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老年教育理念十篇老年教育理念十篇

老年教育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7:01

老年教育理念篇1

一、全纳理念是发展老年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老年教育是社会老龄化的产物,其根本目标是造福所有老年人,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因而老年教育在本质上是面向全体老年人的教育,具有全纳的特点。同时我国法律也赋予老年教育全纳的性质,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其中也包含了老年人有受老年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继续受教育”对老年人来说,主要是指老年教育。两部法律虽然规定的外延不同,但都涵盖了一层意思,即老年教育的对象是全体老年人,老年教育具有全纳性。可见,老年教育的全纳性既有理论根据,也有法律依据,全纳理念是发展老年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又是典型的老龄化国家之一,有老龄人口1.3亿,其中70%居住在农村,数量如此庞大的农村老年群体,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但现实中,农村老年人处于弱势,自身发展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文化教育水平低,科学文化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仍旧存在;思想空虚,分辨是非能力差,不少人还信奉和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生活方式单调,除了扎堆聊天、晒太阳、看电视之外,没有更好的休闲娱乐方式;缺乏养生保健知识,忽视自己的身心健康;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不用法,违法事件时有发生;不能正确行使政治和民利,在基层民主选举中把选举权做交易等等。这些不和谐音符,妨碍了农村老年人自身权益的实现,也构成农村社会的老龄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农村老年人自身发展滞后的状况,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时代进步相协调,根本途径还是要靠教育。因而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农村老年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对农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老年教育在这项工程中大有作为。老有所教,提升农村老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老年人的影响和带动,促进人际和谐,管理民主,互帮互助;老有所学,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农村老年人崇尚科学,抵制迷信,摈弃陋习,促进科学种田,科学保健,科学生活;老有所乐,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带动整个乡村村风文明,文化活跃;老有所为,促进农村老年人发挥经验、威望等优势,在发展经济、调节纠纷、民主议事、关心教育下一代等方面余热生辉,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综合起来看,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能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个体和群体的综合素质,推进社会文明和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而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需要。

三、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存在三大障碍

一是认识滞后。从农村老年人自身看,还没有从传统文化影响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中完全解放出来,对新生事物看不惯,想不通,接受慢。他们中有些人思想保守,墨守成规,对老年教育不认识,不接触,甚至抱有抵触情绪;有些人思想麻木,对什么事情也不关心,对老年教育同样也不关心;有些人自卑心理严重,把老年教育看得高不可及,认为老年教育是城市人的专利,人为把自己边缘化;有些人心态微妙,内心向往老年教育,但由于身处封闭的大环境中,害怕遭受非议,对参与老年教育抱有顾虑。目前持这几种态度的农村老年人占大多数。从农村老年人子女来看,多数子女对孝敬父母的认识仅停留在物质赡养的层面,对父母的精神生活并不关注,因而对老年教育也不关注,很多子女并不知道老年教育是怎么回事,个别子女甚至反对父母上老年学校。从基层领导角度来看,当前乡镇干部大多片面强调经济工作,统筹发展的意识不强,对老年教育比较忽视;村干部对老年教育的认识还处于刚启蒙或半启蒙的状态,在认识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

二是经济瓶颈。目前乡镇一级多是“吃饭财政”,有的地方连“吃饭”也难以自保,继取消“三提五统”之后又取消农业税,对于仅靠农业为经济来源的乡镇来说更加捉襟见肘,根本拿不出足够的费用发展老年教育。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很多村庄寅吃卯粮,既有内债(欠村民钱)又有外债(欠银信部门钱),取消农业税后,村级集体经济基本成了无源之水,没有能力支付一笔老年教育的费用。

三是师资短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学效果如何,教师起着关键作用。但当前农村的各类专业人才缺乏,能担任并愿意担任老年学校教师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尤其是村级老年学校,在当前尚不普及的情况下,聘请教师已成难题,将来随着农村老年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师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四、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主要对策

全纳理念运用于老年教育领域,着力于推动老年教育的平衡发展和普及延伸,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同时,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全纳是一个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是个持续的过程,是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过程,需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当前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主要对策是: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发展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发展和普及农村老年教育,要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个切入点。首先各级党政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真正从思想深处理解和认识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把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作为造福农村老年人的一项民心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倡导社会各界关心重视农村老年教育。同时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舆论宣传,一是会议宣传,会议能达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目的,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尤其对基层干部提高思想认识能起到有力推动作用。要争取党政领导召开专题会议或在有关会议上强调和部署农村老年教育工作,推动基层政府重视老年教育工作,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村老年教育。二是媒体宣传,当前农村的主要宣传媒体是报纸和电视,其中电视是最为普及的媒体,新闻工作者和老年教育工作者要利用这些媒体撰写专题报道,开辟宣传专栏,以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老年教育,增强农村群众对老年教育的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三是老年教育网络自上而下的宣传,老年教育自身拥有一支很强的宣传力量,有老年教育工作者队伍,有广大的老年学员及其骨干分子。基层老年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农村老年人当中做面对面的宣传,通过谈心、开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农村老年人认识老年教育,接受老年教育;充分发挥老年学员中骨干力量的宣传作用,通过他们现身说法,增强老年教育宣传的现实性和直观性。

(二)政府推动,社会联动,形成发展合力。老年教育属政府行为,城市老年教育的发展虽有城市老年人自发的原动力,但主要还是由政府推动的;农村老年教育在自发原动力不足的前提下,政府的推动作用更为重要。针对当前农村老年教育的现状,需要政府做的推动工作:一是财政支持。城市老年大学的办学大多纳入了财政预算,各级财政也应将农村老年教育纳入财政预算,在各级财政转移支付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发展农村老年教育,若财政支持措施得到落实,将激发农村老年教育的无限活力;二是政策激励。政府要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各种积极因素凝聚农村老年教育领域,为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除政府推动作用外,农村老年教育还需要多种社会力量支持。农村老年教育具有社会福利的性质,可以探讨设立“农村老年教育发展基金会”,吸引各种福利机构、慈善机构介入其中,为农村老年教育注入必要的社会资金;老年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涉老事业,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和较高的美誉度,企业单位介入其中,既可开发“银发”市场,又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加其品牌效应,因而农村老年教育探讨与企业联姻的路子具有可行性;老年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近、相通,农村老年教育直接争取普通教育的大力支持是现实可行的道路。

(三)因地制宜,资源共享,建立灵活机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村存在着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办学条件差异、老年人的需求差异等,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必须强调因地制宜,本着实用主义的原则建立灵活的办学机制,不能也不可能强求统一模式。就办学形式而言,农村老年教育不一定拘泥于课堂教学,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都可作为教学的大课堂,生动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更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同时根据农村地域跨度大、老年人居住分散的特点,可以探索建立“远程老年学校”,即通过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传输媒体进行远程教学,这既能扩大老年教育在农村的覆盖面,又缓解了农村老年教育师资短缺的矛盾,远程教育在其他教学领域已得到广泛用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远程老年学校”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灵活的办学机制还包括资源整合,在农村,资源短缺和资源闲置的现象同时并存,农村老年教育所需的校舍和教学设备,大多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得到解决。各乡镇一般都有机关会议室,建有党校、人口学校等,村级也设有党员活动室和人口学校,这些场所桌椅条凳齐全,并配备了必要的教学设备,但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随着出生率降低、教学布局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有很多闲置的教室。若能把这些资源合理整合,实现与老年教育的综合利用,将减少很多基础投资。当前不少省份已建立起农村干部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在试点省份远程教育网络已延伸到村庄,为村庄配备了电视、电脑等远程教学设施,这些网络资源目前在农村的利用率并不高,农村老年教育可探讨共享这笔资源。

(四)示范指导,辐射带动,强化网络建设。目前老年教育网络基本形成雏形,通过加强网络建设,促进网络内部的经验、信息、意识、资源的交流,对农村老年教育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县市级老年大学在整个老年教育网络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对农村老年教育起着直接示范指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因而县市级老年大学在促进农村老年教育发展方面要积极有为。一要加强业务指导,拿出工作力量深入基层督促指导办学,采取观摩教学、送教下乡、提供教学材料等具体形式,推动农村老年教育的开展。二要加强业务培训,采取定期举办培训班、讲座或以会代训等形式对农村老年教育工作者和农村老年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农村老年教育工作人员队伍和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三要促进信息交流,采取工作汇报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组织农村老年学校相互交流办学信息和办学经验,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采取办学简报等形式,推广成功经验,介绍办学动态,传达上级精神,为农村老年学校提供信息支持。四要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制定考评标准,对农村老年学校进行定期考评,表彰先进,鞭策后进,通过考评激发农村老年学校的争先创优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发展局面。

五、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全纳理念是个抽象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在运用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实践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一)人本原则。全纳理念主张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农村老年学校不能为办学而办学,而要建设以人文为内涵的学校文化,坚持人文化办学,人性化管理,多层面、多渠道体现人文关怀。

(二)平等原则。全纳理念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这种“平等”是原则上的平等,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个体自身的差异等原因,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等。但办学实践中要深入贯彻“平等”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做到排除歧视因素,创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以平等的观念关注每一名老年学员,促进所有学员共同发展。

