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子劳动合同流程十篇电子劳动合同流程十篇

电子劳动合同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1:58

电子劳动合同流程篇1

以人为本的电子商务,是我国电子商务今后的发展方向。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是我国经济发展对电子商务提出的客观要求

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代化过程中。建立在物质资源巨大耗费基础上的传统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难以为继,要进一步发展,就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路子。以人为本的电子商务非常符合这个发展方向。

电子商务对中国能产生多大影响,就当前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解决国民经济中的急迫问题有多大作为。其中,通过电子商务新增机会提高劳动者就业、通过电子商务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一个重要方面。

1、电子商务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具有战略意义

当前,电子商务网站为我国提供了32万个就业岗位,包括企业网站提供的就业机会达110万个,第三方物流和配送行业还会带来上千万人的就业机会。我国一年的劳动力就业缺口在一千三四百万左右,如果电子商务搞得好,一下子就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中的很大一部分。

据2004年CnniC有关统计推算,全国网站总数为59.56万个,各类网站中,企业网站数的比例最大,占整个网站总体的70.9%,即42万个左右,直接吸纳了大约110万人就业。其次为商业网站,占8.2%。约有4.88万个网站,专门从事电子商务活动,全职员工在10人以上的,占40%以上,约有20万左右人员就业。电子商务网站总共吸纳大约32万人就业。

如果考虑网站以外电子商务及间接带动因素,电子商务吸纳就业的数字还会更高。例如,第三方物流和配送行业带来了上千万人的就业机会,形成了电子商务师、网络营销等新兴职位。就业信息网站和大量人才供需频道都在为供需双方提供更多撮合机会,减少摩擦性失业,促进了人才资源更合理的配置。

2、通过职业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信息素质,调整就业结构,关系中国未来战略竞争力

据统计,经合组织成员国近年来所增加的6500万个就业机会中,95%与信息和知识产业有关。

电子商务可以改变劳动力结构,增加劳动要素中的信息和知识成分。同样是就业,高素质就业一千万,与低素质就业一千万,从找工作这一点看是一样的,但从国家竞争力看有天壤之别。我们将未来的国家竞争优势定位在廉价劳动力,还是定位在人力资本上,大有不同。率先调整的国家和地区,可以使劳动力从低需求的低素质就业领域,进入高需求的高素质就业领域;滞后调整的国家和地区,将使劳动力更多地从原有需求状态的领域,挤入需求减少的领域。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结构调整的机遇,相对于其它国家和地区,通过信息化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抓住就业调整机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从2002年开始,国家实施《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计划》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并启动了“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训计划”,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技能振兴行动,加快培养一大批技术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提高全体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着重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培训,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2003年,全国的企业在职职工中,当年接受各种岗位技能培训的达3400万人次。

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形式做好知识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选拔是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有效途径;对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优胜者进行表彰,对涌现的高技能人才进行采访、报道、宣传,让全社会都关注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机制,做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动、督导、总结、提高等方面的工作,十分必要。

像电子商务大赛这样的活动,可普及电子商务职业技能、技术成果和应用经验,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促进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就业和人才有序流动,使公众尤其是广大传统企业经营者对如何开展电子商务实施工作(比如,在电子商务规划设计工作、开发建设工作、电子商务业务运营过程中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等方面应该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岗位,应该选拔什么样的人员来从事这些岗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或接受过电子商务师职业技能专业培训、鉴定的人才在企业中找到准确的定位。

二、以人为本,是电子商务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是第三代电子商务模式的方向

以人为本的观念,对it来说并不陌生。“科技以人为本”(“Hightech,Hightouch”)是国际著名未来学家十五年前提出的预言。诺基亚等高科技公司即以此为理念取得巨大成功。

观察电子商务发展的潮流可以发现,第一代电子商务中,人们对电子商务的理解,更多侧重于它的技术特征,把重心放在“电子”之上,强调网站电子商务、虚拟商业形态的特殊性,强调提供网上产品。经过2000年以来的调整,第二代电子商务的模式开始向传统业务和网下业务回归,强调商务中务实、理性的一面,强调服务。但无论强调电子、还是商务,最终都离不开人本身,离不开提高客户满意度这个根本。所以近来,第三代电子商务的领导者,正越来越多强调商务体验,希望从“以顾客为中心”这个高度重新认识电子商务。例如,惠普提出全面客户体验,iBm提出随需应变,都在于强调以人为中心开展电子商务。

从商务角度看,我们看到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是商家竞争激烈,一方面是用户仍觉不满意。说明商家没有争在点子上,问题就出在没有以人为本。

我们分析一下以下表格中用户对于互联网服务的满意程度:

在这里,70.9%的用户对网络购物都达不到满意程度。那商家拼杀了半天,都忙活什么去了呢?商家光说我的技术好,我的“电子”强,或说我的服务好,我的“商务”强,但用户不满意,就全是零。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产品战略、服务战略,提升为体验战略,或者说以人为本的电子商务战略。把提高用户满足度,作为电子商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企业的业务不仅仅是为顾客提供商品,为顾客提供愉快满意的购物过程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目标。员工应该学会在这个过程中,让顾客获得精神需要上的满足;企业在搞好产品、服务的同时,需要将流程再造、客户关系管理,深化到知识管理和满意度管理中去。充分利用员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电子商务的关键性生产要素,既非劳动,也非资本,而是员工的知识素质,这是一种兼具劳动和资本特点的知本型素质,需要员工有创新精神,同时又训练有素。

由此可见,除了业务活动本身的“以人为本”之外,企业电子商务“以人为本”还突出表现在对于人力资本的强调上。例如,iBm提倡电子商务以人为本,认为在电子商务实施过程中软件人才及其技能发挥着关键作用。iBm自身组织机构中拥有众多尖端的软件人才,从事着软件技术研究、产品开发、解决方案设计、电子商务产品技术的支持与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同时iBm认为中国软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明确承诺帮助中国政府建立合理的软件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在今后三年内支持1000家软件合作伙伴的技能提升和业务成长,培养十万软件生力军,使100万人次从中受益。

三、中国老百姓需要以人为本的电子商务

“以人为本”体现的是一种亲民意识,其中说的人,不是指单纯抽象的人,而是指既符合人民这个概念,又具有活生生的生命的个人。电子商务,无论是BtoC、BtoB,最终要通过人来完成。如果中国的老百姓不接触电子商务,不亲身体验到电子商务的好处,那中国搞一百年也进入不了信息时代。电子商务光靠从媒体上看,光靠从书本知识中学习,都不可靠,还是要靠亲身接触,靠实际体验。

许多人并非没有条件到网上购物,而是没这个习惯,缺乏第一次对梨子滋味的体验。事实证明,只要有机缘,上网的人就会成倍增加。远的不说,“非典”疫情传播时期,人们外出减少,上网人数明显增多。据有关调查,去年“五一”假期,互联网上电子商务活动明显增温,网络新闻的浏览量快速上升,虚拟的社会交往受到追捧,聊天室、BBS、在线游戏、在线影视等成为沟通交流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去年3月份以来,新浪网新闻的订阅用户已经猛增了25%,短信新注册用户和日发送量共增长30%以上,在线游戏用户则增加了二至三成。其中,仅“非典”专题的日浏览量就达到了300万人次。“五一”期间,新浪聊天室每天有多达四五万人同时在线交流,并创造了5.4万人同时在线的最高纪录。在病毒肆虐的“五一”假期,专业的电子商务网站卓越网的销售量比平时增长了25%,其中音像、图书、软件销售的增长尤其明显。“五一”期间,方正、同方等pC厂商都推出了电话订购、送货上门的销售方式。

电子劳动合同流程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管理

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型交易手段和商业运作模式,给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的同时,也给税收管理带来了诸多新问题。电子商务交易的虚拟化、数字化、隐匿化,对现行的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我们必须对电子商务正确认识和了解,认真分析和研究电子商务给税收管理带来的影响,积极探索对电子商务税收管理的对策,从而使税收管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一从税收管理角度对电子商务的再认识

电子商务是指借助于计算机网络(主要是指internet网络),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的活动。实质上,电子商务并未改变“商品(劳务)货币一商品(劳务)”这一商品(劳务)贸易的本质,只是改变了传统的交易形式,提高了贸易的效率,使商品劳务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空间概念得到全球化的拓展。从资金流方面看,电子商务和传统贸易一样,同样涉及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而资金流则是据以课税的重要依据。

从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广告宣传,其次是谈判签约,最后是支付与配送。对于离线交易,一般都要经过以上三个阶段,而在线交易过程则更为简单,通过网上银行、邮政汇款或输入手机号码等形式支付资金后,即可下载或接收相关数字化产品完成交易,免除了产品配送繁琐程序。从交易的流转程式来看,可归纳为两种基本的流转程式,即网络商品直销的流转程式和网络商品中介交易的流转程式。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税收管理的影响

电子商务这种新的商业模式,给传统的商品流通形式、劳务提供形式和财务管理方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给与经济生活紧密相关的税收带来冲击和挑战。

(一)对税收制度的影响

1.对增值税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增值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原来征收增值税的部分有形产品转化为无形的数字化产品后征税时如何适用税种的问题。

2.对营业税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现行营业税的影响除了上述提到部分数字化产品适用税种的问题外,主要是提供网上远程服务劳务征税地点的确定问题。我国目前营业税确定课税地点是按照劳务发生地的原则,而在电子商务中这种远程劳务由于其劳务的提供完全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劳务发生地变得模糊,其征税地点该如何确定呢?如果是跨国远程劳务服务,由于劳务发生地的确认问题,还将引发截然不同的征税结果:对于国内企业向境外提供远程劳务,若以提供地为劳务发生地,则应征收营业税;反之以消费地为劳务发生地,则不征营业税。对于国内企业接受境外远程劳务,若以提供地为发生地,则不征营业税,反之以消费地为发生地则应征营业税。

3.对进口环节税收的影响

在线交易对进口环节税收的影响是通过两个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其一,当有形产品转化为无形产品进行在线交易时,其交易的基本环节都在网上完成。其二,跨国在线交易可以不经过国家的海关关卡和征税系统,海关在网络面前英雄无用武之地。

(二)电子商务对税收征管的影响

1,商品数字化,税种,税率确认困难在传统贸易中,商品、劳务、特许权容易区分,因此多数国家(包括我国)的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对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和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的适用税种、税率均有不同的规定。然而,通过因特网传送数字化商品、进行在线交易,税务机关难以掌握交易具体信息,因此对交易性质及适用税种税率难以确认。

2交易隐蔽流动,税源控管困难在传统交易的情况下,经营者一般都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或住所,而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经营者通过服务器在网上从事商务活动,不需固定的经营场所,服务器也很容易移动,交易地点灵活多变,税务机关难以从地域上进行清理控管,因而经营者为逃避税务管理,不办理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极易产生漏征漏管,造成国家税款流失。

3.商品交易简化,征税环节减少传统交易模式下,商业中介如人、批发商、零售商、包括常设机构等有规范的税务登记和固定营业地点,征税和管理相对容易,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产品或劳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直接交易,在征税环节减少的情况下,消费地难以从批发商、零售商等中介环节取得税收;而买卖双方均具有较高的隐蔽性,税务机关难以控管,可能导致大量的税收流失。

4、交易地点集中,税源分布失衡目前我国对网上交易的征税地点尚未作出明确规定,实际操作中为方便起见,都以售货方或劳务提供方所在地为征税地点,这样,一方面由于采用汇总缴纳规则造成所得税税源向生产地或劳务提供地集中,另一方面由于采用售货方或劳务提供方所在地为征税地点的办法造成流转税税源向生产地或劳务提供地集中,从而加剧了税源的不均衡分布,造成了国内税源分配面临争议。此外,跨国公司可以在避税地设立服务器,将网上交易的提供地或接受地转至该地以规避某些税收。

