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酒的文化知识十篇关于酒的文化知识十篇

关于酒的文化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2:13

关于酒的文化知识篇1

一、服务营销

服务营销是酒店营销的一大基础手段。服务营销既是产品概念的延续,也是顾客满意战略实现的手段。

服务营销要求顾客消费服务产品时无后顾之忧,主要包括安全上没有顾虑、财务上没有风险,在服务的过程中及服务过后不让顾客产生困扰,得到享受。而酒店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能直接影响顾客的满意度。服务营销要求酒店服务人员对顾客要有基本的服务礼节和服务规范,要有亲切的问候、热情的欢迎以及周到的服务。

服务营销的核心是追求高质量的服务。优质服务应贯穿于酒店服务的每一个细节,贯穿于从顾客进店直至顾客离开的全过程。待客要公平公道,注重工作效率,及时为顾客解决问题。另外,要有针对性的服务,如今客户都希望酒店能够提供更符合他们各自的需求、喜好以及生活方式的服务,这要求服务人员在与客户的沟通时,必须要注意他们的个性及爱好。即针对顾客不同的需求,提供各种细节性的服务,来满足顾客的独特需求,体现酒店对顾客的人性化关怀。酒店可以据此建立顾客信息档案,不仅专业的销售人员要与之保持联系,而且通过一线服务人员来加强与顾客的沟通,使之在情感上对酒店产生认同和依赖感。

二、文化营销

酒店文化营销主要是指酒店在特定环境中,以酒店阶段性发展目标为核心,确立、运用酒店基本文化理念,动员和依靠全体员工参与,开展文化主题活动,以文化手段影响酒店关联公众的关注与支持,提升社会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创造消费新概念,刺激、吸引顾客到本酒店体验、感受、享受服务文化,从而增加服务他人机会、提升酒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过程。

在实施酒店文化营销时,要把建立酒店文化与建立酒店品牌等同起来,要注意整体环境的文化装饰、产品包装、员工的文化培训、服务文化塑造以及管理制度,还要注重酒店的实体形象、建设风格、建筑装潢、规模、设施设备、产品、用品以及内部空间环境,这些都与酒店文化相适应。舒适的酒店环境给酒店发展文化营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增加了顾客的停留时间。酒店独有的文化环境给来自各地的顾客以独特的魅力,增加了酒店的吸引力。酒店管理者要让每位员工都认识到酒店文化的内涵,认识到顾客在心中对这种文化的反应,进而在服务中能够主动地去传播这种文化,到达营销的目的。

顾客作为社会群体当中的一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一定的文化影响下,他们会寻求特定的生活方式,确认奢华对自身形象的认同。酒店以文化为营销手段来开拓市场,有利于酒店经济效益快速增长,自身形象、品牌有力提升,与此同时酒店的社会影响也会逐渐增强。

三、知识营销

知识经济给酒店带来的不仅是科技革命和知识革命,更重要的是一场管理革命。知识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观念和管理观念,它的产生是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

知识营销是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播方法和途径,将酒店所拥有的对用户有价值的知识(包括产品知识、专业研究成果、经营理念、管理思想以及优秀的酒店文化等)传递给潜在用户,并逐渐形成对酒店品牌和产品的认知,为将潜在用户最终转化为用户的过程和各种营销行为。酒店向顾客和社会宣传自己的服务,推广普及新技术,对顾客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消除顾客的消费障碍,从而取得两利的营销效果。

知识营销要求酒店更加注重知识含量和知识的价值,帮助顾客增加对服务及产品知识的认识,提高顾客消费素质,引导顾客消费需求,从而达到营销效果,树立酒店良好的形象,培育和缔造潜在市场,并最终占有市场的目的。知识营销通过向广大新老顾客深入浅出地传播酒店文化,进而萌发对酒店产品的需求欲望。知识营销普及了有关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知识经济时代,营销环境复杂多变,管理者需要及时掌握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营销决策。酒店员工必须树立一种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勇气和信心;酒店自身建设上,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从组织上、制度上和文化上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创新环境。

四、关系营销

关系营销是指酒店对有现实或潜在服务对象的任何群体采取的一系列旨在搞好关系,从而有助于产品或服务销售的酒店营销方式。关系营销要求酒店更应该主动地、经常性地同顾客联系,进行双向交流,才能加深顾客对酒店的认识,了解顾客的特殊需求以及需求的变化、增加顾客对酒店的认知度。

关系营销核心是忠诚的老顾客。酒店通过关系营销建立与顾客长期友好的纽带关系。通过这种纽带关系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和时间,在最佳状态下,双方的交易可以从每次都要协商变为惯例化,最大限度地增加常客、回头客的数目。另一方面,酒店公共关系是酒店为了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取得公众理解、支持、信任和熟悉的各种沟通、展示、关系协调而组织实施的活动。酒店上上下下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公共关系意识,并贯穿到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管理职能,树立良好的酒店形象,实现经营管理的目标。酒店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必须调整好内部一切关系,以及经营决策的连续性,组织实施的正确性,各部之间的协调性。

总之,对一个现代酒店酒店来说,不仅要处理好酒店内部关系,还要尽可能与其他酒店结成联盟,酒店营销必须与顾客,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建立并发展良好关系。

五、品牌营销

品牌营销是一种新的市场营销方法,品牌作为递延资产成为酒店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顾客选择日益多样化、顾客追求个性化的情况下,品牌能够引发偏好,建立偏好,品牌营销能够创造顾客的认同感和建立品牌忠诚度。实施品牌策略的目的在于不断提升品牌,进而发展名牌。品牌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酒店所认识。

成功品牌的塑造、培育、呵护要花费酒店内外的许多方面的努力合作。其目的是通过塑

造品牌信誉,给卖者(顾客)与买者(酒店)同时提供附加值。在市场上,品牌价值有助于顾客把你的产品、服务与竞争对手区别对待,品牌作为你产品质量的化身,在顾客心中产生良好形象,从而在价格促销战中防止市场份额的丢失。

成功品牌形象的建立取决于严密持续的策略,其策略的贯彻和执行要取得酒店内外各方面的理解与合作。酒店品牌名称、标识物、标识语是酒店品牌的三种展示方式。增强了酒店的品牌认识和联想。酒店品牌名称应易记,有特色。同样,酒店标识物和标识语的设计应有利于品牌识别和定位,从而创造积极的品牌联想。顾客对酒店各种设施及服务的评价,特别是入住客房后的感受直接影响酒店品牌形象。成功的广告策划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以情感推广品牌。通过有效的策划,品牌形象能产生与感性顾客相连紧密的情感纽带。

树立和发展品牌就要求酒店通过员工和客人建立长期互利的关系。酒店需要尊重顾客,通过不断提高服务来理解他们的需要。长期互利的关系具有凝聚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培养提高忠诚度,吸引更多的老顾客。与顾客打交道的员工不仅代表品牌,而且从顾客的感觉来说还成为了品牌。员工实际服务中的一点表情、态度、肢体语言都会增加或减少品牌价值。

大部分顾客认为,品牌的概念可以是规模大的连锁酒店,也可以是规模小的独立经营酒店。酒店只要搞好品牌建设,留住忠诚顾客,便可以增强其竞争力,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六、网络营销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正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的方方面面。

挖掘互联网营销的潜力,明确酒店网络营销的目标顾客群体。按照他们的感觉和需求去建设网站,因为不同顾客,他们的需求和喜好是不完全一样的。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现代影音技术,全面展示酒店的产品及效果。酒店借助于网络来进行营销和管理活动,而且由于其商品的无形性,使其更适合于网上营销,而且也越来越受用户的欢迎。同时,它会使工作人员更加迅速地获取信息,提供了一定的安全性,且成本合理。网络论坛增加了顾客与酒店的互动交流,这样更容易收集关于顾客和潜在顾客需要的信息,并将这些需要转化成真实的需求。

网络订房系统可以方便顾客订房,顾客只需拨打一个电话,或者通过电脑“链接”订房网络就可以完成客房预订等。这种方式有多种选择,即方便,又保持私密性。顾客在预定客房时,不仅要作价格、设施、服务、口碑等方面的比较,更关注该酒店的预订销售网络。因为销售网络的规模反映了连锁酒店的经营规模和整体实力。通过网络可以逐步提高顾客对酒店的知晓度、认可度、信任度和忠诚度。凡拥有全球订房网络的酒店,其市场营销更容易获得顾客的信任感,亦增强了其市场营销的核心竞争力,也逐步赢得越来越多的顾客信赖。

中国酒店业已经认识到网络这一交流工具的巨大潜力,各酒店开始制定网络营销战略,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与赢利机会。

