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十篇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十篇

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4:34

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篇1

工业互联网的实质首先是全面互联,在全面互联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变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是基础,工业系统的各种元素能够互联起来,无论是机器、人还是系统。但互联也只是解决了可以通信的基本的东西,其中更重要的是怎么理解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并不是智能制造本身,但它是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实现数据的流动或者说数据端到端的充分流动,并要在这种跨系统流动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分析、建模。

我们所说的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的基础是在前面互联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流动和分析,形成现在新的模式和新的业态。可能大家对三大集成很熟悉,其实无论是纵向、横向还是端到端的集成,最本质的是在互联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充分流动和共享,这是工业互联网的基理,它比现在的互联网更强调数据、充分的连接、数据的流动和集成以及分析和建模。

工业互联网和现在的互联网是有所不同的,它的一个本质就是要有数据的流动和分析。

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

其实互联网和工业的融合已经很长时间了,最早开始于供应链电子商务,包括需求端的电子商务。

工业互联网会深入到工业制造的核心环节和工业的全流程、全产业链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我们对工业互联网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从智能工厂以及工厂之外的各种平台,可以看到很多传统的工业要素,也有很多是由于工业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新的要素,比如机器的智能化、智能控制系统、新出来的工业数据平台、仿真平台、工业云平台等。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工业互联网,比如从工厂的角度去看,它最核心的可能是智能工厂,以及这个智能工厂如何跟互联网外界,也就是客户和供应商进行充分的交互和协同。如果从互联网企业的角度去看,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以及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直接深入到整个的生产环节,也就是C2m环节。

如果从电信的角度去看,可以看到里面有很多基础设施的问题,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的保障等,把这几个视角放在一起,才算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对工业互联网的概念的理解。

工业互联网是面向工业4.0的,实现的是系统级的智能化,这里面有很多装备,比如机器人还有智能机床等,需要每个环节都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在这个基础上把系统连起来,通过数据流动,形成一个新的智能系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互联网所解决的不是某一个单点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系统级的智能问题,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工业2.0、3.0、4.0的关系或者说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的关系。

提到体系架构,目前从全球来看,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基本上把体系架构作为工业互联网或者智能制造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它借鉴了it的方法论,形成一个企业架构,去指导技术路线,确定标准化的应用案例和商业推广。

美国、德国已经进入工业4.0阶段,通过快速迭代反馈,修正内容,形成闭环。

德国工业4.0体系关于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全层级工业系统做得更深更细致。

对于工业互联网这个体系架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认为它大概分为几个部分。首先,网络的互联是基础,从工厂内到工厂外。其次,数据是核心,以数据为核心形成两大闭环,一个是控制,CpS最重要的是可以回馈到控制,基于这个数据怎么反馈到生产制造这个环节。还有一个是运营决策,也就是上层的工厂级或者企业级的决策,这两大闭环是基于互联和数据流动所形成的体系,我们认为这是智能制造的核心,也是智能工厂的核心。

未来互联网发展很重要的三大体系

互联网网络体系有三部分。第一是互联,全球的路由器。第二是DnS,也就域名解析。第三是万维网,实现互联网连接。工业互联网的体系大体上分为三类。一个是全球的互联体系,能够把工业系统互联起来。第二是标识解析体系,这个跟DnS不一样,可以识别机器和物品,这是一个全新的体系。第三是应用支撑体系,有语义级的理解和应用交互。这是未来互联网发展很重要的三大体系。

工业系统跟it系统很不一样,它是一个不开放或者不怎么开放的、标准特别多的一个封闭的系统。现在的工业互联网很多是运用it的思维或者互联网思维,重新改造工业原来的一些体系。现在的网络分了很多级,大体上,我们认为工厂内部的网络有四个趋势,即ip化、扁平化、无限化和灵活组网,对于柔性生产的需要,能够灵活组织工业系统。对于工厂外的网络里面,我们目前有几个基本的判断。第一,tCp/ip的互联网技术体系在较长时间内将具有产业化共识的严谨路径,会有一些新的虚拟化的技术出现。第二,5G网络、工厂内的网络、工厂外的网络以及应用支撑体系解决工厂内不同系统间的数据集成,实现网络的互联,通过数据连接级的考量,实现数据的连接和集成。

关于工业互联网数据,有一个模型,它分为采集、交换、分析处理等,这里面最重要的,或者说CpS里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数据架构的建立,实现物理实体和数字空间的对接,也就是所谓的“双胞胎”。下面是物理空间,上面是网络空间,这两个合在一起,通过数据的建立,形成一个模式。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智能制造,也就是智能生产和优化。目前从全球来看,这只是大数据在工业制造业应用场景里的一个起步,但也是一个大的方向。

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篇2

[关键词]共享经济;网约工;劳动关系;工伤保险;职业伤害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共享经济、平台经济迅猛发展,大量“网约工”应运而生,以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代驾人员等为代表的新业态从业者群体不断壮大,平台经济行业已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最佳选择之一。而较之于传统行业劳动者,互联网平台就业者则面临着较高的职业伤害风险。2020年12月,饿了么骑手韩某伟送餐途中猝死,最初仅获平台2000元补偿。在遭到网友的口诛笔伐后,2021年1月8日,饿了么对外做出回应:本周内60万抚恤金将交给家属。这一案件是整个互联网平台的缩影,外卖骑手为了增加订单量,出于经济效益的考量会罔顾交通规则,疲于奔命,这也是外卖人员频繁发生职业伤害的主要原因。外卖员猝死的案例背后,折射出互联网平台用工本身的潜在风险,与传统行业相比,其准入门槛较低,且平台没有相应的职业培训义务,这导致了互联网平台用工职业风险居高不下的同时,又缺乏一定的安全保障。而互联网平台与就业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定性存在争议,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此莫衷一是。因此当“网约工”遭受职业伤害时,当下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对互联网平台就业者予以精准保护,而如何认定网约工与平台间的法律关系,如何应对职业伤害风险都是互联网平台用工模式下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互联网平台用工关系难以纳入劳动关系范畴

劳动关系的概念与构成要件是劳动法理论与制度的逻辑前提,鉴于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关于互联网平台用工法律关系认定的相关法律规定,因此对于互联网平台用工法律关系的认定,应当通过对比互联网平台用工与传统用工的异同点来合理界定其法律地位。理论界对互联网平台用工的法律关系认定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传统劳动关系概念和判定标准的包容性极强,通过合理解释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互联网平台用工关系仍在传统劳动关系的适用范围之内。持反对观点的学者则认为,新型用工劳动关系与现有的劳动法律关系存在本质区别,新型用工模式下用人单位包含平台企业和实际雇佣方两个主体,互联网平台用工的法律关系中劳动者、互联网平台和雇佣方三方关系的实质已然分化了用人单位的功能。而民事合同关系中劳务关系也不存在互联网平台用工法律关系的适用空间,其认为传统劳动法体系与现有的民法体系,都无法规制互联网平台用工法律关系。实务界对互联网平台用工法律关系的界定,由于尚无针对性的立法规制,因此法院仍以劳社部发[2005]12号文件《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中第一条为判断标准,以传统劳动关系认定理论来界定互联网平台用工的法律性质,将从属性作为劳动关系认定的核心标准。在此种分工模式中,由用人单位承担用工风险责任,向劳动者支付报酬。可惜的是,该文件法律位阶较低,尚不能作为司法裁判的依据,进而导致了实务案例判决结果的大相径庭。在2016年张勇诉北京亿心宜行汽车技术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劳动争议一案中,法院认为:“原告以兼职身份担任代驾司机,工作时间灵活,其是否提供、何时提供代驾服务均由其本人决定,原、被告之间不属于劳动关系。”与之相反的是,在2016年广州怀宇汽车租赁有限公司与林某劳动争议上诉案中,一审法院认为:“根据怀某公司、林某签订的《司机劳动合同》中的合同名称、依据的法律法规、权利义务等内容,可以认定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除双方签订的《司机劳动合同》以外,怀某公司、林某之间的情形亦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第一条确认劳动关系的规定。”二审法院认为:“原审判决,合法合理,且理由阐述充分。”因此,对于互联网平台用工能否纳入现行劳动关系范畴,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尚存在较大争议,但是这一理论障碍并不是解决互联网平台就业者职业伤害问题的必要前提,因此不可因噎废食,进而我们尚需直面网约工平台用工的职业伤害问题。

