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金融行业就业形势十篇金融行业就业形势十篇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9:30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篇1

一、中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一)中国金融发展的规模与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中国采取的动员性金融,使金融规模一直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在数量上不断扩张,实现了充分的金融动员。虽然存在资金的损耗和运用的低效率,但在动员性金融支撑下的粗放式的金融总量增长,无论是输入国有企业还是漏损给非国有经济,都增加了整个经济体系的资金供给。金融总量的增长,扩大了资本形成规模,加快了资本形成速度,并与中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结合,促进了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发挥,而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金融体系提供的外部融资支持,更是满足了这些行业的巨大资金需求,促进了规模经济的获得、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生产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乃至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本的提升。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张,导致金融总量的增加,其作用不仅仅体现为促进资本形成,改变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获取规模经济以及通过内生发展等途径实现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变迁,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经济转轨初期,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资本短缺,而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则一直强调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的对外贸易在积极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同时,政府也一直在寻求通过提升出口商品的品质,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等途径,转变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式。这些政策意图,必然导致金融资源被大量输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而这些行业的生产经营特征之一就是,通常需要长期而巨大的外部融资支持。如果没有外部融资总量规模的保证,就会造成业已形成的大量资本要素被闲置,无法进行生产,正在培育或者已经获得的比较优势,无法得以实现或者充分发挥。因此,中国金融发展的规模扩张,金融总量的增加,一方面通过向经济体系提供外部融资支持,促进资本形成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积累,实现了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以及比较优势的变迁;另一方面,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各行业的融资需求,缓解了经济体系的融资约束,配合了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变迁,使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持续发展得以保证。非国有经济虽然未能直接或者更多受益于金融总量的增长,但在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特别是转轨初期,非国有经济获取的金融漏损(卢峰,姚洋,2004),对于其起初的创立和发展还是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非国有经济在经济转轨初期,大多从事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基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融资需求特征,融资约束并未成为非国有经济利用并发挥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障碍。可是,在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非国有经济通过资本积累,正逐步进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或生产阶段,而此时非国有经济所面对的融资约束也越来越成为其实现产业升级的主要障碍。从整体上看,动员性金融形成的金融总量增长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向非国有经济的金融漏损,对于促进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形成、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比较优势的变迁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整个经济体系融资约束的缓解,也保证了后期形成的比较优势的有效发挥。

(二)中国金融发展的效率与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在提供融资支持方面并没有完全实现效率化和市场化,两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国有企业、战略产业的金融支持与对非国有经济的融资歧视并存。从金融资源配置角度来看,在中国的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源配置并不是遵循市场经济要求的效率性原则,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控制。在中国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下,国有企业和战略产业得到了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并享有各种利率和期限上的优惠政策,这对国有企业和战略产业的产品价格优势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国有企业和战略产业获取的廉价金融资源,大多是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其外部融资价格最终将回到均衡价格水平。如果国有企业和战略产业没能在丧失租金前形成企业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仍将导致价格竞争优势的丧失、比较优势的无法形成和企业的被淘汰。不可否认,政府通过对金融体系的控制,提供廉价资金着力支持某些特定企业和行业,可以使其获得低成本的外部融资,并可在短时期内促进其快速发展,但其负面问题则可能是资源配置上的扭曲,比较优势无法有效发挥,并使比较优势的变迁受到阻碍。得到过度金融支持的企业或行业,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并导致其贸易条件的恶化。同时,由于获得大量低成本的外部融资,相关企业或行业也可能会失去不断提升竞争力的动力。对于非国有经济来说,在经济转轨初期,资本投入十分有限,而劳动力较容易获得并且成本较低,因此,非国有经济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和生产环节。这些行业和生产环节通常不需要过于复杂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积累,以简单劳动投入为主,生产周期较短,资金投入不多,并能较快地收回,且企业多以小而散的形式存在,因而资金需求的主要特性是少而灵活,一般通过内部融资即可得到解决,内部融资也恰好与这种投入结构的低成本需求相适应。但这种单纯依靠内部融资的生产方式只适应于发展初期的非国有经济,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进入到追求技术进步和资本密集的阶段后,就会对金融体系提供的外部融资产生强烈的需求。由经济体制、信息不对称和金融体系的经营水平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中国非国有经济外部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导致其即使通过自身积累拥有了较高内部融资能力,也无法实现经营方式和生产领域的转变,只能单纯依赖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长期从事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和生产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是说,即使通过发挥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实现了资本积累和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变,但由于金融发展水平低导致的融资约束的存在,也延缓了甚至阻碍了非国有企业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转换。

(三)中国金融发展的结构与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在中国金融体系居于主导地位的国有银行通常规模较大,而在开展对外贸易的企业中又通常以中小企业为主。金融体系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主体结构的不匹配,使得在获取外部融资过程中,中小外贸企业不是融资需求难以满足,就是融资成本相对较高。中国金融体系以国有银行居于垄断地位的市场结构,不仅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也限制了中小企业获取外部融资的水平,制约了中小企业在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较高的行业和领域获取比较优势。在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历经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低加工水平、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进入繁荣期或衰退期,面临产业退出和转型的压力,而以大量资金投入为特征的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进入形成期和发展期。如何在原有的产业格局下,实现新技术和新生产要素的引入,以及资源的合理转移和重新配置,就成为实现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转换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对外贸易结构由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向金融体系不断提出更高、更复杂的要求。金融体系的发展可以不断更新金融体系供给特性,使其与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金融需求相适应。因而,金融发展对于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转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也就是说,金融发展的过程就是一种与经济体系中新的比较优势形成相适应,同时不断推动比较优势变迁的过程。但从相反的角度来看,金融发展的滞后则也可能成为比较优势变迁的主要障碍。中国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尽管还可在信贷资金支持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比较优势的变迁,以证券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体系却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其原因在于:(1)股权投资是以获取长期投资回报为主要目的,可以对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的、连续的外部融资支持,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2)证券市场具有产业选择机制;(3)证券市场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衰退产业的退出提供了资本流动机制。但是,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不足与低效率,严重制约了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变迁。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是:对于处于初创时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面对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较高,但可能具有巨大的潜在成长性。可是,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灵活多样的直接融资方式,也抑制了高技术、高成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总之,中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市场结构,不利于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获取外部融资,也因此限制了其发展并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变迁。

二、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转换的金融发展政策取向

从总体上看,中国的金融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变迁,还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但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中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对于对外贸易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制约。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转换乃至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来看,本文主要提出以下一些政策建议:

(一)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利率更好地反映资本的价值,减少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促进资源更加有效地配置,促使企业真正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促进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变迁。

(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在中国从事对外贸易的主体中,中小企业占有一定比重,通过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可以拓宽外贸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降低外部融资成本,更好地满足外贸企业的外部融资需求。为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应积极改善银行业的垄断市场结构,大力建立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以形成一个存在多元化市场主体的金融体系。

(三)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要素禀赋结构正在逐渐发生改变,与此同时,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低这一比较优势的原有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也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对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的比较优势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

虽然,民间金融是内生于非国有经济内部的金融组织形态,但是,由于民间融资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和有效的管理措施,也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因此,政府应该尽快地将民间金融纳入到法制轨道上来,对民间金融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以减少民间金融对经济体系乃至社会生活可能造成的危害。

(五)改善金融体系服务

降低外贸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对于增强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和市场范围,增强出口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继续着力改善金融体系服务,降低外贸企业的融资成本。

(六)加强对融资企业的监控

金融效率的提升,企业监控能力的加强,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外贸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促使外贸企业在科技含量高和出口附加值更高的产品领域从事研发和生产活动,提升出口商品的层次。

(七)构建企业信用制度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篇2

【关键词】新形势施工企业融资方式理性选择

一、引言

1、施工企业融资方式的内涵

融资方式,也称为融资渠道,是企业筹集资金的方法和过程。施工企业的融资方式,是指施工企业根据所处经济环境及自身所需资金情况,通过债务性融资方式及权益性融资方式等一系列方法和手段,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健康发展的过程。施工企业健康的融资方式可促进企业的发展,不良的融资方式可能会使企业面临资金链的断裂。

