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十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十篇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4:43:29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篇1

一、深化审计内容,逐步开始自然资源和决策效益的审计方向。紧跟时代的发展需要,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要拓展内涵,逐步把自然资源纳入到资产中,把生态环境的保护纳入到经济责任的评价范围。同时,也要逐渐开始把领导干部对经济事项的决策带来的效益和损失纳入到经济责任评价指标范围。

二、建立审计干部数据库,形成有效信息平台。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相对综合的审计工作,为了便于提高审计效益,今后要逐步实现审计资源有序整合,将各单位和部门按照责权归属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将每次的审计情况归类综合,在以后的审计过程中,就不会出现重复,也便于资料的全面归集。经责项目和财务项目相结合,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科学归责,构建动态管理机制。

三、实行项目审理制度,防范审计风险。在全面狠抓审计质量的同时,在每一个项目的结尾,增设项目审理程序,成立专门的审计审理部门,针对审计组的问题定性、证据支持、文书规范性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把审计的定性和定责逐步进行标准化、规范化。

四、细化评价标准,做到科学定责。对于评价经济责任,从环保、经济、民生等方面,逐步建立统一的细化标准,科学评价,客观归责。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篇2

一、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各有关部门应紧密配合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而开展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监督,涉及干部监督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许多方面。各有关部门要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有效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等部门必须从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高度充分重视这项工作,主动协调,积极配合,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共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二、各部门应有效协调,合理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突出重点,保证质量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少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非常突出,一些地方出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项目数量大大超出了审计机关的工作承受能力等问题,审计质量难以保证。为避免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保证质量、防范风险”的指导原则进行。其目的在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增强审计效果,稳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有重点地选择确定审计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审计机关每年承担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一定要与审计力量相匹配,不可过多委托,以防止审计质量的下降,影响和制约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

三、严格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制定程序,有效发挥各部门的作用

每年年底前,联席会议办公室应通知联系会议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提出下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初步意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及时将初步意见提交联席会议讨论。联席会议办公室在收到该初步意见后,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统一协调,在充分考虑审计机关的实际承担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干部监督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需要,拟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该计划经党委、政府(或领导小组)同意后,以联席会议文件的形式加以确定。

审计工作计划确定后,由组织部门根据该计划以书面形式委托审计机关具体实施。遇有特殊情况,确需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外追加审计项目的,组织部门要在与有关部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确定追加的具体审计项目,并报经党委或政府批准。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具备一定的条件。遇有下列无法正常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一般不安排经济责任审计:(一)领导干部任职的单位已被撤并,有关当事人已经无法找到的;(二)领导干部已定居国外或死亡的;(三)领导干部已离开任职岗位二年以上的;(四)领导干部已被纪检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立案调查的;(五)领导干部已被提拔或任用到可能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公正进行的岗位的;(六)其他不宜安排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

四、改进审计方法,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不均衡的问题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实施,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实施。为避免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过于集中造成审计机关审计任务不均衡的问题,干部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领导干部的具体情况在其任职期间内适当安排一些任中审计。实行任中审计有利于及早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防范作用。

同时,审计机关应注意统筹安排审计项目,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审计。

五、各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合作,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干部管理部门应当在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中(或通过其他形式)将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要求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等,明确告知审计机关。干部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应当将了解和掌握的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有关情况、有关举报材料和其他相关情况,及时通报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应当将其作为审计重点,查深查透。

审计机关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可首先与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联合组织召开由被审计单位的现任领导干部、被审计领导干部、被审计单位有关部门领导等参加的审计进点会。由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提出工作要求,审计组通报审计工作安排等。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应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在进点会上介绍本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或向审计组提交书面材料。

对审计获取的相关情况或线索,审计组可以进行筛选,并对重要的违法违规情况或线索进行重点核查,依法进行处理。对确需移送纪检、监察部门的案件线索,审计机关应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应及时作出处理。对有关单位或个人反映的与经济责任审计事项无关的问题,审计机关应当及时根据有关规定,采取恰当的方式交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审计机关。

六、各部门应注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干部管理、纪检监察和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篇3

(一)审计委托滞后和临时集中交办,不利于整体审计计划科学合理安排

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制定程序,一般是每年先由经济责任审计领导机构(即由纪检、组织、审计、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分别提出下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建议,经联席会议办公室研究提出计划草案,报请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审定后,由组织部门向审计机关出具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审计机关依据委托书将审计项目纳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并依法组织实施。由于计划酝酿环节多、过程长,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往往滞后于审计机关整体审计项目计划下达时间,同时由于审计对象的不确定性,也造成部分任务安排的临时性或集中性,特别是在换届时,时间刚性,任务集中,有时不得不暂停正在进行的计划性工作,完成交办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如果与业务上级安排的时间性较强的审计项目相冲突,就会给审计力量协调带来一定难度,影响了审计部门工作全盘安排的计划性。

