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调研文化工作计划十篇社区调研文化工作计划十篇

社区调研文化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4:57:35

社区调研文化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生态化;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生态学

生态化规划设计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运用生态学原理,综合地、长远地评价、规划和协调人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转化的关系,提高生态经济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区域发展规划方法。

最初,生态化与规划设计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生态化是一种“人工自然化”的过程,即人类将自身当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按照自然生态原则和生命规律,运用所掌握的科学和技术方法,注重生态保护,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痕迹;使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极大限度地减小对环境的破坏。

1生态化规划设计理论分析

生态化规划设计是在城市规划区域内,围绕城市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展开的,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理论的综合与应用,单一学科和理论无法解决城市规划设计中面对的复杂问题。所以这里先介绍一下生态化规划设计的理论。

1.1系统原理

所谓系统,就是指由一定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整体[1]。系统原理具备如下特性:整体性、动态性、自组织、优化性、协同性、层次性。

1.2生态学原理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探讨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在生态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原理归纳起来便是生态学原理。生态学原理包括生态学基本原理、保护生态学原理、恢复生态学原理、景观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生态美学原理等。

1.3工程技术原理

这里所说的工程技术原理专指生态工程原理,它包括自然调控原理、人工调控原理、自然与人工调控原理等。

2生态化规划设计要素

生态化规划设计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建构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共同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空间环境构成包括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以及二者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与人工复合的系统三个部分。

2.1自然系统构成要素

规划区中自然系统是规划区内地形、气候和生态要素根据自然法则形成相互作用的综合体。构成规划区域内自然系统的要素包括非生物要素和生物要素两大类。非生物因素包括水文和土壤等因素。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2.2人工系统构成要素

人工系统构成要素包括建筑及组合、交通系统、环境设施及小品等。

2.3自然人工系统构成要素

自然人工系统构成要素包括建成环境和开敞空间等。

3生态化规划设计方法

生态化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采用系统方法加以实现,根据国内外生态化规划设计实践,生态化规划设计要经历调查研究、分析策划、规划设计、实施保障的四个途径。

3.1调查研究

生态化规划设计,必须充分做好前期考察与研究的准备工作,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因此调查研究是湿地生态化规划设计必不可少的环节。调查研究包括基础资料调研、资源环境评价等。

生态化规划设计基础资料调研的内容,包括规划区域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社会人文条件、基础设施条件以及管理条件等。调研应着重于调研规划区域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状况,经济与人口发展、土地利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社会状况。

生态化规划设计对资源环境的评价是为了对场地进行科学的认知,从而在最大限度对规划区域的生态环境、物质资源、空间格局以及人文环境进行合整合与利用。

3.2分析策划

分析策划是指立足于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潜力,形成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支持服务功能的互补与协调,提出生态化规划设计的构想,它包括综合分析和项目策划。

3.3规划设计

生态化规划设计应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融汇多学科、多维度交织的高度综合的系统工程方法,以定性分析引导客观全面的系统综合与评价,在理性预测系统目标的前提下,科学决策系统的架构与发展。具体包括:系统科学规划、有机组织规划、多学科的交融、整体协同管理等。

在生态化规划设计中,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处理问题,即从系统观点出发,着重考虑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真实性、动态性等特点,分析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而形成的条件,提出能够创造这些条件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最后选择最优方案加以实现。

在生态化规划中,一方面,研究规划区内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生态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提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规划对策;另一方面,对于规划区域中人工系统,采取有效措施模拟自然系统运行规律,通过一系列的生态化的组织策略,使人工系统的运行遵循生态规律。

3.4评价保障

在生态化规划设计这一过程中,还需制定保障规划设计顺利实现的实施的具体措施,即论证评价和保障措施。

论证评价包括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等。在生态化规划设计成果编制评审过程中,应组织规划设计相关的景观、园林、生态、湿地、生物、城市规划、环境等方面的专家针对进行规划设计成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审论证工作,对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提出建议,并加以修改完善,以保障设计成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要广泛征求公众及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引领公众参与,以保证规划设计过程的社会公平性和公正性。

保障措施则包括建立高效管理机制,强化管理人才培养;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完善法规规章体系;拓宽多方投资渠道,开展多元经营方式;增强生态宣传力度,激发公众参与热情等。

结束语

生态化规划设计为实现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明确的路径。当前我国生态化规划设计实践蓬勃发展,但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指导,研究的理论与基础也相对薄弱,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生态化规划设计理论,为生态化规划设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从而为全面、科学地探讨合理的生态规划设计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骆天庆,王敏,戴代新.现代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4,11,105,118-120.

[2]王家骥.区域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4-5.

社区调研文化工作计划篇2

一、领导重视,落实目标管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向区委、区政府汇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我区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配合区委、区政府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会上石雅芳主任向区委、区政府汇报了我区人口计生工作和人口综合调控情况。

召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为了更好地开展20*年人口计生工作,2月底召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我区各单位(部门)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区政府与全区12个街道(镇)、50余个委办局签订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各街道(镇)与辖区内300多个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各居委会与2000余个私营、民营等新经济组织签订了《目标管理协议书》,从上到下层层落实了法人计划生育责任制,完善了以现居住地为主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我区上半年户籍人口(包括婚嫁对象)计划生育率达到99.01%(市下达指标为99%);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率达到92.56%(市下达指标85%),全面完成了上半年的工作任务。

开展市、区两级人口计生先进评选。根据《*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有关规定和沪人[20*]258号文件的精神,以及每两年评选一次先进的规定,开展评选市、区两级20*~20*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活动。决定授予江浦路街道办事处等100个单位“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延吉新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倪来娣等149人“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称号。市人口计生委表彰了四平路街道办事处等13个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授予了宋荣文等20人“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二、围绕中心任务,积极开展人口调研,制订人口规划

精心编制“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按照细化、深化《杨浦知识创新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整体要求,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杨浦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点在于对杨浦区人口总量进行综合调控,改变全区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增长的局面。在保持稳定的人口低生育率的同时,努力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质量,构建人才高地,为杨浦知识创新区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调查研究组织编撰《人口动态专报》。年初,我委对20*年人口形势进行全面分析,撰写了《20*年人口形势分析报告》和《人口总量有效控制,出生高峰已见端倪》的《人口动态专报》。3月份根据区政府20*年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对平凉(西块)旧区改造情况进行调研,撰写了《促进人口综合调控的旧区改造新模式》的《人口动态专报》报送区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完成了市人口计生委交办的社科院“*新老居民一体化研究抽样调查,共调查452份(其中户籍人口306户,流动人口146户),以及*市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情况抽样调查,共调查了1000多户。

三、配合重点工作,全方位开展各类宣传服务活动

开展“中国13亿人口日”宣传周活动。20*年1月6日我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亿,根据国家和市有关文件的精神,区委宣传部、区人口计生委、区统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国13亿人口日宣传活动的通知》。在沪东工人文化宫召开《成就辉煌,应对挑战》大型座谈会,会议强调要围绕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建设,把杨浦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依法行政、人口综合信息资源平台建设、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等工作做得更好。同时采用《杨浦时报》专版、区有线电视中心播放短片的方式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活动使“13亿人口日”家喻户晓,增强了党政领导、干部和居民对人口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组织新《条例》实施一周年宣传活动。为深入宣传《*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根据市人口计生委通知精神,下发了《杨浦区关于开展纪念〈*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实施一周年宣传周活动的通知》。20*年4月11日至17日期间,举办大型社区宣传咨询活动,营造浓郁的《条例》学习宣传氛围。组织人口计生干部和社区群众进行《条例》相关知识测试、网上知识竞赛,举办4场《条例》释义讲座,开展“杨浦区机关干部条例及生殖健康知识”专题讲座。通过《条例》宣传进一步规范人口计生干部依法行政行为,提高市民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营造知法守法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依法行政,坚决贯彻执行人口计生法律法规

区人口计生委坚决贯彻国家人口计生工作“一法三规”和*人口计生工作“一规四章”,围绕区的中心工作,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有效开展人口计生法制宣传活动,在街道计生干部的共同合作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行政审批工作受理再生育子女申请113例,批准并发出《再生育子女告知书》113份,受理及审批准确率均达100%。

行政确认工作截止6月30日,共受理当事人办理《光荣证》申请2814份,确认发放《光荣证》2814份,纠正了基层不正确受理行为2次。依法出具《独生子女父母证明》211份。

行政征收工作立案49件,审查案件23件,做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书》46份,应征社会抚养费34.14万元,实际征收25.88万元,征收到位率达75.8%。

行政事务办理工作指导基层审核5765名(其中领取4600元有112人)退休人员领取一次性计划生育补充养老金;共向31135人次待业或无业人员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83*0元;接待和处理群众来访来电3430人次,接待并按《条件》的规定答复群众来信4封,其中处理网上来信1封;与17对收养子女的夫妻签订了计划生育协议。出具无子女证明19份,出具依法生育第一个子女证明37份。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流动人口出生总数为686人,其中医院通报的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第二个子女人数为45人,违法生育第一个子女人数为6人,依法为外来孕妇办理《生育联系卡》269张,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178份,组织全区性专项执法检查2次,各街道(镇)开展执法检查22次,共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13894人次,验证合格率达92.82%,为配合居住证制度在五角场镇的试点工作,启动了对新一轮《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受理、管理、服务的同步试点工作。

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20*年1~6月共计提供基本项目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592人次,费用15.92万元,人均268.95元。避孕手术人数为407人次,占68.75%,人流手术236人次,占39.87%。与去年同期相比,服务人次增加了13.4%。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人口计生服务跨越式发展

坚持走以信息化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新型道路,实现数字人口,为人口综合研究、综合管理和综合服务提供信息支撑,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用准确及时的人口信息为计生服务提供发展平台。

以人口信息为抓手,构建人口综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运行机制。以人口信息化引导管理和服务,将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送进育龄夫妇家庭。以数据库建设为重点,对信息进行核实和清理,不断提高信息的准确程度,为人口综合研究、综合管理和综合服务提供信息支撑。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加强技能培训,提升人口计生干部计算机操作能力。对《杨浦区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流程与操作规范》和《*市人口信息采集交换系统》操作指南进行了培训。使基层人口计生干部对人口信息的采集和工作流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六、开展进万家活动,弘扬生育文化,推进家庭计划指导

用科技手段为新婚期妇女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信息获取方式多样化的需求,与深圳九喜公司合作制作发放《优孕通》,提供由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提供医学支持的《智能孕育保健系统》,深受广大年轻育龄妇女的好评。进一步推进街道(镇)综合服务站建设,为全区12个街道(镇)综合服务站生殖健康图书角配置了四个系列的“生殖健康丛书”,为全区3*个居委会人口家庭计划指导室添置了“人口文化科普丛书”,使服务站和指导室提供的服务更加贴近居民的实际需求。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原则,确保药具发放渠道的畅通,提高群众对避孕药具的易得性。今年1~6月共发放了总价值284211.82元的免费药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0%。

学习先进经验,促进我区生育文化建设全面铺开。为了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促进关爱女孩行动,推进全区人口生育文化楼组、小区、社区建设,组织街道(镇)分管领导参观浙江省宁波市“梁祝生育文化苑”、“全国生育文化漫画展”和社区生育文化建设。通过参观学习,开阔了视野,开拓了思路,提出要充分整合社区资源,根据各街道(镇)的特点切实开展生育文化宣传,使“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为杨浦构筑一道亮丽的生育文化风景线。通过不同地区之间人口计生系统的交流沟通,取长补短,学习先进经验。与山东省青岛市四方区人口计生委干部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

七、创建学习型机关,提高干部素质

积极投身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区先进性教育活动督导组的指导下,区人口计生委认真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的学习,全体党员普遍接受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增强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增强活力,促进机关干部为民服务意识。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科室活动,营造敬业、奉献、求实、创新的团队精神。法制科(流动人员管理科)连续两年被评为“区文明窗口标兵”,同时被区政府命名为“政务公开示范窗口”。进一步深化“凝聚力工程”,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干部竞争上岗和聘任制,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四平街道鞍四(2)居委党支部的“结对共建”工作;全面落实“一线工作法”,积极参加领导干部联系居委会活动。

下半年工作要点

一、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加强人口计生重大问题战略性、前瞻性研究,结合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按时间节点完成人口变动情况建模、调查报告及“十一五”人口规划。围绕区委、区政府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继续做好课题调研工作,开展1~2个重点人口问题的专题调研;每季度收集数据对全区人口规模进行预测,加强人口形势分析,做好《人口动态专报》的编撰工作;探索建立实行计划生育困难群众的奖励机制,引导市民避开生育高峰,适时生育,共同参与人口调控。