(二)互联网平台用工职业伤害难以用工伤保险制度来保障

在现实中,互联网平台与劳动者之间雇佣关系不明确,一方面平台出于利益考量为了减轻责任,会声称其与网约工之间是合作关系,另一方面网约工工作形式多样,可以是全职也可以是兼职,而在劳动关系之下一名员工只能缴纳一份社保,因此网约工为了能够身兼数职赚取更多报酬,往往也不愿意承认其与平台之间存在雇佣关系。互联网平台用工关系能否纳入现有的劳动关系范畴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尚存在较大争议,因而从现有制度中很难将其以工伤保险制度加以保障。而平台的就业环境决定了平台就业者风险的高发性,其一旦遭受职业伤害,对互联网从业者及其家庭来说,将会陷入维权无门的境地,从而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因此,解决互联网从业者的职业伤害问题刻不容缓。

二、工伤保险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一)工伤保险与社会保障

国家是由无数的个体联合而成的,而作为个体的每个人都要面临着生老病死,个体的健康是国家健康的必要前提,当个体不健康时,国家作为主体需要为不健康的个体提供必要保障,这是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社会的发展与风险是相互依存的。具体而言,风险的承担会划分到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个体之上。这种风险的降临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个体间的利益失衡,而利益失衡则会导致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而化解社会风险则需要做到利益均衡,对应的举措就是要建立公平分配机制,而落实到劳动法领域中,社会保险就是这样一种公平分配的制度。作为社会保险制度重要组成的工伤保险就是专门保障职业伤害风险的一项制度。现代职业伤害风险制度秉持保险机制与社会保护理念,工伤保险的任务不仅仅在于基于雇主责任能力的局限性而进行工伤赔偿,其作为社会保险的一员,根本要求在于保障劳动者的工作安全与健康,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二)社会保险应与劳动关系

笔者认为解决社会保险与劳动关系是否应当相互依存的关键在于厘清社会风险之概念,风险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它与社会发展跬步不离。而社会风险则是一种可能引发社会危机的导火索,在一些情况下,现代社会风险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源于个体行为的不确定性,而防范社会风险需要平衡个体利益。社会发展总是伴随着社会风险,而风险的承担最终会落实到具体的个体之中。不论是处于劳动关系之下还是非劳动关系之下,在劳动者遭受职业伤害时,都应该由工伤保险所保护。因为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种,设立目的就在于分散社会风险,而职业伤害业已成为现代劳动特质下的必然风险,这也是人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了一系列思考后形成的理性选择,受益者既是个体也是社会,因而对于风险后果也应当由社会承担。因此,职业伤害纳入社会保险的范畴已成为不言自明之理,而不应与传统的劳动关系认定相挂钩。

三、网约工职业伤害应纳入工伤保险制度范畴的依据

(一)国外的立法经验

法国的劳动法对于劳动者分类采取二分法,将其分为雇员与独立劳动者,其劳动法旨在规制雇员与雇主之间的关系。若认定互联网从业者与平台之间存在雇佣劳动关系,即互联网平台从业者被认定为雇员,则雇员被纳入工伤保险的范畴自不待言,反之则由互联网平台从业者自行承担风险。此种分类方式下对于互联网从业者的职业伤害保障尤显不足。相比于法国严守雇员与独立劳动者的二分法,早在互联网经济平台崭露头角之前,数个欧盟成员国就已引入三分法,在雇员与独立劳动者之间设立了“类雇员”这一处于中间地带的劳动者种类。三分法框架之下,类雇员的职业伤害也由工伤保险予以救济。

(二)我国实践状况分析

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篇3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财务工作;满意度

一、全面拥抱“互联网+”的时代背景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7.31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6.9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在高校中,这一人数和比例必定更高,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培育者和开拓者,如何借助“互联网+”这一动力改变传统工作模式,追赶社会发展脚步,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专业的管理和更便捷的服务,成为每所高校必须关注的重点。

二、“互联网+”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的应用

将“互联网+”理念引入到高校财务工作当中,对于提高高校财务工资效果和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首先,财务工作在任何组织中都至关重要,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互联网+高校财务”为突破口,将财务部门设置为联通高校各部门的大数据中心,可以加速推进高校信息一体化进程。其次,“互联网+”所带来的新技术,有利于充分发挥财务工作的核算与监督作用,更好地发挥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自身效益。最后,随着互联网思维的延伸,各种网络服务平台由于打破了传统的财务工作在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越来越受到师生欢迎,给高校财务工作提供了更广泛的服务平台。

1.日常业务

高校财务信息化就是“互联网+高校财务”的产物,是将高效快捷的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财务实际工作中的必然选择,它不仅促进了现有工作模式改良,还使得各项业务的办理更加规范。但目前,一些财务人员依然通过QQ、电子政务、邮箱等手工传输预算编报、人事师资变动、奖助学金信息等财务及相关数据,不但不能保证财务及相关信息的安全,而且降低了工作效率。

2.报账流程

传统报销方式使得师生报销排长队、报账难的问题日益凸显,进一步造成报账人员对财务人员产生不满情绪。利用网上预约报账系统这个平台,基本能够实现“无等候报账”“无现金交易”等功能。报账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登录财务预约系统,录入报账信息,提交报账申请,预约报销时间,打印“报账预约单”经项目负责人签批后,连同全部相关的原始票按照预约时间送到财务部门指定窗口或投递箱,等待审核制单。会计人员可从网上报账系统中调出相应的“报账预约单”,并对原始票据进行审核,随后报账系统就可自助生成完整的记账凭证,并通过无现金支付系统进行转账汇款。

3.管理与服务

可以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往返报销问题,是降低财务工作满意度的最主要因素。而借助“互联网”手段加强对财务政策和办事流程的宣传和讲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方便师生掌握更多的财务报销知识。比如利用财务部门网站可以各种财务信息和规章制度;利用财务工作QQ群可以及时解决师生关注的财务问题;利用财务微信公众号可以推送一些最新报销规定和政策解读。由此可见,财务部门在提供服务和实施管理工作中,形势愈渐多样,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财务部门与外界的交流沟通需要更加及时主动,才能满足广大师生对于财务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

4.其他功能

(1)“互联网+票据物流”。无等候预约报账虽然解决了报账人员排队办理业务这一问题,但票据报账人员将票据送到财务部门后无法了解业务处理过程,不利于核算业务进行。“互联网+票据物流”功能的实现使得票据交到财务部门之后的接单、分单、制单、复核、支付等环节清晰可查,满足了报账人员及财务人员对业务处理过程的监控需求。

(2)“互联网+信息查询”。传统高校财务工作过程中,教职人员和学生很难获得与会计人员对称的财务信息,网上查询平台的建立可以让使用者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查询经费使用情况、工资酬金收入、项目到款、个人借款及其他财务信息,有效降低了财务信息使用者和财务人员的沟通成本。

(3)“互联网+自助缴费”。“互联网+自助缴费”功能的实现,使得需缴费人员通过网上缴费系统查询和选择自己需要缴费的信息,确认缴费即可,缴费完成后还可在网上查询自己的缴费情况。既方便了广大师生,又有效地防范了收费系统的风险,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收费水平。

三、高校财务工作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满意度测评是对服务对象满意水平的量化分析,高校的财务工作要得到学生、老师和社会的认可,就是要努力提高其管理服务水平,这是“以人为本”的高校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高校教职工以及大部分学生的角度来看,解决好业务能力、办事流程、服务管理等问题,丰富财务信息化功能能够有效地节约各方与财务部门沟通的时间成本和体力成本,提高财务工作的满意度,进而提升对高校的满意度。

1.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在哈尔滨某高校财务部门办理业务的师生员工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以获取数据。问卷共设置12个小题,其中8个问题是为了了解服务对象基本情况、偏好及建议,另外4个问题从业务水平、流程设计、技术水平、服务管理水平四个方面,每方面设计三个具体事项进行简单的满意度测评。问卷采取网络填写的方式,最终收到288份有效问卷,借助网上问卷工具,有效率达到100%。因为在办理过程中教职工和财务部门的联系更为紧密,也是财务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有效问卷中包括在职教职工171份,学生72份,财务人员45份。

2.调查问卷分析

从收到的问卷反馈情况来看,首先,在与财务部门沟通交流方面,被调查者更多倾向于电话沟通和现场咨询,可以反映出其他沟通方式在反馈及时性和解释有效性方面较差,导致在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如此普遍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乐于选择传统方式;其次,在报账过程中,被调查者认为对报账程序的提前了解最为费时,甚至超过发票的收集与整理,说明财务部门在工作中的政策宣导作用还比较弱,广大教职员工对于日常报销规定还是比较迷糊;再次,从被调查者在财务部门办理业务最关心的问题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关注的重点都是业务是否能够顺利处理,而对于支付时间和财务人员工作态度的关注相对较弱;最后,从财务网络信息平台使用功能来看,预约报账是人们最常用的信息化功能,在财务平台功能日益丰富的同时,保证预约报账功能的不断完善和运行稳定是满足广大师生员工财务信息化需求的最基本保证。

