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消费观总结分析十篇大学生消费观总结分析十篇

大学生消费观总结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0:17

大学生消费观总结分析篇1

abstract:westerneconomicsinaccordancewiththestudyweredividedintomicroeconomicsandmacroeconomics,microeconomicsisthebasisofmacroeconomics.However,inthespecificcontentsarrangement,theyarestrictlydividedintotwopartsagain,thetworemaineindependent,andbasicallydonotmatterincontent.Forexample:inproductiontheory,itonlystudiesasingleconsumer'sconditionsofutilitymaximization(resourceutilization),butnotcontactsmacroeconomicissuestoconsiderallocationofresourcesandnotassociatespriceelasticitytoconsiderthecommoditypricedecisionatthesametime.thisarticleintendstoexploretheissues.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最大化;边际分析法;思考

Keywords:theoryofconsumerbehavior;utilitymaximization;marginalanalysis;thinking

中图分类号:F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32-02

0引言

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探讨消费者如何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效用,即最大的满足程度。具体包括了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其中边际效用分析法利用高等数学中原函数(总效用函数)的一阶导函数(边际效用函数)的值为零时,原函数可取到最大值的原理,论证了消费者在收入即定的前提下(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消费某种商品要取得总效用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为零。即边际效用为零时的商品消费量能够保证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对此结论,本文认为:对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分析,除必然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分析外,还需要把它放在更加广泛的环境中考察,这样才可能得到更加客观、更加实际的结论。

1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具体内容

1.1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边际效用分析法的基本分析框架西方经济学把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称为效用。效用理论包括了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度量)和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不可度量)。其中基数效用论在效用可度量的基础上发展了边际效用分析方法。依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下(如表1)是一个消费者消费一种商品的效用表。

单纯从数学角度分析:当一个连续函数的一阶导函数的值为零时,该函数能够取到最大值[实际上,mU=(tU)']。按照这一数学结论,在假设tU函数为连续函数的前提下,当mU=0时,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tU为最大。从上表的情况来看,当消费者的消费数量为5时,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总效用20。

1.2基本作图根据以上表格,传统教课书作出了mU曲线和tU曲线,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当消费量Q=5时,mU=0,同时,tU取得最大值14。

2对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思考及修正

2.1对边际效用(消费量)和总效用曲线图形做法的思考及修正依据上表一可知,实际上能满足总效用tU的值为最大的消费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亦既在销售量为4到5这个阶段存在一个总效用保持最大值的平台期。所以,严格来讲,tU函数的图象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抛物线,而是在抛物线的顶端应该有一条平行于Q轴的线段aB,如图2。图2才真正反映了表一中商品消费量、边际效用和总效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2.2对消费者总效用最大化条件的思考及修正从表1和图2能够看出,消费者总效用最大(14)时的消费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并把宏微观经济学其他理论结合起来分析,总效用最大时的消费量则有不同的结论。

2.2.1单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最优消费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消费者在4这个点上已经实现了总效用tU的最大化,如果继续消费第5个商品,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由于第5个商品的边际效用为0,,则意味着消费者消费第5个商品所增加的效用为零,亦即第5个商品的消费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任何效用。同时消费者在消费第5个商品时,必然投入了货币和时间,增加了无谓的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正是从这个角度考虑,消费者的最优消费量应该为4。

2.2.2由于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假设前提是供求平衡,消费者的需求量和厂商的供给量相等,从商品价格弹性理论和厂商所生产产品的可替代程度的角度来考虑,如果该厂商生产(销售)的产品需求弹性很小甚或无弹性,并且该产品的替代品(包括完全替代品和不完全替代品)很少甚或没有,则意味着该厂商有能力在产品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向市场(消费者)索要更高的价格,厂商向市场提供更多产品则会牟取更大的超额利润。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厂商最优的生产(销售)量应该为5。

2.2.3结合供求定律并从消费者收入效应的角度来看,厂商的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5。这是因为当厂商生产并向市场投入更多的产品时,既市场供给量加大时,依据供求定律,产品的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产品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在消费者收入既定的条件约束下,消费较少的商品就能得到等量的效用,即,支出相同的货币会取得更大的效用(即收入效应:产品价格下降,消费者收入不变但其实际购买力增加)。

2.2.4单纯从厂商的角度来考虑,消费者最优消费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在保证消费者总效用为最大的基础上,厂商生产(销售)更多的产品意味着厂商在生产技术不变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前提下需要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这意味着生产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固定资产(机器设备)的更大损耗。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假设厂商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利润最大化首先要满足的必要条件则是成本最小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纯从厂商角度考虑,其最优的生产(销售)量为4,而并不是大多数传统教材中认为的5。

2.2.5抛开以上三种考虑角度,单纯站在宏观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分析,厂商的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在销售量为4时,市场已经饱和,供求平衡。如果厂商继续生产同时消费者继续消费,不但意味着厂商自身生产成本和固定资产损耗加大,消费者消费商品产生负效用之外,而且意味着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无效。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生产量从4增加到5)而投入的生产要素可以在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配置到能够更有效利用该生产要素的生产上去,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综上所述,对西方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在消费者自身的角度来思考,而应该同时结合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其他相关理论综合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宏微观经济理论的融合,不至于让人们产生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完全割裂和西方经济学中各个理论相互割裂的印象。也只有这样,对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才能得到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的结论。

参考文献:

大学生消费观总结分析篇2

关键词:电影消费方差分析SpSS大学生

一、引言

大学生作为当代重要的消费群体,消费观念新颖独特,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大。大学生对电影及相关方面的消费,不仅反映着大学生消费的特点与偏好,也对带动周边电影及相关行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这使我们特别关注大学生电影消费的现状。

通过对大学生电影消费情况进行问卷调研,收集相关数据,能够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电影消费状况,并根据SpSS分析结果,为大学生电影消费、周边院线及相关行业发展提供建议。

二、大学生电影消费描述性分析

采用随机抽取安徽财经大学男女大学生310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电影消费相关数据,总体了解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电影消费情况。通过SpSS描述性分析及频数分析,可知被调查者中:

从观影频率看,绝大部分被调查者都有影院观影经历,34.2%经常去影院观影,53.9%偶尔去影院观影,而很少去者仅占11.9%;从观影方式看,由于方式便捷且成本低,经常用手机端、电脑端观影者居多数,占比分别为41.3%、29.0%,而影院观影者占比为28.1%;从每学期观影次数看,不观影3次以上占比45.8%,1-2次占比46.5%,从不观影占比7.7%,不去影院观影者为较少数;从每学期电影消费金额看,消费0-200元的人数占比86.5%,200-500元占比10.6%,500元以上占比2.9%,被调查者消费状况较合理。

对数据进行交叉分组,通过交叉分析卡方检验,在显著性水平α设为0.05的情况下,概率p值小于0.05。因此应拒绝零假设,认为每个月生活费不同的人每学期电影消费不同,每个月生活费越多,每学期电影消费也越多。由此可见,一方面大学生在电影消费时充分考虑到了自身实际消费能力,一方面大学生电影市场还有很大空间。

三、大学生电影消费影响因素方差分析

通过方差分析来探究各变量的相关关系、解释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潜在维度以及电影消费的影响因素等。

1.单因素方差分析。原假设为不同性别对大学生每学期花在电影上的消费的方差没有显著影响。以大学生每个学期花在电影上的消费为观测变量,性别为控制变量,得到结果:在显著性水平α为0.05的情况下,概率p值0.001小于0.05,则拒绝原假设。原假设为不同年级对大学生每学期的电影消费的方差没有显著影响。以大学生每学期的电影消费为观测变量,年级为控制变量,得到结果:在显著性水平α为0.05的情况下,概率p值0.808大于0.05,则接受原假设。

综上分析可知: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每学期电影消费有显著差异;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每学期电影消费则没有显著差异。

进一步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得到结果:性别为男、女的样本数分别为124、172,其中女生每学期电影消费均值为180.2326,低于男生242.74219,因此性别对大学生电影消费有影响且对男生影响更大。不同性别下大学生每学期电影消费的方差齐次性检验值为13.795,概率p值为0.00小于0.05,拒绝原假设。故认为性别下大学生每学期电影消费总体方差有显著性差异,满足方差分析前提要求。

2.多因素方差分析与检验。以每学期生活费和电影消费为控制变量,以大学生每学期电影衍生品消费为观测变量,建立固定效应饱和模型。其中零假设为“不同生活费水平没有对大学生每学期电影衍生品消费产生显著影响;不同电影消费水平没有对大学生每学期电影衍生品消费产生显著影响;每学期生活费水平和电影消费对大学生每学期电影衍生品消费没有产生产生显著的交互影响”,在主体效应的检验中,因变量为每学期电影衍生品话费。

、、的概率p值分别为0.000、0.053、0.231。如果显著性水平为0.05,由于的概率p值小于0.05,则应拒绝原假设,因此生活费水平差异显著影响电影衍生品消费;同时,由于的概率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不同电影消费水平对衍生品消费不存在显著影响;的概率p值大于0.05,不拒绝零假设,不同生活费水平下每学期电影消费不显著影响衍生品消费。