二、加强人口计生法治建设

进一步加强《条例》和《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抓好相关工作和政策的落实,提高办理行政事务效能,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街道(镇)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年内对街道(镇)行政事务的质量进行检查评比。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加大社会抚养费案件立案查处和征收力度,严格杜绝行政不作为。配合市人口计生委对流动人口社会抚养费征收和计划生育行政处罚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课题调研。开展集中执法检查,提高验证合格率,配合全区居住证制度的实施做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面上推广办理工作。建立举报奖励制度,控制外来流动人口违法生育。

三、加强人口计生公共服务

加强区家庭计划指导中心建设,提升服务和指导基层的能力。加强载体建设,提高综合服务站(室)、人口学校达标率。本着方便群众的原则,扩大政府指定免费技术服务机构选点,并开展一次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和满意度调查。深入开展“健康婚育”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推进“关爱女孩”工程,协同卫生部门开展禁止性别鉴定的规范性检查。加强青春健康教育,在有条件的社区和学校建立“亲青服务室”。积极探索服务对象主动参与、互动式的优质服务模式。加大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的力度,做好免费避孕药具宣传及供应工作,满足多层次需求。

四、加强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

大力推进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建设,建设公务网、政务外网、局域网和inteRnet“四网合一”的人口计生网络系统。做好人口信息采集、整理、管理和运用。对各街道(镇)“*市人口信息采集平台”开展检查,建立高效、畅通、安全、实用的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人口信息的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更好地为领导决策、职能部门管理和市民生活服务。“杨浦人口网”全面改版升级,根据点击访问情况,对栏目进行调整,增设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等服务功能。

社区调研文化工作计划篇3

加强妇女儿童工作,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妇女儿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中共__*委、__*人民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并予以深入推进的重要工作。妇女儿童工作的状况,妇女儿童生活质量、权益保护、教育程度、政治地位等是一个城区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多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积极支持和监督下,在区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区认真贯彻实施全国妇女儿童发展"两个纲要"和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两个规划",坚持"以民为本、依法治区"的方针,妇女儿童工作按计划扎实推进,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新机制,促进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全面提高城区人口素质,提升城区文明程度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汇报二方面内容:

一、"十五"以来妇女儿童工作的主要成效

从妇女儿童现状看,至20__年末,__*户籍人口共有88.94万,其中女性44.28万人,占49.79%;妇女儿童50.6万人,占56.89%;18岁以下儿童12.4万人,占13.94%。"十五"期间,随着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区政府把妇女儿童工作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逐年递增区妇儿工委业务经费,业务经费与"十五"初期相比递增6.14倍,妇女儿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是积极优化女性发展环境,提高妇女综合素质。重视女性人才工作,立足区域女性人力资源优势,制定《__*20__-20__年女性人才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与妇女发展理论研究会联手开展"__*女性人才成长发展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研究,扩充女性人才信息库,积极拓展女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的视野和渠道。目前,我区局级女干部数量明显上升,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达100;全区女干部占干部总数的59.92,其中局级正职女干部比例、处级女干部比例、处级正职女干部比例分别为15.38、24.83、22.90;本届人大代表中女代表占代表总数33.2,比上届递增4.2%;本届区政协中女委员占委员总数34.06,比上届递增1.37%;全区职代会女职工代表占代表总数的54.15。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比例占68.66,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女性比例占38.95,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女性比例占68.14,高级、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女性比例比"九五"分别上升4.54和4.08,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自20__年开始全面启动"百万家庭网上行"培训实事项目,至20__年8月底受益群众达2.7万人,其中女性占95%;完善妇女的社区文体活动设施,完成了339个居委、村社区活动室达标建设工作,兴办各类文体活动,在区、街道(镇)、居委三级网络中,有知识女性社区服务工作站106个,拥有志愿者近千人。进一步加强女性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全区现有女性社区体育指导员500多人。

二是高度关注儿童学习生活,为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一流文教优势区"的功能定位,使区域内儿童享有良好的充分教育和优质教育。目前,我区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已分别达到99.16、99.95、99.95、98.51;而且,区教育局、区妇联、区托幼办、区人口和计生委联手加强学前教育,整合社区和教育资源,努力构建0-3岁学前教育网络,完善0-6岁学前教育体系,建立了3个早期教育基地、4个早期育儿中心(健康育儿、亲子教育、机构教养研究、信息交流中心)和12个亲子活动点,其中包括创办了全国首家0-6岁婴幼儿亲子育儿中心并已被命名为全国家庭教育实验基地的紫薇幼儿园;在光启公园建立"家庭教育活动基地";会同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心成立"科普家乐园";区儿童保健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儿童的体格发育指标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标准,部分指标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的控制和防范能力等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三是倍加关爱困难群体,着力为妇女儿童办实事。由财政每年专项拨款20万元,持续五年为困难妇女免费妇科普查,受益妇女达3.4万余人,并持续多年通过区民政局、区妇联、区慈善基金会等部门对妇科普查中的重症妇科病人实施医疗救助。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验证率达到87.38。而且,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建立了帮困基金。在"九五"末期投入150万元帮困爱心基金的基础上,"十五"至今又投入150万元,用于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从20__年起,政府每年投入300万,对低保家庭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区域内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困难儿童成长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政府职能,创新妇女儿童发展的工作机制

作为区政府协调机构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从区域整体考虑,整合政府各种资源和社会团体的资源,强化妇女儿童发展"十五"计划与各部门"十五"计划目标责任同步发展的意识,加强对达标过程的细化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新工作机制。

(一)开展绩效管理,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建设"透明、高效、职业化"公共政府理念,区长、分管区长多次专题听取区妇儿工委的工作汇报,强调指出尊重妇女、保护儿童,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准则,明确要求各成员单位要主动将妇儿工作纳入公共政府建设之中,把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作为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的重要任务,作为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依法全面保障妇女儿童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合法权益,实现妇儿发展新的突破和提升。针对我区中期监测评估中反映的薄弱环节,区妇儿工委制定了《__*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实施妇女儿童发展"十五"计划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简称《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此评价范围涉及妇儿发展"十五"计划中可量化指标和重点、难点、空缺指标共88项及具体责任目标;评价对象适用于23家成员单位和13个街道(镇)妇儿工委;评价内容由攻关立项、绩效总结和绩效评估三部分组成;评价的过程分为准备、实施、评审和奖惩四个阶段。实行"目标管理、措施到位、责任到人",做到目标量化、责任细化、管理强化,各司其职;每年的绩效评价结果上报区府纳入各部门公共目标年度考核,逐步形成长效机制。绩效评价目标责任签约书除包含常规97个指标外,更强调重点、难点指标的攻克,同时突出了23个成员单位和13个街道(镇)的个性化指标和在完成"十五"计划促进妇儿发展中各自所承担的实事项目,也包括对一些跨部门难点指标的合力攻关要求。20__年以来,区妇儿工委主任(分管区长)与各成员单位领导、街道(镇)妇儿工委主任就年度具体目标任务签约。各成员单位责任目标由五年一签约改为每年一签约,有效促进了各职能部门的主体责任意识、"主人翁"精神日益显现,就妇儿发展的重难点指标联手科研攻关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增强,为确保妇儿发展"十五"计划的如期完成和启动"十一五"计划的编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以项目为抓手,扩大妇女儿童受益面随着区域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区域功能转型和加强社区建设的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区政府在20__年7月份制定并下发《__*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社区社会事业示范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__年-20__年)》,重点是以创建示范性项目为抓手、条块结合、上下联手,力争让社区居民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便利的公共服务。区妇儿工委根据区域资源的特点及妇女儿童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了《__*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关于创建社会事业项目20__年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创建规定项目: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积极为儿童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街镇申报、部门对接的基础上,区政府与各街道(镇)上下联手投入134.6万元的项目资金用于13个街道(镇)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建设,年内全面完成儿童发展"十五"计划的重点指标。区科协、科委协同相关部门投入50余万元推进社区青少年科技体育俱乐部项目,确保每个街道(镇)拥有1-2个独立儿童活动场所。

社区调研文化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临安市;旧住宅区;改造;时间顺序

0引言

临安市城市建设历史悠久,存在有很多老旧住宅区,这些住宅区普遍存在立面破旧、道路狭窄、绿化不完善等问题。这些旧住宅区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临安市的市容市貌,因此针对临安市的旧城区改造非常必要。改造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的原则改造临安旧城区,使旧城区在城市发展中重新焕发活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需要。

1概述

1.1规划背景根据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建保发(2013)153号关于做好城市旧住宅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经研究,决定开展新一轮城市旧住宅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由于建设年代早、基础建设不完备、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旧小区违章建筑多,环境脏、乱、差,小区道路、绿地损毁严重,停水、停电、下水道堵塞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小区居民日常生活面临许多问题和实际困难。而针对性的对老旧住宅区的改造,临安主城区内的居住环境将会得到较大改善,各类乱象得到有效整治,有效地推进了生活小区的文明创建和日常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1.2规划原则

1.2.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精神力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优化人民环境、建设美丽浙江为根本出发点,认真做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全面有序推进城市旧住宅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

1.2.2基本原则①政府组织:为深入贯彻和落实“三改一拆”行动计划、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的通知》,临安市规划建设局委托设计院对临安市城市旧住宅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进行专项规划。②专家领衔:方案最终在评审会上经多位城市规划领域专家的评审,专家们就设计方案进行探讨,对方案的亮点和优点进行肯定,对方案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③部门合作:本项目在规划建设局、“三改一拆”办公室、征收办、各街道以及社区鼎立合作下进行。④公众参与:本次规划的制定、修改和批准等过程均是公开的,以发放问卷的形式来获取公众的意见和想法,通过合理的规划把公众的意见、想法体现在规划方案中。⑤科学决策:经专业的评估体系得出临安市旧住宅区存在的问题,在正确的技术路线支持下拟定初步方案,根据居民和规划建设局的意见对方案进行调整,再经过专家的评审后修改得出最终方案。

1.3规划要点和技术路线

1.3.1规划重点与难点规划重点范围北至环北路,南至锦溪、吴越街,西至玲珑山路,东至圣园路、望湖路,总用地面积1832公顷。本次规划的旧住宅区指建设年代久、建筑密度大、房屋结构陈旧、基础设施不全、影响城市功能、居住环境恶劣、存在安全隐患的集中连片住宅小区或住宅组团。需要统计综合整治面积、户数、安置用房建设面积、套数、小区改造内容。

1.3.2工作技术路线由前期研究入手,分析背景,收集资料,制作问卷调查表及确定工作的目标重点;后到临安辖区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小区建筑立面、道路交通、停车位实用、环境绿化、市政设施、环卫设施、配套设施、技防设施、违章建筑、文明建设及相关部门和群众座谈。根据调查结果及相关案例解读,对现状进行问题总结。包括停车难问题、立面破旧、管线老化、乱搭乱建、环境卫生差、道路破损、配套设施不齐全、无物业等问题。根据问题总结,我们制定老旧小区现状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对小区打分,总结小区的改造程度。经过前期的大量工作,最后研究出一套成果,包含年度改造计划,改造提升建议及实施保障。

2现状研究

2.1现状分类与评估通过现场踏勘,将老旧住宅区从建筑年代和区域环境两方面上分别将现状建筑划分为若干类型,再根据现状划分情况从建筑年代和区域环境两方面综合考虑区域改造内容和时序。

2.2现状老旧小区普查

2.2.1居民意愿调查制定临安市老旧住宅区整治专项规划居民调查表,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对住宅区的综合改造要求最大。主要为立面翻新,增加文化体育设施、行政管理设施及社区管理中心。在道路系统改造方面,希望能有条件的加宽、平整路面,规范机动车的停放,并对小区入口进行改造。在绿地及活动场地的改造方面,整治的主要内容为绿化整修、植物的修复与补植;增加室外活动、健身场地;增加室外座椅、遮雨和遮阳设施。

2.2.2老旧小区现状评价标准老旧小区现状从管理服务、房屋管理及维修养护、公用设施管理、保安及车辆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绿化管理、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进行实地调研,采取调查问卷方式进行打分,按照满分一百分加权打分的模式分别得出各小区单项得分及总分情况,根据评分高低指导小区改造时序。

3研究成果

3.1改造内容根据现状研究结果,可以总结出旧住宅区改造的主要内容。老旧住宅区改造主要内容包括有供暖系统改造、建筑物围护结构节能改造、供水管网改造、排污管网改造、“三化”改造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

城中村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无形改造和有形改造。无形改造,即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农民身份转变;二是管理方式转变;三是土地性质转变;四是经济性质转变。有形改造,按照现代化城市住宅小区的标准,对城中村进行拆迁改造,建设成现代化文明社区,将农村改造成城市。

3.2改造时序改造时序依据现状研究关于老旧小区现状的分类结果以及加权打分的高低综合考虑的,包括有老旧住宅区和城中村的改造时序。结合老旧住宅区实际情况、街道改造实力等多方面因素得出锦桥社区、武肃里社区、文昌阁社区、新民里社区、万马社区、苕溪社区、锦潭社区、兰岭社区、马溪社区、西墅社区以及其它地区内各小区改造的先后时间顺序。结合城中村的实际情况,建议城中村改造的时间顺序并推荐先阶段的开工建设项目以及未来储备建设项目,确保城中村改造顺利有序的进行。

4总结

旧城区的改造应当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在改造的同时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顺序,从大局出发,优先安排生活最不方便的区域进行改造。根据民意调查的结果和科学的论证综合考虑改造的内容,对旧城区的改造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让旧城区在城市发展中重新焕发青春,使旧城区的改造更好更快的为临安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做贡献。

本次临安市旧住宅区的改造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通过大范围的实际调研和群众意见的采集确定改造内容和时序,改造的内容和成果既做到科学合理规划又符合民意的方向,为将来旧城区的改造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曹秋实.旧城区改造规划的探析-以海城市旧城区改造为例[J].规划师,2013(1):117-118.