三、加强电子商务税收管理的对策

怎样对电子商务征税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税收征管的技术手段的研究上。电子商务具有隐蔽性、流动性的特点,空间上地域上的距离并不构成交易的障碍,这无疑给税收征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将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问题复杂化而感到无所适从做法,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电子商务税收管理。

1、完善登记管理,实施源头控管。

2、控制资金流,把握电子商务管理的关键环节。

3、制定网上交易的税收控管措施。

电子劳动合同流程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管理

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型交易手段和商业运作模式,给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的同时,也给税收管理带来了诸多新问题。电子商务交易的虚拟化、数字化、隐匿化,对现行的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我们必须对电子商务正确认识和了解,认真分析和研究电子商务给税收管理带来的影响,积极探索对电子商务税收管理的对策,从而使税收管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一、从税收管理角度对电子商务的再认识

电子商务是指借助于计算机网络(主要是指internet网络),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的活动。实质上,电子商务并未改变“商品(劳务)货币一商品(劳务)”这一商品(劳务)贸易的本质,只是改变了传统的交易形式,提高了贸易的效率,使商品劳务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空间概念得到全球化的拓展。从资金流方面看,电子商务和传统贸易一样,同样涉及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而资金流则是据以课税的重要依据。

从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广告宣传,其次是谈判签约,最后是支付与配送。对于离线交易,一般都要经过以上三个阶段,而在线交易过程则更为简单,通过网上银行、邮政汇款或输入手机号码等形式支付资金后,即可下载或接收相关数字化产品完成交易,免除了产品配送繁琐程序。从交易的流转程式来看,可归纳为两种基本的流转程式,即网络商品直销的流转程式和网络商品中介交易的流转程式。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税收管理的影响

电子商务这种新的商业模式,给传统的商品流通形式、劳务提供形式和财务管理方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给与经济生活紧密相关的税收带来冲击和挑战。

(一)对税收制度的影响

1.对增值税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增值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原来征收增值税的部分有形产品转化为无形的数字化产品后征税时如何适用税种的问题。

2.对营业税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现行营业税的影响除了上述提到部分数字化产品适用税种的问题外,主要是提供网上远程服务劳务征税地点的确定问题。我国目前营业税确定课税地点是按照劳务发生地的原则,而在电子商务中这种远程劳务由于其劳务的提供完全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劳务发生地变得模糊,其征税地点该如何确定呢?如果是跨国远程劳务服务,由于劳务发生地的确认问题,还将引发截然不同的征税结果:对于国内企业向境外提供远程劳务,若以提供地为劳务发生地,则应征收营业税;反之以消费地为劳务发生地,则不征营业税。对于国内企业接受境外远程劳务,若以提供地为发生地,则不征营业税,反之以消费地为发生地则应征营业税。

3.对进口环节税收的影响

在线交易对进口环节税收的影响是通过两个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其一,当有形产品转化为无形产品进行在线交易时,其交易的基本环节都在网上完成。其二,跨国在线交易可以不经过国家的海关关卡和征税系统,海关在网络面前英雄无用武之地。

(二)电子商务对税收征管的影响

1,商品数字化,税种,税率确认困难在传统贸易中,商品、劳务、特许权容易区分,因此多数国家(包括我国)的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对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和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的适用税种、税率均有不同的规定。然而,通过因特网传送数字化商品、进行在线交易,税务机关难以掌握交易具体信息,因此对交易性质及适用税种税率难以确认。

2交易隐蔽流动,税源控管困难在传统交易的情况下,经营者一般都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或住所,而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经营者通过服务器在网上从事商务活动,不需固定的经营场所,服务器也很容易移动,交易地点灵活多变,税务机关难以从地域上进行清理控管,因而经营者为逃避税务管理,不办理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极易产生漏征漏管,造成国家税款流失。

3.商品交易简化,征税环节减少传统交易模式下,商业中介如人、批发商、零售商、包括常设机构等有规范的税务登记和固定营业地点,征税和管理相对容易,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产品或劳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直接交易,在征税环节减少的情况下,消费地难以从批发商、零售商等中介环节取得税收;而买卖双方均具有较高的隐蔽性,税务机关难以控管,可能导致大量的税收流失。

4、交易地点集中,税源分布失衡目前我国对网上交易的征税地点尚未作出明确规定,实际操作中为方便起见,都以售货方或劳务提供方所在地为征税地点,这样,一方面由于采用汇总缴纳规则造成所得税税源向生产地或劳务提供地集中,另一方面由于采用售货方或劳务提供方所在地为征税地点的办法造成流转税税源向生产地或劳务提供地集中,从而加剧了税源的不均衡分布,造成了国内税源分配面临争议。此外,跨国公司可以在避税地设立服务器,将网上交易的提供地或接受地转至该地以规避某些税收。

三、加强电子商务税收管理的对策

怎样对电子商务征税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税收征管的技术手段的研究上。电子商务具有隐蔽性、流动性的特点,空间上地域上的距离并不构成交易的障碍,这无疑给税收征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将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问题复杂化而感到无所适从做法,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电子商务税收管理。

1、完善登记管理,实施源头控管。

2、控制资金流,把握电子商务管理的关键环节。

3、制定网上交易的税收控管措施。

电子劳动合同流程篇4

一、以人为本,是我国经济发展对电子商务提出的客观要求

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代化过程中。建立在物质资源巨大耗费基础上的传统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难以为继,要进一步发展,就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路子。以人为本的电子商务非常符合这个发展方向。

电子商务对中国能产生多大影响,就当前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解决国民经济中的急迫问题有多大作为。其中,通过电子商务新增机会提高劳动者就业、通过电子商务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一个重要方面。

1、电子商务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具有战略意义

当前,电子商务网站为我国提供了32万个就业岗位,包括企业网站提供的就业机会达110万个,第三方物流和配送行业还会带来上千万人的就业机会。我国一年的劳动力就业缺口在一千三四百万左右,如果电子商务搞得好,一下子就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中的很大一部分。

据2004年CnniC有关统计推算,全国网站总数为59.56万个,各类网站中,企业网站数的比例最大,占整个网站总体的70.9%,即42万个左右,直接吸纳了大约110万人就业。其次为商业网站,占8.2%。约有4.88万个网站,专门从事电子商务活动,全职员工在10人以上的,占40%以上,约有20万左右人员就业。电子商务网站总共吸纳大约32万人就业。

如果考虑网站以外电子商务及间接带动因素,电子商务吸纳就业的数字还会更高。例如,第三方物流和配送行业带来了上千万人的就业机会,形成了电子商务师、网络营销等新兴职位。就业信息网站和大量人才供需频道都在为供需双方提供更多撮合机会,减少摩擦性失业,促进了人才资源更合理的配置。

2、通过职业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信息素质,调整就业结构,关系中国未来战略竞争力

据统计,经合组织成员国近年来所增加的6500万个就业机会中,95%与信息和知识产业有关。

电子商务可以改变劳动力结构,增加劳动要素中的信息和知识成分。同样是就业,高素质就业一千万,与低素质就业一千万,从找工作这一点看是一样的,但从国家竞争力看有天壤之别。我们将未来的国家竞争优势定位在廉价劳动力,还是定位在人力资本上,大有不同。率先调整的国家和地区,可以使劳动力从低需求的低素质就业领域,进入高需求的高素质就业领域;滞后调整的国家和地区,将使劳动力更多地从原有需求状态的领域,挤入需求减少的领域。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结构调整的机遇,相对于其它国家和地区,通过信息化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抓住就业调整机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从2002年开始,国家实施《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计划》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并启动了“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训计划”,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技能振兴行动,加快培养一大批技术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提高全体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着重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培训,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2003年,全国的企业在职职工中,当年接受各种岗位技能培训的达3400万人次。

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形式做好知识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选拔是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有效途径;对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优胜者进行表彰,对涌现的高技能人才进行采访、报道、宣传,让全社会都关注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机制,做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动、督导、总结、提高等方面的工作,十分必要。

像电子商务大赛这样的活动,可普及电子商务职业技能、技术成果和应用经验,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促进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就业和人才有序流动,使公众尤其是广大传统企业经营者对如何开展电子商务实施工作(比如,在电子商务规划设计工作、开发建设工作、电子商务业务运营过程中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等方面应该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岗位,应该选拔什么样的人员来从事这些岗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或接受过电子商务师职业技能专业培训、鉴定的人才在企业中找到准确的定位。

二、以人为本,是电子商务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是第三代电子商务模式的方向

以人为本的观念,对it来说并不陌生。“科技以人为本”(“Hightech,Hightouch”)是国际著名未来学家十五年前提出的预言。诺基亚等高科技公司即以此为理念取得巨大成功。

观察电子商务发展的潮流可以发现,第一代电子商务中,人们对电子商务的理解,更多侧重于它的技术特征,把重心放在“电子”之上,强调网站电子商务、虚拟商业形态的特殊性,强调提供网上产品。经过2000年以来的调整,第二代电子商务的模式开始向传统业务和网下业务回归,强调商务中务实、理性的一面,强调服务。但无论强调电子、还是商务,最终都离不开人本身,离不开提高客户满意度这个根本。所以近来,第三代电子商务的领导者,正越来越多强调商务体验,希望从“以顾客为中心”这个高度重新认识电子商务。例如,惠普提出全面客户体验,iBm提出随需应变,都在于强调以人为中心开展电子商务。

从商务角度看,我们看到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是商家竞争激烈,一方面是用户仍觉不满意。说明商家没有争在点子上,问题就出在没有以人为本。

我们分析一下以下表格中用户对于互联网服务的满意程度:

在这里,70.9%的用户对网络购物都达不到满意程度。那商家拼杀了半天,都忙活什么去了呢?商家光说我的技术好,我的“电子”强,或说我的服务好,我的“商务”强,但用户不满意,就全是零。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产品战略、服务战略,提升为体验战略,或者说以人为本的电子商务战略。把提高用户满足度,作为电子商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企业的业务不仅仅是为顾客提供商品,为顾客提供愉快满意的购物过程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目标。员工应该学会在这个过程中,让顾客获得精神需要上的满足;企业在搞好产品、服务的同时,需要将流程再造、客户关系管理,深化到知识管理和满意度管理中去。充分利用员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电子商务的关键性生产要素,既非劳动,也非资本,而是员工的知识素质,这是一种兼具劳动和资本特点的知本型素质,需要员工有创新精神,同时又训练有素。

由此可见,除了业务活动本身的“以人为本”之外,企业电子商务“以人为本”还突出表现在对于人力资本的强调上。例如,iBm提倡电子商务以人为本,认为在电子商务实施过程中软件人才及其技能发挥着关键作用。iBm自身组织机构中拥有众多尖端的软件人才,从事着软件技术研究、产品开发、解决方案设计、电子商务产品技术的支持与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同时iBm认为中国软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明确承诺帮助中国政府建立合理的软件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在今后三年内支持1000家软件合作伙伴的技能提升和业务成长,培养十万软件生力军,使100万人次从中受益。

三、中国老百姓需要以人为本的电子商务

“以人为本”体现的是一种亲民意识,其中说的人,不是指单纯抽象的人,而是指既符合人民这个概念,又具有活生生的生命的个人。电子商务,无论是BtoC、BtoB,最终要通过人来完成。如果中国的老百姓不接触电子商务,不亲身体验到电子商务的好处,那中国搞一百年也进入不了信息时代。电子商务光靠从媒体上看,光靠从书本知识中学习,都不可靠,还是要靠亲身接触,靠实际体验。

