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海洋空间资源的优缺点十篇海洋空间资源的优缺点十篇

海洋空间资源的优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2:21

海洋空间资源的优缺点篇1

关键词:温州海洋经济海洋环境保护

一、引言

海洋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和希望所在。无论是从国家和地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层面来看,还是从温州沿海产业带的实践来看,都为温州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温州位于中国海岸线中部,邻近南北海运国际航道,东西南北辐射俱佳。这对温州乃至全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对温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具体地说,有五个方面意义:一是有利于温州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跨越。二是有利于温州走上大开大合、海阔天空的转型升级之路。三是有利于加快建设对外开放新平台,全面提高海洋经济开放度。四是有利于“温州金改”与“海洋经济”双剑合璧演绎新亮点。五是有利于发挥海洋经济的综合优势。温州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优势十分突出。在全面开发“蓝色国土”的大背景下,为温州造就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与宏观环境,使得温州发展海洋经济的综合优势十分明显。

二、温州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港口及滨海工业的日益增长,提升了温州沿海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一系列重大问题开始显现,成为影响温州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这一系列重大问题包括土地资源短缺、海洋资源利用、海洋产业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给海洋环境敲响了警钟。

(一)土地资源短缺方面的问题

温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土地问题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由于平原和盆地比例不高,土地资源短缺,人均耕地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均低于浙江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温州虽然通过围垦造地解决了部分用地问题,但项目建设规模、进度等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海洋产业无用武之地。

(二)海洋资源利用方面的问题

尽管温州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使部分海洋资源过度利用,造成资源衰退,从而使温州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遭到破坏。海洋经济发展前景令人担忧的状况是:1、海洋生物资源破坏浪费严重。在目前温州面临的海洋问题中,以海洋渔业资源退化问题最为突出。2、海岸和海域空间资源不合理利用严重。沿海地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活动,造成海岸和海域空间资源的浪费、破坏甚至丧失。3、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大量的海砂河砂开采,破坏了海岸环境,带来了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严重后果。

(三)海洋产业发展方面的问题

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着三个问题:1、近海海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沿海产业带是温州主要的产业聚集区和经济增长极,对环境承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环保基础设施却相对滞后。2、近岸海域水质有所恶化,自然环境遭受破坏。近年来,沿海地区工农业和城市化发展已经带来了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大部分近岸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河口和海湾水域污染更加严重。3、水产资源严重衰退。随着捕捞技术不断提高,人们盲目地建造渔船,无限制地捕捞,结果是资源的过度利用,这是导致渔业资源衰退的最主要原因。

(四)滨海旅游业方面的问题

滨海旅游业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1、海洋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旅游资源与环境是实现可持续海洋旅游的基础,但由于温州滨海旅游业面临着资源衰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障碍。2、滨海旅游环境遭破坏。目前,制约温州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海洋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沿海水域的污水污染、油类污染、沿海旅游区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不顾沿海景区的环境容量限制,超规模接待游客;过度捕捞、采集海产品和海洋矿产,使滨海生态平衡遭到严重干扰等。

(五)海洋产业布局方面的问题

海洋产业布局是指海洋产业各部门在海洋空间内的分布和组合形态。海洋产业布局与海洋产业结构有着密切关系。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产业布局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增长。1、不同行业用海矛盾突出。由于目前温州海洋开发活动主要在近岸海域,不同行业在分配使用海岸线、滩涂和浅海方面的矛盾日益加剧,如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将直接影响温州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海洋资源过度开发与开发不足并存。由于温州海洋资源基础、地区经济实力、开发管理力度等差异,县域差异明显,产业地理集中度高。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地理集中,导致部分地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度,而部分地区海洋资源却处于闲置状态。此外,海洋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缺乏系统性。温州海洋经济布局尽管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存在区域分工体系不完善、协调配合不够、竞争无序等问题。

(六)海洋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海洋生态环境恶化逐步成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目前,温州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海洋生态系统退化、近海环境质量恶化、海洋灾害频繁等方面。此外,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较低,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海洋调查勘探度低,可开发的重要资源底数不清;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等等,阻碍了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八)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方面的问题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事业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海岛以其特殊的区位条件与资源优势成为21世纪海洋开发中的新热点。但由于海岛,特别是无居民海岛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在开发过程中,海岛自然保护和经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随意性开发利用活动越来越频繁,致使生态日益恶化,海岛的数量不断减少。从温州无居民海岛的现状来看,无居民海岛出现盲目开发的状况,面临着海岛生态破坏、海岛被随意占用、开发秩序混乱等一系列问题。

三、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目标和总体格局构想

(一)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1.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今后一段时期,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着力推进各经济区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各经济区互利共赢,实现温州经济跳越式发展。要树立“人海和谐、海陆统筹”的发展理念,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搭建海洋开放开发平台为突破口,以建设国家重要枢纽港为龙头,以重点海洋产业区块为载体,以体制机制与海洋科技创新为动力,科学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生态文明,优化海洋经济布局,完善涉海基础设施,努力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构建连接长三角和海西区、联动中西部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2.温州海洋经济的发展目标

由于温州特殊的情况,决定了温州必须制定“较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和“特大城市”的发展目标。温州成为“较大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率先基本建成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开发开放度较高、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长12%,科技贡献率达80%左右,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35%左右,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市”。

温州成为“特大城市”的最低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最低目标是2260亿元。如果温州成为“特大城市”,就可以在“较大城市”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海洋GDp:(1)温州可以“制定法规”权利将会增加海洋GDp;(2)“瓯飞工程”竣工带来的1000多亿经济效益将会增加海洋GDp;(3)温州民间资本参与海洋经济能够增加GDp。由于造成温州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太多,我们只好按“较大城市”最低发展目标和政府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来计算。以2013年为基数,2020年“收入倍增”计划的海洋生产总值是1260亿元,加上“瓯飞工程”1000亿元,两项合计是2260亿元。因此,温州成为“特大城市”的最低发展目标是2260亿元。

(二)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1.温州成为“较大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温州成为“较大城市”的区域范围包括温州市所辖海域和温州市市区及乐清、永嘉、瑞安、平阳、苍南、洞头6个沿海县(市)的陆域。海域、陆域面积分别为1.1万和0.87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岛陆域总面积约170平方公里。温州应该统筹海陆发展,加快形成“一核、两翼、三带、四片、十区、多岛”的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见表2)。

表2温州成为“较大的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2.温州成为“特大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如果温州有朝一日成为特大城市,温州自身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条件是温州的增长极辐射必须足够强大。第二个条件是管辖区域比现在大。只有管辖的范围足够大,才能逐步从“较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跨越。区域面积变大有两种可能:(1)国家本身区域要调整。例如以前盛传的国家民政部将要把中国划分为50个省,温州成为“浙南省”的省会。(2)成为温州管辖的一个市。理由与依据是:一是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民政部将及其部分附属岛屿的标准名称、汉语拼音、位置描述予以公布时出现“温州坐标”;二是温州离最近且影响力、知名度较大的地级市。由于海南省在南海设立的“三沙市”是一个地级市,“浙南省”在东海设立的“市”也会是地级市。届时“浙南省”将由浙江温州市、台州市、丽水市、金华市、衢州市、宁德地区和市组成,那时海洋经济将面临重大调整,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将出现重大变化。温州成为“特大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应该是:“一核、两翼、三圈、九片、二十区、多岛”(见表3)。

表3温州成为“特大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空

(三)温州海洋经济优先发展的产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温州空港工业、海洋渔业、海滨旅游业、海滨出口加工业、海洋新兴产业是温州海洋经济优先发展的产业,也是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具体地说:(1)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运输业是温州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有利于发挥温州的区位和产业优势,有利于打造长三角物流区的组织枢纽,能促进温州城市功能的完善,因此,首先要选择发展港口运输业。(2)温州空港工业。以温州机场为核心,利用周边较大的围垦空间,集成空港、海港、高速公路、轻轨等综合交通优势,建设成为现代航空枢纽、滨海新城区拓展区、物流保税等生产业集聚区。(3)海洋渔业。大力推动渔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高效水产养殖业、水产品精深加工、近海与远洋捕捞结合、休闲渔业发展,建设“海上牧场”,实现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打造成浙江省的渔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区和现代渔业生产基地。(4)海滨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以及雁荡山、楠溪江、飞云湖等部级旅游景区,积极打造温州滨海旅游品牌,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滨海旅游圣地。(5)海滨出口加工业。以建设国际性轻工城为载体,优化、提升特色轻工产业,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综合性滨海出口加工基地。(6)海洋新兴产业。在现有产业体系基础上,依托海洋科技创新,瞄准国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船舶制造、石化产业、海洋装备、生物产业、海水利用、涉海服务业等战略性产业,成为具有温州特色的新兴产业基地。

四、温州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经济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始开发阶段、传统开发阶段和现代开发阶段。温州海洋经济发展还处于第二阶段,即将向第三阶段过渡,因此,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1.增强全民海洋国土意识,做好滩涂围垦政策落实

落实第一条措施,可以解决用地瓶颈问题,随着海洋意识的增强,执行难度不大。解决问题的方法:(1)加大对海洋开发的宣传,增强全民海洋国土意识。(2)进一步强化围垦造地保障,做好滩涂围垦政策落实。目前第一条措施的贯彻落实不存在阻力,收到的效果较好。

2.加强海洋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海的方针

落实第二条措施,可以初步解决海洋资源问题、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但由于涉及的利益群体较多,执行的难度较大。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加大《海域使用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涉海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坚持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同时,要加大投入力度,以进一步加强海洋综合执法队伍建设。

3.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落实第三条措施,可以逐步解决海洋资源、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1)制定出台海洋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明确近期重点研发的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科技平台,加w强海洋科技研发基地建设。(2)制定出台促进海洋科技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加快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引进海洋高级人才。(3)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4)加快温州市海洋科技创新园等平台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海洋研究机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大企业(集团)海洋工程技术中心的海洋科技公共创新与服务平台来温入驻,并转化为生产力。(5)要引进民间资本,实施“科技兴海”,培育海洋经济产、学、研一体化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4.强化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与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落实第四条措施可以解决海洋资源问题,但由于涉及渔民群体的切身利益将会受到一定的阻力。解决问题的办法:(1)认真搞好规划布局,促进海洋与渔业经济的有序发展。(2)控制近海水域捕捞,养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积极引导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鼓励捕捞渔民“弃船上岸、弃捕从养、弃渔从游”,并加强对转产转业渔民的技术培训,做好捕捞渔民的再就业工作。同时,加快调整海洋捕捞结构,组建一批精干高效的远洋船队和建立远洋渔业海外基地,稳步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渔业综合经营能力和综合效益。(3)正确处理好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增强资源环境保护意识。要以《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法》等法律法规要求,搞好海域使用管理和资源环境保护,推动温州海洋经济的腾飞。

5.加大投资力度,调整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

落实第五条措施可以解决海洋产业方面的问题和海洋产业布局方面的问题,但由于温州受投资者行业偏好的影响,调整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不会一帆风顺。解决问题的方法:(1)落实和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资力度。(2)规划引领,调整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要紧紧围绕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6.着力推进海洋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落实第六条措施可以解决海洋资源的配置问题,但由于海洋经济产业是一个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产业,可能会影响短期效益的发挥。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快将海涂围垦形成的土地投入临海工业等领域,从根本上缓解温州市土地制约,着力推进海洋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在加快海洋产业发展中,重点发展物流、贸易、信息、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实现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益最大化。

7.加速口岸产业发展,创办海港保税区或自由贸易区

落实第七条措施建立海港保税区或自由贸易区,成为促进工业经济全面增长的“助跑器”和“催化剂”,但由于国家政策的口子没有放开,温州尚须努力争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洞头及周边独特的地形,争取设立自由贸易区或保税区建设,开辟对台贸易,增强对城市和港口以至周边区域的辐射功能。