社区调研文化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社会学;课程体系

1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系统表现更加多元复杂,其物质空间的规划建设中涉及的学科知识也愈加全面,同时也赋予城乡规划专业更多功能与责任。城乡规划专业本科阶段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较好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能力,还需要全面的知识体系,具备一定的研究与创新能力,以应对城乡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现象与复杂关系。而城市社会学以其特有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多维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基础,在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知识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社会学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关系

2.1社会学研究与现代城乡规划研究的结合

随着城乡规划学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的扩展,原有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的学科基础已难以满足对城乡环境的分析研究需求,社会学因其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为城乡研究提供了多维与深度研究的可能性,能够从多维视角对人类社会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对城乡规划的研究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也弥补了城乡规划领域重空间设计轻人文内涵的不足。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既有与社会学研究紧密结合的历史进程,也有新时期与城乡规划学科新的结合与创新。社会学以其特有的学科思维一方面为城市研究提供了深入剖析的路径与方法,另一方面则从社会行为空间角度研究更加人性化的城乡规划与设计的理念。学者们从社会学思维的视角下,分别对城乡规划的制度建设、规划内容与方向等规划实践、以及城市空间环境营造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等具体的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更加注重城乡规划中的社会平等与公平、公众参与的价值。

2.2社会学类课程对城乡规划本科教育意义

目前在城乡规划专业开设的与社会学相关课程如城市社会学、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查、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以及部分实践环节等,涉及的城市社会学知识包括社会学基础研究内容,如基础概念与理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问题等;城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则偏重于将社会学的调查、统计与分析方法引入城市空间研究;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则以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系统的研究思维与研究技术等内容。此类课程多在本科专业三至四年级等高年级开设,以配合从建筑、街区的物质空间设计转向更加宏观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和乡村规划设计等学科思维转变过程,应对更加复杂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3社会学类课程应用重点

3.1研究方法

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随着2011年城乡规划专业成为一级学科,社会学在城乡规划本科教育体现中重要性更加凸显,《城市社会综合调查》课程是国家《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中要求独立开设的一门社会学调查方法类课程,以往则是社会学类课程作为相关知识体现在选修类课程中。该课程是以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与实践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为规划与设计提供基础资料的社会调查方法。常见的调查研究方法如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该课程对于城乡的分析和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基础资料调查。在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实践中,城乡建成环境的现状调查是规划设计的前期,也是更深层次研究的基础。规划前期常见的调查方法如访谈、问卷、实地观察或勘探等,可从政府、居民等不同利益群体对城乡建设的不同需求出发,针对城乡建设环境进行调查和分析。但往往由于城乡系统的庞杂性和调查范围及内容的有限性,如何选择适当的调查项目以及适度规模的调查范围则尤为重要。(2)城乡建成环境分析。城乡建成环境的现状形成于地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积淀与累积基础上,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不仅需要对城乡地域物质空间进行分析,亦需对长久以来形成的空间形态、生活方式与社会运行进行深入理解,不仅要技术层面的分析工作,也需求对人文层面有着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将基础资料进行收集后,需有适合的技术方法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深入了解,寻找城乡发展的规律性线索。(3)人的活动行为的分析。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规划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人的城市体验和感知,因此关于人的活动行为的调研分析,是校核城市空间设计成果的重要指标。社会学提供了人的行为方式的系统分析方法,能够从活动的类型、人群的定位、活动的个体心理,以及社会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该方法能够从根源上理清人的行为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明确人的社会属性是城市规划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通过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整体联系满足城市人的多元、复合的活动要求,这也是城乡规划学科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的内在体现。

3.2研究内容

(1)宏观层级的城乡系统与结构。城乡的发展不只是城乡物质空间环境的变化,也体现着城乡内在结构的系统性改变,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也是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深化调整做出的实时应对,城乡结构是整个社会宏观结构体系的重要部分,破解城乡规划的实施难题,必须从社会学的宏观视角进行社会结构的剖析,涉及的内容主要包含社会组织结构、区域结构、就业或分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基于上述社会学内容的分析,能够更好地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规划领域给予充分的支撑和论证,使城乡规划在宏观层面能够发挥协调与解决城乡社会矛盾的更大作用,体现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2)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我国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城乡建设后,新城建设热潮在逐渐降温,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存量规划”要求在已有的城乡建成区提升建设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从城市空间塑造转向城市行为的再造。应用而生的“轻规划”“微改造”等新的规划设计理念更偏重对于已有空间环境的提升与改善,激发城市新的活力,修正“大广场”“宽马路”等建设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或现象。社会学在其长期的研究中所关注的微观层级的社会个体、群体的行为活动以及社会问题等内容,成为建设宜居城乡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基础,亦可对规划与设计实施的形成直接有效反馈。

4社会学类课程应用思考

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特点,多以土建类学科、地理类学科为主。由于各学校基于不同学科背景开设城乡规划专业,丰富了城乡规划专业的内涵,形成了不同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各自办学特色。但不论办学背景如何,随着最新版国家城乡规划专业指导性规范的出台,规划设计类课程已成为教学体系围绕的核心,空间的设计表达是专业的特色及优势。但同样也会造成课程知识体系的单一,不适应当前城乡规划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现今专业发展趋势和实际,首先应从社会学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植入,体现出社会学对当今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影响。

4.1在理论知识基础构建层面

社会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的理论知识构建主要包括:社会学基础理论、社会调查与数据处理的思路与方法、社会阶层和社会空间结构特征等内容,均应为城乡规划专业在本科阶段要掌握或熟悉、了解的知识内容,具体的知识要求为:(1)城乡人口与社会知识单元;包括城市社会学基本知识、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城市社会要素、城市社会的分析方法、社会阶层与空间结构等。该知识单元是宏观层级的城乡系统与结构的体现,关注城乡领域的社会学问题,利于学生从宏观的社会视角对城乡规划进行解读,落实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2)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知识单元;包括选题与文献综述、社会调查类型与设计、社会调查方法、资料统计与分析。该知识单元属于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的内容,更多为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突出社会学应用的实践技能,有助于学生在规划设计中调研分析方法的科学应用。上述两部分知识单元已包含社会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研究的重点,但内容较为综合且涉猎较广,如何将社会学类知识在城乡规划课程体系中合理构建是关键也是难点。基于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专业教学体系的主线,以及学分制改革的趋势,教学计划中社会学类理论课程不宜占较大学时,为了更好地将社会学应用到教学中,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应注重课程的交叉与互动,使单一理论课程转化为一系列的知识体系。因此将社会学的研究思维与研究体系加入其他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中,则可以通过社会学的选题、调查、分析、结论等逻辑化的研究方式改善以空间设计为基础的思维局限,指导学生以循序渐进的研究方式和步骤完成对城乡环境的研究和分析过程,培养本科阶段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进一步重视理论课程与设计环节的互助和支撑作用。

4.2对规划设计类课程的实际意义

城乡规划专业在以物质空间规划与设计为主线的课程设置中,社会学相关知识课程往往以理论讲授形式开设,教学效果受限于课时学生对此类课程的认知程度与重视程度,往往难以形成良好的效果与反馈。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查》,相较之前的《城市社会学》课程而言更加注重社会学知识与方法在城乡社会研究中的意义,注重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并与城市社会学的基础概念、理论与调查方法、分析方法等相结合,将纯粹的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支撑以规划设计类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枯燥的课堂讲授与生动的社会调查大大提升了社会学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为设计类课程的资料整理与现场踏勘提供了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查和研究方法,为后期设计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问题的学术态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课程关系如下

4.3实践教学环节层面

城乡规划本科教学在专业实践方面体现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主要为认识调研,认识调研实践领域包括住区认识调查、社会调查、城乡认识调查、结合规划设计课程的调研四个实践单元,具体的内容如下:(1)住区认识调查研究;包括住区空间结构、住区道路与交通系统、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住区绿化系统,该实践单元注重社区规划导向下的住区研究,内容以空间的类型和层次调研为主,强调住区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和设施的均衡构建。(2)社会调查研究;包括问卷编制与调查组织、调研数据分析的方法、调查报告的撰写,这一实践单元突出调研具体方法的实践应用,注重调研程序和调研成果的关联。(3)城乡认识调查研究;包括城乡功能布局、城乡空间结构与形态、城乡道路与交通系统、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绿化体系,该单元的实践内容涉及城乡领域的空间和规划体系,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调研。(4)结合规划设计课程的调查研究,包括调查研究的内容、调查研究的方法、调研成果的表达,这类调研是与设计课程并行的实践环节,注重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和真实性。上述认识调研环节作为拓展能力的培养,不作统一要求,可由各校自己掌握。基于实践环节的知识体系要求的自主性特点,如何将上述四个实践单元与实践课程体系相结合以及如何对专业教学起到支撑作用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四个实践单元并非独立的课程内容,必须与对应的专业课程相结合,设计类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因此必须将社会实践与设计课程的知识体系相关联,起到从课堂内的学习交流过程走向社会实践的真实体验和认知,能够更好地强化城乡规划专业本身具有的实践性特质。同时可以将.大学生暑期活动的实践结合到专业的实践当中,一举两得,会更加具有专业指向性。因此,依据实践教学的知识内容,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提高对于实践环节的要求,从低年级的建筑设计阶段,至三、四年级的城乡规划设计阶段、以及毕业设计阶段均要求设置与设计课程相配合的实践环节(详见表2),以辅助深化设计及理论课程。实践环节中的资料收集、调查、分析和统计等环节等均需与社会调查理论与分析方法紧密结合。

5结语

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历程中,社会学的影响如影相随。从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至规划与设计实践,社会学类知识为城市与乡村从视角、方法和内容的研究都提供了更加丰富与多层次的思维与路径,并以更加具体化和实用性的知识点融入了城乡规划专业在理论基础知识构建、规划与设计课程和实践教学等环节,成为本科阶段树立正确的规划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知识领域。

参考文献:

[1]罗吉,黄亚平,彭翀,刘法堂.面向规划学科需求的城市社会学教学研究.城市规划,2015(10):39-43.

[2]黄亚平,陈静远.近现代城市规划社中会的思想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5(05):23-29.

[3]李浩,赵万民.改革社会调查课程教学,推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J].规划师,2007(11):65-67.

