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基础辅导书十篇高中基础辅导书十篇

高中基础辅导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5:14:17

高中基础辅导书篇1

关键词:出版教辅资质

学校教辅图书是指与教材配套,供学生使用的各种学习辅导、考试辅导等方面的图书,包括学校同步练习类图书、学生寒暑假作业类图书、学习题试卷类图书等。这类图书与学生的同步学习息息相关,涉及的学生量大面广,也因此存在较大的商机,有较多的民营出版机构介入这个出版领域,资本的逐利性导致教辅出版发行市场出现了一些乱象。

1.教辅图书市场现状:散、滥

1.1当前的教辅市场从出版到发行一整条产业链存在散、滥现象

主要表现为:出版社把关不严,合作出版中对质量管理不够重视。印制质量较差。装帧、印刷、纸张各方面都存在问题。发行市场混乱,这是最明显的表征。出版社出版的教辅卖不过民营书商的,有些新华书店陈列的品种以民营书商出版的为主,甚至“背包客”上学校推销的占了同步类试卷类教辅的主流。

1.2究其原因,出版门槛低是一大原因。有些教辅书完全是东拼西凑,同质化非常严重。现在教辅市场上具有原创性的精品非常少,很多教辅书依靠全国各地的模拟题、真题来填充内容,还把它作为卖点。利润高是另一原因。资本是逐利的,如果没有丰厚的利润,资本是不会进来的。现在教辅发行市场混乱的一个现状就是高定价、低折扣,由此引出一些腐败问题。

这是新闻出版总署推出学校教辅出版新政的时代背景。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管理的通知》(新出政发【2011】12号)强调,加强对出版、发行、印刷中小学教辅材料单位的资质管理,规范出版发行秩序行为,出版社出版中小学教辅图书必须符合资质要求,不具备出版资质的出版社,一律不得出版中小学教辅图书,严禁出版发行单位委托不具有发行资质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发行销售中小学教辅图书,严禁地下交易和一切形式的商业贿赂行为。加强教辅图书选用管理,抓紧建立教辅材料择优评议公告制度,坚持学生自愿选用原则。

2.出版资质审批的目的

2.1第一个目的当然是整治市场乱象

针对当前的教辅市场乱象,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推出了最具实质意义的举措----审批教辅出版资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管理的通知》要求,出版中小学教辅材料的出版单位必须取得出版资质,没有资质的一律不得出版。

2.2第二个目的是为了教辅市场的有序、建康发展。如果任由当前的市场乱象发展下去,学校教辅市场有可能持续低水平畸形膨胀,各种弊端积重难返。

2.3第三个目的是推动基础教育的建康发展,使学生得以真正减负,健康成长。当前的学校教辅市场乱象受到冲击最大的其实是我们的学生,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各种东拼西凑而成的低质教辅以获利为唯一目的,加剧了应试教育的畸形发展。当前市场上优质的,具有原创性的教辅寥寥无几,更不用说能为我们的素质教育发展,为基础教育改革添砖加瓦的精品教辅了。

推行教辅出版资质审批,有利于淘汰没有出版能力的、影响市场秩序,甚至给基础教育带来不良影响的出版主体,保证教辅质量,规范市场秩序,推动出版业健康发展。

3.新政时期出版社的作为

3.1把握主体定位

出版社取得学校教辅出版资质后,一定要珍惜这个资质,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到教辅的出版行为中;更新理念,以基础教育从业者的角度来做学校教辅。具备了这个资质,是对出版社出版教辅的能力的认可,那么反过来说,拥有了这个能力的出版社,应当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学生提供合格、优质的教辅。所以,具备学校教辅出版资质的出版社,实际上是学校基础教育的主体之一。

3.2出版、发行优质教辅

从具体来说,《通知》从出版、发行两个业务环节对出版社提出要求,所以,取得资质的出版社在具体的出版行为中要着重从这两个方面抓好各项工作。

提高图书质量是首要的。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要取得好的口碑,首先要通过本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辅择优评议,列入各地学校的候选书目,而这只能通过提高图书品质。图书质量如何真正成为一本教辅图书是否有生命力的关键因素。

出版社可以从内容、装帧、印制几个方面来提高图书品质。内容是核心竞争力,我们强调教辅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可以推动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优质的教辅会在原创性、科学性上下功夫。好的装帧设计和印制质量也能提高品质的附加值。

结合市场变化,改革教辅发行管理是出版社面对新的市场环境要调整的工作。在进入教辅择优评议公告之后,相关品种的教辅图书在发行上取得优势地位。出版社的发行部门要建立新的发行网络,做好各基层教育管理部门、新华书店的联系和服务,为本版图书争取尽可能大的发行量,既有经济效益,同时也扩大出版社的影响。

4.两点担忧

4.1计划和市场的纷扰

相对来说,当前的教辅市场过于散滥,市场化程度高也是一个原因。计划性太弱,市场化走向畸形,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新闻出版总署要出手整顿。那么,会不会出现矫枉过正,计划过强,削弱这个市场的活力?笔者还是有一些担忧。政策往往“看上去很美”,但执行起来,现实往往出现一些事与愿违的结果。如果完全依赖行政配置资源,教辅市场散滥现象在一定时期可以形成立竿见影之功效。但是,治散治滥要取得长远之功效,应当将行政手段与市场配置相结合。这个需要我们权力部门的智慧。

4.2权力集中和腐败

当前的教辅市场,有人利用高定价、低折扣、高回扣的方式走灰色路线增加发行量,出现了一些腐败事件。那么,推行教辅出版资质审批制之后,教辅出版资源相对更为集中;推荐教辅图书进行择优评议等措施的推行,利润的蛋糕更集中化,是不是还会有人想走“捷径”,而导致腐败呢?期待建立更为规范的操作制度,和制度下的阳光操作。

参考文献:

1.王东:教辅出版新政“控”字当头?《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12月23日

2.《新闻出版总署:年内解决教辅混乱问题》《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8月7日

高中基础辅导书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辅用书科学运用

一、当前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使用教辅用书的原因

我想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部分同学语文功底较差,文本解读存在很大的困难,希望在教辅用书的帮助之下应付老师的各种提问,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及课外作业;二是部分学生平常学习吃力,在预习上花的时间不多,把教辅用书作为应付老师课堂提问的利器或者作为课堂炫耀的资本;三是部分学生认为教辅用书上的回答比老师课上讲的全面、具体,认为教辅用书上可以得到更多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

总之,教辅用书在这部分学生的眼中是权威的,是凌驾于老师和自己之上的法宝,有了它,语文课变得简单多了,课上也如鱼得水了。然而这样的依赖教辅用书会严重削弱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会远离老师的有益引导,会丧失自我体验以及自我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甚至会影响到其他同学思维火花的跳跃。

既然如此,何必又要教辅用书呢?这不是害了学生吗?其实,教辅用书本身没有什么错,只是被部分态度不端正的同学用错了,他们没有掌握利用教辅用书的方法,简单机械地照搬,忽略了自我思考,从而偏离了语文这们人文学科体验、感受、思考、表达的要求,更不能从理性上对文本进行解读。那么怎样才能摆脱依赖教辅用书这一现象的困扰呢?我想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二、转换课堂问答方式,让学生主动投入思考

