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教版高一辅导书十篇人教版高一辅导书十篇

人教版高一辅导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5:13:48

人教版高一辅导书篇1

关键词:中小学教辅;出版物质量;出版物管理

一、引言

社科院最近一份调查显示,在我国人民购买的全部图书中,教材教辅占到了75%以上。每名在城市就读的学生,同一科目的辅导书平均有3本。全国近90%的出版社都在出版教辅,而真正有教辅出版权的仅仅只有四五十家左右。而在这些参与教辅出版的出版社中,实际自己出教辅的不多,他们大都通过合作出版等方式,实际将书号卖给一些书商。书号卖出后,出版社往往也不会对所出教辅的质量进行把关。近几年来,新闻出版总署都在发文要求对中小学的教材教辅质量进行严格监管,这也引起了业界对于中小学教辅质量管理的思考。2004年12月9日,《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已经由新闻出版总署第4次署务会通过,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图书质量管理标准图书质量管理的范围,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项,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项均合格的图书,其质量属合格。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项中有一项不合格的图书,其质量属不合格。内容质量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二十七条规定的图书,其内容质量属合格。编校质量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属不合格。 设计质量图书的整体设计和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底、勒口、护封、封套、书脊)、扉页、插图等设计均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其设计质量属合格否则属不合格。印制质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行业标准《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等导则》(CY/t2-1999)规定的图书,其印制质量属合格。否则属不合格。而反观我国的中小学教辅出版质量,这些标准在利益的诱惑下就被降低了。

二、中小学教辅质量的现状问题分析

(1)从内容上看,碎片化,同质化。中小学教辅策划编辑是要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统计出有效数据,这样才能策划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选题。但是现在的教辅市场,翻开同一科目的不同教辅书,里面的内容都大同小异,典型的题目在不同的教辅书里都能看到。许多教辅书换个封皮就写上新题型、新大纲字样,同质化严重。教辅的门槛低,图书出版的三审制度就流于形式。图书公司定好题目,然后内容编辑就上网找内容,在网上搜索、复制、粘贴,拼凑,这样出来的图书难免有知识不连贯,内容同质化的问题。目前不少教辅书都是很多中小出版社以合作出书的名义与书商合作出来的。通常情况下,这些做教辅书的书商都有相对成熟的第二渠道销售图书,书稿和发行都不依赖出版社,只是书号从出版社获得。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出版公司或工作室唯利是图,自行组织人员用复制粘贴的方式,东拼西凑。

(2)从编校上看,错误百出。编校问题上的错误对于中小学教辅来说是很严重的,因为教辅本身作为一个辅导和参考的工具,要求应该是权威的,无误的。但是,现在教辅中普遍出现字词的差错,比如语文上面的“检查”,“检察”不分,“权利”,“权力”的混用和误用,最常见的还有标点符号,数字的大小写不规范等编校问题。我国图书出版有严格的三审三校制,但对于急于出版图书,占领市场的教辅出版商来说,他们为了尽快占据有利市场,节约成本,就会缩减校对程序,或者校对外包,这样就使得三校制度流于形式,而教辅的错误就不可避免。

(3)从设计上看,装帧版面设计不合理。现阶段,中小学教辅装帧设计过于僵化,不注重美感,很多同一系列的书都用同一个封面,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和厌倦。对于很多教辅出版商来说,他们认为教辅的内容是最重要的,而装帧设计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只是形式,不会给图书增加亮点。但是,对于教辅的出版,与教辅内容相符的装帧设计恰恰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们也往往愿意购买符合自己审美观念的教辅。图书装帧装订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多数的教辅装订都是胶版装订,而劣质胶版书,如果把书本展开、放平,从中摘录或者作批注是很困难的,而中小学生往往要做很多笔记,这样就常常使新书从中间断裂、解体或者散页。由于教辅出版的时间要求比较紧,所以教辅出版商为了缩短出版时间,往往会使一个系列的书用相同或相似的封面和样式,也就省下了一笔设计费。

(4)从印制上看,粗糙印刷。在中小学教辅市场上,还存在着一些印制粗糙的书。虽然书的本质在于它的内容,但是它的呈现载体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印刷的材料优劣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所以,对于中小学的教辅印刷所用纸张来说,最好使用中小学教学纸,选用对视力有利的纸张。而教辅出版商为了降低制作成本,选用不正规的印刷厂,其所用材料也就没有了保障。

三、我国中小学教辅质量提高的对策

(1)政策法规保护健全。不同于一般图书,教辅图书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工具,编好教辅就显得意义重大。虽然教辅出版周期短,利润高,但是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它的精神属性。而对于教辅出版质量的政策法规的保护和健全就尤为重要。目前,新闻出版总署每年有教辅质量抽检,主要检查文字差错,印刷装帧等硬性质量,但对其创意,思想等软性内容是无法使检测的。为此,可以每年抽取优秀教师组成评审团队,对产品品质进行评比。政府部门可以对教辅的编排出版提高门槛,由新闻部门带头,建立教辅教材择优公告制度,通过集体评议,统一选出质量好,适合教学要求的教辅材料供学生使用。加强社会监督,各级教育部门公开投诉电话,保证消费者权益,严格内容审校。

(2)出版社自律。作为教辅产出者,出版社在提高教辅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就要做到行业自律。首先,在教辅选题方面,注重创意,结构合理。好的教辅贵在独特的创意和合理的结构,而竞争激烈的教辅出版市场,核心竞争力在于知识和创意,所以,出版社可以从《教学大纲》《新课标》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出发,尊重读者的实际水平,参考教辅图书的权威版本,从整体上考虑书稿内容是否完整,语法项目是否齐全,讲解是否准确,例句是否恰当,练习是否全面到位。这样才能保证内容的完整合理性,也才能保持教辅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出版社可以组建专业的教辅编排团队,培养教辅专业人才,发掘优秀作者。有了专业的团队和优秀的人才,教辅的出版才能有强有力的技术和内容支持。同时还可以发挥出版社优势,积极和文化公司合作。因为资金或者资源的限制,出版社可以采取和正规的文化公司合作出版教辅,但在过程中,出版社和文化公司都要严格要求,充分沟通。在教辅图书的审校的过程中。作者,编辑,封面设计者,排版人员,发行人员等要认真选择,及时沟通。

(3)编辑树立责任意识。教辅的出版,是编辑从选题,组稿,审稿,编排等到最终的付印过程。所以,编辑就站在教辅出版的源头上,与教辅的质量把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注重教辅图书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社会效益。首先,编辑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加强自身的专业基础,注重市场趋势,关注中小学生真正需要哪些教辅,做好市场调查,结合市场,进行选题和组稿,审稿质量把关工作。其次,编辑工作不是孤立的,必须要和作者及时沟通,随时了解学科动态,掌握第一手信息。在校对,发行阶段,也要跟校对,发行人员密切联系,确保教辅的编校等质量,及时掌握行业知识。

四、结语

图书具有精神产品属性和物质产品属性,人们需要图书,主要是需要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内容,以此来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由此来看精神产品属性是首要属性。我国中小学教辅质量市场混乱,教辅图书质量差的问题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进一步加强出版质量管理,新闻出版总署将2011年确定为“出版物质量管理年”,开展以文艺作品、少儿读物、教辅读物为重点的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活动,加强了对教辅质量的监管。针对教辅的质量问题,我们还是要从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出版行业自律管理,严格执行三审制等方面入手,提高教辅质量,满足中小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孔融,张志强.我国教辅出版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经营与

管理,2012(05).

[2]张小沫,王莹.论出版物的质量管理[J].管理纵横,2010(06).

[3]贾贺.提高中小学教辅质量的途径[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3(15).

[4]谭小军,周安平.中小学教辅授权编写制度探究[J].出版发行

研究,2014(01).

[5]符丹.破解教辅图书的乱象[J].编辑之友,2010(04).

人教版高一辅导书篇2

2004年,中国大陆图书发行的总码洋为600多亿,还不及德国贝塔斯曼图书集团一家的发行码洋。而这600多亿的发行码洋中,教材、教辅书占了70%以上。显然,和发达国家重专业、重大众的出版结构相比,我国的出版业不仅落后,而且有些畸形。

然而,在教育产业化“春风”的吹拂下,作为中国出版业的支撑,教材、教辅书的出版发行却存在着一个鲜为人知的腐败黑洞。

民营书商暗度陈仓

中国出版社的总体数量在世界上是“独领”的,仅参与教辅书出版发行的出版社就有530多家,每年的发行码洋达数百亿。不过70%以上的教辅书都是由民营书商出版发行的。然而,民营书商并没有出版权和总发行权。2004年,作为试点,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山东志鸿教育集团颁发了总发权,但对民营书商仍没有放开出版权。那么,民营书商是如何出版经营教辅书的呢?