社区调研文化工作计划篇6

一、20*年上半年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快各类规划编制工作,创新规划工作方式

《*城市总体规划(20*年-2020年)》确定了*的发展目标、城市规模、城市总体空间框架结构和发展战略。根据国务院对总体规划的批复,我委正在加快开展各类规划的编制和深化工作。

1、积极推进新城规划工作

(1)组织推进新城规划上报审查

上半年,我委组织编制完成了*8个新城规划,并会同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建委、市交通委等相关委办局对各新城规划成果进行了审核,目前这8个新城规划完成了上报准备工作,已正式提请市政府审查。

(2)组织修订并完善新城规划实施意见

按照刘淇书记在26次首规委全会上“要在新城规划建设上创新”的指示,*市长在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积极探索新城建设和管理的新机制”的要求,我委会同市相关委办局和区政府,组织修订完善了《关于重点新城规划实施的有关建议》。

2、开展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年—2020年)》(以下简称中心城控规)已整体修编完毕,框架性成果已经于20*年10月、20*年12月经市委专题会、首规委全体大会原则通过。中心城控规修编范围约1*8平方公里。主要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不包括山后地区)、丰台(不包括河西地区)、石景山等地区。根据规划的不同要求,将规划范围分为四个区域:保护区(旧城)、调整优化区(旧城以外中心地区)、适度完善区(边缘集团)和限制建设区(绿化隔离地区)。

组织对中心城18个片区进行控规深化编制和技术审核工作。同时,为配合中心城控规的实施管理和各片区图则的使用,开展了中心城控规实施管理办法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1)片区规划和技术审核

我委制定了工作计划和进度表,明确了片区负责人,明确了片区技术审核程序和征求意见内容,并建立技术审查会议,对片区项目逐一审查。

(2)控规实施管理办法的研究和制定

为规范*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保障*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效实施,我们组织制定和编写了《*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该办法将与*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各片区分册(图则)配合使用,作为中心城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该办法将与《*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各片区规划一并上报市政府批准。

(3)组织深化*旧城规划

为了重点解决当前旧城整体保护与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历史遗留的难题,整合各类相关规划,加强规划的可操作性,适应规划控制管理要求,深化*旧城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旧城整体保护和规划的指导思想,对旧城内历史文化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及多高层建成区分别制定相应的规划原则,完善理论框架,加强量化与定性分析,形成完整的规划方案并落实到街区单元。根据规划方案对街区单元提出量化的控制指标,将旧城整体保护理念与控规编制结合起来。目前该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和各项技术审核工作已随中心城控规的编制和审核工作进度同步进行,将与中心城控规一并报审。

(4)组织特色分区及相关研究

为了能够在城市快速增长过程中保持城市的地方特色进行探索,我们在中心城控规修编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了城市特色分区的研究。通过对这些特色地区的历史演变过程,结合其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科技的发展背景进行系统分析,并与国外相关类似城市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对其具体定位进行研究,对其规划特色提出相应要求,并将研究成果结合到规划管理的规范和法规当中加以执行。

在中心城控规修编的同时,将对交通问题做出了明确要求,包括调整道路网结构,加强支路规划建设,规划道路总用地192平方公里,比现状增加88.5平方公里,规划道路总长度4764公里;2020年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覆盖建成60%以上。

3、开展新农村规划工作

(1)组织编制村庄体系规划

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合理优化村庄的发展布局,改变目前农村建设用地的基础设施落后、公共配套设施不全的状况,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我委积极组织、开展了*村庄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已向市长办公会汇报。

(2)积极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

为配合市农委80个试点村的选点工作,我委确立了规划分局具体负责的组织编制模式,已组织了近40家规划编制单位,派出近200余名规划师,下乡编制试点村规划。为完善规划编制标准和要求,合理安排,积极组织规划编制。目前已完成了“试点村规划”第一阶段规划成果的技术预审工作。同时,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我委组织编绘并印刷制作完成了《*新农村改造规划建设设计手册(1)》,该手册已按照每户一册的标准,免费发放给去年73个试点村及今年79个试点村的村民,共计67,000册左右。

4、加快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1)商业设施规划

为了实现完备的首都商业功能,全面提高城市流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加快*向国际城市、宜居城市和首善之区发展的建设进程,我委会同市商务局共同组织编制了*市商业设施规划。

本次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市域16410平方公里。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各层级商业中心、重点商业街区、商品交易市场以及今后首都商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型商业设施的市域空间布局。该项工作已经编制完成,并已与市商务局共同研究通过,规划内容也已经纳入中心城控规和新城规划。

(2)消防站规划

为了做好城市消防工作,迎接20*年奥运会,根据市政府指示精神,我委会同市公安局消防局组织编制完成了《*市消防站规划》,分为《*中心城消防站规划》和《*新城及城镇消防站规划》两部分。

该规划参照有关标准,通过新增规划站点,扩大现状消防站规模,使规划消防站责任区面积覆盖全市域。其中,中心城范围内的规划消防站用地全部落实,中心城以外的规划消防站规划编制深度达到了总体规划规划深度。目前,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

(3)体育设施专项规划

我委与市体育局共同组织编制了*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落实城市公共体育用地,推动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实现“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奠定基础。我委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现状体育用地的调研工作。目前*体育设施规划已经和中心城各片区及11个新城规划进行了第一轮公共体育用地的总量核查,对总量不足的地区提出了增补要求,有条件的区域已经增补完毕。该规划拟于年末完成。

(4)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

在完成去年旧城规划的基础上,我委联合市文物局,组织开展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的编制工作通过制定分类标准,对优秀近现代建筑进行普查登记,筛选确定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单,出台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规定,制定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管理方法,最终达到保护优秀近现代建筑的目的。该专题目前已确定工作目标、计划、组织机构,正在全面展开。

5、启动编制住房建设专项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要求,我委会同市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了*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规划编制工作框架和大纲(草案)。

同时,我委会同市相关委办局及区县政府,组织开展了《*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年-2010年)》的编制工作。目前近期建设规划已经征求了各相关委办局的意见,并进行了修改完善,准备正式上报市政府审查。年度实施计划的工作框架和工作大纲已经审议,近期将正式启动该规划的组织编制工作。

6、加强规划立法和标准的制定工作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城市规划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本届人大立法计划,我委积极推进了《*城乡规划条例》的修订工作。新条例将依据相关上位法,围绕本市实际,着眼于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处理好近期建设规划与年度计划的关系,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保障总体规划的实施。

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体现城市规划的公共服务职能和“以人为本”的目标,我委编制完成了《*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并已于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市居住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管理办法》也正在制定中。为四合院建设提供技术指导的《*四合院建筑要素图集》也已完成并正式发行。

(二)加强督查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全市重点工程规划工作

今年1-6月,我委共受理各类建设项目申报件9968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4%。其中规划审批总用地2561公顷,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674万平方米,核发市政工程总用地403公顷。

1、加大督查的力度,确保完成重点工程审批

针对我市今年重大工程、重点工作任务量大、时间紧、要求高的新形势,我委进一步加大了对市政府折子工程等市重点工程项目、重点工作督查的力度。上半年,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事故隐患整改工作折子”、“奥运倒排期折子”、“20*年市政府折子工程”、“20*年市政府实事”、“20*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折子”、“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折子”、“20*年工作目标”、“20*年重点建设项目”、“第十二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任务”等350余项重要工作任务的征求意见、任务分解、立案督查工作。

为确保奥运工程如期开工,我委开辟了绿色通道,主动加强协调。目前已办理奥林匹克中心区地下空间、奥运村消防站、老山自行车赛事管理用房等项目的规划许可手续,为奥运会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了保障。

上半年我委领导交办件共立案4*件。其中,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转来的领导交办件55件,已办结50件,办结率90%结案。

2、积极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和工作

我委对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十分重视。两会召开后,我委及时召开了承办件交办会,积极推动建议和提案的办理工作。今年共承办市十二届人大、政协会议代表和委员建议与提案288件,代表、委员满意和同意率超过90%。

我委实行新的工作机制后,逐步形成了市区两级系统,包括受理来访、来信、交办信办理程序等。我委通过完善计算机办理系统,使我委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

上半年,我委共接收来信437件,比去年同期减少102件;接待来访328件,比去年同期下降194件,总人数809人,比去年同期下降846人。在上半年受理的多项群众来访工作中受到群众的好评。在排查调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中取得优秀成绩,并受到通报表扬。

3、加强违法建设查处,提高查处效率

为配合全市城市环境整治和拆除“城中村”等工作,我委加大了查处违法建设和竣工验收的力度,全面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截至到20*年6月30日,我委共查处违法建设10处,处罚面积总面积4.49万平方米,处罚金额2018万元。1-6月份,全市建筑开工项目,经我委规划验线合格的643项,同比增加78.6%。竣工项目中,规划验收合格830项,同比增加32%。

(三)健全和完善职责绩效管理制度,加强廉政建设,推进队伍建设

1、围绕职责管理,推进干部管理从以职务管理为主向以职责管理为中心的方式转变

为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和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我委依据各部门和单位的职能、工作性质与任务、领导干部的职位职责与权限、任职条件与资格,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了《市规划委机关处室、所属单位领导班子职责绩效考核工作实施办法》和《市规划委处级领导干部职责绩效考核工作实施办法》,明确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职责绩效考核内容和标准,将上级考核与同级、下级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量化考核与定性综合评价结合起来,并把不同层面的考核结果全面地向被考核部门、单位和被考核人进行了反馈,作为干部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推动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改进工作作风,自觉履行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

2、以组建分局规划监察执法机构为契机,提高规划管理行政效能和工作水平

为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和我市“*”规划提出的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升首都城市宜居水平的目标和任务,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贯彻实施,经市编委批准,我委所属各分局成立了规划监察执法机构。在对各分局公务员队伍、规划监督执法队伍以及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组建工作方案,明确了组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三个统一”的工作原则,分三个阶段开展了执法机构组建、人员培训、内设机构和职能调整以及人员调整和录用工作。目前,分局执法机构组建挂牌和人员培训工作已经完成。

3、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

我委在组织学习了治理商业贿赂等相关文件后,具体制定了《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长效机制建设等六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切实为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在全委落实了廉政建设责任制。

(四)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勘察设计行为,提高规划设计质量

我委把市场监管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从简化程序、拓宽思路、加强服务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了完善监管的手段,并加强了监管的力度。

1、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

截止到6月1日,我委共受理行政许可事项455件,其中涉及测绘的69件,涉及勘察设计的386件。另外,受理执业人员注册1272件;受理各类资质证书项目变更64件;受理建设工程招投标项目649项。

2、完善勘察设计招投标监管程序,明确监管责任

截至到20*年5月25日,共完成招标备案569件,其中勘察设计投招标223件(含免招标125件),规划建筑设计投招标346件(含免招标136件)。

3、完善勘察、设计、测绘市场准入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行政许可的行为,提高许可决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依据《行政许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我委在对设计单位的管理程序中增加了资质行政许可专家审核。同时,建立了测绘行业专家库和测绘资质单位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考核题库,完善了对测绘单位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考核的制度,提高了考核题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六)整合信息资源,利用科技手段创新基础工作

为贯彻市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我委以实施“*”全市信息化规划为重点,不断加强市政管线工程、规划审定成果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工作。

1、整合信息资源,共享基础数据

我委大力加强了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制定了委内共享平台数据整合标准,对失量数据、栅格数据和多媒体数据的格式标准做出了明确说明,实施规划审批成果电子文件申报和入机制度,已将绿隔规划信息和绿隔现状钉桩数据,规划编制审批成果22项,全市工业开发区分布信息24项纳入系统。我委整合及共享使用了市政管线规划审批基础资料,系统中现有通讯、上水、热力、燃气、工业、电力、雨污和其它现状管线资料,长度共约2.8万公里,管点共约82.4万个;新增卫星影像变化图斑共计232处。同时,还将1980年以来的城建电子建筑档案和2001年以来的用地档案并入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委机关、执法大队、区县规划分局基于空间位置的共享查询。

2、发挥政务网站作用,做好规划服务工作

我委网站建设以为民服务为导向,紧紧围绕首都规划建设中心工作,积极推进规划政务信息公开和网上办公。目前网站设有行政许可、政务公开、网上办公、政策法规、公众参与、咨询服务等9个一级栏目,60多个二级栏目,日均点击量已超过12万次。上半年我委通过网站面向社会公开《*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等政策、制度、规划类信息500余条,分发处理电子信件1400余件。

3、加强基础数据更新,完成电子地图工作

20*年基础测绘的主要任务是我市1:500和1:2000地形图更新。目前已完成二环以外1:500地形图更新2200幅,1:2000地形图更新660幅。*地区似大地水准面精化项目基本完成,可以得出完整数据。*市行政区划标准底图和*市(公共版)电子地图也已经完成更新。

同时,为配合区县域规划和管理,我委已完成顺义区土地调查及丰台区、朝阳区城市部件调查等专业测绘,完成*轨道交通大兴线22公里、首都机场快速通道17公里、京包高速公路20公里等大型市政工程测量项目,“*市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市人防信息系统”等高科技项目。*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系统建设已累计完成2.7万公里上水、下水、电信等8类管线主干线路数据的建库工作。

二、20*年下半年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

20*年下半年,我委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新*、新奥运”战略构想,继续扎实推进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的各项工作。

下半年工作的主要思路是:一要贯彻落实国务院()37号文《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的精神,加大我市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力度;二要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推进新城规划、中心城控规、新农村规划以及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三要突出奥运工程,优化“四个”服务,推进城市规划效能监督,继续提高规划服务水平。

我委下半年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深入开展总体规划后续规划的编制工作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的总体规划和建设部加强20*年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的目标,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提高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我委将深入开展总体规划后续规划的编制和研究工作。

1、制定实施住宅建设发展专项规划

近年来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大。正确认识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及时解决出现的突出问题,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对于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落实国务院37号文的要求,我委将配合市有关部门重点研究满足本市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问题,尽快编制完成住房建设规划。目前已初步形成规划编制工作框架和大纲(草案),通过对我市住房发展的研究,以保障*住房长远、整体的健康有序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明确“*”期间我市住房建设调控引导原则,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规划的要求,合理把握我市住房发展时序,处理好近远期发展目标的关系。

2、深化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我委通过完善上报近期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组织滚动编制年度实施计划,分解和落实*2007-20*年的阶段发展目标和实施策略,通过确立城市年度主要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及重大建设工程的实施安排,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组织维护中心城控规全面运行

我委将在编制完成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配合中心城控规的实施管理和各片区图则的使用和中心城控规实施管理办法的制定,以“整体研究、公众参与、部门协调、规范程序”为原则,按照控规实施管理办法中确立的控规运行和维护动态管理工作机制,组织中心城控规的维护和运行。