(三)民主原则。全纳理念强调发扬民主,促进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农村老年学校在办学中要树立学员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学员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校管理、开展活动等方面都要充分尊重学员的意见,畅通民主渠道,推动民主办学。

老年教育理念篇2

一、实行社区老年人教育的必要性

1.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对老年人的观念已经由原本的健康化向积极化转变,不仅要在医疗上保证老年人的健康,还要帮助老年人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我国的老年人大都是退休人士,他们之前的生活都是与相关的工作相联系,社交范围小、生活方式单调,极易在退休后产生心理问题或者精神上的障碍,所以老年社区成了老年人退休后的主要生活场所,进行社区老年教育能够切实帮助老年人丰富退休后的生活,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国民的受教育状况不仅看青少年的受教育情况,与老年人的受教育情况也有关系,所以想要实现我国的全民教育,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对老年人进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推动终身教育的重要保障

我国在近年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行老年教育是必然的要求。终身教育理念认为老年人更应该积极地学习,培养学习的信心,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通过社区教育能够拓展视野、增强信心、充实生活、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使终身教育得以实现。

3.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进行社区老年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推行社区老年建设实际上就是保证了老年人的受教育权利,是在教育机会上让老年人实现公平的外在表现。通过老年教育能够让老年人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弥补早年的教育缺失。

二、实行社区老年教育的有效途径

1.加强宣传,提高对社区老年教育的认识

各级政府和党委要加强对社区老年教育的宣传,完善相关设施和明确发展定位,引导老年社区教育形成完整的体系。具体的,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到办好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性,理解社区老年教育是推动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要提高对老年社区功能属性的认知,老年社区的属性并不只是娱乐和保健。

2.完善机制加强筹划

各级政府和党委要根据老年社区的特点组织好相关的部门之间的合作,明确其职能和责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共同推动老年社区的建设发展。首先要完善社区老年教育的组织机构,建立社区老年教育协调小组,梳理好与各方之间的关系,实现社区老年教育的统筹协调,推动相关服务和活动的展开;其次是制定社区老年教育的规划,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社区的实际建设情况科学地进行统筹规划,并纳入地区发展的总规划之中,使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有理可依、有章可循;再次,要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把老年社区的建设情况纳入政府的工作考评之中,以推动老年社^建设的顺利进行;最后,要加强教育管理,社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加强对老年教育的管理,建立相关的制度和规范,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发展教师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切实提高社区的教育质量。

3.加大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投资力度

政府要把社区老年教育也看作民生服务的一部分,将其纳入民生建设的一部分,纳入政府大的工作之中,切实提高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要把老年教育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专项资金的形式推动老年社区的建设;引导和借助社会资金推动老年教育,要在民间积极集资来为老年教育提供资金保障,政府同时要对老年教育的相关建设和工作提供支持和优惠政策,确保老年教育建设的稳定发展。

老龄化已经成了我国当前的主要人口问题之一,老年人的数量增加,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老龄化的问题上思想不断创新,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态度,所以对老年人进行教育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是帮助老年人建立正确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老年教育理念篇3

长期以来,我国老年教育主要由老年大学承担,受教育对象主要是离退休的老干部,教育覆盖面十分狭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学习需求的增长,更是出现老年人上老年大学一票难求的现象。老年教育供需严重失衡,成为老年教育的主要矛盾,成为制约老年教育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随着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老年教育与社区教育逐渐形成交集,这是终身教育视角下两种教育概念的自然成像。纵使老年教育与社区教育交融成像的边界区域还存在模糊之处,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老年教育与社区教育交融时清晰的概念框架——社区老年教育。社区老年教育是老年教育社区化发展趋势之下形成的概念,同时也是老年教育社区化发展趋势下各地开展的生动教育实践。老年教育社区化不仅是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在终身教育视角下创生一个新的教育概念的内在要求,更是在老龄化背景下缓解老年教育供需矛盾的迫切需要。

二、老年教育社区化价值

老年教育社区化是老年教育的大趋势。第一,老年教育社区化有助于缓解老年教育供需矛盾,体现其效率;第二,老年教育社区化有助于保障普通老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体现其公平;第三,老年教育社区化有助于老年人再社会化,体现其价值;第四,老年教育社区化有助于老年人与社区良性互动,体现其功能。四、老年教育社区化实践经验

(一)理顺领导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为老年教育社区化提供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在领导管理体制上,以温州城市大学为龙头,县(市、区)社区学院为支撑,乡镇(街道)社区学校为骨干,社区(村居)办学点为基础的四级老年教育管理体制。2012年,温州市政府整合温州广播电视大学、温州社区大学和温州老年大学办学资源,成立温州城市大学。《温州城市大学组建方案》明确指出,温州城市大学作为温州老年教育总校,承担全市老年人的教育任务,并负责全市四级老年教育网络体系的建设和指导。在运行机制上,形成由温州市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社教办)主导、温州城市大学主管,各级老年教育网络负责教育实施的运行机制。温州城市大学作为社教办副主任单位,为社教办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制定社区老年教育相关政策和方案。温州城市大学下设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研究所,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发展提供科研支撑和专业指导。

(二)推进社区老年办学机构及老年远程教育网建设,为老年教育社区化提供载体

社区是老年教育办学机构四级网络建设的基础,也是开展老年教育的主要载体。为积极探索老年教育社区化的有效途径,温州城市大学在社区学校创建社区老年学习苑。截止到目前,温州城市大学已创建60所社区老年学习苑,2014年培训人次达15000多人,超过温州老年大学本校的办学规模。同时,为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适应老年教育远程化的变化趋势,积极探索老年教育社区化和远程化两大发展趋势之间的良性互动,寻求老年教育社区化的虚拟载体。温州城市大学开发了“温州老年教育网”,满足老年人远程学习需求。该网站页面采用windows8系统的扁平化设计风格,使用26号超大字体,提供戏曲、新闻、游戏、影视、健康养生、学习视频资料、有声读物和互动交流等栏目内容,视频资源达到15000多集,听书资源8669集,戏曲资源400部,目前网站日均点击量超千次,在线实名注册人数达到22370,访问量达到210192,真正做到了老年教育线上与线下的融合。通过1+X+n办学机制(“1”是指做好温州城市大学1个母体的办学,“X”是指推进X个社区老年学习苑建设,“n”是指利用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建设老年教育网络),有效缓解温州老年大学的办学压力,实现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上大学”的愿望,为老年教育社区化提供有效载体。

(三)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为老年教育社区化提供财力保障

经费是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事业的重要保证,没有一定的经费做保障,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老年教育属公益性事业,需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为建立完善的投入机制,温州城市大学设立“社区老年教育专项经费”,将之列入财政预算。2013年,温州城市大学申报的“温州十万老人乐学工程”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老年教育的社区化运作在政府层面提供政策及经费支持。同时,依靠“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2013年社区老年学习苑的经费总量中,城市大学补助占比50%,所属地方财政拨款占比27%,社会筹措占比8%,学费收入占比15%,为老年教育在社区实体化办学提供了有效财力保障。

(四)制定社区老年办学点建设标准,为老年教育社区化提供质量保证

为了促进社区老年学习苑标准化建设,温州城市大学制定了多项措施:一是出台《关于加强社区老年学习苑建设的实施意见》,从依托的社区学校(学院、分校)级别、教学使用面积、专用教室、人员配置、课程开设、学员人数等方面设定“社区老年学习苑”准入门槛,为社区老年学习苑的标准化建设打好基础。二是使用“五统一”原则,对所有的社区老年学习苑使用统一的视觉系统、统一的招生宣传、统一的教务系统、统一的教学支持、统一的质量标准,不仅对外在的门面及内部宣传布置进行统一,还对内部的教务教学管理进行规范化要求,进一步助推社区老年学习苑标准化建设。三是制定《社区老年学习苑标准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对社区老年学习苑的组织管理、人财物保障、教育培训、典型示范等四大项内容进行量化评估。以上多个政策的实施,为老年教育社区化提供了很好的质量保证。

(五)实施社区老年学习苑星级评估体系,为老年教育社区化提供示范引领

为提升社区老年学习苑建设质量,温州城市大学根据《社区老年学习苑标准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对所有社区老年学习苑进行星级评定。三星级社区老年学习苑侧重“人财物保障”考核,四星级社区老年学习苑侧重“教育培训”考核,五星级社区老年学习苑侧重“典型示范”考核,评选产生的星级社区老年学习苑,将获得温州城市大学经费奖励。通过星级社区老年学习苑的评选,进一步统一标准,区分层次,有利于分类指导,对社区老年学习苑创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六)开展特色课程和实验项目建设,为老年教育社区化提供内涵支持

老年教育理念篇4

【关键词】老年大学;教学管理;研究

我国的老年大学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奋斗,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但与我国的老年人口规模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老年教育的矛盾是有限的学校与无限的生源之间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一矛盾,除了加大力度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外,搞好教学管理创新,提高老年大学的管理水平,是使有限的资源为更多的老年学员服务的重要途径。

一、确立管理理念

老年大学管理理念是指老年大学管理的思路和行动指南,确立正确的老年大学管理理念,对老年大学管理的目标、方向具有决定作用。正确的管理理念,是深化改革、提高老年大学办学效益和层次的先导因素,是搞好老年大学管理创新的思想基础。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是尊重老年学员的尊严和权利,关注老年学员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就要尊重老年学员的尊严和权利,满足学员健康、求知和发展等各种需求。要使老年教育成为能够赋予知识、赋予智慧、赋予能力,而且能让学员更加高尚、更加完美的教育。