一曰“借壳”,即向某些出版社购买书号。书号“管理费”每个1.5万~2万不等。除了在版权页上注明由XX出版社出版外,图书出版发行的整个流程均由民营书商操作和掌控。当然,出版社还是要对图书的质量把把关的,否则每本书的编审费如何收得人心服口服。

只是坊间流传这样一个笑话:XX社的编辑要象征性的“编审”一本历史辅导书,只是最后把“印度土兵”审成了“印度士兵”。有的民营书商一年要出版上百本书,仅一家民商上缴“国有社”的利润就高达两、三百万。而有的出版社同时“管理”着十几、几十家民营书商,所以,有的出版社一年的利润之巨,可能会叫你瞠目结舌。

笔者接触过一个“老少边穷”地区出版社的年轻女编辑,只因她所管理的“片区”有几家做教辅很火的民营书商,短短几年,她便住进了“花园”房,开起了“QQ”车。

二曰“租行”,即民营书商将某个出版社的发行部门或某个项目租赁下来,以更灵活的手法和方式去经营,这样的项目和渠道当然是有“垄断性”的,比如政府指令性,或者行政上的渠道特许,这样的教育书籍是稳赚不赔的。只是出版社乐得当甩手掌柜,其中的猫腻只有你知我知,反正是“肥水不流国家田”。

三曰“走系统”。这里的系统是指教育系统,即各地的教委、教育厅、教育局、学校。为什么走“系统”?各省、各地市、各区县的教育部门每年都要发文,即行话所说的“用书目录”或“征订目录”,如果你的教育书籍上了“目录”,那么你在这个地区的发行量就不得了了。

中国这个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人口大国,即便在一个穷小县,几十上百所中小学一起用你的书,而且是没有退货的订数,你不想发都不行啊。所以想尽办法不择手段地打进各地的“系统”,是每个做教辅书的民营书商的终极目标,也是民营书商经营的最高境界。只是“走系统”的成本是很高的,要打通“系统”的关节,要撬动权利这个杠杆,唯有金钱作为支点。

教育部门权力寻租

那么,教育系统的权利有多大呢?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标”所产生的多版本教材给了各地教育管理部门更大更灵活的选择空间,权利是各级都有的,而伴随着选择用书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权利的争夺是当仁不让的。所以最终的结果是,每一级的教育管理部门都有一定的行政权力,连学校都有,连老师也可以动用自己的权利、关系和影响力,去做教育书的“推广”工作。所以各地产生诸如“XX地方XX学校用盗版书”、“XX学校强迫学生购买图书”、“乱收费”等有关学校的负面新闻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去年轰动全国的嘉峪关“教辅事件”中,酒钢第一中学校长高希坦言,“之前,我们并不知道教辅书籍会有这么大的利润空间,一直在新华书店购买教辅,后来有书商来推销教辅之后,才有一种‘发现新大陆’的感觉。”当他们发现教辅书有40%至50%的利润后,学校就开始直接面对书商了。

据调查,嘉峪关一中学每年仅教辅书籍的回扣收入就有5万元左右。其他几所中学,教辅书籍的回扣也有数万元之多。嘉峪关市新华书店王建英介绍,正常渠道发行的书籍,一般只有28%的利润,如果除去税费、递送费用,所得利润只有3.6%左右。但是其他渠道发行到学校的,利润就截然不同了。

《中考通》,100元的书价,我们只需付45元就可购得。其他教辅,如《大课堂》、《二十一世纪》等能拿到40%的回扣。《毕业会考指导》定价5.2元,打五折2.6元,就这2.6元,印刷厂还有0.3元的利润。据记者了解:该书五折利润,教育局拿走25%,校方拿走15%,还有10%的利润可留给别人。

嘉峪关市教育局的解释是,我们是清水衙门,没有其他创收,这才搞教辅书,但是绝不是暴利,仅是一些正常的发行经费而已。在嘉峪关,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部门,虽然没人承认订购的是盗版教辅,但并不回避教辅书丰厚的回扣。并且明言,教育资金投入太少,他们是为教育在创收。

“我们学校设立教学成果奖已有多年,但是一直没有这笔资金开支,得到教辅书籍的回扣后,我们才解决了这个困难。”高希说,老师的收入不高,拿到这样的资金既希望能给老师增加些收入,也想促进教学质量。

虽然国家为了遏制“教育乱收费”等教育腐败现象而在2004年秋季施行“一费制”,但作为一个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国家,各级行政权力的影响力,仍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腐败现象。而像“教育用书”这样能产生巨大个人利益的“腐败问题”也是不可能迅速消亡的。

出版业“公”“民”之争

教育辅导书背后的黑洞实际蕴涵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出版体制改革的尴尬,出版业中的“公”“民”之争,教育管理体制和出版监管体制的缺失。在多方利益的博弈和驱动下,教辅黑洞是一个出版腐败的典型具象。

作为文化和思想传播传承的工具,图书的出版历来在发达国家受到重视。很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新闻出版没有“公”“民”之分;出版机构实行的是登记制,我国采用的是审查制。有的国家为了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对出版行业实行低税率,如法国对出版业的增值税征收是4%,而我国是13%;有的国家不仅对出版行业实行零税制度,而且对其进行财政补贴,如英国,对杂志的发行就实行财政补贴制度;而我国作为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出版业目前面临如此困境,不得不引人深思。

经过多年的奋斗,中国的民营书商从被四处驱逐到被迎进大堂,走过了一段辛酸苦涩的路程。这是国家的进步,是民族文化的幸事。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2005年的第一场雪后,在北京国展举行的全国书市上,作为第一次被正式邀请参展的民营书商们,更多的是观望和期待,在为民营书商们开辟的展厅里,更多的是交了钱而荒弃的展位。寒风中,他们在等待什么?

人教版高一辅导书篇3

关键词教辅出版物;数字出版;网络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33-0156-01

据中国教育报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学在校人数接近2亿,中小学校接近40万所,相对应的中小学教育类图书的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教辅出版物是我国出版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看到,2012年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速,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达到1935.49亿元,同比增长40.47%,数字出版的产业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互联网广告753.1亿元,网络游戏569.6亿元,手机出版(包含手机彩铃、铃音、手机游戏等)486.5亿元,除了这三大块,其他则是网络期刊、电子书、数字报纸、博客、在线音乐、网络动漫等。而在传统出版领域占据绝对优势的教辅出版在数字出版的大潮中却几乎没有发言权,在教辅出版市场叱咤风云的众多企业和出版机构在互联网企业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几乎没有抵抗能力。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数字出版时代已经来临,出版的数字化已经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出版产业,教辅出版业不例外。教辅出版机构必须深入进行数字化出版转型的思考和探索,以适应并进而赶超数字化出版的潮流。而在这个过程中,对教辅数字化盈利模式的思考与探索无疑是重中之重。

1为传统教辅提供资源性支持

进入数字出版时代,教辅图书的使用者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改变,年轻一代已经厌倦了枯燥单一的纸介质的传统教辅图书,潜在的中小学读者思维更加活跃,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发生了改变。而数字出版技术形式生动、信息海量、互动性强等特性正可以弥补传统教辅的这些缺陷,因此,利用数字出版技术为传统教辅出版提供资源性支持,提供增值服务可以极大提高传统教辅的竞争力,这虽然不是直接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但却是目前众多传统教辅企业采取最多的方式,有效促进了传统教辅的销售。笔者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352高分专题》进行了优化升级,这套教辅,以专题讲解为主,并配有适当的专题练习,但他在传统教辅的基础上做了突破,在书中插入不少二维码,学生可以通过扫描这些二维码,获取相关内容的讲课视频、知识背景以及历年与此试题类似的真题等。二维码中包含的数字出版内容为传统的图书增值了,一定程度上为此出版物的畅销加分不少。

2手机教辅

在智能手机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手机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教辅出版机构在进行教辅出版数字化方面必须要考虑的。目前智能手机的功能已经非常强大,可以将教辅图书的内容进行设计、整理、改变,为使用者提供音频、视频、动画、交互等多层次、多感官的体验,使用户获得极好的使用体验,手机教辅有望成为教辅的数字出版物的重要表现形式。手机教辅《百词斩》获得了很好的市场认可,这款教辅主要针对英语单词学习和巩固,使用者结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实际需求确定学习周期,软件会自动制定出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学习多少单词,学习过程中,为每个单词提供了读音、拼写、图片、例句、易错提示、中文翻译等全方位的支持,包括在一个学习计划中从不同角度和频次重复加深所学单词的印象,使用者在熟悉和掌握某一个单词后,软件的“斩”的功能可以把这个单词剔除掉,给使用者很好的使用体验和满足感。这款创意新颖的手机教辅上市之后,吸引了大量的用户,有不少用户已经成为这款用户的“脑残粉”。当使用者为了掌握更多的英语单词,就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购买学习计划,并配套相应的图书,这款手机教辅形成了很好的盈利联动。尤其近两年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功能日益完善,手机教辅的定期更新、手机教辅游戏内容、手机教辅学习社区建设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电子书包

