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逻辑学的方法十篇逻辑学的方法十篇

逻辑学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1:34

逻辑学的方法篇1

在我国的法理学中一直高度提倡唯物辩证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其又面临着被高高举起,但又被轻轻放下的窘境。这种方法通常会被认为是抽象的哲学方法,一方面受到规范方法的排斥,另一方面受到社会学方法的冲击。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逻辑学的真正内涵和本质意义没有被真正的理解,实质上逻辑学方法对法理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抽象问题具体化

法理学之所以被认为是抽象的没有实际意义的,是因为人们对法理学的认识存在以下误区:(1)分割开来的抽象法理学,对法理学和部门法学之间的关系看成是抽象和具体、一般与特例、普遍与特殊的关系。(2)摘要式的法理学,认为法理学是具一项具有最高概括性的法学理论。对于法理学的这种认识,无论它和部门法学是否存在一致性,都说明它是无用、多余的。虽然这两种法理学观念都是从研究对象上对法理学和部门法学进行区别开来看,但却都陷入到了难以找到法理学独立领地的困境当中。

关于如何把法理学的研究做到从抽象到具体?个人认为应该把部门法哲学从一般法理学中分离出来并对其做专项的研究和探索。但显然这一想法想要实现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以往对部门法哲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还是看到对刑法哲学、民法哲学、行政法哲学等进行单一性的研究,而对各个部门法之间关系的研究少之又http://收集整理少,所以对各个部门法之间相关联的含义和理论所存在的不同形态以及相互之间是否能够互相借鉴,还缺乏一定的了解。

二、横向问题纵向化

目前,从对我国法理学研究的现状来看,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转述为“横向问题纵向化”或许更能清楚的表述出其中的意义,因为我国当前的法理学研究中,侧重论而少有史的意识。www.133229.Com“横向问题纵向化”为我们提了一个醒:对于具有永恒性或者说根本性的法哲学问题,最有意义也是最有效果的研究方法就是遵循先哲们的思想去思考,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对任何问题的思考都不要忽视既有的思想传统,离开思想传统,所有的思考都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是一种浪费时间的重复劳动。只有对思维的历史和成就有一定的了解才有可能对最古老问题的做出最新的解答,这是毋庸置疑的。

“横向问题纵向化”不但把法哲学理论具体化了,而且也把法哲学史提升到了法哲学的高度和水平。对法理学的研究,首先应当对流派意识进行强化,认识到流派是法哲学的一种存在方式,而且应深刻的认识到我们的思考如果要合乎逻辑,那么它就一定归属于一个流派,对于那些想要构筑一套超流派的理论只是无用功,所谓的超流派思考只能使思维混乱。其次,在法哲学的理论结构中对各流派的位置进行一一说明,无疑就是对单个流派的思想片面化。最后,无论是对同一流派思想的修正还是对不同流派的理论进行一个折中处理或者妥协,都要建立在清晰的流派意识基础上。一种纯粹或者说典型的理论,虽然有可能会存在片面性和走极端,但它却是理解各种复杂理论形态基础和前提保证。所以,总的来说实证主义者所讲的“错也要错得清楚”是一个非常值得敬佩和遵循的思想法则。

三、现实问题理论化

我国正在不断的完善各项法律制度,那么在这一进程中强调法学研究要面向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显然是非常正确的,但我们还是要充分的认识到,“面向现实”是就要向内看而不要停留在表面。从逻辑学的思想中来看,现实和现象、现存是不能等同来看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具有合理性的现存才可以称之为是现实。合理性是现存成为现实的理论根据和基础,其中所蕴含的理论是有灵魂的。

所以,对于“面向现实”和一些和它相关联的一系列方法论原则,我们一定不能把它们看的过分简单或者庸俗。这里以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原则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例作简要的分析。很明显,从理论上来讲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在法学研究中是有重大意义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原则却经常不被理解甚至是误解。主要原因是:一旦面对实际问题不是从客体的方面出发,即不是当作人的实践去思考和理解。所以,(1)我们一直高喊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变成了一切向实际靠拢了,一提到实际就被理解为冰冷的外在于人的客观事实,而完全看不到现实背后的理论,就这样“实际”成为了经验的一种表象,所以根本就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2)一直备受推崇的理论联系实际也变成了没有理论,只有实际,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却沦为了离开理论、只谈实际的借口。(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在各项实际操作中变了味变成了“就事论事”。一旦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很自然的理论抛在脑后,而沉浸在了对各种事务的叙述;一旦强调理论,就会不自觉的离开具体内容和具体问题而使理论变得抽象和空洞。

所以,对于所谓的“面向现实”我们一定要深刻的理解它的含义,面向现实不是一定要求把理论降低到“现实”的标准,而是要把“现实”提拔到理论的高度。就像马克思所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因此,“现实问题理论化”不但是真正理解现实所需要的,更加是法学研究者的工作方式所要求的。

结束语:

逻辑学的方法篇2

   论文关键词法律逻辑学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

   在我国,法律逻辑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起步较晚,而且国内学者对国外法律逻辑的研究状况也了解较少。在我国法律逻辑研究的初期阶段,法律逻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把形式逻辑的知识应用到法律当中,法律逻辑的任务在于把形式逻辑的一般原理运用于法学和法律工作中。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学科理论的发展,不少学者认识到把法律逻辑限制在形式逻辑的框架下,不仅阻碍了这一学科的发展,也没能使这一学科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国内的法律逻辑学教材多呈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以形式逻辑为框架穿插法律案例,以形式逻辑的推论来解决法律案例中的逻辑问题;另一种是不局限于形式逻辑,而是采用了更多的非形式逻辑的方法来解决法律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便产生了法律逻辑学的研究方向的转向。有的学者更多的是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把法律思维分为立法和司法两个领域,司法领域中所涉及的推论分为事实推理、法律推理和判决推理。也有的学者更多的是从逻辑学角度出发,认为法律逻辑学研究的主要趋向应该是非形式逻辑的方向。本人认为法律逻辑学是法学和逻辑学的交叉学科,它既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又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的是逻辑工具,它需要解决的则是法律领域的问题,因此法律逻辑学有着它固有的逻辑基础——形式逻辑,但仅有形式逻辑明显不足以支撑起法律逻辑学的大厦,法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很多还要留给非形式逻辑去解决。

   一、形式逻辑与法律逻辑学

   法律推理是指运用“情境思维”的方法或“个别化的方法”来解读或解释法律,从已知或假定的法律语境出发判断出法律意思或含义的推论,是一个在法律语境中对法律进行判断或推断的过程。法律推理旨在为案件确定一个可以适用的法律规则即上位法律规范,为判决确立一个法律理由或法律依据即裁判大前提。形式逻辑可以为法律逻辑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来解决法律逻辑问题的案例在法律逻辑学教科书中也屡见不鲜:

   侦查机关通过一番调查,初步判断:

   被害者的上级(B)、妻子(m)、秘书(G)中至少有一人是凶手,但他们不全是凶手。

   仅当谋杀发生在办公室里(a),上级才是凶手;如果谋杀不发生在办公室里,秘书不是凶手。

   假如使用毒药(C)那么除非妻子是凶手,上级才是凶手;但妻子不是凶手。

   毒药被使用了,而且谋杀未发生在办公室里。

   问:侦查员的这些判断都是真实的吗?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把四个命题用形式化的方法表示出来,然后运用自然推理系统pn进行推理,推理过程中如果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则说明这些判断不都是真实的,如果得出的结果没有相互矛盾,则证明这些判断都是真实的。这是运用形式逻辑来解决刑事案件的典型例子。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形式逻辑是研究推理的,是一种证明的逻辑,传统法律逻辑运用的是传统逻辑即形式逻辑,可见它解决的是法律推理问题。所谓推理是指由一个推论的序列组成的推论链,其中一个推论的结论是下一个推论的前提;所谓推论是指一组命题,其中一个命题是结论,其他命题是前提;而一个推理序列则组成了论证,其中一个推理的结论充当了下一个推理的前提。可以说,一个论证包含了多个推理,一个推理包含了多个推论。形式逻辑虽然解决了法律推理问题,但是未能解决法律论证问题。

   另外,法律推理理论的研究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法律的形式推导,二是法律的实质推导。法律的形式推导是指基于法律的形式理性或逻辑理性进行的法律推理,是基于法律规范的逻辑性质或逻辑关系进行的法律推理。法律的形式推导的结果是法律规范的逻辑后承,是对法律规范进行逻辑判断的结果,是对法律规范进行“形式计算”或“概念计算”的结果。如果要进行法律形式推导,则必定是建立在法律规范含义明确清晰,案件事实确凿清楚,案件所适用的法律规范是确定无疑义的情况下的,这样一来就可以根据法律规范本身的逻辑特性,按照相应的逻辑规则进行推理,这种推理可以运用形式逻辑的的方法,但是这种法律形式推理只适用于较为简易的案件判决。从这里可以看出,形式逻辑确实可以为法律逻辑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虽然形式逻辑可以为法律逻辑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但是仅仅有形式逻辑时无法满足法律逻辑学发展的需要的。众所周知,能够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就被确认的,控辩双方经常会在法律规范的模糊意义下摆出自己的道理,控辩双方对于案件事实的描述也往往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则需要运用法律的实质推导来处理案件。法律的实质推导是指基于实践理性或目的理性以及价值理性进行的法律推理。它是基于法律意图或目的、法律的价值取向、社会效用或社会效益、社会公平正义观念等实质内容对法律展开的推论。在法律出现空隙,法律规范含混不清,相互抵触,“合法”与“合理”相悖的困境等问题上,法律实质推理作出了法律形式推理无法给出的回答。