许多人并非没有条件到网上购物,而是没这个习惯,缺乏第一次对梨子滋味的体验。事实证明,只要有机缘,上网的人就会成倍增加。远的不说,“非典”疫情传播时期,人们外出减少,上网人数明显增多。据有关调查,去年“五一”假期,互联网上电子商务活动明显增温,网络新闻的浏览量快速上升,虚拟的社会交往受到追捧,聊天室、BBS、在线游戏、在线影视等成为沟通交流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去年3月份以来,新浪网新闻的订阅用户已经猛增了25%,短信新注册用户和日发送量共增长30%以上,在线游戏用户则增加了二至三成。其中,仅“非典”专题的日浏览量就达到了300万人次。“五一”期间,新浪聊天室每天有多达四五万人同时在线交流,并创造了5.4万人同时在线的最高纪录。在病毒肆虐的“五一”假期,专业的电子商务网站卓越网的销售量比平时增长了25%,其中音像、图书、软件销售的增长尤其明显。“五一”期间,方正、同方等pC厂商都推出了电话订购、送货上门的销售方式。

电子劳动合同流程篇5

也许你听过《6岁的百万富翁》的故事:在美国,竟有一个6岁的小女孩成了百万富翁。她已作为最年轻的百万富翁和最年轻的商人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玛丽亚出生在萨尔瓦多一个贫穷的印第安人家庭。6岁时,有一天她随父亲到著名玩具商唐纳德.斯帕克特的家里擦洗玻璃窗,正好碰见了手里拿着玩具的斯帕克特。斯帕克特问她:“你喜欢这些玩具吗?”她回答道:“你手里的这些玩具我都不喜欢。”然后逐一地数落起这些玩具的缺点来。斯帕克特感到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女孩,于是把她带到屋里,将各种玩具摆在她的面前,征求她的意见。玛丽亚的意见说得那么准确、那么切中要害,斯帕克特十分高兴地聘请她做公司的设计顾问,并签订了一项长期合同。斯帕克特在谈到为什么聘请6岁的玛丽亚做公司的顾问时说了这么一番话:“所有的玩具设计师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我们早已成为成年人,失去直接反应的能力,眼光陈旧,缺乏激情。”此后,经小玛丽亚鉴别过的玩具给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可见,孩童时期恰恰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启蒙期,甚至是关键期。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小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全身心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求知。因此,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老师首先要有创新头脑,要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和场所,时刻注意对孩子进行创造兴趣的培养,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综合实践活动课正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动手实践的广阔天地。综合实践活动课鼓励孩子大胆动手、大胆实践,去亲历、去体验,鼓励孩子不怕失败,去动手,去实践,去创新。

二、劳动实践,是孩子创新的智慧源泉。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孩子的劳动过程就是一个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孩子思考的过程,他们的能力和思维在劳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劳动使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能增强体质。劳动还促进孩子的肌肉发育。劳动在培养孩子完美体魄上所起的作用,同运动一样重要。许多劳动都是体力与技能的完美结合。劳动使得孩子手脑并用,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通过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可以使孩子的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更有利于开发脑细胞。

高尔基曾经说过:“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燃烧起来,而逼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也就是说,劳动能使孩子更加聪明能干。”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孩子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我们培养小学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必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三、科学实验实践是创新的试金石。

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多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我们都知道,电灯是大科学家爱迪生的伟大发明。爱迪生能够发明电灯,不是他的一时心血来潮,不仅仅靠的是他的智慧,还有他付出艰苦的科学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点一滴的前进。最终,灯亮了起来,爱迪生的创新也成功了。还有许许多多的创新都是用辛勤实验的汗水换来的。创新,确实是我们社会进步的动力,但是千百次的科学实验却是我们取得成功最基本的条件。总之,创新刺激我们前进,这之后则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朝前走。

四、没有实践,一切猜想只是纸上谈兵。

电子劳动合同流程篇6

关键词:人事劳资工作信息化管理

一、广播电视系统人事劳资工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1.人事劳资工作信息化管理重视程度较低。多年以来,广播电视系统各单位较为重视业务宣传、财务制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业务和管理工作,忽视了劳资管理工作,相当一部分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人事劳资工作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人事劳资工作就是发发工资、打打工资条的事务性工作,只设置一、两名办事“认真”、“踏实”的老同志,只要不出“加减”错误,没多发、不漏发工资就行了,殊不知人事劳资工作也是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一些单位在忽视人事劳资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就忽视了人事劳资数据材料也是一个单位重要的信息资料库。再加之劳资机构处在单位组织体系中的下游地位,直接影响了人事劳资工作信息化的发展。

2.人事劳资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传统的人事劳资数据信息管理模式是由人力资源部门独立掌握着一套记录着全体职工工资、履历等个人信息的数据库(其中的个人信息部分大多来自职工入职档案)。数据与数据之间缺少关联性,没有通过程序软件“调动”起来。而职工的工资、履历等个人信息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当职工因通过继续教育而取得学历、提职等改变个人信息时,人事劳资专员往往要通过手工操作来变更相关信息,不但效率低,而且难免出错。显然这样的劳资信息存储方式难以再适应今天数据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多元应用。

3.人事劳资工作信息化建设意识缺乏。从当前广播电视系统人事劳资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不够,人力、财力投入不足等因素限制了人事劳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制约了单位的前进和现代化发展,在单位的管理和改革工作中无法积极发挥作用。

4.缺乏高素质的人事劳资工作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具有专业素养和技能的人才是任何一个领域发展和推进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广播电视系统人事劳资工作的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普遍偏大,计算机技术的学习能力较差,运用水平较低,较难适应人事劳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5.人事劳资工作缺乏完善的工作流程和规范的政策指南。广播电视系统人事劳资工作所涉及的人员数据信息量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单位职工拥有个人信息约2千条。由于缺乏完善的工作流程和规范的政策指南,使得广播电视系统内各单位的人事劳资工作内容、责任分工往往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单位劳资工作只有一个人来做,有的单位几个人来做,容易形成无人监管或资源浪费的状况;有的单位根据有关政策给职工发放某项工资性津贴,而有的单位就没有给职工发放该津贴,人为的造成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发生。另外,广播电视系统人事劳资工作大多采用较简单的电子表格式工资管理方式,由于人事劳资工作涉及人员广、信息量大,相应的纸质存档材料多,不可避免会造成材料破损、遗失,且查阅和储存工作费时费力。

二、广播电视系统人事劳资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

要谈劳资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首先应该明确我们需要信息化系统为我们做什么?——也就是确定我们的需求。我个人认为在实际的人事劳资工作中至少有这些需求,如:基本工资调整中的需求、绩效工资考核发放的需求、职工自由查询打印工资收入情况的需求等。针对上述需求,广播电视系统人事劳资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1.信息化管理是提高人事劳资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等现代化办公手段的普遍应用,使人事劳资工作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这些数据的管理和使用方式与手工操作方式截然不同,例如:广播电视系统工资的正常晋升(薪级工资),薪级工资是否晋升取决于干部年终考核的结果。由考核部门将考核结果录入到系统中后,系统按当年时间,从1月份计算,自动晋升,并自动生成补发工资数,经劳资专员审核,进入发放流程。再如:广播电视系统职工因职务(职称)调整而导致的工资调整。系统为全体职工同时设立管理岗位工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和专业技术岗位工资(专业技术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两类工资项,由系统根据“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选择并提示最佳方案。新的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职称)调整后,系统自动生成对应的工资项,再由系统根据“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选择并提示最佳方案,并依据聘任的起始时间自动生成补发工资数,经劳资专员审核确定是否进行调整,进入发放流程。

2.信息化管理可以提升人事劳资工作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化管理使人事劳资工作不再“神秘”。长期以来人事劳资工作以其专业性强、技术操作复杂又涉及收入等较敏感问题,使其在人事工作中显得不够公开、透明。信息化管理可以使职工通过电脑终端查阅个人的工资收入明细,打印工资条留存,甚至还可以查阅所有的文件依据。人事劳资工作信息化既能解决集中打印工资条、发放工资条的耗时耗力、浪费纸张等问题,又能使职工的工资收入、核定标准的方式方法公开、透明,全面提升广播电视人事劳资工作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电子劳动合同流程篇7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线粒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R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9-0008-05

运动性疲劳是指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运动能力及身体功能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从19世纪80年代起,各国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去研究、探讨疲劳产生的机制,但由于疲劳问题十分复杂,许多内容至今尚未研究清楚。各国学者迄今关于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假说”有以下几种:“衰竭学说”、“堵塞”或“窒息”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自由基”学说,此外,还有“突变学说”等疲劳理论,其中占主要地位的“衰竭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自由基”学说都与机体线粒体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本篇将从线粒体与atp合成、自由基的生成与清除、线粒体膜、氧化呼吸链质子漏等方面对运动疲劳状态下线粒体功能进行概述。

1线粒体Ca2+

线粒体是细胞有氧代谢的场所。在肌肉收缩过程中,它通过氧化磷酸化,提供肌肉收缩的能量。线粒体呼吸能力下降是运动性肌肉疲劳产生的重要原因。除了具有氧化代谢、生成体内需要的atp外,线粒体还具有摄取、释放、调节胞浆Ca2+浓度的作用。线粒体聚钙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①维持肌肉正常的兴奋――收缩――舒张;②减少细胞浆Ca2+升高对骨骼肌超微结构的破坏[1];③在调节Ca2+敏感性线粒体酶时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张钧等发现[2]:力竭运动时大鼠心肌线粒体游离钙含量显著下降,而90min运动组和24h恢复组与安静组相比均未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力竭运动可造成心肌线粒体游离钙含量显著下降,90min运动对心肌线粒体游离钙无明显改变,力竭运动后24h已基本恢复。线粒体依细胞类型而存在特定的细胞信号功能,而任何功能都受细胞内钙稳态的影响,反之亦然[3]。

1.1线粒体Ca2+与“衰竭学说”

“衰竭学说”认为,能源缺乏会明显加速疲劳过程。许多研究都已表明了某种能源的消耗与疲劳过程有直接关系。有人研究发现磷酸肌酸的浓度在最大强度运动中下降很快,持续2~3min运动至筋疲力尽时,磷酸肌酸浓度接近于零。

1.1.1线粒体Ca2+与atp

运动过程中骨骼肌收缩机能下降,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均与细胞呼吸水平下降、atp生成减少有关;而机体生成atp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因此疲劳状态下线粒体氧化代谢能力应该有所下降。线粒体钙聚积在缓解胞浆Ca2+浓度升高,延缓疲劳出现的同时,又通过抑制线粒体本身的氧化磷酸化过程,降低呼吸水平,减少atp生成。atp生成减少,使得线粒体肿胀、嵴断裂;而线粒体形态的改变进一步抑制自身的氧化磷酸化过程,加剧离子代谢紊乱,形成“恶性循环”。运动引起线粒体Ca2+摄取能力下降,钙聚积,抑制atp生成,并进一步抑制氧化磷酸化,加剧离子代谢紊乱的“恶性循环”,这可能是导致运动性骨骼肌疲劳的重要原因。

线粒体的正常形态、结构的维持需要atp提供能量,钙泵及钠钾泵的活动也需要atp提供能量,因此atp含量的下降除进一步造成离子代谢紊乱外,还可直接导致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等亚细胞结构的破坏,导致氧化磷酸化脱耦联,能量供应不足,进而引起严重的离子代谢紊乱,导致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肌细胞损伤,造成运动机能下降。