电子书包是教辅出版数字化的一大创新。电子书包与传统教辅图书相比,具有很多优势。首先,电子书包携带更大方便,电子书包的重量通常不超过一公斤,减轻了学生沉重的传统书包的负担;其次,电子书包的容量巨大,2万多部图书可以存储在1G的空间里,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海量的知识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最后,电子书包的功能强大,学习、娱乐、游戏、学习管理和成长记录等都蕴含其中。国内已经有很多出版单位,可以在试水电子书包领域。其中辽宁出版集团、江苏凤凰传媒集团已经试水电子书包领域。国家教育和出版管理部门都给予电子书包很高的认可。电子书包项目在2011年已经被列入国家教育的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电子书包的技术标准已经刚公布。在网络环境不断优化和数字技术继续发展的大前提下,电子书包的推广和应用已经有成为现实的可能。

4在线学习平台

随着技术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一些在线学习平台不断出现,在线学习平台的参与者越来越多。这些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的特点,为中小学课外辅导教育搭建交流平台,具备辅导、交流和评测等功能。其中,北京曲一线图书策划有限公司在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上可圈可点,他们的网络错题本,利用网络和手机应用快速实现错题的整理以及变式题推送,图书和网络能实现有效结合。山东志鸿教育集团的在线平台为老师提供专业教育资源和教学应用,平台中涵盖了各地名校的海量资源,试卷、课件、教案、视频课程、文件素材以及论文、作文等资源。志鸿e学通则面向中小学生,整合国内优秀、权威的教育资源,形式生动,内容丰富,为孩子打造了同步课堂学习、升学应试训练以及基本技能提供等内容。

其实,无论是为传统教辅提供资源性支持,还是以电子书包、手机教辅、在线学习平台等模式直接盈利,依赖的最终还是内容,传统教辅出版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相比,最大的优势显然还在内容,如何将积攒多年的非常有竞争力的内容呈现出来,是传统教辅出版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如何打造一个有竞争力的盈利模式则更加需要传统教辅出版企业去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姜涛.当教辅图书遇上数字出版[J].出版参考,2014(10).

[2]闫巍.论数字出版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软件,2013(07).

[3]陈冠兰,刘丽.新媒体环境下全球期刊业的转型与发展[J].青年记者,2013(08).

[4]陈冠兰.当前中国期刊业数字出版的趋势[J].传媒,2014.

人教版高一辅导书篇4

关键词教辅图书编辑审读

教辅图书关系到千千万万的青少年读者的健康成长,与一般图书相比,对它的品质要求更加严格。特别是随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和家长对于教辅类图书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教辅图书的出版工作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差错。

一、教育教辅类图书的出版现状

根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行业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出版物总销售量和销售总额分别为169.70亿册、1754.16亿元,其中文化、教育类(含教辅读物)图书的销售量和销售金额分别为21.36亿册、181.75亿元,占销售数量36.62%、销售金额34.09%。不可否认,教辅图书是中国图书市场中最大的一块蛋糕。

在人们对教辅图书的需求日益增大的同时,教辅图书市场却良莠不齐,面对盗版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教辅图书存在盲目跟风、缺乏创新,重复出版、粗制滥造等问题,图书的整体质量差强人意。自2006年以来,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先后围绕中小学教科书、少儿出版物、重大选题出版物等社会重点关注的出版产品进行质量监督检查。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由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实施的全国教辅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结果为:在抽检的790种图书中,不合格图书有64种,占总数的8.1%;至2014年,新闻出版总署的质量监督检查重点依然在少儿读物和教辅材料上。图书质量,尤其是教辅图书质量,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严把审读关,提高图书质量

图书质量作为出版社的生命之源与立社之本,是一个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读者提供优秀的教材教辅是教育出版社编辑的本分。几乎所有的教辅图书出版社和民营教辅图书出版巨头都强调质量对于教辅书的重要性。质量好的教辅图书一是作为出版物来说,要求编校质量达到国家统一标准;二是在内容上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习素质。而高质量的教辅图书需要编校、出版、印刷、销售等各环节相互协调一致,共同努力。编校质量是教辅图书品质高低的基础和重中之重,而作为编校基础的审读工作更是图书编辑最为需要加强的工作环节。在实践工作中,教辅图书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审读工作也有自身的规律可循,弄清教辅图书该审读什么和怎样审读,是提高教辅图书质量的关键。

三、审读什么

审读书稿是出版工作中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基础工作,对于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和思想导向,保证和提高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教辅类图书同样遵循一般图书的审读工作要求,同时又因为内容的特殊性而有自身需求特点,编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审读观点是否正确

特别注意书稿中有没有涉及政治、民族、宗教以及台港澳等敏感类问题。书稿的政治性是审读中必须注意的首要问题。首先是书稿政治思想观点上的正确性和是否富有政治思想教育意义;其次是政治倾向性问题,是否有正确的政治导向;最后是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法令。编辑对于近期的政治导向以及变化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作为一审编辑,必须具有全局性和责任感。

2、审读内容是否得当

依循一般图书书稿的审读工作,首先书稿内容必须可靠、准确,这就是书稿内容的确切性,它是审读工作的首要问题。其次是书稿内容的系统性,审读中要确保全稿上下贯通,前呼后应,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审读教育教辅类图书的书稿内容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资料是否准确。试题和引用论述的资料本身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正确和准确。

(2)资料是否陈旧。教辅类图书依据教材的改革每年都需要进行内容修订,审读时要核对所用资料是否有时效性,特别是数据资料的引用,要注意数据是否过时、陈旧。

(3)试题是否科学。在设置题目中,该试题是否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在解题过程中是否存在逻辑错误、常识错误,从而造成学生解题的困扰。

(4)书稿中的名词术语、文件名、人名是否正确,图表是否正确,引用文字是否准确。

3、审读体例是否统一

除了按照出版物统一标准外,主要强调一本书要求达到体例上的统一,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性和美观性。包括符号统一、标点统一、字体字号统一、图表形式统一、

参考文献或脚注方式(中式、西式)统一、单位统一等。

4、审读语言是否得体

在句子内部、句子之间,以及各段落间,文字上是否存在语法、逻辑和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如有错误要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一一处理。

5、审读字词是否准确

包括别字、多字、漏字、繁简字使用不当、注音错误、近义词和多义词误用。编辑在面对成千上万字的书稿时,特别容易被多音字和别字麻痹,需要在平时工作中多注意学习和积累。

四、怎样审读

1、静下心来审读

作为一名编辑,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是能够坐得下来,静得下来,看得进去。书稿中的一些问题比较隐蔽,不静下心来审读,很难发现问题。特别是对于引用了长篇资料和数据资料的题目,很可能出现数据和前面列举的条目颠倒,或者数据本身存在错误等问题。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发现书稿中的问题和不足。

2、对照答案审读

教育教辅类图书的独有特点,为编辑的审读提供一个特别的方式。有时候看题目、题干发现不了的问题,与题目后的答案作对照,可能会发现矛盾和问题,这样就很容易发现书稿的错误。特别是内容的正确与答案的统一方面。例如试题正文讲人们大量捕杀鹿的天敌美洲狮和狼,而答案却是说羊大量繁殖造成草食不足,生态不平衡。这就是答案和题目牛头不对马嘴。

3、对照教材审读

教辅类图书是以教材为依据,在校对书稿的时候,必须参照对应的教材进行审读。在一年一度教材修订的情况下,有时候作者没有来得及修订相应的教辅题目和内容;或者教辅书稿的知识点和教材不相符合,会引起学生的困扰,这就需要编辑去了解教材的内容,并进行严格对照,使教辅资料紧紧围绕教材,与教材同步。

4、对照材料审读

教辅资料中经常有类似于根据材料完成练习的内容,有时候会出现材料后面的题目与给出的材料风马牛不相及,毫无关联;也可能出现题目与材料的序号不一致的情况,这都需要编辑认真审读书稿中给予的材料,与题目对应进行审读、修订。

5、图文、表文对照审读

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图文并茂的图书越来越多,在审读图文并茂书稿时,看图文对应是否准确是看书稿的重要内容。主要是看书稿的图文、表文对应是否准确。一般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图与文,或者表与文的内容和位置对应是否准确。一是内容不对应。即文字内容与图片内容不一致,文字内容言此,而图片内容言彼,文字与图片内容不相符;二是位置不对应,即文字与图片的位置不对应,二者相距甚远,甚至跨页,不利于读者阅读。

6、试题与要求对照审读

例如在小学语文单元测试中有一题目要求“我能读拼音,组词”,试题却是上面注拼音,要求学生在下面括号写词,要求应改为“我能读拼音,写词语”。

7、联系常识审读

联系常识和科学知识进行审读,是对编辑基本素养的考验。这要求编辑具备良好的常识和科学知识修养,对于基本的常识类错误,能够发现问题,改正问题。

8、联系学科知识审读

有不少编辑人员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辅统统包揽,无所不编,结果编出来的教辅质量低劣,误人子弟。教辅图书要求编辑具有所编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或者对某一学科具有深入的了解和深厚的学识基础,这样才能在审读工作中发现错误。

