会成为新生劳动力,其中不少是贫困家庭子女。如果放任不管,就会像其父辈一样循环贫困下去。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提高人口素质放在突出位置,既要抓好现有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又要注重新生劳动力的竞争性技能培训,使他们学得一技之长,实现转移脱贫。同时,要教育农民克服对扶贫攻坚投入、新农村建设投入的依赖,让广大农民自觉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更多地依靠农民自己的创造性、能动性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

(四)突出科学规划,强化管理控制,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整村推进扶贫和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放眼长远、科学规划、立足当前、扎实推进。一是抓好规划。科学规划是扶贫开发和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规划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各村现实基础,统筹考虑建设内容,明确总体目标和标准,并根据总体规划,针对各户制定详细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真正做到村有蓝图、户有详规,年有方案。在规划建设中,要以实现“八个一”为基本标准。即:新农村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一项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一个文明和谐的居住环境、一个通畅便捷的入户道路网络、一套安全方便的饮水设施、一套基本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一个富有活力的新型经济组织、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围绕这个标准,做好项目规划,确保“八个有”目标。即新农村有稳定的增收项目、有美观适用的住房、有增收致富的技能、有安全便利的自来水、有厨厕圈沼标准化设施、有就学就医的基本条件、有可靠的养老保障、有文明和谐的生活习俗。二是要加强规划管理。农办、城建等部门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监管力度,并进行依法、有效地控制、指导。尽快建立健全“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工作机制,对扶贫攻坚村、扶贫重点村和新农村的建设用地,要实行国土、乡镇政府、农办三家会审,避免不按规划设计乱占滥建,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保护生态。三是要确立领导和部门抓点示范的工作机制。对白果坪、龙王沟等8个特困村的扶贫攻坚工作,除个别包抓领导因工作变动予以调整外,其他包抓领导和包建部门不变;对新启动的新农村和扶贫重点村,县上已经确定了责任单位和包抓领导,并明确了奖扶政策和包抓工作目标任务,特别是今年继续实行由50个部门包建50户徽派建筑任务,希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尽快与包建村、包建户见面,及早商定建设任务并组织实施,确保不欠帐、见成效。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办室要把这三项工作列为今年的重点督办内容,按照“事不过三”的要求,实行定期督查,定期通报。四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好的机制是扎实推进工作的有效动力,今后,对扶贫重点村、新农村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建设,要大力推行竞争机制,要把我们有限的投入投到那些乡镇领导积极性高,群众参与意识强,实施外部环境好的地方,确保项目的扎实开展。

三、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一要切实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把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各级党政和部门工作的中心任务,始终不忘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全面落实好“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全责,实施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主要领导要时刻将特困村扶贫攻坚、重点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想在心上,抓在手上,做到精力到位,协调到位,责任到位,重大疑难问题处理到位。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做到重要工作现场办公,疑难问题具体指导,关键时刻一线指挥。农办要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结合前几年的工作经验,建立和完善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脱贫数量、贫困人口收入增加水平、扶贫开发资金使用效益、新农村建设成效为核心指标的目标考核体系,有效促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到位落实。

二要加强协作配合。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不是扶贫部门一家的事,没有其他部门的全力配合是搞不好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服从服务于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这一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积极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在项目安排、产业扶贫、税收优惠、信贷扶贫等方面给予特困村、重点村、新农村更大的支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安排,整合各种支农项目扶贫资源,形成扶贫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从实现农村小康,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密切配合,同心同德,努力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