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创意产业方向十篇文化创意产业方向十篇

文化创意产业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2:43

文化创意产业方向篇1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经验;启示

基金项目:宿迁市社科联项目,“加快宿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SHC002);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苏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SJB790024)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英美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及对宿迁的启示

收录日期:2013年1月26日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运用和营销为生产经营模式,以满足市场需求的战略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和经济转型,有利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对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于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目前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共识,像英国、美国和日本等。这些发达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对宿迁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

英国是较早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之一,也是第一个政策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在2000年,文化创意产业就已经仅次于金融服务业成为英国的第二大产业,增加值超过了500亿英镑,占到了GDp的7.9%。到2001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高达1,120亿英镑,占英国GDp的8.2%。2008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国民增加值达到了1,050亿英镑,同比增长9.5%,占国民总增加值的8.2%。而且从1997年开始后的10多年,英国经济增长70%,而文化创意产业增速达到了94%,为英国提供了198万个工作岗位,成为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标杆国”。目前,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以12%的速度增长,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企业超过15万个,并吸纳了全国就业总数8%以上的人口就业。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主要集中在国家战略、资金投入、人才保障、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链及产业集群等方面。

(一)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家战略。英国从1991年开始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1997年布莱尔当选首相后,他亲任“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主席,负责文化创意产业的宏观管理、组织协调和策划执行,并于1998年出台《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指导,并着力于将英国传统的“世界工厂”变成现代的“世界创意中心”。在2003年,英国政府提出“创意英国”战略,为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战略布局,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渠道。英国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问题,一方面政府对企业投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资金配套,初次投资给予1:1的配套,后续的投资会给予更大比例的配套,这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一些官方、半官方和民间组织也建立了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金,如国家科学与艺术基金、高科技基金、高校孵化基金、创意产业特殊基金、伦敦种子基金、早期成长风险基金、欧盟的发展基金、私人基金和基金等;还有英国的文化媒体体育部出版了相关手册,指导相关企业或个人从金融机构或政府部门获得投资援助。

(三)大力培养创意人才。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英国非常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2008年英国《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战略报告,提出了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26条行动计划:政府对创意人才的培养从孩子抓起,邀请艺术创意等相关专家对12岁的儿童进行艺术、创新等方面的教育,鼓励儿童与教师共同参加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项目,促进校企合作,培养创意人才的“后备军”;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进行职业培训,使很多影视业和多媒体业员工达到了研究生水平;通过“创意合作伙伴计划”,对青年人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创意人才的“替补”力量;利用互联网来提升公民的艺术鉴赏素养,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在市场,塑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四)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知识产权的交易来获利的行业,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英国政府除了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还建立知识产权网站提供在线服务,并向文化创意企业和公民宣传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在2004年,贸易产业部和专利办公室联合组建了“创意产业知识产权论坛”,旨在促进知识产权知识的传播和交流。

(五)重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合作与整合能够产生巨大的生产力。英国结合区域发展战略,注重完整产业链的打造:以文化为核心,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发展相关产业集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区域创意经济战略”试验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如伦敦西区的戏剧产业集群、曼彻斯特北部的音乐产业集群和布里斯托尔的电视与数字媒体产业集群等,推动了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其文化创意产业(亦称版权产业)的发展也首屈一指。像在影视产品方面,美国的电影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在总放映时间上,占据了世界市场的50%以上,在票房收入方面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上,美国更是控制了全球近75%的份额,其流行音乐和图书也在世界上占据优势地位。另外,从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来看,从1996年起,美国的版权产品超过一些传统产品成为美国出口最多的产品,其出口额超过了600亿美元。在2002年,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就业人数达到了1,147.6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8.41%。2005年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3,881.6亿美元,同比增长6.72%。2007年,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2.8万亿美元,占全国总GDp的1/4强,在国际市场中,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意大国和创意强国。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源于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高素质的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现代高新技术在生产经营中的运用、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和创意园区的孵化器作用等。

(一)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市场经济是崇尚自由竞争的经济,美国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遵循自由主义的导向,更多地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不但体现在美国鼓励大型文化创意跨国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投资、生产和贸易等,而且还体现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由竞争环境上。如在1971年,《黄金时间机会条例》颁布并实施,使得独立节目制作公司得以产生,打破了美国电视媒体在电视节目市场上的垄断地位。1984年,里根政府逐步放宽对媒体的管制和媒体所有权的限制,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媒体所有权兼并浪潮,促进了媒体行业扩张发展,为媒体竞争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1996年,克林顿政府签署了《联邦电信法》,该法案规定有线电视无须申请特许就可以运营电话业务,鼓励互联网业及电信业进入传统媒介市场,又进一步促进了媒体间的兼并重组,使得大型媒体集团得以形成。

(二)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在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又被称为版权产业,这本身就说明了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美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在美国,政府机构中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监督;另外,美国还通过种种立法来保护知识产权,早在1790年,美国就颁布了第一部《版权法》,后来又颁布了《联邦税法》、《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盗版和假冒修正案》、《反电子盗版法》等。在1998年10月,美国还通过了《跨世纪数字版权法》,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独特要求。还有,美国还通过大型企业牵头成立的行业协会,在规范相关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的同时,发挥其对知识产权保护、监督的作用。

(三)培育和引进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首先,美国具有重视创新的人文传统,美国人较为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人们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这就为创意人才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次,美国有30多所大学设有文化管理和艺术管理等专业,每年有大量的文化管理艺术管理专业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高校迈向工作岗位,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再次,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环境和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地大量的优秀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到美国就业,使美国成为世界文化创意精英非常集中的地方。

(四)现代高新技术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高科技是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美国非常重视现代高新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现代摄影、3D动漫、电子排版、网络传输、地球通讯卫星等高新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如在影视业中,每一项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科技成果,几乎会同步运用于影视创制与传播之中,这一切为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向全世界的扩张创造了条件。

(五)多元化的投资来源。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充足的投资资金作为保障。为了保证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投入,美国鼓励多元化投资,鼓励风险投资基金、非文化创意企业和境外资金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资金投入。美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控制的基金会和学会向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提供资助。各大公司、非官方的基金会、个人捐助和外来投资,都是向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的资金来源。其中数额最多的资金投入来源于公司、基金会和民间投入等。

(六)重视创意园区建设。创意园区是一种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是产业集群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提供一系列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帮助处于初创阶段或相对弱小的新创企业,使其能够独立运作并健康成长,起到项目和企业孵化器的作用。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的产业园区数量从12个迅速发展到900个以上,推动了文化创意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发展。

三、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

日本是亚洲文化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其主导文化创意产业为游戏、动漫、广播影视等内容及数字内容产业。2003年日本电影出口额已达80亿日元。2005年日本游戏软件的销售额为4,256亿日元,占世界市场规模的18.5%,仅次于北美、欧洲居世界第3位;动漫产业的国内市场规模为2,339亿日元,较2003年的增长率为3.6%,而且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6成以上出自日本。2006年日本的“设施与企业统计”显示: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包括25万个设施和219万雇员,分别占日本所有产业的4.4%和4.0%。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营主要在于国家战略的推动、法律制度的保障、创意人才的培育、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及旺盛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支撑。

(一)国家战略的推动。1996年起,日本政府先后提出了“文化立国方略”、“知识产权立国战略”、“观光立国战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新增长战略”,从战略的高度确定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向,推动着日本由经济大国转变为文化输出大国和创意大国。

(二)法律制度的保障。日本不断加强立法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在1970年,日本颁布了《著作权法》,2001年修订并改名为《著作权管理法》,之后先后颁布了《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it基本法》和《知识产权基本法》等。这些法律制度的执行,有效地促进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文化繁荣,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创意人才的培育。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育工作,很多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专门开设了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如动漫、动画、游戏制作设计和其他艺术设计专业等,以此培养文化创意的专业性人才;民间也成立了一些动漫专业学校负责动漫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并同政府相关部门开展文化创意相关的赛事和评奖活动等。

(四)文化创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为基础形成的产业集群推动了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日本仙台的电影产业集群等,汇集了大量同行和产业链相关的配套企业,他们通过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分工与合作产生了明显的协同效应,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文化创意企业的孵化,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

(五)旺盛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支撑。现代营销理念认为,企业通过满足市场需求来获利,需求决定生产。日本国内的广大消费者不管男女老少,非常喜欢动漫、游戏等产品,旺盛的市场需求再加上一流的制作技术刺激了日本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文化创意人才的脱颖而出,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英美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对宿迁的启示

(一)要制定并组织实施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规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关系到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家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规划是事关全局的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一个地区制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规划就是对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做出明确规划。“创意英国战略”、“文化立国战略”等为英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努力方向和宏观指导。除了常规性的经济发展规划,宿迁市也需要制定专门的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而且,需要明确具体的组织机构负责文化创意产业规划的制定、组织和实施。正如英国成立全国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由首相任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工作。宿迁也可以成立跨部门的由政府领导人负责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关的不同部门间的工作,并负责文化创意战略规划的具体组织及实施,在人才、财政、税收、技术、基础设施、制度和政策等各个方面以及文化创意产业链上的研发、生产、复制、销售和出口等各个环节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体现服务型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

(二)要重视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吸纳,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创意来源于人才,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大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力度。不但利用大中院校加大对艺术、设计、创意、动漫、动画、影视、出版、数字和传媒等文化创意相关人才的培养,而且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脱产、半脱产或在岗的职业培训,同时鼓励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创意人才。还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生产、投资和贸易日趋一体化,企业的资源包括人才,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配置,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积极吸纳国内外的文化创意人才也是迅速提升宿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素养、壮大创新人才队伍的重要方式。另外,宿迁要在全社会创造“重创意爱创新”的氛围,从小孩子起就重视创意的培养,不断激发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着力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要重视高新技术的研发与运用。“文化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高新科技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撑。文化创意产业是科技与文化密切结合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是科技在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高新科技手段不但可以提升“文化工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可以刺激人们的感官,让人们真正体会到文化创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魅力。所以,我们不但加大科研力度,努力提升现代科技水平,而且更要加强科技向生产力的转换,加强科技向经济价值的转换,加大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传媒技术、数字影像技术和数字出版等现代高新技术在产业发展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四)要利用法律及其他手段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是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其获利的重要方式就是知识产权的交易。没有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举措,就不能够保证科技和知识投入的高效产出,不能保证文化创意产品各种成本投入的回收,不能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创新的持续进行。一方面要不断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重视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另一方面通过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风尚。另外,重视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的作用,通过他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并制止侵权行为。