9、联系语境审读

对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书稿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辨别是否有误。

10、借助工具书审读、网络审读、黑马软件审读

网络时代的编辑,除了掌握传统的工具外,要熟练掌握、运用网络等新技术作为编审工作的有效工具。但是在运用网络进行审读的时候,例如针对某一个词的解释进行查阅时,网络上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辨别正误的能力,能够甄选出对的答案。

编辑的审读能力与自身的文学素养、知识储备和工作经验是密不可分的。在工作中,一定要学习总结工作经验,例如在审读中哪些地方是容易犯错误的,哪些地方是编辑自己专业知识薄弱的,都需要及时去补充。通过这样的专业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够有效避免下一次失误的再出现。作为教育教辅类图书的编辑,还需要对教材有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和掌握,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编辑作为一个杂家,需要广泛和深厚的见识与知识才可能有能力去发现不足,改正错误,能够凌驾于书稿之上,才能使书稿更完善。

参考文献

①佟艳丽,《教育出版,质量先行》[n].《新华书目报》,2014-04-23

②埃莉诺,《教辅市场“战国时代”》[J].《新民周刊》,2013(15):33-35

③陈仲雍,《图书编辑过程中的审读》[J].《出版科学》,2002(42):27-32

④欧阳志荣,《关于提高当前教辅图书质量的几点思考》[J].《出版广角》,2011(1):52-53

人教版高一辅导书篇5

一、内容质量意识

图书特别是占整个出版码洋很大比例的教辅图书,内容质量是否过关,给图书造成的影响很大,而其实际影响已不止是图书本身。

(一)对于内容审查的责任意识

图书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化属性,决定其不能等同于一般商品,编辑必须要有责任意识,而责任意识强弱的体现首要就在于对内容审查的把握是否到位。责任编辑对内容的审查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学术、思想、社会价值等。

教辅书虽面对青少年学生,内容是围绕着学生学习及提高素质等进行组织的,并以升学考试为主要方向,但由于各科涉及的学科面较广,不可避免地触及某些政治、宗教、民族、历史等出版中的敏感问题。如思想政治这门科目就是研究政治的学科。而地理科则是当前最易使相关教辅“出问题”的科目,它需要大量的地图,以此来设题、辅助讲解、考查识图理解等,地图的认识和使用、理解是这门科目的特征之一。由此,就难以避免地使地理科、地图和复杂的地缘政治、时事政治产生交叉。地理教辅中出现的地图如不能切合变化后的实际,标示的语言、符号不当,造成的后果可能相当严重。事实上,、南海诸岛地图等的绘制和公布已上升到宣示国家的层面,作为相关教辅的责任编辑,怎能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认真处理这样的地图问题?此时,责任编辑的责任意识尤显重要,强烈的责任意识能驱使责任编辑认真审查,查找和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避开大的出版风险。

(二)对教辅内容组织安排、内容策划的责任意识

编辑不是书稿的写作者,但往往是书稿乃至整套丛书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作者写作之前,编辑已在全盘构思,安排架构,做好基本框架了。特别对于丛书而言,策划编辑是先于主编的指挥者和组织者、策划者,作者则是一本本书具体的直接写作者、执行者,编辑和作者共同对书稿的内容作出贡献,也应共同承担书稿的责任。有些辅导书因有了强力的渠道,而把经济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和唯一的考量因素,不顾书的内容是否切合学生使用的实际状况,大干快上,粗制滥造,使内容平庸,无重点,无梯度,无层次性,不能针对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甚至于编写时对新课标形势下的课程改革也缺少了解,内容脱离目标学生最基本的使用教材,这些书浪费了学生的宝贵学习和复习时间,令人厌恶。这样的书虽博取了一时的利益,造成的恶劣影响却是长远的,对于费了大量心血而打造的渠道也是一个大的伤害,以后这类书再次进入同样的校园,自然会遇到阻力;对出版社的声誉也有破坏作用。

二、对于读者(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

(一)对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意识

教辅对于学生的学习必须要有帮助作用,对学生无用或用处不大的教辅不应当出现,它们只会白白消耗学生的精力、时间和有限的金钱。各种教辅基于自身的特点,对学生的帮助作用可以说是各不相同的,或富于针对性,或创新性强,或突出能力的训练提高,或有利于考试复习等。从另一方面看,这为教辅的编写和进入提供了多方面的角度和切入点,也为出版社提供了相当宽阔的出版空间。

(二)打造强实用型教辅意识

需认识到,教辅不是或不仅仅是为学生修身养性准备的,它有着天然的实用价值,即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考试。因此,编辑须树立为学生学习、考试负责的意识,应以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丰富学生知识,增强学生能力等为己任,与作者一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打造出对学生有益、有利的精品教辅。

三、文字质量意识

对学生负责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好文字关,不能以“无错不成书”来为自己开脱。对于处在成长期、文化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还不够高的青少年学生而言,教辅图书就是除了教材以外的标准,教辅上的错字、病句、错解乃至知识性谬误等,都很有可能被学生全盘接受。因此,书稿上的一字一句都应当细致认真地审校,不但责任编辑要认真审稿,“三校一读”也必须坚持,对于问题较多的稿件,需要进行四校、五校甚至六校、七校,以最大限度地消灭差错。

四、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助手和补充意识

首先要认识到,教师的教学是对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主渠道,它不可取代;再好的教辅都达不到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前提下的因材施教效果。其次,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前提下,需要正确发挥教辅的辅助功能,使其能有力地配合课堂教学。教辅对教学应有正面帮助作用,一本成功的教辅,既能有利于学生自学、自查、自审、自我提高,又对老师的教育、教学起到良好的助手作用,从而受到学生和老师两方面的欢迎。作为此类书的责任编辑,理应具备为教师教育、教学做助手,为教学提供补充的意识,只有这样,所编辑的教辅才有可能具备上述期望中的良好品质。

五、对作者的责任意识

编辑要对作者负责,这是一切图书编辑需共同遵守的,它表现在多个方面:物色和组织有能力和有责任心的作者,培养作者,为作者做好服务,及时为作者排除写作之外的干扰,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及时地依据合同足额核发稿酬。值得一提的是,及时给作者稿酬相当重要,这不仅是给予作者应得的物质利益,更表现出对作者劳动的尊重。一些出版社“店大欺客”,或稿酬一拖再拖,或借故克扣,极大地挫伤了作者积极性,无形中为日后的作者队伍流失埋下伏笔,从而削弱了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现在的教辅图书编写过程中,常出现作者为图省事,随意在网上复制内容用于自己所编图书的现象,这使得图书的法律风险增加。对此,编辑应时刻保持警醒,注意为作者纠偏,帮助作者树立版权意识,使作者和出版单位免于陷入可能的法律困境;而从另一种角度看,这也是一种为作者负责的表现。

六、对于著作权、版权的责任意识

(一)对于内容应有责任意识,出版的教辅不能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

对他人署名权等版权法规所规定权益的要求和维护是题中应有之义。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著作权、版权纠纷而进入诉讼程序的官司巨量增加,名人非名人的此类事件层出不穷,而作为出版方的出版社、作为该教辅图书的责任编辑,常需与民营等机构合作研发和出版教辅,对合作方版权、作者著作权的监督检查和确认是责编乃至出版社需要做的重要工作。实践上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做,以作者授权委托书方式确认就是其中之一。

(二)对于其他出版社版权的处理也要有责任意识

近年来,出版社自身的版权意识也有新的提高,本版的教材已被视为该社的重要智力成果、优秀的出版资源,其他出版社使用和引用出版相关配套教辅通常须取得授权,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拥有较强教材资源的出版社等两三年来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维权行动。因此,教辅责任编辑须改变过去配套教辅出版不用取得相关教材出版社同意的做法,关注新的形势,以著作权法和相关出版法规为准则,富有责任意识地处理与其他出版社的版权问题。

(一)熟悉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和出发点的意识

教辅的特点之一就是要以教材为依据,不同版本的教材决定了教辅的不同特质,而当前各地的教材版本累计有十五种以上,不同版本的教材课程设置不同,对同一知识点的要求常常不同,连一些常用词的写法也不一样,作为以编辑出版教辅为专业的编辑,要有以教材为基础的意识,熟悉教材,使教辅尽量与教材一致,不使学生在使用中造成混乱。