为了能让学生从教辅用书中抬起头,开动脑经,教师可以从课堂问答方式上下手。一是改变变换问题的问法,或改变问题回答的角度。这样学生就不能从教辅用书上得到现成的信息,要让他们主动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上来,或者对原问题变形的思考。二是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根据教辅用书上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进行二次加工,加深理解。三是让学生根据回答的问题到文本中找出相应的信息和依据,这样可以弥补教辅用书上的答案缺乏过程的弱点,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从而达到化被动回答为主动思考的目的。

三、提供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恰当学会利用

教辅用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很好地对教材进行相对的补充和适当地拓展,它能够很细致地从文本解析、思路点拨、知识拓展、学法指导、课外延伸等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从而达到提升的目的。利用好教辅用书是对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拓展、延伸。所以老师应该教学生一些使用教辅用书的方法。

学生可以在充分预习基础上,将不太清楚的内容认真思考后做上标记,然后借助于教辅用书看看哪些内容是真的掌握了,那些内容还不太清楚,学会将自己与教辅用书上不一致的信息做一些笔记,留着再思考,以及在课堂上听同学老师的分析,甚至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供课堂讨论。但是在课堂上要尽可能不用教辅用书,对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点要学会在课前学习教辅用书的语言表达来训练自己的表达技巧,这样肯定会有进步的。仅这样还不行,还必须在老师讲完这一课后,再次进行二次阅读,如果发现问题应该再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真正充分利用好教辅用书,这样才是真正的高效学习。

四、深入文本内容解读,让教师超越教辅信息

学生之所以如此迷恋教辅用书,是因为在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无法超越教辅用书的高度。很多语文教师就凭借教辅用书上的一点信息备课,然后武断地组织课堂教学,这样的语文课怎么能将如饥似渴的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呢,学生自然认为只要看教辅用书可能比老师讲得还要全面具体。

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语文老师要在充分挖掘、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浏览、学习一些优秀教辅资料,对文本充分研究,从而更全面、根深入地理解文本,甚至可以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一个适合本班班情的教案。在讲课时根据学生的反应以及资料涉及的信息让学生有重点地讨论,教师有重点的讲解。这样在老师深入研究基础上的语文课自然让学生走出教辅用书,融进课堂。

五、结论

高中基础辅导书篇3

如何选书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在这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看一看他们是怎样选书的,可能会给你一些启发。

选择一套最有价值的辅导书

白海峰,北京大学心理系00级学生,毕业于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考总分:613分。

一本好的辅导书是学习所必须的。每个学生书包里都装着各式各样的辅导书,“三点一测”,“龙门题库”,“金钥匙丛书”等,可谓“五花八门”。但大部分同学买来辅导书以后都只是挑几道题做做,随后便将其“打入冷宫”。市场上各种辅导书的编写思路都差不多,而上面提到的那些书我都曾做过,以我“博做群书”的体会,我想说,其实只要买一本市场上公认的比较好的辅导书就行了。最重要的是要把这本书踏踏实实搞懂,这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与其蜻蜓点水式地尝试多本书,还不如把精力集中在一本书上,潜心去钻研。

另外我想着重提的是,有一套参考书不得不备,也不得不深入研究,它就是“历届考试真题”。我觉得这是众多参考书中最有价值的,尽管每年的题目都不相同,但如果把历年的考题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其出题思路还是有迹可循的。因为知识点毕竟有限,所以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每年考察的知识点都是重复的。这并非出题人没水平,而是由于这些知识点本身十分重要,具有考查价值。摸索出题人的思路,渐渐熟悉考试题的出题风格,就会使应对考试变得容易起来。

我只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辅导书

赵西,北京大学00级学生,毕业于湖南省湘潭市第二中学,高考总分:612分。

我主要通过辅导书系统地掌握重、难点知识,典型题的解答思路和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的辨析。比如数学辅导书中有很多很好的题型和解题方法;作文辅导书能够扩展写作思路等等。我选择辅导书的标准只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比如记英语单词的时候我不喜欢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而是喜欢用一些具体的句子来加深对单词的理解和应用。其他科的辅导书,我也会选择有详细实例的,因为通过例题来加深理论的学习是我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

以前由于调查不够,我常常会买到一些无用的辅导书。后来,每次开学的时候,我都会和同学交流,哪些科目选择怎样的辅导书比较好,然后自己再到书店翻看挑选。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选择上的错误。

选好了辅导书之后,一定要坚持把它看完。若是半途而废而使辅导书形同虚设,再好的辅导书对你也没有任何意义。

要选择有80%的题基本会做的辅导书

卞京,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02级学生,毕业于江苏省新海高中,高考总分:627分。

辅导书不在多,而在精。如果老师已帮你选定一本甚至多本辅导书,就没有必要再买这一科的辅导书。选择辅导书,适合自己是十分重要的。要选有80%的题基本会做的书,这样便于提高熟练程度,并能增强自信。

买辅导书要有点“滞后性”

刘松泉,北京大学电子系01级学生,毕业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高考总分:675分。

选择辅导书,我的习惯是以老师推荐的练习册为主。因为这种练习册基本上是老师精挑细选的,一定很有代表性。

此外,所选择的辅导书应有针对性,而且数量要有限。我的经验是:有一定滞后性地买辅导书。即先以课堂上的练习为主,基本知识学完之后再选辅导书,你会发现已经有很多同学买了参考书,可以向同学询问各种书的优缺点,也可以向老师打听,几番比较后再买。买来后一定要坚持看完、做完,发挥辅导书的全部功效。

根据学科特点和老师授课特点来选择辅导书

陈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01级学生,毕业于海南省华侨中学,高考总分:748分。

买辅导书的时候,我通常会根据学科特点和老师的授课特点来选择。

首先我会注意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比如化学我会选那些归纳、总结知识点的部分占比重较大,而习题相对较少的辅导书,英语也是这样。而语文参考书最好是有答案解析的,否则都不知道对错的依据是什么。其次,要根据老师的授课特点选书。比如,我们数学老师,讲课特绝,虽然作业量和平时测验多,但都绝对典型,也能达到熟练的目的,所以就根本没有必要再买辅导书。

利用辅导书进行分题型训练

冉洪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02级学生,毕业于四川省成都市第九中学,高考总分:644分。

我的经验是,理科最好每科都有本辅导书。因为理科需要多练习,光做教材上的题远远不够。

买好教辅材料后关键要看怎样利用。我的方法是分题型训练。比如说这个月练选择题,下个月练填空题……这样的好处就是容易总结出解这类题的窍门,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有利于掌握时间,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避免在考试中出现做不完题的情况。

我在学习数学时,就用了这种方法。经过一年多的坚持,我的数学成绩从100分左右上升到了130分以上,而且特别稳定,这也是我高考成功的关键所在。

提倡同学互助购买辅导书

刘东,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01级学生,毕业于重庆市梁平县屏锦中学,高考总分:641分。