(五)要鼓励多种资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充足的资金投入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保障。文化创意企业因为规模小、缺少抵押物等特殊性,不利于自身融资。所以,宿迁要通过各种方式向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投资,并可以利用市场形式,鼓励多种资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宿迁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支持和形式灵活的银行信贷来支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融资,可以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向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通过鼓励民间的和国外的各种资金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等等。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中心,一方面不断吸收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国内外的各类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向文化创意企业直接提供融资或融资指导服务。

(六)要重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文化创意企业在地理位置上扎堆的现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呈现出集群式态势。产业集群具有汇聚效应、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等诸多好处。目前,我国通过行政手段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形式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并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热”,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盲目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其实质是企业在价值链条上的分工与合作,并以此获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各种外部溢出效应。我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市场特色,合理选择产业布局,将自己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要遵循市场运行规律,不能“拉郎配”硬性将有关企业“捆绑”在一起,重视企业之间价值链条的分工与合作。

(七)要重视对中国文化和本地区文化的弘扬。“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英国、美国和日本,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向全世界推广本国的文化。特别是美国,利用文化创意产品向全球传播美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使得美国文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我们要利用中国文化和宿迁地区文化为题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中国文化和宿迁地区文化。这不但可以通过特色的产品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而且也有利于宿迁提升地区形象,是城市营销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宿迁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蒋三庚,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文化创意产业方向篇2

2008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全面启动合芜蚌新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简称)建设。合芜蚌新区是全国三大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一。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和省会城市,芜湖是皖江城市带的龙头和中心城市,蚌埠是沿淮城市群的龙头和中心城市。合芜蚌集中了安徽省90%以上的创新资源,也是我国中部地区中科技和教育资源较密集的地区之一。

近几年合芜蚌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合芜蚌新区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新兴产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速,正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合芜蚌高职教育应该为其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有效地服务于合芜蚌区域优先发展的产业。高职教育人才资源应该是合芜蚌新区建设的良好基础和续航动力,同时,合芜蚌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应该是其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依据。

一、合芜蚌文化创意产业崛起对

高职教育的影响

合芜蚌文化创意产业崛起对高职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经济实力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合芜蚌高职教育的发展不仅受到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更会受合芜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并成为合芜蚌新的经济增长点,且必将发展成为合芜蚌支柱产业,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合芜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关联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合芜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又必然拉动相关产业人才的巨大需求,这些都会极大地促进合芜蚌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需要高职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合芜蚌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培养和引进大量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要求的各类创意人才,以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创意,创意人才的来源主要在于培养,创意人才培养的渠道主要在于教育。目前合芜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急需各种层次的创意人才,包括高层次创意人才,即原创型创意金领人才;中层次创意人才,即懂行业知识、懂技术,懂管理的创意白领人才;低层次创意人才,即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等创意蓝领。[1]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种类型,是和区域经济发展及社会民生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且具有培养高素质、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合芜蚌高职教育需要培养中低层次实用型高素质高技能创意人才,为合芜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引发高职教育的变革

合芜蚌文化创意的崛起,必然会引起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产业内生产要素结构的变化,由过去以自然资源、人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为主,转变为以信息、技术和文化等生产要素投入为主。[2]这些变化会直接导致人力资本需求结构的变化,并间接引起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开展、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变革。因此,合芜蚌文化创意产业崛起必然会引发高职教育的变革。

二、合芜蚌高职教育在适应文化

创意产业崛起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合芜蚌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合芜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然而,合芜蚌高职教育还有很多方面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和不断改进,特别是随着合芜蚌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合芜蚌高职教育更是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

造成合芜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相关专业教学改革不深入

近年来,合芜蚌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些的成绩。然而合芜蚌高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教学改革不深入,尤其是合芜蚌很多高职院校与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校企合作仍停留在松散、短期和低层次的状态,很多合芜蚌高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没有与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合作进行办学,没有共同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这都导致了合芜蚌高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教学改革不深入,进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合芜蚌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需要。

2.相关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合芜蚌高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合芜蚌的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在2000年前后由一些中等职业院校、成人高校升格或合并建立起来的,这些高职院校的很多高职称教师普遍多以本科学历为主,而且具有重教学、轻科研、缺调研的传统观念,这些高职称教师的很多观念和想法也影响了高职院校新进教师的观念和做法,进而使得高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教师缺乏创新动力;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需要有一定的行业或企业工作经验,然而,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很多教师也是刚刚认识和接触这个行业,而且,高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的很多专业教师都是从其它专业转过来的,所以高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的教师不仅理论知识欠缺,相关行业实践经验更是不足。合芜蚌高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会导致高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往往都力不从心,更无法很好地培养适合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的创意人才。

(二)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不够

合芜蚌高职院校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表象上看,合芜蚌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学生整体就业率很高,但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地化就业率偏低,本地培养、异地从业现象普遍,合芜蚌高职教育未能充分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融合,忽略了高职教育的实质是为地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合芜蚌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服务合芜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应该肩负很多的社会服务功能,比如要开展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攻关、创意产品开发和员工培训等,但是,就目前的合芜蚌高职院校来看,这些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以教学为办学重点,只关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功能,却忽视了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推动合芜蚌高职教育应对

文化创意产业崛起的对策

合芜蚌高职教育需要在满足区域经济和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合芜蚌高职教育要采取科学应对文化创意产业崛起的对策。

(一)调整与优化合芜蚌高职院校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设置

要想使得合芜蚌高职教育更好地为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就要调整与优化合芜蚌高职院校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设置,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来不断调整与优化专业设置

合芜蚌高职院校要成立由政府、文化创意产业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及高职院校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预测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和条件,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规划,并不断调整与优化相关专业设置。

2.专业设置要能够体现合芜蚌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和发展方向

文化创意产业的涉及面广,人才需求层次多,因此,合芜蚌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合芜蚌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和发展方向,展开针对性的专业调研,从而使得合芜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能瞄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按照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来调整与优化合芜蚌高职院校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设置,从而使得合芜蚌高职院校能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有规划、有重点地培育适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专业

合芜蚌高职院校要树立品牌专业建设意识,以品牌专业带动合芜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和高职院校的发展。合芜蚌高职院校要根据合芜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和合芜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学生就业需求状况,重点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综合实力强、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直接对接的品牌专业。品牌专业的建设需要政府重点扶持,需要在财政、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给予合理倾斜。

(二)提升合芜蚌高职教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质量

要想提升合芜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深化相关专业教学改革

首先,合芜蚌高职院校要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特点,积极努力创新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比如与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等。其次,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使得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建立在文化创意产业职业岗位分析和所需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并积极推动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再次,积极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合芜蚌高职院校可以和当地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实践训练基地,并联合组织和设计实训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真实的职场氛围和工作场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最后,以赛促学,大赛是促进人才孵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合芜蚌高职院校要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创意比赛,通过比赛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学习方法,创造学习成果。

2.增强相关专业师资力量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有雄厚的专业师资力量。文化创意产业教育要求其专业教师具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掌握文化创意产业最前沿的新知识和研究成果、具备创新素质。因此,合芜蚌高职院校要采用引进、培养、聘用多管齐下的方法,为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建设一支以创意型教师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队伍。

(三)提升合芜蚌高职教育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要想提升合芜蚌高职教育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提高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地化就业率

合芜蚌的高职院校要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大局,要将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相结合。本地化就业率是一个衡量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核心指标。[3]因此,合芜蚌高职院校要探索多种途径,培养出更多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地型和“永久牌”技能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从而使合芜蚌高职教育真正意义上实现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的功能。

2.加强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合芜蚌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应该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合芜蚌高职院校要借助地方政府的协调和政策支持,寻求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在技术开发、技术转让、课题研究、产业园共建、员工培训、人员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紧密合作,并构建利益和资源共享、文化共融、基地和师资共建、人才共育、风险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从而使合芜蚌高职教育服务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能力不断提升。

文化创意产业方向篇3

关键词: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教学思路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80-02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呈现迅猛之势,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第一要素的人才却严重匮乏,文化创意生产者、创意生产组织引导者和创意产业经营管理者数量严重不足、结构素质不平衡,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与痛楚,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明显不足。高等院校是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主力军,应自觉响应国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高校教育中深入研究与探索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供给的长效机制。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创新教育,需要教育上的创新,而首要在转变教学思路。

1教师定位:从主体到引导者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在传统的高校教学中,教师一直是教学的中心,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变成教师单向地向学生传输专业文化知识的行为。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也是学生的控制者与管理者,学生则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在教学中缺乏主动权,相应地也就缺乏积极性,能动性较差,不善思考,缺乏创造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教师的职责不应只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应引导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如何去使用知识。作为文化创意人才,更加需要具备使用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因而,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中,教师应当首先有种自觉,明确自身定位,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其有一个具备创造力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获取学习的方法,启发学生如何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情感进行激励以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的个性与思维差异的发展。

2教学目标:从知识型转向创意型

自然界里没有一片叶子是相同的,人才也一样。高校人才培养不应该是流水线,教育目标不应该是生产一模一样、毫无差异的“产品”。在传统的高校教学中,教学目标指向教给学生什么,也即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着重强调的是学生知识含量与知识体系的培养,趋向于将学生打造成知识型的人才。这种教学目标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缺乏差异性的,知识储备相同、思维模式相近,只会进行复制或模仿,不具备知识的转化创造能力,很难适应市场、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样的人才在短期内能够适应岗位需求,却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命与灵魂是创意,活跃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进行文化创意的前提,而创意源于创意的生产者――创意人才,能够从事“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的创作性内容”[1]工作的人。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下,教学目标就应当实现由知识型向创意型的转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通过教学实现的不是要求学生“学到什么”,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即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体需求,以创造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品格,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技法,打造能够迸发灵感、生产创意的原创人才。

3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设置:向市场需求靠拢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文化产业的相关专业,招生前景一片大好,培养的人才也正源源不断地进入文化产业市场,但是文化创意人才还是严重缺乏。一方面表现为数量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结构素质的不平衡,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行业分布不均。如产业化较早的策划、设计、编辑等传媒行业创意人才基本饱和,而游戏、动漫等新兴行业缺口较大,高端原创人才与能将创意与产业和市场相结合、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这说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与文化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直接表现为各高校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存在不合理性,缺乏对文化产业市场创意人才需求的了解,与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存在不小的差距。专业的设置要围着产业转,人才的培养应围着需求转。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下,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当紧扣市场的需求,寻找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合点,如基础课程内容的改革、学科的交叉融合、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置入等,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创意人才。