(二)提升职业素养、具备职业资质的意识

出版作为一种特殊的、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职业素养。国家近几年也不断严格对出版人职业资质的要求,2012年正式规定,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在总署系统有备案的,才能担任初审和责任编辑,这意味着没有中级资质,连审稿意见表上都不能署名,更不能在出版物上署责任编辑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不合条件者做责任编辑的资格。另外,评定一二三级出版单位、能否获得教辅全资质出版资格等也与此挂钩。因此,编辑要积极学习,补充不足,提高职业水平,遵守规则,努力取得中高级职业资质,这也是对自身、对出版社和对所负责的图书责任意识的表现。

人教版高一辅导书篇6

每当新学期开学,书店和文具店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教辅资料又开始热销了,琳琅满目的教辅资料可谓是闪花了学生和家长的眼睛。前段时间,教育部新拟定的“减负十条”中,有一条就是教辅材料购买遵循“一科一辅”和家长自愿的原则。然而,事与愿违,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追求成绩的优秀已经成为了学生和家长过得习惯,为了这个不自愿和不自觉养成的习惯,学生和家长们要使出全身的力气。如果再加上老师和学校都在“建议”学生和家长购买教辅材料了,在这个“唯成绩论”的面前,自愿购买教辅资料更是义无反顾了。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如果教辅材料真的可以对孩子的学习带来帮助,哪怕是砸锅卖铁也绝不后悔。但是现实却不是如此,在乱象丛生的教辅市场家长们怕买回来的是一堆废纸,一些盗版的教辅资料还经常出现错别字现象,例如,把“举头望明月”的“头”写成了“手”,把“委屈”写成“委曲”等等。那些东拼西凑,真伪难辨的教辅资料不仅不能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任何的帮助,有可能还会把孩子们引入一个误区。把真正的知识反而给忘记了,对正确的知识可能引发抵触情绪。危害不仅如此,还有可能引起整个行业不正当的竞争,不利于教辅市场的良性发展。

为什么教辅资料市场会乱象丛生呢,根源在哪里?我觉的原因是多方面,最大的原因在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北京晨报曾经报道过我国教辅书市场规模约为400亿元,整个出版行业60%的利润都来源于教辅资料市场。如此大的一块“肥肉”,自然引来无数的抢夺者,并形成了一条利益黑链。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出现部分学校、书店、书商相互串联,甚至是教育部门串联在一起,“吃肉喝汤者”比比皆是,人人分一杯羹。由于旺盛的需求,丰厚的利润,某些出版机构不管是否具备相应资质,只要经济利益充足,纷纷投入教辅书籍市场,一些地方教学相关部门甚至自行编写,强制学生购买,这也有监察力度不足的原因存在。我国在这个领域并不是法制空白的,早在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就印发了《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对教材辅助资料的编写、出版、印刷、定价、发行等环节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法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比如:在这些琳琅满目的不合格教辅资料面前,出版社应不应该付上一定的责任,在法律当中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正式由于这一层面的立法缺失导致了部分出版社一切向经济利益靠拢,忽视了社会影响。

目前正规市场上的教辅书籍,适合学生使用的不到三分之一,更不用说那些‘地下’的了。整个行业蓬勃发展出了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外,还有观念的影响,从众效应。我国实行应试教育,大背景影响了很多代人。教育部门越是减负,家长越是慌张,越是想通过额外的付出让孩子处在好成绩的队列,因此家长的盲目性和从众性也是很大一方面原因。在是否购买教辅资料这一问题上我个人觉得要因人而异,如果能通过课本的上的内容掌握相应的知识可以不需要买教辅书籍,如果觉得课本上的内容对自己的理解和掌握还有些欠缺,可以通过教辅资料弥补。买教辅资料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就是宁缺毋滥,宜精不宜多,最好到正规的书店购买,并且购买之前可以在网络上查阅相关教辅书籍的资料和评价等等,确保质量。否则,买到了那些非教育学领域研究人员所编写的或者由那么不具备出版资质的出版社出版的鱼龙混杂的教辅书籍,不仅对孩子成绩没帮助,反而还会误导孩子。

目前,市场上的教辅书籍鱼龙混杂,存在着诸多乱象,造成这些乱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益在作祟,对社会造成多方面的不利影响,最大的危害就是误导了孩子们,引起整个行业不正当的竞争,不利于教辅市场的良性发展。要治理教辅乱象,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是我们的政府应该加大投入,降低官方教辅资料的价格,确立“官方教辅”的地位,就能使官方教辅有更合理的理由进校园,并且保证质量,给那些劣质的教辅资料没有进入校园的机会,从市场源头就开始杜绝此类事件。其次完善相关立法,提高监管力度,包括对于出版社的管理和责任也应该进一步的明确,不能只看利益,不注重质量,一经查处必须严厉惩罚,达到惩戒和警示的目的。第三,就是要通过宣传提高家长孩子们们对于劣质教辅资料的辨别能力,这点也非常重要,家长的对教辅资料的购买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甚至决定权。对孩子的教育家长也有很重要的责任,所以增加自身在教辅资料方面的辨别能力对教辅乱象的治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高一辅导书篇7

突出政治性,用政治教育系列图书占领军营思想文化阵地

军队出版社不同于地方出版社和文化公司,要始终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1.结合主题教育,策划一些针对性强的学习辅导读物。每一个创新理论、创新思想出现后,各级在学习贯彻落实中,离不开大量的学习辅导资料。如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不论是机关领导,还是基层官兵都需要一些理论辅导。这对军队出版社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抢占先机,把握主动,就能实现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双赢。如《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理论热点面对面》等等,都在基层成了畅销书。

2.结合阶段性教育,策划一些专题性较强的辅导读本。部队政治思想教育阶段性明显,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专题性教育。因此,出版社要了解上面精神,把握下面情况,快速及时地组织军队政治教育专家进行编写。比如黄河出版社根据部队开展的“八荣八耻”教育,出版了《军队落实“八荣八耻”教育读本》;结合军队几项重大教育,出版了辅导丛书:《历史使命教育辅导读本》、《理想信念教育辅导读本》、《战斗精神教育辅导读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辅导读本》;结合军人心理教育,出版了《军人心理健康指导》、《军人心理疏导个案选》、《军人心理咨询》、《军人心理问题释疑》等。

3.结合经常性教育,策划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辅导读本。经常性教育具有随机性、普遍性、规律性的特点,在选题策划上必须紧扣教育组织者的需要,贯穿全年。比如说,部队每年都要进行根本职能、军事变革、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尊干爱兵、新兵入伍、老兵退伍等经常性教育,为满足基层带兵人的需要,出版一些《部队经常性思想教育100课》、《军队基层政治工作》、《最新政治课备课方法与授课艺术》等,融理论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既可作为各级政治干部日常工作用书,又可作为各级组织政治干部培训的实用参考教材。

突出实用性,用军事实用图书满足官兵学习工作需求

纵观全军20多家出版社,在出版军事实用图书上各有优势,各有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专业性、特殊性较强的实用图书。一般来说,这类书都是基层官兵和各种专业人员必须需要的,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不可替代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本工具书。如出版社出版的“军队专业技术干部考试用书”;长征出版社出版的“士兵考军校辅导教材”;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军事、中国战争史地图等,每年都是热销的图书。

2.干部写作实用图书。文件、材料、公文写作是部队的一项重要工作,及时出版干部急需的写作实用图书,不但为基层干部解了难、分了忧,而且是军事图书出版的一个重要内容。近些年来,黄河出版社在这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策划了一系列紧跟干部写作需要的实用图书。如《最新军队和武警干部写作实用丛书》,共九册,涵盖了军队和武警部队干部应用文写作的方方面面。

3.新时期基层带兵人工作实用图书。部队是一所大学校,那么作为这个学校的“带兵人”,都很关心如何艺术、科学地带兵的问题。这就要求军队出版社牢记职责,结合新时期基层带兵人工作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策划出版一些对连队“带兵人”工作职责、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在部队全面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等方面的实用图书。目前,在基层受欢迎的这类图书主要有:《连长工作读本》、《政治指导员工作读本》、《排长工作读本》、《司务长工作读本》、《班长工作读本》、《新时期带兵艺术》等等。

4.指导部队建设系列图书。主要是围绕部队建设需要,针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结合部队工作实际等方面的图书。如获第二届中国人民图书奖的《军队基层工作实用丛书》;再比如《军队建设实用丛书》、《军队党支部工作读本》、《老基层传经》等等。另外,帮助战士家长了解部队,帮助战士适应部队生活方面的书,如《战士家长手册》、《新兵役前教育读本》、《迈向军营成功之路》等,都有一定的市场。

突出趣味性,用军事文化图书丰富官兵的精神生活

信息化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部队虽不能同地方那样,追赶着各种潮流,但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特别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到部队后,思想活跃,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何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用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官兵文化生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用文化生活类图书指导官兵文化生活。战士到部队时都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两三年的军旅生活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较大的影响,而他们对军营的文化活动又是陌生的。因此,策划一些切近部队实际和基层官兵需要的文化活动丛书,非常必要。比如,黄河出版社组织编写的《部队基层文化活动实用丛书》,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很受欢迎。