   形式逻辑也有传统和现代之分,传统形式逻辑主要是指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理论和斯多葛命题逻辑为主体的形式逻辑,现代形式逻辑主要是指皮尔士、弗雷格、罗素、希尔伯特等人发展起来的数理逻辑或符号逻辑。从形式逻辑本身性质来看,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了它无法完全满足法律逻辑学发展的需要。

   首先,我们知道形式逻辑主要研究的是演绎推理的有效性问题,如果想要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则需两个条件:前提真实并且形式有效,而形式逻辑关心的则是人工语言论证和逻辑系统的有效性,它对前提是否真实则关注不够。一个论证的形式是有效的并不能保证前提是真的。“形式逻辑对论证的评价是从真前提开始,但如何判定前提的真假,这已经超出形式逻辑所讨论的范围。”

   其次,在法律事务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不像上述例子中那么简单,某些不确定的因素总是包含在法律论证的大、小前提(即法律规范和案件事实)当中,在由前提到结论的推论中,不是单纯的形式逻辑的推演活动,因而这样的推论不可能是像书本例题中的那种简单形式逻辑的操作。作为法律论证大前提的法律规范是基于自然语言的产物,因此难免会受到自然语言多义性、模糊性的影响,导致法官、律师在运用法律规范的过程中产生困扰。

   在实际操作中,作为法律推论小前提的案件事实并不总是清晰地摆在人们面前,法官、律师也总是面对不完整的案件事实而进行推理、推论,而形式逻辑所进行的演绎推理必然是在前提充分的条件下进行的,它关注的更多是程序化的论证及人工语言的论证。从这点来看,用形式逻辑来进行法律推论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再次,形式逻辑所研究的命题都是事实命题,是有真值的对象,形式逻辑对事实命题做出的非此即彼的评价是形式逻辑二值性的充分体现。但是在法律文本中有较多的命题并非事实命题,而是如“外国人入境,应当向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交验本人的护照或者其他国际旅行证件、签证或者其他入境许可证明,履行规定的手续,经查验准许,方可入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二十四条)”这一类的规范命题或价值命题,这类命题的性质无所谓真假,它们也不充当演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这类命题显然已经超出了形式逻辑的研究范围。形式逻辑并不专门以法律领域中的推理与论证为对象,没有涵盖法律思维领域里的全部推理与论证。

   第四,《牛津法律大辞典》指出:“法律推理是对法律命题的一般逻辑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法律思维中涉及了大量的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语境推理等,这些都属于非演绎推理的范畴,而形式逻辑对非演绎推理的研究十分粗糙,无法满足法律思维的实践,因此形式逻辑无法有效地评价、规范全部法律思维。

   二、法律逻辑学的研究方向——非形式逻辑

   非形式逻辑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到目前为止,它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公认的概念,现任《非形式逻辑》杂志主编拉尔夫·约翰逊(RalphH.Johnson)和安东尼·布莱尔(J.anthonyBlair)提出:“非形式逻辑是逻辑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讲述日常生活中分析、解释、评价、批评和论证建构的非形式标准、尺度和程序”。这个定义被认为是当今流行的定义。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非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是日常生活的语言,也就是自然语言,这一点恰恰迎合了法律逻辑学以自然语言为文本的的特性。

   非形式逻辑之所以是“非形式的”,这主要是因为它不依赖于形式演绎逻辑的主要分析工具——逻辑形式的概念,也不依赖于形式演绎逻辑的主要评价功能——有效性。非形式逻辑在这方面与形式逻辑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形式逻辑研究论证主要是基于语义的研究,即真假命题之间的关系研究;而非形式逻辑研究论证主要是基于语用的研究,即从语境和论证目的角度进行研究,正是这一点成为了法律逻辑学与非形式逻辑的完美联姻。在法律逻辑学中,与法律形式推导对应的是法律实质推导,法律实质推导是指基于实践理性或目的理性以及价值理性进行的法律推理,是基于法律意图或目的、法律的价值取向、社会效用或社会利益、社会公平正义观念等实质内容之间的关系对法律展开的推论,可分为法律的目的推导和价值推导。法律实质推导是基于目的蕴涵和价值蕴涵,而不是基于形式蕴涵,因此它应当有不同于法律形式推导的框架,而非形式逻辑从语境和论证目的角度进行研究就为法律实质推导提供了工具。

逻辑学的方法篇3

【关键词】数字逻辑;VHDL;软实验台;功能仿真

1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数字逻辑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是基于SSi、mSi等器件进行分析和设计,采用的是经典的数字逻辑设计方法,即用真值表、卡诺图、状态转换图、状态转换表、状态方程、时序图、逻辑图和逻辑函数表达式等方法,来分析和设计数字逻辑系统。显然,对于较复杂的数字系统,因其输入变量数、输出函数变量数和状态数的急剧增加,再使用上述这种传统方法进行分析和设计难以适用,甚至根本无法进行。数字逻辑课程的实验环节也是基于标准SSi,mSi芯片的所谓硬实验台实验室(Hardware-basedLaboratory),这种实现台不易做成开放性,实验准备,实验内容和实验课安排都不灵活,实验内容和效果也受到所供SSi,mSi芯片的限制。如今,数字化的概念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几乎绝大多数系统已不是简单几个逻辑变量就能完全描述的。然而目前在专门讲授数字系统设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数字逻辑课程中,绝大多数高校仍然是沿用了几十年不变的老方法,显然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创新。

2引进VHDL语言的方法

VHDL的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弱点,与传统方法相比有几处根本优点,设计者可以在VHDL描述模型建立之后马上用仿真手段来验证系统功能是否满足要求。这种方法还可以免去传统方法的许多繁杂的试凑等耗时劳动(设计瓶颈),因而减少设计时间,降低设计难度,避免了由于人工试凑设计常容易发生的错误。利用各种eDa工具,可自动的将一个可综合的设计在给定的具体器件上进行门级实现。而且,用这种方法系统整体指标往往容易实现,而传统的方法则不然。这种方法其主要设计文件是用VHDL语言编写的源程序,而不是电路原理图,显然传统硬件电路设计最后形成的主要文件是电路原理图,它与设计的器件和技术有关,不易设计文档的复用。用VHDL语言设计系统硬件电路,主要设计文件是用VHDL语言编写的源程序,以此作为归纳文件有很多好处:首先,资料量小,便于保存;其次是可继承性好,即设计其它硬件电路时可以调用文件中的某些库、进程和过程等描述某些局部硬件电路的程序;第三是阅读方便,很容易在程序中看出某一硬件电路的工作原理和逻辑关系,而阅读电路原理图,推知其工作原理都需要较多的硬件知识和经验,而且看起来也不够一目了然。VHDL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设计描述与器件无关(withoutreferenectospecifichardware),显然这是基于SSi、mSi等器件进行分析和设计无法做到的,设计者能专注其设计,而且在eDa综合工具的配合下支持自顶向下的设计。

采用VHDL的方法,在实验环境上也把基于硬件的实验室改变成基于软件的实验室(Software-basedLaboratory)即软实验台,直接在VHDL仿真器中验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根本克服了硬实验台的不足,易于实现实验的开放性和网络教学模式。

VHDL的方法是顺应迅速发展的通讯技术、电子测量技术、自动化控制等技术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使硬件软件化变为现实,使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向标准化、自动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无疑,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远远落后,国内电子行业已逐渐将VHDL硬件描述语言应用于电子系统设计中。为了避免我们的教学内容与电子技术发展脱节,增强人才的竞争能力,适应市场需要,将VHDL硬件描述语言引入数字逻辑的教学和实验中,逐步对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加以改革,势在必行,也是时代的要求和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3举例说明采用VHDL方法的风格和特点

VHDL语言是目前广泛流行的硬件描述语言之一,它起源于美国国防部超高速集成电路计划,计划公布后受到业界的普遍欢迎。1987年12月被ieee正式批准为标准的硬件描述语言,并于1993年公布了修改后的ieee最新标准。VHDL支持结构化的开发设计,因此一个大型的数字系统可以分成较小的子系统,许多人可在不同的子系统中同时进行开发工作。VHDL是通过元件例化语句来实现这一功能的。和其它高级语言一样,VHDL是一种强类型语言,这使设计中的许多错误易于发现。VHDL允许设计者在不同的抽象层次里对系统进行行为描述及结构描述。VHDL有三种主要的建模描述风格:

算法描述(algorithmic):即用顺序语句来描述输入输出对应关系的算法,这种描述方式最初往往与实现硬件无关。

数据流描述(Dataflow):即用一组并行语句来描述数据在寄存器之间流动的建模方式。这种方式与实际硬件实际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结构描述风格(Structural):这是一种与硬件结构最近的描述方式,它通过文件的例化语句来实现。

下面用一个实例来说明采用VHDL语言设计一个四位可控的Johnson计数器,从中可以领略一下采用VHDL方法的风格和特点,此例所反映的设计过程也是笔者所指的软实验台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设计模块端口信号有:Lept,左移控制;RiGHt,右移控制;Stop,停止计数控制;CLK,时钟输入端,Q3-Q0,计数器输出端。设计采用VHDL输入方式。该设计的VHDL代码如下:

libraryieee;

useieee.std_logic_1164.all;

entityjohnsonis

port(LeFt:inStD_LoGiC;

RiGHt:inStD_LoGiC;

Stop:inStD_LoGiC;

CLK:inStD_LoGiC;