关于酒的文化知识篇2

关键词:葡萄酒文化;葡萄酒工程专业;全英文教学;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76-03

人类酿造、饮用葡萄酒至今已经有了数千乃至近万年的历史。葡萄酒文化所涉及的对象侧重于葡萄酒的社会属性,即葡萄酒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生活等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具体影响。狭义而言,葡萄酒文化主要指葡萄酒的品尝、饮用的礼仪与风俗;而广义上讲葡萄酒文化则涉及到葡萄酒的历史起源和文化传播,几千年来不断进步的葡萄栽培管理与葡萄酒酿造技术,生产和贸易的法律、法规,品饮礼仪与佐餐搭配,以及艺术家所创作的与葡萄酒相关的书画、诗歌、音乐和影视作品等方方面面的内容[1]。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传播与演变,葡萄酒文化如今已经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葡萄酒文化并非是西方文化的专利,我国也有着数千年的葡萄栽培、葡萄酒酿造和饮用的历史,我国古代的葡萄酒文化也曾经辉煌灿烂一时[2,3]。为了满足我国葡萄酒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满足大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需要,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已经开设了与葡萄酒文化相关的专门课程,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葡萄酒文化知识的理解,更推进了葡萄酒文化在我国的良性传播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3,4]。

中国农业大学“葡萄酒工程专业”本科专业成立于2003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学校招考的热门专业。多年来,为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丰富广大在校生的文化学习与生活,我校已经开设了一系列与葡萄酒文化相关的专业或公共选修课程。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发展,我国已经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等葡萄酒重要产出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自贸圈”规模也在不断发展扩大,国外优质、廉价葡萄酒的大量进口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葡萄酒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为产业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极大的机遇,更有诸多的挑战,专业人才相关知识结构的调整与补充就是其中之一[4]。为了充实学生的葡萄酒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葡萄酒专业英语,自2012年起我们积极与国外相关院校、相关专业开展教学合作,对《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进行了探索,至今已经有了三年的授课实践与积累,总结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以期为我国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开阔思路,积累经验。

一、课程定位

《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课程,定位于“非专业性葡萄酒文化欣赏和传播的公共选修课”,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基于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的构设框架,将来将面向学院路共同体所有本科生)进行授课,主要以国际化的视角向学生介绍葡萄酒文化的相关基本知识,向学生展示葡萄酒与葡萄酒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播及其在现今社会不可替代的影响。对于葡萄酒工程专业本科生而言,该课也是对专业课知识的补充。课程涉及葡萄酒数千年来的发展历史、葡萄酒文化的传播和演化、酿酒葡萄的栽培与世界上重要的葡萄种植区、葡萄酒的品尝、葡萄酒的基本酿造原理、葡萄酒的储藏和酒窖文化,、葡萄酒与食品的搭配、葡萄酒与健康等葡萄酒相关知识的方方面面。

课程重点在于以全英文授课,结合中外葡萄酒文化的比较,传播葡萄酒文化,扩展学生对葡萄酒相关知识的了解,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同时培养学生对葡萄酒领域英语的了解和学习。

二、教学纲要的制定

针对文化而言,葡萄酒文化可以包括葡萄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品种文化、酿造文化、品尝文化、保健文化、收藏文化、餐饮文化、文学艺术等,蔚为大观[5]。如何归纳和总结,将极其广泛、复杂的授课内容高度整合,便于“非专业”学生甚至是“零基础”学生的体会和学习,成为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一大重点和难点。为此,结合国内、外本课程的教学经验和专家针对本项目的建议,吸取精华,避免冗赘,制定了该课程全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以期让学生用全英文的视角了解世界葡萄酒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化,及其在我国的悠久历史和渊源。课程内容的编排基本上按照总体概括到一般技术详述的顺序,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全部授课共分八个章节,共计16学时。章节名称和基本授课内容如下:

章节1葡萄酒的历史(Historyofwine,2学时):介绍葡萄与葡萄酒的起源,葡萄酒在古希腊、埃及、罗马和中国的传播,在中世纪的中东和欧洲的历史,以及葡萄酒向新世界的传播与发展。章节2葡萄酒与西方文化和社会(wineinwesternCultureandSociety,2学时):介绍西方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葡萄酒角色,葡萄酒在宗教和古老传说中的地位,以及葡萄酒与当今西方社会文化生活的紧密联系,如诗歌、小说、绘画和影视等。章节3当今世界的主要葡萄酒产区(majorwineRegionsintheworldtoday,2学时):介绍当今世界葡萄酒主要产区及其特点,包括旧世界(欧洲: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等)和新世界(美国、加拿大、智利、阿根廷、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章节4葡萄酒的品尝(winetasting,2学时):介绍葡萄酒品尝的操作方法和专业术语,包括对颜色、香气和味道的感官品尝和描述;此外介绍葡萄酒品尝的一些相关知识,如品尝温度、品尝时机和品尝环境等。章节5葡萄酒的酿造(Generalwinemaking,2学时):介绍从酿酒葡萄栽培和采摘到葡萄酒酿造和灌装基本生产工艺,同时对红葡萄酒、白葡萄酒、起泡葡萄酒和一些特种葡萄酒(如冰酒、贵腐酒、波特酒等)生产工艺的异同进行简要的介绍;章节6酒窖文化和葡萄酒旅游(CellarCultureandwinetourism,2学时):介绍葡萄酒的收藏,酒窖在葡萄酒陈酿中的重要作用,展示葡萄酒旅游在西方葡萄酒产业中的重要地位。章节7葡萄酒与食物的搭配(wineandFoodmatching,2学时):介绍葡萄酒的一般物理特性,以及不同葡萄酒与食物搭配的一般性原则,通过示例介绍不同国家特色菜肴与葡萄酒的典型性搭配。章节8葡萄酒与健康(wineandHealth,2学时):介绍适量饮用葡萄酒对人体健康的有益作用,包括抗氧化、抗自由基、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癌症等;同时强调过量饮酒对人体健康的有害作用。

三、适宜教学方法的选择

《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课程定位于“非专业性葡萄酒文化欣赏和传播的公共选修课”,决定了这门课程具有两个重要属性:一方面采用全英文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表达能力和葡萄酒领域扎实的专业背景;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倾向于文化、科学普及而非专业深度教学,要求教学内容难易适中,容易被非专业学生理解,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6]。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在课程开设前广泛调研了国内外相关课程的授课经验,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邀请外国专家来校进行授课示范。因为整个教学过程以英语授课,需要教师能够灵活调整授课语言,当学生遇到专业性较强的术语或不容易理解的内容时,教师需要“换个说法”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换以中文解释,走中英文教学的路子。这种方法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对授课教师的要求,但避免了学生产生“知难而退”的心理,克服困难之后理解得也更深入,收获也更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避免“照本宣科”,强调师生间积极有效的互动,灵活采用多种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葡萄酒与西方文化和社会部分,播放与葡萄酒有关的影视作品片段,让学生寻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葡萄酒的品尝部分,现场让学生实际参与葡萄酒的品尝练习,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在葡萄酒的酿造部分,通过多媒体软件和视频演示葡萄酒酿造的整个流程和关键工艺,方便学生的理解。

四、考核方式的选择

相比而言,《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授课比一般文化类选修课的学习难度大许多,简单以卷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会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选择了弹性考核方式,意图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加强教学互动,课堂之外培养学生对《葡萄酒文化》的自我学习。具体考核办法如下:平时课堂表现占该课程成绩的50%,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即课堂的问题回答、与授课教师的互动情况,强调学生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期末课程论文占该课程成绩的50%,要求学生积极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经验,用英文撰写以“葡萄酒文化”为主题的课程论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或者关心的话题,例如过去有学生撰写的论文题目有《theearlyhistoryofthearrivaloftheVitisviniferagrapevineandsubsequentwinemakinginChina(欧亚种葡萄到达中国及随后葡萄酒酿造的早期历史)》、《ComparisonoftheroleandpositionofwineinwesternandChinesesocietytoday(当今西方和中国社会中葡萄酒角色和地位的比较)》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发掘、理解和整理能力。同时以英语为课程论文撰写语言,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学习、使用专业英语的基本能力。

五、多媒体与网络教学

为配合课堂教学,我们归纳整理了《葡萄酒文化》全英文多媒体教学课件一套。课件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葡萄酒文化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方便学生课余时间查阅课件,补充学习课堂知识,丰富课余生活;此外,加强了学生对葡萄酒专业英语的学习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为部分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提供了学习通道。