2.用军事文学陶冶官兵情操。当前,人们对文学的追崇有所淡化,但军事文学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吸引着广大官兵和大众的眼球。由军事题材电视连续剧的走红带动图书热销也不在少数。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和《士兵突击》这三部电视剧,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创造了空前的收视率,其同名小说销售量大幅提升;再比如,由《亮剑》原班人马完成的与作品同名的电视连续剧《中国近卫军》还未公映,就引来很好的销售预期;而小说《戎装女人》电视改编权也被多家影视公司竞争。

3.用深入反映现实军营生活的作品,倡导和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为内容的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需要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比如黄河出版社推出的“解读当兵的人”丛书之一,《大爱士兵――2008汶川・中国军人写给人民的真情报告》一书,全景式地展现了全军和武警部队一线军人在抗震救灾中的感人画面和大爱瞬间,在部队,特别是在抗震一线,反响较大,鼓舞了官兵斗志。

突出权威性,用人物传记和战争纪实类图书激发官兵的战斗精神

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以来,国际上战事不断,军事图书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热点图书。然而,由于出版单位良莠不齐,有的军事纪实、战争题材的图书,资料不准、杜撰细节等现象严重。因此,突出权威性,是军队出版社的职责所系,优势所在。

1.将军传记。这类作品要求高,政治性强,牵涉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由权威部门牵头组织。军队出版社作为军事题材图书出版资源最丰富的集团,要善于整合资源,将自己的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出版人无我有的权威之作。如出版社陆续出版的中国人民高级将领传记丛书,可谓十年磨一剑。丛书从1955年授衔,到1988年授衔,共有378位中国人民高级将领入传。丛书共计40卷近2000万字,时间跨度几十年,涉及几十个大单位,军地双方共有上千位专家、作者参与撰写。这个规模在我军出版史上是少有的,在新中国出版史上也当留下一笔。

2.军事纪实。纪实性作品是以事实再现历史,讲求的是真实性和权威性。这类作品主要有《革命暴动卷》、《红军长征战卷》、《抗日战争卷》、《征战卷》、《志愿军征战卷》等等,基本上记录了我党我军的战斗历程。

人教版高一辅导书篇8

关键词:教辅读物;质量;编校

众所周知,中小学教辅读物质量参差不齐,问题较多,教辅市场存在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的问题,这些历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笔者自工作之初,就认定质量是教辅读物的生存之本,给学生用的书是马虎不得的。因此,对教辅读物的编校和出版工作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因为任何原因而降低要求。作为教辅图书的编辑,笔者自始至终都在头脑中绷紧一根弦――责任心,这是贯穿整个工作过程的关键词。

决定教辅读物质量的因素,从总体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

一、作者与内容质量

教辅读物的目标定位是帮助学生学习教材,深化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使其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辅图书的编写者必须了解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到位。如果做不到这些,教辅读物的内容质量就得不到保证。

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编辑工作的法宝就是加强责任心,与作者不断沟通,同时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做一名全能型的编辑。

1.编辑提前介入,与作者实现良好沟通

教辅图书的编辑要认真选取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说,选好一个作者,书稿就相当于完成了一半,就为书稿质量奠定了比较牢固的基础。一旦确定好作者和出版思路,就要与作者经常性地沟通。这里除了要讲究沟通技巧,还要以真诚、谦虚的态度对待作者和书稿,以专业的学识和出版规范引导作者。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作者的认可和赏识,才能实现与作者的良性互动,才能为图书出版打好基础。

编辑提前介入,在书稿形成之前与作者加强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编辑了解作者的思路及书稿进度,对书稿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作者了解出版社的意图和思路,向出版社的要求靠拢,实现双方的有机结合。拿到书稿以后,通过审稿发现问题,编辑要及时与作者沟通,尽早解决问题。只要争取主动,严把稿件的内容质量关,那么图书的内容质量是完全可以保证的。

2.编辑自身要提升图书策划能力,做全能型编辑

首先,全能型编辑要提升图书策划能力,力争做一个策划型编辑。要对市场上同类教辅图书的印量、销售情况、市场分布、读者反映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掌握该类图书的市场情况,然后加以分析、甄别和判定,从而发现新的市场空间和选题。具备这种能力后,编辑可以更准确地选取、调动作者资源,进行图书的策划工作。在稿件的组稿、通稿、修改、审订等工作中,编辑也会更加得心应手,保证整个出版流程的进程和可操作性。

其次,全能型编辑要力争做一个学科课程方面的内行。具体来说,学科编辑要全面掌握本学科的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中高考动向,精心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对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动向和对教材的修订,保持高度敏感性,对教辅读物的编写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对作者的教学水平、教研活动和科研水平有大致的掌握,更好地与作者合作;才能对稿件有深刻、透彻的评价,提出中肯的意见,从而提升稿件的质量。

在保证了书稿的内容质量以后,编辑的编校工作举足轻重。

拿到书稿之后,笔者一般先审阅书稿的结构和体例,浏览一遍书稿。通常做法是将正文对照目录梳理一遍,然后查看各章、各单元、各课时的体例,保证书稿基本结构不出现问题。一旦发现书稿在体例结构上达不到出版要求,要立即与作者沟通修改。接下来进入正文,要认真审读书稿的全部内容,看书稿在知识性、科学性、语言文字、内容表达、图表等方面是否符合出版的要求,并进行全面的加工与润色。这其中,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是特别要注意的:

一是坚持审阅过程中做审读笔记。这里说的笔记,不仅仅是稿件中存留的问题、把握不准的问题要记录下来,对自己在审稿过程中的感受、想法,也要记录下来。譬如某个容易写错的词语、自己以前不知道的熟语、容易忽视的语言方面的某一问题、新颖的出题方式,等等,这些点滴积累,会成为非常有用的东西。

二是不要过于自信,拿不准的地方一定要查找资料核对,或者请教别人,稳妥解决。《现代汉语词典》《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辞海》《古代汉语词典》等书是笔者案头必备的,另外各种版本的教材、教参及同类书更是必不可少。即使是权威版本的教材,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也会存有疏漏,所以遇到问题时不能盲目相信教材。

三是不要轻视校对环节。现在很多出版社都是编校合一体,编辑同时也负责校对工作。图书

所以编辑在校对上来不得半点马虎。笔者一直坚持自校,而且改稿几次,就有几次校对,即使是很急的稿子,没有全部审过是绝对不能付印的。

四是坚决贯彻“三审制”。责任编辑要严格按照编辑规范对书稿进行编辑加工,写出比较中肯的审读意见,对初审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予以说明,对不能解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逐条列出,并请复审和终审认真审阅,妥善解决问题。只有严格贯彻“三审制”,才能确保书稿达到出版要求,才能最终付印。

三、做中学生文学类教辅读物的探索者

笔者编校了许多中学生文学类教辅读物,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在做这类图书时,除了需具备一般编辑应具备的基本修养外,还要注意文学类图书的特殊性,把握好这类图书的亮点。

1.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论,熟悉阅读心理学

文学类教辅读物的编辑要掌握一定的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理论,熟悉阅读心理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笔者对此也进行了细心研究和学习。据此,笔者深知,中学生文学类教辅读物在内容编排上要遵循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运用的阅读心理过程,照顾学生读者在阅读时的情感体验,并体现出对不同层次阅读能力的要求,注意各能力要求的独立性和阶段性,保证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稳步、有序的氛围中形成。有了教育理论支撑,编辑在做这类图书时就有了理论指引,@样不论是做什么阶段的读物,都不会偏离目标对象和内容指向。

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参照其社会功能,中学生文学类教辅读物中入选的文章一般分为叙事性文学和抒情性文学两种文体,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文学剧本等体裁。文学类教辅读物除了要遵循文学文体的固有特性,还应体现学生对不同文体的不同阅读心理特点,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编辑在编辑加工中也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