另外,(0.147)和调整的(0.123)反映的是多因素方差模型对观测变量数据的总体拟合程度,它们越接近1,说明对数据的拟合程度越高。在该问题中有两个控制变量,所以应参考调整的,可以看到该模型对数据拟合程度并不理想,从侧面反应大学生每学期电影衍生产品消费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四、对大学周边影院及相关产业的建议

1.针对观影偏好,吸引目标受众。大学周边电影院线以在校大学生及青年教师为主要目标客户,这一点不同于普通院线。制定适宜价格,对电影票的价格推出优惠政策及梯度价格,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到院线观影,同时引导大学生健康适度消费。各院线应针对大学周边所分布影院专门制定排片计划,既要考虑到大学生观影偏好及季节差异,也要契合大学生日常生活及时间安排。上游影片制作方应侧重针对大学生感兴趣的校园、科幻、悬疑、喜剧等题材进行影视创作,既符合大学生观影口味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价值观,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2.提升服务水准,改善观影体验。从反馈数据来看,大学生对环境设施、观影体验、服务质量等方面要求较高。周边院线应根据大学生主流偏好,进行重新包装设计并引进先进观影设备,从而改善观影体验。对于工作人员进行专门业务培训,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改善服务态度。大学生消费水平与消费观念的转变,对周边院线运营与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院线应该打造富有特色与时代感的观影氛围,提高院线辨识度与影响力,给予观影者全新体验,赢得消费者认同。

3.优化营销策略,创新电影产品。隨着移动终端高度普及,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在移动终端上付费观影,既便捷又实惠,这使得大学周边院线上座率受到一定冲击。大学周边院线既要依托全新移动平台进行营销创新,同时要发挥传统院线优势,寻找传统影院的新增长点与盈利点。周边电影院线应加强与高校学生团体协作沟通,加大新片在校园推广力度、推出如以“破壳日”、“毕业季”为主题的趣味观影活动、适量派发观影优惠票及免费票,吸引在校大学生参与,增强大学周边院线的影响力与认可度。调研显示65%受调研者在去电影院之前确定观看影片,其余受调研者则是在电影院做出选择,对于前者与后者要采取不同的营销措施,前者应侧重于媒体宣传,后者侧重于阵地宣传。针对电影相关产业,则应树立品牌意识,确保影片总体质量,整合全产业链,针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及需求,开发创新衍生品及服务,促进全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典.当前我国大学生电影消费研究[J].电影文学,2017,(02):26-28. 

[2]崔凝凝.电影产品因素对大学生群体观影行为的影响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大学生消费观总结分析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 指标体系 构建 检验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在我国,发展就是硬道理。可是应该如何发展呢?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发展指明了方向。随后,全国各地掀起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评价各地区的发展是否是科学的?我们应该选取什么样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能否进行量化?这些指标的实证分析能否对实践有指导或借鉴意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新的关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spss软件对各地区相关指标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一、中国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个从以经济发展为标准的初级发展观阶段,到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标准的中级发展观阶段,再到以科学发展为标准的高级发展观阶段。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标体系,能揭示各区域发展实际,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本文将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衡量中国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合理程度为目的,遵循科学性与可行性、系统性与层次性、代表性与可比性、动态性与前瞻性的原则,创造性地分生产系统指标、消费系统指标和政府系统进行指标构建。具体指标见表1。

二、中国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实证分析

根据所构建的中国区域经济科学发展指标体系,本文利用了1981-2007年的相关数据,选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方法,首先从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政府系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然后对各个系统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总。最后根据因子总得分对各个地区的科学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具体结果见表2。

三、中国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实证分析检验

1、检验参照对象的选择

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分析来衡量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全面考核实际成果。不同的指标体系,在衡量一个事物时因为侧重点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以上本文构建了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政府系统的指标体系去衡量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情况,而当前较为流行的衡量指标是各区域的GDp总量。GDp总量作为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表现,GDp的大幅增长必然会带动国民收入增长,消费能力的提高。但是GDp作为衡量指标不能充分反映经济结构的构成和变化,不能体现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这里,本文对比2007年各区域经济GDp总量排名、生产系统得分排名、消费系统得分排名、政府系统得分排名和因子总得分排名。具体结果见表3。

2、检验过程及结果

通过表3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按因子得分排名得出的结果与按照GDp总量排名得出的结果相差较大,现分析如下。

北京、上海、天津按照GDp总量排名分别处在第10、第7、和第22位,但是按照因子总得分排名却居前3位。通过表3可以看出,三个直辖市在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政府系统上的因子得分一般都保持在前3位上。这说明三个地区的经济总量结构较为合理,各个系统对于经济的贡献较为均衡,也说明了国家在对直辖市建设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合理的。重庆市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在GDp总量排名上虽然居第24位,但是按照因子总得分排名却上升到了第19位。一方面说明了重庆市注重和谐科学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个新兴的直辖市要大力发展生产、促进消费、提高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和市场调节力度,这样才能在总量上得到提升的同时在科学发展上更上一步。

广东、山东、河南虽然在GDp总量排名上居第1、第2、第5位,但是在因子总得分排名上却处于第6、第8和第13位。通过研究其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政府系统的均衡科学发展可以看出,广东省的政府系统因子得分较高为第4位,而消费系统的排名仅为第9位。因此可以看出广东省的政府调控和社会保障能力较强,但是消费系统较为薄弱,要在促进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注重提高消费能力,扩大内需才是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动力。而山东省虽然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2位,且目前发展态势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其三系统的因子得分排名分别为第7、第8、第8位,可以看出在协调发展方面,山东省的发展水平还不能和GDp的快速增长相一致,这必然会制约山东省未来的经济提升能力。河南省与山东省的问题基本一致,在经济总量上排名第5位,但是其三系统的因子得分排名却为第13、第13、第14位,相差较为悬殊,这种不一致的发展态势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改善和政府的转型。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在GDp总量排名上分别为第8、第21和第15位。辽宁省在因子总得分排名中名列第7位,两种指标体系的衡量结构相差不大,说明辽宁省在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结构协调科学发展上保持了一定的一致性。而吉林省的差别较大,GDp总量排名为第21位,而三系统因子总得分排名为第11位,其中政府系统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其他系统,排名为第18位。可以看出,吉林省应该在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中政府的指导和服务作用。黑龙江省两个指标体系的衡量结构一致,都为第15位,其三系统的因子得分排名也较为接近。在对东北三省进行指标解释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三个省份的GDp总量排名虽然不占优势,但是其消费系统的排名却明显偏高,辽宁省的消费系统因子排名更是居全国第2位,这也说明在三个省份中消费市场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政府应该在积极保持这一良好形势的同时,注重生产和政府系统的提升,这样不仅会使经济结构得到更好的完善,经济总量也会得到大的提高。

浙江省与江苏省均为改革开放进程中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其GDp总量排名和因子总得分排名都名列前5位。一方面说明浙江省和江苏省在经济总量上名列前茅,国民收入和消费的整体水平普遍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政府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保证经济持续强有力上升的关键。

GDp总量是衡量经济总体发展态势不可缺少的核心衡量指标,为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简单明了易于比较的标准。但是。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应该注意到,要想经济持久健康平稳的发展,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政府系统要共同发挥作用,为GDp的增长作出贡献。

四、相关政策建议

1、针对生产系统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GDp快速增长。各地区应该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的作用,实现GDp快速增长。第二,树立科学的经济发展观,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首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体系;加强基础产业建设,

加快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更新;积极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推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使其树立新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发展观和消费观。再次,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构建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企业内部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包括知识产权制度、财政资助与税收优惠制度、风险投资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技术创新的制度建设等。最后,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针对消费系统

第一,扩大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将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控制房价、医疗费等涨幅,鼓励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第二,有效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建立完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调控体系;改革教育体制,增加教育投资;深化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机制;建立人力资本投资市场等。第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筹建博物馆群等公益性重点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抓好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鼓励公民增加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时间与金钱支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等。

3、针对政府系统

第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多元城镇化战略、促进全国大中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容量的增加;扶持就业密度高、容纳能力强的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是社区服务业优先发展;扶持就业吸纳能力强的民营、私营企业优先发展等。第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建立财政支出效益评估系统;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完善财政收支的监督机制等。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不断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法制建设等。第四,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大力发展大城市和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发挥大城市的聚集效应、规模经济效益及经济辐射与带动作用;破除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等。第五,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积极引导和加强社会团体的自治功能等。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区域经济科学发展指数研党”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07LDQn17,由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崔万田教授主持,其他课题成员包括于畅、赵天奕、谭啸、关娜。)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刘兴远:扩大消费需求的瓶颈因素与路径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07(4).