4、完善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标准

我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对重点新城规划实施的总体部署和工作安排,积极探索新城建设和管理的新机制,同时,将加快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现新城控规全覆盖的要求,通过制定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技术依据,保障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5、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有效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确保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我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基础,合理把握新农村建设时展的特征和规律,抓好试点,逐步推进。我委将完善组织机制,加强指导力度,继续开展试点村规划,完善规划编制标准和要求,积极配合各区县人民政府有关审查工作。

6、积极开展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为保证*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土地利用和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相互协调,加快郊区县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我委组织了各郊区县综合交通规划的编制工作,深入开展了轨道交通规划研究,进行了轨道交通线网调整,城市轨道交通、市郊铁路、国铁等专线线位的研究,对于缓解*地面交通的拥堵状况,提高综合的社会、经济效益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7、适时开展其它专项规划和研究

我委还将深化教育、医疗、工业、物流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时开展机要规划研究、山区次区域研究、新城地质安全评价、(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研究、小城镇产业用地研究、一图滚动编制、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规划修编等专项规划研究及组织编制工作。

(二)统筹安排奥运工程、重点工程和交办工作

1、积极配合奥运工程建设和环境整治

今年是各项奥运工程建设的关键一年。截至到目前,中心区和奥运会的11个新建场馆全面开工建设,各比赛场馆、训练场馆、临时场馆及相关设施也已陆续开工建设。为全面落实“安全、质量、功能、工期、成本”五项原则,保证各项奥运工程的顺利进行,我委将配合奥组委、20*奥运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和20*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等部门,加快完成各项审批和环境整治工作以及景观设施的规划和审查审批工作。针对奥运工程项目,我委将继续采取特事专办、即报即办,以加快审批,优化服务。

2、加快办理重点工程和交办工作

为更好地为中央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体现首都城市规划部门一流的服务水平,对于中直、国管、军队在京各类项目、国家或*市重点工程、折子工程、交办工作等,我委也参照奥运工程的办理模式,专人督办,主动协调,缩短周期,确保中央单位和在京部队满意。

3、统筹安排奥运前重点工作

为配合奥运前各项重点工作,体现“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精神,我委将配合市有关部门开展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中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研究。同时,为满足奥组委对奥运场馆周边地区无障碍设施的需求和环境要求,我委将在《*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规划导则》的基础上编制专业细则。

(三)深入开展城市重点区域规划研究

为了能够在城市快速增长过程中保持城市的地方特色进行探索,在中心城控规修编成果的基础上,我委进一步组织了城市特色区域的规划研究。结合其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科技的发展背景对其规划特色提出相应要求,并将研究成果结合到规划管理的规范和法规当中加以执行。

1、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

在20*年我委组织的“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我委开展了首钢工业区的控制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认真研究首钢工业设施资源的适度保护和利用,妥善处理首钢与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关系,以实现区域功能定位为目标,按照市政府确定的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实现总体规划,有利于首钢职工就业安置,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科学编制规划。

2、文化创意产业规划研究

按照“*”规划提出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要求,我委结合中心城产业布局的调整和新城规划的要求,在对798艺术区现状调研和保护建筑分析的基础上,分层次进行基础资料调研、产业发展研究、特殊地区规划指导意见等工作,开展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研究,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空间发展的依据。

3、启动绿隔地区控规编制

我委将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城市更新改造机遇区、绿隔政策区、城市重点地区、特色街区和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同时,根据产权用地单位的申请,组织规划编制单位进行控规深化研究,提出相关控制要求,对中心城控规进行动态完善。

(四)加快完善规划法规体系和规划监督程序

1、制定落实城市规划法规和相关标准

我委将会同市法制办完成《*城乡规划条例》,深化完成《镇域规划审查、审批组织工作主要目标、内容、方法及程序》、《镇域规划审查、审批组织工作程序流程图》、《镇域规划编制要求》(试行)等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对中心城控规进行动态完善。在*旧城规划的指导下,编制旧城城市设计导则,在空间格局、高度控制、道路体系、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城市安全、居住及商务办公环境等方面进行分类并制定标准,加强市场监管的依据。

2、加强规划监督和竣工验收

为充分发挥新设立的分局规划监察执法队的作用,加强规划监督和竣工验收等工作,加强对重点区域、奥运工程周边违法建设和城中村的拆除力度,我委将在卫星查违的基础上,优化技术保障设施,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提高执法效率,体现城市规划的权威性。

(五)强化规划队伍建设和干部管理

1、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工作实践的能力,我委将结合实际,围绕“依法、责任、服务、效率”,认真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在扎实开展治理商业贿赂等专项整治的基础上,围绕提高规划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优化服务等内容,不断创新规划工作的机制,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2、健全完善干部岗位责任

我委将在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将在组织完成委机关、分局和委属行政单位落实“职责清”工作的基础上,研究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绩效管理和考核的内容、标准和办法,提高干部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社区调研文化工作计划篇7

按照市政协的总体安排,市政协环资委组织委员和市计生主管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按照调研方案深入我市流出人口较典型县区子洲、清涧,流出和流入较典型的县区榆阳、神木进行调研。调研组采取点面结合、抽样调查的方法,深入12个社区和8个乡镇认真了解情况,和县区进行深层次交流意见,比较全面、客观、准确地掌握了我市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已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和困难以及今年10月1日起施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后带来的挑战。现就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随着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全市流动人口数量与日俱增。20xx年全市流动人口总数为112.9万人(其中流出人口65.7万人,流入人口47.2万人),占到户籍总人口的32.4%。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中、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目标,坚持实行属地化管理,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全面开展优质服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的新路子,基本建立了“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具有榆林特色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

1、全市流入育龄人口计划生育情况

全市共有流入育龄人口470903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11348人,来自省外流入27711人,市外流入20288人,跨县区流入134256人,跨乡流入288648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中,零孩妇女6211人,一孩妇女49307人,二孩妇女43296人,多孩妇女12534人。流入育龄人口中,持户籍地《婚育证明》259574人,持证率为96.30%;验证256261人,验证率为95.08%。20xx年流入人口共出生6899人,政策内6879人,出生率为14.65‰,计生率为99.71%。流入已婚育龄妇女中,“三查”对象58458人,已接受“三查”服务57900人,三查率为99.05%。

2、全市流出育龄人口计划生育情况

20xx年共有流出育龄人口658589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63253人,流向省外85977人,市外92939人,县外179215人,乡外300458人。流出已婚育龄妇女中,零孩妇女11526人,一孩妇女68581人,二孩妇女53188人,多孩妇女29958人。共有流出育龄人口395874人,在户籍地办理《婚育证明》372913人,办证率为94.20%。流出人口20xx年共出生6649人,政策内6619人,出生率为10.09‰,计生率为99.55%。流出重点“三查”对象为87806人,20xx年已接受“三查”服务人数为86309人,“三查”率为98.30%(详见附表)。

全市流入人口新生儿出生性别比情况较为严重。根据12县区流入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新生儿出生男女性别比为140:100(其中一胎性别比为83:100,二胎性别比为312:100)。

3、流动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流入我市市外的流动人口成分主要以来我市打工的农民、做生意的商人和中省驻榆企业的工作人员为主;市内的流动人口主要以南部县区到北部县区打工的农民、做生意的商人和到榆林随孩子读书的家庭为主,是以改变家庭经济状况和孩子教育现状而流动。流出的主要以在外地经商、大中专毕业生和部分先富起来的在外地定居的家属、亲戚为主,是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而流动。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1、完善规范管理,不断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新机制。夯实网络基础,充分发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层网络作用。市县两级都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市上设立了副县级建制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各县区均设立正科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专门机构。流动人口集中的乡镇也相应设立了流动人口管理站,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新建社区居委会都配备了负责计划生育工作的专职副主任和计生专干,城区居民小组有计划生育宣传员,以街巷楼栋为单位设立了中心户长,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市、县、乡、村(居、社区)四级管理网络,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健全管理制度,依法规范流动人口生育行为。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强全市重点乡镇(街道办事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针对全市40个流入人口相对集中的重点乡镇(街道办事处),就工作制度、措施保障、责任追究等做了具体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以现居住地为主的计划生育管理模式。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城乡联动,部门配合,进行两次规模较大的清查整顿活动。通过清查整顿,进一步摸清流动人口的生育、节育的底子,健全各种卡档,完善管理制度。社区计强化划生育管理,积极开展计划生育优秀社区和先进社区创建活动。强化属地管理。在开展经常性工作中,始终坚持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由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明确规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流入地负主要责任。

2、深化宣传教育,及时掌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主动权。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群众性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流动育龄群众受教育面达90%以上。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城镇、集贸市场成立流动办和计划生育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同时抓住春秋农忙期间流动人口返乡回家有利时机,进行上门服务,通过咨询、送科学知识进村到户等活动,讲解计划生育基本知识和法规政策,传授科技致富信息和知识,把流动人口办证须知等宣传资料送到流动人口手中。

3、推进优质化服务,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工作实际中,市计生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帮助流动人口排忧解难,努力在就业、子女入托入学、办理证照等方面为流动人口提供优先服务,免费为流动人口提供“三查”等节育技术服务,拉近了与群众的感情距离,得到了群众的拥护。神木县实行了公安、工商、劳动、计生等部门联合办公,为流动人口在办理有关证件等方面减化了办事程序,提供了方便。榆阳区积极帮助流动人口租赁房屋,开展就业咨询服务,有不少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当选为中心户长,参与计划生育工作。靖边县开展了为育龄流动人口代办暂住证、上门进行“三查”服务、定期回访等系列优质服务活动,帮助育龄群众解决子女入托上学、落实经营场所、摊位等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府谷县在城区设立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点,广泛开展生殖保健服务活动,免费为育龄流动人口查病治病,为流动人口中的独生子女进行体检,努力为流动人口营造“第二故乡”。各县区本着“以人为本,提供服务,排忧解难”的原则,把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做到他们心坎上,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从服务入手,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搞好经营,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融管理与服务于一体。

4、实施典型带动,不断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深入发展。近年来,为了适应新形势,积极鼓励基层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典型引路,取得较大成效。我市神木县与内蒙、山西相邻,境内有流动人口9万多人。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视为计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与常住人口一样,同部署、同服务、同管理、同考核,坚持“依托社区、属地管理”、“房主业主负责制”的工作机制,“房主业主”真正成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对神木、清涧、绥德等县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及时进行总结,召开了专题会议,向全市推广了他们坚持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全面落实“房业主负责制”的先进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5、加强部门协作,初步建立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新机制。今年以来,为全面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建立全国流动人口“一盘棋”格局的工作目标,并确立了“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20字新机制。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就我市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召开了全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工作专题会议,制订了《榆林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三年三步走”实施方案》。市委办、市政府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就进一步加强全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也做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公安、建设、房产、计生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全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同时我市与毗邻地区甘肃庆阳、宁夏银川、内蒙额尔多斯、山西太原、忻州以及广东、河北、四川、浙江、安徽等二十多个地市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协作协议书》,旨在加强跨市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双向交流与协作,逐步形成两地共赢的长效协作管理机制。

6、增加工作经费投入,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提供保障。对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费,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从20xx年国家取消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费之后,市政府就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的经费作为专项科目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以保障工作所需。20xx年,市委常委会做出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项经费的决定事项,要求各级切实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经费财政专款投入保障制度,以不低于本级应承担人均计生事业经费10%的比例切实予以保证,实行专款专户。从20xx年开始,市政府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在年度计划生育专项责任书中明确规定,各县区要把计划生育转移支付总额的4%—8%(人口大县8%,人口小县4%)投入城镇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重点落实基层中心户长报酬和日常宣传管理,优惠政策奖励兑现和节育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开支。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基层一些领导干部对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被动应付,导致计划外生育时有发生。当前我市流动人口占到全市人口总量的近三分之一,这部分人口中,60%以上属于生育旺盛期的育龄人群,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全市政策外出生70%以上为流动人口所为。南六县贫困山区大量人口外出务工、经商,形成了庞大的流动人群。这些人居无定所,流无定向,构成复杂,底子难摸清,孕情难掌握,措施难落实,处理难到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问题解决的难度很大。

2、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协调不够,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由于流动人口构成复杂,随意性大,隐蔽性强,其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需要诸多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机配合和协调。国家和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虽然明确了公安、工商、民政、劳动、教育、卫生、城建等部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中的职责,但在实施操作过程中相互协调协作不够一致。各县区尽管与相关部门都签订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但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督和制约机制,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决策难,协调难,落实难,扯皮推诿现象较多,难以形成联合执法、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的工作局面。