人教版高一辅导书篇9

教辅市场乱象丛生

我国教辅图书市场乱象丛生,中小学教辅材料品种滥、质量差、价格高,侵权盗版和非法出版现象不断发生。

教辅图书之所以会那么泛滥,是因为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它有着刚性需求。全国约有1.84亿中小学生,一人买几本,就是个惊人的市场。据中国新闻出版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出版物销售总额为1456.39亿元,其中,中小学教材、教辅为878.7亿元,占销售总额的60.38%。(以上数据仅包括新华书店系统和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不包括民营发行机构,而教辅图书80%是通过民营机构发行和直销)如此大的一块大蛋糕,人人都想分一杯羹。由于是非专业,由于是急功近利,大量教辅书都是粗制滥造,乃至相互抄袭,错误百出。一些打着“金版”“金牌”“金题”“金卷”招牌的教辅书,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由于进入门槛低,一些根本与教育不搭界的人,也拿起剪刀糨糊,泡制起教辅材料来。而一些“名师”,借助自身的名声,挂名多本教辅图书的“主编”,有一个“主编”挂名多达一百多种,实际上并未过问图书的内容。这是以名牟利,根本无益于教辅书的质量。沈阳市有过三年教辅书编辑工作经历的杨宏直言不讳地说:“别信教辅封面上那些‘XX名师推荐’‘XX命题组推荐’的宣传,多半都是噱头。”他承认,有时出版社的确会邀请名校名师出题。而让名师出题,最终的目的也只是为了便于销售,更多的时候都是其他人编题,再挂上名师的名字。除了名校、名师挂牌,教辅书的封面上还经常出现一些看起来很权威的主编机构,但这只占极少的比例,有些机构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例如以“全国中考命题研究组”为例,现在中考都是由各省、市、自治区自行命题的,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机构。杨宏还揭露说,自己没教过一天书,最快的时候却三天就能编出一本教辅书,从小学到初中的都编过。自己原来供职的单位,一个学期能编300余种教辅书,再通过买书号的方式,给教辅书安上合法的“身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课程处处长刘坚曾经语出惊人:“目前,市场上90%的教辅材料不达标,对学生来说都是无意义的。”

由于发行环节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各利益集团——教育主管部门、教辅编写者、出版社、新华书店、地方教育部门及学校等,卷入教辅市场并滋生腐败。推销商采取“高定价,低折扣”的办法,不仅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也损害了出版行业和教育行业的形象,导致过多过滥,甚至出现数量和质量上的混乱和恶性竞争,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同时形成一条腐败利益链,毒化了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教辅整治喜忧共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天山认为这次专项治理比以往有更加先进的地方,吸取了以往的经验,一是建立健全教辅材料评议推荐办法,由中小学教师、校长、教研员和其他相关专家组成教辅材料评议推荐委员会,确保其专业性和代表性。二是合理确定评议推荐的教辅材料范围,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评议推荐教辅材料的学科和年级。三是强调机会均等、过程透明、程序公正,择优评议推荐。四是强调学生购买教辅材料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校或学生购买任何教辅材料。五是注重质量提升,强调资质保证编写质量,保证出版质量,由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加强对中小学教辅材料质量和非法盗印的监督检查,授权出版。六是规定一教一辅,一个学科每个版本选择一套教辅材料推荐给本地区学校供学生选用。七是减轻负担,出版发行价格合理,鼓励地方政府投入经费为学生免费提供教辅材料,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学校组织开发面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辅助资源,免费提供使用。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教辅材料价格管理。

但是也有专家学者对该通知实施的有效性表示怀疑,《通知》并未细化各个环节的管理措施。第一视频独家评论员司马钦韬指出教育主管部门出台这一《通知》,确实是看到了当前教辅市场的诸多新老问题,而且是“10多年过去了”仍然如此。为了规范教辅乱象,《通知》的措词也相当明确、严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校或学生购买任何教辅材料”“学生和家长个人自行选择的教辅材料,学校不提供代购服务”等等。这些明确表态,尽管有一些效果,至少规约了教辅乱象的“形式”,大家赚钱也不再那明目张胆。然而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上讲课的老师课堂教学的引导,或着重引用,这比硬性要求更有效。如果说教师与教辅商有利益关联,这又如何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根据《通知》的要求,各地将成立省教辅材料评议委员会,推荐若干套教辅材料给学生。“若学生自愿购买本地区推荐的教辅材料并申请学校代购,学校可以统一代购,不得从中牟利。”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学校统一代购,只能代购教辅材料评议委员会推荐的教辅材料。因此,教辅材料评议委员会的权力不可谓不大。不过,这个教辅材料评议委员会凭什么可以强制学校统一购买他们推荐的教辅材料,难道这个委员会比本校的教师更懂得学生需要什么教辅材料吗?如果他们推荐的教辅没有适合自己的学生使用的,老师该怎么办?如果因为教辅市场乱象丛生,就硬要由教辅材料评议委员会定出教辅优劣,这样的整治思维已经背离教育规律。凭一些专家或者名校的教师来推荐教辅材料,已经脱离了教辅材料要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原则,名校有名校的选择依据,一些不入流学校同样有选择他们学生教辅材料的依据。如果以名校的标准来为基础差的学生选择教辅,注定是十分错误的做法,即使是同类学校,每个学校的学生需要同样是不同的,因此,这个委员会推荐出的教辅,根本代表不了各个学校的实际需要。这样一来,他们推荐出来的教辅材料又有什么用?没有用不可怕,可怕的是还用行政的办法来规定学校只能统一代购他们推荐的教辅材料。其实能够为学生推荐教辅资料的人,只能是自己的老师。只有自己的老师,才真正知道学生需要什么类型的教辅材料,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去推荐教辅材料,只能说是瞎折腾,假关心。更为悲哀的是,当老师都不能为自己的学生选择甚至连推荐的资格都没有的时候,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十分悲哀的。教辅市场需要规范,但任何规范都需要符合教育规律,不能因为害怕老师牟利就剥夺了老师接触教辅材料的权利,一旦让老师远离教辅材料,而让教育部门一手包办,其实这是裸的越轨行为,是无为的表示。以这样的思维去整治教辅市场,只能是失败的。

人教版高一辅导书篇10

中国出版“走出去”

【焦点时刻】

1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2012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分析了当前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基本态势和面临的机遇,指出了进一步加快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主要目标与8项重点任务,提出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十条新政”。

4月16日至18日,伦敦书展开幕,中国担任主宾国。180余家出版社、1万多种图书参展,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3270项,其中引进与输出之比为1∶1.32。

8月30日至9月2日,第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举行,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3298项,其中引进与输出之比为1∶1.30。

10月10日至14日,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代表团版权输出数量达2409项。

【按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日益提升,“走出去”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但仍处于起步和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关键时刻,新闻出版总署2012年“一号文件”,首次在国家的高度上对中国出版“走出去”进行全面布局。

中国的规范化版权贸易起始于1992年10月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时,从那时起,中国版权贸易逆差快速上升,到2006年达到顶峰(引进与出口比例为6∶1)。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起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9年开始推出“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如今,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2011年引进输出比降至2∶1。从“出去走”到“走出去”,中国出版已经取得重大的跨越,但是,比“走出去”更重要的是要“走进去”――如何真正使中国图书、中国文化进入国外主流社会,仍然有待中国出版业者共同努力。

教辅出版资质准入

【焦点时刻】

2月8日,发改委、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纠风办四部委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确认了学校使用教辅“一科一辅”的基本原则,并从教辅评议、推荐、发行和编写等环节作出明文规定。

4月19日,发改委、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了《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监管的通知》,对于进入推荐目录的教辅材料规定了最高零售价格和最低发行折扣。

4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向有关各出版单位逐个确认了教辅出版资质,200多家出版社获得教辅出版资质,其中80多家获得全科资质。按新闻出版总署的要求,自2012年6月1日起,凡不具备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一律不得安排中小学教辅材料选题。

【按语】

中国图书出版产业长期以来都存在着严重依赖教材教辅的现象,我国图书市场中教材教辅的产值比重一直超过60%,教育出版的利润在整个出版中的比例更高。教辅出版的巨额利润和无门槛限制,造成了教辅出版的泛滥和乱局。

教辅出版资质准入制度的建立,对于治理教辅出版乱局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重建教辅市场出版发行秩序。但于此同时,国进民退的倾向非常明显。如何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适度地支持乃至扶持民营书业参与教辅出版竞争,将有利于打破垄断,促进我国出版活力和教育活力的有效释放。

总之,教辅出版资质准入制度的建立,提高了教育出版的门槛,有利于挤压教辅出版的泡沫,促进大众出版、专业出版、教育出版三者的协调发展。

项目带动战略

【焦点时刻】

2月15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公布。

3月5日,201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拟资助项目名单公布,205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总额为3.46亿元。

5月16日,《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10月18日,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评审会议第一次大会召开。10月29日,终评专家大会召开。

6月12日,“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论证会在京举行,项目数量由原来的2000多种扩充至3000种。

10月30日,《国家“十二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规划》印发实施。该规划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中“少数民族出版规划”的增补和扩充,规模为284种,其中图书214种、音像制品65种、电子出版物5种,承担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61家。

11月28日,《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201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按语】

项目带动战略是“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是“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新要求。“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重大项目建设的目标是,加快推进在建的重大项目,启动一批行业发展急需的重大项目,逐年加大对新闻出版业重大项目建设的投入,加强对新闻出版业重大项目建设的指导和监督,重大项目对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经过几年的努力,重大项目的申报、评审、资助已形成了良性循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项目库、国家出版基金、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共同组成重大文化项目的强大助推器。