(二)温州海洋环境保护措施

1.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落实第一条措施可以初步解决海洋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由于受短期效益的影响,在工作上将会遇到一定的阻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加强污染源治理,加快建设沿海城市、沿江两岸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与评价体系;加强对海洋研究、监控和预报,建立海洋监控区;鼓励非政府组织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建立健全海洋资源监测制度,等等。

2.全力推进瓯飞工程生态围垦建设,保护海域资源

落实第二条措施,可以解决土地资源短缺方面的问题,但由于工程浩大,需要一定的物力财力支撑。解决问题的方法:(1)转变观念。解决当前温州经济的发展瓶颈,必须实施海洋围垦,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切实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意识,以推进瓯飞工程建设为重点,促使温州从“滨江城市”迅速走向“滨海城市”。(2)融资渠道。实行国家、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多渠道融资的模式,全力推进瓯飞工程生态围垦建设。

3.保护海洋生物

落实第三条措施,可以初步解决海洋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生态环境的好转并非一日之功,必须长期努力。解决问题的方法:(1)保护海洋生物和海洋资源。(2)遏制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恶化。(3)加强河口、港湾综合整治。

海洋空间资源的优缺点篇2

【关键词】优势产业海洋资源区域经济一体化

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广阔的海岸线与海域空间、相对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深厚的海洋经济与科技基础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条件,是领先于其他沿海省市的相对优势。但同时,海洋资源衰退、近海环境恶化、海洋科技转化不足及传统的海洋管理体制都严重制约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深入挖掘海洋资源与空间优势,突破传统的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蓝色经济区建设为起点,推动海陆一体化发展,加速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提升,领跑国内蓝色经济区发展是山东所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

半岛蓝色经济区定位与方向选择

一般而言,蓝色经济区是指以海洋资源为基础,海洋产业为特色,临海经济集聚发展为支撑的沿海经济功能区,但蓝色经济区又不同于一般的沿海经济区,其根本差异在于对“蓝色”的理解。关于蓝色经济区“蓝色”的理解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蓝色”是指采取开放政策,突破陆地向海洋发展,即依托海岸带空间,大力开发海洋资源,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推动外向型临海经济区发展;二是从资源环境角度出发,实施“蓝海战略”,推动海陆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即以海洋资源承载力为基础,海洋生态环境维持为前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及绿色经济等环境友好型临海经济,打造“蓝色社区”。

结合山东发展现实,半岛蓝色经济区定位存在以下几种选择:一是从区域经济发展入手,把半岛蓝色经济区定位为国家海陆统筹试验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化先行区、国家海洋经济高地及沿黄流域主要的区域增长极,带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及向内陆辐射,拉动中西部地区全面发展;二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入手,将半岛蓝色经济区定位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际宜居城市群和国家海岸带综合管理试验区,通过大力推动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建立持续协调的临海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三是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应瞄准科技含量高、生态环境影响小、自然资源消耗低的临海高端产业发展,重点打造国家海洋科技产业化中心、临海高端产业集聚区和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实现以科技产业化、产业高端化和生态文明化为导向的临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优化提升目标。

海洋优势产业选择与培育

科学合理地选择并重点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群是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因素。海洋优势产业的选择要从长远着眼,既要考虑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和规模,又要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和产业带动力。未来海洋优势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提升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总量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功能,还具有拉动临海产业集聚发展、完善产业链和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的作用,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从山东现有的海洋产业类群来看,中短期内既有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又具有产业带动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海洋产业类群包括港口与海上交通运输业、船舶装备制造业和滨海旅游业三大产业类群,但其口与海上交通运输业发展不仅面临着釜山港、上海港、天津港及大连港等国内外大型港口群的强力竞争,也面临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造成的海运货物构成变化的压力,长远发展形势严峻;船舶装备制造业受到国内外市场需求低迷及相关产业技术储备有限的双重打击,短期内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而滨海旅游业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规模有余而水平不足,所产生的问题大于机遇,现实发展空间也有限,除非在海上旅游等新领域短期内有大的突破,否则产业难以实现质的突破。从长远来看,具有产业发展潜力和带动力的新兴海洋产业包括海洋科技服务业、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及深海矿产开发等,但上述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现有科技水平的制约,其产业化发展进程严重依赖相关海洋科技的突破;而在一些相关科技转化已基本成熟的产业领域,也受到国内外市场和相关政策的高度制约,市场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可以说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多数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海洋新兴产业市场化培育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作为战略优势产业进行培育时需要格外谨慎,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成效。

海洋资源支撑与环境承载

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离不开海洋资源与环境的支撑,山东半岛海洋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水平决定了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规模与方向。从海洋资源基础来看,山东半岛沿海地区除了丰富的岸线与空间资源外,其他重要的资源种类,包括生物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及能源等与国内沿海其他地区相比并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特别是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发展,近海生物多样性下降、渔业资源枯竭、岸线与滩涂等空间利用冲突、淡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将进一步制约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在环境承载方面,随着经济总量的提升,未来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提高、近海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衰退、重点河口、港湾海域环境恶化的趋势将持续存在,特别是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围海造地、海岸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近海滩涂湿地面积破坏与丧失,重点海域生态环境恶化、恢复力下降的趋势明显,半岛近海海域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恢复将成为影响半岛蓝色经济区未来发展的根本因素。总的来看,在制定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相关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半岛地区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不足,科学地评价及合理地利用半岛地区的海洋资源与环境承载水平是确保未来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素。

管理体制与政策机制

除了资源与环境支撑外,管理体制与政策机制支撑是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顺利实施的又一关键因素。现有的海陆分离、条块分割的沿海行政管理体制并不适合未来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一个海陆统筹、产业协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这就需要在蓝色经济区统一领导、区域规划、产业发展和城乡发展领域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与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和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协调机制。

目前,受到现有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的影响,沿海各市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发展定位类似、产业结构趋同、发展政策攀比等问题。海洋主导产业单一,传统产业竞争力不足,新兴产业发展缺乏后劲,环境资源恶化等普遍性问题使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面临两难选择。多数沿海地市资源环境条件类似,除少数落后地区外,经济基础与产业条件也相差无几,再加上政策相同,可供选择的战略优势产业和重点支柱产业有限,因而形成目前各地产业结构雷同的竞争格局。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不仅导致了这种行业的无序竞争,而且由于行政干预的存在,使这种恶性竞争难以通过市场调节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来缓解,从而降低了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这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主管部门决策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超越行政边界,实施跨地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和流域环境管理,同时简政放权,充分运用各种政策引导措施,通过市场手段来协调产业竞争,实现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是实现区域产业良性竞争和经济结构优化提升的一种可行选择。

区域协作与经济一体化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应尽快打破行政藩篱,密切合作,有序竞争,扬长避短,发展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蓝色经济体系。实现半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将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如何进行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提升半岛经济的开放度和外向度。加快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开发的国际合作步伐,特别是与欧美等海洋强国在海洋科技与海洋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开发步伐,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海洋科技,主动承接国际海洋产业转移,实现海洋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国际接轨,可能是加速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捷径。

海洋空间资源的优缺点篇3

[关键词]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长三角;基础条件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088-02

作者简介:毕田田(1987-),女,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企业管理。

一、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区位及资源条件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与江浙沪为一体,东西连接长江经济带,南北贯通沿海经济带,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其处于亚热带季风区,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临东海、黄海,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长达7910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3。其中,上海海岸线长约470公里,江苏省为954公里,浙江省为6486公里。长三角地区港口群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的1/3以上,深水泊位为1185个,共计拥有盐田76605公顷,海洋石油可采储量约为2067万吨。

(二)经济规模及优势

以上海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第六大都市圈,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439亿元,其中长三角区域海洋生产总值为12059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1.4%。

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重要的金融经贸中心、世界闻名的港口城市,有着纵深的腹地和广泛的对外经贸关系。浙江省在海洋建筑、海洋生物医药等方面具有优势,江苏省有着潜力巨大的滨海滩涂资源。长三角区域海洋产业辐射关联效应显著,海洋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地延伸,海洋经济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三)产业结构状况

长三角地区的海洋经济产业主要集中在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临港产业五大领域。其中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占海洋经济主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滨海旅游业、海洋风能等新兴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两省一市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江苏省形成了以能源、化工、船舶,医药等产业为主导的海洋工业结构,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及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浙江省主要以电力、化工、船舶修造为支柱产业,年造船能力、总产值均居全国第4位,海洋生物医药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40%,海上动力总量和年完成水路货运量均居全国首位;上海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运输、船舶制造、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全国海洋船舶总产值的1/4由上海创造,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约占全国相应产业总产值的1/3。

(四)科研及人力资源优势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和人力资源优势。江浙沪三地共有高校266所,其中上海66所、江苏122所、浙江78所,2009年在校学生达2144.7万人,在校研究生为140.5万人;2010年长三角专利授权总量为30.12万件,其中江苏省授权量为13.84万件,浙江省为11.46万件,上海市为4.82万件。长三角地区还拥有一大批与海洋科技相关的研究机构,包括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二、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结构还不十分合理,特别是海洋产业结构,其中主导产业依然是以资源依赖型为主,例如传统的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传统的船舶制造业等。知识技术型的新兴产业发展依然不成熟,由发展海洋经济所带来的城市综合功能的重塑还未提上日程。

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长三角16个城市之间分工与协作关系不够明确,各地区的功能定位不清晰,个性特征不鲜明,从而造成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和非理性竞争等现象。两省一市产业结构高度相似,上海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2,上海与浙江的相似系数为0.76,而江苏与浙江的相似系数竟高达0.97。

(二)缺少区域统筹规划,合作机制尚未健全

长三角地区存在产业发展规划不协调问题,如内部分工与协作关系不明确、各地区的功能定位不清晰等,是由于缺少立足于区域海洋经济整体发展的协调管理部门。这种只顾自我发展、很少考虑到自身规划与区域整体规划以及与周边地区发展关系的发展思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地发展的孤立性、封闭性和盲目性。现行的合作机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境。首先表现为多方力量盲目推进,协调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理顺;合作层面众多,既有两省一市层面,也有16个城市层面,还有各条线对口政府部门之间;其次,合作组织松散,缺乏统一的协调发展战略规划。最后,合作缺乏战略谋划,区域经济合作意图目标不够明确。

(三)资源粗放式开发利用,资源环境遭到破坏

长三角地区海洋环境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我国目前海洋开发技术装备比较落后,许多海洋资源尚处于粗放型开发利用阶段,造成开发不平衡、综合利用不足、没有形成合力。如沿海港口货物运输带来产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造成部分海洋经济产业粗放式利用沿海滩涂和海域资源,在同质竞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此外,行政区域的划分,也加重了长三角海洋资源的粗放式和掠夺式利用。海洋资源的开发模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方式。就目前而言,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要素的投入数量的增加,其中资源依赖型产业比重最大,经济发展仍然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为代价。

(四)分散式的管理体制造成管理权限不清晰

目前,中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是分部门、分行业的分散式管理,涉及的部门有农业、土地、交通、能源、环保和外交等。组成部门多、管理主体多,存在管理权限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等问题。首先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不清晰,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引发实际操作中的许多矛盾,例如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争夺滩涂、争夺渔场,行业之间争夺空间、争夺资源等。其次是涉海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不够明确,存在着职能交叉等问题。