实验表明,剧烈运动后,线粒体钙代谢紊乱,抑制atp合成是引起机体机能异常的重要原因。线粒体是细胞呼吸的重要器官,是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已有很多研究发现运动后即刻细胞内atp含量下降,且合成效率下降[4]。atp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急性长时间运动时骨骼肌线粒体atp的再合成对于工作肌维持足够能量需求至关重要。实验观察到,耗竭运动后在线粒体内膜流动性下降和呼吸链复合体Ⅰ活性改变的同时,线粒体内膜atp酶活性显著降低。表明经过长时间较大强度运动后,骨骼肌线粒体内膜功能改变,atp再合成障碍。这可能是运动性疲劳重要的线粒体膜特征之一。其机理可能是:①膜分子动力学改变。线粒体内膜有序性增高、流动性降低减弱了呼吸链组分与atp酶的相互作用;②naDH呼吸链损害。按照mitchell“化学渗透理论”,线粒体atp合成的驱动力为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转运,其直接依赖于电子传递和氧的摄取。复合体Ⅰ活性的改变可能使在这一部分已建立起的跨膜质子梯度丧失,破坏磷酸化通过质子梯度的偶联而降低atp酶的活性。

1.1.2线粒体Ca2+与atp酶

H+-atp酶复合体是耦联磷酸化,把aDp和pi合成atp的部位。在线粒体膜完整时,H+-atp酶的功能是合成atp;在膜不完整时,H+-atp酶的作用表现为水解atp。H+-atp酶的水解活性间接反映了完整线粒体H+-atp酶复合体合成atp的能力。本实验运动后即刻线粒体H+-atp酶的水解活性明显增加,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运动中线粒体膜保持完整,H+-atp酶起合成atp的作用,H+-atp酶的水解活性越强,说明线粒体H+-atp酶把aDp和pi合成atp能力越强;另一种可能是运动中线粒体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H+-atp酶复合体在运动中主要起水解atp的作用。此时,H+-atp酶的水解活性越强,atp水解的越多,细胞内atp含量就越少。运动时胞浆Ca2+浓度增加可以引起肌纤维损伤,线粒体肿胀、破碎。H+-atp酶结构的变化可能与身体机能状态有关。曾有实验发现一次力竭性运动可使大鼠心肌线粒体H+-atp酶水解活性下降,线粒体膜的流动性改变,而一定强度的运动,不足以造成H+-atp酶结构的变化。本实验中等强度和大强度运动后,骨骼肌出现疲劳特征但并未出现力竭,H+-atp酶水解活性增加非常明显。这提示:力竭性运动可能使线粒体膜的流动性发生变化后破坏了H+-atp酶的结构,引起H+-atp酶活性降低。

线粒体膜上的Ca2+-atp酶负责把胞浆中Ca2+的转运入线粒体基质中,所需的能量由atp水解来提供。线粒体H+-atp酶的功能主要是合成atp和转运H+。利用H+流回线粒体内膜基质释放出的能量,H+-atp酶把aDp,pi合成atp。它在电子传递链复合体Ⅰ、Ⅲ、Ⅳ三个位置上耦联atp的合成,在每个位置,每通过两个电子,就能合成一个atp分子。线粒体通过Ca2+-atp酶转运Ca2+,而atp的最后合成必须有H+-atp酶的参与,这提示运动引起线粒体钙聚积,抑制atp合成可能与线粒体Ca2+-atp酶和H+-atp酶活性的变化有关。王翔[5]等研究发现:力竭运动后,大鼠骨骼肌线粒体钙超载,肌浆网Ca2+-atpase活性降低,可能是导致胞内钙浓度增加的一个因素,从而改变了细胞内钙稳态、钙转运的功能,影响了肌肉收缩特性,致使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中等强度长时间运动后,线粒体Ca2+-atp酶水解活性下降可能是因为:①线粒体肿胀、破裂和破坏。运动中有些因素如线粒体聚钙、脂质过氧化等可以损伤线粒体膜,影响细胞呼吸,一些酶因交联聚合失去活性或共活;②atp含量减少。运动可造成atp含量下降,田野等报道,运动后即刻肌肉内atp含量比运动前下降了32.81%。肌细胞内atp含量减少Ca2+-atp酶的活性可能就要受到抑制;③线粒体内钙聚积可能对Ca2+-atp酶的活性起抑制作用;④运动造成体温升高及某些离子平衡的改变可能也是Ca2+-atp酶活性下降的原因之一。因此,中等强度长时间运动后线粒体Ca2+-atp酶活性下降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2线粒体Ca2+与“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线粒体是细胞内重要的钙贮存库,线粒体钙含量随胞浆Ca2+浓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研究证实,运动疲劳后,线粒体钙含量增加,肌肉收缩机能下降。

运动性状态下心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引起疲劳状态下心肌损伤的主要原因[6]。运动性肌肉疲劳状态下线粒体功能的改变一方面表现在线粒体氧化代谢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表现在线粒体离子代谢功能的下降,尤其是钙调节能力的下降。线粒体钙调节能力下降主要表现为线粒体对胞浆Ca2+浓度变化的敏感性下降,即摄钙减少。tate首次发现大鼠力竭性跑台运动后,骨骼肌线粒体钙含量显著性增加;田野证实大鼠力竭性与非力竭性跑台运动后线粒体钙含量显著增加。线粒体通过Ca2+-atp酶摄取Ca2+,而骨骼肌疲劳时,线粒体钙含量发生变化,这提示运动可能通过影响线粒体Ca2+-atp酶的活性而改变线粒体钙含量。

线粒体Ca2+-atp酶水解活性反映线粒体摄入Ca2+的能力,酶的活性越大,单位时间内线粒体通过Ca2+-atp酶摄入的Ca2+量越多。中等强度长时间运动后,线粒体Ca2+-atp酶水解活性下降,引起线粒体摄钙能力下降,也就是Ca2+-atp酶水解atp释放能量把胞浆内Ca2+转运进入线粒体的能力下降。一方面,运动造成胞浆Ca2+浓度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却显著降低肌浆网和线粒体Ca2+-atp酶转运Ca2+的能力,这就造成胞浆Ca2+浓度不能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胞浆Ca2+增多,影响了骨骼肌机能,引起骨骼肌疲劳。

2“自由基”学说

所谓自由基是指那些带有奇数电子数的化学物质,即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这些电子导致了这些物质的高反应活性。由于自由基化学性质活泼,能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和破坏。运动时氧自由基增多最明显。

Dillord1978年首次把自由基的研究引入运动医学领域,认为自由基与运动性疲劳有着密切的关系。RoS的产生主要是线粒体由状态Ⅲ向状态Ⅳ转换中高氧环境和高还原态的呼吸链使大量电子漏出并还原氧分子而形成的。线粒体是RoS的主要来源和促凋亡作用靶点[7]。许多研究揭示,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使肌肉的工作能力下降,同时还能造成对肌肉等组织的损伤,妨碍正常细胞代谢功能,导致产生运动性疲劳。研究还发现,自由基能引起线粒体呼吸链产生atp的过程受到损害,使细胞能量发生障碍,影响肌纤维的收缩功能,还能使某些酶失活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而导致疲劳。

大量研究表明,力竭运动可使心肌、骨骼肌、肝脏等内源性自由基生成增多以及由此引发脂质过氧化加强。线粒体一线粒体的RoS信号通路组成了增加RoS产生的正反馈机制,可以导致潜在的线粒体和细胞的严重损伤[8]。时庆德等发现,以大鼠中等强度力竭性跑台为运动性疲劳模型,骨骼肌和肝脏线粒体o2-生成较运动前安静时显著增加,心肌线粒体o2-生成呈增加趋势[9]。熊静宇等研究表明:在较大负荷运动后即刻,肝脏和骨骼肌线粒体中的mDa、RoS均显著增加[10]。张桂忠等发现:一次性耐力运动初期RoS大量产生,这一过程使线粒体膜维持适宜的跨膜电位[11]。宫霞等人研究发现力竭游泳小鼠骨骼肌中SoD、GSH-px的活性下降显著。GSH-px和SoD是人体抗氧化系统中两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它们的减少无疑使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弱,使有氧运动产生的自由基不能及时清除。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力竭运动还是非力竭运动都会引起自由基生成增多且与强度成正比。

力竭运动自由基增多和脂质过氧化加强的机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引起自由基生成增多,另一方面导致自由基消除能力下降,使自由基在体内积累,从而引起疲劳。主要包括:黄嘌呤氧化酶途径、线粒体呼吸链途径和自由基防御系统受损[12-14]。

2.1自由基净生成增多

运动性内源自由基的产生,目前认为主要有两条途径:线粒体呼吸链途径和黄嘌呤氧化酶途径。①线粒体呼吸链途径运动过程中,体内代谢水平加强,能量消耗增多,为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加速atp再合成,线粒体氧耗增多,氧化磷酸化加强,使线粒体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自由基,当代谢过程中出现氧单原子还原时,即o2只接受1个电子,就会生成o2-,体内氧自由基的生成率与线粒体氧利用率成正比。因此,运动中有氧代谢加强本身就可以促进氧自由基的生成。伴随着线粒体氧耗而产生的这些RoS,可使有氧氧化关键酶柠檬酸合成酶、苹果酸脱氢酶活性下降,atp合成能力减弱等;②黄嘌呤氧化酶途径运动过程中,能量消耗大于生成,atp分解增多,atp氧化产物―次贡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作用下生成尿酸,同时产生自由基。在缺氧条件下,由于氧供应不足而使次黄嘌呤在体内积累,运动后肌肉摄氧量增加,促进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与氧气反应生成自由基。

2.2自由基消除能力降低的原因――抗氧化酶活性相对下降

大强度运动过程中,体内缺氧,糖酵解作用加强,乳酸生成增多,使还原型辅酶i(naDH)、还原型辅酶Ⅱ(nDpH)浓度下降,体内抗氧化酶受破坏。即使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没变化,也不如氧自由基增多明显,使抗氧化酶活性相对下降。抗氧化酶主要包括: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以使o2-被氧化为o2及还原为H2o2,H2o2可被过氧化氢酶(Cat)分解为水及氧;②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可使H2o2转变为H2o或使许多有机氧过氧化物(RooH)还原为RoH,但催化反应中需要还原型谷胱甘肽作为供氢体。

3呼吸链质子漏水平

3.1呼吸链电子漏水平增大

呼吸链电子漏是指在呼吸过程中,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途“漏出”少量的电子直接单价还原氧分子形成超氧自由基(o2-)的现象。聂金雷等研究表明:运动所致的心肌线粒体质子跨膜势能升高引发了活性氧的生成增加,并进而增加质子漏,“活性氧循环”与Q循环和质子循环并存和共同运转可能是运动性内源活性氧生成及代谢的重要机制[15]。就线粒体而言,合成atp的效率可表达为e=lin/lin+lout,lin代表链内传递的电子流,被用于atp的合成,lout代表漏出链外的电子流,进入氧自由基代谢[16]。呼吸链电子漏水平增大,即会导致e=lin/lin+lout比值减小,线粒体合成atp的效率下降。

由于运动应激,机体代谢增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分解增多,进入呼吸链的还原当量增加;高强度或衰竭运动引起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降低,沿呼吸链传递的电子不能顺利地经细胞色素C氧化酶传递给氧,使之还原成水,导致细胞色素C氧化酶以上的各成分还原程度增大,给电子趋势增强,促进了CoQ直接与o2-的反应;由于运动时耗氧剧增,atp生成增多,而o2-生成与atp生成近乎于“偶联”[17]。这些都增大了o2-的单电子还原速度,增加了线粒体电子漏水平。