二是实行人性化管理,凝聚老年学员的智慧。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将“人性”融入管理,使老年学员在有“人情味”的管理制度下,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尊重老年学员的本性,积极引导,塑造学员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学员认可的校园文化,凝聚学员的智慧。

三是激发潜能、提高技能,促进老年学员全面发展。注重促进老年学员人性的张扬和潜力的发挥,实现学员的全面发展,完善学员的健全人格,真正体现学员的尊严和人生价值。充分调动老年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发挥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提升技能,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勤奋学习。

2、坚持以提高老年学员素质为核心的理念

一是弘扬生命价值,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给老年大学的办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课题,就是要使老年人具有新时代的人格特征与素质。老年大学不仅仅是为老年学员“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享受生活;不仅仅是让他们拥有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是适应时代要求,提高专业知识素质。将提高老年人素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使老年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按照老年教育规律搞好素质教育,使老年学员在专业知识、技能、审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健康向上的新时代老人。

三是增加生活情趣,提高生活能力和身体素质。老年大学的教育目的在于满足学员在生活、健康、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心理需要,增加生活情趣,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通过老年大学的学习,唤起老年学员的生活热情,挖掘潜在能力,不断提高生活能力和身体素质。

3、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理念

一是增强开放观念,做到教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增强开放观念,启发老年学员实践性动机,引导教学互动。既要传递知识,又要培养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尊重科学的态度,充分发挥老年学员的潜质,做到知识、能力、态度并重。使老年教育成为让学员自己发展的教育、给学员自信的教育。

二是增强竞争观念,争创一流业绩。努力做到公平竞争,任人唯贤;职适其能,人尽其才;合理流动,动态管理。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求真务实,争创一流。教学和科研是老年大学的两个翅膀,只有双翅齐展,老年大学才能兴校,老年教育才能发展。

三是增强创新观念,提高管理水平。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探索老年大学办学思想与办学实践更加符合提高老年人素质要求的新思路、新方法。坚持规范办学、民主办学、创新办学,增强诚信意识、开拓意识、创新意识,靠自律和诚信树立形象,靠质量和特色打造名牌。

二、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1、针对特点,完善体系

一是针对老年大学教学管理内容综合性特点,完善管理体系。老年大学的管理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需要建立严密的管理体系。搞好老年大学的党务管理、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和科研管理,完善高效的、严密的管理体系。

二是针对老年大学教学管理手段多样性特点,完善监督体系。老年学员来自各行各业,学习目的多样性决定了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多样性。老年大学的管理手段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既有行政手段,又有思想教育手段;既有传统管理手段,又有市场化管理手段;需要健全有力的监督体系。

三是针对老年大学教学管理对象层次性特点,完善服务体系。老年大学管理对象呈现层次性的特点。老年学员群体涉及社会各界,文化水平、知识结构大不相同,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具体的、随机的、并且是有时限要求的,需要健全高效的服务体系。

2、提高素质,抓好队伍

一是增强使命意识,突出思想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抓好教学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和科研队伍建设。

二是增强责任意识,搞好亲情服务。亲情服务表现为爱老的情感服务、敬老的尊重服务、学老的互学服务和助老的关爱服务。要增强责任意识,搞好亲情服务,为学员提供快乐平台。使老年大学成为学员求知、求健、求乐、求友的最佳去处,成为余热生辉、再创辉煌的理想阵地,成为舒心、和谐的精神乐园。

三是增强精品意识,提高办学质量。老年大学具有办学性质的公益性、学员分布的广泛性、学习科目的多样性等特点,扩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是提高老年大学管理水平的关键。要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原则、勤俭节约的原则、竭诚服务的原则,增强精品意识,提高办学质量。

3、规范管理,健全制度

一是强化前瞻性,健全规划决策制度。要有前瞻性,及时搞好协调与沟通,建立健全议事、用人、理财等重大事项的决策规划制度,搞好科学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

二是强化实效性,健全执行落实制度。要明确决策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决策条件,搞好科学决策,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要有效率意识和效益意识,强化实效性,加大执行力度,做好决策跟踪。

三是强化制约性,健全考核制度。强化制约性,明确标准,加大评价和考核力度,搞好监督考核。形成老年教育系统、社会和学员参与的老年教育监督考核机制,搞好对老年大学工作人员的考核、指导、激励和监督,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改进教学管理方法

1、系统化管理

一是树立系统化教学管理观念。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对教学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搞好教学系统管理,要综合对待教学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综合考虑教学、行政和后勤等管理的需要和价值,综合采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运用行政的、市场的和社会的调整机制搞好管理。

二是把握改进教学管理方法的原则。(1)坚持方向性原则,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证老年大学发展的正确方向。(2)坚持民主性原则,实行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增强管理的透明度。(3)坚持有效性原则,增强效率、效益意识,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合理利用有限的人、财、物、时间、空间等资源,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三是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要处理好老年大学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提高管理效果;要在把握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搞好系统化管理,重点抓好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要形成决策、执行、反馈、控制的系统化管理体系,搞好系统管理、整体管理、自主自控管理和民主监督管理。

2、规范化管理

一是搞好全方位管理。要树立全方位的管理观,落实好岗位责任制。把任务进行科学分解,认真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人头、每项工作。要认真做好教学管理、党务管理、行政管理、科研管理和后勤管理,还要搞好德育管理、卫生管理和安全管理等,使老年大学管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是搞好全过程管理。要制定质量评价标准,通过运用观察方法、调查方法和跟踪等方法,对工作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和效果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对比分析和因果分析,搞好质量检查和反馈,搞好全过程管理。

三是搞好全员管理。要充分调动现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搞好对全体工作人员的管理,做到严谨有序、宽松和谐、和衷共济。要把老年学员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老年大学管理工作的标准,定期征求学员对学校管理的意见,不断改进管理措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3、人性化管理

一是注意教学管理的协调性。老年大学教学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要引导师生员工尊老敬老、以老年学员满意为标准,搞好老年大学内部和外部的协调。

二是注意教学管理的兼容性。要善于团结合作,善于尊重他人,以“增强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创建健康、和谐、包容的老年大学校园文化,为老年教育提供优良、安定的学习环境。

三是注意教学管理的人文性。在教学管理中尊重人的尊严、突出人的发展、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以“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办学方针,努力做到政治化建校,科学化管理、人性化服务,重品行,树新风,创业绩。

四、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1、提高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一是了解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方法。老年大学管理人员必须重视与自己工作相关信息的收集、储存与处理,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信息管理功能,促进常规管理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二是把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原则。要规划建设好学校管理的信息系统,完善以多媒体技术为主体的信息设施功能;要按照优化组合、普及提高的原则,选择一些多媒体教学,建立以信息存储为主的教学资源库。

2、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一是确立教学管理目标。要落实老年大学目标管理的实施程序,努力抓好论证决策、协商分解、定责授权、帮助指导、反馈控制、调节平衡、成果考评、实行奖惩和总结经验等工作;要做到老年大学管理目标的一般性要求与学校管理的特殊性要求相统一,先进性要求与现实性情况相统一,综合性目标与具体性工作相统一。

二是控制教学管理过程。要努力落实老年大学管理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内容,要注意做到有机结合、有序运行,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阶梯式发展、螺旋式提高。

三是注重教学管理效果。按照层级管理原则和效率原则,搞好老年教育管理。努力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强调岗位间的密切合作和工作人员的一专多能,加速信息的传输和人员的交流,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3、搞好教学管理研究

一是打好理论基础。老年教育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要努力学习并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系统方法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管理学理论和老年学理论等基础理论,为老年教育管理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老年教育理念篇5

【关键词】绿色课堂;自身能力;数学理念

在新课改下,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应该以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重视同学们的个体提升,而这些都是非常符合绿色课堂教学的。所谓绿色课堂其实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按照同学们的个性任由他们发展,根据他们的自身条件制定出符合他们的教学方案,然后采用合理的方式督促他们成长,这种课堂跟传统的教学课堂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在教学理念下进行学习活动,但是这种活动都是受到理念的限制,必须在固定的框架内进行。在活动中,只是一味的追求同学们的熟练程度而并非自身学习的能力。而绿色课堂所要表达的就是在新的理念下改变传统的教学,在课堂中可以更好的去实施这样的新理念,从而给同学们更大的帮助,让他们个性成长[1]。

一、绿色课堂教学的实施步骤

1.课下准备阶段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老师在课下一定要做足准备,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在教学中,可以把同学们分为不同小组,然后根据每个同学的情况进行角色定位。再进行小组分配后,可以根据他们学习中的情况及时调整,而这样做的前提就需要老师了解每个同学的个体情况,掌握他们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一样,把关注点放在成绩上。在新课程实施之前,要对课程的要求进行精心策划,帮助同学们在学习中可以提升到另一个高度。老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也可以根据小组的情况进行安排,把这些任务深入到新课程理念中,让同学们可以尽快地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绿色课堂教学。