Q:bufferStD_LoGiC_VeCtoR(3downto0));

endjohnson;

architecturejohnson_archofJohnsonis

signalDiR:StD_LoGiC;

signalRUn:StD_LoGiC;

begin

process(CLK)

begin

if(CLK'eventandCLK='1')then

if(RiGHt='0')then

DiR

elsif(LeFt='0')then

DiR

endif;

if(Stop='0')then

RUn

elsif(LeFt='0'orRiGHt='0')then

RUn

endif;

if(RUn='1')then

if(DiR='1')then

Q(3downto1)

Q(0)

else

Q(2downto0)

Q(3)

endif;

endif;

endif;

endprocess;

endjohnson_arch;

从上面的VHDL的设计代码可见:VHDL的设计文档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库的声明,端口说明和结构体设计描述。其中端口说明清晰的反映了所设计器件的输入输出性质,在结构体设计描述中也清楚的描述了器件所完成的逻辑功能。这是传统的采用SSi,mSi等标准规格器件设计所没有的优点。

图1设计实例功能仿真图

用VHDL仿真器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参见图1:设计实例功能仿真图。

4结论

随着CmoS技术的日趋成熟和eDa技术的产生和逐步完善,给数字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带来巨大的变革,eDa业界出现了将整个系统集成一个片iC芯片上的系统芯片(SystemonaChip,简称SoC)或称片上系统的概念。系统芯片SoC与传统集成电路iC芯片的设计思想是不同的,SoC是微电子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和集成电路的关系与当时集成电路与分离元器件的关系类似,其对微电子技术的推动作用不亚于自50年代末快速发展起来的集成电路技术。SoC是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出发,把处理机制、模型算法、芯片结构、各层次电路直至器件的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在单个(或少数几个)芯片上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它的设计必须采用VHDL的方法才能实现。在数字逻辑课程教学和实验中,在向学生讲授最基本的数字系统概念和方法时就引入VHDL的方法,其意义和目的也在于此。笔者并不赞成把数字逻辑和VHDL程序设计作为两门课程分开来讲授,尽管许多高校和教材都是这样设计的。

【参考文献】

[1]m.morrismano,etc.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林明权,等,编.VHDL数字控制系统设计范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逻辑学的方法篇4

摘要:逻辑学是我国高校文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它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逻辑学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突破传统授课方式的束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强调实用性,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

关键词:逻辑学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思考

逻辑学主要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以及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作为一门关于思维的学问,它在训练人们的思维、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逻辑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美国教育学家罗伯特·赫钦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年轻人在今后一生中能自己教育自己。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育不再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更关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钱伟长教授在谈到21世纪人才时的话语令人深醒:“不是学好一门课就能像这门课所教的那样工作就是了。因为这门课的知识隔几年或几十年就可能没用。如果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学生通过这门课所学到的逻辑思维能力永远有用。”[1]爱因斯坦也主张:“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而不是把专业知识,始终放在首位。”[2]逻辑学是一门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科学。它的基本功能是训练人们的思维。我们知道,人们不是学了逻辑学后才能思考的,所以,逻辑学的作用不在于教人们思维,而是在于训练人们的思维。www.133229.Com如列宁所言:“逻辑学的有用与否,取决于它对学习的人能给予多少训练以达到别的目的。学习的人通过逻辑学所获得的教养,在于训练思维。”[3]通过逻辑教学,学生不但可以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还可以自觉运用这些知识来正确表述、论证思想、揭露与驳斥谬误和诡辩、分析和解决问题。再者,通过逻辑思维训练,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思维素质和抽象思维能力。逻辑学在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探求新知识方面提供了必要的工具。逻辑学作为一门思维科学,它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逻辑学具有思维教育功能,在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与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它的作用十分显着,它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和把握思维规律,提高思维效率,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

逻辑学具有品德教育功能,学习逻辑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坚持真理、坚持科学的品质。学习逻辑学能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和运用逻辑规则的意识的形成,使他们的言行更具规范性。

逻辑学具有人文教育功能,逻辑与语言密不可分,因此学习逻辑学也是间接地学习、应用和研究语言,使人们的思想更加严密,语言更有逻辑性。另外,逻辑学与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紧密结合,形成了各种应用逻辑学,因此,学习逻辑学,也有助于学习相应的人文科学。

二、传统逻辑学教学的观念、内容、方法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适应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而逻辑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基础性学科。随着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发展的整体化,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显得重要。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已由以往的培养“精英”的应试教育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变。近年来,逻辑教学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实际状况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惟一传授者和教育的惟一组织者,应是学习资源的组织者、网上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者。但是,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学基本上是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支配下进行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仍然是知识的惟一传授者和教学的惟一组织者,学生只不过是接受知识的容器。[4]

三、逻辑学教学观念、内容和方法的思考

(一)更新教育观念

目前中国高校教育的定位是素质教育、大众化教育。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组织教学,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注意创造师生交往的机会,创设学生创新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让每堂课都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自由度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创造个性。

(二)突破传统授课方式的束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数学生反映,他们

编辑整理本文。

学习逻辑学主要面临两大困难:一是逻辑学内容比较抽象,常常运用符号、公式,十分枯燥乏味,又难于理解与记忆,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对学习逻辑学缺乏兴趣,产生了畏难情绪;二是学生运用逻辑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较弱,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跟随教师的思路能够较好地解决问题,一旦离开了教师的引导,让他们独立解决问题时,他们就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由哪里切入。

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把逻辑理论与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

逻辑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概念多,规则多,公式多,符号也多,学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但逻辑学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根据这些特点,逻辑教师应注意逻辑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用生动的实例去进行教学,而不应单纯地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从符号到符号进行推演。如果这样,就会使逻辑教学拘泥于符号化、形式化,从而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厌恶逻辑学,更不用说激发学生学习逻辑的兴趣、培训学生的逻辑技巧和运用逻辑知识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鉴于此,逻辑教师可以根据每部分逻辑知识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课堂辩论、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强化记忆、讨论启发、专题讲座等。这样,教学既有趣味性和生动性,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1)运用设置疑问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由他自己去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定理和法则,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高。他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他的学习越加积极,兴趣也会越大。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尝试,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多方面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对大量的事例和文案进行分析,教师选择相关的资料,提出问题,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尝试,动脑思考,给学生创造发挥见解的机会,使其达到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设置疑问的方法,要求教师首先要提供问题或提供含有问题的材料,这些材料或问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最后,教师要做好问题总结,讲透理论知识,使学生明确问题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提问式教学,使学生学会思考

提问式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是老师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务求达到学生被穷追猛问,难以招架的地步。其目的是促使学生思考,通常不会问问题的人,也就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提出问题。因此,要在不断的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不仅会回答问题,更主要的是会注意问题、发现问题、并以适当的方式提出问题。

在个案分析中不断提问的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们积极思索,互相反馈信息,并与教师沟通,在提问、反问、自问自答、互问互答中,探求解决问题、难题的路径与方法。

(3)适当课堂辩论,引用典故事例,设计课堂游戏,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逻辑学是在“辩”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我国古代,逻辑学也称为“辩学”。故辩论对于学好逻辑学而言,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辩论的题目可以是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热门话题。辩论要求语言流畅,有的放矢,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理服人,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的过程中,他们自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辩论的一个作用。此外,辩论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了,逻辑问题也出来了。如:概念的内涵外延不明确,机械类比、循环论证、诉诸无知等等。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工具性学科,学好它对于我们学习其他学科大有裨益;同时,它又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概念多、规则多、符号多、公式多,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鉴于课程的抽象性,有必要设计一些课堂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注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易实现教学目标

在逻辑学教学中,要实现教学目标,还要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由于在教学中经常会用到一些逻辑故事、教学案例和一些符号、公式等,所以,可以把它们制成课件,实现教学过程的形象化、智能化。这样的教学既有趣味性和生动性,又有启发性。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逻辑学的课堂教学,既能提高备课、讲课的速度和效率,使教师有更多时间讲解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也便于学生能下载或复

编辑整理本文。

印讲义,节省课堂上做笔记的时间,从而更专心于听讲和思考,实现教学目标

(5)逻辑学教学内容必须强调实用性,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5]

逻辑学教学要体现理论教学的实用性,要沿着现代逻辑的发展方向,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贴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贴近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实际,将理论内容最大限度地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教学中既要坚持传统逻辑的理论框架,又要适当吸收现代逻辑的科研成果。教学体系上,概念、判断、推理、逻辑论证、思维规律的理论框架要保持,但对相对抽象的不太结合工作实际的现代逻辑演算则需做一定的取舍。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不会感到太吃力。

逻辑学的基本特点是内容高度抽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逻辑学时的最大感受就是枯燥乏味,对它缺乏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学时要力求把逻辑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使逻辑教学趣味化。为了做到这一点,在系统讲授逻辑学原理的同时,可以穿插许多有趣的逻辑故事、逻辑典故,努力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化、具体化。

如果不注意用生动的实例去教学,而是单纯地从符号到符号、从公式到公式地进行推导,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坚持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就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教师要在课前精心挑选适合的逻辑故事,逻辑故事要与所讲的内容具有相关性,不能为追求趣味性而忽视了知识性。在每一节课前,教师都要针对该章节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倾向认真分析,对所教内容如何切入,怎样激发学生兴趣,需要补充哪些内容,按照怎样的程序进行教学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游刃有余。[6]

参考文献:

[1]秦玉彬.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困境探微.http://www.dffy.com,2004-2-2620:45:34

[2]王洪.法律逻辑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3]王明辉主编.何谓逻辑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4]訾其伦.我国高校文科专业的逻辑教学情况探析.职业圈.2007(11)电子杂志.