四、让“互联网+”成为高校财务工作满意度提升的新引擎

财务管理部门作为高校的窗口单位,在学校日常运转和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加快融合到“互联网+”大环境中,更好地做到加强管理、服务师生、促进和谐校园建设,高校财务部门要突破传统思维、传统模式的禁锢,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深入了解互联网技术对会计工作本身及其所处环境产生的影响,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在业务流程、服务方式、信息共享和更多功能开发等方面进一步变革调整。

1.业务流程规范化

利用计算机技术规范地处理各项业务是“互联网+高校财务”的基石。在调查过程中,很多被{查者反映财务部门不同人员处理业务口径不一致问题对财务工作满意度影响较大,一方面造成师生报销规定更加模糊;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报账人员和财务人员的信任关系。这就要求财务部门考虑未来更多的用“电脑”代替“人脑”,尽量减少业务处理环节,通过计算机技术规范业务操作,尽可能提高财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为师生员工提供自助式服务,减少财务工作量。同时还应该加强财务工作透明度,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及时向师生员工宣传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财务信息,让其获取对称的财务信息,以期得到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更多的支持,提升财务部门的诚信度和公信力,维护学校财务的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2.服务方式主动化

借助互联网平台为师生提供主动服务是“互联网+高校财务”的明灯。第一,提高财务人员服务意识能够提高高校财务工作满意度;第二,通过创新服务方式有助于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第三,财务部门随时关注服务对象的反馈信息能够明确服务重点,有针对性提高服务质量。比如针对现有的财务服务类型及其特点,高校可基于微信等普及率高的互联网平台,开发适合高校财务体系的在线财务服务系统,在为教职工和学生提供消息推送的基础上,增加财务信息查询、业务办理以及服务帮助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作为直接提供业务办理和获取反馈的途径,减少不必要的服务环节。

3.数据共享自动化

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据共享是“互联网+高校财务”的利剑。过去的财务工作,财务人员往往只是对基础核算加以应付,并没有关注财务数据利用和分析等工作。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对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可以使得财务数据的效用进一步发挥,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得以实现。例如将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oa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紧密的衔接在一起,实现财务信息化系统和其他系统能够通过数据库后台自动交换财务信息,自动获取其他系统的财务相关信息,一方面可以减轻财会人员工作量,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让财务规章制度规范和严肃性得以提升。

4.功能实现智能化

发挥互联网思维推出更多智能化功能是“互联网+高校财务”的锦囊。继财务管理信息化之后,在我们可预见的未来,财务管理工作将会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例如面对师生重复性问题,通过关键字识别即可实现系统即时回复;在电子发票、电子合同等逐步取代纸质凭证的趋势下,电子发票报销功能更加科学,电子合同备案功能更加完善;甚至有一天报销人可通过发送图片或者视频,与财务人员进行更加直观的沟通。总而言之,高校财务智能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更需要做好可行性分析,有效防范管理风险。

五、结语

“互联网+”对于高校财务人而言,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我们必须要通过更新工作方式,树立服务理念,强化内部管理,创新发展思路,运用先进技术和手段,进一步提升财务服务和管理水平。建立网络化、服务化、协同化、智能化的“互联网+高校财务”体系,为师生员工提供更为满意的财务服务,为学校实现发展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让高校财务管理融入“智慧校园”,与高校万物互联。

参考文献:

[1]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中国信息安全,2017(2):24.

[2]伦宗健,付秋颖,王瑞雨.论大数据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商业会计,2016,6(12):89-90.

[3]王万海.浅谈“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财务管理[J].商业会计,2016,11(21):88-90.

[4]孙婷婷.基于BpR理论的高校财务流程再造及评价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

[5]徐宝华,师文明,李金.高校财务工作满意度测评研究――以武汉某高校为例[J].会计之友.2012,1:69-72.

作者简介:

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篇4

一、机遇分析

档案数据管理是每个企业内部工作中的必要环节,其能够强化档案在企业之中的作用,并且能够为企业的管理工作和决策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但是由于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档案数据管理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因此各单位之中的档案数据管理仍存在很大的疏漏,经常限制了档案数据管理的发展和应用。而“互联网+”的出现,对各行各业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了冲击,不仅推进了企业的整体性发展,同时也为档案数据管理工作带来了大量的机遇。

首先,为档案数据管理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让单位内部档案数据管理工作能够有机会脱离原有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模式,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实现档案数据管理的升级和转型。

其次,“互联网+”为档案数据管理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互联网在我国各大企业之中已经达到了基础性的普及,因此绝大多数的企业都进行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了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但是这一管理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对互联网进行更深层次的应用,而“互联网+”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对互联网功能的进一步挖掘,不仅提升了互联网的应用价值,同时也给档案数据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使其能够依托于“互联网+”对工作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和提升。

二、挑战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相关单位在把握“互联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应对其带来的挑战进行关注和思考。并强化对挑战方面的研究,进而为今后的解决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下面笔者就针对“互联网+”时代档案数据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一)管理观念狭隘,管理内容单一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网络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的辅工具。在数据信息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已经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互联网+”视野下的档案管理观相比较,传统档案管理观的视野过于狭窄,不能对档案进行综合性的管理,难以从全局的角度对数据信息进行认识和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据信息的应用,难以对现代提出的智慧生活进行支持。并且需要注意的是,数字档案馆已经成为未来档案存储与应用的主流,但是由于科技以及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很多企业或者地区很难有效的构建数字档案馆,因此造成了档案数据管理工作上的差异,各企业各区域间的档案数据管理工作都有着明显的差距,不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二)人才应用不足,技术要求提升

现阶段“云计算”已经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其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优化档案数据管理的核心技术之一。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各大企业之中能够熟练掌握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档案数据管理人员少之又少,很多档案数据管理人员甚至不懂什么叫做“云计算”,也不能对互联网中的优势资源进行应用。除此之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求档案数据管理工作在质量、效率、作用等方面都有所改变,在优化数据管理的同时,增加数据信息的应用价值。而要想达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技术进行支持,但是当前各大企业的工作重点仍然仅限于生产销售方面,只要生产销售搞得好,其它工作的优劣并不会得到企业内部管理层的重视,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技术上的革新与发展也是档案数据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之一。

三、应对策略分析

要想在“互联网+”时代促进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发展,就一定要迎难而上,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有效的利用,在机遇和挑战的推动下,实现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质变,进而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与时俱进,时刻保持较高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一)引入现代观念,进行综合管理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是主流的观念,因此在进行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改变之前传统的管理观念,构建大档案思维,对档案信息进行综合性的管理,依托于现代的“云计算”增加信息的搜集与管理工作,并以数字档案馆的形式,将各类档案信息在网上进行共享,方便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进行查阅。同时,要设立智能化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让企业内部工作人员通过关键词搜索的方式找到自己想要的档案,并且系统能够根据工作人员选择的档案信息内容进行适当的分析,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或特征,进而让工作人员在进行思考或者决策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一定的启示,减少了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方面的困难。

(二)培养专业人才,重视技术革新

在“互联网+”时代档案数据信息分析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因此企业需要转变对档案数据管理的态度,并给予档案数据管理足够的支持。首先,企业要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对档案数据管理工作人员提出的新要求,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新技术、新观念的学习。并且,对于人才极度匮乏的单位还可以通过外聘的方式,缓解内部现代管理人才不足的弊端;其次,档案数据管理人员应注重技术上的革新,除了要构建起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同时还要不断的进行系统的升级和优化,对国内、国外企业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及时更换或者创新档案数据管理应用到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最后,企业应针对档案数据管理工作制定新的管理制度,着重强调档案数据管理工作与互联网结合的重要性,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规定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对技术和能力存在欠缺的管理人员及时给予处理,避免影响档案数据管理工作的进行。

(三)进行个性管理,做好档案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之中各部分的工作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每个部门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以及需要参考的档案数据信息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档案数据管理人员应对档案数据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增加其对各部门的针对,可以将不同部门的档案数据信息整合到一起进行针对性管理,并根据部门的不同进行档案数据信息的分类。不仅如此,档案数据管理人员还可以与具体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各部门对档案数据信息的个性化需要,并以这种需要为依据对档案数据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满足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差异性需要。