高中基础辅导书篇4

着眼构建党团队一体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全链条,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在持续抓好新疆少先队“1211”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少先队改革,加强工作队伍和体制机制建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少先队工作重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0年工作的总体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致少先队建队70周年贺信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落实州党委十届五次、六次全会和自治区教育大会、自治区团委十三届四次及州团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

    聚焦少先队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主责主业,着眼构建党团队一体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全链条,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在持续抓好新疆少先队“1211”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少先队改革,加强工作队伍和体制机制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始终听党的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宣传贯彻落实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重要指示精神

(一)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致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周年贺信精神。

1、广泛开展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教育,帮助少年儿童持续深入理解对少先队员的希望和要求。用好形式丰富、感染力强的文化产品,引导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

2、县(市)少工委要认真学习《关于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建带团建、队建,加强少先队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在此基础上组织少先队工作者进行学习,做好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和实地指导。

(二)加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少先队员教育引领。把打贏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对广大少年儿童进行“四个自信”教育的重大实践,积极宣传防疫阻击战中涌现的先锋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少先队员“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加强对传染病防护知识宣传普及,引导少年儿童理性乐观,遵守防控举措,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疫情解除前,各级少先队组织一律不组织各类聚集型活动。

(三)持续深化“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主题实践教育。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为统揽,落实团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用好党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等生动的宣传教材,各级少先队组织要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开展“习爷爷教导记心中”学习宣传、“我是小小追梦人”等实践体验活动,从小种下制度自信的种子。

(四)落实每月主题少先队活动课。各县(市)少工委认真落实少先队组织每月统一开展主题少先队活动课,及时将自治区统一编发的活动课件下发,并以县(市)为单位,规定统一的时间段开展;同时做好少先队活动课的指导、督导,并按照时间节点及时向州少工委上报开展情况。

(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加强仪式教育,全州各级中小学校,要组织少先队员参加升旗仪式,注重入(离)队仪式程序的规范化,强化仪式教育;同时各县(市)用好微信平台,增加少先队相关知识、活动内容,加大其宣传力度。

二、建立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

(一)推动系统构建少先队员成长激励体系。

1、入队激励。各县(市)团委、少工委联合教育部门建立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工作机制。各级学校开展分批入队试点工作,以“六·一”、10月13日建队日等为时间点,有组织、分批次地吸收适龄少年儿童加入少先队,年内各县(市)要完成30%的试点工作(分批入队最长时间为二年级下学期),阿图什市昆山育才学校、阿合奇县团结小学今年必须实现分批入队,从源头培养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

2、推优激励。各县(市)团委、少工委做好“推优入团”工作,细化工作方案,严格按照“推优入团”工作程序督促开展推优入团工作。

(二)建立少先队常态化荣誉激励机制。

1、开展争章评选。以“红领巾奖章”争章为主要抓手,开展少先队员日常教育引导,加强榜样选树宣传。各县(市)少工委要按照《红领巾奖章》实施办法,制定“红领巾奖章”细化实施方案,开展一星、二星、三星章评选;一星章由学校少工委颁发,二星章由县(市)少工委颁发,三星章由地州少工委颁发。今年克州实验小学、阿图什昆山育才学校、阿克陶县实验小学、乌恰县实验小学、阿合奇县团结小学等5所学校要做好“红领巾奖章”争章试点工作。

2、开展优秀少先队员、少先队集体荣誉表彰。按照自治区的统一要求,州、县(市)少工委联合党委教育工委、教育局开展2020年度县、州、区级“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少先队集体”“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评选表彰。

三、持续深入开展融情实践教育活动

(一)持续深入开展融情营活动。各县(市)团委、少工委积极与援疆省市对接,争取新一轮援疆项目的支持,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融情夏令营规模(冬令营、周末营)活动,特别是阿图什市团委、乌恰县团委要加强沟通对接,扩大融情实践活动范围;阿克陶县团委要积极与江西省团委对接,创新探索阿克陶县与江西省中小学校间插班研学融情活动;同时继续深入开展“你来我家吃馓子、我到你家吃月饼”、“我在城里(农村)有个家”等民族团结交流交往交融活动。

(二)继续深化书信手拉手活动。继续推进克州地区与疆内外各民族间少先队员书信手拉手活动,在原有城市学校基础上向乡镇、村级小学扩展;在开展去年书信手拉手文化交流活动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全州第十六届书信手拉手文化交流活动,扩大融情实践的影响力、覆盖力,进一步提高各族少先队员的交流交往交融。

四、落实“1211”各项工作,强化基础队建

(一)加强各级少工委建设。

1、加强县级少工委建设。一是各县(市)少工委于今年8月底前完成换届(阿克陶县除外)工作,落实“双主任”制度,原则上县(市)教育局副局长担任少工委主任,明确少工委职能,规范委员会建设和运行,选齐配强县级少工委。二是州、县两级团委或教育部门力争在年内配备专门的少先队总辅导员。

2、加强学校少工委建设。各县(市)学校在去年的基础上,对已经建立的学校少工委进一步完善规范,未建立于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学校少工委的组建,初中、小学实现学校少工委全覆盖,积极推动学校少工委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学校少先队工作。

3、加强少工委主任培训。州少工委加强对县级少工委及州直属学校少工委主任的培训,县级少工委加强对所辖学校少工委主任的培训。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线下轮训比例不低于30%。

(二)加强基础队建。

1、持续推进中小学基础队建,配齐大队辅导员,聘请优秀家长和各行各业先进人物担任学校少先队校外辅导员。规范少先队入队仪式,严格执行每周1课时少先队活动课;规范各级学校少代会,落实每学年召开一次少代会;坚持工作到中队,全面深化活跃中队“五小”活动。完善少先队基础信息统计。

2、加大力度做好初中少先队工作,做好七年级第一学期全面建立健全少先队组织,规范举行建队仪式,开展符合初中生身心特点和需求的少先队活动。在九年级统一举行离队仪式,条件具备的可与入团仪式相结合。

(三)规范少先队标志标识的使用管理。

严格落实少先队标志标识的使用。各县(市)团委、少工委主动与相关部门建立工作协同机制,清理整治红领巾等少先队标志标识及名义、队员形象、队歌等用于商标或商业化使用,明确分级分类处置及属地负责原则,畅通举报渠道。严禁使用“红领巾”等少先队标志标识及名义注册企业,对已注册的分类处置。坚决打击对组织标志恶意玷污甚至政治诋毁行为。

五、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履职能力水平

1、加强辅导员队伍配备和管理。各县(市)少工委要逐步配齐少先队骨干辅导员队伍,从严管理辅导员履职任职,指导中小学校按要求建立规范的任职、履职、退出机制。各级团委、少工委联系各行各业先进人物担任辅导员,探索建立辅导员资源库,探索制定辅导员称号等级评审实施办法及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