2、新形势下,施工企业融资方式研究的必要性

在“十三五”新形势下,施工企业融资面临巨大挑战。随着Bt、Bot、tot、ppp等新项目承包模式兴起,施工企业更需要筹集到足够资金来支持项目开展。在新形势的挑战下,研究施工企业融资方式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从理论方面来说,关于“十三五”新形势下施工企业融资方式的研究鲜有出现,本文可以填补相关理论空白。从实践方面来说,本文通过提出施工企业在新形势下融资方式的理性选择,可更好地进一步指导施工企业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完成战略转型。

二、现阶段我国施工企业融资困境

1、融资渠道单一

现阶段,我国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融资困境就是融资渠道单一。首先,施工企业规模大,需要大量流动资金来周转,这也就决定了我国施工企业融资数量大、融资任务重的结果。其次,我国大部分施工企业采用的融资方式主要为原始方式,或从企业内部进行融资,这就造成了我国施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的困境。在“十三五”经济转型的新形势下,施工所需人力资本与原材料价格不断波动,融资渠道单一所造成的困境尤为突出。最后,施工企业单一的融资渠道会导致我国施工企业融资数量小、资金周转困难,从而影响施工进度。因此,在“十三五”新形势下,解决我国施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是施工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必经之路,也是关键一步。

2、资金来源不稳定

我国施工企业还面临资金来源不稳定的融资方式难题。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部分施工企业不能建立健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导致部分金融机构对其持观望态度;部分施工企业自身会计太过薄弱,导致信贷双方间矛盾激增;部分施工企业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导致相关欺诈和贿赂等行为;部分施工企业做Bt项目风险过大,长期收不回代垫资金,资信度下降,导致金融机构不敢向其再次发放贷款。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施工企业没有固定资金来源,从而造成了施工企业融资困难;施工企业的融资困难也加剧了其不能进一步健康发展,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3、缺乏第三方担保

采取原始方式及向施工企业内部融资的数量毕竟有限,部分施工企业寻求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但这种融资方式也使施工企业走入了困境。一方面,施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资产绝大部分为流动性的施工设备,导致其相关土地或房屋等固定资产较少。在进行资质审查时,缺乏相关抵押资产,资信度较低。另一方面,如果施工企业想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要么将不动产的60%的评估值作为抵押,要么就要有第三方企业愿意向银行提供担保。然而,在许多施工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过程中,正是由于缺乏第三方担保,导致最终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失败。总之,施工企业如果想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必须提高自身实力,提高资信度,否则就要积极寻求第三方进行担保。

4、政府政策不够完善

以上三个方面是基于施工企业自身而言,导致其融资方式存在困境。从宏观角度而言,政府出台的关于施工企业融资渠道的政策不够完善,也是造成施工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之一。第一,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政府对施工企业政策的制定并非十分完善。第二,施工企业的融资问题并没有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因此,政府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施工企业走出融资困境、健康发展。第三,政府对施工企业效益的重视超过了对于其融资的重视,但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就不能产生相关的效益。所以政府政策不够完善是导致施工企业融资困境的基本原因之一。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对施工企业足够重视、制定完善的融资政策是帮助施工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重要力量。

三、新形势下施工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原则

在“十三五”的新形势下,欲帮助施工企业走出融资困境,须遵循以下科学的原则。

1、量力而行原则

施工企业融资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应该量力而行。企业融资规模过大,极易造成资金闲置,多余的资金还易导致相关财务人员或领导的贪污舞弊行为。另外,增加的融资成本也不可小觑。融资规模过小,则会造成施工企业资金周转紧张,不能正常运作。因此,在施工企业开始融资之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融资规模,量力而行的原则对施工企业健康融资极为重要,是其融资方式选择的基本原则之一。

2、融资成本最低原则

众所周知,施工企业在进行融资时,无论选择何时融资、何地融资,无论选择何种融资方式,都要付出相应的成本。融资费用和使用费用共同构成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施工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注意遵循融资成本最低原则,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将企业的融资方式进行有效的组合与排序,在所选范围内,由低到高选择融资方式。力求在获得同等融资效应的同时,付出成本最小。

3、结构合理原则

施工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注意,资本机构合理才有可能实现企业最终的财务目标。施工企业融资结构合理的主要标准为:在企业融资总成本最小的同时,是否能做到企业价值最大。总体而言,企业融资时,收益与风险并存。企业不能仅仅考虑融资收益,也不能仅仅考虑融资成本,而是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权衡考虑,结合结构合理原则,最终确定施工企业的融资方式。

4、拥有控制权原则

在“十三五”的新经济形势下,施工企业的融资行为不能使其丧失相关对企业的控制权。如果施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因为融资方式选择不当而丧失相关控制权,则会严重影响施工企业的主动性、独立性。因此,在选择融资方式时,施工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熟知并准确把握各融资方式的风险与收益,从而做出理性科学的融资选择。

四、我国施工企业新形势下融资方式的选择

通过以上对施工企业融资现状存在的困境分析,我们将结合新形势下施工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原则,给出以下针对性建议。

1、拓宽融资渠道

施工企业想在“十三五”新的经济形势下做出科学理性融资方式的选择,拓宽融资渠道是关键。施工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积极学习融资理论,不断创新,科学拓宽融资渠道,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融资方式。第二,拓宽民间融资渠道,实现施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施工企业可积极寻求有效民间融资渠道,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第三,向协作单位寻求融资帮助。施工企业首先需要与合作单位建立良性合作关系;之后要充分了解并利用协作单位的投资需求;最后施工企业可通过加强与协作单位的合作关系,从而达到自己融资的目标,拓宽融资渠道。

2、适当降低融资成本

融资对象的大体可以分为股权融资、债券融资以及企业中一小部分的留存收益。在“十三五”的经济新形势下,施工企业必须在不同融资方式之间权衡后,做出理性选择,将总融资成本降到最低。施工企业参考以下做法:首先,借鉴外国的优秀融资理论,例如“优序融资理论”;其次,基于施工企业实际情况,在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间进行合理均衡,选择融资成本较低的融资组合方式;最后,必须指出的是,施工企业不能只顾降低融资成本,必须在降低融资成本时,充分考虑融资收益与风险,做出理性选择。

3、政府充分重视施工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政府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政府充分重视施工企业,施工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才会科学理性,游刃有余。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施工企业融资方式的引导:第一,建立健全与施工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健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使企业在发展时有法可依,井然有序。第二,建立健全担保制度。政府帮助企业建立良性互助担保制度,是施工企业科学融资方式良性循环的开始。

4、使用新型融资方式

在新形势下,施工企业想在融资方式做出理性选择时,可适当使用新型融资方式。例如ppp融资模式,即公私合营模式。ppp融资模式有诸多优点:第一,有效缓解施工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施工企业只用少量资金启动项目。第二,有效消除费用开支。调查数据显示,施工企业使用ppp项目可为政府部门节约17%的费用,同时节省企业开支。第三,政府部门和施工企业可优势互补,弥补对方不足。第四,风险分配合理。与Bot模式相比较,ppp模式可有效实现风险分配,使风险分配更加合理。但是专家指出,使用新型融资方式时,施工企业需熟悉各种新型融资方式的优缺点,深入了解其风险与收益,做好积极规划,理性选择。

五、结语

在“十三五”经济新形势下,企业融资方式也会不断创新和发展,但由于施工企业具有其自身独特性,更需要在众多融资方式中做出科学理性的选择。施工企业不能盲从,不能跟风,通过以上分析和科学原则的确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做出理性融资方式的选择,以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实现企业长期战略目标,顺利完成新形势下企业战略转型。

【参考文献】

[1]熊兵:经济新常态下的施工企业融资模式及应用[J].管理观察,2015(6).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篇3

关键词:金融服务创新;供应链;新形势

在全球范围内,受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经历着起伏与动荡,并且不断加剧着各层面的矛盾。在金融危机预警方面,全球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对金融进行创新。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国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在发展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面临众多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余威依然在持续。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总结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同时创新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措施。