(二)先离或先任后审,不利于维护审计制度的严肃性

现有制度规定: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应当依法接受审计监督。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也可以在领导干部不再担任所任职务时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鉴于干部调整工作的敏感性,组织部门大多是在干部已离职,或到达新的领导岗位后,才安排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即“先离或先任后审”。这样做容易造成:第一,法制严肃性降低,社会威信提不高。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是组织部门、审计部门和离任者三方面的事,一定程度上是社会非常关注的政治性工作,“先离或先任后审”容易给人造成“走过场”、“马后炮”的感觉,影响了工作的严肃性。第二,易使干部降低责任意识,产生侥幸心理,推诿扯皮:反正是生米已成熟饭,审与不审已不影响本人的调动和升迁。审计审出了问题,前任已不在原岗位,无法执行审计结论;而接任者又推给前任,拒不执行审计决定,造成新官不理旧账,审计部门反而进退两难。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同一问题会在同一单位屡查屡犯。第三,审计结果难以充分利用,隐性风险易给组织部门造成被动,影响党的形象。由于干部调动或者升迁命令已经下达,审出了一般性问题,也不好改动任职决定,只好权当没问题;而审计一旦审出了重大问题,造成干部任用的失误,会使党政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陷入被动,影响组织威信。这与“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加强干部考核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相违背,给审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三)制度覆盖面有缺口,轮审周期比较长,不利于对审计对象的公平及时有效监督

中央两办制度规定,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是指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而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时,有的从制度上留下了审计缺口,一般要求在领导干部任期内,原则上应安排一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任职时间较长的,重点审计近一任期年度,重大问题可以追溯其他年度,并对特殊审计对象予以免审,如:对任职的单位已经撤并一年以上的、已经离开任职岗位一年以上的、已被提拔使用可能影响审计公正进行的领导干部不再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同时,目前大多数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是在干部离任或转任时进行,有的领导干部任期长达十几、二十年,任期中从未审计过。这样一方面易使当事人在麻痹中放任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积累较多问题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使审计工作量加大,审计风险也随之进一步增大。此外,制度覆盖面的缺口,也对干部监督有失公平,使个别特殊领导干部脱离审计监督。

(四)审计结果运用和公告制度尚待完善,不利于审计在干部管理监督中的作用有效发挥

两办《规定》虽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相关要求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其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并以适当方式将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反馈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当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但目前由于各地审计结果运用办法和运用程度不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尚在起步探索阶段,审计结果不公开、不透明、随意性大、运用缺乏标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与领导干部任用脱节的问题,不利于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使审计结果在干部管理监督中的作用难以充分有效发挥。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审计计划管理,促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与审计机关整体审计计划统筹安排

改进审计项目计划安排方式,建立审计对象信息共享平台,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时沟通情况,严格落实两办《规定》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委托程序,在每年年底前就应确定下一年审计对象,组织部门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应在领导干部届满、辞职、退休前或有职务变动的意向性考察期间下达,委托的审计对象数量应与审计力量相匹配,审计机关也要根据组织部门的要求优先把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列入审计计划,使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与审计机关整体审计计划有效衔接,并保证足够的审计力量对每一个项目审深审透;结合当地党委政府的实际,建立健全审计对象分类审计办法,根据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实际需要,从全局和长远考虑,规划好五年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做好当年的具体审计工作,减少临时调整和集中交办,力争做到对审计对象至少在其每一届任期内轮审一遍。

(二)不断加大任中审计比重,促进降低审计风险

采取审计对象分类管理、突出重点、任期轮审等有效方法,不断加大任中审计比重,将“先审后离(任)”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在现阶段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暂不排除“先离或先任后审”,应灵活地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审计的时机和方式。对拟升迁或拟调任重要领导岗位的,应坚持“先审后离或后任”,增强干部的责任感,也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审出了问题,也能及时下结论和处理,避免给社会上造成“走过场”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干部使用的重大失误,提高组织威信;对离岗、离职、退休或免职又不再安排新的领导岗位的,因其社会影响不大,为了使干部所在的原单位能尽快地开展正常工作,视情况可以采取“先离或先任后审”,等将来干部监管机制完备了,条件成熟了,再全面推行“先审后离”,使法规规定和实践完全统一起来。