2、组建名师工作室。州少工委在原有的“雏鹰之家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基础上,重新进行梳理,从州、县(市)直属学校推选7名有2年及以上从事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经历的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作为州级名师工作室成员,做理论研究、辅导员(队委)培训、示范带动全州辅导员专业成长,发挥少先队名师工作室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3、建立健全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培养机制。州、县(市)两级团委、少工委要将辅导员培训纳入团干部培训体系,制定实施本级培训计划、新任职辅导员岗前培训工作方案,不低于35%的中小学大队辅导员参加县级及以上少先队工作培训。州团委、少工委继续实施“送学克州”——基层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工作,县(市)团委、少工委每年至少举办1期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要充分利用全国少先队辅导员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推动建立少先队活动课集体备课机制。坚持做好自治区、自治州鼓号队比赛和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技能大赛等品牌工作。

六、推动开展校外少先队工作,聚焦少先队主责主业

推动校外少先队工作和少先队社会实践阵地建设。各县(市)要强化青少年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阵地的共青团、少先队属性;推动各学校设立少先队角、队室。积极发挥“青年之家”在服务少先队工作中的作用。有条件的县(市)少工委积极推动建设校外少先队组织,有序开展社区建队工作,配备校外少先队辅导员,积极开展少先队实践活动。

七、加强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一)继续推动落实党建带团建、队建机制。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督导中小学校落实党建带团建、队建情况,推动将少先队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纳入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党建工作计划。

(二)落实各级团委全团带队职责。全州各级共青团组织认真履行全团带队职责,各级团委主要负责同志是少先队工作第一责任人,大幅提高少先队工作在各级共青团工作考核指标中的分值和权重,大幅提高少先队工作预算占本级团委年度预算安排的比例,推动团费支持少先队工作比例达到20%。推动县(市)团委和教育部门专门从事少先队工作的力量分别不少于1人。

(三)加强少先队工作调研指导。州、县(市)团委、少工委要对标从严治党、从严治团,依托少先队名师工作室有效指导基层,切实解决基层少先队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州少工委将不定期采取电话督导和实地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州中小学少先队组织进行业务指导督导。

八、做好少先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工作

积极配合自治区少工委做好第八次全国少代会代表推选工作。大会召开之后,州、县(市)团委领导机关、少工委要向同级党委汇报传达少代会精神,采取会议、文件、落实方案、工作指引等方式部署落实会议精神。发动广大少先队辅导员以及各级少先队工作者认真学习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会议要求。

共青团xx自治州委员会

少先队xx自治州工作委员会

高中基础辅导书篇5

关键词:nit;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辅导

一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的现状

1.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当今社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所以现在报考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的人数极多,通过对大量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人员进行调查,可以发现考试过程出现以下的问题:

在等级考试中,考生往往笔试通过率高,但实践操作通过率低,他们将知识带到实践当中综合运用的能力普遍不够,同时针对性通过率很低,比如专门的计算机编程,或信息管理技术等,考生在考试后普遍觉得这些考点太难;同时,和考生谈到为什么要参与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时,他们普遍认为拿到证书只是多一个就业的渠道,而自己究竟学习这些考试范围的知识究竟能做什么,却普遍没有详细的规划。

2.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作用。

谈到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作用,很多人对它的认识只是建立在拿到一张证书上,认为它是未来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其实这仅仅只是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作用的一部份。实际上经过调查各家企业招聘的标准可以知道,在我国CCna、CCnp、CCie等认证以外,我国没有一种证书能在求职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企业管理人员要求在职的人员有极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专业的思维能力、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而计算机等级证书只是他们招聘,或者对在职人员评估的一个录取参考,他们录取一个人,最终衡量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一本证书。

3.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辅导中的一些问题。

随着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流行,与计算机相关的辅导班也纷纷建立,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辅导班存在以下的问题:

(1)实用性不强。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是一个非常强调考生实践能力的考试,它要求考生能将学习的计算机知识综合应用,但目前可以看到考试的结果是绝大部份的考生不知道怎样加强实践能力,也不知道怎样应对有针对性的考试,导致实际操作的能力很低,有针对性的考试分数也很低。

(2)没有针对性的辅导来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辅导的学生来自于各地,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的程度有很大的区别,有的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基础,而有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很少甚至没有任何了解。

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的改革

我校从2007年3月开始针对本校学生进行nit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培训,并组织同学们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迄今为止,已成功组织了近二十期nit考试,共有近3000名同学参加培训和考试,通过率相当可观。具体如下:

1.改变教学理念。

我校根据学生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特点,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校抱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等能力全面的发展,让学生通过综合能力的提高轻松通过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

2.明确教学目标。

我校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进行辅导,主要向两个方面引导:

一方面让学生有效的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我校会让学生了解历年来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题型、方法、题库,让学生自己了解到什么是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然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要通过等级考试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加强。

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系统认识,学生只有对计算机知识有足够系统的认识,才能更加有效的展开自主学习。自主的学习是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的基础。

3.改进教学方法

(1)要求教师跟上信息时代的脚步。

我校教师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进行辅导时,非常注意与等级考试相关的新信息接轨,如果了解到出现与考试有关的新知识、新内容都会在第一时间引进到教学内容中去,让学生能了解最新的考试内容。目前更新等级考试的新知识与新题目已经成为我校教师日常的教学内容。

(2)加强教学内容。

在对计算机理论进行教育时,目前认为"任务驱动"的教育方式能有较强的教学效果,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在备课阶段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能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能自主、能动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通过完成一个一个任务,能将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

三我校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辅导的改革

1.重视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重点,我校在辅导学生进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时,除了完成以上的教学改革,还重点突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校教师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点,引导学生自己找出学习中的问题,然后给予学生大量上机调试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与他人探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的了解学习内容,并独立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2.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多、侧重点多,而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辅导的学生基础不同,我校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的自主学习,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以自愿为主、课堂考试成绩为辅,学生能自己选择参加不同层次的学习辅导班,这样既能让教师能有范围的、针对学生的特色进行辅导,又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兴趣爱好最有效的学习。

四我校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训练的措施

1.引导学生熟悉考试系统。

在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时,学生经常反应一个问题,即到考试时会怯场,明明自己掌握了很多知识,到考试时如果稍微一紧张,往往考试成绩不如人意,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系统,我校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在初期辅导阶段,通过培训课件以幻灯片展示的方式播放nit上机考试的界面,包括各种题型,如何进入系统,如何做题、改正、保存、检查和交卷等等。

2.引导学生熟悉考试题型。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是一门针对计算机技术对专业能力全面考核的方法,我校注重跟踪历年来的考试,建立专门的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题库,学生能通过自己学习的网络技术查询历年的题型与内容,然后自己针对型的展开自主学习。

总结:近年我校除了组织本校学生参加考试外,已开始实施将培训考试范围扩大到学校以外。校外参与考试,主要以参加自考和社会上有需求的人士为主,因为从2001年9月,河南省招生办公室通知:取得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计算机基础"模块证书者,可免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取得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管理系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块证书者,可免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程,所以参与者非常踊跃。

我校通过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辅导方式的全面改革与积极实践,不仅让考生普遍以高分数通过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而且思维能力、综合能力、操作能力都能在计算机的领域中继续深入发展,为学校和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宝明,沈士根.高校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的教学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3)

