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扶贫工作总结十篇企业扶贫工作总结十篇

企业扶贫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4:40:12

企业扶贫工作总结篇1

一、企业简介

XX市XX公司成立于XXXX年XX月XX日,位于XX市XXXXXX,注册资金XX亿元,主营业务是XX、XX、XX、XX、XX、XX等XX。占地XXX亩,建筑面积XX万平方米。现有职工XXX人,入驻商户XXXX户,从业人员XXXX多人。XXXX年销售量达到XXX万吨,营业额达到XXX亿元。是XX地区最大的XX交易中心,是XXXXX之一,是XXXX,是XXX信赖的企业。

二、扶贫情况

2016年以来,根据市、县统一部署,按照“企业带动、金融扶持”的要求,采取资金支持、提供就业岗位带贫等方式,XXXX共与XXX等X个乡镇XXXX户脱贫户结对帮扶,按照每年每户XXXX元的标准,2017年共支持贫困户XXX万元,带动XXX户贫困户脱贫。

乡镇名称

带贫户数

脱贫户数

受益金额(万元)

三、主要做法

XXX对带贫工作非常重视,成立带贫小组,总经理亲自带队,下乡入村,逐户调查,摸清贫困户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带贫方案。去年共支持贫困户XXX万元,逢年过节,还组织人员慰问贫困户。XXXX年XX月XX日,向XXX村XX户贫困户,捐赠大米、白面、食用油等,价值约XXXX多元。

企业扶贫工作总结篇2

3月8日,普定县秀水村村民陈兰芳一家吃完早餐,高高兴兴出门上班。“穿上制服,人变年轻了。”陈兰芳笑着告诉记者,上班三个月的收入顶过去一年的。

陈兰芳工作的秀水民族风情一条街,在安顺远近闻名。陈兰芳和丈夫、儿子都是秀水旅游资源开发公司的员工,按月领工资,吃上员工餐,年终还要分红,一家人感到安逸和满足。“变化实在太快了!”陈兰芳告诉记者,现在村庄变美了,村民变富了。

这样的变化源于贵州兴伟集团的倾力帮扶。

2015年,贵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动员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全省大扶贫战略行动。省委书记陈敏尔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大力支持配合,形成强大合力,努力把“千企帮千村”打造成为参与大扶贫战略行动的重要品牌。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在“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动员大会上指出,开展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贵州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希望民营企业家带领贫困群众一起奋斗,告别贫困、实现小康、走向富裕。

两年来,“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在全省各地深入开展,截至目前已有1393家民营企业(商协会组织)参与行动,共结对帮扶1702个贫困村,实施帮扶项目2736个,投入资金约110亿元,直接帮扶贫困人口38.86万人。

率先决策

2015年9月22日,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光彩会共同印发《“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方案》,力争用3到5年时间,动员全国一万家以上民营企业参与,帮助一万个以上贫困村加快脱贫进程。

同月,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贵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根据全国工商联“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部署,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深入全省九个市州和直属商会开展走访调研,通过召开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座谈会、省商协会会长(秘书长)座谈会,认真听取相关意见建议,出台《贵州省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贫困村为帮扶对象,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互利合作为主要形式,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为主要帮扶模式,计划在一年内,动员全省1000家以上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000个以上贫困村。

同年12月9日,贵州在全国率先召开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动员大会,倡议全省民营企业积极行动起来,做扶贫事业的参与者、推动者、践行者。当天,结对签约民营企业代表、商会组织与结对贫困村负责人现场签约,签约涉及107个村,拉开了贵州“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战略行动序幕。

创先实施

“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全面启动后,我省民营企业纷纷走进帮扶村,以产业扶贫、商贸扶贫、就业扶贫、智力扶贫、捐赠扶贫为主要帮扶形式,结对到村、链接到组、精准到户,采用一企帮一村、一企帮多村或多企帮一村方式参与帮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采取民营企业家担任“荣誉村主任”“百企帮百村”“千凤还巢”等帮扶形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

贵州兴伟集团把安顺市普定县龙场乡秀水村作为扶贫点,两年来,共投资3.77亿元建设多个扶贫项目,实施“五股”(即人头股、土地股、效益股、孝亲股、发展股)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扶贫之路。

贵州玉屏温氏畜牧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的合作模式,在全县贫困村中带动发展了12个养殖小区和400多合作家庭农场,实现5440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拓宽渠道。

在民营企业创新开展帮扶的同时,贵州各地商会针对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贫困村,根据商会及下属企业用工需求,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签订就业协议,让贫困村民通过劳动脱贫。此外,除广泛动员本省商会及企业参与“千企帮千村”行动外,贵州创新思路引入省外商会、企业参与贵州大扶贫工作。2016年,省工商联先后组团赴京、津、沪开展精准扶贫项目推介,仅10天时间,全国工商联就组织近80位民营企业家到织金考察,共签订27个帮扶协议,捐赠总额4000万元,帮扶30个贫困村。省工商联还通过“贵商发展大会”“天下贵州人”“贵洽会”等大型活动平台,广泛动员、引导省外商会、企业参与贵州大扶贫工作。目前,贵州重庆商会、北京贵州企业商会、上海贵州商会、广东贵商联盟等异地商会纷纷参与贵州的脱贫攻坚工作。福建省贵州商会、贵州省福建总商会共同发起“万人就业脱贫行动”,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就业,并计划用一年时间,吸纳赫章县、威宁自治县、织金县、正安县、习水县5个县1万名以上贫困劳动力,到福建省贵州商会、贵州省福建总商会会员企业和福建省有关企业就业。

“贫困劳动力在各地商会及企业的帮助下,真正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片’的目的。”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肖向阳说。

共享发展

提及盘县普古乡娘娘山的惊人变化,一组数据最有说服力:辖区内8个村减少贫困人口245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000元增加到12200元,村集体经济积累平均达22万元。娘娘山的蜕变源于贵州兴宇煤业的帮扶。“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启动后,贵州兴宇煤业从“能源型向生态型”,相继成立盘县普古银湖合作社和贵州娘娘山旅游开发公司,本着让“娘娘山8875个村民一个不漏脱贫奔小康”的目的,着力打造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项目,并以“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等方式,创新发展“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模式,带领村民们走出一条同进共赢的新路子。

“村民鼓了钱袋子,实现脱贫增收,我们企业也在帮扶中实现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路,达到了共赢目的。”娘娘山园区联村党委书记、普古银湖合作社理事长陶正学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通过“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的开展,我省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市场等方面优势,优化投资布局,拓展发展空间,形成新增长点,以企业自身发展拉动贫困地区发展,达到互促发展、创新发展的目的。

企业扶贫工作总结篇3

市委统战部

市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关于报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总结的通知》文件要求,市委统战部认真梳理了近年来开展“千企帮千村”“万凤还巢”“荣誉村主任”三项重点工作助力脱贫攻坚情况、振兴乡村经济工作情况,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5年10月,**市积极响应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和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的号召,结合实际制定《**市“千企帮千村”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并以市委办、市政府办名义印发,同时创建“1+3”工作模式创造性开展工作,即:在我市贫困村中优选1000个贫困村作为联企帮村重点;联引“千家企业”帮扶1000个贫困村——“千企帮千村”,感召我市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带富——“万凤还巢”,聘请非公经济人士担任荣誉村主任实施“六个一工程”——“荣誉村主任”。通过在全市开展“千企帮千村”“万凤还巢”“荣誉村主任”三项重点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大力促进了乡村经济振兴、推动绿色发展,给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千企帮千村”:全市已联引790家企业结对帮扶941个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688个,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253个,贫困人口受行动帮扶总数227835人。共计实施帮扶项目1564个,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59.08亿元,其中产业帮扶项目投资267889.53万元、就业帮扶发放工资21564万元、公益帮扶捐款捐物301047.64万元、技能帮扶企业投入312.05万元。“万凤还巢”:目前已有2713名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兴办小微企业859个、组建专业合作社475个。“荣誉村主任”:全市已聘2934名非公经济人士担任荣誉村主任,其中:529个深度贫困村实现全覆盖,通过开展春晖助力“六个一工程”(即:帮助任职村作好一个规划,培育一个产业,争取一个项目,开拓一个市场,搞好一次培训,办好一件实事)工程,切实推动民营企业精准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带富脱贫。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精心谋划联引企业思路。“千企帮千村”脱贫攻坚行动启动之初,结合我市市内企业资源和统一战线对口帮扶优势,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按照“23311”的目标(即:发动市内企业200家、商会联引企业(春晖行动)300家、民主党派帮助联引东部企业300家、联引深圳企业100家、联引重庆企业100家)。在1981个贫困村中优选1000个作为联企帮村重点以“1000个贫困村”为载体,推进联企帮村工作。