此外,基于《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纲要的制定,完成了该课程的网站教学建设(http:///article/index/index?id=8),从课程介绍、授课内容、教师介绍、课件演示、公告通知和参考信息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同时制作了大量与葡萄酒文化有关的读物、绘画、影视作品的目录,选择性摘引了一些撰写质量较高的网络媒体文章,在保证传播正确知识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课后的自我学习开阔思路。今后,我们将在课程习题、网上教学、疑难解答、意见反馈、网络文摘等方面对网站进行改进和完善,方便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使用,开拓学生的视野。

六、学生意见的反馈与总结

针对《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的授课效果,对学生进行了三年次的回访调查,完成了学生对课程反馈意见的调查报告。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对本课程总体评价较好,76.5%的学生对全英文授课方式接受并认可,认为外教授课内容新颖、综合了大量外国材料,但部分专业性内容难度较大,学习起来需要预先补充相关知识。86.5%的学生可以理解外教授课内容,能够与其交流,感觉课堂互动丰富、有趣味,学习兴趣较高。学生认为最有效的互动环节是师生互动,占学生总数的62%;其次是课堂注释(21.5%)与多媒体教学(16.5%)。95%的学生对品酒环节评价很好,认为该环节非常有必要且自己的收获颇多,希望增加品酒环节的课程比重。学生对课件总体质量(82%)感觉满意,认为较为充分地介绍了外国葡萄酒文化,开拓了国际视野。学生认为收获最多的分别为:了解了西方葡萄酒文化、扩展了国际视野、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英语、掌握了葡萄酒品评等实用技术。过半学生(56.5%)期望其他文化类选修课可以借鉴此授课模式,主要问题还是在于部分专业词汇学习理解难度较大。

此外,部分学生认为目前很难找到葡萄酒文化的书籍或教材,期待结合我国的葡萄酒文化现状进行编写。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内容较多,部分问题得不到更深入的学习,建议延长总课时,增加授课次数,方便学生消化吸收。一些学生,特别是非葡萄酒专业学生期望能够准备专业英语词汇表,以备课前预习使用,增进学习效果。

七、研究总结和启示

葡萄酒文化涉及到葡萄酒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的方方面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我国葡萄酒消费的快速增长,已经受到了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正确、有效地推广葡萄酒文化知识,不仅有利于高等院校学生文化知识的扩展和提高,也为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培育健康、理性的消费市场。面对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在高校开展《葡萄酒文化》教学,特别是全英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的探索只是课程建设的初级起步阶段,随着葡萄酒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广泛渗入,无论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将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才能适应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也成为今后该领域不断探索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柴菊华,侍朋宝,高海生,等.《葡萄酒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方法与效果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94-96.

[2]王仕佐,黄平.论中国的葡萄酒文化[J].酿酒科技,2009,(11):136-143.

[3]孔维宝,高校《酿酒科学与酒文化》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酿酒科技,2013,(1):58-61.

[4]陶永胜,杨和财,兰圆圆.基于国际化视角探索我国葡萄酒专业教育应对策略[J].中国酿造,2012,(9):190-192.

关于酒的文化知识篇3

关键词葡萄酒品鉴成本新媒体知识营销

中图分类号:F274;F49文献标识码:a

葡萄酒象征富贵和健康,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然而其文化底蕴是把双刃剑,消费者因缺乏知识被拒之门外。21世纪初,众多行业着力构建知识营销体系,然而由于人力成本过高、传播速度有限,收效甚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营销威力大增。这可能会使中国葡萄酒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突破。

1现存问题

1.1对注意力的转移应对不佳

近年来,人群注意力逐渐从pC端转向移动端,以微信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更能适应这一转变。而国内知名葡萄酒制造企业王朝、中粮长城、张裕等虽然拥有较为完善的营销系统,但在面对消费者注意力的转移时,表现得并不理想。这导致了广告投放和其他营销手段的低回报率,使得中国葡萄酒销量增长缓慢。

1.2缺乏客户关系管理意识

面对琳琅满目种类各异的葡萄酒,消费者无从甄别。这使消费者对葡萄酒望而却步或者因错误选择留下不好印象。教育和引导可以削弱这一抵抗作用,然而中国葡萄酒企业对此的重视稍显欠缺。

1.3定位和品牌效应较差

“旧世界”葡萄酒产业国主要是欧洲国家,注重个性多样与等级区分,监管制度非常严格。“新世界”葡萄酒崇尚工业技术,倾向于工业化的生产和标准、规模化的营销。而中国葡萄酒业的定位模糊。论及文化底蕴,难比“旧世界”;而工艺水平又无法与“新世界”匹敌。因此,在面对大量进口葡萄酒的涌入时,中国葡萄酒的竞争力正大幅下滑。

2基于新媒体的知识营销

2.1传统知识营销与基于新媒体的知识营销

早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营销便颇受重视。但建立知识营销体系,并且有效地实施是一个系统而艰巨的庞大工程。这种体系在传统传播途径的支撑下收效甚微。许多企业一味追求知识营销,最终耗费大量成本,得不偿失。而今有了新媒体,知识营销成本大减。葡萄酒行业也因此获得开拓市场的良机。

2.2供应链下游企业的尝试

更加敏感的下游经销商、零售商已经开始了积极的尝试。商家通过在论坛发贴和运营公众号来积攒粉丝,定期介绍葡萄酒知识,与粉丝互动,维持良性关系。买家在微店购买,第三方物流配送。至此实现交易的电商化。

商家将一大批跃跃欲试的潜在消费者发展为实际消费者,口碑和互动又推动其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良性循环。这弥补了国内葡萄酒行业的先天不足。然而,制造商做出的尝试还不够。

3中国葡萄酒业即将面临的问题

3.1同质化竞争加剧

知识营销的可复制性强。面对众多同类型的公众号,消费者就又陷入了选择困难中,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同质化的竞争让整个行业再次陷入到一定程度的无序之中。

3.2柠檬市场

葡萄酒自然也会有真假、优劣之分。两个微店若是给同一款酒标价不同,消费者的参考价就会因为劣酒的存在而被拉低,对好酒的购买意愿就会降低。如此反复,劣酒会逐渐将好酒挤出市场,最终市面上将遍布劣酒。这对葡萄酒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4对中国葡萄酒业的建议

4.1以制造巨头为背景的知识营销

现今,借助新媒体进行知识营销的主要是供应链下游的企业或个人。他们因不具品牌,难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很可能被快速埋没于同质化的竞争中。

然而国内的葡萄酒制造巨头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以及更多懂得更专业品鉴知识的人员。这些巨头一旦开始借助新媒体进行知识营销,就会具备非常强大的品牌、技术优势。同时能成功地将标准价格传递给大众,柠檬市场效应就会大大缓解。

4.2差异化服务

既然进口葡萄酒已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形象,那作为具有本土优势的中国葡萄酒何不另辟蹊径,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呢?

由于语言限制,进口葡萄酒在中国的文化推广势必受阻。针对此,中国葡萄酒完全可以结合知识营销,为消费者提供相对更多的附加价值和服务。例如一套从入门到高级的葡萄酒清单,或者定期推送的葡萄酒小知识。既可以满足大众需求,也为入门消费者提供了学习环境和归属感。这是国外葡萄酒企业很难做到和实时跟进的。

4.3从知识营销的角度进行客户关系管理

葡萄酒的重复购买极其普遍,正常的葡萄酒交易属于关系交易而非单次交易。通过每一次的交易,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都会加强,客户忠诚逐渐形成。企业除了能获得直接销售中的利润,还能获得口碑效应所带来的间接效益。

客户关系管理对国内葡萄酒企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其通过新媒体打造的知识营销体系就是管理客户关系时的一个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见宾.“普及”渐成葡萄酒业发展要诀[n].中国食品报,2015-11-27.

[2]葡萄酒市场博弈.国产与进口的战争[n].消费日报,2015-11-17.