[3]沈吉:县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及评价―以安徽省肥东县为例[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大学生消费观总结分析篇4

[关键词]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中学生是未来城市生活的主体,也是当前开展体育活动的主群体之一,他们的体育消费情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体育消费的走向。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的抽样采取随机抽样法,在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的市区中,每市随机抽取1所中学(沧州、廊坊、唐山各2所),共14所学校,每个市抽取200名女生(初、高中各100份),共2200名在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女生中随机抽样。

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共发放调查问卷2200份,收回2084份,占94.73%。其中有效问卷2060份,有效率为98.85%;初级中学为1061人,高级中学为999人;对所获数据进行了数理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1.河北省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总体现状与分析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货币)单位来表示。”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城市中学生在体育消费金额方面的调查,从货币单位上体现出其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在所有2060份有效问卷中,中学生每年平均体育消费水平为291.18元,(经区间估计,95%置信区间)其中年度体育消费金额在801元~1000元以上者为42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0.53%;601元~800元者为17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64%;401元~600元者为29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4.42%;201元~400元者为47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2.86%;200以下者为69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3.54。

近几年我国人均消费有了较大发展,但总体消费水平相对还很低,最新的《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的数据显示,我国2007年的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8472.20元。当今美国社会在消费观念中认为体育消费应占全部生活支出消费总额的20%左右,如果把河北省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与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可以说,河北省城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总体上还是相对较低的。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可能是:一是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较少有余暇时间也就很少进行体育方消费了;二是河北省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普遍很低,除了必要的生活支出外,用于体育消费的钱相对有限;三是国家对于体育商品的宣传力度不到位,尤其是对体育劳务方面进行消费的宣传与外国相比差距更大。

2.河北省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总体现状与分析

“体育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体育消费过程中消费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它是一定体育意识和消费层面的具体反映。本研究把体育消费分为观赏型、实物型、参与型三种类型,将中学生可能涉及到的体育消费归纳为常见的六类,分别是:(1)体育服装、鞋、帽;(2)体育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等;(3)到收费场馆锻炼门票等;(4)观看体育比赛、表演门票等;(5)体育运动器材;(6)参加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等;(7)其他(在问卷以外的有关体育的消费)。调查显示(经区间估计,95%置信区间),体育服装、鞋、帽类消费是河北省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内容,占所有体育消费方式总金额的54.76%~58.92%;其次是体育报刊杂志、音像制品费用,占体育消费总金额的9.31%~11.89%;到收费场馆锻炼门票费用,占消费总金额的8.95%~11.45%;观看体育比赛、表演的门票费用,占体育消费总金额的8.37%~10.29%;购买体育运动器材费用,占体育消费总金额的4.75%~6.67%;参加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费用,占体育消费总金额的4.03%~5.83%;另外是本问卷以外的有关体育的消费,占体育消费总金额的1.74%~3.00%。在河北省城市中学生的消费行为中,实物型消费的比例明显高于观赏型消费和参与型消费比例。

3.不同性别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结构、影响因素的差异

数据显示,在801元~1000元以上和601元~800元水平段男生消费金额明显高于女生,经方差分析p≤0.01,说明不同性别中学生在这两个水平段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而在200元以下的比例女生要比男生高出10%左右,其他在401元~600元和201元~400元的两项中男生和女生人数比例差异不大,但在消费的总额上男生要高于女生。可能是男女生之间各自的性别特点及体育意识的差异造成的这种结果,如余暇时间里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内容项目、时间结构上的差异等。

三、建议

1.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加大减负力度,使中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参与型和观赏型的体育消费。

2.强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意识教育,使其树立起健康的消费观念。特别是城市中学女生,让其认识到哪些消费更有益于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激发其体育意识的内在动力,切实保障和促使她们投入到中学生实质性体育人口的队伍当中,不断增加无形的劳务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

[2]罗建英张辉:浙江省部分高校学生体育消费调查[J].体育学刊,2001,8(6):47~50

[3]丛湖平:体育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

大学生消费观总结分析篇5

一、前言

从整个宏观经济学分析基本出发点来看,可以将目前主要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划分为基于劳动力的宏观经济学和基于货币的宏观经济学[1]。所谓基于劳动力的宏观经济学,其基本思路是,在整个的社会经济运行中,劳动的雇佣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逻辑上都处于比资本更重要的地位。资本品从本质上说是劳动和自然资源相结合的产物,相对于资本,劳动更基本。尽管现代经济将劳动雇佣简化为通过支付货币工资来实现,但是货币的使用并不是雇佣劳动进行生产的先决条件,因为劳动雇佣可以存在于以货易货的经济环境中,甚至在理想化的克鲁索经济体中,克鲁索•鲁滨逊还可以自己雇佣自己。与此同时,甚至在资本密集程度很高的经济体中,工资支付在整个国家收入中也占相当高的比重。大量的失业和收入水平的下降说明宏观经济出现了重大问题。而且,劳动力的收入和支出也对整体宏观经济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以上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就业问题始终是宏观经济学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宏观经济理论的构建中超出了货币和资本而受到了最先关注。而从凯恩斯开始的宏观经济学以及后续的新古典综合、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无非是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了不同的假设,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2]。但是,整体来说它们都没有超出以对劳动力雇佣作为重心的理论构建模式。所谓基于货币的宏观经济学,其基本思路来源于对货币在经济体中的重要性的思考。现代经济,货币作为一个普通的交换媒介渗透到整个经济体系,很多的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自然也会由货币的动态表现出来,因此,货币供应成了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问题[3]。货币作为一种传递机制和冲击因素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正因为此,所以在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构建中,货币也是理论构建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货币主义就是这种思路的突出代表[3-4]。

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且严格的,因为现代的宏观经济理论为了更好的解释经济现象,都试图结合其他学派的合理假设以获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这两种理论基本的出发点在一个宏观经济理论中会同时出现,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为了简化,本文拟不对以上两类宏观经济理论进行详细的评判。简单来说,上述两类宏观经济理论的视角,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考虑资本结构,或者说没有将资本理论融合到宏观经济分析中。都表现为更注重总量的分析,隐含假设社会的资本结构不变(基于劳动的),或者认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内部机制由于太复杂无法分析,只能作为一个黑箱来处理。虽然理性预期学派的出现在理论方法上试图建立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但其基本方法无非是从微观主体的一些假设出发,然后通过加总推广到宏观层面,从形式看似乎有了微观的基础,而由于忽略了微观主体的多样性,只是通过设定几个代表性的微观主体的特性,然后进行加总,这从本质上还是一种总量方法。总量方法最大的缺陷就是一些总量之间的关系缺乏确定的逻辑关系,因此只能通过历史数据运用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技术进行实证,但是这种实证一方面缺乏理论的普遍性,因为历史数据都是特殊具体的,无法获得一般的理论关系。另一方面,即使从实证的角度,很多宏观量的关系也是不确定的。比如菲利普斯曲线的朝向问题,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问题。从短期看消费和投资的正向关系和长期看消费和投资的负向关系等等。同时,以上的理论分析框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成功的引入内生的时间和货币的因素,这两个都是作为外生的变量而任意引入到分析框架以进行动态分析。这样就无法有效解释宏观经济的商业周期现象[1,5-6],从而把短期的宏观经济波动和长期的经济变化分开处理[7],把长期的经济变化专门用相应的增长理论来考察,导致在实际的经济政策上存在不少问题。而要完善以上的不足,就应当考虑社会经济活动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资本,应该将资本理论引入宏观经济分析中。这方面,奥地利经济学派发展出了相当完整的资本理论。而跨期资本结构可以自然的将时间和货币作为内生因素引入整个宏观经济分析框架来架构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商业周期理论,从而成功地解释了经济的周期波动现象[8-10]。本文按照奥地利经济学派所建立的以资本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首先对分析框架进行介绍,然后运用该分析框架对通货膨胀和利率的关系从新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

二、基于资本结构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介绍

该分析框架包括三个基本部分:可贷资金市场、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和跨期的生产结构。这三个部分相结合就形成了完整的以资本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1.可贷资金市场。可贷资金作为最一般的基本概念,当市场达到大家共识的利率的时候,其供求达到均衡。可贷资金的供给表示不同利率水平下的借贷意愿;需求表示不同利率水平下对资金需要的迫切程度。对此,可以用图1简单表示如下。由于引入了新的分析内容,相应的要对这里的分析框架进行不同于传统宏观经济学的解释[1]:

第一,消费者的信贷不计入可贷资金的供给一方,因为一方的储蓄相应由另一方的负储蓄所抵消。在本分析框架中,净信贷是整个储蓄中用于金融投资、货币形式的资本积累,以及维持和改变整个经济体资本结构的那部分储蓄。

第二,虽然没有将消费信贷计入该分析框架,但是将存留的收益和购买各种金融资产的部分计入分析框架,因为自我存留的收益可以看作是经济主体对自己的借贷。通过这样的处理,可贷资金就单纯可以看作是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即强调了可贷资金需求方的行为目的。