[5]杜继艳.谈逻辑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探索.2007(8).

逻辑学的方法篇5

关键词: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而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乐于思考并善于思考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掌握如下一些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5,教师要求学生把5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从而得到四种分法:1和4;2和3;3和2;4和1。由此学生认识到5可以分成1和4,也可以分成2和3等。这就是分析法。反过来,教师又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认识:1和4可以组成5,2和3也可以组成5。这就是综合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再一次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指导学生认识5还可以分成5个1,从而知道5里面有5个1;反过来,5个1能组成5。分析、综合法广泛应用于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合应用题、组合图形的计算等教学中。

   二.比较与分类的方法。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比如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他就会比较长短,比较大小,进而学会比较多少。然后就会把同样大小的放在一起,相同形状的归为一类。或者把相同属性的数学归并在一起(整数、小数、分数)。前者反映的是比较方法,后者例举的是分类方法。分类常常是通过比较得到的。比较和分类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三.抽象与概括的方法。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例如,10以内加法题一共有45道,学生初学时都是靠记住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但是如果教师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如下的规律,学生的计算就灵活多了:①一个数加上1,其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后继数。②应用加法的交换性质。③一个数加上2,共13道题,可运用规律①推得。④5+5=10。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其认识水平也可以大大提高。又如,在计算得数是11的加法时,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出2+9、3+8、7+4、6+5等几道题之后,从中抽象出“凑十法”: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这样,在学习后面的所有20以内进位加法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了。事实表明,学生一旦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方法,机械记忆就将被意义理解所代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四.归纳与演绎的方法。这是经常运用的两种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类推到一般的规律性知识。小学数学中的运算定律、性质及法则,很多是用归纳推理概括出来的。如加法的交换律是通过枚举整数中的几个“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相加和不变”的例子推导概括出来的。这样的推理在小学一年级就可以经常开展训练。如让学生演算下面各题后发现一种规律:7-7=,6-6=,5-5=……9-8=,8-7=……2-1=。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有理、有据的思维。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推到特殊的思维方法。例如一年级学生“算加法想减法”,实际上是以加减互逆关系作为大前提,从而推算出减法式题的计算结果。又如,由“0不能做除数”为大前提,根据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推理出分母和比的后项不能为0。事实上,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经历两个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因此,归纳与演绎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逻辑学的方法篇6

1归纳法

从已知的特殊事件出发,推演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是归纳。归纳是一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复合思维过程。李政道先生曾说过:“中国的学生归纳思维能力比较差。”因为中国学生习惯大量做题,在操练中形成演绎能力,但缺少反思和归纳。归纳对发现科学规律,透视社会现象,作出理性思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物理学中常依事物的因果关系,推出该类事物中所有对象都具有某一属性,称为因果联系归纳法。此法的关键在于找出真正的本质性原因,而判断原因的过程往往采用以下方法。

1.1求同法

即在不同场合下考察相同的物理现象,若在这些场合里只有一个共同的条件,那么这个条件就是该现象发生的原因。

如图1所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线切割磁力线,线框内产生感生电流;图2中一个条形磁铁接近和远离线圈,线圈也能产生感生电流;图3中匀强磁场中转动的线框也能产生感生电流,从而可归纳出导线与磁场之间的相对运动和产生感生电流的因果关系。如图4所示,回路a中滑动变阻器电阻的改变可使回路B中产生感生电流;回路a中电键的开合同样能使回路B中产生感生电流,从而可归纳出原线圈电流的变化在副线圈中产生感生电流的因果关系,但上述几种情况下更本质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

单摆的摆长通常被定义为从悬点到摆球质心的距离,如图5的双线摆中,摆球在垂直于纸面的平面内摆动,其等效摆长不是ao或Bo而是o′o;在图6中,摆球在纸面内作小幅摆动,其等效摆长不是oo″而是oo′;在图7中,摆球中垂直于纸面方向小幅摆动,其等效摆长应为oo′,以上三例中具有共性的物理量是等效摆长,比等效摆长更具共性的应该是等效悬点o′。

1.2求异法

如果某种现象在第一个场合出现,在第二个场合不出现,这二个场合只有一个条件不同,这个条件就是该现象发生的原因。

场合一,一块质量为m的木块被钉子固定在光滑水平地面上,一颗质量为m的子弹以速度v0射向木块,在木块内前进d深度后静止(如图8)。

场合二,在以上情景的基础上,拔掉钉子,让子弹以同样速度v0射向木块,在木块内前进d′深度而相对木块静止(如图9)。

差异点1:场合一与场合二只有一个外部条件差异,即钉子的作用,场合一因钉子作用木块与子弹系统动量不守恒,场合二因没有钉子作用合外力为零而系统动量守恒。

差异点2:场合一,子弹动能全部转化为系统内能,设木块对子弹阻力恒为f,

则有Q=12mv20=f・d(1)

场合二,子弹动能没有全部转化为系统内能,所以Q′=12mv20-12(m+m)v2(2)

其v=mv0m+m

1、2的差异点在于子弹进入木块的深度不一样,导致转化的系统内能不一样,如果对子弹和木块分别用动能定理:

(5)式的意义可归纳为系统动能变化等于摩擦力f乘以相对位移d′得到的功,可称为赝动能定理。

至于归纳推理中的其它方法,如剩余法(即控制变量法)等不再赘述。

2演绎法

从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出发,推出个别特殊性的知识或结论的逻辑思维过程是演绎推理。简单的判断推理“三段论”实际上被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在解题过程中,在复合判断推理中值得注意的是假言推理和归缪反证。

2.1假言推理法

即以假设某一条件成立作为前提的演绎推理,典型的假言连锁推理案例α粒子的散射实验中卢瑟福的推理:如果原子中带正电部分很小,而电子在带正电部分的外边,那么α粒子接近原子时,受到电子的作用不大如果α粒子受到电子作用不大,那么受到正电体的作用是引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如果正电体的作用是引起其运动改变的原因,正电体很小,那么α粒子进入原子区域时,其应在正电体之外,所以α粒子所受力很大因此能产生大角度散射……

如图10所示装置中,电源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以外的一切外电阻不计,如要使丝线悬挂着的闭合金属环m向左摆动,可采取下列哪些措施?

a.改换电动势大的电源

B.增加L1的匝数

C.让滑动触头p向左匀速移动

D.让滑动触头p向右匀速移动

我们可以用假言连锁推理来判断,如果p向右匀速滑动,则回路1中总电阻增加回路电流将减小(如图11)螺线管内磁通量将减小,回路2中将产生感生电流其磁通量方向与原磁通相同,但电流也在减小回路3中电流产生的磁场中减弱,穿过m的磁通量在减小m中产生感生电流感生电流受磁场作用向左摆拢。

2.2归缪反证法

如果说假言推理是正向的演绎推理法,那么归缪反证则是一种逆向的演绎推理法,物理学发展史中不乏许多归缪反证的精彩案例,伽利略就是利用归缪反证了亚里士多德延袭二千多年的关于落体运动速度的定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快。

从假设逆命题出发,运用已知的定律,公式进行演绎推理,论证逆命题非真,即设法证明逆命题不成立(或不正确),归缪就是反证法中的一个核心环节。

为了证明电场中导体达到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一定不存在净电荷,导体表面的场强一定与表面处处垂直,可先假设导体内部存在净电荷(提出逆命题)则无论这种净电荷是正是负,它周围必形成电场,可画出电力线,表示导体内部场强不为零,由上述逆命题得到的这个结论与导体在电场中达到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场强等于零的基本特征相矛盾(归谬),可见上述逆命题不成立。

同样,对后一个结论,可假设导体表面的场强与表面不垂直,(提出逆命题),把导体表面的场强沿导体表面的切线方向和垂直导体表面的切线方向分解成ex、ey两个分量,其中ex使导体表面的电荷受到沿表面的力驱使电荷沿表面移动,从而破坏达到静电平衡的题设条件(归谬),也即证明了导体达到静电平衡时,其表面的场强一定与表面处处垂直的结论。

逻辑方法在科学研究中起了很大作用,但它们不是万能的,也具有局限性。如归纳推理带有很大的或然性,只根据某些事实或非本质属性,仓促、轻率地下结论,在逻辑上称为“急遽归纳”,往往会导致归纳的失败。在“三段论”的演绎推理中,很容易犯“四概念”的错误,正确的演绎推理必须是前提正确而且推理符合思维规律。教学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能正确运用逻辑方法,养成缜密的严谨的思维习惯,少犯逻辑错误。

参考文献:

[1]封小超、王力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蔡铁权.物理教学丛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逻辑学的方法篇7

1.经典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剩余法”的应用 

1928年格里菲斯肺炎栓球菌转化实验推断:S型肺炎双球菌含有转化因子。那么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物质? 

(1)是蛋白质吗?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20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各种氨基酸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排列,形成不同的结构多样性的蛋白质,决定了蛋白质功能多样。由于蛋白质本身是生命的体现者,更多的科学家联想到: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如果因此蕴含遗传信息,作为遗传物质的可能性很大。 

(2)是糖类吗?多糖类的荚膜,是s型肺炎双球菌毒性的直接原因,是否是遗传物质? 