4教学方式:从理论教学为主到创新教学为主

教学方式的运用意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的共同发展。在各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中,教学方式的使用往往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知识积累而轻动手操作的倾向,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进行知识的陈述为主,“教”大于“学”,既使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导致课堂压抑枯燥,同时由于学生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生产有其特殊性,文化创意实质是将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的过程。因而,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下,教学方式应能促使知识技术学习与文化创意体验和实践相结合。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然无法满足创意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就必然要求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从理论教学为主向创新教学为主转化。也即“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塑造学生创新人格、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授予学生创新技能”[2]。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把握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通过激励法鼓励学生的创意发挥,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人格的形成;二是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利用问题法、情境法等多种方式进行不同类型思维方式的拓展训练,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思维方式的展开程序与应用步骤,以发展和形成创新思维。三是加强创新实践,将知识学习进行拓展和延伸,扩大教育的效益,利用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将学生文化创意的激情与文化产业结合,走向市场,结出创新成果,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创新技能的获取与提升。

参考文献:

[1]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m].司徒爱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文化创意产业方向篇4

【关键词】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竞争优势主要问题战略对策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机遇期。六中全会《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如何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理论界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重要课题。浙江省1999年在全国省区中率先正式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十余年来,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化产业竞争力走在了全国其他地区的前列,积累了一系列文化产业竞争优势。

一、浙江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竞争优势

文化产业是文化生产力的载体和核心层次。文化产业能否转型升级成功代表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增长潜力。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近年来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浙江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积累了诸多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商业价值观和文化资源。浙江长期发展积累形成的人文传统中主流商业价值观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竞争优势。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影响力为创意创新的源泉,这是构成区域文化产业内生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浙江省历史文化资源丰裕,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戏剧、曲艺、民俗、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九个类别。浙江省社会文化资源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向文化产业转化提供了必要条件。浙江省通过文化节庆、传承基地、文化生态区、展示场馆、传统节日、教学基地、非遗景区和生产性保护作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载体。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包括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设施与文化产业紧密相关的科研教学机构的大学包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学院等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

2、文化产业规模、结构和文化产品。浙江省文化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较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生产基础。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只有加快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不断向市场推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保证经济效益稳定增长,这是构成区域文化产业内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浙江文化产业正迈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总量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2010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56.1亿元,比2009年增长30.7%;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比2006年提高0.6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0%,高出同期GDp增幅3.4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文化产品制造业增加值525亿元;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增加值133.1亿元;文化服务业增加值398.1亿元,文化产品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文化服务业的比例为50∶13∶38。文化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4%(图1)。文化产业核心层、层、相关层三者增加值之比为29∶24∶47(图2)。

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区域中心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优势逐渐凸显,文化产业实力和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骨干文化企业数量增加,产业示范、衍生和辐射效应进一步显现。杭州市文化产业在浙江省文化产业整体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间杭州市文化产业总体增长平稳,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浙江省影视业发展迅猛,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宁波广播电视集团出品了一系列精品力作,多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评奖和浙江省“五个一工程”评奖。例如影视作品《至高利益》、《北风那个吹》、《向东是大海》、《温州一家人》,把文化资源转换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在电视剧市场上赢得巨大成功。宁波市海伦乐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立式钢琴、三角钢琴和宁波音王集团有限公司的音响设备、相关演艺器材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好评,为中国文化产品赢得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宁波文具产品年产量占到全国20%,出口总量占全国的35%,使宁波成为“中国文具之都”。

3、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浙江省已建成多种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为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设施和空间载体。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走集约化道路,通过文化创意企业的空间集聚促使文化创意产业整体逐步提高分工协作效率和降低交易费用,为延长文化创意产业信息链、技术链和价值链进而整个产业链发挥生产协作平台功能。浙江省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产业集聚园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地筹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园区基地群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逐渐形成。这些园区涵盖了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出版印刷、文具生产、艺术品业等众多产业门类,对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使浙江的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约化、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的态势。截至2012年末,浙江共有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70多个。

杭州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为首批16家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杭州市共16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包括第一批的西湖创意谷、西溪创意产业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之江文化创意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下沙大学科技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创意良渚基地、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第二批包括杭州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南宋御街中北创意街区、杭州山南国际设计创意产业园、东方电子商务园、乐富智汇园、分水制笔创意园区。宁波市主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包括和丰创意广场、“LoFt”创意街区、“新芝8号创意园”、“财富创意港”、“128创新园”、宁波文具产业区等。温州市主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区包括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学院路7号LoFt”、温州创意软件园、瓯海区南塘大道沿线文化创意产业园、包装行业创新服务中心、东瓯智库创意产业园等。其他地区包括嵊州民间职业剧团、义乌文化制造业、仙居工艺品加工区、青田石雕业、德清钢琴生产基地、龙泉宝剑瓷器产业基地、东阳木雕产业园区、杭州民间收藏品市场,以及普陀山、天台山、南浔、乌镇、龙门镇等文化旅游区块。

4、文化会展商业模式。浙江省成熟的会展商业模式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集中展示、交流、交易平台,是文化产业集聚效应从生产环节向市场开发环节和市场销售环节的有序延伸,为延长文化创意产业链发挥交流平台功能。“十一五”时期浙江省文化产品交易和展示平台不断完善。义乌文博会、杭州国际动漫节成为浙江文化产业展示、交易的重要平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义乌文化产品博览会已经成为文化部重点支持的文博会。2011年义乌文博会共设国际标准展位3204个,吸引国内外1309家企业参展,实现展览成交额40.6亿元,比2010年增长44.7%;外贸成交额24.9亿元,比2010年增长47.3%,占总成交额的61.3%。2011年杭州中国国际动漫节吸引425家中外企业参展,202万人次参加了各项活动,签约项目212个,涉及金额106亿元,现场成交金额22亿元,总金额达到128亿元,比上届增长20%。2012年浙江省有动漫画制作企业180余家,动漫画产业从业人员1万多人,初步形成了动画教学、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链。

5、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战略和对文化产业成长扶持力度十分到位,为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优势,是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制度保障,是构成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环境要素。浙江省地市政府十分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进程中对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浙江省地市政府十分注重文化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上,从政策上推动社会民间资本力量投资、经营文化企业。民营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的总量也逐年加大,涌现出了广厦集团、横店集团、宋城集团等一批龙头民营文化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浙江省地市政府努力营造的文化繁荣发展的宏观大环境。

浙江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不仅扶持力度不断增大,而且抓住了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的关键要点和文化企业经营存在的实际问题,使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更加符合文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具体包含:浙江省重点加强对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网络文化经营业、艺术品和工艺美术经营业、文化创意和设计业、文化旅游和会展业等六大重点门类的规划与引导;扶持浙江新远文化产业集团等成立了浙江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打造文化产业与资本对接服务平台;实施重点文化企业上市助推计划,积极指导帮助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海伦钢琴股份有限公司、金海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文化企业上市;组织推荐浙江省优秀文化企业申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动漫精品工程、国家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不断扩大浙江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扶持浙商文化促进会发展,开展两届“文化新浙商”评选活动,2011年以来来发展会员325个,引导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270亿元。

二、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形成的竞争优势很强,然而浙江省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文化强省战略还面临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1、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数量多、同质性高、差异化小,一些园区的文化企业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与规划目标差距较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仅完成了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园区经营和运作的软环境还没有全面完成。

2、文化产业发展规模方面。文化产业尚未成为浙江省支柱产业。虽然“十一五”时期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不断增长,但文化企业的资产规模、产值规模、利润规模和税收规模普遍较小,与建设文化强省目标对应的规模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3、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文化制造业在文化产业中所占比重过大,创意设计业、动漫产业、网络游戏业等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状态,所占比重偏小,导致浙江文化产业高级化水平偏低。

4、文化产品市场规模方面。产业规模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尽管浙江省内文化市场规模与国内其他省区相比是较大的,但是省内市场规模和国内市场规模不能满足、甚至限制了文化产业规模的发展。

5、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方面。文化产品竞争力决定了文化产品的市场规模。但是浙江省文化产品的创意内涵和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不高,文化产品自我延续开发能力和衍生品开发能力不强,文化产品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待提升。

6、在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方面。浙江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不少,但是主要集中于制造流通领域,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媒体产业经营管理等高端复合型人才和综合型创作人才仍然匮乏,直接影响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品升级。

7、文化产业规划布局方面。浙江一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忽视了文化产业的生产特性,照搬一般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设计地区文化产业规划,造成文化产业规划脱离当地实际情况,导致全省文化产业、尤其是新兴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过于分散。

8、文化产业链系统方面。兴文化产业缺乏对产业链上游的控制力。浙江省多数动漫产业、网络游戏产业中的运营企业是从引进、、加工起步,停留于产业链下游,获得收益分割率和产品附加值都非常低,直接导致文化企业利润率不高。

9、在文化产业资金供给方面。现有投融资体制不能满足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一方面政府财政金融政策对新兴文化产业支持力度不足,另一方面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限制多,缺乏市场化、多元性、有效规避风险和获得合理回报的投融资机制。

10、在文化产业投资成分方面。尽管国有成分比例下降、民营成分上升的趋势明显,但是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的资本交融、分工协作不足,损失了竞合效应,较少形成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倡导的实行市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文化企业。

11、文化产业管理监督方面。对改制后的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的考核指标、评估标准过于简便、没有统一在同一框架范围内。受归口管理部门限制,有的地方采用工业企业体系的评估标准衡量改制后的国有文化企业经营业绩。

12、文化企业治理结构方面。文化企业所有制决定了治理结构水平。改制后的国有文化企业受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传统管理体制影响较深,民营文化企业以家族治理模式为主,专业化经营和治理水平不高,导致市场决策缺乏灵活性和稳定性。

三、浙江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的战略体系和对策系统

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是浙江经历了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突破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阶段。面对由科学技术引发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文化产品形态的重大变革,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科学认识、规划、管理决定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速度和水平。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浙江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开展文化强省建设需要调整新思路、谋划新举措,制定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体系和对策系统。

1、浙江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体系。在科学发展理念上,实现文化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型发展的战略转变,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在科学发展路径上,实现新兴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由技术合作向多元深度融合的战略转变,形成国际化的多业务领域、多市场平台、多产业整合的立体文化产业网络。在科学发展方式上,实现由以加工代工生产为主向以创意内容产品生产为主的战略转变,提升浙产文化精品的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开发能力和企业经济效益。在科学发展动力上,实现由政府投入驱动创新为主向依靠企业自主创新驱动为主的战略转变,推广文化用品加工和文化设备制造企业产品自主研发的创新经验。在科学发展模式上,实现由文化产业内部小融合向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大融合的战略转变,不断延伸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尝试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