(二)积极为企业帮村创造条件。结合我市精准扶精识别工作,由县区统战部牵头,扶贫办、工商联、光促会具体负责,乡镇组织贫困村谋划了“千企帮千村”宜帮宜扶项目库项目1032个,编制产业扶贫项目推介手册,宣传市内扶农惠农政策,扶持帮扶企业转型发展,提升企业可持续帮扶能力。自2016年以来,全市向12.22万户贫困户发放“特惠贷”57.6亿元。贫困户通过专业合作社将“特惠贷”注入帮扶企业,规避风险,参与企业分红,实现稳定脱贫。七星关区撒拉溪镇兴隆村张永健,按照“政府引导、村委主导、群众参与、利益共享、贫困户按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投资3000万元的年存栏78万羽的兴联蛋鸡养殖场,101户农户、25户贫困户货款入股600万元,除300余人就业人均月收入3000元外,入股农户年分红3万元以上,直接解决和带动90户贫困户脱贫。

(三)搭建平台推进“万风还巢”工程。**有200多万人在外就业、创业,仅深圳就有30多万**创业人员,实施“万凤还巢”引导农村在外务工人员及经商人员返乡创业工程大有作为,为此我们着力搭建平台推进“万凤还巢”工程助力试验区脱贫攻坚,具体工作中积极推进北京、广东、深圳、宁波、昆明等异地**商会、上海、苏州、成都、重庆等异地**商会筹备组组建毕商联络站,搭建“万凤还巢”平合,并建立“天南地北**人”信息库,依托在外务工、经商办企业的200多万**人,利用节假日组织召开返乡成功人士座谈会,把在外的优秀人才“统”回来,实现创业带富,成为了我市农村脱贫一线的一道靓丽风景,被全国工商联领导誉为“小企业发挥大作用”。截止目前全市共联引返乡创业人员2713名,创办合作经济组织859个,累计带动投资15.58亿元,带动就业人数2156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20户,6630人。如: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村张万登是昆明**商会副会长,2016年成立专业合作社,将外出经商的收入2000多万元投入七星古茶项目和农业观光园建设,流转土地3000余亩,建茶叶加工厂一座,解决贫困户劳动力就近就业100余人,带动80多户贫困户脱贫。

(四)域内发动激发“荣誉村主任”活力。通过动员引导非公经济人士担任“荣誉村主任”,在任职村实施春晖助力“六个一工程”,促进创业带富,实现村企共赢,“荣誉村主任”被评为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截止目前全市已聘2934名非公经济人士担任“荣誉村主任”,帮村指导规划1120个,培育产业525个,争取项目357个,对接市场1636次,培训农民工1461次59132人,帮村办理实事1556件,累计带动投资19.92亿元,带动就业人数2820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275户,12305人。游建华是金沙县木孔镇湾子社区“荣誉村主任”,在他看来,村主任的首要使命就是带动村里的产业发展,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近年来,投入8000余万元,建湾子辣椒加工厂一座,建设辣椒基地近2万亩,较早推进产业革命,直接解决任职村贫困户120余人就业,带动当地及周边100多户贫困户脱贫。同时,还积极帮助湾子村改善建设基础设施条件,带领公司投资350万元修建了6000平方米的湾子广场,安装了近100盏路灯,丰富群众生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乡镇认识不够、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没有认识到“三项重点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企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土地向适度规划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认识不够,导致对“三项重点工作”助力脱贫攻坚重视不够,调研不多、缺乏联引措施,存在被动应付的思想。

(二)“民村企利益联结”不精准,引导服务不够。有些乡镇引进了企业帮村,但引导帮扶企业与贫困户、村集体之间的利益精准联结机制不健全,没有引导将企业盈利与群众持续增收结合起来,有的一个帮扶企业仅解决少数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就业,重引进、轻引导、轻服务。

(三)部门联动还不够,上下联动“走出去、走上去”有待加强。企业结对帮扶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需要各有关部门联动在基础设施和其他政策上给予倾斜,扶持企业等于扶持产业发展壮大。实际工作中还存在部门联动缺乏精准,如:帮扶企业在产业基地上建机耕道、水利设施、电力设施、通讯网络等方面缺乏配套扶持,致使企业发展困难。市县联动运用我市统战优势“走出去、走上去”还没有形成工作机制,导致对口帮扶的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广州市等优势资源联引力度不够,联企引资帮扶工作还有待加强。

(四)宣传激励工作有待加强。“千企帮千村”“万凤还巢”“荣誉村主任”三项重点工作在助力**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但宣传不够,评先选优项目少,企业负责人参与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统筹不够,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意见建议

一是进一步强化产业导向促进企业帮村。产业扶贫精准扶贫是中难度最大,也是持续性最强、最根本、最主要的扶贫方式,要依托“三项重点工作”推进帮扶项目向农业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劳动力向帮扶企业集中,为贫困群众脱贫提供可持续收入支撑。市、县二级要对“三项重点工作”助力脱贫攻坚进行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机制,找出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工作建议供决策参考。

二是进一步推动“利益精准联结”扶贫。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尽可能地动员群众用土地和“特惠贷”入股参与帮扶企业保底利润分配,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如在推动土地流转集中过程中探索群众土地流转“保底分红”模式,最大程度减少群众利益风险。强化基层组织的作用,村“两委”班子通过服务企业,组织群众,在推进“三变”改革的同时,通过与帮扶企业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

企业扶贫工作总结篇4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承前启后,布好未来五年开篇之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届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省委届次全会和全省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扶贫开发工作,准确把握“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的形势、目标任务、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扶贫开发工作回顾

年,我省实施扶贫开发“”规划以来,全省各级扶贫开发部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开发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开拓创新,强化举措,狠抓扶贫开发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发挥了重要保障和促进作用。按照2000年的扶贫标准,全省贫困人口(包括返贫人口)从年的119.3万人减少到年的50.62万人,年均净减少贫困人口13.74万人。年,2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90元,比年底的1990元增加1500元。

(一)抢抓发展机遇,积极衔接协调,中央扶贫资金大幅增加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争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保障紧抓不放,充分利用中央召开第五次工作会议,国家加大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力度的契机,积极向国务院扶贫办汇报协调,充分反映我省扶贫开发的特殊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恳请加大对我省的投资力度,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五年共争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28.3亿元,年均增长1.16亿元。特别是年,争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7.93亿元,比上年增加1.77亿元,增幅高达28.8%,创历史新高。

(二)实施整村推进,整合资源攻坚,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变

我们坚持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抓手,整合各类资源合力攻坚,基本实现了项目村有基础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水、电、路三通和学校、卫生室、广播电视三有目标,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年来,共投入资金24.32亿元,完成了1679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项目,扶持贫困人口29.43万户、135.3万人。其中年安排资金6.34亿元,完成了35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项目,扶持贫困人口6.7万户、29.5万人。按照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年至年共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4786.3万元,提前一年完成了人口较少民族(撒拉族)聚居区68个村的整村推进任务,扶持撒拉族贫困人口9819户、4.7万人。

(三)瞄准贫困群体,实施易地搬迁,生存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按照“搬得出、有产业、快发展、能致富”的思路,采取集中搬迁、就近搬迁、插花搬迁、自主搬迁等多种形式,对无生存发展条件地区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发展项目村特色优势产业,切实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存发展环境。五年来,我省共投入资金2.2亿元,实施易地扶贫项目135个,搬迁安置贫困人口1.09万户、5.07万人。其中年投入国家易地扶贫和财政扶贫资金5302万元,实施易地扶贫项目30个,搬迁安置贫困人口2427户、1.05万人。项目村基本实现了有住房、有产业、有饮用水、有照明电、有硬化道路、有学校、有卫生室、有广播电视的“八有”目标。

(四)强化利益联结,推进产业扶贫,贫困群众收入较快增长

我们坚持把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扶贫龙头企业实力增强作为产业化扶贫的目标,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植产业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企业发展、农牧户增收的双赢。五年来,安排贴息资金4035万元,重点扶持了国家和省级扶贫龙头企业88家,引导贴息贷款10.45亿元,缓解了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压力。龙头企业直接间接辐射带动21.13万户贫困户增收,户均增收1780.5元。其中年认定了47家第三批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安排贴息资金640万元,对国务院扶贫办和我省认定的73家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进行了贷款贴息扶持,直接拉动银行贷款2.13亿元,间接拉动银行贷款9.77亿元,增强了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实力。

(五)立足治本目标,强化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我们坚持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为目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和学历培训,基本达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五年来,累计投入培训资金2442万元,实施“雨露计划”培训贫困劳动力2.3万人。结合整村推进项目,强化实用科技培训和推广,培训项目干部和农牧民21.5万人。其中年安排资金553万元,转移培训贫困劳动力6826人;安排资金500万元,结合整村推进、异地搬迁等项目的实施,完成贫困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3.8万人(次);安排资金100万元,培训扶贫开发干部和项目村干部745人(次)。

(六)广泛宣传动员,调动社会力量,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

我们不断健全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创新社会帮扶形式,丰富帮扶内容,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的基本格局。五年来,落实辽援资金1.76亿元;争取中央国家机关投入帮扶项目资金2854万元,引进资金1485万元,引进项目1485项,资助学生5416人,培训人员6616人(次)。动员省直机关投入帮扶项目资金8617.54万元,引进资金3.83亿元,实施项目395个。广泛开展了“村企共建”活动,全省共有276家企业与361个村建立了共建关系,累计投入资金8750.7万元,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项目96个,实施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213个,资助贫困学生1692人,培训农牧民1.7万人,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86万人。年全国东西协作会议交流推广了我省“村企共建”的做法和经验。年,深入开展了“户帮户、一扶一”结对帮扶活动,40位省级领导率先与43户贫困户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全省共有3.61万名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结对帮扶活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含物资折价)1566.7万元,帮扶贫困户2.56万户。在全国扶贫会议上交流了经验,国务院扶贫办给予了充分肯定。