三、长三角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协调发展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是指处于同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内的各个城市在平等和互相开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对各类发展要素进行科学有序的互补性整合,实现类似报酬递增的协同效应,从而使各级政府得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海洋经济优势,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应该重视政府的引导,发挥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委员会和各海洋产业协会沟通、协调作用。为此,有学者建议在现有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体制下,增设长三角海洋经济协调机构,协调区域之间的海洋产业、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同时,由海洋局牵头,加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分工与合作,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协调、平衡和协作,特别是市场微观主体——企业之间的协调,往往是政府和管理部门所难以做到的,而海洋行业协会却能以其独有的职能和优势,根据需要进行区域间的合作和联合,服务区域海洋经济发展。

(二)统筹规划各城市的功能定位,错位发展

政府应该根据长三角各地区的海洋资源禀赋,规划各城市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错位发展,这样可以缓解过度竞争、海洋经济产业结构雷同等局面。其中,江苏省沿海滩涂、风力资源较为丰富,可以优先考虑发展海洋渔业、风力发电等,再考虑海洋制造业和滨海旅游业。同时还应加快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的融合,避免各港口之间的恶性竞争,要在经营上体现出各自的特色,管理目标明确,充分发挥港口对两地临港工业的拉动力;发展上海海洋经济,有学者指出应从三个方面确立发展方向:一是要整合上海海洋科技资源,用创新的机制组建上海海洋科学院。二是要设立新兴产业培育基金,鼓励和引导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要建造海洋高科技产业培育基地,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建立双赢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

当利益协调机制运行良好时,长三角地区各方的利益才能够得到保障,但是,如果利益协调机制失灵,会直接阻碍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合作。因此,构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是必然的趋势,在提升各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还要完善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一套完善的海洋经济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将有助于合理协调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

(四)构建海洋经济信息服务平台

长三角地区包括江浙沪两省一市,涉及16个城市,应创建海洋经济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宣传,强化公众海洋意识,使海洋经济观念深入人心,形成发展海洋经济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海洋经济信息,如海洋科技的创新、新兴产业的发展、市场价格走势等方面的信息。建立海洋信息平台可以为整个长三角地区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信息快速传播,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升创新能力,进而推动长三角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海洋空间资源的优缺点篇4

关键词:海洋经济;金融支持;海峡蓝色经济

一、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意义

发展海洋经济不仅是破除资源瓶颈、加快动能转换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2016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该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7050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9.5%,海洋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海洋产业生产值43283亿元,海洋相关产业生产值27224亿元,2016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达3624万人。此外,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公布的2016年福建省海洋经济主要数据显示,2016年福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7500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渔业经济总产值2660亿元,同比增长8%。以上数据充分证明福建海洋经济正在稳步发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是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发展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前提和基础。要以大海洋的视野,树立海洋经济全球观,紧密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造国际国内的海洋经济支点,加强海洋产业投资贸易和海洋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核心区,充分抓住契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对发挥福建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推动福建由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福建海洋经济的五大传统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修造业、滨海旅游业,其增加值占福建海洋生产总值70%以上。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有力支持。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金融支持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加大金融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以海洋渔业、临海工业、船舶修造业、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新兴产业等为主体的海洋产业体系的发展,对于我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有着重大意义,同时有利于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因此,研究海洋产业与金融产业深度融合,探索金融业如何有效支持福建蓝色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海洋经济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之一,其行业自身存在的地域聚集性高、投融资需求阶段性明显、融资期限长、风险水平高等特点,决定了金融支持的特殊性和专业性,需要与行业需求紧密匹配。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海洋产业资金需求存在较高的地域集中度

我国海洋产业在空间地域上差异较大,且空间集中度较高,因此海洋产业资金投向和资金需求在空间区域上相应聚集。目前国内11个海洋经济区的设立以及5个海洋经济战略规划区的提出,使得基于区位、行政、产业等因素的海洋经济更加向区域内海洋中心城市集中,并基于规模优势和产业聚群的发展在区域内表现出更多的同质性。例如,山东海洋经济发展重在海洋科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重在港口经济,广东重在南海开发和海岸带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的综合发展上。福建重在打造与台湾双边互惠经济合作发展的桥梁纽带。由此,不同海洋产业产生了区域空间上的集聚和差异,对资金的需求也存在较高的地域聚集度。

(二)海洋产业资金需求密集度高

海洋产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海洋产业细分行业看,海洋渔业养殖业,不管是鱼虾养殖、海参鲍鱼养殖、螃蟹贝类养殖等,前期幼苗投入资金巨大,后期需要养殖维护成本,均体现了海洋养殖业的资本投入量大特点;同时,细分行业中的船舶重工、远洋运输等领域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购买船只、日常维护、人工成本等支出;码头港口建设、海洋石油化工等行业技术门槛高、建设生产资金需求巨大,更是离不开金融机构对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融通资金是金融的重要功能,要不断创新优化金融体系,引导各类社会资本集聚,形成巨大的资金规模,以满足海洋经济建设的高密集度的资金需求。

(三)海洋产业融资期限长

长期以来,海洋产业金融支持面临的一个关键瓶颈是缺乏持续有效的中长期资金供应。以海洋渔业养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建筑工程等为代表的海洋经济产业,均存在着生产周期长、资本占用高、资金回收期长等特点。例如,海洋新型药物从研发到获批上市需要较长的时间,行业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征显著;海洋渔业养殖业周期较长,从育苗、育成、海上暂养到投入放养、收获上市,生产周期少则几个月,多则3~5年,行业成本投入大,收益不稳定,资金回收期长;此外,海上工程建筑业的投资周期相对也较长,例如福州新建的长平铁路、长平高速等海上大桥项目,建设施工难度大、工期长,资金占用量极大。当前各商业银行更倾向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投放形式存在固有缺陷,国家政策性银行对海域开发类贷款的支持力度有限,国内资本市场对于海洋产业高风险企业存在融资短板,使得海洋产业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四)海洋产业存在高风险规避需求

由于海洋经济自身特有的属性以及海洋经济结构的复杂多样性,海洋产业通常面临比较高的风险。例如,传统的海洋渔业包括捕捞、养殖行业等,很容易受到海洋环境气候多变的影响,海啸、风浪、台风、恶劣的海洋天气和无法预知的深海环境等,都会对各类海洋渔业作业部门造成直接的影响;海洋开发尤其是海洋资源勘采业的勘采成功率相对较低,相关企业面临较高的风险。此外,海洋经济产业多数有涉外特征,如船舶制造、远洋运输等行业,均面临不同程度的汇率波动风险。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汇率波动要求投资者拥有较高的应对能力,其风险会减弱民间资金投向海洋经济产业的意愿。

三、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发展海洋经济是福建省建立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方针,从福建区域经济特点着手,建立与海洋经济发展适度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支撑体系,加大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对推动福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海洋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的有效对接

强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的相互协同,建立多方参与的长效沟通协调机制,促进银企对接。鼓励银行机构优化信贷结构,针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来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海洋产业投资。加强涉海金融资产抵押创新,探索海域使用权等可抵押资产的操作可行性,积极创新船舶融资、航运物流货押融资、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融资。鼓励涉海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来筹措资金,积极探索涉海企业的离岸金融业务,利用海外资金低成本优势,吸引境外资金投向福建滨海旅游产业以及船舶重工、码头港口等产业,吸引国际资本支持福建海洋经济发展。

(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抓住福建“六区叠加”机遇,贯彻福州“东拓南进”城市发展战略方针,利用各类金融工具积极支持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大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福建正处在“海丝”核心区、自贸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新区等多区叠加的战略机遇期,其中福建自贸试验区定位之一是开展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加强海峡两岸金融合作,推动福建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发展,加大对海上养殖、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石油化工等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信贷资源投入,推动船舶重工行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发展。在海洋工程建设方面,加大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物资储备基地等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重点支持宁德港、罗源湾码头、长乐松下港、厦门港、漳州港等港口建设,做大闽北、闽中、闽南三大港口群,突出对台特色。加大对福州滨海新城旅游度假产业、海洋能源利用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海洋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三)加大对海洋人才培养的金融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

福建是海洋经济大省,海洋科技人才缺乏成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面临的重要约束。蓝色经济更加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引导及支撑作用,而金融在推动海洋重大科技创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积极推进金融产业与海洋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海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设立海洋科技人才教育基金、鼓励各银行结构针对高科技海洋研发人才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海洋人才培养链与海洋产业链有机结合,促进海洋科技发展及高端海洋科技人才培养。

(四)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加大海洋产业保险产品创新力度

鼓励保险公司创新海洋产业保险产品,积极拓展各类配套保险服务,大力发展航运保险、渔业保险、海洋生态环境险等险种,为远洋捕捞业、渔业养殖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和海洋石油化工业发展提供保障。加强进出口企业与保险机构对接,确保海洋物流安全。完善渔业政策性保险制度,提高渔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以此保障远洋捕捞业的健康发展。完善海上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将渔业养殖保险和类似涉海主要险种纳入政策性保险,以降低养殖户的海上养殖业遇灾损失,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加大海洋生态环保类保险产品研发力度,扩大环境污染责任险在海洋经济领域中的覆盖范围,确保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占海.2016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n].中国海洋报,2017-03-17.

[2]王文等.海洋金融的发展[J].中国金融,2016,(19).

[3]温信祥等.蓝色金融创新实验区设想[J].中国金融,2016,(7).

[4]徐蔚冰.应壮大海洋产业推进海洋金融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6-10-13.

[5]闫旭.2016年福建海洋经济稳步发展[n].国际商报,2017-02-09.

[6]张健.金融支持海洋经济面临的问题和路径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

海洋空间资源的优缺点篇5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海洋经济;海南

中图分类号:F8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3)11-0048-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11.11

海南省海洋面积广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海南省海洋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制定了《海南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一、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分析

(一)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海南省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陆地面积为3.54万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242个,海岸线1823公里,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资源。环海南本岛可开发的港湾68个,且大多海水较深、腹地较广阔,非常适合建设港口、发展港口经济。海南省管辖海域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矿产等资源。其中,天然气居全国各海区之首,钛铁矿、锆英石储量分别占全国同类矿产储量的1/4和1/3以上,发展油气化工、海洋矿业等产业优势明显。海南本岛近海有渔业资源600多种,西、南、中沙海域有鱼类1000多种,滩涂和水深20米以内浅海总面积5568平方千米,发展海洋渔业潜力巨大。近几年,海南省海洋生产总值稳步增长。2011年,海南省海洋生产总值达612亿元,占海南省生产总值的24.3%,海洋经济已成为海南经济名副其实的增长点。随着海南建设海洋强省战略部署逐渐落实,海洋生产总值将出现大幅增长,海洋经济将成为拉动海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海南省目前已初步形成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等四大海洋经济支柱产业。2011年,海南省海洋经济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396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64.7%。

1.海洋旅游业。目前,海南已建成热带滨海旅游及相关景点将近200处。2012年全年接待旅游过夜人数3320.37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10.6%。全年旅游总收入379.12亿元,比2011年增长17.0%。全省共有挂牌星级宾馆168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0家,四星级宾馆45家。

2.海洋交通运输业。南海是世界上第二大海上航道,海南在南海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海南省现有大小港口22个,万吨级泊位16个。2012年,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1108万吨,旅客吞吐量3255万人。除与国内各大港口通航以外,还开辟了国际航线69条,与2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集装箱运输业务和贸易运输。

3.海洋渔业。海洋渔业是海南省海洋先导产业,目前已逐步实现海洋捕捞由浅入深,水产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水产养殖由港内向近海发展三大转变。2011年海南省水产品总产量达173.6万吨,较2007年增长31%;渔业经济总产值达300.88亿元,比2007年增长76.83%[1]。

4.海洋油气及化工。海南省依托丰富的油气资源,推进油气开发,210万吨/年pta项目、100万吨/年pet项目和20万吨精细化工项目已竣工;精细化工一期工程、海南炼化60万吨、LnG项目、洋浦罐区码头及配套储运设施工程已经开工建设,为推进油气综合开发基地建设夯实了基础。