(三)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实现对审计对象全覆盖的公平有效监督

应进一步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尽量减少制度覆盖缺口,不留盲点,达到用制度约束人,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杜绝审计对象侥幸和特殊化心理,体现干部管理监督的公平有效性。加强审计与干部管理监督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数据库及相关数据库,不断提高审计效能和信息化水平。同时,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等其它专项审计相结合,合理配置资源,缩短轮审周期,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任中审计周期的最长年限和任职条件,如:每3年或5年必须审计1次,未经审计不得任用等,真正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四)上下统一建立专职机构,强化运行机制,充实审计力量,奠定经济责任审计深化发展和质量提高的基础

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最高层次的领导机构是由国家纪检、组织、审计、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领导机构各不相同,且未建立健全。有的是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一般在审计机关,但具体审计业务由审计机关各业务部门分担实施,而有的审计机关专门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局,组织机构保障力度相对较强。应上下统一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选配与审计任务相适应的专职审计人员,充实审计力量,强化联席会议运行机制,从机构、人员、设施等方面予以保障。

(五)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反馈和公告制度,加大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力度,有效发挥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合力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篇4

1.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划分问题。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遵守国家财经法纪情况。而在实际工作中,上述内容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责任难以划分,主要是表现在如何界定经济责任的边界,即划分标准;如何确定经济责任的承担者;如何界定承担经济责任的程度。要分清这三项责任,就不可避免的要涉及经济责任与非经济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尤其是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的划分难度很大,问题也很多。因为现任经理任期内出现的问题不一定都是现任经理造成的经济责任,有些问题是前任经理遗留的,而前任经理在结束其经营行为时并未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所以对企业法定代表人任期内的经营成果、资产、负债、损益的确认就比较困难。

2.审计力度不大。目前,在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操作中,缺乏统一的审计标准和依据,审计范围随意性较大,而且多数经济责任审计的结论只作为前任领导与现任领导交换的依据,而忽略了对发现问题的处理,削弱了审计力度。

3.审计结果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结果本应作为考核、任免企业经营者的重要依据。然而在现实中,法规依据不完善,使审计执法力度受到影响。通过审计发现有些企业法定代表人应承担经济责任和领导责任,但又缺乏明确的法规依据对其进行惩罚和处理,形成这些经营者虽有经济责任,但对其没有明确的定论和说法,审计结果因此而不了了之。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使经济责任审计卓有成效地开展,达到其特有的审计目的,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选择审计时机,加快审计速度,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是经济责任审计时效性的前提条件。

如果选择审计时间不合理,不符合干部管理要求,一年半载后才完成审计报告,而审计报告又未被企业采纳运用,也就谈不上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效性。

由于领导干部任期长短不同,有的离任后追溯时间长,情况变化大,客观影响因素多,审计工作难度大,而经济责任审计往往任务急、时间短,要求速度快,但审计受其自身机构,人员配备,审计时限,审计业务规范等条件的限制,难于在短时间内完成领导干部任期全过程的经济责任审计,影响了审计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先审计后离任。但先离任后审计,当事人已离任,审计有问题难以核对,责任难以明确划分,整改措施难以有效落实,经济责任已经无法和经济效益挂勾,任职期工作业绩优劣,评价也就起不到实际参考作用,该分享的利益已经分享,该任免升迁的已成事实,事后经济责任审计就成了完成任务式的走过场,没有实际效果和目的的一纸空文,被束之高阁。即使审计报告颇有建树,质量很高,评价客观合理,整改意见很好,但事过境迁,也很难得到有效的采纳和落实,这样严重的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整体效果,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为了严肃经济责任审计这一审计监督的效能,注重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效性,就必须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基础上适应需要,提高审计速度。

干部任免制度的特殊性和时效性,给经济责任审计时机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组织部门配合,提出计划,合理安排选择审计时机,努力做到先免职、后审计、再调任。

选择审计时机时:

一是要考虑审计力量的组织。组织审计力量是审计的关键,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审计质量的好坏,按行业对口进行审计恰似自己审自己,存在弊病,组织具有专门技术能力的专业机构进行审计,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必备条件。

二是选择经济责任审计时机要和日常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审计法把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界定在领导干部任期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经营成果及其有关问题上,这就是说明经济责任审计有别于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审计,但同时覆盖和包括了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要善于汇总、利用、对比、查证、分析干部任期各年度的审计报告资料,同步选择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机,以缩短领导干部任期全过程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时间,加快审计速度。

三是经济责任审计要和干部管理工作,纪检监察工作接壤,要考虑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考虑干部任免制度的时效性原则,合理及时地选择审计时机。