2.绿色课堂教学阶段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按照新课程的教学特点,用新理念来组织好整个课堂。新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异,它主要是要求老师按照小组分配这样的方式来布置和完成教学任务,然后根据同学们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报,让各个小组之间进行反思和分享他人成果,在这种方式下,老师就需要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顺应同学们的发展情况[2]。例如:在进行《多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老师可以提前分配好小组,然后让他们去认识不同多边形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并且根据前期所学到的知识进行面积计算【西师版五年级上册】。在整个计算中不断巩固前期知识,根据他们所计算的结果进行小组汇报,最后老师才来讲解指导,并总结出:不管在遇到什么不同类型的图案,只需要把他们划分为平常自己会计算的图形,然后进行这些图形面积相加即可。

3.绿色课堂汇报阶段

其实课堂汇报这个阶段并不是在于同学们学到多少知识,而是检验同学们是否已经理解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性,让他们可以展现自我,感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更加主动,以这样的方式来激励整个团队,汇报的时候,老师可以任由他们自我发挥。例如:在学习《测量长度》时,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课题的设立,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如:一把尺子是()cm?,一张桌子是()m?【西师版二年级上册】然后让同学们进行实际测量,根据他们所测量的结果进行汇报。让小组自我阐述在整个测量过程中是怎样进行的,在分工上又是怎样安排的。

二、不同年级绿色课堂教学的推进

1.低年级绿色课堂教学

在低年级绿色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对刚刚步入小学阶段的同学们进行“走心式”的聊天,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都还沉浸在小学之前,对于新课程的适应能力非常的弱,老师就需要采用这样的方式来把绿色课堂教学方式渐渐浸入其中[3]。在低年级教学中,对于认知方面的课程非常的多,教学的内容还是比较偏向生活,老师应该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对于新课程的要求一定要贴切实际,让同学们能真切的感受到这样的问题是存在的,从而对数学产生百般的兴趣。例如:在进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中,老师就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如:王同学的妈妈今天买了5斤土豆2斤白菜,请问王同学的妈妈一共买了多少斤的菜?让同学们回想与自己母亲买菜的情形,并计算出答案【西师版一年级上册】。让同学们通过这样的生活化计算来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这也是老师把生活和实际联合在一起的最佳方法。

2.中年级绿色课堂教学

经过前面三年的学习,同学们已经进入中年级学习,对于数学学习的规律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并且在学习中也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对于新鲜事物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问题[4]。老师就需要对绿色课堂进一步的深化,掌握每个同学的特点,把教材和学生直接联系在一起。中年级学习是给高年级学习打下基础,这也是一个过渡阶段,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渐提升,这时需要老师在反复教学中不断的研究,不仅仅是对教材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研究,让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从而构建绿色课堂。

3.高年级绿色课堂教学

在高年级的学习中,他们随着年龄的增加对自我学习提升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强,他们的改变越大,老师所作出的调整就会越多。对于前期的探究、求证和后期的应用都会反复的练习,基础不扎实的同学就会在学习中遇到很多的困难。没有对前几年学到的知识进行积累,特别是在面临即将毕业考前,由于受到内部的压力,在总复习的时候,都会觉得举步维艰,这对构建绿色课堂有着一定的阻碍。老师在绿色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应该把一些公式和理论联合实践,从另一个方面去缓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压力,减少绿色课堂教学的影响[5]。

结论

根据以上的阐述和分析,在绿色课堂教学理念下,一定要展开一个特别的教学模式,这种解放天性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同学们把学习和生活更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老师也可以更深入的进行课程研究,让同学们真正的感受到绿色课堂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绿色课堂重蹈传统教学的覆辙。

参考文献

[1]郑艳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资讯,2009,32:232+234.

[2]张丽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探究[a].联合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昌平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国际论坛论文集[C].联合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昌平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2007:8.

[3]赵国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38+140.

老年教育理念篇6

【关键词】老年大学;管理;基本原则;以人为本

一、老年大学产生的背景

我国老年大学的产生基于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改革开放以后的1982年,我国废除了干部终身制度,对建国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推行离退休制度。于是一大批老干部离开了工作岗位,他们迫切需要一个继续学习的场所。在一些相关人员的推动和政府的扶持下,老年大学应运而生。

老年大学的成功创办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为老年人提供一个了学习、生活、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场所和人际交往的新平台,不仅从日常生活而且也从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方面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初的老年大学是为离退休的老干部而创办的,后来逐渐扩大到普通退休人员。按照目前来说,老年大学招生的主要对象还是以各级机关的退休老干部为主。

二、老年大学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政治建校

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搞好学习型建设,适时搞好理论学习交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制订校训,培养“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团队精神和后勤为前勤(教学工作第一线)服务的意识。加强文明单位建设,广泛开展评先创优活动。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办好老年教育杂志、老年大学校报、工作通讯。大力倡导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通过多种管理手段,将制度的要求转变成职工的行为。

(二)坚持规范办校

以落实教学工作质量标准为核心,注重过程和细节管理。通过多种方式坚持抓工作质量、抓规范操作、抓管理落实。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岗位工作质量标准,建立各项工作程序。开展评先创优活动,带动职工自律、自控、自我提高。制定年度重点工作任务配档表,建立工作月报制度,每月召开一次教学工作调度会,反馈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作质量。建立部署、检查、考评和责权利结合的约束机制,使整个管理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

(三)坚持和谐办校

加强人性化管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展谈心交心活动,搞好职工福利,及时走访困难家庭,帮助解决困难,及时看望生病职工及家属。关注职工的工作与生活。为职工的专业成长创造条件、搭台铺路。加强工作环境建设,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关心职工的身体健康,定期组织职工查体。注意劳逸结合,经常组织职工开展文体活动。

(四)坚持阳光治校

制订学校全年重点工作配档表和各处室工作月报,定期搞好工作总结。定期召开党政工团联席会,组织开展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定期向职工通报财务预决算报告。校园建设、设施和重要物资购置、评先创优及职工福利作为重大事项都由教职工代表参与或集体审议。

(五)坚持发展兴校

办校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加强调研,既要继承国民教育的传统经验,又要搞好创新,寻找新的工作增长点。创新思路,倡导职工积极搞好教研工作,有条件的要积极撰写科研论文,找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结合点,促进老年学员的全面发展。多措并举,综合治理,落实增长点。

三、老年大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社会性原则

回顾我国老年大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不难发现:老年大学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上世纪80年代,因我国干部离退休制度的确定而产生了我国各级老年大学;进入本世纪后,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老年大学有了新发展,我国老年学校教育成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老年大学的“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及“教、学、乐、为结合”,这两大特点更加突出了。事实告诉我们:我国老年大学的产生与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铁的联系”。这就要求我国老年大学的管理者首先要认识这一条管理原则――社会性原则。社会性原则,要求老年大学在管理中必须明确两个最主要的内容:一是明确中国老年大学需要“社会支持”,二是明确中国老年大学必须选择开放式办学模式,学校教学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学校要参与社会,“服务社会”。老年大学办学需要“社会支持”,学校的董事会或理事会成员应由地方党政各有关部门中与老年教育关系密切的领导成员组成,共同挑好办学重担。每学期召开一两次会议,研究并解决本地老年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问题。老年大学需要“参与社会”、“服务社会”。老年大学应当走开放式办学道路,学校管理者要积极为学员搭建参与社会活动的平台,努力搞活“第一课堂”,大力丰富“第二课堂”,积极拓展“第三课堂”。

(二)计划性原则

凡事预则立。管理过程是动态的,管理对象(学校中的人、财、物、事)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状态。不强调计划性原理,学校的管理必然被动无序。

教育是一项有目的的长期复杂的社会活动。学校只有制订出一个能体现方向和目标的工作计划,才能使学校中的人与人、事与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明确起来,统一各方的步伐,形成一个运转正常的有机整体。我国老年大学管理体制尚未一致,全国性的学校管理计划难以制定,这就要求各地老年大学更应强调管理中的计划性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老年大学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是一个分系统,老年大学在处理与社会这个大系统之间关系时,要遵循社会性原理去管理学校。就老年大学这个分系统内部而言,这个系统又是由众多有着内在联系的部门组织构成的,是一个有统一工作目标维系着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管理学校工作中遵循整体性原则,处理好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两条:一是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部门的全部工作要服务于学校的整体目标。就我国老年大学而言,其整体目标是让我们的老年朋友通过老年大学的教育活动,使生命与生活质量有效地得到提升,与发展着的现代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相适应。各部门的工作目标,是从各个角度去为实现这一整体目标而展开的;如果有碍于这一整体目标的实现,该部门的工作,必须及时作出调整,各部门之间才能目标一致、步调一致,学校工作才能形成“合力”。

(四)规范性原则

学校的教育活动是有着特定教育对象与特定培养目标的特殊社会活动。为了高效有序地实现既定的教育培养目标,学校必然要有自己的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领导管理体制的规范、教职员队伍建设规范、学校硬件的规范、学校管理制度的规范。

四、提高老年大学管理水平的实践路径

(一)确立管理理念

老年大学管理理念是指老年大学管理的思路和行动指南,确立正确的老年大学管理理念,对老年大学管理的目标、方向具有决定作用。正确的管理理念,是深化改革、提高老年大学办学效益和层次的先导因素,是搞好老年大学管理创新的思想基础。主要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提高老年学员素质为核心的理念,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理念。