3.2线粒体质子漏增加

质子漏是指质子不通过H+-atp酶进行atp合成,而直接通过线粒体内膜回到基质的过程,其结果导致贮存在Δp中的自由能被消耗。在线粒体能力学研究中,将有aDp存在的线粒体呼吸状态(氧耗)称为态3呼吸,将没有aDp存在,因磷酸化受体缺乏,不出现磷酸化的呼吸状态称之为态4呼吸:一系列实验研究都观察到运动疲劳状态下,肝脏、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的态4呼吸速率显著增加,表明线粒体的质子漏增加,使Δp中用于合成atp的能量减少,而产热增多。

疲劳状态下线粒体质子漏增加的原因可能包括3个方面:①电子漏引起质子漏增加:线粒体态4呼吸时,线粒体内膜外侧富集质子使环境酸化(pH=5左右),o2-在酸性环境下易与H+生成质子化的Ho2,容易跨膜转移到线粒体内膜内侧(基质侧)(pH=8),引起质子回漏[18]疲劳状态下,o2-生成增多,增加了质子回漏的载体,引起质子漏增加;②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致使非特异性质子渗漏的增加。力竭运动后,自由基生成增多,脂质过氧化水平增高,损伤膜的完整性,使膜通透性增高。疲劳状态下,线粒体钙超载,激活磷脂酶a2,使膜脂降解,导致线粒体膜的通透性改变[19],也是线粒体质子漏增加的原因。

4运动状态下线粒体膜功能

4.1H+从线粒体外膜溢出导致Δp的消耗

态4呼吸时,线粒体内膜处在高Δp状态可能会使H+泄漏出线粒体外膜(线粒体外膜具有较高的通透性),导致Δp的无效消耗,同时称为细胞内环境酸化的因素。实验证实,如果用KCn阻断细胞色素aa3向o2的电子传输,并以人工电子受体计量还原当量,在无aDp存在时质子溢出量与电子传递链的传递呈正相关。由此可以推测,运动过程中还原底物大量动员,在高还原势能作用下电子传递链高速运转,大量质子被泵到线粒体内膜外侧,一旦线粒体内aDp浓度降低,线粒体即成为一个细胞内“酸性化源”[20]。

内环境酸化和运动中机体温度升高是限制机体运动能力的两个因素。虽然相对于其它供能过程,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供能是对内环境影响最小的供能方式,但线粒体合成atp效率下降,产热增多,使机体温度升高和内环境酸化,还是会导致运动能力的下降。

4.2线粒体膜磷脂含量和膜流动性下降

曹兆丰报道,耗竭运动后,线粒体心磷脂含量显著下降。心磷脂(CL)是线粒体的特征性膜磷脂,在线粒体的功能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线粒体呼吸链中复合体Ⅰ、Ⅲ、Ⅳ及H+-atp酶均需与心磷脂结合才能表现其活性。运动疲劳状态下,线粒体心磷脂的含量下降与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易受o2-攻击有关。

疲劳状态下,氧自由基生成增多,是由于膜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膜流动性降低。依照“碰撞假说”线粒体电子传递和偶联磷酸化均依赖呼吸链成分和atp酶的碰撞过程。力竭性运动中线粒体内膜流动性下降,有序性增高,不仅改变膜蛋白(如酶复合体)侧向运动的微环境,限制内膜电子传递中磷脂-磷脂、磷脂-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还可能减弱呼吸链成分与atp酶的碰撞过程,从而改变内膜双层分子动力学特征,影响呼吸链的电子传递与质子梯度偶联的磷酸化过程,使atp酶活性下降,atp合成速率下降。力竭性运动造成的线粒体膜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是引起能量生成降低,产生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

5运动状态下的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工作提示细胞凋亡和细胞增生与分化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线粒体是细胞重要的结构部分,是进行能量转换的场所。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与其基质内Ca2+浓度调节的关系十分密切,三羧酸循环中氧化脱羧的3个关键酶都受其基质内Ca2+浓度的调解。所以研究不同运动条件下心肌线粒体Ca2+浓度的变化,对探讨线粒体功能与内源性自由基的产生增加及细胞凋亡的关系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1-23]。细胞在有机体内部不断的衰老、磨损、畸变、过剩或已经完成功能或变为有害细胞,一般通过细胞凋亡加以清除;另一方面,又可通过细胞增殖加以补充。运动状态下,线粒体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可直接损伤线粒体Dna,线粒体Dna较核Dna易受自由基攻击氧化损伤而引起突变,其突变率是核Dna的10~100倍[24]。若线粒体内自由基持续增多,就会使ptp打开,耗氧量减少,atp合成降低,释放出Ca2+、Cytc、aiF、胱冬肽酶以及膜间隙中的其他凋亡因子从而诱发细胞凋亡[25]。众多实验证明[26],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功能失常是引起细胞凋亡的重要原因。在运动状态,尤其在力竭性运动状态的后期,由于体内抗自由基物质的耗竭致使体内大量的自由基堆积,线粒体遭到破坏给细胞带来致命的损伤。

在力竭运动状态下,线粒体的正常结构与功能遭到严重的破坏,可使其产生许多诱导细胞凋亡的因素,但细胞凋亡路径不是简单的直线图。顾容瑞等通过力竭生物运动实验证实力竭运动导致大鼠股四头肌红肌自由基生成显著加强,使肌细胞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损害,同时肌质网膜及线粒体膜亦受损,从而引发系列肌细胞代谢紊乱。线粒体的形态学改变在与其相关的细胞凋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7]。刘小红等对大鼠脊髓前角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在更大强度的有氧运动后,发现线粒体密度显著减少,基质电子密集,个别的膨大成絮状;在对大鼠脊髓前角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的研究中亦发现,大强度运动力竭组出现线粒体脊断裂,甚至线粒体裂解现象,认为大强度力竭运动可引起线粒体形态不可逆的损害,不利于机体健康[28]。王长青[29]通过大鼠游泳实验发现G4(持续训练12天)组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电镜观察有细胞坏死。大强度运动后线粒体体积显著增加,脊疏而断裂,基质电子密度普遍降低,这是组织严重缺氧的表现,线粒体变性已发展到临界点。

线粒体是脊椎动物细胞凋亡的控制中心,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与细胞凋亡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运动强度会对线粒体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小强度的有氧训练更易于诱发细胞凋亡,大强度有氧运动如果atp下降较慢也可诱发细胞凋亡,使新生的更具生命力的细胞不断代替凋亡的异常肌细胞,使线粒体产生适应性改变(线粒体数目增多,氧化磷酸化水平提高,抗氧化能力增强,过氧化脂质反应减弱,有氧代谢能力得到加强),从而促进体能的增长。大强度有氧力竭运动中如果atp下降过快则可能使细胞线粒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细胞坏死,引发一系列的运动性疾病。

综上所述,运动状态下线粒体功能异常,一方面通过影响Ca2+含量进而影响atp含量、atp酶活性致使能源物质“衰竭”导致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另一方面运动状态下产生的通过线粒体途径产生的自由基作用于机体和线粒体本身,使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弱,同时降低了线粒体和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从而引起疲劳。此外,运动状态下线粒体质子漏水平的变化、线粒体内膜外膜功能改变以及运动状态下线粒体途径相关的细胞凋亡都对机体运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及影响。由此可见,线粒体在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消除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疲劳的理论有很多,目前对疲劳的起因没有统一确定的结论,以上是关于主导地位的疲劳理论与线粒体功能的探讨,对线粒体与运动性疲劳之间全面、确切的相互作用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陈良怡.线粒体和细胞内钙自稳平衡[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0,27(5):483-487.

[2]张钧,邓蜀李,刘扬,等.运动对大鼠心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98-200.

[3]elenaVisaeva.VyacheslavmShkrylandnataliaShirokova.mitochondrialredoxstateandCa2+sparksinpermeabilizedmammalianskeletalmuscle[J].physiol,2005,(565):855-872.

[4]徐建兴.线粒体合成atp的效率及其与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性[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1):12-14.

[5]王翔,魏源.力竭运动后大鼠骨骼肌不同肌纤维线粒体钙含量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变化[J].浙江体育科学,2002,24(2):50-52.

[6]伏育平.运动性疲劳状态下大鼠心肌线粒体内钙、mDa及磷脂酶a-2的变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5):27-30.

[7]曾娅莉.细胞凋亡时线粒体钙离子信号调节因素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2006,27(6):543-545.

[8]DmitryB.Zorov,magdalenaJuhaszovaandStevenJ.Sollott.mitochondrialRoS-inducedRoSrelease:anupdateandreview.BiochimicaetBiophysicaacta(BBa)[J].Bioenergetics,2006:509-517.

[9]时庆德,张勇,文立,等.运动性疲劳的线粒体膜分子机制研究.Ⅱ.运动性氧自由基代谢途径再探讨[J].中国运动医学,2000,19(1):43-55.

[10]熊静宇,文质君,李红,等.壳聚糖对运动训练大鼠骨骼肌和肝脏线粒体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3,10(6):53-54.

[11]张桂忠,姜宁,薄海,等.急性运动中线粒体能量转换调节的生物力能学分析RoS和UCp3的作用[J].中国运动医学,2006,25(2):161-167.

[12]thomasD.musclesorenessanddamageparametersafterprolongedintermittentshuttle-runningfollowingacutevitaminCsupplementation[J].intJSportsmed,2001,22(1):68-75.

[13]miyazakiH.Strenuousendurancetraininginhumansreducesoxidativestressfollowingexhaustingexercise[J].eurJapplphysical,2001,72(2):637-646.

[14]VinaJ.mechanismoffreeradicalsproductioninexhaustiveexerciseinhumansandrats:Roleofxanthineoxidaseandprotectionbyallopurinol[J].iubmbLife,2000,49:539-544.

[15]聂金雷,蒋春笋,张勇,等.运动性疲劳的线粒体膜分子机理研究.iV.线粒体质子跨膜势能、质子漏与运动性内源活性氧生成的相互关系[J].中国运动医学,2001,20(2):134-138.

[16]徐建兴,张勇.线粒体合成atp的效率及其与运动疲劳的相关性[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1):12-14.

[17]丁树哲,许豪文.有氧运动与氧化物介导的调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1):15-16.

[18]刘树森.线粒体呼吸链的电子漏、质子漏与“活性氧循环”模型:运动氧应激的新视点[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1):7-11.

[19]毛丽娟,许豪文.磷脂酶a2对线粒体膜渗透性转运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1):23-24.

[20]文立.线粒体能量转化效率、速率与运动能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1):20-22.

[21]FreimannS,etal.priorexercisetrainingimprovestheoutcomeof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intherat:heartstructure,function,andgeneexperssion[J].JamCollCardiol,2005,45(6):931-938.

[22]pinaiL,etal.exerciseandheartfailure[J].minervaCadioangiol,2004,52(6):537-546.

[23]LandesbergG.monitoringofrmyocardialischemia[J].BestpractResClinanaesthesiol,2005,19(1):77-95.

[24]邢良美,王建密.运动状态下的线粒体与细胞凋亡[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2):15-19.

[25]谭贝加,马红,王明艳,等.线粒体、内质网与细胞凋亡[J].医学信息,2007,20(3):504-506.

[26]黄立新,吕小川,杨斌,等.螺旋藻对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2):58-59.

[27]马泰,朱启星.线粒体形态学改变与细胞凋亡[J].细胞生物学,2006,28:671-675.