(三)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海洋经济总体实力较弱。海南省是全国海洋面积第一大省,但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与其他沿海省份还有很大差距。2011年,海南省海洋生产总值只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34%,与相邻的广东、福建等省份相差甚远,形成了“大海洋、小产业”格局。

2.海洋产业起步晚基础差。海南省涉及到的海洋产业高附加值的精细产品较少。例如,滨海砂矿多以低价的原矿产品为主,精加工产品少;生物制药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弱项等。因此,海南海洋产业开发起步晚基础差,海洋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延伸。

3.海洋科技水平薄弱。海南省海洋产业开发科技水平基本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海洋科技人才短缺、科研机构规模较小,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不成规模,严重影响海洋科技综合优势的发挥。

4.海洋开发投入较少。海南省财政实力薄弱且海洋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导致投融资渠道较少,造成海洋产业融资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海洋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投入不足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海洋经济的发展。

5.港口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海南港口码头小且基础设施落后,港口配套设施不完善,港口辐射效应及产业集群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从海洋交通运输来看,目前海南的船舶还存在老旧、吨位普遍偏小等问题。

6.南海海域海洋权益争端形势复杂。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随着南海周围海域油气资源的发现,南海和南沙群岛便成了周边各国竞相侵占、蚕食的地区。这些国家大肆掠夺开采我国油气等资源,非法抢占我国海洋国土,海洋权益争端形势极端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南海洋经济的发展[2]。

(四)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1.海洋渔业发展空间需求巨大。受船舶吨位小、科技力量薄弱、远洋补给不足等因素影响,海洋渔业相对较为落后,捕捞作业主要以近海为主。为加快发展渔业加工、深水网箱养殖、海洋捕捞、以及苗种培育四大产业,企业在改善经营设备、扩大经营场所、优化经营结构等方面,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2.海洋传统工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由于海洋油气业、矿业和港口等这些行业的特殊条件与环境,建设和运营所需的资金量巨大、投资回收期长,往往需要集中性的大规模融资支持,并且对融资周期也有较长的要求。

3.国际旅游岛建设及三沙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港口等需要集中、长期的金融支持,才能改善旅游环境和条件,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旅游需求和对旅游休闲服务的满意度。旅游企业和项目也需要持续的金融支持,使其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主动开发出更加符合行业趋势和旅游文化特点的项目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加全面的旅游产品与服务[3]。

4.全面推进三沙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沙市是南海中新设立的城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迫切需要加强码头、港口、船舶运输、海岸线等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水、电、通讯以及教科卫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设施建设。中央及海南省对这些项目的财政支持较为缓慢且不足,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推动快速发展[4]。

二、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的现状分析

(一)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的政策

1.政府相关支持政策。2013年2月4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琼府办[2013]22号),从资金支持、政策导向、信贷投入、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和规划,表现出海南省服务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和经略南海战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心与信心。但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相关具体的财政和税收政策等其他措施来配合金融政策,政府相关支持政策仍需进一步实质性推进和落实。

2.金融机构支持政策。国家开发银行高度重视海南省实施“海洋强省”的战略,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以实际行动支持南海开发和三沙市规划建设。2012年11月20日,海南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在海口召开高层联席会议,并签署《开发性金融支持加快推进南海开发合作备忘录》等4个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究落实党的十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以开发性金融支持加快推进南海开发。同时,其他金融机构支持海南海洋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正逐步提高,逐渐把海洋产业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努力培养优质客户和新的增长点。

(二)金融机构支持海洋经济的模式

1.政府引导效应较为明显。由于海洋经济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金融机构的支持相对较为谨慎,而政府引导更容易在短期内增强金融机构信心,分散市场风险,从而形成有效的金融支持。

2.银行信贷支持为主,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为辅。当前国内金融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基本上以银行信贷支持为主,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为辅。如港口、船舶运输等相对市场较为成熟的行业,除了银行信贷融资之外,其他金融需求则还难以满足,如海洋保险、海洋产业担保、债券融资等。

(三)当前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

1.资金投入不足,海洋经济开发的资金缺口较大。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体的融资模式具有短存长贷的内在缺陷,缺乏持续的中长期资金来源,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尚未充分体现出来,金融支持力度与产业发展趋势存在矛盾,海洋经济开发的资金缺口较大。

2.融资渠道狭窄,缺乏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海洋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融资量大、风险性高等特点。目前我国海洋产业金融支持主要依赖商业银行信贷,但信贷期限较短,资金期限存在错配;吸收社会资本和民间投资较少;发债、上市等直接融资方式远未成熟。海洋经济融资渠道狭窄与融资需求多元化、多层次的矛盾突出[5]。

3.以政府开发为主导,存在一定的市场失灵。海南省海洋经济开发建设将集中在南海开发、三沙市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等方面,是政府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项目,主要靠政府的开发和推动,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缺失和市场失灵。依靠单纯的财政拨款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只能解决“输血”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完善“造血”功能。

4.抵押物创新滞后,增加贷款融资障碍。海洋经济产业获得贷款的有效抵押品较少。动产及专用设备在海洋经济产业资产中占比较高,许多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开展船舶等动产抵押业务或者专用设备的抵押率相对较低。同时,海域使用权等物权的质押虽然没有法律障碍,但由于金融机构的认知程度较低,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还不够规范和明确,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未开展此项业务。

5.涉海保险发展不足,降低贷款融资保障。涉海保险尤其是渔业养殖保险等险种能减少信贷风险,增加还贷保障,而多数商业银行都将保险作为还款来源的有效保证。涉海保险的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专门针对海洋经济的政策性保险产品;二是商业性保险不愿涉足;三是即使对已有的保险项目,由于专业人才缺乏,相关定价、估损、理赔技术不成熟,无法保、不敢保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开发性金融的特色

(一)开发性金融的内涵和优势

1.开发性金融能够更好地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开发性金融不是以盈利为唯一目标,而是始终站在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国家利益、风险防范和股东回报的内在统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久支撑[6]。

2.开发性金融具有“集中、大额、长期”独特的融资优势。开发性金融通过国家信用获取了低成本大量融资的优势,良好的业绩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扩大了融资的优势。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使其资金来源具有长期性、低成本性、集中性的特点,能够满足基础设施集中、大额、长期的融资需求,且通过其广泛、大量的投融资活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非系统风险,过滤了政策风险,使商业性金融纷纷跟进相关领域促进投资[7]。

3.开发性金融相比政策性金融有更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政策性金融是财政补贴方式的衍生物,基本上以财政补贴为中心,主要任务是缓解社会发展瓶颈,但规模和作用有限。开发性金融是市场建设的产物,更多体现市场建设和市场融资,强调国家信用和市场业绩的统一,贯彻国家政策,实现政府目标。其动态的财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更高,大大超过了过去政策性金融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在更大的领域发挥作用。

4.以坚持建设市场的方法推动市场建设,弥补市场失灵。商业金融是被动地运用制度和市场,而开发性金融是主动地运用和依托国家信用建设制度和市场,在没有市场的地方建设市场。只要是市场缺损、法人制度缺损,而又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投融资领域,能够进行制度建设的、以整合体制资源获得盈利的,特别是政府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都是开发性金融发挥作用的领域。

5.实行“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实现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政府选择项目入口,是由地方政府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该地区的战略规划需要,整合内部资源,选择确定项目。开发性金融孵化,就是通过组织增信,在政府协调下以融资推动项目建设和融资体制建设,完善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及信用四项建设。实现市场出口,即依据现金流建设的发展趋势,针对借款性质、用途和使用情况设计不同的偿还机制,包括正常信贷还款、母公司回购、资本市场上市、债券还贷等市场化出口的偿还机制,及对于部分公益性项目所采取的政府回购等财政性偿还机制。

(二)开发性金融在海南经济发展中实践

海南城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特殊,要建设国际旅游岛,必须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以顺应海南未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趋势。自1999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的独特优势,发挥与海南省各级政府开展开发性金融合作的良好平台的作用,重点支持海南省电力、交通、城建等基础领域建设,并将支持重点逐渐扩展到林浆纸一体化、石油化工等优秀支柱产业。同时,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和医疗教育设施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截至2012年末,国家开发银行已向海南提供融资总量达2800多亿元,贷款余额达1700多亿元,占据整个海南省金融市场将近40%。为海南省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生态文明示范区、热带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民生工程等领域提供全面的融资支持。

四、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

(一)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与开发性金融特点的比较分析

将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特点和开发性金融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见图1),探索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

(二)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

1.在政府主导开发的模式下,发挥开发性金融市场建设的优势。开发性金融拥有和政府开发合作的经验,并且与海南省各级政府有着良好、广泛的合作基础。通过政府组织增信,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以融资推动项目建设和市场建设,构建健康的市场主体,把一般商业金融不愿介入或无法提供长期金融支持的相关海洋产业领域,变成可以商业化运作和持续发展的成熟领域。

2.以开发性金融支持为推力,营造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开发的政策环境。发挥开发性金融与海南省政府良好合作基础的作用,以开发性金融大额资金支持为推力,推动政府创新出台财政注资、贴息、奖励、补贴等方式,引导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和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资风险相对较大的海洋产业领域。发挥财政资金在推动金融支持海洋产业创新方面的风险补偿作用,以设立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金等方式,分散信贷风险,推动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参与金融产品创新。

3.以开发性金融信贷支持为主导,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参与。根据海洋经济发展中融资额度大、融资方式多样、风险较大及重点项目众多的特点,发挥开发性金融“集中、大额、长期”独特的融资优势。通过实行针对性倾斜的信贷政策,以有力的银行信贷措施支持海洋经济产业健康发展。同时,积极推动加强银行间合作,创新银团贷款,降低融资风险,给海洋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带来更多机会。

4.建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吸收社会机构和民间资金进入。以国家开发银行的全资子公司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导,发挥其在产业基金的优势,建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本及外资参与海洋开发。产业投资基金在海洋经济产业中,对于促进科技进步,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5.支持部分优势海洋产业扩大融资渠道。以开发性金融大力信贷支持石油石化、港口、交通运输等优势行业优势客户做大做强,率先完全市场化运行,并依托国家开发银行全资子公司国开证券为客户提供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产品等一系列服务。

6.规划先行,与海南省海洋发展规划相结合,引导社会资金推动规划落实。结合海南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根据开发性金融“规划先行”的理念及中长期投融资优势,以融资推动资源整合,汇聚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企业等方面的合力,帮助弥补地方各类规划中市场规划的空白,形成系统性融资规划,引导社会资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融资需求,使规划从纸上的蓝图变成可操作的项目,变成各地科学发展的现实。

参考文献:

[1]李仁君.发展海洋经济,提升海南省海洋产业竞争力[J].新东方,2012(4).

[2]余海青.海南省海洋经济现状及战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3]杨涛.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实践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2(9).

[4]吴盼文.以三沙设市为机遇,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助推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J].海南金融,2012(9).

[5]朱远思.现代海洋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探析[J].财税金融,2012(22).