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篇5

要想成为互联网产品经理,首先要理解互联网产品的概念及相关特点。互联网产品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延伸而来,是在互联网领域中产出而用于经营的商品,是满足互联网用户需求和欲望的无形载体。简单来说,互联网产品就是指网站为满足用户需求而创建的用于运营的功能及服务,它是网站功能与服务的集成。例如新浪的“微博”,腾讯的“QQ”,网易的“邮件”等都是互联网产品。在奇虎董事长周鸿祎看来,互联网产品有几个容易被忽视的特点:第一,互联网产品要有一个灵魂,要能打动用户的心。如中国互联网用户上SnS实际是以开心、娱乐为主旨,那么SnS就要简单、容易上手、带有好玩的游戏。第二,互联网产品需要不断运营、持续打磨。互联网产品的本质是服务,就是通过某种形式的桥梁和窗口把服务传递给用户,由于用户的需求不断在变,产品就要随时调整。如Google所有的产品,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有小的变动,这是做互联网产品的思路。第三,在产品方向上,要先找到一个点做到极致,突出鲜明的卖点。

二、互联网产品经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互联网的诞生催生了大批网站和互联网公司,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岗位需求量旺盛。据报道,截止2010年9月,我国互联网产品经理的从业人员有3万人,而市场的需求达到了30~50万个。互联网产品经理和技术人才一样的吃香,而从大公司里出来的互联网产品经理更是受到争抢,不管是SnS,微博,社交游戏,电子商务,还是移动互联网,对互联网产品经理的需求量都非常巨大。素有互联网产品经理黄埔军校之称的腾讯,每一年都涌入一批优秀名校毕业生抛弃大学专业而进入这个崭新的行业获得新生。互联网产品经理ipm(internetproductmanager)是互联网公司中的一种职能,负责互联网产品的计划和推广,以及推动互联网产品生命周期的演化,需要在设计、开发及运营和营销三个阶段都做好。按照产品阶段可以将互联网产品经理职责分为四大内容:一是市场调研和用户研究。为了能够设计出一个有灵魂,能打动用户的心的产品,在设计产品之前互联网产品经理需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以及用户研究,了解用户的需求,想要的东西;二是产品规划和设计。在市场调研和用户研究之后,对产品进行规划、需求管理、版本管理、产品设计;三是项目管理。互联网产品经理是一个岗位名称,互联网虽名为经理,但是在行政职责上并没有行政权力。互联网产品经理在进行项目管理时需要在多个部门和多个角色之间进行协调,包括从调研、产品的设计到最后产品的成型、运营,都涉及到各种资源的协调、部门之间的沟通,因此沟通能力对产品经理非常重要;四是产品运营和市场推广。互联网产品的推广,从本质上说与传统行业如快速消费品行业的产品推广、品牌推广并无不同,都是通过整合资源获得目标消费者(用户),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因为互联网行业的行业特性以及所处的中国特色的产业环境,互联网产品的推广有着自身的特点。

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岗位职责要求,我们对典型的人才网和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互联网产品经理在互联网公司中处于核心位置,需要非常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市场洞察力和商业敏感度,不但要了解消费者,了解市场,还要能跟各种风格迥异的团队,如开发团队及销售团队进行默契的配合。2.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核心工作内容基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需求分析:明确市场状况、竞争对手分析、市场定位、目标客户分析、需求定位、产品定位、商业模式的确定;2)产品需求分析:产品规划、产品框架设计、功能体系设计、产品原型设计、商业规则设计;3)产品规划和策划:不断优化产品,提升产品质量,提升用户质量,提高用户活跃度;4)产品需求管理:需求收集、需求变更、产品升级管理;5)跨部门协调和沟通:推动Ui、开发、测试、运营、市场部等人员紧密合作达成产品目标;6)产品营销管理:产品价格策略、促销策略、渠道策略、销售政策制定、产品白皮书制定、产品营收分析;7)产品运营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a)内容建设:内容编辑、信息安全管理;b)流量运营:网络营销;c)用户运营:用户行为分析和交互引导;8)不断优化产品,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用户活跃度。

三、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如何为成为互联网产品经理做准备

互联网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充满机会、诱惑和魅力,其产品也深深地吸引着很多大学生,也有相当多的大学生想进入互联网行业当产品经理。有志成为互联网产品经理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大学求学期间就应尽早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为成为成功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做好准备。在传统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通常以培养会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三大手段进行商务活动的人才为目标,而服务互联网产品领域的人才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电子商务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外,还应具备互联网产品和网络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具备从事互联网产品经理岗位职业要求的能力和素质。基于前文对互联网产品经理岗位职责的分析,本文对有志于毕业后选择互联网产品经理作为就业方向的在校大学生提出如下建议:

1.具备一颗热爱互联网的心,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

这是成为优秀的互联网产品经理的首要条件。只有培养对这个行业的兴趣,才有可能热爱这个行业,进而构思并“生产”出好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曾经在雅虎工作过的产品经理傅胜认为产品经理应该具备积极向上、平和的态度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并关注细节。

2.持续不断地关注互联网行业信息,多使用互联网产品

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快,只有持续不断地关注行业信息,才能了解行业现状和动向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多注重细节,多使用不同的互联网产品,尤其多用新出现的互联网产品,了解这些产品的特点和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

3.创造进入互联网公司实习、实践的机会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实习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而实践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很多互联网公司需要实习生,在公司网站和人才网站上时常可见互联网公司的实习生招聘信息,在校大学生可利用假期和毕业实习时间进入企业实习。

4.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抗压能力

产品经理岗位责任重大,压力大,需要具备抗压、解压的知识和能力。

5.专业知识的修读

前面提到的四点建议更多的是基于从事互联网产品经理岗位需要具备的软性素质要求而提出,而要想成为产品经理,硬件素质也就是专业知识必不可少。基于上述对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核心工作内容的分析和分解,有志于将互联网产品经理作为未来就业岗位的在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至少要修读的专业课程(知识)见下述表一中的对应学习领域(课程)一栏,具体课程包括:品牌管理、市场营销学原理、消费者行为学、互联网产品设计与管理、项目管理、商务沟通与人际关系、冲突管理、时间管理、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服务、运营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这些课程是为完成互联网产品经理所涉及到的核心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执业能力。对互联网产品经理岗位涉及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归类,并将这些典型工作转换成学习领域的相应课程。

四、对以培养互联网产品经理为目标导向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

基于上述对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岗位职责及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我们建议以培养互联网产品经理为目标导向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基本技能课程

主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任何一个专业都必须开设的基础课程,包括大学英语、英语听说、军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微积分、体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

2.职业技能课程

这类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能力课程的前提课程,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本都要开设的基础性课程。这类课程包括电子商务入门、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商务沟通与人际关系、冲突管理、时间管理等。

3.学科专业教育课程

这类课程是培养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核心技术和能力的课程,包括互联网产品设计与管理、项目管理、运营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服务、市场营销学、网络营销、品牌管理、消费者行为学等。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篇6

【关键词】: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新挑战

引言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生存的竞争的核心。伴随着“互联网护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函待转型。移动互联网给原有企业的招聘模式和管理模式带来的极大的冲击,同时也帮助企业快速招聘到人才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真正价值。面对个性化的80后、90后员工,企业该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本文从移动互联网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影响与冲击,“互联网+”时代企业人力资源如何加强管理创新进行探讨和研究。

1、互联网+”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新挑战

1.1大数据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更多依据

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依靠大数据决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员工与组织、员工之间的联系沟通汇集的大数据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真正跨入了大数据时代。企业可以随时随地收集大量有关工作和员工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实现科学招人、选人、用人和留人,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来实现员工与岗位的最佳匹配,通过大数据分析员工的需求,了解员工的满意度,从而制定合理的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企业可以从大数据中分析劳资关系与冲突,从而降低管控成本。企业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系统对企业价值创造及经营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定量化评价,使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量化管理成为可能。

1.2“互联网+”与招聘过程的融合策略

招聘信息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来传播信息,如微信、网站、QQ等媒介更快速的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提高企业招聘效率与成本。在筛选简历时,可以通过面试者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微博、博客、说说、空间、等各种社交网站的信息对求职者做一个全面的判断,既避免了招聘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HR较被动的局面,又解决了HR只从根据简历做主观的判断的问题。在面试时,许多借助于互联网的新型的面试方式可以推广使用,如视频面试,远程招聘等。