一、新形势下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由于出发点和角度的不同,学术界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其中比较典型的观点主要包括:(1)基于物流金融的角度,该观点在整合物流与金融业务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服务类型,进而为流通领域提供服务;(2)基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角度,该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主要服务于产业供应链上的企业,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通过协作,在银行、企业之间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加强合作;(3)基于供应链融资的角度,该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以商业交易为目的,借助资本融资、现金流等方式对目标进行管理。通过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可知,在确定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时,需要以供应链为基础,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进一步明确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和范围。在新形势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需要将部分生产活动进行外包,这种生产方式虽然能够充分利用分工的优势,但同时带来了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和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核心企业需要对财务供应链加强管理,为了满足这种市场需求,银行业需要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创新,进而催生了供应链金融。从供应链金融的产生过程来看,在界定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需要以资金管理为核心,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融资方案,进而为供应链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可以说,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同时推动了银行业的创新。基于此,可以将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概括为:在管理整条供应链的基础上,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结合产业链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制订融资方案。从本质上说,供应链金融是一种融资方案。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

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可知,在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金融就是一种创新财务融资的方案,这种方案的理论解释可以分为:一种观点认为在不同网络之间,供应链管理就是对链条进行管理,以及利益的连接,通过对不同环节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的经济形式进行组合。在生产、流通过程中,供应链作为一种网络结构,一般由各种资源信息流构成,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供应链中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另一种观点是创新供应链金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供应链管理中,通过强化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管理效果,最终提高经济效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资金问题。在创新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学术界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就是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受资金的影响和制约,企业无法对运营决策进行优化。对于资金不足的企业来说,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获得相应的融资服务,优化运营决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新的价值。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向“融通仓”过渡;第二个阶段是由“仓单质押”业务向“物流银行”过渡;第三个阶段是从开展“物流银行”业务到提出、实施供应链金融战略。同时,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借助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模式,同时综合分析生产贸易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形成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这种融资业务模式一般通过货权质押、保险及公证等结构化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掌握货权以及监控资金等,这是一种组合贸易融资方式;另一种模式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通仓等)。与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更专注于对整个供应链、交易等进行评估。另外,在新形势下,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创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并制定实施相应的措施。第一,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方面,多数银行普遍存在后劲不足的现象,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没有提供融资服务,以及融资方案;第二,模式创新缺乏动力。在供应链金融创新方面,银行普遍存在创新动力不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供应链金融难以成为银行的核心业务;第三,缺乏技术创新。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没有实现同步发展,进而增加了技术创新的难度;第四,需要突破组织创新,当前中间产品成为供应链金融存货的关键,这部分产品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并且风险控制较为复杂。

三、创新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式下,创新供应链金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金融行业与物流行业的融合。面对新形势,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创新,主要是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例如,银行与物流相互结合,通常情况下,可以衍生出新的产品:订单融资、保单融资、互联网金融等。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无论是金融行业,还是物流行业,都属于中介服务机构,其中,金融属于付款中介,而物流则是付货中介,两者只是交易的对象不同。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无论交易形式如何,只要保证货物存在就可以完成货物交付活动。

(二)将金融与物流融入电子商务。在提供的服务内容方面,对于电子商务公司来说,一方面提供交易平台服务,另一方面提供融资平台服务。因此,电子商务公司在设计网站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网站的融资功能和物流功能。各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为了向交易双方提供融资服务,结合电子商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专门的融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物流、电子商务通过相互结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网上交易、网上融资、网下交付等新的业务形态。从某种意义上,电子商务颠覆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交易双方不再受制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缩短了交易环节,并且买方的真实需求通过碎片化订单得以验证,同时快速交付为快速交易奠定了交易基础。另外,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绕过第三方,使得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交易,进而有效地降低了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

(三)互联网金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渐衍生出互联网金融,这是一种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活动相互融合的衍生物,其形式主要表现为网上银行、p2p网络借贷、电商融资等。互联网金融的含义比较宽泛,并且这种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行业的交易成本。在互联网时代,受交易中沉淀资金的影响,对于非金融机构来说,通常情况下,也会涉及金融或类金融业务,例如余额宝等,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大数据、小微贷等,为了规避风险,不会出现一次性贷给企业上亿资金的现象。当然,这类非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或类金融业务,需要供应商能够延期回款做基础,并且汇款时间有所不同,有的半年,有的一两个月。反之,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网络银行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形式,以工商银行为例,在全部业务中,网络银行业务占到78%,平均每秒产生6,500笔业务,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四)线上供应链金融。在网络时代,在线供应链金融成为一种趋势。供应链金融的实质并没有因线上供应链金融而发生改变,但是却颠覆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同时丰富了风险管理技术。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首先,积极发展行业金融、平台金融;其次,提升了放贷速度,简化了操作流程,同时提高了交易效率。在传统模式下,银行审批企业的放贷,通常情况下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相反,借助在线供应链金融,企业从提出申请到可以放贷,一般只需要四个小时的时间;最后,借助大数据对风险进行管控,有效确保放贷双方信息的对称性。

(五)大宗商品在线交易难度大。在零售行业,B2C模式能够取得成功,但是借助电子交易平台难以对大宗商品进行经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线上交易规模比较小,传统交易模式依然受到买卖双方的青睐;第二,政府对远期合约交易行为进行了限制,进一步削弱了线上交易的吸引力;第三,无论是系统开发,还是运营成本,一般都比较高,这些都增加了线上大宗商品交易的难度;第四,市场竞争激烈,目前从事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约有800家,并且这些企业的交易模式缺乏差异性,同时电商较为分散;第五,电子商务与物流实体相互脱钩,信息系统缺乏统一性和一致性,仓储运输环节比较薄弱;第六,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大额交易,无论是合同,还是结算都较为谨慎;第七,在组织开展大宗商品电子商务活动时,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例如宝钢、鞍钢等。在社会大背景下,电商化应该是大宗商品的主流,为了突破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需要将金融与物流进行结合。

(六)综合考虑影响在线融资业务的因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许多电子商务公司都开设了在线融资业务,在开展这些业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在线融资产品设计与规则、融资客户的信息;二是账户、贷款、保证金等融资管理因素;三是合同、质物清单等货物监管因素;四是进出存、盘点等仓储系统因素;五是多客户、多货主等收费与结算因素;六是企业基本资料、评估报告等征信因素。电子商务公司在开展在线融资业务时,需要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电子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四、结论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首先在发展策略上,通过物联网技术,给予供应链金融技术支持;其次在组织上,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帮助企业、银行顺利完成风控、绩效任务;最后在制度上,将银行原有的分业管理转变为混业管理,进而实现制度的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砚.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创新研究———以a银行B百货供应链金融电子化创新为例[D].南华大学,2014.

[2]李敏.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研究———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D].武汉轻工大学,2013.