关于酒的文化知识篇4

葡萄酒职业化教育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是系统性。

中国葡萄酒行业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对相应人才的要求也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至今行业中真正炙手可热的人才是需要一个具备全球化思维的专业人员,而这就需要葡萄酒职业化教育为相关人员提供系统化的培训,通过学习全球葡萄酒的历史、主流品种、产区、分级及侍酒品酒相关知识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是全球化。目前葡萄酒的主流语言是英文,很多知识也来自于国外很多年的沉淀,但是,我们发现有些海外刚回来不久的人,可能对一些常用的中文名字并不清楚,有些海外专家具有很高的水平,却无法用中文描述得绘声绘色,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有些在中国本土学习了葡萄酒知识,并不知道相对应的术语,无法和海外做最基本的交流。

因此我们认为,葡萄酒的教育应该用大家听得懂的中传播,同时在葡萄酒品牌、产地、品种、法律等术语使用双语以保证具有一定英文基础的人可以阅读国外书籍或与人交流。

第三是本土化。职业化教育需要根据本土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进行培养。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对葡萄酒人才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人,除了完善的国际知识化体系,还应该了解本国葡萄酒知识和文化、本国葡萄酒消费者的特点等。

例如,对于很多酒店和餐厅,需要员工具备一些波尔多名庄的知识,需要员工具备一些应付客人常见问题的知识。这些是在国际课程里面不包括的,但在逸香课程里面我们会做额外补充,并给与一些参考书或者软件,以帮助学员获取更多的竞争力。

整体来看,中国葡萄酒行业虽然缺乏人才,但整体竞争也远高于国外。打个比方,国外一个中级认证可以胜任的职位,国内可能需要中级加强版或者是高级认证才能胜任。对于一些大企业,职业教育应该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人才和岗位的需求,设计出定制课程以保证企业的快速同步。

葡萄酒行业人才需求及就业现状

根据我多年的培训经验以及和企业家的探讨,我认为目前葡萄酒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具备专业知识+职场能力+工作热情的人才将受到更多的欢迎。

专业知识:在大家的认识中,专业知识往往就是指常说的通过职业化教育考取的证书,例如品酒师、侍酒师。但其实取得证书只是一个方面,对于行业中的初级人员,我们也许只是看看他们是否取得过证书,以确定他们是否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而对于中高级从业人员来说,如果是应聘培训师职位或高级编辑等,还要考察证书上的分数,以了解他们知识的扎实程度,因为一些高级证书获取高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想强调的是,葡萄酒专业知识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但这些都应该是行业人才所应该必备的最基本技能,但绝不应该是唯一的技能。

职场能力:对于任何行业必要的职场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葡萄酒行业也不例外。专业知识技能可以通过职业化的教育来实现,但职场能力就要取决于人员自身的天赋及后天的学习能力,这些是任何一个葡萄酒职业化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所以,必要的职场能力也是行业人才所应该具备的。也就是说,不能期望学到了一个很高的级别,就可以在一个公司担任副总或者总监的职位。

工作热情:对于这一点,我认为是最重要也是最难得的,虽然我见过很多人都说对葡萄酒拥有热情,但是真正将激情和热爱注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的并不多见。因为有了这份热情,工作也就成为了乐趣爱好。如果想成为葡萄酒行业的出色人才,那么对于这份职业的热爱是必需的,同时,对于一家优秀的公司,是否具备海纳人才的能力也是对公司价值的一种评估。

我特别喜欢海归学子,因为我经常能在他们身上看到对葡萄酒巨大的热爱和付出,这一点在国内目前院校里不是特别常见。

行业人才缺口依然存在

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缺口还是巨大的,葡萄酒目前在市场上比较热门的职位有:高级管理人员、核心采购人员、葡萄酒讲师、侍酒师、媒体作家以及销售人员。

虽然中国大陆的葡萄酒职业化教育开始得比较晚,但通过行业人员的不懈努力,现在,无论是整体的数量还是质量均超过了比我们起步早的一些国家及地区,例如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及台湾地区。

关于酒的文化知识篇5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酒店在设施设备、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逐渐减少,而是否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知识以及对知识的利用与管理。

二、酒店知识价值链分析

(一)知识价值链内涵

知识价值链与传统的产业价值链一样包括了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其基本活动是知识的采集加工、存储积累、传播共享及使用创新,辅助活动是由组织结构、信息技术、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组成。但知识价值链是以知识活动为中心,以知识创新为目标,把拥有知识的人作为具有独特竞争力的知识节点,认为人力系统才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只有激活企业知识价值链的每一个节点,才有可能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提高,同时认为企业中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最终在企业产出及市场力量中体现出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酒店知识价值链模型

对于酒店来说,知识采集创造出来之后,主要在餐饮、客房、娱乐、财务和营销五个部门进行共享与转化,而知识创新也集中在这五大领域。因此,酒店知识价值链可以这样来描述:以酒店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为支撑平台,这条知识价值链贯穿于餐饮、客房、娱乐、财务和营销部门,由知识输入端、知识活动端、知识输出端和知识发展端构成一条封闭的、循环发展的知识价值链并与其融会贯通,通过知识的输入,知识在酒店内产生各种活动,从而产生对酒店作出贡献的知识输出,以及酒店利用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最终使知识产生有利于酒店发展的及形成价值增值的整个环节。

1、知识输入

知识输入端是酒店知识价值链的上游环节,通过各种途径对酒店内外部数据信息进行的采集。酒店知识获取的方式主要通过与外界交流、市场调查、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几个方面进行,获取的渠道有个人、组织和社会等几个方面,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酒店应及时敏锐地感应外界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internet和电子商务(eC:electronicCommerce),实现计算机硬件的连通、网页的连通。

2、知识活动

知识活动端是酒店知识价值链的过度环节,酒店通过信息技术和交流媒介为基础,加强员工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构建学习型组织,把所获原始数据经过分析、合成等转化为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解析,使个人知识转化为饭店餐饮、客房等组织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交互作用,形成创新性饭店产品和个性化服务,使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把采集的知识转化为能为饭店带来价值增值的知识。

3、知识输出

知识输出端是酒店知识价值链的中游环节,这一环节是把酒店知识转化为酒店产品,为酒店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在这一阶段是知识应用知识阶段,将知识投入使用,如进行一项核心任务,决策、制定酒店未来发展战略的商业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将会为酒店创造价值。

4、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端是酒店知识价值链的下游环节,酒店知识在经过知识的输入、过度、价值创造几个环节后并没有结束。知识具有非消耗性,在使用过程中不是减少,而是不断积累、发展、创新,在酒店各部门形成共享,进而再以数据、信息的方式输入酒店,流通于酒店各部门,形成一个无终结的良性循环状态。

5、支撑平台

支撑平台是酒店知识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基础。酒店必须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信息技术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为知识的流动与创新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从而增强酒店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酒店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基础。

(三)知识价值链对酒店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1、知识共享促进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价值链知识输入端,通过知识共享,有利于建立动态知识联盟,确保企业所需知识资源及其他资源的有效输入;在价值链知识生产领域,通过知识共享,加快产品、技术、人才创新及组织变革,实现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促进整体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核心能力;在价值链知识应用端,通过知识共享,有利于改变消费者在产品知识中的弱势地位,使消费者敢于消费、科学消费,从而稳定和扩大消费群体,促进知识价值的实现。

2、知识价值链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知识价值链管理即知识管理的本质目标是将合适的产品或服务、按照合适的状态与包装、以合适的数量和合适的成本、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送达合适的客户、使总成本为最小,企业获得价值最大。

三、酒店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一)促进酒店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实行酒店组织结构扁平化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中层管理人员的数量,扩大员工的业务知识范围和业务权限。在酒店中,中层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是督导员工和进行部门间的协调,现在电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已逐渐替代了这项功能;另外,住店顾客的满足呼唤组织的灵活性、综合性、为顾客提供一站服务(one-stepService)。这就要求酒店内部信息的传递速度要快,同时信息传递的环节要尽可能地少,服务者在与顾客的交流中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二)进行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是组织和个人吸收知识获得信息的惟一途径,是酒店促进知识创新,积累智力资本,塑造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传统组织的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个人,内容也仅与本岗位相一致,与组织发展的需要不完全兼容,组织学习的巨大作用正在逐步凸现,尤其在酒店知识积累阶段,组织学习更是酒店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盟”

对酒店来说,可以跟这些知识盟友进行联盟:

旅游管理部门。酒店与旅游管理部门建立知识联盟关系,有利于饭店更直接地了解行业动态和政府的行业发展规划,更全面地理解行业管理思想和战略,并据此来调整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使之与行业发展的目标相协调。

其他旅游企业。主要包括旅行社、其他酒店、旅游交通企业以及航空公司等旅游交通部门等。

高校。通过酒店与高校之间的知识联盟,可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并在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创造。

其他组织甚至个人。如与顾客建立知识联盟以掌握客流信息和需求心理,增强服务过程中的互动性,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与供应商结成知识联盟,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库等等。

(四)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关于酒的文化知识篇6

关键词:青岛啤酒;并购;知识资本;协同

一、青岛啤酒集团概况

青岛啤酒集团其前身为国营青岛啤酒厂,最早成立于1993年,为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啤酒生产企业。时至今日,青岛啤酒依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为“青岛牌”系列啤酒,是中国最久负盛名的名牌啤酒。目前,青岛啤酒已形成了黄啤酒、黑啤酒、棕色啤酒、干啤酒等多个系列听装、瓶装、桶装等多种规格的产品,新开发的金质青岛啤酒其口感和包装装潢更佳,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欢迎。