二、寻找经济责任审计改进方法的突破点,提高审计质量,是达到经济责任时效性目标的途径。

任何审计项目都离不开被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财务报表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包括就帐查帐,序时核帐,综合性测试,以检查财务收支的合理合规,确认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以否,测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检查企业的财政财务法规执行情况等常规的审计模式。经济责任审计鉴于审计内容基本相同,同为企业的财务收支,也要从基本审计模式入手,但关键在于财务收支审计主体是单位整体,而经济责任审计主体是领导干部个人,二者绝不能混为一谈,因此必须在财务收支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把审计的重点转移到对领导干部整个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经营成果、经济行为,投资决策,管理水平,实施状况,廉洁自律等的量化考核上,判别明确其应负的经济责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除按程序听取领导干部任期述职报告,查阅分析会计资料,任期经营计划,任期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统计考核资料,任职期初与期末财产、债权、债务,所有者权益状况比较以及任职期内有关经济监督部门的检查报告、处理意见外,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会议,广泛听取干部职工的意见,搜集帐外反映、体外循环的经济活动和违法违规经济行为。重大经济问题要和纪检部门配合,采取内查外调形式,一追到底,按规定由有关人员签字认定,送交有关部门查处,并在审计报告中披露。

在审计过程中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规范的记录、编写审计工作底稿,为审计评价提供真实、可靠经得往历史检查的依据。

为使经济责任审计向宽度和深度拓展,让经济责任审计卓有成效,应该大胆偿试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1、对会计资料的审计一般采取详查法,弄清帐务处理的来龙去脉,确保其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2、对财产物资、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一般采取抽查法,并要达到一定的抽查面。对重要的机械设备、重大的固定资产要到现场查看。

3、对一些帐面不能完整反映的问题一般采取查询法,向知情人有的放矢进行审计调查和审计查证,确保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三、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进行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所在。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关系到审计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编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重点和难点。

1、审计评价的原则

审计评价的原则归纳为八个字: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客观是以事实为依据,一切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真实反映企业的情况;公正是以法律为准绳,按国家颁布的会计法律、法规及本系统、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执行;全面不但要反映主要业绩,而且要指出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责任,作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准确是以写实手法,一切以数据说话,评价观点一定要鲜明,用词一定要准确,切忌清描淡写、模棱两可,含意不清。

2、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要掌握重点、划清五个界线。

一是要划清任职期与非任职期的界线。一般以经济活动的发生日期为准,确定其责任所在。

二是要划清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线。一般要分清是否是由法定代表人直接造成的责任还是企业其他人员直接造成的责任。如果是企业法定代表人本人造成的即为直接责任,如果不是法定代表人本人造成的即为间接责任。

三是划清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的界线。企业领导班子根据当时、当地客观条件集体讨论的决定是以企业更好的求生存、求发展为目的,但由于突发事件或不可抗力造成决策失误的属客观原因。而其决定夹杂个人目的或有碍企业生存、发展,造成企业损失的则属主观原因。

四是划清改革偿试与违法违纪的界线。由于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党和国家的政策指明不改革没有出路,但改革中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失误,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有在吸取教训中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把企业推向前进。而企业违法违纪是党和国家决不允许的,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五是划清经济责任与非经济责任的界线。审计主要是以量化指标为依据,对财务中所涉及的会计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此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应此经济责任审计是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经济责任的数据基矗而非经济责任主要是从宏观决策上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一、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自1999年以来,各地县级审计机关对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从最初的被审计对象不理解,到现在“离任必审”的常态化,该项工作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干部的监督管理。但与此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审计计划交办、审计内容、审计评价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审计计划交办不够科学合理

根据规定,经济责任审计应当由组织部门提出下一年度审计委托建议,经联席会议办公室研究,报请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审定后,审计机关组织实施。委托计划应具有提前性,但实际工作中,组织部门根据人事变动实际情况进行委托,计划出来一般都在当年四月份之后。此时审计机关自定的部门预算执行等财政审计项目已经批准,个别项目甚至实施完毕,容易造成重复审计。在党委和政府换届前后,还存在组织部门集中交办项目的情况,突击审计往往无法保证审计质量。

2.审计对象安排存在少量盲区

依照干部管理权限,县级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主要包括同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等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以及县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等。目前我市政府工作部门、乡镇党委政府等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常态化,基本做到了离任必审。但从近年来实施的审计项目看,党委口子领导干部很少涉及,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多年未审计,组织部门一般不对被提拔为副处级以上的原正科职主要领导干部进行离任审计委托,存在一定的审计盲区。