[3]唐小梅.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探讨———基于广州市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实践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钟莉.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应收账款融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篇4

关键词金融监管模式分业监管模式混业监管模式立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1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是分业监管模式。但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明显落后于当今时代的发展,从整体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9年改革开放之前,那个时候我国其实无所谓金融监管。当时由于经济落后,金融产业也不发达,证券业、保险业等都还未正式成型。所以当时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一家独大,对我国的金融主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监管。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至1995年以前。在这一时期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适应经济发展和世界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趋势,对我国金融监管模式进行了探索。在这期间,在我国银行业成立四大国有银行,并先后组建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同时四大国有银行陆续开始经营证券业务,并向房地产、保险等业务领域渗透。这个阶段金融监管模式主要还是大一统的监管模式,但逐渐出现了分业监管的一些征兆。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这一时期正式确立了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原则。20世纪90年代,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增加,以及资本市场和保险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开始设立各种专业监管机构对金融业进行分类监管。1992年10月26日设立了中国证监会,对证券业进行监管;1998年11月18日,中国保监会成立,将保险业从银行业分离监管;2003年初银监会的成立,从此银行业也有了专门的机构监管;而中国人民银行职能变得非常纯粹,仅仅执行货币政策职能。由此我国的“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形成了。

2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分业监管模式加重了金融监管的成本。金融监管要注重效率和成本,但我国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模式中,“三会”彼此地位平等,没有从属关系,各监管者可能对本部门的市场情况考虑的较多,而对相关市场则不太关心,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同监管仍比较有限,缺乏必要的信息共享和行动一致性,从而加重了我国金融监管的成本,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效率。

第二,混业经营的大量存在,削弱了分业监管的基础。近年来,金融控股公司的大力兴起,其控制下的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业之间的业务往来,还是形成了事实上的混业经营。如光大、中信、平安等集团控股了多个金融机构,对分业监管提出了挑战。同时由于经济发展,金融创新日益增多,然而我国的分业监管,各个监管机构实行直接监管,对市场风险监管过于谨慎,可能阻碍金融创新。

第三,分业监管极易导致监管冲突和监管漏洞,同时也难以协调各个监管部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家金融机构自成系统,只关注各自特定的金融机构,对于跨行业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监管,由于缺乏明确的权责,极易导致监管重复和漏洞,同时三大监管机构信息共享程度低,协调难度大。

第四,这是我国适应世界金融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融入全球化必然要面对的挑战。随着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我国金融市场准入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涌入,其中多数都采取了金融混业经营的模式,这对我国的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挑战。

3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现实选择

当前,在混业经营成为当今世界金融的主流趋势下,面对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金融创新的不断出现,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然而在现阶段如何创新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是我国当前加强金融监督的最重要的目标。一个合理的制度,既要关注我国传统模式,同时又要注意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对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从目前我国的金融业形势来看,虽然金融业有了巨大发展,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也逐渐出现,但相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而言,我国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刚确立不久的分业监管模式还能基本适应其发展。暂时还不宜立即将我国的分业监管机构合并成一个综合监管机构,实行统一监管,这也不符合我国国情。而应坚持分业监管模式,同时随着金融业不断发展,不断改革,逐步实行金融统一监管。

第二,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的趋势看,金融控股公司将日益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业等行业的混业经营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这个形势下如果依然适用分业监管模式,将导致金融监管重复,并可能提高监管协调成本。所以从未来世界的金融业的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统一监管模式将是我国未来金融业的必然趋势。

第三,一个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模式应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要考虑未来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和变化,同时也要满足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的需要,能使监管当局以最低成本实现既定的监管目标。因此在当前阶段,我国适宜选择一种过渡性、折衷性的监管模式。从今后我国的发展趋势来看,当前我国宜采取一种“一局三会”的综合监管模式,即建立一个统一的监管当局,下设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监管部门,实行一种混业监管和分业监管的综合监管模式。

具体对我国来说,就是根据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在国务院下设立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国家金融监管局,直接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统筹监管并从宏观统一监管;在其下保留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三个专门监管机构,作为金融业分业监管基础。其中,银监会负责对我国银行业的监管;保监会负责对保险业进行监管;证监会负责对证券业的监管。中国人民银行只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宏观上把握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确保我国各项经济金融目标的实现。另外,各行业的自律性的约束和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种金融监管模式,发挥了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模式的优点,又避免了监管部门各自为政,效率低下的不足,很好地协调了央行和“三会”之间的工作关系,将有效地改变我国目前金融监管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从而明显地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监管水平和实力,增强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金融监管负责三个监管委员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负责召集联席会议和经常联系会议,并与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相关部委进行沟通和联系。

4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路径选择

随着混业经营的不断发展,我国融入世界的速度不断加快,为适应我国金融现状,我国必须建立从分混结合的综合监管过渡到统一监管,但考虑到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状,统一监管的路途遥远,其最终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根据国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程度分三个阶段来实现。

第一步,建立国家金融监管局。在现阶段,主体依然保持我国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不变,设立由国务院直属的国家金融监管局,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管理体制不变。国家金融监管局独立于中国人民银行,并且有自身独立的组织体系与行政设置,功能在于一方面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统筹监管;另一方面,由国家金融监管局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联席会议和经常会议制度,并不断加强与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联系,协调央行与“三会”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完善国家金融监管局的综合监管能力。随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体系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顺应金融控股公司的不断壮大,不断加强国家金融监管局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实施整体综合监管,不断加强国家金融监管局对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分业监管机构的职责和争议予以界定和仲裁,加强国家金融监管局对“三会”的综合监管。中国人民银行只负责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调控。通过此种安排,建立双层的金融监管模式,一方面可以确保现行分业监管体制下对金融控股公司各子公司实施有效的分业监管,另一方面明确了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监管职能部门后,不仅能使银行、证券、保险三个监管部门在协调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上形成制度化,而且有利于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总部的监管,同时也能够最佳地协调中国人民银行同“三会”的关系。经过上述组织设计,可有效解决我国在向混业经营转变过程中混业和分业经营行为并存而引发的监管难题。

第三步,把国家金融监管局改善成为我国金融监管的统一监管机构。如果混业经营趋势蔓延到中小金融机构,也就是说金融控股公司成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主要组织形式时,管理层就可以对上述监管组织机构进行精简合并。具体而言,就是取消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专业监管机构的独立地位,将之转变为我国金融监管监管局的内部分支部门。同时,加强我国金融监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协调机制,设立协调委员会,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金融机构的设置成本和协调成本将大大降低,同时能够提高其对金融业的监管效率。

在我国现阶段,依据“三步走”的设想,通过从“分业监管”――“混业监管”――“统一监管”的步骤,对我国金融监管模式进行改革。既可针对我国金融业目前混业经营程度还较为有限的现实,在保护金融监管有效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维持监管组织结构的稳定,保留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三个专业监管机构;又能顺应我国金融经营体制转变的这一渐进过程,在“三会”之上设立一个直属于国务院并独立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家金融监管局”,同时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只负责货币政策。通过对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逐步改革,始终保持金融监管体制与经营体制的一致性,使监管体制为经营体制的转变提供必要的监管保障。上述构想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实相适应,能够在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效率的同时,促进我国金融业在面对外来的激烈竞争的形式下保持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锦.金融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科技创业月刊,2007(4):35~36.

[2]王志勤.我国建立金融混业监管模式的思考与立法建议[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73~74.

[3]黎.综合经营模式下的金融监管模式初探[J].企业经济,2005(5):181~182.

[4]肖扬清.功能性监管: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最佳选择[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2):5~8.

[5]贾慧娣,刘景亮.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未来制度安排的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0):47~48.

[6]刘康华.统一监管模式的优势及我国金融监管的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10):46~48.

[7]周建胜.金融风险与金融改革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12~16.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篇5

关键词:弱势金融;弱势金融支持;金融资本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086-03

一、弱势金融支持问题提出的背景及概念界定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与此同时也导致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出现了结构性失衡。这种结构性失衡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区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以及功能定位差异的客观存在,使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仍然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艰巨任务。加之,近些年外国直接投资大都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使其得以快速发展,但这些发展都是以牺牲全国均衡发展为代价的。

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在30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我国非但没有补贴农民反而是剥夺农民,造成严重的城乡二元化结构;改革后,我国经济增长达到10%左右,这部分增长几乎全都是在城市中发生的。0.561(2005)的基尼系数体现了城乡收入分配的较大差距,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城乡公共产品供给高度失衡,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非农业人口占少数,非农产业效率低,短时期内不可能用很大的力量“反哺”农业。

三是产业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曾经历过两个快速增长期。此后,农业开始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农业的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工业。按财富创造来说,传统农业始终是一个低产出的行业。在先进国家中,为了平衡收入差距,政府都采取对农业补贴的措施。

区域、城乡、产业发展差距的拉大,导致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和社会弱势群体的产生和不断扩大,特别是今年中国金融业对外资全面开放,受到冲击最大的也是他们,这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充分发挥金融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金融业要摈弃“嫌贫爱富”的观念,在市场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相对落后,又急需金融支持的行业、地区和群体给予必要和应有支持,即所谓的“弱势金融支持”,这符合项俊波提出的“弱势金融”。从我国目前来看,重点是指金融对以农业为主的弱势产业,以中西部为主的欠发达地区,以及以农民、城市下岗失业群体、亟待发展的中小企业为主的社会资源短缺、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并缺乏相应发展潜能的弱势群体的扶持。