高中基础辅导书篇6

[关键词]高职 计辅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2(a)-0013-01

高职院校每年为企业培养一大批计辅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但在质量方面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构建适应计辅专业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1计辅专业课程设置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够明确,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人才招聘会上很少有单位指明招收计辅专业的学生,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应聘什么岗位合适,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没有结合计辅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

(2)课程体系缺乏特色。计辅专业的对象应该是以现代化的计算机为平台,利用相关的专业软件从事产品设计和制造。然而计辅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数控专业却极为相近。

(3)课程设置重制造,轻设计。片面认为会使用平面绘图和掌握一种三维造型就等同(CaD),会进行三维造型和二维出图只是绘图员的工作,包括数控专在内的几乎所有机械类专业都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它不是计辅专业所独有,所以也不应该是该专业的特色。既能利用软件绘图,又能直接参与工程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CaD)。

(4)课程内容陈旧过时,不能适应先进制造技术。企业希望高职毕业生上岗后起步快,适应周期短,而我们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单方面的行为,没有充分与企业沟通合作,没有按企业的愿望培养人才,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要求脱节,课程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学生无法学到先进的制造技术,很难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2具有高职特色的计辅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

(1)体现计辅专业特色

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能熟练运用(CaD/Cam)等软件进行机械设计与制造,所以课程体系应该以(CaD/Cam)应用能力作为主线,以制造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基础,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掌握作为区别于他人的特色。打破旧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教学模式,建立由基本素质模块、机电技术模块、计算机技术模块、数控技术模块等。基本素质模块,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计算机基础、实用英语、体育、高等数学等;机电技术模块,主要内容包括机械制图与autoCaD、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包括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等;计算机技术模块,主要内容包括: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VB程序设计等;数控技术模块,主要内容包括数控技术应用,数控实训等。

(2)确立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专业定位和特色,体现岗位技能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精品课程为目标,使之成为课程体系中的龙头课程,聚合专业的人才优势和软硬件优势,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的目的。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数控技术应用、VB程序设计等五门课程作为计辅专业核心课程。

(3)建立选修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和发展空间

计辅专业的学生要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各种方法,所以课程体系的容量很大,如pro/e,UG,Soldworks,Catia等,由于课时的限制,只开设了其中一门,造成学生掌握的三维软件与企业使用的不一致,就业后不能实现零距离对接而被企业拒接。根据企业的需求,重点开设一门三维软件课程,而选择其他三维软件作为选修课程向学生介绍,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机房向学生开放,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并将选修课程也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和课外讲座的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技能。

(4)贯彻“双证制”教育理念

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效衔接,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它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证明其已经达到和具有某一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往往也是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要求的就业凭证。计辅专业构建的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效地衔接,调整了部分课程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纳入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根据专业面向的特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展开。如机械制图与autoCaD、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数控原理和编程、pro/e、机械制造基础、金工实习(包括车钳焊铣等工实习)等课程的教学已经涵盖了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习题和实训部分与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吻合,使学生学习完一门课程后,就可以参加相对应的技能等级考核。

在计辅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得到了企业的肯定但建设科学合理的高职计辅专业课程体系,是长期探索的过程,也需要各高职院校之间加强经验交流,集思广益,为培养出高质量的计辅专业高技能型人才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高中基础辅导书篇7

关键词:“三校生”生物学基础高职考备考辅导内容过程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53-01

笔者多年执教“三校生”高职考生物学基础辅导,学生成绩及升学率逐年提高。在此,将自己多年对“三校生”高职考生物学基础备考辅导做一些分析笔录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1备考辅导内容

云南省多年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招“三校生”考试《生物学基础》科目的考试范围是中等职业学校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以中等职业学校课本《生物学》为重点和基本框架,适当涉及普通高中《生物学》内容。备考辅导参考书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的2000年12月第1版《生物学》(全一册),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生物学》2004年9月第2版第一、二册。考试题型分值分配是单项选择题25分、多项选择题15分、填空题20分、判断题15分、名词解释题15分、简答题20分、实验题10分、分析应用题30分。这些题型可归纳为基础概念题、实验题和分析应用题三部分,针对这一情况,备考辅导也要分为基础概念、实验和分析应用三个方面内容。

1.1基础概念方面

“三校生”高职考生物学基础卷中,占70%左右分值的基础概念考点直接来自备考辅导参考书目,故对课内教材基本知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考纲上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基本概念部分要特别重视。如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知识点,要求学生速记光合作用的概念,熟悉光合作用的过程,掌握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在教学中要用不同题型反复训练学生,达到牢固记忆。其他重要知识点如法炮制。试卷中出现这类考点时,要求学生迅速地解答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等基础概念题,尽量做到不失分。

1.2实验方面

近年来,“三校生”高职考生物学基础卷中,实验题方面的分值占10%左右。职业中专《生物学》中有八个实验,普通高中《生物学》一、二册中有十二个实验,备考辅导时,时间不允许我们每个实验都做到细讲细做,应根据当年考纲要求有选择地进行实验和辅导。如,2013年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实验有植物组织中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高倍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方法;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提取与分离叶绿体中色素;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六个,对这六个实验,要要求学生逐个进行实验,掌握好每个实验的方法步骤、结果观察、分析原因等,教师要根据以往可能出现的实验题型少讲精讲,讲出技巧、方法、规律,把所涉及到的实验内容精编写成题目,让学生速记,这样,考试时,实验题会少丢分。

1.3分析应用方面

分析应用题往往是考生失分的部分,占考试卷分值的20%左右,这类题涉及的知识点多,综合应用性强,生产适用性强,题型灵活多变。考生掌握知识要有系统性、连贯性、全面性、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拿出看家本领,辅导时要精心对知识点的梳理、分类、归纳。这方面的备考辅导虽不能立竿见影,但仍须尽力而为。

2备考辅导过程

2.1第一轮:梳理备考辅导内容,温故知新

生物学基础备考辅导内容变动不大,这一阶段以中等职业学校课本为重点和基本框架,根据大纲要求,适当涉及普通高中《生物学》内容,应重点复习要求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有关名词解释识记;(2)特别复习各章节生物现象的各种基本作用、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3)抓好重点实验的演示,实验后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识记;(4)作业和测验。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做题训练加以巩固。在这一阶段,学生要以识记为主,夯实基础,尽量做到基础题不丢分。

2.2第二轮:分类整理,专题训练

根据考纲把知识分为基础概念(包括名词解释、填空、判断、选择四种题型)、实验和分析应用三类题型,将第一轮中复习的知识点重新复习,继续巩固。同时,要把更多精力投放到占70%分值的基础概念部分的训练上。在此段,学生要多练,并在训练中悟出解题的思路;教师要精讲,并在讲解中说明规律。

2.3第三轮:讲究技巧,综合训练

在备考的最后阶段(一般可在考前一个月左右)要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做成套的模拟题。在此阶段,要加强答题规范性、技巧性训练。让考生学会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及答题先后顺序(一般先易后难);看清题目中对答题的要求;学会对分析应用题的阅读,并从题目中找出解题的相关信息,逐一解答题目要求的问题。