近几年,青啤集团凭借其在政策、品牌、技术、资金、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且不失时机的把握住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商业契机,大刀阔斧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改进措施。尤其在其公司管理制度方面力度颇大。例如,借助其设计的“大名牌”战略,坚持“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道路,形成了独有的“金字塔”经营理念和“新鲜度”管理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名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其自身发展目标十分明确,即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坚持自身发展战略,力争最大程度整合名族啤酒行业力量,实现其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

二、青岛啤酒集团的并购之路

青岛啤酒从1997年开始采取“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战略,其并购发展战略非常清晰,即从一个地方性中高档啤酒公司向一个全国性的、国际化的,能够在日趋成熟的啤酒市场上收获利润的啤酒公司转变。

青啤集团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途径就是并购。

说到青啤集团的并购之路,就不得不从其在1994年和1995年收购扬州啤酒厂和西安啤酒厂的事件谈起。从1997年8月开始,其并购步入到成熟期,并实现利在全国多个地区控制数量众多的啤酒生产企业。其中,在1999年9月出资3000万元收购了广东珠海市皇妹啤酒60%的股权,而此公司深受加拿大资金和管理技术的影响。同月又出资3800万元全面控股了有马来西亚资金背景已进入特别清算程序的上海啤酒有限公司。而从2000年开始青啤集团的并购策略发生了重要的转移,具体表现为由之前单纯的追求数量型扩张转向如今追求质量型扩张,克服了之前那般只顾并购数量的弊端,而愈发注意对大中企业实施开展并购行为,而且更加倾向于沿海发达省份的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较为优质的大中企业。例如:其在2000年内一口气收购了上海嘉士伯啤酒、北京五星啤酒喝北京三环啤酒大部分股份,而以上三家公司均为啤酒行业知名优质合资公司。在其并购策略的引导之下,2001年至2002年两年间青岛啤酒又分别取得了第一家啤酒有限公司(新加坡私人独资公司)、漳州五星啤酒厂的控制权。青啤集团在2002年又对其之前并购策略进一步进行修正完善,决定进入台湾市场,在台湾设置酒厂。并很快付诸行动,在当年8月份,青岛啤酒与台湾三洋药业在青岛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当年10月,青岛啤酒又与全球最大的啤酒生产商――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a-B公司)签署战略性投资协议,根据协议条款,a-B公司对青岛啤酒持有的股权份额由之前的4.5%增长至当时的27%,使其对青岛啤酒的影响更加深远。从以上青岛啤酒的并购历程可以清晰看出,其并购过程由早期的整合国内啤酒优质资源的基础上越发向海外啤酒厂商进军,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并购整合的核心-知识资本的互补性与企业文化的移植

知识资本的概念自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Galbraith首次提出以来,人们从不同的模式和认知的角度描述知识资本,使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目前,人们对于知识资本的内涵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知识资本是对传统资本概念的有效扩充,它拓展了传统的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的适用空间,包括一系列的知识、学问、创意和创新,且尤其关注组织的知识,强调与组织有关的人力资本的能力,其将传统理论所忽视的无形资源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企业价值联系在一起。[1]

至于协同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赋予了这一名词不同的内涵。igoransoff于1965年首次从经济和管理的角度解释了“协同”(synergy)的概念。[2]美国patrickaGaughan对协同效应定义为:两种物质或因素结合在一起产生比两者独立运作的效果之和更为显著的总和效果。[3]日本学者伊丹广之(1987)在ansoff研究的基础上,将协同效应分解为“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对于企业并购来说,我们需要将伊丹广之的协同观由组织内部扩展到参与并购的不同公司之间,并且延伸到知识资本领域。郭俊华(2004)对此做出如下定义:知识资本协同是指射手公司和靶子公司通过知识资本之间的互相作用,产生增强的合并效果,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和竞争绩效,并且大于它们原先独立时的效果总和。

青岛啤酒集团这些年来进行的一系列收购都深深的打上了知识资本协同和企业文化移植的烙印,从而印证了一个企业的软实力即知识资本和企业文化等的重要作用。以下通过分析青啤集团几个影响较大的收购案例来加以详细解释。

(一)吸收式的整合――济南鲁商趵突泉啤酒销售有限公司

文化整合是指“两个企业并购后,解决由于直接接触而产生的矛盾的过程”。所谓吸收式文化整合模式,是指靶子公司放弃原有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假设,全盘接受射手公司的企业文化,使射手公司获得完全的企业控制权。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射手公司的文化非常强大并且非常优秀,能赢得靶子公司员工的一致认可,同时该企业原有文化又很弱的情况。青啤集团兼并趵突泉啤酒公司后的文化整合案例就属于典型的吸收式文化整合模式。

2009年6月6日,青岛啤酒集团与山东省商业集团就趵突泉项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青岛啤酒公司出资收购济南趵突泉啤酒销售有限公司百分之百的股权和“趵突泉”系列商标权等,收购完成后山东省商业集团及其下属的济南啤酒等企业将停止啤酒生产,全面退出啤酒业,专注于商业、地产等优势产业。青啤集团的此次并购开创了以无形资产代替有形资产,通过整合营销渠道提升市场占有率的扩张新模式。

对于新并购的企业,青啤会派去三个小组:第一组是“推磨组”,即青啤管理模式推广组,有一位副总专司此事,由他带头到企业中去灌输青啤的管理模式,提出具体实施要求,半年以后再检查效果,如果效果不理想就更换主要领导。在完成对趵突泉啤酒的收购之后,青啤集团派出关于企业文化、规划发展、咨询认证、资产管理等方面的人员深入趵突泉啤酒公司内部,开始贯彻和实施“企业文化先行”战略。“尽职尽责、追求卓越”的青啤精神,开始植入并同化“趵突泉”员工。同时,“金字塔”的经营理念、新鲜度管理的营销策略、“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的资本运营方式也逐步的渗入到趵突泉啤酒公司的内部,使之渐进地与青啤文化融合同化。第二是质量组,对设备进行改造,然后再培训“软件”,以青啤的工艺要求生产啤酒。第三是贯标小组,作为青啤公司的子公司,要国际化和标准化。[4]

(二)互补式的融合――嘉士伯(上海)啤酒有限公司

嘉士伯啤酒集团是一家坐落于丹麦的世界著名品牌啤酒制造商,为世界五大品牌啤酒之一。2000年8月9日,青岛啤酒与其在上海举行了股权转让签字仪式,根据协议条款,青岛啤酒集团以1.5亿元人民币收购上海嘉士伯75%的股权,嘉士伯(上海)啤酒有限公司也改名为“青岛啤酒上海松江有限公司”。[5]青岛啤酒借助此次有利契机,顺利实现与世界知名啤酒品牌融合,无论在啤酒生产、就是亦或是管理、销售等诸多方面,都很好的实现了双方优势互补,协同进步。而根据当时嘉士伯啤酒的声明也可以清晰看出,其也是很乐意通过与青岛啤酒的合作来实现在中国啤酒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青岛啤酒早在1999年收购上海啤酒公司后,就着手在上海实行其已经验证成熟的青岛“直供模式”,即直接向消费者销售青岛啤酒厂生产的正宗青岛啤酒。在这一模式的指引下,不到一年时间,从青岛运酒液,在上海啤酒厂分装的青岛啤酒已经供不应求了。而在收购了上海嘉士伯大部股权之后,强调“新鲜度”管理的青岛啤酒自然把填补这个市场空缺的希望寄托在收购后的上海嘉士伯身上,即在上海生产一部分优质低价青岛啤酒,让上海市和长三角地区的消费者都能喝上当周乃至当日的青岛啤酒。另外,像嘉士伯啤酒这样的洋品牌企业的装备是非常优良的,他们选择的区域位置也都是些大中中心城市,这些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都经过很好的培训。正如前青啤集团总经理彭作义所说“收购外资企业成本尽管比国内企业要高,但相对而言,仍然是低成本,比我们建一个同样的厂子,成本要低三至四成。”通过与上海嘉士伯的互补式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丰富了青岛啤酒业已成熟的“直供模式”,扩大了青岛啤酒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了青岛啤酒的品牌价值。

同时,上海嘉士伯啤酒公司可充分利用青岛啤酒的植根中国本土文化,管理模式先进,文化优势明显的优点,从而降低其前期存在的一些诸如投资成本高,运行成本高,市场投入高,在中国水土不服等情况影响。嘉士伯啤酒在出让后,集中财力发展其在广东惠州的啤酒厂,继续生产嘉士伯啤酒,并继续谋求与青岛啤酒的合作,以提高其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三)跨国界的移植