2、浙江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系统。政府文化管理相关部门要不断提高对文化产业的生产属性和文化企业市场主体等全面的科学认识,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文化产业的管理模式。

(1)正确理解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内涵。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由传统文化产业为主调整为以高端新型文化业态为主。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由非经济、非市场、非产业、非企业模式转变为赋予经济属性、市场属性、产业属性、企业属性的发展模式。文化产业的评价方式由增加值总量、企业数量、产品批量转变为增加值结构、企业效益、产品品牌为主。

(2)科学认识文化产业类型和文化企业规模。文化产业包括多个子产业类别,它们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历史地萌芽发展的。创意产业是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实现文化产业升级换代的产业形态,是文化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把大型文化骨干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当作两个重点支撑,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形成新兴文化企业和传统文化企业、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良性生态环境。

(3)牢固把握文化产品内涵的先进性,鼓励原创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浙江本土特色文化,坚持新兴文化产品与增强文化软实力紧密结合。既要把历史民族文化、现代社会文化引入文化产品创意中,又要保证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保证与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追求相一致,凝聚浙江特色人文精神。

(4)加强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布局的顶层设计,保证与文化强省建设规划战略方向的一致性,重点完善全省新兴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要及时纠正和整改不切实际、盲目发展文化产业的做法,跨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同质化瓶颈,避免一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战略性短缺”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浪费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同时防止对相关度低的其他产业认定松懈导致文化产业范围的同化、泛化、虚化,带来冒用、骗用文化产业相关优惠政策的后果。

(5)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功能定位和运行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准确、清晰、有序。首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加快形成文化企业的孵化和培育功能,建立园区退出机制。要改变过去依靠政府投入、采用政府行为培育文化事业、再逐步推向文化市场转化为文化产业的模式,转变为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孵化文化企业产业。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加快形成促进文化产业的关联与融合功能。要减少利用行政纽带对文化产业的不同结构成份“拉郎配”式重组,转变为更多地凭借资本纽带促进文化企业融合,完成资本积累和积聚。

(6)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努力解决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过程面临的实际困难,增强文化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原创性、基础性、战略性和前沿性,促进新兴文化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产业化的突破性进展。新的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要以文化企业为主体、以文化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有关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文化科技创新的服务机构,分层次优化技术创新主体、新兴文化产业经营主体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要素的有效对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新兴文化业态的创新培育、转化应用能力和文化产业对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能力。

(7)搭建文化产业融资平台,合理规避投资风险,寻求新兴文化产业多元化营利模式。首先,未来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将更多以产业基金为主导,要加强对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专业投资机构的管理,增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扶持对象的申报审核和跟踪管理。在政府财政倾向扶持培育文化产业的导向作用下,要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寻求多样化的风险规避方式,形成社会化的风险抵御机制,保证文化企业收益稳定增长、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稳步发展。

(8)完善省内高校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总体布局,深化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以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为重点,培养新兴文化产业和传统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积累本土文化产业人力资本。大力发展教科文融合的新兴、前沿文化产业交叉学科,主动开辟、巩固和提高能够满足新兴文化产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前沿学科作为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人才教育系统。同时充分发挥新兴文化产业吸纳人才的独特优势,为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注:本文系2011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课题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JDKF02Z)、2013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LQ13G030017)、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JY0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立旭:文化的力量——浙江社会发展的引擎[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家庭、张容: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31省市文化产业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

[3]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十二五”展望[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汪俊昌、陈立旭:人文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文化创意产业方向篇5

常州文化创意产业成长机制分析研究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机制可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入手,结合影响因素,分析创意产业的各个发展阶段和选择模式。文化创意产业成长因素分析朱晓青研究分析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是生产要素、市场要素、个人和企业战略、相关和支持产业、政府、机遇6大因素,其中前4个因素是主要因素,后2个因素是辅助的。课题组通过调研分析认为,影响文化创意产业成长的主要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5]。外部因素包括行业总体总况,市场需求,相关配套产业,政府态度,行业发展商机。内部因素自身的素质。具体来说,行业总体总况:反映本地区整个经济社会系统中,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和技术的基础设施、专业人才、技术实力、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市场需求: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状况,本地区人均收入水平、闲暇时间、文化消费偏好及其可利用渠道,对文化创意产品需求的精致化和差异化的程度。相关配套产业:本地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指对文化创意产业支持力度的情况。政府态度:反映本地区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态度、法规和制度的安排、市场监管效率、政策导向、投资力度及其挤入效应等方面的情况。行业发展商机:本地区社会经环境的变迁和开展文化创意活动的商机等方面的情况。自身素质:指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在创意动机、创新和研发能力、组织管理水平、生产方式、营销网络、同业竞争等方面的情况。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在初步发展阶段,外部因素是主要的,通过外部因素的作用,创造文化创意的氛围与环境,促进了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而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会带动社会的文化创意氛围的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内部因素企业自身的素质决定了文化创意企业创意的内在状况,是企业先天的素质,是企业的发展内部因素,自身素质随着文化创意企业发展而出现变化,创意企业的发展与其自身素质作用也是相互的。因此,在初步发展阶段,影响文化创意的外部因素是主要的,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内部和外部因素都起到主要作用,外部因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创意主体不断发展,创意主体在发展中又促进整个社会的创意氛围的提高。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如下图表示:(图略)文化创意产业成长阶段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阶段,可分成生产要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富裕导向4个阶段,这4个阶段是依次导向,也可能发生折返,并以创新导向阶段为最佳阶段。生产要素导向阶段,主要是指本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分的依赖于现有行业的总体状况的竞争力优势,其他决定因素的竞争力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投资导向阶段,主要是指本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充分利用6大决定因素,着眼于国内市场,在国内求得大发展。创新导向阶段,主要是指本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全面走向国际化。富裕导向阶段,主要是指本地区文化创意发展正处于国际化“巅峰”中维持或下滑状态[6]。根据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决定因素及其成长阶段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1)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际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要有效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必须着眼于多因素的通盘考虑,并要注重抓住主要因素。(2)文化创意产业成长阶段性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实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做扎实工作逐步推进,如果哪个阶段工作做得不好,将导致“折返”的后果。

常州文化创意产业成长对策前文对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方向篇6

【关键词】烟台文化产业

一、主要做法

(1)抓载体求突破,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该区以烟台文化创意产业园、烟台电子商务产业园等载体为重点,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扎实推进载体建设、招商引资、亮点项目工程。载体建设方面,烟台文化创意产业园成功打造国际创意中心、创意产业研发和体验中心,规划设计了集观赏、休闲、体验于一体的3个主题观景区,有效提升了园区整体文化氛围;招商引资方面,成功引进北京奥维奥科技、上海玮智、深圳前海创源创意、搜宝网络科技等80余家企业,其中,知名企业达54家;亮点项目方面,创意梦工厂、中韩文化产业园、智能园区服务平台、Sap创意中心初具一定规模。目前,园区入驻企业460余家,注册资本超过7亿元,全年产值29.5亿元。

(2)抓主导固根基,传统文化产业集群成效显著。该区以传统文化服务业为支撑,进一步加大文化娱乐、网络文化、音像制品、图书报刊等行业培育力度,着力提升传统文化产业规模、凸显产业集群效应。特别是聚焦城市休闲文化产业带,深化辛庄街、朝阳街、滨海广场商业步行街等特色街区打造,进一步突出街区特点、注重品牌塑造,有效放大了古玩、油画、旅游服务品牌街区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2015年,列入全区文化统计范围内的文化经营单位达1630余家,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经营场所365个,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

(3)抓扶持促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该区以政策、资金扶持为抓手,进一步激发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资金扶持方面,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特别是积极做好对上资金争取,每年向上推介优秀文产项目10余个,争取市级以上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500余万元。配套服务方面,该区充分整合驻烟高校资源,全力打造“高端创意人才实训平台”,其中,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先后引进了淘宝大学、阿里学院等国内知名培训机构,每年培训学员30000余人次。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率低。芝罘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以白石贝丘文化遗址、奇山守御千户所城、东西炮台、烟台山和朝阳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建筑风格迥异,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价值。实际工作中,因缺乏整体规划布局,创意创新不足,加之文化产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等因素限制,该区多数历史文化遗产“藏在阁中人未识”,商业价值被严重削弱。

(2)文创产业综合竞争力低。因缺乏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以及“圈内”知名度较高的“大家”,该区文创类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多数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缺乏业内核心竞争力。560家文创企业中,多数停留在承接对外加工的初级阶段,真正能够生产原创类动漫作品的企业少之又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区文创产业的提档升级。

(3)扶持政策正向激励有限。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现象,难以形成有效的吸引和正向的激励。文化产业扶持方式主要表现为减免房租及物业费用,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对此感兴趣的多为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微企业,而大中型企业更为看重企业形象、周边环境、综合配套、税收减免等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扶持政策的导向性,制约了高端企业入驻园区,而在缺少大企业引领的情况下,很难形成真正的产业集聚。

三、对策措施

(1)加强顶层设计,引领发展方向。要注重文化产业长远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主攻方向、空间布局和重点项目,更加注重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搭建“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平台”,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实行重点项目跟踪和绩效管理制度。同时,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培育一批有创新能力、有知名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文化企业,使之成为该区文化企业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

文化创意产业方向篇7

 

1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1.1理论依据——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主导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战略产业之_。主导产业推动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扩散效应(expansioneffect),又称扩张效应,1956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斯托(Rostow)指出,应该选择具有较强扩散效应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将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辐射传递到产业相关链上的各产业中,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并对其他产业部门及整个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广泛的直接和间接诱发作用,即主导产业产生3种扩散效应——前向效应、旁侧效应、后向效应。罗斯托认为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和起飞,_方面取决于主导产业部门的迅速成长,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主导产业部门对相关产业的带动程度,即扩散效应3。

 

1.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借助于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数据库方面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cnki.net),检索到文化创意产业、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等相关论文1647篇,可见文化创意业相关领域近年已成为国内产业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但以“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论文仅有6篇,有关英国等国外体育文化创意业的实证研究理论成果更是难得一见。另一面,适时跟踪查询专业网站,比如欧盟委员会(ec.europa.eu)、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culture.gov.uk)等政府公开网站、全球最大的专业咨询服务公司一普华永道国际有限公司(pwc.com)、欧洲的体育论文数据库SpoRtDiscus等,了解国内外相关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采集客观、权威的相关数据资料。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以产业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对相关的国民生产总值、产业增加值、行业关联系数等权威经济数据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定性定量分析及综合系统分析。