(二)完善管理体系

第一,针对特点,完善体系。老年大学的管理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需要建立严密的管理体系。搞好老年大学的党务管理、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和科研管理,完善高效的、严密的管理体系。

第二,规范管理,健全制度。要有前瞻性,及时搞好协调与沟通,建立健全议事、用人、理财等重大事项的决策规划制度,搞好科学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

(三)改进管理方法

第一,坚持系统化管理。树立系统化管理理念,把我改进管理方法的原则,要处理好老年大学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提高管理效果;要在把握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搞好系统化管理,重点抓好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要形成决策、执行、反馈、控制的系统化管理体系,搞好系统管理、整体管理、自主自控管理和民主监督管理。

第二,坚持规范化管理。要树立全方位的管理观,落实好岗位责任制。要制定质量评价标准,通过运用观察方法、调查方法和跟踪等方法,对工作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和效果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对比分析和因果分析,搞好质量检查和反馈,搞好全过程管理。要充分调动现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

五、结语

在老年大学管理工作中,需要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确保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要对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信息系统进行规划建设,建立以信息存储为主的教学资源库,从而更好的满足教学的需求。通过教学管理目标的确立,更好的将老年大学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管理内部在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落实,并注重教学管理的效果,确保老年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老年教育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较深的理念基础,涉及多学科的基础理论,所以在教学管理研究工作中要打开理论基础,同时还在突出前瞻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努力提高老年教育管理理论的水平,在老年大学管理中突出自已的特色,充分的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与我国老年教育管理的实践有效的结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不断的进行,有效推动老年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超.我国老年大学发展探析[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9(00).

[2]岳瑛.外国老年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3(10).

老年教育理念篇7

1.借鉴他国理念

旭川医科大学以三点为学校的主要教育理念,一是,培养具有丰富人格、广阔的视野、对生命、尊严、伦理观有高度理解、拥有高度知识技术的医疗人员和医疗研究者;二是,培养对地区医疗、地区福祉有贡献的医疗人员;三是,为培养通过教育、研究、医疗活动对国际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医师或者看护师而努力。札幌医科大学以三点为学校的教育理念,一是,为培养拥有丰富人格的医疗人员而努力;二是,对每位北海道住民的医疗服务都要全身心的投入;三是,探索国际化、尖端化的医学研究。冈山县立大学福祉学部的教育理念,为地域社会人们的健康和福祉作出积极贡献,乐于助人,以培养健康福祉相关全能型人才为目标。对比三所学校,隶属日本政府的国立大学教育理念广泛,注重培养综合性全面性护理人员,并且注重整体的发展力量;公立大学的护理教育理念更注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以保证满足不同类型护理对象的需要;冈山县立大学福祉学部虽没有具体的教育理念,但是对护理人员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硬性要求。随着护理服务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培养综合性护理服务人才,注重护理服务人才的社会属性和集体意识”成为了日本护理服务行业的基本理念。“以日本全体国民均为被护理服务,在所有人拥有‘人的尊严’的情况下,按照其意志自由生活,对其自主行为进行援助”成为当今日本护理服务业的主题。

2.教育理念转化的创新(学生素质提升)

初次培训,培训地点的前辈们首先会为护理服务人员讲解“6K”的内容,即,累,脏,高危,没骨气,相貌丑陋,工资薪酬低,扩大了从事护理服务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不被善待,如:护理服务对象的不合作,护理家属纠纷,新人不被重视受欺负等,告知新入行的“护理菜鸟”们护理服务的艰辛的同时,为他们做好“告别昨天,思考明天”的思想、身体、心理准备。方便以后的培训中,通过宣传护理教育理念、护理服务的内容,让所谓的“护理菜鸟”领会护理理念从“身”到“心”的转化,达到从照顾护理服务对象的身体健康转化为慰藉护理服务对象的心理。

3.护理服务理念的特点(来自对象需求;来自队伍认同;来自沟通桥梁,“信念桥”;“信任纽带”)

对待护理服务对象,护理服务人员采用“面对面微笑”、“事事的人文关怀”、“鼓励式护理模式”的护理服务理念,如: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饮食习惯设置饭食;购买赠送服务对象喜欢的礼物;早晨主动问好;护理服务前细心讲解;特殊护理服务时耐心鼓励;定期检查后慰问身体;如:对完全可以自理的老人们,不拘束他们的活动,不限制他们的自由的“面对面微笑”的护理模式;对部分可以自理的老人们,鼓励他们自主自立生活,最大限制发挥他们的残存功能的“鼓励式护理模式”;对无法达到自理的老人们,不歧视不忽视,悉心照料,用微笑、语言、行动来抚慰他们的内心,使其拥有自信,真正达到“事事的人文关怀”的护理服务。从“满足其渴望”、“安慰其痛苦”、“保护其远离恐惧”、“维护其尊严”、“尊重其行为习惯”等方面让护理服务人员在日常的护理服务中深刻体会对象的需求,并使之时刻可以感受“人文关怀”以及“互信互爱”的护理服务理念。

二、日本护理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变革

日本的护理改革经历过诸多措施,日本护理服务始源于1885年,日本成立了第一所介护学校;1899年提出了助产士规范;1900年进行了第一次介护士资格考试;1915年规范了介护士招聘原则;1927年日本大学设立介护相关课程;1929年成立日本第一家介护士协会;1946年建立新的介护教育体系,并且成立了“助产士介护士公卫协会”;1948年首次确立“公共介护士助产士”职业名称;1950年在短期大学内开设介护课程;1965年立法规定介护士每月夜班数不得超过8天,强制要求两人或以上介护服务人员共同劳作;1979年日本大学设立介护相关硕士课程;1988年日本大学大学设立介护相关博士课程;1990年日本将5月12日规定为“护士节”;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成立“灾害护理”介护人员小组,从县府道都开始实施具体细则;2005年日本为了女性弱势群体,开设硕士级女性保健和助产专业的介护服务。

1.护理服务教育配套设置

(1)护理学校课程设置

2013年为止,日本已有专门的介护福祉士学校378所,大学有专业的介护课教授和材,介护课程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福祉、高龄者介护、福祉情报、生活支援、精神保健、人间关系与交流等专业性课程。此外还设有介护学习、介护演习、模拟等科目。学校介护相关课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设备,介护的练习用具种类很多,如模拟人形,注射器具,紧急抢救器具等护理相关仪器。另外还设有上机操作课程,电脑中不但有介护相关的选择题和判断题,还有模拟操作系统,让同学学会应对护理服务对象的紧急抢救、突发问题,更是为了培养全面化综合性的介护服务人才。

(2)护理服务人才培训设置

日本护理服务人员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两种方式,一是护理学校的培养,二是护理服务机构或者医疗组织内的转化。初中毕业生考入县准介护学校学习2年到3年,毕业后可以称为准介护士、助理介护士;任职数年相关职业后,合格通过国家考试,则拥有“介护士”资格,可持证上岗。另外,高中毕业后考入介护学校,毕业后经国家考试,合格后可以聘用为介护士。保健护士或助产护士需修满部级介护学校的学分且毕业考核合格后,经由1年的专门课程学习,参加国家考试合格,则可以成为“保健介护士”或“助产护士”。

2.职业道德的构成内容

(1)介护课程人性化改革中的道德规范教育

日本1886年于东京成立了第一所介护学校“有志公立东京病院看护养成学校”,从国外高价聘请留学生前往学校进行教学,同时派遣留学生和国外进行友好交流访问。以此为开端,日本介护学校通过从“以人为本”-“人文精神”、“临终关怀”-“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其间,历经三次“介护课程改革”,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护为本”、“建立互信”的人性化理念发展。1951年,日本文部省统一护理机构,护理学校的介护教学规定,同时以此作为介护资格考试的标准。1968年,日本开展了第一次介护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课程中添加了介护伦理课程和介护学总论,增加了伦理课程教学,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对护理服务的认识。1990年,日本文部省对护理课程进行了第二次改革,着重培养护理服务人才的专业护理知识,加强学生对高龄者介护中预防疾病,健康常识,日常保健的掌握,一方面将高龄者介护从成人介护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提倡学生培养对“人文精神”的重视。1997年,日本文部省进行了第三次护理课程的改革以培养对护理服务对象“保证其权益和利益”、“维护其尊严”、“尊重其行为习惯”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职业装饰与护德融合