第三,至于凯恩斯划分的流动性偏好,因为这部分储蓄可以通过各种间接的方式进入可贷资金市场,如金融市场投机,或各种短期投资产品等,因此可以不做重点考虑。为了和上述的可贷资金的供给相一致,对于可贷资金的需求方也限定为购买各种资本品和人力资本参与生产过程,而排除用于购买各种金融工具,因为各种金融工具的购买其实是可贷资金的供给方,金融工具是通过一种间接的技术安排来提供用于实际生产的资金。为了简化,本文不拟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商业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在各个生产阶段支付投入品的价格并以未来预期的产出价格出售产品,他们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反映了这种生产投资的意愿。而消费者通过把部分收入用于购买最终产品并把剩下的用于储蓄即形成了可贷资金的供给方。当市场利率和生产投资的投入产出价差出现较大偏离的时候,这时候就出现了获利的机会,而通过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作用的市场过程,又使得这种偏离逐渐消失。从理论上讲,当达到均衡的时候,市场的利率和实际生产中的价差比趋于一致,或者说呈现比较稳定的正相关关系。这样,通过可贷资金市场更易于协调生产计划和消费者偏好之间的动态关系。可贷资金的需求方在市场上获得资金,目的是为了购买资本品和劳动力进行生产,也就是用现在的消费(资金)来交换未来的消费(未来产出)。理解这种可贷资金市场和资本品市场的相互作用,需要我们重新简单考察关于利率的概念。在最广义的情况下,均衡利率反映了均衡的跨期交换率,或者说均衡利率反映的是人们在市场上达到普遍共识的时间偏好的表现。进行这样的界定,在以后的政策分析中就可以更明显的看出相应的政策从逻辑上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这个分析框架虽然在形式上类似于凯恩斯主义的可贷资金的分析框架,但是在含义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方都代表了各自的行为目的,可贷资金的供给方因为放弃了一部分现在的消费进行储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消费,也就是供给方具有时间偏好;需求方通过具体的生产投资,借贷资金被看作预期产品的未来价格和现在的投入品价格的差,可以获得不低于可贷资金利率的收益率。这样的分析和传统宏观经济学不同的是,可贷资金的双方并不是互相孤立的,其背后通过市场过程,将跨期资本结构的变化和各自的行为目的联系在了一起。为了将市场过程的考察也纳入这个框架,就需要引入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分析。#p#分页标题#e#

2.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简称ppF)。和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和贸易理论所阐述的不同,传统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在不同最终产品之间的资源分配。而这里我们把资源的分配划分为消费品(或者现在的产品)和投资品(未来的产品)。图2中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不同的点说明了在一定资源限制的条件下不同的消费和投资组合,亦即消费和投资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这里的投资包括原有资本的折旧和新增的投资。而整个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右上方向移动说明整体经济的增长;反之,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整体经济的萎缩。运用ppF于混合经济中要考虑政府支出(G)和税收(t)。这里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先将ppF局限于私人部门,假设政府征收人头税,并且政府在预算内的支出和私人活动没有关系,并且坚持平衡的预算,即G=t。这样的简化不会影响我们对关键问题的分析,而且也很容易扩展到将政府行为也纳入整个分析框架。同时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也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可以分析在赤字预算条件下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因为在赤字预算下,政府的借贷也是可贷资金需求的一部分。ppF将现在的投资和未来的消费联系起来,它们的关系可以通过资本回报率表现出来。但是,这只涉及到对投资总量的分析,并且是非常粗略的两期的分析框架。没有涉及到在生产中的资本品的异质性,也没有包含资本结构和资本结构的变动。在奥地利经济学派所提出的资本理论中,用高阶产品和低阶产品两个概念来刻画整个社会生产的资本结构。所谓高阶产品就是在整个生产环节中距离最终商品远的中间资本品,包括最初的原材料。低阶产品就是在生产环节中距离最终产品最近的那些中间资本品。或者说,高阶产品需要经过更多的生产阶段才能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进行消费。这样就补充了ppF过于简单的两期的总量分析的缺点。这就是本分析框架的第三个部分即跨期的生产结构。

3.跨期的生产结构。注重跨期的生产结构是奥地利经济学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对这方面陈述最具特点的就是哈耶克最著名的生产结构三角形[10]。哈耶克最早在他的《价格与生产》中第一次用图示的方法来阐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资本理论。本分析框架在“哈耶克三角”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变动[1,11],以形成整个分析框架的第三部分。具体如图3所示。图3中,三角形的底边是时间轴,代表生产的不同阶段,从距离消费者最远的高阶产品到距离消费者很近的低阶产品。所有的竖线为价值轴,代表不同生产阶段的产品售出后所获得的价值。

最长的竖线代表最终的消费品的价值,其他的代表中间产品的价值。这些价值表示的是实际值,而非名义值。斜边代表了不同生产阶段价值的增加比率,这包括每个阶段新增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的投入,以及时间的贴现。这种生产阶段的划分是一种概念意义上的划分,而并非技术性的。也就是说只是为了说明生产结构的时间因素的内生性。虽然实际中存在着巨大的复杂性,诸如生产过程中有耐用资本的消耗,有资本品的替代和互补,存在各种反馈环节和多重的产出等,但是这些都是具体的技术问题,而理论分析的目的是要揭示出整个经济行为中的逻辑关系,因此三角形的理论概括并没有丢失最基本的行为逻辑关系[12,13]。同时,这个三角代表的是社会整体的生产结构,需要从社会经济体系总体来理解这个跨期生产结构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时间轴和价值轴是紧密联系的,时间轴本身没有意义,只有和生产过程的价值变化相结合才具有经济分析上的意义。既然理论分析是要揭示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逻辑关系,而不是精确的数量关系,那么,将该三角形纳入整个分析框架的目的就是为了从逻辑和概念上分析社会生产结构,以及随着时间变化的资源分配模式和跨期的资本结构的变化。4.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将上述三个部分相结合,就得出整体的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图4表示了整个混合经济中,公有部门预算平衡情况下私有部门经济的一个均衡状态。ppF和可贷资金市场由共同的衡量投资的横轴而相联系。ppF和跨期生产结构通过共同的衡量总消费的纵轴相联系。这样就完成了整个分析框架的构建[3]。从图4可以看出,生产结构和可贷资金市场之间的关系没有其他的关系那么明显。“哈耶克三角”的斜边反映了可贷资金市场的市场出清的利率。这里所说的反映并不是指相等,因为生产过程是连续投入和离散产出,三角的斜边(即每一生产阶段的价差)所包含的内容要多于利率。

某一生产阶段的价差决定于投入价格和产出价格的价差。换句话说,是由投入品市场和产出品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只有当预期的收益率高于可贷资金市场利率的时候,才会产生对可贷资金的有效需求。不过,相对于私有部门和在一定制度的条件下,斜边的斜率和可贷资金的市场利率应当是正相关的。换句话说,利率越低三角的斜边斜率越小,反之亦然。在均衡条件下整个的斜边应当趋近一条直线,因为如果某一个生产阶段的收益率或投入产出价差高于其他阶段,反映到图形上应当是这一阶段的斜边更为陡峭。此时,收益率最低的阶段就会将资源转移到这个阶段,从而增加了这一生产阶段投入的需求和产出的供给,竞争的结果使收益率趋于一致,使得在均衡条件下整个“哈耶克三角”的斜边是一条直线。在可能性边界上的点意味着充分就业或者称为“自然”失业率。三个部分的共同均衡意味着可贷资金市场的利率是“自然”利率。(注意:可贷资金市场本身的利率并不完全是“自然”利率)。当可能性边界不改变,那么图4所达到的均衡状态就是平稳运行的处于动态均衡的经济,其中没有新增投资,投资ife只是用来补充资本品的消耗。可贷资金市场利率反映了整个市场所有参与者达到共识的时间偏好。

三、宏观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可贷资金市场的资金供给可由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第一就是消费者的时间偏好,消费者时间偏好降低,更倾向于储蓄,那么可贷资金的供给将增加;反之亦然。第二就是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货币的注入也同样会增加可贷资金的供给。这两种因素对宏观经济所带来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下面根据以上所建立的分析框架,对货币政策效应进行简单的分析。这里主要分析货币扩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体见图5。当货币当局执行扩张型的货币政策的时候,可贷资金市场的供给增加,利率下降。从图5中看由r1下降到r3,货币量的增加会带来两个效应:第一,增加的货币一部分会用于增加消费;第二,由于利率的降低,按照原有的市场预期和价格结构,投资周期更长的生产计划则具有更大的预期收益率。这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导致消费品价格的上升,使得离消费者近的生产环节暂时具有更大相对价格差,因此暂时具有更高的收益率。#p#分页标题#e#