海洋空间资源的优缺点篇6

沿海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动力

海洋经济开发是区域经济中新的增长点,其发展与壮大将直接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发展海洋经济是顺应世界海洋开发利用趋势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沿海国家加大了海洋开发力度,努力挖掘海洋经济巨大的发展潜力,加快推动海洋产业发展。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海洋经济成为了沿海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在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5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其中,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6442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1%;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3721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1%;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9807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5%。海洋经济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从区域空间、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来看,发展海洋经济是各省市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着力点。海洋产业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科技发展和海洋开发驱动下及伴随着对外开放能力与程度的提高,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沿海地区结构创新的重要动力。当前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而发展海洋事业,是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强大支撑。

从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海洋开发将有效缓解沿海地区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益重要,培育以海洋新兴战略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和生态环保产业有利于推动低碳技术和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

发展海洋产业的困境

在海洋经济的激烈竞争下,我国海洋经济的粗放式增长特征突出,暴露出了海洋产业同构、布局趋同和低质化等问题。

同质产业竞争的压力大。由于区内各地海洋产业布局以及山东、浙江、广东、海南等区域的海洋资源相似,存在典型的同质性无序竞争,造成产业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和发挥聚集效应。沿海地区的海洋开发质量和水平还不高,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海洋产业仍处在传统、粗放型海洋开发为主的初级阶段,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缺乏海洋产业的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

海洋产业结构档次不高,海洋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不协调,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海洋产业主要为资源依赖型产业,且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在海洋产业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而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开发等新兴海洋产业比重较低,尚未形成规模优势。海洋科技进步与海洋产业发展不协调,科技进步贡献率低。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少,在海洋精密仪器仍然依赖进口,深海资源勘探和环境观测方面,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落后,科技投入相对不足。

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快速消耗,我国所辖海域尤其是重要河口、海湾区,由于毗邻陆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陆源污染物大量排放,致使海域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渔业资源日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海域功能明显下降,资源再生和可持续发展利用能力不断减退。另外,风暴潮、咸潮、赤潮、溢油等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产业发展的社会支撑体系有待完善。海洋综合管理能力与海洋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仍处于滞后状态,尚缺乏细致的海洋开发总体战略规划,海洋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政策法规体系相对单一落后,推动海洋产业发展的海洋科技创新体制尚未形成。海上的监测、监视、预报、警报和应急、救助等保障体系尚不健全,防灾、减灾能力较低。

加快中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既包括海洋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又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即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此外,考虑不同海域的生态资源环境状况,合理优化布局海洋产业,实现海洋产业集群发展,发挥海洋经济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为此,加快中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经济发展,以“集约布局、协调发展、海陆联动、生态优先”为基本思路,以发展高新海洋科技为突破口,定位于高附加值的海洋产业,不断提高海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要完善海洋产业政策和制度系统,引导产业的延伸发展。政府要为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政策资源,不断优化产业发展规划、资金投入、扶持机制等政策体制,构建产业转型的组织载体,完善产权制度及交易平台。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提高产业的效益上着手,引导海洋产业配套发展上下游工程,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寻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突破来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海洋产业科技投入体制、产业投融资体系、财税体制以及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等系统的更深刻、更广泛的变革,建立监管立体化、执法规范化、管理信息化、反应快速化的海洋产业综合管理体系。

要激活海洋产业科技研发系统,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海洋科技是海洋产业转型的根本动力。科技能力决定了我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同时,海洋产业转型也为科技发展提高了更高的技术基础和条件,进而推进产业结构的高效化。要求建立一个长效的技术和人力资本储备激励机制,整合资源进行产、学、研的联合,建立一批海洋产业国家研发中心、重点国家实验室、新兴海洋产业技术检测和评估平台,从政府、企

业、社会三个层面来激发新兴海洋产业科技研发系统的活力,实行高新技术先导和重点突破战略。根据海洋产业发展的重点及综合开发区建设规划,制定海洋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专业对口培训计划。同时,制定各项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吸引国内外海洋新兴产业的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海洋人才队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际上先进国家海洋技术的研究模式和经验,大力培育引进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和海洋技术应用型人才,增强海洋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

要创新海洋产业金融支持系统,加快海洋产业聚集。海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政府为海洋产业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财政引导和支持风险高、外部性强、创新周期长的创新活动。建立有效的海洋产业金融支持评估体系和预警系统,形成技术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耦合系统。政府要建立新的风险分担与化解机制,加强对关键性、集成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同时还要注重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加强技术与市场应用的互动性来提升科技成果的转换率,把握新时期技术经济新范式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实现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级化、社会化。

海洋空间资源的优缺点篇7

[关键词]综合性海岸带管理;综合性海岸线规划;海岸带;海岸线

DiscussionontheComprehensiveplanningandmanagementofCoastalRegion/ChenFei,wangLingshu

[abstract]thestudyontheplanningandmanagementofthecoastalregioninChinaisjustatthebeginningstage.themosturgentthingtodonowistolearnfromforeignexperienceofsuccessandutilizetheconceptofcomprehensiveplanningandmanagementofcoastalregion,placingstressonthehorizontalandverticalspatialrelationshipandtheverticalandhorizontalintegrityamongmanagementdepartments,etc.

[Keywords]comprehensivemanagementofcoastalregion,comprehensiveplanningofcoastline,coastalregion,coastline

1、引言

据世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估计,世界上60%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线100 km的海岸带地区。世界海岸带大会(1993)预测,进入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2/3人口将居住在海岸带地区[1]。然而,海岸带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带之一,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各自为政的城市建设已给海岸带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景观压力。由于沿海区域的复杂性,近年来综合性海岸带管理(iCm)与规划逐渐被视为指导沿海区域内不同人类活动及相关管理的一种支配方法[2]。

作为沿海国家之一,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发达地区也主要集中在沿海。然而在城市规划日益受重视的今天,我国对海岸带的规划和管理却相对滞后,因此,科学管理、有效利用沿海地区的资源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综合性海岸带规划管理系统,希望能对我国的海岸带规划与管理起到启发和促进作用。

2、概念释义

2.1海岸线与海岸带的概念辨析

区别对待海岸线与海岸带将有助于更好地对综合性海岸带进行管理。

2.1.1海岸线

地理学所指的海岸线是指陆地与海洋相互交汇的地带,也是位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影响的叠合地带。规划学科里的海岸线概念不同于地理学科的海岸线概念,它是一个空间概念,包括一定范围的水域和陆域,是水域和陆域的结合地带。但目前海岸线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我国学者张谦益认为,海岸线的陆域界限一般以滨海大道为界,海域界限一般以低潮线向外平均伸展500 m等距线为界[3]。

2.1.2海岸带

海岸带的地理区域包括近海水域、潮间带和潮上带的沿岸陆地部分。我国科学家认为海岸带范围的外界应为海水波浪和潮流对海底有明显影响的区域,以及人类的生产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其内界应包括特大潮汛(含风暴潮)涉及的区域,河口海岸则为海水入侵的上界[4]。一些学者将滨海地区划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内陆地区、滨海土地(包括湿地、沼泽地和人类聚居并直接影响邻近水域的地区)、滨海水域(如入海口泻湖和浅海水域等)、离岸水域(是国家领海范围内离岸200 n mile的水域)和远海[5]。我国著名学者陈述彭则将海岸带定义为:以海岸为基线向两侧扩散而且辐射的地带。他认为海岸带向陆还应包括古海岸即海相与陆相相互沉积所达到的范围,以及现代三角洲河流的潮汐顶托点;海岸带向海应包括海洋岛屿、人工岛屿,以及岸外辐射沙洲[1]。

2.1.3海岸线与海岸带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者的关系为:海岸带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大,主要通过各有关部门的综合性管理来加强保护,而海岸线被包括在海岸带范围之内,是目前各地通过景观规划等手段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的主要地带(图1)。

2.2综合性管理与规划

2.2.1综合性海岸带管理

综合性海岸带管理(iCm)已具有四十多年的历史[6]。世界银行组织把综合性海岸带管理(iCm)定义为:“通过跨学科间相互协调的手段对沿海区域内的问题进行定义和解决,这个手段包括‘在由各种法律和制度框架构成的管理程序指导下,确保沿海区域发展和管理的相关规划与环境和社会目标相一致,并在其过程中充分体现这些因素’,追求沿海区域内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将各种人类活动对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资源的消极影响最小化”[2]。Cicin-Sain和Knecht教授(美国德拉威州大学,1998)将综合性海岸带管理定义为:“在保持连续和有力的程序下,对于可持续利用、发展和保护沿海与海洋区域内资源的决策”。比较以上两个定义,可以看出,两种概念都强调如何保护和可持续性利用沿海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因此,加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综合性海岸带管理的关键问题。而根据Sorensen(1997)的说明,在“综合性海岸带管理”这个概念中,“综合”既包括同一等级不同经济部门间(如渔业、旅游等部门间)的水平整合,也包括不同级别部门间(包括部级的部门和地方部门间)的垂直整合[6]。

2.2.2综合性海岸线规划

综合性海岸线规划主要包括空间在横向上的协调和空间要素在纵向上的关联与统一。空间在横向上的协调指各地区的海岸线规划应注意与相邻岸线在景观、功能等方面相协调、相关联,包括根据岸线的资源条件,合理划定港口、近海工业、居住生活、旅游度假、休(疗)养、海水养殖、生态保护等功能区,避免不同功能区间的相互干扰,如港口的选址,应尽量远离旅游岸线,尤其应远离海水浴场等。空间要素在纵向上的关联与统一主要指各地区的海岸线形象应与所在城市的整体形象一致,注重各空间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塑造富有个性的海滨城市景观。

2.2.3综合性海岸带管理与综合性海岸线规划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知,综合性海岸带管理的研究范围较广,内容较全面,海岸线规划只是其中的一项专题研究。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综合性海岸带管理进行探讨。

3、国内外相关研究与规划实践的介绍与分析

澳大利亚地处大洋洲,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因其四面临海,且大部分的城市分布在沿海地区,所以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很重视对海岸带地区的规划和管理,其综合性海岸带管理已逐步形成自己的体系。维多利亚州的部级海洋公园和海洋保护区体系是其中一个较大的系统。

3.1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部级海洋公园和海洋保护区体系

3.1.1概况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部级海洋公园和海洋保护区体系是依据《1975年国家公园法》建立的[7],整个体系包括13个新成立的部级海洋公园和11个小型的海洋保护区(图2)。

该体系将维多利亚州整个海岸带范围内的一般地域与重点地域相结合,其中,所有海洋公园和海洋保护区的面积大概占维多利亚州海岸水生面积的5.3%[8]。建立这些海洋公园和海洋保护区的目标是确保维多利亚州生物的多样性,继续保持良好的海洋环境。13个海洋公园主要保护维多利亚州内具有代表性的海洋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和生物链;11个海洋保护区占地面积约为900 hm2[7],主要保护具有显著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小型区域。

在《国家海洋公园和海洋保护区发展战略(2003-2010)》中有5个战略目标:①保护有价值的自然环境;②保护和认证文化遗产;③加强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融合;④加强保护区内娱乐业、旅游业和参观访问的管理;⑤加强对保护区环境的研究和监控。同时,每一个战略目标都有具体的实施细节。以下罗列一些主要的方针政策:①保护和丰富保护区内的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②确保海洋保护区管理的优秀性和创新性;③加强社区交流,培养社区居民的主人翁精神;④对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和管理;⑤从长远的眼光看待保护区的规划和发展;⑥鼓励和发展个人及组织参与到保护区体系中;⑦认知和尊重当地土著居民的文化习俗;⑧加强保护区管理决策在环境、文化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可持续性;⑨确保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充分考虑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之上;⑩充分体现规划和管理过程中的透明度,建立责任制度;保持对量化产出的关注。

3.1.2分析与评价

综观维多利亚州的部级海洋公园和海洋保护区体系可以发现,整个系统是把沿海区域的资源保护和海洋管理结合起来的。在沿海区域的资源保护方面,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又是相结合的。例如,在环境保护体制方面,通过确认和定义自然资源的价值、状况和潜在威胁,分析未来对自然资源价值保护可能产生的主要威胁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制定相应的行动措施并评估这些措施的有效性,为海洋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充足的决策信息;其他保护措施(如濒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保护条例、海洋有害生物防治措施、海岸及流域活动影响、海洋事务应对和规划)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也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又如,在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方面,保护航海历史文物等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通过举办社区教育和交流、社区咨询会议等活动,使当地居民充分了解沿海区域资源的保护体系,增强环保意识[7]。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虽然维多利亚州部级海洋公园和海洋保护区体系是依据澳大利亚《1975年国家公园法》和《1998澳大利亚海洋政策》而建立的(后者被视为澳大利亚迈向海洋环境综合生态规划和管理的里程碑[8]),但它却不是全国性的,它与其他州的海洋保护体系并没有相互协调。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维多利亚州部级海洋公园和海洋保护区体系规划并不完全是综合性的,它没有真正实现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垂直整合与协调。