一是“帽子”仪式。在日本,准介护士通过考核,晋升介护士前,都要参加统一的“帽子”仪式。仪式通常在完成护理学校的课程后,即将前往护理机构、医疗机构前举行。护校学生身着白色裙装,白色围裙,手持白色蜡烛,在会议礼堂由护理机构、医疗机构、日本卫生部以及护理服务部的相关主要人员为其带上白色的“护士帽”。通过在南丁格尔肖像画前宣读誓言,表明今后作为一名护理服务人员在护理服务中的“思想道德准备”和“严守护理服务理念”的态度。二是职业着装等细节要求。在职业服装上,日本护理服务机构,医疗机构都是有统一着装的要求,如:机构内的护理人员和料理服务人员要求统一着浅色上衣和裤子,多为白色、有些为浅蓝色或浅绿色,统一规定的鞋子,无跟防滑防水,指甲长度不可以涂抹指甲油,不允许佩戴耳饰和项链,不可化浓妆,不可披头散发;料理服务人员则要求更加严格,如:佩戴统一头帽,系白色围裙,通勤前用专用洗手液、洗甲刷进行手部清洁后用酒精覆盖手掌,采用计时每20分钟用酒精对用具消毒,每30分钟再次清洁手部。在细节上保证护理服务对象的饮食卫生,同时用具体行为表示对护理服务对象的尊重和负责。三是胸口名牌的要求。护理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都要求护理服务人员在胸口处别上名牌,颜色大多是白色的,上面标有名字的汉字,汉字上方用大黑体字标明名字读音的平假名,如果名牌出现破损,会被要求立即更换。另外,向初次见面的护理服务对象介绍自己时,护理服务人员会用手指着名字,慢慢的告诉护理服务对象自己的名字,有时还会编一些好记的顺口溜以方便对方对自己名字的记忆;后期的多次护理服务前,护理服务人员也会在护理服务前再次告知对方自己的名字,不会将护理服务对象置于尴尬或是觉得自己无用处的地位。

(3)岗前研修与护德教育融合

一是,学校组织的岗前研修指导。对于即将毕业参加就职的护理服务人员,正式上岗前学校会组织毕业生参加岗前指导的座谈会,在会上再次确认护理服务人员的心意,思想上是否已经完全做好为护理服务对象服务的准备,内心是否有如何成为一名称职的护理服务人员思想觉悟等岗前研修教育。二是,就职地开展的岗前研修教育。通常的护理服务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社区服务机构,会为即将上岗的护理服务人员准备好研修人员手册,手册的第一页通常会是机构的护理服务理念和行为守则。同时,在实习期间每天上岗前,都会一齐宣读所在机构的护理服务理念和行为守则,表明当天以手册上面注明的条例为标准实行所有的护理服务。

(4)社会公德教育向护德教育的“自然转型”

在日本,学校、医疗机构、企业中并没有设置相应的“责任”、“道德”、“善”等相关的教育,但是从幼稚园开始的义务教育中,学校的课程设置、组织的课外活动、教师家长的以身作则中,这些社会公德教育可以说处处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体现。护理服务职业道德的教育,也是同样是是对护理服务人员素质的培养。

三、护理服务职业道德教育的配套因素分析

1.义务教育的配套

(1)身体素质教育培训

在日本,学校很注重培养小孩子的身体素质,经常会看到小孩子们排成队,穿着运动裤在操场上跑步。日本每个孩子从小开始冬天就穿的很少,成长过程中被教育不怕冷,多运动,吃苦耐劳,而且无论季节,所有人都必须穿短t恤和运动裤上体育课。同时,学校还会在秋冬季节进行马拉松长跑,强制要求同学们参加,马拉松最后两名则负责清扫学校的游泳池以作为惩罚措施。

(2)心理承受力教育培训

除了身体素质锻炼,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教育培训中的重点。日本早在幼稚园开始,定期保育员就会带着小孩子们乘大巴去游玩,过程中锻炼孩子们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的能力。不同于中国儿童被精心呵护的不同,在日本,小孩子普遍都是从小自己整理房间、打扫卫生、购物、做家务,上学的途中也很少见到家长背着书包接送,这样锻炼的背景下,日本儿童从小就独立性很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他们的生活费就不再依靠父母,通过打工或奖学金的方式来获取金钱,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能力来赚取日常的生活费用。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行为理念,无论对与错,行动中学会自己为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和“后果”。

(3)习惯教育理念培训

在日本从幼稚园开始,老师就开始向小朋友们灌输诸多的“习惯”的教育理念。一是垃圾分类教育。日本在垃圾回收上面十分仔细,如果不按类分好严重的会面临巨额罚款。垃圾按不同种类分为可燃垃圾,如:生垃圾、一次性垃圾、皮革制品等;不可燃垃圾,如:塑料、尼龙、泡沫、玻璃等;资源垃圾,如:衣服、家用电器、被子、家具等;粗大垃圾,如:体积在一立方米以上的床、沙发等。垃圾按不同日期分别进行回收,如:一星期两天固定回收可燃垃圾;一月两天回收不可燃垃圾;星期二回收资源垃圾;粗大垃圾的则要进行回收,事先电话预约,等待回收人员上门来取,同时也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这种做法一方面是让孩子们从小懂得爱惜物品、不随意浪费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增加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大人们以身作则,孩子们在大人们的榜样下规范行为。不同垃圾用不同的垃圾袋和不同的进行分装,如同时,垃圾分类方法也是不可忽略的,如:纸质的牛奶盒需要剪开洗净晒干后用塑料绳子系上整齐摆放;饮料瓶需要将瓶盖拧下单独放进垃圾袋里面,瓶身的包装纸则要撕下,并用水将瓶子冲洗干净,将瓶子踩扁后放入指定回收箱;玻璃等边缘锋利的物品,需要用牛皮纸包装用胶绳缠好好后放入相应分类的垃圾袋。老师经常会采用学生与家长参与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实际动手操作,严格按照规矩进行清理和分类,从细节上领会“不给他人添麻烦”、“为他人考虑”,行动中体现着人性化的理念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习惯教育理念。二是餐桌教育。在日本的学校里,老师会关于用餐进行分工,一部分同学一组穿着白色的料理服,带料理帽和口罩,负责领取牛奶;一部分同学一组帮助学生分饭,学生会自发排队,领取饭菜后,对分饭的同学点头表示感谢;一部分同学一组负责饭后清理餐桌、搬运料理器具、对垃圾进行分类统一收集在相应的回收箱里面。这种餐桌教育,不但增强了学生们对于环保的意识,树立了自信心,更是对独立意识的培养。

(4)素质教育的培训

在日本,特别是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是,感恩,尊敬,关爱,谦逊等美德从小伴随小孩子们的成长,如:吃饭前将筷子平放入拇指与食指间说“我要开动了”,饭后说“多谢款待”,这种举动主要是表达对神明的感谢,让自己可以有温暖的饭菜食用;经常对父母亲说“谢谢你”、“我爱你”,学会从内心自发懂得“感恩”。上学或通勤途中在十字路口会有指挥的志愿者在他们微笑的说“请走好”后,同样用微笑回答他们说“我走了”;遇到道路修理会向工作人员点头示意并且说“辛苦了”,这让他们懂得“尊敬”。路旁遇到行动不便或是身体不自由的人们时,会主动上前进行帮助;遇到他们困难的时候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这让他们懂得“关爱”。一条道路上两方都有人需要通过、双方需要开门时,都会点头示意主动让对方先行;不小心冲撞到后无论谁对谁错,双方都会说“对不起”、“没事吧”,这让他们懂得“谦逊”。在这些美德的熏陶以及父母亲人周围的自然和生活环境的作用下,从小孩子们会养成好习惯,这种社会公德的教育会伴随并在小孩子们长大后作用其一生。

2.立法支持的配套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日本先后出台了有关社区养老的法律与政策近十部,这些法律构成了日本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和立法保障系统。1959年日本出台《国民年金法》,明确所有老年人的养老金的法律保障途径;1963年《老人福利法》,明确了居家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的结合模式;1982年《老人保健法》,明确老年看护内涵、基本护理程序;1987年的《社会福利士及介护福利士法》;1989年《推进高龄者保健福利及其10年战略计划》再次明确了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主体地位;1992年《福利人才确保法》作为社区养老服务持续发展的保障,从法律上对福利人才的培养及其应有的经济、社会地位予以保障,保证了社区养老服务的人才供给;2000年出台《介护保险法》,强制要求40岁以上日本国民参加养老保险,并明确了老年福利性护理服务、全民保健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的基本政策;2010年公布《21世纪复活日本的21个国家战略项目》,其中医疗和介护产业便是其中之一重要项目。

3.护理保险制度配套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是以老年人的自理援助为主,共同连带为理念,通过全民的相互援助,实行对老年人介护的强制性制度。2000年的《介护保险法》大大的解决了老年人们的后顾之忧,它规定年满40岁的日本公民都要交纳保险费以解决年老后的看护问题,所在的地方政府充当责任人的角色。其流程首先要到当地政府交申请,行政机关通过调查、确认需要介护的程度,按规定给予一定数额的保险赔偿费。老人们可以用这笔费用自由的选择养老机构。这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不但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更减轻了财政负担,又引入了市场,极大程度的促进了工作效率和提高了服务的质量。

4.护校与养老机构的沟通配套

日本的介护学校重视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全方面协调能力的培养,书本教育中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在实践中边讲解边示范。包括:不同介护程度的老人洗澡、移动老人、口腔的护理、臀部的清洁护理、项部按摩、切开颈部气管等的急救措施等。这种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脱离书本的知识,更容易迅速理解和掌握,同时缓解了老师们人手的不足,又减轻了当值介护士的工作量。

5.老年用品设计的熏陶教育的配套

高龄者的增加为老年商品市场带来了商机,更多的领域出现了专门为老年人生活增加便利的产品。介护学校首先以幻灯片的方式向学生们介绍各种老年用品,其名称,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清理方法,维修方法等。其次,采用实物认知的方法,对比图片面对面教学,充分了解老年用品。最后,进入到与学校友好关联的护理服务设施中实际操作,进一步通过观察加深老年商品对学生们的认识及理解,并通过实感,以此加深学生们对于即将成为介护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以及责任感。