(3)是Dna吗?而对含量较少的Dna的分子结构不甚了解,只知道,它是由4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组成,想象不出Dna怎么可以携带海量的遗传信息。 

综上推测蛋白质为遗传物质的观点占主导地位。 

…… 

1944年,艾弗里验证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就是把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蛋白质、Rna、糖类等那些可能是遗传物质的先行条件(物质)分别分离提取,观察其对R型活菌的转化效果,发现只有Dna具有转化能力,其他物质均没有转化能力。而且随着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有效;如果用Dna酶分解s型活菌的Dna形成脱氧核苷酸,就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显然,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均不是。 

在这个实验中艾弗里应用了逻辑方法“剩余法”。 

2.穆勒的“剩余法” 

它是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之一。已知被研究的某一复杂现象由某种复杂情况引起,将其中已确认有因果联系的部分除开,则剩余的部分也有因果联系。 

把各种先行条件逐一加以分析,那些与被研究现象无关的因素(蛋白质、糖类、Rna、Dna+Dna酶)一一加以排除,而剩下的某一先行条件(Dna),则是被研究现象s型肺炎双球菌转化具有转化能力的原因,再设计实验确证。 

剩余法的逻辑形式是:已知被研究的复合现象a、b、c、d的复合原因是a、B、C、D;已知B是b的原因,C是c的原因,D是d的原因,所以,a是a的原因。“剩余法”相对较复杂,因为它往往综合应用了穆勒其他逻辑归纳法。 

上述艾弗里“剩余法”实际上还综合运用了其他四种逻辑归纳法,以证实Dna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①求同法:契合法(即求同法)。 

所有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出现场合,R型活菌均能转化成s型肺炎双球菌。或所有s型肺炎双球菌Dna的没有出现场合,R型活菌均不能能转化成S型肺炎双球菌。 

契合法(即求同法)为:如果做了若干次实验,出现了某种共同的生物现象,而在研究这几次实验中,只有一种因素是共同的,其余因素均不相同,那么这个共同的因素与被研究的生物现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若以a、B、C、D、e、F、G分别表示不同的因素,a是所要研究的现象,“契合法”可以用表1表示 

所以,a与a有因果关系。 

特点:异中求同。不过特别要注意各场合有无其他的共同情况,还要注意这些场合的研究共同现象是否关键。所以要注意以下两点: 

结论的可靠性和考查的场合数量有关。考察的场合越多,结论的可靠性越高; 

有时在被研究的各个场合中,共同的因素并不只一个,因此,在观察中就应当通过具体分析排除与被研究现象不相关的共同因素。 

②求异法。 

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存在时,具有转化能力(出现S型肺炎双球菌后代);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不存在时(蛋白质/Rna/糖类/Dna水解产物等物质),不具有转化能力(不出现S型肺炎双球菌后代)。结论:Dna是转化因子,Dna是遗传物质。 

求异法的一般逻辑思路为: 

在被研究的现象出现场合与不出现的两个对比场合之间只有一个因素不同,如果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中存在着,而在另一个场合中没有这种因素作用的场合不存在,那么,这个因素与被研究的现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可用表2表示。 

表2说明因素a与a现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特点:同中求异。求异法比求同法更可靠,相对其他探因类的逻辑归纳法简便,在各类实验中用得最多。 

③共变法。 

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的浓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结论:Dna是转化因子,Dna是遗传物质。 

共变法归纳原理可表述为:在某一现象(因素)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另一现象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或负相关性相关性变化,那么这两个现象之间就存在因果关系。 

设a1、a2、a3……是现象(因素)a的不同状态,a1、a2、a3……是另一现象a的不同状态,共变法可以用表3表示。 

从表中不难看出a(自变量)与现象或因素a(因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④求同求异并用法。利用求同求异并用法例子见表4。 

求同求异并用法:如果在被研究现象的若干场合(正事例组)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若干场合(负事例组)中,却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个情况就与被研究的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公式可表示为图1所示。 

3.DiY,利用“剩余法”进行生活实际的生物学探究性课题中因果联系的尝试 

在生活中,经常要对复杂状况不明原因的进行探究,机械故障、病因探查,不妨用“剩余法”破解。例如,有次生物课上学生苏童左腮下部有疼痛感,自述食欲不佳……后来看了两个医生,一个医生诊断为“扁桃体发炎”,配了数百元的杀菌药;另一个专家诊断为感冒类病毒感染,又配了数百元的抑制感冒病毒的药。家长吩咐,两种药都服用试试。 

苏童患的是感冒还是扁桃体发炎或左腮部炎症,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课后,师生一起观察苏童的左腮下部,皮肤外表面没什么异样;扁桃体也没有红肿现象,用高温蒸煮杀菌过的筷子轻点扁桃体,也没有疼痛感,若伤口上撒盐,肯定会有痛感,所以沾取几粒盐轻点扁桃体,还是没有疼痛感,说明扁桃体没有炎性。学生发现其左边臼齿为龋齿,是不是龋齿部发炎?再次用消毒后的筷子轻压龋齿牙龈部,没有疼痛感,沾取几粒盐粒也没有疼痛感,可见也不是龋齿引起的发炎。看来可以不用服用杀菌药了! 

当天,苏童没有打喷嚏、流鼻涕、发热等感冒症状,其他症状很不明显。 

第二天早晨,苏童回校,其他学生发现他左腮下部略有肿大,会不会是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田鸡鼓”)?联想到班上陆续有学生得了流行陛腮腺炎而停课回家休息了,看来很可能是此病。咨询了相关医生后,确诊是该病。建议苏童回家隔离治疗。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不知不觉中与学生一起利用“剩余法”对生活实际中的生物学因果联系进行了探究尝试,。 

逻辑学的方法篇8

模糊数学对电视剧研究的理论开拓

现代数学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上。经典集合论只能把自己的表现力限制在那些有明确外延的概念和事物上,决不能模棱两可。但是,数学的发展是阶段性的,在客观世界中还普遍存在着大量模糊现象,如航天、人脑、社会等系统,参数和变量甚多,各种因素相互交错,系统复杂,模糊性也很明显。模糊性是指概念外延的不确定性,从而造成了判断的不确定性。模糊数学主要是把隶属、性态排中律的集合方式改变为量化分析的方式。③这就跟文学艺术的研究对象,包括电视剧艺术理论研究对象的模糊性存在某种契合。包括电视剧艺术在内的文学艺术,由于在反映和表现过程中具有流动性、随机性和多义性,人们事实上是很难做出非此即彼的形式逻辑判断的,可见模糊性是文学艺术形象与生俱来的本性。因此,我们对此不能求之于形而上学的方法,不能求之于庸俗社会学的划分好坏的方法,而应该诉诸一种相应于文学艺术本性之一的模糊性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对电视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

例如,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亲兄弟杨立仁和杨立青,一个是,一个是共产党,无论是性格还是命运,都是两极对立。这是那个特殊年代里家族成员之间革命与反革命分道扬镳的悲剧。然而,该剧没有沿着“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前行,而是在两极对立的性格与命运之间,大胆模糊了边界,杂糅进一对亲兄弟之间的骨肉亲情。就是这骨肉亲情,使得他们的性格和命运复杂起来,从而使剧作有了在信仰和人伦之间寻求某种精神和谐的深刻探索。长期以来,我们对“典型化”理论存在一些偏差。典型理论的庸俗、单调和贫乏曾经造成了“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雷同现象,使典型的审美价值淡化和弱化。《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模糊的性格和命运的边界描写的人物,从多层次、多方面揭示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发现了两种阶级立场撞击中人物心理的种种新问题,这就透视和反映了一定时代中民心的普世特征,也就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代表性,同样也就有了典型性。

突变论对电视剧研究的理论亲和

“突变”这个词,源于法文,原意是指灾难性的突然变化,强调变化过程的间断性,所以,“突变论”又称作“灾变论”。“突变论”是数学科学领域里研究不连续现象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简单地说,它是通过对稳定性结构的研究来说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发生的不连续的突然变化的过程,试图从定性的角度来描述各种现象中的不同形状之间的突然跃迁。目前在文学艺术研究领域里突变论的运用还处在探索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对待创作中的“灵感”问题肯定是适用的。

通常,我们把文学艺术中的“灵感”看作是一种心理现象,认定它表现为各种心理因素的高度综合。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灵感通常表现为逻辑的中断,思维的飞跃。人们把这种情况称为‘顿悟’或‘直觉’。杨振宁说,这种‘顿悟’不是来自正面的思考,而通常是在一种不经意的状态下突然得出平日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④这种突然变化的过程,完全打断了原先设定的逻辑发展顺序,就是数学方法中的突变论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协同论对电视剧研究的启示与移植

“协同”这个词,源自希腊文,意为合作、联合。“协同论”由德国数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是研究各种系统共同遵守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一门新兴科学。这种系统包括数学系统、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在内,都具有充分组织性的空间结构、时序结构或时空结构,这些组织性又都是由子系统之间的相互系统作用而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具有自组织性。“协同论”以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为基础,同时又汲取了现代物理学的平衡相变理论,在不同学科的研究领域,通过现象的类比,找出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中共同遵循的规律,独具一格地形成了一整套的模型和处理方案。“协同论”是20世纪科学技术理论整体化过程中的产物,它的目的在于通过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把不同的学科尤其是“软”学科和“硬”学科联系起来。在文学艺术研究领域,人们正探索着应用“协同论”的原理研究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或者新兴文艺形式的美学理论。

一部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的历史,就是在系统内不同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而发展起来的。除了社会制约性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社会意识形态系统的制约,还有法制和管理的、生产和市场的生态环境系统,都必须和电视剧自身的各个系统协同发展。而电视剧自身的各个系统的发展,又一定表现为电视剧理论、电视剧批评和电视剧史的三大系统的协同发展。就电视剧史而言,自然又有诸如观念、文本、流派等方面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