但是,这样就会导致更多的生产资料向低阶生产环节(更接近消费者)转移。在图5中,“哈耶克三角”中的eF就是过度消费导致的消费品部分价格上涨。在图5中,货币的增加导致的消费投资组合在ppF上由b点趋向a点。另外,低的市场利率以及消费品价格的率先上涨使得企业家觉得时间更长的或者说更高阶的生产环节的投资会有更好的收益率。这样以来,同样会导致社会资源向更高阶的生产环节流动,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环节趋于更长。图5中在ppF上会导致消费投资组合由b点趋向d点。CD就是由于货币扩张所导致的错误投资。图5中Ba虚线部分表示,利率的降低单纯是由于储蓄的增加,也就是说消费者减少消费增加了储蓄。而随着生产环节的加长,整个社会资本结构也相应发生重构。社会分工增加,生产环节增加,整个社会具有更大的劳动生产率,会在下一期获得更大的产出。但是,从图5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生产结构的两端都要求加大投入,这样就会形成整个社会资源在生产结构的两端争夺,而一定时期内社会总的可利用的生产资料是有限的。在三角的左侧,更高阶的生产计划必然会导致劳动力、原材料和一些高阶投入品价格上涨;在三角的右侧,同样会使得消费品和低阶的投入品以及该生产环节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更进一步,左侧的生产投入价格的上涨会逐级传递,继而推动右侧价格的整体上涨;而右侧的价格上涨又会进一步形成对未来价格上涨的预期,进而刺激左侧投资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就会导致价格轮番上涨的循环,也就是所谓的成本推动性的通货膨胀和需求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而从本质上说它们是由一个机制得到的两个结果。进一步,当新增的更高阶的投资随着生产环节逐渐传递到消费者的时候,由于这些投资并不是消费者的时间偏好变化而导致,而是由于有外在的货币注入所导致,也就是说生产结构的变化和消费者的偏好之间没有形成协调,此时就会导致这部分投资在消费品市场无法实现预期的收益率。由于高阶的投资周期比较长,等到发现不符合消费者偏好的时候,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品,而这些资本品又会形成投资路径要求更多的资金注入和增加其他投入。但是这些投入又无法最终在消费市场实现价值,而由于已经积累的资本品具有不可逆的特性,这种情况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将导致整体经济的危机或者萧条,并对这些投资进行强行清算。

四、结语

大学生消费观总结分析篇6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消费心理;消费观念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时代信息化的极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多[1]。在消费方面,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总额越来越大,其消费心理与消费观念对其同龄人群甚至整个社会群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因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现阶段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分析其消费心理,并随时关注大学生消费理念的变化,加强探索其变化的原因,从而开展相关的学习指导,引导大学生们建立一个健康的价值观、消费观、人生观。本研究通过对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分析研究,旨在初步了解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特点,并探讨其消费理念的影响因素,从而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的消费心理指导提供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整群抽取某院校临床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全部420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2年10月~12月。

(二)研究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遵循尊重、知情同意、保密的原则,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班级内发放调查问卷,填写完毕后,立即回收。

(三)研究内容

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特征。

(四)质量控制

调查问卷经过反复设计、论证和修改,以确保问卷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调查员为接受过统一培训的大学生。调查问卷现场回收后,由调查小组负责人审核,对无效问卷进行剔除,对合格的问卷统一进行编号。

(五)统计分析

问卷经epiDatav3.1进行双机录入,检核、校对后,建立数据库,用eXCeL2003和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

(一)一般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20份,回收问卷417份,回收率为99.29%。剔除7份调查信息遗漏超过50%以上者,有效调查表410份,有效回收率为97.62%。男女性别比为0.63:1;汉族348人,占94.05%,其他民族22人,占5.95%;家庭居住地为城市的226人,占66.00%,城镇的88人,占21.84%,农村的49人,占12.16%;学费为4800元者229人,占55.85%,5600元15人,占3.66%,16500元114人,占27.80%,其他情况为52人,占12.68%;学生家庭月总收入2000元以下者61人,占14.99%,2000~5000元者171人,占42.01%,5000~10000元者126人,占30.96%,10000元以上者49人,占12.04%;学生每月生活费800元以下者114人,占27.80%,800~1000元者139人,占33.90%,1000~1500元者118人,占28.78%,1500元以上者39人,占9.51%。(见表1)。

(二)消费心理的特点

本次问卷调查有5道题涉及到消费心理的特点。大学生在某项消费时,考虑价格高钱不够用者110人,占26.89%;考虑该商品实用性者275人,占67.24%;考虑该商品的档次16人,占3.91%;其他8人,1.96%。购买过程中,最注重产品的品牌有50人,占12.20%;最注重质量有270人,占65.85%;最注重外形美观有53人,占12.93%;最注重价格的有26人,占6.34%;其他有11人,占2.68%。消费中对于”勤俭节约”的理解,赞成”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永远不会过时,有177人,占43.48%;赞成一定范围内可以提倡“勤俭节约”,有213人,占52.21%;赞成”勤俭节约”以前曾经有用,现在已经过时,有12人,占2.94%;其他选项6人,占1.47%。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中,选择量力而行,不能入不敷出有330人,占80.68%;选择不能只讲吃穿,娱乐休闲也很重要,有37人,占9.05%;选择只要自己喜欢,价格贵贱无所谓,有22人,占5.38%;选择讲究品味,追求个性,选择品牌,有8人,占1.9%;选择分期付款,超前消费,有2人,占0.49%;选择有多少花多少,作月光族,有10人,占2.44%。在消费理念中,选择物质者35人,占8.56%;选择精神者78人,占19.07%;选择物质精神并重者292人,占71.39%;选择不知道者4人,占0.98%。(见表2)

(三)大学生消费观念及其影响因素

消费观念是指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2],主要分为理性消费和非理性消费。本次调查选取4道能够反映消费理性与否的题目(消费时节省程度,支出的记账频率,生活费的分配规划,盲目花钱的频率),赋予分值总分Y,发现Y大小与人数呈正态分布趋势,从而将Y分为二分类变量,0为理性消费人群(小于等于8分),1为非理性消费人群(大于8分的)。以消费理性与否作为因变量,探讨消费理念与居住地,父亲文化水平,母亲文化水平,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家庭月收入,月消费总额6个因素的关系。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得出,家庭月收入、月总消费额两项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月收入和月总消费额亦是消费观念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oR=1.279(95%Ci:1.045~1.565)和oR=1.714(95%Ci:1.415~2.077)。居住地,父亲文化水平,母亲文化水平,父亲职业,母亲职业,与大学生消费观念无统计学关联(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3),最终筛选出月消费总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总消费额为消费观念的危险因素,oR=1.753(95%Ci:1.399~2.198),居住地,父亲文化水平,母亲文化水平,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家庭月收入与大学生消费观念无统计学关联(p>0.05)

四讨论

“消费”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广义上指“人们为了满足生产以及生活的需要,进而对物质资料消耗和使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则主要指生活消费[3]。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本校大三学生家庭月收入大部分都能多于2000元,学生的月生活费平均在800至1000左右,其消费水平与2013年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中所提到的中国大学生人均月消费支出945.6元相符合[4]。在消费心理特点方面,大学生群体较其他社会群体有很大不同:他们追求个性,倡导新潮,具有较强的购买欲望,并在消费时会有情绪化表现[5]。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能够体现出这些特点,并且我校大学生消费心理总的特点是:大多数大学生的消费重视产品的质量、实用性和价格,其消费心理是相对理性和成熟的;多数大学生追求物质精神并重的消费观念。在消费理念方面,家庭月收入和月消费总额越高,大学生的消费理念表现为越不理性,这种现象可能与以下两方面有关:首先,由于大学生处于较年轻的年龄阶段,他们心理还尚不够成熟,得到过多的生活费而缺乏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他们会追求时尚而盲目消费,心理上的攀比趋势会逐渐加强,因而造成不理性消费的观念形成。其次,大学生的生活费大多依赖于父母,其经济独立性观念并不强烈。家长每月给予的生活费相对稳定,即使出现不够花的情况,父母还是会给予支持,这使得大学生形成了依赖心理。大学生在消费时没有太大的顾忌,使得其经济独立意识薄弱,逐渐形成不理性消费的观念。基于以上的结果,学校在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并培养学生们形成独立经济意识,合理计划自己的消费支出,使大学生们的思想逐渐成熟,消费更加理性。

作者:李鑫彭洪张微郑晓荣张琳李彦坤赵亚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参考文献

[1]林梅.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成因分析及其对策设计——基于S市若干高校的调查数据[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

[2]刘珺.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心理学分析——以中南大学为例[J].神州,2011,11:091.

[3]于霄鸣.消费的哲学解析[D].河南大学,2011.