青岛啤酒的海外扩张是通过香港和台湾地区作为前哨站来实现的。2002年4月,利用两岸先后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精心准备的青啤在第一时间进入了台湾地区,当年对台的出口量增加了131%。青啤在台湾地区的工厂于2005年7月正式投产。通过台湾地区这个跳板,青岛啤酒辐射到了更多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2005年7月,青岛啤酒(泰国)营销有限公司合资协议举行了签字仪式,之后,在泰国选择啤酒生产厂家,定牌生产啤酒,在泰国市场销售,青啤在国外首次尝试“地产地销”模式。在法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市场,挑选了一些商在当地成立合资销售公司,打开了局面。

青岛啤酒集团第一次在海外建厂是在南非开设的工厂。正如青啤集团总经理金志国所说至于海外设厂的风险,国际间的文化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啤酒是一种文化,青岛啤酒集团更是尤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青啤企业的文化要和当地的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如果只是片面的推销一种产品是不会长久的,必须在运作品牌的同时与当地的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品牌和消费者,企业和海外员工之间产生一种亲和力,这就是文化的亲和力。此外,青啤还力图将东方人特有的人情味和亲和力融入到企业和管理中去。例如,员工过生日时,管理人员会送上贺卡和鲜花;员工因为表现突出而受到奖励,他们全家福照片就会挂到车间的墙上;员工生病,管理人员会带上礼物去医院探望等等。青啤用东方人独特的待人接物方法,打破了不同民族和语言的障碍,使青啤文化在细微处得到了融合。

四、结论与启示

青岛啤酒在兼并过程中的成功与其企业文化、品牌等核心知识资本的有效移植密不可分。青岛啤酒在管理方法、企业文化,组织制度、品牌等方面具有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主要以管理为核心,利用企业文化,品牌效应和销售网络三类知识资本来盘活有形资产。即对目标企业进行“洗脑式”的企业文化灌输,注入青啤新鲜度的管理经营模式,在目标公司的硬件设施和地域优势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品牌等进行全面替代,从而改变原有生产要素的组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目标企业的潜力和价值。

青岛啤酒并购模式也会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挑战――核心知识资本的适用性。随着并购企业的增多和并购领域的多元化,使青啤遇到了一些陌生的环境,进入了一些陌生的领域,青啤面临的整合挑战是巨大的,例如:新的并购领域、新的并购方式和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之间如何协调一致?青啤文化和新鲜度管理模式在不同行业和国家的文化背景下还能发挥作用吗?青啤品牌能否成功延伸或转型到其他行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崇尚的是不同的文化,需要不同的人才,面对不同的客户群,因此青啤必须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

总之,通过青岛啤酒集团的一系列收购行为,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了知识资本以及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企业必须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资本和企业文化才能在竞争激烈且残酷的兼并浪潮中处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郭俊华.并购企业知识资本协同理论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H.igoransoff.SynergiesandCapabilitiesprofile.CorporateStrategy,1965

[3]帕特里克a.高根著,朱宝宪等译.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关于酒的文化知识篇7

从教育学的视角理解,课程文化是教育学化了的文化,课程文化的构建,要体现教育目标的要求,而教育活动有特定的对象、目标、过程、内容,课程文化就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彰显主体性存在。课程是对现实文化的选择、超越和建构,内部根源在于课程对学生完整人生、完整心理世界的全面关注。课程文化的主体是人,是文化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统一,是主体性文化。课程文化是由课程价值观、课程规范、课程符号、课程传统与习俗以及课程物质设施等要素构成的复合整体,是各个要素构成一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关于课程文化的特征,有研究者从文化发展、文化本质、文化属性和文化构成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指出课程文化要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人本性和自觉性以及多元性、融合性和系统性。课程文化的特征对课程目标的定位和达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课程文化包括传承与巩固已有的文化、创新与建构文化两个功能。在变化迅猛、交流广泛的现代社会,课程文化的批判与生成、创新与建构功能应占主导地位。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文化是指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规范、课程符号、课程传统与习俗以及课程物质设施等要素构成的复合整体,是在学校领导或酒店行业指导下给学生提供的一切经验,是各个要素构成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指向酒店行业的职业文化服从于酒店行业的职业文化,呈现出酒店职业本位的特征。课程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都来自酒店行业的职业文化,课程的价值理念是为培养合格的酒店业职业人才服务的,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内部成员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必须符合酒店行业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形象与职业规范要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必须体现一般意义上课程文化的特征。从课程文化的发展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必须反映时代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课程文化必须反映酒店业在适应时展方面实现创新。如一家成功的酒店企业离不开继承和创新,其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要继承和借鉴前人和其他优秀企业的经验和教训,还要立足于时代,立足于企业实际,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企业的文化才能更有时代特色,更有鲜活的生命力,在企业不断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指引和支撑作用。

从课程文化的本质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须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酒店业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部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要培养学生在酒店业社会环境中生存,在很大程度上要服从于酒店业的社会职业文化,掌握酒店业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质与行为,在酒店行业中再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作为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的全面发展过程。在完成学生成为社会人的培养方式上,真实环境的实践训练是必要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酒店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为发挥后续的创造潜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课程文化的属性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应具有主体性和自觉性。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的主体性就是从“整体”的视野重新确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合理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把个性理解为道德、体力、智力、审美意识、敏感性、精神价值等品质的综合,并认为这种“完人”是教育的基本目的。酒店管理专业要让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自觉形成自我意识,逐步内化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规范体系,促进学生养成和谐、健全的人格结构。从课程文化的构成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应具有多元性和融合性。随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深化,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正从学科知识论向提升主体创造能力转化,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为核心,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和融合性。酒店行业存在中外文化及我国不同群体文化差异,课程内容既要吸收国际酒店业的先进文化,又要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营造酒店业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职业情境中感受职业文化,促进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多元性文化的生成。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良好的职业人格,培养职业精神。

转变课程价值取向,人文与技能教育融合。课程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取舍、教学评价的标准等。课程人文与技能融合指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要体现人文精神,用人文精神统领和引导课程实践的各个环节,把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终极目的。在课程方案设计中,设计者要明确掌握真实的技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介入,学生不仅要重视技能知识的学习,还必须加强对真实的酒店职业岗位相关技能的体验。一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教师不仅要重视研究教学,更要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探索学生价值实现的动力机制,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历史及前景,积极投入学业,树立择业信心。二是重视养成教育与酒店业文化对接。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与酒店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学生在酒店实习、就业时存在诸多不适应,流动率很高,职业的不稳定影响酒店业的声誉和创新发展。

关于酒的文化知识篇8

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识码:a

九阡酒,又称“九仙酒”,是一种产自于世界喀斯特自然遗产地――月亮山原生态保护区水族纯生态酿造的糯米香酒,其酿造过程一直有四个百分百之称:百分百的纯糯米原料、百分百的天然泉水酿造、百分百的无添加剂、百分百的水族传统工艺。九阡酒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忠实的消费群体、良好的市场口碑,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出现,社会化和一体化的科技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中国酒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市场竞争已成为企业综合能力的竞争。“当前中国白酒产业的发展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1],如何在不见硝烟的市场品牌战中,有效提高九阡酒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打造九阡酒核心竞争力,树立其独特的文化品牌,是九阡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九阡酒的特色文化品牌分析

九阡酒作为月亮山区水族人民千百年来劳动成果的智慧结晶,它深深的根植于水族几千年来厚重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印证了水族人民悠久的文化传承和文明脉络,具有浓厚的水族文化“基因密码”。在九阡酒里,可以品味水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可以感受水族人民的生态理念,可以体验水族人民的养生之道。

1.1九阡酒是水族人民稻作文化的历史见证

水族种植水稻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众多的稻作相关习俗。水族人民的历法以稻作物候为依据,如水族群众中最盛大的节日――卯节与端节,就是因稻作种植与收割而形成的盛大年节。在农耕文明时代,水族地区水稻种植以糯稻为主,一直以来,九阡酒的主要原料就是当地特产的摘糯、红糯等优质糯米,从未变过。可以说近两千年的九阡酒酿造史是一部水族人民稻作文化的见证史。

1.2九阡酒是水族人民生态文明的千年传承

水族酿酒历史悠久,有千百多年的历史。历代以来,九阡酒的酿制一直采用100%的纯糯米原料、100%的天然泉水酿造、100%的无添加剂、100%的水族传统工艺。它选用当地特产的摘糯、红糯等优质糯米为原料糯米为主要原料,再采集山中一百多种道地草药制成酒曲,利用当地特有的水质资源、气候资源、物质资源等综合因素酿制而成,是人类文明与山地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典范。在当地,近两千年的九阡酒酿造史,传承着月亮山区水族人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1.3九阡酒是水族人民健康养生的智慧结晶