电子劳动合同流程篇8

一、“十五”期间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1.金保工程经国家正式批准立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17号)将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列为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建设和完善的十二个业务系统之一。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了金保工程一期建设项目建议书,金保工程在国家整体立项。之后,国家发改委相继批复了金保工程中央本级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投资概算和西部地区补助方案。

2.全国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规划标准已基本完成。劳动保障部先后下发了一系列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制定或完善了社会保险、劳动力市场等业务系统指标体系以及社会保障卡、劳动保障业务专网ip地址等方面的标准规范;针对全国联网工程、数据中心建设、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建设、示范城市建设等具体建设任务,出台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制定了金保工程调度制度、社会保障卡发行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这些文件、标准、方案和制度,明确了金保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任务、建设原则以及各项建设任务的具体要求。许多地区根据部里的文件也制定了本地区金保工程实施的具体方案。金保工程建设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轨道,为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3.全国网络框架已具雏形。“十五”期间,劳动保障部与32个省级单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实现了联网;20个省区市实现了与所辖全部地市的联网。在全部地市级以上城市中,80%实现了与省数据中心的联网,市域网覆盖达到65%的经办机构,有条件的地区已延伸到街道、社区,部—省—市三级网络结构已初步形成。借助部—省—市网络开展了养老保险监测、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等联网应用,监测数据分别覆盖到829%的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和约100万失业人员,对于及时、客观地采集社会保险决策信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部省间及部分省市间视频会议系统已投入使用。

4.统一软件开发及应用取得可喜进展。劳动保障部组织开发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已经推广到340个以上统筹地区,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劳动99)已经推广到200多个地市。特别是一些省区在上述两个软件基础上,统一进行核心应用软件的全省本地化实施,不仅加快了全省统一软件的推广应用,也对统一标准和业务流程的规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以社会保险五保合一、劳动力市场与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整合工作已经在很多地区开展。

5.各项建设任务稳步推进。“十五”期间,全国大部分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及177个地级以上城市建成了符合国家标准的数据中心机房,通过数据整理和整合,数据中心的统一程度逐步提高,数据质量显著提高。全国已有14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开通了12333专用服务号码,其中80个建立了电话咨询服务中心或依托全省统一的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全国已有12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建立了政府网站。一些地区基于互联网开展的网上职业介绍、网上社会保险申报和查询等业务,为社会公众足不出户办理相关劳动保障业务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手段。社会保障卡已在近70个地区有序推广使用,持卡人数已达到2000万人。通过示范城市建设,已经出现了一批符合全国统一建设要求,取得一定建设成果和应用效果,能够起到典型示范作用的城市。

6.机构、队伍建设得到较大加强。全国绝大部分省级劳动保障部门、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专门的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信息中心)。尚未建立专门机构的地区,也基本明确了负责信息化综合管理的部门。通过引进和培训,信息化队伍的规模和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一支熟悉业务,钻研技术,能够吃苦,甘于奉献,热爱劳动保障事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队伍已经初步建立。

通过金保工程建设实践,与“十五”期初相比,劳动保障信息化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系统应用效果初步显现,已经成为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的重要支持手段。数据集中管理、系统整合、体制创新已成为当前金保工程建设的新特点,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呈现了积极、健康、协调的发展态势。

(二)基本经验

“十五”时期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1.领导重视是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一直十分关心金保工程建设,国务院领导专门对金保工程建设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加速推进”。劳动保障部党组将金保工程列为劳动保障部的“一号工程”,各级党委政府也都非常关注和支持金保工程建设。各地区的劳动保障厅(局)普遍成立了“一把手”任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工作机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保证了金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2.统一认识是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要求,建立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全面提升劳动保障系统整体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已经逐步成为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普遍共识,形成了集全系统之力,共建金保工程大业的良好局面。

3.健全机制是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保证。各地区建立专门的、统一的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技术力量进行有效整合,统一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管理、协调和组织实施,为金保工程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促进和保证了信息化建设的完整和统一。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许多地区信息化管理部门、规划财务部门、业务管理部门、经办机构分工明确,紧密协作,共同推进,形成了部门间良性互动,技术与业务相互促进的工作氛围。

4.体制创新是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方向。许多地区利用建设金保工程的契机,按照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信息化管理的特点,通过机构、岗位、职能的调整和业务流程的重构优化,建立了更加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提升了劳动保障管理服务能力。

二、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劳动保障事业完善制度、加快发展和提升能力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和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对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被纳入到国家信息化总体发展战略当中

进入21世纪之后,信息化对经济社会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密切结合,网络化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列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战略目标。劳动保障信息化作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到国家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布局当中。战略规划明确提出了“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就业信息统计、分析和工作,改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加快全国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的工作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劳动保障工作、对金保工程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为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期间要建立健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劳动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基本和谐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发展目标。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要适应劳动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努力满足事业发展中的新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将信息系统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将系统的覆盖人群从城镇参保人员和就业职工扩展到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村参保人员等,部分地区的覆盖人群还要从从业人员逐步扩展到全体城镇居民,甚至全体城乡居民;通过系统整合,实现各项劳动保障业务之间、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长效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三)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跨地区业务办理需求愈发迫切

目前劳动力和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地区间迁入迁出的规模日益扩大,劳动者跨地区求职,跨地区进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跨地区享受各种社会保险待遇等,都变得愈发迫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在**期间要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完善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的政策措施,探索解决人员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问题的有效办法。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要与这一要求相适应,为跨地区的人员流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社会保险待遇享受及跨地区的管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四)社会各界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劳动保障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势必要求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这一理念。通过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劳动保障的各项政策和办事程序,为他们提供方便的网上直接办理各项劳动保障事务的服务,通过网络架起劳动保障部门与广大劳动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及时地了解社情民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实现从面向机构管理向面向社会服务的转变,实现对劳动者“记录一生、管理一生和服务一生”,仍是**期间需要面对的和完成的重要课题。

(五)信息安全变得愈发重要

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管理着数以万亿计的资金和数以亿计的人员信息,牵涉到每一个劳动者和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出不得半点问题。**期间,数据集中管理和各系统的整合将成为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趋势,系统能否安全稳定运行就变得愈发重要。与此同时,随着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系统的用户范围将急剧扩大,通过互联网的访问和信息传递将逐步增多,系统面临的风险逐步增大。我们要主动应对信息安全的挑战,在信息化建设中同步实现信息安全。

(六)当前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短缺。一些地区金保工程尚未得以正式立项,没有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特别是部分中西部地区,资金的短缺已成为制约信息化建设步伐的重要因素。二是人才短缺。据统计,目前全国劳动保障系统从事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人员,平均每个城市只有5人,远远满足不了系统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三是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一些地区尚未设立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已经设立的,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地位以及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关系尚需要进一步明确。特别是在确保一体化建设的前提下,如何在管理机制上适应各业务分险种办理以及**期间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部分省份垂直管理等业务发展趋势,是**期间需要解决的课题。四是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一些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在地区整体信息化中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明确,与其他政府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上的关系有待理顺。

三、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适应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劳动保障中心任务,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要求,坚持统一建设、应用为先、体制创新的基本原则,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劳动保障业务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劳动保障信息化水平。

1.按照《**年-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将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纳入到国家信息化整体布局当中,确定**期间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2.围绕**时期劳动保障工作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认清劳动保障业务的发展趋势,坚持信息化建设服务全局,确保信息化工作与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适应。

3.适应劳动保障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树立“两个服务对象”的理念。一方面,紧紧围绕劳动保障中心工作,为业务经办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服务于人民群众。要增强劳动保障信息化的服务功能和手段,架起劳动保障部门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4.以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建立科学管理模式为方向,注重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实效。

(二)总体目标

以全面提高劳动保障行政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为目标,在金保工程一期建设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劳动保障事业的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全面实现各项劳动保障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并通过系统整合和信息共享,为各项劳动保障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及跨地区协作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基本统一的面向社会的劳动保障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包括统计分析、监测预警、预测分析、风险分析在内的多层次的宏观决策支持和基金监督模式,为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1.信息系统覆盖城镇社会保险、就业服务、劳动关系、劳动保障监察以及农村社会保险等各项劳动保障业务,覆盖城乡各类参保人员、城镇从业人员以及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等人群。

2.信息网络覆盖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就业服务机构、就业培训机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等各类经办机构和服务机构,并延伸到街道社区和农村乡镇。

3.社会保险、劳动就业、劳动关系及劳动保障监察等主要业务系统有机整合,通过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劳动保障各项业务之间的衔接和协同办理。

4.跨地区业务协作的技术支持环境基本具备,为实现地区间劳动保障业务协作提供支持。

5.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一体化的、面向社会的、集多种接入方式的劳动保障公共服务门户系统和支撑体系基本形成。

6.基金监管系统进一步完善,非现场监督成为基金监管的重要手段。

7.宏观决策支持水平提高,实现包括统计分析、监测预警、预测分析、风险分析和精算等在内的多层次决策支持模式。

8.系统的安全体系基本建立,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进一步加强。

9.实现与相关部门电子政务系统的衔接,逐步实现与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统一平台的衔接。

四、重点任务

完成金保工程一期建设,开展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强化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全网整合,突出公共服务功能,切实提高各项劳动保障业务信息化水平。

(一)完成中央、省、市三级数据中心建设

1.完成各级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按照成熟先进、经济实用、持续稳定的原则,配备硬件设备,并实现硬件设备的物理集中,各项劳动保障业务共用同一个机房。建立健全各项数据中心运行管理制度,完善专职人员配备,提升数据中心的安全管理级别。充分发挥数据中心的作用,形成搭建一个统一平台、各项劳动保障业务协同办理的工作机制,逐步实现从网络管理中心,到数据管理中心,最后到决策支持中心的功能扩展。

2.实现数据在地级以上城市数据中心的集中管理。社会保险、劳动力市场、劳动关系等各项劳动保障业务数据和决策数据由数据中心统一管理。通过数据整理和整合,建立统一的个人基本信息库、单位基本信息库和机构基本信息库,将各类参保人员及城镇从业人员、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各用人单位和参保单位全部纳入到系统中统一进行管理。取消区县独立设置的工作库,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全市范围的数据集中,最终实现“同人同城同库。”研究制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情况下的数据分布策略,逐步提高业务数据库的集中层次。根据跨地区业务协作的需要,建立异地数据交换平台。适应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的建立,建立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数据档案,实现对用人单位守法情况的动态监控和分类重点管理。

3.进行异地灾备中心建设。完成中央数据中心灾备中心建设,有条件的省可以省为单位建设全省统一的异地灾备中心,将省内所辖各地市的业务数据全部集中备份到灾备中心。灾备中心应首先实现数据级容灾备份,条件成熟的,可实现应用级的容灾备份。

(二)完善中央—省—市三级网络

1.进一步加快市域网建设步伐。地级以上城市数据中心在将网络联接到各类社保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就业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将就业培训机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等联接到网络当中,并向街道、社区和有条件的农村乡镇延伸。力争到**末期,各类经办机构和服务机构纳入市域网的比率达到90%以上,街道、社区纳入市域网的比率达到70%以上,农村乡镇纳入市域网的比率达到50%以上。

2.进一步提高部—省—市主干网络的性能。实现部—省—市主干网络的三级网络贯通,确保信息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之间以及跨地区间的无障碍传输,满足各项监测数据上传和跨地区业务协作的需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保证网络的畅通。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总体部署,逐步实现与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的衔接,实现与人口、公安、财政、税务、金融、教育、卫生、民政等业务系统的信息交换。

3.构建信息系统安全信任体系。结合劳动保障实际业务需求,确定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并按照积极防御、综合防范,兼顾安全与应用、兼顾安全与投入的原则,在充分考虑现有安全保护基础,合理利用现有安全设备基础上,采取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有效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确保数据、网络和应用安全。完成系统安全测评认证工作,建立信息安全事件响应机制。在国家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劳动保障系统pKi基础设施的实施策略,建立全国统一的,基于pKi/Ca技术的信任体系和安全体系。