大学生消费观总结分析篇7

关键词桂林高校贫困体育生体育消费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制度,体育类大学生的人数逐渐增多。而体育类的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广西区内的学生,也有很大是来自农村家庭和偏远地区。有很大部分学生家庭是相对比较贫困的,而他们在大学的整体体育消费观是不容忽视的。本论文阐述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贫困类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基本概况,通过调查并分析广西师大体育教育贫困类学生体育消费的不足与制约因素,结合广西师范大体育教育贫困类学生体育消费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对应的措施,为促进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类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和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依据与参考。

2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把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主要有从大一到大四的通过学校贫困认定的体育贫困大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研究需要,在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通过人工查阅和计算机检索两种方法,查阅相关体育类学生体育消费的文献资料,收集并整理,了解体育贫困学生的基本概况,为撰写本文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2.2.2问卷调查法

运用周末例会形式向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当场指导填写并回收,提高回收率,共发放问卷160份,每个年级调查40人,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46份,有效率为91%。

2.2.3访谈法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对广西师范大学的部分在校体育贫困大学生进行访谈,具体了解他们的体育消费的实际情况,从而检测学生在问卷中所反映情况的真实和可信度。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广西师范大学体育贫困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基本情况

3.1.1广西师范大学体育贫困大学生的生源分布情况

被调查的体育贫困大学生中生源地为地级城市的有32人,占调查总数的21.9%,生源地为县级城市的有2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7.1%,生源地为乡镇的有2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4.4%,生源地为农村的有6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6.6%。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大学生有一半来自县城和农村,来自城市和乡镇的体育大学生所占比例较少。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观念的改变,越来越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来自农村的体育大学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学生的生活费用受到家庭收入的限制,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的家庭收入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的家庭收入比较有限,当他们解决了基本学习生活问题之后才可能有剩余的费用来进行体育消费,因此,在体育消费上,来自城市和县城的体育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更加积极。

3.1.2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类大学生的生活费用基本情况

据本研究问卷调查显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家长的资助,在本次调查中,生活费由家长给予的体育大学生人数为12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3.3%,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在生活费方面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大,经济独立程度较小,这都制约着体育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购买能力。

3.1.3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类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情况调查与分析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V西师范大学体育大学生较喜欢的体育项目为慢跑、羽毛球、篮球和排球。大多数女生较喜欢气排球运动,而硬排由于球速快、难度大,对弹跳、身高和技术等要求高,很少有女生选择硬排。男生则喜欢对抗性运动如硬排,篮球。

3.2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类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体育消费资金的数量反映了体育消费的水平。在调查对象中,每学期体育消费支出在100以下126人,占总数的87.5%;100-200元16人,占总数的11.1%;200-300元2人,占总数的1.4%;每学期体育消费支出在300―400元及400元以上的为0人。由此可以看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类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整体还比较低,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生活费用非常有限,每月除了饮食费用的支出,还有用于书籍、网络、通讯等支出。当他们经过合理预算后,如有资金剩余才可能进行体育消费支出,而且不会过多投入。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贫困大学生的总体体育消费水平不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活费用主要依赖于家庭,生源地为城市的体育消费总体上比乡镇的高,生源地域经济差异制约着她们的经济能力,限制了她们体育消费水平。

(2)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类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整体还比较低,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高低与家庭的经济生活条件有直接的关系,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生活费用非常有限。

4.2建议

(1)学校应注重培养贫困大学生体育消费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消费意识,以“健康第一”为基本理念,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在保持实物消费的同时,向观赏型和参与型体育消费转变,使体育类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合理发展。

(2)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校可以提供体育专业类的勤工俭学平台,提高体育贫困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学业发展和提高学校学习生活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高福等.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水平及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34-35.

[2]韩雪.论体育消费心理文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35(5):20-21.

[3]林娟.广西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的调查分析[J].广西体育科技,2006,27(3):48-52.

大学生消费观总结分析篇8

关键词:价值观环保意识绿色购买行为

引言

消费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王国猛等,2010)。消费者购买行为是影响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倡导绿色购买行为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对策(王国猛等,2010)。

价值观是判断什么是重要的能力,它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重要的、有用的或适合的(t.Ramayahetal.,2010)。因此,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会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开始重视环保问题。我国已经对消费者行为有一定的研究,例如王国猛等(2010)对个人价值观、环境态度与绿色购买行为关系及环境价值观与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的研究;黎建新(2006)对绿色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龚继红等(2012)对绿色购买行为中绿色信息影响效应的研究;孙剑等(2010)对绿色食品信息、价值属性对绿色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但价值观、环保意识作为消费者内在对绿色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的研究在国内还存在不足。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价值观、意识和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的关系。

研究变量分析

价值观。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不同的价值观必然导致不同的行为。Follows(2000)定义了三种价值观:自我超越、保守型和自我提升价值观。自我超越是由反映促使人们超越自私程度的价值观组成。保守型反映了维持现状的要求,而且它确保了与他人、体制和传统的关系。自我提升反映了人们加强他们自身个人兴趣的程度。

环保意识。意识是感觉、感情、动机等精神因素的总和,是个体对自己状况和活动的认识,人借助自我意识来分析思想和行动,并对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监督和控制。因此意识直接影响行为。大数学者认为环保意识就是指公众对环境问题的主观认识以及行为倾向。

绿色购买行为。综合一些学者的观点,绿色购买行为应该是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考虑到产品的环保属性,即指对绿色产品的购买行为(黎建新,2006)。

研究模型与假设

根据已有的研究,本文提出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的理论模型(见图1)。

价值观与意识。人的价值观是在家庭和社会共同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因此,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意识。因此,提出假设H1:价值观对环保意识有正向影响。

价值观与绿色购买行为。目前,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绿色消费已经得到全社会关注。个人价值观影响着人的行为,提出假设H2:价值观对绿色购买行为有正向影响。

意识与绿色购买行为。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是紧密相连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意识作为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的内在因素,必然会对其构成影响。因此,提出假设H3:意识对绿色购买行为有正向影响。

研究方法

(一)样本收集

本文以江苏省消费者为对象,共发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90%。其中,男性125人,女性145人,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6.3%、53.7%;18岁以下7人,18-44岁183人,44-59岁59人,60岁以上21人,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6%、67.8%、21.8%、7.8%;家庭人均月收入800元以下:16人,800-1499:29人,1500-2999:7人,3000-5000:83人,5000元以上45人,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9%、10.7%、35.9%、30.7%、16.7%;大专及以下97人,本科96人,研究生76人,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6.3%、35.6%、28.1%;学生86人,老师40人,企业职员83人,公务员26人,其他33人,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1.8%、14.9%、30.7%、9.6%、13%。

(二)变量设定与测度

价值观主要涉及自我超越、保守型和自我提升3个指标,环保意识4个题项,绿色购买行为包括4个题项。各观测变量运用李克特的5级量表测度。

(三)主要分析方法

运用SpSS分析价值观与环保意识关系、价值观与绿色购买行为关系、环保意识与绿色购买行为关系。通过考察回归系数、回归方程系数等,分析变量间的关系和作用。

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与信度检验

研究表明α系数检验标准为:0.6-0.65(最好不要),0.65-0.7(最小接受值),0.70-0.80(相当好),0.8-0.9(非常好)(DevellisRF,1991)。本文研究发现价值观、环保意识和绿色购买行为的α分别为0.79、0.822和0.8。总体α达到0.881,系数均超过0.7,表明量表有良好的信度。探索性因子表明累积解释达到64%,各指标项旋转因子载荷均超过0.6,且Kmo为0.849,p

(二)均值、标准与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

为考察价值观、环保意识和绿色购买行为的关系,对各主要变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价值观与环保意识、价值观与绿色购买行为、环保意识与绿色购买行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4、0.401、0.542,这表明价值观、环保意识和绿色购买行为三项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由结果可以看出,除对电池担忧、会为绿色产品支付更多、会由于生态原因转买其他产品和自我提升价值观以外,价值观、环保意识和绿色购买行为各因素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且各指标标准差数据不大,指标间差别也较小,这表明调查数据内部收敛性很好。pearson相关系数中,大多没超过0.6可知,本量表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适合进行回归分析。

(三)回归分析与假设验证

本文以价值观为自变量,环保意识、绿色购买行为为因变量;以环保意识为自变量,绿色购买行为为因变量运用回归分析法来检验理论假设。

1.价值观对环保意识影响的回归分析与结果。表1回归结果①表明,对电池污染担忧受三种价值观的影响都比较大。②表明,三种价值观都对会去买可循环利用的商品有影响,但自我提升的影响较自我超越与保守型的影响小。③表明,两种相同的产品,会选择危害较小的产品受自我超越和保守型的影响较大,自我提升对其没有影响。④表明,会避免购买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受三种价值观的影响,但保守型价值观较其他两种价值观的影响要小一些。四项的F值均达到极显著程度(p

2.价值观对绿色购买行为影响的回归分析与结果。由表2结果⑤可知,三种价值观均对以后会买绿色产品有较大影响。⑥表明,三种价值观均对会推荐他们购买绿色产品有影响,但自我提升相对较小。⑦表明,消费者会为绿色产品付出额外的努力受自我超越和保守型价值观的影响,自我提升价值观对其没有影响。⑧表明,消费者由于环境原因购买其他产品受自我超越和保守型价值观的影响,但不受自我提升价值观的影响。四项的F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3.环保意识对绿色购买行为影响的回归分析与结果。由表3可知,环保意识各变量对绿色购买行为各变量均有较大的影响,而且F值达到极显著水平(p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以上实证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价值观对环保意识有显著正向影响,提升个人的价值观能有效的加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价值观对消费者的绿色购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提升个人价值观,可以促进消费者的绿色购买行为;环保意识对消费者的绿色购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加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可以促进消费者的绿色购买行为。