3.审计内容不够全面完整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一般审计项目存在很大的不同,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其他有关经济活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但实践中,大多数县级审计机关仍然把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视同于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人格化,把预算执行情况以及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作为审计的重点,对其他经济活动履行情况的审计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导致审计评价流于形式,审计结果不够科学。

4.审计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最核心的内容,为组织人事等委托机关对领导干部进行评价提供了参考。但实际工作中,经济责任审计的重大经济决策、内控制度、经济政策执行等方面尚无有效的评价依据。由于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审计评价指标,加之审计人员综合能力所限,难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发展。

5.审计结果运用不够充分

审计的目的在于审计结果的运用,审计机关应向本级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提交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并抄送有关部门作为干部使用和审查处理时的参考依据。实践中,由于未能建立审计结果运用反馈机制,结果运用缺乏硬性约束力。从我市实践看,离任审计数目远高于任中审计,实际审计时间往往在领导干部调任或转任之后,审计责任难追究、整改难落实,更谈不上作为干部使用的参考。同时审计质量不高以及结果公开力度不够,也制约了审计结果的运用。

二、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党的十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今后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总的来说,县级审计机关要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的科学性、内容的完整性以及结果运用的充分性等。

1.强化组织协调,科学安排计划

县级审计机关作为具体实施单位,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建设,促进联席会议制度的经常化,加强成员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做到联合制定审计机制,共同研究审计计划,让联席会议真正发挥作用。要配合组织部门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数据库,按照全面审计、分类管理的原则,有计划地安排审计项目,提高任中审计或离任前审计的比重,使每年度的审计项目保持均衡,避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打突击、走形式。

2.强化质量管理,完善审计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应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为目标,围绕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进行审计。一要重点关注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事业发展情况,二要重点关注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监管和执行情况,三要重点关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债务变化情况,四要重点关注遵守廉政规定及财经法纪情况,力求对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和评价,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

3.强化制度建设,健全评价标准

县级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审计工作实践的总结,将审计工作目标与当地政府工作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区分各自工作特点,明确不同类别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流程和组织方式。建立健全评议、问责、和督查整改制度。同时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审计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

4.强化结果运用,发挥审计实效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审计措施;取证检查

经济责任审计这一特殊的审计方式,在审计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经济责任审计的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传统的审计项目相比,经济责任审计只专注于经济方面,因而具有较高的风险特性,阻碍了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本文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风险提出了有效的防范措施,对规避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风险、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概述

(1)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企业的所有人、承包人、法人任职期内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履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从广义上讲,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条件是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从狭义上讲,经济责任审计是针对企、事业单位,甚至是国家机关内部所承担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评价。(2)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考核国家部门或国有企业履职情况的审计,主要作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干部和管理人员的监督和管理;二是,揭露腐败违法行为,加强廉政建设;三是,客观、公正地鉴定部门前、后任领导人员的经营业绩及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直接牵涉到部门负责人,如果资料搜集不齐全,将会导致在取证、检查、评价的过程中出现风险。这种风险存在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事前、事中、事后,具体而言,这种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取证风险。调查取证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事前环节。此环节是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主要环节,比较容易产生风险。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如果审计人员无法得到足够、充分的审计证据,会导致最终的审计结果与事实相差甚远,进而出现经济责任审计风险。(2)检查风险。证据的检查环节,也就是审计的事中环节,也可能出现审计风险,这种风险是由于审计现场取证中的失误导致。造成失误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检查时审计人员有所疏忽,没有严格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审计过程中抽样的数量不足所导致。另外,在进行核查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忽视对数量的核查,最终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出现风险。(3)评价体系不完善。在评价环节,也就是事后环节中,也有可能出现风险。造成这一风险的直接原因在于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在我国,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其中尚存在许多漏洞。这些漏洞会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从而在评价过程中取得良好的评价,甚至逃脱法律的制裁和严惩。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整体框架较为完整,但实施细节还有待完善,这是导致评价环节中出现问题和风险的根本原因,需要进一步地加以解决。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

(1)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要素中,存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所带来的审计风险问题。这种素质问题主要体现在审计的手段方面。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手段不够科学,所以审计风险必定会存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所拥有的资料大多数来自于被审计部门或企、事业单位,而这些资料不一定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出企、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尽快提升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避免因审计人员的素质问题带来的审计风险。(2)难以界定经济责任。在界定经济责任归属的过程中,极易出现问题。这种问题的形成原因来自于责任的分配,应划分经济责任种类,比如:长短期责任、主次要责任、直接或间接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找到一个可量化的、统一的标准,从而导致了审计风险的产生。(3)审计环境复杂。审计对象和审计环境具有极端复杂性,也是导致审计出现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复杂,工作量较大,且具有一定难度。而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是长期的、动态性的,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也给审计工作造成了很多困扰,从而导致审计风险出现。