(三)加强应用系统建设

1.扩大业务系统覆盖范围。根据扩大覆盖面、做实个人账户、改革计发办法、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等工作的要求和“五保合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并根据业务发展要求,适时实现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镇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包括部分地区建立的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的技术支持。全面实现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的对接,实现单位和人员管理的信息流及资金流的有效衔接,在完善以信息管理和记录为核心的业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资(基)金管理为核心的会计核算系统。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确保满足就业服务、失业保险和职业培训等业务开展的需要。开发劳动关系管理及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监管信息系统,支持劳动合同管理、工资支付调控、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处理等业务的办理。开发农村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将系统覆盖到所有农村参保人员。逐步支持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各项劳动保障行政业务的电子化,并实现与相关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和流程衔接。进一步梳理业务流程,完善系统功能,实现各项业务之间的有效衔接、协同办理的工作机制。扩大全国统一应用软件的覆盖面,力争覆盖到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和统筹地区。

2.为跨地区业务协作提供技术支持。适应跨地区人员流动的需要,结合跨地区相关业务政策制定状况和工作条件的成熟程度,研究确定跨地区业务技术支持方案,开发跨地区业务协作信息系统,形成对劳动者跨地区求职、参保人员跨地区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续接、退休人员异地安置社会化服务和管理、参保就医人员跨地区医疗费用结算、工伤人员及遗属跨地区领取待遇和就医等业务的技术支持能力。

3.加强基金监管系统建设。依托金保工程信息网络,建立多部门网络互联、信息互通、数据共享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支持部、省、市、县各级社会保险基金非现场监督工作,实现微观监管目标(及时发现社会保险基金薄弱环节和疑点问题,加强基金管理)和宏观监管目标(及时了解掌握基金运转情况和支撑能力,实现制度平稳运行),促进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

4.加强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全面建立通过网络采集信息的采集机制,形成常规统计、抽样调查、网络采集等多渠道相结合的决策信息采集模式;建立中央、省、地市三级劳动保障宏观决策数据库,对各类统计调查信息及通过网络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和分析;建立模型库、方法库,建立针对劳动保障各项业务的、制度化的分析、预测机制,实现包括统计分析、监测预警、预测分析、风险分析和精算在内的多层次决策支持模式。进一步完善和统一劳动保障统计分析数据指标体系、在线数据采集手段和联机数据分析。

(四)建立基本统一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1.构建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系统的整合,地级以上城市全部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12333公益热线服务,实现全国电话咨询服务中心的互联,形成“一地呼入、全国咨询”的服务模式。加强劳动保障系统政府网站群建设,形成完整统一的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信息门户体系,积极推进基于统一的安全信任体系和互联网技术的自助式网上业务办理,逐步扩大应用的业务范围。建立电话服务和网上服务互为补充,集成多种接入方式和服务手段,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劳动保障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体现劳动保障系统统一的面向社会的整体公共服务形象和品牌。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与业务系统、基金监管系统及宏观决策支持系统的联动机制。

2.大力开展劳动保障基层信息平台建设。在街道社区和农村乡镇建立综合的劳动保障信息窗口,实现劳动保障业务在街道社区的统一管理和服务,将尽可能多的服务功能通过网络延伸到街道(乡镇)、社区,为开发就业岗位、面向失业人员开展就业服务、面向退休人员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以及其他各项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3.稳妥有序地推进社会保障卡的发行和应用。推进社会保障卡在劳动保障各项业务领域的应用。配合跨地区业务协办的开展,实现社会保障卡的跨地区通用。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障卡的发行和管理。

(五)切实提高应用水平

1.进一步推进养老保险监测、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扩大上传数据的覆盖面,其中养老保险监测数据要覆盖到全部参保人员,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覆盖到全部失业人员。努力提高数据质量,增强数据的时效性,做好上传数据的分析和深加工。

2.逐步启动其他各项联网应用。研究确定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及医疗费用监测、工伤保险管理服务监测、生育保险管理服务监测、劳动力市场供求监测、劳动关系管理监测、农村养老保险监测等实施方案,适时启动上述联网监测应用。根据跨地区业务协作的需要,适时开展异地业务联网应用,并逐步扩大覆盖地区和人群。探索各项联网应用的整合方案,实现各项联网应用的整合。

3.加强已建系统的应用。研究建立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评估机制,充分发挥系统的使用价值。探索劳动保障各类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部署,实现与其他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共享和交换。

五、保障措施

(一)形成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经费保证机制

完成金保工程二期立项,将硬件升级、网络扩面、应用软件深度开发、安全加固、公共服务系统全面建设等主要建设任务,纳入到金保工程二期中。各地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和国家财政部的有关要求将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纳入财政预算科目,由各级财政提供经费保障,确保建设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用。对部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可在中央财政适度补贴、地方财政主体承担的基础上,通过其他渠道,多方筹集系统建设和维护资金。

(二)实施三项重点行动计划

一是实施示范城市建设推进计划。在金保工程一期示范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在金保工程二期建设中建立起一批金保工程推进示范样板城市,形成示范带头、整体推进的建设局面。二是实施中西部地区重点援助计划。通过资金补贴、政策倾向、重点指导、对口协助等方式,提高部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三是实施劳动保障系统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普及计划。对劳动保障系统各类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在全劳动保障系统普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建立业务人员信息系统应用能力考核上岗制度,把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作为衡量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纳入人员考核范畴。

(三)理顺信息化工作机制

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为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进一步促进劳动保障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良性互动,努力建立政策制定及业务调整的技术论证制度。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在电子政务建设上的协作配合,逐步建立信息共享与交换机制。

(四)健全劳动保障信息化标准和规范体系

根据劳动保障业务发展需要和信息技术发展状况,按照系统建设要求,建立较为完整的劳动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修订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业务指标体系,制定劳动关系与劳动监察信息系统、农村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业务指标体系,制定药品及诊疗项目编码,制定并出台个人基础数据库、单位基础数据库、机构基础数据库标准、统一的交换区数据标准、决策区数据标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标准以及跨地区信息交换、与其他业务部门接口、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等。加大标准规范的执行力度,确保劳动保障相关业务系统中各类业务代码的标准、规范和统一,确保各业务系统之间、各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根据劳动保障业务发展需要,按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梳理业务流程,制定或修订各项业务流程规范,逐步统一和规范各地的业务流程。

(五)建立和完善信息化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全国性的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一是制定劳动保障系统部—省—市全国主干网网络运行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视频会议系统管理和使用制度等;二是建立ip地址备案制度、应用软件项目验收备案制度,完善技术支持商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卡注册管理、密钥管理及CoS核准制度等,对各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检查和控制;三是配合安全信任体系建设,制定电子证书分发、使用和管理制度;四是制定监测数据采集及使用制度,落实信息资源管理责任制,建立信息交换机制;五是进一步完善系统建设调度制度,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体系。**期间,各地也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金保工程的项目管理。

(六)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坚持多渠道培养与高起点引进并举,壮大劳动保障系统信息化队伍,力争信息技术人员数量在“十五”期末的基础上增加50%以上。建立信息技术培训机制,强化对信息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各省、地市级劳动保障部门也要加大培训力度,特别是做好对劳动保障业务人员系统应用水平的培训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于劳动保障信息化队伍的奖励激励机制,为信息化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与技术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电子劳动合同流程篇9

2005年底,二期工程开始启动。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业务流程,并将业务覆盖到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维权维稳和内部建设等劳动保障的所有方面,将业务网络和业务经办逐步下移到区、街道和社居委,完成了医疗保险结算网络建设,覆盖了所有的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完成了灾难备份系统建设,在整合数据基础上,开始数据分析决策系统建设。整个系统在2007年通过国家金保工程示范城市验收,验收分为99.1分。

建设思路和总体目标

合肥市金保工程的建设是涵盖劳动保障业务办理、覆盖劳动保障业务经办网络、提供多方面公共服务的综合信息系统。

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可概括为“一、二、四、八”,即:一个核心的数据库;覆盖市、区(县)、街道、社居委的四级网络,覆盖医院、药店结算的两个网络;实现功能应用、支撑信息共享、保证系统安全、保障系统运维的四个体系;支撑综合应用、服务管理、数据监测、行业接口、容灾备份、安全认证、异地交换和卡应用的八个平台。

系统建设现状

组织机构建设

在市信息办指导下,合肥市金保工程建设被列为2004年合肥市电子政务“一号工程”,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合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一规划和组织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合肥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也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局长为主要负责人,并明确了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具体组织实施。

为适应信息化建设要求,2004年初,合肥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就内部机构设置进行改革,将传统的分块的单险种机构统一成多险种合一的管理机构,成立了合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计算机管理信息中心,统一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实施工作。信息中心内部有编制15人,按照软件与应用、网络、运行维护三大块保障系统运行,软件部分根据不同业务和险种明确专人负责其相关的业务程序和数据。

中心机房建设

建成了国家a类标准计算机机房,完成了合肥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机房建设。整体中心机房面积约750平方米,其中中心区约350平方米,普通办公区约400平方米。

中心数据库建设

按照“同人同城同库”的建设思路,针对以前各个险种、各种业务经办机构都有自己的数据库的状况,我们以养老保险数据为基础,进行了数据的整合和优化。已建成完备的中心数据库中的数据指标体系按照部标准建立,数据坚持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一体化的原则,每人拥有唯一的基础信息。目前,合肥市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日常运行数据量已达700GB,包括全市13756家用人单位、59.11万个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人员、5万个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人员、5万个参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17.59万个离退休人员、49.27万个参加失业保险人员和117.76万个参加各类医疗保险的人员、41.69万个分别参加工伤生育保险人员的基础信息,以及超过25595万条缴费信息和账务信息等。涉及全市52.5万户家庭、158万人的基本信息已经采集完毕,并入库运行。

网络系统建设

完成了合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以“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为总体原则,建成了以市劳动保障局信息中心为核心,以市信息办全市范围的电子政务网为基础,覆盖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的医疗保险结算网,覆盖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居委四级网络体系的信息网络架构。核心网络区采用千兆核心交换机、千兆核心防火墙、千兆接入交换机、核心接入路由器、网闸、交换区接入防火墙,共同组建了核心网络运行平台。已有263家定点医院、235家定点药店,以及7个区3个县、54个街道、278个社居委已经实现联网运行。

应用软件的开发

在软件系统建设过程中,积极按照部关于核心平台统一软件的要求,开发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完成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中心数据库建设,整理并合并了历史数据,完成了五险合一征缴、分开支付系统建设,完成了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了失业保险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了医疗保险管理系统及医院接口模块工作,完成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了工伤保险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了生育保险管理系统及医院接口模块工作,完成了劳动力市场软件建设,完成了劳动和就业软件一体化建设,完成了区、街道、社居委软件系统建设,完成了社会保障卡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了劳动监察和社保稽核管理系统建设,完成技能培训、鉴定、劳动合同管理、劳动仲裁等其他业务系统建设。目前整个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共涵盖21个大模块,已覆盖劳动保障所有业务部门。

社会保障卡系统建设

按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卡建设的要求和规范,采用16K的CpU卡,完成了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发行注册的4项流程,完成了合肥全市约120万张社会保障卡(含居民医疗保险卡50万张)的制作、发放工作。社会保障卡作为办理劳动保障业务的电子凭证,逐步取代传统的证卡。持卡人可以凭卡就医,进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结算,办理养老保险事务,到相关部门办理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手续,申领失业保险金,参加就业培训,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和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等。持卡人可通过社会保障卡服务网点的读卡设备查询本人的基础信息,以及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的信息。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通过“两站、两网”的建设,加大公共服务平台的深度和广度:建立了劳动保障政府网站,主要进行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和网上办事;建立了合肥市人力资源网站,开通了查询业务,包括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等;与淮南、六安、巢湖三市共同打造省会劳务合作圈,实时在网站上四地的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方便了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建立了电话咨询服务网络,使用12333统一号码,开展电话咨询服务,对群众提供24小时服务;建立了覆盖市、区、街道、社居委的四级网络体系,将劳动保障的服务末端延伸到街道、社居委。街道社会保障工作站和社居委社会保障工作室都能利用网络办理失业金签领、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等业务,并可通过LeD屏和读卡器等设备查询到各类劳动保障信息。