3.2我国目前的相关研究与规划管理状况

相比较而言,我国对海岸带规划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局限于海岸线滨海景观规划,从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规划设计开始,我国东部沿海、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的各大城市(如大连、青岛、上海、厦门、广州、深圳、北海等)相继组织了多次滨水区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竞赛和咨询,其中有些正朝着综合性规划与管理的方向努力。如海口市总体城市设计的滨海岸线规划就在土地及岸线功能整合规划条款中提出了要按照土地与海岸线利用的类型与模式,把滨海区划分为若干功能区域,以便对其发展方向与开发强度做出有效的引导,加强各管理部门间的协调。功能区具体划分为:①旅游休闲区(相应为旅游度假岸线)—以休闲度假为主要使用内容,以低强度开发为控制原则;②城市生活区(相应为城市生活岸线)—根据城市总体的需要,综合居住、商贸办公和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采用中等开发强度;③港口区(相应为城市港口岸线)—以物流、加工制造为主要使用内容;④历史文化区(相应为历史岸线)—以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为主要使用内容;⑤自然资源保护区—保护自然资源,对开发行为进行强有力的控制[9]。

目前,我国的海岸带规划与管理还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一些地方不遗余力地开发海域资源,却很少与保护相结合,只做了一些表面工作和孤立的规划,或者只关注所在地的规划与管理,很少兼顾与相邻海岸线之间的横向协调,缺乏必要的联系与过渡,各区域之间在功能方面缺乏相互支持,甚至存在相互争夺空间的现象。这些规划往往是纯粹的海滨地区规划,主要针对海岸线的景观与旅游资源开发,缺乏与所在城市整体景观形象之间的纵向协调,如为了展现城市环境而大力建设环岛路,以市政路和公共绿带分割海岸环境与其他城市空间,甚至把海岸带的向陆与向海区域一分为二,造成整个海岸带的空间景观要素之间缺乏应有的关联性和过渡性。这些做法都是与综合性海岸带规划与管理的方向背道而驰的。

在海岸带的管理方面,我国目前主要是通过建立国家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颁布海洋法规来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管理方式稍欠系统性和全面性,缺乏综合性管理的理念,其直接结果是把本应由各个管理部门相互协调的复杂任务分配到个别部门,影响了规划管理的效果。

4、结语

我国海岸带规划与管理的当务之急是要与国际接轨,适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改进其不合理之处,逐渐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海岸带规划与管理之路。主要可从以下四点来进行:

(1)做到同一等级不同经济部门间的水平整合,通过对海岸带进行功能分区等手段,充分发挥旅游、渔业、规划等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合作与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的最优化。

(2)做到不同级别的部门(从部级到地方级部门)之间的垂直整合,使上下级管理互不矛盾、协调一致,邻里之间互不争夺、共同优化。

(3)做到各地区海岸线的空间要素与相邻岸线间的横向协调,保持应有的关联性与过渡性,可以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规划研究,编制一套国家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区域性宏观体系规划,然后逐步具体到局部地段甚至个体空间要素的方案设计,并坚持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相结合。

(4)强调各地区海岸线形象与所在城市整体形象的一致性,注意各空间要素之间的纵向关联性,塑造富有个性的海滨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陈述彭.海岸带及其可持续发展[J].遥感信息,1996,(3):6-12.

[2]Xue,Xiongzhi,Hong,Huasheng&Charles,a.t..Cu-mulativeenvironmentalimpactsandintegratedcoastalmanagement:thecaseofXiamen,China[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4,(7):271-283.

[3]张谦益.海滨城市岸线利用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城市规划,1999,23(2):50-52.

[4]赵 奔,吴彦明,孙中伟.海岸带的景观生态特征及其管理[J].应用生态学报,1990,1(4):373-377.

[5]吴晓莉,陈宏军.美国滨海地区综合管理的经验[J].城市规划,2001,25(4):26-31.

[6]Sorensen,J..nationalandinternationaleffortsatintegratedCoastalmanagement:Definitions,achievementsandLessons[J].Coastalmanagement,1997,25:3-4.

[7]parkVictoria.marinenationalparksandmarineSanctuariesStrategy(2003-2010)[Z].2003,parkVictoriawebsite,viewed12September2004,parkweb.vic.gov.au/resources/07_1013.pdf

[8]Rothwell,D.&Kaye,S..aLegalFrameworkforintegratedoceansandCoastalmanagementinaustralia[J].environmentandplanningLawJournal,2001,18(3):278-293.

海洋空间资源的优缺点篇8

[论文关键词]蓝色经济职业教育改革蓝色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说明,每一次社会新经济的大发展,都必然带来职业教育的改革,使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产生变化。同时,职业教育只有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才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点和落脚点。当前,蓝色经济(即海洋经济)正在兴起,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蓝色经济的浪潮中职业教育如何重新定位?如何服务于蓝色经济的需要?这是我国职业教育不可回避的。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应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大胆改革,为蓝色经济服务。具体地说,就是按照蓝色经济的内容和布局,调整职业教育的整体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做好职业教育的大文章。

一、正确认识蓝色经济

职业教育为蓝色经济服务,首先要正确认识蓝色经济,跟上蓝色经济发展的步伐,正确处理和把握好职业教育与蓝色经济的关系。

(一)蓝色经济发展的概述

蓝色经济又称海洋经济。现代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的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蓝色经济范畴。

蓝色经济区集陆海于一体,并与国内外创新资源、信息网络对接,缩短了区域经济社会的空间距离,造就了新型的经济形态和集群经济发展空间。同时,通过产业带、创新域和生态链的整合互动,将区域内各个城市或经济实体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蓝色经济区及其产业布局,展现了一种区域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模式。

蓝色经济区,不仅是一个涉海经济的空间概念,还是一个系统创新、可持续发展和陆海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它通过制定陆海一体产业发展规划,在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实现海洋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使沿海和腹地经济优势互补,互为依托,实现共同发展。

(二)世界蓝色经济与世界蓝色职业教育

21世纪将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2001年,联合国在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今后10年甚至50年内,国际海洋形势将发生较大变化。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包括高科技技术引导下的经济竞争。发达国家的目光将从外太空转向海洋,人口趋海移动趋势将加速,蓝色经济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

海洋是人类存在与社会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人类社会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海洋进军,国际海洋竞争日趋激烈。如美国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开辟区域,未来50年要从外层空间转向海洋。日本利用高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英国把发展海洋科学作为迎接跨世纪的一次革命。澳大利亚在今后要加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

海洋是高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英、法、德等海洋大国分别制定了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的战略决策,希望在21世纪世界海洋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也期望在海洋领域找到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目前,世界已经进入蓝色经济时代,蓝色经济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全球现代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值的4%。世界四大海洋支柱产业(即海洋石油产业、滨海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已经形成,发展前景看好。总之,世界范围内的海洋产业发展已进入到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

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蓝色经济的空前发展把世界职业教育推向了蓝色职业教育的时代。各沿海国家,特别是海洋经济大国在发展蓝色经济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蓝色职业教育,蓝色职业教育已经成为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蓝色经济的各部门、各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高、中级技能型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各国由蓝色经济大国向蓝色经济强国迈进。如在澳大利亚,有60%的职业院校是专门为海洋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培养配套技能型人才的,有80%的专业都是围绕海洋开发、海洋利用进行设置。日本的蓝色职业教育是日本教育的主体。日本的海洋农业、海洋工业、海洋服务业是日本国民经济的主体,其海洋经济各部门、各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有80%以上都是由其蓝色职业教育输送的,这使日本成为蓝色经济强国。此外,美国、英国、新加坡、韩国、加拿大等国也大力发展海洋职业教育。海洋职业教育已经成为蓝色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蓝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蓝色职业教育。沿海各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差异较大,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的差距。海洋经济发展快的国家,其海洋职业教育发展也快。海洋职业教育发展好的沿海国家,已经从海洋经济大国发展成为海洋经济强国。如日本、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等国。

总之,蓝色经济的发展在改变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适应蓝色海洋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世界教育的新潮流。

二、我国的蓝色经济与职业教育

我国算得上是海洋大国,但还不是蓝色经济强国。我国海岸线总长位居世界第四;海洋资源绝对值位居世界前十位;海洋资源的绝对量在世界范围内排位较前,但是海洋资源的人均量很低。此外,我国的海洋产量正处于成长期,产业结构正向以传统海洋产业为主,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与传统海洋产业改造相结合的状态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蓝色经济年增长率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活动范围多方向扩展,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国民经济增长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快于行业整体产业的发展。我国蓝色经济的发展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的条件和基础。我国已形成了很多经济圈,如渤海经济圈、渤海和黄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南海经济圈等。我国蓝色经济区域已初具规模。正在编制中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将对我国“十五”及以后10年的蓝色经济发展提出规划安排。我国政府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提高认识、认准方向、扎实推进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蓝色经济大国甚至强国。

蓝色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国职业教育也必然要进入蓝色职业教育时期。目前,我国海洋职业在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已经发展起来,但还远落后于海洋经济大国。布局不够合理,专业设置狭窄,人才培养水平不高,制约了我国蓝色经济的发展。为适应我国蓝色经济的发展,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势在必行。

三、职业教育要为区域蓝色经济服务

山东省是东南沿海大省也是经济大省,发展蓝色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9年4月,总书记在山东省视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青岛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决定“制定海洋经济总体发展规则,率先建成蓝色经济区”,青岛市政府编制了《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框架(2009-2015)》(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该《总体规划》构筑了青岛地区“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发展总体格局。

地区海洋经济的大发展,为发展海洋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更为传统职业教育的改革和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蓝色经济区内的各种职业院校更应不失时机地率先调整和改革,贴近蓝色经济人才市场,服务蓝色经济,发展蓝色职业教育。

笔者认为,使现有的传统职业教育向海洋职业教育转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对地区蓝色经济先期投入企业的规模、类别运行期、人才需求等进行市场调研和评估,做出近期调整计划和远期改革方案,有计划地、稳妥地逐渐向海洋职业教育发展。在保留优势专业基础上,压缩或淘汰落后专业,设置海洋产业急需的专业。第二,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与蓝色经济需求相适应。海洋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设置等,要适应蓝色经济的产业、行业和工作单位等不同层面的需求。其一,专业设置要与蓝色经济区域需求相协调,如职业学校各专业的比例要与三大产业的比例大体相当。其二,专业的招生规模应与相关海洋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体相当,各专业的招生数量要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第三,依托海洋行业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场合度。提高场合度就是职业教育要贴近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要贴近海洋经济人才市场,就要贴近市场需求的主体——海洋企业。职业院校需要深入企业,了解海洋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培养,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以提高其场合度。

海洋空间资源的优缺点篇9

关键词:“一带一路”;海洋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北海市

中图分类号:F307.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日

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大环境下,北海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优厚的政策优势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大发展;然而,就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而言,北海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寻求北海与东盟国家、港澳台合作的新支点,加大对外合作力度,以点带面形成蓝色海洋经济与科技创新联动发展,也将成为实现北海海洋经济“二次创业”、促进北海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北海市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一带一路”战略给北海市发展海洋经济带来的机遇