四、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1.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规避经济责任审计出现风险的措施之一,能有效保障经济责任审计的完成度和有效性。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主体,审计人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审计风险的大小。需要不断增加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从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然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不断地创造教育条件,提供交流平台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以降低审计风险。2.明确经济责任。需要明确界定经济责任,避免出现经济损失而责任不知道谁来承担的情况发生。当审计工作结束后,应当对经济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当出现经济损失时,谁应当对损失负担全部责任;当集体决策出现失误时,相关决策人员各自应承担多少责任,应予以明确。同时也需要注意不能将前、后任领导人的责任和成果相混淆。同时,需要严格定义舞弊和错误行为之间的界限,严格防范审计风险的发生。3.规范审计工作流程。规范审计工作流程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首先,在审计工作实施前,就应当编制合理的审计计划,在计划中明确审计工作的具体流程,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审计人员应当实施预备方案,避免出现风险时影响到整体的审计工作。对审计计划的整体质量进行严格把控,促进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应当建立健全审计风险评估机制,避免由于风险因素,导致审计工作受到影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有可能触动许多不法分子的利益链条,因此本身就具有极高的风险性。为降低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需要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学术性分析。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入手,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中由于审计人员素质较低、经济责任难以界定、未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审计环境复杂等问题的成因,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风险提出了有效的防范措施,促使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得以提高,从而提高我国政府各部门的反腐能力。

作者:王昉单位:南通市崇川区审计局

参考文献

1.李霞.浅析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与防范.财会学习,2016(05).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篇7

(一)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区委、区政府成立由区政府区长、协管审计工作副区长为正副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由区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计局、国资办组成的经济责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

(二)建立联席会议办公室机构。区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办公室,与区审计局内设的经济责任审计科合署办公,联席会议办公室设主任一名,为区审计局副职领导。

(三)建立完善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联席会议办公室制订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及办公室规章等,并注意服务大局、协调各方,建立起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工作高效的联席会议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既要按照职能分工,认真履行好部门职责,又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入开展。

二、提高审计计划和组织实施的科学管理水平

(四)做好审计计划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管理,指导和支持联席会议办公室以审计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建立被审计单位数据库,全面了解和掌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按照被审计领导干部工作岗位性质、经济责任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科学拟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

(五)突出审计重点。经济责任审计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有效为基础。

街道、园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有:本地区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要项目建设和管理情况;对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等。

党政工作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有:本部门(系统)、本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对下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等。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

在审计以上主要内容时,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订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

(六)科学组织实施。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行经济责任审计和“三责联审”相结合、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审计内容上把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与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预算执行、财政决算、专项资金审计等相结合,有效调配和整合审计资源,实现不同审计项目之间的资源共享。

三、推进审计评价与审计规范化建设

(七)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审计评价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既要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取得的相关业绩,又要反映其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明确界定其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直接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对下列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1、直接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

2、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

3、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而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4、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但是在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5、其他应当承担直接责任的行为。

主管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对下列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1、除直接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直接分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

2、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并且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领导责任是指除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其他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八)加强规范化建设。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健全指导本区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可操作性强的审计指南,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程序及成果运用等,明确不同类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操作流程、审计方式方法等。

四、健全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九)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通报、审计整改和情况反馈制度。审计对象及所在部门自收到审计部门送达的审计决定书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当日起,两个月内(特殊情况需要书面申请延期)应当进行认真整改,并把整改资料和报告反馈审计部门,审计部门适时组织回访检查并将审计情况及审计对象和所在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汇总,形成综合性审计结果报告,报送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及组织人事等部门,并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

(十)逐步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根据实际情况,联席会议办公室逐步探索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特定载体、特定范围、特定对象、特定内容的公告制度,逐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五、推进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十一)加强机构和人员建设。各街道(园区)、区级机关各部门及软件谷各部门凡具有下属独立法人企事业机构的单位应当逐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充实审计力量,配强配齐专兼职审计人员,切实发挥服务干部管理监督和单位发展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篇8