 

2体育文化创意业相关概念

 

2.1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英国是全球首个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CitF)了第一份《创意产业专题报告》,英国政府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ies)概念,指“从个体的创造性、个体技艺和才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4。它通常包括通过广告、建筑艺术、工艺设计、表演艺术、体育娱乐等方面。世界创意产业之父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JohnHowkins)将创意产业定义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即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的每一类都产生于保护不同种类的创造性产品的愿望,而这4种要素组成了创造性产业和创造性经济。

 

2.2体育文化创意业概念参照上述文化创意的概念,我们可将体育文化创意业定义为通过融合赛事、场馆、竞技人才等体育资源,注入知识和创意等生产要素,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商业部门。本研究依据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13类创意产业分类体系行业划分方法,提出体育文化创意业也相应涵盖其手工制售、创意服务、内容生产3个体系12个特定相关行业。体育文化创意产品主要通过包括专利、版权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极大地改变了体育产品原有的形态及其在市场中的地位,是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高收益性产业。英国将体育文化创意业作为体育产业的主导产业,商业赛事的转播权和门票收入、体育广告赞助、电子竞技游戏软件、体育用品的商标使用权和专利转让等已成为其重要的经济产值创收手段。

 

3英国体育文化创意业发展概况

 

英国作为全球创意经济的领潮者,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把体育文化创意业列为体育经济发展战略的先导产业,充分发挥其作为全球现代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出生地的固有历史文化优势6,经过近20年的发展,英国体育文化创意产品中的体育赛事转播版权收益及商业竞赛门票收入等年增长率都远高于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体育总产值,目前体育文化创意业已成为英国体育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3.1体育文化创意业在英国体育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3.1.1持续的高增长率且形成了相当规模由于体育文化创意业产品日益多样,我们仅将商业竞赛的门票收入和电视广播转播版权收入作为其数据代表,从图3可见这两项收益增长率在近15a间均明显高于体育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两项收入总和已从1995年占体育产业的11%增长到2010年占体育产业27%,2010年实现增加值55亿英镑,超过了11亿英镑的体育,成为英国商业体育第一大部门8,随着其他体育文化创意业衍生产品不断涌现,其在体育产业中的主导地位将更加显著。

 

3.1.2新科技引入与制度创新,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赢利模式在传统的体育产业中,简单加工与售卖的体育用品和普通的体育赛事都不能算作完整意义上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只有形成知识产权部分如赛事电视转播、冠名,知名体育品牌的销售策划方案、大品牌体育赛事的营销推广等,因其体现创新和研发等科技与文化的附加值方可列入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体育文化创意业产品经济附加值就明显高于普通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经济附加值。英国体育文化创意业充分发掘其现代竞技体育诞生地的体育文化优势,结合制度创新、科技融合等创意手段,大幅大提升了其体育产品的经济附加值9。比如英国独立制片人的体育转播与制播分离制度推进了商业竞技体育版权的产业化,英超足球联赛从2001年开始实行了职业裁判制度和温布尔顿网球锦标赛从2007年率先将鹰眼技术引入网球裁判施线,这些创新促进了商业体育竞赛公平性;从高清晰电视转播、再到3D数字通讯技术,2013年温网爱好者即可通过个人苹果手机运用ipadapp应用软件实现手触式放大和缩小画面,随心所欲地了解比赛和具体数据,并且还有360。全方位视频、高空图像、收听和观看英国体育频道的内容,这些数字化通讯转播技术的引入,促进英国商业体育赛事的观赏性和收视率同步提升;英国的商业体育赛事转播版版权已成为英国体育文化创意业的拳头产品(图3),为英超足球联赛、温布尔顿网球锦标赛、斯洛克英国锦标赛等开辟了新的体育消费市场,2013年英超联赛的转播版权收益高达17.33亿英镑;为期3d的温网,其转播版权收益就超过3000多万英镑,赛事的版权收益已占英国商业竞赛收入的一半以上。

 

英国拉夫堡大学体育技术学院将最新科技运用到足球的材料开发与外观设计,如使用异形拼块和无缝压合专利技术开发出2002年日韩世界杯比赛用足球一“飞火流星”;将pSC-texture技术应用于2008年欧洲杯足球赛专用“europass”足球制造。英国体育场馆建设公司(Stadiarena)拥有体育场馆的改造专利技术,可以快速把场馆加以改造,做成适合音乐会的演出场所,可大幅提升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英国“Sub-4”公司综合各界研究发现,人体并非绝对的对称,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两条腿“长短不一”可能更容易受伤,研发出可调节身体平衡的鞋垫,每双价格可达190英镑,比名牌运动鞋还要贵出不少,如果运动员要专门订制,造价更是普通鞋垫的数百倍[11]。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还具有较强的融合性特征,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它是体育、文化、科技交融的产物,比如体育娱乐业中的体育创意,电子竞技(机器人体育竞技)、创意型的大型体育赛事(如每年一次的伦敦国际马拉松赛事)、体育文化传播(体育赛事电视直播、录播)等等,不论是文化艺术、音乐唱片、出版影视、网络服务、工艺美术这些文化艺术门类在体育产业中都存在,都能在体育文化创意业中得到挖掘。

 

3.2体育文化创意业在英国经济中所发挥的扩散效应体育文化创意业具有强烈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在区域经济的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并在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3.2.1后向效应体育文化创意业当前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对各类体育文化创意生产要素如体育人才、文化元素、体育场馆、设施、科技产生新的投入需求,这些投入,反过来又要求现代设计观念和方法的发展,从而带动一批后向关联行业如体育教育、场馆建设和其他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根据《欧盟各国体育对经济发展与就业贡献力研究报告》统计报告显示[12(表1)体育场馆与体育文化创意业关联系数高达2.06,显现出高度的关联性,英国发达商业赛事,带动了其场馆建造,英国温布莱体育场的建筑设计方-populous/HoK体育建筑设计公司已发展成为全世界顶尖的设计体育、休闲和娱乐设施的建筑设计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完成的项目达1000多个,主持设计体育场、赛马场、体育馆以及对诸如奥运会等重大赛事场馆的规划方案;英国建筑公司奥雅纳全球公司更承担设计、建造中国国家游泳中心一水立方。在体育文化创意业的带动下,英国建造业因其出色体育场馆建造经验、先进的设计和工程管理理念而享誉全球。

文化创意产业方向篇8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凤阳产业结构Swot分析

近年来,在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下,安徽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主推进改革,创造了非试点省份走在全国前列的“安徽现象”: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推出了一大批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精品;文化产业异军突起,连续5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践表明,安徽正在走一条具有皖风徽韵的文化强省建设之路。①作为国民经济基本单元的县域经济,凭借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使之成为实现转型升级的一种战略选择,成为进一步增强和丰富第三产业内涵,调整与完善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分类。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自1998年英国首次把它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以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响应和发展,根据我国现状,我国把文化创意产业大体划分为8个大类,即影视文化类、电信软件类、工艺时尚类、设计服务类、展演出版类、咨询策划类、休闲娱乐类和科研教育类。②

2.凤阳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

凤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素有“帝王之乡”、“花鼓之乡”之称,总面积1949平方公里。辖1乡、14镇及经济开发区、2个省级工业园区,自春秋时建钟离国以来,已有2500多年历史。现有户籍人口74.9万。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89亿元,人均GDp9731元,实现财政收入6.29亿元。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1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02元,三产比例为21:28: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7.1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7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045万美元。2009年,全县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5亿元,同比增长89.7%;第二产业投资累计完成42.8亿元,同比增长2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2.4亿元,同比增长148.9%。③

(1)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凤阳县产业结构的升级。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在1000-4000美元时,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制造加工业和传统服务业;当人均GDp在4000-10000美元之间,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创意产业、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产业的发展。目前,凤阳县的各项指标表明它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城市化加速期。凤阳县迈入新阶段必须建立更优化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当前凤阳县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在加大,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在第三产业内部,一些传统行业,如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等仍然占相当大的比重,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还比较低。因此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迅速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提升凤阳县产业发展水平,而且可以优化第三产业本身的内部结构。

(2)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加快凤阳县“玻璃工业强县”的建设。

今年,凤阳县围绕“立足打造千亿元硅产业基地,加快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产业发展思路,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继续打造“千亿元硅玻璃产业基地”。④国际经验表明,许多国家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阶段;第二阶段,以制造业为中心,加上服务业的多元化经济的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三阶段,以服务业为中心,又有某些制造业的多元化经济的后工业化阶段。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制造业不能孤军奋战,也不能一枝独秀,完善现代服务业结构,丰富现代服务业品种,提高现代服务业的附加值和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更是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服务业的附加值和国际化水平,是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加快发展传统消费业同时,注重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全方位服务,实施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两轮驱动”,是加快凤阳县建设“玻璃工业强县”的现实需要。

(3)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更好地提升凤阳县城市形象。

凤阳县因为拥有的“形象名片”而具有良好的人文优势和坚实的人脉根基。这些“形象名片”包括:朱元璋故里、改革第一村——小岗村、“中国优质石英砂原料基地”(全国唯一),“曲艺之乡”、“改革之乡”以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同时,凤阳县还拥有韭山洞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皇陵、明中都皇故城等。在倡导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背景下,这些“形象名片”显得尤为珍贵和重要,因为人们更看重的是良好的生活、居住、创业与就业环境。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创意的人才,凤阳县作为人们向往的城市之一,具有了吸引人才居住创业的人脉根基,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可进一步提升凤阳的城市形象,增加凤阳县的“城市名片”效应,使它的人文优势更为凸显,人脉根基更为坚实。

二、凤阳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分析发展战略的方法,它是将组织内部自身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和外部环境的机遇(opportunity)、威胁(threats)方面的内容和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组织的发展方向和资源分配。本文采用Swot法对凤阳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分析。

1.凤阳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条件。

(1)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使其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改革开放以来,凤阳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2004年以来,经济总量每年的增长率均达到两位数,人均GDp不断增加,其中2009年已接近2000美元,这为凤阳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现实的经济基础。