二、关于弱势金融支持的研究成果

(一)弱势金融支持在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国际经验看,对弱势产业、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的金融扶持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直接参与型,主要是政府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直接向弱势产业、落后地区注入金融信贷资金;二是政策引导型,则是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市场力量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入。但是弱势金融并不仅仅局限于政策性金融行为,还包括商业性、合作性与慈善性的合作行为,是相对完整的金融体系。不少国家的弱势金融组织体系都比较健全,既有政府金融机构,又有民间合作机构,还有商业性机构及私人借贷,这些机构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支持落后地区、落后产业和弱势群体的发展。

弱势金融支持在国外以各种形式普遍存在。例如,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日本有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有农协系统作为合作性金融机构,在20世纪的整整一百年时间内,立法规定公司法人不得进入“三农”领域,将“三农”领域的所有盈余包括金融盈余留给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民。在欧美国家,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高,合作组织一般是按照专业设置自成体系的。而在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是典型的东亚小农社会,农业经营的规模既小,专业化程度又低,纯粹的专业合作组织是难以维持的,因此普遍建立了综合农协体系,涵盖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金融等各个环节,小农受到全方位的保护。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推行了农业保险业务,其中大多数由政府专门的农业保险机构或国家保险公司提供。

在支持落后地区发展方面,美国还设立了专门面向落后地区发展的金融制度。美国依据地区差异和规模,设置不同标准的法定准备金率;依据地区不同情况,对设置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作了不同要求;依据不同地区和不同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备付金也做了不同的规定。可见,尽管美国是搞市场经济的典型国家,但是在扶持弱势产业和地区发展问题上,美国政府也是不遗余力的。

在支持弱势群体发展方面,英国为了鼓励中小企业获得风险投资,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中开辟了未上市债券交易市场,对中小企业吸引投资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针对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国家实施了养老保险,在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全球已经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实行了医疗保险制度,已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就是助学贷款体系,很多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实施了多种形式的助学贷款项目,并形成了各有特色的资助体系。

(二)国外一些可供参考的民间融资形式

1.替换储蓄和信用协会

替换储蓄和信用协会是一个贷款给被市场排除在外的弱势群体的社会性联合组织,同时也是被广泛接受的通过社会关系组织内部信贷的非正式系统。所谓RoSCa是指一些人共同出资组成基金,定期通过讨论将一部分资金分别贷给小组内某些成员。实际上,组里的每位投入资金的成员(除排在循环中的最后一个成员)在一个周期内都将从中得到好处。但RoSCa是一种相当缺乏弹性的信贷形式,组织的成功几乎完全依赖社会压力保护成员在组织内的资金。研究表明,RoSCa的全球应用大抵归因于这一组织可以成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研究潜在成员的信用记录和改变现存成员在循环内的位置,RoSCa能影响风险结构,从而更好地运作。

2.地方性贷款人

地方性贷款人通常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农村地区贷款的唯一来源。大部分贷款者都不以贷款为主业,贷款通常只是在借款者和贷款者共同参与的其他交易中获取回报的手段。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借贷关系是通过长时间建立起来的,而且通常基于与借款人和其家庭的交往。这种关系自然但不平等,因为贷款人已经掌握了多种层次的方法来保证还款,包括骚扰和暴力。利率通常设置得很高,以致全部还款是不可能的,贷款人也不希望他们可以还清。贷款被当成一种转移资产的方式或与借款人之间保持长期契约关系的方式。

3.贸易信用

与个人金融不同,贸易信用在许多国家是中小企业操作性资金的唯一来源。这种情况下,社会关系是传统解决方式的重要因素。当借款者的信息难以获得,或借款者不能通过商业银行或小额贷款获取资金,企业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供货商的信贷。买卖双方的个人关系和共同的种族背景构成的联系便成为了贸易信用存在的关键因素。

4.以团体为基础的小额信贷

团体贷款,是基于假设贷款给弱势群体的风险其实比正规金融部门认为的低。而且在特殊环境下,使用一种依赖借款者间传统和人际关系的借贷方法可以保证他们偿还小额无担保贷款。它是最成功的、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形式。

最为典型的是孟加拉的格莱珉银行。“GB模式”是针对消除孟加拉农村绝对贫困的办法的不完善而提出的一种信贷资金支持模式,其专注于向最穷苦的孟加拉人提供小额贷款。尽管小额信贷活动都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他们都是作为独立的组织系统存在的,并且按照金融市场的规则独立运行。

现在有250多个机构在将近100个国家里基于“GB模式”运作,无论是在富有而失业率高的西欧国家还是东欧联盟国家。美国也是如此,有许多美国项目接受并采用小额贷款理念,其中有些项目并不要求贷款者们组成小组。

三、我国弱势金融支持的现状及缺陷

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金融业发展仍表现出诸多不适应之处,尤其是对弱势产业、落后地区以及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不足。

(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远不及东部,金融业发展相对落后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东南部地区投资环境明显优于中西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有少、产业结构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经济增长主要靠附加值比较低的基础产业。在货币商品化、银行经营活动商业化过程中,银行以利润为经营目标,中西部银行吸收的资金大量流向东部和东南部地区以寻找更好的投资机会,造成“存贷款剪刀差”的形成,不可避免地造成农村资金的流失,呈现农村资金城市化、“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势。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不断加大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扶持政策,但缺乏了金融业对资金的有效配置,这些资金和政策对经济发挥的作用也就极为有限了。

这一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地区的金融支持不够,金融资本的供给缺乏有效性。弱势金融支持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使中西部地区极大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寻求到适合的经济发展路径。

(二)农村金融依然孱弱,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

在我国,农业是最大的弱势产业。从整体上看,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农村金融改革和服务都较滞后,农村金融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从一方面讲,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少,网点覆盖率低,金融辐射范围较为狭窄。据调查,我国每个乡镇仅有2.13个金融网点,每50多个行政村仅有1个金融网点。这直接限制了农业、农民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支持。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相对落后,资产质量普遍较差,服务效率低下,使农村企业或农民不能及时足额的获得资金支持。三是金融服务环节的利润没有全部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支持农业发展。邮政储蓄成为农村资金流失的主渠道,农村资金的需求缺口不断扩大。四是农村贷款风险补偿、分担和转移机制不完善,而且金融产品单一,缺乏金融创新。五是在“服务于三农”的政策导向下,农村金融机构一直游走于市场和政策之间,即一方面为了生存必须寻求非农业的资产经营项目,另一方面却不得不发放高风险低收益的农业贷款。其最终结果是农村金融机构既没有很好的服务于“三农”,经营状况更是步履维艰。这就需要政府从政策上和经济上给予农村金融机构一定的优惠或补贴。

从另一角度来看,农村金融供求存在相互矛盾的方面,形式上也不相匹配。农业的特殊性与资本的逐利性造成了农村金融的供求矛盾,让资金回流农村与资金至少追求社会平均利润是相互矛盾的。虽然需求和供给的内核是一样的,都是金融资本及其服务,但关键在于需求与供给双方的要求和预期的差别。具体讲,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表现形式,诸如金额、期限、利率等,要求金融供给做出相应的安排和调整。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弱势金融支持就是要改革与发展农村金融,改变农民融资困难的现状,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城市失业人群社会保障不到位,中小企业融资仍存在较大困难

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数量已经相当庞大,占我国人口总数70%以上的农村居民、占企业总数90%以上的中小企业、约占在校学生30%以上的贫困学生以及约占职工总数5%的下岗失业人员都被社会列为弱势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资金问题,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问题,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及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等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值得关注和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到我国工商系统注册企业数量的99%,每年中小企业所创造的工业产值大约占全国总产值的60%,实现的利税占全部利税的40%左右。然而,资金问题已深刻地成为束缚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和谐社会的建设,应从分析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开始,调整不同阶层的阶级利益。弱势金融支持就是要解决弱势群体融资难问题,使弱势群体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四、完善弱势金融支持的措施研究