随着数码制作技术和电视转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电视剧家族中出现了很多新成员,如手机电视剧、地铁电视剧等。研究这些基于新媒体播放载体、新广告盈利模式、新空间收看环境的电视剧审美新个体,我们也需要诉诸“协同论”投以全面、联系的学术眼光。以地铁电视剧为例,这是一种基于地铁乘客信息导乘系统,采用无线局域传输和光纤通讯等高科技手段,以车厢内的等离子显示器、液晶显示器等为播放载体的新媒体艺术形式。每集片长约三分钟,每天播出一集,并将在一天中重复播放数次,是传统电视剧的浓缩版。毫无疑问,地铁电视剧是由传统影视创作、新媒体技术、大众传播、广告营销、消费文化等多种合力塑成。

从技术层面来说,地铁电视剧生长在新媒体平台上,新的技术标准会产生新的艺术规定性。无线局域传输和光纤通讯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使移动播出和接收成为可能。但是这些技术还不成熟,在列车行进的过程中信号中断、画面闪烁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地铁剧篇幅短小,尽可能减少剧集播放中因技术缺陷带来的干扰。地铁车厢内安置的播放终端液晶显示器,在增加图像精确度和色彩还原力的同时,存在着播放视角有限的天然缺陷,这也成为限制地铁剧有效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传播学领域来说,特殊化的接受空间和分众化的受众传播,也赋予了地铁剧独特的艺术属性。地铁时速大约是每小时120公里,两站之间仅费时2-3分钟,因此为了保证每天故事的完整传达和统一形象,一集地铁剧的时长为2-3分钟。精短的时间要求剧情简单凝练和剪辑大开大合。在播放过程中,列车报站的声音大约30秒,加上车厢里的谈话声、乘客上下车时的声响以及列车发动机的轰鸣声等,都会影响地铁剧的声音质量。这就要求地铁剧应打造精良的声音品质、立体化的背景音乐,并尽量为台词配上字幕。由于地铁的晃动和频繁地上下车,乘客不可能全神贯注剧集内容,所以地铁剧应制作出炫目的视觉效果。例如,叙事多用特写镜头、空镜头唯美写意,同时启用明星表演,以此增加画面的吸引力、易读性和冲击感。地铁的受众大多是三高人群――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多是年轻的都市白领,追求品位和时尚,地铁剧要与他们形成共鸣,应讲述都市生活、情感选择、励志故事等等。

从传媒产业领域来说,地铁电视节目的普遍广告化,地铁电视产业化的初具规模,促成了广告植入地铁电视剧的“合法化”。地铁电视剧中,讲述白领生活故事和品牌形象故事互文互喻,实现双赢。例如,地铁剧《背着你跳舞》将故事与信息创造性的结合,成功传递出了“ninewest”鞋业的品牌理念――“梦想,也需要穿上一双好鞋子”。然而,地铁电视剧毕竟是一种艺术样式和公益举措,应该把握住平衡,尽力做到广告植入到剧情中就像盐溶于水一样。

以地铁电视剧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是“协同论”典型的履行者。正是来自艺术的、技术的、传播的、产业的、美学的等各个分量在“协同”中,令这一部复调的和声作品,焕发出巨大的美学能量。

耗散结构论对电视剧研究的理论切入

“耗散结构论”是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在1969年“理论物理学与数学”的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来的一种学说。“耗散结构论”指出,像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这样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成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普利高津等人就把这种在不稳定之上当体系到达某一特征值时出现的稳定化的有序的新结构、新组织称为“耗散结构”,并认为耗散结构是“活”的有序化结构。耗散结构论就是研究耗散结构的性质、形成、稳定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耗散结构论”从诞生至今不过短短的四十几年,虽然它在数学研究乃至自然科学研究中仍然是一种理论上的猜测和假设,但是,由于它是一门横向联系中产生的新兴学科,具有积极鲜明的方法论特征,因而在许多方面的应用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文学艺术研究领域,一些理论工作者也正在开始用“耗散结构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美的行程,分析文学艺术作品。

在电视剧的众多研究维度中,适合采用“耗散结构论”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度分析的是电视剧接受论研究。电视剧接受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大系统里,接受的社会环境、接受的心理过程、接受的传播链条和市场机制、接受的审美价值取向和规范,还有接受者自身进入角色的状态,接受者所受理论批评的引导,其实都是一些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整个接受过程都在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都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会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成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者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些系统都跟周围环境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当他们都在运动中达到某一特征值时,就会出现在稳定化的有序的新结构、新组织中。这时,接受就顺利地和电视剧实现审美沟通,接受系统自身也就构成电视剧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最终实现了电视剧的艺术创造过程。

电视剧艺术研究对数学方法的借用,是文理交融的一个创造性应用。冲破壁垒之后的电视剧艺术研究拥有更综合的学术体系,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将会由这一合力的推动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注释:

①《歌德谈话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译本,第183页。

②C・S・皮尔斯:《理论的结构》,转引自《科学的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译本,第67页。

逻辑学的方法篇9

1.国内逻辑学的传入和现状

早在1631年,李之藻、傅汛际翻译了《名理探》,西方逻辑学开始传入中国,后来逐步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1978年,国内逻辑学研究步入了大发展时期,先后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逻辑研讨会,并且在1979年8月成立了中国逻辑学会。目前中国逻辑学会下设辩证逻辑、法律逻辑、符号学、归纳逻辑、经济逻辑、科学逻辑、现代逻辑、形式逻辑、因明、应用逻辑、语言逻辑和中国逻辑史共12个专业委员会,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研究方向。2013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会上,逻辑学会名誉会长张家龙先生提出了中国逻辑学的发展要坚持三个结合,即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发展目标。会议围绕中国逻辑学会如何充分发挥为社会、为会员服务的功能以及逻辑如何应用等问题展开了激烈地讨论。会议决定,为了充分调动逻辑学者的科研积极性,设立中国逻辑学会学术研究项目,面向全国公开征集研究选题,集中评审后,依照国家社科基金模式,进行公开申请、评审;规范社会各类逻辑培训,中国逻辑学会拟与相关社会力量合作,成立专门机构进行逻辑培训资格认证;通过开设若千门规范的逻辑基础课程,提髙培训老师的逻辑素质,从而为提高全民族的逻辑素质服务;并就是否进行逻辑素质等级考试进行了讨论。逻辑学会应积极推进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研究工作,推动筹备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下成立相关的分支指导委员会。本次会议,为中国逻辑学的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为逻辑学教学改革定下了基调。

2.国内逻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数理逻辑——中国逻辑、印度逻辑和古希腊逻辑并称为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传统,而以古希腊逻辑为先河的西方逻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西方,逻辑学与哲学并起,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而以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成果最为杰出,他所创立的古典逻辑,经过后人的增补、发展,形成了传统逻辑,至今仍为大学逻辑教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中世纪的逻辑学被当作神学的工具,而以西班牙逻辑学家彼得的《逻辑大全》流传最广、影响较大,成为13世纪至16世纪西欧各类学校广泛采用的逻辑学课本。近代培根的归纳法对近代逻辑学和科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后近代科学家笛卡尔、赫舍尔、惠威尔等分别对科学归纳逻辑进行了深人的探讨。17世纪末,莱布尼兹初步奠定了现代形式逻辑即符号逻辑的基础。19世纪英国著名的逻辑学家汉密尔顿创立了谓词量化理论,极大地推动了符号逻辑的发展。德摩根提出了关系命题和关系推理,乔治布尔创立了逻辑代数,使逻辑代数臻于完善。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弗雷格构建了比较完全的逻辑演算系统,开创了公理系统的先河。后由罗素、希尔伯特和哥德尔等人所完善的一阶逻辑,是当代逻辑大厦的基石。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塔斯基的逻辑语义学、图灵的“图灵机理论”,成为逻辑史上三项划时代的重大成果。促使形式系统的方法成为现代逻辑研究的基本方法,而集合论、证明论、模型论、递归论成为现代逻辑的基本工具。形成了数理逻辑的研究方向。

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逻辑哲学主要研究逻辑的哲学以及运用现代逻辑工具分析解决重大哲学问题。20世纪上半期,逻辑学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和哲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推动了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主要以英美哲学家奥斯汀、戴维森、格赖斯、克里普克、蒯因、罗素、塞尔、斯特劳森和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真理和意义、言语行为理论、指称与摹状词、名称与指示词、命题态度、可能世界与情境理论、隐喻、私人语言等领域。哲学逻辑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是在经典逻辑的基础上,引进具有哲学含义的逻辑算子而构建扩充逻辑系统,如模态逻辑、时态逻辑、道义逻辑和认知逻辑等;另一种是在某种哲学思考的背景下,对经典逻辑算子的变异解释建构择代逻辑系统,如多值逻辑、弗协调逻辑、模糊逻辑、直觉主义逻辑以及多值模态逻辑等。

归纳逻辑——归纳逻辑属于非演绎逻辑,前期的研究主要包括回溯推理、穆勒五法的推广、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新归纳方法以及类比推理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归纳逻辑更关注于专家系统、知识工程和智能计算机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对归纳逻辑面临的哲学问题的研究。同时,对归纳逻辑的研究,更倾向于对概率逻辑的研究。