产业转型升级

【焦点时刻】

2月20日,京东启动电子书刊付费下载业务,随着京东电子书城及其pC客户端、安卓系统客户端同步上线,京东正式进入电子书B2C市场。

4月11日,全国首家“数字出版”实体店“文轩数字出版体验店”在成都开张。在这家主打“自助出版服务”的体验店里,每个人都能出版一本“专属”自己的书。

5月18日,广州易博士数字出版集团在深圳文博会召开“赛伦纸”新产品会,提出全新的电子书商业模式――“赛伦纸”模式。

6月16日,上海静安区新华书店在沉寂两年后回归,以“新华e店”为核心,创新引入imovie影城&视听馆,从单一书城变身大型文化空间,从而为读者营造一种阅读、交流的氛围,打造家一样的综合文化体验空间。

7月25日,当当网正式电子阅读器产品――“都看”(Doucon),可直接通过连接3G或wi-Fi在当当网书城购买电子书。

10月30日,当当网在淘宝天猫开启两家旗舰店,80万种图书和30多万种日用百货入驻天猫网。当当网由此成为天猫实行开放B2C战略以来最大的商户。

11月21日,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贯彻实施〈mpR出版物〉系列国家标准的通知》,大力推广多媒体印刷阅读出版物技术的应用。

【按语】

随着数字技术在出版业上下游的全方位渗透,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越来越明显。出版上游在走过了酝酿期之后,各地出版集团和下属各类型社、民营书业纷纷进入数字出版领域,此外,还涌现了在保留部分或大部分传统图书出版模式的基础上的复合出版转型新思路――赛伦纸模式和mpR模式;实体书店把图书销售和按需印刷结合,开展多元文化服务,拓宽业务基础,成了新华文化maLL的发展新路;网络书店从纸质图书到电子书,再到阅读器,以及进驻天猫等,无不瞄准了扩大影响、拓宽业务基础这一目标。

可见,融合发展、拓宽基础已成为出版产业转型升级的共识。

扶持民营书业

【焦点时刻】

2月21日,杭州市宣布每年财政拨款3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民营书店发展。7月23日,正式公布从几千家经营单位中筛选出的16家扶持对象名单。

2月28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宣布,自2012年起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定向支持各类实体书店,尤其是形成专业定位和品牌影响的民营实体书店。4月23日,上海公布了首批获政府资助的35家实体书店名单,其中民营书店达25家。

6月29日,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提出要继续深化改革,规范市场准入,为民间资本从事出版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环境和制度保障,确保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健康发展,提出十条实施细则,发出了“继续向民间资本开放出版业”的信号。

【按语】

30年来,我国民营书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逐步走向规范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我国民族书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民营书业机构每年操作的图书品种全行业的三分之一;在一般图书出版领域,80%-90%的畅销书品种与民营书业有关。

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民营书业作为一股“新兴出版生产力”首次在政府文件中得到认可。其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都对民营书业发出正面的声音。

此次的《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是新闻出版总署为了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而制定的,十条实施细则极具可操作性。上海、杭州对民营书店的资金补助,则是政府对民营书业的首次直接补贴,这也意味着民营书业在政府资金支持方面上和国有出版书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作为中国书业的两大组成,国有书业和民营书业各有其优缺点,不可彼此替代,一定程度上又相互补充。因此,合理地引导、规范、扶持民营书业,也与扶持国有书业类似,对于进一步解放中国出版业的生产力,推进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新闻出版深化改革

【焦点时刻】

2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出版传媒集团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管理、应用新技术,鼓励进行战略重组,鼓励“走出去”,并提出具体保障措施,新闻出版改革提速、力度加大。

7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制定《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对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从事报刊出版活动、获得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但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作出部署。

9月23日,在北京举行的2012年出版传媒集团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柳斌杰署长表示,“经过十年的改革,经营性出版单位基本完成了转企改制任务,但是内部经营管理机制还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完全建立起来,活力没有完全激发出来。因此,我们要启动第二步改革。”

12月24日,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蒋建国在中央行业报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专题报告会上提出,加快推进行业类专业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发展,要加快推进转企改制,能转企的要转企,已转企的要改制,条件具备的要推向资本市场。

【按语】

2010年底,除人民出版社、盲文出版社等少数公益性出版社外,全国所有经营性出版社全部完成转制改企工作。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38家党报党刊发行单位、3271种非时政类报刊完成转企改制。

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改企,只是跨出改革的第一步。在继续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全行业还要在行动上深化改革,巩固改革已有成果,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因此,新闻出版总署发出了“再改革”的号召。改革,仍将是中国出版业的主旋律。

《著作权法》修订

【焦点时刻】

3月31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出通知,公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见,向社会公开草案文本和关于草案的简要说明,同时公布了社会公众提出意见的途径和方式。

7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二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10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向社会公众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三稿)。

【按语】

著作权是现代商业出版的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于1991年开始实施,2001年针对加入世贸的需求进行第一次修订,2010年基于在世贸有关涉及我国知识产权执法的争端结果,及配合《物权法》的实施在局部做了一些微调。

第三次修订自2011年7月启动。2012年3月底修改草案第一稿公布后,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先后收到来自相关部委、法院系统、教学科研系统、音乐界、互联网行业、软件行业等中外集体组织或个人的意见和建议1600多份。第二稿共收到意见和建议217份。此次修订采取的开门立法、公开透明的立法方式受到高度肯定,同时,此次修订引来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集中了全社会的智慧,反映了社会各界的共识,形成了近年来少有的版权立法工作新高潮,夯实了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基础。

电商价格混战

【焦点时刻】

2012年,电商价格战从3C、百货向其他领域渗透的速度正在加快。随着京东、苏宁易购、1号店、腾讯、天猫等电商也投身到图书销售,当当网和亚马逊两雄对峙的局面被打破,新进入者为了站稳脚跟,老霸主为了守住份额,于是,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

【按语】

由于图书社会影响大,定价较低,即使再怎么打折让利,总也比广告来得便宜。因此,根本没指望凭借图书赢利的电商,屡屡举起价格的屠刀。

面对图书价格战,忐忑不安的出版社一面喊“狼来了”,一面迎上前去――在传统渠道不断萎缩的现状下,电商的增长构成了极大的反差,近年来出版业越来越倚重网络销售渠道,特别是畅销书,网站跑量快,对出版社而言能迅速达到相应的发行业绩。因此,拥抱电商也许是等死,可拒绝电商却无异于找死。

但是,当图书的折扣越来越低时,实体店从网店进货倒流出版社的“差价门”事件暴发;当出版社拒绝为电商的促销埋单时,图书“下架门”事件暴发……限折令夭折、无奈的回购、无力的抗议,各自为战、左右为难的传统出版单位和面对租金、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实体书店犹在努力挣扎。

应该说,作为营销手段的一种,适当的价格战是无可厚非的,但到了目前这一地步,就宛如一把“双刃剑”了――价格战一方面扩大了读者基础,但另一方面拉低了读者的心理价位,拖累了市场总值的成长。同时,对于电商而言,价格战既伤资本,又伤读者口碑。只拼价格,如不能及时获得资本补充或销售不能创造利润,就会最终烧光资本。团购网站最近的倒闭潮已敲响了警钟――为了谋求发展,前两年纷纷自己补贴团购优惠,结果剩下的网站还不到一半。

持续、无节制、无底线的价格战,正反映了电商商业模式缺失的巨大危机。创新竞争模式,比速度、比服务,做好相互特色区隔,或许是电商自我救赎的最后机会,也是出版业良性发展的希望所在。

后农家书屋时代

【焦点时刻】

8月,新闻出版总署宣布,农家书屋工程全面竣工,共建成农家书屋60万家,覆盖了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这一时间比原定在“十二五”末期完成的既定目标提前了整整三年。

【按语】

农家书屋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培育新农民、新文化的基础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使农民缺书少报的现象基本成为历史。短短几年时间,农家书屋工程实现了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从最初试点到提前完成的建设任务,这是全国新闻出版战线坚强战斗力的具体体现。

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也是出版业发展的一大契机。五年间,全国累计投入资金120.24亿元,共配送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1.2亿张,堪称是一场出版盛宴,撑起出版社和新华书店的一大部分业务量。后农家书屋时代的到来,宣告了盛宴的结束,寻找新的增长点,就摆在了众多出版社和书店的面前。同时,后农家书屋时代,如何使已建成的农家书屋继续发挥造福农民的作用,也在考验相关部门的智慧。

规范学术著作出版

【焦点时刻】

9月4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对于出版单位如何加强规范学术著作出版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还表明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执行情况将作为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部级优秀图书推荐、国家重大出版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申报与验收,以及出版单位年检、等级评估等工作的重要条件。

10月31日,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社科文献出版社等50余家重点学术著作出版单位联合发出《倡议书》,呼吁各出版单位认真落实《通知》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学术著作出版质量和水平,提升我国学术著作的创新能力作出表率。

【按语】

学术出版是出版业的基石。高品质的学术出版,在促进、繁荣学术研究,传播学术成果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学术出版现状不容乐观,加强学术出版规范,对学术界和出版界均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