(一)在构建弱势金融组织体系方面应有新举措

弱势金融支持既应包括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等传统金融组织形式,也应包括风险投资、担保、保险、租赁、小额信贷等创新金融组织形式,并形成不同金融组织形式相互并存、定位明确、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有序竞争、协调发展的格局。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近年来小额信贷作为新型扶贫方式,从20世纪70年代的农户小额贷款,到80年代微型企业的小额贷款,进一步发展到90年代以追求商业可持续发展和贷款覆盖率为目标的小额贷款,已成为弱势金融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应积极吸取各国的经验教训,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真正使小额信贷成为惠及广大弱势群体的有效金融支持形式。

(二)在构建弱势金融法律体系方面应有新进展

弱势金融作为一种金融形式,具有金融体系的一般运行机制和经营特征。但是,它同时又承担了某种政策性、开发性的任务。因此,需要政府在发展弱势金融体系过程中遵循一定的特殊规则。一是加强对政策性金融的立法。我国政策性银行运营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往往只能参照商业银行法律法规。这不仅导致政策性银行的内部运行机制不畅,而且可能影响其正确的功能定位。因此,要积极探索政策性金融的单独立法。二是加强对民间金融的规范和引导。近年来,民间金融在经济生活中的正面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可,但是,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却没有及时跟进。因此,应通过完善法律规定,在依法打击和取缔“高利贷”、“地下钱庄”、非法集资等金融活动的同时,对正当的民间金融行为给以适当的保护。

(三)在弱势金融政策扶持体系方面应有新作为

由于弱势金融体系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弱势金融具有更大的脆弱性,因此解决弱势金融支持问题不能主要依靠“嫌贫爱富”的商业银行,还需要政府为弱势金融提供的政策扶持,同时与金融的市场调节有机结合,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交替使用、直接与间接的方式相互结合。从国际经验看,政策性支持是对弱势产业、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进行金融扶持的重要手段。政府一方面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直接向弱势产业、地区注入信贷资金;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制定优惠的政策,引导市场力量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入。

参考文献: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济融资

随着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形势,我国中小企业想要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生存,就会面临诸多方面的问题,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则成为了关键所在。没有融资,企业就无法发展;没有融资,企业会面临倒闭。因此,针对现状,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经济主要的组成之一。虽然最近几年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于中小企业的关注力度,但是依然存在较多的中小企业资金上得不到满足,存在融资困难的情况。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但是最近几年国有银行能够给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资金已经越来越少,这样对于中小企业的规模扩大,甚至是企业自身的正常运营都存在很大的制约。

在当今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主要表现在:其一,由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自身信誉度不足,导致在融资过程中需要支付较高的筹资费用;其二,不完善信用担保市场,虽然我国也在各个地区建立了相关的机构,但是从实际来看,各个地区的银行所提出的条件较高,使得中小企业实际需要得不到满足;其三,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过于依赖银行贷款。以下,笔者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成因

1.存在内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

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大型企业相比,显露出了诸多问题。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实行权力集中制,经营决策往往都是一人独断,甚至部分中小企业还排挤能力较强的管理人员,担心自身地位不保。在中小企业中,家族型管理模式普遍存在,使得规章制度对于所谓的“家族内部人员”来说,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没有将经营权和企业自身的所有权区分出来,也就无法建立相应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另外,由于部分管理人员一因家族、关系等应聘上岗的,甚至有些人员都没有经历过正规的管理培训,因此在思想和能力上均跟不上现代企业发展的脚步,也因此导致企业的发展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2.企业信用文化缺失

由于中小企业不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也就导致了拖欠贷款、债务不能按期偿还在中小企业成了“家常便饭”。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要求交易双方必须严格按照合同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必须讲求信用。另外,银行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坏账的出现,严格限制对于信用缺失企业货款的发放,也使得这一类型的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货款。

3.不具备较强的抵押担保能力

从目前中小企业自身资金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所拥有的资金都是为了生产、经营等活动的维持而服务的,大多数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都是物尽其用,也就使得提供给银行的抵押品不足,因此,也无法从银行获得货款。其中,对于服务型、高科技型企业来说,由于经营不需要太多的实物资产,因此,也就加大了担保抵押的难度。另外,其中一小部分企业虽然拥有厂房、土地等固定资产能够用于银行货款抵押需要,但是没有完整的所有权证件,也就使得抵押的条件无法满足。

(二)外部成因

1.信用担保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从目前各地政府的支持力度来看,对于中小企业货款信用的担保也出台了一部分规定,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从实际货款的担保业务开展情况来看,依然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资金需求,这主要是由于货款业务进展缓慢而引起的。此外,由于不完善的信用体系,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担保条件、担保人资产抵押等都受到了出台的政策或者是规定的限制,这就导致绝大部分企业能够享受的政策优惠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限制。

2.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的欠缺

为了满足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融资体制的建立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国有企业的外部融资而服务的。但是中小企业在这种体制之下,就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政策优惠、银行贷款等多种金融服务。虽然政府的支持、政策的出台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其效应的发挥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

三、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完善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的完善

1.大力创新间接融资体系的金融业务

作为金融机构,可以以原有的业务作为基础,针对目前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在融资方面的需求,以相关政策作为向导,进行大胆的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将银行作为主导,通过其他金融机构的服务,尽可能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实际需求,从而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站稳脚跟。

2.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快速、大力的发展起来

考虑到地方性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在地域上、社区方面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在结合当地企业业务的时候,也能够获得中小企业种种方面的“软信息”,例如:实际发展能力、偿还债务的能力、盈利能力等,这样能够将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大幅度降低。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规模来看,其较少的管理层级,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实效性也是一种帮助。因此,地方中小企业利用地域优势能够轻松掌握中小企业的“软信息”,也能够有效地降低跟踪和货款调查的成本,因此能够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样也避免了银行货款风险。从我国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来看,主要包含了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这一部分地方金融机构,考虑到自身的资产规模和数量,主要是针对当地的个人货款或是企业的货款而服务,由于特殊的服务市场,经营情况相对困难,也就使得抗风险能力较弱。在管理上,由于缺乏管理上的人才,在信息系统建设上也无法与大型银行相比。另外,由于地方金融机构不健全的管理规范以及内部控制制度,也使得其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货款关联方较多。想要大力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就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来进行:其一,降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门栏,尽可能引入民间资本,并且让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能够做到治理结构科学、产权清晰;其二,提高监管力度,加快建设货款保险制度,进而控制经营风险。在正规的金融体制中引入民间资本,非正规金融的规模进一步减少,也会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降低,这样也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的完善

1.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的建立健全

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是对于个人或者是机构的资金通过某种方式进行吸收,然后再以股权投资的方式,从而对部分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自身上市资格欠缺的中小企业进行投资。从风险投资基金的优势来看,主要是手续相对简单,被投资的企业也不需要进行资产抵押担保。因此,如果自身企业资金短缺,但是拥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如果能够获取风险投资基金,那么不仅能够缓解自身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也会让风险投资者从中获取自己希望的利益。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和发展来看,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推进:其一,针对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的规模与品种,政府部门应当多做鼓励,并且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其二,为了让基金投资股权转让更加方便,也可以将产权交易制度加以完善,从而推进金融市场的进一步规范。

2.地方性中小资本市场的建立

柜台交易在西方发达国家是普遍存在的,大量的股票交易和债券交易都是通过柜台的方式来完成。地方性中小资本市场的建立,可以根据中小企业自身实际的发展需求,制定专门的政策,将政策支持或者是优惠给予那些急需的地区。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可以建立符合实际特征的地方性中小资本市场,从而满足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以缓解中小企业在融资中面临的困难。

(三)确保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畅通无阻

1.中小企业融资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只有从法律法规政策入手,获取支持,才能够将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加以解决。在西方发达国家内,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通常都是通过立法形式来明确的,这样就能够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得以法律法规来保护并保障其“畅通”。由于国内中小企业的规模偏小、竞争实力欠缺,在融资方面上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在融资法律健全的国家,中小企业都能够获得很好的发展机会。可以看出,完善的融资法律法规体系,能够降低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难度,法律手段具备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也能够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发展保驾护航。

2.社会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完善

信用体系的建立主要涉及到中小企业自身和社会这两个方面,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环节,就需要这两方面的完善体系。中小企业内部融资环境的优化有赖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完善,而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优化有赖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

四、结语

总之,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受到影响的原因相对复杂,有中小企业内部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方面的外部原因。因此,我们要看清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问题,针对现状,找寻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以缓解的有利措施。

参考文献

[1]杨薇.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0(13):158-159.