应用逻辑和逻辑应用——包括科学逻辑、语言逻辑、法律逻辑、决策逻辑和经济逻辑等。科学逻辑是经验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论,包括发现的逻辑、检验的逻辑以及发展的逻辑三个方面,主要对逻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究。语言逻辑以自然语言为研究对象,同时以人工语言作为分析工具,主要研究语言的语形、语义和语用,以现代逻辑的成果为研究基础。有的则从广义量词理论、蒙太古语法、范畴类型逻辑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构造语言逻辑系统,研究通过演绎方式获得概称句的推理。而法律逻辑主要研究传统逻辑在法律中的应用,研究法律推理或论语。经济逻辑主要研究概率逻辑、博弈逻辑等和经济相关的一些逻辑推理。决策逻辑则以哲学逻辑为工具,如认知逻辑,突出社会经济活动中主体在互动交流中所涉及到推理模式。

辩证逻辑——关于辩证逻辑是不是逻辑,还存在有广泛的争论。辩证逻辑主要形成了三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范畴理论方向、形式化方向和科学方法论方向。

逻辑史研究——包括中国逻辑史、西方逻辑史以及因明。关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现在很多以先秦逻辑学家的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寻求中国古代的一些逻辑思想,也有的将逻辑和文化相结合,研究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西方逻辑史则以西方逻辑的发展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西方逻辑史的发展过程和规律,以及不同时代的逻辑学家对逻辑所做的贡献。因明主要有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对因明进行抢救性的整理和研究。

二、国内逻辑学教学面临的困境

目前虽然国内逻辑学的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令人堪忧的问题,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远不如古希腊逻辑发展得完备、系统化,也不如印度的因明发展得充分。中国逻辑学以诸子百家中的墨家逻辑学发展得相对比较完善外,儒家的名学和辩学中也有类似于逻辑的一些片段,而到了后期,儒道两家成为中国学术的权威,而其它各家则渐趋衰落,从而形成了中国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传统,即重感性而轻理性的思维范式。虽然后来西方逻辑传入中国,但并未根本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理性思维并没有真正融人到日常思维之中,因此,逻辑在中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其次,国内的逻辑学教材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不够完善,本科生的逻辑学教材大部分都大同小异,皆以西方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逻辑为主要授课内容。研究生专用教材,各个高校选用的也各不相同,国内缺乏这方面的比较通用的一些教材。逻辑学专业比较强的一些高校,则大部分以国外的逻辑学教材为范本,这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对于本科生的教材而言,一旦引入现代逻辑,则学生又会反映难学,受国内实用主义风气的影响,社会也需要大批的实用型人才,这些都影响到高校的教学和管理理念,迫于就业、分配的压力而加大了应用学科、实用学科的发展,削弱了逻辑学这样的基础学科的教育,普遍认为学习逻辑学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显得比较薄弱,学习逻辑学没有什么用处。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学者和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正试图编写一些具有权威性的教材。

第三是我国逻辑学教师队伍与国外相比,整体水平不高。就国内而言,设有逻辑学博士点的高校只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20个左右,而培养的逻辑学专业的教师,包括博士生,许多都改教其他课程,或者兼教一点逻辑,或者参加公务员考试而走上仕途,放弃了对逻辑学专业做进一步的研究的理想。同时,报考逻辑学专业的研究生的生源严重不足,无法培养足够的专业教师队伍从事逻辑学教学的需求。另外,即使是逻辑学专业的导师,许多对现代逻辑也不是很精通,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很多研究生无法教授现代逻辑课程,这都制约了逻辑学教学质量的提髙。同时由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理念不够科学,这些也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三、逻辑教学改革的策略

逻辑教学的改革必须针对逻辑学教学面临的困境,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要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髙校要重视逻辑学的基础学科地位,关注逻辑学科的发展,搭建逻辑学的学科平台,加强学术队伍建设,转变急功近利的观念,打破思维定式。从逻辑学教学自身的特点,从逻辑学课程的开设方式和逻辑教学观念的改革出发,转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提高逻辑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逻辑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关于高校逻辑学教学内容的走向问题,郭桥认为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3种观点。其一用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该观点主要以王路为代表的学者’在高校应该教授现代逻辑,用其取代传统逻辑。因此被称为“取代论”者。其二坚持传统逻辑不可废止。以张盛彬、马佩、郁慕镛等为代表。主张中国高校,文科主要应该学习传统逻辑,不应以数理逻辑内容完全取代大学文科逻辑教材中的传统逻辑的内容,同时也应该在高校适当地讲授非形式化的普通逻辑。其三坚持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并举,认为逻辑教学改革至少应该是形式化逻辑和论证逻辑并重,传统逻辑的形式化不是逻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数理逻辑也不是现代逻辑的全部。我们认为,髙校的逻辑学教学应该参照国外逻辑学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科背景,开设不同的逻辑学课程,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课时计划。同时各个学校也要有自己的特色,根据本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科特点进行取舍。

据此,逻辑学的教学内容,也就是教材的设计至关重要。在本科教学阶段,针对逻辑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逻辑学专业性比较强,教材不能切合各个高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等,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所以要建立和完善逻辑学的课程体系,根据逻辑学的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本高生的具体的学科背景,形成以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归纳逻辑、逻辑应用、批判性思维等课程体系,分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通识课等不同的类型,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本科生的学习。改革逻辑学教学大纲、制作规范的逻辑学教案和课件,以校级精品课程、部级精课程为参照,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目前的传统逻辑教材都大同小异,所以我国逻辑教学改革须借鉴国际逻辑教学改革的经验,在教材设计方面,尽量参照西方的教材,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开设不同层次的教材。对于高校的本科生,特别是文科生,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哲学、思政等专业可以经典逻辑为主要授课内容,适当增加逻辑哲学、现代逻辑、归纳逻辑的一些内容。中文、外语、广电、新闻等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增设语言哲学、逻辑哲学、言语交际等方面的课程。法律、经管、社会学等专业的学生,可以增设现代逻辑,而仍以传统逻辑为主要授课内容,同时增加法律逻辑、经济逻辑、辩证逻辑、归纳逻辑、哲学逻辑中的道义逻辑(适用于法律逻辑专业的学生)和mBa考试相关的逻辑知识等内容。至于学时数的设计,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应该选择36学时或者54学时,这样才能使本科生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同时又能受到逻辑学的训练|51^2°。因此就需要对逻辑学这门学科有一个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制定较为统一的教材,同时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材。

对于研究生来说,则主要应以西方逻辑史为基础知识,这里的西方逻辑史主要指国外纯英文的西方逻辑史手册为教授的主要内容,使研究生了解西方逻辑发展的历史进程,逻辑学家们的逻辑理论和形成该理论的历程。然后根据不同的师资力量和生源的学科背景,有选择地开设四论(证明论、集合论、模型论和递归论)这样的基础理论,文科学生可以开设逻辑哲学、语言哲学、法律逻辑、经济逻辑、归纳逻辑、中国逻辑史、因明等逻辑课程。有选择地开设模态逻辑、人工智能、现代逻辑(数理逻辑、符号逻辑)、哲学逻辑。对于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则可以对上述逻辑根据爱好进行选择。像阿姆斯特丹大学就具有很好的逻辑学教学传统,开设逻辑、语言与计算相关的逻辑学课程,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要求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要和人学前的学科背景相关,专业方向分为“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信息和计算”以及“语言和认知”。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开设不同的课程。对于“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方向,要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熟悉数学中的相关的基本概念,掌握拓扑学、代数学、集合论中的和逻辑相关的基本概念,学好四论。对于“信息和计算”方向的学生,要熟悉集合论、证明论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以及计算机专业中和逻辑相关的课程。“语言和认知”方向的学生,除了熟悉四论中的一些基础理论外,还要求掌握哲学和语言学中的基本理论。其课程设计也是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开设不同的课程。对“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方向的学生,开设模态逻辑导论与公理集合论,递归论和模型论,以及集合论高等研究、构造主义、模态逻辑等。在“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方向,开设约束编程、自动化推理、对话系统、信息科学的博弈论、信息论、信息检索、神经网络和符号推理、语言和言语技术、语言学习、算法、复杂性和计算、概率系统、资料导向的分析及不确定性推理等。对于“语言和认知”方向的的学生,开设逻辑和认知、语义的结构和内涵语义、哲学与认知、理性、内涵和言语行为、意义指称和模态等。同时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同时各专业都应该开设批判性思维相关的逻辑课程,特别是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本科生,因为他们面临着就业、深造等多种选择,这就需要参加各级各类能力考试,而逻辑学则为必考的内容之一,因此可以为学生解答GRe考试、Gmat考试、LSat考试、mBa考试、mpa考试、GCt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的相关试题,为大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如考逻辑学研究生等)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2.逻辑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逻辑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关注国际国内逻辑学研究的前沿,不断吸纳新的知识,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就是指在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设计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而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和讨论等活动。案例教学法,是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或者是历史、寓言、小说等事例,和逻辑学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逻辑的兴趣,指明其中蕴含的道理,给学生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同时,课堂教学也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注重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表达等方法,激发学生对逻辑学这门学科的浓厚的兴趣,领略逻辑的奥妙,从而更好地掌握逻辑基础理论。要求学生多读一些逻辑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特别是国外的一些逻辑学方面的基础教材,培养理性思维能力。适当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选择一个与本课程相关的主题作进一步研究,写出具有创新性的小论文,让学生沉浸到图书资料的海洋之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营造良好的学习逻辑学的氛围,举办各种侧重点不同的学术讲座和专题讨论会,邀请逻辑学专业的导师或者学者做专题讲座。定期组织学生组成专题小组,针对不同的专题进行讨论,这样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创新点。对于研究生,还要鼓励他们参加全国性、国际性的逻辑学术会议,多和逻辑大家进行交流,增长自己的见识,了解学术前沿。