(一)有利于加快完善陆海空交通运输一体化网络建设。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城市优势,全面加快港口建设,加强与东盟国家沿海城市港口合作,积极打造开拓通往东盟国家沿海城市的客货海上航线,打造西南、中部地区重要的出海港和更加便捷的出海通道;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北海与东盟各主要城市的空中航线、大力发展客货空运,同时加快合浦至湛江铁路、广西沿海高速公路建设,连通粤港地区进入东盟的路上通道,进一步拓展北海的海港和空港辐射服务腹地,构筑海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体系。

(二)有利于进一步释放现有海洋产业优势。近年来,北海市依托独特的政策、资源优势,海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海洋经济产业优势潜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激发和挖掘。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海洋产业格局、人力资源、市场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将成为北海市主动作为、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作用的重要支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为北海海洋经济发展打造一个更为有利的新平台,更加有利于推动临港产业和滨海城市发展。

(三)有利于提升海洋经济带动能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促进北海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地区对接与融合,完善海洋经济合作机制协调机制,促进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从而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北海利用这种资源配置的有利局面,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开放、开发平台层级,在建设投资和服务贸易便利化方面取得突破,加大对海铁联运、口岸联动、跨区域合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显著提升海联铁运能力规模和等级,提升北海市海洋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二、北海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条件

(一)区位优势。北海市位于西南经济圈、华南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和海南经济特区的结合部,地处中国与东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泛北部湾、泛珠三角合作、西南合作等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对内是我国西南地区走向东盟、走向世界市场的门户和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和陆路大通道,对外是我国与东盟国家地区连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北海市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重要枢纽。

(二)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北海市濒临北部湾,而北部湾是我国四大优良渔场之一,渔场面积4万平方公里,是北海市渔船最主要的传统作业场所,渔场内栖息着各种经济鱼类500余种、虾类200余种、蟹类190余种、头足类近50种,渔业资源蕴藏量约180万吨。2013年全市淡水养殖面积已达到10.02万亩,其中罗非鱼养殖面积6万多亩。

(三)产业基础优势。“十二五”以来,北海市海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支撑北海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北海市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临港工业等产业取得快速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船舶制造、海洋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盐业、海洋油气、海洋矿业、海洋化工业等海洋第二产业均有所突破,北海市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为实现北海市海洋经济“二次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优越的政策优势。北海市由于优越的地理区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享有国家、自治区的优惠政策,包括沿海开放政策、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保税区政策等。同时,在新一轮推动海洋开发区和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北海市享受的政策更加优惠,在自治区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海洋产业发展政策,海洋产业成为广西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

三、北海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北海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北海市海洋经济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首先,海洋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传统渔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014年海洋经济总产值为345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227.39亿元,年均增长值为45.47亿元,全市海洋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然而,临港工业、海洋运输、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盐业、海岛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占比不足四成,传统海洋渔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初见端倪,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以海洋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在海洋经济总值中的地位已有所下降,海洋油气业、海洋采矿业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业等第二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新兴的海洋旅游业、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并且在海洋经济产值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海水养殖业等新兴海洋产业正在迅速崛起,逐步上升为海洋支柱产业。

(二)北海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北海市海洋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从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程度来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内沿海发达城市、国外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促进海洋经济产业优化升级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

1、海洋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一方面是海洋经济三产结构比例不f调。2014年,北海市海洋经济第一产业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61%,而二三产业总和仅占不到四成,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海水开发与综合利用、临港新材料等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所占比重较小;另一方面北海市已初步形成以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为主的临海产业体系,但在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上与发达地区城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完善的产业体系、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和具有良好规模效益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2、现代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缓慢。首先,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缓慢。目前,北海缺少直通东南亚的国际航线,出口货物全部要经过香港中转;自2013年政府开始培育北海至香港集装箱定期班轮航线以来,班轮有所增加且班期相对稳定,但由于周边城市对物流航线的补贴力度更大,导致货源流失,船公司单边物流问题比较严重;加上部分港口设施年久失修、生产设备陈旧、事故率偏高、通航效率较低,不少企业被迫选择从其他港口或选择别的方式出口货物,导致企业物流成本增加,抵消了北海的资源、人工成本等优势。其次,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缓慢。由于北海尚未制定市级层面的关于海洋生物医药业的长远产业发展规划、缺乏有效的研究平台、海洋生物技术人才欠缺、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缓慢。再次,海洋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能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海洋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信息、保险、法律服务等生产业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

3、传统海洋产业发展较为粗放。第一,海水养殖业发展粗放。近年来,虽然北海市的海水养殖较快发展,但海水养殖多处于粗放型,养殖结构不合理,超密度和某一海域单一品种养殖,导致环境和渔业资源的破坏,难以提供高品质的货源;第二,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较为落后。主要表现为加工层次低,附加值不高;区域品牌意识不强;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水产品专业市场;行业管理水平不高等等。

4、近岸海洋资源开发过度,海洋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北海市近年来的海洋产业活动和开发利用活动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围填海项目不断增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增大的趋势,海洋景观、资源和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工业项目与生态景观的海域使用竞争性愈加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海洋生态环境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北海市加快海洋经济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一)利用“一带一路”产业梯度转移契机,健全现代临海产业体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北海市推动电子信息、海岛旅游、海洋运输等产业升级转型带来新机遇。北海市应通过“一带一路”产业转移和承接,在实现区域合作的前提下,构建多层次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提升北海海洋产业的规模和层次,促进海洋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加强海洋基础研究、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重点建设现代渔业、滨海旅游业、装备制造、石化化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以及海水利用和海洋能源开发,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集聚规模和水平。

(二)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平台,做大做强现代临海产业。第一,建设海陆空全方位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海洋运输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北海港口建设,在港口与城市布局、港口用地用海、临港工业布局和集疏运体系建设等方面科学规划,通过加大国内国际航线密度,推进港口信息化,进一步提升北海港辐射带动能力,把北海港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客运中心、散杂货中转基地和集装箱转运中心;二是打造航线结构完善的运输体系。拓展国际航线,开通至东盟国家的运输航线;三是加大国内航线客运高速化、旅游化的比重,满足高端客户需求,积极培育涠洲航线旅游运输模式;四是建立专业化船队,形成液体散货、干散货、集装箱和特种物资专业化运输系统;加快以港口为中心的综合运输网络建设,打造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中心;五是全面提高铁路、公路、水运等运输手段的等级和网络化水平,提高港站的装备水平,形成干支相接,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适应航运和临港产业跨越式发展趋势。第二,发挥临海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临海产业。一是积极发展炼油及下游石化工业。利用石化工业产业链长的特点,坚持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加快发展海洋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带动石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二是积极引进新材料产业下游深加工企业和物流配套企业,打造新材料产业园;三是要积极打造修造船基地,通过引进培育拥有先进技术的现代化造修船企业,打造海洋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建设船舶及配件产业集聚区;以船舶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速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一是要加快发展远洋渔业和集约化海水养殖,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与休闲渔业,提升渔业经济素质与效益;二是借鉴大连、青岛等地的经验,选择一些适合北部湾养殖的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大力发展近海自然养殖,发展高附加值海产品的养殖业;三是借鉴山东发展远洋渔业的模式,通过组建捕捞、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大型现代化远洋渔业股份公司,逐步淘汰近海捕捞小渔船,购置一批大功率,装备先进设备的大型渔船组成远洋船队进行远洋作业;四是积极引导一批龙头企业与国内外著名渔业公司合作,采取引进、嫁接、消化、创新、联合等方式,培育发展壮大北海的现代渔业企业;五是要大力实施水产品品牌战略,利用国内主要媒体对北海市优势海产品进行广告宣传,提升北海水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国际国内知名的海产品品牌;六是学习义乌市建设国际小商品市场经验,积极发挥北海区位、交通及海洋资源等优势,打造面向东盟、服务全国的南方最大海产品集散中心和全国知名的海产品交易市场。

(四)强化海洋生态保护,构筑“海上丝绸之路”绿色生态屏障。一是加快沿海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污水、固废、废气的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整治工作。重点加强对主要江河入海口和各类陆源排污口的监测管理。二是加大港口、船舶污水及垃圾处理力度,提高港口防污设备的配备率;加强废弃物的海上倾倒管理,倾废船必须在指定海域倾倒作业,强化倾废管理报告制度。加强海洋工程和船舶溢油的管理,严防海上突发污染事故的发生;规范海水养殖行为,合理控制养殖品种、规模和密度。三是加强对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俊生.“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8.

[2]程帅杰,钱钰.“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江苏省海洋产业经济调整分析[J].才智,2015.22.

[3]王双,张雪梅.沿海地区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J].理论界,2014.11.

海洋空间资源的优缺点篇10

30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开始苏醒。

碧波万里的南海从此不再寂寞,而翻涌的波浪也将成为通途,并可以预见它的将来一片繁荣,此刻,放眼望去,蓝色的海面上,映照着初升的朝阳,宛如大大小小的金子在跳舞,那可不就是大大小小的金子在跳舞么?

――蓝金时代到来了!

国务院批复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是海疆战略规划的一步好棋,也同时预示着,广东正式迈入了蓝金时代。

龙腾虎跃正当时,我辈需争朝夕。

认识

走向深蓝的海洋世纪

据有关资料,所谓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一览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和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视为现代海洋经济的范畴。”

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愈加重视,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海洋开发的力度,联合国在2001年将21世纪定义为“海洋世纪”。中国在这几年中,也开始逐步加大海洋开发,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国家海洋局今年3月3日在官网公布的《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为3843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7%,创造就业岗位达3350多万个,比2009年增长了12.8%,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2370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6069亿元。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长乐认为:在国家发展战略型新兴经济等的号召下,今后中国经济发展寻求从内陆到海洋是必然趋势。

差距依然巨大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海疆的漠视,使得我国的海洋开发与美国、日本等强国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尽管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在高端船舶制造、核心零部件生产领域依然远远落后于日本和韩国,导致我国海洋装备制造的国产化率较低,核心部件主要依靠进口。另外,尤其缺乏系统科学的开发统筹,我国在海洋开发过程中,过于看重眼前利益,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及其他海洋国家,海洋管理力度缺失。导致我们虽然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却一直没能形成系统开发、有序发展的海洋开发计划,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海洋管理力度加大以及社会各界对海洋关注程度的提高,这些差距可望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步缩小。

需要认清的矛盾和现实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在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重近岸开发,轻深远海利用;重资源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谋划的“三重”与“三轻”矛盾比较严重。从区域布局情况看,产业发展同质、产业结构雷同;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多、低碳型产业少的“两同、两多、两少”问题比较突出。

而海洋产业结构趋同,开局欠合理,是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照此发展下去,区域性产业结构的趋同,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在所难免。

同时,我国海洋资源局部开发过度与总体开发不足的矛盾也十分突出。以油气资源开发为例,2010年我国海洋油气产量首次超5000多万吨,近十年间我国新增石油产量53%来自海洋,2010年这一比例逾80%,但是绝大部分来自近海海域,而远海海域基本上还处于潜在开发状态,特别是油气资源丰富的南海海域,基本没有涉足。

与时俱进,编制海洋主体功能区

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依据我国管辖海域的自然属性和法律地位,通过对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将我国管辖海域的开发空间划分为海洋优化开发区、海洋重点开发区、海洋限制开发区和海洋禁止开发区四类主体功能区,并确定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提出不同的区域政策以指导和调控沿海地区海洋开发活动。

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基本出发点是科学利用海洋国土空间,从而使海洋环境更优美、海洋生态更安全、海洋资源永续利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其编制思路应突出“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和优化近岸、走向深远海”的理念,通过合理布局海洋开发活动,构建海洋开发战略格局、海洋水产品保障和海洋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海洋能源开发战略格局,统筹谋划海洋空间利用和海岸带经济布局,确定不同海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相协调的海洋空间开发格局。