(2)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使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了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凤阳县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转变职能,政企分开,制定与实施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软硬发展空间。凤阳县自实行农业“大包干”以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确定并实施了“强化工业、调整农业、开发旅游业、带动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战略规划,围绕构建“和谐凤阳、人文凤阳、生态凤阳、魅力凤阳”和“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玻璃产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部级生态农业县”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东向发展、工业立县、产业强县、科教兴县”四大战略,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三十年来,“大包干”精神成为凤阳县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它促进了政府的创新意识,并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促创新。这种机制创新和机制优势也将为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3)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民间资金相对丰沛。凤阳县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尤其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更为明显,地方财力较为充足。另外,由于凤阳县资源丰富,与硅产业相关的民营经济相对发达,民间资本殷实,而且极其活跃,这为凤阳县的产业持续发展,经济持续繁荣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据统计,2009年凤阳县财政总收入6.29亿元,增长25.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28亿元,增长3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6元,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4902元,增长10.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6.4亿元,增长28.9%,其中城乡居民存款余额41.1亿元,增长16.4%。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在其显示出发展“势头”和“成长空间”时,丰沛的民间资金会为其进一步发展壮大而不断输血。⑤

(4)人力资源充足,创意产业初露苗头。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这必然要求大量的高知识、高科技人才。凤阳县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安徽科技学院就在凤阳。县政府在全面推进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与安徽科技学院的紧密合作,2009年5月11日签订《凤阳县人民政府——安徽科技学院千亿元硅产业人才支撑项目合作协议书》。凤阳县还积极支持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与安徽科技学院共同设立玻璃材料专业学院,为硅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技术和人才服务保障。密切与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上海中硅科技公司等硅产业研究机构交流合作。

与此同时,已通过专家评审,省经委批复的《凤阳硅(玻璃)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实现产业链核心环节突破,延伸完善关键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外向型发展”,“全面打造凤阳县千亿元硅(玻璃)产业基地,实现硅(玻璃)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这就要求硅产业从粗放的产业集群向产业附加值高的产业升级,即从原料提供向工艺设计转型,从初步石英资源开采向精深加工转型,这需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加入高品位的文化创意思维。我们注意到,该规划在产业发展部分已提出要重点发展工艺装饰玻璃等产品,凤阳县重点玻璃企业德力集团在工艺玻璃设计生产的基础上,已明确提出将随着外贸市场的拓宽成为外贸玻璃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及配套中心。这标志着创意产业在凤阳硅产业方面的正式启动和初露苗头。因为工业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核心是通过产品设计,使产品更有价值、更有魅力、更有市场竞争力。工业设计在设计产品的同时也设计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新潮流。由上可知,凤阳县在硅产业方面已经开始尝试文化创意产业,当然,它未形成更加明确的发展思路。

2.凤阳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劣势。

(1)经济结构中工业处强势,第三产业相对劣势。凤阳县经济发展“强项在工业、特色在玻璃”,既反映了工业经济在凤阳县的现实地位,硅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举足轻重,又表明了其产业结构内部存在“一业独大”现象和第三产业内部的不协调性。这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凤阳县各产业间比例不够合理,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不高。另一方面,凤阳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其成分主要仍由社会商品零售额、建筑业、邮电业、旅游业等传统要素构成。

(2)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薄弱。按照目前我国的分类,文化创意产业可分为8大类,但凤阳县的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薄弱,一在文化艺术方面,尽管“凤阳花鼓”、“凤画”等成为部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并未形成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和工艺美术的产业链,也没有达到产业化的层次与水平;“凤阳花鼓节”等文化节庆活动也未完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所起作用也比较有限。二在创意设计方面,凤阳县广告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仍主要以广告制作为主,而非广告策划、广告创意为主。三在工艺设计方面,近年来凤阳县部分玻璃制造企业本身缺乏独立开展产品开发和工业设计的能力,产品科技含量低和附加值低,在金融危机面前,面临严峻形势。四在传媒产业方面和软件及计算机服务方面,几乎没有产业化的基础。总之,凤阳县经济发展的亮点依然是制造业。

(3)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尚未成为一种共识。与安徽省其他地方,如芜湖等地不同的是,凤阳县尚未形成一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共识。一方面,无论在民间,还是在研究机构,尚未见到这方面的建议与意见。另一方面,凤阳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选项也尚未出现在凤阳县各级领导的视野内。

3.凤阳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机会因素。

(1)宏观背景上提供了一种发展机遇。早在2003年,安徽省就已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之一列入“861”行动计划。2004年至2009年,安徽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幅30%,高于全省GDp增幅。2008年,安徽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60亿元,首次超过了同期汽车工业增加值,成为安徽新的“领跑”产业。王三运同志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着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和品牌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⑥

(2)区位条件上提供了一种发展条件。凤阳县地处皖东北部,属“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辐射区,靠近中国最发达、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无论从交通条件、基础设施,还是从人居环境、人文资源看,也都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一种发展条件。

(3)现实状况上提供一种发展可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安徽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着专业人才聚集、区域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市场优势明显和产业依托较强等五大优势。凤阳县实施的“人文凤阳”、“生态凤阳”、“魅力凤阳”、“和谐凤阳”四大战略,也很准确地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从历史上看,凤阳出过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深厚的明文化底蕴;从现实上看,凤阳有“大包干”发源地小岗村,有着独一无二的政治优势;从资源上看,凤阳有着中国最为丰富的高品质石英砂资源,有着中国最具活力的硅产业工业园区;从环境上看,凤阳有着诸多的山水胜景。以上这些都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可能。

4.凤阳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威胁因素。

(1)不具备先发优势,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培育增加了难度。相对于我省其他地区,如芜湖市较早就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2007年,“方特欢乐世界”轰动全国;2009年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并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芜湖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也已出台。合肥等地也提出类似发展战略。因此,凤阳县目前已失去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发优势,这就增加了形成凤阳县文化创意产业区域竞争力和区域品牌的难度。

(2)城市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使凤阳文化创意产业的飞跃增加了难度。在皖北城市群中,由于各种制约因素,凤阳的三产比例不够合理,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难题。近年来,凤阳县大力推进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但还需一定时间才能完成,市政规划整体而言还不够完善。此外,凤阳对于自身具有的文化资源未能进行有效整合,文化创意产业相对粗放。因此,凤阳县的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要走科学创新之路,必须要有自己的发展重点与特质,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凤阳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措施建议

1.通过舆论宣传,形成凤阳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共识。

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转型发展中,凤阳县如果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选项的话,就必须营造宣传文化创意产业的舆论氛围,使人人都要知道、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内容,人人都来关注、研讨凤阳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方向与产业选择,人人都能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来,把“创业”与“创新”结合起来。

2.通过科学调研,形成凤阳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规划。

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多个行业,而凤阳县各个行业的发展不尽平衡,需要尽快找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切入点。首先,要科学分析凤阳县发展创意产业的优势、劣势,盘点凤阳县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摸清家底,系统整合。建议政府以大明文化园建设为契机,以“花鼓文化艺术节”、“明文化研讨会”为平台,大力发展旅游、文艺、饮食、民俗等为一体的明文化产业,突出文化研讨与娱乐休闲特色;以弘扬沈浩精神为契机,大力发展以“大包干”精神为核心的小岗村葡萄文化节、小岗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小岗村红色影视创作及出版等一体的红色文化产业,突出影视艺术与教育出版特色;以千亿元硅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努力打造中国硅产业设计中心与科研中心,突出工艺设计与科研教育特色。其次,要结合凤阳县的城市定位,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与凤阳县“十一五”期间的支柱产业及重点培植产业之间的关联,建议政府以东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与温泉度假村为契机,花大力气改善环境,突出各景区特色,着力构建“生态凤阳”、“和谐凤阳”,营造“昔日帝王故里,今朝宜居名城”理念,增加凤阳的吸引力;最后,委托专家结合凤阳县实际制定《凤阳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凤阳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任务,确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并采取现实措施予以扶持。

3.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凤阳县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做到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协调发展。

现今,文化创意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成为各地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就安徽省而言,掌握技术、能够运用创意理念来实践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不少,但是一流的具有原创性的创意、设计和策划人才及能管理、懂经营、善营销的人才并不太多。因此,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鼓励企业之间,企业与院校之间,联合组织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专业培训,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平台等。同时要处理好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关系。招商引资尽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地位重要,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单纯地招商引资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应当逐步探讨建立“融才、融智、融资”高效融合的招商引智模式,建立人事、招商、旅游、外事“四位一体”的招商引资机制。

4.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凤阳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

凤阳县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中,一是要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领导机构,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二是根据已有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中小企业发展等相关优惠政策,制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三是筹措资金,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对符合产业导向的重点项目进行扶持;四是探索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评估体系,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科学决策和有效指导服务;五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自主品牌的创建;六是构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具体包括:决策咨询平台、孵化平台、中介服务平台、交流平台和人才培训平台。

注释:

①臧世凯.走具有皖风徽韵的文化强省建设之路.求是杂志,2010.6,51.

②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22-123.

③数据来源:2009年凤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④2009年凤阳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⑤数据来源:2009年凤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⑥2010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参考文献:

[1]钱杭园,张芳,杨小微.文化创意产业:永康市转型发展的一种选择[J].新闻界,2010.02:23-25.

[2]陈昌云,杨立兵.凤阳县明文化发展刍议[J].滁州学院学报,2009.04:7-9.

[3]陈筱悦.凤阳花鼓新解浅探[J]滁州学院学报,2009.02:113-114.

[4]郝春晖,周晓宏.安徽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J].价值工程,2009(8):52-53.

[5]臧世凯.扎实推进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J].江淮,2007.01:7-8.