3、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经费实际投入不足,不能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陕西省计划生育条例》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所必须的经费。为了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国家财政部在财政预算科目中已经增设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经费”科目,正式列入财政预算,用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财政部门要按全市人均计划生育事业费10%预算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专项经费。20xx年8月,榆办字64号文件要求市财政部门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保证,要求市县两级财政部门要落实市委常委会决定事项,占本级计划生育经费的10%比例予以保障,实行专款专户。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除子洲县财政足额预算、足额拨付之外,其余11县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费未纳入财政专项预算,有些地方有预算,不到户,空投空转。市、县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导致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宣传、管理,奖励优惠政策的兑现,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难以开展。

4、城市社区计划生育工作落后。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人员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作为城市的主要载体,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计划生育工作任务。近年来省上一直要求各地切实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管理服务体系之中,我市社区计划生育处于起步阶段,工作相对滞后,原有的居委会无论从体制、职能、人员都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大部分社区居委会工作条件差,全市除神木、榆阳之外绝大多数社区依靠租赁房屋办公,起码的办公设施不能配置;二是工作经费没有来源且严重短缺,导致诸如进行流动人口清查登记等基础性工作难以落实;三是社区居委会干部待遇低,每月只有几十元的报酬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村组干部不愿干,不想干的现象普遍存在。

5、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滞后。目前,国家人口计生委已开通了全国省际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具体要求把流动育龄妇女个案信息录入计算机,及时登录信息交换平台,提出查询要求,接受反馈信息,核实重点育龄人群信息并分析汇总上报。在规定时限内准确、有效进行信息交换,实现流动人口双向管理的目标,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目前我市基层由于资金所限没有配备专用的计算机等网络传输设备,特别是乡镇、社区一级设备配备少,网络不畅通。

6、与周边地区的协作管理难度大。我市与甘肃、宁夏、内蒙、山西等地接壤,相互间人口流动频繁。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差异,造成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上的盲区。近几年,虽然通过召开毗邻地区协作会议,签定了双向管理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职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成效不大。如我市有6个县与山西省接壤,由于山西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力度较弱,基层单位发往相邻山西一些地区的流动人口婚育信息交流单回返率很低,所以发现问题互相不能及时取得联系,无法协商解决,部分流动人口寄回的“三查”证明大多不规范,分不清真伪,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7、新条例的颁布对基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冲击较大。新的国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从今年10月1日起实行,县域内流动的人口从统计口径上讲不再属于“流动人口”范畴,这部分人口全市核算有近30万,如何解决这部分人的服务管理问题已成为计生部门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四、几点建议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员加强我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是统筹解决我市人口问题的重要措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不仅要对人口进行定量分析,更要注重探讨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强调从生育控制向更深、更广的人口发展领域扩展。通过对人口发展战略的研究,洞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内涵;通过对人口发展定量分析和应用性研究,为我市各项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基础的、实证的依据和对策,推动人口发展规划、政策、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建立人口和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体系。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是一个地区最基本的发展问题。人口发展战略是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现在我市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数量问题,也不仅仅是素质问题,更多的是我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问题,是人口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相协调的问题。因此,人口战略研究成果必须既能用于解决人口本身的问题,又能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重视人口研究,注重成果转化是我们进行科学决策、提高工作水平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人口战略性研究来自于科学决策的需求,研究成果要服务于决策的制定。加强人口战略研究,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增强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探索调研成果转化的规律和特点,最终形成与相关部门规划相匹配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宏观思路、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和决策依据,切实解决我市区域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口问题。

2、惩防并举,切实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如何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避免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是当前我市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经济发展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关系并不单纯,经济发展是柄双刃剑。工业化的进程、就业环境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制约人们的生育行为。一方面,经济发展使人们养老有了保障,便于人口计生工作的开展,有助于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另一方面,以家庭为单位的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经济环境的改善、私有财产的大幅度增加驱使部分家庭为了财产继承想生儿子,不怕支付因超生而需交纳的社会扶养费。在经济和产业结构有利于女性就业的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相对比较平衡;相反,在经济和产业结构有利于男性就业之地,出生人口性别比往往容易失衡。此外,群众的生育观念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农村地区、经济发达但传统生育文化色彩相对浓厚地区、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保持家族特色地区,男孩偏好依然在较多人群中存在。同样,利益导向机制也不是促进两性平等、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根本办法;并不是只有贫困人群才进行性别选择,这些现象在经济富裕人群中似乎更甚,且其影响面更大。实践表明,新的经济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人们的男孩偏好,这是值得人口计生部门警醒的。制度的因素积重难返,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无疑是一场持久战。因此,要惩防并举,切实解决我市新生婴儿性别比失衡的问题。一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利用党校和行政学院等阵地进行倡导和培训,增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加强人口宣传网络建设,开展社会宣传活动,制作发放宣传品,传播倡导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教育群众转变传统观念、普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知识。协调相关新闻媒体加强采访报道,营造全社会关怀、关爱女孩的浓厚舆论氛围。二要强化责任,坚持分类管理,推行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重点县区的动态管理措施。重点县区管理制度与相应县区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直接挂钩。而且,在被列为重点县区期间,不能参加“文明城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等评先评优活动。这就从人口计生行业外部对重点县区的人口计生工作施加了压力,这是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重要制度保证。三是要建立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在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以及养老保障等六个方面,制定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政策。认真落实奖励扶助、少生快富、特别扶助“三项制度”,对计划生育女儿户适当给予优生优惠。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征用补偿、宅基地使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生育福利政策制定等工作中,向计划生育女儿户倾斜。积极支持计划生育女儿户发展经济,拓展妇女就业门路。在安排农村住房改造、沼气推广、就业技能培训、小额贷款等方面,优先照顾计划生育女儿户。积极协调教育部门为女孩特别是贫困县乡的女孩读书升学创造条件。资助学习成绩优秀、考取高中和大学的贫困家庭女孩完成学业。四是要强化打非。加快立法进程,推动《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规定》这一国家行政法规早日出台,为查处“两非”提供法律依据。协调相关部门持续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加大对“两非”的查处力度,清理整顿计划生育药品和器械市场。积极开展区域协作和联防联治,查办跨省跨界的“两非”案件。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依法严惩溺、弃、残害女婴的妇女等违法行为,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3、逐步完善综合治理机制,形成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近年来,榆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住房与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与人户分离现象日渐增多,做好新时期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是人口计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要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单位负责、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机制是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治本之策。建议各级政府切实履行职责,统筹协调公安、工商、劳动、城建、卫生等部门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职责,建立综合治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目标责任制,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4、着力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机制问题。国家和省上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费都有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人口计生部门要认真按照中央《决定》和国务院5号文件的要求,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人口总数,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正常的预算支出范围。”《陕西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和国家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也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所必需的经费,“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在核定本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经费时,应包含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和技术服务等经费,保证与户籍人口人均经费的同等投入水平”。建议市县财政将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经费能列入各级财政专项预算,实行专项经费保障,按照中省文件精神,足额预算拨付流动人口专项经费,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保障能力。同时做好专项经费的使用、监督、检查,并将该项内容纳入政府年度责任目标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技术服务,双向交流,信息化管理等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实现流动育龄群众的“常住人口管理、市民化服务”的要求。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费,文件规定都很明确,关键要像子洲县政府那样抓落实,抓到位,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5、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薄弱环节。针对我市出租房屋管理混乱的现状,建议学习和借鉴其他先进地区的做法,对流动人口管理体制进行重要改革,市县两级要将流动人口管理和房屋出租管理进行整合,成立“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委员会”,贯彻落实《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要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专门机构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属地化管理机制。特别是新形势下出现的城乡结合部、单元楼栋流动人口和下岗失业人员的计划生育是新问题,各级要加强调查研究,采取得力措施,有效治理这些“死角”和“盲区”,消除隐患。

社区调研文化工作计划篇8

一、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培训与交流,提高管理能力

1.继续组织社教干部的业务培训,更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学习,明确形势,提高社区教育干部的业务能力。做好**区的社区教育工作。

2.加强社区教育示范项目的指导交流,鼓励社区教育示范项目的开拓和创新。

3.进一步拓宽信息视野,全面了解各社区实情。

4.探索兼职社区教育干部和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管理的新思路,发挥社区教育志愿者的作用,各街道进一步完善和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并做好对志愿者的队伍、人数、活动内容的统计,定期组织志愿者交流活动。

二、加强基地建设,完善社区教育网络,搭建服务平台。

1.继续充分发挥社区培训学院的龙头作用,开设全区性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市民课堂、市民讲堂,积累社区课程资源,为区域居民和学生提供学习、活动与交流的平台。年内准备根据市民的需求,搞一至两次比较大型的培训。加强学院内部管理,根据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区实情的社区教育学院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选择,课程计划实施,课程成效评价等四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形成特色的校本化课程。

2.建立完成社区教育网站,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搭建网络平台。从社教信息、文件汇编、队伍建设、研究探索、教育培训、社教基地、特色介绍、成果展示等内容展示**社区教育。实现社区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年内完成我区社区教育资源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配合区民政局搞好**区电台专题节目的播放,年底组织各街道社区教育网站内容的交流活动。

3.各社区培训分院要发挥主体作用。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开展对社区居委会骨干、各类有专长的居民、志愿者和社区市民学校骨干的培训等。下半年组织一次社区教育自编或选购的优秀教材的交流活动。

4.发挥市民学校的骨干作用,积极创新培训形式,逐步提高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率,加强失地农民培训和暂住流动人口的培训。

三、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积极推进社区教育。

1.巩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创建成果。各街道要根据市创建文明城市要求和标准,积极组织开展创建活动,促进全区的文明建设。石路街道做好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的创建与申报工作。

2.继续以“学习型社区”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社区教育,总结我区社区教育经验,提炼我区社区教育特色,探寻符合我区实际的社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在全区全面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单位、学习型街道、学习型居委会、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年底进行评估,使学习型组织占社区内各类组织的比例逐步提高。

3.加强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地区的社区教育工作,继续加强城乡结合部的农民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继续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4.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类教育基地资源、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体育设施,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年底准备组织一次现场会。

四、进一步加大对民工学校的管理和扶持,提高民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1.根据《苏州市外来工子弟学校合格标准》,履行对外来工子弟学校的管理职责,做好民工子弟学校的布局规划工作。制定执行区**8~2010年民工子弟学校调整规划,并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七、八月份做好志成学校和郢都学校学生的分流安置工作。

2.进一步规范外来工子弟学校办学行为,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生安全,确保我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公平、良好的义务教育。核定其余5所学校的办学规模、校车数量及区域内学生比例,分别签订下学年度办学规模、办学人数、依法治校、依法用工、安全用车等目标责任书,使外来工子女和本地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上享受同等待遇。

3.帮助指导新益学校争创苏州市合格外来工子弟学校。进一步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审批、年审工作,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指导。

具体日程安排:

七~八月份

1.区社区护苗学校开学。

2.走访慰问街道社区居委会。

3.完成统计、整理志成学校学生的分流安排工作。7月22日全天在新庄小学现场办公,进行分流工作。

4.各街道认真挖掘暑期办班的亮点和特色,完成暑期护苗分校、社区护苗班的总结,认真填写《活动情况记录表》。

5.八月下旬检查民工学校开学前的学生数、教师数及学校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6.分别与其它五所外来民工子弟小学签定下学期办学规模、办学人数、依法治校、依法用工。安全用车等目标责任书。

7.送交长三角社区教育论坛材料二篇,送交《江苏省成人教育改革发展30周年纪念文集》四篇。

九月份

1.组织社教干部学习并交流暑期工作总结、布置社教办下半年补充工作计划。

2.组织社教干部培训。内容:示范项目的探讨

3.民工学校开学工作常规检查(安全、卫生等)。

4.民工学校享受免费教育学生资料审核。

5.民工学校校长例会。

6.参加“海峡两岸发展社区教育,推进终身教育”研讨会及准备大会交流。(福建厦门)

十月份:

1.社教干部培训。内容:社区教育网站的信息管理。

2.完成**区社区教育网站的建立。完善及布局网站的社教信息、文件汇编、队伍建设、研究探索、教育培训、社教基地、特色介绍、成果展示等内容。

3.对申报全国示范街道、申报区级示范项目“社区邻里节”构建和谐社区”石路街道调研。

4.准备**区培训学院申报全国示范项目“社区培训学院实体化运作的实践与探索”验收材料。

5.民工学校校长例会。

6.参加长三角社区教育论坛。(上海闸北)

十一月份:

1.对申报全国示范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转岗再就业培训实验研究”白洋湾街道进行调研。

2.对申报区级示范项目“新老苏州娃,传承吴文化”虎丘街道进行调研。

3.准备**区电台专题节目“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发展历程”材料。

4.组织社教干部培训。内容:市民学校中志愿者队伍的管理。

5.预查新益民工学校的创建进展情况。

6.民工学校校长例会。

十二月份:

1.社教干部培训。内容:

(1)“十一五”规划课题二级子课题实践与探

(2)社区教育自编或选购的优秀教材的交流活动。

2.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类教育资源,年底准备组织一次现场会及进行学习型社区的评估。