一、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重在检查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守法守规的情况,其目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不能因领导干部离任而放松经济监督,通过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可判断一个单位经济运行是否存在漏洞、是否合理等。二是在我国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背景下,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能推动我国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工作的进程。三是开展相关审计工作可以提高领导干部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促使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守法奉公、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四是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加强对基层的经济监督,保障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性强、层次性高、影响面大,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1)审计工作不规范。审计工作大多是在领导干部调动离任或者换届后开展,所以,组织部门大多不能在年初确定需要审计的对象,或者审计重点不突出,导致审计工作流于形式。(2)审计力度薄弱。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涉及面较广、政策性较强,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审计任务是目前各级审计机关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3)领导干部态度消极。离任领导干部觉得自己已经离职,不再管理被审计单位的人员,对审计工作消极配合;而新任领导干部因不了解前任发生经济问题的前因后果,抱着新官不管旧账的观念,也消极配合审计工作,导致审计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三、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解决方案

(一)规范审计程序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应以《会计法》、《审计法》以及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管理要求等为依据,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和成果作出综合评价。审计工作应明确审计目标、责任范围和评价标准,确保真实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形成真实准确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人员要按照审计程序开展工作,从审计项目计划的确定,到审计通知书的送达,再到审计报告、审计取证、询问被审计单位意见以及审计处理决定等各个环节,都要依法开展,减少审计工作的随意性。其次,应当建立审计管理制度、监控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推行审计质量复核、抽查和考核制度,规范审计标准,提升审计质量,力争做到各审计项目定性准确、事实清楚、处理恰当,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把握审计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审计人员既要详细审计财务报表,判定财务收支的规范性,又要广泛调查走访、翻阅档案,获得较为客观的审计证据。在审计过程中,审计部门要尊重客观事实,抓住审计关键环节,客观准确地描述审计结果。一是要重点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保证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二是重点审计基建工程和经济合同,有效控制开支,减少经济损失。三是重点审计企业负债、资产、损益等,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确保企业正常运转和资产增值保值。四是重点审计专项资金、债券、债务管理和预算外资金使用管理等。

(三)完善保障措施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执行者,也是确保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审计人员应努力学习,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始终将审计规范作为行动指南,并约束自身行为,在审计方案、底稿、证据和报告方面都要落实相关审计准则和审计制度,始终将质量管理的要求贯彻到审计全过程当中去。为了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审计部门需要完善相关保障措施:一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系统,制定审计工作的操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并且建立明确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规程,为具体审计工作作出指引,有效规避审计风险;二是增强审计的计划性。审计机关要在年初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三是充分发挥审计联席??议的作用,降低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困难问题;对策建议

   县级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县级审计机关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据民政部网站2004年底统计数字,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共有2862个。由此可见,县级经济责任审计覆盖范围之广,在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我国从1984年开始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经过了厂长(经理)离任审计、承包经营责任审计,1994进入任期济责任审计阶段。历经二十多年,由探索起步逐步成熟完善,在促进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促进依法行政、促进对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知和关注。但在实践中发现县级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采取可行措施,加快研究和解决。

   一、县级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审计成果利用不尽理想

   1.审计配合机制有待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存在着各部门之间缺乏衔接,信息渠道不通畅,各行其事的现象。

   2.离任后审计居多,是一种事后行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组织部门和主管部门任用干部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对已升任或离任的领导干部触动不大,同时对审计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3.重查处、轻整改。致使相同的问题屡审屡犯,达不到促使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整改、纠正的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滞后,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2008年4月,《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2010年12月,两办出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但没有与之配套的全国通用的操作规程及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出台的经济责任审计规章制度各具特色,不同地区内容差别较大,无论在审计程序上、方法上,还是评价标准上都难以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化,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

   (三)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矛盾依然突出

   经济责任审计占审计项目总量的比重逐年递增,特别是在政府换届和集中调整干部时,审计任务更为繁重。大多数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专职机构只有几个审计人员,除了要完成经济责任项目外,还要承担局里统一分配的其他审计项目。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为了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不得不采取突击审计的办法,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

   (四)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普遍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开展情况极不平衡,缺乏统一规范的审计工作程序和组织方式方法。在国家现行的法规中,没有给审计机关明确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这一职能,审计机关缺乏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执法资格。目前,大多数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由农业部门牵头负责,乡镇农经站直接实施,部分乡镇农经站在机构改革中被撤并,有关人员移岗,留存的农经站审计人员少、素质不高,这些都制约了这项工作的实施和开展。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相关制度,加大成果运用力度

   1.完善配合机制,推行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追究制。明确规定从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到审计结果运用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责任、义务、分工。并对不严格履行职责、不按程序执行、对移送案件不处理等行为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2.届中审计与“先审后离”相结合。可以克服“事后审计”的弊端,有利于及早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防范作用,也可以对组织部门任用干部提供参考,督促被审计领导干部在职期间尽职尽责履行好职责,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推行审计整改