(七)紧扣各地实情,大胆实践探索,扶贫开发创新成效显著

近年来,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安排部署,大胆实践探索,认真开展了扶贫开发创新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连片开发、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综合扶贫试点。年,投入各类资金1.14亿元,在、、、等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59个贫困村开展了试点工作,扶持贫困人口1.02万户、4.05万人。二是“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年至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450万元,分别在、等开展了试点工作,培育特色种植、牛羊繁育、物流市场建设等产业项目,取得了显著效果。三是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年至年,安排中央财政扶贫试点资金2585万元,省级财政扶贫试点资金500万元,在8个州(地、市)16个206个贫困村中开展了试点工作,发放借款3008.63万元,1.06万户农牧户得到互助资金支持,到期还款率达92.94%。四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年,在泽库开展了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年,扩大到了全省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投入资金1932.93万元,在15个的21个村,实施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项目,扶持贫困人口2216户、9076人。五是“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年,在泽库组织开展了试点工作。经过审查、核实、筛选,使500名已经在中高职技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到了每学期500元的补助政策。六是藏区集中连片产业扶贫项目。年,投入各类资金1.23亿元,在6州藏区和地区、市18个藏族乡(镇)的78个村,启动实施了集中连片产业扶贫项目,扶持藏区贫困户1.1万户、4.65万人。七是异地育人预防大骨节病综合扶贫试点。年,投入各类资金819.4万元,在贵德实施了以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和改善大骨节病区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为主的异地育人预防大骨节病综合扶贫试点项目,使大骨节病区217户、1118名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八)积极协调衔接,加大落实力度,灾后重建工作扎实推进

地震发生后,我局迅速组织力量编制了地震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规划,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灾后农牧民恢复生产的扶贫开发政策措施的报告》、《关于协调将因灾返贫致贫农牧民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意见》和《关于对受灾贫困户住房重建给予再补助政策的意见》。全面启动了灾后贫困村扶贫开发重建项目,为州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05亿元,为历年最高。中国扶贫基金会投资9000万元,为结古镇贫困村建设农副产品、小商品批发市场和建材市场,两个市场建设用地已经落实,全部纳入市场建设整体规划;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投资700万元,捐赠禅古村年产石料60万立方米的成套石料生产线一条、10辆运输车,并培训特种机械驾驶员32名;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员企业与州政府签订协议,投资近1亿元援建结古镇主要街道和社区LeD路灯。经过积极协调争取,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项目资金已近4亿元,为灾后贫困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扶贫开发工作呈现出的新亮点、新经验

(一)“”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新亮点

“”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地震等复杂环境的重大挑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挑战中抢抓机遇,扶贫开发工作在理念、机制、方式、机构建设等方面呈现新的亮点。

1、扶贫开发理念实现新开拓。年,我局在认真总结过去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阶段扶贫开发“六个转变”和“六个结合”的新理念。根据省局要求,各地因地制宜拓宽扶贫开发思路,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创造出很多扶贫开发的新模式和新经验,使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呈现出新的局面。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分别作出了重要批示。

2、扶贫开发机制实现新创新。一是创新了资金投入机制。年以来,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捆绑使用、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行业部门项目资金达5.42亿元,逐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户投入为主体,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二是创新了定点帮扶机制。把定点扶贫与干部挂职结合起来,与帮扶单位评选精神文明单位结合起来,使定点帮扶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调动了帮扶单位开展帮扶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创新了项目监管机制。健全完善了专业监督部门、贫困群众、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全方位监督体系,成立了项目监督处,加强了对扶贫开发项目选择、论证、审批、实施、验收、后续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监督,为扶贫开发资金和项目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保证。

3、扶贫开发方式实现新转变。针对过去扶贫开发输血型项目多,造血型项目少的实际,年以来,我局积极转变扶贫开发方式,精心指导各地从单村独户、分散单一实施项目的方式向连片开发、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方式转变,摸索出了符合我省各地实际的连片开发、产业带动、规模经营、整体推进、长期效益的扶贫开发之路。年,全省集中连片产业带动整村推进项目村,在350个项目村中的比例达到了91%以上。在不具备连片开发的整村推进项目村,以贫困群众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产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推进产业化扶贫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联户集约型、产业规模型、企业带动型、协会经营型、劳务输出型等多种扶贫开发模式,大力发展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以国务院扶贫办和我省认定的88家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为主力,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参与扶贫开发项目,建成53个不同类型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力打造产业链条,引导贫困农牧民由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增收,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4、扶贫开发机构实现新加强。为加强扶贫开发机构和扶贫干部队伍建设,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在全省省级政府机构改革中,我们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呼吁加强扶贫机构建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级扶贫开发局,列入了省政府直属机构。各级党委政府也对本级扶贫部门建设高度重视。目前,全省6州1地1市全部拟成立扶贫开发局。39个中有32个成立了扶贫开发局,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回顾“”,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逐步实现了由扶贫部门专项扶贫向全社会合力扶贫转变;二是实现了由救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三是实现了由分散式扶贫向整体推进转变;四是实现了由只靠政府扶持向发动内力脱贫致富转变。

(二)“”扶贫开发工作基本经验

在实践中探索积累了推进扶贫开发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经验。一是只有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科学决策、落实政策、加大投入、完善措施,才能保证扶贫开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胆尝试、总结经验、宣传典型、解决问题,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各地实际的扶贫开发成功之路。三是只有部门联动、整合资源、连片开发、合力攻坚、整体推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四是只有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五是只有动员和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才能构建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

三、当前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

“”扶贫开发规划圆满完成,全省贫困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迈上了大台阶。但是,我们要清醒看到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牢牢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面临的挑战

一是扶贫开发的范围更广。前十年扶贫开发规划扶持的范围是全省2453个贫困村,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后,扶持范围扩大到4146个行政村138.36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占全省农牧民总人口的37.6%,远远高于全国贫困发生率3.8%的平均水平。二是扶贫开发的任务更重。我省是全国最典型的特殊贫困地区,自然条件严酷,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扶贫开发的难度增大。到2020年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扶贫开发任务更加艰巨。三是返贫率高。大部分贫困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因灾返贫率一般达13%,重灾年高达30%以上,地震灾害,导致返贫率高达71%。四是收入差距大。年,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5153元和全省3346元相差3858元和2051元,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面临的机遇

一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大幅度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扶贫开发力度将会加大。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贯彻落实加快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协调发达省市对我省藏区六州实施对口帮扶,必将加快推进我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行扶持的政策,安排更多资金直接扶持到贫困户,必将为贫困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四是经过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推进,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自强自立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五是经过实践探索,我省扶贫开发的思路更加清晰,模式更加多样,经验更加丰富,为今后扶贫开发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志们,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正确认识挑战,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主动抢抓发展机遇,用足用好政策,推动政策的全面落实,促进扶贫开发科学发展。

四、“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第五次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0年)》为指南,以“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为依据,加快扶贫开发方式转变,着力贯彻落实“六个转变”和“六个结合”新理念,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以连片开发、产业带动为突破口,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贫困地区民生、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为目标,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着力构建大扶贫开发格局,奋力开创一条具有特色的扶贫开发成功道路。

(二)“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任务是:力争全省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5年实施项目的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减少贫困人口18万人,到2015年90万贫困人口脱贫。

(三)“十二五”扶贫开发重点工作

1、继续加大工作创新力度。继续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强扶贫、改善民生、减少贫困为目的,按照新阶段扶贫开发新理念,进一步创新完善扶贫对象识别、扶贫开发投入、绩效考评奖惩等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加大整合各类资金的力度,确保扶贫开发政策真正落实到贫困户。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创新模式,拓展渠道,加快发展。加大对贫困群众的思想教育引导力度,通过实施各类扶贫开发项目,使广大农牧民群众逐步破除三种观念,强化三种意识。即:破除自给自足的观念,强化市场经济意识;破除因循守旧观念,强化争先致富意识;破除温饱即安观念,强化长远发展意识。

2、继续抓好特色产业。按照“户有致富项目、村有增收产业、乡有特色产业、有支柱产业”的思路,根据贫困区域定位和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打破区域界限,下功夫打造各种形式的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产业基地,有针对性地扶持贫困户发展符合区域定位和当地区位优势的特色农牧业、种养业、特色旅游业和服务、运输、劳务输出等二、三产业,确保贫困群众长期增收。

3、继续抓好专项扶贫。坚持把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易地搬迁扶贫、产业化扶贫、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抓手,“十二五”期间,完成1662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209个村1.2户6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产业基地和扶贫龙头企业带动50万贫困农牧民增收,完成10000人的职业学历教育培训、20000人的短期技能培训任务。

4、继续协调好行业扶贫。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原则,明确各部门职责,继续加强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水务、电力、交通、社保、环保等部门的协调,以财政扶贫资金为“粘合剂”和“启动器”,引导各部门加大在特色产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使整合攻坚的效益更加明显。