3备考方法

3.1人人检查过关法

这是考试取得高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设计题目,制签抽查,时时进行,人人参加,具体内容要体现温故知新的原则,重点明确,便于操作。计算分数,对不过关者责令其在规定时间内“补课”,并对其跟踪追查,直到过关为止。此方法可牢固地落实各知识点。

3.2考纲引导法

考纲引导法,就师生双方在备考过程中,以考试大纲为依据的方法。从理论上讲,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依据。但在应考实践中,考试大纲往往要比教学目标更能向师生表明教学意图。这种方法要求我们恰当地确立备考计划、步骤与方法,使备考与施考保持目标上的高度一致,避免目标偏离,影响考试效果。

高中基础辅导书篇8

现代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提出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音乐素养作为一个人整体素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成为一个人文明修养的重要标志,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体育、艺术2+1项目”(以下简称“2+1”)就是教育部为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而在中小学推行的一项育人工程。“2+1”的含义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通过课内外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终身受用的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其中,对音乐技能的掌握被作为重要的内容列入艺术技能之中。

为配合该项目的实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开列了一系列体育和艺术技能项目供师生选择,制定了相应的技能标准供学校参考,同时组编了“2+1”系列辅导用书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其中音乐类的《声乐》(刘东主编)一二册,《钢琴》(潘淳主编)一二册,《电子琴》(沈晓明、王晓莲编著)一二册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

从整体来看,这套辅导用书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首次由政府组编,保障了该项目用书的权威性

这套辅导用书从前期的调研、选题的确立,到编委会的组建、作者的遴选、写作大纲的完成、书稿样章的专家审读、最终的出版,各个环节始终由教育部体卫艺司组织管理,使辅导用书具有较高的水准和权威性。

二、专家锻造,教学理念和方法先进成熟

本套辅导用书的主编均为该领域顶尖的教育专家,既有高超的演唱演奏水平,又掌握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技能训练理念和技术,这使学生在学习该项技能的入门之初,就被引领上一条科学、规范的路子,无论是将该技能作为爱好还是将来走向专业学习,都能在这个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使其水平得以有效和迅速的提高。

三、以人为本,精心设计学习内容模块

这是这套辅导用书最值得称道之处。我们通常见到的技能教学的教材,多为音乐作品和简单知识的组合,内容枯燥简单。而“2+1”音乐类辅导用书的几位主编都有着几十年的青少年音乐技能教学的丰富经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他们别具匠心,充分考虑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使得看似枯燥的技能学习转化为生动、有趣,充满美感的艺术之旅。

以《声乐》为例。该书根据中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根据声乐作品的内容,以文学的语言提炼出每章的标题,同时结构起各章。各章内容在一个主题下被设计在一起,看起来相当有趣。《月亮月光光》《风》《过新年》这些根据青少年已有的生活体验建立起来的标题,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了亲切感。音乐不再是那么抽象,它可以如此生动地表现生活、表现情感。

该书还确立了一个概念:声乐技能不应简单地被理解为唱歌,其内涵包括“对音乐的审美——听、音乐素质——唱以及发声方法三个部分”。在这个立意之下,本书每章安排了五个模块:

一是欣赏部分。首先通过聆听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对音乐的理解力,启迪艺术想象力,为进一步表达音乐积累能力。

二是歌曲演唱部分。每章提供两首歌曲供教师和学生选择,经典和现代优秀作品并重,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有齐唱、合唱、独唱、重唱和表演唱。这使学生对作品的表现和再创造能力、鉴赏能力、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得以循序渐进地提高。

三是推荐歌曲部分。每章包括两首歌曲,供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之用。二三两个部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四是音乐知识部分。介绍了演唱的基本知识和有关的音乐家、小故事、小常识。这部分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表现作品,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体现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五是名人名言部分。这部分看似与本书无关,但仔细阅读和体味,却都是与所学相关的箴言妙语,这对于激发学习兴趣、领悟作品内涵、营造学习声乐艺术的氛围大有裨益。同时也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和对青少年的满怀期待。

四、零为起点,进度编排合理,易于普及和达标

“2+1”项目旨在通过学校课外教育的力量,使每一位对体育和艺术技能有兴趣的学生都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辅导用书制订了零起点、趣味性、易达标、有提高的编写方针。这使得教材定位在音乐技能基础学习的层面上,具有很强的普及性。不仅适合“2+1”项目使用,也可供少年宫、各种社会办学、家教授课等使用。例如《钢琴》,从基本的乐理入手,带出作品的演奏,并附演奏提示,下一步还将配套制作作品范奏教学光盘,为教学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资源准备,便于进行基础教学。

五、技能引领,能力和文化并重

技能教学无疑是本套辅导用书的主线,同时,这套用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和相应的音乐文化。如《钢琴》和《电子琴》都涉及了对学生即兴演奏能力的培养。通过即兴演奏,学生可以为歌曲、乐曲编配伴奏,掌握了又一项表现音乐情感和与人交流的手段,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仔细研读《钢琴》训练作品的进阶安排和提示内容,一条钢琴艺术发展史的脉络于不经意间又形成了。学生不仅掌握了技能,同时也受到优秀音乐文化的熏陶,可谓一举多得。

六、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参与,切实保障学习目标的实现

根据技能学习的实际,即教师辅导、学生练习、家长协助辅导。本套用书考虑了这三方角色的共同参与,特别对于低龄学生,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每个角色都能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使得艺术技能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能够真正取得实效。

七、教学资源配套,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为了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这套辅导用书还配套有相关的音响资源,例如《声乐》一书录制了百余首少儿声乐作品范唱与伴奏。涉及范唱形式有齐唱、合唱、独唱和重唱,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自学演唱,也有利于学校或社会办学开展演唱活动。这使得教学内容完整、丰富、生动,教学效果显著增强。

八、装帧清新,体现现代青少年审美需求

高中基础辅导书篇9

在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①高校辅导员兼具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肩负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要深入到学生之中,以自身广博的学识、优良的道德情操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成长成才。

(一)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

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能独立思考人生,完善自我人格。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根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好当代90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教学管理的重大举措,落实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规划和培养方案。辅导员凭其自身工作的特殊性,紧密联系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阵地,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目前,部分高校已尝试由辅导员参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授课工作。辅导员在讲授此类课程时,深入挖掘人文精神要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借助新媒体创新教学模式,有效开展课堂互动,将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三课堂的指导者原本就由辅导员担任,辅导员能指导各项人文类社团活动和社会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其展示才能搭建平台,使其在各项活动中发展个性特长,进而培养人文精神。

二、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当前,社会各方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的学历学位层次得到明显改善,职业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开展思政工作的经验欠丰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不足。

(一)部分辅导员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文化底蕴不深,综合能力不强

辅导员若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思政专业的知识外,还应了解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目前,高校辅导员趋于年轻化,大部分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以成都文理学院为例,在专职的78名辅导员中,年龄在20-30岁的有67人,占总人数的85.9%;30-40岁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14.1%。他们之中,大学期间主修思政专业仅3人。大部分辅导员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展现出了较强的实力,但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却略显不足。有的辅导员老师鲜有读书的习惯,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似懂非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有的辅导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管理、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在思政教育中和人文素质教育中力有不逮。