3.对申报区级示范项目“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素质的实践与探索”留园街道和申报区级示范项目“社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彩香街道进行调研。

4.民工学校校长例会。

09年元月份:

1.根据《苏州市外来工子弟学校合格标准》,对新益民工学校进行验收

2.制订并布置**9年寒假活动计划。

3.做好全国示范街道、示范项目验收的准备工作

4.民工学校校长例会,布置结束工作。

社区调研文化工作计划篇9

一、基本情况

随着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全市流动人口数量与日俱增。2009年全市流动人口总数为112.9万人(其中流出人口65.7万人,流入人口47.2万人),占到户籍总人口的32.4%。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中、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目标,坚持实行属地化管理,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全面开展优质服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的新路子,基本建立了“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具有榆林特色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

1、全市流入育龄人口计划生育情况

全市共有流入育龄人口470903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11348人,来自省外流入27711人,市外流入20288人,跨县区流入134256人,跨乡流入288648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中,零孩妇女6211人,一孩妇女49307人,二孩妇女43296人,多孩妇女12534人。流入育龄人口中,持户籍地《婚育证明》259574人,持证率为96.30%;验证256261人,验证率为95.08%。2009年流入人口共出生6899人,政策内6879人,出生率为14.65‰,计生率为99.71%。流入已婚育龄妇女中,“三查”对象58458人,已接受“三查”服务57900人,三查率为99.05%。

2、全市流出育龄人口计划生育情况

2009年共有流出育龄人口658589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63253人,流向省外85977人,市外92939人,县外179215人,乡外300458人。流出已婚育龄妇女中,零孩妇女11526人,一孩妇女68581人,二孩妇女53188人,多孩妇女29958人。共有流出育龄人口395874人,在户籍地办理《婚育证明》372913人,办证率为94.20%。流出人口2009年共出生6649人,政策内6619人,出生率为10.09‰,计生率为99.55%。流出重点“三查”对象为87806人,2009年已接受“三查”服务人数为86309人,“三查”率为98.30%(详见附表)。

全市流入人口新生儿出生性别比情况较为严重。根据12县区流入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新生儿出生男女性别比为140:100(其中一胎性别比为83:100,二胎性别比为312:100)。

3、流动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流入我市市外的流动人口成分主要以来我市打工的农民、做生意的商人和中省驻榆企业的工作人员为主;市内的流动人口主要以南部县区到北部县区打工的农民、做生意的商人和到榆林随孩子读书的家庭为主,是以改变家庭经济状况和孩子教育现状而流动。流出的主要以在外地经商、大中专毕业生和部分先富起来的在外地定居的家属、亲戚为主,是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而流动。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1、完善规范管理,不断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新机制。夯实网络基础,充分发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层网络作用。市县两级都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市上设立了副县级建制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各县区均设立正科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专门机构。流动人口集中的乡镇也相应设立了流动人口管理站,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新建社区居委会都配备了负责计划生育工作的专职副主任和计生专干,城区居民小组有计划生育宣传员,以街巷楼栋为单位设立了中心户长,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市、县、乡、村(居、社区)四级管理网络,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健全管理制度,依法规范流动人口生育行为。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强全市重点乡镇(街道办事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针对全市40个流入人口相对集中的重点乡镇(街道办事处),就工作制度、措施保障、责任追究等做了具体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以现居住地为主的计划生育管理模式。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城乡联动,部门配合,进行两次规模较大的清查整顿活动。通过清查整顿,进一步摸清流动人口的生育、节育的底子,健全各种卡档,完善管理制度。社区计强化

划生育管理,积极开展计划生育优秀社区和先进社区创建活动。强化属地管理。在开展经常性工作中,始终坚持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由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明确规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流入地负主要责任。

2、深化宣传教育,及时掌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主动权。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

节目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群众性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流动育龄群众受教育面达90%以上。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城镇、集贸市场成立流动办和计划生育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同时抓住春秋农忙期间流动人口返乡回家有利时机,进行上门服务,通过咨询、送科学知识进村到户等活动,讲解计划生育基本知识和法规政策,传授科技致富信息和知识,把流动人口办证须知等宣传资料送到流动人口手中。

3、推进优质化服务,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工作实际中,市计生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帮助流动人口排忧解难,努力在就业、子女入托入学、办理证照等方面为流动人口提供优先服务,免费为流动人口提供“三查”等节育技术服务,拉近了与群众的感情距离,得到了群众的拥护。神木县实行了公安、工商、劳动、计生等部门联合办公,为流动人口在办理有关证件等方面减化了办事程序,提供了方便。榆阳区积极帮助流动人口租赁房屋,开展就业咨询服务,有不少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当选为中心户长,参与计划生育工作。靖边县开展了为育龄流动人口代办暂住证、上门进行“三查”服务、定期回访等系列优质服务活动,帮助育龄群众解决子女入托上学、落实经营场所、摊位等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府谷县在城区设立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点,广泛开展生殖保健服务活动,免费为育龄流动人口查病治病,为流动人口中的独生子女进行体检,努力为流动人口营造“第二故乡”。各县区本着“以人为本,提供服务,排忧解难”的原则,把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做到他们心坎上,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从服务入手,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搞好经营,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融管理与服务于一体。

4、实施典型带动,不断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深入发展。近年来,为了适应新形势,积极鼓励基层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典型引路,取得较大成效。我市神木县与内蒙、山西相邻,境内有流动人口9万多人。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视为计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与常住人口一样,同部署、同服务、同管理、同考核,坚持“依托社区、属地管理”、“房主业主负责制”的工作机制,“房主业主”真正成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对神木、清涧、绥德等县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及时进行总结,召开了专题会议,向全市推广了他们坚持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全面落实“房业主负责制”的先进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5、加强部门协作,初步建立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新机制。今年以来,为全面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建立全国流动人口“一盘棋”格局的工作目标,并确立了“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20字新机制。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就我市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召开了全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工作专题会议,制订了《榆林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三年三步走”实施方案》。市委办、市政府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就进一步加强全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也做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公安、建设、房产、计生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全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同时我市与毗邻地区甘肃庆阳、宁夏银川、内蒙额尔多斯、山西太原、忻州以及广东、河北、四川、浙江、安徽等二十多个地市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协作协议书》,旨在加强跨市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双向交流与协作,逐步形成两地共赢的长效协作管理机制。

6、增加工作经费投入,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提供保障。对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费,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从2002年国家取消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费之后,市政府就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的经费作为专项科目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以保障工作所需。2004年,市委常委会做出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项经费的决定事项,要求各级切实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经费财政专款投入保障制度,以不低于本级应承担人均计生事业经费10%的比例切实予以保证,实行专款专户。从2005年开始,市政府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在年度计划生育专项责任书中明确规定,各县区要把计划生育转移支付总额的4%—8%(人口大县8%,人口小县4%)投入城镇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重点落实基层中心户长报酬和日常宣传管理,优惠政策奖励兑现和节育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开支。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基层一些领导干部对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被动应付,导致计划外生育时有发生。当前我市流动人口占到全市人口总量的近三分之一,这部分人口中,60%以上属于生育旺盛期的育龄人群,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全市政策外出生70%以上为流动人口所为。南六县贫困山区大量人口外出务工、经商,形成了庞大的流动人群。这些人居无定所,流无定向,构成复杂,底子难摸清,孕情难掌握,措施难落实,处理难到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问题解决的难度很大。

2、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协调不够,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由于流动人口构成复杂,随意性大,隐蔽性强,其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需要诸多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机配合和协调。国家和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虽然明确了公安、工商、民政、劳动、教育、卫生、城建等部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中的职责,但在实施操作过程中相互协调协作不够一致。各县区尽管与相关部门都签订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但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督和制约机制,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决策难,协调难,落实难,扯皮推诿现象较多,难以形成联合执法、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的工作局面。

3、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经费实际投入不足,不能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陕西省计划生育条例》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所必须的经费。为了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国家财政部在财政预算科目中已经增设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经费”科目,正式列入财政预算,用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财政部门要按全市人均计划生育事业费10%预算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专项经费。2008年8月,榆办字64号文件要求市财政部门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保证,要求市县两级财政部门要落实市委常委会决定事项,占本级计划生育经费的10%比例予以保障,实行专款专户。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除子洲县财政足额预算、足额拨付之外,其余11县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费未纳入财政专项预算,有些地方有预算,不到户,空投空转。市、县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导致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宣传、管理,奖励优惠政策的兑现,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难以开展。

4、城市社区计划生育工作落后。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人员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作为城市的主要载体,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计划生育工作任务。近年来省上一直要求各地切实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管理服务体系之中,我市社区计划生育处于起步阶段,工作相对滞后,原有的居委会无论从体制、职能、人员都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大部分社区居委会工作条件差,全市除神木、榆阳之外绝大多数社区依靠租赁房屋办公,起码的办公设施不能配置;二是工作经费没有来源且严重短缺,导致诸如进行流动人口清查登记等基础性工作难以落实;三是社区居委会干部待遇低,每月只有几十元的报酬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村组干部不愿干,不想干的现象普遍存在。

5、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滞后。目前,国家人口计生委已开通了全国省际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具体要求把流动育龄妇女个案信息录入计算机,及时登录信息交换平台,提出查询要求,接受反馈信息,核实重点育龄人群信息并分析汇总上报。在规定时限内准确、有效进行信息交换,实现流动人口双向管理的目标,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目前我市基层由于资金所限没有配备专用的计算机等网络传输设备,特别是乡镇、社区一级设备配备少,网络不畅通。

6、与周边地区的协作管理难度大。我市与甘肃、宁夏、内蒙、山西等地接壤,相互间人口流动频繁。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差异,造成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上的盲区。近几年,虽然通过召开毗邻地区协作会议,签定了双向管理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职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成效不大。如我市有6个县与山西省接壤,由于山西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力度较弱,基层单位发往相邻山西一些地区的流动人口婚育信息交流单回返率很低,所以发现问题互相不能及时取得联系,无法协商解决,部分流动人口寄回的“三查”证明大多不规范,分不清真伪,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7、新条例的颁布对基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冲击较大。新的国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从今年10月1日起实行,县域内流动的人口从统计口径上讲不再属于“流动人口”范畴,这部分人口全市核算有近30万,如何解决这部分人的服务管理问题已成为计生部门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四、几点建议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员加强我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是统筹解决我市人口问题的重要措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不仅要对人口进行定量分析,更要注重探讨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强调从生育控制向更深、更广的人口发展领域扩展。通过对人口发展战略的研究,洞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内涵;通过对人口发展定量分析和应用性研究,为我市各项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基础的、实证的依据和对策,推动人口发展规划、政策、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建立人口和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体系。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是一个地区最基本的发展问题。人口发展战略是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现在我市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数量问题,也不仅仅是素质问题,更多的是我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问题,是人口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相协调的问题。因此,人口战略研究成果必须既能用于解决人口本身的问题,又能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重视人口研究,注重成果转化是我们进行科学决策、提高工作水平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人口战略性研究来自于科学决策的需求,研究成果要服务于决策的制定。加强人口战略研究,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增强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探索调研成果转化的规律和特点,最终形成与相关部门规划相匹配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宏观思路、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和决策依据,切实解决我市区域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口问题。