5、继续抓好社会扶贫。完善发达省份、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对口帮扶和辽青对口帮扶机制;加大协调和宣传力度,创新帮扶形式,拓宽帮扶渠道,丰富帮扶内容,增强省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支持和推进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结对帮扶活动;进一步学习国内外减贫经验,加快脱贫步伐。

五、年扶贫开发重点工作

年是实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我省“四个发展”战略,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减少贫困人口19万人。

围绕上述目标要求,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十项工作。

(一)进一步深化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模式创新。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工作部署,编制我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5年)》。继续创新完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模式,完成35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各地区域发展定位和“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三江源地区建设部级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积极参与园区规划建设,大力培育符合规划要求的特色产业,把整村推进与发展特色优势农牧业、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和新农村建设统一起来,采取多种形式,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建立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对已完成整村推进任务、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加大实施连片开发、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项目扶持力度,下功夫打造各种形式的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基地,着力构建政府引导、扶贫搭台、部门联动、企业参与、资源共享、连片开发、产业带动、整体推进、长期效益的扶贫开发新机制。

(二)进一步加大异地扶贫搬迁投入力度和模式创新。按照《省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在40个村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力争搬迁安置贫困人口2400户、1.1万人。继续探索集中搬迁、就近搬迁、插花搬迁、自主搬迁等多种形式的搬迁模式,紧紧抓住目前各地加快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全面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和牧区游牧民定居工程的机遇,积极与建设、民政、农牧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把易地扶贫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住房奖励补助政策、户籍制度改革和发展后续致富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引导搬迁群众向小城镇、工业园区和中心村集聚,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加大项目捆绑和资金整合力度,发展项目村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合力,整体推进,确保搬得出、有产业、能致富。

(三)进一步转变贫困劳动力培训方式。力争完成职业学历教育培训1000人,短期技能培训3000人的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以提高贫困农牧民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后未就业的新生劳动力为主要培训对象,提高培训补助标准,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以学制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职业学历教育为主,通过指定职业培训学校,有效开展短期技能培训。以省内国有和私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采取定点培训、订单培训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对在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贫困学生,对其生活费给予一定的直接补助。着力抓好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实施贫困劳动力就业保障计划,解决就业难问题,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四)进一步探索产业化扶贫新途径。力争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直接和间接带动10万人增收。按照“选好产业抓扶贫,搞好扶贫兴产业,振兴产业促致富”的思路,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走扶贫产业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扶贫产业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农牧业增效、贫困农牧民增收、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实力增强三大目标。突出扶持参与省政府确定的十大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土地草场入股、农牧民参股、承包经营、“一村一品”等多种方式,加快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引入生产技术和标准,实现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产业经营、标准化生产,建设扶贫开发特色产业基地。增加产业扶贫项目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规模,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竞争淘汰机制,严格龙头企业申报程序,对挂牌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效能实行年度考核,公示公告,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发展贫困村各种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等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从而形成“公司型的村班子、经理型的村干部、员工型的村民”。

(五)进一步拓展社会化扶贫领域。积极与国家机关企事业定点帮扶单位联系衔接,签订帮扶协议,落实帮扶项目。进一步完善辽宁省及其13个市1个企业结对帮扶我省东部干旱山区9个的工作机制,帮扶资金实行项目管理,争取辽青对口帮扶资金在年的基础上增加10%。加大在辽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力度,力争辽宁职高每年在青优先录取100名贫困学生,实行费用全免。做好县辽援扶贫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园区项目的规划和落实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新一轮省直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加强对定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定点扶贫措施,确保如期实现省委、省政府既定的定点扶贫村三年脱贫的目标。总结推广开展“村企共建”活动的先进典型,进一步扩大企业参与贫困村建设的规模,提高“村企共建”水平。深化“户帮户、一扶一”结对帮扶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推动活动深入开展。加强与派的衔接,全面落实《省扶贫开发局与各派关于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意向书》。

(六)进一步扩大互助资金试点范围。认真总结互助资金试点经验,进一步规范贫困村互助资金运行,全方位加强资金监管,充分发挥互助资金“短平快”的效益。继续扩大互助资金试点范围,努力实现特色产业发展、贫困群众增收、互助资金增效的三赢目标。

(七)进一步抓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政策落实。狠抓年试点工作中扶贫开发政策和项目的落实,认真总结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试点工作经验,深入研究衔接的有效形式。对识别出的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专门安排资金,扶持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立救济靠低保,致富靠扶贫开发的机制。

(八)进一步协调落实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项目。继续加大对地震灾区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对在地震中受损的历年实施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进行“回头看”。进一步协调落实受灾贫困户住房重建给予再补助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贫困村产业发展和灾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一步落实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员企业向地震灾区结古镇主要街道和社区捐赠LeD路灯灯具项目。

(九)进一步抓好扶贫开发宣传。充分利用不同渠道,大力宣传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充分展示扶贫开发成就和经验,及时报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情况,全面反映贫困地区群众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切实做到“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刊有文”。加强宣传队伍建设,明确宣传职责,指定具体工作人员。为宣传工作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工作经费。加大对宣传工作考评力度,把扶贫开发宣传工作作为年终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指标,与扶贫开发项目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奖惩,充分调动各级扶贫开发部门开展宣传工作的积极性。

(十)进一步抓好扶贫开发系统自身建设。加强党的建设。按照省委要求,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第三个“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增强扶贫开发系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工作扎实、无私奉献”的要求,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大力弘扬传统优良作风,深入调查研究,真抓实干,提高办事效率,增强贯彻执行力和抓落实的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重视行风评议,抓好行风建设。加大对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教育引导扶贫干部时刻绷紧扶贫资金项目是高压线,任何时候都不能碰这根弦。对发生违纪案件的单位实行年终考核一票否决制,确保扶贫开发干部自觉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

企业扶贫工作总结篇5

郑文凯在讲话中指出,从扶贫新纲要颁布实施以及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呈现举国重视、各方协作、全面行动的良好态势,新阶段扶贫开发开局良好。面向贫困地区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定点扶贫第一次实现了对592个重点县的全覆盖,东西扶贫协作工作进一步深化,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扶贫开发的热情空前高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进一步确定。

郑文凯表示,金融机构在定点扶贫单位中数量虽然不多,但历来是扶贫开发工作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参与定点扶贫的各个金融机构和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积极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帮扶领域不断扩宽,帮扶形式不断创新,帮扶机制不断健全,涌现出很多新典型、新经验、新做法。

首先是更加注重发挥行业优势,坚持自身优势与定点县实际相结合。如人民银行组织青年志愿者进村入户,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活动,并采取无息、低息贷款的方式,扶持重点县贫困村种养产业发展。其次更加注重开发式扶贫,不仅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项目的支持,也带去了改革开放的新思路和市场竞争的新理念。如农业发展银行大力培育和扶持定点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再次是更加注重全员扶贫。光大集团、中信集团、民生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单位普遍组织动员全系统职工参与扶贫捐赠、献爱心活动,不断加大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将定点扶贫工作融入企业党建、群团工作和文化建设。最后是更加注重机制建设。许多单位在深入定点扶贫县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本单位行业的特点优势,依据各级扶贫规划,专门制定了新一轮帮扶规划,出台了有关文件或与定点县签订帮扶协议,指导本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郑文凯介绍,近年来,扶贫部门、有关部委和金融机构为破解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不足、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2008年开始,国务院扶贫办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全面改革了扶贫贷款贴息管理制度。五年以来,共安排了1800亿元扶贫贴息贷款;承贷机构多元化的局面也基本形成,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6年以来,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联合开展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该试点是以财政专项资金为引导,以村民自愿缴纳一定数额的互助金为依托,以其他资金为补充,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原则,在特定区域建立生产发展资金。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有1339个县,17700个村开展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资金总规模40.93亿元。

企业扶贫工作总结篇6

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文件出台《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关注扶贫、参与扶贫,全面推进社会扶贫工作。

举办社会扶贫专题研讨会。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题举办专题研讨,并将研讨内容在《内蒙古日报》和《内蒙古扶贫》杂志上发表。

配合国家开展健康扶贫行动。配合全国三甲医院(含军队医院)与国贫县开展对口帮扶,做好帮扶医院派驻医疗队、培训医务人员、实行网上会诊、捐赠设备药品等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工作,帮助贫困旗县医院提高诊疗服务能力,加强对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的健康服务。

进一步深化金融扶贫工作。自治区扶贫办、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中华联合财险公司合作,利用人民银行支农支小再贷款在14个贫困旗(县)实施金融扶贫“央贷扶”试点项目。在“扶贫日”活动期间举行项目启动仪式。

开展企业扶贫行动。组织引导自治区国有、民营企业开展扶贫募捐活动,并与贫困村开展村企共建行动,积极提供对接平台。鼓励国有、民营企业通过投资兴业、吸纳就业、开发资源、捐赠救助、智力帮扶等方式参与扶贫开发,推动贫困村贫困户实现精准扶贫。