(二)部分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不高,政治敏感性不强辅导员是思政教育的实施者和指导者,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②目前,部分辅导员对党的理论知识、重要思想的学习不够深入,较少关心国家时政,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缺乏理论基础,进而造成工作的被动;有的辅导员政治敏感性不强,面对突发事件组织协调和处理能力不足,易造成严重后果。

(三)部分辅导员行为示范作用差,缺少人格魅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辅导员若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必须在个人行为方面做好表率,展现出良好的人格魅力,以真正感染和引导学生。目前,有的辅导员为人师表意识淡薄,在工作中不注意个人形象,举止轻浮;有的辅导员过于看重利益得失,自我评价偏高,自控能力不强,角色定位不准确。这些行为均严重损害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部分辅导员缺乏敬业精神,育人意识淡漠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是对敬业精神最好的诠释。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辅导员缺乏职业理想和立业意识,过分注重自身利益,强调个人发展,仅把在高校工作当做是职业跳板或谋生手段,甚至把主要精力放在个人第二职业上,没有真正认识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有的辅导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上敷衍懈怠,遇事只一味抱怨,不讲奉献;有的辅导员在工作中缺乏耐心和爱心,对学生的事情漠不关心;有的辅导员工作经验不足,创新意识不够,工作方法欠妥。这些表现,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高校辅导员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辅导员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才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人文素养是其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辅导员只有展现出过硬的思想素质、扎实的人文素养、优良的工作作风和阳光积极的心态,才能触及学生心灵,深深感染和打动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一系列人文教育,使学生能吸收有益知识,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完善自我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仅靠专业知识参与就业竞争已日显单薄,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辅导员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其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目前,辅导员的人文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智能品质和情绪调控能力较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亟待增强。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是坚持以生为本、建设服务型高校的需要

辅导员的人文素养,对于坚持以学生为本,建设服务型高校,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成都文理学院强化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③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儒学推崇的仁爱思想,对于辅导员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高校管理者,这要求其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关爱每一名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把学生利益和学校、国家的整体发展作为工作的中心。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途径探索

提升辅导员人文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积累。在提升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途径探索方面,首先要转变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尊重知识、人才的前提下,将内在努力与外在支持相结合,才能逐步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顺利开展。

(一)高度重视辅导员的选拔、任用和培养,建立健全辅导员管理和培训机制

1.《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从事辅导员职业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特征做了规定: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④高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把好入口关,在辅导员的选聘和考核上,不仅要考察其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还要考核其人文素质。同时,建立起人文素质考核选拔机制,将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上岗的要求之一。

2.管理机制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辅导员管理机制构建问题关系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全局。因此,要提升辅导员的人文素养,首先应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文件要求,结合高校自身实际,逐步加快辅导员管理运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例如,高校可制定《辅导员选拔条例》、《优秀辅导员评选办法》、《辅导员奖励实施办法》、《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等,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完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科学合理规定薪资标准,做到工作量与待遇挂钩,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对考核优秀的辅导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增强辅导员的荣誉感、成就感。

3.高校要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培训机制推动辅导员人文素养的提升。通过老带新、召开交流会、举办学术讲座、专题培训、外出培训和学习深造等途径,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组织、管理和沟通能力。以成都文理学院为例,学校每年组织新进辅导员参加全省高校师资岗前培训,定时选派辅导员参加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的轮训,定期组织校内学生工作专题培训。由于该校辅导员承担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为拓宽辅导员的文化知识,提高其教学水平,学校素质教育教研室还专门为辅导员开设了人文知识的专业培训,邀请各类专家学者为辅导员授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辅导员队伍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同时,为了增强辅导员的能力建设,学校开展了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开设主题演讲、学生辨识、主题班会和基础知识测试等,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二)强化辅导员自我认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多措并举提升自身修养

1.坚定信念,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辅导员要明确自身职责,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坚持政治立场和信念;具备较高的从事思政教育的理论、政策水平,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2.乐学勤思,提高文化水平。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辅导员须自觉学习文、史、哲、教、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完善人文知识结构。同时,还应养成阅读的习惯,读一些人文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经典,从而丰富自身文化底蕴,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增强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高校辅导员应把学生工作当做学问去研究,创新工作理念;把学生工作当做事业去发展,立志成为思政教育管理的专家、行家。

4.增强责任意识,展示人格魅力,强化敬业精神。辅导员要培养和建立健康完善的人格、高尚的人文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力求以自己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

5.心态阳光,心理素质过硬,增强心理辅导能力。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辅导员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首先,辅导员要心理素质过硬,找准自我定位,做到心态阳光,兴趣广泛,意志坚强,这样才能发挥好自身的作用,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其次,通过借助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积累心理辅导经验,增强心理辅导能力,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干预。

(三)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和氛围,潜移默化地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

辅导员的成长变化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身修养的提升,离不开外部良好环境的推动。大学校园浓厚的文化环境本身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它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人文精神,促使辅导员将人文精神内化为个人品质。

高中基础辅导书篇10

关键词:心理契约高校辅导员队伍队伍管理

一、引言

2004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文件要求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要求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对于高校的稳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人力资源高速流动的今天,仅仅依靠市场交易手段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显得较为困难。因此从心理、情感、关系层面切入,培育辅导员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西方心理契约理论的引入为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心理契约”的概念最早来源于英国的argyris,argylis(1960)用“心理性的工作契约(psychologicalworkcontract)”来描述“一组员工与其工头之间的关系及对这种关系含而未宣的理解”。Levinson等人(1962)将此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将心理契约描述为“未书面化的契约”,他们把它定义为“关系双方可能并未清楚意识到的,但却是未曾表述的双方关系的一系列相互期望”。在argylis与Levinson等人工作的基础上,Schein(1965、1978和1980)将心理契约定义为“时刻存在于组织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未书面化的期望”,强调心理契约在组织中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Rousseau(1989)的工作代表了新旧观点的一个分水岭。她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所持有的其与交易另一方关于互惠换协议的具体条款和条件的信念。”关于雇佣双方间所缔结的心理契约究竟是单向还是双向,学界的意见并没有统一。于是在该领域逐渐形成了两个学术流派,分别是以Rousseau,morrison和Robinson等人为代表的美国Rousseau学派和以Herriot和pemberton,tsui等人为代表的英国古典学派。前者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在雇佣关系背景下,对雇佣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和信念,强调只有一个主体;后者认为是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一整套期望,存在相关的两个主体。根据以上的文献资料,我们认为心理契约的定义是:心理契约是组织与成员对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以及彼此责任的期望。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不足,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高校对科研和教学队伍比较重视,对辅导员队伍重视相对不足。辅导员一般在带完一届学生之后就转岗了,有的甚至一两年就转岗了。很多人是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职业生涯的过渡性职业,对辅导员工作没有职业认同感。很多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政策上缺乏配套,没有中长期规划,辅导员也看不到长期发展方向,这就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阻碍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二)辅导员工作过程难以控制,工作绩效难评价。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呈现繁、杂、乱的特点,工作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突发事件处理、校园文化、就业指导、学生违纪处理、学生素质拓展和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这些工作的成效具有滞后性,它影响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并且这种影响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不能即刻反映工作实效。因此,很多高校缺乏科学的考评制度来对辅导员工作作出准确的量化,缺乏很好的激励机制。