消费是导致环境污染的源头,所以绿色购买行为对促进环保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对绿色购买行为的研究也就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结果表明,影响消费者最大的节目是新闻,其次是公益广告和披露性节目。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政府在政策方面,可以增加环保性公益广告的投入,以此来加强消费者环保意识,继而达到促进绿色购买行为的目的;环保部门加大对企业环保行为的透明度,公正地公布各个企业的环保行为,在新闻和披露性节目中增加对污染企业的报道,让消费者清楚了解各企业产品的污染情况,为他们的购买行为提供参考;媒体对环境情况报道,使消费者了解现在的环境情况,提高其环境危机感,以此来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价值观和环保意识都是长期形成的,所以要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小对他们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一种科学的消费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国猛,黎建新,廖水香.个人价值观、环境态度与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24(4)

2.王国猛,黎建新,廖水香等.环境价值观与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环境态度的中介作用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

3.t.Ramayah,JasonwaiChowLee,osmanmohamad.Greenproductpurchaseintention:Someinsightsfromadevelopingcountry[J].Resources,ConservationandRecycling,2010(54)

4.黎建新.绿色购买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启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

大学生消费观总结分析篇9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福州市5个区共300名药品消费者进行调查。考虑到消费者的代表性和均一性,每个区选择60名,并且每个区消费者的年龄、性别也尽量做到均一。回收的问卷经过检查和核对,有效问卷260份,有效回收率为86.7%。样本的特征统计见表1。2.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就药品消费者对药品电视广告的注目率、内容记忆度、好感度、内容信任度及促成购买率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药品电视广告注目率分析。药品电视广告注目率统计见图1[7]。由图1可见,在260名药品消费者中,“的确看过”药品电视广告的占总数的69.6%,“好像看过”药品电视广告的占总数的26.6%,“没有看过”药品电视广告的仅占总数的3.8%。表明药品电视广告的注目率为96.2%。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观看电视时间段在药品电视广告注目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看电视频率在药品电视广告注目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观看电视频率与药品电视广告注目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在显著性水平0.01以下得到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526。可见,观看电视频率与药品电视广告注目率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

2.2药品电视广告内容记忆度分析。药品电视广告内容记忆度统计见图2。由图2可见,“完全记得”药品电视广告内容的占总数的3.6%,“记得大部分”药品电视广告内容的占总数的11.5%,“记得一点”药品电视广告内容的占总数的63.8%,“不记得”广告内容的占总数的16.9%,“完全不记得”的占总数的4.2%。表明78.9%的药品消费者对药品电视广告的内容有记忆,只是大部分消费者都只记得“一点”。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年龄、性别、职业、观看电视频率和观看电视时间段在药品电视广告内容记忆度方面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由图3可见,对药品电视广告“有好感”的仅占总数的6.2%,“没感觉,不好不坏”的占总数的68.0%,“没好感”的占总数的25.8%。表明药品电视广告的好感度并不高。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性别、职业、观看电视频率和观看电视时间段在药品电视广告好感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在药品电视广告好感度上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在对药品电视广告“有好感”的消费者中,45岁以上的占62.5%,35岁以下的仅占18.8%;相反,在对药品电视广告“没好感”的消费者中,45岁以上的占23.9%,而35岁以下的占67.2%。由此可见,年龄大的药品消费者对药品电视广告的好感度高于年龄小的药品消费者。

2.3药品电视广告内容信任度分析。药品电视广告内容信任度统计见图4。由图4可见,对药品电视广告内容“非常相信”的占总数的0.4%,“相信”的占总数的6.2%,“无所谓”的占总数的58.8%,“不相信”的占总数的29.2%,“完全不相信”的占总数的5.4%。表明一半以上药品消费者选择中立无所谓,余下的消费者中不相信药品电视广告内容的消费者比相信的多。将药品电视广告好感度与药品电视广告内容信任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在显著性水平0.01以下得到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28。可见,药品电视广告好感度与药品电视广告内容信任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即药品电视广告好感度越高,药品电视广告内容信任度越高。

2.4药品电视广告促成购买率分析。药品电视广告促成购买率统计见图5。由图5可见,看到药品电视广告且购买了药品的消费者占总数的24.6%,看到药品电视广告但未购买药品的占总数的66.2%,没有看到药品电视广告但购买了药品的占总数的7.7%,没有看到电视广告也未购买药品的占总数的1.5%。表明药品电视广告促成购买率仅为24.6%。

2.5药品消费者对药品电视广告的评价分析。药品消费者对药品电视广告的评价统计见图6。由图6可见,认为药品电视广告“能够正确引导消费者”的占总数的11.5%,认为药品电视广告对消费者“有利也有弊”的占总数的57.7%,“没有看法”的占总数的15.0%,认为药品电视广告“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的占总数的15.8%。表明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认为药品电视广告有利也有弊。

3建议

3.1提高药品电视广告好感度是提高药品电视广告信任度及购买率的关键

通过本文调研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药品电视广告的注目率很高,记忆度也较高,但是药品电视广告的好感度却偏低,由此直接导致药品电视广告的信任度和购买率下降。可见,提高药品电视广告的好感度成为关键所在。通过本文药品电视广告好感度分析可知,中青年消费者对药品电视广告的好感度低于中老年消费者。所以,在药品电视广告中适当增加中青年消费者元素是必要的。药品经营者在制作药品电视广告时,往往考虑更多的是老年消费群体,认为老年人是药品消费的主力军,药品电视广告更多体现的是老年消费者形象,却忽略了中青年消费者广告元素,导致中青年消费者对电视广告好感度偏低。因此适当地增加中青年消费者电视广告元素,可提高其电视广告好感度。

3.2转变中立消费者立场是药品经营者的重要任务

从本文的调查分析结果可知,好感度评价处于中立的消费者占68.0%,信任度评价处于中立的消费者占58.8%,认为药品电视广告有利也有弊的占57.7%。可见,超过一半的消费者均处于中立立场。争取这些中立消费者立场的转变是药品经营者的重要任务。药品经营者要通过完善药品电视广告的管理,改变中立消费者的立场,提高其药品电视广告的好感度和信任度,从而提高药品的购买率。

3.3提高行业自律性,加强药品电视广告监管仍是保障药品

大学生消费观总结分析篇10

 

一、引言

 

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到2014年已经出了第六版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当今国内流行的一本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大多数的财经院校或财经专业均开设有微观经济学课程,并指定了高鸿业版的教材。其原因可能在于许多院校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指定或默认这本书为参考书。另外,该教材有大量的配套辅导手册或练习题,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出题或学生做作业。其中翔高教育配套的《学习手册》也出到了第六版,上面有课后习题答案,还有补充练习,很多增加的习题是历年的考研题目。另外,人大出版社也开发了数字考试系统,供高校使用。它还有针对教师的教学手册。所以说这本教材是国内较权威的教材,一点不过。认真分析高鸿业版教材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对于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具有现实意义。

 

关于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理论上是很多的,比如:边际效应分析,机会成本分析,微观计量分析等。在课本上第一章中也有介绍的。它是在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分类和本质后,简单地介绍了其分析方法,还与宏观经济学进行了对比。从学生最后的学习效果,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还是不理解或者记不住,但对其核心的分析方法——边际效应——的分析方法略微有些理解。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最终目标,是理解和掌握教科书上的概念或定理,但经济学的素养是学会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分析家族或厂商的行为。因此,有必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历年考生在考试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寻找让考生快速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一条捷径。那就是浓缩在各章节中出现的共性分析方法提练出来,并把各个理论揉进去。这种分析方法可以简单地称为“边际补偿”分析方法。这是结合了边际效应分析方法和无差异曲线而得出的。

 

提到“补偿”一词,一定会联想到教材第三章消费者理论中的补偿需求曲线。是的,边际补偿的分析方法正是受到这里的补偿需求曲线的启发。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极力推崇和宣传无差异曲线,强调物品的替代和互补性。这里的补偿有替代的含义。也正是受这个启发,借用“补偿”一词,把“边际补偿”分析当作教材中的基本分析方法,接下来,从第三章消费者理论,第四章生产者理论,以及第九章一般均衡理论来说明边际补偿的分析方法及体现。

 

二、微观经济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在讲微观经济学的脉络之前,先看看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弄清楚了它的发展,才知道教材上对应的是哪些部分,有哪些知识点,如何联系,需要用哪些分析工具。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微观夹杂在宏观中的阶段(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这时候主要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宏观与微观是混在一起的。现代微观经济学抛弃了劳动价值论,把生产费用学说和稍晚的边际效用价值学说作为开端。其中,德国人戈森提出边际效用递减,与将货币配置在任何商品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效用要相等。这两个规律称为戈森第一和第二定律。它们构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消费理论的重要渊源。

 