召开精准扶贫现场会。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和重要讲话精神,10月份召开全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会,学习交流精准扶贫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举办“扶贫日”集中募捐活动。“扶贫日”当天举行集中宣传募捐活动,邀请自治区有关领导出席并作动员讲话,对去年募捐的企业赠送爱心募捐牌匾。举办扶贫开发工作专题展览,组织动员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各界开展现场募捐。同时,组织指导各盟市旗(县)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公募、调研慰问等活动。

构建社会扶贫服务平台。一是做好与全国社会扶贫信息服务网对接工作,及时组织、提供和贫困旗(县)扶贫需求、资源供给等权威信息,搭建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的互动平台。二是由内蒙古社会扶贫工作促进会所属社会扶贫基金会设立“扶贫日”募集资金帐户,并协助管理、使用募集资金。

企业扶贫工作总结篇7

电商扶贫工作总结

20**年,为推动我县电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按照xx省商务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做好20**年全省电商扶贫专项行动有关工作的通知》(湘商电〔20**〕4号)及《关于开展20**年全省电商扶贫专项行动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湘商电〔20**〕11号)文件要求,xx县商粮局对照任务清单,周密安排部署,强化工作责任,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促进脱贫对象增加收入,认真落实全县电商扶贫专项行动工作,全部完成了绩效考核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电商产业发展概况

xx县地处湘中腹地,隶属娄底市。总面积1596平方公里。辖XXX个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合并后有XXX个行政村,XXX个居委会,全县总人口XXX万,并村后的建档立卡贫困村XXX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XXX人。

近年来,我县通过示范创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全县产业发展模式、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带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聚转移及电商扶贫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逐步形成电子商务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格局。目前拥有部级电商示范企业1家,省级电商示范企业2家,获批xx省电子商务企业23家,已建好一个占地XX.X万多平方米,集商品贸易、物流配送、实训模拟等多功能、多业态为一体的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引进农村淘宝、邮政、供销、随手购等电商平台企业40多家,1个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淘宝·特色xx馆,1个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孵化企业网商XXX个,个人网商3XXX个,共建设镇、村电商服务站点XXX个,带动电子商务及其相关的信息、交易、支付、物流、展览、培训、传播等产业,实际开展电子商务培训万余人次,行政村宽带覆盖率XX.X%,使用率达XX%,年网销额突破XXX亿元。同时我县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大特色拳头产品小型农机、竹胶板等融入“互联网+”的力度,通过电商跨境贸易做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促进本地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县域经济飞速发展。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中国新闻网、xx日报、新xx网、红网、娄底日报等主流媒体和xx网、掌上xx、xx信息网等本地新自媒体竟相报导xx县电商进农村示范工作情况和电商发展模式和做法,得到上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肯定与好评。

二、电商扶贫工作情况

我县坚持把发展电子商务摆在重要位置,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严格按上级部门对电商扶贫专项行动工作的考核要求,细化电商扶贫工作规划(包括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

逐步提升农村产品商品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带动本地特色农产品产供销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抓紧实施各项电商扶贫工作,今年实现“农产品进城”交易额9XXX万元,“工业品下乡”交易额XX.X亿元。帮助贫困村网销农产品XXX万元,帮助贫困户网销农产品XXX万元。

(一)精准对接扶贫对象,加快网销农产品整合与开发

1.以全县XXX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对象,积极组织开展贫困村电商服务点和扶贫示范网店建设,严格按上级文件要求,新建XXX个贫困村村级电商服务站和xx个扶贫示范网店,新建扶贫服务站点及网店功能完善,县级电商服务中心为站点提供完善的运营保障,具备农产品收集上行功能,物流快捷方便,“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交易额均较好,呈增长趋势。至11月底,新建服务站点下行年总交易额达300多万元,上行年总交易额达30多万元;扶贫示范网店年交易总额达xx0多万元,进一步活跃贫困地区的农村消费市场,有效带动本地经济加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青树坪镇归古村陈富贵、花门镇石龙村赵向民、井字镇长湾村胡岳杯等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系统培训后成功开办扶贫网店,年纯收入突破8XX元,成功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2.积极组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飞腾公司、湘滇公司等电商平台和企业采集标准化农特产品、非标准化农产品和乡村旅游资源信息,建立商品信息库,同时加强农特产品网货监管,制定生产加工标准近XXX个,整合开发适合辣酱、淮山、豆豉、干笋、豆皮、红薯粉、盐辣椒、霉豆腐、荷结皮、土豆片、小鱼仔、木瓜丝等网销农特产品XXX个以上;加强农特产品网货监管,制定生产加工标准10多个;注册“家湘宝”、“灵妹几”、“辣外婆”、“水封坛”等本地农产品商标,SC认证10多个,并均进行了产品包装设计。督促指导灯塔米业、江园辣酱等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与电商企业合作,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按标准种植、生产、加工、包装,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和网上销售,培育建立生产基地和小作坊式加工厂10多个,为贫困村提供技术、信息、网上购销等服务,加速实现永丰辣酱、青树淮山、豆豉、蛋白桑、中药材(艾叶)等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

3、积极开展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县人民政府与浙江甲骨文超级码科技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着手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质量认证和溯源体系,已给xx湘军永丰辣酱有限公司等10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定制300多万枚个性化防伪标识码,通过农产品溯源系统将农产品从原料采购到农产品的采收、到消费者购买等一系列生产、流通过程的信息记录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监管云平台数据库,生产企业把二维码标签贴到产品上,实现了企业信息全流程展示,并将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管信息与检测报告以二维码的形式提供给消费者扫码查询。整个系统稳定可靠,设备运行正常,企业反响良好,同时为xx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撑和科学有力的决策依据。

(二)拓宽网络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进城网上交易

1、大力开展网销“一县一品”活动。我县积极通过知名电商平台、各种新闻媒体将地方农特产品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加大农产品入驻阿里、京东等大平台力度,新开农产品线上店铺20多家,开展网销“一县一品”的宣传推广营销活动,塑造网销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上半年,我县20多类本地农产品成功入驻阿里巴巴“特色中国·xx馆”,年网销额达200多万元;9月22日,我县江园辣酱食品有限公司“侯府家”牌永丰辣酱成功入驻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淘乡甜”官方旗舰店,使我县这一百年老字号在大型电商平台一炮打响,网上日均销售100多单,双“11”当日销售2000多单。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为xx威龙食品公司、xx湘春酱菜园、xx省白马食品公司等3家生产企业提供包括淘宝代运营、微商代运营、阿里巴巴诚信通代运营在内的全网营销推广活动,每天至少有100单以上的本地农产品发往全国各地。电商服务中心和我县贫困村甘棠镇祠堂湾村合作开展电商精准扶贫,使该村的红薯片和中药材花粉蜜在短短几天就网销一空,线上众筹猕猴桃取得成功,8月底就全部预订完毕。与洋潭农业合作社线上线下合作推广无花果,所产无花果销售XX%,剩下XX%则制成干果销售一空。我县连财种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农商通86077平台积极开展“一县一品+扶贫农小店”上线推广工作,通过“政府引导+平台落地+大众参与”的合作机制,在全县xx个乡镇开展专项培训,确保项目参与人员掌握业务技能,流程,标准,使得项目有效高效落地,选取2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开设“扶贫小店”,销售贫困村、贫困户产品,并聚合全县电商力量帮扶推广,销售,真正使得“电商扶贫小店”为贫困村带销路创效益,实现电商精准扶贫助农。

2、利用第三方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今年以来,我县大力开展微(电)商扶贫培训和团队建设工作,由县商粮局、人社局和各乡镇、经开新区负责协调指导,通过电商企业带动农民通过利用微信平台等自媒体进行销售,以销带产从而逐步带动县域农产品的规模化和商品化。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微商销售团队F2C工厂”的模式,通过微信平台直接到消费者手中的模式形成产销一体,带动家乡农特产经济发展。湘滇电商、飞腾电商等有一定规模的电商企业在全县XXX个乡镇和经开新区进行农特微商培训及团队建设,全年共培训微商人员1200多人(其中参训贫困户200多人),共涉及50多个贫困村,开设个人实名微店或网店1200多个,培育出农特微商村级负责人200多人。如石牛乡树山村罗改乡、沙塘乡沙塘村贺登峰等贫困对象在电商企业的精心培育和指导下开办个人实名微店,成功蜕变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农产品销售“微商达人”,月均纯收入1XX元以上,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其次是引导电商企业及微商团队通过对接广州、深圳、江苏、北京、长沙等各地xx同乡商会,在老乡们的推动下更好的推广xx县域特色农产品。同时与各大湘菜馆合作,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的互惠互利、和谐共生,通过这种产销一体式的产业融合,为消费者带来更直接真实的体验。