(三)辅导员进修机会少,职业发展受限制。

高校对辅导员使用多,而培养、培训不够。辅导员事务工作繁杂,学习时间相应不多。“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他们工作的写照,且工作内容缺乏明确的分工,没有明确的职业导向,对未来发展缺乏方向,同时辅导员进修、培训的机会不多,学校对这支队伍的培训、提高也缺乏相关政策,导致辅导员的思路闭塞,视野不够开阔,严重影响到工作效果和效率。

四、辅导员心理契约的作用

由于以上的原因,辅导员队伍或多或少存在着士气不足、职业倦态的情况。引入心理契约管理方式非常必要,心理契约有助于达成辅导员对学校的心理期望与学校对辅导员的心理期望的默契,是激发辅导员队伍的创造活力和工作热情,促进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

(一)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对学校的满意度。

辅导员满意度是指辅导员通过对学校所感知的效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感觉状态,是辅导员对其需要满足程度的感受。如果高校能够及时跟辅导员进行思想沟通,构建和谐心理契约,无形中就能提高他们对学校的满意度。

(二)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对学校的忠诚度。

辅导员对心理契约所感知的组织承诺会转变为心理期望。当他们认为已被组织许诺将获得更高的报酬、更广阔发展的空间的时候,就会以对学校的忠诚作为对校方的回应。对于辅导员来说,心理契约的无形约束能促使他们在动态的环境变化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组织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忠诚度,把学校作为实现职业理想的归属。

(三)有利于形成高校和谐的组织文化。

心理契约虽然是无形的,却同有形契约一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影响着辅导员和高校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也影响着学校的长远发展,是高校辅导员管理的基石,和谐的心理契约能促使学校各方面形成和谐共赢的局面。

(四)有利于激发辅导员的开拓创新。

心理契约通过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基础上的隐形契约关系,促使辅导员形成对高校的责任与承诺,这是一种无形的引擎,能让他们发挥自身潜力,激活创造力,主动地进行各种管理创新。

四、心理契约在辅导员队伍管理中的运用

(一)实行诚信招聘,构建心理契约的基础。

招聘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一方面招聘可以获得学校所需要的辅导员,另一方面招聘工作本身是学校向外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辅导员招聘过程中高校向外界传递的信息是创建心理契约的重要基础。这一基础不仅决定应聘辅导员对学校的感知,而且决定他们在成为学校辅导员之后的组织承诺的程度,因此,高校除了向前来应聘的辅导员清晰地传递学校的组织架构、辅导员任职资格、工作条件、工作要求、工资待遇、未来的发展机会等信息外,还得向前来应聘的辅导员传递学校的期望与学校的组织文化,为构建心理契约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期望和目标选择辅导员,前来应聘的辅导员也可以观察自己是否适合担任这个职务。

(二)加强培训工作,搭建心理契约的平台。

辅导员培训不仅仅是简单的授课,从战略的高度看还是学校与辅导员信息互动的平台,是学校与辅导员达成共识的平台,是心理契约构建、修正和维持的平台。这样高校一方面可以充分了解不同辅导员在各个时段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将学校的期望与要求及时、准确地传递给辅导员,彼此之间通过不断沟通及时得到相应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在保持原来心理契约的基础上达成新的契约,以消除心理契约被破坏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减少不必要的辅导员流失,最终形成有利于个人和学校组织发展的心理契约。高校应建立合理有效的培训机制,为辅导员提供受教育和提升自身水平的学习机会,满足辅导员的学习发展需求,通过培训,使辅导员能够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引领社会潮流,从而减少辅导员流失的可能性。

(三)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引导心理契约的内化。

高校建立完善的辅导员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应该涵盖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高校在薪酬设计时,既要考虑薪酬的外部竞争力,又要考虑内部的公平性,还要考虑福利的保障性。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效价越高对员工激励水平也就越高。那么薪酬作为员工效价的一种体现方式,合理、公平和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不仅是提高员工激励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是维护和巩固心理契约的重要手段。换言之,以辅导员期望的方式提供辅导员想要的东西,能提高辅导员的被激励水平和满意度,激发辅导员的创造力,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效益。同时高校还要采取情感激励的手段,采取精神激励的手段增进辅导员对学校的信任和理解,重视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关心,给予辅导员更多人文关怀,与他们进行诚挚的沟通,切实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高校要正确利用心理契约这种心理机制,使它真正成为激发辅导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基础,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潜力。因此,高校首先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尽可能科学合理地评估辅导员的劳动成果,体现公平、公正和公开。

(四)倡导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维护心理契约的稳定。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职业相联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如果辅导员在学校中得不到良好的发展,感到对未来发展方向上的迷失,就会产生心理契约上的矛盾,最终导致心理契约的违背。因此良好的心理契约的维持必须全面考虑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设计。第一,高校不仅要建立一个有强烈吸引力的愿景,制定各个时期具体可行的目标,而且一定要有短期可实现的目标,这样辅导员可以看到期望,就会有目标可循,积极进步并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工作中,不仅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建立较为客观与可行的期望目标,把自己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统一起来。第二,高校要为辅导员搭建展示才华的工作岗位和平台。高校应根据辅导员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给辅导员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轮岗,然后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设计合理的职业发展途径。第三,高校应为辅导员设计双阶梯的发展模式。其一是管理生涯阶梯,沿着这条路可以达到高级管理岗位,辅导员可以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院团委书记、学办主任、党委副书记等相关职务,也可担任学校相关部门的管理职务;其二为专业技术人员生涯阶梯,沿着这条道路可以达到高级职称,专职辅导员可以按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学生事务专业技术职务,以此提供学术发展空间。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因素有许多。其中,贯穿于辅导员职业生涯全过程的心理契约,无疑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和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单靠聘任制实行过程中的书面合同将辅导员与学校组织之间的义务与责任简单约定下来,显然有所欠缺,以人为本、触动心灵的心理契约管理才是真正有效的管理。高校构建和谐的心理契约,能为辅导员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也能使辅导员脚踏实地地为学校发展奉献自己的全部才干,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辅导员、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argyris,C.UnderstandingorganizationalBehavior[m].London:tavistockpublications,1960.

[2]Levinson,H.,price,R.,munden,K.J.,Solely,C.m.men,managementandmentalHealth[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2.

[3]Schein,anizationalpsychology[m].3rded.englewoodCliffs,newJersy:prenticeHall,1980.

[4]Rousseau,D.m.newhireperceptionsoftheirownandtheiremployer’sobligations:astudyofpsychologicalcontracts[J].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1990,11:389-400.

[5]魏峰,张文贤.国外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02):12-14.

[6]宁艳平.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青年教师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3-25.