2、惩防并举,切实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如何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避免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是当前我市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经济发展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关系并不单纯,经济发展是柄双刃剑。工业化的进程、就业环境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制约人们的生育行为。一方面,经济发展使人们养老有了保障,便于人口计生工作的开展,有助于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另一方面,以家庭为单位的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经济环境的改善、私有财产的大幅度增加驱使部分家庭为了财产继承想生儿子,不怕支付因超生而需交纳的社会扶养费。在经济和产业结构有利于女性就业的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相对比较平衡;相反,在经济和产业结构有利于男性就业之地,出生人口性别比往往容易失衡。此外,群众的生育观念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农村地区、经济发达但传统生育文化色彩相对浓厚地区、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保持家族特色地区,男孩偏好依然在较多人群中存在。同样,利益导向机制也不是促进两性平等、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根本办法;并不是只有贫困人群才进行性别选择,这些现象在经济富裕人群中似乎更甚,且其影响面更大。实践表明,新的经济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人们的男孩偏好,这是值得人口计生部门警醒的。制度的因素积重难返,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无疑是一场持久战。因此,要惩防并举,切实解决我市新生婴儿性别比失衡的问题。一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利用党校和行政学院等阵地进行倡导和培训,增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加强人口宣传网络建设,开展社会宣传活动,制作发放宣传品,传播倡导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教育群众转变传统观念、普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知识。协调相关新闻媒体加强采访报道,营造全社会关怀、关爱女孩的浓厚舆论氛围。二要强化责任,坚持分类管理,推行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重点县区的动态管理措施。重点县区管理制度与相应县区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直接挂钩。而且,在被列为重点县区期间,不能参加“文明城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等评先评优活动。这就从人口计生行业外部对重点县区的人口计生工作施加了压力,这是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重要制度保证。三是要建立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在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以及养老保障等六个方面,制定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政策。认真落实奖励扶助、少生快富、特别扶助“三项制度”,对计划生育女儿户适当给予优生优惠。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征用补偿、宅基地使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生育福利政策制定等工作中,向计划生育女儿户倾斜。积极支持计划生育女儿户发展经济,拓展妇女就业门路。在安排农村住房改造、沼气推广、就业技能培训、小额贷款等方面,优先照顾计划生育女儿户。积极协调教育部门为女孩特别是贫困县乡的女孩读书升学创造条件。资助学习成绩优秀、考取高中和大学的贫困家庭女孩完成学业。四是要强化打非。加快立法进程,推动《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规定》这一国家行政法规早日出台,为查处“两非”提供法律依据。协调相关部门持续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加大对“两非”的查处力度,清理整顿计划生育药品和器械市场。积极开展区域协作和联防联治,查办跨省跨界的“两非”案件。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依法严惩溺、弃、残害女婴的妇女等违法行为,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3、逐步完善综合治理机制,形成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近年来,榆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住房与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与人户分离现象日渐增多,做好新时期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是人口计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要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单位负责、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机制是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治本之策。建议各级政府切实履行职责,统筹协调公安、工商、劳动、城建、卫生等部门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职责,建立综合治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目标责任制,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4、着力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机制问题。国家和省上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费都有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人口计生部门要认真按照中央《决定》和国务院5号文件的要求,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人口总数,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正常的预算支出范围。”《陕西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和国家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也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所必需的经费,“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在核定本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经费时,应包含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和技术服务等经费,保证与户籍人口人均经费的同等投入水平”。建议市县财政将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经费能列入各级财政专项预算,实行专项经费保障,按照中省文件精神,足额预算拨付流动人口专项经费,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保障能力。同时做好专项经费的使用、监督、检查,并将该项内容纳入政府年度责任目标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技术服务,双向交流,信息化管理等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实现流动育龄群众的“常住人口管理、市民化服务”的要求。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费,文件规定都很明确,关键要像子洲县政府那样抓落实,抓到位,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5、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薄弱环节。针对我市出租房屋管理混乱的现状,建议学习和借鉴其他先进地区的做法,对流动人口管理体制进行重要改革,市县两级要将流动人口管理和房屋出租管理进行整合,成立“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委员会”,贯彻落实《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要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专门机构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属地化管理机制。特别是新形势下出现的城乡结合部、单元楼栋流动人口和下岗失业人员的计划生育是新问题,各级要加强调查研究,采取得力措施,有效治理这些“死角”和“盲区”,消除隐患。

社区调研文化工作计划篇10

(一)实习目的

通过几个月的设计院的实习,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来了解城市规划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加深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认识,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联系,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以便毕业后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检验在校的学习所获得的成果,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查漏补缺,提高综合设计的技能,以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

(二)实习任务

1.全面深入的了解城市规划相关工作的意义,熟悉现行业单位方案设计方法和规划实务操作技能,使学生对城市规划相关工作实践有较全面的感性认识。

2.进一步消化和掌握已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检查我们对学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也检查了我们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和应变能力。

3、培养实践中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和计算机绘图技能,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今后较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4、提高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培养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踏实、谨慎、认真的工作态度,给帮助我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观念。

二、实习内容

1.了解设计院的工作程序,规划师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了解设计院的不同工种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合作方式。

2.了解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规范、标准,结合实习工作,在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的具体安排下,学习运用计算机绘图,进行规划设计方案的绘制。

3.指导老师检查指导实习工作。

三、实习时间

四、实习地点、单位

地点:单位:

五、实习过程

从陌生到熟悉,从理论到实践,从简单绘图到参与方案的设计,一次次的认识,一次次的检讨,不断认识,不断实践,最终达到两者较好的结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所经历的整个实习过程。

对于学习了差不多四年城市规划专业的我们,可以说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有有关城市规划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们基本也都有所涉猎。但是,由于刚开始,不论是对环境还是实际项目的陌生,使得自己无从下手,在实习的前几天,所做的只是辅助工作,仅作一些简单的电脑绘图,随着一步步的熟悉,也开始多多向别人请教,学着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方案中,同时,随着不断地磨练,我的方案设计水平有所提高,除此之外,也学会了一些快捷键绘图。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规划设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计算机绘图能力比较熟练,设计也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芦葫画瓢准没错,规划设计时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那么,当一名合格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应该没问题了。现在才发现,城市规划设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与实际紧密结合性和可操作性。离开现场实际情况,其它一切都为零,设计不只是一味的绘图,更不是一味的照抄照搬。

进入公司后,是在规划设计部以实习生的职位在岗工作。在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工作后,对城市规划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接触,也使我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六、实习心得与体会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自己对环境不熟悉且对规划实务不是很了解,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刚开始的工作进度是比较慢的,但是在总工的带领指导下,同事的帮助下,很快的对需要做的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实习过程中,由于工作经验少,现实中操作性不强,所以,我所接触的项目主要是新农村规划等一系列相对较简单且又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将理论知识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从刚开始的仅做一些简单的计算机绘图,到参与实际项目的调研,再到参与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一步步积累。

刚进入公司时,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用计算机修改图纸和把其他的一些手绘图纸的矢量化。这样,不仅巩固了之前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而且还学会了运用快捷键,进行简便快捷的完成图纸的工作任务。同时,在做平面图时,不仅能够快速的完成任务而且还学会了色彩的搭配以及对于建筑小品、绿化等景观的平面布局。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且将多门学科综合运用,使之协调统一。

随后,又有机会跟着工作组去进行现场调研,然后,对地块进行充分的前期分析。调查研究也是对城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过程,调查研究所获得的基础资料是城市规划定性、定量分析的主要依据。由于城市的情况十分复杂,进行调查研究既要有实事求是和深入实际的精神,又要讲究合理的工作方法,要有针对性,切忌盲目繁琐。

于是又较全面的切身体验并掌握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方面。调查研究一般有三个方面:首先,现场踏勘。以便对城市的概貌、新发展地区和原有地区有明确的形象概念,了解地块现状中重要的工程。其次,对于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主要同当地的城市规划部门进行协调,同时获得其所积累的资料和有关主管部门所提供的专业性资料。另外,在所得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和现场踏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系统的分析整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定性到定量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决定性因素,从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是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的核心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不断加快,新农村规划也不断兴起,城市的更新也同步进行着。在公司实习期间,由于经验不够丰富,且缺乏对实际项目的把握,并且对农村的现状有部分了解,因此,实习期间,所接触的项目大多是新农村规划以及城市的旧区规划等,在校期间,所做的课题,大部分是对新地块的规划,在做规划时,只是结合周边的情况进行全新的系统规划,而不需考虑现状的处理,因此,在实习期间,无论是新农村规划还是城市旧区的改造,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学习新知识的机会。

新农村规划与城市旧住区的改造面临着相似的问题,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旧住区,这种对于地块的在开发不同于一般空地上新建的住区,它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复杂性,长期性和阶段性及综合性。由于旧住区中含有一定历史年代的住宅建筑、公共配套设施和住区外部环境等,其在开发的复杂性不仅在于需要对再开发地区的现状的物质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而且还涉及大量社会的、历史的和政策方面的一些其他问题,对于像新农村规划之类的项目,除了分析现状的不足之处外,也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等因素,如,居民的动迁等。因此,在规划时,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调整,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环境质量。着力为居民提供现代化优越的居住环境与氛围,营造生态社区,健康社区,伦理社区,集成社区,艺术社区,景观社区,文化社区等主题。特别强调建筑的功能和居民的生活习惯,以求达到规划、建筑、景观、室内设计的统一。

对于新农村规划,针对其分散、无序的现状,要整理土地使用功能,节约耕地、少占农田、集约土地;对原有村庄土地利用率比较低、居住比较分散。通过迁村并点来节约大量土地。需要完善的配套设施,方便群众生活;原有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较为欠缺,主要表现在道路系统不够完善,电力只可满足目前所需,邮政、通讯、文化、科技、教育、商业设施较为欠缺。同时,村容村貌需要改观;原有村庄村容村貌较差,破旧建筑较多,道路两侧不够整洁,绿化率达不到省定标准,排水不便,发展受到限制。改善居住环境,优化交通条件;原有部分村庄交通不畅,道路硬化率较低,个别住户出行不大方便,村庄整体环境质量较差。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将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向农村延伸,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利于通过社区平台,把服务送到农村、把文明带进农户、把科技传给农民、把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完善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农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对于住区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原则:创造以人的居住行为为核心的内、外部空间环境,因地制宜,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开发的综合效益。同时,规划与单体设计相结合,创造一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生活方便、利于管理、环境优美,具有时代精神的住宅小区。此外,还应具有超前意识,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科技含量,考虑地方气候与习俗等特点,力求建筑风格的创新与整体结构的和谐统一。同时考虑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可能性。将近期开发和远期发展相结合,从整个规划区范围和周边环境综合考虑,采用组团式布局,以利于滚动开发,分期建设。

实际中的规划项目与学校里所做的课题设计有极大的不同,在实际规划中,要充分协调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考虑以达到经济、效率最大化。然而,学校中课题的设计是一个理想情况下的设计,没有考虑经济、造价等因素,是一种理想的概念性的规划。

在实习过程中,主要参与了现状的调查研究,及部分分析图图纸的制作,同时对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整理,为地块的规划做好充足的准备。实习过程中,查看了大量资料,深入了解了城市规划及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规范和要求,对各种规范和要求进行理解并结合实际运用,同时浏览了大量相关的实际项目方案,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经验,真正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同时,在实际的规划中,参与了多个不同地块的项目,了解不同地域的风情,不论是在调研过程中还是规划设计中,了解了更宽领域的设计理念,及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气象、地质、地形特征,相应地进行设计。要保留其特色,充分展现其文化;同时,南方城市与北方城市,由于地域差别,气候气象、地形地貌等有很大差别,不论是建筑还是规划等,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地貌,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建设适宜民居的、生态的、永续的居民住区。

除此之外,还对规划设计进行了各种功能结构分析、道路交通分析、绿化景观分析、及空间结构等分析并绘制图纸。同时领会了多门学科的综合与协调统一。并且对城市规划的相关专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随着在规划公司实习的经验慢慢增长。在实习的后期,我在几个同事的带领及帮助下,参与并完成了整个新农村规划的全部过程,共同完成了整套方案。

总体来说,在这次规划设计院的实习让我收获很多。首先,这次实习达到了我设定给自己的最低要求:初步了解到规划设计院的架构设置和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设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开展情况,以及认识到一些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规划师、景观设计师等等。其次,我还提高自己对电脑制图软件的应用水平,大大提高了计算机制图的速率,并学到了一些以前从来没有学过的制图软件,能够更好地灵活的运用各种软件进行高效的制图。除此之外,在多次的修整制图的过程当中,让我加深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认识。

在实习的过程中,除了要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之外,还要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这次实习时间短暂,因此并没有多少时间让我对规划院的同事进行详尽的交流,只有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交流尽可能的了解一些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对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及社会需求有了更深的了解。除此之外,在我实习的这段时间里,还有两次聚餐和一次集体户外活动的机会,我也积极参加了,这多少也会增加我与同事之间的交流。能够在短时间之内认识到了一批设计人员,相信这是我在实习中获得的宝贵的人际关系资源;相信我能够充分吸取这次实习的经验和教训,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完善自我,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成为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年青人。让我放开了眼界,用专业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通过对城市规划这项工作更深的认识之后,也使我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加强自己的方案设计水平,并且,充分利用图书馆以及网络资料,多关注一些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培养认识的超前能力,此外,要多加注重言语表达能力,为以后更好地发展打好基础。

七、实习总结

两个月的时间很快都过去了,实习也到了尾声,但是通过这次实习,我获得了不少的心得认知和感悟:

首先,要学会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要将理论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同时,在工作中,要以负责任、端正的态度对待问题。因为城市规划是一个具有政策性较强的工作,它作为对未来区域发展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一旦城市规划的最终成果进行实施后,若遇到问题,将很难及时的进行更正。它对未来应当有较好的正确的指导作用。

其次,在规划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做大量的现状调研,要充分认识到现状中的不足,然后在设计方案时,不但要改进现状的不足,而且,要有超前的眼光,使得最终的规划能够适应规划期限内相应的变化需求。

再次,我充分意识到了,作为一名设计人员所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规划设计部门是特殊的,每接到一个项目都要通过与各种阶层的人运用各种不同的交流手段获得与项目有关的基础资料。只有足够的精准的基础资料,才能设计出更合理的、切合实际的设计方案。而在汇报方案时候也需要对甲方和领导解释出与项目有关的详细的信息。所以在与各个阶层人员打交道时一定要注意沟通方法,要具备正确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取得想要获得的基本信息。

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我要多练练自己的交际能力,同时,在课堂中也要积极地参与方案汇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