三是利用线上线下结合销售农产品。我县以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依托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七品网、邮乐购、供销e家、淘宝·xx特色馆、湘中优选等本地电商企业,入驻xx实体商超和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的“电商扶贫特产专区”,采取产品预售、认养、众筹、社群等多种模式进行“精准扶贫”,取得了良好收效,在各大“电商扶贫特产专区”农产品销售额共达1200多万元。我们还积极组织电商企业参加食餐会、农博会、网购节等各类农特产品展会,今年元月,县商粮局组织电商协会会员单位50多家企业举办了“首届电商扶贫年货节”;3月,县商粮局组织20多家电商企业参加了锁石镇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暨电商精准扶贫展销会,组织全县电商企业开展电商扶贫“春风行动”农民工招募大会;4月,组织近10家企业参加了“20**义乌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8月,组织20多家企业参加了的荷叶荷花文化旅游节暨电商扶贫产品展销会;9月14日-17日,组织10多家企业参加在长沙举办的“国际餐饮食品博览会”;9月27日-29日,组织30家企业参加在娄底举行的“第八届湘博会”;11月9日-15日,组织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及电商企业共40多家参加在青树坪镇举办的“xx(湘中)农产品博览会暨电商扶贫论坛”;11月17-24日,组织5家企业参加在长沙举办的20**中国中部(xx)农业博览会,开设“电商扶贫特产专区”,通过各类展会的传播和线上线下结合,共帮助贫困地区销售特色产品1000多万元,并结合“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特色旅游”的电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强化扶贫工作机制,完善电商扶贫落地体系建设

1、按照电商扶贫绩效考核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在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中已落实电商扶贫资金XXX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XXX万元,统筹融合资金XXX万元),专项用于电商扶贫服务体系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同时我县进一步强化电商扶贫工作机制,安排人员定期督促各电商扶贫项目开工建设,确保项目如期保质保量实施到位。

2、大力加强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及村级电商扶贫服务体系建设。一年来,我县强化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在为当地农特产品上行功能完善,为贫困户代购生产生活资料,叠加金融和助农取款服务,工业品下乡物流整合,以及完善便民政务、农技和就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实际运营状况良好,成效十分显著。全县利用各大电商平台实现产品下行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一是充分发挥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专业团队在开展品牌注册、统一包装、网络推广运营等服务等方面的实战经验,提高地方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的水平。通过开展代运营和运营自有区域性B2B2C电商平台,开发推广湘中农商和“自邮帮”物流众包平台,支持微商及“实体店+电商”的商家和个人在平台开店,通过一段时间运营逐渐实现良性循环,推动农特产品进入轻松大流通时代,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难题。同时积极组织参加相关农特产品展会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为推广xx农特产品和助推xx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二是指导督促村淘、邮政、随手购、惠民供销、厂家网、农村科技合作社、86077等电商平台企业进一步规范全县300多个村级网点形象,统一设计、制作,做到形象规范、美观。增加为贫困户代购生产资料、代办缴费购票等本地生活服务功能,叠加与商业银行合作金融和助农取款服务,收集当地特色农产品信息并通过网上销售,加快工业品下乡物流整合,完善服务网点代买代卖交易台账和特色产品网络销售记录。三是要求各电商平台加大了对村级服务站点负责人的培训力度,调高其服务水平与工作能力。进一步完善村级服务网点的物流台账和便民政务,以及民俗产品、农技和就业服务,基本做到每天有登记,月月有小结。组织电商企业挖掘整理农特产品,加强品牌培育、商标注册、产品包装等增值服务的功能。

企业扶贫工作总结篇8

今天,我们举行扶贫开发“村企共建”活动启动仪式,标志着我省社会扶贫工作有了新的延伸和拓展,也为全省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参与扶贫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会议还将为部级和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颁牌。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对荣获部级、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对积极参与“村企共建”活动的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致以诚挚的谢意。下面,我就搞好“村企共建”活动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村企共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是一项民心工程,同时也是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的社会责任。

(一)“村企共建”是落实党和国家及省委、省政府战略思想和决策部署的实际步骤。党的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思想。在全省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中开展“村企共建”活动,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先进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扶贫开发水平、调动全社会力量关注扶贫、参与扶贫,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的有效举措,是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一系列决策部署的实际步骤,对于逐步形成“以企带村、以村促企、互利共赢”的长效发展机制,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加快我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村企共建”是我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从年的197.6万人减少到年的86.8万人,但我省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当前全省尚有1421个贫困村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有近18万人缺乏基本生存条件,需要移民。11万牧民群众尚未实现定居。还有410个贫困村未通电,151个村未通路,有84.69万人、426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748个贫困村没有卫生室,593个贫困村不通广播电视。全面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牧区,难点也在农村牧区。只有在进一步加大政府扶贫投入力度、促进发展农牧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同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国有、民营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农牧民辛勤劳动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持,才能确保扶贫开发总体目标的实现,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村企共建”是企业和贫困村互利双赢的现实要求。我省企业在占地、用工、原材料供应及市场等方面与农牧业和农村牧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民营企业与农村牧区的依存关系更为明显。许多民营企业家起步于农村、植根于农村、发展在农村,与农牧民群众利益相连、休戚与共,更重要的是同农牧民群众有着浓厚的感情。开展“村企共建”活动,就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在企业和共建村之间,建立有组织、经常性、紧密型的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优化信息、技术、管理、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达到村企共建、互利双赢的目标。这方面,中国铝业公司已给我们做出了典范。年,中铝公司投入1000万元在中铝公司驻地周围的11个贫困村,实施了中国铝业参与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带动了群众增收,改变了企村关系,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因此,省内国有和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在建和新建项目中对农牧民切身利益影响较大的,比如,水电站建设征占库区农民土地以及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影响周边群众环境的企业,更要充分认识开展“村企共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参与共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用企业所长,尽企业所能,发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义利兼顾的光彩事业精神,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群众安居,社会稳定,企业发展。

二、明确共建思路,准确把握工作重点

开展“村企共建”活动要严格遵循政府引导、企业自愿、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原则,做到政府组织引导,企业和贫困村结对自愿,共建项目规模根据共建双方实力确定,不搞行政干预,不下达量化指标。共建企业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围绕扶贫开发中心工作,以发展生产和提高农牧民收入为重点,选择好共建帮扶的切入点和支撑点,通过产业带村、项目兴村、招工帮村、资金扶村等不同形式的“一帮一”结对帮扶,实现“互利双赢”目标。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明确共建内容。共建企业要帮助贫困村创新发展思路,强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和自我发展能力;帮助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壮大企村经济实力,促进贫困地区二、三产业发展;结合自身用工需求,与贫困村形成长期稳定的技能培训、就业合作关系,吸纳贫困农牧民在企业就业,建立稳定的劳动力资源培训输送机制,积极促进农牧民转岗就业;参与贫困村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帮助贫困村搞好规划和建设;帮助贫困村协调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贫困村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发展,参与推动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帮扶弱势困难群体;积极探索互惠互利“双赢”模式,不断增强参与扶贫开发的动力和活力。

二要搭建共建平台。村企共建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互动。要多形式搭建平台,引导更多的加工、运销企业与农牧户有效对接,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牧区经济,改善农牧民生活。共建村也要积极主动,加强和共建企业的沟通联系,争取企业多方面帮扶支持。

三要建立共建机制。村企共建既是一项市场经济行为,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不能以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为代价开展不平等的共建。要通过有效的协议、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合同制等双方都能接受的形式,在共建企业与贫困村之间建立共建的长效机制。共建双方应按照积极参与、互惠互利的原则,签订内容翔实、措施具体的共建协议,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共建时间一般每轮帮扶时间为两年,企业和贫困村联建时间由企业和贫困村自行商定,根据帮扶情况和贫困村发展实际,可以是一轮,也可以是多轮。

四要选择共建模式。村企共建是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不同共建村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运作模式,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从共建内容上讲,可以是全方位的共建,也可以是有所侧重的共建,可以是资金投入、项目引进,也可以发挥企业在信息、技术、人才资源方面的优势,为贫困村提供服务;从利益联结方式上讲,可以采取合同制形式,也可以采取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从共建项目及规模上讲,项目建设规模可大可小,由企业和贫困村根据自身实力自行确定;在帮扶村数上,可以是一帮一,也可以是一帮多。总而言之,要选择一个灵活的、共建双方都感兴趣的、符合企业和贫困村发展实际的共建模式。

三、积极引导,强化协调,确保“村企共建”活动顺利开展

各级政府和扶贫部门一定要从我省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将村企共建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抓实抓好,要把积极引导和推进村企共建活动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牧业、培育新型农牧民和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村企共建活动健康发展。

(一)积极引导,为村企共建创造条件。各级政府和扶贫部门要引导省内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主动参与到村企共建活动中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为村企共建创造良好条件,营造良好环境。同时督促企业和共建村实行诚信共建,自觉遵守有关共建协议约定,逐步完善和规范共建程序和制度,避免损害企业或农民利益的事件发生。

(二)加强调研,促进村企共建健康发展。扶贫部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摸清真实情况,掌握发展规律。要及时总结推广村企共建的好经验、好方法,不断增强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对典型示范的地区和单位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发现新问题、认识新特点、理出新思路,使“村企共建”活动符合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实际、符合扶贫开发的需要。

(三)突出重点,促进村企共建取得实效。共建要突出扶贫这个主题,共建项目资金要紧紧瞄准贫困人口,让贫困村、贫困户直接受益;要结合扶贫开发重点工作,使村企共建项目和资金真正落实到贫困村和贫困户。这样才能确保村企共建活动不变调、不走样,才能使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才能使企业的善举真正得到体现。