报告制度。对被审计对象整改落实情况实施追踪监督,要求其以整改报告的形式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和审计建议落实情况进行答复,对不能立即整改的问题注明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确保审计整改落到实处,对“屡审屡犯”的现象也起到了较好的遏制作用。

   (二)出台统一的操作规程,科学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操作规程尤其是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极其重要,审计人员依据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领导干部进行评价、区分责任。应本着“求同存异、覆盖广泛”的原则,设置反映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资产管理活动、经济业务管理活动以及个人遵纪守法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统一的指标体系建立后,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指标组合,选择适宜而实用的评价指标,进一步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可操作性。

   (三)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有效解决审计任务重与人员不足的矛盾

   1.制定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

   每年年底前,联席会议在审计部门及有关部门提交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初步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干部监督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需要,充分考虑审计机关的实际承担能力等因素后,拟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经党委、政府同意后,以联席会议文件的形式加以确定,以书面形式委托审计机关具体实施。科学的计划,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有效解决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之间的矛盾,减少监管盲区,有计划、有重点、高效率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2.创新思路,研究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审计技术手段和工作效率

   目前,有些县级审计机关尚未实现计算机审计,除了县级审计项目特点(大多为小型项目,审计量小)的客观原因外,主要原因为审计人员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满足于现状。面对会计信息化的挑战,审计人员应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对一些大型项目,除了运用计算机审计提高工作效率外,应会熟练运用内部控制测试法等先进的审计方法。另外适当时候应该借助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力量,相互支持、相互协调。

   (四)完善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篇10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1、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往对领导干部,主要是组织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缺乏严格的经济监督。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重要措施,进一步拓宽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渠道,加大了监督力度,完善了监督制约机制,提高了监督效果,为全面考察、正确使用干部提供了依据,开辟了加强干部管理与监督的新途径,成为科学有效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的重要环节。

2、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和管理水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会使处于财经活动决策地位、掌握着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感到有一种较强的约束力,感到“一支笔”的分量很重,增强当家理财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加恪尽职守地履行经济责任。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当家理财的成绩,实事求是地指出并处理有关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其认真学习、贯彻有关财经法规,自觉履行职责,提高当家理财的能力。

3、推动所在单位的财经管理。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对领导干部个人的审计,也是对所在单位财经管理情况的检查,更是对广大干部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的教育。通过从领导干部抓起,请履行经济责任好、管理能力强的领导干部介绍经验,对履行经济责任较差、问题较多的领导干部进行通报批评,让教育和监督别人的人首先接受教育和监督,促使领导给部属做好样子,长期坚持下去,不仅能促进财经管理,而且能带动各项建设。

二、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立法和规范制定工作相对滞后,有关法规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支持是制约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各地建立完善了有关规章制度。其中,很多省市通过人大立法或做出规定,确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在本地区工作中的法律地位,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规章制度。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与审计厅专门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立项程序》;甘肃省委、省政府办公厅研究制定了《甘肃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试行办法》、《甘肃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确定及执行程序暂行办法》。但是,这些规章制度都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法律地位和执法依据,缺乏科学性、操作性,特别是在审计范围、内容、重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还不明确、不规范、不统一,给责任划分、审计评价造成很大困难,也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造成很大风险。尽快提升立法层次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评价体系是经济责任审计迫在眉睫的问题。

2、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缺乏计划管理,工作非常被动。经济责任审计应贯彻“突出重点”的原则,保证重点环节和重大方面少出问题或不出问题,从源头上控制问题的发生,从源头上防止腐败。但由于审计任务缺乏计划性,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使得审计工作无法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单位和重点人员,也无法根据每年干部监督管理的实际需要,科学确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一般是组织部门下发委托审计通知书之后,才能对委托单位进行审计。组织部门委托多少,审计部门就审计多少,如遇各级班子换届,审计任务就十分繁重,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已提拔任用,组织人事部门要求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给审计核实、取证带来很大困难,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认清审计职能作用。宣传是发挥审计警示作用的手段,直接影响审计效果。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范围和目的,提高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认识。要让大家明白经济责任审计只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重要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评价,而不是全部的经济责任。既要防止片面扩大审计作用,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又要防止审计无用论,认为审计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的错误观点,正确认识经济责任审计所能达到的力度和目标。宣传教育要报喜也要报忧,忽略成绩就不能推广经验,忽视问题就不能吸取教训,都会降低审计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