3.逻辑学科研创新方面的改革

至于学习传统逻辑能否培养出高层次的逻辑学科研人员,或者说培养出逻辑学家的问题,在学术界也进行了广泛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很多高校毕业生接受了逻辑学的基础理论的学习,但真正成为知名的逻辑学家的,恐怕还没有。但是,任何一个逻辑学家,必然懂得基础的逻辑学知识,不能因为传统逻辑培养不出现代逻辑学家就放弃学习传统逻辑学。教育部、国家社科规划办每年都设有逻辑学科的课题项目,包括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这样有利于逻辑学科的科研创新和原创性的成果的出现。同时积极创办更多的逻辑学专业的期刊、杂志。目前除了中山大学的《逻辑学研究》外,还没有其它专门的逻辑学刊物,希望以后能够创办更多的逻辑学专业的专门的学术期刊,以便可以有更多的学术成果的发表阵地。同时其它的核心期刊,也需要增加刊发逻辑学专业的一些栏目,使逻辑学专业的学者有更加广泛地发表文章的阵地。

逻辑学的方法篇10

[论文关键词]法律逻辑司法实践现代逻辑

一、何为法律逻辑

目前,法律逻辑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学术体系,提到法律逻辑学,仍被视为一个怪异且冷门的研究,许多个人学术观点大量存在。由于法学家们不愿意把精力放在一种方法论上,而那些熟通方法论的人,又未必对法律有兴趣,所以法律逻辑学的困难使其裹足不前。

第一种观点认为:“法律逻辑就是普通逻辑在法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其理论基础就是形式逻辑所阐述的原理。”同意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逻辑并不具备什么特定的研究对象,其只是在形式上,运用逻辑原理在法的理论、法的规范和法的实践中的应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逻辑的研究对象就是法律中的逻辑问题,法律逻辑就是形式逻辑在法律规范或法律活动中的应用。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法律逻辑作为一门学科,应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现在很多学者同意第二种观点。这些学者认为法律逻辑作为一门学科,是应该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的,而其作为逻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法律逻辑的研究应是与一般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相对应、相关联的。

由支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们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法律逻辑定义为:法律逻辑是一门主要研究法律思维形式及其逻辑方法的科学。

法律逻辑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建立以传统逻辑或一阶逻辑内容为框架的法律逻辑体系,并将这些理论广泛地运用于法律思维领域之中;

第二阶段主要是从法律适用问题的研究扩展到了法律发现或获取问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主要是对事实发现、法律获取、诉讼主张与裁决证成的规律、规则与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逐渐地建立以事实推理、法律推理、判决推理与法律论证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不同于传统逻辑与一阶逻辑框架的法律逻辑体系,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事实的发现、法律的获取、诉讼主张与裁决的证立之中。

二、逻辑在法律中的作用遭到质疑

美国的大法官霍姆斯断然指出了“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的结论后,各种批判法律与逻辑关系的理论,在法律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于许多有影响的重大疑难案件,形式逻辑的作用在下降,而本应独立性非常强的法律,却因其外在客观环境,诸如正义、人情、情势等因素的作用在强化。

于是逻辑在法律中的作用遭到质疑,其对法律工作的影响并无法量化,甚至能感受其在法律适用当中的作用微乎其微,面对这种实践和种种批判理论对法律逻辑的影响很大,其权威地位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动摇。而且一度,在法学院的理论课堂上,逻辑与法律的密切关系被撕裂了,二者似乎变成了并不相关的两个概念。

一些法学类的高校专业课中并没有“法律逻辑”课程,即便学校设置了这样的课程,那么也是课时量、人员配备相对薄弱的。更多的是被作为选修课而开设,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们都对法律逻辑学不重视。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于法律逻辑学研究十分欠缺,还没有研究出适应我国法学教育的法律逻辑学体系。

在学术界,许多法律人总会提出:“现代逻辑对法律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似乎并不显著的作用也正是许多法学家并不愿意将精力投身于这一学科的原因之一。

现代逻辑提供了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表达和分析思维的全新原则和方法,而这种思维是正确、有效地完成法律工作所必不可少的。这可以作为一种简单回答上述问题的答案,但是也许这并不能彻底消除对现代逻辑在法律中应用的困惑。那么,如果希望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就必须深入到一些相关分析之中,它们从多个方面证明了现代逻辑对法律思维的重要作用。

三、法律逻辑应当受到重视的原因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借助于法律逻辑,法律思维的合理性得到增强,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人的思维借助法律逻辑思维实现

法律思维不能违背最基本的逻辑规律,按法制模式的设计要求,法律人的主要思维形式应该是借助逻辑思维规律来完成的。在形式逻辑中,有许多对思维规律构成了一般的思维模式,指导着人们的思维,而这一点在法律思维中也不例外。

通过法律语言表达和法律思维是一个法律人存在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认定上述定义中的两个条件呢?法律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不违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即条理清楚。而法律思维则强调依据法律规范进行思维,其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强调程序优先、普遍性优于特殊性、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等。

此外,法律思维不能与人们的日常逻辑思维明显违背,对法律判决的结论必须是依据推理的方式逻辑地得出,否则判决就缺少了说服力。

(二)法律解释依赖于法律逻辑

现代法学法律解释的方法论,必须以法律逻辑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在解释法律的时候需要运用逻辑规则。法律解释学是通过彻底的理性本质与那些直觉的解释形式加以区别的,其是逻辑的解释。

近代成文法主义非常推崇法律逻辑,但是他们研究的是司法格式,而不是具体的法律技术。这一点最明确的体现就是三段论在法律条文中的应用。以司法中的三段论为例,通过在许多简单的案件中直接运用,便可以推出判决结论。部分学者认为80%的案件都可以通过三段论推理加以解决。而在法律解释中其明晰性原则也是靠三段论来支撑的,即对明确的法律就必须坚决执行,不需要解释的就不能随意添加意义,这是法律解释的重要原则。而三段论的推理是法律解释的基本方式之一。

(三)法律逻辑巩固法律发展

法律逻辑可以巩固法律的发展,其可以在法律适用的如下几个方面得到印证:

在法庭辩论中,双方辩论的逻辑是一种出自法律的论证和反驳,该内容并不关心立法者想什么,而通过这个案件我们能够从法律条文中援引什么。通过法律逻辑的指引是法制能够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在诉讼事实的论证问题中,人们期望通过了解法律上的论证的性质,继而推断出证明的可能性是什么样的,并且证明的技术和手段是什么,要得出上述结论,就需要通过逻辑规则甚至反逻辑规则来证明证据的相关性,而这种结论的得出依赖于法律逻辑的运用。

在刑事案件侦查中,案件的正确侦查既需要侦查人员认真勘查现场、确定侦查范围、否定嫌疑对象,而案件的定论需要在掌握既有案件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追溯案情发生的真实时间、地点、作案动机等,再通过正确运用逻辑推理,对案件的性质、作案的手段等进行合理推测和断定。要从上诉案件线索中作出正确的侦查判断,就必须通过借助于一定的逻辑推理形式来完成。这样可以得出,逻辑推理是分析案情、案件侦查的重要工具。

四、如何加强法律逻辑的适用

法律逻辑作为法律学者、工作者需要拥有的一项重要的基本要素,其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法律逻辑的适用问题上,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呢?

(一)在态度上正视法律逻辑的重要地位

法律逻辑作为一个基本要素,在人们适用法律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的作用并不直接外在地表现出来,所以法律逻辑的重要地位被忽视。

如果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比作一座摩天大楼的话,那么法律逻辑就是这个法律体系的内部设计,只有当内部设计合理且得到执行的时候,这座大楼才会在时间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下,稳固地保持其体态。基础是每一个专业在达到巅峰的前提条件,我们只有正视法律逻辑的重要性,在态度上将其视为法学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总体后,才会给予其应有的重要地位,而不能因为法律逻辑在表现出来的外在重要性不够明显时,将其忽略。只有真正地端正对待法律逻辑的态度,才能在接下来的法律逻辑教育及应用中使其得到发展,也为今后法律逻辑的适用提供了保证。

(二)在法律教学中注重法律逻辑的教育

在现在的法律教学中,对法律学者的法律逻辑教育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很多学校在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目,这使得法律逻辑学渐渐淡出了法律学习者和爱好者们的视线,然而如果想要真正掌握法律知识,在现实的社会问题中很好地应用法律,拥有一个正确的法律思维和法律逻辑是必不可少的。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逻辑是法治社会中法律评价的逻辑起点。在呼吁端正对法律逻辑的态度后,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普及法律逻辑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积极地学习,以使得法律逻辑学在法律应用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重视对法律逻辑的教育和研究,这也是提高法律逻辑地位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时给法律逻辑在法律适用中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在实践中应用法律逻辑

条理性和逻辑性是决定一件事情完成效率和效果的有效保证,在态度上端正了对法律逻辑的认识,在接受了深入的法律逻辑教育之后,我们就要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应用法律逻辑。

其实每一个法律工作者在实践中多会应用法律逻辑,只是其表象并不明显而被忽略,然而拥有一个正确的法律逻辑会提高法律工作的工作效率、保证法律工作的质量。所以定期对法律工作者的法律逻辑进行培训也是提高法律逻辑地位的一个重要措施。

后续的教育和学习,会使得在接触实务后的法律工作者们更好地了解以前所学习的知识,也为接下来的工作带来了更好的改善。更多地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法律逻辑的适用价值,在更加有效地提高法律逻辑的同时,也会为法律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基础。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