文化创意产业方向篇9

关键词:创意产业;艺术创意产业;经济发展

创意产业的兴起是后工业化社会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它创造价值的巨大能力引起了全球经济对文化生产力的无限关注。创意产业既为城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新的动力,也给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功能转型创造了契机。它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是新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

1艺术创意产业的概念阐述

1.1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理论的先驱是美籍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早在1912年他就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

英国布莱尔政府首先提出“创意产业”,强调创意和文化积累对拉动经济的巨大作用。中国学者厉无畏在《创意产业导论》中认为,“创意产业内涵的关键是强调创意和创新,从广义上讲,凡是由创意推动的产业均属于创意产业,通常我们把以创意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产业或缺少创意就无法生存的相关产业称为创意产业”。

经济学家也对创意产业进行研究,认为创意产业提供了更为宽泛的领域,开阔了文化的、艺术的或娱乐的产品和服务。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理查德·e.凯夫斯在《Creativeindustries:ContractsbetweenartandCommerce》中从文化经济学角度对创意产业进行定义:“创意产业是那些提供具有广义文化的、艺术或仅仅是娱乐附加值相联系的商品与服务的产业。”

1.2艺术创意产业释义

艺术创意产业的定义强调创意和艺术在艺术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创意产业是“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3]艺术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的子范畴,是创意产业中以艺术内容为主要产品和服务的部分。

艺术创意产业所包含的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工艺品、时装设计、电影、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游戏与网络游戏、以及动漫、FLaSH、短信、手机视频等无不强烈地依凭新的创意,新的设计。艺术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经济和技术融合的产物,更强调艺术产品以智力投入、创意的形式融入生产过程之中,获得超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化形态的体验附加值、审美附加值、知识附加值、科技附加值等文化附加值。

2湖南艺术创意产业的经济价值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艺术创意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之一,而不仅仅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解决城市产业转轨、树立城市品牌形象,提供就业岗位以及保护传统文化等方面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2.1艺术创意产业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近几年来,长沙文化界通过大胆改革与创新,以组建产业集团为契机,基本形成了大型文化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跟进的格局。以湖南出版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潇湘电影集团、长沙广播电视集团和三辰卡通集团等为龙头的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对全市文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

2011年,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00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20.8%,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2%。201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要求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全省文化和创意产业要在“十二五”期间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速,到2015年增加值占GDp比重6%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0%以上。第一季度,工业经济中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较快,文化产业与电子商务,餐饮、服装设计、装潢设计、工艺美术品制造、旅游、体育、教育等产业高度相关,相互融合,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化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拓展。由此可见,艺术创意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会进一步提升。

2.2艺术创意产业对湖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近几年来,艺术创意产业各环节全面发展。湖南电视、出版、动漫等产业持续发展,不仅是湖南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知名品牌,而且成为推动湖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新的增长点。

湖南广电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产业飞速发展,经营收入继续保持在所有省级广电中位居第一。湖南出版逐步壮大,湖南投资控股集团居全国出版集团第二位,中南传媒跻身中国最大企业集团500强。我省动漫产业总产值达到46.55亿元,排名全国第三。目前全省收入过亿元企业达110个,利润过千万元的企业达235个,上市文化企业达4家,电广传媒、出版集团、中南传媒、拓维信息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湖南日报进入全国省级党报第一方阵。

在艺术创意产业园方面的发展方兴未艾。位于岳麓山大学城核心地段的锦绣潇湘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湖南首个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区,该创意园致力于打造成省内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展示和交易的平台。长沙市另一座现代化创意园雨花创意产业园不断壮大,已有近200家文化公司入园,年产值3亿元。

3湖南艺术创意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探索

近年来,湖南艺术创意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在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深刻反思湖南艺术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出路,对于促进湖南艺术创意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湖南艺术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第一,湖南艺术创意产业发展总量过低,多种原因制约了消费需求的释放。湖南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有些滞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对艺术创意产业性质认识不到位。时至今日,艺术、创意作为产业还未扎根,在一些相关管理部门及企业的主要经营者头脑中,没有形成艺术创意产业的观念,过于强调艺术的事业属性,忽视了艺术的产业属性。

第二,湖南艺术创意产业科技含量不足,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国内外有影响的创意产业都在不断通过其产品及服务的科技含量来开发、转变和引导市场消费热点,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与国外相比,湖南艺术创意产业的科技投入、产品的科技含量还很低,从而大大降低了产业自身的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艺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就政府层面而言,缺乏对本地创意产业整体发展的合理规划和政策环境设计,而且法律保障力度不强。政府关注的角度大多数局限于“硬件”方面,但是关于那些能够对创意产业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耗时长、见效慢的“软件”方面的建设,如人文环境、人才培养、教育观念转变、品牌塑造等等,任重而道远。此外,艺术创意产业高潮的兴起与理论研究的落后形成落差,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机制落后于发展现实需要的状况日益突出。

3.2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湖南艺术创意产业探索

经济增长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创意产业产生影响,并确立创意产业在产业结构和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闲暇时间的增加和城市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等都会引起消费结构的加速转变,尤其是无形文化产品的消费支出在整个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将呈稳步上升的态势,进而对消费型创意产品产生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产品生产过程不断追求创新和产品异质化竞争促进了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注入一种带有地域色彩和历史追溯性的文化内涵,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使产品获得难以模仿的垄断竞争优势。[6]

湖南作为引领现代消费潮流的先驱,是消费比较活跃的地域,无疑为艺术创意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极佳的市场条件,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渊源,同步实现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过程,又会给创建城市的个性化品牌与促进湖南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基础与动力。

首先,推动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充分挖掘和利用湖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化艺术创意产业布局。鲜明的湖南地域特色和不错的产业基础给湖南的艺术创意产业构建了一个极好的发展基础,因此,在湖南推进艺术和科技的结合,促进艺术创意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方面大有可为。并且可以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培育网络文化、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载体,大力发展数字媒体、数字出版、框架媒体、手机电视、手机购物、手机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业态,建设艺术创意产业技术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从而推动产业、资金、技术向艺术创意产业园区集聚。

其次,以优化投资环境为保障,以人才为支撑,积极引导民资、引进外资兴办创意产业。与单纯依赖技术进步的高新技术产业不同,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还取决于创意阶层和富有创造力的杰出人才的积累规模。在艺术创意产业发展中人才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甚至成为区域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成为创新源。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和完善创意人才培养、招揽、引进和使用机制,为艺术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同时,加大艺术创意产业的招商力度,引导和鼓励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进入文化领域,推动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文化单位的合作;并及时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企业了解技术、人才、市场、资源、资金等状况,科学引导投资方向,最终促进湖南艺术创意产业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4结语

经济增长一直被视为要素投入的函数,知识经济时代,能够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投入要素已经从资源转变为知识,即人类的创新思维。虽然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时间远短于其他产业,但是其对经济的贡献作用却不容小视。

中共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强省”战略思想指导,在这种形势下无疑给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后盾力量。因此,我们应该从湖南艺术创意产业的现状入手,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注重艺术创意人才的培养,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支持保护艺术创意产业经济的发展,使其朝着具有活力、具有竞争力、具有湖湘文化底蕴的特色产业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美]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m].孙绯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社会出版社,1986

[4][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文化创意产业方向篇10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城市文化;社会转型;精神家园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1.013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提到“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就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形势而言,目前我国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符合国家文化战略地位提升的现实要求的。我们看到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与科技的互动结合,使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思想的载体,日益渗透文化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在当代世界里,无论是市场、政府,还是社会、传媒,都已经对文化特别是文化创意给予了越来越深切的关注。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则更是已形成了全球营销方式,依赖时尚文化和当代大众流行文化机制,依赖全球化的市场,依靠其明星制度、经纪人制度。这些都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发展起着前所未有的影响,既创造了众多的创业机会,同时也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文化产值与经济产值。不可忽视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远不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意相比较,而且作为城市文化密不可分的内容,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还面临许多瓶颈问题,亟待我们去破解。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背景与经济学理

(一)城市创意产生发展的文化内升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就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而言,是城市化进入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新产业形态。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正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或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初期过渡的阶段,不少城市甚至同时具备两个过渡期的显著特征。这个阶段正是由工业经济主导向服务经济、知识经济主导转变的关键时期,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特征明显,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突出,矛盾尖锐,尤其是出现的以特大城市为代表的“巨型城市”、“都市圈”、“城市带”后,城市面临环境退化、资源短缺、设施紧张、传统文化缺失、道德败坏等诸多“城市病”。正是因为城市乃至整个人类面临的这些问题,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创意产业才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甚至成为某些代表性城市的支柱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功能、城市人的行为和城市文化业开始发生改变,向创意型发展。

(二)城市文化经济提升的产业经济特征

所谓文化创意产业,是由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两部分组成的,在概念上不可笼统称之。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是创意产业兴起的初始动力,而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源头和推手。文化产业主要服务于消费领域,而创意产业则服务于消费和生产两个领域,即生产过程本身也是可以当做一种创意商品出售,如动漫的拍摄和制作过程就可以让消费者付费参与和观摩。在产业属性上,文化产业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和广泛性,而创意产业具有明显的逐利性,是针对明确的生产和消费群体的。在生产特征上,文化产业是规模化生产,注重标准化,而创意产业是小批量生产,注重差异化。文化产业强调国家和族群的普适价值和意义,创意产业是世界不同文化的杂糅融合。大量见诸媒体的创意园、各级各地政府目前正力推的文化项目和创意经济,应为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结合,两者在实践中是密不可分的,从政策、操作规范等角度出发,明确一个项目是属于文化产业还是属于创意产业没有实际意义,本文也因此合称文化创意产业。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驱动要素与城市发展

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体系中各产业间及产业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数量比例关系,因此,现代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在改善一、二、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强化城市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因其对要素禀赋(资源与区位优势)、需求结构(市场供求关系特征)的影响,以及与技术进步的关联,成为新时期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又一中坚力量。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差别与融合

作为一种创新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对区域中的其他产业产生影响,并直接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讨论其推动作用之前,首先要明确文化创意产业在本质上与传统产业的区别。笔者认为,这个区别就在于:传统产业是满足需求的,创意产业是创造需求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近席卷市场的乔布斯苹果系列产品,由最初的不以为然到最后的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很多人对科技改变生活的认知恰恰是从苹果产品开始的,没有人想到,除了通话和短信,手机还能聚合如此之多的功能,给人们带来如此之多的便利。于是人们潜在的需求被激发出来,可以说这个巨大的市场群是活生生被创造出来的,它引导了人们的消费和需求,而并不着眼于满足人们从前对手机的要求。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将抽象的文化和创意符号转换成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产品,将本身的原创再次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经过了两次提炼和洗礼的,将抽象、无形的东西当做产业链的一环,改变了过去只有实体才能创造产值的概念。

与此同时,传统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传统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资源和平台。在这里,取代一词是不恰当的,如同不能脱离历史谈发展一样,抛开传统产业、优势资源谈创意,最终获得的是空中楼阁。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区分创意产业和传统产业二者之间的明显界限,因此真正的情况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悄然间向传统产业植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传统产业。喜羊羊的形象被移植到水杯、书包、毛巾上,这种看似简单的行为,其实也是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的一种表现。

创意是魂,但传统是本,创造出来的需求并不是凭空存在的,而是在基本需求之上创造出来的,没有基本的通话和短信功能,苹果手机再好也不过是个昂贵的掌上游戏机。文化创意产业不过是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延伸出来的,其使命是赋予传统经济文化和创意内涵,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产业的链接与提升