1.3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由于企业上下级之间界限的弱化甚至消失,扁平化的组织结构逐渐形成。互联网的发展随之带来的是部门员工之间沟通方式的改变。企业各部门之间既可以实现横向沟通,也可以实现纵向的沟通,信息的传递更加高速、透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人力资源管理部可以更快速地了解各业务部门之间的真实情况,满足业务部门的各种需求,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互联网+”时代,企业员工也有了更多信息沟通的媒介和平台,使得员工能参与到企业决策的过程中来,这也为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1.4人才的引进与流动方面,移动互联网使企业人才的引进与流动

呈现多元化,增强了核心人才流动性和共享性。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拓展,尤其是云计算、新能源、3D制造等新技术革命取得新突破,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已进白热化状态,互联网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随时随地和获取所需要的人才职位信息,网络高端人才招聘平台,加速了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的流失与流动。企业间的人才流动呈现这样一种趋势:国有企业人才向合资企业、外资企业流动。外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尽快开拓市场,实行了人才本土化的战略。通过优越的物质条件,先进的管理模式,外资企业确实吸引了不少优秀的、高层次的人才,给不少国有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1.5互联网+”与培训开发的融合策略

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平台资源,来有效的改变其对员工培训的方式和内容。首先,通过借助于互联网信息平台,让每一位员工制定职业生涯的成长地图,通过对员工自身的经验、学历背景和现有技能水平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使员工了解自身的成长状况,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从员工自从的角度接受培训工作,减少培训的阻力。其次,通过对不同职位,不同级别的员工的对比分析,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制定员工总体的成长规划,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此外,员工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找到和企业的培训内容相关的文献,自主学习,构建新型学习型组织。最后,也可以将将面对面的课堂式讲授模式变为远程教学模式,这样可以避免传统培训受时间与地点等方面的限制。

2、互联网+”与绩效管理的融合策略

企业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借助于互联网进行绩效考核是现阶段一个普遍的趋势。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和收集的信息平台,有很多很方便的易操作的绩效评估系统可以使用,HR部门可以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考核方式,来进行本企业人员的绩效考核。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但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便于及时更新绩效考核体系,而且成本比较低,网络平台上可以收集到关于员工更多的基础信息,更方便快捷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的考核,通过优化企业人才的使用结构来获取更可观的利润。

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越来越多,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者迅速适应大数据环境,改变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规避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端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转变视角,重塑管理模式、变更管理手段,本文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际,对“互联网+”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思维[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2).

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篇7

【关键词】通信;互联网技术;数据管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丰富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利用数据管理的相关技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实现数据的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将各种数据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所以,应该利用各种技术,提高数据管理的所产生的效果。

一、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基本认识

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都是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的产物,都属于技术类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关系变得愈加不可分割。在目前,企业的数据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要引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只有将这两种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才可以发挥出其中巨大的潜力。为了在我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下去,无论企业的类型是什么样的,对于及时的收集相关的数据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可以对变幻莫测的市场进行及时的监测。因此,合理的利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可以促进企业将自身的数据管理系统进行完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收集到越来越多的有效的信息,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需求,企业都能给予满足。

二、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下我国企业的数据管理中的具体应用的可行性

面对现在的实际情况,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尤其是西方那些经济和科技都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都非常重视数据管理的相关工作,而且也在不断地针对各方面需求进行多层次的尝试和实践,他们的目的是可以为自己找到更加有效和实用的应用技术,将数据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和专业。通过国内外大量的实践不断证实,将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数据管理上来,可以赢得前所未有的实际效果。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数据管理都是利用文件系统管理和人工管理的方式进行具体的工作,但是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实际需要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数据管理也在逐渐改变,数据库系统管理模式不断被创立、因此,在新世纪,数据管理的发展离不开通信及互联网技术作为强大的动力。

三、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运用的具体难点

部分数据管理人员没有对通信的和互联网给予一定的重视,将其在数据管理总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忽视,虽然目前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数据管理中,但是数据管理人员对于通信和互联网的巨大潜能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所以通信和互联网在数据管理中并没有得到更加深入的实践,所以就会经常出现对于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不重视的现象出现,严重的还会造成数据管理的工作效率低等不利影响。企业的经营者对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数据管理的投资很少,就会引发管数据理模式不完善和数据管理水平低的情况。所以说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将自身有关于通信和互联网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为数据管理的智能化转变节省出人工的成本。企业的数据管理部门缺乏技术人才,虽然目前的数据管理人员都具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员工的年龄都不交偏大,那些年纪较大的员工对于通信和网络技术不能进行熟练的掌握,一旦计算机或者网络出现问题时,企业都不能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样还会造成用户的相关信息遭到泄露,就会使数据管理的高效性受到影响,给企业到来很大的损失。

四、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运用的具体措施

设定培训机制,提高人才的技能,主要是针对数据管理的中心人员在通信和互联网方面进行培训。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对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可能带来的危险都不是十分的明确,如果才出现危险就让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解决,但是这些人员都不是数据管理的中心人员,他们有时可能会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而有关数据管理的工作应该给予快速的解决,这就要对数据管理的中心人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管理的运行效率。可以采取内部培训的方式,让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人员对员工进行培训;也可以把员工交给专业的团队进行培训,既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性,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对外合作;还可以将员工交给合作的企业进行培训,将员工技能水平进一步进行提升。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运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和预防以及应对机制。

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机密就是数据,绝不能让数据进行流失,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引入则加大了风险发生的概率。所以要对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并采取应对措施。制定这样的机制,首先要对数据管理进行保密处理,每一个设计数据管理的计算机,都要进行加密处理,其次要注意设置防火墙,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互联网的各类病毒的侵入。与此同时,将数据管理的网络和其他的网络进行分离,使病毒不可能通过其他的网络进行传播;企业也要在自身设置风险警报系统,针对那些无法组织的病毒传播,就应该采取报警,而这个时候就需要技术小组进行具体的处理;在风险解除后,应该及时进行总结和汇总,对其解决办法进行具体的讲解和宣传,将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解决能力进行提高。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对数据管理进行具体的规划,将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引入到数据管理中进行更深的探索和研究。而数据管理部门要将自己的基础工作进行完善,数据孤傲里和其他的部门具有很强的联系,所以数据管理部门和其它部门的联系也要不断加强。数据管理人员应该对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找到提升数据管理水平的更加有效地方法,使企业可以不断的发展下去。企业的数据管理人员应该将具体的管理技能进行优化,在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和管理部门的负责人相互进行交流和沟通,将通信和互联网技术进行熟练的掌握,再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对数据管理工作进行积极的开展。我们不能一直对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认识停留在浅显的认识和理解上,将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数据管理中,就要加深对其的深入理解,企业对于通信和互联网的认识应该需要不断的实践的验证,对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的具体应用也要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既要重视对各种通信和互联网的技术,对其在数据管理中的具体的实际应用的重视也要不断的提高,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通信及互联网的实际应用也要考虑如何将人工等具体的成本进行有效的缩减,并且不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分析,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将数据管理的智能化进行大幅度的提高,在最大的程度下,将企业高数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率进行切实的提高。

五、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数据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运用,具有很强的可能性和可操纵性,虽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数据管理所面对的风险也不断增加。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应该采取积极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将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具体的应用要点进行积极的把握,将应对的具体工作做好,咋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要进行及时的解决,提高数据管理的科学性,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慈松.能量信息化和互联网化管控技术及其在分布式电池储能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14:3643-3648.

[2]史炜,马聪卉,王建梅.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以融合类业务发展及业务模式探讨“两化融合”的发展对策[J].数字通信世界,2010,02:16-49.