企业扶贫工作总结篇9

一、聚焦问题导向,依托良好产业基础构建区域化产业扶贫模式

三原县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但贫困村贫困户的“贫”仍在于没有产业支撑,“困”仍在于没有产业推动,受观念、技术、资金等制约,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式难以改变成本高、规模小、效益低的状况;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是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增收的关键,但主体的培育仍然要以扶贫带贫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为前提,要选好企业、建好机制才能使项目资金发挥实效,由于主体带贫责任不强、利益机制不完善等,扶贫项目落地难、贫困户分红兑现难等问题屡屡出现,扶贫实效大打折扣。

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扶贫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运用市场的思路和办法,建立以贫困户为核心,以扶贫效益为关键,政府、企业多方参与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三原县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主动引入外力、激活内力,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推动符合条件的扶贫产业项目有效落地,变辐射带动为嵌入带动,变“扶持到村户”为“效益到村户”,不断强化政府、企业与贫困村户相互利益的约束监管,规范细化各方责任义务和利益分配,构建了以“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联村户+村户联股份”为生产组织方式,政府、经营主体和贫困村户互利多赢的“四联四强”区域化产业扶贫模式。

二、坚持试点先行,凸显区域发展特色构建“四联四强”链接模式

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增强贫困村户的“造血”功能,必须以大农业、大产业带动贫困村户持续增收致富。然而,长期以来,贫困村户发展产业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的问题突出;部分有经济头脑的贫困村户虽然自发做起各自产业,但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规模,市场效应不强,贫困村户受益有限;一些产业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却只注重企业效益,认为缴纳土地流转等费用、招募几个务工人员法发发工资就可以了,与村户利益联结不紧密,社会责任感不足。与此同时,单个产业企业项目支持往往是一次性的,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后续支持缺乏政策支撑。

精准扶贫脱贫实施以来,按照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三原县积极借鉴贵州六盘水、榆林赵家峁等地“三变”改革的鲜活经验和做法,考虑到县域内“一镇一品”“一村一品”良好势头、农村专业合作社日益兴旺、电子商务不断涌现、乡村旅游方兴未艾等优势资源,积极稳妥地在全县14个镇(办、中心)开展“三变”改革试点示范工作,大力支持发展区域化特色产业扶贫模式。三原县独李镇党委积极把握国家政策机遇,以党建促脱贫,立足镇域实际,着力弥补特色产业发展空白,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利用本地在外创业能人较多的优势,跳出依靠传统粮食生产的思维模式,走出了发展特色产业的新路子。该镇赵渠村党支部组织脱贫攻坚“四支队伍”,先行一步,多次动员说服本地企业家回乡创业,发展特色产业,成功引进陕西中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赵渠村菊花玫瑰产业园扶贫项目,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以发展药菊、玫瑰种植为特色产业,创建产业合作基地,经过一年多的运营,成功实现了“土地变资源、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劳务变工资、技术变股份”的华丽转变,构架起“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涉农银行+贫困户”的产业扶贫体系,通过政府引导、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劳务输入、公司运营、按股分红降低风险和成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赵渠模式”。

通过一年多的有效探索,三原县委、县政府积极推广“赵渠模式”,组织全县14个特色产业基地参观学习,总结经验,逐渐理出一条政府联企业、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农户联股份,让领航能力变强、特色产业做强、群众收益增强、企业效能创强”的“四联四强”产业扶贫模式。“四联四强”产业扶贫模式突出区域特色,强化各方衔接,推动互利多赢,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仅让村庄美起来,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也让党组织的责任硬起来,更让贫困村户逐渐富起来,创出了一条以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村户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三、致力资源整合,激发各方深度融入助推嵌入机制运行通畅

按照“区域组团、连片发展”的思路,逐步构架起“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基地)+涉农银行+贫困户”的产业扶贫体系,采取党组织核心把关、企业基地带动、各方共赢发展和风险利益联结,通过政府财政资金全转化、企业优势资源全融合、股份合作全参与和群众增收全覆盖,把镇村、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起来,实现贫困村和贫困户早日脱贫增收。

(一)组织联结企业搭建平台,促进各类资金滚入。坚持以党建促脱贫为引领,组建临时党支部,整合“四支力量”,强化党组织领航能力,对接联结落地涉农企业,充分挖掘整合各种资源,共同搭建合作平台。一是选优特色产业建基地。镇村党组织积极招引当地人投资创办的陕西中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资创建赵渠村菊花玫瑰产业园基地,种植菊花和玫瑰,这在本地尚属第一家,依托产业园基地,由村党支部牵头组织,以村资产入股和贫困户入股方式,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各类资金转化保运转。成立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和监委会,吸纳贫困户入会,将贫困户小额贷款、产业扶贫资金、互助资金协会财政资金及相关财政项目资金入股产业园基地,签订《产业发展合作协议》,让贫困村和贫困户在合作社经营利润中按约定比例享受分红。三是“双基联动”强保障。村党组织主动出击,加强与基层信用社合作,建立三原县农村信用社赵渠村金融服务站,将党组织核心引领与金融扶贫、精准扶贫、产业脱贫紧密结合,借助利好政策,解决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二)企业联结基地创优产业,促进效益最大化。围绕规范产业基地科学有效运转,按照“集中土地流转、合作社管理、公司化运营、打造示范基地”的思路,力促产业基地做大做强。一是集中土地流转。由镇村党组织出面搭建村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在全村流转耕地200余亩,以每亩800元的价格,统一流转到村级服务中心,由村级服务中心与中玫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明确责权利益关系,打造药菊、玫瑰种植示范园区。二是创办专业合作社。由陕西中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创办三原中玫种植专业合作社,镇村组织引导贫困户和农户入社,加强对农户产业发展的日常管理。三是公司化运营。允许村集体、农户、贫困户以有效资源、资金、资产入股合作社,参与入股分红。三是打造示范基地。争取政策倾斜和项目落地,以种植为基础,以加工为重心,以市场为导向,全力打造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基地联结农户拓宽途径,促进各类资源入股。围绕特色产业园基地建设,镇村党组织抓住各类资源整合,以资产、资金、劳务、技术等形式入股分红,推动产业园基地发展成为村级“产业工厂”、农民(贫困户)转变为产业工人,形成了“基础设施股份+互助资金协会收益+集体资产收益”的贫困村可持续收益模式,构建起“土地收益+各种资金股份+工资”的贫困户可持续收益模式,全力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持续增收。一是村级资产变股权。由村“两委”协调落实农发项目,实施村级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将集体资源变为资产,以资产形式投资入股,收益纳入村级集体经济。二是互助资金变股金。组建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成立股东大会,将全村45户贫困户及入会会员变为股东,分别持有不同比例的股份,严格《协会章程》和《议事规程》,协会收益部分纳入村级集体账户,剩余部分按股分红。三是互助资金变租金。充分发挥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作用,村集体出资建设3个连栋温室大棚,建立药菊、玫瑰种苗繁育基地,以租赁形式交给中玫种植专业合作社运营,年度租金纳入村集体经济,同时吸纳群众学技术、自创业、促增收,实现特色产业融合。四是土地变资源。凡有意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群众,将土地统一流转到村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以每年每亩800元的价格,与合作社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协议》,让群众个人土地持续有收益。五是贫困户土地变股权。贫困户以承包土地地亩形式折算,直接成为合作社股东,入股参与经营,享受效益分红。六是扶贫资金变股金。合理运用上级划拨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与贫困户签订《产业扶贫资金协议》,合理进行配股,年底从合作社净利润中按协议进行分红。七是劳务技术变股份。吸纳有经验、懂管理的返乡大学生、农民工参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营管理,获得管理收益后成为股东。鼓励和引导以管理技术入股合作社,在获得劳务收入的同时参与入股分红。

(四)村户联结股份持续增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坚持“村财镇管+村户入股分红+产业园基地+贫困户增收”的捆绑式发展,按照共同投资、捆绑发展、比例分红、共同受益的原则,签订相关协议,建立各方利益联结机制。具体合作方式有三种:一是实施“村‘两委’+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捆绑式发展。在产业园基地划出50亩地,与20户贫困户签订《产业扶贫协议》,由村“两委”、合作社、贫困户共同投资,村“两委”借助产业扶持资金投资40%参与经营,企业合作社投资30%负责全程生产经营,民主评议20户贫困户以农户名义投资30%参与经营,前三年投资从产业收益中逐年扣除。年终收益后,村集体提取10%的管理费纳入集体经济,由镇农财服务中心专账管理用于贫困户帮扶工作;企业合作社提取30%的收益用于扩大生产经营;贫困户提取60%收益,扣除前期投资后获得稳定收入。二是发挥“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带动效应。与25户贫困户签订《务工劳动协议》,吸纳进产业基地务工,通过示范引领,采取日常务工、土地流转、技术学习、业务培训等形式帮扶带动,解决贫困户长期就业增收问题,年人均收入达1万余元,为贫困户稳定脱贫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无条件配送股份托底分红。将全村45户贫困户全部纳入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会员,无条件配送股份,参协会收益分红,直至完全脱贫固定增收为止,既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了资金便利,同时协会资金年度运营收益中获得相应股份分红,确保了贫困户集体脱贫顺利推进。