四、日本护理服务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岗位规范对我国护理产业的借鉴

1.日本借助法律保障护理产业的正确运行以及介护人员的权益

日本通过《社会福利士及看护福利士法》(1987年)、《福利人才确保法》(1992年)的法律规定,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保”、“立法可行”,对福利人才的培养及其应有的经济、社会地位予以保障,保证了护理服务产业的人才供给及其维权措施。

2.学校中设立专业,灵活性和统一受教的相互结合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全面型护理人才,技能型人才,课本与实习教育相结合,加深护理服务人才对护理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动手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对于短期的介护人员对其进行培训以降低人力资源,丰富的实践课程以培养介护人员素质及自身能力。从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以及思想道德品质修养,达到专业化和职业化。

3.明确护理服务奖惩措施及管理程序

一是明确奖励措施。对于从事老年护理服务工作5年、10年及其以上的诚信护工、保姆等灵活就业人员,每年给予公开的社会奖励,包括物质奖励等,引导和维护护理服务队伍的稳定;二是监督、检查护理机构内部的自律、他律、互律措施,以及运行机制、惩罚体系等是否违德、违规、违法;三是鉴于60岁以上老年护理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为保障其权益最大化,应规范我省老年护理服务中的社会监督程序,明确社会居民、各类社团等所有社会主体都有权利举报老年护理服务中的不法行为,对举报者要有物质奖励,对于欺诈、虐待行为要有严厉的制裁手段等。

4.推行护理服务个人信用档案管理

老年教育理念篇8

追怀十余年来在严老深刻启迪和亲切关怀下从事职教学术研究的历程,我深深感受到他老人家思想之深邃、情操之高尚、学问之博大精深。尤其令我感佩不已的,是他老人家那种矢志不渝的坚持和守望精神。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2012年3月20日的《沉痛悼念严雪怡同志》一文指出:“严雪怡同志是上海电机学院的创造者、开拓者、建设者、守望者”。其中“守望者”一词,含意甚为深远。其实,严老不仅是上海电机学院的守望者,也是新中国整个职业教育事业,尤其是技术教育事业永恒的守望者。

寻访历史的足迹,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近六十年的沧桑历程中,不论如何困难,不论面临多大压力,严老都始终坚守着技术教育的理念和阵地,引领和凝聚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团结奋斗,使这种教育从中专到高专、从高专到技术本科、专业硕士,不断发展、跃升。这是严老对我国教育事业最为突出的贡献。

我是1997年开始接触严老思想的。我原来学的是中文专业,曾攻读中国古代文学汉魏六朝方向,重点研究司马迁。分配到黄河水利学校后,才接触到职业技术教育,但只从事基础课教学,对这种教育并无研究。1997年,学校酝酿成立高职研究组,筹备者私下与我谈话,希望我能够积极参与研究,我才开始接触这方面的学术信息。但学海茫茫,无从下手。彷徨之际,在《机械职业教育》上看到了严老等前辈学者译介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两篇文献,感到茅塞顿开。

通过研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英文版摘译),我了解到该标准把正规、成型的教育分为a、B、C三大类,a类比较完整(0-6级),B类最高到5B,C类最高到3C。而在《刍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一文中,严老结合我国国情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指出 a类相当于普通教育,B类相当于中专和高职教育,C类相当于技工教育。这让我很受启发。

此前,严老等人的观点在《职业教育法》立法过程中已经受到否定。当年,围绕着教育名称问题,许多学者都主张修改“职业技术教育”的名称,以黄大能先生为代表的一派学者,主张继承黄炎培先生所开创现代职业教育的传统,用“职业教育”来取代“职业技术教育”,这样,技术教育就不复存在,而归并到职业教育的大概念之中了(见《职业教育正名问题商榷》);而严老在《职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一文中则主张采用国际通用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来取代“职业技术教育”,这样,技术教育的独立性更为明显。双方的争论在《职业教育法》颁行后有了明确的结果,这就是《职业教育法》采用了黄老所主张的用“职业教育”来取代“职业技术教育”的说法,技术教育被归并到职业教育之中了。

而与此同时,技术教育、技术人才的说法还受到另一种说法的挤压,这就是职业教育不论层次、类型如何,都要致力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说法。这一说法主要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并且切实推行下去了。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明确区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知识和技能之间作了简单化的处理,否掉了中间的类型(知识―技能型、技能―知识型),认为普通教育就是培养知识型人才、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这样,严老等老一辈职教专家所主张的“技术型人才”“技术教育”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在这一说法的直接驱动下,不仅中专学校,而且连高职院校都纷纷“易帜”,由声称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改口为培养“技能型人才”。

面对上述种种压力和挑战,坚持技术教育的理念之难可想而知。我认为,严老等老一辈职教专家已经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种贡献已经汇入职业教育体系和更为宏大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对技术教育无需再作坚持。我甚至在一封信中如此真诚告白:“新中国职业教育事业正是由于有了您和杨金土、孟广平等前辈贤哲的杰出奉献和精神滋养,才产生了如此令人神往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令我们这些后生晚辈从内心深处生发出由衷的崇敬和仰慕之情。这是一种对崇高事业、对可贵精神、对伟大人格的尊敬,它远远超出了学术观点乃至学术研究的范围。虽然我对您老人家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观点还是有所保留,而比较倾向于“职业教育”的观点,但是我仍然愿意在您面前称我们所共同热爱的这种教育为‘职业技术教育’,在世人面前称您老人家为我国卓越的‘职业技术教育专家’。”而严老尽管始终未能说服我,也未能从全局上改变对技术教育不利的形势,却仍然顽强地坚持这种理念,并且以“不信东风唤不回”的精神持续不断地发表文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他所创建的上海电机学院,在技术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实现新的突破,成为我国大陆技术本科教育的开拓者、先导者,并成功地举办了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创造了技术教育的“上海奇观”。

严老不仅是技术教育的守望者,而且是新中国整个职业教育事业的守望者。他不仅高度关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技术教育,而且也密切关注着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技工教育、复合人才培养,乃至艺术、体育等特殊类型的职业教育。

在与我的通信中,严老多次谈及技工教育,谈及操作技能的培养,认为这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教育,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人才培养应当由初级到中级、由中级到高级逐次推进,不可超越规律、急功近利行事,历史和现实的教训很惨痛。严老强调指出:“必须克服重读书、轻实践,重理论、轻经验的陈腐旧观念。这种旧观念已经统治我国几千年,解放前的幼儿读物公然宣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公然宣扬读书做官论。解放后旧观念一度得到抑制,但最近由于纠正‘’中兴起的‘读书无用论’,技术工人的待遇相对降低,强调提拔干部与学历挂钩,以致社会上不愿当工人的思想重新抬头,十分痛心。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呼吁改变不合理的政策。”“按照您的说法,技术工人所学的是‘术科’,不是学科,那么,技术工人应该有自己的‘术历’。要求全社会像重视学历那样,也重视‘术历’。”

技术教育与技工教育关系密切,相应的人才类型也呈某种融合状态。针对生产一线创新人才的这些特质,严老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剖析,鞭辟入里地指出:“当前社会需要一些既掌握知识理论又具有一定动作技能的技术创新人才。例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要求既掌握高新科学技术知识理论,又掌握一定传统技能的人才,李斌和包起帆就是这种复合人才。他们二人都是既接受职业教育,又接受高等技术教育,并不是一类教育。”

而在严老积极进行创造性探索的同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观念和口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2012年7月12日发表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中显然浸润着严老所坚持的学术观点,这是历史对严老技术教育、技工教育和复合人才培养思想的庄重肯定。

由于我将艺术、体育等技能(我称之为“特殊技能”)引入职业教育体系之中,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基本上不涉及这类技能和教育,严老在研读了《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之后,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我的通信中,严老多次谈及相关问题,如:“建议长期开展‘技能论’的研究,至今关心这个问题的人不多。这个技能不仅指技能型人才所掌握的操作技能,而是泛指各种人才(书画家,艺术家,运动员,医生,经验丰富的专家等等)所掌握的技能。这方面的问题可能包括:技能的多种分类方法;技能与知识的关系;技能与感觉的关系等等。有些是科学研究的前沿。例如技能与感觉的关系,我们都知道音乐家能凭听觉判断歌唱或演奏的质量、艺术品鉴别专家能凭视觉鉴别质量高低和作品真伪……”“当一个钳工所使用的工具和雕刻家使用的工具类似时,他可以凭借朴素的审美观念制作一些艺术品;这是由于钳工的操作技能和雕刻家的艺术技能,有某些共同的普通技能。”但是严老毕竟年事已高,这一未知领域又很广阔、陌生,所以这位职业教育领域中的思想巨匠在一番向往之后又不能不感慨岁月之无情,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道:“我最近想到,有一批培养动作技能的高等院校,例如体育学院、戏剧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等,是否能向他们学习以下一些问题:如何既办成高等教育又突出培养动作技能?理论教学和动作技能实践如何结合?如何进行动作技能实践教学?有没有建立培养动作技能的学科?他们有哪些做法和经验能够引用到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实践中来?为了答复以上问题,必须广泛收集他们的教学计划和其他教学文件,必须深入访问,并向他们有经验的领导和教师学习。工程十分浩大。如果在二三十年前,我可能会进行这一工作,但按照当前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只能望而却步了。”反复回味,我觉得,严老在耄耋之年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职业教育界的人来说,如同“天问”一样深邃而高远,值得我们长期深入地去探索。