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篇8

关键词:“互联网+”;设备管理;探研

在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设备为生产的主要承载体,设备的运行状况、维护情况、故障状态等是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设备的管理和合理使用也是企业提高产品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因此随着现代企业深化发展,如何提高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及手段,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生产活动中非常关键的环节。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他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自此,各种行业的发展开始真正地走进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模式进入研究和摸索的时期。作为现代制造主要承载体的设备,其管理也势必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有所突破。如何将互联网的技术溶入设备管理中,从而提高设备的管理、维护、维修水平,提高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提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把故障预防水平和设备故障排除率大幅度提高,如何促进设备管理的标准化升级,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当前设备管理的状况

在我国现有企业中,由于企业规模多样化,所以设备的管理水平也是良莠不齐。但从管理方式来看,企业对设备的管理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静态统计式的管理模式,即设备的基本情况、设备使用情况等信息都需要设备的使用者在设备管理登记册中记录,再上交班组或车间。因此这种静态统计式的管理使得设备的变化信息大大滞后,同时也出现一些人为因素而引起的设备状态不清的情况。

2“互联网+”设备管理模式

建立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设备管理模式是解决传统静态管理模式的必由之路。变静态为动态,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在当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计算机管理、传感技术应用、自动控制技术等为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动态、时时性等特点,将设备管理放置到互联网状态下,实现在生产企业内部设备状况的实时共享。2.1搭建。“互联网+”设备管理的信息平台信息流的实现需要将设备、计算机和使用管理人员联系起来。因此需要构建以设备监控与管理的信息平台,其面向用户,实现设备基本信息,生命周期维护、故障预警和故障维修的综合平台。如图1所示。2.2主要功能构建。(1)设备信息管理。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平台,对设备建立信息档案。档案中详细记录设备的出产日期,设备的功能属性,设备的使用频次和使用时长,保养周期,设备出现过的故障情况,维修情况,当前的使用状态,并可利用影像记录典型维修过程。使用者通过设备专属条码或编号可以在信息平台中时时查询设备的具体情况。通过GpS定位,即可查询设备所在车间和所占工位。(2)构建设备工作任务卡。设备的工作任务包括:定期保养、正常工作、待机和维修等。在不同的工作任务周期,针对相应的工作内容,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上机处理任务的人员依据工作任务卡完成即定的工作。(3)定期保养提醒。要保证设备能顺利、高效地参与生产活动,设备的预防维护是必要环节。不同的设备,设备中的不同零件,根据使用周期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失效,因此系统将全部生产设备的计划保养和常规保养任务纳入设备管理平台进行集中管理,根据时间设置,到点提醒,跟踪执行进度以及完成情况,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划调整或变更。(4)维修管理跟踪。建立故障诊断维修专家系统,将故障点、故障的诊断与识别、解决方案相关联,利用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对设备进行运行监控,根据设备的异常点或故障情况自行初步诊断,发出报警信号,并同时生成初步的维修任务书,直接将报警信号发送至管理人员、维修人员的电脑终端或手机终端,实现实时响应,在最短时间里对故障设备进行处理。(5)配件、备件管理。设备使用过程中,一些易损件需要长期有储备,建立配件、备件管理,基于设备运行维护和设备的维修频次,对配件、备件的数量进行跟踪,以及进库、出库管理,库存不足预警,优化采购及库存饱有量,保证配件、备件能及时采购合理补充。(6)任务追踪管理。根据任务情况,自工作任务后自动追踪设备使用、保养、维修时,工作人员的占机时长,任务完成状态等信息,进而优化额定工作时间,核算工人的工时数,并可为同类工作提供参考数据。2.3外延功能构建。(1)充分发挥互联网功能,通过图片、文字或影像等信息传输,与设备生产企业互联,对设备出现本企业维修人员无法解决的故障时,启动远程故障诊断机制,让设备生产企业的专业人员进行故障分析,提出解决方案。(2)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企业的工作人员提供远程教育,工作人员可通过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可自行通过平台所提供的教学视频,案例分析,设备使用技术培训资料等资源进行深入学习或讨论,在当前设备更新快,新技术、新产品快速更新的环境下,及时的提升设备管理和设备维修人员的工作能力。

3面临的困难

“互联网+”行动计划还只在起步阶段,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特别是在实业中的使用还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比如信息平台的搭建必须是在硬件设计完善的前提下,而对于设备管理来说,传统的设备多是单机工作,对信息特别是使用情况和故障信息的提取必须完成设备的升级改造,为信息的收集提供必要的信号源,这是一项集传感、监测、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综合的技术,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应用案例,还需要加大力度开发与研究。同时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的互联网技术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在企业中专门从事互联网使用和维护的一般为专业的it人士,而管理和维修人员多数对设备熟悉,对互联网技术比较薄弱,他们基本只懂简单的应用互联网,但并不能将互联网技术与自己的工作完美的结合,最终影响互联网技术在设备管理上的应用效果。这方面的技术设备的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是有待提高的。

4结束语

不论当前的技术条件是否充足,“互联网+”的模式将是未来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研“互联网+”设备管理体系有利于推进“互联网+”的实际应用,为设备管理者和维修人员提供了创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思维。

作者:邓岐杏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5-03-06.

[2]方东红,岳鑫隆,王野.高校设备管理与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267-270,283.

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篇9

或许,一场新的互联网革命即将到来。

“一个开放、全球化的网络,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这就是我们所称的‘工业互联网’。”前不久,Ge总裁在中国高调推出他的工业互联网理论。Ge认为,工业互联网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传感技术及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它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并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激发生产率,让世界更快速、更安全、更清洁、更经济。

这一理论一提出就引来业内的广泛关注,中国移动也表示对此感兴趣。在让人有点眩晕的智慧城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一系列概念之后,工业互联网这个新概念又能给中国工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作为中国工业经济支柱、拥有多种优势的国企,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又该如何应对?

什么是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Ge认为它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传感技术及互联网的高度融合。简单的说就是将机器、人连接。核磁共振成像仪、飞机发动机、电动车,甚至发电厂,这些都可以连接到工业互联网中。

“工业互联网,是由机器、设备、集群和网络组成,能够在更深的层面和连接能力、大数据分析相结合,从而能更有效地发挥出各机器的潜能,提高生产力。”中研普华研究员萧滔认为,工业互联网最显著的特点是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节省成本,推动设备技术的升级,从而提高效益。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工业还是互联网,这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有目共睹,我们都在感同身受着。工业化创造了无数的机器、设备组、设施和系统网络,互联网革命带来了计算、信息与通信系统的进步。工业互联网则汇集了两大革命的成果,将世界上各种机器、设备组、设施和系统网络,与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和软件应用程序相连接,为各种企业、产业和宏观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机遇。

“如果这两者相结合,就能够互相吸收更多的资源,更有效地进行资产优化、系统优化,从而带来生产力的巨大提高,这就是其最大的优势。”萧滔信心十足地表示,如果工业互联网能够大力普及和应用,将对我国的工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如果我国医疗效率提高百分之一,就意味着节约250亿元的医疗成本。在商用航空领域,节约百分之一的燃油就意味着节约180亿元的燃料成本;燃气发电机组能耗降低百分之一,就意味着节约价值500亿元的燃料。各行各业对于燃料的需求非常大,这些成本的节约就是新的效益。”

事实上,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国内一直都有,而非仅仅是Ge的舶来品。

上海可鲁系统软件有限公司2004年就于国内最早提出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并一直在做怎样把工业设备通过工网互联网互联互通。可鲁副总裁张坚对《国企》记者解释道:“从技术的层面,工业互联网属于一个交叉性学科的综合应用,涉及三个领域的问题。一是工业信息安全,二是网络通信技术,三是广域自动化。只有把这三个技术融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工业互联网的基础架构。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工业互联网。一是依托公众网络连接专用网络、局域网。现在企业里有很多局域网络,比如石油传输管线、铁路交通、电网等。二是以生产自动化为基础,实现企业全面信息化,然后再变成工业互联网。”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物联网的大热,各种类似于“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层出不穷。比如思科的“万物互联”,iBm的“智慧地球”,云计算、大数据等等,眩晕的新概念让我们不知从何理解。Ge认为,物联网主要强调的是通信,工业互联网是以资产作为出发点,比如发动机、燃气轮机、核磁共振以及客户的一些需求,以寻求零宕机,更高的燃油效率,更好的企业绩效和机队运行效率。工业互联网是结合材料和分析的,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都是相关的。

“其实这些都是与物联网对应的概念,只不过是大企业的一种营销手段而已。”中国物联网产业协会秘书长柏斯维认为,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是物联网的一部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工业互联网的时代。Ge提出工业互联网,可以说很好地把握了物联网的发展时机,是一次非常有效的概念营销。“十二五”规划推荐了9个试点领域,其中智能工业与工业物联网的概念类似。

柏斯维对记者表示,我们不应该限制在概念本身,不断重复这个口号,给Ge做嫁衣,而应该思考这种概念的提出带来的变革,以及我们自身如何利用好物联网带来的新机会。工业互联网也好,物联网也好,最重要的是帮助企业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我们要思考企业如何能在工业互联网浪潮中找到好的商业模式,找到好的机会,在此轮变革中占据竞争优势。

对于工业互联网的大热,赛迪顾问移动互联网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王武军并不感冒。“叫什么并不重要,实质是传感器+网络+数据分析。这些仅仅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节点,可以将它理解为工业信息化的应用,也可以理解为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一种应用。”王武军认为,传统工业是大机器生产和制造,现在无非加一些信息通信设备、微处理器,也就是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通过联网、远程控制等手段将信息化往前推进了一步。我们没必要如此大惊小怪。

中国市场已可大力发展?