[2]陈禹玎.浅析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J].才智,2011(02):88-90.

[3]于越.利率市场化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9(11):111.

[4]黄惠春,孙兆斌.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融资策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10):121-125.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职金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各大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金融人才的专业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还要学会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影响下,高校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所以,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下,不断寻找新型的金融人才培养方式,同时结合当前经济的发展需求找到一种能够提升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水平的新模式。

一、当前形势对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一)带来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金融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素质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这两年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与运用给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助于金融人才的高效培养。同时,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相应政策也陆续出台。传统金融企业更多倾向与高端尖金融人才,而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更偏好基础技能型人才。@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而言,正是一次机遇。

(二)带来的挑战

1.当前金融专业人才的就业现状较差,金融人才的供需不平衡。各大高校金融人才数量都在急剧上升,每年的毕业人数也在上升。在新常态下,已经毕业的传统金融人才也会不断学习互联网金融知识提升自身素质,这些都加剧了市场竞争,市场接纳金融应届毕业生,特别是高职层次的应届毕业生相当有限。

2.金融人才对就业情况过于乐观,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巨大的反差。大部分选择金融专业的学生都对其就业情况过于自信,赋予了过多的美好的期许。然而现实中的金融人才就业压力很大,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并未能走上金融之路,即使开始从事金融行业,最后也没能坚持下去。

3.金融人才的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当前大部分高职学校加大了金融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了实践部分,还设置了相应的考核标准,通过考核后取得相应的证书,对从事一线岗位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普通高校近年来也逐渐重视考证和技能训练,并利用其自身优势加强了其学生专业技术方面培养,这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二、新形势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具体需求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及应用不过短短的几年时间,但是它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行业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运用给我国金融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批批互联网金融企业涌现出来,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时展的必然,它是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并且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网络适用人群逐渐年轻化,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内容也需要定期更新与完善。其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传统金融中对金融专业的单一的执养。随之而来的是,更迫切需要互联网知识与金融创新人才的融合,这样才能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形势下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金融行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满足当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不断创新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参照以下几点进行创新。

(一)不断增强金融人才的互联网意识及数字化理念

针对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应该不断增强他们的互联网意识及数字化理念,让金融人才能够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自身的金融学习水平。金融人才不仅要掌握互联网相关的理论及技术应用,同时强调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对金融各个行业的渗透和融合。培育具备互联网视野的、能迅速介入金融业务一线的,能综合运用数字化资源、整合各类互联网工具、推进金融创新的技术技能型的高层次人才。

(二)定期举办相关的金融比赛,不断提升金融课程设置水准

单纯通过课程教学并不能很好地提升金融人才的培养水平,我们需要定期举办相应的金融竞赛,通过竞赛加深学生对金融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能了解到金融行业的最新实践知识,学校通过吸取大赛项目的内容和标准,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围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把互联网金融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要求纳入到日常教学,改变教师讲的就业无用、就业有用的书木没讲的滞后状态。技能大赛都会突出关注行业岗位最新的技术规范,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全方位多视角的考查师生技能、创新、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以技能竞赛为切入点,既能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与时俱进,又能让高职金融专业广泛接触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趋势,真止实现了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和赛、教、学的融合。

(三)增加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升金融人才的实践水平

社会对金融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可以尝试与金融企业合作,共同提升金融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实践性人才,让学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操作技能使得学生能够尽早走入市场,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可以采取定向订单的培养模式,根据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基层一线业务岗位的具体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让学生入校开始就能按照企业要求去定位,真止实现从职业教育到职业实践的对接。

(四)结合实践提升学生的金融营销水平,培养出更优质的综合性人才

培养高职金融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为金融行业服务,我们不仅应该培养金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还要培养高职金融学生的营销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做准备。同时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满足市场对金融业务一线岗位的迫切需求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更多地偏向培养金融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求.互联网金融逻辑与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篇8

互联网金融(internetFinance,itFin)即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融合,借助于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在开放式的网络平台上形成功能化金融业态与服务体系,具体就涵括了存在于网络平台基础之上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产品体系及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等,是一种有别于传统金融的新型化金融模式。

2商业银行发展的Swot分析

2.1优势。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运营优势。传统商业银行经营历史悠久,在客户资源与资金量上均有着十分显著的优势,且有国家公信力作为保障,更易获得用户信任。(2)制度优势。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化,且日渐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制度环境。(3)风险控制优势。商业银行在应对金融风险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其所采取网上支付口令及硬件加密证书等手段可有效确保金融安全。2.2劣势。传统商业银行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效率低下。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传统商业银行组织机构过于臃肿,受到各种监管限制较多,业务处理流程繁琐。(2)服务范围狭小。商业银行所能够提供的金融产品类型相对较为单一化,很少有专门针对客户实际需求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同时房贷门槛高、民企融资难的问题已甚嚣尘上。(3)技术水平不高。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传统商业银行在技术短板的缺陷体现得十分明显。2.3机遇。传统商业银行存在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可借助于互联网金融来优化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传统商业银行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竞争意识不足,缺乏创新动力。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将会使得传统商业银行领域产生出强烈的危机感,这无疑会使其想方设法地对传统业务进行优化改进。(2)强化传统优势。商业银行传统所具备的安全、稳定、诚信等优势可作为其在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时的重要资本,并进一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来予以巩固强化。(3)拓展市场规模。传统商业银行可积极参与到互联网金融领域内,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所具备的信息深挖优势来拓展自身的市场规模,加强客户关系网。2.4挑战。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垄断地位受到挑战。近些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已深刻影响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互联网金融呈现出了爆炸式的发展速度,并逐渐摆脱传统商业银行的束缚拥有自己的力量,威胁到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2)威胁到传统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基于高速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特性,以及用户对便捷支付需求性的迫切期望,促使以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平台随之产生,且发展势头强劲,并已经形成了独立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外的闭环支付系统,这对于传统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所带来的威胁将难以预估。(3)融资业务遭受严重挑战。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的互联网企业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到融资领域,并由此发展出了名目众多的网络融资模式,其发展理念要远远领先于传统商业银行。

3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

3.1加快转型。首先,商业银行本身应当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对自身的经营模式采取改革创新,实现转型发展。同时也应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来考虑金融服务模式;其次,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不断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视程度,确定出传统商业银行与网络银行的双轨并行发展路径,并促使此两者间能够和谐发展,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3.2谋求双赢。商业银行还可凭借自身广泛覆盖的线下网点与雄厚的资金实例来与互联网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并积极开发适应于网络环境的信贷产品,精简贷款审批流程,提高双方合作效率以达到共赢目的。3.3创新业务。开展消费者金融服务调查研究,制定出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业务,刺激用户活跃度;为消费者提供以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业务模式,基于对风险因素的科学管控基础上,精简业务处理流程,促进服务效率的全面提升。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与互联网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也便应运而生,对此,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怎样能够突出重围,克服劣势发挥优势,使挑战转变为机遇现已引起了有关各界的高度关注。在本次研究中就利用Swot分析法,分别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4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并基于此提出加快转型、谋求双赢、创新业务等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6(5):86-88.