九阡酒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蛋白质含量高,经常适量饮用,具有“补中益气,舒筋活血、助兴提神、延年益寿”的作用。水族人民喜爱饮酒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关。据《古州杂记》记载,包括水族聚居区在内的黔桂山区,“瘴气四时皆有,八九月尤盛。中瘴毒辄病,太阳(穴)痛,发热不止,眩晕呕吐,误服发散凉剂多致不起,惟饮酒微醺取汗即愈。早晚酌饮醇酒数杯可以避瘴”。所谓“瘴气”,实际上是热带、亚热带山区湿热的空气,在水族居住地区,气候湿润而炎热,喝上适量的九阡酒,对于祛风去湿肯定是有一定好处的。因此,水族人民喜欢喝酒可以说是由防病的经验中形成的习惯使然。

月亮山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水族人民在这样的的山地环境中能够长久的的生活、繁衍下去,九阡酒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在某种程度上“很好的保护了水族人民的健康,反映了水族同胞们的健康养生理念”。可以说,九阡酒是水族人民健康养生的智慧结晶。

2.基于CiS战略下的九阡酒文化品牌塑造路径探析

九阡酒与月亮山地区水族人民的文明发展史密不可分,是水族人民稻作文化的历史见证,是水族人民神话传说的永恒话题,在九阡酒里,可以品味水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可以感受水族人民的生态理念,可以体验水族人民的养生之道,九阡酒具有浓郁的水族“文化基因”。如何在不见硝烟的酒类市场品牌战中,提高九阡酒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打造九阡酒核心竞争力,树立独特的文化品牌,CiS战略不失为一条有效的应对策略。

2.1依托CiS战略的理念识别,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九阡酒企业文化品牌知名度

理念识别系统即(mindidentitySystemmi),是品牌识别系统的核心与原动力,通过由内向外扩散,经由这种内蕴动力的贯彻,最后达成认知识别的效果,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在市场竞争中“可以依靠自身的品牌直接进行销售”。

九阡酒公司一直以“弘扬水族文化,发扬九阡品牌”为己任,努力“让九阡酒成为家喻户晓,人人都喝得到的好酒”。这些企业文化就是九阡酒公司的理念识别,受众一接触九阡酒,就知道他买的是水族人民的历史文化、水族人民的生态理念、水族人民的养生之道。这些都是在九阡酒里可以品味,可以感受,可以体验的,这些就是九阡酒如众不同的地方,也就是九阡酒的核心竞争力,九阡酒文化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也要以此为基础。

在我国酒类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建立九阡酒企业的理念识别,是做为一个酒类企业综合实力提高的主要内容,树立起具有新时代的特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新型企业文化模式。通过CiS战略中的理念识别(mi),不仅能给九阡酒公司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能给公司塑造一个独特企业文化特点、体现企业个性的全面企业形象,为九阡酒文化品牌知名度的提高打下维护的基础。

2.2依托CiS战略的行为识别,树立企业全方位形象,增加九阡酒企业文化品牌美誉度

行为识别系统(BehavioridentitySystemBi),主要作用是能反映出企业品牌的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九阡酒公司的企业行为识别(mi)拥有维护的基础和成功的做法,具有不错的成效,如1957年“五一”际劳动节,九阡人民专门向党和国家的领袖献酒,在北京喝了水族代表敬献的九阡酒后,满口称赞“酒味好、好香哦”;1999年前后,先后荣获“中国消费者放心购物可信产品”、“中国营养酒著名品牌”、“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质量保证产品”、“国家质量卫生安全全面达标食品”、“名牌农产品”等荣誉称号;2002年,中央电视台以电视片《山香野趣》向全国播放,专门宣传九阡酒文化;2007年,九阡酒公司入选中国第二批“中华老字号”;2009年,九阡酒酿造技艺入选贵州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借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2010年世界妇女联盟高峰会议等高端平台,大力宣传和推广九阡酒,将九阡酒与水族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推广九阡酒原生态、营养健康的饮酒理念,传播水族民族文化,力争把九阡酒打造成著名的民族工业品牌。

2.3依托CiS战略的视觉识别,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维护九阡酒企业文化品牌的忠诚度

企业的视觉识别,英文为visualidentity,通常简称为Vi,它是受众读取企业信息最直观的载体,“统一的企业的视觉识别(Vi)设计可以在企业对外宣传和企业识别上获得最有效最直接的具体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很多人将其等同于CiS战略,甚至将其等同于‘企业形象”。

九阡酒的企业视觉识别(Vi)设计主要体现在其独具特色的LoGo和酒瓶的设计上,不断维护九阡酒企业文化品牌的忠诚度。在具体应用上,可以做到如下几点:一是投入大量资金打造一个游客体验区,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九阡酒的制作过程;二是和当地邮局合作制作邮票、明信片等定时限量发行,注重提高其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三是设计一个图标,作为九阡酒的象征,让人们一看到这个标志就能想到九阡酒;四是提亮其宣传海报等户外广告的色彩,占据人们的视线,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与目光,可以有效的维护其品牌的忠诚度。

3.前景展望

企业品牌竞争力的高低逐渐成为决定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九阡酒里,可以品味水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可以感受水族人民的生态理念,可以体验水族人民的养生之道。在树立九阡酒独特的文化品牌、推广九阡酒原生态的饮酒理念、打造水族民族工业品牌上,CiS战略不失为一条有效地解决方案。依托CiS战略,九阡酒企业公司可以在九阡酒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忠实的消费群体、良好的市场口碑基础上,通过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树立企业全方位形象,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在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等方面提档升级,从而实现提高九阡酒企业文化品牌知名度、增加九阡酒企业文化品牌美誉度、维护九阡酒企业文化品牌的忠诚度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龙,甘俊伟.浅析四川原酒产业品牌化发展之路[J].酿酒科技,2015(4):116-118.

[2]朱健强.企业Ci战略[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128.

关于酒的文化知识篇9

关键词:双语教学;团队建设;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248-02

一、高职酒店管理双语教学团队现状

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目前没有比较系统的双语教材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目前没有比较系统的双语教材,个别科目是教师结合本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基础现状自编的双语教材,虽然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是因材施教,但是某些教师自编教材时主要是把国外原版教材直接翻译成英语后使用,而各国的文化差异、国情等因素也制约了教师对于教材理解的透彻性,同时教师本身翻译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还不太地道和符合国外英语的文化背景。虽然教师有国外的原版教材但是目前还没有作为授课教材加以实施,因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入校时主要是提前批面试学生和单招学生,学生英语基础极差,且水平参差不齐,原版英文教材对于他们来说是晦涩难懂。

2.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双语授课水平参差不齐,某些教师还无法用英语进行授课

酒店管理专业师资构成基本上是纯粹酒店管理专业科班毕业或者纯粹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而同时既具备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拥有良好的英语专业知识和口语水平的人凤毛麟角,而个别从海外留学归来的教师也只是口语娴熟,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比较欠缺,授课只是限于表面简单知识的传递,对于行业动态的深层次了解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3.学生现状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整体素质问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生源决定了其英语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再者,学生本身素质决定了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动力、对于本专业的认知和对于教师教学的认可度等等,都会影响其对于双语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本身对于纯粹的英语理解就有难度,加之酒店管理专业知识主要用英语来理解就难上加难了。这就给教师团队实施双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由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自主招生和单招合格后进入本专业学习的学生,学生整体的基础比较差,在高中或中职读书期间就属于被老师遗忘的对象,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差、学习热情不高,基本上是属于被动型学生。而英语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是最大的挑战,如果实施双语教学,首先得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夯实英语基础知识。

4.双语课堂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目前由于我们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学生本身对于汉语授课的课程学习积极性就不高,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及格。况且对于授课时教师的英语语言的运用,学生更是产生厌倦情绪。双语教学教师课前虽然做了充分准备,搜集大量资料和教学案例,教学过程中竭尽全力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学生英语基础的局限性,师生互动效果还是很不理想,可能有少数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内心想学习但是由于自身基础太差而迫使大部分学生感觉上课像是“听天书”,长此以往,学生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因为学生的配合而难以实施教学任务,双方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于双语教学的长期建设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