第二阶段,奠定基础的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由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研究开始同时关注供给和需求。这一时期的微观经济学主要是奥地利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和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其中,奥地利学派的效用理论与以前效用价值的区别是加入了“稀少性”。马歇尔主要是将边际效用理论与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相混合,重视边际增量分析,采用局部分析方法,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的。

 

第三阶段,体系初步形成,开始独立发展的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通过对厂商理论的发展,补充了微观经济的体系。厂商理论就是在不同的垄断或竞争条件下,厂商的产品价格与产量如何决定。主要代表人物是张伯伦和罗宾逊。特里芬(1940)提出以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作为必要条件。希克斯(1939)利用了马歇尔的效用概念和帕累托的无差异曲线,提出边际替代率,扬弃了基数效用,丰富了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由此,微观经济学建立起了独立的体系。

 

第四阶段,发展和演变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高鸿业版的教材主要包括前三个阶段。微观经济学总体上是主观效用价值论,从基数效用到序数效用的转变,厂商理论的建立,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形成。要说明的是,英国的埃奇沃思在1881年提出并介绍了无差异曲线,没有引起人的注意。然后,意籍帕累托引用了无差异曲线,建立起序数效用为特征的主观价值理论,但它只是简单比较效用组合的大小,而不去表明和计算组合的效用差额是多少,它有意、法语两个版本,传播仍然不广泛。它直到1934年,斯拉齐茨、希克斯和艾伦推动了无差异曲线的应用,希克斯将边际效用理论转变成了无差异曲线,计算了其斜度,即斜率,命名为边际替代率。这样就替换下了基数效用论里面的边际效用概念。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替换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三、无差异曲线的特征及补偿的分析方法

 

帕累托的《政治经济学教书》(法文版1909年)应算作对消费者需求学说的一个经典论述。任何现代的研究应该从这里开始。为了研究有关联的商品,帕累托从埃奇沃斯那里借鉴一种几何学方法——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希克斯极力推崇的,它是微观经济学中经典的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上每个点都表示一个相同的总效用,它是由线上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带来的,数量组合不一样,但是总效用相等。它可以是曲线、直线、或者垂直形。总效用曲线表示商品组合的效用,当x与y的数量增加,必然出现较高的总效用。只有这些移动是互相补偿的——x增加而y减少,或x减少而y增加,无差异曲线才不会变动。通过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斜率都有肯定而重要的意义,个人为了补偿一小单位的损失,需要有某一数量的y。失掉x所引起的效用损失,应等于得到某一数量y带来的效用。它离原点越近,总效用越小,反之,越大。它暗含的是消费者可以为商品组合的偏好排序。这和中国历史上的多多益善有点相似。离原点越远的商品组合越多,总效用就越大。提出边际效用之比率的是俄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斯乐特斯基。这叫做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的定义是恰好足以补偿消费者损失一个边际单位X的Y的数量。根据规则,无差异曲线是对轴线突出的,用术语来说可称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当支出分配在两种或多种商品上时,以下一点是必须的,即相等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可能替代不应导致消费者达到较好的位置。

 

消费者剩余原创人是杜普伊特,他认为,政治经济学必须以消费者为获取某物所愿做出的最大牺牲作为衡量该物效用的标准。而福利的衡量也以效用为基础。马歇尔和杜普伊特一样,认为效用的收获是消费者不能缺少某物而对该物付出的价格与其实际对该物支出的价格相超出的部分。最好看待消费剩余的办法是把它当作一种因价格而下降的结果。以货币收入计算消费者所得的收获,或者还可以把它表示成收入的补偿变化,也就是收入的变化正好抵消价格的下降,使得消费者不比以前更好。

 

四、边际补偿分析在消费者理论中的应用

 

所谓“边际”是指价格或数量变动一个单位。以下的分析主要指数量变动一个单位。数量用x表示,那么,边际增加相当于x=1;补偿的含义,顾名思义,表示失去的某些物品需要得到另外的物品来补偿,如果把失去当作成本,那么得到就是收益,成本与收益是相比较而言的,如果用后者支换回前者,原来的收益变成了现在的成本,成本相应地成了收益。所以,补偿既可以当作收益,也可看作成本或代价。比如,这里甲有两个香蕉,乙有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同意用2个香蕉换一个苹果。那么,甲想得到一个苹果(边际增加),就要放弃2个香蕉(成本或代价),一个苹果是对2个香蕉的补偿。以上是对边际补偿较为直观的理解。下面继续分析消费者理论中的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说明边际补偿是怎么应用的。

 

如果用x1表示第一种商品,比如苹果,用横轴表示,价格为p1=2,x2表示第二种商品,比如香蕉,用纵轴表示,价格为p2=1,如果按照上面的交换条件,2个香蕉换1个苹果,交换率为2,经济上叫做边际替代率为2,即:。实际上,它表示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显然,苹果的价格要比香蕉的价格贵,正好是2倍。表示为,这也正好是预算线的斜率,所以,预算线也叫做价格线,因为它是价格之比。如果收入为m,收入全部用来对x1和x2的支出,那么m=x1p1+x2p2,移项得:,由x2对x1求导数,可得,同样,移项可得:,这可以看作消费者消费x1的边际成本。从机会成本来看,消费者增加1单位的x1,将会损失的x2。这个式子正好同前面分析的一样,市场上的交换比率与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之比相等。如下图1,aB表示预算线,两种商品市场交换比率正好为预算线的斜率,也就是相对价格之比,假设收入m=1元,oa=1,oB=2,那么,边际补偿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为了得到横轴上表示的一个苹果,必须放弃2个香蕉,反过来,放弃了2个香蕉,必须用1个苹果作为补偿。

 

从无差异曲线来看,u=u(x1,x2),由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效用一样,所以,无差异曲线可以写作:u=u(x1,x2),全微分后可以得到:mU1dx1+mU2dx2=0,,这个式子可以理解为消费者消费x1的边际收益,为了增加1单位的x1消费,必须放弃的x2,当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价格之比时,消费点位于均衡点e。如果不相等,比如,消费点位于a时,价格之比小于边际效用之比,即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增加x1的消费是有利的,因此,增加x1的消费,减少x2的消费。反之,消费点位于B点时,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消费者会减少x1的消费。

 

五、边际补偿分析在生产者理论中的运用

 

求解生产者均衡要涉及两个工具,一是相对价格曲线,它是总产值或总收入。另一个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它是无数个商品组合点的连线。要得出最优的生产点或商品组合点。先分析成本线。如果用m表示这个总产值或总收入,两个产品的价格分别是p1和p2,则收入函数为:x1p1+x2p2=m,此式确定了x2和x1之间的函数关系,即,它的几何表示为相对价格曲线,与消费者的预算线是一致的。斜率为,对上式求微分,有,可以理解为x2和x1之间的交换率,x1可以交换到,交换就意味着补偿。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如果x1=1,则x1的边际收益为x2。

 

现在考虑生产函数,假设企业家使用单一投入c,来生产两种商品x1和x2,则生产的隐函数为H(x1,x2,c)=0,显成本函数为c=h(x1,x2),用c表示的成本是两种产出的函数。产品转换曲线表示在给定投入C时,生产商品组合的圆圈。假如固定投入c,为了获得更多的x2就要放弃x1,假设分别生产这两种商品的成本是相同的。在几何上,负的斜率定义为边际转换率,,假设成本为c为既定,对成本函数全微分,得到dc=mC1dx1+mC2dx2,mC表示边际成本。既然dc=0,所以,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x1的边际成本与x2的边际成本之比,即。边际成本之比,相当于边际机会成本,表示生产1单位x1的机会成本是,假如边际成本之比为2,即生产1单位的x1将损失2单位的x2,或者说2单位的x2可以补偿1单位的x1。当边际成本与价格之比相等时,商品组合点正好位于e点,如图2。假设生产点位于a点,边际成本将小于边际收益,就应该增加x1的生产。反之位于B点,需要减少x的生产。

 

六、小结

 

均衡价格理论、厂商理论和分配理论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福利经济学也加入进来。由均衡价格可以引伸出个别市场或个别商品的需求与供给问题。显然,微观经济学不仅仅孤立地研究个别单位或个别市场的运行,还非常注重这些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学习微观经济学,既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极力推崇和大力发挥帕累托的以“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等概念为基础的“一般均衡理论”。其后,一般均衡理论和无差异曲线在英、美经济学界广泛应用。希克斯在引论中说:“但我相信,我写成的是一本书。这样说的根据不在于论题的统一,而在于方法的统一。我相信我很幸运地找到了一种可以应用于广泛的经济问题上的分析方法”(1995)。我们可理解为,学习微观经济学,本质上在学习一种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从希克斯对无差异曲线和一般均衡理论的运用来看,正是具有“边际补偿”分析的特点。在价格给定,不同的商品相互组合,从而保持效用不变,通过边际补偿方法的运用,同时,也满足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从而找到个别市场,从而相互联系市场的均衡点。这也是我们看到的资源最适度配置的结果。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