创意产品的文化创新内涵,带来从业者素质的提高,生产物质技术基础的改善,生产要素配置范围的扩大,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进而影响产业结构提升的进程。其主要作用体现在:

1、改变就业的结构、规模和比例

社会需求的分化导致生产过程中创意密度的增加,产品生产全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工种的人力资本结构将发生改变。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比例分别约为9:1、6:4和1:9。以核心创意人才和专业性创意人才为主体的脑力劳动者在创意密集型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尤其高。在高技术企业的员工组成中,研究开发人员、市场营销人员所占比例较高,现场作业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形成“哑铃型”的就业模式。而在动漫游戏等传统创意产业中,编剧、美工、音乐等核心创意人员数量和比重远远高于其他产业部门。

2、拉大不同行业的投入产出比差距

创意是不可复制、无法估价的。不同行业的创意活动对本行业产品附加值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其循环过程可以描述为:创意-附加值提升-市场认同-利润上升-更多生产要素投入-附加值再提升,经过几轮循环,量变引发质变,最终造成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当然,不同产业对这一过程的反应快慢和强度并不一致,但一般来说,产业价值创造能力是随着创意的持续投入不断发展的,创意产品的投入越多,创意活动越活跃的行业,其价值创造能力越强。

3、营造产业创新氛围和城市创新环境

创意行为向社会生活尤其是生产和消费领域的渗透,促使消费结构迅速发生变化。在市场需求的强制引导下,生产工艺流程、产品供给结构和销售方式都必须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的宏观表现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意正是通过激发社会创新需求、引导消费潮流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艺复兴是创造性需求促进文明加速发展的典型例证,其所以首发于佛罗伦萨,就是因为当时的佛罗伦萨形成了一个积极支持艺术创新的社会网络,银行家、商人、行会组织、贵族甚至普通市民都对艺术家进行赞助支持,并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对艺术成果的评价、鼓励、批评和投资活动中。艺术社会学家阿诺德瑟尔曾评论,早期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创作出发点主要不在于艺术家创造的冲动、主观的自我表现和即时的灵感,它始于主顾们提出的任务”。

4、文化创意引导城市消费的潮流和趋势

时尚、文化等元素越来越植根于人们的消费需求中,文化创意产品的差异性、新颖性和短时性特征使其成为获得市场优势的关键。文化创意一方面拓展了社会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又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在物质产品短缺的时代,使用功能的满足是主要的,外观和使用感受是渴望不可及的。文化创意产品结合知识、技术、艺术等诸多品质要素,带给人们的是使用价值和愉悦体验的结合。文化创意通过改善产品的体验价值获得市场和利润,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关注顾客对文化内涵的认同,其意义在于突破那个将产品的创意和文化植入激发消费者潜在的购买力,引导消费时尚,形成新的消费市场,提升社会品质,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特征与双重影响

高楼大厦、坚船利炮是对文明发达程度的错误解读,随着全球进入软实力竞争的阶段,塑造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文化创新是创意经济的重要特征,它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的本质特征,其结果是构建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保障一个地域的文化传承、突显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影响一个企业的文化精神。

(一)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文化的直接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文化紧密相关。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城市文化施加影响:

1、通过塑造城市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在城市经济转型期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与文化互动的背景下,通过创意要素的植入促进传统经济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领域、新高度。一方面创意经济来源于城市文化本身,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强化了城市文化影响力。创意人群的集聚和创意思维的交流促进了城市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延续了城市文脉,另一方面又为城市历史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又把城市文化基因传播到其他地方,既增强了自身文化的健康程度,又扩大化了影响力。转型期城市文化的重塑、城市文脉的继承和更新、外部文化的吸纳、自身文化的传播都属于文化凝聚力的范畴,都需要依靠文化创意蝉翼加以实现。

2、通过聚集和整合文化创新要素,增强城市文化创造力

文化创意以个人的才华和价值取向,借助知识产权来集聚和整合处于分散状态的科技、人才、品牌、资金、管理、设计、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的文化创新要素,以这些要素整合起来的竞争力,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文化创新要素包括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科技资源,由三大资源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整合现代城市文化创新要素的重要途径。这里要注意的是不断被强调的整合,资源是必要的基础,但整合的程度决定了集聚放大效应是否得到体现,而这才是最关键的。

(二)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文化的间接影响

1、城市人才聚集性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吸引更多外来的创意人才,丰富城市的人口构成。创意人群包括从事科学和工程学、建筑与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动漫、表演和娱乐的核心创意人才,以及在商业和金融、法律、保健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涉及众多部门和行业,同样具有对创造性、个性、差异和自我价值的热爱,造成技术、文化、经济等领域的文化沉淀并最终塑造新的城市文化。

2、城市文化多样性

文化创意产业延展了城市文化的多元属性,它以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创意为核心,而创意的土壤便是多元文化的共生和自由的思考、表达方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首要资源是人,相对于传统产业可以被机器和计算机取代,文化创意产业是不能缺少思考的头脑的,永远需要开放的、流动的、具有多元化视角和思维的人,因为人的多样性带来文化的多样性。雅典、佛罗伦萨、威尼斯、巴黎、伦敦、维也纳、纽约,在其鼎盛时期都是文化交汇的中心,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信息交流融合,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

3、城市文化包容性

城市对外来文化、外来人口的宽容度在吸引创意人才以及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增长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城市往往具备技术、人才和宽容三个关键要素。其中,宽容是衡量一个城市开放、包容和多样性的概念,其意义在于宽容的城市文化气息对于创新行为和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具有正面的作用。一个城市只有具有良好的宽容性,放开心胸接受外来事物,自信地去芜存菁,才能吸引创意人才,留住创意人才,实现城市经济的长期繁荣发展和良性循环。

四、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误区与机制缺陷

(一)两大关键性技术误区

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应更多关注地域文化创新,用文化创新来提升我们在全球合作中的地位,不要总是把目光集中在技术领域。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最主要问题有两个:

其一,就是过分关注技术,轻视文化,仅满足于直接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的开发。如动漫人偶、应用软件等,导致我们的终端产品文化内涵不够丰富,为了取悦市场做了太多的让步和折衷,左看右看都是四不像。像印度,it产业发展迅猛,是北美欧洲最大的互联网和计算机应用程序外包地,但这其中很少涉及原创性质的技术革新,单纯的代码编译既不能提升印度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水平,更不能对印度文化的传播、交流和提高作出任何贡献,而其在产业链中所负责的那一部分又决定了从业人员的精英性质,只有接受过良好高端教育的专业工程人员才能参与其中,大部分平(贫)民阶层被挡在门外,享受不到这个产业带来的任何好处。

其二,就是原创性的东西少,复制移植的东西多。美国的武器与技术称雄世界,这些东西都有到不了的地方,但迪斯尼和麦当劳则遍布全球,哪怕是最贫穷国家的孩子,甚至是美国的敌人,都能从中得到欢乐。迪斯尼系列动画一共拍了不到70集,却影响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五、六代人。我们的动画产品,动辄成百上千集,不能说其中没有原创的东西在里面,但文化内涵的匮乏和单一的剧情模式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据说我们年产动漫小时数已经超过了日本,但大部分还没有走入市场就被资金和发行等障碍阻杀掉了,即使最终和观众见面,市场反应也大都平淡。强调原创的重要性无非是把文化中人无我有的元素强调出来,技术可以学习,但文化是学不来的,它存在于每个人的生长环境甚至基因中,是我们真正的优势。

(二)四大本质性机制缺陷

除了以上文化本身的不足之外,还有一些本质性的关于文化认同与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

一是创意和价值相差太远。好的创意和市场之间的差距太大,忘记了产品的商业属性、一味强调新奇的理念,只能作为实验和先锋作品取悦小众。

二是欠缺坚持的精神。大部分年轻的创业者都梦想一夜成名,认为在这个领域是有捷径可走的,不愿意脚踏实地以企业的行为和要求为市场提供作品。

三是过度依赖政府。各级各地政府在文化创意领域的资助和优惠政策是把双刃剑,其主要作用应是塑造良好的大氛围,并在起步阶段予以保护和支持,所谓的扶上马、送一程。但这些东西很容易成为上瘾的药物,文化创意最终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要参与同行乃至世界竞争,厚厚的一层保护装可以在一时阻挡外部的伤害,但不要忘了,这样也会阻碍行业的文化创意交流,而行业最有价值的思想火花恰恰来源于此。

四是市场渠道的条块分割。产业的生产链条和管理链条被人为切割,这主要是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该问题会很快得到解决。

五、文化创意产业的理念突破与实践路径

(一)规避急功近利,拓展创意渠道

创意,无非就是表达的欲望和表达的形式,以一种创新的文字、语言、产品、文艺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诠释自己的意见和思想,让它显得独特或充满个人风格,并获得创作者所期望的那个特定群体的认同。从高雅艺术、流行娱乐甚至民间生活,当代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因而会追求自己的品味、特色和价值。

创意最大的特点就是突破,以独创性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创造出新的东西,这里面还有对特定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激发城市的文化创意热情,并使之成为新的持续性的经济增长动力,需要营造适当的创意氛围、鼓励文化思考、建立人才高地。

(二)去除文化浮躁,传承创造源泉

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和目的,就是要让城市的产业、城市的文化和城市人的行为思想更有创造性、更有活力、更有文化传承和再生的勇气与激情。在富有创意的城市中,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能够不断被审视、批判、融合、重组为新的文化资源。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创意氛围弥漫在城市的日常运作中,市民的衣、食、住、行、娱、教、医等各方面都会发生根本的转变,城市文化为之一新,进而引发城市交通、公共设施和产业布局的重构。

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台湾保留了比较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给台湾带来了无穷的创造源泉。纵观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创意产品都带有浓浓的中华文化韵味,成为创意的重要特点,甚至凭借于此获得国际认可。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并且从传统文化升华出具有现代活力的创意思维。这一行为不仅存在于企业和文化人中间,甚至普通的老百姓也参与其中,因为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相同的。在这方面,台湾同胞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结语

当城市中的个体不再满足于对产品的有限选择和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成为文化意义的发掘者和倡导者,他们的愿望和需求才能被即时体现在不断前进的城市文化和城市产品的升级再生产中,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

参考文献:

[1]白庆祥,李宇红.文化创意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蒋三庚.创意经济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3]石杰.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4]尹宏.现代城市创意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李季.创意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佳选择[J].创意世界,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