[2]王雅俊.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效应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1):75-79.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篇9

如今金融专业趋势逐渐从宏观走向微观,涉及的金融行业也趋于全球化以及混业经营的形式,这些皆向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出了新的难题。要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就必须符合时代潮流,顺应形式发展,向社会输入符合要求的毕业生。高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专业的第二课堂要为学生安排丰富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人才市场的新形势下必须要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认真设计所有环节,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

要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关键在于如何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相结合,进而全方位武装学生的知识、自身素质以及实践技能。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按照新形势的发展轨迹而不断变化,不应墨守成规。现在,现代金融学理论更新周期快,信息量越来越大,并且现代金融行业也一直不停向前发展,这些都对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应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实践也该有相应的改变。

1人才要尽快适应新形势,勇敢迎接新挑战

1.1.金融专业以及金融行业皆趋于全球化、工程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信息革命不断升级深化造成了这三大趋势。这些趋势也将成为金融领域在未来发展的主导潮流。金融专业及金融行业趋于全球化、工程化、信息化,这些都让金融行业从业者面临更多对自身技能的挑战,比如他们必须要提升自身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因此,在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人才时,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将这两项实用技能当成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来提升。并且金融领域的创新速度惊人,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金融创新速度非常快。所以,在金融趋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校应该提高对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使学生更具有国际化视野,提高他们的金融方面的创新能力,向金融领域输入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2.如今金融的主流趋势是金融一体化及混业经营,这两大主流趋势更是提高了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趋势均表明,金融专才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形势,金融从业者不仅仅要对金融精通,更需要让自己的知识扩展延伸到更多的方面,要求这些从业者在“专”的基础上“通”。应用型本科院校最初实行精英化教育,经过多年,逐渐演变成大众教育。这些院校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应用型通才。而由于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应用型高校更倾向对专才的培养而缺乏对通才培养的重视,但由于金融行业趋于混业经营,培养专才已经不再能达到当今时代对人才要求的标准。而且金融学比较开放多变,因此,在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人才时不应过多注重专业方向,更应关注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否过关,以及他们在社会中是否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3.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各个金融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同时对如何培养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第一,由于一部分金融行业从业者不遵守社会道德,金融危机爆发,严重影响了一部分人的生活。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加深学生对商业道德的理解,防止他们进入社会后道德缺失。第二,金融危机的爆发也表明了培养通才是十分必要的。混业经营、交易信息化和产品多样化导致了金融危机爆发。如果想防止金融危机再次出现,必须向金融行业输入更多精通多种金融业务的通才。综合型人才是金融行业从业者的必然趋势。第三,金融危机爆发快,破坏力强。这更加突显了风险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强化学生们的风险意识,就需要学校增加关于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等方面的课程。

1.4.金融学科逐渐由宏观向微观发展转变,这是由经济理论衍生出来的金融理论。它依托于货币银行学和经济学理论,并由此展开。现代金融理论体系逐步确立是在马科维茨提出证券组合理论之后。其后,斯科尔斯、托宾等人不懈努力,使得金融理论越来越趋于微观,逐渐脱离货币经济理论的框架。最终学科变为相对独立的状态。其后,金融工程学等各种金融学科也慢慢发展。当金融学从宏观转为微观后,不仅是研究对象,事实上其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包括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形式。这就对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只有适应时代潮流,才能在步入社会之后为金融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这也对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需要增加反映金融方面前沿理论的课程以及各种帮助学生更好地顺应金融潮流的实践课程。金融理论趋于微观化,使得金融分析由定性逐渐演变为定量。因此,学校在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的培养。

2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

粗略来说,进行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知识和处理金融业务的能力的,可以在银行、保险、证券等企业以及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当今社会金融形势不断变化,此目标也应随之改变。应将目标细化成如下几点:

2.1.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金融趋于全球化,此趋势卷入了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系统。发达国家的金融,一直引领着全球金融领域的发展潮流,特别是美国。但没有一个金融机构可以独立,或直接或间接都会和其它国家的金融机构存在各种联系。所以,学校必须注重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2.2.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金融行业趋于混业经营,因此,金融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理论知识应涉及银行、保险和证券等方面,还应包含经济学、国际贸易以及财政学等学科,当然,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也不可缺少。

2.3.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金融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逐渐提升,因此,金融行业从业者的道德品质也就至关重要。若他们的商业道德缺失,其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将是不可预估的。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必须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

3应用型高校本科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

高校教学的核心是理论教学,学校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向学生传播专业知识。而培养人才的目标能否实现,与学校是否合理设置课程设置有很大关系。在金融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设置课程必须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增加英语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尤其是金融英语。实行双语教学。其次,加大其他基础课程的教学比重。金融行业趋于混业经营,因此,要培养综合型人才,学校需要设置更多的例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基础的课程。还要加大辅修课的比重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等课程。最后,要加强实践活动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参考文献】

[1]王认真.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13(8):32-33.

[2]刘正桥.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金融经济,2013(20):21-22.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篇10

关键词:新常态;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7;F6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前言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营造更多就业空间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对此,本文以新常态为主要研究背景,对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策略进行重点研究与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一、新常态下邮政储蓄银行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的价值

(一)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206

新常态邮政储蓄银行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过程中,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创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我国就业体系提供了众多岗位,根据国家统计学官网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年底,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多达1100万户,其所占比例占我国企业数据综述的三分之二,从小微企业的就业发展形势来看,为我国就业人民提供了超过65%的就业岗位,极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现阶段就业难的现实困境,为缓和我国社会发展矛盾做出巨大贡献[1]。

(二)促进银行与企业的双向发展

新常态下邮政储蓄银行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对促进银行与小微企业的双向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邮政储蓄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持,通过科学、合理的金融服务方式为小微企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以此来解决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难的现实问题。同时,邮政储蓄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对自身的经营管理结构进行有效调整,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产品和体系,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

二、新常态下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加快小微企业经济发展步伐

新常态下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形势较好,储蓄银行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扶持,进一步加快小微企业经济发展步伐。邮政储蓄银行在十二五发展期间,对自身的发展结构进行转型升级,将商业化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主要模式,通过网络途径实现了惠普金融的科学发展,并且将服务大众的发展理念践行于三农、小微企业、社会等方面之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扶持平台,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到2015年邮政储蓄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的贷款总额超过两亿元人民币,成为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支持者[2]。

(二)小微企业经济运行指数呈现下降趋势

新常态下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在实现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发展困难,主要表现在小微企业经济运行指数呈现下降趋势这一方面之中。就当前小微企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来说,仍处于下降滑坡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2015年小微企业经济发展指数与2014年同期相比下降3.7个百分点,发展形势不容乐观[3]。同时,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的小微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略有不足,受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小微企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技术、设备和资金的供给量不足,投入成本相对较高,极易受到市场、气候等风险的负面影响。

三、新常态下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的策略

(一)高效整合各方资源

要高效整合各方资源,为新常态下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扶持,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邮政储蓄银行的转型升级。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之下,邮政储蓄银行要坚持正确的服务发展理念,致力于小微企业的良性运行,以信息网络技术和科学技术为基础,充分发挥网络的实效性和及时性特点,对自身的金融服务发展体系进行有效整合和系统处理,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发展的水平和效率,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二)创新电商服务发展模式

要创新电商服务发展模式,为新常态下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提供重要的模式框架,对小微企业的发展进行精准定位。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邮政储蓄银行应牢牢抓住当前的时展趋势,迎合时展潮流,构建以电商服务为主的发展模式,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积极拓宽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引导电商服务发展平台朝着服务化、综合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小微企业可以依托邮政储蓄银行的电商服务发展模式,创新产品营销渠道,以此来实现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设置金融服务产品

要科学设置金融服务产品,为新常态下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提供重要的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为小微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重要基础,进一步实现小微企业和邮政储蓄银行的双向发展。同时,邮政储蓄银行要重视对农村小微企业的发展建设,将物流、金融、信息流等内容融为一体,构建生态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体系。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应从资源整合、创新模式和配置产品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同时,实现邮政储蓄银行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张永春,尹丽春,公德华.邮政储蓄银行服务“三农”金融业务发展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19:26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