1.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双语教学水平

目前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方向已经发展成为普通酒店管理、国际酒店英语班、国际酒店日语班几个不同的方向,为国内外酒店输送了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遍布国内外旅游企业。而且为了扩展学生视野、了解最新的前沿动态,一些重点本科、专科院校教授和专家,被邀请加入这个团队。为更好构建双师结构型团队,我们特邀来自于酒店一线资深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来为我们学生授课,这些专家和人才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我们这个教学团队。但是只有个别教师是既精通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又能够将英语语言运用娴熟的双语教师,大部分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有心实施双语教学但是局限于自身水平而无法顺畅地从始至终实行。因此作为教师,不仅应加强自身英语知识的学习,及时了解国内国外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和理论,学校应不定期地派出优秀教师去海外学习,真正地了解国外的人文历史和酒店行业发展动态,深入而透彻地知晓国外酒店管理专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办学目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式、就业等等相关酒店管理方面的信息,对于本校的酒店专业建设可以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而且对于编写双语教材也会达到一个引领示范的效果,同时教师也会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扩大了专业知识层面。

2.加强双语团队教学的凝聚力和团队文化建设

“三人行,必有我师”,如果想要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双语教学团队,首先进行团队的定期调研活动,了解行业前沿发展动态,更新教学理念;团队教师空闲时间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授课经验,切磋彼此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取长补短;目前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团队项目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加强团队科研建设,资历高的教师可以传授经验给青年教师,指导其提高科研水平,以科研促教学。目前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整体教学团队比较和谐,对于其他专业也起着引领示范的作用,但是在双语团队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团队教师共同开发研究双语教材和双语示范课程建设,共同提升自身的双语教学水平和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团队文化,有时称团队精神,一般指团队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团队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团队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团队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团队长期文化建设的反应。它是团队领导倡导、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团队成员的日常行为中去,日积月累地逐步形成。团队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团队管理发挥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而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团队教师来说,形成和谐的具有高度内涵力的团队文化对于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也至关重要。整个团队在专业带头人的引领和感召下积极行动,互相帮助、共同承担责任、共同遵守相关的制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和谐氛围,为了团队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3.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学生不仅是要学会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上进心和心理健康的人,因此学校老师和辅导员应共同努力,不论是课堂教学中还是课外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德高为师,学高为范”,老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从内心和行动上去感化每一个学生。

其次,班级建制上最好是小班教学,可以采取分班分层次教学模式,因为双语语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酒店专业知识,同时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对应的英语运用能力,当今酒店业发展更需要复合型的英语应用型人才,小班教学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之内完成对所有学生的互动教学,教师可以全面而细致地指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双语教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更加关注此门课程的学习,提高他们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认可度和对老师教学效果的认可,教师的双语教学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本课程的教学。高职酒店管理学生刚入校时,可以进行英语测试,根据英语测试成绩分班教学,一年级阶段尝试初级英文教材,二年级再逐步深入知识含量,进行更深层次的双语教学。

最后应强化学生英语的学习:多开设相关专业的英语课程,定期对于学生的双语学习进行考核评估,把双语课程学习效果纳入学生学分必修课范围之内,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形成学习双语课程的意识,最后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接受。

4.学校政策的支持

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教师学习和教学的有效实行,对于实施双语教学学生课堂评价好的教师采取奖励政策,绩效或年终考核时将此项目纳入考核范围之内,以此来提高双语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学校提供一定的资金资助教师校外学习和海外学习,或聘请海外具有酒店管理专业知识的外籍教师来校授课或给本专业教师进行讲座或授课。

总而言之,由于高职学校学生和教师等方面多个因素的影响,各个高职院校自身条件的差异性的原因,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团队建设,不论是从教材建设、学生素质提高、还是师资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我们付诸更多的努力,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而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任务漫长而艰巨。

参考文献:

[1]韩国波,王红霞,李瑞梅.高校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及机制保障[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10).

[2]姚艾东.高校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模式探讨[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汪建明,赵征,张泽生.双语教学过程中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进展,2012(3).

[4]张卫华,李冬媛.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及经验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

[5]陶丹,娄淑琴.高校双语教学师资建设现状及对策[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2).

关于酒的文化知识篇10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调酒师、学习情景

作为一种体现职业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理论课、试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同步提升。由于职业学校专业性质的不同,在不同的专业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教学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这里就以高职《调饮与调酒》课程为例,介绍“理实一体化”在此课程中的应用。

一.把“理实一体化”思想应用于《调饮与调酒》课程的意义

调酒师是在酒吧或餐厅等场所,根据传统的配方或顾客的要求,专门从事陪酒、酒水销售,并让客人领略酒文化和风情的人员。作为一名调酒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酒品知识,高超的调酒技巧、熟练的操作技能,灵活的推销技艺,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熟练的酒吧英语,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气质。[1]。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这些复杂而繁多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既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又要让学生按照调酒师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参加期末考核。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地针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调饮与调酒》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高职《调饮与调酒》课程那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调饮与调酒》课程的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原则

1.课程模块定位于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通过对五星级酒店及酒吧的调研发现,现在的酒店酒水部及酒吧十分的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调酒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前有关鸡尾酒调制方面的教材基本都是以鸡尾酒常见的调制方法为课程设计的情境,比如:调和法调制鸡尾酒的实训……,但是这种情境的设计很容易出现一个调制方法里包含了很多种洋酒的理论知识,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实操的过程中对调酒技能掌握的比较好,但对鸡尾酒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就不是很全面。所以,“理实一体化”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课程改革,我们以六大基酒为课程学习情境设置的基础,加入各种调酒方法,就会很容易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

2.课程设计基于认识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课程设计六阶段

第一阶段:任务下达——教师提前将指定鸡尾酒调制任务书发给学生,让学生做好知识准备,了解任务内容。

第二阶段:提出要求——教师将指定鸡尾酒的特点、要求、原材料及使用器具进行说明。

第三阶段:教师演示——教师将指定鸡尾酒的调制过程进行演示,并在演示的过程中说明应注意的事项。

第四阶段:学生模仿——学生分小组进行指定鸡尾酒的调制,教师进行现场指导观察并打分。

第五阶段:教师点评——教师从学生调制的流程、成品质量及动作规范程度等方面进行点评。

第六阶段:师生总结——师生共同将学生调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筛选,并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指定鸡尾酒的调制方法。

3.教学设计基于实际操作,体现了职业能力、岗位的迁升。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思路

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设计理念指导下,本课程以六大基酒为基础,设置了七个学习情境,根据基酒不同的调制方法设置学习项目;一方面,每个学习情境先采用理论教学法,将六大基酒的原料、蒸馏技术、生产环节及相关鸡尾酒的配方、调制注意事项等一一介绍;另一方面采用“四阶段教学法”,通过准备实训材料——教师实践演示——学生模仿练习——教师总结讲评,将每一款鸡尾酒的理论与实践、调制方法与注意事项较好的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归纳,寻找具有自身教学特点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学习

情境学习情境名称操作方法

1以特基拉为基酒的鸡尾酒调制实训搅合法、兑和法、摇和法、调和法

2以伏特加为基酒的鸡尾酒调制实训搅合法、兑和法、摇和法、调和法

3以金酒为基酒的鸡尾酒调制实训搅合法、兑和法、摇和法、调和法

4以威士忌为基酒的鸡尾酒调制实训搅合法、兑和法、摇和法、调和法

5以朗姆酒为基酒的鸡尾酒调制实训搅合法、兑和法、摇和法、调和法

6以白兰地为基酒的鸡尾酒调制实训搅合法、兑和法、摇和法、调和法

7自创型鸡尾酒及果蔬饮料调制实训水果切雕技法

1.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六大基酒的基本知识、掌握以六大基酒为基础的鸡尾酒调制配方、调制方法及注意事项,并且掌握酒吧常用英语。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实践练习,学生应掌握常见鸡尾酒调制及创新型鸡尾酒调制能力、制定酒单的能力、酒吧英语交流的能力、日常管理及结算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达到调酒师职业道德素质标准;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开阔学生思维,发掘学生创新力。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调饮与调酒》课程中的实施

(一)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门课程教学改革的用意及目的,教师应当在学期初将课程情境的设计告知学生,并且严格按照课程的设计进行授课,并且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每节课对学生进行分组,给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等手段,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环节中。

(二)确定的课程考核标准

在国家调酒师职业技能鉴定中,将调酒师分为五个职业等级: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对于高职学生,一般要求达到中级调酒师水平。因此,在各个情境的设计上应当以中级调酒师的考核标准为依据。

(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现在的教学流程,基本上是期末统一考试,而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则应该该在一个学习情境结束后,就按照学习情境的目标、内容对学生进行测试,合格后,才进行下一个情境的教学和学习,这样更加的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考核方式,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考试,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理论考核采用闭卷的考核形式进行。

参考文献:

[1]职业技能鉴定教材,调酒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马?俊:新疆职业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教师,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