建设过程中的几点经验

首先,金保工程是个系统工程,要做到四个到位,即领导到位、认识到位、资金到位、宣传到位。

领导到位。合肥市金保工程建设初期,就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金保工程建设作为合肥市电子政务一号工程,被列入合肥市1346行动计划,作为市1346行动计划进行考核。市政府明确了责任领导,合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由一把手亲自负责,各处室单位负责人为主要责任人具体组织实施。在涉及到系统技术方案和项目进度控制方面,市信息办领导也及时给出指导和帮助。

认识到位。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始终注意组织召开业务分析会、协调会,努力形成全局上下统一认识,破除本位主义;在机构调整、业务数据梳理、政策完善上及时推出相应的措施。

资金到位。多方筹集资金,省市财政积极支持,确保满足金保工程的需要。将这些资金统筹规划,统一实施,确保中心系统、县区、街道、社居委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按照需要统一配备设备和软件,避免重复投资、建设。

宣传到位。金保工程建设,是服务于广大市民的一项工作,但也要取得单位和个人的理解支持,所以宣传工作必须到位。为此,在前期的社保基础数据整理、社会保障卡的照片信息采集、社会保障卡的发行使用、居民入户信息采集工作开展的同时,通过媒体传播、上街咨询、网络传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累计发放宣传资料和手册近百万份,基本做到人手一册。企业和职工充分理解信息化带来的方便和准确,也就大力支持了劳动保障事业,宣传工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系统建设的思路上,坚持三个资源共享开展信息建设,即个人基础信息资源、统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资源、电子政务网络资源的共享。

基础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在系统中只有唯一的基础信息,在数据库最底层放的是单位和人员的基础信息。在整个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中,所有的系统都调用这些规定好的单位和个人基础信息。在市一级平台上,可以利用这些单位和个人的基础信息的运算,把各种数据通过市信息办规定的项目和格式由生产库提取到交换库,从而实现市级信息资源的共享。

统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资源共享是指全局利用市电子政务平台网络进行日常办公自动化。工作人员每天在平台上开展政务处理工作。平台能够提供工作动态、并联审批、工作监督、通讯中心站、文档中心、网络存储、信息检索、公务员信息管理、后勤管理等多种政务支撑服务。在日常办公中,统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以其协同办公、管理与控制、公众服务三大职能改变着合肥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日常的办事、管理和运行形式。

电子政务网络资源共享指在市电子政务网络通的地方,都利用电子政务网络进行数据传递,从而做到资源共享和整合。

再次,确保系统建设质量,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做到两个规范,即招标规范和监理规范。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各个环节坚持通过招投标来确定项目供应商,在机房建设、系统软件采购和实施、小型机设备采购、网络设备采购、应用软件采购与实施、电话咨询服务中心系统建设、社会保障卡建设等过程中,全部进行了公开招标来确定最优方式进行建设。

在系统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信息监理对本系统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质量和进度两大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加强进度跟踪,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提交领导小组决定。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建设成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全市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现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的协同处理和资源共享,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劳动力资源、社会保险和企业的发展状况,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业务开展、重大决策、政策制定提供信息支持,更好地为社会、企业和劳动者服务。

建设成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统一了数据,在数据库最底层放的是人员基础信息,以养老保险的基础信息为主,与其他险种信息进行整合,通过每年的缴费基数申报等工作,将基础数据统一、核实。同一个人在所有的模块中处理和反映的信息都是唯一的、准确的。方便地为老百姓提供各种服务。

2004年10月调整养老金时,由于系统能够提供准确、集中的数据,虽然调资方案复杂、人群分类多,合肥市社会和劳动保障管理局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每个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调整工作,并通过银行数据交换发到每个人手里,大大缩短了时间,并大大提高了准确率。集中的数据为公安、地税、公积金、审计、银行等管理部门提供了数据,实现数据共享。

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了合肥市劳动保障业务流程,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记录一生,服务一生,对劳动者进行动态管理。初上系统时,通过系统自动匹配和整合关联数据,就查到900多人就业状态领取失业金存在隐性就业情况,从而减少失业基金支出20多万元。

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将网络延伸到区、街道、社居委,老百姓就近就可以办理有关劳动保障事务,查询个人的信息,共享全市的就业岗位信息。目前,就业岗位信息全市共享,一点登录,全市共用。

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加大了合肥市公共服务平台的深度和广度:建立了统一的劳动保障政府网站,开通了查询业务,其中包括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个人社会保险信息、职业技能、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等;设立了电话咨询服务中心,使用12333统一号码开展电话咨询服务;网络延伸到街道、社居委,在街道专门配置LeD屏和读卡器等设备,在街道社会保障工作站和社居委社会保障工作室都能利用网络查询到各类劳动保障信息。这样,有形的办事网络(四级网络)和无形的服务网(12333、网站等)更加统一。这些系统在各个平台为方便社会保障业务办理、促进就业再就业创造了不可估计的社会效益。

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有力地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政务公开和效能建设。市民可以直接利用合肥劳动保障网的“局长信箱”对局各部门的服务态度、办事效率、工作质量、政务公开等提出批评或表扬,增进了政府与市民间的互相沟通,及时为民排忧解难,将执政为民的宗旨落实在实处。同时,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内部门通过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软件,有效地对电话上访、网络上访及来局上访的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处理及备案,规范了工作流程,优化了管理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相关依据。信息管理系统与电子政务平台的整合及推广使用,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平台用户得到了高度统一的办公环境,改变了原来的数据割据、资源分散、条块分割的状况,实现了对部门、人员、信息的全面管理与控制,有力地推动了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增强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和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经济效益

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可以为基金监管提供技术上的保证,提高基金征缴、支付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可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部门对基金运转的透明度和知情度,有效防止冒领养老金现象,切实防范和化解基金风险,对于加强基金监督力度具有重要的作用。每年的国家、省、市社会保险专项审计过程中,我们的系统记录的每一笔账目和业务都体现系统建设带来的科学和安全,系统从技术手段保证了基金的安全运行。

系统建设满足全国的统一规划,满足合肥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开发应用软件和各项业务系统可以节省大量的建设费用和网络运行费用,也避免了因标准不统一、网络无法互联造成的资金浪费。

2006年开始,合肥市改变了传统的医疗保险结算方式,实现了医疗保险联网结算,所有医院药店与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对接,大大地简化了审核流程,实现了结算的科学性。2006年通过系统审核扣减了住院拨付12610人次,扣减资金达到4101万元。2007年扣减了住院拨付13477人次,扣减资金达到3778万元。信息系统在2008年合肥市医疗保险政策调整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后台结算和审核的开发和修改,完成了医院、药店接口的调整和部署,为新医疗政策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带来了医疗保险基金的结余和安全运行。

按照实施计划,系统搭乘合肥市电子政务网络将网络下延,有效地利用了统一的网络,避免了网络资源的浪费,节省了网络租赁费用。据初步计算,合肥市7区3县53个街道每年节省网络租赁费用约30万元。合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省厅对医疗保险联网单位坚持一个出口,同时也给联网的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带来资源共享,节省了大量的网络租赁费。

下一步工作计划

合肥金保工程下一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进行建设:

第一,强化金保工程的运行维护体系建设,确保整个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加强培训,建立一支以技术为主的信息化建设队伍。

电子劳动合同流程篇10

乙方:____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乙方将为甲方提供劳动法律法规咨询高级会员服务,并针对会员权利与义务达成以下约定:

一、会员可享受的服务与权利

(一)免费服务项目:

a)会员确认书及紧急援助热线电话号码,在任何时候当您碰到法规方面的难题或发生紧急事宜时,可获得咨询和紧急援助。

(1)电话咨询:咨询时间为:_________(工作日),咨询电话:_________;

(2)专家面谈分析:通过事先电话预约,法规专家将面对面与您共同分析您在工作中遇到的法规、合同、争议等问题,同时为您出具合理的建议。

b)享受最新劳动法律法规速递(电子邮件形式)。

c)享受_________网站免费赠送的_________元的培训费(可抵扣_________网站举办的各种培训课程:如讲座、座谈、专题培训、研讨会、论坛等)。

d)年度内免费在_________网站刊登hr招聘职位。

e)全年免费访问会员专用的_________网站法律法规专页,享受以下专业的网上查询及电子咨询服务:

(1)各地工资及社会保险缴费信息查询;

(2)各地劳动合同条例及标准合同查询;

(3)人力资源分类法规及实用工具查询;

(4)国内主要劳动法规(英文版)查询;

(5)网上查询劳动法律法规原文汇编(国家、当地省及省级城市);

(6)全国各地最新劳动仲裁案例解析;

(7)常见问题解答及最新热点话题;

(8)hr专区资料下载(培训讲义、hr案例);

(9)hr工具样板:员工手册、劳动合同、劳务合同、培训协议、保密协议、竞业协议、劳务外派合同。

f)当地劳动法律法规汇编(电子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当地省及省级城市劳动合同条例;

(3)当地省及省级城市社会保险条例;

(4)当地省及省级城市其他常用劳动法律法规;

(5)hr工具样板:员工手册、劳动合同、劳务合同、培训协议、保密协议、竞业协议、劳务外派合同。

g)________网站将免费协作会员单位聘请知名劳动仲裁律师。

h)免费享受由_________网站法律顾问及人力资源咨询师提供的人事制度、劳动合同及补充协议、员工手册审核服务。

(二)优惠服务项目

a)享受hr联盟会员的各项服务,并协助企业办理劳动年检。

b)由_________网站组织专家对单位出现的紧急事件进行及时处理。

c)组织参加与劳动局官员的茶话会。

d)会员单位可享受六折优惠参加劳动法规讲座、座谈、专题培训、研讨会、论坛,与政府官员、劳动法律法规专家及同行业人士定期进行交流。

e)优惠购买_________网站推出的vcd管理课程。

f)八折优惠参加_________网站举办的hr管理培训课程、研讨会以及国内外相关hr交流活动,并可优惠获得劳动法律法规其他顾问服务。

g)八折享受_________网站职业信用管理与职业信用担保服务。

(三)在登记并支付了年费后,会员即可获得以上_________;会员费为:¥_________元/年。

二、会员义务

为了确保_________的健康发展,防止一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佐的网上行为和言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特制定本规定。所有本网络用户均应遵守。

(一)由_________提供的用户名及密码仅供会员本人使用,绝不泄露给任何第三方。如有违反,会员单位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二)会员所填申请登记信息必须真实。

(三)会员应对其网上活动和言论承担责任,不得利用网络从事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法规的活动,或反动言论。并不得泄漏国家机密。

(四)会员不得利用网络传播各种色情的信息和图片。

(五)会员不得利用网络对他人进行诽谤和欺诈。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和人身权利。

(六)在未经本站准许的情况下,不得在相关主题以外的其他栏目或论坛里商业性广告或与本论坛主题无关的信息。本站对不符合上述规定的信息和图片,将予以删除。

(七)对于违反本规定的用户,本站将做出相应处理。

(八)本站保留修改本规定的权利。

(九)本协议期限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十)甲方每年交劳动法律法规会员服务费人民币_________元(_________rmb)元整,此费用应在签订合同时一次交清。

(十一)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

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

开户行:__________________

帐号: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日

乙方(盖章):____________

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

开户行: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