政策

厚积薄发,寄予重望

“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刚刚开始就将充满“海洋的气息”。1月4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发展战略,随后,在3月1日,国务院又正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在此过程中,我国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清晰,“十二五”规划的第十四章就单辟一章专门探讨如何“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要求在海洋发展上,“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并明确提出两个着力点,一个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一个是“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两项并举,不可偏废。

而作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就应该在这两个方面都能够具有代表性。而最后出台的《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四区”的战略定位体现了国家对这个海洋大省寄予的厚望,国务院的批复中明确要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成为我国提升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为代表的“3+n”沿海经济区发展布局业已基本形成。与山东、浙江相比,广东作为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在综合开发和区域合作方面将承担更多的使命,广东在海洋经济方面与港澳、海西区、北部湾、海南乃至东盟等地区的合作有望被赋予先行先试权。

国务院批文

广东省人民政府函件

作为全国三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中最后一个敲定的规划区,广东可谓“厚积薄发”。

“十一五”时期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7.8%。2010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8291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2%,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

在连续16年蝉联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冠军的基础上,如何将海洋大省打造成海洋强省,正是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题中之意。在此过程中,如何利用海洋经济的新契机,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为东西两翼地区发展注入新动力,盘活粤港澳、海峡西岸甚至北部湾等多个经济区的资源,必将是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的一道考题。

广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有在新起点上加快发展和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及海陆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在新形势下加快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和发展,对于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解读

广东的未来将“赢在海洋”

战略意义

国务院近日做出批复,原则同意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这意味着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总体要求

国务院在批复中明确提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要建设成为我国提升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

区域

《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主体区范围涵盖了广东省全部海域和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潮州、揭阳14个市,海域面积41.9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8.4万平方公里。

目标

根据《规划》,广东海洋经济规模将在2015年达到1.5万亿元,占到GDp总量的近1/4,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强省。到2020年全省实现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

海洋大省到海洋强省的跨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鲜明提出,“广东过去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现在的发展离不开海洋,将来的发展更离不开海洋。要努力在国家的海洋开发战略中赢得先机”。如何赢得先机?在去年“两会”期间,、黄华华专门率队走访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等国家部委,亲自出面争取,省发改委和省海洋渔业局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去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广东与山东、浙江一并被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

借力国家战略,广东在“十二五”规划中也将“建设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单列成章,提出“率先基本建成海洋强省,争当全国海洋事业科学发展排头兵”的目标。

从产业基础看,201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8291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2%,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7.8%,海洋经济总量连续16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海洋产业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珠三角、粤东、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同时指出,“软肋”也十分突出,在今年5月省委委员、候补委员专项视察珠江以东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粤东的沿海4市不同程度上有着发展模式单一、资源利用不够集约,以及新兴产业发展乏力的多种不足,这都是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和相关部门,研究落实规划的相关配套政策,从五方面着手,推动海洋经济试验区建设落到实处。”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首先我们将着力构建海洋综合开发的新格局,推进海洋经济试点地区建设;在经济发展上,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构建海洋区域合作新平台,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注入海洋经济发展新动力;与此同时,还将构建蓝色生态屏障,将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放在重点工作中。

“未来广东成为我国提升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国务院在《规划》批复中明确提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的实施要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格局,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区域内辐射能力惊人

《规划》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佛山、肇庆,以及环珠三角洲地区的粤北等相邻地区作为联动区,从而将广东海洋经济的辐射力发挥到极致。

而在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规划》也为解决其内部局域不平衡的问题打开新的思路,并将与周边经济区建立起更为频密的联系。“此次《规划》主体区的14个市中有一半都是粤东西部的城市,这正说明了这些市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背景下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当成为发展中的主力,这也就在无形中为粤东西部经济增添了一个新的抓手。”广东省发改委方面表示。

以粤西的湛江为例,该市去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844.96亿元,在全省仅次于广州、深圳居第三位;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10.2万吨,总产值120.9亿元,这两项指标连续多年居全省各市首位。在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的获批的背景下,湛江的海洋经济深具发展前景。

“粤西可以接着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重点加强滨海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涉海基础设施建设等。粤东呢?可以直接对接海西经济区,着力打造粤闽海洋经济合作圈,扩大与福建在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文化等领域的合作。”省发改委方面表示,当一切成熟之后,跨区域合作与广东省内的资源整合将同步进行,“珠三角就直接对接粤港澳经济圈,加强在海洋运输、物流仓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岛开发、油轮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一盘活棋。”

不仅如此,《规划》还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佛山、肇庆,以及环珠三角洲地区的粤北等相邻地区作为联动区,从而将广东海洋经济的辐射力发挥到极致。

肩负“走出去”的光荣使命

国务院先前批复的山东、浙江两地的海洋经济区相比,广东的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在综合开发和区域合作方面将承担更多的使命。《规划》赋予广东在海洋经济方面,与港澳、海西区、北部湾、海南乃至东盟等地区合作的先行先试权;明确要求广东要创新合作方式,加强与上述地区对接合作,努力探索有利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将以原有的珠三角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加强与港澳方面的海洋产业合作,构建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同时以粤东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粤闽海洋经济合作圈;再以粤西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构建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

“广东本土经济目前遇到了资源紧缺、劳动力短缺、环境恶化、土地空间紧缩等一系列发展瓶颈问题。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的批复可以进一步加强广东与海外的合作,促进广东依托海洋经济实施‘走出去’战略。”刘维新向本报记者表示,“走出去”一直是广东的一个重要战略,此次广东海洋经济试验区再次把“走出去”打造成广东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明智之举。

“广东紧靠的的东盟地区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成为了广东‘走出去’的首站。广东应大力推动企业到东盟国家投资,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开展与东盟国家主要港口的深度对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邓江年撰文指出,在东盟“10+1”合作的南宁陆线之外,于南海开辟一条东盟“10+1”合作的广东海线,从而把南海建成东盟“10+1”合作的经济内海。

对比

三子落定,中国海洋经济全国布局基本完成

区域海洋经济开发格局形成

随着国家“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从2009年开始到目前,国务院相继将10个沿海发展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标志着这条自北向南、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沿海区域开发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在此期间,以山东、浙江、广东三省为试点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陆续出台,舟山群岛新区的建制,把海洋经济发展纳入到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将推动这些地区成为新一轮投资热区和国家改革的先行先试区。可以说,这些规划战略的陆续实施,将为实现“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足鼎立,各有侧重

同样是海洋经济区,但是称呼不太一样,山东叫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叫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而广东则取名叫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是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结合部、黄河流域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良好。同时,山东省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山东的定位是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依托,打造“东北亚大通道”,其试点的重点是进一步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浙江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南部,南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临太平洋,西连长江流域和内陆地区,区域内外交通联系便利,紧邻国际航运战略通道,具有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加快开发开放的有利条件。海岛数量众多,宁波-舟山港优势突出。因此浙江试点的重点是港口经济和海岛经济。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地处我国南海北部,毗邻港澳,是我国大陆与东南亚、中东以及大洋洲、非洲、欧洲各国海上航线最近的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区域,也是保护开发我国南海资源的战略基地,推动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对促进南海保护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广东是我国海洋经济第一大省,其海洋经济总量连续数年居全国首位。因此广东试点的重点是南海的综合开发利用。相对于这两个经济区,广东作为综合试验区承担的职能更多、任务更重,地位毫无疑问也就更重要。现在推出的规划不仅仅是广东省一个省的问题,它涉及到要带动周边海洋地区,还有海峡两岸、北部湾、港澳等相关地区,同时还要承担与东盟合作开发的任务。

相对于山东、浙江来讲,广东岸线资源和产业实力较强,珠三角对接各区域的基础上,有望加强在海洋运输、物流仓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岛开发、油轮经济等方面的合作。而广东传统海洋产业链较为低端,以渔业和运输业为主。接下来,渔业将从浅海走向深海,提升加工水平;而现代海洋产业将重点发展临港工业、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船舶等;新兴产业则主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

“国家更希望广东能够在以前发展的基础上走出新的路子,特别是在综合治理,统筹发展这个方面同样能够起到示范作用。”

畅想

向海洋进军!

作为“双试点地区”,如何用好调查成果、服务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是广东省此次试点调查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此,广东省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系统分析研究,结合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热点和广东省实际,拿出了三份扎实的试点调查专题报告。

与此同时,广东省设置了“启动海洋经济国家战略行动,做好政策储备与决策应对”专题,为广东海洋经济试点找准了突破口。专题报告认为,国家对广东、山东、浙江三省海洋经济试点的要求是差异化竞争,与山东强调海洋科技、浙江强调港口经济不同,广东省的特点是“综合开发”。

推进综合南海开发――向海洋要资源

广东应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超前布局、制胜未来的要求,由近海向深远海拓展,推进南海全方位保护开发,不断提升我国南海资源调查、科技支撑、生态保护、维权执法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应抓住东盟10+1自由贸易协定生效的历史机遇,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构建东盟10+1合作的海上通道,力促东盟10+1合作的重心由陆地转向海洋,制定南海航运指数,把南海建成东盟10+1合作的“经济内海”。全方位准备对接好国家南海开放战略,为承担国家南海开发战略任务做各方面的储备工作,发挥国家南海开发的物资供应和补给基地、研发和后勤保障基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加工基地,产品的推广营销基地,资金筹措和技术人才储备基地等重要作用,将广东建设成为我国南海战略资源保护开发和权益维护的一个重要保障基地。

推进深海工程――向海洋要财富

广东应着力推进“深海工程”,不断加快海洋渔业和油气等战略资源开发的部署。二是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广东省的海洋资源和产业特色,应重点突出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服务业、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以及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构建海洋现代产业体系。

以提升优势海洋主导产业为基础,以打造高端临海工业集群为重点,以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抢占新世纪国际海洋开发的战略制高点,科学谋划海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率先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要通过建设近海海洋产业链系统和终端商品生产加工产业链系统,使海洋产业链体系的资源优势在广东本地快速转化为产品优势,以南海为中心构筑全球化的海洋运输网络体系。突出各个时期的广东海洋产业开发重点和开发时序,促进产业集群化。依托南海开发和广东港口、航道、市场优势,把广东建成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之一。优化临海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科技引领、产业高端、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将广东打造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主力军。

推进海域开发――向海洋要空间

广东省应先行探索科学围填海以及无居民海岛保护性开发和租赁开发模式,促进沿海滩涂资源和近海岛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设蓝色经济带――向海洋要环境

广东应加强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建设,营造海洋生产、生态、生活共融的沿海“蓝色印象带”。以生态海洋、和谐海洋为目标,并将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民生等连接起来,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资源开发并重、海洋环境整治与陆源污染防治统筹,探索建立海洋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海岸带管理、污染物排放控制、海洋灾害防范防治和统一联合执法监督机制,以及海岸带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有效保护并逐步改善海洋环境,维护良好生态系统,建设海洋民生工程,不断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完善广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提高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弘扬南海特色海洋文化,将广东建设成为人海和谐、生态文明的宜居区和世界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

科技兴海,向海洋进军

针对如何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广东省设置了“广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初步研究”专题,确定了未来广东海洋产业发展的重点。比如,一个重点是深化科技兴海战略,搭建蓝色创新平台。研究认为,应加强海洋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支持以南方近海海洋科技创新基地、南方深海大洋研究基地、南方海洋产业战略装备研发基地为主体的南海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搭建起蓝色创新平台。

另一个重点是着力打造高端引领的特色产业基地。研究认为,应实施重点示范工程,依托具有优势的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突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广东海洋产业增长极。

可见,有了如今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持,广东“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率先基本建成海洋强省,争当全国海洋事业科学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值得期待!

链接

刘昆副省长到江门调研时强调

推进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