四、注重集约效应,统揽各方共赢发展彰显模式运行综合成效

我县区域化产业扶贫模式运营时间虽短,但得到群众大力拥护,取得初期综合效益,形成了“领航能力变强、特色产业做强、群众收益增强、企业效能创强”的“四强”格局。

(一)领航能力变强。将脱贫攻坚始终作为统揽农村工作、推进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之初,及时选派“第一书记”,派驻“四支队伍”,组建临时党支部,准确把握产业扶贫重点,积极招引本地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广泛宣传动员,统一群众思想,确保了项目顺利落地;项目运营以来,党支部积极跟进,配合完善运行机制,健全村级治理体系,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以党建促脱贫,真正把抓党建的实效成功转化为服务脱贫攻坚的实效,充分发挥了党建工作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二)特色产业做强。培育了新型经营主体,将5家专业合作社纳入到村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硬化产业园基地道路3公里,建成U型渠5公里,新打机井3眼,搭建变压器1台,并以资产形式入股,破解了贫困村发展带动难问题。目前,该产业园基地种植苦水玫瑰45亩、大马士革玫瑰80亩、千叶玫瑰50亩、中天玫瑰25亩,套种金丝皇菊50亩、小皇菊40亩、河北香菊30亩、贡菊35亩、杭白菊45亩,产业园基地发展已初具规模。

(三)群众收益增强。加大了政策扶持,破解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缺、技术难问题,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注重培育专业合作社,又注重组建互助资金协会,吸纳贫困户和60余户农户入社入协会,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金融信贷、产业扶持、互助协会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村级资产、互助资金入股年度收益迅速增加,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土地流转为群众年度增收达16万元,贫困户户均年度收入突破1万元。

(四)企业效能创强。通过这种模式,有效盘活了村级各种资源,实现了企业产权经营多元化,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机遇。目前,该企业已自主研发玫瑰精油、菊花茶等8种系列,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年经济收入达150万元,赢得了客户青睐。

五、积极总结经验,紧扣关键要素推动区域扶贫模式发展壮大

(一)党建扶贫是龙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各方协作作用,带动农村专业组织发挥经营主体优势,引导村集体将固定资产、扶持资金等,采取入股等方式整合到农业产业上,促进农业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社会和谐发展。

(二)选准产业是关键。资源依托于产业,才能得以利用;产业依托于企业,才能得到发展;企业做大做强,才能促进贫困农民增收致富。因此,产业扶贫必须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依靠市场主体研判市场趋势,瞄准市场发展方向,提高市场竞争力。“四联四强”区域化产业扶贫模式,引入的市场主体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产业是“健康、绿色、生态”的特色产品,与当前市场消费者追求的需求刚好同步,能够使产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证贫困群众“有收入、可持续”。

企业扶贫工作总结篇10

同志们:

刚才,我们收听收看了全省就业扶贫工作推进视频会议,这次会议,是省委、省政府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传达了XX书记对就业扶贫工作的批示精神;XX省长作了讲话,深刻分析了当前全省就业扶贫形势,安排部署了重点任务,就推动就业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县区、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贯彻落实x书记批示和x省长讲话精神,进一步抓好我市就业扶贫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就业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

推进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最直接、最现实、最重要的脱贫手段。中央和省上对就业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今年2月3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这其中就包含了就业扶贫工作。2月12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再次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以更大力度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就业大局稳定。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又明确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外出务工受阻,如不采取措施,短时间内收入就会减少;要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在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开工、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优先组织和使用贫困劳动力,鼓励企业更多招用贫困地区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点对点”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有序返岗;要分类施策,对没有疫情的地区加大务工人员送接工作力度。2月5日、3月31日,XX书记分别在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大会上强调,要认真履行包疫情防控、包脱贫攻坚、包复工复产一体推进的责任,强化对群众就业、扶贫车间、农业企业、扶贫项目“点对点”服务,“一户一策”“一企一策”专班跟进,及时研究解决实际困难。今天,省上又召开专题会议,对就业扶贫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再调度。我们一定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就业扶贫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明确目标,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把就业扶贫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克服疫情影响,全力推动就业扶贫工作出实绩见实效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确保贫困群众实现技能创收、就业脱贫、促进增收为突破口,上下联动,综合施策,就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就业扶贫和劳务输转工作,先后召开全市脱贫攻坚劳务输转专题会、就业扶贫座谈会、就业专责组调度会,分析研究疫情防控形势下全市就业扶贫工作,制定出台了加强劳务输转的两个实施方案,建立了三日一调度、一周一通报、一月一总结的农村劳务输转“三项机制”。各县区统筹谋划,及早着手,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开展组织化输转,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xx县“点对点”输转工作中央电视台作了报道,xx县劳务经纪人组织输转被省级媒体做了专题报道,其它县区也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综合数据分析来看,截止3月底,我市完成富裕劳动力输转43.2万人,占全年任务69万人的62.6%,比去年同期输转人数49.04万人下降5.84万人,同比下降11.91%,这反映出全市劳务输转工作受疫情影响较大,我们的工作仍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个别县区存在发动不够广泛深入、动员摸底不够具体扎实,有等待观望心理、工作进展不平衡等问题,直接影响今年全市就业扶贫工作的整体成效,各县区、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研究解决,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做好组织输转就业服务工作。XX省长近日批示要求,要核准全省有务工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底数,实现“4月底前应出尽出目标”。各县区务必要在4月中旬,摸清辖区内务工人员,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基本信息、务工意愿等情况。要结合贫困劳动力特点,注重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提供全方位、精准化、精细化就业服务。要结合重大项目建设,带动一批农村劳动力实现城乡之间转移就业;依托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一批农村劳动力实现市内区域之间转移就业;利用劳务输出服务机构,组织一批农村劳动力实现省际间转移就业,促进就业扶贫工作落地落实。

二要不断拓展就地就近就业岗位。在就地就近就业上,要充分挖掘市域内就业岗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特别是发改、建设、工信、农业等部门要统筹各自领域项目建设、大中型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复工复产,及时统计各自领域项目、企业的用工信息,积极开发岗位吸纳就业。人社部门要抓住省上新开发两万名、我市三千名农村公益岗位的有利契机,尽快明确岗位类别,发挥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作用,帮助未能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当地能人就地创业、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支持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创业项目,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三要强化东西协作对口帮扶就业。建立和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信息平台功能,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组织劳务输出,提高劳务输出的稳定性。各县区与天津对口帮扶区要加强对接联络,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岗位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权益保障,重点帮助已转移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要加大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新疆等用工重点地区以及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劳务协作,积极与各大型用工企业、长期合作企业联系,组织务工人员在外稳定就业。

四要全力抓好扶贫车间复工复产。扶贫车间是实现就业扶贫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目前,我市现有335家扶贫车间已复工复产322家,复工率达96.1%。要进一步加大引导力度,吸纳贫困劳动力在扶贫车间就近就地就业,争取4月底全市已认定的各类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率达到100%,吸纳就业的人数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各县区要进一步落实扶贫车间奖补政策,鼓励扶持扶贫车间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要对各类认定的扶贫车间加强管理,注重做好疫情防控、消防、安全生产、环境卫生等工作,提高扶贫车间科学化规范化运行水平。

五要严格落实各项稳就业优惠政策。要落实好各类就业扶持补助、援企稳岗政策,鼓励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长期务工和稳定务工。要发挥好创业担保贷款作用,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人和小微企业,申请贷款时要予以优先支持。要加大创业载体奖补力度,支持创业孵化园区、示范基地降低或减免创业者场地租金等费用。要支持企业开展在岗培训,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在停工期、恢复期组织职工参加线下或线上职业培训的,要按规定纳入补贴类培训范围,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

三、靠实各方责任,确保就业扶贫工作任务落细落实

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已进入最紧要、最吃劲的关头,就业扶贫工作的作用更为重要,更为关键。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上部署要求上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用心用情用力抓好就业扶贫各项工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一要高度重视精准发力。截止2019年底,全市未脱贫人口还有x万人,存在返贫风险的已脱贫人口还有x万人,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有x万人。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稳定脱贫的一项重要工作,准确研判劳务用工形势,及时掌握各地复工企业用工情况,把劳务输出工作与扶贫开发、农民工稳定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多方搜集用工信息,及时用工公告,帮助贫困劳动力及时就业。

二要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各县区、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既要当指挥员、也要当战斗员,站位一线、靠前指挥,带领广大群众在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着力抓好有组织劳务输转工作。要高度关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项目开工情况,严格落实分级分区防控措施,多措并举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确保疫情防控和劳务输转“两手抓、两不误”。

三要统筹兼顾形成合力。就业扶贫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协调联动、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县区政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要切实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积极引导本辖区适龄劳动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大学生转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人社部门要加强对劳务输出工作的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做好信息沟通和有关情况的汇总分析,积极协调转移就业。专责组成员单位要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履行职责,形成适合我市实际的用工岗位供给清单,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扶贫部门要准确掌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未就业人口信息,以及已在外地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因人因需提供就业服务。工信部门要抓好我市重点企业复工信息统计,及时复工信息和用工信息。卫健部门负责保障务工人员身体检测,及时准确反馈体检结果。要统筹各方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鼓,全力抓好就业扶贫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