严老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守望者,而且也是我国职业教育队伍的守望者。我国职业教育的队伍很庞大,有传统的中专、技校的教职工,有1985年以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职业高中”的教职工,有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出现、九十年代后期蓬勃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职工,也包括社会各界热爱、支持、关注职业教育的人们,其中有领导者,也有一线教师;有实践者,也有研究者。向大师求教,是许多人的一种向往。而我觉得,作为一代宗师,严老总是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向他求教、与他探讨问题的职业教育界人士,平等、友好地与之交流,竭诚尽智为他们解疑、释惑,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成长、发展。对此,我有着深切的体会。

世纪之交,当我作为一名“半路出家”的职教研究者,怯生生地给严老寄出第一封信时,很快就得到了严老的回信,长达千余言,令我十分惊讶、喜出望外,读后受益匪浅。以后,严老每信必复,十分及时。偶尔因学校放假等原因迟复,严老还要说明缘由,其谦逊、认真的态度令人感动。在数年的学术交流中,每当看到我学术上有所进展,严老总是热情鼓励,然后指明方向;而当我遇到困惑止步不前时,严老又总是想方设法为我排忧解难,甚至寄来谜语、视频为我排忧。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关于技能问题的讨论。2007年,当我经过多年酝酿终于写出《技能分类若干问题新探》一文,并发表在《职业技术教育》当年第28期上时,严老立即予以肯定,指出:“文章第一部分很精彩,指出了当前问题所在。”同时又提出了一些问题:“关于技能的分类,我赞成分成普通技能和特殊技能两类;但这两类如何区分,个人认为最好再进一步作些研究,需要考虑以下一些问题:1.我赞成动作技能不仅指生产技能,也包括艺术体育等非生产性技能;不仅指动手的技能,也包括身体技能、器官技能。但这样也带来一些问题,是否人体任何器官在反复实践中所获得的素养都可称为动作技能?……2.如果这些人(指文物、艺术品鉴定家,音乐家、歌唱家,品酒师、品茶师等――作者注)所掌握的都属于特殊技能的范畴,可能有些人不一定要以动手为主的操作技能为基础,这又如何解释?……3.生产工人以动手技能为主,但也有一些器官技能,例如,维修工人以听觉判断机器运转是否正常,炼钢工人凭视觉判断钢水的温度等,存在一些交叉。”最后指出:“技能分类是一个新问题,出现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必然的。”“要使技能分类的新观点得到社会承认,恐怕要经过多次反复,甚至和某些观点作必要的交锋,完全有可能。因此,我个人认为,您文章的发表只是一个开端(但是良好的开端,很大的突破);开花结果还要奋斗几年。这些意见仅供参考。”后来,关于“技能”,严老又提出了许多问题,逐步汇融成为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体系,希望我能够致力于其建构;而对于我来说,技能研究积累不够,写出《技能分类若干问题新探》已倾尽全力,致使在这方面很长时间没有任何新进展,十分困惑、苦闷。严老觉察后,在一个中秋节的晚上,特意给我寄来一个精心制作的ppt,里面有优美的画面、精彩的诗词和动听的音乐,他老人家对学术晚辈深厚的关爱之情洋溢其中,令我深为感动。严老在世的日子,我时时感觉到自己在职教学术探索的漫漫征程中何等有福气,因为无论自己的研究成败利钝,远方都有一双充满慈爱的深邃眼睛在关注着自己、指引着自己――那是一位年高德劭的学界长者正在默默守望着我所从属的这个职教学术群体。

2012年12月5日,在严老去世后8个多月,我有幸来到他终身工作的地方――上海电机学院闽行老校区,瞻仰了严老的铜像,进一步了解严老的生活和精神风范。徜徉在校园中,充满科技色彩的路名(如张衡路、詹天佑路、华罗庚路,居里路、爱因斯坦路、爱迪生路等),令人感奋的学校精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独具匠心的标牌、标语、口号(如“技术立校,应用为本”“创新高等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现场工程师成长的摇篮” “明确定位,办出特色;强化内涵,服务行业”等),让人随处可以体察到严老的思想印记和心血结晶,使人真切地感觉到“他的心血浸润了每一棵草木,滋育了每一名莘莘学子”(见《沉痛悼念严雪怡同志》一文)的崇高境界,心灵受到洗礼。

逝者已矣,但精神永存。

老年教育理念篇9

关键词:教育理念差异中西方

abstract:thefiercecompetitioninthemodernworldliesinthetalentcompetition,andthecultivationofthetalentreliesoneducation.Successorfailureofeducationdecidesthecountry'sfutureanddestiny.inordertofurthermeettherequirementoftoday'sworld,ourcountry’seducationshouldimproveitselfbyabsorbingtheessenceofwesterneducation.

Keywords:education;differenceofideas;Chinaandwesterncountries

目前,在校大学生对于学校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能力需求之间的关联性存在质疑。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西方教育都有所长有所短,通过对比,找到对方的精华部分进行学习与改革,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明智之举。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探析。

一、中西方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西方教育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连老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得成功,所以西方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除了课堂气氛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样外,中美两国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差别。中国老师更多的是教授学生知识。我们对于老师的评定也是:“传道”,“授业”,“解惑”,和“学高为师”等等这样的字眼。可见在中国教育中,知识本身的重要性。但是美国老师希望教给学生的如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非知识本身。基于不同的目的,教学的方法也截然不同。中国的课堂,老师以教授知识为主,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然而,在美国课堂上,老师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是以学生或学习者为主导的课堂。老师并不是课堂上讲话最多的人,老师只是提供话题和引导讨论的人。学生是课堂上发言和参与讨论的主体。[1]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教学方式的不同导致了老师或者学校对于学生评价的不同。中国老师看重的是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美国老师看重的是一个学生是否具有不同于他人的观点。[2]

二、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国目前的境况是:人们狂热地追求学历,把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孩子从一进学校就被鼓励要刻苦学习,导致竞争激烈,负担加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西方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平等、发展”的理念,他们的基础教育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的确,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更好的学会创造。在中国,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方式是教师们追寻的目标。而在美国,问题本身并不重要,一个问题往往被反复讨论,并寻找出不同意见来进行比较。所有这些不同,究其根本在于中美两国教育理念的不同。在中国教育理念中,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去问任何一个美国教育者,他们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评性思维。麻省国际学院的院长,布兰达芬博士,一个从事教育工作36年有余,曾担任过高中老师,校长,大学校长的教育家,在多次与笔者的交流中讲到:美国教育从学生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到大学毕业,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3]

三、中西方教育观念及思维模式的差异

东方教育的目的以增加知识为主,视知识比创造力重要。在中国,老师们认为创造力是―种缓慢的过程,它依赖于坚固的基础知识。而西方教育的目的是寻求高层认知能力的学习,老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问,批判性的思考,建构、挑战知识。西方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社会作准备。而我国的教育重视文化基础课,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比大多数国外学生多,而且中国学校的管理相对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神集中,这种教育理念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综合上述,我认为中西方教育各有特色,各有短长,我们应该站在自我超越的立场上,反观中国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的精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深入进行教育改革,以更好地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魏少敏;现代学习理论及中西方教育差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周慧;中西教育观之比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李朝春;教育观念创新与创造性课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老年教育理念篇10

近几年来,各个学校逐渐加大了软、硬件的投资力度,老师平均拥有计算机数量在直线上升,校园网工程也已开通。这些都为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高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没有发生转变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低下等原因,学校的信息化设施与学科教学“脱节”,信息技术仍然游离于教育教学的核心之外。多数老师在学校硬件跟不上,办公室没有电脑的情况下,强烈要求学校尽早解决问题。当学校广开渠道,压缩开支,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多数老师却忽视了现代化设施的使用,没有使电脑、网络真正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更没有因为电脑、网络的使用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甚至个别老师因为过分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思索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师的信息技术化水平是其中的症结所在。实际上,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应该落实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上,也就是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积极参与、认真实践和不断探索。

一、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放在首位,这是“整合”的先导条件

科学研究证明,人是通过五大感官系统直接获得信息,其中,通过视觉可获得大约83%的信息,通过听觉可获得大约11%的信息,通过其他方式可获得大约6%的信息。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丰富、形象、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并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新手段、新方法、新气象。如果同样的一个老师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再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那么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归根结底,还是老师陈旧的教育思想、落后的教育观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二、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是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必要条件

没有娴熟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整合”只能是“凑合”,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要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教师的培训是关键。对于教师的培训,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对于教师的培训可以采用“外请专家,内用高手,内外并用”的方式,把培训工作做到实处。在教师培训上,既要重视对教师进行现代技术教育的培训,又要注重对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要有全新的教育观,又应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作支撑。

近几年来,学校每年都要有部分老师参加校、区、市乃至全省的优质课和公开课的评比和示范。还有部分老师要参加自己所在学科的课件评比。所有这些,不仅要求我们的老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我们的老师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能力、信息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操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