Ge在分析报告中指出,我国已具备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的优势和条件。

萧滔赞同这一观点。“首先,我国过去20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速度和装机量,给工业互联网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尤其是航空、能源和医疗三大领域。2012年,我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工业占GDp比重为40%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2.57%。从人口数量和机器设备方面来说,我国是最多的。其次,我国互联网目前正处于新的高速增长时期。2013年前6个月,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1.23亿,与2012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9.4%。最后,我国在控制系统、传感器、远程监控等方面应用非常大,发展也非常快。这些都为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准备了基础。”

近年来,中国工业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工业企业信息化的脚步仍待提速。虽然智能化设备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企业还是信息孤岛,要使生产数据信息化可谓任重道远。这些也正说明了工业互联网市场的潜力所在。

以上海可鲁多年的实践来看,国内工业自动化的市场需求很大,比如构建远程监护和维护系统,在石油、电力和交通领域的需求非常强劲。“比如我们2006年开始进入陕京线,构建从陕西到北京的石油管路监控,实施了远程监控和管理,有效降低了维护成本。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必然带来管理模式的改革,这些需求会逐渐被发掘出来。”张坚说。

张坚认为,工业互联网发展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首先,在工业领域设备的需求多种多样,所有设备都要基于网络连接才能发挥功效,因此如何让工业设备上网就成了关键问题。其次,解决安全上网的难题,要求合理利用一些公共资源来使工业网络有安全传输的保障。最后是如何上得起网的问题。现阶段工业设备上网成本很高,在中国普及推广具有很大难度。此外,工业互联网和传统商业领域的通信模式不一样,把工业互联网的局域网延伸到广域互联网上,也会面临一连串的设备互联互通问题。“可鲁经过几年的努力和研发,已经在这些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推广工业互联网打下了坚实基础。”张坚对记者表示。

国内这样的企业并不在少数。物联网的本质是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之间的数据采集、传输与分析。随着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的推动和发展,物联网三个层次(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相关技术都已经非常成熟。“像控制系统、传感器、远程监控以及其他各种设备,国内市场已经有了自主研发的产品,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柏斯维认为,我们已经迈入了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这些技术为物联网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而工业互联网作为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如果快速发展,那么对促进传统制造业由粗放型、以规模取胜向精细化转型,提升整个工业的内在素质都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中国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一次契机,是振兴工业、高端制造业的突破口。

前景是美好的,但是国内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已经有好几年,并未引起巨大的市场变化和突破,甚至很多企业对此的认知度还不是很高。这也恰恰暴露了我国发展工业互联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柏斯维告诉记者,我们发展工业互联网有一些不利因素。第一,我国高端制造业大而不强,虽然体系完善,总体产业规模国际领先,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某些产品(比如高端机床)还严重依赖进口。第二,缺乏自主设计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国内公司投入研发的力度普遍不逊于国外企业,成效却远远不足。校企联合研发的力度还需要加强。第三,人才缺乏。环境监控、远程诊断、产业链集成,这些都是迫切的需求,但是相关的高端人才不足。

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王武军一直比较冷静。“市场是否成熟,技术是否推广,取决于企业自身对市场的判断。企业会根据自身情况、企业规模和人工状况等去衡量采取技术手段与人工的比较效果以及成本,无法统一而论。不过对于工业互联网而言,未必会像‘云计算’那样享有国家专门政策的支持,目前也没有具体的标准。就像物联网的概念在国内也提出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落地的不多。”

国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具有明显的趋向大中型化的特征,而且国有企业占了绝大部分份额。这为国有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比如在电力方面,工业互联网能使全国成百上千家电厂的数据汇总到云端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同时,由于发电和传输的精确可控,电力生产将成为一件量入为出的事情。从而我们也终将实现电力在个人、公司、电厂之间的灵活买卖。对于具有规模优势的国企,无论是在资本投入收益方面,还是在提高效率方面,反而更能体现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优势。“规模效应很重要。大型的企业和产品市场分布广泛比较广的企业采取工业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更有价值。”王武军表示。

不仅如此,国企可以向Ge学习,通过“传感器+网络+数据分析”的方式,卖数据和服务给客户,加强自身转型,借机增强高端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自身打造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也可以利用Ge的产品和技术,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国企可以和上下游的企业联合,建设国际领先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形成合力,共同开拓物联网在工业的应用。国企还可以以此着眼于传统产业的升级以及战略新兴产业,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摸索科技创新的方向。”柏斯维认为,这对于国企是机遇,更是责无旁贷。

“利用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绝对是一块很大的蛋糕。”萧滔表示,“但要充分利用好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首先,我国国企分布在各行各业,但基本是独立经营,联系度不高。其次,工业互联网是一项大工程,涉及人、设备、机器、互联网和大量的数据相结合,条件还不是很成熟,加之国企涉及的工程项目一般比较大,刚开始应用起来比较困难。最后,在工业互联网方面,人才总体比较缺乏,国企也不例外,制约了工业互联网在国企的发展。”

王武军则认为,实力雄厚的国企面临两个巨大的挑战。“如何保证安全?上网之后海量企业信息的快速传输,如何避免关键信息因安全问题而落入有不法企图的人之手?同时,出现海量数据之后,如何拥有专业的数据分析人才?”

从国企高管到下海成为一家专攻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型民企的老总,上海可鲁董事长林苑对工业互联网给国企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有着深刻的感受。

“对技术创新有陈旧意识的牵绊,是国企首要面临的挑战。”林苑告诉记者,对于工业互联网发展而言,国企没有技术研发优势,有应用优势,但一直未充分利用起来。我国的创新能力一直不如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创新机制有关,尤其是国企。中小企业一般创新能力较高,全世界创新80%来自中小企业。而大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效率较低。这种情况对于国企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据介绍,国外解决创新问题的办法是,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侧重于发展方向的战略研究,但是技术研发都来自中小企业。大型企业拿出基金去收购技术研发成果优秀的小型企业,变为自己的技术。国外大型企业90%以上的技术来自对中小企业的收购。

“而中国恰恰缺少这样的机制。很多大型企业都搞自己的研究院,投入几十亿元的资金。事实上,它本可以花小钱办大事,将资金利用得更有效率。”林苑对这种情况很忧虑,“抱着铁饭碗的国企的创新动力远没有中小民企那么迫切,效率没有中小企业高。现在很多国外的大型企业,已瞄准国内做技术研发的民企,开始收购大量专利技术和企业。我们就遇到专门收购技术创新公司的基金,股东都是世界著名大型企业,包括Ge。他们比较看重国内的市场。因为国内研发型的企业几乎只剩上市这一条窄路,对于他们机会非常多。而国内科技创新民企又面临着资金匮乏、竞争激烈的窘境。只要民营企业有一个好技术就会被国外企业收走。”

林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国企不仅要针对工业互联网树立与民企合作的意识,而且要有与国外一流外企相抗衡的意识。否则就是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一大损失。

而当下国内良好的技术市场利于国企快速建立起对于工业互联网一套完整的创新投资机制。对于工业互联网的技术研发,国内很多中小企业已走在世界前列。“我们企业的数据采集技术至今仍领先Ge两年。2004年全球第一个全嵌入式工业通信服务器,以及全世界最高端的工业通信服务器都是由我们创造的。还有很多工业互联网方面的技术,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都做得非常好。”林苑表示,国企要做的不是技术研发,而是如何把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成生产力。国企要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优势,寻求创新机制的突破口,成为引领国家创新机制改革的一个样本。

国企应如何应对?

作为国民经济中流砥柱的国企,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比如资源优势、市场优势、资金优势,以及整合产品、技术、资源的能力优势。如何发挥自我优势,充分发挥潜力,成为工业互联网革命来临时国企应最先思考的问题。

“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逐步确立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的创新投资机制。”林苑表示,国企并不具有技术研发的优势,专业的事由专业的公司来做会更有效率。研发方面,国企应该充分与民企合作,可以收购、合资,或者联合研发,带头建立起更新的国家创新体制,将技术研发的优势集中于国企,提高国企的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为工业互联网浪潮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物联网在发展初期,需要统一标准。各个行业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而行业标准的建立需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尽快统一。当下很多国企是本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制定标准方面有话语权。这是国企的优势。“如果这些企业能够意识到工业互联网的重要作用,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与此同时不断加强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有效吸收互联网发展的经验,国企就能在这一波大潮中抢占先机。”柏斯维对记者说道。

根据Ge的描述,大数据可以称为工业互联网的命脉,也是关于软件和分析的新构建,能在机器上提取有意义的数据。它将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和网络传递而来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内容整合再次输出,以提高效率,改进产品。企业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新型的服务。工业互联网就会形成一个“数据物流”的产业。“数据传送过来企业要怎样用?这是关键。其中所需要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能力,我国企业与国外相比差15~20年。”林苑认为,国企在未来要大力提升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新浪潮的到来。

在萧滔看来,工业互联网是要把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整合起来。工业互联网迅速发展,国企应积极坦然地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首先,工业互联网所带来的利益能多快在经济中起到作用,取决于采用新技术的速度。所以,国企在运营过程中应不断增加科研投入,不断研发新技术,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其次,工业互联网给经济带来利益的速度还要同企业与其他公司合作的能力相结合,也要与商业环境以及商业政策相联系。国企在经营过程中,应不断与其他公司、企业合作联系,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最后,工业互联网需要一个适宜的主干网,数据中心、宽带频谱和光纤网络都是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并用以连接行业和地域之间不同的机器、系统和网络。国企在这方面应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网络设施,建立好自己的数据库,加大其中各环节的联系,以便支持工业互联网数据流的快速发展。

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篇10

关键词:长春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则日益突出。据了解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749万人,高校毕业生总数年年增加,就业难度持续攀升。对此,很多应往届毕业生们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而在“互联网+”经济的带动下,新的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正在崛起,吸引了一大批小微企业投身其中,开创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局面,为解决就业问题以及经济长期发展问题提供了新范式[1]。将大学生创业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以及推动互联网经济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

一、问卷及访谈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在选择调查对象时,聚焦长春市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包括长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吉林财经大学、长春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建筑学院、长春工程学院。在大规模发放问卷前,我们还根据对50位高校生预调研的结果对一些题目及选项进行了修改,然后正式发放问卷,邀请了上述9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在问卷星网站上进行填写,共回收问卷900份,有效调查问卷760份。

调查问卷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个人基本信息、对于互联网+创业环境了解与评价、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实践。个人基本信息部分内容涉及性别、文化程度、专业以及个人性格评价等;创业环境了解与评价部分包括大学生对家庭、学校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了解与评价;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实践部分则从正在进行互联网创业、进行与互联网无关的创业、有创业意向但没有项目以及无创业意向这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创业现状进行分层调查。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生占55.19%,女生占44.81%。其中本科生占86.58%,研究生占3.54%,专科生占9.87%,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本科生占绝大多数;专业方面,理工专业学生占42.28%,经管类专业学生占22.28%,师范类专业学生占17.38%,农林类占4.81%,其他占比例较小。

除此之外,课题组还深度访谈了来自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长春工程学院的15个与互联网+有关的创业的团队,并邀请了2位创业研究领域的专家给予创业指导意见。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1.性别因素

总体而言,长春市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大部分在校生对创业充满梦想,但是从图1可以看出男生中有创业意愿的人数约为女生的两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生都倾向于选择轻松、稳定的工作,不愿意选择选择创业,而男生的竞争意识较强,所以更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事业。

从图2中可以看出有过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创业。创业者需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创业初期需要务实,调整运营的思路和方向,做好规划和决策。有过学生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更加自信,有处理事务的能力,能合理解决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他们能不断学习,积极挑战新事物,同时也有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然而没有学生工作的人则是相反,没有经验也没有胆识尝试创业。

(二)家庭因素

从图3可以看出来,家庭环境是影响创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如果家庭中有自主创业的先例,特别是父母,那么孩子也会大胆尝试。相应的,如果家庭中无创业者,会对孩子的创业意愿有一定的影响。

(三)社会因素

自总理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时,就掀起了互联网的热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更是鼓舞了一大批年轻人走上创业的道路。从图4可以看出近三分之一的人选择基于互联网创业是由于国家政策引导和成功人士激励等社会因素,可见社会趋势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三、初次创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困难

从创业模式的选择来看,在有创业项目的大学生中,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做线上销售,只有一小部分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创业。互联网思维内涵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以创新技术为驱动,注重互动和体验[2]。但是从图5和图6可以看出很多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的理解就是“互联网+零售”,并没有真正理解互联网的内涵,创业项目虽然表面上和互联网息息相关,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贯彻互联网思维,只是单纯的将互联网作为工具运用,沿袭传统售卖的思维。

(二)创业团队成员不匹配

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与激烈的互联网竞争要求创业团队从一开始就具备相对完整的核心结构,寻找互补性强的搭档对于创业者而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图7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最初的创业团队大都是同学和朋友的组合,在我们对创业团队的深度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的创业组合大都以参加创业大赛开始,商业利益最大化意识不强,在选择创业合作伙伴时会选择关系相近、专业相同、思维方式比较一致的伙伴,以致于不能多维度思考问题,同时自身能力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不能预见一些潜在威胁,真正遇到困难时不知所措。

(三)团队管理存在管理误区

创业团队管理的重点应该是在维护团队稳定性的前提下发挥团队多样性的优势,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我们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倾向于以私人关系代替明确的团队分工,个人情感对创业行为影响较大,团队内部难以形成有效的职责划分与稳定高效的合作秩序。

(四)高校创业教育滞后,支持力度不足

从图8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对于高校创业指导方面满意的只有创业讲座与创业大赛两个方面,对于创业课堂、创业指导和创业氛围方面高校的支持力度还有待提高。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业类课程,但是大都作为选修课,而非必修课,上课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枯燥乏味,没有实现激发学生们的创业意愿的初衷。

(五)创业扶持政策了解甚少,扶持政策利用率低

从图9可以看出大多数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对于政府的创业优惠政策知之甚少,很多人就算了解,也因为繁琐的大学生创业审批手续不知道从何做起,如何运用,可见大学生对于国家给予的创业优惠政策利用率不高。

四、提高初次创业企业存活率的建议

(一)理解互联网创业内涵,提高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意味着把互联网的优势运用到传统产业生产、营销、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与协同,为用户提供精准、个性化服务[3]。大学生创业者应该精准定位自己的创业项目与目标人群,不能把“互联网+”与“+互联网”混为一谈,不是所有和互联网有关的创业项目都是“互联网+”,也没有必要人云亦云地站在互联网的风口浪尖上,最重要的是意识到自己拥有什么样的优势,清楚自己目前拥有什么样的资源,发扬创新创业理念,开创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除此之外,大学生创业者还要做到不卑不亢,脚踏实地,不断学数据、云计算等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充实自己,提高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学习中创新创业。

(二)寻求创业伙伴,打造创业团队

创业团队关系的融洽对于团队效率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团队成员之间的认同度高,就能彼此信任,不会斤斤计较,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创业事业中去。因此大学生创业者可以从朋友、同学、亲戚等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中寻找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但是需要根据创业项目进行匹配,通过分工协作而达到项目与团队的整体性。一个基于互联网创业的创业团队中不仅应该包含掌握云计算、大数据等有关知识的成员,还应该有管理学、财务、人力资源领域的成员负责策划营销方案、设计股权分配、人员统筹等问题,只有成员多元化的创业团队才能有更好的决策和绩效。

(三)加强团队管理,清晰定位角色

合理的利益分配是成功创业的保证。大部分大学生创业团队常常会混淆领导者和团队成员的身份,这样往往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造成误会,最后团队一步步走向分裂,因此创始人之间越是熟悉,越应该在创业初期就做好各自的定位,分配好各自的角色以及每个角色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应该得到的福利[4],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未来很好的保护团队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四)高校整合创业资源,打造创业平台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人脉、资源都有很强的局限性,因此为了帮助大学生提高初次创业的成功率,高校必须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首先可以设立实践型互联网创业课堂,邀请著名互联网创业导师及知名企业家来校指导座谈,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导师们分享的实战经验也可以激发同学们创业的意愿,更好地了解创业中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案。为了给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平台,除了开展相应的创业课程之外,高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和企业联合设立创业指导机构和培训基地,利用企业的市场优势给大学生提供实战机会,让有潜力的项目预先接受市场的考验,不仅可以帮助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也可以降低初步成形的项目失败风险。

(五)政府有效解读创业政策,放低大学生创业门槛

为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积极创业,各省、市、自治区也都积极出台相关的地方优惠政策并创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基地,但是大学生创业者的实际需求远远大于目前出台的创业扶持政策。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清楚明晰地向大学生解读创业政策的运用途径,简化大学生创业审批手续,让更多有潜力的项目可以进驻创业园。同时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创业贷款优惠,如降低税收比率,除此之外,还要提供高质的创业指导,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存活率。

五、结束语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正改变与塑造着大学生的创业模式与路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业机遇。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展开研究,发现其创业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所在,帮助其优化创业模式,推动创业进程,应该是当前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徐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创业模式选择与路径优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5):

[2]刘丁慧.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